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感染病例原因分析与改进(精选)

时间:2019-05-15 02:1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室感染病例原因分析与改进(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室感染病例原因分析与改进(精选)》。

第一篇:科室感染病例原因分析与改进(精选)

卷六 院感管理

科室感染病例原因分析与改进

一、科室感染病例原因分析

1、患者自身因素

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多为老年患者并伴有其他系统疾病,常需要长期治疗,住院时间相对较长,治疗过程中由于应用化疗药物或使用激素等导致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全身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差,并发感染的概率明显高于正常人,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自身机体免疫力下降,较年轻患者易患院内感染。随着住院时间延长,患者感染的概率也逐渐增加。感染病例多以呼吸道感染多见,主要由于老年患者肺顺应性下降,支气管纤毛活动亦减弱,尤其是伴有呼吸系统疾病导致呼吸功能低下,肺容量较小,咳痰无力,排痰困难,因而更加容易合并院内感染。

2、医护人员因素

医护人员对院内感染的态度、侵袭性检查或治疗时医护人员的技能、技术熟练水平及对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的执行情况是决定院内感染发生率的重要因素。接受过侵袭性操作者的感染率明显高于未接受者;患者化疗或放疗期间不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某些疾病不合理应用激素治疗等也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3、环境因素

提高病房环境质量。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注意:病房空气净化和消毒、呼吸道治疗器械的消毒、建立病房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改进常见的院内感染的预防措施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1.保持口腔卫生使用含0.2%的洗必太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h一次。2.如无禁忌症,应将患者床头抬高30~45度。

3.鼓励手术后(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指导或协助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4.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

卷六 院感管理

创通气。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气管插管。5.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5-30cmH2O,无明显漏气

6.建议连续或间断的进行声门下吸引,避免分泌物通过气囊造成误吸。7.呼吸机螺纹管无污染时每患更换,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逆流入患者气道;湿化水使用无菌水,每天更换。

8.吸痰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9.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正常水平。

10.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

(一)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铺大无菌巾;置管人员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戴无菌手套,戴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用洗必太(≧2g/L)醇(70%)消毒穿刺部位皮肤2~3遍,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直径﹥15cm(大于敷料面积10cm×12 cm)。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置管操作。(二)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立即

卷六 院感管理

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立即更换。

5.患者沐浴或擦身时,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操作,建议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管床医生、护士每天评估保留导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管。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

(一)导尿管置管前准备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根据年龄、性别及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成年男性宜选用16F,女性宜选14F。

3.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4.留置导尿管患者,除持续膀胱冲洗外,均采用密闭式引流。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二)导尿管置管时措施

1.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尿道口及周围皮肤黏膜的消毒方法:使用0.1%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周围皮肤黏膜,一只棉球只能使用一次。

卷六 院感管理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重新更换尿管。

(三)导尿管置管后预防措施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5.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洗必太液消毒尿道口。6.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

7.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每周留取尿液检测,导尿管2-4周更换一次;普通尿袋每周更换2次、精密尿袋每周更换1次。若导尿管阻塞、不慎脱出或被污染时立即更换导尿管。

8.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病原学检测。9.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10.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第二篇:病例科室管理制度

病理科各级人员职责

(目录)1.病理科主任(副主任)职责 2.病理科主(副)任医师职责 3.病理科主治医师职责 4,病理科住院医师职责 5.病理科技术组组长职责

6.病理科主任(副主任)技师职责 7.病理科主管技师职责 8.病理科技师职责 9.病理科技士职责 10.病理科安全员职责 11.病理科物价员职责 12.病理科档案管理员职责 14.病理科计划生育管理员职责 15.病理科考勤员职责 16.病理科卫生员职责

病理科主任职责

1.在医院党委、院长领导下,负责本科业务、科研和教学、行政管理工作。2.负责组织本科业务技术建设规划、工作计划和诊疗质量监测控制方案的制定,并组织实施,定期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对科内医、技人员进行科学分工。

3.加强科室管理,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认真实施。4.督促检查本科人员履行各级岗位责任制,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常规。经常进行医疗安全教育,严防事故、差错。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解决。

5.负责本科医德医风建设。掌握所属人员思想、业务能力和工作表现,提出考核、晋升、奖惩和培养意见供领导参考。

6.定期主持集体读片,审核签发重要的病理诊断报告,参加临床病理会诊,并负责解决本科复杂、疑难病例的诊断工作。

7.经常检查仪器、设备的使用、保管、维修;指定人员负责登记、统计和资料积累、保管工作。

8.主持制定病理科的科研申报计划和学科发展规划,不断提高本科室在本县及国内学术地位。

9.不断学习专业理论,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组织学习开展新技术,妥善安排进修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10.负责本科业务训练、人才培养和技术考核。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并担任教学。

11.密切与临床科室和相关医技科室的联系,定期征求有关医务人员的意 见,不断改进工作,提高病理诊断水平。

12.鼓励本科室医、技人员积极参加本市及医院组织的有关专业学术报告、病理读片会、临床病理讨论会等继续医学教育学习,定期组织技术考核。13.做好本科室各级医师、病理学专业研究生、进修医生和轮转医生、实习学生的带教任务。

14.主持外院疑难病理会诊,并签发报告。

15.副主任在科主任领导下,按分工履行主任职责的相应部分。

病理科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参加本科室病理诊断、科研和教学工作,协助主任做好各项工作。

2.掌握先进精密仪器的使用。参加会诊、疑难病例诊断,解决本科复杂、疑难技术问题。

3.负责病理检查和诊断复查工作,解决下级医师的疑难病理诊断。负责疑难诊断报告的审签。

4.组织并担任教学,指导下级医师的业务学习和基本功的训练,培养主治医师解决复杂、疑难技术问题的能力。

5.掌握国内外本专业进展情况,开展并指导下级医师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和科研工作,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

6.负责疑难切片和疑难冷冻切片的病理诊断,以及免疫病理和超微病理诊断。

7.参加集体读片,参与签发重要的病理诊断报告,参加临床病理会诊和对疑难病例的诊断工作。

8.参与制定病理科的科研和学科发展规划及部分管理工作。

9.积极参加本市及医院组织的有关专业学术报告、病理读片会、临床病理讨论会等继续医学教育学习。

10.参与外院疑难病理会诊,并签发报告。

11.认真做好本科室下级医师、进修医生和轮转医生、实习学生的带教任务。

12.督促下级医师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技术操作常规,严防差错 事故的发生。

病理科主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正(副)主任医师的指导下,分担本专业的诊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2.负责病理科外检、细胞学检查、冷冻切片、免疫病理和尸检等项病理常规工作,参加会诊及临床病理讨论会,解决较复杂、疑难技术问题,审签下级医师的病理诊断报告。

3.担任教学,培养医师解决较复杂、疑难技术问题的能力,指导进修、实习医师的培训,并负责其技术考核。

4.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展科研和新业务、新技术,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

