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辽宁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现场检查缺陷项目整改指导原则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现场检查缺陷项目整改指导原则
一、指导原则
1、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药品GMP认证、跟踪检查等缺陷项目的整改。
2、企业整改时应按照药品GMP理念,深入分析缺陷产生原因,对现场检查所发现的缺陷进行风险评估,区分缺陷是否属于系统性缺陷,举一反三,措施得当,确保整改到位。
3、企业自检发现缺陷项目的整改也可参照此原则实施。
二、缺陷整改程序
1、药品GMP认证整改程序。受检企业应在现场检查结束后对存在的缺陷立即开展整改工作,形成缺陷整改报告,原则上应在1个月内将整改报告报送至企业所在地市局。市局现场确认企业缺陷整改情况,原则上应在10个工作日内形成缺陷整改确认报告。企业应将药品GMP认证缺陷整改报告、市局缺陷整改确认报告及时报送至省药品认证中心。现场检查过程中发现的缺陷如无法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整改,企业可针对缺陷情况报送相应的整改计划。
中心依据风险评估原则,结合企业整改情况对现场检查报告进行综合评定,通过评估企业缺陷整改情况,发现企业缺陷措施不足或可能存在严重缺陷的,中心可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规定组织检查组对缺陷整改情况进行现场核实。企业上报整改计划的,依据风险等级,可作为跟踪检查的选择依据。
2、药品GMP跟踪检查整改程序。相关时限及程序参照药品GMP认证整改程序执行。企业应将跟踪缺陷整改报告、市局缺陷整改确认报告报送至省局药品生产监管处。
三、缺陷整改报告要求
1、整改报告的基本要求
(1)整改报告由正文和附件两部分组成。
正文部分至少应包括:缺陷的描述、缺陷内部沟通、缺陷原因的分析、缺陷的风险评估、纠正及预防措施、采取措施后的有效性评价、整改完成情况。正文部分表述可以是文字,也可以采用以下表格形式(表1)。表1 整改正文表 序号 缺陷描述 缺陷内部沟通 缺陷原因 缺陷风险评估 CAPA 整改完成情况 1 …….…….…….…….…….…….2 …….…….…….…….…….…….3 …….…….…….…….…….…….附件部分应是与正文中每个缺陷相对应的证明性材料。
(2)整改报告应针对缺陷项目,内容真实完整,数据清晰,表达清楚,文字通顺,用语准确,如实反映企业的整改落实情况,并加盖企业公章(每页或骑缝章)。
2、整改报告的具体要求
(1)整改报告正文的具体要求
缺陷描述。企业可提供不合格项目情况表复印件,并针对相应的缺陷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发生的时间、地点、数据、具体情节及相关人员等,文字表达应准确无误。缺陷内部沟通。企业产生的缺陷需要在内部进行沟通,以便各个部门能及时对缺陷进行分析,沟通过程在整改报告中以文字形式体现。可附表体现(例如表2)。表2 缺陷内部沟通表 会议时间
会议地点
级别
主持人
与会人员
会议议题
会议纪要
会议总结
备注
缺陷原因分析。企业应对缺陷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分析要深入查找缺陷发生的根本原因: 1)如涉及软件的,应分析是否制订了相应的文件;相应的文件内容是否完善、合理;相关文件是否进行了培训;员工是否按照文件要求操作;质量管理部门是否进行了有效的监督控制。
2)涉及硬件的,主要从设计选型、施工安装、日常维护、验证等进行原因分析,并审阅支持该硬件的文件系统。
3)涉及人员的,是否配备了足够的人员、相关人员是否胜任该岗位的需要、相关人员是否接受了应有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否已被熟练掌握。
缺陷的风险评估。企业应对涉及的缺陷逐条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可采用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方法,也可采用其他评估方法。FMEA法风险评估要素如下:
1)该缺陷产生的直接后果,对产品质量是否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或潜在的影响。即严重性(S)2)该缺陷可能发生的频率的高低。即重现性(O)3)该缺陷是否易被观察或检测到。即可检测性(D)4)通过以上三个指标判断该缺陷的风险系数RPN 5)企业应评估该缺陷涉及的范围,是否涉及本次检查范围外的产品。6)形成最终的评估结果,依据风险系数评定缺陷风险等级。纠正及预防措施。具体应包含以下内容:
1)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针对缺陷产生原因,在企业内部进行全面排查,举一反三,分析关联性环节是否存在同样问题,如相邻批次、其他车间相同工序等,提出采取或拟采取的纠正措施;对有可能再次发生的缺陷提出明确的预防性措施,以防止此类缺陷的再次发生。2)采取的整改措施和预防措施应明确相关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明确完成时间。
