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监管下,校园贷如何摆脱黑暗时代
专业投资理财网站
www.xiexiebang.com
在监管下,校园贷如何摆脱黑暗时代
随着“裸条”、“暴力催收”等校园贷款乱象频发,校园金融的监管问题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经调查了解到,当前校园借贷平台可分为“电商+金融”和“现金借贷”两种类型。“电商+金融”是基于消费场景的形式,以京东校园白条、支付宝蚂蚁花呗、分期乐等分期购物平台为代表,而“现金借贷”则多为直接现金贷款。
网贷监管细则落地时,银监会在答记者问时,特别点名“校园网贷”,深圳互金协会用了6个“必须”、3个“严禁”,给本市校园网络借贷业务立了规矩。“裸借”、“天价滞纳金”、“暴力催收”等校园网贷被口诛笔伐的乱象,统统被拎出来,打上封条。
此前处在最黑暗时代的校园贷,在监管的搅动下,逼近涅槃重生时刻。
1、风口浪尖
此前的半年,是校园贷最为煎熬的6个月。媒体的口诛笔伐,原罪审判,从未间断。
今年三月,郑州大二学生因无力偿还60万网贷跳楼自杀。深追这场悲剧的前因后果,是该学生迷恋足彩,在输光了生活费后,他冒用28名同学的信息,一些对借款人身份审核不严密的网贷平台,成为他轻松捕获本金的林苑,最终欠下巨债。在替离世学生惋惜的同时,校园贷,也被推到风口浪尖。
**未平,校园贷又卷入“天价滞纳金”的漩涡之中。虽然打着“0元借”、“免费拿”的旗号,但在借款时,需要扣留押金,计算不菲的手续费。逾期后,又会收取天价滞纳金,某些平台,每日的滞纳金,居然高达未还金额的1%,相当于高利贷的十几倍。业内人士透露,收取天价滞纳金,才是校园贷真正秘而不宣的“生财之道”。
如果靠“滞纳金”而活的平台,必然牵涉到“暴力催收”。目前,分期平台的催收方式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学生兼职催收,会直接和业绩挂钩;另一种,雇佣传统的线下贷款催收团队。
他们的催收方式简单粗暴,盯着借款学生,骚扰其亲人朋友,甚至带有黑社会性质。即使在监管收紧的时期,依然出现了某毕业学生流浪躲债、露宿街头,家人被电话骚扰的新闻。
试图在校园中掘金的玩家,有尽量合规的认真参与者,也有一些民间私人借贷平台,假冒“校园贷”,搅乱市场,甚至曝出了“裸借”的丑闻。他们用裸照代替了借条。女大学生一旦逾期,便用“公开裸照”威胁,甚至提出用“援交”来还钱。
三个招招致命的陷阱,揭开了“校园贷”黑色的面纱:一些平台在尽量成为行业标杆,而
专业投资理财网站
www.xiexiebang.com 一些平台,却正在成为行业溃烂的毒疮。
2、最强监管
舆论一边倒的轰炸,让整个行业遭受重创。随之而来的,是史上最强监管。
今年4月,教育部和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认为部分不良网贷平台采用虚假宣传的方式,诱导学生过度消费,以致陷入“高利贷”陷阱。这是监管层第一次透露对校园网贷风险的关注,随后,密集的监管文件、意向频发,监管层想对明伤暗疾累累的校园网贷进行一场彻底的修复手术。
下第一刀的,是一直对本地的网贷行业实行严苛监管的重庆。8月中旬,重庆市金融办、市教委、银监局联合发文,给校园网贷列出八项负面清单,包括提高学生贷款的发放门槛、不得直接向学生提供现金贷款、不得变相发放高利贷等。
主刀的,是银监会。
在答记者问上,发言人表示,对校园网贷有五字整治方针,“停、转、整、教、引”。
紧随其后的,是校园网贷活跃的深圳。在其近日下发的9条禁令中,除要求校园贷平台做到风险提示、借款学生审阅,还强调了对借款用处的审阅,“除助学贷款、创业贷款等有助于学习工作的贷款业务外,各企业不得向借款学生提供其它用处的贷款”。深圳互金协会,要求校园网贷平台在三个月内完成存量整改工作。
有报道称,校园贷遭遇“史上最强监管”,已四面楚歌。
3、涅槃重生
黑色的6个月,就像最深的黑夜,让整个校园贷行业喘不上气来。
任何新生的行业,必然经历玩家疯狂涌入,良莠不齐,而后乱中建序的过程。这里面,也有认真合规的平台,一并被拉入漩涡。
在监管细则出台之前,行业最为担忧的,就是“牌照”模式,如此,行业所有的玩家,都得打回原点,重新起跑。如果再激进一点,一刀切,那就是行业的丧钟。
在监管细则落地之后,整个行业都松了口气。有业内人士表示:“并非此前大家颇为担忧的持牌模式,没有设计高门槛,也没有一刀切,这其实是一个好事。”互联网金融的终极意义,依然是“普惠金融”。因此,监管层希望,网贷平台定位在小额分散,推行“普惠金融”。
因此,作为小额、分散、普惠校园的校园贷,暗合圣意。只要“认真干”的平台,政府态度是鼓励的。监管层给行业留足了创新发展的空间。
除深圳校园贷平台被要求3个月内完成整改工作外,按照网贷监管细则的规定,网贷平台还有12个月调整期。这12个月,即是部分平台的生死线,也是合规平台的起跑点。划出
专业投资理财网站
www.xiexiebang.com 了跑道,在裁判员的监督下,校园网贷也可以纵情奔跑。
不过,在亮相前,玩家们需要做些准备和预热。
首先,要使自身业务运营,达到监管的要求。虽然对于校园贷业务,银监会目前只有五字方针,但分类处置想法和思路已确定;从两则地方类的监管文件来看,校园网贷平台需要做到几点: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完整,确定学生在分期、借款前了解各种利息、手续费、滞纳金等关键信息;审查借款用途,不能过度消费、追求奢侈品,鼓励助学、创业贷款,鼓励理性、合理的消费需求;禁止一切违法违规行为,包括非法使用学生个人信息,变相高利贷、暴力催收等。