5.参加科室值班。

病理科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上级医师指导下,按分工,参加本专业诊断、教学和科研工作。

2.负责病理科外检、细胞学检查、尸检等项病理常规工作。参加临床病理讨论会,并做好其准备工作。

3.参加教学,担任进修、实习医师的培训。

4.学习、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参加科研并做好登记、资料积累、整理、保管和统计工作。

5.学习和钻研业务技术,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总结经验。6.参加科室值班。

病理科主管技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正(副)主任、技术组长指导下进行工作。2.熟悉各种仪器的原理、性能和使用方法,协同科主任制定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负责仪器调试、签订、操作和维修保养,解决较复杂、较疑难技术问题。

3.担任教学,指导和培养技师解决较疑难技术问题的能力,担任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并负责其技术考核。

4.了解国内外本专业信息,应用先进技术,开展科研和新业务、新技术,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

5.负责较疑难病理切片和尸检技术,指导标本制作。6.参加科室值班。

病理科技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上级技师的指导下进行工作。

2.参加本专业仪器、设备的调试、签订、操作、建挡和维修保养。负责仪器零配件或器材的请领、保管、建帐,并做好各种专业资料的积累、保管、以及登记和统计工作。

3.负责和担任制片、活检、细胞学及尸检等相应的技术常规工作。指导和培养技士及进修人员,并负责其技术考核。

4.学习、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参加科研和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

5.参加科室值班.病理科技士职责

1.科主任领导和上级技师的指导下进行工作。

2.协同技师做好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保养、建挡、建帐,和使用登记工作。

3.参加制片、活检、细胞学及尸检等相应的技术常规工作。

4.协同技师做好物品、药品、器材的请领和保管,以及各种登记、统计工作。5.学习和钻研业务技术,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总结经验。6.协同医师7.参加科室值班。

/技师进行尸检,并做好准备工作。

病理科档案管理员职责

1.病理科档案管理员由病理科医师和/或技师兼任,在病理科主任和病理科技术组长领导下进行档案管理工作。

2.负责病理科日常及尸解蜡块、切片、文字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文字资料的装订。

3.负责科研课题和科研项目及研究生课题的登记、整理、资料收集和归档。

4.负责科内文字资料、病理切片借阅和管理。5.负责病理科各种仪器设备说明书的整理和保管。6.负责病理科各类申请单、检查单的清领。7.负责病理科各种消耗器材的清领。

8.负责病理科各级人员科研、论文、会议文章的收集、登记和统计工作。9.协助科主任做好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

病理科安全员职责

1.病理科安全员受医院保卫处和病理科主任委托负责病理科日常安全保卫工作。

2.负责制定病理科安全保卫预案及安全防范措施。

3.配合医院保卫处组织的安全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隐患和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以书面形式上报保卫处,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4.维护好本科的预备的灭火器材,经常检查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5.经常督促和检查科室人员做好安全工作,做到防火、防盗;下班后关好门窗,水电、保管好室内仪器设备。

6.负责安全器材的清领。

7.负责病理科贵重仪器、物品的管理和保管。

第三篇:院内感染病例讨论

院内感染病历讨论记录:

1月份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广义地讲,医院感染的对象包括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门急诊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等,这些人在医院的区域里获得感染性疾病均可以称为医院感染,但由于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在医院的时间短暂,获得感染的因素多而复杂,常难以确定感染是否来自医院,故实际上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是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

研究生汇报本月院内感染病历:本月院内感染病人1例,吴风伦 住院号 777158,患者因颈椎过伸性损伤并截瘫及齿状突骨折入院,后施行了颈椎后路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经过积极痰培养(培养菌为一般细菌)和针对敏感药物治疗,治愈出院。分析:以上两病人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为颈椎损伤手术的常见并发,尤其容易出现在上颈椎损伤的患者当中,对这类病人的严密监控治疗尤为重要。

讨论结果:1.重视院内感染:积极参加有关省市级卫生部门组织的有关院内感染的学习班并组织全科培训。护士长带头,总住院医师或医师,担任感染监控员,由感染办公室专职人员对他们每年进行1~2次的业务指导及培训。对全科医务人员进行有关院内感染和消毒隔离工作的培训,每年1~2次。对实习护士来科实习,要进行医院内感染方面的有关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内感染的控制及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疾病及预防,消毒、隔离、灭菌等。对护士重点培训隔离、消毒方面的有关问题。对卫生员培训有关病房卫生清扫、隔离消毒的基本知识、各种消毒液的使用浓度及配制方法。

2.加强对颈椎损伤病人术后的重点监护及病房的隔离消毒等措施。

2月份

研究生汇报院内感染病历: 陈建国 住院号 775540 因颈椎骨折并颈髓损伤截瘫入院,入院施行颈椎前路C6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术,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后转入ICU治疗,经痰培养(细菌为鲍氏不动杆菌,为多重耐药菌)及相关治疗,好转。

关于多重耐药细菌:多重耐药菌(multiple resistant bacteria)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Multiresistance可以翻译成多药耐药性、多重耐药性、其定义为一种微生物对三类(比如氨基糖苷类、红霉素、B-内酰胺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而不是同一类三种。P-resisitence成为泛耐菌株,对几乎所有类抗菌素耐药。比如泛耐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青霉素、头孢菌素、碳氢酶系、四环素类、氟奎诺酮及磺胺类等耐药。

分析:耐药机理:多重耐药性(multiple resistance, MDR)系指同时对多种常用抗微生物药物发生的耐药性,主要机制是外排膜泵基因突变,其次是外膜渗透性的改变和产生超广谱酶。最多见的是革兰阳性菌的MDR-TB和MDR-MRSA,以及常在ICU中出现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仅对青霉烯类敏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几乎对复方新诺明以外的全部抗菌药耐药。MDR的出现决定了联合用药的必然; MDR菌株的高频率出现,意味着抗微生物药物时代即将结束。

微生物耐药率不断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使用和滥用,如美国用于人类抗感染与农牧业应用各占50%,其中用于院内抗感染仅占20%,而社区却占了80%,滥用率为20%~50%;在农牧业中治疗性应用仅占20%,而预防和促生长应用却占了80%,滥用率为40%~80%,每年有4万死亡病例是由耐药菌所致。我国的滥用现象较美国更为严重,WHO对我国滥用抗菌药的评估是:中国97%的病毒性支气管感染患者使用了抗菌药;在初级医疗保健体系中30%~60%患者使用了抗菌药。

讨论结果:预防建议

下列一些建议可能有助于防止MDR的滋长和和繁衍:

1.严格管理MDR感染患者(及带菌者),辟专室、专区进行隔离; 2.由训练有素的专职医护人员对MDR感染者进行医疗护理,发现为带菌者时暂调离工作岗位;

3.检查每一病员前必须用消毒液洗净双手,并按需要更换口罩、白大衣或手套;

4.每日严格进行病室的环境消毒;

5.对医务人员进行“谨慎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再教育; 6.国内外各地区进行统一操作规程的耐药菌及MDR监测;

