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置管时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2、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3、宜采用2%氯已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
4、宜选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
5、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
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入血及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
1、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插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应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
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二、插管时
1、使用0.05%—0.1%的聚维酮碘(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黏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程序如下。
(1)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
(2)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肛门。
2、插管过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黏膜损伤。
三、插管后
1、悬垂集尿袋,不应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3、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应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
5、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6、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应消毒。
7、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
8、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时,应更换导尿管。
9、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频率可为导尿管2周1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11、应每天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四、其他预防措施
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定期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院内肺炎(HA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其中的重要类型,预后较差。
1、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的氯已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h一次。
2、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约30度。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提倡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0-110mg/dl。
6、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HAP(VAP)。
7、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2)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3)有建议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0cmH2O以上;
(4)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做手卫生;(5)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用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6)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8、应对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有关预防措施的教育培训。
第二篇: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置管时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 2.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
3.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4.皮肤消毒程序:(1)75%酒精自穿刺点环形消毒皮肤,消毒面积直径15-20cm。(2)使用吉尔碘从穿刺中心点环形消毒2遍,中间间隔30-60秒。
5.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
6.****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7.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或其它耐药菌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
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
4.保持导管连接端头清洁,输液或注射药物时,严格消毒,输液完毕,消毒后使用无菌瓶口贴保护接头,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及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
1.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目标性监测,定期公布CR-BSI的发生率。
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CR-BSI; 2.不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4.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院感办 2015-1-1
第三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为有效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措施:
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
2、置管操作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6、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7、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但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第四篇: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一、目的预防和控制导管血流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二、适用范围
临床科室、麻醉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三、依据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涵(2019)
480号
四、内容
(一)直管前
严格执行留置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
(二)置管时
1、置管人员应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必要时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部位铺大无菌巾,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3、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和手消毒。
4、选择合适的置管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5、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共2次,消毒范围直径应>15cm,待干后(>2分钟)或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再置管操作。
6、患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宜进行置管操作。
(三)置管后
1、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血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1-
-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3-
7天,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洗手或手消毒,必要时戴无菌手套。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用75%酒精或0.5%进行消毒,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做好宣教工作,指导患者沐浴或擦身时,注意保护导管。
6、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同时进行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积极控制感染。
7、有完整的操作与观察处置记录。
8、每天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应及时拔除导管。
9、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更换导管。
10、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
11、科室应当根据医院感染监测结果的反馈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有效降低感染率。
第五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护理常规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护理常规
【临床表现】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患者留置血管内导管且留置时间≧48小时,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血培养至少有一次培养到致病菌,且不能用其他部位感染解释。(2)至少有以下症状或体征:发热(>38º)、寒颤或低血压,且实验室微生物检查阳性结果不能用其他部位感染解释,如怀疑为污染菌,至少有2次的血培养结果是同一常见污染菌。
【观察要点】
1.询问患者置管部位有无热痛现象。
2.观察患者置管部位有无红、肿及脓点现象发生。
3.观察患者体温变化,有无发热、寒战、低血压等全身感染征象。4.观察患者白细胞变化。【预防护理措施】
一、置管时的预防措施
1.置管时应该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2.置管操作人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6.选择合适的静脉导管穿刺点:CVC置管者成人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PICC置管者可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和肱静脉。
7.穿刺及维护时应选择合格的皮肤消毒剂,宜选用2% 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年龄<2 个月的婴儿慎用)、有效碘浓度不低于0.5% 的碘伏或2 %碘酊溶液和75 %酒精。
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护理措施
1.严格手卫生。
2.穿刺部位定期和必要时换药:穿刺24小时后更换敷料一次,观察有无渗血,若无渗血可定期给予换药:使用纱布等干敷料每48小时更换一次,有渗血、渗液或潮湿、敷料脱落时随时更换;使用透明半透膜敷料,每周换药一次;有人工气道时应使用透明半透膜敷料,以减少污染。换药时要观察局部穿刺点有无红肿、脓点等,消毒时使用机械力,消毒面积 >15cm×15cm(消毒面积>外敷料面积),消毒后完全待干再贴敷料。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三通旋塞每天更换,无针密闭输液接头每周更换,有血迹或被污染后随时更换。
4.冲管与封管:给药前后宜用10ml及以上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或一次性专用冲洗装置进行脉冲式冲洗导管,以减少附壁。如果遇到阻力或者抽吸无回血,应进一步确定导管的通畅性,不应强行冲洗导管。输液完毕应用导管容积加延长管容积2 倍的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正压封管。肝素盐水的浓度:PORT 可用100 U/ mL,PICC 及CVC 可用0~10 U/ mL。当药物与生理盐水不相容时,应先用5%葡萄糖注射液冲管,再用生理盐水或肝素封管液,将5%GS冲出导管内腔。PORT在治疗间歇期应至少每4周维护一次。PICC导管在治疗间歇期间应至少每周维护一次。
5.无菌配液并无菌输注,采用封闭式输注方式。6.有效控制其他部位的感染。
7.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8.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9.每日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及早拔除。【健康教育】
1.告知患者置入导管的目的、方法、配合要点。
2.告知患者穿刺部位换药应由专业人员操作,不能自行揭除敷料和换药。发现敷料潮湿、松动、卷边现象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3.告知患者如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热、痛等症状,或出现发热、寒颤等全
身不适症状,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4.指导患者留置导管期间穿刺部位防水、防牵拉等注意事项,在沐浴或擦身时,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避免盆浴、泡浴。
5.留置PICC者应指导患者置管手臂不可过度用力,避免提重物、拄拐杖,衣服袖口不可过紧,不可测血压及静脉穿刺。
参考文献:
1.2014年美国CD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指南。2.2011美国INS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
3.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写.-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