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桐庐县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须知
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在桐就学管理暂行办法
为使在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根据《杭州市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就学管理暂行办法》(杭政办函„2008‟163号)精神,结合本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本办法适用对象为年龄在6周岁至14周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并随父母来我县居住的有学习能力的非桐庐户籍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二、凡在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应在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符合计划生育政策,且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在我县已取得暂住证并于当年8月底前已在我县实际居住一年及以上,同时其父母一方或法定监护人与我县用人单位签订一年及以上劳动合同或取得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并按规定在我县交纳社会保险一年及以上的,可以在我县申请就学。
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时,须提供以下材料的原件和复印件:
(一)家庭户籍本和父母或法定监护人身份证;
(二)父母双方或法定监护人在桐的有效暂住证和房产证或房屋租赁证明;
(三)父母一方或法定监护人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或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
(四)父母一方或法定监护人交纳社会保险的凭证;
(五)适龄儿童的预防接种证;
(六)《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或户籍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签发的合法生育证明;
(七)浙江省籍学生需提交《义务教育登记卡》。
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桐就学,按下列办法办理手续:
(一)申请人在规定报名时间内持上述材料到实际居住地所属教育服务区域的学校报名,如居住地学校接受有困难,由居住地学校受理登记后统一报县教育部门统筹安排。
(二)县教育部门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居住时间、在我县工作和交纳社会保险时间为依据,就近或相对就近安排其子女就学。
对符合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居住地学校或经县教育部门统筹安排就学时,接受学校必须按照有关规定项目和标准收费,不得擅自加收其他费用。
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转学一般以学年为期限。符合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桐就学,应提前一个月向实际居住地学校提出申请,按照《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办理转学。接受学校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转入进行登记,并对其转出时的流向予以统计。
六、各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校的正当权益。要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教育、参加团队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实行奖惩、评优评先等方面与本县儿童少年享受同等待遇。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情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七、公办中小学要充分挖掘潜力,尽力接受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在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区域,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举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
八、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杭政函„2007‟245号)精神,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经费保障机制,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九、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学龄期子女的普查和登记制度。县公安部门要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暂住证的管理,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学龄期子女登记制度,积极配合县教育部门了解相关数据,提供相关人员名册。要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证书制度,做好《义务教育登记卡》登记管理工作。《义务教育登记卡》由学生户籍所在地学校负责填写并加盖学校印章,按照《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作为省内学生入学的必备材料。
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是一项关系社会和谐,确保社会公平、稳定的系统工程。公安、劳动保障、工商管理、财政、物价、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加强与县教育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支持和帮助县教育部门及学校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相关工作。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其他相关规定与该办法相矛盾的,执行该办法。
第二篇: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工作计划
寿塔小学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外来务工子女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少先队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外来务工子女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他们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1、建立外来务工子女档案,建档率达100%;
2、关爱外来务工子女,在班级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
三、主要措施
(一)关注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教育问题,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平等对待,解决外来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外来人员子女可以和本地学生一样就近入学,上学之后所享有的权利、待遇、费用等和本地学生是一致的,人人平等。