7.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必须有合格医生的处方,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必须经指定医生复签后方可发药;

8.国内外感染病专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定期开会、讨论和合作。在医院或地区内将抗菌药物分期分批轮替使用,可能有助于敏感菌战胜MDR,但需国内外多地区推行和鉴定后,始能作出有效与否的正确判断。加入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于保健品中当无可非议,但加入有致病可能的肠球菌属似并不妥当。低毒、对控制MDR有效的新抗菌药物自当更多开发,但合理用好现有抗菌药物无疑具有更重要的实际意义。

3月份:

研究生汇报院内感染病例:刘西花 住院号: 777551,因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入院,行颈椎后路+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痰培养细菌为细菌为鲍氏不动杆菌,为多重耐药菌,后经积极治疗,好转出院。

分析:又一例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与上个月的细菌一致,为同一种细菌。并且患者亦为颈椎手术后。

讨论结果:

1重视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控,2再一次加强对院内感染的学习培训。

3必要时隔离多重耐药菌患者,并及时消毒病房,防止交叉感染。4重视的颈椎手术的术后护理与治疗。5合理使用抗生素。

考虑到多重耐药(MDR)的不断增加,合理选择抗菌治疗对于避免出现治疗失败至关重要。Bochud等在近期的一篇综述中指出,早期、合理应用抗菌治疗例如,对于患革兰阴性菌菌症和脓毒症的患者,与接受不合理治疗的患者相比,合理的抗生素治疗能使整体病死率减半(49%对28%,P<0.001)。由于抗菌治疗不合理导致的病死率甚至高出产ESBL菌症患者的病死率,后者约为30%~80%。

4月份

研究生汇报院内感染病例:葛柱 住院号:778788,因腰椎术后感染入院,患者是在本科行腰椎手术回家后发生切口深部感染,经术中分泌物培养,细菌为一般细菌,经敏感抗生素治疗后治愈出院。

分析:这种切口感染,在医院的短期住院期间没有表现出来,回家后患者的预防感染措施亦不到位,必然有很多因素诱发。

讨论结果:1严控手术的无菌环节。集中学习无菌术。

2对全科医务人员进行有关院内感染和消毒隔离工作的培训,对实习护士来科实习,要进行医院内感染方面的有关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内感染的控制及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疾病及预防,消毒、隔离、灭菌等。对护士重点培训隔离、消毒方面的有关问题。对卫生员培训有关病房卫生清扫、隔离消毒的基本知识、各种消毒液的使用浓度及配制方法。

3加强医护人员在做患者的术后护理治疗当中无菌操作(包括对患者伤口的换药等)。

5月份:

研究生汇报院内感染病例:江崇圣 住院号:790030,因胸椎骨折并截瘫及多发骨折入院,入院后行胸椎后路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细菌为一般耐药细菌,经积极治疗好转出院。

分析: 讨论结果:

1大家对院内感染的意思已经大大加强。2临床上的抗生素已经规范合理使用。3多重耐药细菌的院内感染下降。

4继续培养大家的院内感染学习内容并严格监控医护的日常诊疗操作规范。5定期配合医院参加相关的院内感染考试和考核。强化院内感染意识。

6月份

本月未发现院内感染病人,故改做院内感染学习内容:

自有医院以来就存在着医院感染问题,但是,从科学上来认识医院感染以及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的必要性,乃是近代科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认识,逐步深入和解决的。医院感染的历史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细菌学时代以前,19世纪以前,人们认为创伤后发生的化脓性感染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无法采取预防对策。比如霍姆斯于1843年发现了产褥热,当时在欧洲是人所共知的一种及其危险的疾病。医院曾因它而被称为“死亡场所”。

细菌学时代以后,19世纪以后,人们逐步认识了微生物,英国外科医师利斯特首先阐明了细菌与感染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消毒的概念。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空气中的微生物,并采用加热消毒等方法来减少他们的数量,从而控制感染。不久后产生了无菌技术,以后又开始了蒸汽消毒器灭菌时代。

抗生素时代,1928年,英国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并于40年代制造成功,从此进入了抗生素时代,青霉素在预防和治疗感染上起到了特殊效果,引起了医务人员极大的反响,但同时削弱了医院对灭菌技术的重视。直到70年代,医务人员又把注意力转向无菌技术上来,并且与抗生素应用相结合,正在有效的解决感染与医院感染问题。

7月份:

研究生汇报院内感染病例:本月有两例院内感染病人,分别是:崔进孔,住院号:796430,因颈椎术后入院,术后发生切口的浅层感染。经过相关积极治疗后治愈出院。阎乐堂 住院号:803179,因颈椎神经鞘瘤术后的切口深部感染,经相关治疗后出院。

分析:以上两感染的细菌均为一般致病细菌,有较多的敏感抗生素治疗。讨论结果:1.同往期讨论。

2了解院感的传播特点:

医院感染的传播过程包括3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一不可。这是就外源性感染而言,而内源性感染则有所不同,它的传播过程是感染源自身、易位途径和易感生态环境,需从微生态角度进行描述。

感染源:是指病原微生物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宿主。包括⑴已感染的病人;⑵带菌者或自身感染者;⑶环境贮菌源;⑷动物感染源。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感染源排出并侵入易感人群的途径。包括⑴接触传播;⑵空气传播;⑶水和食物传播;⑷医源性传播;⑸生物媒介传播。

易感人群:包括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者;⑵婴幼儿及老年人;⑶营养不良者;⑷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⑸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⑹住院时间长者;⑺手术时间长者;⑻接受各种介入性操作的病人。

8月份:

研究生汇报院内感染病例: 张崇玉 住院号:777382,因颈椎术后切口感染入院后,给予切口清创及敏感抗生素治疗,治愈出院。

分析:该例切口感染患者没有重视术后回家对切口的无菌保护和治疗。讨论结果:

1继续加强对院感的重视。

2做好与其他病人的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3对病人术后的配合治疗,积极进行宣教。4配合医院对院内感染的监控。

5定期对治疗室操作间和病房的细菌进行培养监控细菌的种类。

9月份:

研究生汇报院内感染病例:王恩洲,住院号:796906,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管狭窄入院,施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后切口并发感染,经积极治疗好转出院。

讨论结果:1重视术中严密的缝合及术后合理的使用抗生素。2了解院感的分类: 按感染部位分类:

全身各器官、各部位都可能发生医院感染,可分为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泌尿系统医院感染、血液系统医院感染、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等等。

按病原体分类:

可将医院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及原虫感染等,其中细菌感染最常见。每一类感染又可根据病原体的具体名称分类,如柯萨奇病毒感染、铜绿假单孢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10月份:

研究生汇报病例:冷延林 住院号:808827,因腰椎术后入院,在本院施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后并发伤口感染,经积极治疗治愈出院。

讨论结果:

