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廉是仇和的标签
清廉是仇和的标签。
2007年12月28日,仇和就任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的第五天,他发表了自己著名的“八无”感言,这一感言他在担任县委书记时就曾说过—“我到昆明工作,人地两疏,和大家无亲无故;从未共事过,与大家无恨无怨;只身一人,无牵无挂;工作一定能无私无畏”。
仇和一路走来,政绩耀眼。他在宿迁与昆明的许多政策,比如“社会办医院,政府管医院”、窗口单位一站式办公服务,都已经在全国推广。仇和在昆明,两年就把搁置很久的三环路给修通了。一场空前的城中村拆迁也在仇和到任后启动。
事实证明,当权力没有被关进制度的笼子,仇和这么一位有个性的官员,还是倒在了反腐风暴中。他的无限权力,让他的工作不再能无私无畏。
“天下最真实的官只有两个,一是宰相,一是县官,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是有改革的空间和余地。”这是仇和当年的一句话,曾被许多媒体引用,或是称赞其为“实干家”,或是贬低其为“酷吏”。无论如何,“最具争议市委书记”,是仇和怎么也摘不去的头衔。作为这句话的印证,无论是在宿迁,还是在昆明,大拆大建、造城运动成了仇和的一个标志。
不可否认,这种行为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带来极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三年并作一年,搁浅多年的二环路硬是连了起来;落户手续办理从28日压缩至2天。官员们要连走带跑,害怕跟不上仇的脚步;带着狠劲的仇式语录,在官员中广为流传。”有人如此描述“昆明速度”所带来的好处。
然而,速度终究是速度,它是建立在对后面经济增长动力的提前透支基础上的。大拆大建的逻辑,无非是政府征地、拍卖,房地产商盖楼、卖楼,资金回笼后进行新一轮的拆和建。然而,任由拆建轮流抬高房价,政府腰包是鼓了,地产商的利润是高了,但这种增长方式是非常粗放的,且不说破坏历史文脉,单说地是有限的,人们的购买力也是有限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回看一下习近平今年下团的讲话就知道,经济要速度,但更要质量。仇和不仅是一个人,更是一种增长方式的代表。选择在这个时刻带走仇和,其宣示的是对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视,对大拆大建、造城运动的否定。
当然,否定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并不需要让其成为“阶下囚”那么严重。事实上,更加关键的是,这种大拆大建,内部存在太多的权钱交易。依然是财新的记者,放出消息,“仇和被查一事,牵扯昆明土地城建系统的腐败问题”。这或许才是仇和真正落马的原因。从刘源回应徐才厚落马,是习近平亲自督办,到王岐山放出狠话,“不能放任自流,造成干部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有腐必反已经是最大的共识。不过,意义不止如此。
前两者,不少落马老虎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仇和的落马,更大的意义还是对独断专行的否定,对人治的纠偏。“仇和手一挥,拆到东河堆,仇和望一望,拆到南关荡(地名),拆到的不要跳,没拆到的不要笑,只是仇和没看到。”有人曾这样调侃。仇和不仅是大拆大建逻辑的代表,更是独断的标杆。“看准的事情,砸锅卖铁也要做。”应该说,这种干劲是每一个干部都需要的,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得按照法律来。即使是特事特办,也不能违反党纪国法。用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有权,不能任性。因此,仇和落马透露出的第三个信号,便是对法治坚定不移的推进。
还有一点,应该算是附带品。干部的竞争性选拔,实际上正源于仇和的推动,尤其是他在宿迁搞的“公推直选”。这一点,笔者在之前的文章已经谈过,习近平对此是反对的。委任制、选任制和聘任制,这三种用人方式,习在组织工作会议上已经提过,单独用哪一种,都会造成干部用人出问题。因此,仇和的落马,也是对一昧使用竞争性选拔选任干部的否定。
实际上,大部分人都不仅仅是在关心仇和,而是在关心江苏,毕竟,那个地方才是仇和政治的起点。是否会牵涉,目前还不得而知。不妨静等叶子落下。
2011年他升任云南省委副书记,2012年11月入选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他也是十八大后落马的第10位中央候补委员,是今年以来落马的第8位副部级官员。
仇和被称为“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
一直以来,仇和的“铁腕”施政风格都饱受争议,他也因此被称为“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
据报道,仇和的施政起点,都是由“治官”开始。在宿迁,他扳倒了前沭阳县委书记等贪官,撤换了不作为的干部;在昆明,已有1200多名官员因“影响软环境”被问责。在媒体的观察中,仇和从政以来,多次施行和发布让人惊讶、意外的政治举措和命令。有人认为他为了政绩不顾人权,也有人认为他做事铁血果断,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发展。褒贬不一的争议,一直是他留给媒体的突出印象。
2012年初,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铁腕仇和激活春城之水》,文章称,问一千个昆明人,一千个人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在所有“新政”中,仇和做得最好的,是“铁腕治吏”。“仇和喊开会,所有人跑步下楼、出门、上车,一个都不敢迟到;一位局长睡着了,没接到市委办公厅半夜打来的电话,第二天就受到仇和批评;一个下大雨的中午,仇和看到垃圾车里的垃圾顺着雨水往下流,就打电话给正在吃饭的环保局长,要求立刻解决„„”