3)如评估认为缺陷对已经生产或上市的产品产生质量风险的,企业应明确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产品控制措施,包括停止生产、拒绝放行、停止销售、召回、销毁等。具体应提供产品的名称、规格、批次、数量、销售流向等内容。
整改完成情况。企业应明确整改是否已全部完成,完成责任部门,人员及完成的时间。如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短期内不能完成,可上报整改计划,明确整改方案及完成时间。采取措施后的有效性评价。企业应简要描述采取的措施是否可有效杜绝缺陷再次发生。(2)整改报告附件的具体要求
附件中应提供已(拟)采取的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的证明性材料:
1)涉及关键岗位人员调整的,应提供相应的任免文件、相关人员的资质证明、人员工作经历复印件。
2)涉及人员培训的,应提供相应的培训计划、培训签到、培训记录(包括培训内容、时间、参加人员、考核方式、考核结果)、培训效果评估等。
3)涉及文件规程的,应按照企业文件起草、修订文件要求执行。提供新起草或修订的文件复印件,修订的还应提供新老文件的对照,并标注修订的内容。新起草或修订的文件应有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的证明性材料。
4)涉及厂房设施设备变更的,应在文字说明的同时,附变更后图纸或照片等证明性材料,在规定时间无法完成的,如涉及验证的。提供经审批的验证方案及预计完成的计划表。5)涉及关键设施设备、供应商、工艺、检验方法等重要变更的,应提供相应的研究验证资料。在规定时间无法完成的,应提供相应的研究验证方案以及预计的完成计划表。
6)涉及计量校验的应提供相应的计量校验合格证书。在规定时间无法完成的,应提供相应的文字说明以及预计的完成计划表。
7)涉及标识的,应提供改正前、后反映标识状况的照片或证明材料。
8)涉及验证的,应提供相应的验证报告。在规定时间无法完成的,应提供相应的验证方案以及预计的完成期限。
9)涉及稳定性试验的,应提供稳定性试验结果或稳定性试验方案以及预计的完成时间。10)涉及有关行政监管内容的,如备案,应提供相应的证明文件等。
3、以下为缺陷整改不完善的案例,仅供企业整改及市局在缺陷确认工作中参考。【缺陷整改案例1】
某原料药生产在接受认证现场检查时发现一般缺陷: ā-吡咯烷酮含量企业内控标准低于国家标准。【企业整改措施】
1、修订《ā-吡咯烷酮质量标准》,在内控标准中将含量由≥98%变更为≥98.5%,水分由≤0.5%变更为≤0.2%,杂质总量由≤2.0%变更为≤1.50%。并且增加国家标准中规定的个别项目。
2、培训修订后的质量标准。
3、质量检验中心根据修订后的质量标准修订检验规程及检验记录、检验报告。以上整改企业均提供了相关的附件。【整改存在的问题】
1、企业未对该缺陷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即ā-吡咯烷酮物料在原料药生产工艺中的用途,投料量的大小,用于原料药合成反应中的哪个阶段,该物料对最终产品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如:ā-吡咯烷酮在吡拉西坦生产过程中用于成盐反应,其投料量指的是折干折纯后投料(262.0/256.76kg)。且其反应步骤为整个工艺反应的第一步,对最终精制工序影响程度不大。且企业日常监控吡拉西坦最终原料的杂质控制。因此,企业制定的内控标准略低于国家标准,在不影响中间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对最终产品的影响程度较小,因此检查组将此评定为一般缺陷。
2、企业未对该物料的历史购进情况、检验情况、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如过去一年以来购进几批物料,实际的检验结果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相关要求,以上物料是否均已用于产品的生产,共生产了几批产品,最终产品是否符合企业内控标准,是否均已放行销售等。
3、企业未对该物料是否用于其它产品,以及在其它产品中的用途、用量、反应阶段等进行相应的说明。
【缺陷整改案例2】
1.企业纯化水系统采用循环方式运行,2015年1月27日21时至1月28日3时连续出现流量低位报警(<1.0m/s),企业未提供相关处理记录。(第二百五十条)【企业整改措施】
1.企业关于该项缺陷的描述。2015年1月28日,制水岗位人员上班后现场检查发现,1月27日21时至1月28日3时纯化水控制系统发现流量低限报警。
2.企业关于该缺陷的原因分析。本次偏差发生在凌晨阶段,制水岗位人员认为夜间车间用电量较少,电压过高导致变频器出现问题,制水岗位人员在未告知QA的情况下,对纯化水进行重新制备,但未按偏差管理规定进行上报。
3.企业关于该缺陷的风险评估。回水流速过低,并持续较长时间,对纯化水质量有影响。4.企业关于该缺陷采取的整改措施。
