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疗卫生服务评价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医疗卫生服务评价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促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的落实,提高医疗卫生机构运营管理绩效,保障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高群众对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获得感,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突出权责清晰。推动医疗卫生领域的“放、管、服”,强化政府责任的落实,强化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统筹协调职能,强化区卫生行政部门的属地管理责任,强化公立医院管理机构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管理中的管理责任。
(二)突出条块结合。改革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健康服务整体管理与质量控制评价制度,实施项目评价与机构运营(运行)绩效评价相结合,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的平台服务功能,强化医疗卫生服务项目牵头单位的组织协调责任。
(三)突出精简高效。实施综合评价,减少重复评价、多头管理,提高评价效能,减少基层迎检工作量。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设定,精简指标体系,强化量化考核,减少主观判断。
(四)突出结果应用。重点评价重点工作和突出问题的整改情况;突出数据支撑,充分利用人口健康大数据,提高统计信息工作信息化水平。注重利用监测数据加强过程管理,定期通报工作进展和绩效评价排名,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持续改进工作质量。
-1-
二、评价项目
(一)专项工作综合评价。
1.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绩效评价。2016年9月底前,制定各区卫生强区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以及每年的医改工作要点,报市医改领导小组审定后实施。每年对各区完成卫生强市建设指标体系和医改工作要点的情况进行督导一次,并通报各区进展情况。(医改办,公共卫生处)
2.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2016年9月底前,梳理全市财政补助支持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国家和广东省公共卫生服务指南,制定《深圳市公共卫生服务规程》,并明确每一项目的服务内容、量化考核标准。升级社区健康服务管理系统,实现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情况的动态管理和量化考核。推动“市民健康卡”、身份证、指纹等服务对象身份识别系统在社区健康服务系统中的应用,实现每一项服务得到服务对象确认。各区卫生行政部门每年对辖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复核,评价结果与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挂钩。(公共卫生处,基卫基药处、家庭妇幼处)
3.医疗质量控制与评价。2016年12月底前,建立新的医疗质量认证制度,并从2017年起,启动试点。强化结果考核,减少对基础质量和服务过程考核。强化公立医院主管部门、公立医院在基础质量和流程质量管理中的责任。由市、区行政部门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责任划分,委托第三方 -2-
机构对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施质量评价,指导医疗机构制定质量手册、各专业的操作说明书,形成质量持续改善机制。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作为基本医疗服务补助的质量系数,以及对医疗机构实施年度校验的依据。质量认证制度稳定实施后,不再实施医疗质量整体管理与质量评价制度。(医改办,医政处)
(二)医疗卫生机构运营管理绩效评价。
1.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绩效评价。根据市卫生计生委、财政委、人力资源保障局、市场质量监管委、医管中心联合印发的《深圳市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绩效评价指导意见》(深卫计发〔2015〕75号),由各公立医院主管部门牵头制定各级各类公立医院的运营管理绩效评价方案,并组织开展评价。评价每年一次,结果按规定程序审定后,与公立医院的基本医疗服务补助、医保支付及领导班子薪酬、任免、奖惩等挂钩。(市医管中心,各区卫生计生局,各新区公共事业局)
2.社康中心运营管理绩效评价。从2017年开始,不再实施社康中心整体管理与质量评价制度。2016年12月底前,制定《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运营管理绩效评价指导意见》。各区卫生行政部门据此制定辖区社康中心的年度考核评价方案,并组织开展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各社康中心举办主体对社康中心管理团队进行考核奖惩的主要依据。(基卫基药处)
3.公共卫生机构运营管理绩效评价。从2017年开始,不再实施公共卫生服务整体管理与质量评价制度。2016年12月底
-3-
前,制定《深圳市公共卫生机构运营管理绩效评价指导意见》。市、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据此制定辖区各类公共卫生机构的年度运营管理绩效评价方案,并组织开展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对公共卫生机构领导班子进行考核奖惩的主要依据。(公共卫生处,家庭妇幼处)
三、有关要求
(一)强化政府责任。强化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综合协调、政策制定责任,强化区卫生行政部门属地管理、组织实施责任。市卫生计生委(医改办)代表市卫生行政部门、医改领导小组,对各区落实医疗卫生政策措施、服务项目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各区卫生行政部门代表区政府、区医改领导小组落实政策措施、组织实施医疗卫生服务项目,接受市级考核评价。强化市属医疗卫生机构的项目管理、技术指导责任,未经市卫生行政部门授权,不得对区属医疗卫生机构实施考核评价。
