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部 让百姓办事不求人

时间:2019-05-12 01:2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民日报评论部 让百姓办事不求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民日报评论部 让百姓办事不求人》。

第一篇:人民日报评论部 让百姓办事不求人

人民日报人民观点:用制度管住权力“任性”

——“让百姓办事不求人”①

编者按: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办事不求人”无疑是题中之义。这是普通人期盼的愿景,是法治中国最为生动的情形之一。从改革的角度来看,“办事”既是人与事打交道,也是人与人打交道,前者关系制度优化,后者考验政治伦理。中办、国办印发有关《意见》,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就是要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用制度管住权力“任性”,以规则重塑权力运行,以责任校准权力观念。

今天起,我们将连续推出三篇本报评论部文章,与您一起探讨改革中的人与事、权与法、公与私,一起瞻望“办事不求人”的新时代。

破解“办事难”,必须管住管好权力,让其规范运行。权力清单的出台,让“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有了更坚实的制度依托

有这样一个相声,至今仍让人记忆深刻。演员老马在外地表演,向饭店服务员提出“晚上有演出,能不能提前半个小时吃饭”,服务员答应为他煮碗面,但得“填个表”。表填完后,经过层层审批,结果四天过去了。老马乘火车回京的时候,饭店经理居然赶来——“那碗面条批下来啦!”

四天才批下一碗面,这样荒诞的故事,过去有,今天也并未完全消失。今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陈义龙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引发共鸣。他所在企业的一些新技术产品需要审批,可“一项审批时限20天,拖到第十九天才通知,缺某某材料办不了!”“权力任性,小鬼难缠,办事太难。”老百姓的调侃,道出了问题的所在。

应该说,这些年来,尤其是经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洗礼,以及政府简政放权的自我革命,“公章长征”的事情有所减少,脸好看了,门好进了,话也好听了。但在不少地方,群众仍然面临“中梗阻”的问题,“最后一公里”现象也依然存在。症结到底出在哪里?

从权力运行本身反思,群众办事难,与制度不完善、问责机制不健全、一些干部手中自由裁量权过大不无关系。在不少地方,由于没有明确而细致的权力清单和程序规定,一些工作人员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甚至故意刁难、拖延。有的则想着拿好处、吃“回扣”,明里暗里拿权力变现。正常渠道没法办,老百姓只好考虑托关系,找熟人,塞点“辛苦费”,送点土特产。“敲门敲断手,盖章跑断腿,电话永远没人接,等终于见到领导了,吃饭唱歌带洗脚,领导一摸红包薄,结果事儿又黄了。”网上流传的这个段子,生动地刻画了群众办事求人的无奈心理。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破解“办事难”,必须管住管好权力,让其规范化运行。最近,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哪些权力是要保留的,各项行政职权的行使主体是谁,都有哪些运行流程,权力清单都要作具体而微的规定,并向老百姓公布。《意见》还要求强化权力监督和问责,不按权力清单履行职责的单位和人员,将被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通过这些制度设计,行政权力将纳入法治的轨道。权力清单的出台,让“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有了更坚实的制度依托,“任性”的权力将被套上制度的“辔头”。具体说,百姓找政府办事,该找什么部门、该走什么程序、政府该怎么办、多长时限内办结,都由制度、清单规定得清清楚楚。政府工作人员不能刁难、拖延,否则百姓就可投诉,相关人员就会被问责,政府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被限制到最低。

“民者,国之根也”。解决老百姓“办事难”的问题,是党员干部应有的责任,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推行权力清单制度,促进办事规范化、法治化,将开启“办事不求人”时代。可以说,每一份权力清单,都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书,都是对法治中国这本巨著最具体的注解。

办事不求人,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最鲜活、最生动的情形之一。用法治的阳光,清除灰色地带,增强服务意识,才能让“办事难”成为历史的尘埃。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办、国办出台《意见》,用权力清单管住“任性”的权力,乃是人心所向、势之必然。

当然,改革永无止境。推出权力清单,解决“办事难”,仅仅是迈出“让百姓办事不求人”的第一步。怎样提高办事效率,如何提高便利程度,诸如这些问题,也是“让百姓办事不求人”必须迈过的坎。“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沿着法治轨道,发挥制度效力,管住权力“任性”,我们就能在每一个事项、每一个环节中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啃下“办事难”这块硬骨头。

《 人民日报 》(2015年03月25日 05 版)

人民日报评论部:靠规则重塑权力运行

——让百姓办事不求人②

本报评论部

用法律和规则再造权力运行、规范自由裁量,从整体上明确权力的运行轨迹,在微观上划定部门的权责边界,才能描绘一幅来路清晰、去向明确的“权力流程图”

有位刚参加工作、负责审验车辆的年轻人发现,同事们的桌子上经常摆满种类不同的“散烟”。观察之后才发现,几乎每一名来办手续的驾驶员都要非常客气地向他们敬烟,无论如何都推辞不掉。于是,不到半天桌子上就积了一大把,看上去像个香烟铺子。“不敬烟不办事,敬了烟好办事”的坏风气,折射出的是权力为谁运行、如何运行的大课题。

让百姓办事不求人、权力运行不打折,也是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的热议话题。有的代表委员提出,有些地方搞简政放权、一站式服务,却只收材料不办事,审批还是要在“后台”完成,服务大厅成了“收发室”,背后原因还是因为权力清单不清晰、权力流程不顺畅。还有代表委员提出,一些地方虽然有了权力清单制度,却偷偷开了“制度后门”:表面上取消审批事项,转身又巧妙地转移给“二政府”或者“红顶中介”,于是权力清单看上去“清”了,但办事手续反而多了。这些现象,值得深思。