重视院感发病机理:内源性感染发病机理:内源性感染在医院感染中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免疫力功能低下、器官移植、大量应用广谱高效抗菌药物等病人。但不同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病机理可能不完全相同。比如中国肖光夏等[1]学者对烧伤患者发生肠源性医院感染的系列研究。发现肠道细菌在烧伤后1-3小时开始移位,30-60分钟到达肠系膜淋巴结,90分钟到达肝脾,12-24小时全身播散达高峰。这主要是因为大面积烧伤后肠粘膜发生应激性反应,通透性增加,产生出血、溃疡、IgA分泌减少,抗定植能力降低所致;同时巨噬细胞摄取过度增殖菌而不能杀灭之,使之成为穿壁运载和播散细菌的工具。因此烧伤病人发生早期败血症于肠粘膜损害屏障和门静脉内的内毒素迅速增加密切相关。还有学者对医院内肺炎的发病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其病原体主要来源于病人体内,如病人鼻咽部的定植菌随各种操作进入下呼吸道,也可能是由于病人胃内pH值增高,使G-细菌定植,经胃液返流逆向定植于口咽部、气管,再经吸入而致肺炎或因直接误吸胃液而致肺炎;同时,一些外源性因素如各种插管、细谈对呼吸道粘膜损伤、呼吸机螺纹管的污染、被污染的冷凝水的回流及医务人员手的污染等,也是促使病人鼻咽部、气管定植菌移位而致肺炎的重要因素。

外源性感染发病机理:外源性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外,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患者体内,进而发生感染。比如微生物通过各种被污染的器械、被污染的植入物、医务人员的手进入患者体内,继而黏附、聚集、定植于患者不同部位,在患者免疫力下降时发生感染。

11月份:

本月未发现院内感染病例,做院内感染学习。

控 制 院 内 感 染 各 项 卫 生 学 标 准

一、普通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供应室、无菌间、烧伤病房、重症监护室,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m,乙型链球菌不得超过20个/m,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上不得超过8个/cm。

二、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症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m,物体表面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个/cm,医务人员的手细菌总数不得超过8个/cm。门诊大厅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4000个/m。

三、产科病房、产房、婴儿室、儿科病房、外科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的手,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四、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病房物体表面,不得检出绿脓杆菌。

五、婴儿室、儿科病房,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和化脓菌。

六、凡灭菌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其他任何种类的微生物,消毒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病原微生物。

七、各种使用的紫外线灯强度,不得低于70微瓦·秒/cm。

院 内 感 染 监 测 登 记 报 告 制 度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生部院内感染控制标准及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病例的发现、登记、报告、分析、反馈系统。

二、临床各科医师,要熟悉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并不断加强有关院内感染的基础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院内感染控制的水平。

三、发现院内感染病例或暴发流行时,应立即按规定程序报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四、院领导每周深入科室,督促检查院内感染病例报告执行情况,将院内感染控制在8%以内。

五、感染病例调查表,由各科住院医师填写,兼职医师、护士、专职人员负责核对,共同完成。填写院内感染病例登记表时,应字迹清楚,项目齐全。感染病例报表由兼职医

32232

33师每周星期一报感染办公室。

六、感染病例的报告应做到不漏报、不错报。

院 内 感 染 监 测 制 度

一、对高危区如手术室、新生儿室、烧伤病房、产房、婴儿室、供应室无菌间、治疗室、换药室的空气细菌,每月监测一次。

二、对各个科室使用的消毒液,有效成份含量及细菌污染量,每月监测一次。

三、对各个科室使用中的紫外线灯强度,每季度监测一次。

四、对各重点病房及治疗室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污染细菌,每月监测一次。

五、对供应室、手术室等压力蒸汽灭菌,每锅均用化学指示剂监测,并有记录,每季度用生物指示剂监测一次。

六、对婴儿室、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沙门氏菌污染状况,每月监测一次。

七、对一些特殊科室如烧伤病房、新生儿室,产房的化脓菌(金葡菌、绿脓杆菌、乙型链球菌),每月监测一次。

八、对接触血、脓液的器械或物品,每月监测残留血HBsAg。

九、对无菌物品,每季度作一次无菌检验。

十、对院内感染病例调查情况,每月汇总一次。对无菌切口感染情况,每月汇总一次,并进行分析。

十一、对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空针用过双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

十二、对无菌器械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

12月份

本月亦未有院内感染发生病例。做院感学习并总结。

抗 菌 药 物 合 理 使 用 监 测 制 度

抗菌药物广泛使用,破坏了人体内正常存在的微生物群与宿主(人体)的生态平衡,导致正常微生物群在定量、定位方面的生物学行为改变,由原不致病的或在特定条件才致病的机会病原体成为致病的病原体,引发内源性感染。为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特制定本监测制度,请各临床医师遵照执行。

一、抗菌药物使用率监测

高抗生素使用率是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标志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抗生素使用率为20%~30%,本院要求抗生素使用率控制在20%~30%以内。

二、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监测

针对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从适应症、剂量、疗程、预防用药等方面分析,揭示不合理使用的原因及程度,可作为教育医务人员的资料。

三、外科系统科室预防用药监测

对临床抗生素使用监测,还需从治疗用药、预防用药两大部分监测分析。目前抗生素预防应用中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外科,术后预防用药几乎占100%,对药物的选择、剂量、疗程、联合用药指征的监测分析,发现不少弊端。不少临床医生试图用抗生素来弥补手术操作中的缺陷。术后盲目、长期给药只会起到破坏宿主与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的作用,增加内源性感染的机会。因此,应对之进行严格监测,尽量避免使用抗菌药物。

四、根据医院感染病原菌、药敏谱监测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一).社会感染与医院内感染的患者,各部位常见病原菌、药敏谱不一,即使同类细菌,其药敏谱也完全不一样,用药前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应急情况下凭临床经验用药无可非议,但当细菌培养出来后,应该及时修正用药方案。

(二).院内各病区所收治的病种不一,病情轻重程度不一,用药习惯不一,既往用药史不一,因此医院内甚至病区内医院感染菌种、株、耐药谱也不完全一致,对此也应进行监测。

(三).根据所检出的相应的病原菌及药敏谱,应监测临床各科用药方案的正确性、合理性。

院 内 各 类 人 员 感 染 控 制 教 育 措 施

一、参加有关省市级卫生部门组织的有关院内感染的学习班,参加人员必须有院领导及专职人员参加。

二、全院性培训

(一).各科推选一名护士长或护师,一名总住院医师或医师,担任感染监控员,由感染办公室专职人员对他们每年进行1~2次的业务指导及培训。

(二).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有关院内感染和消毒隔离工作的培训,每年1~2次。

(三).对实习护士来院实习,要进行医院内感染方面的有关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内感染的控制及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疾病及预防,消毒、隔离、灭菌等。

(四).每年年底组织座谈会一次,请有关人员参加,由感染办公室提出院内感染中存在的问题。

三、对临床医生的培训

(一)怎样填报院内感染病历调查表,减少漏报率的发生。

(二)重点学习使用抗生素,应聘请有经验的专家、教授讲课。

(三)指导医师掌握医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四、对护士重点培训隔离、消毒方面的有关问题。

