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论文---三公

时间:2019-05-15 02:3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政学论文---三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财政学论文---三公》。

第一篇:财政学论文---三公

2013~2014第一学期财政学课程论文

姓 名 :

学 号 :

班 级 :

学 院 : 公共管理学院

成 绩 :

三公经费问题探究

一、我国三公消费的现状及其原因 1.我国三公消费的现状

“ 三公” 者,“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和“公车盛行”之谓也。何为“三公消费”?是谓国家职权部门,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用公款大吃大喝的腐败行为。三公经费是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进行和稳步发展,国家的钱越来越多,人民的民主意识也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关心国家的钱究竟被派到了什么用场,然而却暴露出一些严重的问题。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出国,肮脏的现像反映出当代中国消极的一面。其实三公消费本没有问题,只不过有一些人损公肥私却让其成了问题。并且长期以来,我国“三公消费”一直是本糊涂账,公务消费的不规范带来的巨大财政挥霍和国库虚耗令人触目惊心,上至中央,下至普通百姓,对“三公消费”挥霍国家公款、浪费腐化现象深恶痛绝。尽管近年来中央在治理“三公消费”上下了一些工夫,出台了一些措施,但效果不是很明显,老百姓没有看到情况好转,甚至在某些地方,“三公消费”有增无减。“三公消费”挥霍公款,从表面上似乎不如贪污受贿、贪赃枉法那么危害深重,但是,“三公消费”却更普遍,无论是对干部,还是对社会、对人民所造成的影响都很坏,并且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不符合“执政为民”的理念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当代中国三公消费的现实不得不让人警惕,人们必须拿出正确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问题,因为在全中国这都是一个普遍现象,一个问题可以如此的广泛存在,必然会对中国造成广泛的影响,以致毁坏。

其实三公消费本只是一个中性词,因为三公消费是合理合法的,但何以近来三公消费成为众矢之的。一组数字会让我们明白何以其会受到众人的攻击,中国“三公”消费数字惊人,仅公车消费一项,根据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说,2004年全国有公车400万辆,支出4000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3%。在中国每年花在公车上的费用保守说法3000亿元。在这3000个亿中,人们认为是公事用1/3,私事用1/3,司机用1/3。很明显,3000个亿中只有三分之一是合理的,2000个亿都是不合理的。所以在2006年全国“两会”上就有代表委员提出,仅公车私用一年就要花掉2000亿,几乎等于国防开支。同时,公务车每万公里运行成本是50361元,高出私人轿车每万公里运行成本8215.4元的5倍多。2004年,我国政府采购规模达2200亿元,其中汽车采购额高达500亿元,2005年以来,我国财政行政事业公用经费支出每年增加 1000多亿元,2007年以来,财政行政事业公用经费支出已接近9000亿元,其中公务用车消费占比较高。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 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返观其他国家,如韩国首尔市人口1027.7万,拥有277.7万辆车,而市政府的“官车”仅4辆。这4辆“官车”的分配情况是,市长一辆,三位副市长各一辆。在“透明国际”公布的廉洁榜上排名第一的芬兰,全国只有5个人公务专车:总统、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和内务部长。由于制度执行到位,5辆专车一直未有膨胀的迹象。

据国家财政部统计,全国超编配车率达50%以上,有些地区的主要领导一人配两辆专车(市内和下乡各一辆)。按照有关规定:只有部长级和省长级以上干部才能配备专车,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干部保 证工作用车或相对固定用车,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及其以下工作人员,包括离退休后享受部长级和省长级待遇的干部都不允许配备专车。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区 或有关职能部门都自行给党政领导配备了专车,有些领导用车虽然不称为专车,但却专用。据有关部门调研结果显示,一些单位一辆公车一年仅维修费用就高达10万元以上,甚至有的公车一年竟换了40多个轮胎,平均每周换一个,其中的漏洞可想而知。另据国家有关部委统计,每辆公车年消费额平均为8万元~10万元,公车问题相当严重。

其实这些问题只是冰山一角,但从这些数字中,也可略见一斑,中国三公消费的现实确实令每一个中国人担忧。中国“三公” 消费惊人,浪费惊人,还是腐败产生的一个温床。这不能不成为社会质疑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且,这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必须要进行相关制度改革,以遏制严重的炫耀性、奢糜性的“职务消费”,坚决刹住挥霍公款的腐败现象。2.造成我国三公消费如此现状的原因

中国公民的权利意识一直以来相当薄弱,并且由于其他种种原因,导致“三公消费”的主体拥有对财政收入几乎不受监督和惩罚的支配权力;而财政收入的主人—人民,对财政收入的支配几乎没有权利,从而致使三公消费的主体过分的挥霍手中的金钱,白白的浪费社会资源,不能物尽其用,从而也阻碍了我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实我认为那些浪费社会公共资源的人无异于背叛人民的罪人,简直可以说是社会的蛀虫,人民身上的寄生虫,浪费了人民血汗,毁害了社会和谐,破坏了党的形象,实乃罪人也。再者,公务人员坚定优秀思想素质的定力以及学习优秀思想的能力确实有待加强,自觉比他觉更能解决问题。面对愈演愈烈的三公消费问题,我们必须痛定思痛,找到问题的出路。

二、三公经费的公开及其意义 1.政府公开三公经费

要求公开三公消费,其实源于公民意识的觉醒。公共财政开支的公开透明,是一种大势。社会发展有这个时代要求,公众关切有这个知情需要,舆论监督有这个着力点。公众所以如此关注三公消费,正是因为这笔开支源于纳税人的血汗钱。公众深知血汗钱来之不易,也明白“开门七件事”,政府也有正常开销,只是希望能够把不该花的留下来,把能节省的钱省下来。