4.1 纠正措施 相关部门按照偏差管理流程组织进行偏差根本原因调查,对《纯化水系统使用和清洁SOP》进行修订,增加“流速>1m/s”的控制;对《工艺用水监控SOP》也进行相关内容的修订,明确制药用水系统参数的监控方法。将系统中纯化水放掉,重新制备纯化水,并检验合格后使用。
4.2 预防措施 对相关岗位人员进行修订后文件及《偏差管理SOP》的培训考核。【整改存在的问题】
1、企业偏差调查中未体现流量报警过程中流速的具体值,如流速过低,可能会造成微生物滋生,企业应视具体数值评估缺陷风险等级。
2、企业仅在《工艺用水监控SOP》中增加了纠偏限度,但未设置警戒限度,预防措施不足。
3、未对报警期间车间生产状态进行说明。未体现企业内部进行全面排查的过程。
第二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现场检查缺陷项目改正方案撰写指导原则
皖食药监安(2010)199号
关于印发《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现场检查缺陷项目整改指导原则》的通知
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落实药品GMP现场检查效果,提高我省药品生产企业GMP水平,保证药品质量安全,省局在认真借鉴兄弟省局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现场检查缺陷项目整改指导原则》,现印发给你们,请转发辖区内企业认真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现场检查缺陷项目整改指导原则
为实践科学监管理念,促进药品生产企业GMP水平的提高,保证现场检查效果,同时指导企业对现场检查发现缺陷的整改,规范企业整改方案的撰写,根据《安徽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管理办法》,特制订本指导原则。
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药品GMP认证、跟踪飞行检查、有因检查和日常检查企业缺陷项目的整改。
二、企业整改时应按照药品GMP理念,深入分析缺陷产生原因,区分管理系统缺陷与个例缺陷,进行风险评估,举一反三,措施得当,确保整改到位。
三、被检企业应在现场检查结束后对存在的缺陷立即开展整改工作,形成整改报告报企业所在地市局,市局对其整改情况进行督促核查,并于15个工作日内将企业整改落实情况报省局及省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四、企业自检发现缺陷项目的整改也可参照此原则实施。
五、整改方案的基本要求
1.整改方案由正文和附件两部分组成。正文部分至少应包括:缺陷的描述、原因的分析、相关的风险分析评估、已(拟)采取的整改措施、责任单位(人)及完成时间。正文部分表述可以是文字,也可以采用表格。附件部分应是与正文内容相对应的 证明性材料,现场及硬件项目的整改可附整改前后的对比照片。
1.1 整改方案应针对缺陷项目,内容真实完整,数据清晰,表达清楚,文字通顺,用语准确,如实反映企业的整改落实情况,并加盖企业公章。
2.正文部分的具体技术要求 2.1 缺陷的描述
2.1.1 企业需改正的不仅是检查报告中的缺陷项目,现场检查报告中的如综合评定、需要说明的问题中涉及的缺陷等也在整改范围之列。
2.1.2 对检查报告中指出的每项缺陷应进行准确详细的文字表达,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数据、具体情节及相关人员等。
2.2 原因分析
2.2.1 对缺陷要逐条进行原因分析,不能就事论事,停留在缺陷产生的表面现象,要深入查找缺陷发生的根本原因。
2.2.2 至少要分析以下各个方面:
软件:是否制订了相应的文件;相应的文件内容是否完善、合理;相关人员是否经过了培训考核;员工是否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并记录;质量管理部门是否进行了有效的监督控制。
硬件:从厂房设计、设备选型、仪器设施、施工安装、验证确认、日常维护等进行原因分析,并审阅支持该硬件的文件系统。
人员:是否配备了足够的人员;相关人员是否胜任该岗位的 工作;相关人员是否接受了应有的培训考核;培训的内容是否已被熟练掌握。
其他方面:如对先前发现的缺陷是否启动偏差程序,变更是否按照变更程序实施,企业自检情况等。
2.2.3 根据查找缺陷原因并对其进行分析的结果,确定该缺陷是管理系统缺陷还是个例缺陷。
2.2.4 管理系统缺陷反映了企业质量管理系统的缺失,一般牵涉面较广,发生频率较多,对产品质量安全影响较大,企业应重点整改。个例缺陷虽发生频率和直接影响较小,也应整改到位。
3.对涉及的缺陷逐条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3.1 评估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该缺陷产生的直接后果;
该缺陷可能发生的频率的高低;风险的高低程度; 该缺陷涉及的范围,是否涉及其他的产品或其他批号; 该缺陷是否对产品质量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 该缺陷是否对产品质量存在潜在的风险;
