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日报评论部:锻造更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人民日报评论部:锻造更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深化改革进行时之七
本报评论部
2013年10月25日04:2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原标题:锻造更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人民观点)无论是金字塔尖的顶层设计,还是方方面面的细节考量,都需要改革者有“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自省,有“做好为改革付出必要成本的准备”的自觉
近日,南京市长季建业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从李春城、刘铁男到李达球、蒋洁敏,十八大以来的“铁腕反腐”,宣示执政党在“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要求下,着力加强自身建设,锻造改革发展更坚强领导核心的勇气与魄力。
回顾中国改革历程,有国外媒体赞叹,“他们一直拥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够让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从困境中崛起,迎接前面的挑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叩开改革开放大门;1992年,南方谈话冲破思想观念的羁绊;这些年,勇敢直面国际金融风暴,从容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如果说真有一种“神奇能力”,那正是执政党对改革的预见力、领导力、执行力和控制力。“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总书记的铿锵话语指出了中国改革的关键所在。环视世界,强有力的领导核心,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闯过经济社会转型关必须的政治保障。“东亚四小龙”靠着政府强势主导,相继完成现代化爬坡;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励精图治引领新加坡完成转型。然而,对任何执政集团而言,这也都殊为不易。作为确定国家航向的方向盘、建设有效政府的生命线、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助推器,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在现代化过程中可谓至关重要。
如今,中国改革行至关键时期。粗放的增长亟需转型,一些地方PX困局折射公众环境焦虑,公众权利敏感催促社保水平提升„„这些“发展起来的问题”,早已不是改革之初简单的对错判断题。改革再出发,没有快捷键可按,没有软柿子可捏,摸不到渡河用的“垫脚石”,触碰的多是比触动灵魂还难的利益调整博弈。改革越来越紧迫,也越来越艰难。无论是金字塔尖的顶层设计,还是方方面面的细节考量,都需要改革者有“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自省,有“做好为改革付出必要成本的准备”的自觉。
正如十八大报告的判断,党面临的“四大考验”仍然严峻、“四大危险”仍然尖锐。表现在改革的认识与实践中,就是一些人的“改革综合征”。或是担心有风险、难度大而怕改革,或是担心触动利益、影响个人而不愿推进改革,也有的散布“改革已死”、“改革必败”的悲观论调,流布“改也没用”、“越改越坏”的负面言论。在这样的情况下,改革者尤需统一思想、澄清认识,把改革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当此之时,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领导,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铸铁为钢的自身建设、雷厉风行的改革举措,十八大之后,我们党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坚韧行动,呈现了对“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一历史结论的深刻体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近一年,从清退不合格党员到严格管理干部,从践行“八项规定”到清扫“四风”污垢,从“老虎苍蝇一起打”的高压反腐到制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从身体力行倡导厉行节约的文明风尚到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密集的党建举措,彰显“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一贯理念,更彰显以党的建设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1980年,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来华授课,物资分配部门的领导提问:“请告诉我们,在美国,到底由谁负责物资分配?”昔日的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肤浅认知,早已被抛入历史。旧邦新命,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奏改革号角。当此之时,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建设一个更富先进性和纯洁性、更有担当更加奋发的现代政党,以深化改革引领中国进入发展新境界,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第二篇:锻造更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锻造更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感受七月的阳光,我们迎来了党的93岁生日。此时此刻,放眼中国大地,从黄浦江畔到渤海之滨,从繁华都市到边远山乡,改革浪潮风起云涌,作风建设激浊扬清,拥有8600多万党员的党,正引领中华号巨轮驶向新的发展境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回顾我们党90多年艰辛历程,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但是,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需要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革命战争年代,看的是冲锋陷阵、英勇献身;现在,比的是改革智慧、执政能力。对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来说,改革就是最大的历史担当。能不能打赢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能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关系13亿人的福祉。
当今世界剧烈变动,当代中国深刻变革。风云变幻中,如何保持战略定力?纷繁表象中,怎样把准时代脉搏?众说纷纭中,如何开好改革药方?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总书记的铿锵话语,指出了推进改革大业的关键所在。锻造更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就有了主心骨,改革取得成功就有了根本保证。
锻造更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要有“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责任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践行八项规定到反“四风”,从“老虎苍蝇一起打”的铁腕反腐到全党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一系列抓铁有痕的举措,表明了中央“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彰显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政治勇气。
“越己者,恒越”。正是因为我们敢于扫除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坚决清除腐败毒瘤,才能正风肃纪、取信于民;正是因为我们注重补好精神钙质、密切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才能凝聚共识、赢得人心。以理想信念为旗,用优良作风打底,靠坚强组织作保障,党就能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汇聚起全党全社会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磅礴力量。
锻造更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奋发进取。事靠人为,事在人为。目标是否坚定,决定改革的成败;落实能否到位,决定蓝图的实现。“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当前,改革百事待兴,发展不进则退。一切等待观望的情绪、贪图私利的行为、无所作为的作风,只会坐失良机、误国误民。党员干部只有敢于担当,勇做改革的弄潮儿,才能闯关夺隘、破冰除障;只有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抓落实,才能善作善成、久久为功,团结带领广大人民,不断为改革事业注入动力、增添活力。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历经90多年的不懈奋斗,走过30多年的改革历程,现在,我们距离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从未如此之近。锻造更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奋力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我们就一定能凝聚起13亿中国人民的磅礴之力,中华民族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美好前景。
