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ICU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ICU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工作人员管理
1.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入ICU,但应保持服装的清洁。不常规穿隔离衣,但接触特殊病人如MRSA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
2.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进行无菌操作时,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病人,应戴N95口罩。口罩可4小时更换一次,4小时内口罩在未污染时如需临时保存应遵循无菌原则存放,当口罩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鞋套或更鞋:进入病室应更换病室专用鞋。如临时访视,可以不换鞋应穿鞋套。4.工作帽:上班时需戴圆帽,头发不可过肩。
5.防护目镜:近距离接触患者,或有接触病人血液/体液风险时可佩戴防护目镜。
6.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给HIV/AIDS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戴手套不可替代洗手,戴手套前后应进行手卫生。
7.手卫生: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使用速干手消毒液,作为ICU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流动水洗手。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手卫生。有耐药菌流行或暴发时,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8.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9.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标阴性者)。
10.加强感染控制相关知识培训;对卫生保洁人员进行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对其工作是否符合消毒隔离要求进行监督、指导。
二、病人管理
1.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2.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隔离于单独房间。
3.对于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房间不足时,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4.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分组护理,固定人员。5.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病人,安置于正压病房或隔离于单独房间。6.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病人。7.如无禁忌证,将病人床头抬高30°。
8.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如气管插管病人),每日四次口腔护理。
三、访客管理
1.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2.若被探视者为隔离病人,穿访客专用的清洁隔离衣。访客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应穿鞋套。3.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戴一次性口罩。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避免探视。
4.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用速干手消毒双手。5.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6.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ICU探视。
7.以宣传小册子读物、知情告知、健康宣教等多种形式,向访客介绍医院感染及其预防的基本知识。
四、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1.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子、铺设大无菌单、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建议0.5%碘伏消毒穿刺点皮肤。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达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更换。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及时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2.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病人,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不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保持尿道口清洁,每日或大便失禁的病人清洁以后用0.5%碘伏消毒尿道口,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会阴部清洁。及时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3.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对气管插管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气道。及时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4.放置引流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导致的污染机会。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换1次,更换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必须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并告知病人协助及时报告发生的问题。
5.除非紧急状况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气管切开、大伤口的清创术等,应尽量在手术室中进行。更换伤口敷料时遵守外科无菌技术。
五、物品管理
1.呼吸机及附属物品:75%酒精擦拭外壳,按钮、面板每日2次。耐高热的物品如金属接头、湿化罐等,可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热的物品如一些种类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首选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无菌水或冷开水冲洗装置,悬挂晾干,封闭保存备用。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2.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及其配件、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用75%酒精擦拭消毒每日2次。对于感染或携带MRSA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病人,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或一用一消毒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15min后用清水擦拭每班一次。
