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试卷基本情况分析本试题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大,注重基础知识,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适中,试题依据新教材、课标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联系实际为背景设置题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过程和方法。
试卷结构:满分100分,时间是60分钟。考查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试题分两种类型题型。选择题,50分非选择题值50分。满分100分。
二、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
问题一:选择题共20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 每单元的“之最累”“人物类”“文化类”。
问题二:非选择题21—24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偏难。“商业经济”“明朝政治的改革措施、皇权特点”“和同为一家—民族祖先、与唐往来史实、对西藏管辖的主要措施”“科技文化按时间归类”“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评价”。
1、学生基本概念掌握模糊不清,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不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与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不够端正有关,部分学生偏科思想严重,认为历史学平时不用学,考试之前看练习册或单元过关题就可以了。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历史学的方法,对历史学知识不理解,死记硬背,平时达标检测反馈不及时有关,与平时训练和巩固练习少都有关系。
2、审题能力差,不能提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不能依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对题意一知半解就凭经验或印象答题。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差有关,不会找关键词,不会总结中心意思。
3、应用历史学知识迁移的能力差,不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识,对基础知识在新课标下不能正确应用,对问题不善于分析。
三、改进措施
1、教师要转变历史学教学观念,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明确历史学教学的功能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的兴趣,设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下去并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切实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研究课标和新教材,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有效开展分层次教学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张扬个性,认真钻研新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扩展教材的广度,整合课程资源,认真备好每节课,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
2、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按课标的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扎扎实实落实好基础知识,方法灵活多样,要启发不要硬灌,更不能死记硬背,要引导,不要代替,要让学生思考,不要一讲到底,要因学论教,而不要因教论学,要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
3、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再背下来。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一些生产实际,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重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启发学生通过学习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学会应用。
6、恰当选择和组合各种直观教学手段,自制教具,充分运用实物、标本、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解决重点、难点及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等方面的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线索,尝试和思考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尊重学生,与时俱进,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成长!
王洋
2016年1月17日
第二篇:2017七年级历史上期中试卷
邵武六中教研片区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六中教研片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检测
历 史 试 题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
(命题:曹老师 审核:七年级历史备课组)
★友情提示:本试卷共三大题,所有答案都必须填涂在机读卡和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答在本试卷上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开展“感知170万年前生活,寻找远古人类足迹”的活动,他们应该去
A.北京周口店
B.云南元谋
C.浙江余姚
D.陕西西安 2.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大屏幕提供了几则片段:
①发现于周口店的龙骨山;②能够直立行走,但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③使用天然
火;④过着群居生活。题中所述的这一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大汶口人 3.从猿进化到人,要经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作用于这一过程中的最主要因素是
A.直立行走 B.手的发展 C.劳动 D.语言的产生 4.右图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其头部文饰借鉴了中国古代彩陶中的鱼纹 装饰图案。看到这个可爱的福娃,我们应该感谢最早制造这种彩陶的A.北京原始居民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5.在河姆渡遗址内,大量发现稻谷遗存,有的地方稻谷、稻壳等交互混杂。由此可见,河姆渡 居民已经
A.人工取火 B.住上房屋 C.制作铜器 D.种植水稻 6.右图内容反映的远古居民是 A.河姆渡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1页,共2页
7.歌曲《龙的传人》中有一句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作为龙的 传人的汉族的前身是
A.华夏族 B.鲜卑族 C.匈奴族 D.戎族 8.黄帝之后,在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通过禅让制产生的部落首领。他们的先后顺序是
A.尧、舜、禹 B.舜、禹、尧 C.尧、禹、舜 D.禹、尧、舜 9.如果拍摄一部反映传说中尧舜禹时期的电视连续剧,下列情节中正确的是 A.黄帝和炎帝共同视察大禹治水的工作 B.年老的禹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 C.禹治水“九年不利”甘受处罚 D.禹带领人民开沟挖渠,引水灌溉
10.若想获得有关夏朝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掘 C.学者推断 D.史书记载 11.约公元前1300年,将都城迁到殷,使商朝的国力日益强盛的商王是
A.盘庚 B.商汤
C.商纣 D.武丁
12.根据右图判断,与其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13.在河南殷墟遗址中,考古人员能够发掘到的文物是
A.甲骨文 B.铁农具 C.诸侯的陪葬品 D.书籍《论语》 14.对右图所示器物的解读,正确的是 A.大量应用于百姓日常生活 B.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物 C.内壁铸刻的文字为甲骨文 D.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15.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位 大力士姓牛字子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2页,共2页
邵武六中教研片区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16.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鲁国却
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国君很傲慢 C.诸侯之间来往十分密切 D.周王室地位衰落
17.“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
这里的“他”是
A.齐桓公 B.周武王 C.晋文公 D.楚庄王
18.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位于最南端的是
A.秦国 B.魏国 C.齐国 D.楚国 19.改变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经商的人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幅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著名工程?