(二)强化职能转变。委机关各处室、各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要强化对结果的评价,减少对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和服务过程的干预,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用创新、实用的方法解决问题、实现目标。要加强对医疗卫生服务项目的指导,本方案印发后,委机关各处室不得再开设其他综合性评价项目,转为完善管理规范、服务标准和运行机制。
(三)强化问题导向。委机关各处室要注重收集、分析医疗 -4-
卫生服务体系运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实施问题监测、分析评价,不断提升指标的科学性,发挥绩效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要根据突出问题,调整每年的工作要点和考核重点;必要时,可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调研和督导,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持续改进。
(四)强化动态监测。委机关各处室要充分利用深圳市人口健康大数据库,组织开发绩效评价工作信息系统,利用大数据挖掘方法和DRGs等管理工具,提高评价工作的精准化、科学化水平。要重视日常监测数据的应用,督促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卫生项目实施单位及时改进工作,提高机构运营(运行)绩效,保障服务质量。规划信息处要牵头建立与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统一统计口径,强化数据校核,推进统计工作信息化、智能化,保障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制定卫生统计管理办法,严禁瞒报、漏报、虚报、报假数据。
-5-
第二篇:公共卫生立法与医疗卫生制度改革
公共卫生立法与医疗卫生制度改革 来源: 作者:胡飞跃
医疗体制改革在走向法制化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立法,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定位,即属于国立、地方公立、营利性医院中的哪一种形式,定位明确之后,相应的产权、劳资关系和运行机制等涉及医院管理体制方面的诸问题,也就清楚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人人享有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卫生事业的根本目标。为了实现这个根本目标,首先需要明确医疗卫生基本制度。医疗卫生基本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医疗卫生服务与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机构、人员,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与医疗保险,卫生执法与食品药品的监督管理。因此,要确立医疗卫生基本制度就会涉及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医疗卫生服务应当按照什么标准、由谁、通过什么机制、如何提供?怎样才能确保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与符合医学伦理标准?第二,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费用,由谁来负担,如何负担?第三,卫生执法与食品药品的监督管理,由谁、通过什么机制、如何有效地实施?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医疗卫生服务应当包括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这两方面: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需要建立与完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与卫生院分级管理的机制。在医疗服务方面,建立与完善各种不同规模的中医、专科和综合性医院,以及社区医院、乡镇医院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根据其专业上的分类与公益性程度的不同进行相应的定位,明确其管理机制。合格的医疗服务首先应当符合技术质量方面的要求与医学伦理的标准,因此,医疗服务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是提供合格的医疗服务的前提。在医疗卫生资源分配方面,要遵循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针对重大、复杂的长期疾病和特困人群医疗费补助优先,医疗保险与社会救助相结合的原则。中央政府要保障最低限度的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提供,各级地方政府也需要确定医疗卫生事业经费在各自的财政预算中所占的最低比例。同时,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由政府增加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个人可以根据各自的实力合理地利用民间的保险等多种形式与层次的医疗保险。也就是说,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由政府负担,在此基础上,较高的医疗服务所需费用,由个人、单位、政府这三者按照一定比例负担,针对此外的一些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所需费用,由个人通过加入民间医疗保险的方式自己负担。从而,最终解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个人之间,在医疗卫生费用中的负担比例问题。
