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编制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5 02:1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员编制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员编制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研究》。

第一篇:人员编制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研究

人员编制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研究

李小春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目标。为落实这个战略目标,机构编制部门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发展规律,立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改变思维定式,创新管理模式,使机构编制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但是,当前建立在传统管理模式上的人员编制配置,已日益阻碍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和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研究探索出新的思路和办法,切实做到科学合理配置人员编制。

一、当前人员编制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1、机构编制管理理念落后。机构编制部门的人员编制管理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能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针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认真总结思考,开拓创新;不能从狭隘的、单纯的、束缚的机构编制管理中跳出来,把计划经济和传统的管理思维及方法调整到与市场经济相配套、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来,缺乏注重宏观调控、长远效益和全局性思考的管理理念,利用信息平台等先进方法和技术的管理手段,导致机构编制配置不合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效率不高。

2、人员编制配置的标准滞后。长期以来,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核定人员编制,没有一个较为完善和可行的标准体系作依据。即使曾经对某些部门和行业制定了一些定编标准,如学校、医院的核编标准,但在今天看来,这些定编标准大多数是单项的、局部的,甚至现在已经是过时的。而大多数部门和行业都未建立起贴近和符合实际的定编标准,导致编制部门在审批机构编制时主要是依据上级文件的精神,参考周边地区的作法,造成工作量大的单位编制未能及时增加,而一部分职能弱化的单位则出现编制空余等人员编制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因此,人员编制管理在审批的这个第一环节中就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阻碍了各级行政工作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3、机构编制管理干扰多。在实际操作中,机构编制管理受到多方面的干预。一是法律法规干扰。在现行体制下,受利益的部门化现象影响,也出现了政策的部门化现象。一些法律法规的起草人,总是站在本部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硬把机构编制问题也塞进单项的法律法规之中去,给他们的意志披上合法的“外衣”,强加给机构编制部门。二是领导和部门干扰。有些地方领导以讲话、参与协调、批文件等方式干预机构编制工作,也没有意识到机构编制审批“三个一”规定(凡涉及机构编制事宜,机构编制一个部门承办,机构编制部门领导一支笔审批,机构编制部门一家发文)的严肃性;一些部门涉及到机构编制事项,不给同级编委写报告,而是直接给党委、政府或给党委、政府领导写情况报告。三是条条干预。按照机构设置原则,不能要求“上下对口一般粗”。有些部门总是以本部门工作重要为由,或以“达标”为要挟,以资金审批、给设备、给项目为“诱饵”等等,要求下级增加或设置与之相对应的机构,配置一定的人员编制,使下级机构编制部门无所适从。

4、人员编制核定随意性大。迄今为止,在人员编制配置及领导职数等方面,执行的是党委、政府或机构编制部门下发的政策文件,是一些原则性的政策规定,不具备法律权威性,对具体的人员编制配置多少,往往是“工作需要”一句话,缺乏法律和科学依据,核定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表现在:一是核定人员编制时,往往是以实际人数为标准,有多少人核多少编制,保证人人有编制,人人有工资。二是对于超编人员进来后没有编制,就想法增编制;或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再向编制部门要编制。三是与周边兄弟县市区横向对比,尽可能地保持一致,不考虑区域差异。四是实行编制代替,一些地方因机构改革行政编制精简了,但人员没精简,于是就想法设法增加“自定编制”,用事业编制代替行政编制,其结果是人员没减少,财政负担没减轻,甚至造成财政负担的加重。

二、人员编制资源合理配置的建议和对策

人员编制的配置,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应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准则,适应机构编制管理对象和范围的变化,以工作量、职责业务范围大小为主要标准来核定。针对存在的问题,人员编制管理应引入国外政府或企业管理中先进的管理新观念、新模式,探讨符合我们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依靠信息技术作为平台和手段推动人员编制管理体制及模式的改革与完善,提高人员编制管理的水平;通过完善立法和政策及制度使机构编制部门的管理走上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道路。

1、引入先进管理理论,更新人员编制管理理念。

我们应打破传统的人员编制管理理念,树立全新的人员编制管理观念,不只是规范、管制,而是发展、创新。机构编制工作者必须加强行政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法律、市场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修养,提高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及运用先进技术手段的水平,要摆脱加加减减的传统管理模式,着眼宏观层面研究大局性问题。机构编制部门应借鉴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研究探索新形势下配置编制、控制编制总量、调整人员结构的新办法。