该缺陷是否对生产安全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或潜在的风险隐患。
3.2 风险评估结果认为缺陷的存在对已经生产或上市的产品产生质量风险的,企业应明确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产品控制措施,包括停止生产、拒绝放行、停止销售、召回、销毁等。4 已(拟)采取的整改措施 4.1 整改措施
企业根据缺陷原因分析及风险评估的结果,针对缺陷产生的原因进行全面深入排查,举一反三,查出根本原因所在,并分析是否存在关联性问题,如相邻批次、其他车间相同工序等,实施对缺陷采取的整改行动或拟采取的整改行动。
5.已(拟)采取的预防措施
5.1对有可能再次发生的缺陷或相关联的缺陷提出明确的预防性措施,以防止此类缺陷的再次发生。
5.2 已(拟)采取的整改措施和预防措施应有明确相关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明确完成时间。
6.附件
附件中应提供已(拟)采取的整改措施或预防措施的证明性材料。
6.1 风险评估认为已经生产或上市的产品有质量风险,采取拒绝放行、停止销售、召回、销毁等措施的,应提供产品的名称、规格、批次、数量、销售流向及对产品的处理情况。
6.2 涉及关键岗位人员调整的,应提供相应的任用文件、必要的培训记录及相关人员的资质证明复印件。
6.3 涉及人员培训的,应提供相应的培训计划或培训记录,包括培训内容、时间、参加人员、考核方式、考核结果等。
6.4 涉及文件规程的,应提供新起草或修订的文件复印件,修订的还应提供新老文件的对照,并标注修订的内容。新起草或修订的文件应有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的证明性材料。
6.5 涉及厂房设施设备变更的,应在文字说明的同时,附变更后图纸或照片等证明性材料。在规定时间无法完成的,应提供相应的方案或计划以及预计的完成期限。
6.6 涉及关键设施设备、供应商、工艺、检验方法等重要变更的,应提供相应的研究验证资料。在规定时间无法完成的,应提供相应的研究验证方案以及预计的完成期限。
6.7 涉及计量校验的还应提供相应的计量校验合格证书。在规定时间无法完成的,应提供相应的文字说明以及预计的完成期限。
6.8 涉及标识的,应提供改正前、后反映标识状况的照片或证明材料。
6.9 涉及验证的,应提供相应的验证报告。在规定时间无法完成的,应提供相应的验证方案以及预计的完成期限。
6.10 涉及稳定性试验的,应提供稳定性试验结果,或稳定性实验方案以及预计的完成时间。
6.11 涉及有关许可(备案)的,应提供相应的许可证明文件、批准证明文件、备案件等。
附件:
整改范例
1.生产注射用炎琥宁(批号:100406)时,灌装间与扎盖间压差计为0。(1503)
1.1 企业关于该缺陷的描述。现场检查发现灌装间(局部百级)与扎盖间(10万级)压差计为0,查生产批记录,生产前确认没有压差项目,在线QA监控发现但无此记录也没有上报,经询操作人员前批生产时压差显示为10帕,但无记录。
1.2 原因分析。一是各级人员对无菌生产认识不充分,没有认识到灌装间环境监测对保证产品无菌水平的重要性;二是对无菌环境控制监测措施不到位,生产前不确认压差,QA巡检没有填写,也没有及时报告;三是缺乏相关监控记录。
1.3 风险评估。无菌灌装间是无菌生产操作的核心区域,按照企业规定应全天与相邻其他区域保持10帕以上正压,严防气流倒灌,压差计显示为零使得环境控制无据可控,操作人员叙述前批生产时压差显示为10帕,但无记录证明,故该批无菌产品存在很大风险。生产前缺少环境压差控制确认,在线QA巡检记录缺少压差数据,车间管理人员缺少对员工相应的培训,是管理系统上的差错。
1.4 采取的整改措施
1.4.1 立即更换压差计,并测试能够合格使用; 1.4.2(100406)注射用炎琥宁启动偏差处理程序:①对上下批次动态监测数据及成品检验结果进行调查。②对该批号成品增加无菌检查取样数量,由原来的60支增加到120支。③对该批号的注射用炎琥宁做重点留样考察。通过对偏差调查结果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对该批号产品做出相应处理。
1.5 预防措施 1.5.1 修订批生产记录,生产前增加压差确认项目;2.立即停产,对员工进行无菌生产知识的培训,提高认识和操作技能;3.对在线QA进行批评教育,加强管理;4.修订完善设备设施维修保养规程,进一步明确故障报告程序,及时采取措施。
2.质量控制部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的领用记录不完整。(7501)
2.1 企业关于该项缺陷的描述 2010年7月25日,***检验中,用于阳性对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领用无记录。
2.2 原因分析 操作人员领取菌液时未严格按照GMP文件规定填写领用记录。检查了其他的品种或批号的菌液使用情况,均完整地填写了菌液的领用记录,本缺陷属于偶然发生的个例。