3.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25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每日用75%酒精擦拭消毒每日2次。当这些物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为避免含氯消毒剂对物品的腐蚀,消毒15min后,应使用清水擦抹。
4.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5.止血带,一人一带,每日使用25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min。6.采血针,一次性使用,一次一针。
7.体温计(腋下):要求每次用后清洗干净后应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消毒,清水冲净擦干,干燥保存备用。8.口服药杯、氧气湿化瓶等医疗用品每日使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消毒,清洗干净后干燥保存。
9.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消毒,对腹泻病人应一用一消毒,方法: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10.纤维支气管镜消毒:使用后用500ml无菌水冲洗气管镜镜,纤支镜外部用75%酒精擦拭。用消毒内镜专用酶(1:500配制)擦拭及冲洗气管镜腔2次并保留5分钟。纤支镜全部置于配制好的戊二醛消毒液中浸泡30-40分钟(特殊感染病人浸泡10小时),用无菌水冲洗纤支镜外部及内腔,备用。
11.在进行各项医疗、护理操作时,勿将非直接接触病人物品(如治疗盘、胶布、棉签、护理病历等)置于病人床头桌、病床。12.所有医疗用品如呼吸机管路及其配件、氧气湿化瓶等重复使用医疗物品,消毒后备用保存时间为7天。
六、环境管理
1.空气:开窗通风是保持ICU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ICU病室采用30万层流净化。
2.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避免出现霉斑。通常用清水擦洗,但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分开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3.地面:所有地面,包括病人房间、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湿式拖擦两遍。对于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爆发时,必须采用消毒剂消毒地面,每日至少两次10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地面。地面被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所污染,可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4.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5.病房消毒用抹布、消毒液容器每病室一个,消毒液应现用现配(500mg/L含氯消毒液);做物品擦拭消毒时,擦拭每个部位后应清洗抹布。
七、废物与排泄物管理
1.处理废物与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2.病人的感染性液体要倾倒入下水道废液池(洗消间废液池)。生活废物弃置于黑色垃圾袋内密闭运送到生活废物集中处置地点。医疗废物弃置于黄色垃圾袋内,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要求分类收集、密闭运送至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地,由指定机构集中无害化处理。输液袋、输液瓶不属于医疗垃圾,单独置于黑色垃圾袋内。3.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医疗废物,需盛装在双层黄色垃圾袋的容器内,待盛装物到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在外层垃圾袋上贴上有警示标志的“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医疗废物”的标示。4.病人的尿液、粪便、分泌物和排泄物倒入病人的厕所或专门的洗涤池内(洗消间废液池)。5.ICU室内盛装废物的容器应保持清洁,必须加盖。
七、监测与监督
1.常规监测ICU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尤其是三种导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相关感染。
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病人,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2.进行ICU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3.每月进行ICU病室空气,治疗室空气培养监测。对ICU病室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微生物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4.负责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5.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短期内同种病原体如MRSA、鲍曼不动杆菌、艰难梭菌等连续出现3例以上时,应怀疑感染暴发。例如鲍曼不动杆菌常为ICU环境污染,经医务人员手导致传播和暴发,对其有效的感染控制方法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增加相关医疗物品和ICU环境的消毒次数、隔离和积极治疗病人,必要时暂停接收新病人。6.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制定消毒管理制度,执行国家、医院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7.ICU工作人员接收消毒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并按规定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第二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等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加强医院管
医院环境内大量细菌和易感人群并存的特点决定了医院场所的特殊性[1]。为了减少医院内的各种感染,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1.1 完善接诊、分诊制度 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开设不同的门诊,以预防病人在确诊前与一般门诊混和就诊所引起的交叉感染。
1.2 完善病种管理 根据不同科室的具体情况开设隔离病房、危急病房、温馨病房等,以满足不同病种患者的收治,减少交叉感染。
1.3 完善区域化管理 严格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管理,护理人员不仅要严格律已,还要管好患者及其家属。
1.4 严格执行陪床探视制度 控制探视人员,减少陪床人员,切断外源性细菌污染的途径,降低感染率。