2010年3月23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委员会上指出,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财政预算时,将把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纳入报告内容,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据报道:2010年3月31日,北京市财政局向社会公布了北京市的公车数量;4月1日,财政部成为首个公开2011年部门账本的中央部委;紧随财政部,4月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部门账本;从2010年起,陕西省在10个省级部门进行部门预算公开试点,并力争在两到三年内,公开所有省级部门预算,并逐步细化预算公开内容,严厉遏制“三公消费”;成都市财政局承诺,不仅将公开政府总预算表,还将首次公开部门预算表;陕西省、成都市、北京市的做法,是各级地方政府的缩影。

“三公”经费的公开来之不易,绝非抛出几组干巴巴的数据就万事大吉,让公众看得到、看得懂、进而有效监督约束政府部门的花钱行为才是推进公开的根本目的。作为建设阳光政府和廉洁政府的重要切入点,各部门、各地方惟有更积极、更规范、更清楚明白地晒出“三公”、晒好“三公”,同时接受相应的监督和审查,才是对民意的合理回应。也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形成整改压力,狠狠遏制歪风邪气,进而提高政府公信力。

2010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的一片评论说道:公车改革不见得需要多么高明的设计,它最需要的就是触碰既得利益的改革决心与魄力。其实不仅仅是公车改革,“三公”消费信息的公开何尝不是如此。从中央部门已公布的“三公经费”看,除审计署细化到每辆公车的平均费用外,大多数部门只是交代几个简单数据。由于目前还缺乏相对客观的比较标准,尤其是各部门对“三公消费”的解释惜墨如金,语焉不详,公众既看不出这些花费是否真实,也难以判断这些花费是否合理。

公开并不代表公正,并不涵盖公信。在致力于打造透明政府的大背景下,“三公”消费应该同时具备“公开、公正、公信”的新内涵。公平正义比阳光还要光辉”,公开只是见“阳光”,而公平正义才是见“光辉”,唯如此,才能打造公信。

2.具体举措

公众有知情权,更有监督权。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批评政府,“三公”公开就是“创造条件”,但公开后的监督制度建设更关键。公开只是一个起点,决不是终点。要想更有效地监督政府管好、用好财政的每一分钱,还必须要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建立一种遏制奢侈浪费、降低行政成本的长效机制。

1)政府应当而且必须制定一个刚性的预算,要进一步深化财政预算制度改革。

遏制三公消费,给百姓一个交代,就应限制并逐步取消政府不必要甚至是几乎近同于浪费的开支。作为一个现代政府,预算没有审核,没有限制,显然是荒唐的,没有一个刚性的预算开支,再有道德的政府也会乱花钱的。例如,2009年全国两会后,财政部向社会公布了12张中央财政预算表,74个部委和一些地方政府也进行了预算公开。然而在所有公开的预算中,笼统的分类使人们看财政账单如“雾里看花”,“三公消费”更是难觅踪影。如此的预算,只会助长三公消费糜烂之风。如果政府预算大家都能看明白,官员就不敢随便花老百姓的钱。这样便能起到一个好的作用,真正发挥政府预算它真正的作用。预算账单”要明白易懂,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要推进预算精细化和科学化,防止随意变更;二是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没有纳入预算的绝不支出,减少花钱的随意性;三是加强财务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责。

当前,在预算当中要想找到“三公”经费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多年的“三公消费”难治,以及“三公经费”公开中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还在于目前的预算体制不完善,所以,要切实管住一些政府部门乱花钱的毛病,就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报告、审查、听证、审计、评估、问责和处罚制度,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各环节形成权力制约和平衡机制,构建人大、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层次的预算监督体系。要扩大经费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三公”经费的公开不仅应当明确每一笔花销的数额,而且应当解释每一笔花销的用途,以利公众判断其合理性。

公开只是一个起点,决不是终点。要想更有效地监督政府管好、用好财政的每一分钱,还必须要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建立一种遏制奢侈浪费、降低行政成本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财政预算制度改革,要明确界定“三公”的范围,并相应调整政府收支科目,细化“三公”经费并纳入相应的科目。与此同时,要对有关制度的配套改革及时跟进,并尽快制定出台机关运行经费管理、公务接待和会议、公务用车制度等改革方案,进一步完善“三公”经费管理制度和审核程序。

2)要在制定各项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用制度来保障使“三公”的公开不流于形式化。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管束公款消费最根本的在于两条,第一是透明公开,第二是民主监督。公开数据与监管必须同时进行,对违规者必须严厉处罚,违反财务规定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否则“公开”就毫无意义,遏制“三公消费”核心在于加强监督,“三公消费”的一大特点就是把合规行为与违规行为混杂在一起,例如借考察、开会之际公款旅游。同时,应该严格政策规定,健全法律法规,把监督落在实处,加强监督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厘定“三公消费”合理、不合理的成分,对不合理的坚决予以取消压缩。经过批准的财政预算,凡是不涉密的都应当公开,接受社会和媒体的监督。要做到加强监督,就要做到一是健全制度从制度的层面杜绝“打擦边球”现象,二是强化问责机制通过审计、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等途径多管齐下,揪住畸形“三公消费”的尾巴,依规严查严处一切超预算、不合理、挥霍性的“三公消费”,不仅要给予相关人员行政、纪律处分,还应当追究其法律责任。将治理“三公消费”落到实处,展现阳光、廉洁、负责任的政府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开“三公”经费本身就是社会各界不断呼吁、各种社会监督力量共同实施监督的结果。而要使“三公”经费公开工作真正发挥作用,不能只靠自律,还必须靠他律。中 公教育认为只有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发挥社会各种监督力量的作用,特别是要注意发挥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各种舆论监督作用,形成监督的合力,才不会使“三公”经费公开工作流于形式。其次,用制度来保障使“三公经费”的公开不流于形式,它包括建立“三公经费”公开的硬性约束机制,对不能按时公开的部门,以及对公开后发现动用公款进行“三公”消费造成挥霍浪费的,要进行问责;立法规定预算公开的内容、方式、主体、时限、说明语言等,确定细化标准,以做到通俗易懂,一目了然。

