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导学案

时间:2019-05-13 00:5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杜甫—导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杜甫—导学案》。

第一篇:杜甫—导学案

明德新民

高 二 语 文 组

主备人:

授课时间:

****年**月**日

止于至善

《唐诗宋词选读》之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一、诗人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英年早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1、杜甫的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2、杜甫生平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开元十九(时二十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 明德新民

高 二 语 文 组

主备人:

授课时间:

****年**月**日

止于至善

使哥舒翰率领人马六万三千远攻石城。另一方面,因为边将腐败,南诏开始反抗。天宝十年夏季,唐王朝派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伐南诏,兵败,死者约六万。奸臣杨国忠为了虚报战功,大量招募两京、河南河北之兵袭击南诏以掩饰败绩。然而士卒早知云南地区多有瘴疠,不肯应征,杨国忠便分道捕人。于是,此时的杜甫着眼于现实,写下了著名的现实主义诗篇——《兵车行》。这是杜甫面对百姓的无穷的征役之苦而写下的最早用以谴责唐王朝穷兵黩武政策的一首政治诗。

诗中表面说的是“武皇开边”、“汉家”,实际上是谴责当时唐王朝穷兵黩武的政策。作品中难以看出作者是在描写唐朝哪一次征兵的经过,但诗句中所反映的爷娘妻子与征夫生离死别、抆血相望,“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的惨象,则概括出当时相类似的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可谓是一幕别而怨,怨而盈,使人意夺神骇,骨折心惊,一赴绝国,行子断肠的历史悲剧。

接着,作者又借用征夫之言,毫不留情地控诉了唐朝统治者“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种置人民之生死于不顾,任百姓之冤情而不闻的丑恶罪行。前面说过,杜甫当年正被困居于唐朝都城长安,这首诗却能大胆地用文墨鞭达当时的统治者,谴责他们贪婪于疆土,轻蔑于民生的可耻行径。从而又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民对和平的渴望,这是十分难得的。

这首诗在艺术上讲,充分体现了杜甫高超的文艺。如《兵车行》这样一首乐府歌行,杜甫不再按照汉末建安时期以来一直袭用古题的办法,改成即事式的因事命题,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使得诗歌反映现实更为自由多样,可以看出,杜甫即继承了汉乐府诗歌的传统,又有所创新,写法自由灵活,语句高度精练,态度严肃认真,落笔之处情节曲折,描写细节无微不至,像诗中爷娘妻子跑着追送征人,拦道、顿足、痛哭,通过这一幕幕细节,准确得表现送行人的心理,从而也反映朝廷征兵作战使得百姓苦不堪言的真实本质。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牵衣顿足拦道哭”中的“拦道哭”并不像杜甫所写的另一首《垂老别》写老夫妻分离场面中所写道:“老妻卧路啼”中的“卧路啼”因为那是体弱老人的哭,显得撕心裂肺。“拦道哭”也是撕心裂肺的,但作者并不虚张,只有写得逼真,把作品建立在艺术真实之上才能更生动有力,更能扣人心弦。这也可以说是杜甫能够成功地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来客观反映艺术真实中的历史真实的表现。

诗中“尘埃不见咸阳桥”、“哭声直上千云霄”三两句点缀了生离死别的场景,是点睛之笔,也体现了杜甫极其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截取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作为场景描写的高超的艺术概括能力。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表面描写征期漫长,侧面烘托统治者嚣张的剥夺百姓人生自由的罪孽;“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表面是在说朝廷扩张领土使得百姓战死无数,又影射着表达了百姓与朝廷之间的阶级矛盾以及仇恨已经比血海深仇还要沉重。这又体现杜甫善于把自己的主观意识隐喻在客观描写之中,借用征夫形象的话语抒发出自己的感情。

二百州,村落荒芜,大好田亩止生荆杞。更复县官课税,既然土地没有人去耕作,税租又从何而来?这一度直接拷问统治者,不仅征战使得百姓流亡数以万计,而且在百姓接二连三战死疆场的同时,他们的故乡不仅沦为废墟,就连亡魂的遗孀及其子女亲人,仍旧在统治者的压迫中备受迫害。

