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隐患及对策

时间:2019-05-15 02:41: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隐患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隐患及对策》。

第一篇:浅谈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隐患及对策

浅谈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隐患及对策

实验室是高校进行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其安全关系到师生员工的人身健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实验室的建设规模和装备水平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实验室的安全隐患也逐渐复杂,出现了许多实验室安全问题。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为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相关人员和公众的危害以及对环境的污染而采取的包括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配备必要的物理、生物防护设施和设备,建立规范的微生物操作技术和方法的综合措施„。因此,构建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保障广大师生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迫在眉睫。目前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存在的生物安全隐患

1.1 生物安全防范意识淡薄,规章制度不健全在校的大学生渴望在实验室培养自己的操作能力,然而却没有接受到系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对所从事的实验缺乏安全意识及防护技能。尤其是大

一、大二刚开始进入实验室的学生,生物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无菌观念不强,对潜在的隐患认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常常不按照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操作。一些实验教师管理意识淡漠,粗枝大叶,不进行正常的维护工作,对实验产生的垃圾不正当处理而直接外弃,造成环境污染,这些都增加了被感染和交叉感染的概率。此外,实验室也缺少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例如对实验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生物安全知识的普及,外来工作人员的管理等。如果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无论实验室硬件设施如何高级,都难以保障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近年来出现的实验室感染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

1.2 实验室布局不够合理,基础设施配套不足高校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主要用于本科生的实验教学,该类实验室以实验教学为主要目的,同一实验室内交替进行多种实验项目,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划分不明,部分学生实验室缺少相应的防护设备及生物废弃物的处理装置等,仅限于做实验而已。实验室内设备拥挤,一些需要分开放置的仪器设备不能分开摆放。从生物安全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实验室布局不够合理,容易形成交叉感染,存在着生物安全隐患。1.3 人员流动性强

近些年来,随着辽宁医学院办学规模的扩大,因用房紧张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承担全校畜牧兽医学院、高职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医疗学院的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和动植物检疫3个专业的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实验室使用频繁,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强,学生往往是结束一个实验室的课程后,就要进入另一实验室进行其他的实验项目,而病原微生物随着人员的携带和气溶胶的流动,会在不同实验室之间传播,增加了与易感人群接触并引发感染的可能。1.4 实验废弃物的处理措施不完善动物医学实验室在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的过程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和废弃物。尽管近几年学校对实验室的废弃物加强了监管,但仍存在不少隐患。比如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实验动物排泄物的消毒处理、解剖后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医疗垃圾的回收等方面,都存在较多的欠缺。不正确的处理方法,容易造成病原微生物外泄,引发生物安全事件。2 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对策

2.1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在学校内部应明确突出“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实验室安全思想,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力Ⅱ强安全教育,从思想上意识到生物实验的风险性。

首先,在学校层面上,应定期进行有关安全法规和安全制度的培训,使实验室安全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培训对象应包括各级领导干部、教师、实验人员和全体学生,培训内容应全面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L3 J、《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消毒技术规范》、实验室安全规章等相关文件,使广大师生树立明确的生物安全防范意识,防患于未然。其次,从实验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每门实验课程的第一堂实验课应被明确告知该实验室潜在生物危害,同时介绍与本课程相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及个人防护措施,并进行示例和示范。在每次实验教学中,都要强调并随时提示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提高操作的规范性,以避免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风险。

2.2 改善实验室布局,建立标准化实验室

合理的实验室布局和安全的仪器设备是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保证实验教学安全的基本条件 J。为避免因学生流动而造成不同实验室之间的交叉污染,应打破按专业划分实验室的传统做法,从生物安全的角度考虑,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按照实验室功能将动物医学实验室整合为几个实验教学平台,严格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区和区之间设置隔离或缓冲。按实验项目的类型,将显微观察类、分析类、动物解剖类、外科手术类、动物饲养及感染类等实验分别安排在不同的实验教学平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学生流动而造成的实验室之间的污染,大大降低生物安全风险。

学校应加大投资力度,更新或改造实验室,建立标准化实验室。作为一个标准化实验室,不仅要求具有完善的实验操作系统设备,而且更应具有生物安全及防护设施等。为实验室配备生物安全柜、培养箱、通风过滤系统、高压蒸气灭菌器以及防护消毒等设施 j,这些设备的正常运转与否关系到实验室的安全。作为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定期对实验室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当发现仪器损坏或故障时,要迅速进行修理或更新,以保证实验室防护措施良好,避免不应有的风险发生。2.3 加强管理,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2.3.1 实验室无菌操作规程加强生物安全知识学习,使师生充分认识每个实验项目中所涉及的实验材料、实验动物的潜在生物危害,明确安全隐患的来源。实验操作要严格按照规范的步骤进行,禁止大声喧哗、打闹,并严格遵守实验室无菌操作规范,做好个人防护工作,避免不必要的暴露。实验污染物要放入指定容器,学生实验完毕离开实验室时,应用已准备好的消毒水洗手。

2.3.2 消毒制度实验室的消毒措施分日常预防性消毒和实验后的紧急消毒。日常应坚持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实验室、走廊的全面喷洒消毒,实验室配备紫外灯,在一天的实验课结束、人员离开实验室后进行照射杀菌30 min。每一次实验课结束后应立即对实验台面、桌面、地面等做一次彻底的清理和消毒。用过的器具应采用消毒液浸泡或高压灭菌两种方法进行消毒。学生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洗手,然后再离开实验室。

2.3.3 应急预案 由于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常常是隐形的,从来都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在加强管理并将风险降到最低的同时,高校还应建立各种暴露和风险后的应急处理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应急预案的制定有利于提高实验室人员和广大师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在发生生物危害时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和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另外,应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要求,制定相应的疫情上报制度,并及时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

2.4 加强实验动物的检疫和实验废弃物的管理

2.4.1 实验动物的检疫动物医学实验室作为一个利用动物的教学实验室,应有完善的检验检疫体系。目前,我国实验用大动物以普通级为主,大部分是从市场上购买的,所以对于马、牛、羊、猪、犬等大动物的引进,在实行产地检疫的同时,还实行严格的自检制度,由专人负责,购进可用于简单、快速诊断的试剂和诊断液,对主要的人畜共患病进行检疫,隔离饲养观察后再用于实验教学。2.4.2 实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制度实验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和废弃物应分类收集,对不同的废弃物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清洁区非污染性的普通垃圾可按常规处理;病料、血液、培养物、发酵液等活性实验材料必须经高压蒸气灭菌后处理;实验后的动物尸体、器官或组织要集中起来,不可以随意丢弃,应按要求消毒处理后统一焚烧或高压消毒后处理,国外新建生物安全实验室多已采用高温碱水解的方式替代焚烧方式处理动物残体_6]。一些一次性使用的器材,如采血针头、注射器、输液器、吸管等属于医疗垃圾,应储存于密闭容器,由学校统一回收处理;实验中产生的有毒和有害废液要集中收集,由学校指定部门统一定期回收处理,禁止随意倒入下水道。

第二篇: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安全隐患及对策时间

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安全隐患及对策时间:2010-08-22 14:23来源:未知 作者:本站综合编辑 点击:443次 字体大小: [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

将本文分享到:新浪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搜狐微博 QQ空间 朋友社区

开心网 人人网

------------------

核心提示:检验实验的操作性强,技术要求高,它的实验材料包括了来自人体、实验动物及其他生物标本,其中还包括可致病的病原微生物如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还涉及到梅毒、艾滋病等医源性标本。所以如果实验中操作者操作不规范或实验室本身管理不善,随时随地

检验实验的操作性强,技术要求高,它的实验材料包括了来自人体、实验动物及其他生物标本,其中还包括可致病的病原微生物如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还涉及到梅毒、艾滋病等医源性标本。所以如果实验中操作者操作不规范或实验室本身管理不善,随时随地都可能造成感染,对于高利用率的实验室会造成更大范围的医源性感染和扩散的危害。此外,由于检验系实验室的工作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其规范管理在要求达到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技术操作规范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实验室生物标本存放、各种有毒有害物品、化学试剂、防火、防盗等的管理,做到各项安全技术指标均能达到标准。医学检验实验室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1.1物理条件问题

1.1.1实验室表现出的问题

实验室用房紧张,所有科室都在一个准备室内准备实验,一个实验室进行不同学科的实验,容易造成交叉污染。一些需要分开存放的物品不能完全做到分开存放,导致一些设备的安全操作距离不够;实验室内没有紫外线灯,消毒只能用消毒液进行消毒,个别地方有时消毒不到位;消防设施只能配备在楼道,而学生实验室、库房和准备室内配备不足。

1.1.2其他问题

实验楼虽能满足学生实验室和准备室使用,但库房没有经过改造,库房内存留的物品过多,有淘汰的设备、低值易损品、化学试剂、保留的试卷等,加之库房通风不良,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储存冰箱不够,标本和试剂存储在一起,容易引起试剂的污染。部分仪器在管理及使用方面不够规范,缺乏日常的维护。

1.2管理方面的问题

1.2.1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自我防护意识

检验系实验室工作人员专业较杂,非检验专业占较大比例,对实验室内感染的认识不够,这就决定了很多工作人员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对物品的消毒隔离,消毒剂的性质、配制方法、应用范围,标本的处理,感染的原因、途径、方式,以及如何预防缺乏认识。如工作中不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接触标本等不戴手套、口罩、帽子,穿着污染的工作服进休息间等;把水银温度计在测温度的同时又当玻棒使用;称量试剂时,不及时清除落在实验台上的试剂粉末;实验中把使用过的玻片随意丢置,没能收集到指定容器内;使用高压灭菌锅时,在仪器还没进入正常运行时,工作人员就擅自离开;微生物试验后,培养基随生活垃圾丢弃,不做灭菌处理;免疫、生化等试验后,标本随意处置,不做灭菌处理。

1.2.2化学试剂存储不良

在储藏室内放置试剂时,强氧化剂和一般化学试剂混放在一起,或只简单地把酸碱分开;有些部门领取了大量的易燃品,如乙醇、丙酮、乙醚等,将其随意的堆放在实验室内;实验室内存有许多过期的试剂,而未被及时处理。

1.2.3实验室简单处理“三废”许多高校实验室只重视强酸强碱、重污染、重金属废液的回收,而把一些成分简单的实验后溶液直接倒人下水管,如稀盐酸等。废液大多沿下水道进入城市污水管网或渗入地下。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安全对策 2.1加强教师与学生教育,提高认识

2.1.1提高实验人员素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实验室负责人对实验室所有人员进行安全培训,特别是新进工作人员的生物、物理、化学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实验室操作规程、相关的安全手册及急救、职业暴露后所执行的程序等,并且定期组织考试,考核合格后方能进入实验室工作。同时也应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对自我防护在思想上的认识。实验室负责人应组织实验室工作人员学习《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实验室安全通用要求》、《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规范、法规。

2.1.2强调学生牢固树立无菌操作观念

在技术操作上,要求并强调学生牢固树立无菌操作观念,养成良好的无菌操作习惯,特别是微生物实验。让学生了解生物安全的具体内容和不重视这方面所带来的后果,强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防患于未然

在实验室诸多方面的工作中,安全是重中之重,尤其是临床微生物检验学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经常与各种病原微生物打交道,因此把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日常工作,并坚持经常化、制度化是十分必要的。建立并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规章制度和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防患于未然。

2.3加强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2.3.1试剂分类与贮存

医学检验实验室所使用的试剂很多属于化学危险品,在实验中如果不遵守操作规程,很容易就会导致危险事故的发生和环境的污染。所以临床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实验室化学试剂的管理,避免悲剧的发生。建立专门的试剂储存室,对所有试剂进行分类,并按分类进行存放;同时做到减少库存量和及时清理过期试剂;对出入库的试剂严格做好登记、验收,经常做不定期检查,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