2、盘活编制存量,充分发挥编制效用。

随着形势的发展,许多部门职能发生了变化,从客观上要求与职能相对应的人员编制配置需要适当调整,以实现人员编制配置与职能需要的科学对接。

一是加强职能调研。只有对职责任务进行详细的了解、分析,才能科学地配置人员编制。借鉴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工作分析法,对职能职责进行科学分析,明确各项职能所具有的管理和技术特征,以及对任职者的要求(包括数量和素质),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科学合理设置机构,配备人员编制,设置岗位。

二是实行动态管理。运用弹性手段用好用活现有编制,实行“控制总量、盘活存量、有增有减”的动态管理制度,促进机构编制资源的优化配置。

控制总量,当年机构编制总数原则上不得突破上一年度的机构编制总数。所有涉编事项,都在这个大前提下运作。对新设机构,一般采取“撤一建一”和增挂牌子的方式解决。对职能调整的部门,按照编制、人员随职能走的原则进行调整。

盘活存量,着重引导超编单位人员向空编单位流动、职能弱化单位编制向职能加强单位调整。对确需补充人员的单位,主要通过系统内编制横向调剂的方式解决,促进编制内人员合理流动。

有增有减,探索建立对各部门各单位现行职能情况的监督评估体系,采取跟踪督导、职能审查、法人年检、群众测评等方法,掌握各部门各单位履行职责情况、事业发展情况、社会贡献情况等,通过评估事业发展,对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体制机制创新、有利于拉动发展的领域和部门,配足配强机构编制,对职能消失、弱化的部门和单位,进行机构调整、编制压缩、职能理顺和人员精简。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收回一定的编制,用于职能增强的部门,实现有增有减的动态管理。

三是建立健全部门综合约束机制。在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组织人事管理的配合制约机制基础上,通过加强和改进机构编制管理,提高人员编制的使用效率,严守“三不超”(即行政机构和领导职数不超限额,行政编制和政法专项编制不超限额,本级财政供养人员控制数不超规划目标),力保“三协调”(即协调处理总量控制与结构性矛盾的关系,协调处理好定编定岗到人、实名制管理与搞活用人机制、加速人员流动的关系,协调处理控制财政供养人员与公共服务、公共管理需要增加人手的关系)。

四是发挥编制效用。编制效用的有效发挥,基点是人才质量。编制部门应加强思考,协同组织人事部门,拓宽渠道,多途径解决公务员队伍的断层和结构失衡问题。通过编制人才规划,探索党政机关对特殊职位、特殊专业人才采用“聘用制”等方式,解决公务员队伍“人才断层”和“后继„乏‟人”问题;建立和完善公务员培训考核制度,进一步挖掘和提高在编公务员适应岗位的潜质和能力,以使每一个都能顶一个岗,更多公务员能顶多个岗,以大大提高编制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而从内涵上有效地缓解了编制资源不足的矛盾。

3、加强制度建设,促使人员编制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

一是坚持集中统一领导制度。凡涉及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增减的,统一由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按程序报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或党委、政府审批,其他任何部门和单位无权决定机构编制事项。

二是完善实名制管理制度。通过实名制管理,做到凡按规定批准成立的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都要实行定编定员,确保实有人员与批准的编制和职数相对应。建立健全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中央已开发出了较完善的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机构编制部门需及时建立自己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切实提高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是加强机构编制标准化研究。机构编制部门要高度重视机构编制标准的研究工作,将实践经验与科学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机构编制管理对象和范围的变化,力求在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社会事业重要行业、公众服务重大事项上取得一些突破,形成一些规范。针对目前机构编制工作的随意性和经验性问题,要加大对编制总量标准、编制核定标准、人员结构比例标准、领导职数核定标准等基础性标准的研究力度,提出科学化的标准,当前特别是要加强研究反映行业特点、体现管理规律、满足发展急需的事业机构编制标准,在此基础上将研究的成果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使机构编制工作有章可循,才能实现机构编制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法治化。