云南一年多来已有多名高官被查
仇和的落马,让云南官场“反腐地震”再受关注。去年3月,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去年7月,云南省委原常委、昆明市委原书记张田欣因涉嫌违纪被免职。去年8月,曾担任云南省委书记长达十年之久的白恩培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
官场“地震”中,云南也在去年10月进行了一次人事大变动,李纪恒由云南省长转任省委书记,在全国总工会任职的陈豪“空降”云南,今年1月“转正”为省长。而云南省委原书记秦光荣调任全国人大任职。
此前的2013年10月30日至12月28日,中央第五巡视组曾对云南省进行巡视,指出云南党风廉政建设形势严峻,反映领导干部问题较多,工程建设、矿产开发、土地使用以及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等领域腐败案件易发多发。
学者:我们不忍心批评这个人 但仇和的无限权力让人感到恐惧
个性官员主导的改革很强势,也很脆弱。仇和的“步步高升”,被认为个性开始得到宽容和支持。离开宿迁之后的仇和,在媒体眼中,少了“仇和”而多了“求和”色彩。支持仇和的舆论认为,批评者应该减少争议,多善意的建议。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俞敬尧在为2009年出版的《政道:仇和十年》一书作序时指出,有争议是好事,如果通过反思与总结,使这一个案更具典型意义,实乃民主政治建设之幸事。
姚洋教授获得与仇和对话的机会,他了解到,昆明并未全民招商,滇池也正积极治污,仇和“是一个很好的人”。但他的批评立场依然没有改变。比如,他认为“强力招商是把政府重新带入市场的微观运行”,并对昆明想一步跨入电子产业时代持保留态度。
姚洋送给仇和两本书,一本是《国家的视角》,副标题是“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另一本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他希望提醒仇和,要避免哈耶克所说的“致命的自负”。
仇和曾与记者通话:我被一路举报 仕途却一路惊喜
而仅仅在12天前,即今年“两会”开幕当天(3月3日)中纪委宣布河北省委常委、秘书长景春华接受组织调查。人民日报对此发表评论称“这打破了盛会不打虎的惯例”。
一位曾经采访过仇和的媒体人告诉《法制晚报》记者,春节前还曾与仇和通过电话。电话里,仇和说,“我是被一路举报,但是我的仕途却是一路惊喜„„。”
仇和参加了今年全国两会的全部过程,而在闭幕的时刻,被中纪委宣布接受调查。这 2 可能是仇和没有预料到的“惊喜”吧。
《南方周末》曾报道,在仇和任职的时间段里,宿迁频频成为外界媒体曝光的对象。1998年,宿迁市下属的沭阳县,给教师下达“招商引资”任务,结果引起集体罢课,此事被央视《焦点访谈》披露;1999年,又是沭阳县,将犯有小偷小摸等行为的人,在电视上予以亮相、念检讨书,取名“沉重的忏悔”,此事被《南方周末》曝光;2002年,宿迁推行1/3干部离岗招商、1/3干部轮岗创业,政府催生了上千“官商”,这同样引起媒体集中轰炸。
在宿迁的执政过程中,若论涉及利益群体最广的,当属经济改革。仇和的改革方向,从一开始的出售国有单位的门面房,到所有国企改制“能卖不股、能股不租,以卖为主”,再到拍卖乡镇卫生院、医院,再到出售学校,可谓“一卖到底”。
他甚至因此而说过一句极端的话:“宿迁515万人民所居住的855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要可以变现的资源或资产,都可以进入市场交易。”此话至今褒贬不一。
2005年,江苏省宿迁市出台了一份颇具争议的文件《关于制止大操大办 树立文明新风的若干规定》,该文件规定:不论党员干部,还是城乡居民,婚丧嫁娶时,宴请都不得超过一定标准。而这个标准之严格在我国尚没有先例,处理之严肃更是全国罕见。
仇和,这个在中国颇有争议的市委书记,以自己施政的刚性和推行新规定的态度在国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关于制止大操大办 树立文明新风的若干规定》就是仇和施政风格的一个典型代表。
直到临别,仇和才在“告别演说”中,对昆明官员首次露出温情:“如果自己的性格再温和一些、领导艺术再讲究一些,或许就会避免因工作要求严格、批评人较多而伤害一些同志的感情,造成个别同志的误解„„今天,也借此机会,对因我个人主观原因,留给昆明的遗憾,带给同志们的不愉快,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歉意!”说到这里,他从座位上站起来,弯腰向台下鞠躬。沉默几秒钟后,台下的掌声响起,有的官员眼里含满泪水。一位处级干部说:“我们自己都不清楚,是意外,是感动,是委屈,还是释怀。”
昆明人对仇和的感情复杂 除了“治吏”,仇和第二项得到昆明各界一致肯定的工作,是滇池水系综合治理。仇和的第一句话是“滇池死,昆明亡;滇池清,昆明兴”,第二句话是“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轰轰烈烈的“河长制”就此出台,仇和亲自担任盘龙江的“河长”,市长任宝象河的“河长”,其他30多条河,也由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局长们分任“河长”。如今,滇池水质明显好转。
和治水相比,治堵则曲折得多。仇和来了之后,问了一个问题:“二环1年能不能修好?”在场的官员吓了一大跳,他们原先汇报的,是3年修完。2008年10月,二环全面开工。昆明城东西南北任何一个方向,都是遍地挖坑、尘土满天、噪音轰鸣,所有道路都因二环施工陷入令人绝望的拥堵中。当二环修通后,交通拥堵大大缓解,所有怨气顿时消散,仇和赢得公信力和美誉度。
但畅通的日子只过了半年,2010年,仇和决定修地铁,并且6条地铁线同时开工。昆明一片哗然。支持者认为,“二环经验”证明了“长痛不如短痛”是对的,干脆一口气把地铁修完。反对者认为,这是典型的贪多图快。
