第一篇:人民日报评论部:“精神懈怠”是改革大敌
人民日报评论部:“精神懈怠”是改革大敌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年07月14日07:36 人民网-人民日报
历经三大历史性巨变,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穿越90年激流险滩,行走在一段相对开阔平静的水域。枪林弹雨的考验已成往事,筚路蓝缕的建设写入历史,但是,新的航程中,风险与挑战并未减少。正如先哲所言:“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也正因此,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胡锦涛同志谆谆告诫全党,必须警惕“精神懈怠”的危险。
最大的危险是意识不到危险。我们仍在穿越历史的三峡,要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在未来不到40年时间里带进现代化。巨大的社会转型隘口,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世所罕见”、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前所未有”。如何克服倦怠情绪保持旺盛斗志,以坚强的决心和勇气在深化改革中不断闯关夺隘,历史的责任就这样现实地摆到我们面前。
中等收入的“拉美陷阱”,以权力支撑财富的“西班牙幻影”,创新乏力的“日韩困境”……当改革从“摸石头”进入“深水区”,各种新的危险随之而来。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在现代化关键期,如果不能顺利转型乘势而上,就可能不进则退,失去发展的机遇,陷入长期的停滞。反观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有的躺在功劳簿上当“太平官”,患得患失不敢改革;有的面对风险难题当“葫芦官”,畏首畏尾不愿改革。民谚为之画像:“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群众讥之为“庸官”,讽之为“昏官”,既责其尸位素餐,更忧其贻误发展。
“政怠宦成”,或因既往成就遮住了视线,或因既定格局缚住了手脚,更深层的原因,是囿于个别利益、局部利益、短期利益。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中,利益不断分化,主体日益多元,诉求日趋多样。从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政务、财务透明化到收入分配合理化,很多改革必然触动个别利益、涉及深层利益,带来阵痛甚至风险。如果说改革之初要突破的是思想“禁区”,那么今天的改革,要突破的则是利益“雷区”。
能否革除那些久改不革的积弊,推动那些久推不转的工作,关键在于敢不敢触动既得利益,能不能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主动性。面对大有可为的发展战略机遇期,面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要求,只有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永久奋斗的朝气,才能打破利益的樊笼,克服前进的阻力。假如让精神在利益的温床上懈怠下去,只会滋生暮气、惰气甚至邪气。
对于可能出现的骄逸和懈怠,我们党始终高度警惕。从毛泽东同志勉励全党“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到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有“闯的精神”、“冒的精神”,要有“一股子气呀、劲呀”。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是一个决意永葆先进性的马克思政党必须一以贯之的政治本色。
毛泽东曾开出根治“精神懈怠”的药方。1945年,黄炎培到访延安,发出周期率的警思:“大凡初时聚精会神,……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放下了。”毛泽东回应道:我们已经找到跳出周期率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60多年前,我们党曾将夺取全国政权喻为“进京赶考”。今天,历史条件变化了,“赶考”的精神没有过时。靠人民的监督警示自己,以人民的期待鞭策自己,我们才能跳出历史的周期率,以百倍的勇气推进改革大业,以振奋的精神赢得未来。
第二篇:人民日报:“精神懈怠”是改革大敌
人民日报:“精神懈怠”是改革大敌
2011年07月14日 02:53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T|T
39116人参与335条评论打印转发
“精神懈怠”是改革大敌(人民观点·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②)
如果说改革之初要突破的是思想“禁区”,那么今天的改革,要突破的则是利益“雷区”。
能否革除那些久改不革的积弊,推动那些久推不转的工作,关键在于敢不敢触动既得利益,能不能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主动性。