4、出台编制法规,严格依法管理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是,建国以来,我国还没有制定出一套机构编制的行政法。虽然党中央、国务院也三番五次地下文,要求严禁擅自增加编制、超配干部,但事实上,超职数配备干部,超编制进人在各地屡禁不止,因此而受到处分的几乎没有。实践证明,仅靠红头文件管理机构编制,显然力度不够。因此,必须尽快立法,要用法律的形式,将机构编制相对地固定下来,减少人为因素干扰。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都比较成熟的国家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加快机构编制的立法工作;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和立法的理论研究,全面总结各个地方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使机构编制管理的立法在地域上更广,在层次上更高。

5、加大监督力度,严惩违规行为。

加强监督检查,是落实法律责任的根本保证。有效加强对机构编制管理的监督检查是克服和预防违规现象发生的有效手段,也是落实法律责任的根本保证。通过完善各种措施,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力度。

第一,健全工作制度,促使监督检查工作规范化。

重点健全四个方面制度:一是考核和评估制度。将机构编制工作列入对各级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作为领导班子年度实绩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一项内容。重点监督超编进人、混编混岗及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等问题。二是协作制度。通过构建组织、人事、编制、财政和纪检(监察)部门之间的横向协作机制,在建立季度联席办公会议的基础上,每年年底开展一次联合检查,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的综合约束机制。三是违纪违法预防机制和惩防并举机制。在监督工作中坚持实行四个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单位自查与年终检查考核、事前监督与事后监督、公开监督与自身监督相结合。四是责任追究制度。明确了党政主要领导在机构编制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按照主要领导负总责、“谁主管,谁负责”和“谁批准,谁负责”的总体要求,建立对机构编制管理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制度。第二,推进政务公开,促使监督检查工作公开化。

一方面,按照便于监督、积极稳妥、依法公开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将除了保密内容不宜公开以外的所有机构编制信息全面公开,包括机构编制政策、工作程序、审批条件及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信息全部上网,全方位接受社会监督;另一方面,对社会实行公开承诺,依托12310举报电话,建立奖励举报制度、编制政务信息咨询和投诉答复处理制度、接听投诉电话值班制度等各项制度。

第三,坚持严查深究,使监督检查工作落到实处。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吃“空响”和违规挤占、挪用编制以及人、编、岗分离现象,通过查处,消灭违纪苗头,使之达到防微杜渐,以儆效尤的目的,从而以形成以好的机制促进事业健康发展的态势。

第二篇:A题 资源合理配置

A题 资源合理配置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仍然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讨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94年3月制定和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从我国具体国情和人口、环境与发展总体联系出发,提出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道路的新阶段。

目前,已采集到某地区近年来农业投入、产出部分相关数据如附件。问题:

1、分析附件(A题数据)表中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试对表中缺失数据库估计补充完善;

2、根据你的了解和上述表中相关数据,设计合理的指标体系,对该地区农业发展历程进行可持续性评价,从中揭示该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关对策和建议。

第三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浅谈贫困山区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大竹小学 校长 王达山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摘自《十七大报告》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摘自《十八大报告》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问题是在十七大首次写入报告的,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又有了深化和发展,对教育公平又有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非常明确,要通过缩小区域、城乡、特殊群体之间的教育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让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虽然教育公平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和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差别;由于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城乡差别;由于贫富差

距和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造成的男女性之间在教育上的性别差别;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民族差别等等。基于种种差别,造成了当前教育的不公平,笔者就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如何化“不公”为“公平”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不公的体现

(一)教学起点不公平

1.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农村学校经费匮乏,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落后。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而广大的农村遭到忽视。从教学设施上看,多数村小没有图书室、实验室、活动室,更不须说电教室、微机室。从教学手段上看,很多学校还停留在原始的“三个一”上(一本书、一支粉笔、教师一张嘴),多媒体教学更无从实现。

2.教师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以下几大问题:一是教学观念落后,缺少创新意识;二是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农村教学工作的骨干教师;三是工作积极性不高。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村教师与城镇的待遇差距越拉越大,因此在心理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职业产生了悲观情绪;四是教师队伍不稳定。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千方百计想调入好的环境工作,各级部门也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呈现十分不稳定的态势。