到昆明不久,植物学专业出身的仇和,一声令下,1年,还是1年,要种300万棵树,每条人行道都要有3行树,园林部门、城建部门的公务员,统统上街种树去。2010年,昆明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53%,当年就圆了国家园林城市之梦。
眼下,所有昆明人都在担心,仇和做得最好的整顿官员、治理滇池两件事,会不会随着他的离任出现倒退和反弹。2011年12月4日一早,仇和那篇充满了对昆明依依之情和殷切希望的“告别演说”,登上了昆明所有媒体的头版头条,绝大部分媒体都把最大的赞美、最深的不舍送给了仇和。但个别媒体也登出不乏反思的报道,认为“昆明今后应注重休养生息” 3 等。这两类报纸,都有很多市民购买、阅读。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普通市民,问对仇和离任有何感想。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说了一句类似的话:“仇和这样的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有。”
十八大后福建“首虎”落马
徐钢
综合法制晚报等报道
昨天上午,中纪委发布消息称,福建省副省长徐钢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据了解,徐钢是十八大后福建首名被查处的省部级官员。6天四虎,中纪委再砸贪官“护身符”
3月20日上午,中纪委发布重磅消息,福建省副省长徐钢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至此,十八大后的“反腐地图”,仅剩下北京、上海、吉林、西藏、宁夏5省区尚没有省部级官员被查处。
两会后中纪委反腐持续加码,算上此前被调查的仇和、徐建
一、廖永远,6天时间已有四只“老虎”落马。过去,有人把退休当护身符,后来不灵了。如今,王岐山再出重手,又让四种“护身符”失效。中央用最生动的事实告诫贪官们:别再耍心眼了,反腐没有禁区,不会因地、因人、因时而异,违反党纪国法只有被严惩一条路可走!
第二篇:仇和感想
仇和感想
刚到昆明时,仇和说:“我到昆明工作,人地两疏,和大家无亲无故;从未共事过,与大家无恨无怨;只身一人,无牵无挂;所以,工作一定能无恃无畏。”——“八无”感言。“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 参加了全国“两会”的仇和,没能回去。
“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谈到简政放权时说,“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
3月15日,总理记者会结束后不到20分钟,有“任性官员”之称的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3天后被免职。
从县委书记到省会书记,从江苏到云南,仇和一路升迁,同时也伴随着争议,就连他自己也曾对媒体说过,“被一路举报,但仕途一路惊喜”。
仇和落马后,记者回访他曾主政过的昆明,探寻他在这里留下的争议。
意外?不意外?
对于“明星官员”仇和的落马,不少人感觉有些意外。但对于云南著名反腐老干部、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杨维骏和在仇和时期被征地拆迁的村民而言,毫不意外。仇和在任昆明市委书记时,杨维骏曾向本刊记者表达,对仇和的“全域城镇化”持反对意见。仇和铁腕推行的城中村改造,即使被不少当地人认为雷厉风行并成效显著,但其拆迁改造中,已经夹杂了私货,譬如随意扩大改造范围。杨维骏又给参会的几名省领导分别送了材料。会议结束时,一名时任省委副书记将材料递给白恩培,白将此事交由这名副书记处理。这名副书记当即将仇和叫来,说省委领导要求他停止对材料中反映的几处地方进行拆迁。
据当地媒体报道,2010年1月20日,在参加昆明市人代会分组讨论时,仇和对涉地腐败及官商关系进行了怒斥:“在我们城市,有些老板去绑架领导,去演皮影戏,领导是皮影,老板就是那个拉线人,领导是棋子,老板是棋手,这就是严重的腐败!” 如今仇和落马,回顾这些“怒斥”,格外讽刺。落马3天前,在“两会”云南团的小组讨论会上,他还说:“我们这种体制,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应该是世界上最廉政的。”
仇和的江浙“亲友团”
刚到昆明时,仇和说自己在昆明“无亲无故,一定能无私无畏”。但他从江苏过来时,并非“孤身一人”,而是带过来一个“亲友团”。
从沭阳开始,谢新松跟随仇和长达13年,并担任过其秘书。仇和到任昆明3个月后,就将谢从宿迁调至昆明,任昆明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仇和被免职当天,谢新松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调查。
云南省纪委工作人员曾向记者透露,仇和主政昆明后,不少江苏籍商人随即来到昆明寻找发展机会。有出租车司机介绍,城市建筑工地上,多见来自江浙的企业标识。这批商人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中豪集团原董事长刘卫高。仇和的商人“亲友团”在昆明大肆破土动工时,也给昆明惹下很多“事端”。
2009年11月21日,昆明螺蛳湾批发市场发生群体事件,不满拆迁的上千名商户参与打砸和围观,堵断交通。
另一重大群体事件于2014年10月14日发生在晋宁县富有村,事情缘起于双方长达数年的征地纠纷。当天,村民与“晋城泛亚工业品商贸物流中心”的施工人员发生冲突,共造成8人死亡,18人受伤。
据2011年11月昆明的《都市时报》报道,过去4年昆明种下了876万株树,于2010年摘取“国家园林城市”桂冠。但其街道绿化被指缺乏科学规划,有的街道边上种有两排甚至三排树。知情人称,不到一人高的树苗,从江苏运来,大约500元一棵。一木材商人估算后对记者表示,500元价格不低,何况数量多,其中利润巨大。
失地农民谁来管?
