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接地气的改革才能不背离民意
接地气的改革才能不背离民意
邓聿文 《 中国青年报 》(2015年08月21日 02 版)
中央深改组召开了最新一次会议,一口气推出了七项改革举措。中共中央总书记、深改小组组长习近平在会上还就改革要接地气的问题发表了讲话,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韧劲,加强思想引导,注重研究改革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锲而不舍、坚韧不拔,提高改革精确发力和精准落地能力,扎扎实实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要在国企、财税、金融、司法、民生、党建等领域,集中推出一批力度大、措施实、接地气的改革方案,要在是否解决了突出问题上下功夫,让实践来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确保改革落地见效。
改革要接地气,这个提醒确有必要。
首先,改革不接地气,会造成改革的方案或措施出现偏差。所谓接地气,无非强调改革要切合实际,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影响公平和发展的问题。不接地气,就只能凭空想象,或者从第二手材料中来制定改革方案。虽然现在推出重大的改革措施前,一般都会有个调研论证过程,但若不接地气,这个过程极可能沦为表面功夫,作秀,或者抓不住重点、难点,百姓关心的焦点,从而推出的改革方案和举措失之偏颇,不是百姓需要的。
其次,改革不接地气,会造成改革得不到百姓支持,无法落地。改革是要解决问题的,而与百姓利益相关的问题最容易得到他们的关注,从而,基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改革也最容易得到百姓的拥护与支持。改革不接地气,看似也要解决问题,但要么这些问题百姓关注度不高,要么现阶段不是很迫切,要么虽很迫切,但现阶段缺乏解决条件,强行推行反而会坏事。因此,不论出现哪种情况,1 不接地气的改革都很难得到百姓的诚心支持,而没有民意支持的改革,是很难走远的,多半落实不了,成为一个半拉子工程。
第三,改革不接地气,甚至会出台损害百姓利益的改革方案,从而遭到他们的反对。背离百姓的需求,损害了他们利益的改革,通常都是不接地气的改革。
我们还可以列出改革不接地气的许多后果。但要指出的是,强调改革要接地气,不是简单地去讨好和迎合百姓。一些既与百姓利益切实相关,又于社会长远发展有利的改革,可能短期内不易得到百姓理解,不讨他们的欢心,但从社会的整体效应看,又必须推出,对于这类改革,就需要讲道理,反复地讲,同时做到在改革推进中,将百姓的阵痛减到最低,相信民众并非不讲理。
改革为什么会出现不接地气的情况?究其根源,同利益和观念有关。改革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再分配,而且越到后来,帕累托累进的、多数人都得益的改革越少,利益博弈的色彩越浓,这样的改革摊到谁身上都不乐意。在这种情况下,制定改革方案的人,主导改革者,如果不沉下心去进行艰苦的调研,或者调研走马观花,乃至屁股坐歪了,不从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出发,而只为了少数资本和权贵集团的利益,如此改革是不可能接地气的。
另一种情况是改革主导者的观念出了问题。他们也想为百姓谋福利,至少他们在制定改革方案时,不是从私心出发的,但他们头脑中没有群众观念,精英意识太强,认为在关系到国家和地方发展的改革方略的制定上,不能唯民是从,跟在群众的后头,去迎合民意。在他们看来,百姓多半是自私和目光短浅的,只着眼于眼前利益,如果听取百姓意见,以百姓意见来制定改革方案,改革就会沦为民粹主义。这种精英意识妨碍他们从群众中听取合理的意见,改革也就不可能接地气。
无论利益还是观念作怪,一个共同的背景是权力主导社会,这使得有权制定改革方案或措施的人,天然地容易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其实,不仅是改革方案的出台,大凡政策、法律制定等一切公共事务,都存在一个如何接地气问题。尤其对某些地方和基层政府来说,这一问题还很严重,原因在于,上面受到的约束和监督更多,基层就是土皇帝当家,实际无人监督和约束,这使得基层行政权力更为所欲为。
要解决改革接地气的问题,说易行难。难就难在权力不受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一时难以改变。但这不是说,对此事就一筹莫展,还是可以并试着在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出台中,建立更严格的问责程序,并且向社会公开,加强改革的透明度。现在从上到下,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程序规定,问题是公开不够,透明性不足。只有充分公开、保持透明,让大家了解改革的真实情况,才能引入外部监督,从而迫使官员不得不去接地气,从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制定改革方案,推进改革。
第二篇:体察民情才能让政策“接地气”
体察民情才能让政策“接地气”