第三篇: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
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 ——五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本报评论员
2015年03月01日03: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8000多万中国共产党党员与13亿中国人民一起„„凝聚成13亿的中国力量”,当热播宣传片《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以变幻的场景呈现一个古老而又朝气蓬勃的中国,人们在光影交错的时空激荡中深切感受到,“中华号”巨轮行稳致远,需要从容驾驭的领航者;中国现代化列车驰向远方,需要强劲有力的火车头。
这是一组每每读来让人心生感慨的数据。国家统计局在21个省区市开展的民意调查显示,87.3%的群众认为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与以往相比有好转,77.1%的群众认为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有力度。这是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下正风肃纪的可观实绩,是党的建设进程中从严从实的初步战果。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总书记在上任伊始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将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落脚到从严治党、使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上。
党的十八大闭幕不到一个月,中央就制定出台八项规定,发出正风肃纪、从严治党的强烈信号,全党全社会为之一振。“开弓没有回头箭”,两年多来,从坚持不懈反“四风”,上紧作风建设发条,到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猛击一掌的警醒,到从严管理干部,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党内法规体系,全方位、高标准的管党治党举措,刷新了党风政风,深得党心民心,写下了党的建设新篇章,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局面。在继承优良传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书记在我们党90多年历史上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构成了当代中国最为关键的“命运共同体”。“既然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交给了我们,就要担当起这个责任”。正是基于“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的忧患意识,总书记多次重申“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号召全党及时解决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认真医治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坚决祛除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开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央八项规定为肇始,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以反腐倡廉为动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全面从严治党,核心问题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重点是从严治吏、正风反腐、严明党纪,目标是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这是党的建设规律的新探索。焦裕禄纪念馆的深情驻足,民主生活会上的以心换心,中央纪委全会上的谆谆告诫,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亲力亲为„„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身体力行,全党同志的积极参与,不断诠释着“全面从严治党”的丰富内涵。“全面”是基础,它是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紧密结合,既要靠教育也要靠制度,一柔一刚,同向发力;它是建章立制和执行落实的有机统一,既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又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守纪律、重申守规矩;它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既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又要层层传导压力,全党动手、全党参与。
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从严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全面从严治党,意味着党的建设要在“严”字上铆足力气、下足功夫。思想上要把好“总开关”,作风建设要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制度落实强调“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反腐败斗争强调“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凡腐必反,除恶务尽”„„教育要严、标准要严、执纪要严、惩治要严、制度要严,“严”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来说,从严治党更有其自身规律。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治标和治本的统筹兼顾、自律和他律的双管齐下。这一党建战略思想,开创了党建新格局,表明我们党对新形势下党建规律、治国理政规律有了新探索、新认识、新创见。
“大盘取厚势,官子有妙手。”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统一,体现了党的建设与治国理政的统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必须有一个主轴,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和文明,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无可替代,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党的领导是“四个全面”之魂、战略中军帐之帅。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就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防止在大的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就能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政治保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共识、凝聚力量。
“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苦难到辉煌,从贫弱走向复兴,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把民族复兴推进到今天这样的境界,我们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就是要坚持不懈全面从严治党,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最坚强的政治保证。
《 人民日报 》(2015年03月01日 01 版)
第四篇:《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⑦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
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⑦)
——如何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
《 人民日报 》(2016年02月05日 14 版)
“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全面小康的百年梦想,要靠党领导人民来完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着眼于新的形势和任务,就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作出部署,对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出明确要求。站在“十三五”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使命更加光荣。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提高党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使党更加坚强有力,才能带领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
一 全面小康关键在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关键所在。回顾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无论是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时期,我们党都十分重视提高领导能力,团结带领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是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要带领13亿多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效应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情况异常复杂,任务极其繁重。新形势新任务是对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的一场“大考”,能不能通过这场考试、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也关系到党执政地位的不断巩固。