这意味着,那些打着校园网贷旗号的民间高利贷公司,将无处遁形。有些玩家,也尝试从校园贷这个红海中杀出,寻找新的突围点。比如分期乐,在2015年底,推出针对蓝领人群的“提钱乐”;在今年年初,开始进军白领消费领域。京东白条也走多元化布局,不仅划分校园、白领、农村等多个人群,也划分购物、生活、企业多个场景。
这些前瞻性的玩家,有自己的考虑。一方面,经过几年深耕,千亿级别的大学生消费市场已被几大分期平台瓜分;另一方面,如果只局限于校园内,则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状况,每年都有一批老用户因毕业而流失,每年都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拉拢新用户。因此,陪伴大学生进入社会,是必然的选择。
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进入校园,还能先于信用卡,记录下白领群体的信用纪录。也就是说,真正聪明的玩家,绝对不是着眼于校园的一亩三分地,他们的野心,在于截住了未来主流用户群体的入口,沉淀数据和信用,为将来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打下基础。对于这些玩家来说,诱导学生不合理消费、天价滞纳金、暴力催收等行为,无疑是杀鸡取卵。也正因为如此,聪明玩家正在试图抵制行业乱象,建立行业自律。
一个正常的校园金融生态应该是:债务违约的大学生自己承担责任;违规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自担亏损;但金融监管部门要做好金融教育,及时惩罚金融机构滥发存款于前,利用暴力、株连手段追债于后。“校园贷”固有其风险,但它不能,也不该是高利贷。监管部门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二篇:同业监管下银行同业业务走向
同业监管下银行同业业务走向
进入2017年4月份以来,银行业“疾风骤雨”般地刮起了金融风险防控风暴,一系列监管政策密集出台,多个专项治理工作正同步展开。中国银监会相继对外发布了《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切实弥补监管短板提升监管效能的通知》等文件,针对十大重点风险领域分类施策,尤其剑指发行量激增的同业存单、规模庞大的委外业务。
具体来看,同业业务整治将从四方面入手,即控制业务增量、做实穿透管理、消化存量风险、严查违规行为,以根除“多层嵌套”,严控交叉性金融风险。
一、银行同业业务的类型
同业业务的业务类型以及交易模式有很多种,但大都可以归为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
(一)从资产端出发的同业业务
1.存放同业
存放同业(Nostro)是商业银行放在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从期限上来看,以活期款项和一年以内的定期款项为主。127号文明确规定存放同业的期限只能一年以内。
此处的存放同业与同业存放是银行间为了各类业务往来清算方便或其他原因而存放的。
2.同业存单
同业存单是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在全国银行间市场上发行的记账式定期存款凭证,在同业拆借交易中心交易。
同业存单有具体的期限额度限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6年6月30日颁布的《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第八条,对同业存单进行了期限上的限制。法规要求:“固定利率存单期限原则上不超过1年,为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参考同期限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定价。浮动利率存单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浮动利率基准计息,期限原则上在1年以上,包括1年、2年和3年。”即需要将额度在央行备案,期限1个月到3年,但未要求有评级。
3.拆出资金
拆出资金是金融机构为了调剂资金余缺而短期借出资金的行为,无抵质押物。关于拆出资金的期限和额度在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7月3日颁布的《同业拆借管理办法》中第二十五条做出了明确的限制。限制内容要求拆出资金的最长期限为交易对手能够拆入的最长期限;额度中资行存款余额8%,或外资行资本金的2倍,或券商净资本的80%,信托净资本的20%。
拆出资金通过在同业市场融通,以获得盈利。依据同业拆借,目前逐步形成了中国银行间短期利率曲线,并广泛应用,即SHIBOR。
4.买入返售
