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体制改革 财政学论文
财政学论文
摘要:
财政体制改革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不断完善,这也从我国经济总水平不断上涨的现象看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对经济的影响非常大。从1949年建国初期到现在,政府也在逐步从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到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从当初的解决基础设施及温饱问题到现在的民生财政。本文对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并且对当前我国财政体制进行了分析。关键字:财政体制改革;分税制;民生财政 正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以飞快的速度增长,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球第八第九的位置上升到了第三的位置,2010年更是超越日本位于世界第二。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升,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当然,财政体制也在不断地完善。
民生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浓墨重彩的华章,是代表委员的“永恒话题”。翻检历史,也许从没有哪个年代像今天这么强调民生。民生为何如此重要?因为它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它是“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人民的生命”,它“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在此语境中,今年民生支出将占中央财政2/3,无疑振奋人心,具有积极的正面导向作用。
一、我国财政改革历史
1978-1994年通过“放权让利”激发改革的积极性,提高在传统经济体制下几乎窒息的国民经济的活力。在改革初期,政府能够且真正放出的“权”,主要是财政上的管理权;政府能够且真正让出的“利”,主要是财政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所占的份额。这一改革思路与财税体制自身的改革任务——由下放财权和财力入手,打破或改变“财权集中过度、分配统收统支,税种过于单一”的传统体制格局——相对接。
1994-1998年财政体制改革踏上了制度创新之路——税制改革。1994年实行分税制的政策,是我国财政改革的一个重要转折。在此之前所推出的财税体制改革举措,多是围绕利益格局的调整而展开的。而且也是在整体改革目标定位尚待明晰的背景下而谋划的。这次改革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突破了以往“放权让利”思路的束缚,走上了转换机制、制度创新之路。从重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入手,在改革内容与范围的取舍上,既包含有利益格局的适当调整,更注重新型财税体制的建立,着重财税运行机制的转换。
1998-2003年,公共财政积极的财政政策推行。多年的改革变迁人们发现,能够统领所有财政改革线索、覆盖所有财税改革事项的概念,只有公共财政。于是,以1998年12月15日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为契机,决策层做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决定:构建中国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从那时起,作为整个财税体制改革与发展目标的明确定位,带有整体改革布局性质的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正式进入财税体制改革的轨道。
2003年至今,我国财政体制将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制并且将逐步向民生财政转型。
从改革初期的让利放权,到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再到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建立公共财政制度的提出,以及当前针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外部冲击而出台的以民生为核心的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我国财政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基于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而进行的适时调整,有别于西方国家简单的反周期调节。“民生财政”正是基于此种逻辑和我国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应运而生的。
二、我国当前财政体制与民生财政 1.民生财政
民生财政简单来说就是加大以民生为本的财政支出。概括来讲,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相当高的比例,甚至处于主导地位的财政,称为“民生财政”。2.民生财政与公共财政
民生财政并不否定公共财政,是对公共财政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公共财政的一种完善。其实市场经济所匹配的是公共财政,但是如果我们能在公共财政的基础上更深一层次的去为民生着想,那么我想在这样的财政体制下我们的经济会发展的更好的。在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又是市场经济,那么我们必然要将我们的公共财政制度推向民生财政,这才是我们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根本。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已基本实现了由计划到市场的转变,财政体制也逐步实现了由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变。在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在强调市场经济的同时更应凸显其社会主义属性,这就要求财政职能的重心逐步由公共化向民生化转移。公共财政框架下的适合现代经济要求的体制基础与管理模式也是承载民生财政发展模式的必要条件。只有真正确立公共财政制度,才有可能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民生财政。3.财政制度转型的必然性
著名的经济发展阶段论我想应该能够解释我国财政体制转型的必然性。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和罗斯认为托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系统、环境卫生系统、法律与秩序、健康与教育以及其他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等。在发展的中期阶段,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是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导致财政支出规模膨胀。这样一来,改革初期实质上是为了满足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所以政府支出处于长期投入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而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就该解决人们的人权问题和民生问题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基层是生存问题,然后是安全再往上面才是追求精神生活上的完美。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时,大部分人们的生存为题解决了,人们的观念就会慢慢从最求物质生活到追求精神生活。所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最终导向还是民生问题。4.民生财政是财政本质的回归
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显示,今年全国财政支出规模将达1002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9%,这是我国年度财政支出首次超过10万亿元规模。在“支出压力很大”的形势下,保民生、减差距、压经费成为今年财政支出的重要落点。根据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民生支出合计将占中央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左右。