2.3.2加强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使用、管理和维护

(1)冰箱、超低温冰箱的管理和维护:清除破碎的安瓿、试管、标本盒等物品时,要采取面部保护、戴j二厚胶皮手套。冰箱的门上应标注相关的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清扫后对抽屉内表面进行消毒处理。所有保存在冰箱里的容器,都贴有清楚的标签,并且标上内容物的科学命名、贮存日期和贮存人姓名。

(2)离心机的安全操作:离心机是与实验室生物安全密切相关的设备,如操作不当易产生机械故障以及试管破裂,且可导致气溶胶。因此在生物安全实验室中的离心机必须实行安全操作:检查离心管是否破损,离心前要将离心管盖紧密封,尽可能使用专门的安全离心杯。盖好离心机盖后离心,等离心机完全停下来后再开盖。每次离心后有破碎均要进行消毒。(3)生物安全柜的保养、维护和管理:医学检验实验室最有效、最常用的防护设施是生物安全柜。临床微生物检验做病原体分离培养、接种细菌、制备菌种、分离血清等过程中会因为样品的振荡、摇动、倾注、移液等操作,产生肉眼看不见的气溶胶,这些微粒中含有活性致病微生物,可能被操作者吸入并污染样品。生物安全柜作用就是有效地降低在实验室感染的机会,使感染性气溶胶局限于一定的空间而不扩散,减少人与样品、样品与样品之间交叉污染的机会。使用生物安全柜时不能完全打开玻璃观察窗,一次性放入所需材料,材料表面应用70%乙醇进行消毒。打开风机5~10 min后再开始操作,手或胳膊伸入安全柜静止1min,使安全柜内气流稳定后再开始操作。当发生感染性材料溢洒时,以减低气溶胶产生的方法进行消毒。实验完毕后,安全柜中所有接触病原体的材料均应作消毒灭菌处理,打开紫外线灯消毒30 min。

(4)高压灭菌器使用注意事项‘阳:高压灭菌是对实验材料进行灭菌的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使用高压灭菌器的注意事项有:高压灭菌物品应松散包装放置在灭菌器内,放置灭菌物品时一定要注意不要堵塞排气孔。当对液体高压灭菌时,应采用慢排式设置。即使温度下降到80℃以下,操作者打开门时也应当戴适当的手套和面罩来进行防护。高压灭菌器必须按规定定期检测,发现隐患及时排除,到安全期后应及时报废。

2.4实验后废弃物的处理实验室需要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称为实验室“三废”。为了保证实验人员的健康及防止环境污染,化验室“三废”的排放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4.1 汞和乙醚等可通过氧化、洗涤、蒸馏等方法回收再利用。临床实验室

2.4.2废液的处理基于杂质的不同相分散特性和不同的化学特性,常用的废液处理方法有化学法、离子树脂交换法、吸附法、电解法、蒸发浓缩法、膜分离法和生物处理法等。

临床实验室

2.4.3检验实验室所使用的有毒有害的剩余化学试剂和有菌物品等必须分类包装,按其性质妥善处理。严禁随生活垃圾一起处置和排入地下及任何水系,以防引起火灾和环境污染。

3结束语

近年来,国内发生了多起实验室感染事件和试剂泄露事件,经过事后调查,尽管又多方面的因素,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实验室安全的硬、软件管理存在漏洞。一个实验室硬件设施再高级,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软件管理实施,将难以发挥其安全作用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反之,同样也难以确保实验室安全。因此,保证实验室安全建设的投入,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为实验室人员创造安全良好的工作环境。把安全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切实落实到检验人员的实际工作中。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基地一

医学院校来说,实验室的安全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实验参与者一定要做到警钟长鸣,避免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只有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措施得力,人人有高度的责任心,认识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真正树立起安全意识,才能防患于未然

第三篇:化学实验室安全隐患治理对策

化学实验室安全隐患治理对策

化工生产离不开化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是稍有疏忽,也较容易发生各种事故,所以 实验室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它常常潜在着诸如发生爆炸、着火、灼伤、中毒、割伤、触电等事故的危险性。下面介绍化学化验室常见的安全隐患及整改措施。

环境隐患

①试剂库位于地下室,面积较小,潮湿黑暗,通风效果很差,多种试剂堆放。建议改造扩建。

原子吸收室空间狭小,温湿度无法控制,对仪器的使用和保养都不利,夏天气温较高,且存放乙炔气体,易爆炸。建议安装独立空调。

现有的通风厨太少,且效果不佳,远不能满足现有实验要求。建议多安装几个通风厨。

④ 使用的气瓶较多,有易然易爆的氢气、乙炔气体,气瓶的存放不规范,没有单独的气瓶室。建议设立专门的气瓶室,并有监控和报警系统。

检验室电路、电线多,以免线路老化引起火灾事故。建议定期组织电工专业人士检查。

样品粉碎时,噪音大、粉尘较多,且可能会影响其他样品(如鉴别)。建议设立单独的粉碎间,并装好通风设施。仪器设备隐患:

微生物室的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周使用2-3次,也时有故障。建议组织维修工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以保证安全使用。

蒸发光散射器直排有机气体入精密仪器室,对检验员身体危害较大。建议变换位置使废气排室外。

电炉使用时,常把样品放在电炉上加热溶解的同时,而检验员做边做其他实验,难以避免煮沸后溶剂贱洒到电炉上,引起火灾事故。建议所用电炉统一放置在一个通风厨,使用者专心看管。

水浴锅实验室每天都用,偶有未及时加水烧干现象。要求检验员使用时加满水,并且多巡视。

玻璃器皿质量不太好,易裂、易碎、易爆,建议购买好的玻璃仪器,到有资质的供应商采购。试剂隐患

日用易然、易爆、易挥发、有毒、强腐蚀试剂(如:乙醚、石油醚、苯酚、溴等)存放于通风厨下,而电炉和水浴锅经常在通风厨使用,高温区域难以避免产生静电、火花,有试剂易爆的风险。建议购买冷柜存放低沸点、易挥发试剂。

化验室试剂存放柜较少,试剂虽摆放整齐,但较挤。建议购买专业试剂柜。4 人员培训

因检验员流动较大,轮岗频繁,需进行下列几方面的培训:

安全用电常识(防止触电、防止引起火灾、防止短路、电器仪表的安全使用等知识),建议请专业的电工师傅培训。

使用化学药品的安全防护(防毒、防火、防爆、防灼伤知识),检验室对新员工加强这方面的培训。

气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案例一:浓硝酸燃烧事故

事故经过:某新建厂化验室刚竣工,由于室内地砖上存在建筑污垢,用普通方法难以清除干净,于是有人提议用浓硝酸,有些同志就用拖布蘸弄硝酸擦污垢,很快将污垢处理干净,但是室内弥漫大量刺激性气味使在场的人马上离开。大约一小时后,有人发现室内冒出浓烟,蘸有浓硝酸的拖布化为灰烬。幸亏室内没有家具和其他可燃物,否则将出现一次重大的火灾事故。

事故原因:因为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易燃物和有机物(如糖、纤维素、木屑、棉花、稻草或废纱头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会引起燃烧。

案例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爆炸事故

事故经过:某化验室新进一台独320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可该仪器在分析人员调试过程中发生爆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窗户内层玻璃全部震碎,仪器上的盖崩起2米多高后崩离3米多远。当场炸到3人,其中2人轻伤,另1人由于一块长约0。5厘米的玻璃射入眼内,而住进医院治疗。

事故原因:分析认为仪器内部用聚乙烯管连接燃气乙炔,可接头处漏气,分析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安全检查不到位。查明原因后,厂家更换一台新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并把仪器内部的连接管全部换成不锈钢管。

案例三:润滑油开口闪点分析燃烧事故

事故经过:某厂化验室做润滑油开口闪点分析,当班化验员做实验时加热速度过快,使润滑油很快达到燃烧温度,遇火发生爆炸。化验员当时慌了手脚,没有采用旁边的灭火器灭火,而是大叫起来,结果在通风橱风力作用下,火焰更大、烟雾弥漫,其他人听到喊叫声冲进化验室,及时用灭火器将大火扑灭。灭火后发现整个木制通风橱被烧的面目全非,玻璃都被烧变了形。

事故原因:化验员经验少,升温速度过快,发生事故慌做一团,放在附近的灭火器忘记使用,主要是平常演习次数少,遇事不冷静。案例四:煤油、二甲苯燃烧事故

事故经过: 某厂化验室做粗酚中的酚及同系物试验,需制一种溶剂煤油、二甲苯,制作过程是:煤油经硫酸洗涤并与碱中和,再进行蒸馏,切取200~300℃的馏出物,在同二甲苯混合配成5:3的溶剂。但在蒸馏时化验员急于求成,擅自加快蒸馏速度,把的电炉上的石棉网取下,而且烧瓶内的液体体积也超过烧瓶的容积2/3,当煤油沸腾后烧瓶忽然破碎,没有在电炉上剧烈燃烧起来,顿时大火夹杂着浓烟笼罩整个化验室,化验员惊慌失措,大声喊叫。这时正在走廊干活的其他人人员见状,马上使用灭火器将大火扑灭。大火后,电炉导线绝缘皮以被烧焦,附近一塑料桶和烘箱都被烧焦变形,粗酚样品也被烧掉。

事故原因:主要是化验员为了加快蒸馏速度,调大加热功率,撤掉石棉网,烧瓶内的液体太多,同时蒸馏瓶壁太薄,质量差。案例五:色谱仪柱箱爆炸事故

事故经过:2002年7月,某化验室正准备开启的一台102G型气相色谱仪柱箱忽然爆炸。柱箱的前门被炸到2米多远,已变形,柱箱内的加热丝、热电偶、风机等都损坏。事故原因是2个月前一名维修人员把色谱柱自行卸下,而另一名化验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启氢气,通电后发生了这起事故。当时,幸亏这名化验员站在仪器旁边,幸免了伤害事故。

事故原因:化验员在每次开机前都应检查一下气路,仪器维修人员对仪器进行改动后,应通知相关的使用人员并挂牌,而2人都没有按规定操作。同时单位管理也不到位。

第四篇:实验室安全隐患及解决办法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

实验室安全隐患及解决办法

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国家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高校实验室数量得到大幅增加。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和实验室开放需求的增长,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越来越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的必备场所。实验室安全是实验室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建设与管理既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它工作的前提条件,与广大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些年,随着实验室安全事故的频发,已引起高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实验室的安全工作,高等学校逐步开展实验室事故分析和实验室安全管理等方面研究工作,通过案例分析、梳理事故成因,总结经验教训。随着全社会对安全、健康、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持续完善科学有序的实验室安全工作体系,更好地保障实验室正常运行,保障师生的安全健康,已经成为摆在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类型和原因

结合前人的研究,按照事故的原因,以及人身伤害优先考虑的原则,按照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大小来分,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主要表现为以下6种形式:(1)火灾事故。

造成这类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实验室用电不当。供电线路老化,超负荷运行,导致线路发热,引发火灾;高电压实验室电器设备发生火花或电弧、静电放电产生火花等引发火灾;操作人员用电不慎或操作不当引起电气火灾等。(2)爆炸事故。

爆炸性事故多发生在具有易燃易爆物品和压力容器的实验室。酿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有: ①违反操作规程,引燃易燃物品,进而导致爆炸;②易燃气体在空气中泄漏到一定浓度时遇明火发生爆炸;③压力气瓶遇高温或强烈碰撞引起爆炸等。(3)机电伤人事故。