历经三大历史性巨变,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穿越90年激流险滩,行走在一段相对开阔平静的水域。枪林弹雨的考验已成往事,筚路蓝缕的建设写入历史,但是,新的航程中,风险与挑战并未减少。正如先哲所言:“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也正因此,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胡锦涛同志谆谆告诫全党,必须警惕“精神懈怠”的危险。
最大的危险是意识不到危险。我们仍在穿越历史的三峡,要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在未来不到40年时间里带进现代化。巨大的社会转型隘口,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世所罕见”、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前所未有”。如何克服倦怠情绪保持旺盛斗志,以坚强的决心和勇气在深化改革中不断闯关夺隘,历史的责任就这样现实地摆到我们面前。
中等收入的“拉美陷阱”,以权力支撑财富的“西班牙幻影”,创新乏力的“日韩困境”„„当改革从“摸石头”进入“深水区”,各种新的危险随之而来。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在现代化关键期,如果不能顺利转型乘势而上,就可能不进则退,失去发展的机遇,陷入长期的停滞。反观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有的躺在功劳簿上当“太平官”,患得患失不敢改革;有的面对风险难题当“葫芦官”,畏首畏尾不愿改革。民谚为之画像:“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群众讥之为“庸官”,讽之为“昏官”,既责其尸位素餐,更忧其贻误发展。
“政怠宦成”,或因既往成就遮住了视线,或因既定格局缚住了手脚,更深层的原因,是囿于个别利益、局部利益、短期利益。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中,利益不断分化,主体日益多元,诉求日趋多样。从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政务、财务透明化到收入分配合理化,很多改革必然触动个别利益、涉及深层利益,带来阵痛甚至风险。如果说改革之初要突破的是思想“禁区”,那么今天的改革,要突破的则是利益“雷区”。
能否革除那些久改不革的积弊,推动那些久推不转的工作,关键在于敢不敢触动既得利益,能不能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主动性。面对大有可为的发展战略机遇期,面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要求,只有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永久奋斗的朝气,才能打破利益的樊笼,克服前进的阻力。假如让精神在利益的温床上懈怠下去,只会滋生暮气、惰气甚至邪气。
对于可能出现的骄逸和懈怠,我们党始终高度警惕。从毛泽东同志勉励全党“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到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有“闯的精神”、“冒的精神”,要有“一股子气呀、劲呀”。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是一个决意永葆先进性的马克思政党必须一以贯之的政治本色。
毛泽东曾开出根治“精神懈怠”的药方。1945年,黄炎培到访延安,发出周期率的警思:“大凡初时聚精会神,„„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放下了。”毛泽东回应道:我们已经找到跳出周期率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60多年前,我们党曾将夺取全国政权喻为“进京赶考”。今天,历史条件变化了,“赶考”的精神没有过时。靠人民的监督警示自己,以人民的期待鞭策自己,我们才能跳出历史的周期率,以百倍的勇气推进改革大业,以振奋的精神赢得未来。
人民日报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系列评论
“精神懈怠”须防微杜渐
李磊
在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我党面临的“四个危险”中,“精神懈怠的危险”放在首位,可见其重要性。精神懈怠,就是一个人、一个党,失去了信仰、目标和斗志。在基层工作中,精神懈怠通常表现为一些党员干部逐渐不思进取、好逸恶劳、作风漂浮、办事推诿。对一个长期执政的党来说,精神懈怠的危险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的现实问题。
我们在一些基层单位办公室可以看到这么一个现象:一边是斗志昂扬的干部和冲劲十足的年轻人忙碌的身影,一边则是少数人喝清茶、看报纸的悠闲场景;单位领导在安排工作时,一边倾向于重用年轻人,习惯性地认为年轻人相对而言更服从命令、工作更有创新精神,一边对资历老的下属有所照顾,同时也在潜意识里认为他们思想固化、不易于指挥调动;一方面基层机关单位的人员编制数往往超编,另一方面在工作调度任务分配时又常常感到人手不足。这一矛盾现象值得人们反思。