A.大运河 B.长城 C.都江堰 D.赵州桥 21.下列中国古代著名战役中,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城濮之战
22.利比亚骚乱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军事观察》栏目准备邀请几位嘉宾参与讨论,你认为最合适的人选是
A.庄子 B.墨子 C.孟子 D.孙武 23.“知足常乐”源于古代“无为而治”思想,提出这一思想的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4.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汉朝 25.秦朝时设立的负责监察百官的中央官职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26.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封文件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
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 B.用泥制陶的事实 C.推行郡县制 D.强化监察制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3页,共4页
27.大型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全面展现了长城的雄姿和周边优美的环境。长城是中华
民族的象征,秦朝长城的东西起止是 A.辽东、临洮 B.鸭绿江、嘉峪关 C.山海关、嘉峪关 D.山海关、临洮
28.秦简记载:“五人行盗,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
这一记载说明了 A.秦朝的赋税很沉重 B.秦朝的刑法很残酷 C.秦朝的偷盗很猖獗 D.秦朝的徭役很繁重 29.仔细观察右图,它所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A.城濮之战
B.巨鹿之战 C.大泽乡起义 D.牧野之战
30.某同学搜集了“鸿门谢罪、霸王别姬”两个成语,请你确定一个主题,应选择的是
A.春秋争霸 B.战国称雄 C.秦灭六国 D.楚汉之争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31.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政”的学说。他的学说在中国传统文
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上表述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4页,共4页
邵武六中教研片区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三、材料解析与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2题14分,第33题13分,第34 题8分,共35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
材料二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娥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毛泽东
(1)孙中山和毛泽东在诗中分别用“轩辕”、“始祖”来赞誉传说中黄河流域的一位部落首领,他是谁?(2分)
(2)后人认为他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哪些贡献(两点即可)?(4分)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身上具备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4分)
(3)今天,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仍到他的陵前祭奠,这说明了什么?(2分)如果我们现在去祭奠
他,你打算怎样寄托我们的缅怀之情,续写史诗?(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右图。
材料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 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摘自《论语》(1)材料一中被尊称为“万世师表”的是谁?(2分)
请你简要评价一下这位“万世师表”。(2分)
(2)他在教育方面有什么突出贡献(两点即可)?(4分)
(3)依据材料二,概括他的主要政治观点。(2分)
(4)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客观态度对待他的学说?(3分)
34.材料论述。
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提出了富国强兵和加强中央集权的一整套变法革新的措施,深得秦国国君的信任。商鞅在秦国进行了一系列变法,成为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彻底的一次,从本质上说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虽然商鞅后来被旧贵族杀害,但是由于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趋势,顺应了地主阶级要求,新法仍在秦国持续推行。“秦妇婴儿,皆言商君之法”正是对此的真实写照。商鞅变法使封建制在秦国得以巩固和发展,使贫穷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当时诸侯国最先进的国家,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回答:
(1)材料中的“秦国国君”指的是谁?(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有关改革的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结合该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5页,共6页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6页,共6页
第三篇:七年级试卷分析
2013—2014学上学期七年级英语期末试卷分析
罗免民族中学赵丽萍
一、试题总体评价
1.试题紧扣教材,大纲和课程标准,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察,难度适中,基础题、能力题、难题的比例合理。
2.试题覆盖面广,对知识的考查全面具体,重点、难点突出。无陈题,偏题,怪题。
3、试题设计先易后难,难易结合。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这符合考生的答题的心理特点。
4.试题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试卷在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适当地考察了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5、试题遵循了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相结合的原则。此次试题更加注重了对主观性试题的考查,逐渐减少客观性试题的分数比重,并且设置一些开放性试题,即设法突出语境,照顾知识覆盖面,这样有助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总的来说,本次试题难度适中,考查知识面广,能考查出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试题分类剖析