去年,全国财政收入迈上“8万亿元”台阶(83080.32亿元),今年,财政支出将进入“10万亿元”时代。我们看到,民生投入基本集中在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三农、环境保护等方面。可以预期的是,一旦这些真金白银落到了实处,并发挥了效用,老百姓所期盼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失有所助……”将不再是飘渺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深有所感的美好现实。
公共财政本来就应该是民生财政,财政支出向民生不断倾斜,说明我国公共财政正在回归其本质。明确规定民生支出占中央财政三分之二,让这种回归有了更具体和明确的目标。
三、目前我国出现的问题及财政改革
从我国近年来屡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来讲,我认为从需求的角度来说我们的经济发展到现在,可以说是一个飞跃,但是我们居然出现了这样的食品安全危机。近些年我国市场上食品安全乱象,“瘦肉精”事件尘埃未落,“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又接踵而来,绝育黄瓜,爆炸西瓜更是让人毛骨悚然。我们现在想的问题不是如何去更好的发展经济,而是我们还能吃什么。食品问题暴露了我国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监管机制的松懈。既然我们的改革方向已经开始转向民生,那么人们就不应该再担心这些在人生存之本的食品上的一些问题了,而我们还在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而头疼。我想我国目前最要紧的是应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来整治这次食品危机。我们只有把这最基础的问题解决了,才有可能去发展经济,才有可能实现民生财政。
第二篇:财政学论文
2014级会计学专业
2015年5月财政学期中论文
大连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实证分析
作
者:2014级会计专业
学
号:20141702320062 姓
名:单译萱
指导老师:杨新中
摘 要:本文选取2013大连市统计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在模型中加入进口、消费、投资等解释变量,利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大连市进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大连市的经济增长与进口、出口、消费、投资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进口、出口和投资明显促进了经济增长,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则并不显著。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连市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 经济增长 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大连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龙头区域,又是临港临海产业优势明显的经济聚集区,更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托和支撑。大连的优势主导产业和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管理体制和机制较为完善,已经成为辽宁省改革开放的先导区、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承载区、集约用地和保护环境的示范区、东北振兴的新经济增长区。
一、大连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可归纳为如下五点:
1.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功能的不断提升
“九五”期间大连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为66.2亿美元,比“八五”时期增长65.9%;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3/4以上,排在前十位的出口商品是:服装胡拥白、微电机、复印机零件、电子元器件、集装箱、运动鞋、录像机散件、石蜡和通用机械零件。在继续巩固、发展日本、港澳、东南亚等原有传统市场的同时,采取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方针,把开辟多元化市场的主攻目标放在俄罗斯、东欧、中东、拉美、北美、欧洲市场,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的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1985年,大连仅有日本和原苏联等38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到1998年,来大连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64个,其中前五位国家和地区是:香港、日本、美国、韩国和德国。到现在已经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排在前十位的出口市场是:日本、美国、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香港、挪威、希腊、德国和法国;在国际经济合作方面稳步发展,已经与51个国家和地区展开境外合作;外资企业快速发展,其出口额和工业产值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9%和25%。全市已经形成了以老市区为中心、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园区、金石滩旅游度假区为骨十,以金州区和沿长大铁路和沈大高速公路、黄渤海岸线各开发小区为纽带,遍布全市城乡,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利用外资格局。外资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大连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1)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不足,全币利用的外资约占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分之一以上。
(2)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促进了产品升级,一些大项目的上马对增强大连经济发展后劲起到了促进作用。
(3)加快了老企业的改造进程,利用外资使大连服装、电子、水产等全行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兴办嫁接式企业,增加了国有大中型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
(4)扩大出口2014级会计学专业
2015年5月财政学期中论文
创汇,成为大连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外商投资企业的兴办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促进了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整体进步。
(6)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连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引进了程控电话交换机,兴建了热电厂、污水厂、净水厂、以及合成氨工程和大型的船坞工程。兴建了大量的中外合资合作的高档宾馆酒店和外国人居住区。
(7)兴办外商投资企业,增加了国家税收,扩大了就业渠道,培养了一批熟悉国际经贸业务、善于经营管理的开放型人才。
在“十五”期间,大连仍将发展开放型经济放在首位。在“十五”规划中,就发展开放型经济提出的目标是: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领域,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先导区的窗口、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与国际市场的全面接轨,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
大连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借助口岸优势、环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合作,加快与国际经济融合的步伐,由此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国际竞争力,强化大连服务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推动开放型经济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在发展开放型经济具体的计划中,大连确定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做法:
(1)改善对外开放软环境方面,大连高瞻远瞩地提出要充分做好开放金融、保险、电信、旅游、中介咨询等服务领域的准备,耍提前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趋利避害。对外商投资提出要实施国民待遇,兴办双语学校解决外商子女人托、上学等实际问题,安商富商。
(2)在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方面,大连提出要重点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环保产业、农业和出口创汇型产业,参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巩固日韩的同时,加大对欧洲和北美的招商力度。在投资领域,采用BOT、TOT、项目融资、发行股票、经营权转让等多种形式,拓宽引资领域,开辟融资新渠道,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利用外资进行资产重组,嫁接改造。大连由于有大量的外国驻连机构,他们又很好地利用这个优势,将这些机构作为招商的中介组织。
(3)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重点选择--批以出口为主,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企业到境外办厂办店,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鼓励有条件企业到境外开展有资源、有市场的商品生产、承办工程、投资建厂、设立分文机构、建立营销网络,提高境外投资的整体水平和质量。艾持大连的优势企业实行强强联合,组建跨国公司和多种经济成分的跨国经营企业群,增强国际竞争力。
(4)发挥对外开发先导区的龙头作用。大连现在具有五个最重要呐仟发先导区,分别是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金石滩旅游度假区。大连以这些先导区的功能开发开放为突破口,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口岸经济为依托,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优势互补,形成组合开放新优势。
(5)积极地参与国内经济分工和合作。主要是在东北地区和环渤诲经济圈的发展中做出更大贡献和吸引更多的内地产品利用大连已经形成的营销网络、会展功能、□岸优势走向世界,增强综合竞争力,更好的起到对外开放的枢纽性作用。
2.坚持了“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城市发展思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设城市,探索出了一条发展城市环境经济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成功之路
“九五”期间,大连的城市建设成就卓著。围绕提升城市功能和改善环境,大连展开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观。“九五”期间搬迁了75家城市工业企业,置换出大量土地,有效地防治了大气、海域污染,改善了居住环境。综合治理了市内41条沟河、排水设施和人民路、中山路、解放路等70条市内交通主干道及路街,新建城市公共绿地70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提高到8.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5%。1999年大连市被联合国确定为亚太地区人居示范城市和环境治理先导城市,2000年又被国家确定为环保2014级会计学专业
2015年5月财政学期中论文
产业发展及设施运营产业化的示范城市。
“十五”期间,大连确定了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原则。由于大连的城市总体规划是“九五”时期完成的,所以“十五”期间大连确定了进一步完善以主城区为极核,沈大高速公路、黄海大道、渤诲沿岸为轴线,区内交通干线为节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城镇体系发展道路。在城镇化建设上,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中心城市的各个区功能明确,特色鲜明,大连的中心城市由主城区、新城区、金州区和旅顺区构成。主城区由中山、西岗、沙河口、甘井子四个区构成,“十五”期间大连对主城区的建设提出了调整分区功能、优化空间布局的同时,进一步加快现代化、智能化、花园城市的建设,继续经营好城市,使城市土地不断增值,强化、拓展、提升大连对内对外的综合服务功能;大连的新城区是由原来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大窑湾港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建设目标就是鲜明的时代特色、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城区,高开放度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港口运输业将在这一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金州和旅顺口区由于与城市中心距离较远,所以它们是主城区功能的延伸,在城市功能上相当于城市的综合区,对这一地区的建设,大连主要是从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档次上入手的。
(2)卫星城市初具雏形。由于大连的城市建设规划合理、起步早,到“九五”期间,城市发展在经历了长时期集聚之后,呈现出扩散特征。大连目前最重要的卫星城是北三市,即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和庄河市。至“十五”时期,大连针对此三市的特点提出了“要抓住城市产业调整扩散的有利机遇,发挥资源丰富、成本低、空间大的比较优势,吸引更多的合资合作大项目发展特色经济,扶持做大产业,壮大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带动、辐射能力,成为连接中心城市与小城镇的纽带,沟通城乡联系,促进城乡要素的交流,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但是总体上看,大连对卫星城的建设在力求保证功能特色之外,还是要以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和基础设施的大手笔投人作为启动器的。3.以旅游会展业为契机,大力发展服务业
在“九五”躬间,大连投人了大量的资金,建设了一大批文化广场、主题公园和会展中心。通过利用大连区位、口岸、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的优势,把旅游与会展、商业结合起来。大连已经确定“十五”期末,把大连建设成为有特色、有品位、国际性、大客流、高创汇的中国旅游名城和国际性风景旅游城市"。大连的城市建设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而大连城市建设中的精华则是她的广场:人民广场上几百平方米的主体喷泉给大连城市带来了灵气;中山广场是中国第一个音乐广场,广场周围八种风格不同的欧洲建筑与广场的完美结合向游人展示了大连的文化底蕴;建于帝俄统治时期的友好广场与万达足球的结合开拓了大连“球”文化的内涵,奥林匹克广场同样是将大连体育文化的内涵表现出来;青泥洼上商场林立的胜利广场则是大连商务区的核心;海天相连的星海湾上的星海广场是大连最大的城市广场,而旁边的星海会展中心更是赋予广场大连会展业的龙头地位;海之韵广场是国内最大的以超写实雕塑为内容的文化广场,充分提升了大连的文化品位,布局上海天比邻,是大连唯一的临海广场,也是为数不多的海城相连的点睛之笔。大连的广场不仅是城市建筑的成功范例,更主要的是广场文化已经成为大连会展业、旅游业和商业有机统一的载体。
大连依靠其港口城市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已经初具国际会展中心的雏形。在正月,大连有“大连烟花爆竹迎春会”;在五月,大连有“大连赏槐会”;在初夏,大连有“大连出口商品交易会”;在九月,大连有“大连国际服装节”;在十一月,大连有“大连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十二月,大连有“冬季购物到大连”活动。几乎每个季节都有大型的会展,这样,也就使得国内外的目光和舆论的焦点一年四季都关注这个城市。这就是最好的城币广告策略。
“十五”期间,大连确定了“重点建设好„文化广场‟、„主题公园‟、„特色旅游‟、„海洋旅游‟等精品工程和具有时代特征的标志性旅游项目,形成以市内为中心,金石滩、旅顺2014级会计学专业
2015年5月财政学期中论文
为两翼,各区市县齐头并进的旅游新格局”,在会展业方面,“充分发挥星海湾会展中心金石滩旅游度假区的会展功能,积极与国际著名会展公司联合办展,开办多种大型海内外、专业名展和各类高层次会议、大型经贸文化活动,形成品牌会展,成为加速国内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将旅游业和会展业结合起来是大连的成功之处,而这种城市功能又通过广场文化在城市建设上得到了自己独特的体现。
4.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推进大连信息化
在信息化方面,大连是将自己定位在国际性区域信息中心的地位。重点也是从三个方面着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信息产业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在信息化建设中,大连具有自己特色的是最近大连提出要建设“大连国际数据港”。在这个设想中,大连能敏锐而务实地看到即使在信息产业领域同样存在着地域区位优势和产业成本的比较优势,并紧紧抓住这一点,提出了符合大连自己客观情况的构想。