1.5 妥善处理废用垃圾 医用垃圾、生活垃圾、锐器分类妥善处理,由专职人员收集后并进行处理。严格执行消毒
2.1 加强病房空气环境的管理 空气中细菌含量与多种感染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应从多个环节减少高危区域的空气微生物的含量。定时开窗,病房湿式清扫,每日完成床单更换,集中查房后用0.5%84消毒液超声雾化进行空气消毒。对高危重点科室、高危人群实行保护性隔离,严格探视,且采取探视者入室更衣、洗手,探视后对室内进行通风、消毒擦拭、喷雾消毒等措施。每月一次做细菌培养,如不合格的,重新消毒后再做培养,以保证病房的清洁。
2.2 加强物品消毒灭菌处理 消毒灭菌不严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原因,目前灭菌方法很多,但仍认为高温、高压效果较好。有研究报道,污染的氧气湿化
瓶、氧气管、氧气插管、呼吸机、雾化器、导尿管、床旁柜、公用洗涤池等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播因素。所以,除了对必须消毒的器械物品消毒外,对易忽视的消毒器械物品应进行认真的消毒。
2.3 手的消毒 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后都要彻底洗手,因为被污染的手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媒介。认真洗手与手的消毒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措施[2]。在上班时间不准戴戒指、手链,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制度。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垫一巾一带,在治疗室安装感应水龙头,并配备干手机避免或减少再次污染,每月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采样监测,保证手指带菌数不超过15cfu/cm2。
2.4 终末消毒 患者出院及病故后,对床单位进行严格的擦拭并消毒,以达到彻底终末消毒的目的。减少侵袭性操作
尽量减少各种侵袭性操作,若病情需要,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切实防止致病微生物扩散。有报道,泌尿道插管是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原因[3]。在必须导尿时,应选择毒性小、感染率低的硅胶气囊导尿管,严格无菌操作,每日2次尿道口消毒,每日更换引流袋,无菌尿管每周更换一次,留尿管前后和拔尿管前后都应对患者做尿的细菌培养,如发生菌尿症立即停止导尿,并使用合理的抗生素治疗。减少开放式治疗
开放性的操作是造成感染的又一诱因。在泌尿系统疾病中,持续膀胱冲洗是不可避免的。采用3 000ml大袋生理盐水冲洗,因重力缘故不需要排气管及连通管,换袋工作由护士进行,仔细检查每袋生理盐水,避免有混浊及杂质的液体冲入膀胱。连接5 000ml一次性引流袋,常用密闭式,管颈粗,不易堵塞且可减少院内感染发生,妥善固定后冲洗液不易逆流,更有效地避免院内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药物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慎用广谱抗生素,执行医嘱时护士必须掌握合理用药常识,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积极观察疗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和换药的依据,最大限度地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注意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进,不宜置于同一溶液中静注或静滴,有些抗生素配伍后,虽然药液外观无明显变化,但由于药液相互作用,可出现药理上或化学结构上的改变,失去活性,丧失或降低抗菌作用。缩短住院时间
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支持疗法,在提高医疗质量前提下,缩短住院时间。对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其慢性疾病病情稳定后,应嘱其尽快出院继续治疗并定期门诊随访。
总之,做好预防医院内感染的管理工作,全体医护人员是关键。只要严格遵循以上规则,院内感染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另外,应建立、健全感染管理组织。从这几年的各项监测指标可以看出,以上预防措施大大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第三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
1、检验科的检验报告单经消毒后方可发放。
2、口腔科、放射科应使用一次性漱口杯。
3、口腔科牙钻等器械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麻醉科可重复使用的螺纹管、呼吸气囊、气管插管、牙垫、舌钳、开口器等,使用前必须进行严格消毒。一次性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5、内窥镜使用后按规定要进行清洗、消毒、灭菌,定期做细菌培养,检测消毒、灭菌效果,乙型肝炎等传染病患者使用过的内窥镜要做特殊消毒处理和登记。
6、可重复使用的各种导管、管道,如供氧管道、导管、湿化瓶、螺纹管等用后应清洗、消毒、干燥后备用,湿化瓶消毒后,干燥保存,用前放置无菌用水。
7、连续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及其管道等,应定期更换消毒,湿化瓶内用水应每日更换。
8、病室及门诊各诊室内的空气应定期消毒,有记录。
9、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必须一桌一布,用后应彻底消毒。
10、患者用具(脸盆、尿壶、便盆等)均使用一次性物品,一人一份。
11、病人的衣服、被褥、床单等定期更换,使用被服袋和被服车收取,密闭运送至洗衣房,不得在病房、走廊内清点。传染病病人的被服按传染病消毒隔离规定进行处置。
12、病人出院、转科、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13、病区的拖布分室使用,用后清洗、消毒、悬挂晾干备用。
14、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分类收集,置于黄色医疗废物包装袋内,由专人定时收取,日产日清。
15、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置于双层黄色医疗废物手提袋内,按感染性废物处置。
16、实验室产生的废弃标本、培养基、毒种等应就地进行高压灭菌或高效消毒剂消毒处理后,再按感染性废物处置。
17、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高水平消毒。
18、特殊病原体污染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应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或灭菌。
19、使用中的消毒剂必须保持其有效浓度,定期检测。含氯消毒剂应每日监测、戊二醛应每周检测。
20、医务人员要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以及使用方法,配制时应注意有效浓度,作用时间及影响因素,现配先用。
21、消毒、灭菌后的器械、物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并定期进行监测。
22、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病房的污水,必须经过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净化后排放。
23、体温表使用后,用500mg/L的“84”消毒液或75%酒精浸泡30分钟后,放入消毒容器内干燥保存备用,消毒液应每日更换。