1.听 力
第一节听音选图学生普遍做得好,学生可以借助图片很容易猜出正确答案,正答率在80%以上。做得较差的是第三节和第四节,说明学生反应灵敏度不高。在第四节里学生对读音掌握得不是很牢固,失分较多。
2.单项选择
总体而言,单项选择做得较好,基本上考查的固定搭配和习语。此题是一个综合运用较强的试题,不仅要求学生读懂语境,而且还要通过分析语境判断时态和连词。
3.完形填空
该大题涉及到考查固定搭配的,考查学生近义词辨析,除了考查学生的词义辨析,还考查了学生对上下文语境的理解,其它的选项基本上属于语境题,需要在理解上下文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准确判断。该题学生做题差距较大,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有差距。
4.补全对话
本题考察的是学生对词汇,句型的理解,日常交际,考察学生对上下文的理解,从方框中选出能填入空白处的最佳答案。
5.阅读理解
该大题中,理解文中具体信息,作出简单判断和推理,这三题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和根据问题答题的能力,很多学生对短文的理解不够透彻和全面,没有认真去分析问题,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混为一谈。还有部分学生读不懂问题或分不清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句式,导致答题失分较多。
6.词汇运用
本题不仅考查了词汇的记忆和运用,而且还考查了语法的运用。部分学生失分较多,主要是对单词记忆不牢或不能灵活运用,该题还主要考查了对动词单三的运用。
7.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的主要问题有:书写不规范,标点符号不正确,大小写不分;单词拼写错误多,就连常用词也写错;审题不清,句型表达不当,汉语式的表达方式比比皆是。
三、试卷中反映的主要问题
(1)两极分化较大。从低分率的统计数据看,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相当严重,已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初一时就根本放弃了英语学习,这给我们以后的教学会带来极大的难度,教师的教学将会非常的被动。因此如何有效地抑制两极分化,如何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的转化提高,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对我们教师来说,依然是目前十分艰巨的任务。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学生对一些基本词汇、语法、句型的掌握不够熟练,运用能力更差。因此,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合理、有效训练,应引起教师们的高度重视。
(3)对教材的重视不够。在本次抽考试题中有许多试题都能在课本书中找到原型,但考生的得分率并不高。在初一年级的英语教学中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和大量的口语操练相当必要,只有在学生具备了一定语言素材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运用语言。
(4)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需要逐步培养。本次试卷中设计了少量的试题要求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灵活运用知识,从答题情况分析,绝大部分学生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语言知识的灵活和综合运用上失分比较严重。因此语言应用的能力应从初一平时教学中抓起,而不是单纯地讲解知识。
(5)起始年级的教学务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规范性的训练。在书面表达中学生的书写不规范,单词记忆不准不牢,词形变换能力差,拼写错误较为严重;中国式的英语非常普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增强课堂的实效性仍是今后较长时间内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综上所述,题虽简单,但学生得分率偏低
四、教学建议
1.词汇是最基础的教学环节。在情境中学习单词、利用联想来记
忆同类单词,通过阅读等多形式的练习巩固单词,养成每天积累词汇的习惯。
2.强化阅读。得“阅”者得天下,平时应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低级抓起,教师应多选一些内容健康、知识性、趣味性、欣赏性强的短文。文章浅显易懂,句子短小精干,语言要地道,难易适度,长短适宜。即不过易,也不过难,要有梯度,要有针对性。阅读理解训练中应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思维。要求学生坚持每天进行限时限量的阅读训练,最好坚持每天阅读一片英语短文。
3.循序渐进,加强写作技巧训练。写作要从初一抓起,从平时抓起,建议从背诵、仿写入手,每周有1—2 次写作训练;比如:仿写基本句型,仿写应用文的结构形式,模仿课文的写作思路及内容。又如:看图作文、图表作文、一题多练等,还应引导学生:熟悉背诵一定量的警句、范文,要有一个系统的安排。加强学习态度的教育,杜绝作文出现空白卷。
4.翻译题型的训练要求每天5道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句子分析思维,积累必要的表达,指导学生不要机械记忆翻译题.5、在教学中加强对学法和教法的研究。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不断地发现、提出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用英语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要贴近生活,注重应用,注重语境,不必过于局限在语法点上。教师的日常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抓两头,促中间,防止两极分化,这样大面积地提高我校的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第四篇:七年级 试卷分析
2012---2013第二学期
七 年 级 语 文 下 册 期 末
试 卷 分 析
单位:寨里中学 姓名:宋宝霞 时间:2013.07.02
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是自己命题的,是一份难易适中、从课内向课外有机延伸的试卷。下面,结合八年级语文教学,就本次考试做出分析:
一、考试基本情况
八年级参考人数共有140人。本试卷共三大块的模式,即积累和运用、阅读理解、作文。共25小题,卷面分值为120分。这是一份难易适中、从课内向课外有机延伸的试卷。试卷主客观交融,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体味生活,滋养学生的思想。
二、考试成绩统计
本次参考人数共有140人,平均分67.2,优秀人数8人,优秀率5.2%;及格人数83人,及格率59.2%。
三、试题评价
试题以新课标思想为指导,努力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从考查内容上看,语文学习中应掌握的重要的知识点在试卷中都有体现,且体现得较为灵活,以检测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积累、理解、运用能力为主。重点关注了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注重了语文学科的思想性、生活性,让课本与生活以及学生的人文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