近年来,许多省市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纷纷走出机关、转换角色,以百姓视角开展“接地气、谙民情”民生体验活动,换位感受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查找自身“四风”问题,提出改进管理服务举措,收到了明显成效。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明清时期挂在河南内乡县县衙门前的一幅楹联。在封建社会,一些正直的官吏们都在叮嘱“自己也是百姓”。而近年来,民众对一些干部脱离群众、公信力渐失等苛责不断。一些机关的文件制定得似乎很全面,下级执行也认真尽责,然而真正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却远不如想象中那般完美。究其根源,主要是领导干部在出台政策时缺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考,缺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缺乏“躬行自明,身体力行”的务实。
因此,新一届中央领导大力推行了 “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相关政策。在中央要求下,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渐多,可谓水到渠成。民众热切希望不妨以此为契机,尽快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的政府执政、施政方式从理念转向实际:各级干部在制定政策前,要用平民视角来换位体验,把自己也视作普通群众的一分子,视作政策受众,将切身感受作为考量政策合理性的一个“参考系”。
“非躬耕不知稼穑艰难。”在拟订某项政策前,党员干部应该有基于普通人视角的亲身体验;在政策出台后,也该带头遵循、垂范式践行。对于施政效果的探究,同样如此:干部应与民众站在同一个屋檐下,建立起紧密的责任关联,这样才能“在宇下知屋漏”,知道政策合理与否。官员不走基层,又如何了解群众的诉求并解决群众的问题与困难。毕竟,臆想与亲身体验的感受绝不相同。因此,体察民情是执政的最基本要求,必须促成体察民情的常态化,让执政走上更“接地气”的轨道。
第三篇:为什么强调改革要接地气
为什么强调改革要接地气
作者: 邓聿文 | 发表时间:2015.08.24 刊发于总2124期《中国经营报》[本周视点]版
日前,中央深改组召开了最新一次会议,一口气推出了七项改革举措。总书记在会上还就改革要接地气的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韧劲,加强思想引导,注重研究改革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锲而不舍,坚韧不拔,提高改革精确发力和精准落地能力,扎扎实实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要在国企、财税、金融、司法、民生、党建等领域,集中推出一批力度大、措施实、接地气的改革方案,要在是否解决了突出问题上下功夫,让实践来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确保改革落地见效。
改革要接地气,这个提醒确有必要。事实上,这也不是总书记第一次这样提醒。盖源于在一个官本位社会,诸如改革之类东西,都是由行政权力一手主导的,改革如果不接地气,会出现很多问题,导致不应有的后果。
首先,改革不接地气,会造成改革的方案或措施出现偏差。所谓接地气,无非强调改革要切合实际,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影响公平和发展的问题。不接地气,就只能凭空想象,或者从第二手材料中来制定改革方案。虽然现在推出重大的改革措施前,一般都会有个调研论证过程,但若不接地气,这个过程极可能沦为表面功夫,作秀,或者抓不住重点、难点,百姓关心的焦点,从而推出的改革方案和举措失之偏颇,不是百姓需要的。
其次,改革不接地气,会造成改革得不到百姓支持,无法落地。改革是要解决问题的,而与百姓最关切的问题最容易得到他们的关注,从而,基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改革也最容易得到百姓的拥护与支持。改革不接地气,看似也要解决问题,但要么这些问题百姓关注度不大,要么现阶段不是很迫切,要么虽很迫切,但现阶段缺乏解决条件,强行推行反而会坏事,因此,不论出现哪种情况,改革都很难得到百姓的诚心支持,而没有民意支持的改革,是很难走远的,多半落实不了,成为一个半拉子工程。
再者,改革不接地气,甚至会出台损害百姓利益的改革方案,从而遭到他们的反对。最严重的此类改革,是借改革名义,出台损害百姓利益的改革方案或措施。这样的改革过去不是没有过,为什么在一个时期,人们谈改革色变,改革在民间有污名化趋势,以致现在还未恢复?根子就在于,一些改革,似乎专门与百姓过不去,百姓要朝东走,“改革”偏要往西去;百姓要吃粮,“改革”偏要抬高粮价。如此改革当然不会受民众欢迎,不但不欢迎,且很痛恨。因为它完全背离了百姓的需求,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这样的改革就是不接地气的改革。
我们还可以列出改革不接地气的许多后果。但要指出的是,强调改革要接地气,不是简单地去讨好和迎合百姓。一些既与百姓利益切实相关,又于社会长远发展有利的改革,可能短期内不易得到百姓理解,不讨他们的欢心,但从社会的整体效应看,又必须推出,对于这类改革,就需要讲道理,反复地讲,同时做到在改革推进中,将对百姓的阵痛减到最低,相信民众并非不讲理的。
那么,改革为什么会出现不接地气的情况?究其根源,同利益和观念有关。改革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再分配,而且越到后来,帕累托改进的、多数人都得益的改革越少,利益博弈的色彩越浓,这样的改革摊到谁身上都不乐意,在这种情况下,制定改革方案的人,主导改革者如果不沉下心去进行艰苦的调研,或者调研走马观花,乃至屁股坐歪了,不从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出发,而只为了少数资本和权贵集团的利益,如此改革是不可能接地气的。