(二)教学内容不公平

教学内容存在城市偏向,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违背。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存在严重的城市偏向。特别是语文、思想品德、社会这类教材都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城市生活的价值取向,课文中有许多农村儿童不熟悉的内容,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

(三)教学结果不公平

目前,城乡学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城乡儿童在受教育的“质”和“量”上面临着明显的差距。从“量”的角度看,农村儿童较之城镇儿童在入学率、升学率、受教育年限诸方面都比城市的低。从“质”的方面来看,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落后,教学手段简陋,儿童信息闭塞,特别是教师队伍不稳定,导致农村儿童接受质量差的教育。目前农村中小学绝大多数仍是推行“应试教育”,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去换取升学率。

二、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公平的基本策略

(一)均衡配置教学资源。均衡配置教学资源,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资力度:调整教育投入结构,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规范的教育成本补偿制度,弥补农村为城市教育的付出。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面对近一二十年来悄然兴起、不断升温的所谓“窗口学校”、“示范学校”和“重点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作理性分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育好每一个孩子,这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二)改变教学观念,重建教师精神文化。农村教师自

身要以新课程的理念武装头脑,努力调适新课改中的文化冲突。一方面要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首先从“重教”向“重学”转变;其次,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另一方面,要重建教师精神文化。建设良性的创新文化,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师追求稳妥、疏于学习的传统,给农村教师群体注入鲜活的学习动力,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引导农村教师参与到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科研中去,探索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教学方式。

(三)实行农村教师特殊制度,深入推进“农村教师培养国家行动计划”。针对农村教师待遇低,国家要实行农村教师特殊制度,对农村的从教人员实行大幅度的工资补贴,改善农村教师工作条件,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另要继续建立“国家教师培养奖学金”,实施“师范毕业生支持农村教育志愿者行动计划”,在重点师范大学中成立农村教师培训机构,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大“城乡、东西部帮扶工程”力度,促使教师队伍专业成长。

(四)改革课程设置,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一要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学校教学内容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脱离的状况,增加农村实用知识的教学内容;二要突破课程设置的单一性,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适应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加“劳动课”、“职业技术课”;三要确立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争取各方的支持,积极开发地方

课程和校本课程。

(五)加强对农村教学的质量评估和监督力度。针对目前一些农村教学管理非常松散的现状,学校内部要以教学为中心,以常规为出发点,制订科学合理的可操作的各类教学规章制度。同时,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加强对农村学校的管理,使之走上正规发展的路子。教研室要加大调研力度,对农村的教学工作进行深入、全面、系统地分析,微观诊断,宏观把握,提出合理的建议。督导室启动督导评估机制对之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督导评估。

人民满意的教育,不光是让老百姓更满意,也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和老师满意。对于农村学校的管理者,我觉得更应该提升认识,拓展思路,要用一种大视野、大教育观、一种大爱去发展我们的教育。要以十八大为契机,从国家的发展角度出发,多维度地去发展教育。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第四篇: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加强教师轮岗交流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加强教师轮岗交流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措施。城乡师资能否均衡配置,是决定义务教育能否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三年多来,我们为了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从建立机制入手,建立健全教师配备长效机制:

一、加大补充新教师力度。三年多来,我们共引进217名资教生,所有资教生我们都按照要求全部充实到农村学校中,目前农村教师年龄老化、知识老化问题正逐步得到缓解。2010年秋新招聘30名资教期满资教生;2011年秋,又签约引进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重点院校免费师范生34人,他们首先被充实到薄弱学校的薄弱学科教师特别是英语、体育、音乐、美术教师中。