买入返售是指先买入某金融资产,再按约定价格进行回售从而融出资金。本科目核算本行按返售协议约定先买入再按规定价格返售?o卖出方的票据、债券等金融资产所融出的资金,也包括本行因证券借入业务而支付的保证金。其本质上相当于有抵押的拆出资金,因此并不占用信用额度,风险权重也与同业存放和拆出资金相同。计入该科目时一般以担保物的不同分别列示。买入返售的额度不受限制,但其期限受返售市场的约束。
5.同业代付
同业代付是指商业银行接受金融机构的委托向企业客户付款,委托方在约定还款日偿还代付款项本息的资金融通行为。分为境内同业代付和海外代付。
127号文基本禁止了境内同业代付业务:“同业代付原则上仅适用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跨境贸易结算。境内信用证、保理等贸易结算原则上应通过支付系统汇划款项或通过本行分支机构支付,委托方不得在同一市、县有分支机构的情况下委托当地其他金融机构代付,不得通过同业代付变相融资。”
6.同业借款
根据127号文定义:同业借款是指现行法律法规赋予此项业务范围的金融机构开展的同业资金借出和借入业务,且期限不超过3年。线下借款合同,无额度限制;同时又不属于3+1贷款约束范围,不受资金流向审查。
7.同业投资
同业投资,也是在2013年理财非标之后大幅兴起的新型业务类型,是当前混业资管反映在银行表内的最主要形式。127号文明确定义了“同业投资”:指金融机构购买同业金融资产或特定目的载体,目前同业投资成为银行表内绕监管最主要渠道。如果穿透需要按照底层资产计提资本,但鉴于目前跨监管核查困难,穿透能力有限。
(二)从负债端出发的同业业务
1.同业存放
同业存放是指其他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放在商业银行的存款。本业务对应于资产端的存放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款项,是指接受其他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放而产生的负债。以第三方存管资金为主(其中协议存款计入一般存款,不计入同业存放,纳入存贷比考核,缴纳存款准备金)。同业存放并无期限和额度的控制。
2.拆入资金
拆入资金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之间)为了调剂资金余缺而短期借出资金的行为,无抵质押物。对应于资产端的拆出资金。指通过同业拆借获得的资金,只能用于弥补票据清算、先支后收等临时性资金周转的需要,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一年,实际操作中分为线上线下交易两种,期限以3个月以内为主。
3.卖出回购
卖出回购,根据回购协议按约定价格卖出金融资产从而融入资金,以及为证券借出业务而收取的保证金。对应于资产端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相当于有抵质押的拆入资金,一般以利率债或票据作为抵质押品。主要是债券、股票金融资产的回购。127号文对该科目做出了与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相同的投资标的及担保物规定。
二、近年来国内同业市场发展特点
(一)同业业务快速发展,市场扩容明显
2016年债券回购、信用拆借交易量697.2万亿元,同比增长29.9%;存单发行量13万亿元,同比增长144%。2016年末,银行业存放同业余额11.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5万亿元。
从规模增速来看,2015年底至2016年年中,主要大中型银行的同业往来资产增速为11.9%,分别快于总资产增速和生息资产增速4.6和4.5个百分点,为贷款资产增速的1.65倍。
利润贡献度方面,以同业业务为标志的非信贷业务的利润贡献度增加,2016年上半年,四大行完成同业及投资类利息净收入27.6万亿元,占全部利息净收入的34.6%。
(二)顺应金融监管形势,同业业务标准化和透明化提高
2014年央行等多部委联合出台127号文、140号文,规范同业投资业务发展、引导同业业务回归流动性管理本源。2016年央行进一步推出MPA考核体系,规范同业业务发展。
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近三年网上市场相继推出同业存单、匿名回购等标准化产品,2016年末,匿名回购交易量27.5万亿元,占比约4.8%。
网下业务呈现向网上转移的趋势。2016年9月末,16家上市银行资产端存放同业余额3.19万亿元,近三年增速分别为11.6%、1.8%、0.8%,显示网下资产增速呈现放缓态势。
与之对应的是,近三年来中资银行的同业存单发行量每年分别增长2542.8%、490.6%和144.3%。
(三)市场杠杆率仍较高,“资产荒”推动委外业务蓬勃发展
低利率环境下,金融机构借助反复加杠杆套取更大的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是当前同业业务的主要盈利方式,加速了资金链的脆弱性和不稳定。
以托管量/(托管量-待购回余额)计算,截至2016年底,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的整体杠杆率约1.1,其中交易所市场的实际杠杆率达到1.34左右。一旦资金市场发生波动,去杠杆极易引发资金的集体踩踏和风险的链式传导。