另一种情况是改革主导者的观念出了问题。他们也想为百姓谋福利,至少他们在制定改革方案时,不是从私心出发的,但他们头脑中没有群众观念,精英意识太强,认为在关系到国家和地方发展的改革方略的制定上,不能唯民是从,跟在群众的后头,去迎合民意,在他们看来,百姓多半是自私和目光短浅的,只着眼于眼前利益,如果听取百姓意见,以百姓意见来制定改革方案,改革就会沦为民粹主义。这种精英意识妨碍他们从群众中听取合理的意见,改革也就不可能接地气。
无论利益还是观念作怪,一个共同的背景是权力主导社会,这使得有权制定改革方案或措施的人天然地容易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其实,不仅是改革方案的出台,大凡政策、法律制定等一切公共事务,均由政府垄断,在所有这些方面,都存在一个如何接地气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各级行政层级,从上到下,都不同程度存在这一问题。尤其对某些地方和基层政府来说,这一问题还很严重,原因在于,上面受到的约束和监督更多,基层就是土皇帝当家,实际无人监督和约束,这使得基层行政权力更为所欲为。
从上述分析看,要解决改革接地气的问题,说易行难。难就难在权力不受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一时难以改变。但这不是说,对此事就一筹莫展,还是可以并试着在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出台中,建立更严格的问责程序,并且向社会公开,加强改革的透明度。现在从上到下,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程序规定,问题是公开不够,透明性不足,只有充分公开、保持透明,让大家了解改革的真实情况,才能引入外部监督,从而迫使官员不得不去接地气,从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制定改革方案,推进改革。当然,假定某个改革主导者的群众观念和民主意识很强,百姓的意见一般能够听得进去,改革接地气的问题也就相对容易解决。
第四篇:下基层接地气心得体会
下基层接地气心得体会
下基层接地气>心得体会
(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密切党群关系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建设经济强省、和谐XX目标的现实要求。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活动,有利于引导广大干部下基层“接地气”。什么是“接地气”?“地”就是基层,就是群众;“地气”就是基层实情,就是群众的意志和智慧。所谓“接地气”,就是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体察民情,顺应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和维护稳定的无穷力量。
然而,下了基层,见了群众,是不是就会自然而然地“接地气”?当然不是。“接地气”不仅要身到,更要心到。只有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耐心、虚心、诚心、真心对待群众,得到人民群众认可,受到人民群众拥戴,才能说“接地气”,否则只能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
下基层“接地气”,应该耐心对待群众。我们下基层的过程,是掌握群众思想动态、了解群众期望的过程,也是宣传党的政策、增进群众感情的过程。这就需要耐心听取群众对改善民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呼声,听取群众对工作的批评意见;耐心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细致地剖析社会热点问题,化解群众的疑虑困惑。对群众的不满情绪,不急躁,不生气,冷静理性对待,多走、多看、多听、多讲,多总结、多交流、多思考、多研究。通过耐心听取意见、了解实情,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实现对群众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投身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实践。
下基层“接地气”,应该虚心对待群众。毛泽东同志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生活在基层,对实际情况最了解;人民群众进行着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实践活动,创造并积累了丰富而鲜活的实践经验,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智慧,人民群众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因此,干部下到基层要甘当小学生,虚心学习人民群众的优秀品质,总结他们创造的新鲜经验,听取他们破解改革发展难题的真知灼见和妙计良策。