看世情,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演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散,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如何应对来自外部的风险挑战,抓住发展主动权,对党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看国情,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呈现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体制机制的深层次矛盾相互纠葛,新老问题错综复杂、交织叠加,提高改革共识度、把握发展平衡点、寻找最大公约数的难度在增加。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如何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党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看党情,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与肩负的执政任务总体上是适应的,但体制机制不健全、方式方法滞后、能力不足等问题越来越凸显。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由于缺乏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还是习惯于老思路、老套路,出现了“本领恐慌”和不敢作为的现象;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缺乏事业心责任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还有些党员领导干部作风问题仍然屡禁不止,“四风”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消极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如何不断提升自己,增强党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对党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新要求,只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化、法治化、专业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为完成新的历史任务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才能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问与答
问:什么是“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
答: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二 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如果把我们国家比作“中华号”巨轮,党就是总舵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航程中,要确保这艘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就必须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航船定好向、掌好舵。
当前,我们党领导人民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各种利益关系的复杂程度前所未有。没有党坚强有力的领导,没有党站在全局的高度制定发展战略、统筹各方面工作、协调各方面利益,完成这样艰巨繁重的任务是根本做不到的。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停滞不前,很大原因就在于执政党软弱无力、领导无方。
正是基于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我国发展航船始终沿着正确航道破浪前行。
制度化建设是根本。我们党是执政党,抓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是治国理政第一位的任务。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就是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权限,理顺党政关系以及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使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坚强有力。应进一步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推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各级党委必须切实履行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职能,议大事、抓大事,强化重大事项的决策权、监督权,把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决策科学化是重点。决策是体现党的领导一种很重要的形式,强化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重点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必须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准确预判经济运行的状态和走向,及时了解存在问题和潜在风险,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评估论证,确保不发生重大的、方向性的错误。另外,还要善于借用“外脑”,注重发挥智库和研究机构的作用,善用信息手段增强决策的精准性。
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是基础。我们党有43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8700多万名党员,这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强大的组织资源和优势,也是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坚实力量支撑。要使“十三五”规划建议的各项举措落地生根,顺利实现各项目标任务,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固本之举。着力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激发全党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增强创造活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己身不正,焉能正人。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离不开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反腐倡廉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不能停步、不能放松。必须在取得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巩固反腐败成果,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专家解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季正聚(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一是坚持讲政治讲规矩,把纪律挺在前头;二是严字当头,继续保持反腐的高压态势;三是把党规党纪落实、落细、落小、落常、落长;四是振奋精神,消除“懒政”和“庸政”问题,凝神聚力,把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好。
链接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准则》和《条例》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一个倡导思想道德高标准,重申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优良传统作风,重在立德;一个开列违纪行为“负面清单”,划出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这两个党内法规是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党员干部的行为提供了对照标准和衡量尺子,对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提高领导干部专业化水平
俗话说:“绣花要得手绵巧。”绣花要绣得漂亮,手必须灵活灵巧。同理,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能不能变为现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取决于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养。