24、负压吸引器,使用前瓶内倒入消毒液;引流瓶、瓶盖、引流管应每天更换消毒,晾干安装好备用。
25、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26、消毒液容器每周灭菌更换2次;常用的无菌敷料罐(如棉球、纱布、呋喃西林棉球罐等)必须高压灭菌,每天更换;安尔碘、酒精应选小容量包装,密闭保存,3天内用完。
27、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溶液须注明开启时间,在2小时内使用;注射、治疗时,应铺无菌盘;开启的各种溶酶不得超过24小时,并注明启用时间,最好采用小包装一次性使用。
28、无菌、消毒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必须分别放置,无菌物品必须放在无菌柜内,有专人负责每日检查,柜内每日擦拭消毒。无菌物品应标明名称、消毒日期、消毒有效期等,标记清楚,不得有过期物品。
29、无菌物品的包布必须双层,一用一清洗。
30、治疗车上的物品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治疗车应备有速干手消毒剂。
31、用2%戊二醛浸泡器械(内镜),消毒需30分钟,灭菌需10小时,使用前必须用灭菌水彻底冲洗。盛装消毒液的容器每周更换二次,使用中的戊二醛每二周更换一次,每周测试浓度一次并有记录。
32、血压计、听诊器等物品,应每周用500mg/L的“84”消毒液擦拭消毒,如遇污染时应随时消毒。
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将医疗废物分为5类∶
1.感染性废物是指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包括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垃圾等;
2.病理性废物是指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试验动物尸体,包括手术中产生的废弃人体组织、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
3.损伤性废物是指能够刺伤或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包括医用针、解剖刀、手术刀、玻璃试管等;
4.药物性废物是指过期、淘汰、变质或被污染的废弃药品,包括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等;
5.化学性废物是指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化学物品,如废弃的化学试剂、化学消毒剂、汞血压计、汞温度计等。
国家法定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共三十八种: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标准预防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根据传播途径采取空气,飞沫,空气隔离,是预防医院感染成功而有效的措施 1 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2 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3 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洗手和洗手的时机。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程序
1、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制度,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必须以最快的方式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2、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同时指导发生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进行暴露部位的处理;
3、暴露部位的处理原则: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 酒精或者 0.5% 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酌情预防性用药;
4、处理完毕,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员应做好调查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暴露者的姓名、姓名、年龄、发生时间、地点、暴露部位、暴露方式、经过,联系电话,暴露类别,严重程度和处理情况等,并形成文字材料,同时向院领导及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5、追踪
根据接触疾病的性质安排追踪时间,如艾滋病即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用药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第四篇: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加强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管理,建立《新生儿探视制度》、《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臵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
2、新生儿病室应当通过有效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疗设备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
3、新生儿病室要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要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
4、新生儿科按照规定建立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开展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监测。针对监测结果,应当进行分析并进行整改。存在严重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接受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5、新生儿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5.1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5.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5.3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5.4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瓶,一人一用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5.5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
5.6患儿使用后的奶嘴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微波消毒,奶瓶由配奶室统一回收清洗、高温或高压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要定期清洁与消毒。
5.7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要进行终末消毒。
6、新生儿病室应当根据相关规定建立消毒清洁制度,并按照制度对地面和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或消毒。