五、对卫生员培训有关病房卫生清扫、隔离消毒的基本知识、各种消毒液的使用浓度及配制方法。

全年总结:本共发生院内感染病例10例,其中有两例是多重耐药菌,为鲍氏不动杆菌,其余为一般致病菌。经过对多重耐药菌的治疗的认识,大家对院内感染的重视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临床合理的规范化使用抗生素也使得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下降。

预防和控制:

⑴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 ⑵加强感染源的管理; ⑶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 ⑷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的管理; ⑸加强医院消毒灭菌的监督管理; ⑹加强医务人员手的清洁与消毒; ⑺加强医院卫生学监测;

⑻加强医源性传播因素的监测与管理; ⑼严格探视与陪护制度;

⑽加强临床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

⑾加强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高危人群与主要感染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

⑿对易感人群实行保护性隔离;

⒀及时总结与反馈临床上分离的病原体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⒁开展医院感染的宣传教育。

第四篇: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早期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早期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通过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与早期护理干预,规范落实感染防控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方法:选择2013年1-9月确诊的185例医院感染病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选择2014年1-9月确诊的145例医院感染病例作为干预组,针对感染患者的高危因素和薄弱环节,感染科人员到临床科室指导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0.98%、0.68%,干预组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早期护理干预,加强对侵入性操作和消毒隔离的管理控制,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 医院感染; 监测; 危险因素;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3-0132-03

Hospital Infection in Medical Records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Effect/LI Hui-fang,TONG Liu.//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5,13(13):132-134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hospital infections by monitoring and assess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as well as the effect standardized implementation of infection control measure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Method:From January 2013 to September 2013,185 cases confirmed hospital infection medical records were chosen as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ere received routine care.From January 2014 to September 2014,145 cases confirmed nosocomial infection were chosen as the intervention group,as medical records for patients with risk factors for infection and weaknesses,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department personnel to guid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Result: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vealed the incidence of hospital infection were 0.98% and 0.68%,the infection incidenc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1).Conclusion:Using the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invasive operation and disinfection isolation control,can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hospital infection.【Key words】 Hospital infection; Monitoring; Relevant factors; Nursing interven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Beijing Shunyi Hospital,Beijing 101300,China

doi:10.14033/j.cnki.cfmr.2015.13.068

医院感染已成为影响患者安全、医疗质量和增加医疗费用的重要原因,也是医疗高新技术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为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通过加强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高危因素干预管理,指导护士规范落实感染防控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笔者对2013年1-9月(对照组)与2014年1-9月(干预组)确诊的185例和145例医院感染病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护理干预前、后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感染相关因素,侵害性操作分布的变化。选择2013年1-9月185例非干预阶段及2014年1-9月145例护理干预阶段的医院感染确诊病例。2013年1-9月共收治住院患者18 837例,发生医院感染185例,201例次;2014年1-9月共收治住院患者21 294例,发生医院感染145例,154例次。患者年龄4~91岁。感染病例分布居于前三的科室是血液肿瘤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

1.2 方法

1.2.1 监测方法 采用实时监测,临床兼职院感质控医师实时监测本科室病例,确诊院感病例立即通过网络上报系统报告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查阅此病例,进行核实确认。对照组患者进行基础护理,干预组患者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到临床科室指导护士规范落实感染防控措施。

1.2.2 实施干预控制对策 主要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如下:(1)成立干预控制小组,由各科室护士长及主管床位医师、护士组成。(2)重视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及侵害性操作评估,提高护士预防医院感染意识。针对长期卧床、癌症、免疫功能低下及有静脉穿刺、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等侵害性操作的患者要加强每日护理评估,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警惕医院感染的发生。(3)对高发感染部位制定重点护理干预措施并培训临床护士规范落实,加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监测,降低感染风险,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4)每例确诊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到临床科室参加科室院感病例讨论会议,针对易感因素、侵害性操作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指导医护人员规范落实感染防控措施,对不规范的操作及时提出改进意见。(5)建立医护沟通机制,主管床位医师将感染患者需要重点落实的感染防控措施向护士长汇报,由护士长组织主管床位护士重点加强落实,及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6)针对呼吸道部感染高发的情况,重点加强以下护理措施:①管床护士亲自或指导家属为患者翻身、叩背,病情允许时应每1~2小时翻身一次,空心掌由下至上叩拍胸背部,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松动、脱落后排出,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特别提示操作方法要正确、规范。②加强口腔护理,根据pH值、口腔污染情况选用合适的清洗液。及时清除口腔、鼻咽腔内的分泌物和呕吐物等,以防发生窒息和吸入性肺炎。③对于昏迷患者每次注入营养液前均先检查是否有胃内潴留,保证鼻饲管通畅,同时预防胃内容物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等。④加强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保持空气清洁,湿度适宜,室内定时通风换气,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7)针对泌尿道感染高发的情况,重点加强以下护理措施:①置管前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②置管时严格消毒,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③置管后妥善固定,保持通畅,每日评估,及时拔管;④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8)针对血液感染高发的情况,重点加强以下护理措施:①加强患者宣教,告知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减少探视;②每天紫外线消毒病室;③告知家属、患者戴口罩,每天用消毒液消毒床单位、桌椅、地面、门把手;④病室加强通风,避免患者受凉,保持大便通畅;⑤医务人员注意手卫生;⑥帮助患者拍背、排痰;⑦注意消毒、隔离,加强患者体质,增强免疫力。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两组医院感染发病情况比较

本调查2013年非干预阶段确诊医院感染病例185例,2014年干预阶段确诊医院感染病例145例。干预后医院感染率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医院感染情况比较

组别 调查人数(例)感染例数(例)感染率(%)

干预组 21 294 145 0.68

对照组 18 837 185 0.98

2.2 感染部位分布情况

感染部位分部以呼吸道部感染居首位,泌尿道感染居于第二位,血液感染居于第三位,两组各部位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2.3 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分布

两组医院感染易感因素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易感因素中以癌症、长期卧床、免疫功能低下、高龄居前四位,详见表3。

2.4 医院感染相关侵害性操作分布情况

两组病例医院感染相关侵害性操作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侵害性操作中静脉穿刺、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居前三位,详见表4。讨论

3.1 干预措施实施后的效果评价

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应首先加强对科室的管理,增强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预防意识。本研究通过感染管理科对高发感染部位制定重点护理干预措施并培训临床护士规范落实,对每例院感病例组织科室病例讨论会;管床医师加强与护士长沟通;护士长组织规范落实重点感染防控措施,提高了护理人员参与感染病例的管理意识,护理人员在感染防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见,加强感染病例早期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3.2 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分布

本研究结果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以呼吸道部感染居首位,泌尿道感染居于第二位,血液感染居于第三位。提示在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方面要重点加强规范呼吸道部、泌尿道部、血液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尤其要对临床护士要定期加强以上三个部位防控措施的学习、培训与操作指导,对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感染管理部门要和临床科室多沟通,加强重点科室及重点部位的目标性监测和早期护理干预管理,能有效医院感染发生率。