持续低利率、资产荒的市场环境,倒逼金融?C构自营和表外资金通过委外模式扩充资产运作渠道。2016年以来,各类银行、保险等资金富裕机构,通过非银机构的产品通道,间接购买标准型和非标准型等各类同业资产,丰富资产配置结构,成为大资管时代的新型投资方式。
三、未来同业业务的走向
目前国内市场主要开展的是投融资为核心的同业业务,而国际市场的同业业务一般是指更为宽泛的、基于金融机构客户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同业往来。
(一)向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
在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快银行业及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进程,并通过规范流程和信息披露、增加参与主体以及丰富证券化资产品种等方式不断完善资产证券化运行机制,并将证券化额度循环使用,投入政策支持的行业和企业中去。
(二)拓宽同业业务的经营内涵
目前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结构相对单一,有所失衡,收入来源主要为同业投资业务利息收入,受市场和监管环境影响较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建设同业合作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将传统同业业务、代理业务和清算结算类业务线上化,服务同业客户,增加渠道销售收入、代理收入等中间业务收入来源,提升收入占比,降低市场波动和监管约束对经营计划的影响。通过平台集中化运营同业业务,能够优化业务模式,实现集约化管理,做大做强同业业务,丰富同业业务经营内涵。
(三)发展同业网银
各商业银行早已推出了个人和对公网络银行渠道,而且在不断优化和升级。同业金融机构客户已不满足现有的线下服务模式和效率,同业业务“触网”大势所趋。“同业网银”整合商业银行同业板块的各类产品和服务,通过流程重构和流程优化,“搬到”线上,同业客户从互联网渠道获取产品和服务,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同业业务线上化后,标示商业银行业务全面线上化,是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同业市场的发展特点及政策建议[J].中国货币市场,2017-3.
第三篇:强监管下的银行同业业务
强监管下的银行同业业务
2017-9-19
过去几年,在净息差不断收窄、传统业务收入持续萎缩的背景下,同业业务成为银行业务扩张的主要方式,也是维持收入增长最为重要的动力。但同时,由于监管体系不完善和银行内部管理不到位,部分同业业务在发展中异化为监管套利的重要手段,沦为金融乱
象的渊薮。
正因如此,今年以来的监管风暴主要指向便是同业业务领域。从短期来看,监管强化将限制部分同业业务的发展空间,降低其在银行业务中的占比。但就长远而言,监管强化将有助于同业业务回归本源,对推动银行业长期稳健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同业业务的演进与异化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是指以金融同业客户为服务与合作对象,以同业资金融通为核心的各项业务。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最初主要承担司库职能,是为商业银行之间平衡头寸而进行的短期资金拆借和划拨,主要作为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就我国的实践而言,198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各专业银行互相拆借资金,算是我国银行同业业务的滥觞。
随着业务逐步发展,同业交易对手方扩展至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租赁、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特殊目的实体,业务范围也从传统的同业存放、同业拆借等衍生出同业代付、买入返售等各项创新业务,从原来的仅指商业银行之间所进行的同业业务,扩展为既包括商业银行之间的同业业务,也包括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及特殊目的实体)之
间所进行的业务。
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划分,可将银行同业业务分为三大类:从资产角度,同业资产主要包括“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及“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以及近来兴起的“应收款项投资”等科目;从负债角度看,同业负债主要体现在“同业存放”、“拆入资金”、“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以及近年扩张迅速的“应付债券”(包括同业存单)科目;从中间业务角度看,包括代客外汇交易、基金和年金等托管、代理清算、代理开票、代开信用证、第三方存管、代理基金买卖、代理保险买卖、代理信托理财买卖、代理债券买卖、代理金融