实验室安全隐患及解决办法

这类事故多发生在高速旋转或冲击运动的机械实验室,或者是带电作业的电气实验室和一些高温实验室。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操作不当或缺少防护。(4)危险化学品人身毒害事故。

化学实验室往往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化学试剂,有些化学试剂是有毒有害的,有些甚至是剧毒的。实验人员在做化学实验时如不了解化学药品的性质,错误操作导致事故发生;化学药品配置、使用不当引起爆炸或者液体飞溅而伤害人体。有些化学药品易燃易爆,或具有腐蚀性,或有毒害性,或者是致癌物质,事故轻者损伤皮肤,重者烧毁皮肤,损伤眼睛和呼吸道,甚至损伤人的内脏和神经等。(5)环境污染事故。

有毒有害的化学、生物废液、废弃物如果不能有效回收和恰当处置则可能会污染环境。这类事故的主要表现是: ①废液、废弃物不能有效回收和恰当处置则可能污染大气、土壤、地下水等;②随意倾倒废液或乱扔废弃物不仅会污染环境,而且会伤及无辜。(6)设备损坏事故。

此类事故是指在实验室内发生了设备的损坏。设备损坏主要有客观原因和人为原因两大类。客观原因主要是突然停电(线路故障、雷击等)、自然灾害等造成设备损坏,人为原因主要是由于实验人员操作不当,违反操作规程,缺少防护措施或者保护装置,造成设备的损坏。有时还伴有人员伤害。

2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规律可循,通过对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分析不难发现,在实验室安全事故中,人的因素占据主要地位。安全意识淡薄是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通常个人不安全行为和失误导致的事故占据较大比重。据台湾慈济大学的材料介绍,实验室安全事故中由于人为原因引起的事故比例占到98%。可见,人在事故发生和预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1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教育不足

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指出在实验室安全工作存在着安全意识淡薄和安全教育不足。长期以来,各高校都把教学、科研工作是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但对于学校实验室安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

全工作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由于高校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不像生产企业那样直观和突出,所以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往往被人们忽视,实验室人员和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的现象普遍存在。安全教育是实验室安全的基本保障,是安全工作的基本内容。充分的安全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和安全素质,是防止各类事故发生的最重要手段。然而,许多高校对师生安全教育的重视不够,安全教育内容贫乏,形式单一,考核要求不高,没有能够让学生从安全教育中真正获得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2.2安全工作体制不健全,安全责任不明确

当前,高校的校园安全工作多数采用由不同职能处室分块管理的管理体制,导致院系的安全负责人要联系学校的多个部门,造成管理效率不高。具体到院系和实验室,安全工作基本上都是由其他工作人员兼任,学校、院系、实验室的安全工作体制杂,院系和实验室兼任安全工作的负责人也五花八门。一般来说,安全工作只是其众多工作职责中的一个,处于从属地位,不受重视。和发达国家高校中的安全工作人员比起来,我国高校中负责相关工作的人员是少之又少,且缺少训练,职业素养普遍不高。2.3安全管理不落实,安全检查不到位

当前,高等学校校园安全工作多数采用由不同职能处室分块管理的管理体制。在这种模式之下,容易出现部分管理职责交叉重复的现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负责人和具体职责不是十分明确,加上相关工作人员非常有限,造成管理效率不高,必然导致安全管理工作不落实。实验室的安全检查也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问题,常常起不到早期防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校缺少对校园安全整体设计与统筹考虑,难以形成统一的安全保障体系。

2.4安全设施不齐全,设备电路陈旧老化

有些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室没有配备通风系统,仅用排气扇代之;有些实验室存在供电线路老化现象,用电设备却不断增加,造成用电负荷大量增加,存在火灾隐患;有些实验室未按规定配备各类必需的应急设施和用品;有些实验室未配备按规定应配备的固定式灭火系统或移动式消防器具,已配备的也缺少维护,存在过期不能使用的实验室安全隐患及解决办法

情况;有些实验室内十分拥挤,室外安全通道被挤占,一些需要分开存放的物品不能完全做到分开存放,埋下了安全隐患。

3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特点

3.1安全工作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安全是实验室能够很好地承担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的前提和保障,没有安全,实验室的正常工作无法开展,或者无法得到保障,由于安全工作不到位困扰高校实验室发挥正常功能。因此做好安全工作是保证实验室发挥其功能的必然要求。安全工作在实验室工作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3.2实验室类别多,安全要求各异

高校实验室类别多,不同的实验室存在着不同的事故风险,实验室发生事故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从整个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来看,需要做到防火、防爆、防毒、防辐射、防电、防生物污染、防机械伤人、防环境污染、防盗等等。这种情况比之生产企业要复杂很多,不同的实验室有不同的风险源,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工作规范和要求,这一特点导致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工作难度大幅度增加,对高校的安全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人员流动性大,安全教育要求高

在高校的实验室从事实验工作的人员可以分为学生、其他研究者和实验技术人员3个群体。除了实验技术人员相对比较稳定之外,学生和其他研究者都有很大的流动性,实验室每年都会迎来一批新人,学生是其中的主体,这是高校实验室的基本特点。近年来高校的合同制研究人员也越来越多,人员流动性与日俱增。为了保证实验室的安全,必须做好进入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高校实验室人员频繁流动的特点对安全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4科学探索导致实验室的固有风险较高

科学探索是高校,特别是研究型高校实验室的固有属性。所谓探索就是要去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开展创新性研究,其中必然蕴藏着较大风险。因此在开展探索性研究的实验室中其固有风险比较高,需要引起特别的重视,保证科学研究能够顺利地进行。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

4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对策

实验室安全是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据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独特特点以及当前实验室安全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安全对策如下;4.1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从源头解决问题

实验室安全中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素质欠缺,与安全行为背离是导致实验室事故的最主要原因。因此,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进入实验室的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形成人人知安全,人人重安全的良好氛围,力争从源头上解决实验室安全问题。如开设安全课程,让学生对实验室安全有一个系统、全面的学习和了解。结合不同学科和专业,编写专门的实验室安全手册,对进入专业实验室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通过网络安全考试建立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借鉴。4.2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工作制度和规范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要有制度建设作保障,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一整套严格、有效、富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并在实验室的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没有严格的管理和明确的职责,安全就没有保障。在实验室安全工作中要不断地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责,推动高校建立统筹负责安全的机构,并在各单位设立以安全工作为首要职责的管理岗位,只有这样高校实验室的安全才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而不再是依靠其他岗位的行政人员兼职负责安全工作,致使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督。此外,由于高校实验室类别众多的特点,要求各实验室的管理规章制度要切合每一类实验室的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工作制度和规范。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工作还相对比较滞后,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尽快予以完善。4.3开展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安全检查对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心,强化安全意识,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检查找出不足、发现隐患,既可督促实验室整改,又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要时刻牢记“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要切实通过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67-

第五篇:医学培训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不同生物安全防护级别实验室的设施、设备和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

第5章以及6.1和6.2是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基础要求,需要时,适用于更高防护水平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以及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

针对与感染动物饲养相关的实验室活动,本标准规定了对实验室内动物饲养设施和环境的基本要求。需要时,6.3和6.4适用于相应防护水平的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

本标准适用于涉及生物因子操作的实验室。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气溶胶aerosols

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粒径一般为0.001μm~100μm的固态或液态微小粒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分散体系。

2.2

事故

accident

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以及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

2.3

气锁

air

lock

具备机械送排风系统、整体消毒灭菌条件、化学喷淋(适用时)和压力可监控的气密室,其门具有互锁功能,不能同时处于开启状态。

2.4

生物因子biological

agents

微生物和生物活性物质。

2.5

生物安全柜biological

safety

cabinet,BSC

具备气流控制及高效空气过滤装置的操作柜,可有效降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溶胶对操作者和环境的危害。

2.6

缓冲间

buffer

room

设置在被污染概率不同的实验室区域间的密闭室,需要时,设置机械通风系统,其门具有互锁功能,不能同时处于开启状态。

2.7

定向气流directional

airflow

特指从污染概率小区域流向污染概率大区域的受控制的气流。

2.8

危险

hazard

可能导致死亡、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2.9

危险识别

hazard

identification

识别存在的危险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2.10

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过滤器)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

通常以0.3μm

微粒为测试物,在规定的条件下滤除效率高于99.97%的空气过滤器。

2.11

事件

incident

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

2.12

实验室

laboratory

涉及生物因子操作的实验室。

2.13

实验室生物安全

laboratory

biosafety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条件和状态不低于容许水平,可避免实验室人员、来访人员、社区及环境受到不可接受的损害,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等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的要求。

2.14

实验室防护区

laboratory

containment

area

实验室的物理分区,该区域内生物风险相对较大,需对实验室的平面设计、围护结构的密闭性、气流,以及人员进入、个体防护等进行控制的区域。

2.15

材料安全数据单

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MSDS

详细提供某材料的危险性和使用注意事项等信息的技术通报。

2.16

个体防护装备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

防止人员个体受到生物性、化学性或物理性等危险因子伤害的器材和用品。

2.17

风险risk

危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严重性的综合。

2.18

风险评估

risk

assessment

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是否可接受的全过程。

2.19

风险控制

risk

control

为降低风险而采取的综合措施。

3 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

3.1 实验室应建立并维持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以持续进行危险识别、风险评估和实施必要的控制措施。实验室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

3.1.1

当实验室活动涉及致病性生物因子时,实验室应进行生物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应考虑(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如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等;

b)适用时,实验室本身或相关实验室已发生的事故分析;

c)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不限于生物因素),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如:合同方人员)的活动;

d)设施、设备等相关的风险;

e)适用时,实验动物相关的风险;

f)人员相关的风险,如身体状况、能力、可能影响工作的压力等;

g)意外事件、事故带来的风险;

h)被误用和恶意使用的风险;

i)风险的范围、性质和时限性;

j)危险发生的概率评估;

k)可能产生的危害及后果分析;

l)确定可接受的风险;

m)适用时,消除、减少或控制风险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及采取措施后残余风险或新带来风险的评估;

n)适用时,运行经验和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适应程度评估;

o)适用时,应急措施及预期效果评估;

p)适用时,为确定设施设备要求、识别培训需求、开展运行控制提供的输入信息;

q)适用时,降低风险和控制危害所需资料、资源(包括外部资源)的评估;

r)对风险、需求、资源、可行性、适用性等的综合评估。

3.1.2

应事先对所有拟从事活动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对化学、物理、辐射、电气、水灾、火灾、自然灾害等的风险进行评估。

3.1.3

风险评估应由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不限于本机构内部的人员)进行。

3.1.4

应记录风险评估过程,风险评估报告应注明评估时间、编审人员和所依据的法规、标准、研究报告、权威资料、数据等。

3.1.5

应定期进行风险评估或对风险评估报告复审,评估的周期应根据实验室活动和风险特征而确定。

3.1.6

开展新的实验室活动或欲改变经评估过的实验室活动(包括相关的设施、设备、人员、活动范围、管理等),应事先或重新进行风险评估。

3.1.7

操作超常规量或从事特殊活动时,实验室应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其生物安全防护要求,适用时,应经过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

3.1.8

当发生事件、事故等时应重新进行风险评估。

3.1.9

当相关政策、法规、标准等发生改变时应重新进行风险评估。

3.1.10

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时宜首先考虑消除危险源(如果可行),然后再考虑降低风险(降低潜在伤害发生的可能性或严重程度),最后考虑采用个体防护装备。

3.1.11

危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过程不仅适用于实验室、设施设备的常规运行,而且适用于对实验室、设施设备进行清洁、维护或关停期间。