7、新生儿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
8、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9、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当实施手卫生。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10、新生儿病室的医疗废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院感科 2011年4月28日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相关规章制度
新生儿探视制度………………………………………………………1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2 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度…………………………………….3 新生儿病房消毒清洁制度度………………………………………….4 《医疗废物管理例》……………………………………………………5 工作规范及流程
手卫生规范………………………………………………………..6 无菌操作技术……………………………………………………….7 无菌操作技术流程…………………………………………………8 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流程………………………………………………9
一 新生儿陪护探视制度
尊敬的患儿家长您好
当您将孩子交给我们的时候,请给予我们最大的信任。我们将竭力为您的孩子提供一个安全、整洁、舒适的环境,期望您的孩子早日康复。孩子住院期间。请您认真阅读以下几点。
1.新生儿抵抗力低下,需入住单间新生儿病房。
2.未经医生同意并履行相关手续,不得抱新生儿离开病房。
3.任何情况下家属不得将新生儿单独留在病房。
4.请家属拒绝医护人员单独抱走新生儿。
5.新生儿应取侧卧位,防止口鼻遮盖,引起窒息。
6.喂奶后应抬高新生儿上身,轻拍背部,排出咽下的空气,并取侧卧位。禁止面部朝上,防止呛奶。
7.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每周一、三下午4:00—6:00为探视时间允许两位直系亲属来探视,探视前请洗手,患感染性疾病或12岁以下儿童谢绝探视结束请配合护士做好病房开窗通风工作。
8.每日开窗通风两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9.每次护理新生儿前必须洗手,新生儿衣物一日一更换,请做好准备。
10.新生儿进行输液治疗时有可能引起液体外渗,而导致局部皮肤坏死。
二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1.科室院感管理小组:组长:副侧长 小组成员: 刘 林。2.院感管理小组职责
2.1负责本科室有关院感知识的学习、检查和监测,并对存在问题,积极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意见。科室安排学习和自检每月各一次,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备查。具体工作由张荣娜医师负责,并在每个月的第一周向院感科了解新生儿科上一个月院感报告及记录情况,以便及时发现漏报病例,做出纠正。
2.2医院感染监测网成员(高俊利、刘伟林)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方面(包括空气、手、物表、无菌物品、消毒液等)的监测,对不合格的应查找原因后重做,要求每月一次,保存监测单以备查。
2.3科室以卫生部文件及我院规章制度为依据,结合科室实际制定出相应的预防院内感染切实可行的科室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
1.医院感染病例上报监测
1.1 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生应及时向本科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时内填表报告防保院感科。
1.2 出现爆发趋势时,防保院感科应于24小时内报告分管院长并通报相关部门。经证实出现以下情形时,医院应于12小时内报告卫生局并同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1.2.1 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1.2.2 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1.2.3 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1.3 医院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
1.3.1 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1.3.2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1.3.3 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1.4医院感染和医院感染爆发属于法定传染病的,还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
1.5每年开展目标性监测1-2项,目标性监测持续时间应连续6个月以上,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应每年至少开展一次。
1.6 防保院感科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分管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书面汇报,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和反馈。
1.7 医院感染监控率100%、漏报率≤20%、医院感染率≤8%。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所有使用科室均需监测)
2.1 各科室必须按照要求定期进行监测并做好记录,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
2.2 使用中的消毒剂,如84消毒液,每季度进行一次生物监测,细菌含量〈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化学监测每日一次。使用中的灭菌剂 如戊二醛,生物监测每月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化学监测每周不少于一次。同时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监测,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3 压力蒸汽灭菌工艺监测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化学监测每包进行,生物监测每周进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
2.4 紫外线消毒 应详细记录应用时间、累积时间和使用人签名,每半年进行一次照射强度监测,照射强度〈70w/cm2应及时更换,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
2.5 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必须做到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无菌包内、外进行化学监测,每灭菌批次进行生物监测,每年对无菌间环境进行环氧乙烷浓度的监测。移植物必须等生物监测结果为阴性时方可使用。
2.6 血液净化系统的监测包括透析用水和透析液的监测,每月进行1次细菌培养,细菌菌落数必须≤200cfu/ml,每季度进行1次内毒素检测,内毒素不能超过2Eu/ml,透析用水的化学污染物情况至少每年测定一次,软水硬度及游离氯检测至少每周一次,结果应当符合规定。