仇和的落马,被传与昆明土地城建系统的腐败有关。土地城建是云南腐败重灾领域,这在去年初中央巡视组对云南的反馈中已经明确指出。
2010年12月,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杨维骏带昆明福海社区失地农民“公车上访”。但4年多来,失地农民的拆迁安置补偿怎么样了?
村民土地被征、房屋被拆后,只有租房居住。但房东多担心老人在自己房中去世,不愿租给老人。无奈之下,一些老人在原来的土地上搭建了简易的棚屋居住。但这些棚屋不通电不通水,燃气罐、香炉挤在狭窄的空间,安全隐患极大。生活卫生更是毫无保障。没水就在地上挖个水坑蓄水饮用。
富有村2014年10月发生的冲突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据富有村一村民介绍,近年来富有村土地遭多次征收,期间大概发生过五六次冲突。去年6月份,富有村村民也曾与“施工人员”发生冲突,双方均有人受伤。2010年前后的南车集团项目征地时,补偿标准引起村民不满,双方发生冲突。
如今,昆明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已经慢下来。去年7月,昆明原市委书记张田欣被调查之后,新任市委书记高劲松密集调研当地的城中村改造工程后要求,对于未审批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原则上不再审批;对于批而未动的,要做深做实前期工作,原则上暂不推进;对于已经动工的,要集中精力,破解难题,加快推进,克期完工等。
记者手记:仇和落马教训了谁
仇和对许多极乱待治的问题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就是要用人治来推动法制,用不民主推动民主。”
随着仇和的不断升迁,以及获多个“改革明星”荣誉的肯定,这一思想甚至被公然宣传。“为什么10年来一直以激进的方式大刀阔斧推进改革的仇和能屡踩红线而不倒„„ ”2008年年底出版的《政道:仇和十年》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如今仇和尝到了苦果。“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的表述显示,他已不只是踩红线、打擦边球的问题。不可排除他可能真的拥有造福一方的为政理想和抱负,但不知道是怎样的思想变化,让他放松了对法纪红线的敬畏。一度,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非常时期需要非常之举”的想法在不少官员中很有市场。仇和落马可以视为,围绕这类个性官员的争议有了一个定论,那就是无论出发点有多好,无论效率和效果有多惊人,总要以依法依纪为前提。
仇和行动上似乎并不避讳瓜田李下的嫌疑。在宿迁时期的“卖光”政策,在昆明时与商人“亲友团”密切互动,似乎大有身正不怕影歪的意思。直到他接受调查,人们才惊觉,所谓的“磊落”,也只是表演。作为一个高调“能吏”,有些人对他寄予了不少清廉幻想,但仇和最终还是用自己的悲剧证明了人性的脆弱和不可信,制度的不健全无法关住权力。这留给人们诸多反思和教训,不光是给官员的,还有那些为他叫好的旁观者。
一旦标榜为公利的权力任性不羁时,想要谋取私利也将轻而易举;
因为出发点是好的,就对他的独断容忍,那么当他谋取私利时,已经阻挡不及; 当他强势治吏时不依法依规还有人叫好,那么当他面对百姓时,就难保不会用同样的手段对待。
仇和这类官员可能做出了一些政绩,造福了一些百姓,但他们的最终落马,再一次证明了,社会发展要有质量,不止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更是依法依规发展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内在质量。
仇和的身后是风暴?