面临传统工业十分严峻的形势,辽宁省政府决定利用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把信息产业作为国哭经济的支柱产业予以支持。而大连从区域角度看,与日本有着重要的经济联系。正是大连这种特殊的地位,决定了它成为日本产业转移的承接地。现在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大规模、专业化处理数据成为现实,日本国内信息服务业的人力资源相对短缺,人工成本比较高,许多日本企业都在向大连转移业务,正是这种背景,大连成为日本软件和数据处理的基地。因此,大连市政府准备在大连软件园和双D港内建设专业化的数据加工基地和信息服务提供基地,即“大连国际数据港”,为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成为东北亚地区信息产品制造和信息服务提供的中心。可见,大连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是这个城市争创国际性区域信息中心的重中之重。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人手进而带动信息服务业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从而推进整个城市的信息化,抢占在中国和亚洲的信息领域的战略地位。5.通过开发区建设,带动城市的整体发展大连的主城区是由原来的几个老城区发展起来的,而新城区的发展则是在依托开拔区,由块到面带动起来的。可以看出新城区的在城市功能分离和提升上的成功是与开发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这种城市发展的道路,影响大连的城市发展过程,使得现在的大连城市主城相副城之间功能鲜明、衔接合理。
大连主要有四个园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软件园和金石滩度假园区。其中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大连最早的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园区,目前拥有20万人口,开发区面积达到28平方公里。有15平方公里的工业区,4平方公里的公建区,其他用地5平方公里,已经成为大连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成为大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大连开发区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享有大连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得益于率先改革开放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已经被喻为“神州第一开发区”。目前到大连开发区投资的有日本、香港、美国、法国、韩国、台湾、加拿大、新加坡、泰国、澳门、马来西亚、玻利维亚、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菲律宾、西班牙、奥地利、哈萨克斯坦、英国、匈牙利、德国、瑞典、比利时、丹麦等国家和地区。有39家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落户,日本的佳能、东芝、三洋、三井、三菱等;美国的辉瑞;法国的道达尔;德国的西门子等。开发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直遵循的是“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滚动发展的原则”。全面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实现“九通一平”,“九通”为通市政道路、雨水、污水、自来水、燃气、电力、电信、热力和有线电视管线;“一平”是土地地貌平整,交通便利。
2000年,大连开发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6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工业总产值实现360亿元,增长26.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4亿元,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8.2亿元,增长35.8%;财政收入实现13.5%。2014级会计学专业
2015年5月财政学期中论文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大连新城区发展的最重要动力。
保税区是大连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主力军。2000年保税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2.4亿元,完成年计划的 112%,比上年增长44.2%。1业总产值完成20.1亿元,完成年汁划的100.6%,增长98.6%,市场交易额完成112.6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2.5%,增长54.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0%,增长62.7%,合同外资额完成1.8亿美元,完成年计划的112.5%,实际利用外资完成0.8亿美元,完成年计划的100%。海关进出口总额完成2亿美元,完成年计划的81.9%,增长14%。
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城市发展思路、成功的旅游会展业、大连国际数据港的信息化宏伟蓝图和打造北方中关村的勃勃雄心,是大连这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她的许多措施和做法,对杭州颇有启示,值得学习和借鉴。
二、发展形势分析
大连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龙头区域,又是临港临海产业优势明显的经济聚集区,更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托和支撑。大连的优势主导产业和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管理体制和机制较为完善,已经成为辽宁省改革开放的先导区、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承载区、集约用地和保护环境的示范区、东北振兴的新经济增长区。根据2013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大连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650.8亿元,增长9.0%;固定资产投资6,478.1亿元,增长1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26.5亿元,增长13.6%;公共财政收入850 亿元,增长13.3%;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36亿美元,增长10.1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3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717元,分别增长9.8%、10.8%;城镇登记失业率2.61%。经济实现逆势发展,保持了区域竞争的优势地位。2013年全年,大连市全部工业增加值3,438.6亿元,同比增长10.0%,高于辽宁省0.4个百分点,但低于去年同期1.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受宏观调控以及经济转型的影响增速同比下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78.1亿元,累计同比增长15.2%,低于辽宁省平均水平4.7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也出现下降趋势。2013年上半年政府出台了“国五条”,继续坚持调控不动摇,但是楼市调控对于大连的房地产市场并没有显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从成交土地占地面积看,2013年达到1,402.7万平方米,略高于2012年的1,252.02万平方米,止住了连续两年的下跌趋势;从商品房销售额看,2013年实现了较大增长达到1,009.87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长速度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走势。整体看,2013年大连房地产市场价格平稳上涨,购房需求不断增加,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2013年,大连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0,238元,累计同比增长9.8%,增速比去年同期降低3.6个百分点,居民收入水平依然保持快速增长。