笔者在此并不是对“被照顾的下属”存在歧视,他们通常是已经在单位工作了一二十年,有一定的资历,也经历过朝气蓬勃、积极向上、胸怀大志的年轻时代,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过汗马功劳。而今人到中年,错过了一些机遇,或因年龄限制,没有了上升空间,工作失去了动力,锋芒又被后来的年轻人盖过,渐渐地成为单位里被边缘化了的人物。一些党员干部因此心理上有了落差,失去斗志,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认为既然英雄已无用武之地,且就收起宝刀享清福,于是表现在单位里得过且过、不求进步、不犯大错,只等熬到退休。缺乏斗志、缺乏理想、缺乏动力,精神懈怠的危险逐渐抬头。
从“意气风发”到“精神懈怠”是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组织上要从细微的变化中发现病变的可能,防微杜渐,从源头上杜绝,从苗头上制止,扫除滋生精神懈怠危险的温室土壤。每个党员干部自身要做到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识大体、重大局、轻官权、淡名利。此外,笔者认为,防范精神懈怠的危险还有以下几点:
一、放宽选拔通道,公平公开竞争。在选拔、任用干部时,除了一些特殊要求的岗位,放宽或取消年龄限制,不应让年龄限制成为人为设置的一道坎,或对超龄者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偏见,给更多有才干的人得以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上岗机会。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说的“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的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
二、科学合理用人,激活人力资源。没有带不好的团队,只有不懂用人的教练。年轻人敢闯敢干,思维活跃;中年人踏实稳重,具有一定资历的干部往往在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社会上已形成广泛的人脉,分派利于发挥其特长的工作任务,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完善绩效考核,肯定存在价值。在绩效考核工作中,全面考虑干部的德、能、勤、绩。一些繁杂、长期性的基础性的工作是不容易看到成绩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绩效考核中合理设置指标和分值,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经营者得利,让所有优秀干部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同时,在基层干部中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如进行基层业务工作能手、传帮带标兵等称号的评比,并对其加以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充分肯定其存在的价值。经常性的激励,能起到表扬先进、鞭笞落后的作用。
四、加强学习培训,工作与时俱进。科学文化日新月异,全体党员、干部都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特别是年长的干部,更应自觉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跟上时代潮流,不被社会淘汰。
五、强化德育培养,监督惩治并举。一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积极的精神文化追求和你追我赶的向上氛围。另一方面不放任不姑息精神懈怠现象,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从严管理、从严监督,从防止慵懒散入手,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落到实处。
第三篇:精神懈怠”是改革大敌
(人民观点·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②)
人民日报评论部:“精神懈怠”是改革大敌
2011年07月14日06:30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如果说改革之初要突破的是思想“禁区”,那么今天的改革,要突破的则是利益“雷区”。
能否革除那些久改不革的积弊,推动那些久推不转的工作,关键在于敢不敢触动既得利益,能不能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主动性。
历经三大历史性巨变,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穿越90年激流险滩,行走在一段相对开阔平静的水域。枪林弹雨的考验已成往事,筚路蓝缕的建设写入历史,但是,新的航程中,风险与挑战并未减少。正如先哲所言:“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也正因此,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胡锦涛同志谆谆告诫全党,必须警惕“精神懈怠”的危险。