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正是为了有利于服务人民、有利于群众办事。靠什么堵住“制度后门”?“规则是最好的治理者”。必须运用规则重塑权力运行,实现权力运行的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看看网上晒出的“行政审批长征图”,上百个章、200多个审批日令人徒叹“一个项目的命运太艰难”;想想“准生证”带来的烦恼,手续流程五花八门甚至相互“打架”,“办准生证比生孩子的周期还长”。更何况,程序复杂不清,必然导致责任模糊不定,工作人员更容易“打官腔、甩冷脸、踢皮球”,伤了公信力,寒了群众心。

正因如此,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就要抓好清权、减权、制权、晒权等主要环节。许多时候,程序与规则之所以难以落地生根,非不能也,是不愿也。一位“局中人”坦言,“有审批权和没审批权大不一样,有审批权,人家就事事求你拜你,把你当财神爷般供着。”正是这种“财神爷”的感觉,让一些领导干部视审批权为囊中私物、上下其手、突破规则,甚至曾有某环保局长放言,“分分钟搞垮一间厂”,造成群众“见佛就得拜,见庙就烧香”。因此,让权力清单运转起来,内驱力正在于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以制度程序取代“领导意志”,以法治规则规范自由裁量,权力才能真正运行在为民造福的轨道上。

靠规则重塑权力运行,这里的“规则”不是冰冷僵硬的制度,而是富有人性关怀、能感知群众冷暖的法治文明的呈现。很多人心知肚明的是,当一些领导干部表示“那就按规矩办吧”,常常意味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字面上的“遵守规则”,另一种则意味着“板起面孔、故意为难”。比如,审批事项规定了法定期限,一天内可以办结,一周办结亦可,这中间的自由裁量权就成了一些人“拿捏”的空间,对“不懂事”“不够意思”的申请者“顶格办理”,把规则内的权力用到极致。而对行政相对人来说,一个项目耽误一天的成本或许就高达数十万元乃至更多。现代法治文明当然需要自由裁量权,但正确的规则意识应该是对自由裁量权的善意使用,以最大限度方便群众为出发点,否则规则制定得再复杂,也难免为人所乘。在这个意义上,法治与规则也是对人心的治理,严以用权更要心存敬畏。

在现代社会,正当程序是权力的运行轨道,依法依规是权力的运行方式。用法律和规则再造权力运行、规范自由裁量,从整体上明确权力的运行轨迹,在微观上划定部门的权责边界,才能描绘一幅来路清晰、去向明确的“权力流程图”。对领导干部而言,这是一个“隔音空间”,在这里,只按程序确定进退行止,不管权力和关系的无孔不入;对人民群众来说,这是一种保护机制,在这里,可按规则监督政府效率,不怕拖延推诿的懒政,无惧打点关系的暗示。以规则取代关系人情,以规则清除寻租空间,才能防止随意性、压缩模糊性、杜绝逐利性,营造健康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

《 人民日报 》(2015年03月26日 05 版)

人民日报评论部:以责任校准权力观念

——“让百姓办事不求人”③

之所以强调权力的责任属性,关键原因就在于,如果责任太虚、权力太实、权责不对等,便会延长权力的触手,大大增加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发生几率

办个护照要返乡6次、行程3000公里,盖个科研楼前前后后要盖200多个章,为什么群众磨破嘴皮子、踏破了铁鞋,到头来依然“事难办”?矿泉水跨省销售要审批,割草机操作工、木材搬运工也要资格认定,随着简政放权的深入,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正在得以整改,但其背后折射的理念,仍然发人深思。

“官不大,官架子不小”“身在基层却缺少为民情怀”“自己的事情穿心过,人家的事情风吹过”„„听听百姓的“点评”就能明白,权力一旦丢掉了宗旨和情怀,松懈了责任和担当,结果必然是不作为和乱作为。或是把权力当资源,追求等价交换、有偿使用;或是把权力当成权利,想怎样来便怎样来;或是把权力当待遇,将正当的办事当做私人恩赐„„在这些权力观念的指挥下,权力怎么可能不任性?

由此可以理解,简政放权之所以难,就是因为舍不得放下附着在权力上头的资源和利益。有清理审批事项的干部坦承,对几千项权力一一进行梳理很艰辛,但“最难的不是体力劳动,而是与有关部门的争执”。部门利益凶猛“围猎”,改革者如果意志不坚,放权“割肉”就会变成“割韭菜”,该下放的权力换个马甲又冒出来,开个足浴店都需要环评中介审批之类的“审批控”很难说不会继续上演。

由此也可以理解,“为官不为”在许多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就是因为不少人离开审批就不会监管,下放权力就甩走了责任。两会上就有代表委员反映,一家食品企业申请一项食品包装标准,食药部门说只管食品,质监部门说只管包装,两家都借口缺少法律授权,“不敢”出面制定相关标准。放权成了自由落体,履职成了大撒把,百姓的事情岂不无人问津?