当前大连正在全面推进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并且“三个中心”的建设都已取得一定成效。其中需要特殊强调的是金融中心的建设,其不仅能够为建设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提供金融支持,更能为经济快速良性发展提供支撑。在国务院综合开发研究院于2013年7月24日发布的第五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大连市位列全国第十,东北第一,在金融产业绩效方面则居全国首位。金融中心的建设为大连市内金融企业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外部政策环境,能否把握金融中心建设的机会,将决定金融企业能否实现快速发展。如何将自身的发展目标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规划相结合,充分把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机会,推动区域经济中心建设进展,无疑是大连市内金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的战略问题。
[参考文献] 2014级会计学专业
2015年5月财政学期中论文
[1]冯林,黄庆波.大连市对外贸易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6(5).[2]林毅夫,李永军.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北京大学大连市经济研究中心,2001.[3]朱勇,徐广军.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与政策选择[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4]樊明太.对外贸易对大连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意义[J].财贸经济,2000(8).
第三篇:财政学论文
财政学论文
—— 中国财政的发展方向
期末论文
学 生 姓 名:
学 生学号:
指 导 教 师:
2014年 5 月 14
日
Ⅰ
一、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改革的难度在逐步加深,时至今日,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骨头。国有经济问题是我们所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之一。由于国有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运行状况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或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而国有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又与百姓生活休戚相关,因此无论是政府要员还是平民百姓都十分关心这个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一统天下,其运行状况并不理想。现在,我国正致力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国有经济体制上的弊端与缺陷更是显露无疑。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国有经济面临重大的调整。理论界必须加强对国有经济相关理论的研究。本文的大部分篇幅从理论层次讨论中国财政的发展方向,也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经济。这样做并不是重理论、轻实践,而是因为理论不仅是实践的总结和升华,而且可以服务于实践,有助于在经济转轨时期尽可能减少实践工作的失误,是为了在目前纷繁复杂的理论争议面前,帮助人们理清自己的思路。
二、关词键:财政、中国经济、公共需求、“支收管平”、目 录
中文摘要..............................................................Ⅰ
一、绪论.................................................................1
(一)论文的研究意义....................................................1
(二)论文的研究思路....................................................1
(三)论文的研究内容....................................................2
二、微观层次的国有企业改革...............................................2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2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以及前进道路上需要面临的困难.................3
三、宏观层次的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5
(一)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5
1、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现在的状态.................................5
2、存在的问题....................................8
(二)宏观层次的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9
四、结论...........................................................22
参考文献.............................................................24
一、绪论
(一)论文的研究意义
人们在社会中生存不免接触到很多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这些经济现象或经济活动大体上可以归集到相对独立的两个领域当中。而财政学正是研究两者间的联系的,本论文主要从理论角度研究中国财政的发展方向,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深入研究来找清未来中国经济财政的发展方向。
财政学,顾名思义,是一种研究政府的经济活动的学问。首先,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其次,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财政是国家的经济活动,具有阶级性和公共性以及强制性和无偿性。总而言之,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利,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形成的政府经济活动,并通过政府经济活动使社会再生产过程相对均衡和协调,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社会收入公平分配以及国民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内在职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开始进入快速稳步的发展,逐步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二)、论文的研究思路
本文拟运用分析方法,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把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大量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加以论证,并根据我国宏观经济具体现状,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全文紧紧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一一展开。
(三)、论文的研究内容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具体如下:本文第一部分是“导言”,在这里阐述了本文的写作意图、研究范围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本文第二部分是“微观层次的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及改革思路、描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以及前进道路上需要面临的困难。本文第三部分是“宏观层次的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明确了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认为哪里能发挥作用就应在哪里搞,哪里不能发挥作用或妨碍其他更能发挥作用的经济形式发展就不要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国有经济的发展。为了实现这种定位,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推进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和重组,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有进有退”的前提是国有经济的基本存在形式从国有企业转变为国有资本。本文最后一部分是“国有资本进退的战略思想”,明确提出:国有资本的进退都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市场无能到什么程度,政府和公共财政就应主动地相应进到什么程度(进入准则)”和“市场能够成长到什么程度,政府和公共财政就应主动地退到什么程度(退出准则)”。