(二)健全机制,发挥班级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建立外来务工子女档案。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外来务工子女的底数,建立专门档案。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他们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有关内容。通过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2、真情关爱,“两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他们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他们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
(三)、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了解外来工子女的现状,心理沟通,培养外来工子女及留守儿童的健康心态。外来工子女身处异乡,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普遍敏感,感情脆弱细腻。他们渴望能与老师、同学进行平等交流,渴望在班级中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班级要对他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要求全体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孩子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被歧视感与对立感,培养他们的健康心态。以外来工子女为主,重点开展“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儿童手拉手”活动。让外来工子女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也培养队员学会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第三篇:外来务工子女入学管理制度
钟秀小学外来务工子女就学管理制度(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我校学生学籍管理工作,使我校外来务工子女依法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文件以及区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学生学籍管理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试行):
一、本办法适用范围为非大同区户籍的外来务工子女,年龄在6.5周岁至15周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并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来我区暂时居住的,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二、凡在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外来务工子女,应当在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且其父母或监护人在我区已取得暂住证并暂住一年以上,同时又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并由劳动部门认可的《劳动合同》或取得工商执照的,可以申请就学。
三、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时应该提供以下材料:
1、家庭户籍原本;
2、现居住地的有效暂住证、房产证;
3、适龄儿童有计划免疫接种证;
4、监护人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厂家证明或监护人的工商执照;打零工的需有房屋租赁证明。
5、除新招一年级学生外,其他年级转入我校的学生必须持有转出学校开出的《转学证明》。
四、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办法
1、均实行秋季招生、入学,其余时间不再招生、入学。
2、外来务工子女持第三条规定的材料到学校报名,报名结束后经学校校长室或教导处审批同意后方可入学。(材料不齐全的一律不予报名)
3、凡具有我区小学学籍号的我校外来务工子女小学毕业生,需继续在我区就读初中的,由区教育局统一安排相应初级中学就读。
五、外来务工子女就学,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安排:
1、监护人对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
2、监护人在当地居住并连续工作2年以上的(以相关证明为据);
3、独生子女(以独生子女证为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文件以及区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学生学籍管理的有关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外来务工子女到我校就读,凡持有第三条规定材料齐全者,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材料不齐全者,不予报名、接收。
六、外来务工子女转学以学年为期限:
1、转出:根据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对其子女转出我校可实行灵活管理原则,但必需认真填写《小学生转学审批表》,报区教育办审核,并交教育局教育服审批备案。
2、转入:学校教导处对外来务工子女就读的转入要严格把关,收齐、核查第三条所规定的材料并造册登记,并于9月15日前上报区教育办审批,逾期不再办理。
3、各班主任必需按要求,真实地完成或协助学校学籍管理处完成各类学籍表册,每月按学校学籍管理处的规定按时、真实完成月上报。
七、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分班规定:
1、一年级新招学生按“一年级编班规定”执行。其余年级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分班均实行抽签制。在抽签过程中,年级组长可根据本年级班级人数差异,各班男女生人数差异等各种特殊情况,在本年级全体或三分之二以上教师认可的前提下进行调整抽签。
2、为防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外来务工子女学习困难,成绩较差或纪律较差同学的排挤,若原在我校就读,转学后又重回我校就读,且转出转入均按转学规定办理过正当手续的,实行“从那班出入那班”的原则,学生成绩的考核评价与原先该生在我校就读时一样。
八、我校各年级各班应本着“育人为本”的思想,维护外来务工子女在校的正当权益。要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改进教育管理方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接受教育、参加团队活动、评优评先、参与文体等各项活动及实行奖惩等方面与本区学生享受同等待遇。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九、对外来务工子女应按照有关规定免收学杂费,科书费。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根据学校当时的实际情况可酌情给予补助,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十、本规定自制定之日起试行。
第四篇:济南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条件
济南外来务工子女数量5年翻番 试水‚赋分‛入学
2014-11-13 12:31:19
为缓解教育资源紧张局面,2013年,济南市下发《关于推进县(市)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定新建住宅小区必须按规划配套建设中小学校,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
但现实中,有些开发商通过种种手段规避责任,很多楼盘分期建设,一期的孩子能上学区,二期却不能。甚至有些地产大打‚教育牌‛,虚假宣传。某新楼盘对外宣称‚家门口上名校‛,实际上只是该名校对其楼盘内学校‚输出管理‛,也无法对口直升名校对应的初中,由此引起不少纠纷。
近年在济南,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需‚五证‛俱全,即:户籍证明,在济南务工证明,在济居租住证明,原户籍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同意外出接受义务教育证明信,出生证等其他证明。今年政策作了微调,增加了限制条件:‚前三证需要提供夫妻双方材料,而且证件满一年。‛且首次实行‚量化赋分‛。