现在,我国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分工日趋复杂、形态更加高级、国际国内联动更加紧密,对做好经济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分析形势还是作出决策,无论是破解发展难题还是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都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需要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迫切需要更多政策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多、善于做经济工作的领导人才。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在一些领导干部中,既有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也有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无所适从、不会为不善为的问题,存在素养和能力不适应的问题。那种习惯拍脑袋决策、仅靠行政命令推动工作的做法,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为此,“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领导干部的专业化水平,是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支撑。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有本领恐慌的意识,加强专业学习,加强调研思考,加强实践历练,努力具备较强的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
培养专业思维。思路决定出路,思维水平决定工作水平。能不能正确判断形势,能不能有效化解矛盾,能不能顺利推进工作,关键是看有没有专业思维。具体来说,各级领导干部就是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通过“苦练内功”,学习运用这些思维方式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专业素养。当今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和技术是制胜秘诀。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没有“几把刷子”,很难胜任新形势下的领导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抓紧学习掌握各方面知识,着力打造能力和素质的“升级版”。一方面要做到“博”,广泛学习掌握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知识,拓展横向知识面;另一方面要做到“精”,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深钻细研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真正成为内行领导。
掌握专业方法。方法是过河的“船”和“桥”,方法对头事半功倍,方法不对事倍功半。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果没有好的思路和办法,就难以胜任现在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法宝,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原原本本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努力学习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社会基本矛盾、社会普遍联系等分析法,更好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更加能动地推动工作。
链接
五种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
——摘自《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微评
◆党员干部要“有几下子”,全面小康会“快点步子”,人民群众才“多些乐子”。
◆群众参与多一点,科学研究足一点,意见征求勤一点,决策失误就会少一点。
◆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来做。
◆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
四 运用法治推动发展
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要把各方面工作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我们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各级党员干部必须自觉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更好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按照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对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保障作出新的部署,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强调要坚持依法执政,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根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立法领导。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就是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重大任务,加快重点领域立法,坚持立改废释并举,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体制和程序,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促进严格执法。“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通过党的各方面领导,监督和促进政府执法部门严格执法。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通过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推行综合执法,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支持公正司法。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党支持公正司法,就是要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尊重司法规律,促进司法公正,加强对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等权利的司法保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同时,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不得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不得让司法机关做出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
带头守法用法。“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各级党政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守法,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法治观念,坚持依法决策,办事情、作决策都要考虑法律依据是什么、法律程序是什么。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健全各方面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切实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
链接
2015年11月中央政法委公开通报的5起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案例
1.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原庭长陈海鸥过问案件案。
2.江苏省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丁维和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案。
3.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原书记员刘一定过问案件案。
4.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检察院法警队法警李朝阳过问案件案。
5.云南省昭通市维稳办副主任彭泽高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案。
五 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2015年上半年,北京、上海等地先后制定并印发了社会体制改革系列文件,围绕社会服务体制改革、社会组织体制改革、街道体制改革、社区治理体制创新和社会领域党建创新等问题进行了部署,采取了一整套措施,初步探索出大城市创新社会治理的新路子。京沪两地创新社会治理的有益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示范。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内容。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环境、条件和方式的不断变化,党和政府致力于创新社会治理,形成了完整思路,取得了重要进展,收到了很好效果。但是也要看到,当前我国进入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社会稳定进入风险期,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任务还很重。因此,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要求,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党的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制度安排是关键。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同时,还要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相关实名登记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社会在不断发展,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势在必行。改进社会治理,总的思路就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就是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多方参与治理;依法治理,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治理;综合治理,就是采用道德、规范、经济等多种手段来治理;源头治理,就是把治理环节向前端、向基层延伸。