机构发债,等等。
2002年以前,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模式相对单一,主要是资金拆借、回购、同业存放和存放同业等。2002年之后,债券市场快速发展,部分银行开始把债券结算代理作为同业业务重要发展方向,这一业务为银行作为债券结算委托人开拓了债券交易的空间。此后,同业业务进一步繁荣,信托、保险、证券、基金和财务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更深入的参与,为同业业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成为银行提升的重要方向,这又推动了与保险、基金、证券以及信托等非银行机构在交叉销售方面的广泛合作,同业业务的中间业务逐步兴起。
与其他业务相比,同业业务市场化程度较高,且参与者风险管理能力较强,有关部门一直有意识地将其视为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试验田”。2005年,人民银行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2013年,人民银行又在银行间市场推出同业存单作为同业存款的替代与补充。作为探路先锋,银行同业业务对推动利率市场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在市场化利率与管制利率双轨并行的转型期,同业业务也很容易演变成监管套利的利器。
2010年之后,随着宏观环境和监管环境的变化,同业业务开始从单纯的流动性管理工具,衍生发展成为利用同业资金或理财资金,以扩大各种表内外同业资产。会计科目不断变化,除了传统的同业存放、同业拆借、同业票据转贴现、债券回购等,又扩展到诸如转贴现、信托受益权、信贷资产转让与回购、同业代付、买断式回购、票据对敲和应收款项
投资等,模式创新令人眼花缭乱。
在此过程中,同业业务与实体经济渐行渐远,部分业务开始沦为纯粹的监管套利工具。2010年至2012年之间,随着信贷管理收紧,监管套利的主要目标在于绕开贷款规模管制(合意贷款规模)和存贷比指标。2013年之后,资金供求失衡状况逐步缓解,《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开始正式实施,监管套利的主要目标又变成减少资本占用,主要方式是通过拉长交易链条来转换资产形式(或调整会计科目),以降低资产的风险加权系数,或实现出表,以此来降低资本、拨备计提等要求,或粉饰财务数据,等等。
过度套利的风险 同业套利业务的过度发展,引发了诸多金融乱象和潜在金融风险。
一是导致信用过度膨胀。同业业务运作模式不同于传统存贷款,表面上虽不直接影响信贷数量,但会对货币流通速度和信用总量产生直接影响。这种变化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信贷的控制能力,容易导致信用总量的过度膨胀。
二是导致银行信用风险低估。具体有如下几种情况:其一,通过监管套利,大量银行信贷被转移出表外(或仍在表内,但转换成了同业投资)。由于这种转移在法律以及在实践操作上,都很难达到风险的完全隔离,这就意味着,有许多表外项目,银行不需要为其计提资本和拨备,但在风险曝露时,有可能由银行承担最终的责任;其二,经由同业套利业务的操作,部分信贷资金进入了原本被禁止的行业和领域。这些较高风险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没有得到充分的揭示。其三,通过同业套利的操作,将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风险的信贷资产转移出表外,以掩盖真实的不良资产状况。等等。
三是加剧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通过金融同业融入资金,然后再投向收益较高但期限较长的资产(债券或非标资产),是目前比较常见的加杠杆模式。在市场资金充裕、利率较低的环境下,银行可以通过滚转发行短期限的同业存单来维持这一交易结构,并获取利差收入。但如果市场资金面趋紧,融资利率快速上行,银行就面对两难选择:要么抛售资产,承担即期账面损失后完成去杠杆;要么继续持有资产,同时以更高的利率进行融资。后者会导致息差收入不断减少甚至为负,而且,如果在资产最后到期时,市场仍未改善,银行还会遭受本金的损失。不管哪种选择,随着市场资金趋紧,部分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都会显著上升,并对金融市场整体预期和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监管强化的深远影响