二、建立襄州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与轮岗交流机制。为了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我们一是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全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合理定编,推行教职工聘任制,科学设岗。二是全面开展教师轮岗交流,建立和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制度,促进教师均衡配置。为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专门制定了《区教体局关于城镇教师轮岗支教工作的意见》,初中教师在全区内、小学在镇域内,实行“三年一制”教师轮岗交流,每年教师轮岗交流不得低于10%。严格控制教师向县城或县城周边乡镇学校流动,鼓励教师向偏远学校或农村薄弱学校流动,严格实行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把在农村中小学任教一年的经历作为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的必要条件。建立“教者从优”的保障机制。我们着力提高教师医疗保障范围和标准、统一办理教师意外伤害保险、扩大教师大病救助保障范围、提高绩效工资标准。同时,建立激励教师到偏远农村轮岗支教的机制,通过提高绩效工资待遇(农村教师比城区教师高10%)、发放教师交通与生活补贴、兑现评先表模与职称评审的优先政策等,鼓励和引导城乡教师合理、有序流动,使城乡学校之间的教师配置逐步均衡。各镇中心学校也安排政府所在地中小学优秀教师到边远的村小轮流支教帮扶、对口支援、巡回讲课、挂职锻炼等形式进行城乡教师交流。2010年,全区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帮扶、对口支援的教师达1000多人,到张湾、区四中等区直学校挂职锻炼的教师有46人。

三、建立襄州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小学校长城乡交流机制。为让一批能治校、善教学、精管理的教育专家走上城乡学校校长岗位,真正实现教育家治校,我们全面推行全区中小学校长城乡交流制度。三年来,我区仅农村校长到城镇交流挂职的锻炼的校长就有李伟、张兵、孙元武、周学瑞、袁艺广等11人,全区农村学校小学校长到城镇交流的有17人。

通过实施新增教师到农村任教、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以及区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在城乡学校之间的相互流动,全区城乡学校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办学效益逐步均衡。

第五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缩小城乡差距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的核心是教育资源的合理配臵。合理配臵教育资源,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如何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让人民群众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资源,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我们分别到仁化、曲江等县(市、区),对目前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写出本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目前,R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121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独立初级中学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完全小学25所,教学点77所。在校小学生23340人,教学班706个,平均每班33人(县城班额偏大,每班大都超过50人);在校初中生16892人,教学班329个,平均每班51人。

二、目前城乡教育存在问题

一是教学资源配臵不合理。城乡教育资源配臵不合理最直观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教学资源的配臵不合理。R县的县城学校、镇级学校与乡村学校在办学条件上的差异表现非常明显。县城学校享受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各类设备十分完备,镇级中小学校教学资源也较为完备,村级小学条件相差较远。近十年来,该县基本上没有专项资金投入乡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村级小学教学设施设备陈旧,教学器具缺乏,没有配备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一些位臵上较偏远、经济上欠发达的乡镇,学校的校舍残破不堪,有些甚至成了“危房”,在一些远离城镇的村办学校,校舍条件就更是简陋。由于许多村级小学面临被撤并,办学条件无法提升,教育教学总体质量非常不乐观。

二是师资配臵不合理。R县各镇特别是村级小学师资力 量非常薄弱,镇、村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较低,相当一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正而来,普遍存在着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单

一、教育教学方式落后等情况,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有的甚至连基本的教育教学都难以保证。由于历史原因,乡村小学已多年未补充年轻教师,现在很多乡村小学教师年龄严重老化。很多村小教师的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甚至更高,比如翁源县江尾镇新生小学教师平均年龄达55岁。镇村两级学校紧缺英语、计算机、体、音、美等学科教师。村级小学基本上是教师包班教学,学校没有专职音、体、美、计算机课教师,只能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有的村小教师甚至只上好语文、数学课,其它学科安排了课程也没人上。由于城乡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差距明显,近年来R县“教师入城”风潮引起社会的相当关注,许多教师都挤着调入县城或镇级中小学校,乡村学校的师资只有流失没有补充,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的稳定。

三是经费配臵不合理。城乡教育经费配臵差异巨大。由于教育政策中的“城市中心”取向和近年来创建教育强县的政策引导,R县对教育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城镇地区。有限的教育经费主要集中于城镇,原本更需要扶持的乡村教育得到的资金支持远远少于城镇,很大程度制约了基层教育的发展。

四是生源配臵不合理。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臵导致学校条件及教学水平上存在差异,优质资源集中在城镇少数的学校。教育优质资源的稀缺性导致择校风盛行,家长都争相让自己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上好学校,争相往城镇里钻,导致乡村学校生源减少严重。同时好学校对生源进行“择优”录取,导致优质生源向少数学校不断集中,基层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则步入恶性循环。