最大的危险是意识不到危险。我们仍在穿越历史的三峡,要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在未来不到40年时间里带进现代化。巨大的社会转型隘口,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世所罕见”、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前所未有”。如何克服倦怠情绪保持旺盛斗志,以坚强的决心和勇气在深化改革中不断闯关夺隘,历史的责任就这样现实地摆到我们面前。
中等收入的“拉美陷阱”,以权力支撑财富的“西班牙幻影”,创新乏力的“日韩困境”……当改革从“摸石头”进入“深水区”,各种新的危险随之而来。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在现代化关键期,如果不能顺利转型乘势而上,就可能不进则退,失去发展的机遇,陷入长期的停滞。反观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有的躺在功劳簿上当“太平官”,患得患失不敢改革;有的面对风险难题当“葫芦官”,畏首畏尾不愿改革。民谚为之画像:“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群众讥之为“庸官”,讽之为“昏官”,既责其尸位素餐,更忧其贻误发展。
“政怠宦成”,或因既往成就遮住了视线,或因既定格局缚住了手脚,更深层的原因,是囿于个别利益、局部利益、短期利益。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中,利益不断分化,主体日益多元,诉求日趋多样。从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政务、财务透明化到收入分配合理化,很多改革必然触动个别利益、涉及深层利益,带来阵痛甚至风险。如果说改革之初要突破的是思想“禁区”,那么今天的改革,要突破的则是利益“雷区”。
能否革除那些久改不革的积弊,推动那些久推不转的工作,关键在于敢不敢触动既得利益,能不能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主动性。面对大有可为的发展战略机遇期,面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要求,只有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永久奋斗的朝气,才能打破利益的樊笼,克服前进的阻力。假如让精神在利益的温床上懈怠下去,只会滋生暮气、惰气甚至邪气。
对于可能出现的骄逸和懈怠,我们党始终高度警惕。从毛泽东同志勉励全党“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到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有“闯的精神”、“冒的精神”,要有“一股子气呀、劲呀”。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是一个决意永葆先进性的马克思政党必须一以贯之的政治本色。
毛泽东曾开出根治“精神懈怠”的药方。1945年,黄炎培到访延安,发出周期率的警思:“大凡初时聚精会神,……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放下了。”毛泽东回应道:我们已经找到跳出周期率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60多年前,我们党曾将夺取全国政权喻为“进京赶考”。今天,历史条件变化了,“赶考”的精神没有过时。靠人民的监督警示自己,以人民的期待鞭策自己,我们才能跳出历史的周期率,以百倍的勇气推进改革大业,以振奋的精神赢得未来。
第四篇:人民日报评论部用人社评
人民日报评论部:强化问责,严防用人失察
——三论做好新形势下干部选任工作
本报评论部
“带病提拔”常有,而问责却不常有,“破窗效应”不断发生,使得用人不正之风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必须动真碰硬,遏制用人上的“三拍”作风,使组织纪律成为带电高压线
最近,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剑指用人失察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一些专家和媒体作出了通俗化解读。人们纷纷注意到,新条例在选人用人问责方面,追究情形更具体了,责任主体更明确了。通过严格有效的问责机制,遏制用人不正之风,使“问题官”淘汰出局,让好干部脱颖而出,是做好新形势下干部选任工作的鲜明导向。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毛泽东同志曾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选什么人,用什么人,责任重于泰山。选贤任能,才会造福一方;如果不善不肖者竞进,于国于民都是一种灾难。近年来,考察失真失实、“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火箭式提拔”等问题时有发生,干部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东汉桓灵时期流行的民谣,把当时的选人用人乱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留下了“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历史警思。用人腐败是最大的腐败。随着一些贪官陆续落马,画皮揭开之后,边腐边升、越腐越升等畸形升迁路径也浮出了水面。比如,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平均每两年就加官晋级一次,然而,“只要反腐不放松,迟早抓住王怀忠”等民意呼声不绝于耳,有关方面硬是让其顶着质疑声一路高升。如果只是在末端处置贪官坏官,却不拔除滋生腐恶的源头,反腐倡廉如何竟全功、收长效?老百姓的廉政信心又何以真正提振?“带病提拔”常有,而问责却不常有,“破窗效应”不断发生,这是用人不正之风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