针对同业套利业务,从2009年起,监管部门就开始密集出台规范同业业务的监管政策;到2013年的“8号文”和2014年的“127”号文,同业业务的监管体系已逐步成型。但由于银行业务扩张冲动较大以及监管执行力度不够,并未取得明显成效。2017年以来,根据中央“抑制资产泡沫”、“防范金融风险”的要求,同业套利业务再次成为金融整治的重
点。
货币政策从量、价两端入手,价格上通过抬升利率水平来消除套利空间,推动金融机构逐步消解存量业务;数量上则用MPA考核来约束和控制增量。银行监管方面,则通过对各种套利行为进行全方位自查与清理,并加大处罚力度,直接抬高金融机构的违规成本,打压套利动机。经过近三个季度的整治,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
根据中国银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8月末,银行表内同业业务持续收缩,同业资产、同业负债分别较年初减少3.2万亿元和1.4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3.8%和-1.6%。其中,股份制银行同业资产与年初相比降幅达45%。表外同业业务(同业理财)累计减少2.2万亿元,城商行和农商行的理财余额同比增速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40和90个
百分点。
从宏观数据上看,8月M2增速进一步回落至8.9%,延续了今年以来的低增长态势,已接近实体经济(名义GDP)的增长水平,意味着同业往来引发的货币创造受到了明显抑制。
总体上看,强监管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因同业套利业务而形成的金融空转和过度杠杆问题正在有序去除。就目前情况判断,这一进程已过半,对银行的短期冲击也在逐步减弱。但从中长期看,监管强化对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方向影响深远,套利型业务空间显著缩小,但适应利率市场化和业务发展需要的合理的同业业务,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对此我们有如下一些判断。
一是同业业务回归本源。同业业务本质上是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手段。传统存贷款业务因为市场敏感度低、流动性差,难以满足日益迫切的风险管理需要,金融机构必须要借助同业资产、负债的合理运用。从这点看,同业业务仍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潜力。此外,基于客户需求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意味着,金融机构之间在产品创新、交叉销售等领域的合作,同样有着广阔的前景。
二是同业套利业务的发展空间显著缩小。强监管并不是要否定所有的同业业务,而是要限制同业业务中涉及套利的那一部分。从目前看,在负债端过度使用同业负债、同业存单和同业理财来加杠杆,而在资产端对接各种特殊目的实体(各类机构的通道),是套利交易的主要模式。随着监管强化对同业负债的约束(同业负债占比不超过三分之一)和资产端对特殊目的实体投资的穿透,这部分业务的规模已出现明显萎缩。
需要强调的是,市场似乎更关注监管对同业业务中的某一类工具(如同业存单)的限制和影响。但事实上,同业资金来源的渠道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来自于这种渠道的资金规模是否合理(有无过度杠杆),以及获取这部分资金的目的(是用于套利交易还是用于流动性管理)。正因为此,我们认为,尽管套利业务规模会大幅萎缩,但某一类工具(如同业存单或特殊目的实体投资)的绝对规模并不一定会下降,尤其是同业存单,作为同业负债来源中透明度最高和流动性最好的一种工具,规模上仍有较大扩张空间。
三是同业业务贡献度下降,银行业务结构回归正常化。过去几年中,同业套利业务是银行同业业务收入,也是银行总收入的重要贡献来源。相当多的同业业务收入都体现为非利息收入,也是银行收入结构优化(即净息差收入下降,非息收入上升)的重要动力。在强监管背景下,我们预计,同业业务收入贡献度将明显下降,银行业非息收入高增长的势头也会出现逆转。部分高度依赖同业业务的中小银行,短期内会受到较大影响。不过,套利型业务的消退,将迫使银行将注意力回转到企业和零售客户,切实提高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从长期来看,这会更有利于银行业的稳健发展。(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9月19日)
第四篇:[聚焦]强监管下银行信贷投往何处
[聚焦]强监管下银行信贷投往何处?
观察者言:市场上“资金荒”和“资产荒”快速转换,现在监管政策叠加,“两荒”并存,银行收益下降。各类银行按揭贷款有所分化,大行按揭贷还在放量,部分中小银行则无额度或额度紧张,放款缓慢。财新记者 吴红毓然/文
“现在是真正的‘一一对应’了,好不容易找到个项目,还得满市场找钱。”一位城商行投行部总经理说。去年下半年央行悄然收紧流动性,抬升公开市场利率,市场上“资金荒”和“资产荒”快速转换,现在监管政策叠加,“两荒”并存,银行收益下降,痛苦感倍增。