近年在济南,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需‚五证‛俱全,即:户籍证明,在济南务工证明,在济居租住证明,原户籍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同意外出接受义务教育证明信,其他证明(包括适龄儿童的出生证、预防接种查验合格证明或者补种证明)。今年与往年有所不同,政策作了微调,准确地说,是加了限制条件:‚前三证需要提供夫妻双方材料,而且证件满一年。‛且首次实行‚量化赋分‛。而在往年,只要求‚夫妻一方、证满一年‛。
务工人员子女5年增加一倍
‚这也是个无奈之举。‛面对记者,天桥区教育局副局长房晓鸣叹了口气说,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入,其子女进入适学年龄后,大多会选择留在济南读书。
记者了解到,在接纳外来务工子女入学上,济南市一直都是一种敞开怀抱的姿态。早在2003年,济南市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取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目前济南市已有82所外来务工子女定点学校,2003年起每年拨付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定点学校建设。从2011年起,济南市为增加学位,对新建小区的教育配套进行整顿,由市教育局负责人牵头以至亲自出面,约谈了29个新建小区,绝大多数新建小区教育配套纳入教育局统一管理,按规划应建未建配套学校的小区限期拿出整改意见。2013年各级安排的外来务工子女教育专项资金4040万元,2014年达到4381万元,继续为外来务工子女定点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但是,外来人口涌入速度高于教育资源增速。2012年9月,天桥区启动了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研究,后期扩展外延,称为‚新市民子女教育研究‛。课题组提供了一组数字:以济南市外来务工人口最多的天桥区为例,2014年外来务工子女人数是7200人,去年这一数字是6888人,2012年为5678人,如果与2009年相比,则是扩大了一倍,用‚激增‛来形容也不为过。
如果上述数字还稍显抽象的话,下边一组数字会更直观地体现教育资源供应紧张的程度。天桥区教育局2013年曾做过一次调查统计,省定小学班额为45人,结果全区小学一年级共113个班中,约100个班超出省定班额,其中60人以上的有4个
借鉴北京上海等地做法
在这样一个不断激化的供求矛盾面前,如何进行科学调配,尽可能多地解决‚新市民子女‛的入学诉求,济南市教育部门经过充分调研,借鉴北京、上海等省市做法,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量化赋分‛。
所谓‚量化赋分‛,就是把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所需‚五证‛内容细化,每个指标根据不同情况赋予一定分数,比如‚在济居租住证明‛这一项,买房和租房得出的分数就不同;在济务工时间长短及缴纳养老保险年限不同,赋分也不同。济南市教育局依据《义务教育法》有关规定,将划定分数线的权限交给各县区,线上的即可入学,分数不够的孩子则回原籍享受义务教育。
在天桥区,今年区教育局初始划定的分数线是46分。
‚在天桥北部城区,大多学校都存在符合条件人数远超过学校容量的情况。但对于符合条件的孩子,即使报名的学校人满了,我们还是尽量去协调,统筹全区教育资源,让孩子们都有学上。‛房晓鸣说。
老城区教育负担沉重
在严峻的形势下,教育部门也在尽量争取让外来娃能在济南上学。‚今年的初始分数线是46分,但是为了能尽量让孩子们上学,又下降了3分,这一下子,就能‘放’进来1300多名学生。‛天桥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科负责人陈乐宁解释,46分是根据全区能容纳5700余名学生的实际容量划定出来的,降低三分后,容量变为7000人,‚每降低一分就是三、四百人‛。
而这一扩容,让激增的外来人口子女涌入学校,给小学校长们也出了难题。定点学校普遍扩班,班额加大,有的学校只好‚课桌和凳子各缩减了10公分‛,而教室增加的后果就是挤占学生实践功能室。滨河小学则是‚把部分办公室、食堂拆了建新校舍‛。
‚教室数量不足、面积也不足。正常情况下,我们学校每个年级有3个班,每个班有45名学生,而现在普遍都是4个班,一个班里有50多个孩子不足为奇。‛堤口路小学校长王延明说,‚有的一年级教室孩子后背都快要贴着墙。‛而在有的学校,出现厕所蹲位不够。
‚小学超过省定班额,按照小学初中对口直升原则,小学的压力传导到初中,2年后初中也会面临‘装不了’的问题。‛陈乐宁说。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已经让老城区的教育不堪重负,房晓鸣建议,省市政府及教育行政等相关部门应在区域教育规模、办学容量的规划,以及新校审批、撤并学校方面加强管理,做到教育规划前置
第五篇: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工作计划
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外来务工子女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少先队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外来务工子女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他们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1、建立外来务工子女档案,建档率达100%;
2、关爱外来务工子女,在班级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
三、主要措施
(一)关注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教育问题,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平等对待,解决外来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外来人员子女可以和本地学生一样就近入学,上学之后所享有的权利、待遇、费用等和本地学生是一致的,人人平等。
(二)健全机制,发挥班级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建立外来务工子女档案。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外来务工子女的底数,建立专门档案。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他们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有关内容。通过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2、真情关爱,“两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他们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他们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
(三)、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了解外来工子女的现状,心理沟通,培养外来工子女及留守儿童的健康心态。外来工子女身处异乡,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普遍敏感,感情脆弱细腻。他们渴望能与老师、同学进行平等交流,渴望在班级中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班级要对他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要求全体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孩子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被歧视感与对立感,培养他们的健康心态。
以外来工子女为主,重点开展“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儿童手拉手”活动。让外来工子女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也培养队员学会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荥阳市第七小学
2010.9
2010-2011学
进城务工子女入学工作计划
荥阳市第七小学
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