四、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试卷第一部分是“积累和运用”,包含8个小题。
其中第1、2题,主要考查学生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这两道题的设计过于简单,每个选项中都有两三处错误,所以此题得分率很高。
第4题是语句排序试题,有一定难度,且平时训练较少,丢分的同学很多,以后的教学中应强化训练这一考点。
第5题是常规的古诗词默写,由于平时注意名句的积累,并多次向学生强调,古诗词不应采取机械记忆,应以理解记忆为主。所以这次考试出现错别字的情况不多,该题得分率很高。
这一部分主要以语言积累为主,注重基础能力和运用能力的考察。在积累与运用版块中,有了汉字的积累,相关文学知识的积累量有所增加,范围涉及古诗词、综合性学习、修辞知识等,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扩展阅读量,增加视野。同时注重积累知识、语言文字能力的运用考察。
试卷第二部分是“阅读理解”,第一板块是课内诗词、文言文阅读,八年级是过渡期,以课内文言文的考查为主,这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学情,因为八年级学生学习的文言文篇目少,积累的文言词偏少。试题难度不大,但本届八年级的学生基础较差,好学生外流严重,因此大体情况让人不太满意。
第二板块是“现代文阅读”,共两篇,都是记叙文阅读,两篇都是课外的文章。
其中第一篇共5个小题。试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提炼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由于平时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注重在分析中总结方法,并在课堂上反复巩固,所以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答题的正确率很高。
第二篇记叙文共5个题。第19小题考察的是对文中词语的作用,由于不够认真,且轻视了此题的难度,不少学生丢分了。20---23小题都是考查学生对短文的理解,学生有一部分部分对23题理解有误,答题出现偏差。
试卷第三部分是“写作”,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命题者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特点,这个题目让学生写成长中的人和事,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并对学生的思想具有积极的导向。大部分学生的作文都有明确的中心,有具体的生活内容来支撑中心。主要不足是:叙写比较平淡,没有表达初中学生应有的思想层次;个别学生甚至出现了文不对题的现象;语句不够精练,用词贫乏;缺少新意,没有情感上的提炼和升华。
四、改进与建议
一、努力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转换师生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施和中考命题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性,探究性,创新性试题将会成为主流,要适应这一潮流,教师必须从神圣的教坛走下来,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指导人,而不是过去的主宰者。还学生以自由的、宽松的课堂氛围及积极主动的发展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探索性的尝试,努力培养全方面素养俱佳的新人。
二、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巩固,因为只有立足课内的知识,才能有效地向课外延伸,语文教学造不出空中楼阁。
三、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一字、一词或者一个注释,都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件大事。阅读和审题要注意每一个要求和细节,表达要科学准确。
四、引导学生有效增加课外阅读量。只有这样,才能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培养出良好的语感,开拓自己的视野。
五、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热爱生活,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别人的作品中的情感,也才能使自己的作文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六、作文教学应高度重视,要在立意、基本的谋篇布局和文从字顺上即“通
顺”上下功夫,而从这次考试的作文来看,学生在审题方面虽然问题不大,但在立意和谋篇布局方面仍有较大的问题。要从最基本的规范语言写起,通过练笔或单项训练,训练学生能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准确、生动、得体的语言记叙所见所闻,表达所思所感。要从最基本的文体训练做起,特别要重视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学会选材、安排详略,学会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引导学生时时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指导学生挖掘、提炼生活中的“动情点”,化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鲜活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训练要做到“序列化”,训练应扎实、有序,不能可有可无,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到作文训练的重要性,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上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单选
1.1965年5月,我国考古学家在云南省某县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它们距今约170万年。这就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A)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
2.2009年11月,被确认为我国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考古发
现,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在下列远古人类中,也已经种植水稻的是(D)A.元谋人B.山顶洞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3.2005年5月6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榆率团首站拜祭了陕西桥山的黄帝陵,因为黄帝是(D)
A.文字的发明者B.曾打败了炎帝C.制造出指南车D.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4.第一届全运会于2009年10月在山东省举行,“和谐齐鲁风,精彩全运情”等是本届全运会的宣传
口号。那么,用“齐鲁”代表山东应追溯于古代的什么制度?(B)A.禅让制B.分封制C.世袭制D.郡县制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极大的推动了物质文明发展。据此回答5—7题。