一、微观层次的国有企业改革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
国企改革的历程,按照主要形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1978年一1984年)1979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实行利润留成、开征固定资产税、提高折旧率和改进折旧费使用办法、实行流动资金全额信贷等五个文件,要求地方部门按照统一规定的办法选择少数企业试点。但是国家和企业间的权利分配起伏不定,导致企业经营者只关心短期利益,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资本积累的积极性,国企的改革已经陷入了胶着状态。
2、实行两权分离阶段(1985年一1993年)这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是国家要有所有权,企业要有经营权。1987年大中型企业普遍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本特征是: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补。但当时实行承包制的企业既不能做到完全自主经营,更谈不上自负盈亏,也就难以做到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为了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企业,改革的战略指导思想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转变。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调整国有经济布局阶段(1994年一21世纪初)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这种改组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择优扶强。党的十五大的报告中进一步阐明了这个指导思想。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以及前进道路上需要面临的困难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我个入认为现在处在一个很微妙而且很关键的时刻有两种可能都存在:其一是排除二扰,推进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另一种可能则是出现一定曲折。我个人的观点是以下四点:珍惜改革成果,正视深层矛盾排除两种千扰,瞄准“三重”推进。珍惜改革成果根据实际调研及总体评估,我认为,前一阶段国企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据本人调查及推算一在国企改制方面小型国企改制约实施;中型国企改制约实施60%;大型国企(特别是。央企)改制也开始启动。二是破产:据初步估算,需要退出市场的大中型特困企业和“资源枯竭企业”约50%实施政策性破产。下一步要由“政策性破产”向依法破产过渡。三是人员安置:近几年国企下岗分流人员累计约2600万-3000万人其中六成左右实现再就业。一些企业实行“两个置换刀相结合即“资产置换”和职工身份置换。对一部分职工解徐劳动关系,并给予了经济补偿相当不易四是资产变化据统计资料夕国有企业总资产(不含金融类)1998年底为13.s万亿元,2003年底达一19.7万亿元国有企业净资产〔不含金融类)1998年底为5万亿元2003年底达8.4万亿元。可见,无论总资产还是净资产都是增加的而且增加幅度不小事实说明改革以来国资总量并没有减少,而是有所增长。这些成果必须珍惜。
三、宏观层次的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
(一)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
1、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现在的状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中国的特殊发展阶段相联系的,而不能局限于补充私人企业和市场机制的不足。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纠正包括国有企业低效论、国有企业垄断论、国有企业非竞争论、国有企业退出论、国有民营对立论等在内的种种片面观点,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和中国的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国有经济的结构、体制和机制,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超越和扬弃私有制的逻辑,发挥出国有经济的优势。
2、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和进度不断加快,国企改革中出现的不稳定问题的数量逐步增加。虽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表现形式和激烈程度有很大差别,但是反映的问题比较集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企改革中资产流失、侵害职工合法权益问题,(二)国企职工有偿解除劳动关系问题,(三)大集体企业改革涉及的国家政策问题,(四)政策性破产企,(五)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待遇问题业职工安置问题,(六)国有企业内欠职工各种费用问题。
(二)宏观层次的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
国有企业稳定工作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从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出发,从理论上、政策上、实践上不断总结提高,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二)正确
(三)进一步健全国企改革政策体系,完善配套措施,提高国家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 处理国企改革与发展稳定关系
(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
(五)进一步规范国企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加强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六)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加快老工业基地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进度
四、结论
近十几年来,我国财政体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分税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所得税制改革等几大改革措施,为加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而政府的职能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政府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中的基本职责和职能作用。政府通过实施行政职能来实现国家权力。政府职能是由政治职能、经济职能以及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三大职能构成的有机整体,是无论任何社会形态、任何政体的国家所共有的。
参考文献:
[1] 于金福.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 马健行.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3] 谭雪梅.“国有企业”概念的重新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2(07).[4] 宫希魁.洪艳.关于国有经济几个基本问题的理论分析[J].求实学刊,2002(06).[5] 雷星晖.刘万才.从功能变迁看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J].经济体制改革,2012(02).[6] 徐传谌.张万成.国有经济存在的理论依据[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5).