3.3 医院感染主要易感因素分布

本研究通过分析感染危险因素,发现癌症、长期卧床、免疫功能低下,高龄患者有较高的医院感染率。提示临床应加强对易感因素的预防与控制,重视基础病治疗与基础护理,提高患者免疫力,降低医院感染风险,尤其要对预防与控制呼吸道部感染高度重视。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大量、长时间使用抗肿瘤药物极易造成体内菌群失调,导致多种病原菌感染[1]。老年患者生理防御及免疫功能衰退导致自身调节能力、抵抗力及免疫力下降,加上对一些药物的敏感性较差,往往病程较长,易导致感染。

3.4 感染相关侵害性操作情况分布

本研究结果显示,居于前三位的侵害性操作为静脉穿刺、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侵入性操作损伤了组织黏膜,破坏了机体的免疫屏障,导致微生物定植增加,患者易感性增加。减少侵入性操作,规范好操作规程,及时评估侵入性操作的风险,根据各医院的特色建立自已的目标监测体系,执行科学的干预措施势在必行[2]。临床在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使用呼吸机、大量的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等操作,这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各种侵入性操作要保证非常严格的无菌操作流程[3]。每张病床旁配备手消毒液,在护理操作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和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在进行吸痰、导尿及深静脉置管操作时应戴无菌手套,使用一次性、质量可靠的管材,尽量缩短留置导管时间,深静脉置管时,选择正确置管部位,避免股静脉置管,应在消毒液干后再行穿刺皮肤的操作,插入部位使用预防性屏障,及时更换敷料,密切观察穿刺处皮肤。同时加强基础护理,特别做好气管插管患者的口腔护理[4]。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必须增强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强感染病例监测与干预管理,加强护士对高危易感因素控制措施的学习、培训与规范落实指导,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参考文献

[1]熊杰,白生华,汪璐,等.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3):503-505.[2]骆春华,陈春娥,彭胜华.侵入性操作与相关医院感染发生率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3):177-178.[3]郑益娇,吴件姿,陈玉叶.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8):693-694.[4]徐敏娟.NICU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策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3):530-532.(收稿日期:2015-01-16)(编辑:程旭然)

第五篇:科室感染工作计划

科室感染工作计划

科室感染工作计划1

结合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我院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要求,为提高我科院内感染管理质量为目标,我科根据有关文件与规定,制定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计划如下:

一、完善管理体系,发挥体系作用。

1、为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明确职责,落实任务,重新调整充实临床科室感染监控小组,完善三级网络管理体系。

2、将医院感染管理部分加入了我科医疗护理质量督察中,制订相应奖惩办法。

3、制定月计划、周安排,日重点,在实施的同时做好记录备案。

二、医院感染监测方面。

1、病历监测:控制感染率并减少漏报。

2、环境监测方面;对门诊环境、空气、衣物、医务人员手、消毒液、无菌物品定期监测。

3、消毒灭菌监测:每日对全科使用中消毒液进行监测;对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进行监测,并执行照射小时数登记,定期更换,以确保消毒质量。每周对我科使用的消毒剂及一次性医疗器械和物品进行自查。

4、抗生素使用调查:定期对全科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检查,防止滥用抗生素。

三、门诊严格实行分诊制度。

四、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等制度杜绝泄漏事件。

五、多渠道开展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院感意识。

六、对发生的院内感染及时完成上报。

七、采取多种形式的感染知识的培训:将集中培训与晨会科室培训有机结合,增加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提高院感意识。

八、将手卫生与职业暴露防护问题纳入我科院内感染控制工作中的重点,加强手卫生及职业暴露防护。

科室感染工作计划2

在新的一年中,在分管院长的具体指导下,以监测为技术,以管理为手段,以培训为支持,根据《山东省综合医院评价标准和实施细则》和卫生部下发的《质量万里行》活动方案为标准,针对20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以及上级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要求,制定20xx年科室工作计划如下。

一、做好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与考核

对全院医务人员分层次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制订系统的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力争达到在岗人员培训率90%以上,院感知识考试成绩85分以上;并通过宣传栏、宣传画等途径进行院感知识的宣传。医务人员熟悉医院感染暴发的报告和处臵流程,逐步营造医院感染“零宽容”的理念,全方位、大幅度控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本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要参加国家、省市级卫生部门组织的医院感染学习提高班,每年的学习时间不少于15学时。

2.对新上岗的工作人员,包括实习医师、护士、进修生进行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学时。

3.组织全院医护人员以科室为单位认真学习潍坊市卫生局印发的《医院感染管理文件汇编》和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4. 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岗位人员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对临床医生主要培训内容为感染预防控制新进展新方法、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知识、病原微生物监测的基本知识等;对护理人员主要培训内容为消毒隔离知识、医院内感染的预防控制及医疗垃圾的分类收集。

5.对全院的兼职人员进行院感基本知识的理论培训及考试1—2次。

6.对保洁人员的工作要求、消毒灭菌的基本常识、清洁程序、个人防护措施及医护人员手卫生消毒等基本知识的培训1—2次。

7. 新职工上岗后制订学习计划,按照我院培训计划连续三年进行系统培训,每年进行闭卷考试两次,合格率达100%,考试不合格者必须补考,直至达到全面掌握为止。

二、做好医院感染的全面管理和重点监测

1.在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全面监测的基础上,继续按照规范开展目标性监测,重点对ICU留臵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臵管所致的血流相关性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

2.临床医师要掌握医院感染病例诊断标准,发现院内感染病例,按规定24h及时上报感染管理科。各科室要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病例的诊断、登记、报告、分析及反馈制度。

3.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的管理力度,特别是重点科室ICU的管理,对发现的感染病例,院感科人员及时到现场了解情况,帮助查找原因,采取预防措施,杜绝医院感染的暴发。

4.对出院病例,院感科进行不定期抽查,发现漏报病例,立即反馈到科室更正,做到不漏报,不错报。全年医院感染率控制在1.5%左右,杜绝发生严重感染现象和暴发流行事件。

5.各重点科室按照山东省下发的检测频率要求,每月每季度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对监测结果不符合要求的及时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6. 在11月份进行每年一次的现患率调查。

7. 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感染管理科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抽查。各重点科室按检测项目、时间要求做好微生物监测记录。消毒剂及消毒物品不能检出致病微生物;灭菌剂及灭菌物品不能检出任何微生物。

8.各种灭菌器的监测

压力蒸汽灭菌:由供应室负责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物理监测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化学监测每包进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生物监测每周进行。灭菌器新安装、大修和移位后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环氧乙烷气体灭菌:由供应室负责每锅进行物理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灭菌批次进行生物监测。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监测:手术室负责每锅进行物理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天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9.紫外线消毒:日常监测有使用科室每日进行,灯管强度监测有感染管理科负责,使用中的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半年一次,其强度不得低于70uW/cm2,新灯管使用前有感染管理科负责照射强度监测,不得低于100 uW/cm2。