下基层“接地气”,应该诚心对待群众。现在有一些现象非常值得反思:交通方便了,一些干部和群众的距离反而远了;通讯发达了,一些干部和群众交流反而减少了。事实证明,对人民不能以诚相待,就不可能与群众心连心,更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接地气”,必须摆正自己与群众的关系,以平等的姿态接触群众,以真诚的态度尊重群众,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诚心诚意与群众交流思想,真真正正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这样才能成为群众的知心朋友,获得他们的理解和信任。
下基层“接地气”,应该真心对待群众。“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真心才能换来真情。“接地气”,最重要的是以真心对待群众,以真情感动群众,把群众当做自己的亲人,真心帮助群众、关心群众。要在了解实情,倾听群众呼声的基础上,出实招,下功夫。
千方百计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千方百计寻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新思路。对涉及多数群众切身利益、反映比较集中的事,有条件的要马上办,有困难的也要千方百计去办;对情况复杂、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要加强协调,做好规划,分阶段有步骤地办,使群众利益得到有效保障,矛盾纠纷得到有效解决,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总之,如果我们真的以耐心、虚心、诚心和真心下基层“接地气”,真正把群众当做亲人,就必然会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XX提供强劲动力。
下基层接地气心得体会
(二)按照区委以及教育局的安排部署,我校认真开展了干部“下基层,接地气”活动。我们首先召开了班子会,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分工,然后按照分工,深入走访广大教职员工,认真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师生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塌下心来解决广大师生的诉求,一门心思地为大家服务,通过这样的走访活动,加强了与师生的沟通,搭建起了干群之间的桥梁,有利于我们今后更好的工作。当我们到教研组走访的时候,大家感到非常新鲜,认为这样的走访活动是真正的新鲜事,这也体现出大家对这项活动的兴趣非常浓厚,我们坐下来的时候,大家非常认真地倾听我们的来意,然后认真思考,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我们认真记录,然后及时汇总,汇报,及时地解决一些问题,能够解释的也做好解释说明工作,让大家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感受到这次活动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感受到活动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走访活动,我们了解了基层职工的辛酸苦辣。大家的心更近了,沟通起来也方便多了,我们及时为基层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取得了信任和支持,受到了普遍欢迎。经过走访,体会很深:
首先我们要有一竿子插到底的勇气与决心,有一种奉献精神。要认识到这样的“下基层、接地气”是凝聚人心,改进党的作风的重大举措,我们虽然只是基层的领导,是普通的党员,但是我们的责任同样重大。因此工作起来既不能走过场,也不能一阵风。不然的话,后果会非常严重。要真正地深入人民群众中间,要到一线去,要克服一切困难,了解到最鲜活的信息,与基层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
其次要有宰相一般的胸襟与气魄,调整心态,认真倾听大家的呼声。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就要有容人之量,群众的呼声难免出现一定的过激语言,有时还可能情绪比较激动,这样的时候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让群众说话,让他们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做好认真记录,并根据法律法规,及时做好解释工作。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和化解潜在的矛盾。同时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够就地解决的就地解决。拿不准的不盲目发表意见。
再次,针对调研出现的问题,要下大力气解决,体现活动的效果。通过走访活动,我们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地坐下来,认真研究,马上能够解决的马上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也要做好解释工作,给大家吃定心丸,对于其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意见也要做好说明,目的就是疏通交流的渠道,让大家敢说话,会说话。说真话,说实话。切实做到有利于我们的事业的发展!中国梦的实现!