如果想形容仇和被查的社会反响,“惊讶”必然有心无力。之所以反应强烈,很大程度缘于他身上“明星官员”的身份,以及如今的“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一前一后,反差太大。尽管曾经饱受争议,但仇和主导的“宿迁模式”广受推崇,甚至一反常态,毫不避讳“求天求地不如仇和”这样的舆论渲染。他的做法不但走进大学行政管理课堂,也被写入公开出版的《公共管理案例教程》,成为各地官员学习的“改革榜样”。
如今“偶像”坍塌,有些议论很正常。这至少意味着,明星标签并不能成为党员干部违法违纪的“护身符”。名声再大,口碑再好,有病在身者迟早还是会倒。组织不会舍不得,也不会有打击改革积极性的顾虑。中央一直强调,改革和反腐并不冲突。怕出事不能成为不做事的理由;同样,为改革做点事也不必然就不会出事。政绩和廉政不矛盾,想要惊喜还是惊吓,关键还是看自己。
仇和的铁腕一度带来“惊喜”。在单纯追求效率的年代,强势和铁腕确实能够快速推动一个地方的“旧貌换新颜”,可以快速实现某个阶段的特定目标,但却不适应可持续发展和“新常态”的需要。“独断专行”是把双刃剑,不仅会造成决策不民主,更危险的是,它会导致失范的权力系统很容易被腐败扒开口子。目前尚不知道仇和到底因何出事,但显而易见,不管在宿迁或者昆明,大刀阔斧的改革举动背后,都存在着实打实的利益空间。医改、教改和城建开发,都会成为权力寻租的沃土。
没有法治的改革会为腐败开路
从江苏宿迁市起步到云南高原执政,仇和被称为“最富争议市委书记”。他的铁腕整治吏治与超常规的改革力度,使他成为“另类官员”的代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改革明星”却在腐败道路上落马,怎么不引发人们的争议呢?
有人因为仇和的当年改革与政绩而为他鸣不平,认为这是个好官;也有人因为他腐败落马而否定他以前的所有的改革和政绩。在我看来,这两种观点都不妥,一个官员,既不能因为他腐败落马了而否定他确实做出的业绩,以及一些正确的改革措施,当然,也不能功抵过错,因为他有政绩而免除他的违法犯罪的处罚,功是功,过是过。但是,我们还是要深刻地反思,是什么让一个当年的“改革明星”堕落为一个路人皆侧目的腐败分子呢?
在仇和身上,展现的恰恰是所谓“成败皆萧何”,他的所谓铁腕整治吏治与超常规的改革,成就了以前的政绩显赫的仇和,也造就了一个双面的仇和。解开这个问题的密码,不妨追溯到2008年,在那一年昆明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大讨论动员会上,仇和强调,要冲破“准我干我才干”、“唯上”、“唯书”的僵化思想,树立“没有明令禁止都可以想、可以干”,不断创新求变的求索作风。
仇和宣传的这些理念,与现代法治理念是相违背的。现代公法的理念是“公权力法无明文规定即禁止,公民权利法无明文禁止即自由”,因为公职人员行使的是公共权力,公共权力必须法律所赋予才能行使,否则就会造成权力的滥用,而绝不是什么没有明令禁止就可以干。而在实践中,仇和走得更远,有些事情哪怕是违背法律,仇和也在“改革”和整顿吏治的名义下强力推进。比如,仇和要求居民公寓楼阳台周围的防盗笼必须拆除,这既无法律授权又明显侵犯公民私有财产,而他仍然不管不顾,通过行政命令强力推进,引发怨声载道。
“改革无禁区”的名义下,很多工作的确很快推进,诸如环境卫生、征地拆迁、招商引资,这让经济增长更快,官员的政绩更突出,属下官员也不敢乱作为,但同时就是破坏法治,侵犯公民权益,同时更是为自身的腐败鸣锣开道,这跟***在重庆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因为,官员铁腕改革与整治吏治,造就了官员本人的“一言堂”,没有人敢反对他,而他个人的私欲在无人监督和制约的环境下就会膨胀,滑向腐败的深渊。
因此,仇和的落马昭示我们,无论什么样的改革,都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多次强调,改革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因此,我们必须重申遵守法治的理念,像习总书记所指出的依法治国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对于“改革明星”的官员,不仅要看到他做出了什么业绩,更要看到他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手段,别再让仇和式的悲剧重现。
第三篇:读仇和有感
读“仇和”有感
“仇和”二字最初是从机关同事那听来,据其评论是一个改革者在十年中所经历的艰辛与坎坷、责难和非议。后来同事谈论的越来越多,闲暇之余,便拿起了办公桌上摆放长达1个月无人问津的《政道——仇和十年》,用不到3个晚上的时间,挑灯读完。读罢此书,感慨良多。
一、敢拼精神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只有在机关工作过的同志,尤其是公务员,才能感同身受,才能有过类似的矛盾,才能深切的了解到任何一个影响深远的决策下达、改革、创新,牵扯到的人力,物力,财力是何其庞大,是事关人心向背的大事,也是决定领导者政治生涯的大事。仇和的十年,至始至终都是革新,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其当时的许多决策和变革,与现在政府所提出的“路、住、水、能、树,文、教、卫、保、富”十大民生工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所不同的是处在当时的那个年代,那个政治环境和那个年代下的老百姓。仇和在“转型中的中国”大背景下所受到的阻力是巨大的,所采用的手段也是曲折的,这也是现在对仇和现象争议最大的地方。“缺点明显的英雄”、“令评论者左右为难的市委书记”。我想,一个没有绯闻的名人不算是名人,同样,一个没有杂音,起不到社会发展风向标作用的领导不算是合格的领导。
二、从严治政精神
自助者才能天助之,正人者需先正己。但真要从严,治严,上下