央行数据显示,4月新增贷款1.1万亿,新增社融1.39万亿元,均超市场预期。市场认为,这主要是按揭贷增速下滑缓慢、企业旺盛需求所致。值得关注的是,在经济下行压力略有显现、强监管的双重背景下,表内信贷增速是否可持续? 据财新记者从多位银行人士处了解,近期各类银行按揭贷款有所分化,某些大行如建行的按揭贷还在放量,截至5月中旬较年初新增4000多亿元,同比有所上升;部分中小银行则无额度或额度紧张,放款缓慢,甚至有几家股份行已经暂停业务。有股份行人士指出,现在一二线城市的按揭收缩比较厉害,在往二三四线城市在转移。企业贷款方面,从2014年四季度起有一定复苏,但后续还需观察。目前政府性融资和房地产项目逐步有所收敛,信贷资金有部分转向其它企业,但也仍然较难找到好资产。“我们最近在研究一个锂电池项目,看起来单个项目还可以,但全国锂电池已经有点供大于求了,我们再一投下去,就是下一个产能过剩行业了。”一位工行某分行副行长说。另有银行人士指出,政府、基建和上市公司,以及江浙部分民企,现在是投放重点。
财新智库莫尼塔研究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近期表示,4月制造业和服务业增速再度“双下”,中国经济扩张速度明显放缓。刚进入二季度,增长的拐点似乎已经出现,投资者需警惕经济趋势下行的风险。(见《财新周刊》2017年第18期“经济下行压力显现”)“名股实债”暂缓
在银监会“三三四”检查期间,多部委合力关上了政府隐性负债和房地产融资的水龙头。
银监会“三违反”专项治理要求,检查信贷资金是否违规为房地产开发商贷款用于支付土地出让金,是否违规为地方政府提供债务融资。“三套利”检查则要求检查是否违反落实新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有关要求,通过产业基金、委托贷款等方式提供融资放大政府性债务,通过产业基金等进行非标资产投资等。5月3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司法部及“一行三会”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重申规范政府隐性举债。中金银行业研究团队此前测算,2016年名股实债类资产近2万亿元,优先劣后比是4∶1。更值得注意的是,“优先级在整个融资池中实际上具有劣后性质”。一位山东城商行人士告诉财新记者,一些存量业务中,确实银行也自己买了一些产品的劣后,“问题是现在退也退不出来,产业基金一投就十年二十年。”
“名股实债的夹层融资结构,全部暂停。”一位股份制银行机构部总经理对财新记者说,监管不管“同股同权”的真股权投资,但问题是现在所有的融资都是名股实债。另一位中型信托总裁告诉财新记者,现在夹层融资也能做,无非是杠杆下降点,比如从4:1降至1:2:1,作为优先级的银行理财资金,审批和放款的时间更长了。
比较稳健的银行,现在也不做政府出具承诺函的业务了。“之前地方银行跟着地方政府走,现在大家都看看再说。”一位大行江苏省分行人士指出,现在政府类融资业务增量下降较大。
不过,目前融资平台还暂时无进一步融资需求。一位兴业银行某东部地区分行公司部总经理则指出,由于2016年发债过多,融资渠道多,平台公司大部分“余粮足”,“最不乐观的平台,可能到快过年时才会有问题。” 多位银行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其实去年政府融资到手的钱较多,但实际投资出去的钱也不多,“大部分又放回给银行买理财了”。
除了融资平台,地产融资也被限制。一位渤海银行人士指出,之前通过“三七开”土地配资(即房企自有资金占30%,银行理财占70%)已经叫停;同时,信托通道也受到部分影响。比如,项目方只给了土地出让款,再通过信托做一笔收益权转让,银行就把项目款配资给了项目方,“这些通通都叫停了”。
“现在非标资产穿透来看,等同于一般授信。以前走信托通道,占的是给信托的同业授信,现在要穿透为给企业的授信。一旦非标回表,按贷款集中度来看就超标了。”一位农商行人士说。
思辨支持实体经济
“一开始鼓励资金进入资本市场,降低实体经济负债率;后来鼓励资金离开资本市场,去发展实体经济……”一则近期流传的段子,反应了实体经济融资的渠道、成本和监管影响等问题。
去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以来,“一行三会”监管部门引导金融机构“去杠杆”,以引导资金回流实体经济,避免加速空转。今年一季度靓丽的经济数据,也给监管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窗口期。不过,引导资金回流实体经济,也要看银行;如果去杠杆导致银行利差收窄,可能会惜贷。市场普遍认为,下半年或2018年的贷款利率极有可能会上升,即合意贷款利率提高。尤其是靠同业批发性融资扩张、负债成本较高的中小银行,这一诉求更为明显。
这就造成,要么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难降低,要么融资本身受限。
近期银行收紧按揭贷,不仅有政策原因,也跟市场利率有关。比如目前市场消息称,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已经没有抵押贷款的额度,据财新记者了解,中信银行亦是如此。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按揭业务的利率风险比较高,特别是利率上升周期,负债成本上升过快,按揭贷款利差会快速收窄,甚至部分品种倒挂,所以即使法定基准贷款利率不变,对增量部分贷款利率上浮的压力会更大。