无论是变相放权、刻意刁难,还是为官不为、握权塞责,都照见了责任缺失、权力观念扭曲的危害。从法律的视角看,权力是一种在授权范围内必须履行的责任义务,由不得任性和傲慢,也容不得淡漠和怠惰。总书记反复叮嘱“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为人民用好权”“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申明的就是这个道理。之所以强调权力的责任属性,关键原因就在于,如果责任太虚、权力太实、权责不对等,便会延长权力的触手,大大增加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发生几率。

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行政机关要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把为人民谋发展增福祉作为最大责任”“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逻辑,就是要用责任意识校准权力观念,让为民服务成为政府职能的内核,让恪尽职守成为权力的底色。此种纠偏之举,可谓切中为官不为、权力任性的肯綮。

何以增强责任意识?一方面,法无授权不可为,打造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消除权力的灰色地带;另一方面,法定职责必须为,建立责任清单,照亮责任的黑暗角落,消除有权无责、有责无为等权责不匹配情形。在某种意义上,责任清单是认识并落实好前两个清单的关键。有了责任清单,还要有问责机制,让群众遇到推诿、刁难时投诉有门,确保问责到位。制订并落实好责任清单,才能从根本上厘清权力的责任边界和运作规则,达成现代法治政府权责一致、有限有为、便民高效的基本要求。

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要让公众“看得见”政府权力和责任。以清单的形式告诉群众每一项权力的依据、流程、时限、责任义务等内容,消除信息上的不对称,激发群众监督积极性,无疑是抑制权力异化和扩张本能的有效手段。同时,还可以督促公职人员奉公守法、既廉且勤,从观念上实现“你来找我办事”向“我来为你服务”的转变。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心是权力行使者所必须修炼的内功。以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为重点狠抓改革落实,推动政府的自我革命和权力的责任再造,让老百姓从弊绝风清、官简吏洁中感受到更多改革发展的获得感,本身就是考验政府机关和公职人员责任心的试金石。我们期盼着,“百姓办事不求人”的时代早一天到来。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 人民日报 》(2015年03月27日 05 版)

第二篇:人民日报论“让百姓办事不求人”

人民日报人民观点:用制度管住权力“任性”

——“让百姓办事不求人”①

编者按: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办事不求人”无疑是题中之义。这是普通人期盼的愿景,是法治中国最为生动的情形之一。从改革的角度来看,“办事”既是人与事打交道,也是人与人打交道,前者关系制度优化,后者考验政治伦理。中办、国办印发有关《意见》,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就是要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用制度管住权力“任性”,以规则重塑权力运行,以责任校准权力观念。

今天起,我们将连续推出三篇本报评论部文章,与您一起探讨改革中的人与事、权与法、公与私,一起瞻望“办事不求人”的新时代。

破解“办事难”,必须管住管好权力,让其规范运行。权力清单的出台,让“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有了更坚实的制度依托

有这样一个相声,至今仍让人记忆深刻。演员老马在外地表演,向饭店服务员提出“晚上有演出,能不能提前半个小时吃饭”,服务员答应为他煮碗面,但得“填个表”。表填完后,经过层层审批,结果四天过去了。老马乘火车回京的时候,饭店经理居然赶来——“那碗面条批下来啦!”

四天才批下一碗面,这样荒诞的故事,过去有,今天也并未完全消失。今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陈义龙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引发共鸣。他所在企业的一些新技术产品需要审批,可“一项审批时限20天,拖到第十九天才通知,缺某某材料办不了!”“权力任性,小鬼难缠,办事太难。”老百姓的调侃,道出了问题的所在。

应该说,这些年来,尤其是经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洗礼,以及政府简政放权的自我革命,“公章长征”的事情有所减少,脸好看了,门好进了,话也好听了。但在不少地方,群众仍然面临“中梗阻”的问题,“最后一公里”现象也依然存在。症结到底出在哪里?

从权力运行本身反思,群众办事难,与制度不完善、问责机制不健全、一些干部手中自由裁量权过大不无关系。在不少地方,由于没有明确而细致的权力清单和程序规定,一些工作人员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甚至故意刁难、拖延。有的则想着拿好处、吃“回扣”,明里暗里拿权力变现。正常渠道没法办,老百姓只好考虑托关系,找熟人,塞点“辛苦费”,送点土特产。“敲门敲断手,盖章跑断腿,电话永远没人接,等终于见到领导了,吃饭唱歌带洗脚,领导一摸红包薄,结果事儿又黄了。”网上流传的这个段子,生动地刻画了群众办事求人的无奈心理。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破解“办事难”,必须管住管好权力,让其规范化运行。最近,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哪些权力是要保留的,各项行政职权的行使主体是谁,都有哪些运行流程,权力清单都要作具体而微的规定,并向老百姓公布。《意见》还要求强化权力监督和问责,不按权力清单履行职责的单位和人员,将被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通过这些制度设计,行政权力将纳入法治的轨道。权力清单的出台,让“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有了更坚实的制度依托,“任性”的权力将被套上制度的“辔头”。具体说,百姓找政府办事,该找什么部门、该走什么程序、政府该怎么办、多长时限内办结,都由制度、清单规定得清清楚楚。政府工作人员不能刁难、拖延,否则百姓就可投诉,相关人员就会被问责,政府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被限制到最低。

“民者,国之根也”。解决老百姓“办事难”的问题,是党员干部应有的责任,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推行权力清单制度,促进办事规范化、法治化,将开启“办事不求人”时代。可以说,每一份权力清单,都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书,都是对法治中国这本巨著最具体的注解。

办事不求人,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最鲜活、最生动的情形之一。用法治的阳光,清除灰色地带,增强服务意识,才能让“办事难”成为历史的尘埃。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办、国办出台《意见》,用权力清单管住“任性”的权力,乃是人心所向、势之必然。

当然,改革永无止境。推出权力清单,解决“办事难”,仅仅是迈出“让百姓办事不求人”的第一步。怎样提高办事效率,如何提高便利程度,诸如这些问题,也是“让百姓办事不求人”必须迈过的坎。“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沿着法治轨道,发挥制度效力,管住权力“任性”,我们就能在每一个事项、每一个环节中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啃下“办事难”这块硬骨头。

人民日报评论部:靠规则重塑权力运行

——让百姓办事不求人②

用法律和规则再造权力运行、规范自由裁量,从整体上明确权力的运行轨迹,在微观上划定部门的权责边界,才能描绘一幅来路清晰、去向明确的“权力流程图”