一些领导干部惯于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然后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屁股烂账,最后官照当照升,不负任何责任。这样的“三拍”作风,在选人用人上同样存在。盐打哪儿咸,醋打哪儿酸,以往教训表明,从举荐不当,到考察失真,从长官意志拍板,到监督机制空转,在干部选任的关键环节上,集体负责变成了“集体不负责”,制度程序成了摆设,使得任人唯亲、任人唯利之风甚嚣尘上。正如总书记一再告诫的,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严防用人失察,必须强化问责、动真碰硬,让权责对等,使组织纪律成为带电高压线。
徒法不足以自行。这些年,我们在干部管理上不可谓不重视,也出台了不少制度规定。为什么还是问题不少?除了制度本身需要不断完善,执行中失之于软、失之于宽是重要因素。世界上怕就怕 “认真” 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没有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零容忍态度,没有领导带头、严于自律的示范效应,没有一视同仁、无人例外的刚性执纪,制度公信力何以树立?无人负责、难以追究的困局又怎么破解?只有把责任融入选人用人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领导干部心中,才能构筑防治用人腐败的坚固防火墙。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刘青山、张子善案人们耳熟而详,但这样的细节很多人或许并不清楚。早在处决刘张两人一个月前,河北省委副书记马国瑞代表省委作了检讨,省长杨秀峰代表省政府作了检讨,先后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下属出了问题,负管理教育之责的领导不回避、不推脱,而是主动承担责任,接受社会监督批评。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责任意识、敬畏之心,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问责力度、倒逼压力,我们才能让全党警醒起来,建设一个风清气正的新中国。
今天的共产党人,拥有比那时完善得多的各项制度,也面临比“糖衣炮弹”更为复杂的诸多考验,但能不能出于公心、敢于负责、严于问责,依然是历久弥新的时代考题。“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纯洁用人风气,建设廉洁政治,千里之行,始于充满责任的每一步。人民日报评论部:注重实绩,避免唯票取人
在涉险滩、啃硬骨头的改革攻坚期,更加注重实干实绩,努力形成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用人导向,才能让更多的干部在矛盾面前敢碰硬,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以何种标准选人用人,是一个重要导向问题,也是一个价值理念问题: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选出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回答这一命题尤为重要。
近日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一个重要亮点,就是把民主推荐结果由确定考察对象的重要“依据”改为重要“参考”。一词之差,反映的却是理念变化:更加注重实绩,避免唯票取人。
票选干部,是我们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这一举措能有效避免“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少数人说了算”等现象,对保障群众的“四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也有一种倾向值得警惕,在一些单位和地方,以票取人异化为“唯票取人”,在选人用人时搞教条、走形式,简单地把得票多少等同于群众基础和群众认同,一些推荐人员投“利益票”“感情票”,导致推荐结果失真失实;一些干部因怕丢票而当“老好人”、“太平官”,甚至形成了拉票贿选的不正之风。这种选票教条主义、民主形式主义,背离了民主推荐的初衷,也会挫伤一些干部求真务实、担当进取的积极性。
“唯票取人”的负面作用,必须跳出选票本身来看:唯票是举、唯票选人、唯票用人,会让选票成为一些推荐者的“资源”,也成为一些领导干部的负担。为了选票,“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问题不敢抓,面对风险不敢闯”,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为了选票,不该听的也听,不该去的也去,不该办的也办,一味和稀泥,不讲原则、不负责任、不敢担当。如此下去,如何风清气正?谈何改革发展?