2.3 风险评估 菌液领用记录不完整,对菌液的使用情况不能进行完整追溯。本缺陷发生的可能频率较低。本次偶然发生的个例不涉及本次检查范围外的产品,对产品质量不会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潜在的风险较低。
2.4 采取的整改措施。
2.4.1 修正措施 根据实际领用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的数量、时间及其它相关数据,及时填写领用记录。
2.5 预防措施 加强操作人员的责任心,提高文件培训效果,最大限度避免此类缺陷再次出现。
第三篇:现场检查缺陷项目整改报告
现场检查缺陷项目整改报告
某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000由市局委派的现场检查组对我公司药品经营质量管理情况进行了现场检查。经过检查组认真、仔细检查,我公司在药品经营质量管理方面存在一般缺陷项目2项02401、02801、严重缺陷项目2项02301、04704、。对此我公司高度重视,组织了现场检查缺陷项目整改小组,由质量负责人担任组长负责整改工作的落实,并明确规定整改责任人及整改期限。经整改小组的检查与考核,基本达到了整改要求和目的,现将整改工作汇报如下: 一、一般缺陷项目:“02401” 企业采购员应具有药学或者医学、生物、化学等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者具有药学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销售、储存等工作人员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责任人:储存员
整改措施:1.储存保管员的个人档案中有其药学或者医学、生物、化学等相关专业高中以上学历证书原件或复印件。因储存保管员高中毕业证原件遗失再加上李玉萍刚离职公司人事不已从新聘请储存保管员。
2.公司保证不会再出现存在专业、学历不符合规定的情况 完成时间:2014年11月16日 三、一般缺陷项目:“02801从事特殊管理药品和冷藏冷冻药品的储存、运输等工作人员,应接受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责任人:收货员
整改措施:1.对收货员有进行冷藏冷冻药品储存、运输等的培训,但理解不够透彻,对其加强冷藏冷冻药品的质量意识。
2.冷藏冷冻药品收货员、储存、运输等人员的岗前培训和教育; 内容应包括《药品管理法》、《 药品冷链物流运作规范》、《药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013年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加强对冷藏冷冻药品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和要求,防止类似事情再发生。
3.对冷藏冷冻药品收货员
储存、运输等人员应经考核合格后方上岗
完成时间:2014年11月16日 四、一般缺陷项目:09102企业应将药品销售给合法的购货单位,并对购货单位的证明文件、采购人员及提货人员的身份证明进行核实,保证药品销售流向真实、合法。
责任人:质管部
业务部 整改措施:
1.严格执行药品销售管理制度或规程及购货单位合法性审查制度。2.认真建全购货单位档案,购货单位档案资料和内容应齐全、在有效期内,及时更新,保证合法资质持续有效
3.公司有按规定对购货单位、采购人员及提货人员的合法资格进行程序审核,在相关政府网站核实购货单位资质材料的真实性。但对质管部、业务部这次把关不严对其部门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以防类似件再次发生。
完成时间:2014年11月16日
五、严重缺项:02301企业质量负责人、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质量管理员、验收员应在职在岗,不得兼职其他业务工作。
责任人:质量管部长
整改措施:1.完善人事管理制度,质管部部长应在工作时间内履行岗位职责,不得兼其他业务工作
2.质管部部长已与公司签定正式劳动合同,按国家规定缴纳医保及相关社会保险费用
完成时间:2014年11月16日
六、严重缺项:04704库房应配备自动监测、记录库房温湿度的系统
责任人:养护员
整改措施:
1.库房有安规定安装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自动监测、记录库房温湿度,且能在温湿度超标时自动报警。
2.库房每个探头所测到的温湿度至少每两个小时自动记录一次,记录的数据不可更改并能长期保存;有能实时监控库房温湿度的途径电脑直联,不过养护员质量意识有待加强,在其中一个探头不能正常使用时未能及时报修,以后这种事决对不能再发生。
完成时间:2014年11月16日
七、严重缺项:07001采购特殊管理的药品及国家有专门管理要求的药品, 禁止使用现金交易,并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
责任人:质管部 业务部
整改措施:
1.完善建立特殊管理药品(终止妊娠药品)管理制度;规范的建全购销存记录文件
2.加大对销售特殊管理药品购货单位的资质审核力度;购销双方均应持有政府监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并在有效期内。
