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xiexiebang推荐)
湖北省黄石市第十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新人
教版
《望岳》《春望》《石壕吏》
【学习目标】
1.领悟诗意,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背诵诗歌 一(背景材料)1.关于《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2.关于《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代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在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3.关于《春望》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泸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解至长安;因他官职卑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趁隙逃离长安,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当时的朝廷所在地——风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二课文剖析 1.重点精讲
(1)《望岳》的艺术特色
杜甫曾到过泰山之巅,但没有为此写诗这是三十年后他在《又上后园山脚》这首诗里提到的:“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曰观”即日观峰,位于泰山之巅的东南方,是游人观日出的最佳处以杜甫的才情,既已在此“矫首望八荒”,再写几首决非难事,可他为什么不写呢,我们无妨做点推测——用后人的眼光来看,这大概是因为《望岳》一首已经写尽泰山的形神,充分展示了诗人胸中才情,确实不需要再写了我门读这首诗,在领略泰山的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同时,也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卓然独立的形象;特别是读到它的末联,更使人浮想联翩,仿佛跟诗人一道神游于泰山的绝顶之上,进一步感受到泰山的俯瞰群山的气概,对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也就洞若观火了正因为有如此深远的意境,这首诗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2)《石壕吏》的艺术构思
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设想,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2 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可见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 2.写法精讲 《望岳》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直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写实“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及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更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北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沦陷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向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自京畿鄜<廊坊至于歧<陇都曾遭到叛军的侵扰,百姓惨遭杀戮诗人家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论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3.难点精讲
有人认为从诗中看不出老妇人最后是被吏人捉去的,这自然是误解“独与老翁别”一个“独”字便点明了老妇已被捉去投宿时老汉夫妇双双迎接,临去时却剩下老头一个(这时老翁已悄悄回家),那老妇被捉还用说吗?如果老妇未被捉去,那婆媳二人自应高兴,幽咽的哭声又从何而来呢?又有人认为“天明登前途”是指老妇前往应役,也不对这句正和开首“暮投石壕村”作照应,投宿的是杜甫,登途的也是杜甫.教后反思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一堂课中,学生在两首诗歌的比较学习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早年内心的远大抱负和后来的忧国伤时之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学案
杜甫诗三首学案
(一)望岳
一、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人称为杜少陵。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本诗不是律诗,而是五言古体诗,因为本诗不讲究平仄。
二、字音:岱 dài夫 fú眦 zì
三、重点词语:
⑪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⑫岱宗:对泰山的尊称。⑬青:山色。⑭未了:不尽。⑮齐鲁青未了:意思是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⑹造化:指天地、大自然。⑺钟:聚集。⑻造化钟神秀: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⑼阴阳割昏晓: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阴,指山的北面(水南);阳,指山的南面(水北)。割,划分。⑳荡胸:心胸摇荡。⑾曾:通“层”,重叠、重复。⑿决眦:眼角(几乎)要裂开。决:裂开。眦:眼角。⒀会当:终当、终要。⒁凌:登上。⒂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四、疏通诗意:(不用背,要理解)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上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大自然聚集成神奇秀丽的景色,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摇荡,目送归鸟入巢,眼角几乎都要睁裂了。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四周的山峦,看起来都会显得矮小了。
五、重点赏析及练习:
⑪这首诗的诗眼是望
⑫诗人从远望,近望,细望,神望,几个角度来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望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细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神望
⑬全诗无一“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观察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诗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⑮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写泰山雄伟秀美的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表达作者希望冲破一切、大展宏图的句子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⑯用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所展现的画面。(熟背)
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边亮,一边暗,就好像一边是黄昏,一边是晨晓。
⑰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熟背)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虚实结合,化静为动,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写出了近望中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是聚集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形象的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和“割一词用法好在哪里?(熟背)
“钟”字,是聚集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形象的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⑲赏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理解)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进一步写泰山景色及望岳感受。见山中浮云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归鸟投林还巢,时已薄暮,仍目不转睛,故眼眶有似决裂之感。这样望的出神,这种襟怀之浩荡,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以及感人力量,同时蕴藏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⑳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熟背)
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的自信和敢于面对困难,攀登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熟背)
阐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要高瞻远瞩,有远见卓识。
(二)春望
一、字音 搔sāo 簪zān
二、重点词语:
①国:国都,即京城长安。②破:(被)冲开;攻下。③城:指长安城。④烽火:这里指战争。⑤抵:值。⑥白头:白发。⑦搔:用手指轻抓。⑧浑:简直。⑨欲:要⑩簪:名词作动词使用,解释为插簪
三、疏通诗意:(不要背,简单理解)
国都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
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鸟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四、重点赏析及练习:
⑪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熟背)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残破;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划线部分为炼字题答案)
⑫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课后题第一大题第2小题)作者移情于物,将自己的感情赋予景物,并且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真切的表达出作者感时伤世的感情。
⑬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熟背)
因为感时伤怀,加之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⑭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熟背)