3)要建立健全问责制度,加大行政问责力度,把行政问责和监督结合起来。

只公开而不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处罚,是难以遏制“三公”支出的。所以,除了公开预算之外,中 公观点认为还必须通过健全问责制度,将违反财政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纳入问责范畴,对那些违反财政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公职人员,要根据其性质、情节、危害程度,依法依纪追究其相应的责任。特别是要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必问,有错必纠,努力建立责任政府。“三公”经费的公开不仅要靠群众监督,还要充分发挥制度监督、审计监督、同级人大监督等等各种方式,形成一种全方位的真正有效地监督体系。同时,要把行政问责和监督结合起来。因为任何形式的监督,只有与责任追究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实效。只是简单的监督,而后没有了下文,监督也就没有了任何的意义。

3.“三公”数据公开的意义

应该承认,与百姓的期待相比,此次“三公”经费公开无论是公开内容、公开方式还是公开进度,都有较大差距。但是,此次“三公”数据的首次公开亮相,其正面价值不容低估,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

“三公”数据的公开为“民主监督”创造了重要平台。权力不受监督,必然导致腐败。权力接受监督需要创造一定的条件,公开就是重要一环。我们发现,无论是白天公布还是夜间公布,无论是寥寥数语还是详尽披露,“三公”数据公开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公众的视线。“三公”数据的公开为人民监督政府创造了一个重要平台,尽管许多意见是“一边倒”,但是这恰恰体现着公民意识的觉醒,展现着中国民主政治的进步。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这是一个民族真正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真正强大的开始。

“三公”数据的公开是打造“阳光政府”、法治政府的重要一步。公开、透明是“阳光政府”的应有之义,也是政府依法行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为打造“阳光政府”,我国专门制定并实施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条例实施3年多来,阳光政府建设成绩有目共睹。但是,在信息公开方面,不愿公开、不敢公开、不屑公开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涉及“三公”消费等内容更是一度被许多部门视为“秘密”。今天,随着“三公”数据的公开,“阳光政府”的一道厚纱帐被掀开。这既是打造“阳光政府”的一个积极信号,也是政府身体力行贯彻信息公开条例的实际步骤,不仅让公众对阳光政府有了更多期待,也对法治政府有了更多憧憬。

“三公”数据的公开是建设廉洁、节俭政府,遏制权力腐败和社会不正之风的有益尝试。评价一个政府是否廉洁、节俭,“三公”消费是一个重要指标。如果一个政府公务出国太频繁,公车消费太离谱,公款吃喝太惊人,那么,它再动听的“廉洁”宣言、再“节俭”的形象展示也难以打动百姓,终将为百姓所厌恶。“隐而不说”是“三公”经费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随着“三公”数据的“拨云见日”,“三公”消费不能不“有所顾忌”。“三公”数据的公开为遏制“三公”消费,降低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创造了条件,为政府权力的正确行使提供了动力。

“三公”数据的公开为“服务型政府”增添了新的内涵。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政府运行离不开经费保障,但花钱必须办事,必须讲求效率。人民评价“三公”的一个最直观的标准,那就是“三公”经费有多少是花在为人民服务上,有多少是花在为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自己服务上。政府花了多少钱,为百姓办了多少事,这是衡量一个政府公共服务是否优质高效的重要标准。“三公”的公开,既是一次“交账”,也是一次检阅。花了最多的钱,办了最少的事,这样的“服务”难以说服百姓;花了最少的钱,办了最多的事,这样的“服务”才能赢得民心。

公开的大门一旦打开,再也无法关上。首次亮相的“三公”是信息公开工作勇敢迈出的一大步,也是中国民主政治意义非凡的一大步。而每一个前进的步伐,既给人以信心,也给人以希望。

三、由“三公”问题引发的思考

三公消费的公开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好事,万事开头难,我们应该迎难而上,积极主动的推行这项改革,只有让三公消费曝光与阳光之下,才能真正切实的保障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权益。我相信,在各方的努力和顿悟之下,终将结束“三公”信息的雾里看花,迎来民主政治的湛蓝天空。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应当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我们现在应该增强主人公意识,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再者,我们现在就应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年轻的这一代拿掉这块毒瘤,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奋斗。

参考文献:

《“三公”经费公开,意义非凡的“第一次”》

人民日报 《公开“三公消费”时间表是个良好的开端》 《三公改革应整体推动》

钟声

《2012公务员申论热点——三公经费》 《让权力站在阳光下》

刘洪波 《也谈“三公消费”》

谢晖

《中央公开“三公”经费意义何在》

法制日报 《加快“三公”消费公开步伐》

长江日报 《“三公”之害猛于虎》

康尔德

第二篇:财政学论文

对“三公经费”的认识

纳入中央财政预决算管理的“三公经费”,是指中央财政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财政拨款安排给相关中央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用于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和公务接待等方面的支出。长期以来,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旅游等三公消费乱象屡禁不止,刺痛着公民的反腐神经。这一现象的持续存在无论是对干部,还是对社会、对人民都会造成持续的不良影响,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治理三公消费尽管政府部门三令五申,但不是雷声大雨点小,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难以形成规范管理、监督管理和严格管理的体制与机制。上级部门要求各级政府将三公消费支出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舆论、媒体及公众监督,但公开的状况实在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公民知道或容易知道的就公开,公民不知道或不容易知道的就不公开的现象,这种抽象的、没有具体细化的公开,远远不能满足公众的监督需求,致使一些领导干部肆意妄为,私下里认为只要不偷不拿,吃吃喝喝没什么;当官就得配车,而且还要配好车,用豪华车,并且把公车当作自己家的一样,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外出考察学习,那也是公务,当然不能花自己的钱,即使是借考察之名观光旅游,游山玩水,也觉得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更有甚者利用职务之便,实施开具以单位为抬头的本属于私人消费的发票,通过伪造、变造会计凭证来报销,达到骗取公款的目的。这正是民间所流传的“一人当领导,全家都报销”的现象。不当三公消费是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以及超标准的奢华消费。目前存在的各种奢华消费,不仅抬高了我们的行政成本,降低了行政运行的效益,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而且造成投入人民群众亟待解决的民生领域的资金比较短缺,根治当前社会的奢侈病势在必行。

“三公” 经费支出是必要的,但是目前 “三公” 经费应该如何控制呢?我认为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应该注重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预决算和支出公开制度,强化公众和社会监督力。建立预算约束框架,从根本上执行人大的财政预算权;增强预算约束作用,结合部门预算将消费支出细化到具体项目上,严防资金使用的随意性;推进部门预算管理,进一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公务卡结算等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避免财政资金流失;实行部门预算公开。

二、加大惩处力度,明确不当三公消费的法律责任。为了加大对三公消费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的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建议有关部门将行政支出成本考核结果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升迁、奖惩紧密结合起来,将整治公务员的公款消费和挥霍浪费行为,列入政府法制建设计划,尽快明确公款消费的法律或制度责任,使治理三公消费有规可依,这样既会对公款消费主体造成压力,也为公众对三公消费进行监督提供了法制支持。

三、树立勤俭节约为政理念,建立三公经费支出预警机制。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加大联合检查力度,对各单位财政资金支出审批、报销、核算实行源头审核控制,并积极探索建立对三公经费支出开展季度性预警提示工作,督促各部门严格执行三公预算,严防支出超标。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并完善单位三公经费管理和公示制度,并切实落到实处。

四、积极探索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和公务用车改革。目前,各地虽然正在逐步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但运用的效果还不是很好,大部分单位还是进行现金结算,导致大部分公务消费在公务卡账号上无明细记录,为少数人造假留下了隐患空间。因此,政府各部门应制定完善的公务卡结算制度,实现公务卡结算全覆盖。在公车改革方面,少数单位正在进行公车的货币化改革试点,在节约单位交通费支出、保持干部心理平衡,提高社会公信力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各部门仍应进一步加大研究和改革力度,严格贯彻中央关于公车改革的各项精神,按照政府的运作模式和市场经济规律,逐步压缩各部门现有公车数量规模,加大从市场上购买公车服务的比重,积极引入社会监督。

五、要加强履行审计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审计机关要认真执行《审计法》,在充分发挥治理“三公”经费独特功能上,当好国家财政资金的“守护神”,发挥“免疫系统”作用。一是与财政“同级审”相结合。二是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三是与审计结果公告相结合。四是与绩效审计相结合。要关注“三公”经费开支后的实际效果,对资金管理和使用进行绩效评价,提出节约开支的有效建议,增强资金使用的效率性。

“三公”消费事关党和政府形象,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的事业前途命运,只有遏制住社会的奢靡、浮躁之风,在勤奋工作、俭朴生活中实现人生的理想和追求,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实现国富民强,长治久安!

第三篇:财政学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 财政学 》课程论文

关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研究

一、引言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最主要的目标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服务水平应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影响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公共服务应优先提供,影响人们起点公平的公共服务应达到较高水平。我国应建立以纵向为主、纵横交错的转移支付模式,转移支付方式要根据转移支付目标而定。我国目前转移支付效果不太理想,改革的方向是: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完善标准支出计算指标体系;制定专项转移支付分配指标体系;取消税收返还。

1、概念

财政转移支付也称财政转移支出,本意是财政资金转移或转让,主要是指上下级预算主体之间按照法定的标准进行的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

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级预算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分级预算管理体制,上下级预算主体间、同级预算主体间的收支规模是不对称,转移支付制度就是均衡各级预算主体间收支规模不对称的预算调节制度。

2、形式

转移支付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二是横向转移,三是纵向与横向转移的混合。

3、原则

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原则是: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法治原则。

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前,我国做了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工作,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后才从西方引进了转移支付的概念。我国中央财政是从1995年开始正式实施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根据IMF《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中的支出分析框架,政府转移支付有两个层次,一是国际间的转移支付,包括对外捐赠、对外提供商品和劳务、向跨国组织交纳会费;二是国内的转移支付,既有政府对家庭的转移支付如养老金、住房补贴等,又有政府对国有企业提供的补贴,还有政府间的财政资金的转移。一般我们称的财政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的财政资金转移,是中央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地方政府重要的预算收入。在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分类就是分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