3.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的监测。应对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口腔科、产房、新生儿病房、供应室无菌室、输血科、微生物实验室、导管室、血液透析室、内镜室、感染性疾病科等重点部门,应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治疗室、换药室、注射室每季度进行。
3.1 各类环境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细菌菌落数卫生标准 环境类别 范围 空气 物体 表面 医务人员手
一类 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 ≤10 ≤5 ≤5 二类 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新生儿病房、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无菌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 ≤200≤10≤10 三类 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 ≤500 ≤10 ≤10 四类 传染病科及病房 ≤15 ≤152、3.2 致病性微生物
母婴室、新生儿及儿科病房的物表和医护人员手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其他不得检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他致病性微生物。
(四)新生儿科消毒清洁制度
一、工作人员更衣、洗手制度
1、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清洁工人上班必须穿工作服。
2、保持工作服、帽子整洁,并于每周一、五更换。清洁工的工作服除每周 更换二次外随脏随换。
3、接触肝炎、梅毒、严重感染与隔离患者时,需戴手套操作,操作后并泡手、洗手。
4、化验报告确诊隔离的患者,要及时采取消毒隔离措施,并将换下的衣服浸泡在84消毒液中30分钟后送洗涤。
5、工作人员上班更衣后,护理前、后必须用肥皂及流动水洗手。每月抽查作细菌培养一次。
6、医生查房检查、护士治疗护理每一个患儿后应用洁芙柔消毒凝胶擦手,或用肥皂及流动水洗手。
7、严禁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宿舍区。
二、NICU消毒隔离制度
1、工作人员入NICU前应用肥皂及流动水洗手。
2、诊治、护理前后要用肥皂水及流动水洗手,或用洁芙柔消毒凝胶搽手或1:100爱尔施泡手(5000ml用1片)。
3、桌面、远红外辐射台、护理车等暴露的物体表面,每日用1:40爱尔施强氯杀星消毒片湿擦一次。
4、地面每日用 84或爱尔施强氯杀星消毒片(1000 ml用1片)消毒液湿拖两次。
5、入NICU必须更换专用拖鞋,拖鞋每周清洗一次。
6、远红外辐射床用后床上布类应更换,并用1:40爱尔施强氯杀星消毒片消毒液擦洗,重新铺单备用,体温探头用3%过氧化氢棉球擦洗。
7、多功能监护仪屏幕用95%酒精擦洗每周一次,心电监护探头、血压计袖带每一个病人用后,用3%过氧化氢棉球擦洗消毒后备用。
8、每周NICU卫生大扫除一次,空气消毒一次,用肯格王。牌空气消毒净化器消毒2小时。
9、保持病室的清洁安静,非本室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入内。入NICU参观、学习、见习一次不得超过10人。
10、每天下午 3点入 NICU探望的家属应穿隔离衣,更换拖鞋。
11、病房每月做一次空气培养,化验结果达不到标准的应重新消毒后再作培养。
三、卫生宣传制度
1、新生儿入院时清洁皮肤更衣,穿上医院睡袋,嘱将脏布类及多余的物品带回。
2、医务人员人人有责向新生几家属宣传新生儿喂养、护理卫生知识。
3、上、下午做护理的护士应向每位家属宣传卫生知识,并督促护理前后洗手。换尿布后应先洗手,然后再进行喂养人工喂养患儿奶具应消毒。
4、母乳喂养的母亲应督促勤剪指甲、洗净双手,喂哺时应用干净毛巾(专用)湿擦乳头、乳房。
5、对早产几家属应详细进行喂养、护理的示范指导,甚至手把手的教,一边教方法,一边教卫生知识。
6、出院前,进行新生儿缺陷筛查(妇产科做),出院时,应进行出院指导,预防接种:卡介乙肝疫苗等,注意保暖、喂养、预防感染及早期干预等。
7、同时应向家属宣传减少探视时间和探视人员的重要性,必要时加以控制。
8、保持病室整洁,不随地吐痰、丢垃圾。
四、晨间护理消毒制度
1、护理前护理人员的手必须用肥皂及流动水洗,将干净的布类、消毒液等物品带入病室。
2、一人一盆一巾擦澡,并行口腔、脐部、臀部常规护理,并保持清洁干燥。
3、每护理一人后,必须用洁芙柔消毒凝胶搽手或1:100爱尔施消毒液擦手后方可进行第二个护理。婴儿衣服每日更换。
4、做到一人一巾一扫床护理新生儿后应将婴儿床湿扫。
5、护理结束后方可收出院病人的布类不得将换下的布类丢在地上应放在护理车的布袋内。
6、护理结束后的护理车用140爱尔施强氯杀星消毒液湿擦
7、护理结束后应用肥皂及流动水洗手。
8、晨间护理时先护理早产儿然后护理无感染最后护理感染病人。
五、静脉、肌注消毒制度
1、行静脉、肌肉注射前应洗手、戴口罩、帽子根据情况随时更换。
2、抽吸药液、加药、头皮静脉注射等按无菌操作原则。
3、静脉注射消毒皮肤用安尔碘消毒二次。肌肉注射用或0.2%安尔碘消毒皮肤。
4、给一新生儿行肌注或静注后应用洁芙柔消毒凝胶搽手或1100爱尔施消毒液擦手后方可给第二个新生儿操作。
5、用后的剃刀先用3%过氧化氢棉球擦净头发浸泡在75%酒精中消毒刀架用140爱尔施消毒液浸泡。
6、用后的注射器、输液器、延长管等应分类送供应室消毒毁形。
7、操作完护理车、注射盘应用140爱尔施消毒液湿擦。
六、剪脐器械消毒制度
1、生儿剪脐用后的剪刀、止血钳应浸泡在140爱尔施强氯杀星消毒液1小时后取出用流动水冲净擦干上油。
2、将纱布、脐带布及剪刀、止血钳包好送高压灭菌。
3、脐带布及纱布为一次性使用。
七、布类消毒制度
1、每天更换下的被套、大单等当天送洗衣组浸泡、清洗、消毒。
2、住院病人用的布类原则上冬天15天更换一次夏天一周更换一次但遇见有血迹、潮湿应及时更换。
3、换下的脏布类、尿布应放置在规定的器皿内不得丢在地上。
4、早产儿体重小于1KG置暖箱保暖其用的所有布类应高压消毒包括衣服、中单、尿布、毛巾等。
5、新生儿用的小毛巾用后浸泡在140爱尔施强氯杀星消毒液一小时后用肥皂水洗净开水烫洗后晾干备用。
6、隔离布类应浸泡140爱尔施强氯杀星在30分钟后取出送洗衣组清洗隔离病人尽量用一次性尿布。
7、库房用肯格王每天照射一次一次1小时每个月大扫除一次。
8、窗帘布定期每月拆下清洗一次。
八、护理站、办公室、治疗室家具消毒制度
1、经常保持护理站、办公室、治疗室整洁。
2、每天上、下午各一次用140爱尔施强氯杀星湿擦医、护办公室、治疗室暴露在空气的家具、治疗台、冰箱等物体表面有专用抹布、桶。
3、每天上午护理前用上述消毒液擦所有的护理车一次。专用抹布、桶。
九、地面、病床单位消毒制度
1、每天清晨、中午扫地后用爱尔施强氯杀星消毒片1000 ml用1片消毒液湿拖医护办公室走廊一次。
2、病人使用的床头柜、窗台每天140爱尔施强氯杀星用湿擦一次擦床头柜作到一桌一巾。出院病人彻底清洁消毒。
3、保持外走廊、前后楼梯地面整洁除做好家属卫生宣教不往外走廊倒水、丢垃圾外每天应扫一次每月用流动水冲洗一次病区走廊每月彻底刷洗一次。
4、加强病床下、床头柜后清洁卫生、经常督促工人清扫每个病人出院时将病床、床头柜移开刷洗一次。
5、出院消毒见终末消毒制度。
十、呼吸机消毒制度 l、备用中的呼吸机用专用的布罩加盖防止灰尘进入各管道环路每周消毒一次并记录。方法用140爱尔施强氯杀星浸泡1小时后用冷开水冲洗再用无菌大毛巾擦干接上呼吸机管道开口处用一次性手套包好罩上罩单备用。
2、使用中的呼吸机环路消毒非感染病人23天更换一次感染病人每天更换一次。消毒方法同上。
3、使用中的呼吸机每天清洁一次用140爱尔施强氯杀星消毒液擦洗主机及压缩机的外部压缩机的过滤网要每天冲洗一次洗尽晾干并安装好。
4、呼吸机罩单每周更换一次。
十一、喉镜消毒制度
1、喉镜使用前后由医生随手用备好的3%过氧化氢棉球擦净血迹、分泌物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后置有盖方盒内备用。
2、喉镜每周清洗消毒一次气囊每次用后洗刷并消毒。
3、气囊用后浸泡在140爱尔施强氯杀星消毒液中一小时后取出用流动水冲洗后晾干各用。
4、气管插管一次性使用。
5、喉镜叶片和手电筒、电池要分开放置叶片放消毒的有盖小盒内。
十二、暖箱、兰光箱消毒制度