10.各种内窥镜:感染管理科对各种内窥镜监测每季度进行抽查,

使用科室按标准要求时间进行监测。消毒后的内窥镜,及其它消毒物品,每季进行生物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灭菌后的内窥镜活检钳和灭菌物品,必须每月进行生物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内窥镜室可根据需要随时进行监测。

11.口腔科器械监测:感染管理科每季度进行抽查,口腔科按标准要求进行监测,消毒剂(包括消毒物品)每季度一次进行生物监测,灭菌剂(包括灭菌物品)每月一次进行生物监测。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生物监测按供应室要求。

12.血液净化系统:感染管理科每季度进行抽查,血透室按标准要求进行监测。每月对透析用水进行监测,细菌菌落总数必须<200cfu/ml。内毒素每季度监测,内毒素<2EU/ml。

13. 重点部门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其合格率达98.5%;各种灭菌器、消毒灭菌剂、消毒灭菌物品、医疗用品消毒灭菌合格率达100%;

14. “感染控制,手当其冲”,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进一步落实手卫生管理制度,推广“手卫生”理念,大力宣教手卫生在感染控制中重要性,积极为科室落实手卫生设施,提高医护人员执行手卫生的依从性,督促护士长每月按需领取手消毒剂,洗手液。院感科建议医院尽快完善手卫生设施,定期对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督查,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三、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每年2次对保洁人员进行消毒隔离知识和职业防护培训,使其掌握医院的基本消毒隔离知识。对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包装、运送、处臵全过程加强监控。医疗废物暂存站有专人管理,记录认真,做到双向签字,杜绝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善而引起各种危害。

四、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进行全程管理

感染管理科①每月到临床各科室进行常规督查及定期抽查,并采取样品到供应科索证,各证件必须齐全合格,严格审查供货厂家“四证”是否齐全;②严格库房管理,除按规定要求放臵外,库存量控制在最小限度,避免一次性物品过期使用;③加强对用后输液器、注射器、各种导管等管理,有保洁专职人员负责收集运送保存,严格登记,由潍坊市医疗废物处臵中心统一回收,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使用和处臵合格率达100%。

五、本重点工作

1. 继续加强全员职工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尽力改善重点科室的洗手设施,使其尽量符合规范要求。

2.对全院各科室自行消毒灭菌的器械种类、方法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基础档案,规范器械的消毒灭菌方法,能采用高压灭菌的手术器械不用戊二醛浸泡消毒。

3.继续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管理,特别是重点科室、高危人群的监测和控制。建立符合我院实际的SOP。

科室感染工作计划3

外科医院感染工作计划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和各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帮助下,医院感染管理科认真实践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制度,本着实事求是、稳扎稳打、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一步一个脚印,分阶段分步骤解决存在的问题的原则,根据开展工作的难易程度和重要性,抓住关键点,以点带面,逐项深入,改进,细化,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管理方案并严格执行规范要求,把工作落到实处。医院感染管理逐步规范,有效地控制了医院感染发生,通过对高发病率的医院感染进行目标性检测,有效的降低了呼吸机相关肺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病率。医院感染管理水平逐年提高,医院感染发病率由的2.27%下降至20的1.72%,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为保障医院医疗安全 ,促进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医院感染管理的规范执行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磨合。针对这一特点,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定了一份规范管理的远期规划,主导思想是不急于求成,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工作,每一步都严格要求,先易后难,重点突出。首先认真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规以及相关学科如管理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知识,紧跟国内外医院感染前沿进展,在吃透医院感染管理的内涵之后,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将需要达成的目标进行分解,按照工作重要性分类,十分重要的工作想尽一切办法尽快解决,保证基本医疗安全,然后按照工作的难易程度,制定规划,逐步深入完成。

第一年,首先完善和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

包括组建新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设立各科室兼职医院感染管理医生和护士,充实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员等措施,按照规范要求,搭起了医院感染管理的主体框架,随后先从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始,改变工作方式和思路,争取通过感染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逐步影响各临床科室,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建立每日调查制度,及时获取一手资料。

要求工作人员每日深入临床科室进行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设计并确定调查路线进行调查员质控防止出工不出力,到科室却不认真工作。改变原来的等医务人员报告病例送表到感染管理科的模式为派工作人员到科室收报告表模式。此措施方便了医务人员报告病例,做到了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强化了与临床科室的信息交流。在了解本科室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同时,可以针对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相关指导。初步建立了“沟通---反馈---沟通---反辣循环机制。

2.明确感染管理科科室内部分工,注入服务临床理念。

感染管理工作人员作为监督者,往往被临床工作人员认为是“扣钱的”,敌对情绪很明显,感染管理工作停留在应付的层面上。为扭转这一局面,首先在感染管理科细化各工作人员的工作分工,做到每个人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同时建立临床科室投诉机制,对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员工作进行监督,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注入了服务意识,积极改善与临床科室的关系,努力消除对医院感染管理的误解和敌对情绪。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学习,深入掌握业务知识,变监督处罚为监督指导。指导临床工作人员更好的配合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医院感染管理机构基本运行正常并得到医院上下的认可,医院感染管理科在医院的工作地位得到初步确立,临床医护人员对感染管理工作由敌对到初步认可,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矗

第二年,进一步扩大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影响,完善管理制度。

对一些符合实际得到临床医务人员认可的管理考核指标进行变革,进一步贴近实际,取得医护人员的认同,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改进管理考核制度,完善继续教育制度。

取消过去依据据医院感染发病率(数值)对科室进行考核的管理条款,改为要求医院感染发病率低于10%,超过10%方进行考核扣罚。而对医院感染漏报进行考核,当出现漏报对当事人进行处理(扣款)才对科室扣考核分(影响科室评级)。使考核制度进一步合理化。依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对医院职工进行医院感染在职教育,将医院感染管理培训纳入继续教育项目之中。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将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纳入医疗、护理“三基”训练与考核之中。通过培训与考核,提高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意识和知识水平,促进了医院感染管理的良性发展。

2.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引入“一票否决”制度。

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对医院感染管理实施“一票否决”制度,即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差的科室取消年终参评“三甲”科室及优秀、先进的资格。进一步强化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和权限。

3.建立日报告制度,做到医院感染发病率即时监控。

为了能够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的趋势和事件,建立了医院感染病例日报告制度,要求工作人员每日进行医院感染发病率计算并描点,画出变动曲线,通过曲线变动趋势分析是否可能有医院感染事件发生可能,及时作出反应,监控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初步做到了能够在24小时内对医院感染事件做出反应。

第三年(年),在吸取前两年经验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力度。

尤其是针对医护人员个人防护的内容,另外在医院感染管理方法、技巧以及协调工作上进一步深化,使得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1.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和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在教学办公室、医务处、护理部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下,确定2018年为医院感染管理和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年,进一步强化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同时加强与北京等地专家的'联系,外派专职人员参加全国性专业 知识培训班,并采取现代化手段将培训班内容录像,带回对专职人员进行培训,收到良好效果。