3.1.12

除考虑实验室自身活动的风险外,还应考虑外部人员活动、使用外部提供的物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风险。

3.1.13

实验室应有机制监控其所要求的活动,以确保相关要求及时并有效地得以实施。

3.2实验室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活动的复杂程度决定于实验室所存在危险的特性,适用时,实验室不一定需要复杂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活动。

3.3风险评估报告应是实验室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定安全操作规程的依据。

3.4风险评估所依据的数据及拟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安全操作规程等应以国家主管部门和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机构或行业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标准等为依据;任何新技术在使用前应经过充分验证,适用时,应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

3.5风险评估报告应得到实验室所在机构生物安全主管部门的批准;对未列入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发布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生物因子的风险评估报告,适用时,应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

4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

4.1

根据对所操作生物因子采取的防护措施,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一级防护水平最低,四级防护水平最高。依据国家相关规定:

a)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一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b)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二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c)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三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d)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四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4.2

以BSL-1、BSL-2、BSL-3、BSL-4(bio-safety

level,BSL)表示仅从事体外操作的实验室的相应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4.3

以ABSL-1、ABSL-2、ABSL-3、ABSL-4(animal

bio-safety

level,ABSL)表示包括从事动物活体操作的实验室的相应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4.4

根据实验活动的差异、采用的个体防护装备和基础隔离设施的不同,实验室分以下情况:

4.4.1

操作通常认为非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室。

4.4.2

可有效利用安全隔离装置(如:生物安全柜)操作常规量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室。

4.4.3

不能有效利用安全隔离装置操作常规量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室。

4.4.4

利用具有生命支持系统的正压服操作常规量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室。

4.5应依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发布的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

5.1

实验室选址、设计和建造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和建设主管部门等的规定和要求。

5.2

实验室的防火和安全通道设置应符合国家的消防规定和要求,同时应考虑生物安全的特殊要求;必要时,应事先征询消防主管部门的建议。

5.3

实验室的安全保卫应符合国家相关部门对该类设施的安全管理规定和要求。

5.4

实验室的建筑材料和设备等应符合国家相关部门对该类产品生产、销售和使用的规定和要求。

5.5

实验室的设计应保证对生物、化学、辐射和物理等危险源的防护水平控制在经过评估的可接受程度,为关联的办公区和邻近的公共空间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及防止危害环境。

5.6

实验室的走廊和通道应不妨碍人员和物品通过。

5.7

应设计紧急撤离路线,紧急出口应有明显的标识。

5.8

房间的门根据需要安装门锁,门锁应便于内部快速打开。

5.9

需要时(如:正当操作危险材料时),房间的入口处应有警示和进入限制。

5.10应评估生物材料、样本、药品、化学品和机密资料等被误用、被偷盗和被不正当使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物理防范措施。

5.11应有专门设计以确保存储、转运、收集、处理和处置危险物料的安全。

5.12

实验室内温度、湿度、照度、噪声和洁净度等室内环境参数应符合工作要求和卫生等相关要求。

5.13

实验室设计还应考虑节能、环保及舒适性要求,应符合职业卫生要求和人机工效学要求。

5.14

实验室应有防止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进入的措施。

5.15

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设施还应考虑对动物呼吸、排泄、毛发、抓咬、挣扎、逃逸、动物实验(如:染毒、医学检查、取样、解剖、检验等)、动物饲养、动物尸体及排泄物的处置等过程产生的潜在生物危险的防护。

5.16

应根据动物的种类、身体大小、生活习性、实验目的等选择具有适当防护水平的、适用于动物的饲养设施、实验设施、消毒灭菌设施和清洗设施等。

5.17

不得循环使用动物实验室排出的空气。

5.18

动物实验室的设计,如:空间、进出通道、解剖室、笼具等应考虑动物实验及动物福利的要求。

5.19

适用时,动物实验室还应符合国家实验动物饲养设施标准的要求。

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

6.1

BSL-1实验室

6.1.1

实验室的门应有可视窗并可锁闭,门锁及门的开启方向应不妨碍室内人员逃生。

6.1.2

应设洗手池,宜设置在靠近实验室的出口处。

6.1.3

在实验室门口处应设存衣或挂衣装置,可将个人服装与实验室工作服分开放置。

6.1.4

实验室的墙壁、天花板和地面应易清洁、不渗水、耐化学品和消毒灭菌剂的腐蚀。地面应平整、防滑,不应铺设地毯。

6.1.5

实验室台柜和座椅等应稳固,边角应圆滑。

6.1.6

实验室台柜等和其摆放应便于清洁,实验台面应防水、耐腐蚀、耐热和坚固。

6.1.7

实验室应有足够的空间和台柜等摆放实验室设备和物品。

6.1.8

应根据工作性质和流程合理摆放实验室设备、台柜、物品等,避免相互干扰、交叉污染,并应不妨碍逃生和急救。

6.1.9

实验室可以利用自然通风。如果采用机械通风,应避免交叉污染。

6.1.10

如果有可开启的窗户,应安装可防蚊虫的纱窗。

6.1.11

实验室内应避免不必要的反光和强光。

6.1.12

若操作刺激或腐蚀性物质,应在30m

内设洗眼装置,必要时应设紧急喷淋装置。

6.1.13

若操作有毒、刺激性、放射性挥发物质,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配备适当的负压排风柜。

6.1.14

若使用高毒性、放射性等物质,应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设备和个体防护装备,应符合国家、地方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6.1.15

若使用高压气体和可燃气体,应有安全措施,应符合国家、地方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6.1.16

应设应急照明装置。

6.1.17

应有足够的电力供应。

6.1.18

应有足够的固定电源插座,避免多台设备使用共同的电源插座。应有可靠的接地系统,应在关键节点安装漏电保护装置或监测报警装置。

6.1.19

供水和排水管道系统应不渗漏,下水应有防回流设计。

6.1.20

应配备适用的应急器材,如消防器材、意外事故处理器材、急救器材等。

6.1.21

应配备适用的通讯设备。

6.1.22

必要时,应配备适当的消毒灭菌设备。

6.2

BSL-2实验室

6.2.1

适用时,应符合6.1的要求。

6.2.2

实验室主入口的门、放置生物安全柜实验间的门应可自动关闭;实验室主入口的门应有进入控制措施。

6.2.3

实验室工作区域外应有存放备用物品的条件。

6.2.4

应在实验室工作区配备洗眼装置。

6.2.5

应在实验室或其所在的建筑内配备高压蒸汽灭菌器或其他适当的消毒灭菌设备,所配备的消毒灭菌设备应以风险评估为依据。

6.2.6

应在操作病原微生物样本的实验间内配备生物安全柜。

6.2.7

应按产品的设计要求安装和使用生物安全柜。如果生物安全柜的排风在室内循环,室内应具备通风换气的条件;如果使用需要管道排风的生物安全柜,应通过独立于建筑物其他公共通风系统的管道排出。

6.2.8

应有可靠的电力供应。必要时,重要设备(如:培养箱、生物安全柜、冰箱等)应配置备用电源。

6.3

BSL-3实验室

6.3.1

平面布局

6.3.1.1

实验室应明确区分辅助工作区和防护区,应在建筑物中自成隔离区或为独立建筑物,应有出入控制。

6.3.1.2

防护区中直接从事高风险操作的工作间为核心工作间,人员应通过缓冲间进入核心工作间。

6.3.1.3

适用于4.4.1的实验室辅助工作区应至少包括监控室和清洁衣物更换间;防护区应至少包括缓冲间(可兼作脱防护服间)及核心工作间。

6.3.1.4

适用于4.4.2的实验室辅助工作区应至少包括监控室、清洁衣物更换间和淋浴间;防护区应至少包括防护服更换间、缓冲间及核心工作间。

6.3.1.5

适用于4.4.2的实验室核心工作间不宜直接与其他公共区域相邻。

6.3.1.6

如果安装传递窗,其结构承压力及密闭性应符合所在区域的要求,并具备对传递窗内物品进行消毒灭菌的条件。必要时,应设置具备送排风或自净化功能的传递窗,排风应经HEPA过滤器过滤后排出。

6.3.2

围护结构

6.3.2.1

围护结构(包括墙体)应符合国家对该类建筑的抗震要求和防火要求。

6.3.2.2天花板、地板、墙间的交角应易清洁和消毒灭菌。

6.3.2.3实验室防护区内围护结构的所有缝隙和贯穿处的接缝都应可靠密封。

6.3.2.4

实验室防护区内围护结构的内表面应光滑、耐腐蚀、防水,以易于清洁和消毒灭菌。

6.3.2.5

实验室防护区内的地面应防渗漏、完整、光洁、防滑、耐腐蚀、不起尘。

6.3.2.6

实验室内所有的门应可自动关闭,需要时,应设观察窗;门的开启方向不应妨碍逃生。

6.3.2.7

实验室内所有窗户应为密闭窗,玻璃应耐撞击、防破碎。

6.3.2.8

实验室及设备间的高度应满足设备的安装要求,应有维修和清洁空间。

6.3.2.9

在通风空调系统正常运行状态下,采用烟雾测试等目视方法检查实验室防护区内围护结构的严密性时,所有缝隙应无可见泄漏(参见附录A)。

6.3.3

通风空调系统

6.3.3.1

应安装独立的实验室送排风系统,应确保在实验室运行时气流由低风险区向高风险区流动,同时确保实验室空气只能通过HEPA过滤器过滤后经专用的排风管道排出。

6.3.3.2

实验室防护区房间内送风口和排风口的布置应符合定向气流的原则,利于减少房间内的涡流和气流死角;送排风应不影响其他设备(如:

II级生物安全柜)的正常功能。

6.3.3.3

不得循环使用实验室防护区排出的空气。

6.3.3.4

应按产品的设计要求安装生物安全柜和其排风管道,可以将生物安全柜排出的空气排入实验室的排风管道系统。

6.3.3.5

实验室的送风应经过HEPA过滤器过滤,宜同时安装初效和中效过滤器。

6.3.3.6

实验室的外部排风口应设置在主导风的下风向(相对于送风口),与送风口的直线距离应大于12

m,应至少高出本实验室所在建筑的顶部2

m,应有防风、防雨、防鼠、防虫设计,但不应影响气体向上空排放。

6.3.3.7

HEPA过滤器的安装位置应尽可能靠近送风管道在实验室内的送风口端和排风管道在实验室内的排风口端。

6.3.3.8

应可以在原位对排风HEPA过滤器进行消毒灭菌和检漏(参见附录A)。

6.3.3.9

如在实验室防护区外使用高效过滤器单元,其结构应牢固,应能承受2500

Pa的压力;高效过滤器单元的整体密封性应达到在关闭所有通路并维持腔室内的温度在设计范围上限的条件下,若使空气压力维持在1000

Pa时,腔室内每分钟泄漏的空气量应不超过腔室净容积的0.1%。

6.3.3.10

应在实验室防护区送风和排风管道的关键节点安装生物型密闭阀,必要时,可完全关闭。应在实验室送风和排风总管道的关键节点安装生物型密闭阀,必要时,可完全关闭。

6.3.3.11

生物型密闭阀与实验室防护区相通的送风管道和排风管道应牢固、易消毒灭菌、耐腐蚀、抗老化,宜使用不锈钢管道;管道的密封性应达到在关闭所有通路并维持管道内的温度在设计范围上限的条件下,若使空气压力维持在500