自然,接下来就是对公业务的贷款利率提高,但现实操作有所难处。某股份行公司部总经理指出:“央行没明确说加息,企业不愿意接受银行提高贷款利率。那我们只能尽量不贷款,让企业开票把钱趴在账上;如果企业强行贷款,就尽量让他少贷一点,不然银行就亏本了。”
前述城商行投行部人士则指出,下半年资金可能还会维持偏紧的状态,政府平台也好,上市公司、发债公司也会慢慢接受市场的价格,“它们去年有一些储备资金,现在还接受不了突如其来的价格上涨,但到了今年下半年,可能就需要资金周转,也就只能接受银行上调利率了。”
第五篇:校园贷
附件1:校园贷
校园贷是指在校学生向各类借贷平台借钱的行为。2016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
一、校园贷可以分为五类:
(1)电商背景的电商平台 ——淘宝、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如蚂蚁花呗借呗、京东校园白条等;
(2)消费金融公司 —— 如趣分期、任分期等,部分还提供较低额度的现金提现;
(3)P2P贷款平台(网贷平台),用于大学生助学和创业,如名校贷等。因国家监管要求,包括名校贷在内的大多数正规网贷平台均已暂停校园贷业务;
(4)线下私贷 —— 民间放贷机构和放贷人这类主体,俗称高利贷。高利贷通常会进行虚假宣传、线下签约、做非法中介、收取超高费率,同时存在暴力催收等问题,受害者通常会遭受巨大财产损失甚至威胁自身安全;
(5)银行机构——银行面向大学生提供的校园产品,如招商银行的“大学生闪电贷”、中国建设银行的“金蜜蜂校园快贷”、青岛银行的“学e贷”等。
二、校园贷极易引发的常见危害
(一)“高息贷”或“高利贷”
根据相关调查,超90%学生不懂高息贷或高利贷,最高法院规定:未超过年利率24%,应予支持;利率在24%-36%实为灰色地带,年利率超36%为非法高利贷,不予支持。
以月息“0.99%”为噱头的校园贷平台容易造成“低息”的假象,并诱导学生贷款,实际上,加上平台服务费、滞纳金等,将成为超过年利率24%的超高利息!若再缴纳违约金,将超过36%变为非法高利贷!一旦“染上”高息贷或高利贷后,将如同赌博一样容易引发各类危害。
(二)“不良校园贷”
不良校园贷主要是指那些采取虚假宣传、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不文明催收手段等不合规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或给学生带来恶意贷款的平台,学生一旦使用,将极易引发过度借贷和负债。
不良校园贷多以零首付、低门槛、放款快等特点进行虚假宣传,存在诱导学生过度消费或恶意贷款行为,针对那些存在盲目攀比、虚荣心、贪小便宜心理的大学生,极易导致涉世未深、缺乏风险防范知识的他们过度消费或恶意借贷,最终演化成“拆东墙补西墙”等不择手段冒险做法,因此要对不良校园贷加以识别,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三)“传销式诈骗贷
传销式诈骗贷是校园贷诈骗的常见类型,主要是指不法分子借助校园贷款平台招募学生作为校园代理,并要求发展学生下线进行逐级敛财。而判断传销则有三个原则为:是否需要上交会费,是否存在诱导发展下线,是否进行逐级提成,应加以识别。
校园贷刷单兼职代理过程中,参与学生既是受害者又是作案者,多数学生是在并不知情和利益驱使下被不法分子利用,而参与学生则利用校园贷平台进行刷单兼职并逐级发展下线,同时以代理名义骗取学生信息并进行贷款,每成功一笔贷款将获得佣金,这实为一种逐级敛财式传销诈骗行为!殊不知,刷单公司大都以无力支付后续款项为由跑路,进而导致大学生陷入还款陷阱。
(四)“多头借贷”
“多头借贷”主要指从多个校园贷平台进行借贷,由于目前借贷市场主体间信息共享不足,在还款压力的作用下,促使借款者从多个校园贷平台进行贷款,最终导致巨额借款。
目前校园贷大多属于民间借贷,由于借贷市场发展不充分并缺乏有效监管,导致借贷平台对于借贷个人是否存在多方借贷、是否具有还款能力等情况审核不严,可知否?当无还款能力的大学生陷入多头借贷后往往造成巨大还款压力,轻则造成极大心理压力,重则引发恶性或极端事件。在此尤其要注意的是:多头借贷既包括“正规校园贷”也包括“不良校园贷”!因此建议尽量不使用校园贷或避免从多个校园贷平台进行贷款。
(五)套路贷
套路贷主要是指不法贷款平台或个人采用设套方式诱导学生贷款,并迫使学生陷入还款泥潭,其中包括“培训贷”、“裸条贷”等常见类型,学生一旦陷入套路贷,将极易走上巨额还款不归路,致使借贷人不堪还款压力而采取极端做法,因此要高度重视!
三、防范措施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
2.大学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攀比、不盲目; 3.三思而后行,不要轻易相信借贷广告; 4.看管好自己的学生证件和身份证件,不能给某些人钻空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