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⑮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作简要评析。(熟背)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⑯诗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城春草木深。《春望》中作者移情于物、感时伤世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中写战争持久,表达作者思家之情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中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⑰全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熟背)
⑱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熟背)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的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划线部分为诗句的含义)
(三)石壕吏
一、“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二、字音
逾yú戍shù妪yù邺yè咽yè
三、重点词语:
1.暮: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傍晚。2.投:投宿。3.逾:越过;翻过。4.走:跑。5.一何:何其、多么。6.苦:凄苦。7.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8.致:对......说。9.戍:防守10.附书至:捎信回来。11.新:最近。12.且偷生:苟活。13.且:苟且;姑且。14.长已矣:永远完了。15.已:已经,这里引伸为完结。16.更:再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孩子。1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的意思。18.请从:请求跟从。19.从:跟从,随从的意思。20.犹得:还能够。21.夜久:即“半夜”的意思。22.绝:断绝,没有。23.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24.登前途:前面的路。25.闻:听。26.独:惟独,只有。
四、疏通诗意:(不用背,要理解)
傍晚我投宿于石壕村,有官吏在夜里来捉人。老头翻墙逃走了,老妇走出去查看。官吏吼叫得是多么的愤怒,老妇啼哭得是多么的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对官吏说道:“我的三个儿子去驻守邺城,大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都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中再也没有其他人了,只剩下还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还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开,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到了夜深,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有人低声地哭。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五、重点赏析及练习:
⑪《石壕吏》中杜甫借老妪之口道出的关于生死的哲理性思考的句子: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说明战争之惨烈: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说明战争破坏严重的诗句是:出入无完裙。《石壕吏》中描写官民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句子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中暗示老妪已经被抓走的句子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⑫.《石壕吏》是一首叙事(叙事、抒情)诗,体裁是五言古诗
⑬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⑭本诗反应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复习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复习学
案
学习目标
记住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知道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记清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学习过程
一、积累与运用
.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
(2)决眦入归鸟 眦()
(3)白头搔更短 搔()
(4)浑欲不胜簪 簪()
()老翁逾墙走 逾()
(6)三男邺城戍 邺()戍()
(7)如闻泣幽咽 咽()
(8)老妪力虽衰 妪()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
(2)阴阳割昏晓 阴:
阳:
(3)会当凌绝顶 会当:
(4)浑欲不胜簪 浑:
()吏呼一何怒 一何:
(6)老翁逾墙走 逾:
走:
(7)急应河阳役 应:
(8)独与老翁别 别:
3.填空
(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_________________!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6.翻译下列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像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二、阅读
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望__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岱宗夫如何()
(2)齐鲁青未了()
(3)造化钟神秀()
(4)会当凌绝顶()
9.“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0.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1.《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
2.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南岳()和西岳()(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二)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4.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
映的社
会
状
况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新安吏》(节选)
杜 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注: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伶俜:形容孤独。俜:pīng。
8.解释词义:
①更:
②次:
9.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
20.“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1.“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写作
22.结合对杜甫现实主义诗篇的理解,将《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参考答案
一、1.dài zì sā zān ú èshù è ù
2.(1)聚集(2)山的北面 山的南面(3)终当、终要(4)简直()多么(6)越过 跑(7)应征(8)告别、离别
3.(1)唐 子美 诗圣 诗史 《杜工部集》
(2)《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独与老翁别
4.(1)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2)城春草木深 恨别鸟惊心
(3)妇啼一何苦
(4)如闻泣幽咽
.(1)√ √ ×
6.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渺小
(2)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3)差役吆喝得多么凶恶,老婆婆哭泣得多么悲苦
(4)活着的姑且活着,死了的永远完了
7.(答题思路)题中想像应确定在“有人认为”吏一步步对老妇的逼问上。两人的表情应根据文中提示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根据展开。
二、(一)8.(1)泰山(2)不尽(3)指天地、大自然(4)登、乘
9.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岳 雄心和气概
1.远近朝 暮 望 登
2.泰山 衡山 华山 泰山
(二)13.老翁逾墙走 存者且偷生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4.A
.三男邺城戌 二男新战死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新战死‖……无完裙。‖……
第一层:三男全被征。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7.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三)18.(1)岂(2)挨次
9.不行。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故只有母亲送行。
20.客即杜甫
21.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三、22.(略)
第四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利的背诵。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
3、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一、认识杜甫。
1、杜甫,字______,自称少陵野老,______朝伟大的______诗人,有“______”的美称。
2、杜甫的诗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朝由______转______的变化过程,有“______ ”之称。
二、了解背景。
本课的三首诗,写于“开元盛世”的是《》,写于“安史之乱”期间的是《》和《》
《望岳》
一、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生曾.云()决眦.()
二、译读。参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歌大意。
未了()钟...神秀()
三、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
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四、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联系写作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
1生曾云()会当()...