Pa时,管道内每分钟泄漏的空气量应不超过管道内净容积的0.2%。

6.3.3.12

应有备用排风机。应尽可能减少排风机后排风管道正压段的长度,该段管道不应穿过其他房间。

6.3.3.13

不应在实验室防护区内安装分体空调。

6.3.4

供水与供气系统

6.3.4.1

应在实验室防护区内的实验间的靠近出口处设置非手动洗手设施;如果实验室不具备供水条件,则应设非手动手消毒灭菌装置。

6.3.4.2

应在实验室的给水与市政给水系统之间设防回流装置。

6.3.4.3

进出实验室的液体和气体管道系统应牢固、不渗漏、防锈、耐压、耐温(冷或热)、耐腐蚀。应有足够的空间清洁、维护和维修实验室内暴露的管道,应在关键节点安装截止阀、防回流装置或HEPA过滤器等。

6.3.4.4

如果有供气(液)罐等,应放在实验室防护区外易更换和维护的位置,安装牢固,不应将不相容的气体或液体放在一起。

6.3.4.5

如果有真空装置,应有防止真空装置的内部被污染的措施;不应将真空装置安装在实验场所之外。

6.3.5

污物处理及消毒灭菌系统

6.3.5.1

应在实验室防护区内设置生物安全型高压蒸汽灭菌器。宜安装专用的双扉高压灭菌器,其主体应安装在易维护的位置,与围护结构的连接之处应可靠密封。

6.3.5.2

对实验室防护区内不能高压灭菌的物品应有其他消毒灭菌措施。

6.3.5.3

高压蒸汽灭菌器的安装位置不应影响生物安全柜等安全隔离装置的气流。

6.3.5.4

如果设置传递物品的渡槽,应使用强度符合要求的耐腐蚀性材料,并方便更换消毒灭菌液。

6.3.5.5

淋浴间或缓冲间的地面液体收集系统应有防液体回流的装置。

6.3.5.6

实验室防护区内如果有下水系统,应与建筑物的下水系统完全隔离;下水应直接通向本实验室专用的消毒灭菌系统。

6.3.5.7

所有下水管道应有足够的倾斜度和排量,确保管道内不存水;管道的关键节点应按需要安装防回流装置、存水弯(深度应适用于空气压差的变化)或密闭阀门等;下水系统应符合相应的耐压、耐热、耐化学腐蚀的要求,安装牢固,无泄漏,便于维护、清洁和检查。

6.3.5.8

应使用可靠的方式处理处置污水(包括污物),并应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以确保达到排放要求。

6.3.5.9

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适当处理实验室辅助区的污水,并应监测,以确保排放到市政管网之前达到排放要求。

6.3.5.10

可以在实验室内安装紫外线消毒灯或其他适用的消毒灭菌装置。

6.3.5.11

应具备对实验室防护区及与其直接相通的管道进行消毒灭菌的条件。

6.3.5.12

应具备对实验室设备和安全隔离装置(包括与其直接相通的管道)进行消毒灭菌的条件。

6.3.5.13

应在实验室防护区内的关键部位配备便携的局部消毒灭菌装置(如:消毒喷雾器等),并备有足够的适用消毒灭菌剂。

6.3.6

电力供应系统

6.3.6.1

电力供应应满足实验室的所有用电要求,并应有冗余。

6.3.6.2

生物安全柜、送风机和排风机、照明、自控系统、监视和报警系统等应配备不间断备用电源,电力供应应至少维持30

min。

6.3.6.3

应在安全的位置设置专用配电箱。

6.3.7

照明系统

6.3.7.1

实验室核心工作间的照度应不低于350

lx,其他区域的照度应不低于200

lx,宜采用吸顶式防水洁净照明灯。

6.3.7.2

应避免过强的光线和光反射。

6.3.7.3

应设不少于30min的应急照明系统。

6.3.8

自控、监视与报警系统

6.3.8.1

进入实验室的门应有门禁系统,应保证只有获得授权的人员才能进入实验室。

6.3.8.2

需要时,应可立即解除实验室门的互锁;应在互锁门的附近设置紧急手动解除互锁开关。

6.3.8.3

核心工作间的缓冲间的入口处应有指示核心工作间工作状态的装置(如:文字显示或指示灯),必要时,应同时设置限制进入核心工作间的连锁机制。

6.3.8.4

启动实验室通风系统时,应先启动实验室排风,后启动实验室送风;关停时,应先关闭生物安全柜等安全隔离装置和排风支管密闭阀,再关实验室送风及密闭阀,后关实验室排风及密闭阀。

6.3.8.5

当排风系统出现故障时,应有机制避免实验室出现正压和影响定向气流。

6.3.8.6

当送风系统出现故障时,应有机制避免实验室内的负压影响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影响生物安全柜等安全隔离装置的正常功能和围护结构的完整性。

6.3.8.7

应通过对可能造成实验室压力波动的设备和装置实行连锁控制等措施,确保生物安全柜、负压排风柜(罩)等局部排风设备与实验室送排风系统之间的压力关系和必要的稳定性,并应在启动、运行和关停过程中保持有序的压力梯度。

6.3.8.8

应设装置连续监测送排风系统HEPA过滤器的阻力,需要时,及时更换HEPA过滤器。

6.3.8.9

应在有负压控制要求的房间入口的显著位置,安装显示房间负压状况的压力显示装置和控制区间提示。

6.3.8.10

中央控制系统应可以实时监控、记录和存储实验室防护区内有控制要求的参数、关键设施设备的运行状态;应能监控、记录和存储故障的现象、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应可以随时查看历史记录。

6.3.8.11

中央控制系统的信号采集间隔时间应不超过1min,各参数应易于区分和识别。

6.3.8.12

中央控制系统应能对所有故障和控制指标进行报警,报警应区分一般报警和紧急报警。

6.3.8.13

紧急报警应为声光同时报警,应可以向实验室内外人员同时发出紧急警报;应在实验室核心工作间内设置紧急报警按钮。

6.3.8.14

应在实验室的关键部位设置监视器,需要时,可实时监视并录制实验室活动情况和实验室周围情况。监视设备应有足够的分辨率,影像存储介质应有足够的数据存储容量。

6.3.9

实验室通讯系统

6.3.9.1实验室防护区内应设置向外部传输资料和数据的传真机或其他电子设备。

6.3.9.2

监控室和实验室内应安装语音通讯系统。如果安装对讲系统,宜采用向内通话受控、向外通话非受控的选择性通话方式。

6.3.9.3

通讯系统的复杂性应与实验室的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

6.3.10

参数要求

6.3.10.1

实验室的围护结构应能承受送风机或排风机异常时导致的空气压力载荷。

6.3.10.2

适用于4.4.1的实验室核心工作间的气压(负压)与室外大气压的压差值应不小于30Pa,与相邻区域的压差(负压)应不小于10Pa;适用于4.4.2的实验室的核心工作间的气压(负压)与室外大气压的压差值应不小于40Pa,与相邻区域的压差(负压)应不小于15Pa。

6.3.10.3

实验室防护区各房间的最小换气次数应不小于12次/h

6.3.10.4

实验室的温度宜控制在18℃~26℃范围内。

6.3.10.5

正常情况下,实验室的相对湿度宜控制在30%~70%范围内;消毒状态下,实验室的相对湿度应能满足消毒灭菌的技术要求。

6.3.10.6

在安全柜开启情况下,核心工作间的噪声应不大于68dB(A)。

6.3.10.7

实验室防护区的静态洁净度应不低于8级水平。

6.4

BSL-4实验室

6.4.1

适用时,应符合6.3的要求。

6.4.2

实验室应建造在独立的建筑物内或建筑物中独立的隔离区域内。应有严格限制进入实验室的门禁措施,应记录进入人员的个人资料、进出时间、授权活动区域等信息;对与实验室运行相关的关键区域也应有严格和可靠的安保措施,避免非授权进入。

6.4.3

实验室的辅助工作区应至少包括监控室和清洁衣物更换间。适用于4.4.2的实验室防护区应至少包括防护走廊、内防护服更换间、淋浴间、外防护服更换间和核心工作间,外防护服更换间应为气锁。

6.4.4

适用于4.4.4的实验室的防护区应包括防护走廊、内防护服更换间、淋浴间、外防护服更换间、化学淋浴间和核心工作间。化学淋浴间应为气锁,具备对专用防护服或传递物品的表面进行清洁和消毒灭菌的条件,具备使用生命支持供气系统的条件。

6.4.5

实验室防护区的围护结构应尽量远离建筑外墙;实验室的核心工作间应尽可能设置在防护区的中部。

6.4.6

应在实验室的核心工作间内配备生物安全型高压灭菌器;如果配备双扉高压灭菌器,其主体所在房间的室内气压应为负压,并应设在实验室防护区内易更换和维护的位置。

6.4.7

如果安装传递窗,其结构承压力及密闭性应符合所在区域的要求;需要时,应配备符合气锁要求的并具备消毒灭菌条件的传递窗。

6.4.8

实验室防护区围护结构的气密性应达到在关闭受测房间所有通路并维持房间内的温度在设计范围上限的条件下,当房间内的空气压力上升到500Pa后,20

min内自然衰减的气压小于250Pa。

6.4.9

符合4.4.4要求的实验室应同时配备紧急支援气罐,紧急支援气罐的供气时间应不少于60min/人。

6.4.10

生命支持供气系统应有自动启动的不间断备用电源供应,供电时间应不少于60min。

6.4.11

供呼吸使用的气体的压力、流量、含氧量、温度、湿度、有害物质的含量等应符合职业安全的要求。

6.4.12

生命支持系统应具备必要的报警装置。

6.4.13

实验室防护区内所有区域的室内气压应为负压,实验室核心工作间的气压(负压)与室外大气压的压差值应不小于60Pa,与相邻区域的压差(负压)应不小于25Pa。

6.4.14

适用于4.4.2的实验室,应在Ⅲ级生物安全柜或相当的安全隔离装置内操作致病性生物因子;同时应具备与安全隔离装置配套的物品传递设备以及生物安全型高压蒸汽灭菌器。

6.4.15

实验室的排风应经过两级HEPA过滤器处理后排放。

6.4.16

应可以在原位对送风HEPA过滤器进行消毒灭菌和检漏。

6.4.17

实验室防护区内所有需要运出实验室的物品或其包装的表面应经过可靠消毒灭菌。

6.4.18

化学淋浴消毒灭菌装置应在无电力供应的情况下仍可以使用,消毒灭菌剂储存器的容量应满足所有情况下对消毒灭菌剂使用量的需求。

6.5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

6.5.1

ABSL-1实验室

6.5.1.1

动物饲养间应与建筑物内的其他区域隔离。

6.5.1.2

动物饲养间的门应有可视窗,向里开;打开的门应能够自动关闭,需要时,可以锁上。

6.5.1.3

动物饲养间的工作表面应防水和易于消毒灭菌。

6.5.1.4

不宜安装窗户。如果安装窗户,所有窗户应密闭;需要时,窗户外部应装防护网。

6.5.1.5

围护结构的强度应与所饲养的动物种类相适应。

6.5.1.6

如果有地面液体收集系统,应设防液体回流装置,存水弯应有足够的深度。

6.5.1.7

不得循环使用动物实验室排出的空气。

6.5.1.8

应设置洗手池或手部清洁装置,宜设置在出口处。

6.5.1.9

宜将动物饲养间的室内气压控制为负压。

6.5.1.10

应可以对动物笼具清洗和消毒灭菌。

6.5.1.11

应设置实验动物饲养笼具或护栏,除考虑安全要求外还应考虑对动物福利的要求。

6.5.1.12

动物尸体及相关废物的处置设施和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

6.5.2

ABSL-2实验室

6.5.2.1

适用时,应符合6.5.1的要求。

6.5.2.2

动物饲养间应在出入口处设置缓冲间。

6.5.2.3

应设置非手动洗手池或手部清洁装置,宜设置在出口处。

6.5.2.4

应在邻近区域配备高压蒸汽灭菌器。

6.5.2.5

适用时,应在安全隔离装置内从事可能产生有害气溶胶的活动;排气应经HEPA过滤器的过滤后排出。

6.5.2.6

应将动物饲养间的室内气压控制为负压,气体应直接排放到其所在的建筑物外。

6.5.2.7

应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是否需要使用HEPA过滤器过滤动物饲养间排出的气体。

6.5.2.8

当不能满足6.5.2.5时,应使用HEPA过滤器过滤动物饲养间排出的气体。

6.5.2.9

实验室的外部排风口应至少高出本实验室所在建筑的顶部2

m,应有防风、防雨、防鼠、防虫设计,但不应影响气体向上空排放。

6.5.2.10

污水(包括污物)应消毒灭菌处理,并应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以确保达到排放要求。