医保与社保密切相关在医疗保险制度方面,从维护社会的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成员为保障健康与生活质量所形成的需求,确定每个人要得到较高的医疗服务时,个人、单位、政府各自所应分担的医疗费用的合理比例,同时,这个比例要符合公平与正义的原则。因此,对现有的以城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中心的城市医疗保险,以及正在一些地方进行试点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进一步加快以实现人人享有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提供各种可选择的医疗服务为目标的、公平合理的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其实,在城市与农村地区采取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这个问题涉及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整体思路。也就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到底是以覆盖全体成员为目标,还是以覆盖部分成员为目标。如果是以全体成员为目标,那么其中付不起保险费的人怎么办?如果是以部分成员为目标,那么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怎么办?其中,特别是涉及社会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因此,医疗保险制度与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体系密切相关。
在我国,提高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与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降低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本,首先要明确以预防为主,医疗为辅的方针,应当将卫生基本知识的宣传与教育,疾病的预防,常用药的使用与管理,作为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与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重点。因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费使用,应当更多地用在疾病的预防与早期治疗,农村卫生室的建立与维护方面。
公共卫生立法与医疗卫生制度改革
以立法明确医疗机构定位在医疗方面,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医疗机构的定位与管理体制已经成为了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其中,特别是关于公立和私立,营利和非营利,这些与医疗机构的性质与定位直接相关的问题,已成为医疗体制改革的焦点之一。因此,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充分地认识各自职责的基础上,如何明确各种医院的定位与管理机制,规划各种层次的国立医院、地方公立医院、营利医院之间的合理比例、规模与配置,确保国立医院、地方公立医院的有效运转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政府履行其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公立医院的定位,就是要明确政府对医疗机构管理的参与程度,具有高度医疗技术的大学或者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应当作为国立医院。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的传染病医院、急救中心、血站、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直属的综合性医院、中医院、精神病医院、妇幼保健院、红十字会医院、街道地段医院与社区卫生院等具有较高公益性质的医院,应当作为地方公立医院。对于国立医院和地方公立医院,政府应当提供相对应的财政支持与补助,提供有利其发展的优惠政策。民营的医院应当作为营利性质的医院,通过利用民间的资源向社会提供服务质量更高的,可供选择的医疗服务,这些医疗服务是可以完全适用市场经济的原理。因此,从医院的性质、公益性的高低,对社会所应承当的职责与任务及其贡献的大小,来决定医院应当享受的优惠政策的幅度,应当得到的财政支持与补贴的幅度是公平合理的。当然,在医疗卫生服务的价格体系方面,也应当相应体现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自主定价的不同作用。
按照以上的原则,医疗体制改革在走向法制化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立法,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定位,即属于国立、地方公立、营利性医院中的哪一种形式,定位明确之后,相应的产权、劳资关系和运行机制等涉及医院管理体制方面的诸问题,也就清楚了。卫生执法
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在对医疗卫生执法与药品的审批、质量控制和食品药品安全性的监督管理方面,首先是应当按照医疗与卫生服务的客观规律和特点,明确医疗卫生执法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监督管理,对药品的审批、生产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性的监督管理,纳入到整个大的卫生行政范围之内。其中,医疗卫生执法涉及如何规范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方面的内容,并且根据的是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涉及的有关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规章、法规和法律。同时,对食品药品的监督管理涉及对药品的审批、生产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性,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情况时的对应措施,按照相关的卫生与安全的标准、技术规范、规章、法规和法律,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其次,医院管理、医疗保险和医药流通这三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能够相互影响的关系。特别是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需要得到相应的报酬与评价,人们在享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除了个人负担的部分,需要通过医疗保险支付,医药流通过程中涉及的医疗器械与药品的实际价格以及相应的流通成本,最后对构成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本有着直接影响。