第四篇:财政学论文
2014中国财政应该如何向前迈步?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开始进入快速稳步的发展,逐步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人均国民总收入实现同步快速增长,使得我国的财政实力不断增强,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增强,对财政支出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就最近的2013财政状况来分析,2013年1月至12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29143亿元,比上年增加11889亿元,增长10.1%。其中,中央财政收入60174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6.6%),比上年增加3999亿元,增长7.1%;地方财政收入(本级)68969亿元,比上年增加7891亿元,增长12.9%。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10497亿元,比上年增长9.8%。在上半年经济下行、财政减收、全国特别是中央财政完成全年收入预算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时采取措施,依法征收,随着经济逐步回暖、贸易形势好转和相关增收措施落实,下半年中央财政收入增幅稳步提高,全年中央财政收入预算圆满完成并略有超收。地方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清理取消或免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财政收入质量提高。
不难看出,虽然2013中国经济通过政府财政支出的调节之后,由上半年的略为下挫逐步好转并在下半年稳步提高,但是从中暴露出中国财政的收支对于中国经济平衡作用是有限的。
依据2013年财政赤字从2012年的8000亿元扩大至1.2万亿元,扩大幅度达50%的情况来看,预计2014中国的财政赤字将扩大到1.8万亿元,但是2013的财政收入比较缓慢,如果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收入,就必须增加人均国民收入,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还要注重节俭开支,这也意味着,中央和地方政府2014年在债务融资方面应该要有所顾忌,进一步约束财政支出,达到一个收入和支出的平衡状态。
所以针对2013出现的财政方面的问题,2014必然会做出一系列的变动和调整,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深化改革将贯穿全年九大重点工作任务,这也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条红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目标。这些指标,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走向。赤字高低,既体现财政政策力度,又关系风险管控。2014年中国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但赤字率稳定在2.1%不变。“当前经济仍然面临下行压力,企业仍然比较困难,所以还需要积极财政政策‘搭把手’‘加把劲’。”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指出。因此2014财政拨款会注重在对企业的扶植和帮组。
121340207蒋欣怡信息安全1202
第五篇:财政学论文
青岛农业大学
财政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地方债务问题分析 指导老师:王海青
姓名:刘桂
专业班级:会计1104学号:2011161
1摘要: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数目众多,地方政府债务迅速膨胀,文中比较分析欧洲主权债务与中国地方债务。目前虽然我国并不具备爆发“欧洲式主权债务危机”的相关条件,但仍存在爆发地方债务危机的隐患。
关键词: 地方政府融资、中国地方债务危机、对策与策略
一、中国地方债务危机的现状及成因
(一)中国地方债务危机的现状
1.地方债务规模大,投融资平台数量多。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急剧膨胀,到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政府共设立融资平台公司6576家,其中省级165家、市级1648家、县级4763家。融资平台公司政府性债务余额为49710.68亿元,其中,省级8826.67亿元、市级26845.75亿元、县级
14038.26亿元,分别占17.76%、54%和28.24%。
2.地方政府多头融资,银行多头授信。近年来,地方政府对外国政府与国际金融机构借款余额下降,国内政策性银行贷款逐年增加。国内金融机构贷款日益成为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主要来源,银行对地方政府支持力度较大。地方政府还通过成立多个融资平台同时向银行借款,使得银行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及担保状况难以把握。贷款管理也较为混乱,风险较难精确计算。
3.地方债多头管理,局面混乱。虽然财政部代发的地方债还未发放完毕,但在实际操作运行中,已经出现了多部门管理的现象。
4.地方债务呈现“两头小、中间大”,区域不平衡的特点。纵向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了省级、市级、县级和乡级等分级举债格局。其中省级和乡级的债务规模较小,地(市)和县级债务规模较大。有的县级平台对银行的债务比例高达90%,贷款金额超过地方政府可支配收入,最高达政府收入的2-3倍;横向看,不仅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存在地方政府债务,即使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同样存在,不同地区债务规模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债务规模较大,风险明显大于东部地区。
(二)中国地方债务危机的成因
1.权责不对等。我国实行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分家的行政制度,财权上移,事权下移,出现了权责不对等的情况。
2.地方政府热衷追求GDP和政绩工程。我国政府官员的绩效评估面较窄、评估指标较少,通常以实现的GDP作为衡量标准,这使得地方政府为实现GDP 目标投资冲动较大。
3.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受挫,企业效益下降,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减少;同时由于自身资金紧张,中央对地方的 相关转移支付的力度减小。另一方面,我国中央政府提出保增长的经济刺激政策,地方政府为此进行了大量的配套投资,支出较大。
4.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虽然国家一再强调要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但当前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大于消费。地方经济多是靠投资刺激获得发展而不是消费或出口,各地区投资的动力都较大。此外,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不平衡,东部地区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