完成时间:2014年11月16日
八、严重缺项:08101企业应按规定及时上报电子监管品种的采购、销售、存储等电子监管数据;并按规定进行药品电子监管码扫码和数据上传。
责任人:采购员 收货员
整改措施:有实施药品电子监管的条件,具备电子监管码信息采集设备、与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系统平台对接的计算机系统。1.严格执行药品电子监管的制度或规程。
2.实施电子监管的药品应在入库前执行“有码必扫,扫后即传”,及时完成药品电子监管码的数据采集、核注上传,并汇总上报监管部门。因网速上传比较慢,就不及时上传这是决对不允许,对专职人员进行岗位操作训练,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要求。
完成时间:2014年11月16日
通过这次现场检查,对我公司对存在的不合格项进行逐一整改落实,今后我们将加强对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的力度,保证经营药品合法性和药品质量满足要求,严格按照GSP的要求进行药品经营活动。
第四篇:现场检查缺陷项目整改
现场检查缺陷项目整改(化验室部分)
一、个别从事中药材检验人员对中药显微鉴别,显微镜的理论和操作不熟悉。(18条)
1、缺陷描述:
2013年04月26日现场检查通过对从事中药材检验人员现场提问发现化验室从事中药材检验人员对中药桑白皮横切面显微鉴别,显微镜的理论和操作不熟悉。
2、原因分析:
2.1 个别从事中药材检验人员资质尚浅,无GMP认证检查经验,现场检查当天情绪紧张,面对专家提问答题混乱。
2.2 个别从事中药材检验人员未进行中药材检验详细系统地培训,对中药显微鉴别,显微镜的理论和操作不熟悉。
2.3 由于我公司中药材只有一个XXX,管理人员对中药材显微鉴别重要性认识不够,未对负责检验中药材人员检验水平进行评估考核,不清楚该人员是否对中药材显微鉴别已熟练掌握。
3、风险评估:
从事中药材检验人员对中药材显微鉴别不熟悉,有可能影响该批中药材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但我公司所有检验都是双人复核,初检验人员检验结果有第二人进行全程复核,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我公司XXX药材经过检验合格后需发往XXXXXXXXXX进行委托加工成桑白皮流浸膏,该流浸膏在进入我公司库房后投料前需经化验室检验,检验合格后才能投料生产,根据桑白皮流浸膏、成品XXXXXX颗粒等检验结果都符合规定,未有异常情况。因此该缺陷对XXXX药材检验结果准确性影响较小,风险评估为中等。QC实验室管理人员缺少对初级化验员相应的加强培训,是管理系统上的差错。
4、采取整改的措施:
4.1 外请具备中药学学历,中药执业药师资格证以及多年从事中药鉴别、生产、检验的人员对化验室QC进行系统全面地中药材显微鉴别、显微镜理论和操作培训。
4.2 由中药材显微鉴别检验丰富的人员对该名检验人员检验的XXX药材批次的留样品中药横切面显微鉴别项进行重新检验,检验结果符合规定;该批药材无质量问题。
5、预防措施:
5.1 继续加强对员工进行中药材鉴别的培训,提高认识和操作技能;重视培训效果,认真考核培训。
5.2 对公司QC管理人员批评教育,加强培训管理。
二、企业制定的XXXXXX颗粒含量内控指标为96.0%-104.0%(法定标准为95.0%-105.0%);其长期稳定性试验含量检测数据在有效期内(24个月)变化如下:20100201批98.6%下降为97.5%,20100202批由98.6%下降为97.8%,2010203批由98.4%下降为97.0%,分别下降了1.1%、0.8%、1.4%,企业未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也未依据试验结果及时调整相关内控指标。(238条)
1、缺陷描述:
2013年04月27日对资料文件检查中发现企业制定的小XXXXXX颗粒含量内控指标为96.0%-104.0%(法定标准为95.0%-105.0%);其长期稳定性试验含量检测数据在有效期内(24个月)变化如下:20100201批98.6%下降为97.5%,20100202批由98.6%下降为97.8%,2010203批由98.4%下降为97.0%,分别下降了1.1%、0.8%、1.4%,查相关记录,企业未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也未依据试验结果及时调整相关内控指标。
2、原因分析:
2.1各级人员对含量稳定性变化趋势重要性认识不够,只认为有效期内含量检测数据在合格范围内就行,未进一步分析含量降解变化趋势对产品上市后储存过程中产品质量的影响。
2.2 留样观察总结人员未能及时分析已完成长期24月留样观察产品质量趋势并上报上级领导。
2.3 质量管理人员未能根据留样观察检测数据对后续产品质量指标进行分析调整。
2.4 试验人员和仪器误差存在致使检测数据有波动。2.5 各级人员质量风险意识不强。
3、风险评估:
未及时对稳定性试验数据进行分析,为依据依据试验结果及时调整相关内控标准,如果产品在出厂时相关检测指标已和内控标准比较接近,虽然当时合格但是未考虑质量降解趋势而导致出厂后放置一段时间在有效期质量可能不合格。