同时,医疗保险和医疗器械与药品的定价制度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根据医院管理、医疗保险和医药流通之间的特点,理顺相互关系对成功地实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再次,公共卫生、医疗、卫生执法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之间,在同一个卫生行政体制下,存在着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因此,将公共卫生、医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这三个方面,全部纳入到一个大卫生行政的范围内,在国家卫生行政部门中,设立公共卫生局、医院管理局、卫生监督与食品药品管理局,同时,成立由有关部委参加的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和国家社会保障委员会,统筹与协调国家在食品与药品安全和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从法律意识上进一步加强依法治国的理念,根据宪法的修正,从制度上尽快完成卫生法的立法及其相关法律与法规的配套立法工作,这对确保我国卫生事业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与效率,保障食品药品的安全,维护公民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作者供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从事卫生政策、卫生法、医疗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插图/苏益
第三篇: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方案(1985年8月30日)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卫生部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1985年8月30日,卫生部
前言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劳动人事部《关于实施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若干问题的规定》,结合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工资改革实施方案:
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
1.职务名称
(1)医疗、防疫人员按正副主任医师、主治(主管)医师、医师、医士的职务分列;(2)中、西药人员按正副主任药师、主管药师、药师、药士的职务分列;
(3)护理技术人员按正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护(助产)士的职务分列;
(4)其他卫生技术人员按正副主任技师、主管技师、技师、技术员(技士)的职务分列;(5)行政管理人员、卫生部所属医院按正副院长、科正副主任、正副处长、正副科长、正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的职务分列;省属医院以下管理人员的职务名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6)护理专业管理人员按护理部正副主任(或正副总护士长)、科正副护(助产)士长、病区(房)正副护(助产)士长的职务分列。
2.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卫生技术人员的结构工资制由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奖励工资四个部分组成。护(助产)士另加发护士工龄津贴(护士工龄津贴的若干规定见附件二)。基础工资、工龄津贴、护士工龄津贴、奖励工资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标准执行。各类人员职务工资标准见附表一、二、三、四;省属医院以下的各级医院(所、站)的管理人员职务工资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执行经国务院批准的同类人员的职务工资标准。
(二)工人实行以岗位(技术)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基础工资、岗位(技术)工资、工龄津贴和奖励工资参照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同类人员的标准执行;医院太平间工人执行国家机关技术工人的工资标准。
二、实施改革方案的补充规定
(一)要做好工资制度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要根据卫生部的有关规定,提出本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结构比例、限额和职责范围,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后下达执行。各单位要搞好定编定员,建立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制度。
(二)专业技术人员兼任行政管理职务和在医疗卫生单位内被选聘担任行政领导职务并实行任期制的,如技术职务工资高于管理职务工资时,在任职期间,可按技术职务工资标准执行。
(三)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今后应逐步实行聘任合同制,并按受聘职务确定相应的职务工资。
(四)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和各类学校毕业生,实行一年的见习期,见习期间的临时工资待遇,按国家的统一规定执行。
见习期满后,按确定的职务,领取相应的职务工资。取得博士、硕士学位的毕业研究生和医科大学八年制本科毕业生,以及入学前工作满一年以上的各类学校毕业生,均不实行见习期,可根据其学习成绩和业务水平直接明确职务,执行职务工资。
新参加工作的初中毕业生执行定级工资后,通过两年实际工作锻炼,并经考核合格者,晋升或聘任为医(药、护、助产、技)士职务的,如原工资低于7级58元(包括基础工资40元,六类工资区,下同),改按7级58元发给。
护理员、防疫员、药剂员、消毒员、配餐员和妇幼保健员熟练期满后,转正定级均按52元发给。
工人的转正、定级工资按国家的统一规定执行。
(五)考虑到麻风病医院(村)的特殊情况,对设在城镇以外的麻风病医院(村)的工作人员,自1985年7月起,除执行国家正常的晋级增资制度外,工资向上浮动一级;今后连续工作每满八年予以固定,并继续向上浮动;如调离麻风病医院(村),其未固定的浮动工资即取消。
(六)乡村医生(原赤脚医生),被吸收录用为国家正式职工或考入医药学校毕业后为国家正式职工的,其担任乡村医生的工作时间,可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
(七)卫生部门所属教育、科研、新闻、出版单位,可分别执行教育、科研、新闻、出版部门的工资制度改革方案。中等专业护士学校、卫生学校、中小学校、技工学校、幼儿园的教师,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教龄津贴标准,享受教龄津贴。