6.5.3

ABSL-3实验室

6.5.3.1

适用时,应符合6.5.2的要求。

6.5.3.2

应在实验室防护区内设淋浴间,需要时,应设置强制淋浴装置。

6.5.3.3

动物饲养间属于核心工作间,如果有入口和出口,均应设置缓冲间。

6.5.3.4

动物饲养间应尽可能设在整个实验室的中心部位,不应直接与其他公共区域相邻。

6.5.3.5

适用于4.4.1实验室的防护区应至少包括淋浴间、防护服更换间、缓冲间及核心工作间。

当不能有效利用安全隔离装置饲养动物时,应根据进一步的风险评估确定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

6.5.3.6

适用于4.4.3的动物饲养间的缓冲间应为气锁,并具备对动物饲养间的防护服或传递物品的表面进行消毒灭菌的条件。

6.5.3.7

适用于4.4.3的动物饲养间,应有严格限制进入动物饲养间的门禁措施(如:个人密码和生物学识别技术等)。

6.5.3.8

动物饲养间内应安装监视设备和通讯设备。

6.5.3.9

动物饲养间内应配备便携式局部消毒灭菌装置(如:消毒喷雾器等),并应备有足够的适用消毒灭菌剂。

6.5.3.10

应有装置和技术对动物尸体和废物进行可靠消毒灭菌。

6.5.3.11

应有装置和技术对动物笼具进行清洁和可靠消毒灭菌。

6.5.3.12

需要时,应有装置和技术对所有物品或其包装的表面在运出动物饲养间前进行清洁和可靠消毒灭菌。

6.5.3.13

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适当处理防护区内淋浴间的污水,并应对灭菌效果进行监测,以确保达到排放要求。

6.5.3.14

适用于4.4.3的动物饲养间,应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其排出的气体是否需要经过两级HEPA过滤器的过滤后排出。

6.5.3.15

适用于4.4.3的动物饲养间,应可以在原位对送风HEPA过滤器进行消毒灭菌和检漏。

6.5.3.16

适用于4.4.1和4.4.2的动物饲养间的气压(负压)与室外大气压的压差值应不小于60Pa,与相邻区域的压差(负压)应不小于15Pa。

6.5.3.17

适用于4.4.3的动物饲养间的气压(负压)与室外大气压的压差值应不小于80Pa,与相邻区域的压差(负压)应不小于25Pa。

6.5.3.18

适用于4.4.3的动物饲养间及其缓冲间的气密性应达到在关闭受测房间所有通路并维持房间内的温度在设计范围上限的条件下,若使空气压力维持在250Pa时,房间内每小时泄漏的空气量应不超过受测房间净容积的10%。

6.5.3.19

在适用于4.4.3的动物饲养间从事可传染人的病原微生物活动时,应根据进一步的风险评估确定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适用时,应经过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

6.5.4

ABSL-4实验室

6.5.4.1

适用时,应符合6.5.3的要求。

6.5.4.2

淋浴间应设置强制淋浴装置。

6.5.4.3

动物饲养间的缓冲间应为气锁。

6.5.4.4

应有严格限制进入动物饲养间的门禁措施。

6.5.4.5

动物饲养间的气压(负压)与室外大气压的压差值应不小于100Pa;与相邻区域的压差(负压)应不小于25Pa。

6.5.4.6

动物饲养间及其缓冲间的气密性应达到在关闭受测房间所有通路并维持房间内的温度在设计范围上限的条件下,当房间内的空气压力上升到500Pa后,20

min内自然衰减的气压小于250Pa。

6.5.4.7

应有装置和技术对所有物品或其包装的表面在运出动物饲养间前进行清洁和可靠消毒灭菌。

6.5.5

对从事无脊椎动物操作实验室设施的要求

6.5.5.1

该类动物设施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应根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规定和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

6.5.5.2

如果从事某些节肢动物(特别是可飞行、快爬或跳跃的昆虫)的实验活动,应采取以下适用的措施(但不限于):

a)应通过缓冲间进入动物饲养间,缓冲间内应安装适用的捕虫器,并应在门上安装防节肢动物逃逸的纱网;

b)应在所有关键的可开启的门窗上安装防节肢动物逃逸的纱网;

c)应在所有通风管道的关键节点安装防节肢动物逃逸的纱网;应具备分房间饲养已感染和未感染节肢动物的条件;

d)应具备密闭和进行整体消毒灭菌的条件;

e)应设喷雾式杀虫装置;

f)应设制冷装置,需要时,可以及时降低动物的活动能力;

g)应有机制确保水槽和存水弯管内的液体或消毒灭菌液不干涸;

h)只要可行,应对所有废物高压灭菌;

i)应有机制监测和记录会飞、爬、跳跃的节肢动物幼虫和成虫的数量;

j)应配备适用于放置装蜱螨容器的油碟;

k)应具备带双层网的笼具以饲养或观察已感染或潜在感染的逃逸能力强的节肢动物;

l)应具备适用的生物安全柜或相当的安全隔离装置以操作已感染或潜在感染的节肢动物;

m)应具备操作已感染或潜在感染的节肢动物的低温盘;

n)需要时,应设置监视器和通讯设备。

6.5.5.3

是否需要其他措施,应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

7 管理要求

7.1 组织和管理

7.1.1

实验室或其母体组织应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和从事相关活动的资格。

7.1.2

实验室所在的机构应设立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咨询、指导、评估、监督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相关事宜。实验室负责人应至少是所在机构生物安全委员会有职权的成员。

7.1.3

实验室管理层应负责安全管理体系的设计、实施、维持和改进,应负责:

a)为实验室所有人员提供履行其职责所需的适当权力和资源;

b)建立机制以避免管理层和实验室人员受任何不利于其工作质量的压力或影响(如:财务、人事或其他方面的),或卷入任何可能降低其公正性、判断力和能力的活动;

c)制定保护机密信息的政策和程序;

d)明确实验室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包括与其他相关机构的关系;

e)规定所有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

f)安排有能力的人员,依据实验室人员的经验和职责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监督;

g)指定一名安全负责人,赋予其监督所有活动的职责和权力,包括制定、维持、监督实验室安全计划的责任,阻止不安全行为或活动的权力,直接向决定实验室政策和资源的管理层报告的权力;

h)指定负责技术运作的技术管理层,并提供可以确保满足实验室规定的安全要求和技术要求的资源;

i)指定每项活动的项目负责人,其负责制定并向实验室管理层提交活动计划、风险评估报告、安全及应急措施、项目组人员培训及健康监督计划、安全保障及资源要求;

j)指定所有关键职位的代理人。

7.1.4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应与实验室规模、实验室活动的复杂程度和风险相适应。

7.1.5

政策、过程、计划、程序和指导书等应文件化并传达至所有相关人员。实验室管理层应保证这些文件易于理解并可以实施。

7.1.6

安全管理体系文件通常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说明及操作规程、记录等文件,应有供现场工作人员快速使用的安全手册。

7.1.7

应指导所有人员使用和应用与其相关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及其实施要求,并评估其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7.2 管理责任

7.2.1

实验室管理层应对所有员工、来访者、合同方、社区和环境的安全负责。

7.2.2

应制定明确的准入政策并主动告知所有员工、来访者、合同方可能面临的风险。

7.2.3

应尊重员工的个人权利和隐私。

7.2.4

应为员工提供持续培训及继续教育的机会,保证员工可以胜任所分配的工作。

7.2.5

应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免疫计划、定期的健康检查和医疗保障。

7.2.6

应保证实验室设施、设备、个体防护装备、材料等符合国家有关的安全要求,并定期检查、维护、更新,确保不降低其设计性能。

7.2.7

应为员工提供符合要求的适用防护用品和器材。

7.2.8

应为员工提供符合要求的适用实验物品和器材。

7.2.9

应保证员工不疲劳工作和不从事风险不可控制的或国家禁止的工作。

7.3 个人责任

7.3.1

应充分认识和理解所从事工作的风险。

7.3.2

应自觉遵守实验室的管理规定和要求。

7.3.3

在身体,状态许可的情况下,应接受实验室的免疫计划和其他的健康管理规定。

7.3.4

应按规定正确使用设施、设备和个体防护装备。

7.3.5

应主动报告可能不适于从事特定任务的个人状态。

7.3.6

不应因人事、经济等任何压力而违反管理规定。

7.3.7

有责任和义务避免因个人原因造成生物安全事件或事故。

7.3.8

如果怀疑个人受到感染,应立即报告。

7.3.9

应主动识别任何危险和不符合规定的工作,并立即报告。

7.4 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7.4.1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方针和目标

7.4.1.1在安全管理手册中应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方针和目标。安全管理的方针应简明扼要,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a)实验室遵守国家以及地方相关法规和标准的承诺;

b)实验室遵守良好职业规范、安全管理体系的承诺;

c)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宗旨。

7.4.1.2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目标应包括实验室的工作范围、对管理活动和技术活动制定的安全指标,应明确、可考核。

7.4.1.3

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安全管理目标,并根据实验室活动的复杂性和风险程度定期评审安全管理目标和制定监督检查计划。

7.4.2

安全管理手册

7.4.2.1

应对组织结构、人员岗位及职责、安全及安保要求、安全管理体系、体系文件架构等进行规定和描述。安全要求不能低于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及标准的要求。

7.4.2.2

应明确规定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包括保证其所管人员遵守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责任。

7.4.2.3

应规定涉及的安全要求和操作规程应以国家主管部门和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机构或行业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或标准等为依据,并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任何新技术在使用前应经过充分验证,适用时,应得到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

7.4.3

程序文件

7.4.3.1

应明确规定实施具体安全要求的责任部门、责任范围、工作流程及责任人、任务安排及对操作人员能力的要求、与其他责任部门的关系、应使用的工作文件等。

7.4.3.2

应满足实验室实施所有的安全要求和管理要求的需要,工作流程清晰,各项职责得到落实。

7.4.4

说明及操作规程

7.4.4.1

应详细说明使用者的权限及资格要求、潜在危险、设施设备的功能、活动目的和具体操作步骤、防护和安全操作方法、应急措施、文件制定的依据等。

7.4.4.2

实验室应维持并合理使用实验室涉及的所有材料的最新安全数据单。

7.4.5

安全手册

7.4.5.1

应以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为依据,制定实验室安全手册(快速阅读文件);应要求所有员工阅读安全手册并在工作区随时可供使用;安全手册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紧急电话、联系人;

b)实验室平面图、紧急出口、撤离路线;

c)实验室标识系统;

d)生物危险;

e)化学品安全;

f)辐射;

g)机械安全;

h)电气安全;

i)低温、高热;

j)消防;

k)个体防护;

l)危险废物的处理和处置;

m)事件、事故处理的规定和程序;

n)从工作区撤离的规定和程序。

7.4.5.2

安全手册应简明、易懂、易读,实验室管理层应至少每年对安全手册评审和更新。

7.4.6

记录

7.4.6.1

应明确规定对实验室活动进行记录的要求,至少应包括:记录的内容、记录的要求、记录的档案管理、记录使用的权限、记录的安全、记录的保存期限等。保存期限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法规或标准的要求。