二、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目前仍实行的不是很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主要制约因素:一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事权尚未明确划分,财政支出的划分与事权是紧密联系的,难以确定标准的收支概念;二是我国的中央财政仍十分困难,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充足的财力支持;三是既得利益调整的力度过大,困难很大;四是由于体制、经济结构、自然环境和人口状况等因素影响,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发展能力存在极大差别,致使通过转移支付实现地区均衡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五是基础性数据统计、收集有很大难度。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双向的资金往来关系,不仅包括上级对下级的拨款,而且包括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缴款。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1).体制补助或上解2).税收返还3).专项拨款。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及其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转移支付的规模偏小。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小财政大金融的策略,受其影响我国的财政收入能力也就非常小。我国的财政收入占GNP的比重不到11%,不足发达国家平均的1/3。受财政能力的限制,中央政府也就无法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转移支付,而与之同时,我国的地区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为了平衡地区经济发展,加大中央宏观调控力度,就需要有一较大的转移支付规模。但我国目前的转移支付制度却无法达到这一规模。

第二、转移支付的分配不规范,缺乏科学的方法,带有相当大的随意性。由于历史原因,分税体制中仍保留了原有的体制补助和体制上解,它们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照顾原有的既得利益,而根本未能体现出财均等化目标。而同时占转移支付绝大总分的税收返还也是采用基数法规定,并且只与增值税和消费税等两税挂钩,不但根本没有解决原有财力也都带有很大的随性,未采用统一规范的科学方法。

第三、各种转移支付形式之间缺乏统一协调机制。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总体目标不明确。各种转移支付形式之间各自为政,导致收入上解地区有时恰恰又是专项拨款获得较多的地区,使得转移支付实际上变得毫无效果。同时转移支付的管理分散,财政统一支配各类专项补助的实际权力非常薄弱。

三、解决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内部条件

1)、我国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国情基础

1、我国政府职能范围和承担事权的特殊性。首先,与实行联邦制的国家相比,中央政府的职权要比地方政府大得多,加之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更要强调中央集权领导。其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既承担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还要承担国有资产管理的任务,既政府兼有行政管理职能、经济管理职能以及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为了确保政府充分发挥各项职能,必须保证具有充分的财力以使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得以顺利实施。

2、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特点。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自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均衡,公共服务水平也有很大差距,因此缓解地区差异尤其是增加对中西部的财政支持,是对转移支付制度提出的现实需要。

3、我国尚属不发达国家,财政收入的有限性制约着转移支付的可动用资金。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实力虽有增长,基本上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工业化程度较低等原因,我国的人均财政均属于低收入国家,从国际比较中看出,我国财政规模较小,从两个比重分析,财政收入占GNP的比重平均只相当于世界水平的1/3,中央财政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1990年以来占40%,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60%相差甚远,财政收入水平的低下导致我国连年赤字,严重影响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长此以往,将会限制转移支付的作用。

4、地方政府既得利益刚性较强,调整难度大。现阶段,地方政府负责着地方社会的管理,承办地方公共事业、地方社会保障、地方社会福利和地方社会发展等多项职能,同时兼有辖区内相当宠大的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这样的双重职往使地方政府成为该行政辖区的公共利益主体

(二)、完善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外部条件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不仅是财政本身的问题,它离不开必要的财政支持和经济体制支持,否则,只能空谈转移支付。针对我国财力不能界限界定不清等情况,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就应从此入手,尽量给转移支付的完善创造适宜的政治经济环境。

1、挖掘财源,适应提高“两个比重”。一是加强税收征管,堵塞偷税逃税的漏没事;二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改变目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差的现状,将企业真正推向市场,提高企 2 业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培植财源;三是将分散于地方的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管理。如果这一转移顺利完成,我国将增加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力。

2、科学划分事权是建立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的前提条件。加快政府部门的改革,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将主要精力放到公共服务上来。在事权的具体划分上应遵循以下原则: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财权与事权相对应,一级事权必须有一级财权作保证,分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能,负责各级经济发展所需的支出。

(三)、完善现有的转移支付模式,实行以纵向为主,横纵交错的转移支付模式。

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就其实质来说,是各地区间横向的财力再分配关系,即经济上较发达的地区把政府组织的部分收入转移给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取的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纵向财政平衡,即上级政府通过特定的财政体制把各地区创造的财力数量不等地集中起来,再根据各地区财政收支平衡状况和实施宏观政策的需要,将集中起来的财政收入不等地分配给各地区,以此实现各地区间的财力配制的相互均等。理论上来说,这种转移支付制度是比较公平的,但是由于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缺乏必法律规范,透明度较低,稳定性差。我国应将现有的单一纵向转移模式改变为纵向为主,纵横交错的模式。

(四)、适度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规模。

转移支付的规模一方面取决于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总体规模,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目前,考虑到我国财政“两个比重”较代以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特点,改革的重点就要放在提高财政收入以及动作转移支付制度来平衡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上。

(五)、在转移支付的资金安排上要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

参照国际惯例立足我国国情,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指导下,我国目前的转移支付应以一般性补助为主,专项补助为辅。因为,性补助没有给地方政府规定资金的具体使用方向,只是政府财力的一种补充,下级政府对这项资金有较大的支配权,主要目的是用来平衡地方预算,满足地区基本开支需要。因此,性转移支付更能体现公平。专项转移支付则不同,它规定了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方向,有的还附带一些条件,下级政府只能在规定基础上中使用转移支付资金,因此,专项转移支付更能体现上级政府的政策意图,贯彻产业政策,更有效配置资源,保证经济高效运行,更能体现效率原则。