但我公司翻查稳定性试验检测观察台账,进行分析;对长期稳定性试验数据在有效期内(24个月)变化如下:20090201批97.6%变化为98.2%,20090202批由99.3%下降为98.8%,20090203批由98.8%下降为98.1%;20100201批98.6%下降为97.5%,20100202批由98.6%下降为97.8%,2010203批由98.4%下降为97.0%;20110103批由98.9%下降为98.1%,分别下降了0.5%、0.7%、1.1%、0.8%、1.4%、0.8%,其中最大下降幅度为1.4%;我公司翻查近两年生产的所有XXXXXX颗粒检测数据找出出厂时含量已接近内控指标批次分别为:20111111批含量96.0%、20111112批含量96.5%、20111201批含量96.5%、20111202批含量96.9%,化验室检验人员对这几批留样品(已留样12个月)检测含量,含量数据如下:20111111批含量为96.0%、20111112批含量为96.6%、20111201批含量为96.3%、20111202批含量为96.5%,根据实验数据发现这几批经过一年多的存放与零月相比含量并未降解多少,最大下降幅度为0.4%,含量仍在公司内控指标范围内;该缺陷对产品质量有潜在风险,故风险等级设为中等。公司针对该风险分析了其他品种内控指标与稳定性试验数据,并未发现有此缺陷,只有XXXXXXX颗粒内控指标设定未按稳定性试验数据进行相应调整,公司决定根据稳定性试验数据对其内控指标进行修订并严密监控出厂时含量在96.0%左右批次的质量变化情况。
4、采取的整改措施:
4.1 翻查质量台账,找出出厂时含量接近内控指标的批次,取其留样产品检测含量,发现含量与0月相比并未下降多少。
4.2 根据稳定性试验数据含量变化趋势,修订《XXXXXX颗粒质量标准》,对其含量内控指标96.0%-104.0%修改了97.0%-103.0%。
5、预防措施:
5.1 严密监控出厂时含量在96.0%左右批次的质量变化情况;对这几批进行重点留样观察,如发现异常立即上报领导,领导根据情况相应措施,若含量在有效期内已接近国标,立即启动召回措施。5.2 提高各级人员对质量风险意识,重视稳定性试验观察数据;如有异常变化立即分析并上报上级领导。
5.3 对公司以后生产的品种在生产时把好质量关,使其质量严格控制在内控指标内。
三、TU-1901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无检测数据输出终端。(160条)
1、缺陷描述:
2013年04月26日现场检查中发现我公司TU-1901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未配备相应的输出终端,不能自动打印原始图谱,实验人员是根据试验数据导出到另一台具备打印终端的电脑,打印出图谱。
2、原因分析:
我公司TU-1901型紫外分光光度计为90年代生产的仪器,所带的操作系统为98操作系统,以前老式打印机已于2010年损坏,而目前市面上打印机很难与之匹配。
3、风险评估:
未采用检验设备自动打印的图谱,无法真实反映检测数据和检测设备的实际情况。但我公司所有紫外检测原始数据和图谱在紫外电脑中都电子版,而导出伏在原始检测记录中的图谱与原电子版相符合;因此该缺陷对产品质量影响微小,风险评估设定为低级。
4、采取的整改措施
对该仪器进行更新换代,选择可以自动打印的检验设备。
5、预防措施
加强各级人员对新版GMP条款的理解能力,严格按照新版GMP实施生产、检验。
四、微生物测定用培养基验证实验未记录预试过程(221条)
1、缺陷描述:
2013年04月27日对资料文件检查中发现微生物用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实验中未记录预试过程。
2、原因分析:
2.1制定记录人员对培养基适用性检查的记录设计不合理,未能全面体现检验的全过程。
2.2检验人员在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实验过程中未全面体现实验全过程的记录,未认识到记录的重要性。
3、风险评估: 制定记录人员和从事微生物检验人员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第221条了解不透彻,记录未完整体现,有可能影响该批培养基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也有造假嫌疑。但我公司所有检验都是双人复核,初检验人员检验结果有第二人进行全程复核,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我公司所用的培养基在样品检验过程中都有做阴性对照或阳性对照,根据样品检验结果都符合规定,未有异常情况。因此该缺陷对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性影响较小,风险评估为中等。
4、采取整改的措施:
4.1 参照小儿氨氛黄那敏颗粒微生物检验方法验证报告中试验菌种制备及稀释记录制定试验菌种制备及稀释记录。
4.2 在以后的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实验过程中全面体现实验全过程的记录,记录编号为SOR-QC-191-00