选人用人中,民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并且只是把人选准用好的手段之一。干部工作中有一个基本定律:大多数人不认可的一定不是德才兼备之人,但群众推荐得票较高的不一定都是德才兼备之人。因此,更加全面地考察干部,就要把实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实绩论高低、辨优劣。既看选票的多寡,又看日常表现、群众口碑;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通过注重实绩考察,淘汰那些拿原则作交易的“投机”干部,口惠而实不至的“广告”干部,只会当官不会做事的“花瓶”干部。
衡量干部的德和才,主要看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实绩,看是否真正为人民群众办了实事。衡量实绩,就要鼓励实干。干部干部,干了,才是干部。干事就可能有缺点、有失误。不干事,看似不出错,却百无一用、误党误国。“为官避事平生耻”。从这个角度,要把尊重民意与选票多少辩证统一起来看待,实干人得票少要分析原因,如果因为坚持原则得罪人,也要放心大胆使用,对得票高的“老好人”,即便得票再高,也要慎用甚至坚决不用。尤其在涉险滩、啃硬骨头的改革攻坚期,更加注重实干实绩,努力形成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用人导向,才能让更多的干部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在风险面前,敢作敢为、敢担责任,遇到困难不回避,关键时刻敢出面,处理问题能决断。
“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我们选用领导干部,是为了干事兴业的。干事,是目的,也是评价标准。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坚决制止简单以票取人的做法,更加科学地评价领导干部的实绩,激励更多干部活跃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奋战在维护稳定的第一线、奔走于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党风政风就会为之一振,改革大业才能大有希望。
人民日报评论部:有铁面问责,才有进取动力
监督只会越来越严格、问责只会越来越严厉、抓作风问题只会越来越深入。是囿于小我、怨天尤人,还是砥砺自我、奋发进取?为官从政真正的“不易”处,正在于此
“原来以为只是一阵风,现在相信动真格了”,这是不少干部群众的切身感受。且不说不少“老虎”“苍蝇”纷纷落马,单从百姓身边看,从办事推诿被曝光后当天就整改,到因一餐饭、一顿酒、一次公车私用受处分甚至丢了“帽子”的案例隔三差五出现,哪里有作风积弊,哪里就有铁面问责。这样的结果也就顺理成章——在多个面向公务员和干部群体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觉得禁令“真的严了”,一些人更是由此感慨“为官不易”。
实际上,我们也面临过若干文件管不住“一张嘴”的尴尬,陷入过三令五申拦不住“四菜一汤”变成“舌尖盛宴”的怪圈。现在为何风气一变、作风一新?正是铁面问责,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使制度成为说一不二的硬杠杠。一年多来,在各种规章的制定和执行中,“原则上”少了,“一律”多了;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上,对顶风违纪者称“某某”少了,点名道姓多了;在各类事故的事后处理中,有关责任人能“滑脚”的难了,失职渎职者难逃惩处。铁面问责、有违必查,谁还敢把纪律当成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谁还能把制度当成可有可无的稻草人?紧箍咒越念越紧,监督网越织越密,问责的刚性力量覆盖了权力运行的各方面、各环节,这才能打掉一些人的特殊利益,消除某些人的寻租空间,以强劲的倒逼机制正风肃纪、反腐倡廉。
诚然,在禁令纷纷出台、问责不断加紧的背景下,各级干部受到的监督和制约越来越多,面临的各种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压力。但是,对于手握公权力、肩负一方发展之责的领导干部来说,从严要求、恪尽职守何尝不是应当应分的事情?惩恶罚劣、激浊扬清何尝不是权力健康运行的底线?更何况,问责压力之下的作风转变,还衍生出越来越多的正效应。
一位曾经忙于应酬的官员感慨说:“八项规定救了我半条命,再也不用拼命喝酒了。”在多项调查中,不少干部纷纷表示,反“四风”之后,“生活变得规律,身体趋向健康”。其实,问责力度加大、作风改到深处,对干部自身难道不也是一种解放?以前公款吃喝甚嚣尘上时,有人说“做梦都想喝小米粥”;从贯彻八项规定到执行各项禁令,又让多少干部告别了“赶不完的饭局、喝不尽的酒”?