二.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干部的积极性受挫折
1、影响乡镇领导的工作精力。乡镇领导经常穷于应付债权人上门讨债,无法集中精力抓中心工作,有的乡镇对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未能尽快理清,造成当地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农业增效不明显,也直接影响了各项任务的完成。
2、影响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3、影响村级干部的管理。村班子的战斗力直接影响村财创收。只有强的战斗力,才能产生生产力。而当前我区各乡镇中班子战斗力不强的村占有一定的比例,个别乡镇甚至有一半村班子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这些村根本无法实现村民自治,开展农村工作难度大,直接导致任务无法完成,也影响了其他村工作的积极性,这种情况一旦恶化,后果不堪设想。
(二)政府的形象受影响
1、影响了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2、影响了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增加了整个财政的风险。由于乡镇财政困难,负债累积,政府只能疲于应付,其承担的一些公共职能难以实现,日常的开支都无法保障,3、偿债能力薄弱,降低了政府的信誉度。
(三)社会安定稳定受影响
1、影响了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增加了整个财政的风险。由于乡镇财政
困难,债务累积,政府只能疲于应付,其所承担的社会基本保障职能和公共职能根本无法实现,一些乡镇大量挤占专款、拖欠工程款,导致农业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2、巨额的负债会进一步加重农民负担,影响农村的安定稳定。在现行体制下,巨额的债务是难以轻易消除的,因为乡镇财政基本没有偿还能力,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一朝一夕产生飞跃,可导致负债的因素依然存在,使得乡镇债务近似于一个“无底洞”,如果没有上级财政的支持,极易造成农民负担的反弹。
3、沉重的负债,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由于镇村两级负债沉重,造成了运转困难,影响了工作的开展,拖欠群众的资金无法及时偿还,有的乡镇还拖欠群众的拆迁安置款,还有的乡镇由于工程款无法及时足额到位,造成工程进展缓慢,群众对此有意见,有时还上访,导致党群干群关系不是很融洽,不利于农村的安定稳定。
三、对策和建议
乡镇债务问题原因复杂、牵涉面广、化解难度大,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没有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和深层次的改革,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尤其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即将推行,乡镇老债务的清偿将愈加困难。对此,务必要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区、乡镇两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多花心思、下大力气,切实予以解决。
(一)化债要有心。不仅要有真心,而且要有决心。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乡镇主要领导要坚定实现解困目标任务的信心和决心,既要看到解困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要发现和寻找解困工作的有利条件。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从维护稳定的全局出发,从又快又好地发展大局出发,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不能在困难面前无所作为、一筹莫展。只有思想重视,行动才能坚决,措施才会见效。
(二)化债要有力。要树立“增收是政绩,还债解困也是政绩”的观念,切实防止“新官不理旧事”的历史痼疾,并建立一种有效的领导责任制来予以保证。实行化债优先。经济社会要发展,债务也要化解,正确处理发展与减债的辨证关系至关重要。首先要对各乡镇已形成的老债务进行全面清理审计,逐
笔核实,登记造册,通过深入清理,做到每一笔债权、债务一清二楚,为采取具体对策打下基础。同时,要调整政绩考评标准,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按照化债优先原则,根据债务轻重、化债潜力和难度,分别确定化债在党政和相关部门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中的不同权重。对化债得力的干部要优先提拔重用,反之则不予提拔或降级、调离,以鼓励领导干部努力化债。
(三)化债要有法。一是完善体制。既要严控新债,又要消减旧债;既要从体制上突破、支持,又要从管理上规范、行动。要采取增收、节支、收欠、承兑、核销、折卖、改制等逐步解决已欠债务,通过完善机制,强化债务管理制度,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完善干部考核、任用制度,改进项目投资管理办法,杜绝新增不良债务。二是狠抓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农村经济是乡镇财政走向良性循环的基础,是解决乡镇负债问题的根本出路。三是狠抓项目。项目是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建议实施项目责任制,不但乡镇主要领导签定项目责任状,乡镇主要领导也要与乡镇两委其他领导、乡镇干部、村两委成员签定项目责任状,以形成“人人抓项目,村村有项目”的良好局面。同时,在抓项目的过程中,要转变观念,变“引凤筑巢”为“筑巢引凤”,着重做好项目的储备工作,特别是储备一些短频快的项目,吸引内外资本来我区投资。四是改旧建新。加大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的步伐。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城镇开发是一笔宝贵的资产,要用全新的思路来抓好这项工作。五是严格支出。开源节流,既要开源,也要节流。乡镇要合理界定支出范围,大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和非必要支出(如接待费等),优化支出结构。要处理好乡镇财力有限和党政领导投资决策行为随意的矛盾,加强预算约束和民主监督;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务公开的机制,逐月公开预算执行的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四)化债要有效。一是要改革财税政策。在税收分配上给予乡镇财政适当的倾斜和扶持,要建立规范的政府间分配体系,要从制度上给予乡镇政府较为充裕的财力,如给予相当程度的税收分享比例;另外,要杜绝非规范的负担转移现象,尽量减少对乡镇政府搞“升级达标”活动。二是要完善目标考核,坚持权力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确保乡镇履行职责的工作条件和手段,做到权责统一。三是要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大力裁减财政供给人员;要加强班子建设,乡镇财政要解困,强有力的镇、村班子是根本的组织保证,要配强、配好乡镇、村的领导班子,尤其是要配强村一级的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