齐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仇和从1996年走马上任,通过将机关干部逼向书本、逼向基层、逼向社会、逼向市场,使沭阳干部就像打足气的皮球,一拍就蹦,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带领沭阳人民打起了翻身仗,靠的就是严。方针的制定来之不易,但方针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更是难上加难。执行力到现在也是管理学的热门话题。仇和发明的“拉链式观摩”,体现的就是从严,需要的是勇气和毅力。官不正,则民不纯。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真正把自己作为人民的公仆,真正去为人民服务,否则都是空谈。“天黑赶路,天亮进城”,“一个口号喊到底,执行起来不走样”的口号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产生的。
三、求真务实精神
仇和的一句座右铭“我会有累不垮的精神、耗不尽的精力、干不厌的激情、折不挠的毅力,我就是要拼了命干”。从发“杨”财,到环境大清理,到“黑镜头”均立足了一个实字。仇和既大刀阔斧,又心细如发,办事认真、注重落实、不好糊弄,从而在短时间内使这个长期处于混乱状态的重灾区,实现了由乱到治,政通人和。
四、敢闯精神
仇和无疑是一名很有能力的干部,视野开阔,思路清晰,意志坚定,决策果断,执行有力,是个好官,清官,但也是一个敢踩红线,敢“曝光”,敢和上级对抗的倔官。而贬之者,认为他是折腾百姓的酷吏,侵犯人权的代表,大搞形象工程的昏官,他的成绩,很多是和情不合理,甚至人治大于法治,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时代所赋予的,或则说国人能认可的一个奇迹,很难复制的奇迹。包括当初他所实施的“捐款”,“医改”,“教改”,虽说已被社会所认同,但也仅局限于仇和领导下的宿迁模式。不管黑猫白猫,能逮着老鼠就算好猫。仇和现象的成功,与其敢闯精神是分不开的。
五、勇于负责的精神
仇和从到沐阳开始就着手整顿,从抓干部开会纪律、全城动员清理垃圾、上街铲除积雪等具体事务抓起,到推进县城秩序整顿、执法部门纠风、生育丧葬习俗转变等强行入轨,再到抓干部教育,惩治贪腐,端正官风。每一步,都可以说是惊心动魄,有时甚至是生死较量,但仇和没有丝毫畏缩,而是一往无前,义无反顾。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大不了把沐阳当作政治生命的终点”。每一项改革,他都是顶着风险,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曾多次面临险境,行走刀锋,但处于舆论浪尖上的,一直都是仇和,这也是仇和让下属折服的魅力所在。
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各有不同。仇和不是圣贤,对于其本人,谈不上喜欢,也说不上认同。而“仇和现象”依靠强人政治取得短期速成,往往“人亡政息”,缺乏延续性的缺点也备受争议。所谓“仇和式发展”也单单局限于经济发展,对于民主、人文方面有所缺失,是特定背景下而为之。但有一点我佩服仇和,就是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他人精彩了,社会更精彩了,一心为公,不为强权的信念使我折服。愿更多新形式的“仇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各行各业中涌现出来。
第四篇:仇和离职发言
感 谢 宿 迁 人 民
——仇和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的离任讲话 2006-04-14)(2006-04-14)刚才,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郭广银宣布了省委关于任命张新实同志为中共宿迁市委书记、提名缪 瑞林同志为市长候选人的决定;省委副书记冯敏刚代表省委发表了非常重要的讲话,新实同志、瑞 林同志分别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特别是省委冯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宿迁过去工作作出了充分肯定,对新任领导班子寄予了殷切期望,对宿迁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深受感动,倍受鼓舞,一定 深刻领会,认真落实。这次组织上安排我到省里工作,我坚决拥护中央和省委的决定。因为我深深地知道,个人的命 运是由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所决定的,个人的作用只有依附、融合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中才 能得以发挥。我个人工作的变动,这不仅是中央和省委对我的培养、信任和关怀,更重要的是它体 现了中央、省委对宿迁工作的肯定、对宿迁领导班子的肯定、对宿迁干部队伍的肯定,体现了中央、省委对宿迁事业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关心厚爱。物换星移十载逝,两河两湖情悠悠。1996 年 8 月 11 日,我从省级机关来到宿迁,参与地级宿 迁市的筹建,转眼已和同志们朝夕相处了 9 年零 8 个多月的时间。伴随着离别日子的一天天临近,我的心情也越来越难抑平静。连日来,宿迁的山山水水,宿迁的父老乡亲,宿迁的广大干部和一起 奋斗的事业,时刻萦绕在我心头、浮现在我眼前,一幅幅画卷、一幕幕场景,是那么的清晰,那么 的难忘,那么的令我眷恋。这十年,对宿迁来说,是得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机遇垂青、倍加呵护、倾力扶持的十年,是得到外界高度关注、评论议论、终成共识的十年,是经过顽强打拼、摆脱窘境、奠定基础、加速崛起的十年。十年中,我先后在市、县两级主要领导岗位上工作,如果说工作上取 得了一些成绩,这主要归功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前任市委书记徐守盛、市长 刘学东、佘义和等老领导、老同志打下的良好基础,归功于与我合作共事的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的紧 密配合,归功于全市广大干部和 526 万宿迁人民的大力支持。借此机会,我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理解、信任和帮助过我的各级领导、离退休老同志、驻宿部队、公安干警、武警官兵、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社会各界人士和宿迁的父老乡亲及外埠宿迁老乡,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宿迁工作的十年时间里,我由衷地感谢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深切关怀。宿迁作为新组建的 地级市,农业、农村、农民比重最大,工业化、城市化、