7.4.6.2

实验室应建立对实验室活动记录进行识别、收集、索引、访问、存放、维护及安全处置的程序。

7.4.6.3

原始记录应真实并可以提供足够的信息,保证可追溯性。

7.4.6.4

对原始记录的任何更改均不应影响识别被修改的内容,修改人应签字和注明日期。

7.4.6.5

所有记录应易于阅读,便于检索。

7.4.6.6

记录可存储于任何适当的媒介,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法规或标准的要求。

7.4.6.7

应具备适宜的记录存放条件,以防损坏、变质、丢失或未经授权的进入。

7.4.7

标识系统

7.4.7.1

实验室用于标示危险区、警示、指示、证明等的图文标识是管理体系文件的一部分,包括用于特殊情况下的临时标识,如“污染”、“消毒中”、“设备检修”等。

7.4.7.2

标识应明确、醒目和易区分。只要可行,应使用国际、国家规定的通用标识。

7.4.7.3

应系统而清晰地标示出危险区,且应适用于相关的危险。在某些情况下,宜同时使用标识和物理屏障标示出危险区。

7.4.7.4

应清楚地标示出具体的危险材料、危险,包括:生物危险、有毒有害、腐蚀性、辐射、刺伤、电击、易燃、易爆、高温、低温、强光、振动、噪声、动物咬伤、砸伤等;需要时,应同时提示必要的防护措施。

7.4.7.5

应在须验证或校准的实验室设备的明显位置注明设备的可用状态、验证周期、下次验证或校准的时间等信息。

7.4.7.6

实验室入口处应有标识,明确说明生物防护级别、操作的致病性生物因子、实验室负责人姓名、紧急联络方式和国际通用的生物危险符号;适用时,应同时注明其他危险。

7.4.7.7

实验室所有房间的出口和紧急撤离路线应有在无照明的情况下也可清楚识别的标识。

7.4.7.8

实验室的所有管道和线路应有明确、醒目和易区分的标识。

7.4.7.9

所有操作开关应有明确的功能指示标识,必要时,还应采取防止误操作或恶意操作的措施。

7.4.7.10

实验室管理层应负责定期(至少每12个月一次)评审实验室标识系统,需要时及时更新,以确保其适用现有的危险。

7.5 文件控制

7.5.1

实验室应对所有管理体系文件进行控制,制定和维持文件控制程序,确保实验室人员使用现行有效的文件。

7.5.2

应将受控文件备份存档,并规定其保存期限。文件可以用任何适当的媒介保存,不限定为纸张。

7.5.3

应有相应的程序以保证:

a)管理体系所有的文件应在发布前经过授权人员的审核与批准;

b)动态维持文件清单控制记录,并可以识别现行有效的文件版本及发放情况;

c)在相关场所只有现行有效的文件可供使用;

d)定期评审文件,需要修订的文件经授权人员审核与批准后及时发布;

e)及时撤掉无效或已废止的文件,或可以确保不误用;

f)适当标注存留或归档的已废止文件,以防误用。

7.5.4

如果实验室的文件控制制度允许在换版之前对文件手写修改,应规定修改程序和权限。修改之处应有清晰的标注、签署并注明日期。被修改的文件应按程序及时发布。

7.5.5

应制定程序规定如何更改和控制保存在计算机系统中的文件。

7.5.6

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应具备唯一识别性,文件中应包括以下信息:

a)标题;

b)文件编号、版本号、修订号;

c)页数;

d)生效日期;

e)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

f)参考文献或编制依据。

7.6 安全计划

7.6.1实验室安全负责人应负责制定安全计划,安全计划应经过管理层的审核与批准。需要时,实验室安全计划应包括(不限于):

a)实验室工作安排的说明和介绍;

b)安全和健康管理目标;

c)风险评估计划;

d)程序文件与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与定期评审计划;

e)人员教育、培训及能力评估计划;

f)实验室活动计划;

g)设施设备校准、验证和维护计划;

h)危险物品使用计划;

i)消毒灭菌计划;

j)废物处置计划;

k)设备淘汰、购置、更新计划;

l)演习计划(包括泄漏处理、人员意外伤害、设施设备失效、消防、应急预案等);

m)监督及安全检查计划(包括核查表);

n)人员健康监督及免疫计划;

o)审核与评审计划;

p)持续改进计划;

q)外部供应与服务计划;

r)行业最新进展跟踪计划;

s)与生物安全委员会相关的活动计划。

7.7 安全检查

7.7.1

实验室管理层应负责实施安全检查,每年应至少根据管理体系的要求系统性地检查一次,对关键控制点可根据风险评估报告适当增加检查频率,以保证:

a)设施设备的功能和状态正常;

b)警报系统的功能和状态正常;

c)应急装备的功能及状态正常;

d)消防装备的功能及状态正常;

e)危险物品的使用及存放安全;

f)废物处理及处置的安全;

g)人员能力及健康状态符合工作要求;

h)安全计划实施正常;

i)实验室活动的运行状态正常;

j)不符合规定的工作及时得到纠正;

k)所需资源满足工作要求。

7.7.2为保证检查工作的质量,应依据事先制定的适用于不同工作领域的核查表实施检查。

7.7.3当发现不符合规定的工作、发生事件或事故时,应立即查找原因并评估后果;必要时,停止工作。

7.7.4生物安全委员会应参与安全检查。

7.7.5外部的评审活动不能代替实验室的自我安全检查。

7.8 不符合项的识别和控制

7.8.1 当发现有任何不符合实验室所制定的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时,实验室管理层应按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不限于):

a)将解决问题的责任落实到个人;

b)明确规定应采取的措施;

c)只要发现很有可能造成感染事件或其他损害,立即终止实验室活动并报告;

d)立即评估危害并采取应急措施;

e)分析产生不符合项的原因和影响范围,只要适用,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f)进行新的风险评估;

g)采取纠正措施并验证有效;

h)明确规定恢复工作的授权人及责任;

i)记录每一不符合项及其处理的过程并形成文件;

7.8.2 实验室管理层应按规定的周期评审不符合项报告,以发现趋势并采取预防措施。

7.9 纠正措施

7.9.1

纠正措施程序中应包括识别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的调查程序。纠正措施应与问题的严重性及风险的程度相适应。只要适用,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7.9.2

实验室管理层应将因纠正措施所致的管理体系的任何改变文件化并实施。

7.9.3

实验室管理层应负责监督和检查所采取纠正措施的效果,以确保这些措施已有效解决了识别出的问题。

7.10 预防措施

7.10.1

应识别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体系方面的不符合项来源和所需的改进,定期进行趋势分析和风险分析,包括对外部评价的分析。如果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应制定行动计划、监督和检查实施效果,以减少类似不符合项发生的可能性并借机改进。

7.10.2

预防措施程序应包括对预防措施的评价,以确保其有效性。

7.11 持续改进

7.11.1

实验室管理层应定期系统地评审管理体系,以识别所有潜在的不符合项来源、识别对管理体系或技术的改进机会。适用时,应及时改进识别出的需改进之处,应制定改进方案,文件化、实施并监督。

7.11.2

实验室管理层应设置可以系统地监测、评价实验室活动风险的客观指标。

7.11.3

如果采取措施,实验室管理层还应通过重点评审或审核相关范围的方式评价其效果。

7.11.4

需要时,实验室管理层应及时将因改进措施所致的管理体系的任何改变文件化并实施。

7.11.5

实验室管理层应有机制保证所有员工积极参加改进活动,并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7.12 内部审核

7.12.1

应根据安全管理体系的规定对所有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定期进行内部审核,以证实管理体系的运作持续符合要求。

7.12.2

应由安全负责人负责策划、组织并实施审核。

7.12.3

应明确内部审核程序并文件化,应包括审核范围、频次、方法及所需的文件。如果发现不足或改进机会,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并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

7.12.4

正常情况下,应按不大于12个月的周期对管理体系的每个要素进行内部审核。

7.12.5

员工不应审核自己的工作。

7.12.6

应将内部审核的结果提交实验室管理层评审。

7.13 管理评审

7.13.1

实验室管理层应对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及其全部活动进行评审,包括设施设备的状态、人员状态、实验室相关的活动、变更、事件、事故等。

7.13.2

需要时,管理评审应考虑以下内容(不限于):

a)前次管理评审输出的落实情况;

b)所采取纠正措施的状态和所需的预防措施;

c)管理或监督人员的报告;

d)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

e)安全检查报告;

f)适用时,外部机构的评价报告;

g)任何变化、变更情况的报告;

h)设施设备的状态报告;

i)管理职责的落实情况;

j)人员状态、培训、能力评估报告;

k)员工健康状况报告;

l)不符合项、事件、事故及其调查报告;

m)实验室工作报告;

n)风险评估报告;

o)持续改进情况报告;

p)对服务供应商的评价报告;

q)国际、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的更新与维持情况;

r)安全管理方针及目标;

s)管理体系的更新与维持;

t)安全计划的落实情况、安全计划及所需资源。

7.13.3

只要可行,应以客观方式监测和评价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7.13.4

应记录管理评审的发现及提出的措施,应将评审发现和作为评审输出的决定列入含目的、目标和措施的工作计划中,并告知实验室人员。实验室管理层应确保所提出的措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7.13.5

正常情况下,应按不大于12个月的周期进行管理评审。

7.14 实验室人员管理

7.14.1

必要时,实验室负责人应指定若干适当的人员承担实验室安全相关的管理职责。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应:

a)具备专业教育背景;

b)熟悉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标准;

c)熟悉所负责的工作,有相关的工作经历或专业培训;

d)熟悉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e)定期参加相关的培训或继续教育。

7.14.2

实验室或其所在机构应有明确的人事政策和安排,并可供所有员工查阅。

7.14.3

应对所有岗位提供职责说明,包括人员的责任和任务,教育、培训和专业资格要求,应提供给相应岗位的每位员工。

7.14.4

应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承担实验室所提供服务范围内的工作以及承担管理体系涉及的工作。

7.14.5

如果实验室聘用临时工作人员,应确保其有能力胜任所承担的工作,了解并遵守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要求。

7.14.6

员工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安排不应影响实验室活动的质量和员工的健康,符合国家法规要求。

7.14.7

在有规定的领域,实验室人员在从事相关的实验室活动时,应有相应的资格。

7.14.8

应培训员工独立工作的能力。

7.14.9

应定期评价员工可以胜任其工作任务的能力。

7.14.10

应按工作的复杂程度定期评价所有员工的表现,应至少每12个月评价一次。

7.14.11

人员培训计划应包括(不限于):

a)上岗培训,包括对较长期离岗或下岗人员的再上岗培训;

b)实验室管理体系培训;

c)安全知识及技能培训;

d)实验室设施设备(包括个体防护装备)的安全使用;

e)应急措施与现场救治;

f)定期培训与继续教育;

g)人员能力的考核与评估。

7.14.12

实验室或其所在机构应维持每个员工的人事资料,可靠保存并保护隐私权。人事档案应包括(不限于):

a)员工的岗位职责说明;

b)岗位风险说明及员工的知情同意证明;

c)教育背景和专业资格证明;

d)培训记录,应有员工与培训者的签字及日期;

e)员工的免疫、健康检查、职业禁忌症等资料;

f)内部和外部的继续教育记录及成绩;

g)与工作安全相关的意外事件、事故报告;

h)有关确认员工能力的证据,应有能力评价的日期和承认该员工能力的日期或期限;

i)员工表现评价。

7.15 实验室材料管理

7.15.1

实验室应有选择、购买、采集、接收、查验、使用、处置和存储实验室材料(包括外部服务)的政策和程序,以保证安全。

7.15.2

应确保所有与安全相关的实验室材料只有在经检查或证实其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之后投入使用,应保存相关活动的记录。