5.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是五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福娃。福娃贝贝的头部文饰,借鉴了我国原始居民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看到这个可爱的福娃,我们应该感谢制造这种彩陶的(C)A.北京人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 6.右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据说它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
请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巨鼎是(A)A.司母戊鼎B.青铜立人C.青铜树D.四羊方尊
7.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上海世博园的中华美食街上,挂着“中国味,世界享”特色招牌的五芳斋店铺里的粽子。请问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的哪位文化名人?(D)A.孟子B.司马迁C.孔子D.屈原 8.有谚语云:“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说明了24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你知道 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是在何时吗?(C)
A.夏朝B.商朝C.战国D.西周9.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在战国时期就曾主张,不要 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这位思想家是(D)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10.在美国西点军校,一个2000多年前的中国人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思想受到了
学员的追捧。这个人是(D)
A.孙膑B.孔子C.韩非子D.孙武
毛泽东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唯物史观认为:虽然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杰出人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据此回答11—15题。11.“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 “他”是(B)A.周武王B.齐桓公C.晋文公D.楚庄王 12.作家余秋雨曾经写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
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下列历史人物中,主导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B)A.禹B.李冰C.商鞅D.李春 1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赞颂的历史人物是(A)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宋太祖
14.京剧多用脸谱刻画人物形象,如红脸的关公,蓝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其
中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下列事件与曹操有关的是(B)①三顾茅庐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魏国建立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③④
15.一位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节目网上答题,题目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的科学家是谁?”她的正确答案应该是(C)A.贾思勰B.顾恺之C.祖冲之D.王羲之 16.下列帝王中,与秦始皇对待儒学的态度截然不同的是(A)
A.汉武帝B.汉景帝C.汉文帝D.汉高祖
17.2010年5月17日至19日,新疆工作会议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书记提出了新形势下
新疆工作的目标任务,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你知道新疆地区最早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始于哪个朝代?(B)A.秦朝B.西汉C.唐朝D.元朝 18.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史料翔实,文笔
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史书是(C)A.《尚书》B.《春秋》C.《史记》D.《道德经》 19.电视剧《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背井
离乡到东北“闯关东”的故事。而在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则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的结果是(C)A.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B.使北方趋于平静
C.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D.平衡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20.某校七年级二班正在举行历史知识抢答赛,主持人说:“他是东晋人,创造出一种新颖秀丽的书法,后人尊称他为‘书圣’。”你认为主持人描述的历史人物是(B)A.颜真卿B.王羲之C.黄庭坚D.董其昌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1题20分,第22题18分,第23题22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秦朝统一后,官员王绾建议说:如今六国刚亡,燕、齐、荆(楚)处于僻远之地,如不分封建国,谁去管理?臣等请陛下分封诸位皇子为王。李斯说:只能建立郡县,而绝对不能封王。至于皇子和众位功臣,国家从赋税中拿出钱财重重给予赏赐就可以了。周青臣说:把诸侯国变成郡县,人人都可安居乐业,避免战争祸患,皇帝的江山可以传之万世。淳于越说:殷、周王国绵延千余年,是因为将王室的子弟和功臣分封为诸侯国作为依靠,若废分封,置郡县,一旦发生大臣篡权之事,将无以自救。最终,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意见。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秦始皇下令烧毁六国的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著作,百姓只可以保留秦国的史书和医药、占卜、种树之类的书籍;如有人再谈论儒家诗书,就判处死刑。此后,还有一些儒生和方士批评他的治国政策,被他活埋。请回答:
(1)下列结论均是正确的。请你仔细阅读材料,如果该结论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括号中划上“√”;如果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中划上“×”。(5分)