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有压力就有动力,改作风驰而不息,引发的“蝴蝶效应”可能超乎人们的想象。对干部来说,觥筹交错的宴请少了,迎来送往的风气淡了,不只是利于身体健康,更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抓学习、搞调研、问民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事业之中;对群众而言,严治懒散庸拖,严责政绩工程,办事办证就会顺畅得多,民生民利就会有更多保障。“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人心就是力量,只有通过动真碰硬的作风建设,扫除沉疴积弊、不断除旧布新,“让百姓爱,让贪官怕,让官员有所忌惮,让社会充满期待”,各级干部就能以良好作风取信于民,积聚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2013年,我们之所以能赢得良好开局,一个重要经验就在于用好作风凝聚正能量,从而让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
“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总书记铿锵有力的宣示,向全党全社会释放出明确信号:气可鼓而不可泄,监督只会越来越严格、问责只会越来越严厉、抓作风问题只会越来越深入。这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是囿于小我、怨天尤人,还是砥砺自我、奋发进取?每一个党员干部都面临着这样的拷问,为官从政真正的“不易”处,正在于此。
第五篇:人民日报评论部 调研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人民日报评论部 调研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本报评论部
2013年07月26日03:30 来源:人民日报
让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发挥现代功用,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搞论证、做决策、体民情、察民意的得力手段,必须和转作风结合起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习近平同志近日在湖北调研时指出,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实事求是,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思想指针。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当年,毛泽东回到湖南调查32天,实地考察湘潭、湘乡等5县情况,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有力回应了对农民运动的诋毁和责难。在调研过程中,周恩来完全把自己融于群众之中。在工厂、农村、工地上,他常常同工人一起排队买饭,与农民同吃一锅饭,和民工一起席地而坐,一口白水一口干粮。正是凭着蹲点调研、解剖麻雀的真功夫,正是善于把握客观情况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实践经验,我们党才得以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走出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之路。
长期执政之后,党面临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印把子握在我们手里,久而久之,一些领导干部容易产生错觉,“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仿佛决策权是与生俱来的,与群众需求、客观实际无干,既无需见微知著、通盘考虑,也无需听群众意见、与百姓商量。于是乎,决策时拍脑袋、表态时拍胸脯、出了事拍屁股,“三拍”干部不接地气的异想天开,催生了贫困县斥资60多亿元建新城的“领导工程”,酿成了“西部汽车工业旗舰”3年仅造4辆车的难咽苦果。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也是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联系群众的重要手段。汽车时代、信息社会,信息渠道的方便快捷,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但也由此造就了一批“悬浮干部”。他们有的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基层调研只是走形式做样子;有的为调研而调研,在对象选择上就近避远、就富避穷、就优避差。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形式主义的风气一级传染一级,让一些调研变成了上下配合的“约研”,事先打好招呼、约好时间,甚至做好彩排,调研跟着脚本走;座谈会变成了“座读会”,与会者按流程读一遍事先备好的讲稿就算完事。这样的调研,又怎么会有实际意义?
让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发挥现代功用,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搞论证、做决策、体民情、察民意的得力手段,必须和转作风结合起来。不但要有正确的态度,也要有正确的方式方法。
干部与基层群众打交道,就像地里的麦穗,身子越低,分量就越重。扎实的调研态度要求各级干部踏踏实实沉下去,进得了群众的屋,吃得了百姓的饭;能上百姓的炕头聊天,也能下农民的地头问苦。群众感受不到官架子,才能打开话匣子,反映真实的情况。
“大跃进”时,彭德怀住进彭家围子自己的旧居与群众连夜谈心。当有干部谈到粮食亩产过千斤时,他立即同大家来到田边,打着手电筒,蹲下身来,拔起一兜禾茬,数一兜禾上有多少株稻秆、每个穗上有多少颗稻谷,细心计算每亩地的产量。有了这种深度“潜水”的态度和方法,自然会听到心声、了解到实情。
今天,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问题十分繁重。总书记强调,要下大功夫总结和运用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下大功夫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下大功夫了解党内外对改革开放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下大功夫了解地方、基层和群众在改革方面做的有益探索。这一切,都离不开调查研究的基本功。
过去领导干部搞蹲点做调研,常常一蹲就是几个月。今天我们获取信息的效率提高了,但真正琢磨透一个问题的努力还不够,下深功夫、真功夫的还不多。省部级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每年不少于30天,市、县级领导干部不少于60天,这是中央的要求,也是实践的需要。改革攻坚,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领导干部们都真正“动”起来、“深”下去,交一批基层朋友,搞一批专题调研,何愁谋事求不到妙法,何愁成事取不到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