1、暖箱、兰光箱每天用140爱尔施强氯杀星或1%戊二醛终末消毒消毒液将暖箱内外擦拭一次并随时将沾污的奶液及葡萄糖等用湿布擦净。
2、水箱湿化用水每天用冷开水更换一次以免细菌滋生。
3、长期使用暖箱应每周更换一次。
4、更换的暖箱及新生儿出箱后兰光箱、暖箱应用上述消毒液进行箱内彻底清一次并洗净湿化水的水槽必要时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5、清洁消毒过的暖箱放在指定地点并加盖大单。
6、暖箱、兰光箱每月作空气培养一次。
7、备用的暖箱、兰光箱每周用140爱尔施强氯杀星擦洗一遍并更换罩单。
十二、给氧器具消毒制度
1、新生儿使用的给氧器具必须经过消毒处理。
2、给氧用的湿化瓶水应用灭菌注射水每天更换。
3、面罩、头罩、橡皮管、湿化瓶每周彻底消毒清洁一次。
4、停氧或放下的面罩、头罩、橡皮管、湿化瓶应浸泡在140爱尔施强氯杀星消毒液一小时后取出洗净晾干放橱柜内备用。
5、面罩、头罩因操作不慎或呕吐弄脏时应及时更换。
6、停氧后应及时将给氧器具取下消毒勿挂在氧气筒上。
十三、床边隔离消毒制度
1、腹泻、脓疱疮、性病等任何原因需要床边隔离者应有床边隔离标志为绿色标志。
2、备洁芙柔消毒凝胶搽手或1100爱尔施消毒液供工作人员及家属泡手泡手后应用肥皂及流动水洗手。
3、病人用过的布类应浸泡在140爱尔施消毒液中。
4、器皿应浸泡在140爱尔施消毒液中应与布类分开泡。
5、泡隔离用的器皿应专用。
6、工人做卫生的用具也应专用。同时应加强工人手的消毒。
十四、拖把消毒制度
1、办公室、病房、厕所、开水间拖把和桶的使用应分开同时应用标志办公室—白色病房—红色厕所—黄色开水间—绿色NICU—N。
2、督促工人按规定使用拖把并及时补充新拖把。
3、用爱尔施强氯杀星消毒片1000 ml用1片拖地、拖后拖把洗干净、挂 起、晾干分开存放。
4、晴天应将拖把置阳光下暴晒。
十五、终末消毒制度
1、病人出院后应将全部布类被套、大单、枕头套、婴儿衣服、床周、垫套更换送布类清洗。病床、婴儿床、床头柜整理后用140爱尔施消毒液湿擦。
2、新生儿死亡后应将新生儿穿的衣服、睡袋、小床的布类、远红外辐射床上中单更换并用140爱尔施消毒液或1%戊二醛湿擦婴儿床及远红外辐射床。布类、器械、导管按常规消毒。
3、传染病病人的用物先行紫外线照射消毒后再行终末消毒处理。
4、经终末消毒处理后才能收住新病人 新生儿监护室消毒隔离制度及奶库管理制度 新生儿监护中心消毒隔离制度
一、室内布局 室内布局合理院内、院外新生儿分室收治;院外新生儿根据病种相对隔离放于婴儿床上的新生儿床与床之间应有适度间距;感染性疾病或不明原因疾病的患儿应单间隔离无条件时同类疾病可同室隔离护理人员固定、诊疗用品专用医务人员接触患儿前后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同时应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使用隔离防护用品落实相关的消毒隔离措施。
二、空气
1、室内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保持在55-65℃每天上、下午开窗通风各1次每次30分钟。
2、监护室内按规定使用紫外线动态空气消毒仪每天检查消毒仪的使用状况定期对消毒仪进行清洁维护并进行效果评价。
3、治疗室、奶库每天一次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次60分钟。
4、中央空调的进、出风口应定时清洗、消毒以避免空气污染。
三、环境和物品表面
1、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清洁、干燥无污迹、霉斑。
2、地面每天1次用清水擦拭污染时随时擦拭。
3、医疗器械包括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等应保持清洁无污染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按钮、操作面板每天1次用75%酒精擦拭消毒。
4、床单元新生儿暖箱、蓝光箱及小床等每天用清水擦拭一次如有污染及时清洁患儿因出院、转科(院)、死亡等离开以后应及时对床单元使用500mg/L(1100)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半小时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5、新生儿使用的毛巾、衣物等一用一换清洗干燥以后压力蒸汽灭菌备用;床上用品如枕套、床单、被套等每周更换一次污染时随时更换。
6、其他用品及物体表面包括治疗台、治疗车、操作台面等每天清洁擦拭一次有污染及时清洁电话机、电脑键盘、鼠标等定时使用75%酒精擦拭消毒。
7、清洁用具包括拖把、抹布等必须分区使用拖把应区分院内监护室、院外监护室、治疗室、奶库、办公室、卫生间等并有明显标记。有隔离病人时隔离室内的清洁用具应固定专用当没有明显污染时使用清水擦洗即可;当有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使用1000mg/L(150)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当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时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每天至少2次。
8、每月组织科室人员彻底卫生清洁一次。
四、人员管理
1、医务人员须穿室内专用的清洁工作服有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室内工作人员要有严格的手卫生意识包括医生、护士、工勤人员和进修、实习人员应根据洗手和手消毒的指征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室内应合理放置方便使用的快速手消毒剂。
2、限制不必要的探视确需探视时探视者不得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探视者进入室内应按规定更衣、换鞋接触新生儿之前医务人员应指导探视者做好手卫生。
3、与工作无关人员谢绝进入新生儿监护中心如有发热、腹泻等相关症状的工作人员也谢绝进入进入新生儿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应按规定更衣、换鞋并清洗双手。
五、其他
1、新生儿监护中心的消毒隔离制度在医院消毒隔离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医院消毒隔离的相关要求必须严格执行。
2、奶库的管理应严格执行奶库管理制度。
3、制定各种医疗、护理操作规程操作时应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如换尿布时应及时将脏尿布放入污物袋避免排泄物的污染。
4、每月一次根据要求对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呼吸机管道及奶库内物品进行细菌污染情况监测。
5、若发生三例或三例以上出现相同症状(如发热、腹泻等)的患儿时应立即报告院感科并配合院感科做好调查处置等相关工作。
奶库管理制度
一、物品的清洁消毒要求
1、奶瓶清洗干净后每天一次高压灭菌灭菌后奶瓶及时规范地放置于存放柜中以防污染;当天使用的奶瓶清洗干净后可经消毒柜消毒备用消毒灭菌后的奶瓶超过24小时应重新灭菌。
2、奶头每次使用后清洗干净然后进行煮沸消毒煮沸时间应从水沸后 开始计时不得少于15分钟 24小时更换盛放奶头的容器也应每次使用后消毒备用。
3、配奶杯每天一次高压灭菌每次配制使用后可以在消毒柜消毒干燥保存备用。
4、开水配奶用开水应保证使用烧开的水。
5、配制后奶液应尽量做到现配现喂配制多余的奶液应存放于加盖的广口瓶内冷藏保存存放时间最长不能超过24小时。
6、外送的母奶暂时不喂时应放入冰箱冷藏存放时间最长不能超过24小时喂哺前应规范实施巴氏消毒(55-65℃30分钟)。
二、环境及物体表面清洁消毒要求
1、每天一次清洁冰箱、奶瓶奶具存放柜、消毒柜、巴氏消毒箱及配奶操作台地面每天用清水擦拭一次如有污染及时擦拭。
2、巴氏消毒箱应每天清洁并更换水若有污染时及时清洗消毒水温应保持在55-65℃之间。
3、每天一次对奶库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次60分钟。
三、工作人员要求配奶工作由护士负责完成进入奶库配奶前应戴口罩并规范清洗双手配奶过程中疑有手污染时应及时清洗双手配奶时应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配奶后做好一手清工作保持奶库清洁干燥。