市场化比例最低,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载体的中心城市,建设处于零基础、零起点、零起步,具有特殊的市情、特殊 的区位、特殊的地位和特定的发展阶段,是沿海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市份、经济发达地区的不发达区 域。十年来,每当我们处在关键时期,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都及时给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创造宽 松的环境,并赋予特殊的扶持政策;每当我们取得成绩时,省委、省政府总是从多方面给予肯定、鼓励和鞭策,寄予殷切的期望;每当我们遇到挫折时,省委、省政府都给予悉心指导、大力支持,为我们撑腰壮胆,帮我们越过障碍;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时,省级机关和苏州等十二个兄弟市都高度 关注、无私援助,帮助我们战胜困难、渡过难关。所有这一切,不仅是对宿迁工作的支持,也是对 我个人的厚爱,我会永远铭记心头,永久为之感动。在宿迁工作的十年时间里,我真诚地感谢全市广大干部的鼎力支持。这十年,是我人生中难忘 的一段岁月,是我事业中宝贵的一段经历,是我工作中愉快的一段光阴。宿迁的干部有很高的政治 觉悟和政策水平,是一支讲政治、顾大局、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好队伍。他们平凡而伟大,是宿迁发展和进步的脊梁。十年来,我们每一项决策的形成,每一项工作的顺利推进,都体现着领 导班子全体成员的团结协作,凝聚着广大干部的共同努力,承载着老领导、老同志的传、帮、带。十年来,我与广大干部从不相识到相识、相知、相勉,大家朝夕相处,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为着 宿迁的发展、人民的幸福,一起担负责任、承受压力,一起殚精竭虑、用力使劲,一起加班熬夜、
1
通宵达旦,一起分享喜悦、庆祝成功。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奋斗,使我们成为很好的 同志、同事和朋友,这种情谊将是我一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这种志同道合的同志之情比手足之情 要珍贵得多,这种真诚质朴的同志之谊比金兰之义要高尚得多。我将倍加珍视并永远记住在宿迁工 作的这段美好时光,倍加珍视并永远记住各位同志的支持帮助,倍加珍视并永远记住与宿迁同事结 下的深情厚谊。在宿迁工作的十年时间里,我深深地感谢宿迁人民的倾情奉献。天下者天下人的天下,宿迁者 宿迁人的宿迁。宿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秀美;宿迁人民勤劳智慧、朴实善良、吃苦耐劳。这是一个令人向往,也令人留恋的好地方。我在宿迁工作近十年,深情地爱上了这片土地,我儿子 在宿迁读书近六年,留下了浓浓的宿迁口音,我爱人在宿迁工作及退休近五年,深沉地眷恋着她的
同事,我们赡养的三位高龄老人在宿迁生活近四年,她们执着地喜欢宿迁的宁静,更有我永久助养 的六位宿迁孤儿使我们不能割舍宿迁情结,我的全家已经融入宿迁,已经成为真正的宿迁人!十年 来,同呼吸、共命运的经历,已经把我和宿迁人民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回首往事,不论是改革开放 还是经济发展,不论是交通会战还是城镇建设,不论是顺利之时还是困境之中,广大的宿迁人民,始终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克难制胜,始终以勇于创新的品质开拓进取,始终以无私忘我的精神顾全大 局。他们不仅以自己的汗水浇灌着这块土地,还在需要的时候舍小家、顾大家,凝聚成万众一心的 合力。所有这些都深深地感染了我、熏陶了我、教育了我。是他们,赋予了我科学决策的智慧;是 他们,支撑着我挺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岁月;是他们,帮助我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是他们,给了我工作的激情和创新的冲动。只要想起这些,我就会有使不完的干劲,累不垮的精神,干不厌 的工作,折不挠的毅力。在这十年中,就我个人来说,有过痛苦、劳累、茫然和等待,但更多的是 欢乐、轻松、自信和坚定,这是宿迁人民使然,是宿迁人民赐予。宿迁人民的殷殷深情已经溶入我 的血脉之中,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肩上的重任,也必将成为我今后为党和人民更好工作的力量源 泉。十年,对宇宙变迁是不值计量,对世界变化是长河一瞬,对经济发展是弹指一挥,对社会进步 是过眼云烟。但对我个人来说,却是不短的人生履历、社会阅历、政治经历。我本来自农村,出身 农民,是组织的培养和信任,是宿迁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是许多老领导、老同志、老同事甘为人梯、甘当铺路石,使我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我经常提醒并告诫自己,一地政权,一域发展,一方稳定,百万百姓,责任重如泰山,不可有丝毫懈怠。回首这段岁月,感到欣慰的是,我没有虚度光阴,在 宿迁这块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土地上,倾注了我全部的追求和心血,融入了所有的甘苦与忧乐;回首 这段岁月,虽然付出超常的辛劳和汗水,尽管已眉梢添雪、风霜日重,但我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回 首这段岁月,虽然也曾经历过坎坷和曲折,也曾遭遇意想不到的艰难和险阻,但我从未有过丝毫的 懈怠和退却。十年来,我时刻铭记组织的重托、人民的期盼,尽心、尽力、尽责,试图以行动报答 党和人民的哺育之恩和舐犊之情。但是,由于能力和水平的局限,尽管本人在主观上作出了很大的 努力,仍然还有许多没有做好的事,存在着一些解决得不及时、不妥当的问题,留下了一些不足