有位刚参加工作、负责审验车辆的年轻人发现,同事们的桌子上经常摆满种类不同的“散烟”。观察之后才发现,几乎每一名来办手续的驾驶员都要非常客气地向他们敬烟,无论如何都推辞不掉。于是,不到半天桌子上就积了一大把,看上去像个香烟铺子。“不敬烟不办事,敬了烟好办事”的坏风气,折射出的是权力为谁运行、如何运行的大课题。

让百姓办事不求人、权力运行不打折,也是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的热议话题。有的代表委员提出,有些地方搞简政放权、一站式服务,却只收材料不办事,审批还是要在“后台”完成,服务大厅成了“收发室”,背后原因还是因为权力清单不清晰、权力流程不顺畅。还有代表委员提出,一些地方虽然有了权力清单制度,却偷偷开了“制度后门”:表面上取消审批事项,转身又巧妙地转移给“二政府”或者“红顶中介”,于是权力清单看上去“清”了,但办事手续反而多了。这些现象,值得深思。

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正是为了有利于服务人民、有利于群众办事。靠什么堵住“制度后门”?“规则是最好的治理者”。必须运用规则重塑权力运行,实现权力运行的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看看网上晒出的“行政审批长征图”,上百个章、200多个审批日令人徒叹“一个项目的命运太艰难”;想想“准生证”带来的烦恼,手续流程五花八门甚至相互“打架”,“办准生证比生孩子的周期还长”。更何况,程序复杂不清,必然导致责任模糊不定,工作人员更容易“打官腔、甩冷脸、踢皮球”,伤了公信力,寒了群众心。

正因如此,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就要抓好清权、减权、制权、晒权等主要环节。许多时候,程序与规则之所以难以落地生根,非不能也,是不愿也。一位“局中人”坦言,“有审批权和没审批权大不一样,有审批权,人家就事事求你拜你,把你当财神爷般供着。”正是这种“财神爷”的感觉,让一些领导干部视审批权为囊中私物、上下其手、突破规则,甚至曾有某环保局长放言,“分分钟搞垮一间厂”,造成群众“见佛就得拜,见庙就烧香”。因此,让权力清单运转起来,内驱力正在于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以制度程序取代“领导意志”,以法治规则规范自由裁量,权力才能真正运行在为民造福的轨道上。

靠规则重塑权力运行,这里的“规则”不是冰冷僵硬的制度,而是富有人性关怀、能感知群众冷暖的法治文明的呈现。很多人心知肚明的是,当一些领导干部表示“那就按规矩办吧”,常常意味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字面上的“遵守规则”,另一种则意味着“板起面孔、故意为难”。比如,审批事项规定了法定期限,一天内可以办结,一周办结亦可,这中间的自由裁量权就成了一些人“拿捏”的空间,对“不懂事”“不够意思”的申请者“顶格办理”,把规则内的权力用到极致。而对行政相对人来说,一个项目耽误一天的成本或许就高达数十万元乃至更多。现代法治文明当然需要自由裁量权,但正确的规则意识应该是对自由裁量权的善意使用,以最大限度方便群众为出发点,否则规则制定得再复杂,也难免为人所乘。在这个意义上,法治与规则也是对人心的治理,严以用权更要心存敬畏。

在现代社会,正当程序是权力的运行轨道,依法依规是权力的运行方式。用法律和规则再造权力运行、规范自由裁量,从整体上明确权力的运行轨迹,在微观上划定部门的权责边界,才能描绘一幅来路清晰、去向明确的“权力流程图”。对领导干部而言,这是一个“隔音空间”,在这里,只按程序确定进退行止,不管权力和关系的无孔不入;对人民群众来说,这是一种保护机制,在这里,可按规则监督政府效率,不怕拖延推诿的懒政,无惧打点关系的暗示。以规则取代关系人情,以规则清除寻租空间,才能防止随意性、压缩模糊性、杜绝逐利性,营造健康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

人民日报评论部:以责任校准权力观念 ——“让百姓办事不求人”③

之所以强调权力的责任属性,关键原因就在于,如果责任太虚、权力太实、权责不对等,便会延长权力的触手,大大增加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发生几率

办个护照要返乡6次、行程3000公里,盖个科研楼前前后后要盖200多个章,为什么群众磨破嘴皮子、踏破了铁鞋,到头来依然“事难办”?矿泉水跨省销售要审批,割草机操作工、木材搬运工也要资格认定,随着简政放权的深入,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正在得以整改,但其背后折射的理念,仍然发人深思。

“官不大,官架子不小”“身在基层却缺少为民情怀”“自己的事情穿心过,人家的事情风吹过”„„听听百姓的“点评”就能明白,权力一旦丢掉了宗旨和情怀,松懈了责任和担当,结果必然是不作为和乱作为。或是把权力当资源,追求等价交换、有偿使用;或是把权力当成权利,想怎样来便怎样来;或是把权力当待遇,将正当的办事当做私人恩赐„„在这些权力观念的指挥下,权力怎么可能不任性?

由此可以理解,简政放权之所以难,就是因为舍不得放下附着在权力上头的资源和利益。有清理审批事项的干部坦承,对几千项权力一一进行梳理很艰辛,但“最难的不是体力劳动,而是与有关部门的争执”。部门利益凶猛“围猎”,改革者如果意志不坚,放权“割肉”就会变成“割韭菜”,该下放的权力换个马甲又冒出来,开个足浴店都需要环评中介审批之类的“审批控”很难说不会继续上演。

由此也可以理解,“为官不为”在许多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就是因为不少人离开审批就不会监管,下放权力就甩走了责任。两会上就有代表委员反映,一家食品企业申请一项食品包装标准,食药部门说只管食品,质监部门说只管包装,两家都借口缺少法律授权,“不敢”出面制定相关标准。放权成了自由落体,履职成了大撒把,百姓的事情岂不无人问津?