(六)、强化转移支付的法制管理,是完善转移方向的重要保证。

必须加强转移支付的立法工作。转移支付制度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影响因素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才能更好地其调控作用。我们可以形式将转移支付的原则、形式、目标等规定下来,同时编制转移支付预算,建立完善的预算司法程序,经人大批准后执行。其次,设立专机构负责转移支付工作。就我国国情而言,应建立一个专门委员会,隶属于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会的重点放在技术问题的解决上,如制定客观的测算方法,审查、研究转移支付的规模,监督制约转移支付的使用。

四、完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议

在转移支付的目标选择上,要因支付对象的不同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政策目标。从现实情况看,当前时期,我国建立规范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应以纵向平衡为主并与均等化相结合。在税制结构没有大的变动的情况下,仅靠乡镇政府自身,并不能完全改变乡镇财政困境的局面,中央财政有必要通过转移支付,给予地方政府适当的财力支持,因此纵向平衡是首当其冲的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而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程度落差大,均等化目标也应该是政府的必然选择。

(一)规范纵向转移支付

1.建立规模适度、稳定可靠的转移支付基金。为转移支付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有利于改变目前转移支付资金结构,改变非均等化资金占主体的状况,形成稳定的转移支付制度。许多国家规定某些税种收入用作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使其具有“专税专用”的性质。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为转移支付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首先,各级政府要建立本级转移支付基金,此基金原则上由本级财政在年初预算中足额安排,专款专用。

2.缩减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增加一般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相比,一般转移支付没有给地方政府规定资金的具体使用方向,只是政府财力的补充,下级政府对之拥有较大的使用自主权,主要目的是用来平衡地方预算,满足地区基本开支的需要,因而更能体现公平原则,计算方法也更科学,可以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避免了专项转移支付的随意性。我国目前专项转移支付范围过宽,许多专项资金的支配使用缺乏事权依据,费用分摊标准和专项资金在各地之间分配也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因此,应该压缩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大幅度增加一般转移支付,建立以一般转移支付为重点、专项转移支付为补充的复合体系。一般性转移支付,一方面平衡财政收入,一方面均等各县乡的公共产品供给;至于专项转移支付,则作为中央和省调控县乡经济发展、解决特殊情况的工具。3.对一般转移支付,舍弃“基数法”,改用“因素法”。基数法弱化了转移支付的均等化功能,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因此,应当舍弃“基数法”,改用“因素法”,可以采用国际通行的测算核定公式:

对地方的一般转移支付=(该地方政府的标准支出-该地方政府的标准收入-该地方政府得到的其他转移支付)×调整系数数额;

计算结果为负数,就是该地区财政实力较强,不需要转移支付拨款。

(二)建立横向转移支付

社会公平是公共财政的主要目的,也是转移支付的最终目标。社会公平,不仅是指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的公平,而且包括在享受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方面的平等权利。而仅靠本地财力和纵向转移支付,不发达地区仍然很难达到公共产品提供均等化的目标,这就要以横向转移支付为补充。通过横向转移支付,可以实现地区间相互支持,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从而在全国范围内盘活均衡机制,使不同地区间公共产品提供大致均等,从而最终实现社会公平的战略目标。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状况、国体形式、政权组织形式以及集权和分权的程度各有不同,各国的转移支付模式也随之有所不同,但大体都能够体现均等化的意图,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根据我国国情,目前比较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是,在纵向转移支付间接实现横向财力转移的基础上,借鉴纵向转移支付的标准,在省、市级实现其管辖范围内的各地区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帮助不发达地区实现公共产品均等化的目标。

(三)强化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全国人大或国务院制定专门的《政府转移支付法(条例)》,对转移支付的目标、原则、形式、资金的用途等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规定;要使转移支付和各级政府的预算同步,从而把转移支付纳入各级预算,实行预算管理,其项目要详细列出,并对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改变中央转移支付多头管理的情况,将分散在各部门的转移支付管理职能归并,交给一个专门的中央转移支付管理机构行使管理职能;各级财政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引入惩罚激励机制和有偿使用机制,充分调动下级政府开源节流的积极性,消除下级政府对财政补贴的依赖性,增强其财政自求平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焦阳,《西安财会》 [2]安体富,《中国转移支付制度:现状、问题和改革建议》 [3]安体富,任强,《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 [4]曹俊文,罗良清,《转移支付的财政均等化效果实证分析》 [5]高培勇,杨之刚,夏杰长,《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

[6]贾康,《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应积极推进但不能急于求成》

[7]李杰刚,《政府间转移支付:基本理论与框架》

[8]臧朋朋,《解决乡镇财政困难,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9]李汉文,《贫困地区县乡财政困难及治理研究》

[10]徐旭川,《乡镇财政制度分析———以江西为例》

[11]阎坤,《转移支付制度与县乡财政体制构建》

第四篇:财政学论文

青岛农业大学

财政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地方债务问题分析 指导老师:王海青

姓名:刘桂

专业班级:会计1104学号:2011161

1摘要: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数目众多,地方政府债务迅速膨胀,文中比较分析欧洲主权债务与中国地方债务。目前虽然我国并不具备爆发“欧洲式主权债务危机”的相关条件,但仍存在爆发地方债务危机的隐患。

关键词: 地方政府融资、中国地方债务危机、对策与策略

一、中国地方债务危机的现状及成因

(一)中国地方债务危机的现状

1.地方债务规模大,投融资平台数量多。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急剧膨胀,到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政府共设立融资平台公司6576家,其中省级165家、市级1648家、县级4763家。融资平台公司政府性债务余额为49710.68亿元,其中,省级8826.67亿元、市级26845.75亿元、县级