(八)卫生部与省、直辖市双重领导的京外单位的工资改革工作,由省、直辖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并执行当地的具体政策规定。
(九)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参照本方案,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卫生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具体实施办法。各类人员的工资标准不要高于本方案。
(十)集体所有制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可参照本方案和国发(1985)62号《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的精神,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十一)本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后,从1985年7月起实行。卫生部门所属的中小学校、幼儿园从1985年1月起实行。
第四篇:医疗卫生服务承诺书
医疗卫生服务承诺书
1、礼貌热情服务,实行24小时应诊,不推诿、训斥、刁难病人。尊重患者知情权,保护患者隐私权。
2、实行收费项目、标准公开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合理检查、规范用药、不开大处方、不做不必要的检查、不自设收费项目、不提高收费标准。
3、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严格遵守廉洁行医的有关规定,不得索要、接受患者及亲属的钱物及礼品;不得收受医药代表的馈赠。
4、认真开展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
5、实行首问(诊)负责制。凡第一个接受患者或家属问询的医务人员将负责解答或帮助患者找到解答的科室(人)。
6、设立“爱心病室”。凡我镇“五保户、残疾人、低保户”来我院住院治疗,可享受总费用10%的减免帮助。
7、危、急、重症病人实行,先抢救后收费的规定。
8、全面执行基本药物使用和落实药品零差价制度。
9、加强人才培训,更新医疗设备,促进医患和谐,提高技术水平,确保医疗安全。
10、发现违规行为欢迎举报,举报电话:
;举报信箱在门诊大厅
第五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提升我院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群众满意度,让群众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有效就医、明白就医,遵从区卫生局安排,在近年开展“作风大转变、质量大提升年”、“内涵质量提升年”活动的基础上,2015至2016年利用二年时间在全系统开展以优化医疗单位服务环境、强化医疗单位经营管理,落实医疗核心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夯实医疗服务基础、改进服务流程和加快人才培养为重点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结合我院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结合“建设群众满意的妇幼保健院”活动,以创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为核心,以办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单位为目标,全面提升我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为全区妇幼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源动力。
二、目标任务
1、强化管理,提升医疗卫生工作的综合效益。加强我院领导班子建设,培养班子成员和各科主任的经营理念和精细化管理意识,通过科学管理,不断提高我院的效益。医院将通过对各科科主任制订任期目标责任制,完善监督问责机制形式,夯实领导责任,促进我院持续发展。各临床、医技科室从2015年起,每年门诊、住院病人要增加10%以上,业务收入增加20%以上,药占比控制在40%以内。在管理上推行成本核算,降低医疗成本,杜绝浪费,逐步实现单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
2、落实核心制度,提高医疗质量。各科室要把各项医疗服务规范和核心制度贯穿于工作的每个环节,使之成为工作人员的自觉行动,做到工作有制度、行为有规范。我院要成立专门机构,定期对医疗质量进行检查,重点落实交接班制度、会诊制度、三级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新技术准入制度、术前讨论制度、首诊负责制度、查对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以及抗生素分级管理使用等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切实提高规范化操作水平,杜绝医疗安全隐患。要组织医务人员系统学习《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2013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2012年版)》、《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等行业规定。我院将适时使用局里统一电子病历书写模板,定期组织基础体格检查培训和病历书写、处方书写等培训,开展病历书写竞赛,切实提高医疗文书书写质量。要进一步把好上架病历质量控制环节关口,完善病历书写自查、科室检查、院级抽查的检查机制,确保病历甲级率在95%以上,杜绝丙级病历。临床护理工作要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根植于护理工作者脑海之中,积极推广责任制护理,倡导微笑服务,努力营造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尊重病人、帮助病人的氛围。要结合我院实际,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创建活动,强化分级护理质量管理,切实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医疗安全。要健全护理业务培训制度,强化护理人员“三基三严”训练与考核,不断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和质量,让护理工作真正做到五全(掌握病情全面、护理照顾落实全面、专科措施全面、健康教育全面、出院随访全面)、四勤(勤问候、勤观察、勤判断、勤处置)、三满意(患者满意、医院满意、社会满意)。