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需要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极端宗教活动,为人民安居乐业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安全屏障。
历史的发展,总有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大幕已经拉开,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艰巨任务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我们党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跑好属于我们自己的这一棒,开创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新图景。
问与答
问:什么是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
答: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是由公安部牵头,国家统计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联合推进的一项重大基础工程,旨在建设一个覆盖全国人口、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以人口基础信息为基准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
问:什么是社会信用代码制度?
答: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是以公民唯一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制度,旨在实现公民和组织信息的统一共享,实现社会信用的全面覆盖,提高我国社会治理服务水平。
深阅读
1.《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2日。
2.《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2日。
第五篇:人民日报评论部用人社评
人民日报评论部:强化问责,严防用人失察
——三论做好新形势下干部选任工作
本报评论部
“带病提拔”常有,而问责却不常有,“破窗效应”不断发生,使得用人不正之风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必须动真碰硬,遏制用人上的“三拍”作风,使组织纪律成为带电高压线
最近,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剑指用人失察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一些专家和媒体作出了通俗化解读。人们纷纷注意到,新条例在选人用人问责方面,追究情形更具体了,责任主体更明确了。通过严格有效的问责机制,遏制用人不正之风,使“问题官”淘汰出局,让好干部脱颖而出,是做好新形势下干部选任工作的鲜明导向。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毛泽东同志曾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选什么人,用什么人,责任重于泰山。选贤任能,才会造福一方;如果不善不肖者竞进,于国于民都是一种灾难。近年来,考察失真失实、“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火箭式提拔”等问题时有发生,干部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东汉桓灵时期流行的民谣,把当时的选人用人乱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留下了“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历史警思。用人腐败是最大的腐败。随着一些贪官陆续落马,画皮揭开之后,边腐边升、越腐越升等畸形升迁路径也浮出了水面。比如,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平均每两年就加官晋级一次,然而,“只要反腐不放松,迟早抓住王怀忠”等民意呼声不绝于耳,有关方面硬是让其顶着质疑声一路高升。如果只是在末端处置贪官坏官,却不拔除滋生腐恶的源头,反腐倡廉如何竟全功、收长效?老百姓的廉政信心又何以真正提振?“带病提拔”常有,而问责却不常有,“破窗效应”不断发生,这是用人不正之风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
一些领导干部惯于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然后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屁股烂账,最后官照当照升,不负任何责任。这样的“三拍”作风,在选人用人上同样存在。盐打哪儿咸,醋打哪儿酸,以往教训表明,从举荐不当,到考察失真,从长官意志拍板,到监督机制空转,在干部选任的关键环节上,集体负责变成了“集体不负责”,制度程序成了摆设,使得任人唯亲、任人唯利之风甚嚣尘上。正如总书记一再告诫的,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严防用人失察,必须强化问责、动真碰硬,让权责对等,使组织纪律成为带电高压线。
徒法不足以自行。这些年,我们在干部管理上不可谓不重视,也出台了不少制度规定。为什么还是问题不少?除了制度本身需要不断完善,执行中失之于软、失之于宽是重要因素。世界上怕就怕 “认真” 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没有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零容忍态度,没有领导带头、严于自律的示范效应,没有一视同仁、无人例外的刚性执纪,制度公信力何以树立?无人负责、难以追究的困局又怎么破解?只有把责任融入选人用人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领导干部心中,才能构筑防治用人腐败的坚固防火墙。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刘青山、张子善案人们耳熟而详,但这样的细节很多人或许并不清楚。早在处决刘张两人一个月前,河北省委副书记马国瑞代表省委作了检讨,省长杨秀峰代表省政府作了检讨,先后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下属出了问题,负管理教育之责的领导不回避、不推脱,而是主动承担责任,接受社会监督批评。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责任意识、敬畏之心,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问责力度、倒逼压力,我们才能让全党警醒起来,建设一个风清气正的新中国。
今天的共产党人,拥有比那时完善得多的各项制度,也面临比“糖衣炮弹”更为复杂的诸多考验,但能不能出于公心、敢于负责、严于问责,依然是历久弥新的时代考题。“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纯洁用人风气,建设廉洁政治,千里之行,始于充满责任的每一步。人民日报评论部:注重实绩,避免唯票取人
在涉险滩、啃硬骨头的改革攻坚期,更加注重实干实绩,努力形成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用人导向,才能让更多的干部在矛盾面前敢碰硬,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以何种标准选人用人,是一个重要导向问题,也是一个价值理念问题: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选出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回答这一命题尤为重要。
近日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一个重要亮点,就是把民主推荐结果由确定考察对象的重要“依据”改为重要“参考”。一词之差,反映的却是理念变化:更加注重实绩,避免唯票取人。
票选干部,是我们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这一举措能有效避免“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少数人说了算”等现象,对保障群众的“四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也有一种倾向值得警惕,在一些单位和地方,以票取人异化为“唯票取人”,在选人用人时搞教条、走形式,简单地把得票多少等同于群众基础和群众认同,一些推荐人员投“利益票”“感情票”,导致推荐结果失真失实;一些干部因怕丢票而当“老好人”、“太平官”,甚至形成了拉票贿选的不正之风。这种选票教条主义、民主形式主义,背离了民主推荐的初衷,也会挫伤一些干部求真务实、担当进取的积极性。
“唯票取人”的负面作用,必须跳出选票本身来看:唯票是举、唯票选人、唯票用人,会让选票成为一些推荐者的“资源”,也成为一些领导干部的负担。为了选票,“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问题不敢抓,面对风险不敢闯”,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为了选票,不该听的也听,不该去的也去,不该办的也办,一味和稀泥,不讲原则、不负责任、不敢担当。如此下去,如何风清气正?谈何改革发展?