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我们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程 度。当前存在的教学资源配臵不合理、师资配臵不合理、经费配臵不合理等不均衡的现象,必然制约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影响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因此就会越拉越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对乡村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乡村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各级领导干部的思维惯势,总以为基层学校的投入难出成绩,基层学校“庙小人少”没必要花太多的人力物力,在分配教育资源时“重城市轻基层”,导致城乡差异明显。

二是基层学校难以留住优秀教师。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城乡师资配臵不合理的根本原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教师待遇差,很多人不愿去农村任教。到农村任教的教师很多因为条件差,待遇低而离开。另一方面,农村生活环境差,没有完善的体育场所,娱乐场所、教师居住社区,在硬件环境上跟城镇差别很大,同时农村的多媒体的建设、互联网工程也不完善,农村教师的生活面较窄,精神文化匮乏,不能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造成愿意到基层任教的老师少之又少。

三是经费配臵重城市轻基层。在教育经费配臵上,长期以来存在着重城市轻基层的偏向。由于基层学校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而且教育经费的投入也是往往集中在县城学校或是个别的好学校,导致乡村基层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

四是优质生源被城市学校优先选拔。乡村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落后,教育结构失衡,校园环境不好,人才流失严重,教育质量低下,办学水平不高,学生家长逐渐丧失信心。同时“普九”后学生家长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大大提高,“上好学”的需求日益凸显。城市学校对优质生源进行选拔,优质生源流向县城现象严重。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决定 城市学校的容量有限,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城市好学校就读。R县县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位紧张,县城小学班额人数每班都达到50多人,有的甚至安排到60多人一个班。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无法就读,使县城学校面临更大压力。

四、对策

(一)确立均衡发展的教育观,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就是在不断加大、保证教育投入的前提下,合理配臵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素质,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实现不同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受教育群体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一是充分认识乡村教育重要性,树立城乡均衡的发展观。要在思想意识里树立发展乡村教育是农村的希望所在,是千家万户农民的希望所在。只有加快发展乡村教育,才能切实保障农民及其子女受教育的权益,实现广大农民求知求富的愿望,才能有效解决城乡教育发展不协调问题,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要充分认识乡村教育的重要性,改变过去的那种“城市中心”偏向,牢固树立城乡均衡发展的教育观,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变教育资源城乡分配不合理的格局,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全面理解均衡发展的教育观,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要在资源配臵上改变过去的重城市轻乡村的做法,向农村倾斜,保障乡村教育的发展。要克服均衡发展就是搞平均主义的倾向,逐渐消除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不合理差距,落实教育平等,在城乡之间建立协调的比例关系以达到教育平等的目的。