14038.26亿元,分别占17.76%、54%和28.24%。

2.地方政府多头融资,银行多头授信。近年来,地方政府对外国政府与国际金融机构借款余额下降,国内政策性银行贷款逐年增加。国内金融机构贷款日益成为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主要来源,银行对地方政府支持力度较大。地方政府还通过成立多个融资平台同时向银行借款,使得银行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及担保状况难以把握。贷款管理也较为混乱,风险较难精确计算。

3.地方债多头管理,局面混乱。虽然财政部代发的地方债还未发放完毕,但在实际操作运行中,已经出现了多部门管理的现象。

4.地方债务呈现“两头小、中间大”,区域不平衡的特点。纵向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了省级、市级、县级和乡级等分级举债格局。其中省级和乡级的债务规模较小,地(市)和县级债务规模较大。有的县级平台对银行的债务比例高达90%,贷款金额超过地方政府可支配收入,最高达政府收入的2-3倍;横向看,不仅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存在地方政府债务,即使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同样存在,不同地区债务规模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债务规模较大,风险明显大于东部地区。

(二)中国地方债务危机的成因

1.权责不对等。我国实行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分家的行政制度,财权上移,事权下移,出现了权责不对等的情况。

2.地方政府热衷追求GDP和政绩工程。我国政府官员的绩效评估面较窄、评估指标较少,通常以实现的GDP作为衡量标准,这使得地方政府为实现GDP 目标投资冲动较大。

3.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受挫,企业效益下降,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减少;同时由于自身资金紧张,中央对地方的 相关转移支付的力度减小。另一方面,我国中央政府提出保增长的经济刺激政策,地方政府为此进行了大量的配套投资,支出较大。

4.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虽然国家一再强调要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但当前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大于消费。地方经济多是靠投资刺激获得发展而不是消费或出口,各地区投资的动力都较大。此外,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不平衡,东部地区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

二.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干部的积极性受挫折

1、影响乡镇领导的工作精力。乡镇领导经常穷于应付债权人上门讨债,无法集中精力抓中心工作,有的乡镇对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未能尽快理清,造成当地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农业增效不明显,也直接影响了各项任务的完成。

2、影响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3、影响村级干部的管理。村班子的战斗力直接影响村财创收。只有强的战斗力,才能产生生产力。而当前我区各乡镇中班子战斗力不强的村占有一定的比例,个别乡镇甚至有一半村班子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这些村根本无法实现村民自治,开展农村工作难度大,直接导致任务无法完成,也影响了其他村工作的积极性,这种情况一旦恶化,后果不堪设想。

(二)政府的形象受影响

1、影响了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2、影响了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增加了整个财政的风险。由于乡镇财政困难,负债累积,政府只能疲于应付,其承担的一些公共职能难以实现,日常的开支都无法保障,3、偿债能力薄弱,降低了政府的信誉度。

(三)社会安定稳定受影响

1、影响了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增加了整个财政的风险。由于乡镇财政

困难,债务累积,政府只能疲于应付,其所承担的社会基本保障职能和公共职能根本无法实现,一些乡镇大量挤占专款、拖欠工程款,导致农业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2、巨额的负债会进一步加重农民负担,影响农村的安定稳定。在现行体制下,巨额的债务是难以轻易消除的,因为乡镇财政基本没有偿还能力,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一朝一夕产生飞跃,可导致负债的因素依然存在,使得乡镇债务近似于一个“无底洞”,如果没有上级财政的支持,极易造成农民负担的反弹。

3、沉重的负债,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由于镇村两级负债沉重,造成了运转困难,影响了工作的开展,拖欠群众的资金无法及时偿还,有的乡镇还拖欠群众的拆迁安置款,还有的乡镇由于工程款无法及时足额到位,造成工程进展缓慢,群众对此有意见,有时还上访,导致党群干群关系不是很融洽,不利于农村的安定稳定。

三、对策和建议

乡镇债务问题原因复杂、牵涉面广、化解难度大,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没有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和深层次的改革,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尤其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即将推行,乡镇老债务的清偿将愈加困难。对此,务必要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区、乡镇两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多花心思、下大力气,切实予以解决。

(一)化债要有心。不仅要有真心,而且要有决心。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乡镇主要领导要坚定实现解困目标任务的信心和决心,既要看到解困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要发现和寻找解困工作的有利条件。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从维护稳定的全局出发,从又快又好地发展大局出发,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不能在困难面前无所作为、一筹莫展。只有思想重视,行动才能坚决,措施才会见效。

(二)化债要有力。要树立“增收是政绩,还债解困也是政绩”的观念,切实防止“新官不理旧事”的历史痼疾,并建立一种有效的领导责任制来予以保证。实行化债优先。经济社会要发展,债务也要化解,正确处理发展与减债的辨证关系至关重要。首先要对各乡镇已形成的老债务进行全面清理审计,逐

笔核实,登记造册,通过深入清理,做到每一笔债权、债务一清二楚,为采取具体对策打下基础。同时,要调整政绩考评标准,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按照化债优先原则,根据债务轻重、化债潜力和难度,分别确定化债在党政和相关部门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中的不同权重。对化债得力的干部要优先提拔重用,反之则不予提拔或降级、调离,以鼓励领导干部努力化债。