五、赏读。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请选择其中的一联赏析。
《春望》
一、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为下面加点的字
注音
抵万金()搔..更短()不胜簪.
()
二、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
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三、颔联写了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怎样一幅画面?
四、颈联和尾联写了怎样一幅画面?
五、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可以联系写作背景
和诗人的人生经历)
课堂检测
一、根据提示用恰当的诗句填空。
1、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赏析《春望》。
1、“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3、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第五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A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本课学习总体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律诗韵律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每首诗歌的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歌。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及创作;了解这三首诗的体裁,能熟练背诵这三首诗。
2、掌握本课中重要字词的字音及词意,能读懂诗歌大意。
3、鉴赏《秋兴八首(其一)》和《咏怀古迹(其三)》,掌握诗歌的创作手法和主旨。
二、学习情景
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一下其中的意境。
了解古诗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以唐代为界,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三、学习任务
(一)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请填出缺少的内容:
杜甫(712—770),字,自号,盛唐大诗人,号称。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
杜甫和齐名,世称“”。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青年时代有着“致君尧舜上,”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这条主线,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他是伟大的诗人。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1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
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二)基础知识积累
⑴ 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万壑()渚清()千载()王嫱()青冢().....
朔漠()省识()环珮()暮砧()霜鬓().....
⑵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玉露凋伤枫树林()塞上风云接地阴()...
白帝城高急暮砧()一去紫台连朔漠()......
百年多病独登台()江间波浪兼天涌()....
艰难苦恨繁霜鬓()画图省识春风面().....
渚清沙白鸟飞回()潦倒新停浊酒杯()......
寒衣处处催刀尺()无边落木萧萧下()....
⑶ 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还有那些词语理解上存在困惑?(请写下并相互交流)
⑷ 诵读课文,注意读出作者的感情。背诵这三首诗。
温馨提示 律诗绝句的朗读节奏:
从句式方面来看,五言的诗歌一般为二、二、一式,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七言的诗歌一般为二、二、二、一式,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从意义的表达来看,有时因表达意思的需要而有特殊的情况,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就变成了二、二、一、二式了。
(三)鉴赏《秋兴八首(其一)》
1、背诵此诗,说说此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2、请简要概括每联的大体意思。
3、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诗歌内容。
4、试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为例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5、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是怎样表现诗人情怀的?
(四)鉴赏《登高》
1、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此诗的内容。
2、诗歌前两联写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3、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含有八层意思,你
能读出几层来?试做具体分析。
(五)巩固练习
1、背诵这两首诗。
2、说说《登高》与《秋兴八首(其一)》在写作上有哪些异同?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鉴赏《咏怀古迹(其三)》,掌握诗人借古人古事所抒发的情感。
2、完成课后巩固练习,能正确解读杜甫的《旅夜抒怀》和《阁夜》。
3、能默写这三首诗并背诵《旅夜抒怀》和《阁夜》。
二、学习情景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人们用来形容女子美貌的词语。这两个成语来自于我国古
代四大美女的故事,其中“落雁”就是指的王昭君。传说连天空飞翔的大雁看到王昭君,都
会被她的美貌惊呆而掉落下来。王昭君,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怀古咏史诗多借古人古事古迹,或喟叹
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深沉的伤
今怀古的忧患意识,或者寄托自身的抱负和情怀。而当杜甫来到王昭君的出生地时,他又有
何感慨呢?
三、学习任务
(一)鉴赏《咏怀古迹(其三)》
1、这首诗吟咏的对象是谁?诗人选了何事来抒怀?请找出诗中点明主人公情感的词语。
2、首联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请说说理由。
3、《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
4、《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二)巩固练习
1、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2、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下面对《登高》一诗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天下的图景。首联“猿啸哀”和“鸟飞回”,画面惨淡,气氛悲凉,以映照诗人心上的凄凉。
B.颔联“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气象万千。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韶光易逝,长年飘泊,人生无常。
C.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其中“万里”与上联“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空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诗人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又将白发我志不得伸归结于时世艰难,抒发了诗人自己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旅夜抒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⑴诗歌首联和颔联是怎样描写江边夜景的?
⑵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⑴此诗颔联上句写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它们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⑵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6、补写出所缺的句子:
⑴ 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___。星垂平野阔,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塑漠,___________________。⑶ 玉露凋伤枫树林,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______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⑸ 野哭千家闻战伐,____________________。卧龙跃马终黄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⑹ 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