无论是变相放权、刻意刁难,还是为官不为、握权塞责,都照见了责任缺失、权力观念扭曲的危害。从法律的视角看,权力是一种在授权范围内必须履行的责任义务,由不得任性和傲慢,也容不得淡漠和怠惰。总书记反复叮嘱“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为人民用好权”“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申明的就是这个道理。之所以强调权力的责任属性,关键原因就在于,如果责任太虚、权力太实、权责不对等,便会延长权力的触手,大大增加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发生几率。

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行政机关要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把为人民谋发展增福祉作为最大责任”“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逻辑,就是要用责任意识校准权力观念,让为民服务成为政府职能的内核,让恪尽职守成为权力的底色。此种纠偏之举,可谓切中为官不为、权力任性的肯綮。

何以增强责任意识?一方面,法无授权不可为,打造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消除权力的灰色地带;另一方面,法定职责必须为,建立责任清单,照亮责任的黑暗角落,消除有权无责、有责无为等权责不匹配情形。在某种意义上,责任清单是认识并落实好前两个清单的关键。有了责任清单,还要有问责机制,让群众遇到推诿、刁难时投诉有门,确保问责到位。制订并落实好责任清单,才能从根本上厘清权力的责任边界和运作规则,达成现代法治政府权责一致、有限有为、便民高效的基本要求。

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要让公众“看得见”政府权力和责任。以清单的形式告诉群众每一项权力的依据、流程、时限、责任义务等内容,消除信息上的不对称,激发群众监督积极性,无疑是抑制权力异化和扩张本能的有效手段。同时,还可以督促公职人员奉公守法、既廉且勤,从观念上实现“你来找我办事”向“我来为你服务”的转变。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心是权力行使者所必须修炼的内功。以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为重点狠抓改革落实,推动政府的自我革命和权力的责任再造,让老百姓从弊绝风清、官简吏洁中感受到更多改革发展的获得感,本身就是考验政府机关和公职人员责任心的试金石。我们期盼着,“百姓办事不求人”的时代早一天到来。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第三篇:以责任校准权力观念(人民观点)——“让百姓办事不求人”③

以责任校准权力观念(人民观点)——“让百姓办事不求

人”③

本报评论部

《 人民日报 》(2015年03月27日 05 版)

之所以强调权力的责任属性,关键原因就在于,如果责任太虚、权力太实、权责不对等,便会延长权力的触手,大大增加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发生几率

办个护照要返乡6次、行程3000公里,盖个科研楼前前后后要盖200多个章,为什么群众磨破嘴皮子、踏破了铁鞋,到头来依然“事难办”?矿泉水跨省销售要审批,割草机操作工、木材搬运工也要资格认定,随着简政放权的深入,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正在得以整改,但其背后折射的理念,仍然发人深思。

“官不大,官架子不小”“身在基层却缺少为民情怀”“自己的事情穿心过,人家的事情风吹过”……听听百姓的“点评”就能明白,权力一旦丢掉了宗旨和情怀,松懈了责任和担当,结果必然是不作为和乱作为。或是把权力当资源,追求等价交换、有偿使用;或是把权力当成权利,想怎样来便怎样来;或是把权力当待遇,将正当的办事当做私人恩赐……在这些权力观念的指挥下,权力怎么可能不任性?

由此可以理解,简政放权之所以难,就是因为舍不得放下附着在权力上头的资源和利益。有清理审批事项的干部坦承,对几千项权力一一进行梳理很艰辛,但“最难的不是体力劳动,而是与有关部门的争执”。部门利益凶猛“围猎”,改革者如果意志不坚,放权“割肉”就会变成“割韭菜”,该下放的权力换个马甲又冒出来,开个足浴店都需要环评中介审批之类的“审批控”很难说不会继续上演。

由此也可以理解,“为官不为”在许多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就是因为不少人离开审批就不会监管,下放权力就甩走了责任。两会上就有代表委员反映,一家食品企业申请一项食品包装标准,食药部门说只管食品,质监部门说只管包装,两家都借口缺少法律授权,“不敢”出面制定相关标准。放权成了自由落体,履职成了大撒把,百姓的事情岂不无人问津?

无论是变相放权、刻意刁难,还是为官不为、握权塞责,都照见了责任缺失、权力观念扭曲的危害。从法律的视角看,权力是一种在授权范围内必须履行的责任义务,由不得任性和傲慢,也容不得淡漠和怠惰。总书记反复叮嘱“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为人民用好权”“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申明的就是这个道理。之所以强调权力的责任属性,关键原因就在于,如果责任太虚、权力太实、权责不对等,便会延长权力的触手,大大增加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发生几率。

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行政机关要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把为人民谋发展增福祉作为最大责任”“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逻辑,就是要用责任意识校准权力观念,让为民服务成为政府职能的内核,让恪尽职守成为权力的底色。此种纠偏之举,可谓切中为官不为、权力任性的肯綮。

何以增强责任意识?一方面,法无授权不可为,打造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消除权力的灰色地带;另一方面,法定职责必须为,建立责任清单,照亮责任的黑暗角落,消除有权无责、有责无为等权责不匹配情形。在某种意义上,责任清单是认识并落实好前两个清单的关键。有了责任清单,还要有问责机制,让群众遇到推诿、刁难时投诉有门,确保问责到位。制订并落实好责任清单,才能从根本上厘清权力的责任边界和运作规则,达成现代法治政府权责一致、有限有为、便民高效的基本要求。