第五篇:仇和十年读后感
《政道-仇和十年》读后感
细心读了《政道-仇和十年》一书,无不为仇和那种敢想敢干、不畏艰难、不避风险、不惧压力的精神所折服。仇和以其个性化的施政方式和理性化的制度建设,直面挑战,大胆创新,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走前人未走之路,达前人未达之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执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如果这种创新能变成新的制度那更是一种成绩。
一、为官无私是干成事的基础
仇和在宿迁的改革曾引起无数的上访,面对无数的媒体、内参以及焦点访谈乃至国家信访局,仇和不但没有倒,还继续升迁,是什么原因呢?一是仇和推动宿迁的改革没有个人私心杂念。他的出发点是为了改变当地的落后面貌,是为了使贫穷的老百姓富起来,是为了真正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二是仇和在拒腐方面过得硬。他没有任何腐败的绯闻,不搞以权谋私那一套。他在乡下的兄弟姐妹,没有因为他“一人得道”而“鸡犬升天”。三是仇和的改革理论及观点得到了上级的支持,或者说就是上级领导意图的具体体现。仇和之所以能够好几次能在危险的边缘逢凶化吉,还得到升迁,在于他给江苏领导的印象,是一个德能勤绩都堪优秀的体制内官员,而非一个官场中特立独行的异类。
我们学习仇和,首先就得要求自己“经得起考验,抗得住诱惑、守得住小节”,做到政治上清醒、经济上清楚、生活上清白、作风上
清廉。作为机关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环境下,也能严格按照道德原则规范行事,不做任何对国家、社会和他人不道德的事情。
二、真抓实干是干成事的前提
江苏省是全国的经济强省,按人均排在上海后面。但是,宿迁在江苏省却是倒是第一,仇和就是这个时候来到宿迁,来的沭阳。从书中我们看到仇和主要干了这些事情。抓纪律,不管是谁,不管什么原因,开会,外出视察等都不能迟到,即使是领导班子成员也不能例外,迟到了就要挨批评,就要被大声质问;抓作风,从打扫卫生开始,把卫生死角承包到办公室,到人,领导也有任务,雷打不动;抓招商引资,层层划分指标,完不成任务一票否决;抓城市建设,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抓廉政建设,坚决查处买官卖官现象,不但将前任县委书记依法查办,而且查处了相关的上百名干部。为了工作,仇和把家从南京搬到宿迁;为了工作,仇和走遍了每一个农村,每一个派出所,每一个单位;为了工作,他身先士卒什么工作都在第一线。他敢说,敢干,不怕得罪人;他经常捐款,他的口号是,“我捐的起就捐,不让公家拿一分钱”。正因他的真抓实干,才迅速扭转了官风民风,打开了工作局面。
我们学习仇和,要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自觉纠正那种办事拖沓,不守纪律的不良习惯,更要杜绝靠搞形式主义应付工作、“忽悠”领导或者自己坐而论道,对干事的人评头论足的现象。
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把精力用到谋发展上,把心思用到求实效上,把劲头用到抓落实上,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工作激情。
三、推陈出新、锐意改革是干成事的必要条件
面对沭阳的落后面貌,仇和没有等靠要,没有做无为而治的太平官,而是敢想敢干敢冒险,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实行“一卖到底”。从出售国有单位门面房,到所有国企,再到强行推进教改医改,变卖幼儿园和医院。推行小城镇建设。以铁腕强力进行大规模城市拆迁,老百姓先反对后赞赏。民主尝试。在全国首推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公推竞选制度、勤廉公示制度,从制度上杜绝官员腐败的现象。对此制度有关领导曾专门作过长篇批示,后来被写进《干部任免条例》,在全国推广实行。全民招商。“十二道金牌抓招商”,完不成任务的单位,通过种种办法让所在部门的一把手位置坐不稳。强行借资修路。通过企业垫资,要求公务员、教师借出工资等方式筹资来进行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超常规措施的推行取得了骄人的政绩:1997年以前,沭阳经济排全省倒数第一。到2001年,这个全省最贫困的县,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全省排名分别提升了13位和6位,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两项分别提升了21位和9位,GDP增长率全省第二,位次提升幅度全省第一,一举成为江苏省最有活力的县之一。
我们学习仇和,必须解放思想,着力破除因循守旧、养尊处优、四平八稳的思想意识,着力破除阻碍发展的一切条条框框和陈规陋习,增添有大追求、干大事业、谋大发展的勇气和魄力,敢想、敢闯、敢
干,勇于承担风险和责任。要倡导这样一种风气,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允许在探索中有失误、不允许无所作为,在干中积累经验、在干中完善政策。
结合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学以致用做好份内的事。在实际工作中,我往往缺乏创新,遇事不去多想,在困难面前没有挑战的勇气,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多思考、多观察、多学习,大胆创新,努力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