(三)化债要有法。一是完善体制。既要严控新债,又要消减旧债;既要从体制上突破、支持,又要从管理上规范、行动。要采取增收、节支、收欠、承兑、核销、折卖、改制等逐步解决已欠债务,通过完善机制,强化债务管理制度,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完善干部考核、任用制度,改进项目投资管理办法,杜绝新增不良债务。二是狠抓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农村经济是乡镇财政走向良性循环的基础,是解决乡镇负债问题的根本出路。三是狠抓项目。项目是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建议实施项目责任制,不但乡镇主要领导签定项目责任状,乡镇主要领导也要与乡镇两委其他领导、乡镇干部、村两委成员签定项目责任状,以形成“人人抓项目,村村有项目”的良好局面。同时,在抓项目的过程中,要转变观念,变“引凤筑巢”为“筑巢引凤”,着重做好项目的储备工作,特别是储备一些短频快的项目,吸引内外资本来我区投资。四是改旧建新。加大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的步伐。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城镇开发是一笔宝贵的资产,要用全新的思路来抓好这项工作。五是严格支出。开源节流,既要开源,也要节流。乡镇要合理界定支出范围,大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和非必要支出(如接待费等),优化支出结构。要处理好乡镇财力有限和党政领导投资决策行为随意的矛盾,加强预算约束和民主监督;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务公开的机制,逐月公开预算执行的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四)化债要有效。一是要改革财税政策。在税收分配上给予乡镇财政适当的倾斜和扶持,要建立规范的政府间分配体系,要从制度上给予乡镇政府较为充裕的财力,如给予相当程度的税收分享比例;另外,要杜绝非规范的负担转移现象,尽量减少对乡镇政府搞“升级达标”活动。二是要完善目标考核,坚持权力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确保乡镇履行职责的工作条件和手段,做到权责统一。三是要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大力裁减财政供给人员;要加强班子建设,乡镇财政要解困,强有力的镇、村班子是根本的组织保证,要配强、配好乡镇、村的领导班子,尤其是要配强村一级的班子。

第五篇:财政学论文

2014中国财政应该如何向前迈步?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开始进入快速稳步的发展,逐步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人均国民总收入实现同步快速增长,使得我国的财政实力不断增强,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增强,对财政支出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就最近的2013财政状况来分析,2013年1月至12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29143亿元,比上年增加11889亿元,增长10.1%。其中,中央财政收入60174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6.6%),比上年增加3999亿元,增长7.1%;地方财政收入(本级)68969亿元,比上年增加7891亿元,增长12.9%。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10497亿元,比上年增长9.8%。在上半年经济下行、财政减收、全国特别是中央财政完成全年收入预算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时采取措施,依法征收,随着经济逐步回暖、贸易形势好转和相关增收措施落实,下半年中央财政收入增幅稳步提高,全年中央财政收入预算圆满完成并略有超收。地方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清理取消或免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财政收入质量提高。

不难看出,虽然2013中国经济通过政府财政支出的调节之后,由上半年的略为下挫逐步好转并在下半年稳步提高,但是从中暴露出中国财政的收支对于中国经济平衡作用是有限的。

依据2013年财政赤字从2012年的8000亿元扩大至1.2万亿元,扩大幅度达50%的情况来看,预计2014中国的财政赤字将扩大到1.8万亿元,但是2013的财政收入比较缓慢,如果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收入,就必须增加人均国民收入,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还要注重节俭开支,这也意味着,中央和地方政府2014年在债务融资方面应该要有所顾忌,进一步约束财政支出,达到一个收入和支出的平衡状态。

所以针对2013出现的财政方面的问题,2014必然会做出一系列的变动和调整,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深化改革将贯穿全年九大重点工作任务,这也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条红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目标。这些指标,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走向。赤字高低,既体现财政政策力度,又关系风险管控。2014年中国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但赤字率稳定在2.1%不变。“当前经济仍然面临下行压力,企业仍然比较困难,所以还需要积极财政政策‘搭把手’‘加把劲’。”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指出。因此2014财政拨款会注重在对企业的扶植和帮组。

121340207蒋欣怡信息安全1202

下载财政学论文---三公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政学论文---三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财政学论文

    2014级会计学专业2015年5月财政学期中论文 大连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实证分析 作者:2014级会计专业 学号:20141702320062 姓名:单译萱 指导老师:杨新中 摘 要:本文选取2013年度大连市......

    财政学论文

    财政学论文 —— 中国财政的发展方向 期末论文 学 生 姓 名: 学 生学号: 指 导 教 师: 2014年 5 月 14 日 Ⅰ一、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改革的难度在逐......

    三公消费论文

    摘要: 当前,监管“三公”消费,既是民众的强烈诉求,也是反腐倡廉的核心议题。本文简要的谈了我国“三公”消费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出现问题的原因,最后,简单的提出关于公开“......

    财政学论文题目

    财政学论文题目 1.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宏观调控作用 2.统一内外企业所得税的意义和影响浅析 3.关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研究 4.关于我国积极性财政政策思考 5.促......

    财政学(基础论文)

    审计1103蔡锦铭2011161508 我国财政支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看有感 (一)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一方面,部分财政资金被用于农业一般竞争......

    财政学小论文

    财政学小论文—市场需要政府的协助 众所周知,当今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既有市场机制也有政府行政机制。有很多人认为,我们国家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的政府......

    财政学论文2

    财政学论文 摘要 2009 年9 月,国务院下发了《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确定以“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为原则,开始在全国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

    财政学论文5篇

    2011-2012年第二学期《财政学》科目考查卷 专业:会计学(注册会计师) 班级: 任课教师: 姓名: 学号: 成 绩: 关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改革的探讨 一、前言 (一)研究目的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