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要让公众“看得见”政府权力和责任。以清单的形式告诉群众每一项权力的依据、流程、时限、责任义务等内容,消除信息上的不对称,激发群众监督积极性,无疑是抑制权力异化和扩张本能的有效手段。同时,还可以督促公职人员奉公守法、既廉且勤,从观念上实现“你来找我办事”向“我来为你服务”的转变。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心是权力行使者所必须修炼的内功。以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为重点狠抓改革落实,推动政府的自我革命和权力的责任再造,让老百姓从弊绝风清、官简吏洁中感受到更多改革发展的获得感,本身就是考验政府机关和公职人员责任心的试金石。我们期盼着,“百姓办事不求人”的时代早一天到来。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第四篇:人民日报评论部用人社评

人民日报评论部:强化问责,严防用人失察

——三论做好新形势下干部选任工作

本报评论部

“带病提拔”常有,而问责却不常有,“破窗效应”不断发生,使得用人不正之风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必须动真碰硬,遏制用人上的“三拍”作风,使组织纪律成为带电高压线

最近,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剑指用人失察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一些专家和媒体作出了通俗化解读。人们纷纷注意到,新条例在选人用人问责方面,追究情形更具体了,责任主体更明确了。通过严格有效的问责机制,遏制用人不正之风,使“问题官”淘汰出局,让好干部脱颖而出,是做好新形势下干部选任工作的鲜明导向。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毛泽东同志曾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选什么人,用什么人,责任重于泰山。选贤任能,才会造福一方;如果不善不肖者竞进,于国于民都是一种灾难。近年来,考察失真失实、“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火箭式提拔”等问题时有发生,干部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东汉桓灵时期流行的民谣,把当时的选人用人乱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留下了“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历史警思。用人腐败是最大的腐败。随着一些贪官陆续落马,画皮揭开之后,边腐边升、越腐越升等畸形升迁路径也浮出了水面。比如,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平均每两年就加官晋级一次,然而,“只要反腐不放松,迟早抓住王怀忠”等民意呼声不绝于耳,有关方面硬是让其顶着质疑声一路高升。如果只是在末端处置贪官坏官,却不拔除滋生腐恶的源头,反腐倡廉如何竟全功、收长效?老百姓的廉政信心又何以真正提振?“带病提拔”常有,而问责却不常有,“破窗效应”不断发生,这是用人不正之风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

一些领导干部惯于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然后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屁股烂账,最后官照当照升,不负任何责任。这样的“三拍”作风,在选人用人上同样存在。盐打哪儿咸,醋打哪儿酸,以往教训表明,从举荐不当,到考察失真,从长官意志拍板,到监督机制空转,在干部选任的关键环节上,集体负责变成了“集体不负责”,制度程序成了摆设,使得任人唯亲、任人唯利之风甚嚣尘上。正如总书记一再告诫的,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严防用人失察,必须强化问责、动真碰硬,让权责对等,使组织纪律成为带电高压线。

徒法不足以自行。这些年,我们在干部管理上不可谓不重视,也出台了不少制度规定。为什么还是问题不少?除了制度本身需要不断完善,执行中失之于软、失之于宽是重要因素。世界上怕就怕 “认真” 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没有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零容忍态度,没有领导带头、严于自律的示范效应,没有一视同仁、无人例外的刚性执纪,制度公信力何以树立?无人负责、难以追究的困局又怎么破解?只有把责任融入选人用人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领导干部心中,才能构筑防治用人腐败的坚固防火墙。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刘青山、张子善案人们耳熟而详,但这样的细节很多人或许并不清楚。早在处决刘张两人一个月前,河北省委副书记马国瑞代表省委作了检讨,省长杨秀峰代表省政府作了检讨,先后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下属出了问题,负管理教育之责的领导不回避、不推脱,而是主动承担责任,接受社会监督批评。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责任意识、敬畏之心,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问责力度、倒逼压力,我们才能让全党警醒起来,建设一个风清气正的新中国。

今天的共产党人,拥有比那时完善得多的各项制度,也面临比“糖衣炮弹”更为复杂的诸多考验,但能不能出于公心、敢于负责、严于问责,依然是历久弥新的时代考题。“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纯洁用人风气,建设廉洁政治,千里之行,始于充满责任的每一步。人民日报评论部:注重实绩,避免唯票取人

在涉险滩、啃硬骨头的改革攻坚期,更加注重实干实绩,努力形成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用人导向,才能让更多的干部在矛盾面前敢碰硬,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以何种标准选人用人,是一个重要导向问题,也是一个价值理念问题: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选出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回答这一命题尤为重要。

近日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一个重要亮点,就是把民主推荐结果由确定考察对象的重要“依据”改为重要“参考”。一词之差,反映的却是理念变化:更加注重实绩,避免唯票取人。

票选干部,是我们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这一举措能有效避免“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少数人说了算”等现象,对保障群众的“四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也有一种倾向值得警惕,在一些单位和地方,以票取人异化为“唯票取人”,在选人用人时搞教条、走形式,简单地把得票多少等同于群众基础和群众认同,一些推荐人员投“利益票”“感情票”,导致推荐结果失真失实;一些干部因怕丢票而当“老好人”、“太平官”,甚至形成了拉票贿选的不正之风。这种选票教条主义、民主形式主义,背离了民主推荐的初衷,也会挫伤一些干部求真务实、担当进取的积极性。

“唯票取人”的负面作用,必须跳出选票本身来看:唯票是举、唯票选人、唯票用人,会让选票成为一些推荐者的“资源”,也成为一些领导干部的负担。为了选票,“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问题不敢抓,面对风险不敢闯”,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为了选票,不该听的也听,不该去的也去,不该办的也办,一味和稀泥,不讲原则、不负责任、不敢担当。如此下去,如何风清气正?谈何改革发展?