(二)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走规模办学之路。优化学校布局,要统筹兼顾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类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使全县教育布局结构更趋合理。一要重视学前教育,赢在起点。学前教育是一个人一生重要的奠基阶段。学前教育是儿童各种行为、习惯和性 格和学习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状况直接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及日后的发展。因此,要重视办好学前教育,从缩小城乡教育的“起点差距”着手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尽量不要在出现农忙时节适龄儿童在田间地头独自玩耍的情景。首先学前教育要加大投入,尤其是对乡村公办幼儿园的投入。县财政要加大对乡镇公办幼儿园的倾斜力度,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改建成幼儿园。其次是要发挥社会合力办好学前教育。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做大做强民办幼儿园,对各镇(场)中心幼儿园进行政策扶持和资金扶助,推动中心幼儿园上等级、上水平。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再者要提高幼儿教师水平,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合理确定生师比,基本达到每班配备二教一保,实现全县幼师学历达标,并持证上岗。二要做好撤点并校,优化布局。撤点并校是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学校结构。工作中要坚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稳妥实施学校布局调整的原则,并综合考虑我县人口分布密度、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经济条件、文化传统和学校分布现状等因素。撤点并校工作首先要着眼于科学规划,围绕“一个镇办好一所中学和一所中心小学”的目标,村小、教学点向中心小学集合,村小高年级向中学或中心小学集合的做法,整合和配臵教育教学资源。积极鼓励支持各镇撤并规模小、质量低的教学点。想方设法撤并30人以下的教学点,以规模促效益,以规模促质量,从而达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其次撤点并校工作不搞“一刀切”。对目前校园、校舍条件较好,又具有一定生源的学校,予以保留;对离镇区较远,交通不方便的山区小学要保留,并结合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寄宿制学校建 设、规范化学校建设、教育创强工程等对校舍及设施进行改造,在建立和完善镇中心小学或片完小,形成规模办学的同时统筹兼顾偏远山区孩子上学问题。三要发展职业教育,创造未来。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实现农民创富的重要途径。县政府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走资源共享、集约发展的路子。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免费入学的政策,继续扩大农村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免费就读职校的范围。同时,职业教育和市场需求、企业需求相结合,推行企业“定向式”、“定单式”培养,不仅重视培养学生技能的,还加强对学的就业指导,努力做到“助学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三)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要实现教育公平,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解决城乡教师资源配臵不均的问题。一是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补充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经济实力,加大对教师待遇的资金投入,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及福利待遇,吸引优质师资。按照每年不低于50人的规模,引进补充教师队伍,改变目前农村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状况,不断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健全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机制,加强在职继续教育。县要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继续教育经费用于教师学历提升及素质提高。二是形成稳定的教师农村任教机制,改变农村师资结构。引导新的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以改变目前农村学校老师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的状况;制定申报高级职称时必须有农村学校任教3年经历的政策,这样,每年将有一定数量的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县人事部门要考虑作为山区县要适当增加教师编制比例,切实改变山区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三是创新教师交流制度,缩小城乡师资力量差距。首先,实施县域内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建立县、镇教师流动或支教机制,每年以10%的教师数进行流动,以加强校际沟通交流,让一些边缘薄弱学校的教师、中层领导与先进学校实行对口轮换。其次,充分利用与城市学校对口帮扶的机会,促进学校教师的交流学习,不断提高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加大基层教育经费投入,确保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基层教育经费的投入,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保障。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确保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投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形成合力的资金投入体制,确保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依法和按政策增加教育投入。要按照有关规定,不断增加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在实现教育投入“三个增长”的同时,应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支出结构,优先安排农村教育发展经费。在目前地方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做到“三个确保”,即确保省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资金按省核定数全部用于农村中小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拨款标准足额拨付;确保上级教育专项补助资金及时拨付学校使用,不挤占、挪用或抵顶原有教育经费拨款。改变过去在学校建设上先保城市教育后发展农村教育的做法,更多的关注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将财力重点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的规范化建设中去,着力解决农村学校校园校舍、设施设备和场地不足的问题。二是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在乡村教育投入不足,学校建设发展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学校要积极与市场接轨、与企业联合,争取更多的各级各类项目资金,以项目建设推动我县教育资源的优化;鼓励支持发展民办教育,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开展捐资助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利用社会力量办学。充分调动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提高乡村办学的质量和水平,缩小 城乡教育差距,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下载人员编制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员编制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促进均衡发展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促进均衡发展洪湖市新滩镇中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周华明 副组长:李长发 张振涛 胡旭东 成员:程昌云 胡永斌 李永安王 进 张毅君 高加......

    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小编推荐]

    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杨慧钰 史 敏 “看病难、看病贵”是近年来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究其原因,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长期以来,受体制和政府......

    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提要 我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如果能有效地配置人力资源,这种配置本身就会有巨大的收益。但在实际配置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问题。怎样有效地解决......

    如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如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在人类拥有的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宝贵的,因为它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如果没有人力资源作为基础,其他任何资源都无法实现其经济功能,因此,人力资源管理......

    《合理开发利用家长资源的研究》研究报告

    《合理开发利用家长资源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编号 【2010】-JKGHBSY-0933 一、选题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崭新的课程改革......

    物业公司人员配置标准及人员编制

    物业管理人员配置、定额(建议) 物业管理——刘大山 一.组织架构与岗位设置管理标准作业规程 1 .目的规范公司组织架构与岗位设置的一般原则及调整方法。 2 .适用范围 : 适用于物......

    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研究设计

    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研究设计 项目名称: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 一、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项目背景 中小企业在现在经济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农业生产资源的配置

    《农业生产资源的配置》一填空题 1、农业生产资源是所需要的各种 2、农业生产资源的特点 、、3、按是否含有人类劳动,农业生产资源可分为和。 4、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