5、预防措施:
5.1 继续加强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认识和操作技能;重视培训效果,认真考核培训。
5.2 记录在发放到检验人员手中时,仔细复核记录的完整性,成套发放。
5.3 对公司QC管理人员批评教育,加强培训管理。
五、AB265-S型电子天平漏写使用记录(221条)
1、缺陷描述:
2013年04月27日对资料文件检查中发现2012年12月12日无AB265-S型电子天平使用记录。
2、原因分析:
2.1检验人员在操作过程过程中有个别漏写精密仪器的使用记录,未认识到记录的重要性。
2.2检验人员对部分操作规程和管理规程不熟悉。
3、风险评估:
检验人员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第221条了解不透彻,记录未完整体现,未能体现仪器在使用过程中的情况,也有造假嫌疑。但是我们电子分析天平的维护保养记录中有体现每天天平校正,而且校正后仪器正常,因此该缺陷对检验结果准确性影响极小,风险评估为低等。QC化验室管理人员缺少对化验员相应的培训,是管理系统上的差错。
4、采取整改的措施:
4.1 防止以后出现同样的差错,化验员在现场进行操作时,必须有另一位人员在现场进行复核。
4.2 加强对化验员进行AB265-S型电子分析天平使用、清洁、保养标准规程和化验室管理规程的培训。
5、预防措施:
5.1 继续加强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认识和操作技能;重视培训效果,认真考核培训。
5.2 对公司QC管理人员批评教育,加强培训管理。
第五篇:GSP认证现场检查缺陷项目整改报告
******药店文件 ****[2014]5号
GSP认证现场检查缺陷项目整改报告
********药品监督管理局:
药店于2014年 月 日接受了GSP认证检查组的现场检查。检查发现有一般缺陷3项需要整改。检查后,药店非常重视,组织了GSP认证缺陷项目整改小组,由企业负责人****担任组长负责工作,对每条缺陷进行了原因分析、风险评估,确定整改措施并明确整改责任人及整改期限,逐条落实。经整改小组的检查,在规定的期限内达到了整改要求,完成了整改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一般缺陷1:12607药品质量信息收集不够全面
1.缺陷表述:药品质量信息收集不够全面,只有互联网收集的外部质量信息,缺少企业经营管理汇总等方面的内部质量信息。
2.原因分析:由于质量管理人员工作疏漏,没有对企业的内部经营情况汇总等其他渠道质量信息加以收集利用。
3.风险评估:该缺陷为偶然缺陷;缺陷会导致质量信息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增加企业质量管理的风险,风险评估为低等。
4.整改措施:由质量负责人****负责在10月18日前收集企业内部质量信息并予以利用,在以后工作中要求及时收集所有的质量信息并分析利用。
5.整改效果:经过整改,****收集了企业内部质量信息并予以分析和利用。并保证以后要及时收集内部和外部的质量信息。二、一般缺陷2:13201企业未能对相关人员开展国家有专门管理要求药品、冷藏药品相关法律法规培训。
1.缺陷表述:企业未能对相关人员开展国家有专门管理要求药品、冷藏药品相关法律法规培训。2.原因分析:由于培训人对GSP的要求理解不深不透,没有有效的开展专门管理要求药品、冷藏药品相关法律法规培训。
3.风险评估:该缺陷为偶然缺陷;可能会导致企业不能有效的进行专门管理要求药品和冷藏药品的经营管理活动。缺陷风险评估为中等。
4.整改措施:由企业负责人******负责组织专门管理要求药品、冷藏药品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在11月19日前要求完成培训考核。
5.整改效果:经过整改,企业负责人****对药店员工进行了培训,全体员工考核合格。并保证以后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三、一般缺陷3:17201销售拆零药品的人员未经专门培训。1.缺陷表述:销售拆零药品的人员未经专门培训。
2.原因分析:由于培训人对GSP的要求理解不深不透,没有有效的开展拆零药品专门培训。
3.风险评估:该缺陷为偶然缺陷;缺陷会导致药品拆零人员不能正确的拆零销售药品。导致拆零药品质量风险。风险评估为低等。
4.整改措施:由企业负责人****负责组织拆零药品专门培训。培训在11月18日前要求完成。
5.整改效果:经过整改,企业负责人****对药店员工进行了培训,全体员工考核合格。
经过这次的GSP认证和整改,药店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了按法律法规和GSP要求进行药品经营活动的重要性。并表示以后要认真的按法律法规和GSP要求进行各项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以上是我药店对GSP认证现场检查缺陷项目的整改情况,特此报告。
*******药店 2014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