选人用人中,民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并且只是把人选准用好的手段之一。干部工作中有一个基本定律:大多数人不认可的一定不是德才兼备之人,但群众推荐得票较高的不一定都是德才兼备之人。因此,更加全面地考察干部,就要把实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实绩论高低、辨优劣。既看选票的多寡,又看日常表现、群众口碑;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通过注重实绩考察,淘汰那些拿原则作交易的“投机”干部,口惠而实不至的“广告”干部,只会当官不会做事的“花瓶”干部。

衡量干部的德和才,主要看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实绩,看是否真正为人民群众办了实事。衡量实绩,就要鼓励实干。干部干部,干了,才是干部。干事就可能有缺点、有失误。不干事,看似不出错,却百无一用、误党误国。“为官避事平生耻”。从这个角度,要把尊重民意与选票多少辩证统一起来看待,实干人得票少要分析原因,如果因为坚持原则得罪人,也要放心大胆使用,对得票高的“老好人”,即便得票再高,也要慎用甚至坚决不用。尤其在涉险滩、啃硬骨头的改革攻坚期,更加注重实干实绩,努力形成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用人导向,才能让更多的干部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在风险面前,敢作敢为、敢担责任,遇到困难不回避,关键时刻敢出面,处理问题能决断。

“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我们选用领导干部,是为了干事兴业的。干事,是目的,也是评价标准。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坚决制止简单以票取人的做法,更加科学地评价领导干部的实绩,激励更多干部活跃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奋战在维护稳定的第一线、奔走于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党风政风就会为之一振,改革大业才能大有希望。

人民日报评论部:有铁面问责,才有进取动力

监督只会越来越严格、问责只会越来越严厉、抓作风问题只会越来越深入。是囿于小我、怨天尤人,还是砥砺自我、奋发进取?为官从政真正的“不易”处,正在于此

“原来以为只是一阵风,现在相信动真格了”,这是不少干部群众的切身感受。且不说不少“老虎”“苍蝇”纷纷落马,单从百姓身边看,从办事推诿被曝光后当天就整改,到因一餐饭、一顿酒、一次公车私用受处分甚至丢了“帽子”的案例隔三差五出现,哪里有作风积弊,哪里就有铁面问责。这样的结果也就顺理成章——在多个面向公务员和干部群体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觉得禁令“真的严了”,一些人更是由此感慨“为官不易”。

实际上,我们也面临过若干文件管不住“一张嘴”的尴尬,陷入过三令五申拦不住“四菜一汤”变成“舌尖盛宴”的怪圈。现在为何风气一变、作风一新?正是铁面问责,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使制度成为说一不二的硬杠杠。一年多来,在各种规章的制定和执行中,“原则上”少了,“一律”多了;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上,对顶风违纪者称“某某”少了,点名道姓多了;在各类事故的事后处理中,有关责任人能“滑脚”的难了,失职渎职者难逃惩处。铁面问责、有违必查,谁还敢把纪律当成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谁还能把制度当成可有可无的稻草人?紧箍咒越念越紧,监督网越织越密,问责的刚性力量覆盖了权力运行的各方面、各环节,这才能打掉一些人的特殊利益,消除某些人的寻租空间,以强劲的倒逼机制正风肃纪、反腐倡廉。

诚然,在禁令纷纷出台、问责不断加紧的背景下,各级干部受到的监督和制约越来越多,面临的各种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压力。但是,对于手握公权力、肩负一方发展之责的领导干部来说,从严要求、恪尽职守何尝不是应当应分的事情?惩恶罚劣、激浊扬清何尝不是权力健康运行的底线?更何况,问责压力之下的作风转变,还衍生出越来越多的正效应。

一位曾经忙于应酬的官员感慨说:“八项规定救了我半条命,再也不用拼命喝酒了。”在多项调查中,不少干部纷纷表示,反“四风”之后,“生活变得规律,身体趋向健康”。其实,问责力度加大、作风改到深处,对干部自身难道不也是一种解放?以前公款吃喝甚嚣尘上时,有人说“做梦都想喝小米粥”;从贯彻八项规定到执行各项禁令,又让多少干部告别了“赶不完的饭局、喝不尽的酒”?

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有压力就有动力,改作风驰而不息,引发的“蝴蝶效应”可能超乎人们的想象。对干部来说,觥筹交错的宴请少了,迎来送往的风气淡了,不只是利于身体健康,更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抓学习、搞调研、问民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事业之中;对群众而言,严治懒散庸拖,严责政绩工程,办事办证就会顺畅得多,民生民利就会有更多保障。“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人心就是力量,只有通过动真碰硬的作风建设,扫除沉疴积弊、不断除旧布新,“让百姓爱,让贪官怕,让官员有所忌惮,让社会充满期待”,各级干部就能以良好作风取信于民,积聚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2013年,我们之所以能赢得良好开局,一个重要经验就在于用好作风凝聚正能量,从而让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

“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总书记铿锵有力的宣示,向全党全社会释放出明确信号:气可鼓而不可泄,监督只会越来越严格、问责只会越来越严厉、抓作风问题只会越来越深入。这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是囿于小我、怨天尤人,还是砥砺自我、奋发进取?每一个党员干部都面临着这样的拷问,为官从政真正的“不易”处,正在于此。

第五篇:百姓办事实施方案

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完善服务机制,打造百姓办事“零障碍”服务环境,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全面推行“零障碍”服务全程协办制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单位实际,制订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推行“零障碍”服务全程协办制,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按照便民、高效、法治、公开原则,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服务责任,把方便让给群众,把麻烦留给自己,通过靠前服务、主动服务、导引服务、全程协办,真正实现百姓办事“零障碍”,为实现和谐安平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目标任务