选人用人中,民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并且只是把人选准用好的手段之一。干部工作中有一个基本定律:大多数人不认可的一定不是德才兼备之人,但群众推荐得票较高的不一定都是德才兼备之人。因此,更加全面地考察干部,就要把实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实绩论高低、辨优劣。既看选票的多寡,又看日常表现、群众口碑;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通过注重实绩考察,淘汰那些拿原则作交易的“投机”干部,口惠而实不至的“广告”干部,只会当官不会做事的“花瓶”干部。
衡量干部的德和才,主要看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实绩,看是否真正为人民群众办了实事。衡量实绩,就要鼓励实干。干部干部,干了,才是干部。干事就可能有缺点、有失误。不干事,看似不出错,却百无一用、误党误国。“为官避事平生耻”。从这个角度,要把尊重民意与选票多少辩证统一起来看待,实干人得票少要分析原因,如果因为坚持原则得罪人,也要放心大胆使用,对得票高的“老好人”,即便得票再高,也要慎用甚至坚决不用。尤其在涉险滩、啃硬骨头的改革攻坚期,更加注重实干实绩,努力形成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用人导向,才能让更多的干部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在风险面前,敢作敢为、敢担责任,遇到困难不回避,关键时刻敢出面,处理问题能决断。
“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我们选用领导干部,是为了干事兴业的。干事,是目的,也是评价标准。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坚决制止简单以票取人的做法,更加科学地评价领导干部的实绩,激励更多干部活跃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奋战在维护稳定的第一线、奔走于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党风政风就会为之一振,改革大业才能大有希望。
人民日报评论部:有铁面问责,才有进取动力
监督只会越来越严格、问责只会越来越严厉、抓作风问题只会越来越深入。是囿于小我、怨天尤人,还是砥砺自我、奋发进取?为官从政真正的“不易”处,正在于此
“原来以为只是一阵风,现在相信动真格了”,这是不少干部群众的切身感受。且不说不少“老虎”“苍蝇”纷纷落马,单从百姓身边看,从办事推诿被曝光后当天就整改,到因一餐饭、一顿酒、一次公车私用受处分甚至丢了“帽子”的案例隔三差五出现,哪里有作风积弊,哪里就有铁面问责。这样的结果也就顺理成章——在多个面向公务员和干部群体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觉得禁令“真的严了”,一些人更是由此感慨“为官不易”。
实际上,我们也面临过若干文件管不住“一张嘴”的尴尬,陷入过三令五申拦不住“四菜一汤”变成“舌尖盛宴”的怪圈。现在为何风气一变、作风一新?正是铁面问责,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使制度成为说一不二的硬杠杠。一年多来,在各种规章的制定和执行中,“原则上”少了,“一律”多了;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上,对顶风违纪者称“某某”少了,点名道姓多了;在各类事故的事后处理中,有关责任人能“滑脚”的难了,失职渎职者难逃惩处。铁面问责、有违必查,谁还敢把纪律当成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谁还能把制度当成可有可无的稻草人?紧箍咒越念越紧,监督网越织越密,问责的刚性力量覆盖了权力运行的各方面、各环节,这才能打掉一些人的特殊利益,消除某些人的寻租空间,以强劲的倒逼机制正风肃纪、反腐倡廉。
诚然,在禁令纷纷出台、问责不断加紧的背景下,各级干部受到的监督和制约越来越多,面临的各种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压力。但是,对于手握公权力、肩负一方发展之责的领导干部来说,从严要求、恪尽职守何尝不是应当应分的事情?惩恶罚劣、激浊扬清何尝不是权力健康运行的底线?更何况,问责压力之下的作风转变,还衍生出越来越多的正效应。
一位曾经忙于应酬的官员感慨说:“八项规定救了我半条命,再也不用拼命喝酒了。”在多项调查中,不少干部纷纷表示,反“四风”之后,“生活变得规律,身体趋向健康”。其实,问责力度加大、作风改到深处,对干部自身难道不也是一种解放?以前公款吃喝甚嚣尘上时,有人说“做梦都想喝小米粥”;从贯彻八项规定到执行各项禁令,又让多少干部告别了“赶不完的饭局、喝不尽的酒”?
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有压力就有动力,改作风驰而不息,引发的“蝴蝶效应”可能超乎人们的想象。对干部来说,觥筹交错的宴请少了,迎来送往的风气淡了,不只是利于身体健康,更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抓学习、搞调研、问民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事业之中;对群众而言,严治懒散庸拖,严责政绩工程,办事办证就会顺畅得多,民生民利就会有更多保障。“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人心就是力量,只有通过动真碰硬的作风建设,扫除沉疴积弊、不断除旧布新,“让百姓爱,让贪官怕,让官员有所忌惮,让社会充满期待”,各级干部就能以良好作风取信于民,积聚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2013年,我们之所以能赢得良好开局,一个重要经验就在于用好作风凝聚正能量,从而让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
“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总书记铿锵有力的宣示,向全党全社会释放出明确信号:气可鼓而不可泄,监督只会越来越严格、问责只会越来越严厉、抓作风问题只会越来越深入。这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是囿于小我、怨天尤人,还是砥砺自我、奋发进取?每一个党员干部都面临着这样的拷问,为官从政真正的“不易”处,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