7.15.3

应评价重要消耗品、供应品和服务的供应商,保存评价记录和允许使用的供应商名单。

7.15.4

应对所有危险材料建立清单,包括来源、接收、使用、处置、存放、转移、使用权限、时间和数量等内容,相关记录安全保存,保存期限不少于20年。

7.15.5

应有可靠的物理措施和管理程序确保实验室危险材料的安全和安保。

7.15.6

应按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使用和管理实验室危险材料。

7.16 实验室活动管理

7.16.1

实验室应有计划、申请、批准、实施、监督和评估实验室活动的政策和程序。

7.16.2

实验室负责人应指定每项实验室活动的项目负责人,同时见7.1.3

i)。

7.16.3

在开展活动前,应了解实验室活动涉及的任何危险,掌握良好工作行为(参见附录B);为实验人员提供如何在风险最小情况下进行工作的详细指导,包括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体防护装备。

7.16.4

涉及微生物的实验室活动操作规程应利用良好微生物标准操作要求和(或)特殊操作要求。

7.16.5

实验室应有针对未知风险材料操作的政策和程序。

7.17 实验室内务管理

7.17.1

实验室应有对内务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包括内务工作所用清洁剂和消毒灭菌剂的选择、配制、效期、使用方法、有效成分检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等政策和程序,应评估和避免消毒灭菌剂本身的风险。

7.17.2

不应在工作面放置过多的实验室耗材。

7.17.3

应时刻保持工作区整洁有序。

7.17.4

应指定专人使用经核准的方法和个体防护装备进行内务工作。

7.17.5

不应混用不同风险区的内务程序和装备。

7.17.6

应在安全处置后对被污染的区域和可能被污染的区域进行内务工作。

7.17.7

应制定日常清洁(包括消毒灭菌)计划和清场消毒灭菌计划,包括对实验室设备和工作表面的消毒灭菌和清洁。

7.17.8

应指定专人监督内务工作,应定期评价内务工作的质量。

7.17.9

实验室的内务规程和所用材料发生改变时应通知实验室负责人。

7.17.10

实验室规程、工作习惯或材料的改变可能对内务人员有潜在危险时,应通知实验室负责人并书面告知内务管理负责人。

7.17.11

发生危险材料溢洒时,应启用应急处理程序。

7.18 实验室设施设备管理

7.18.1

实验室应有对设施设备(包括个体防护装备)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包括设施设备的完好性监控指标、巡检计划、使用前核查、安全操作、使用限制、授权操作、消毒灭菌、禁止事项、定期校准或检定,定期维护、安全处置、运输、存放等。

7.18.2

应制定在发生事故或溢洒(包括生物、化学或放射性危险材料)时,对设施设备去污染、清洁和消毒灭菌的专用方案(参见附录C)。

7.18.3

设施设备维护、修理、报废或被移出实验室前应先去污染、清洁和消毒灭菌;但应意识到,可能仍然需要要求维护人员穿戴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

7.18.4

应明确标示出设施设备中存在危险的部位。

7.18.5

在投入使用前应核查并确认设施设备的性能可满足实验室的安全要求和相关标准。

7.18.6

每次使用前或使用中应根据监控指标确认设施设备的性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记录。

7.18.7

如果使用个体呼吸保护装置,应做个体适配性测试,每次使用前核查并确认符合佩戴要求。

7.18.8

设施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和维护,现行有效的使用和维护说明书应便于有关人员使用。

7.18.9

应依据制造商的建议使用和维护实验室设施设备。

7.18.10

应在设施设备的显著部位标示出其唯一编号、校准或验证日期、下次校准或验证日期、准用或停用状态。

7.18.11

应停止使用并安全处置性能已显示出缺陷或超出规定限度的设施设备。

7.18.12

无论什么原因,如果设备脱离了实验室的直接控制,待该设备返回后,应在使用前对其性能进行确认并记录。

7.18.13

应维持设施设备的档案,适用时,内容应至少包括(不限于):

a)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b)验收标准及验收记录;

c)接收日期和启用日期;

d)接收时的状态(新品、使用过、修复过);

e)当前位置;

f)制造商的使用说明或其存放处;

g)维护记录和维护计划;

h)校准(验证)记录和校准(验证)计划;

i)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记录;

j)服务合同;

k)预计更换日期或使用寿命;

l)安全检查记录。

7.19 废物处置

7.19.1

实验室危险废物处理和处置的管理应符合国家或地方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应征询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7.19.2

应遵循以下原则处理和处置危险废物:

a)

将操作、收集、运输、处理及处置废物的危险减至最小;

b)

将其对环境的有害作用减至最小;

c)只可使用被承认的技术和方法处理和处置危险废物;

d)排放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和标准的要求。

7.19.3

应有措施和能力安全处理和处置实验室危险废物。

7.19.4

应有对危险废物处理和处置的政策和程序,包括对排放标准及监测的规定。

7.19.5

应评估和避免危险废物处理和处置方法本身的风险。

7.19.6

应根据危险废物的性质和危险性按相关标准分类处理和处置废物。

7.19.7

危险废物应弃置于专门设计的、专用的和有标识的用于处置危险废物的容器内,装量不能超过建议的装载容量。

7.19.8

锐器(包括针头、小刀、金属和玻璃等)应直接弃置于耐扎的容器内。

7.19.9

应由经过培训的人员处理危险废物,并应穿戴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

7.19.10

不应积存垃圾和实验室废物。在消毒灭菌或最终处置之前,应存放在指定的安全地方。

7.19.11

不应从实验室取走或排放不符合相关运输或排放要求的实验室废物。

7.19.12

应在实验室内消毒灭菌含活性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废物。

7.19.13

如果法规许可,只要包装和运输方式符合危险废物的运输要求,可以运送未处理的危险废物到指定机构处理。

7.20 危险材料运输

7.20.1

应制定对危险材料运输的政策和程序,包括危险材料在实验室内、实验室所在机构内及机构外部的运输,应符合国家和国际规定的要求。

7.20.2

应建立并维持危险材料接收和运出清单,至少包括危险材料的性质、数量、交接时包装的状态、交接人、收发时间和地点等,确保危险材料出入的可追溯性。

7.20.3

实验室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应负责向为实验室送交危险材料的所有部门提供适当的运输指南和说明。

7.20.4

应以防止污染人员或环境的方式运输危险材料,并有可靠的安保措施。

7.20.5

危险材料应置于被批准的本质安全的防漏容器中运输。

7.20.6

国际和国家关于道路、铁路、水路和航空运输危险材料的公约、法规和标准适用,应按国家或国际现行的规定和标准,包装、标示所运输的物品并提供文件资料。

7.21 应急措施

7.21.1

应制定应急措施的政策和程序,包括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放射性等紧急情况和火灾、水灾、冰冻、地震、人为破坏等任何意外紧急情况,还应包括使留下的空建筑物处于尽可能安全状态的措施,应征询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7.21.2

应急程序应至少包括负责人、组织、应急通讯、报告内容、个体防护和应对程序、应急设备、撤离计划和路线、污染源隔离和消毒灭菌、人员隔离和救治、现场隔离和控制、风险沟通等内容。

7.21.3

实验室应负责使所有人员(包括来访者)熟悉应急行动计划、撤离路线和紧急撤离的集合地点。

7.21.4

每年应至少组织所有实验室人员进行一次演习。

7.22 消防安全

7.22.1

应有消防相关的政策和程序,并使所有人员理解,以确保人员安全和防止实验室内的危险扩散。

7.22.2

应制定消防计划,内容至少包括(不限于):

a)对实验室人员的消防指导和培训,内容至少包括火险的识别和判断、减少火险的良好操作规程、失火时应采取的全部行动;

b)实验室消防设施设备和报警系统状态的检查;

c)消防安全定期检查计划;

d)消防演习(每年至少一次)。

7.22.3

在实验室内应尽量减少可燃气体和液体的存放量。

7.22.4

应在适用的排风罩或排风柜中操作可燃气体或液体。

7.22.5

应将可燃气体或液体放置在远离热源或打火源之处,避免阳光直射。

7.22.6

输送可燃气体或液体的管道应安装紧急关闭阀。

7.22.7

应配备控制可燃物少量泄漏的工具包。如果发生明显泄漏,应立即寻求消防部门的援助。

7.22.8

可燃气体或液体应存放在经批准的贮藏柜或库中。贮存量应符合国家相关的规定和标准。

7.22.9

需要冷藏的可燃液体应存放在防爆(无火花)的冰箱中。

7.22.10

需要时,实验室应使用防爆电器。

7.22.11

应配备适当的设备,需要时用于扑灭可控制的火情及帮助人员从火场撤离。

7.22.12

应依据实验室可能失火的类型配置适当的灭火器材并定期维护,应符合消防主管部门的要求。

7.22.13

如果发生火警,应立即寻求消防部门的援助,并告知实验室内存在的危险。

7.23 事故报告

7.23.1

实验室应有报告实验室事件、伤害、事故、职业相关疾病以及潜在危险的政策和程序,符合国家和地方对事故报告的规定要求。

7.23.2

所有事故报告应形成书面文件并存档(包括所有相关活动的记录和证据等文件)。适用时,报告应包括事实的详细描述、原因分析、影响范围、后果评估、采取的措施、所采取措施有效性的追踪、预防类似事件发生的建议及改进措施等。

7.23.3

事故报告(包括采取的任何措施)应提交实验室管理层和安全委员会评审,适用时,还应提交更高管理层评审。

7.23.4

实验室任何人员不得隐瞒实验室活动相关的事件、伤害、事故、职业相关疾病以及潜在危险,应按国家规定上报。

下载浅谈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隐患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隐患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三生物教学反思及对策

    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成长变化的学生,期望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本学期我主要调整了以下几项工作方式:1、依据考试后学生......

    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及预防措施5篇

    2015年春季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及预防措施 一、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 1.由于2005年建校初绿化时,工人用实验室走廊里的消防栓内的水管浇花,导致现如今实验室走廊一层消防水管少......

    莆田市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责任书

    莆田市秀屿区动物病原微生物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责任书根据《动物防疫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动物病原微生物菌(......

    乡镇卫生院安全隐患及对策

    乡镇卫生院安全隐患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章编号】004-7484(2014)04-2675-01 自2006年开始的乡镇卫生院改貌工程及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铺开以来,我县乡镇......

    生物及实验室安全(合集5篇)

    加强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义与措施?(2010)结合你的经验,谈谈如何加强实验室安全问题的管理?(2011)请你就实验室工作的一个方向谈谈生物安全问题和措施?(2009)请你谈谈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及......

    生物及化学相关企业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管理制度 1 概述 实验室管理制度是保证实验室能够按照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保证实验室工作有序,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重要措施。 1.1 目的 实现实验室严格有序......

    实验室安全隐患及应对措施(5篇材料)

    2013年4月实验室安全隐患情况汇总 2013年4月,各学院(中心)进行了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教室和实验室安全检查组成员进行了现场检查,情况如下: 一、总体情况 1、门卫不清楚自己负责的......

    ISO15189对医学实验室环境设施、设备及生物安全的要求5篇

    ISO15189对医学实验室环境设施、设备及生物安全的要求 医学实验室环境、设施、设备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检验项目的数量和检测结果的质量,同时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有效管理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