积极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要求,通过“广泛动员发动、实施‘清障’工程、‘协办’工程、‘民心’工程”四个阶段,认真清理为百姓办事的各种障碍,在窗口单位全面实施“零障碍”服务全程协办工程,积极打造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集中用2个月的时间,基本实现百姓办事“零障碍”的工作模式,营造百姓办事“零障碍”良好的服务环境、制度环境、工作环境。进一步深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百姓办事“零障碍”长效机制,努力塑造政府部门便民、高效、廉洁、文明的社会形象。

三、工作内容和阶段划分

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共分为四阶段推进。

(一)广泛发动,积极动员,营造百姓办事“零障碍”浓厚氛围(8月15日前完成)。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深入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服务工程工作要求,研究分析当前作风建设存在问题,部署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各项工作。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制订工作方案,召开全镇干部职工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动员大会,部署任务,明确责任,提出要求。同时,结合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的实施,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全镇工作人员为百姓贴心办事意识,营造百姓办事“零障碍”的浓厚氛围。

(二)实施“清障”工程,整纠百姓办事“零障碍”问题(8月底前完成)。全镇各部门全面排查为百姓服务、方便群众办事存在的问题,深入查找人员素质、服务态度、依法办事、业务环节、工作环境等方面为百姓办事的各种障碍,提出清理各种障碍的整改措施。窗口部门要在全面清查各种障碍的基础上,认真梳理可能出现障碍的关键环节,能及时解决的采取积极措施予以纠正;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研究,争取尽快解决。彻底扫清各种障碍,畅通为百姓办事渠道。

(三)实施“协办”工程,建立百姓办事“零障碍”机制(9月15日前完成)。全程协办制是指通过设立协办员岗位,由专人为前来办事的单位和群众提供包括接待受理、咨询答疑、全程导引、主动协办、办结回复等全部办事流程在内的“一条龙”服务模式。民政所、司法所、财政所、新农保办公室等作为最直接服务百姓的窗口单位,要全面实行“零障碍”服务全程协办制。各部门要对照《百姓办事“零障碍”服务全程协办工作制度》要求,同步推动“零障碍”服务全程协办工程;要进一步明确职责、疏通环节、完善流程,要积极主动与各窗口部门联系,并确定一名协办员,参与协办值班轮换,并按照要求进一步细化落实工作措施,落实制度、程序、承诺上墙张贴要求,9月中旬基本实现“零障碍”服务全程协办工程。

(四)实施“民心”工程,优化百姓办事“零障碍”环境(9月底前完成)。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于9月底前在全镇开展“为百姓办事‘零障碍’优质服务周”活动,活动期间各部门要把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作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开展“争先创优”、“三解三促”活动(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紧密结合,真正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围绕民心民意、围绕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服务工程,创新工作举措,优化百姓办事“零障碍”环境。窗口部门要进一步改进服务措施,改善服务环境,千方百计为百姓办事提供优质服务,全面推动全系统作风建设。

四、组织协调

1、加强组织领导。镇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班子会议和全镇干部职工大会,认真传达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百姓办事“零障碍”服务全程协办制度,积极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和实施办法。实施过程中要结合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规范和措施,建立“零障碍”服务全程协办长效工作机制。全镇要以实施“零障碍”服务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作风效能建设,各部门、各委办要积极主动与窗口单位协调沟通,确保“零障碍”服务全程协办制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开展宣传教育。党政办办公室、纪委办公室,抓好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的宣传教育工作。制订宣传教育方案,分步组织实施,不断深化全镇干部职工为民办事、服务百姓的理念。要组织指导窗口部门开展百姓办事“零障碍”服务全程协办制教育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工作人员进行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服务规范等内容的培训,提高职业素养和服务水平。扎实做好宣传工作,制作作风效能建设宣传材料,在镇机关营造浓厚的百姓办事“零障碍”氛围。

下载人民日报评论部 让百姓办事不求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日报评论部 让百姓办事不求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部:打开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

    人民日报评论部:打开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 对于我们党而言,解放思想不是解决问题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对于改革开放实践而言,解放思想不是一步到位的终点,而是继......

    人民日报评论部:“精神懈怠”是改革大敌

    人民日报评论部:“精神懈怠”是改革大敌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年07月14日07:36 人民网-人民日报 历经三大历史性巨变,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穿越90年激流险滩,行......

    人民日报评论部:锻造更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人民日报评论部:锻造更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深化改革进行时之七 本报评论部 2013年10月25日04:2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原标题:锻造更......

    百姓办事十条禁令

    百姓办事 “零障碍”工程十条禁令1. 严禁作风散漫值守脱岗干私事 2. 严禁态度恶劣生冷横硬不文明 3. 严禁亲疏有别服务优劣看关系 4. 严禁提示不详一次告知不全面 5. 严禁推......

    百姓办事零障碍

    让百姓办事“零障碍”我们要按照百姓办事“零障碍”的要求,大力转变作风、提升效能、服务群众、推动发展。同时,要做到联系群众“零缝隙”、服务企业“零懈怠”、绩效考核“零......

    人民日报评论部: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人民日报评论部: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表明改革开放的信心无可动摇、步伐无可阻挡,再次向世界宣示:共产党人的激情与梦想长存,决心和勇气仍在 英国《卫报》不久前......

    《人民日报》评论部系列文章:关注社会心态1.2.3.4

    http://wenku.baidu.com/user/index 《人民日报》评论部系列文章:关注社会心态 “心态培育”,执政者的一道考题 2011年04月21日 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以管理思维要求老......

    “百姓办事零障碍”心得体会

    “百姓办事零障碍”心得体会根据中心百姓办事“零障碍”活动统一部署,组织人事处开展了“办事零障碍,我该怎么办”大讨论。我学习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信息快报。结合部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