2.加强部门合作,变“单兵作战”为“集团军作战”。

加强与护理部、质控办、医务处、教学办公室、总务处、设备科及临床医技科室的协作,将医院感染管理完全融入医院质量管理之中,多部门协作带来的最大收益是信息及时沟通,一些过去工作中的死角被清除,一些过去很难得到的数据及时获取(消毒液使用量等数据获取就必须依靠多部门协作),通过部门协作获得了医院感染相关物资的量化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例如,根据各科住院病人数的多少和相关消毒用品数量比较,可以发现哪些科室消毒用品数量明显低于估算量,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监督管理。此举极大地提高了医院感染管理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效率,有力的促进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3.缩短反馈周期,及时发现、解决出现的问题。

改变以往每月、每季度反馈的模式,变为每周、每月、每季度反馈在医院质控部门的统一协调下试行每周、每月、每季度监督反馈机制,感染管理科主任每周一次深入临床科室进行监督、指导、培训,及时将发现的问题以周总结的形式反馈质控办,由质控办汇总,在每周一的领导班子晨会中反馈院领导。在下一周深入临床时反馈相关科室,监督改进情况,初步形成“沟通---反馈---改进---沟通---反馈---改进”的持续改进良性循环管理模式。

4.强化学习,积极参加国内、区内各类医院感染相关培训班。

搜集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资料,在充实医院感染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搜集、借鉴学习医院管理甚至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消化、改进后运用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了管理和协调水平、能力,为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在上台阶做好准备。

5.加强交流,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

科内制定了不成文的交流制度,即要求科内工作人员对所有来我院参观、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经验的兄弟单位工作人员要热情接待,相关经验、知识要毫无保留,目的是加强联系,共同进步。此一举措的实施,不仅为我市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也使我们自己受益匪浅,在交流过程中,也学到了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同时,他们的宝贵教训也使我们的工作少走了许多弯路,真正做到了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与此同时,也激励了我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者——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不断进取创新才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6.针对高发病率的医院感染疾病进行目标性检测。

2018年共开展了包括呼吸机相关肺炎、手术切口、留置导尿相关感染等多项目标性检测,手术切口感染得目标性检测使得外科病人的医院感染总体发病率明显下降。目标性监测的开展,进一步有效地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病率。

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和反复的实践,终于在我院基本形成了具有本院现实特点和符合实际规律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医院感染管理模式。经过全院上下不懈的努力,有效控制了医院感染病例的发生。

在实践中本着实事求是、稳扎稳打、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步一个脚印,分阶段分步骤解决存在的问题,医院感染发病率逐年下降,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质量逐年提高,在实践工作中也培养并训练了一支素质较高的的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队伍。为医院医疗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科室感染工作计划4

为进一步搞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保障医疗安全,认真落实《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并结合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实际,特制定20xx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完善,并依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常规要求开展工作。

1、制定全院各类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管理知识与技能培训、考核计划,并在工作中组织实施。(有考核、有记录)培训率>90%,合格率>80%。

2、进一步完善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规章制度,并对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3、进一步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职责,并对其履行情况进行督导。

二、加强医院感染监测,监管。

1、对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措施并指导实施。

2、对医院感染时间进行报告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协调、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3、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须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时限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医院感染病例。

4、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做好消毒、灭菌效果等检测。

5、对医院的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技术,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提供指导。

6、对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指导。

三、加强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重点科室的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制度,并认真落实、督导。

1、加强口腔科,换药室管理,严格执行消毒管理制度。

2、加强手术室管理,三区布局合理化,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防止交叉感染发生。

3、级爱情那个供应室管理,启动以消毒供应室为助中心环节的消毒灭菌工作。

四、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加强药物人员自身防护,以防医院感染于未然。

1、加强医务人员的预防意识与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力度。

2、严格要求医务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工作制度、手卫生、手消毒规范,并强制管理。

3、严格要求医务人员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尽量避免因职业暴露而受感染。

科室感染工作计划5

在新的一年里,医院感染管理将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障病人安全的目标认真抓好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所以,特制定20xx年院感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强教育培训

1、科室每个月组织一次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并做好记录。

2、院感科全年组织院感知识讲课两次,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全员培训,试卷考核,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

3、落实新职工岗前的培训。

4、对卫生员进行医疗废物收集及职业防护知识培训。

5、院感专职人员参加省、市级举办的院感继续教育培训班,以了解全省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发展的新趋势,新动态,提高我院感染管理水平。

二、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评价

1、各科使用的消毒液根据性能按时更换,器械按规定及时消毒灭菌,合格率达100%。使用中的各种导管按规定进行消毒更换。

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管理工作,不定期下科室检查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

三、加强院感监测,实行医院暴发预警报告

1、严格《医院手术部位管理规范》执行,每个月进行手术切口感染监测。

2、充分发挥临床监控管理小组的作用,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落实24小时报告制度。

3、临床出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同类病例3例)实行医院感染暴发预警报告,分析并调查传染源,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传播途径,杜绝恶性院感案件的发生。

4、做好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工作,各科室将每次出现的职业暴露及损伤的人员上报院感科,院感科做好登记,保护易感人群,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四、严格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远送、储存、外运管理,杜绝泄漏事件

1、医疗废物按要求分类放置,密闭,包装袋有标识,出科有登记,专人回收有签字,送医疗废物暂存处集中放置。

2、医疗废物转移单由专职人员填写,并保存存根备查。

下载科室感染病例原因分析与改进(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室感染病例原因分析与改进(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与流程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与流程 一、 临床科室平时做好医院感染病例登记工作,能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聚集和暴发。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天查看微生物实验室致病菌检出情况,当出现医院......

    我院医院感染控制现状分析与持续改进

    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感染控制现状分析与 持续改进 医院感染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流程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流程 发生医院感染病例 临床主管医生 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 疑似医院感染病例 明确诊断 按要求填写医院感主管医生报告科主任 染病例报告卡 科室......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制度1、科室发生医院感染散发病例,监控医师应在24小时内登记,并报告感染管理办公室。 2、临床医务人员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趋势时,立即向科主任报告,科内......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

    辛集市第二医院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1.住院病人发生医院感染,应由主管医生于24小时之内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主管医生须即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卡》。 2.由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

    输液(血)反应报告规定 一、科室发生输液(血)反应必须及时填写输液(血)反应报告单一式三份护理部,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将追究要求各项填写准确、完整,经该病区护士长签名后,......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 1.住院病人发生医院感染,应由主管医生于24小时之内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主管医生须即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卡》随即送到感染科。 2.由医院感染......

    感染科科室总结

    感染科科室总结 感染科科室总结 一年来,我科在医院党政班子的领导下,在医院各科室的支持和帮助下,我科同志协调一致,在工作上积极主动,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高度的事业心,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