①秦朝统一后,国家应该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大臣们持不同意见。(√)②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③秦朝建立后,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④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⑤秦始皇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他建造宫殿和陵墓。(×)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胡曾(2)材料二中“秦王”、“秦皇”指的都是谁?(2分)两位诗人对他的评价情感是否一样?(1分)他们分别从哪个角度来评价的?(2分)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评价“秦皇”?(2分)“秦王”、“秦皇”指的是秦始皇(嬴政)。两位诗人对他的评价情感不一样。
李白的情感是褒扬(或答从正面),胡曾的情感却是贬责(或答从反面)。一分为二的方法(或正反两方面、或辨证的方法)。
(3)材料二中“防胡万里城”的诗句反映了哪一史实?(2分)
秦朝为了抵御匈奴,修筑“万里长城”。(4)“秦王”“扫六合”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2分)秦朝的政策措施中,有哪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至少回答四点)(4分)秦灭六国,完成统一(或答:秦统一六国)。(2分)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的一切大小政事都有皇帝一人裁决;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长城;开凿灵渠等等。22.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宋书》 请回答:
(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
(2)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8分)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3)江南的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3分)
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4)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4分)
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等。
23.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请你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相关问题:(22分)材料一:~ 材料二: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皆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皆改之。„„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
材料三: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引自元末诗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出了哪些具体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汉姓,说汉语。
(3)除材料二所述内容外,“魏主”改革的措施还有哪些?(8分)
穿汉服;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汉礼,尊孔、尊老,以孝治国。
(4)请说出这次改革的历史作用(2分)以及对当今社会的指导意义?(2分)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2分)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怕困难,勇于创新。
(5)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几种?(4分)
民族迁徙(或答:民族迁移);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民族间通婚等。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D B C A D C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A B C A B C C B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1题20分,第22题18分,第23题22分,共60分。21.(20分)
(1)①√;②√;③×;④√;⑤×。(5分)(2)秦始皇(嬴政)。(2分);不一样(1分)李白的情感是褒扬(或答从正面),胡曾的情感却是贬责(或答从反面)。(2分)一分为二的方法(或正反两方面、或辨证的方法)。(2分)
(3)秦朝为了抵御匈奴,修筑“万里长城”。(2分)(4)秦灭六国,完成统一(或答:秦统一六国)。(2分)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的一切大小政事都有皇帝一人裁决;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长城;开凿灵渠等等。(只要答出任意4点即可,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每答对一点得1分,共4分)22.(18分)
(1)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3分)
(2)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南迁,带
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8分)(3)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3分)
(4)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等。(4分,每要点2分,答对两个
要点即可,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3.(22分)
(1)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内迁。(只答少数民族内迁也可)(2分)(2)北魏孝文帝;改汉姓,说汉语。(也可用课本原话回答,每要点2分,共4分)(3)穿汉服;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汉礼,尊孔、尊老,以孝治
国。(也可用课本原话回答,每要点2分,共8分)(4)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2分)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怕困难,勇于创新。(2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5)民族迁徙(或答:民族迁移也可);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民族间通婚等。(每答对一个要点得1分,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