“下基层、接地气”活动让我们感受到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工作的重要性。接了地气,我们才有底气,我们的工作才有灵气。这样的接地气,下基层调研活动,我们认为应该落实到平时的工作中,随时随地地解决一些问题,充分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我们的中国梦的实现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下基层接地气心得体会
(三)根据局党委80后年轻干部'下基层、到田头、进大棚'活动的部署安排,我于7月5日至7日,在位于新埭镇姚浜村的平湖市三丰果蔬专业合作社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劳动。三天来,我与第二小组的各成员一起,历经酷暑考验,与农民同劳动、同生活,切实体验了农村基层的劳作,感受到了农民的勤劳朴实,也给我今后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启发。
一:干一行就要爱一行
平湖市三丰果蔬专业合作社基地面积1600多亩,主要经营芦笋、生姜、毛豆等各类蔬菜和西瓜、葡萄等水果种植、销售。得益于该合作社经营业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三天里,我们亲身体验了采芦笋、捆扎芦笋、拔生姜、剪生姜、采毛豆节、摘葡萄、除草等各项农事,深刻了解了基层的生产实际。期间,我时刻保持高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克服高温酷热,兢兢业业地完成每一项劳作。虽说我们做的都是简单的农活,但要将其做好、做快并持续保持这份'战斗力'也并非是件容易的事。从起初的一窍不通到随后的驾轻就熟直到最后的熟能生巧,需要的是'干一行爱一行'的热情和专注。工作上亦如此,可能现在从事的业务并不是我们自己喜欢的,但年轻干部就应该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以从'零'开始的勇气和魄力,接受新岗位新职责的考验,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从而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团结才是取胜之匙
三天里,我所在的第二小组每天都要捆扎、装箱1000多斤芦笋,采数百斤的毛豆节,剪几百斤的生姜„„,这无不是集体的劳动成果。本文由IcaNjob.cOm职场 范 文网 整理从流水线完成芦笋分拣、捆扎,到团团坐平定'姜山',都体现了我们第二小组团结协作的良好风貌。劳动时,大家分工明确、相互帮助,并不时说笑解闷,共同营造了和睦的劳动氛围,给单调枯燥的农活平添了许多欢乐。协调有序的团队劳作,加之轻松愉快的氛围,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劳动效率,还缓解了疲劳,增进了感情,增强了团队意识。农经局是个大家庭,每个科站是小集体。近年来,农经局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这离不开每个科站的努力,更是广大农经干部团结协作的成果。就单个科站来讲,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合理分工,发扬民主,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切实增强干部职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升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单个干部职工来说,要充分认同个体的差异性,少一些计较,多一份担当,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共同打造'和而不同'的工作环境,同时要提升执行力,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三:下基层方能接地气
三天里,我们和基地的农民打成一片,增进了与农民的感情。在劳动间隙,我们主动与农民拉家常,询问合作社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存在的瓶颈制约,同时结合自身的业务知识,积极提出相应的举措,展现了农经局年轻干部'坐得了案头、下得了田头'的良好风貌。今年是'作风建设深化年',广大干部尤其是年经干部,要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强作风建设,提升自身素质,服务于平湖的经济社会发展。农经干部作为'三农'工作的管理者、服务者,更应该深入农村、深入农民,加强与农民群众的联系,在'下基层、到田头、进大棚'的过程中,转变作风、提升素质,做到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才能研究制定出符合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满意的政策措施,才能将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送到农民手中。三天的'下基层、到田头、进大棚'活动是短暂的,但其所传递的意义是深远的。今后我们应更加积极主动的多下基层、多到田头、多进大棚,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唯有如此,才能又好又快地推动平湖农业农村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