四、每月一次对奶库的空气、奶瓶、奶头、配制后奶液及操作台物体表面等进行细菌污染情况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并落实相应的措施。
四《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380号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已经2003年6月4日国务院第十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总理温家宝 二○○三年六月十六日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包括实验动物尸体由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公布。见附表 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以及监督管理等活动。医疗卫生机构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医疗卫生机构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的废物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第四条 国家推行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鼓励有关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国家对边远贫困地区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给予适当的支持。第五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医疗废物处置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和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投诉、检举和控告。第二章 医疗废物管理的一般规定 第七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其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职责防止因医疗废物导致传染病传播和环境污染事故。第八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制定与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在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急方案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负责检查、督促、落实本单位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防止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发生。第九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本单位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第十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为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防止其受到健康损害。第十一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第十二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年。第十三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采取减少危害的紧急处理措施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同时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向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通报。第十四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让、买卖医疗废物。禁止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第十五条 禁止邮寄医疗废物。禁止通过铁路、航空运输医疗废物。有陆路通道的禁止通过水路运输医疗废物没有陆路通道必需经水路运输医疗废物的应当经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后方可通过水路运输。禁止将医疗废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体上运输医疗废物。第三章 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的管理 第十六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及时收集本单位产生的医疗废物并按照类别分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内。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应当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由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第十七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天。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和人员活动区以及生活垃圾存放场所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和防渗漏、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防盗以及预防儿童接触等安全措施。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定期消毒和清洁。
第五篇: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医务人员应当重视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的危险因素,积极预防与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一)手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日进行,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
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0.5%碘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一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好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要求严格按照«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进行外科手消毒。
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二)手术中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ml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C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三)手术后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