3、突出重点,着力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我院要以创建“二甲”为契机,重点开展专科建设,下功夫打造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专科品牌,以专科优势引领医院持续发展。积极培养产科、儿科领军人才,着力打造产科、儿科特色品牌;活动期间要完成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可视无痛人流机、CR、18导心电图机等配置任务,全面开展彩超心脏、体表检查、生化检验、电解质和凝血四项、梅毒检测等检验项目。各科室要全部设立二线值班,病房要固定专职医生负责管理,落实住院部值班制度和24小时护理责任。总之,要通过特色科室、重点科室建设和设备的不断完善,努力使我院的住院患者2016年底突破5500人次、门诊患者突破6万人次。
4、规范医疗行为,保障医疗安全。要重视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建立急诊急救领导小组及抢救小组,制定落实各类突发情况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培训,定期组织演练,让医务工作者熟练掌握急救常规和技能,确保急救药品配备率、急救设备完好率达到100%。要认真执行卫生部下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和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病人不超过20%的规定。要加强医院感染和医疗垃圾规范化处理工作,医院感染培训要达到100%,确保人人过关。要进一步落实医疗废物分类存放、交接管理等制度,坚决杜绝二次污染。要严格执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执业医师法》,照章核定诊疗科目和机构类别,规范科室名牌,依法规范医疗机构及工作人员执业变更、校验等工作。确保医疗安全。
5、从严从实,认真做好公共卫生工作。我院将成立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院长兼任中心主任,将配齐配足专(兼)职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细化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公卫项目实施有规范、经费拨付有依据,切实把服务内容、服务对象落实到具体的人头上,坚决杜绝闭门造车、弄虚作假现象。院疾控科要积极开展重点传染病防治及疫苗接种培训,确保疫苗接种规范、流程合理。要加强传染病管理,完善传染病应急处理预案。院监督科要积极开展卫生监督协管,确保信息畅通。院妇保科要加强对妇幼保健项目的宣传指导,不断提高妇女儿童的知晓率、参与率。公卫项目办要加强对公共卫生项目实施单位的督导考核,坚持每季度进行一次检查评比,将检查评比结果向全院通报,并与经费拨付挂钩。
6、完善医院布局,优化就诊流程。一是我院自己建筑布局和科室划分,从病人的就医需要出发,合理进行分区,医疗区(门诊、住院部)、办公区、公共卫生区、生活区要相对独立,中医药服务区要相对集中。室内装饰装修要环保,室内外环境要干净整洁,单位绿化覆盖率要达到40%以上。二是要尽快落实网上预约门诊、无假日门诊、便民门诊等惠民便民措施,切实解决“三长一短”(挂号、检查、取药时间长,诊疗时间短)问题,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加强导诊引导,切实解决患者在不该排队的地方排队的问题;急诊抢救、会诊必须有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指导或主持,急诊会诊8分钟内必须到位,急诊留观时间≤72小时。医技科室要做到随到随查,检验、心电图、超声、影像常规检查项目自检查结束到出具结果时间≤30分钟,其他检查项目必须在当日下午两点前出具检查报告单。
四、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对“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的组织领导,我院成立活动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其余副职领导任副组长,各科室主任和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在院医教科立办公室,负责活动的协调组织工作。
五、几点要求
1、加强领导,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各科室、部门要高度重视“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成立活动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主要领导要亲自上手抓,定期对活动效果进行检查评估,确保活动扎实有序开展。
2、强化督导检查,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医院将把这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做为今明两年业务工作的重点,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坚持每季度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量化打分,排名通报,对存在的问题下发整改通知,各科室、部门要按期整改到位,并以书面形式上报整改结果,对多次整改不到位的要追究科室、部门主要领导责任。继续实行医疗单位“4个内部公示制度”(医生病员量、抗菌素使用量、住院自费比例、患者投诉和表扬情况)和“医疗机构8个排队制度”(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中药收入占药品总收入比例、平均住院费及自费比例、平均门诊费、门诊输液人次占总人次比例、单病种平均费用、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患者满意率),每季度对各科室、部门 “4个内部公示”和“8个排队”情况进行通报。
3、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我院从今年起利用两年时间,坚持每季度聘请专家,有针对性地对全体医务工作者进行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妇女儿童保健、病历处方书写、抗生素使用、体格检查、基础护理、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检验、影像以及中医药和适宜技术应用等业务技能培训;各科室、部门也要结合实际,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培训计划,为医务工作者的学习提高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