总之,这次下基层锻炼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必将激励我更加主动地学习,更加努力地工作,不断加强作风建设,提升为农服务水平,积极为平湖的'三农'事业添砖加瓦。
第五篇:下基层、接地气心得
下基层接地气心得体会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密切党群关系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建设经济强省、和谐XX目标的现实要求。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活动,有利于引导广大干部下基层“接地气”。什么是“接地气”?“地”就是基层,就是群众;“地气”就是基层实情,就是群众的意志和智慧。所谓“接地气”,就是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体察民情,顺应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和维护稳定的无穷力量。
然而,下了基层,见了群众,是不是就会自然而然地“接地气”?当然不是。“接地气”不仅要身到,更要心到。只有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耐心、虚心、诚心、真心对待群众,得到人民群众认可,受到人民群众拥戴,才能说“接地气”,否则只能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
下基层“接地气”,应该耐心对待群众。我们下基层的过程,是掌握群众思想动态、了解群众期望的过程,也是宣传党的政策、增进群众感情的过程。这就需要耐心听取群众对改善民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呼声,听取群众对工作的批评意见;耐心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细致地剖析社会热点问题,化解群众的疑虑困惑。对群众的不满情绪,不急躁,不生气,冷静理性对待,多走、多看、多听、多讲,多总结、多交流、多思考、多研究。通过耐心听取意见、了解实情,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实现对群众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投身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实践。
下基层“接地气”,应该虚心对待群众。毛泽东同志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生活在基层,对实际情况最了解;人民群众进行着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实践活动,创造并积累了丰富而鲜活的实践经验,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智慧,人民群众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因此,干部下到基层要甘当小学生,虚心学习人民群众的优秀品质,总结他们创造的新鲜经验,听取他们破解改革发展难题的真知灼见和妙计良策。
下基层“接地气”,应该诚心对待群众。现在有一些现象非常值得反思:交通方便了,一些干部和群众的距离反而远了;通讯发达了,一些干部和群众交流反而减少了。事实证明,对人民不能以诚相待,就不可能与群众心连心,更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接地气”,必须摆正自己与群众的关系,以平等的姿态接触群众,以真诚的态度尊重群众,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诚心诚意与群众交流思想,真真正正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这样才能成为群众的知心朋友,获得他们的理解和信任。
下基层“接地气”,应该真心对待群众。“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真心才能换来真情。“接地气”,最重要的是以真心对待群众,以真情感动群众,把群众当做自己的亲人,真心帮助群众、关心群众。要在了解实情,倾听群众呼声的基础上,出实招,下功夫,千方百计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千方百计寻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新思路。对涉及多数群众切身利益、反映比较集中的事,有条件的要马上办,有困难的也要千方百计去办;对情况复杂、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要加强协调,做好规划,分阶段有步骤地办,使群众利益得到有效保障,矛盾纠纷得到有效解决,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总之,如果我们真的以耐心、虚心、诚心和真心下基层“接地气”,真正把群众当做亲人,就必然会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XX提供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