在诗章的末尾,杜甫仍旧借用征夫之口描写战场上的白骨垒垒、亡灵凄凄、阴雨啾啾的场面。因为是借用征夫之口,让读者更能身临其境,仿佛在聆听一个面临着死亡到来的征夫他所倾诉的一切:“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正如同杜甫对他自己的评价一样,杜甫是极为“沉郁顿挫”的。这就是杜甫写作风格的体现。用征夫面对死亡的深沉忧思,使得诗章更是悲壮凝重,杜甫的创作在文学意境上的高度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说李白的诗以其绚丽多姿、波澜起伏的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屈原以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浪漫主义的高峰,那么杜甫的诗则更继承了屈原他那虽是生世不平但却以博大胸襟怀抱着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况且杜甫鲜明的态度不仅仅在于爱国,更热爱人民,透过对种种社会矛盾的深刻反映,表现了自己对国家对民族前途的关心。杜甫的现实主义在史前是无人能与之匹及的,他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相持并立,形成文学史上一对“双星”。

总之,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现实主义丰碑,直接开导了中唐时期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又直接影响了晚唐现实主义诗派。甚至是到了宋代,杜诗注家更是蜂拥而起!可以说,无论是在思

想上,艺术成就上,杜甫都毫不愧对于“诗史”的美誉,一千年过去了,杜甫的诗歌仍旧令我们高度重视,可见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2、《旅夜书怀》 【注解】:

1、危樯:高耸的桅杆。

2、星垂句:远处的星星宛如低垂至地面,使原野更为辽阔。

3、月涌句:银色的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

4、沙鸥:水鸟名。

【韵译】: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活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赏析】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浣花溪草堂。四月,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只得携家小取水路东下。此诗即为行船经过渝州(今重庆)、忠州(今忠县)一带时所作。作者身世浮沉,前途难卜,故诗以抒写飘泊奔波的牢骚情怀为主旨。然而老杜品格,穷而愈坚,悲而能壮,在自怨身世之中,仍保持傲岸的气魄与阔大的胸襟。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

诗的头四句写景。首两句写近景,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摆,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揭示了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处境。颔联写远景,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孤独,景中见情,景与情融。

诗的后四句笔势急转,直抒情怀。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前句说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读来令人心沉;后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岂”“应”是关键字眼,上下关联。尾两句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收结全诗。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

此诗通过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漂泊生活孤独凄凉的苦闷心情。诗人把这种心情写得含蓄不露,律细笔深,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不愧为千古名作。

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注解】:

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应上“向黄昏”。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明德新民

高 二 语 文 组

主备人:

授课时间:

****年**月**日

止于至善

【韵译】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此为

第二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评论:

编制人:杨小亮审核人:高一语文组审批人:夏亚霖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秋兴八首(其一)

(一课时)

【导学目标】

1.借助资料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极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3.品味杜诗的独特魅力,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导学重点】

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体会悲秋的情怀。

预习案

一.走近作者,介绍背景(见《高效学案》P18“作者名片”和 “写作背景”)

二.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意义

渚()萧萧()下繁霜鬓()潦()倒浊()酒杯

三.范读与齐诵

探究案

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提示: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字音,读出感情)

1)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有那些词语理解上存在困惑?(相互交流)

2)用概括性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诗歌,具体感知(分析研讨)

1)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寄寓了诗人哪些具体的情思和感受?

2)从颈联和尾联中我们能看到诗人怎样的境遇?

3)如何理解“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4)“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又是怎样体现诗人的愁苦的?

5)著名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来吗?

3.品读诗歌,深入感知

诗人如此悲叹自怜,是不是消极厌世的表现呢?(讨论)

练习案

1.赏析首联和颔联.2.背诵这首诗

《秋兴八首》(其一)

(一课时)

【导学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导学重难点】 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预习案

一.走近作者,介绍背景(见《高效学案》P18“作者名片”和

二.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意义

萧()森孤舟一系()砧()

玉露:萧森:丛菊:寒衣:急暮砧:

三.范读与齐诵

探究案

1:题目是什么意思?

“写作背景”)

2:结合注解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的内容。

3:诗中出现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分句分组讨论)

4: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分析说明。

练习案

1.背诵这首诗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一课时)

【导学目标】

1.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2.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导学重点难点】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预习案

一.走近作者,介绍背景(见《高效学案》P18“作者名片”和 “写作背景”)

二.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壑()朔漠()青冢()省()载()

三.范读与齐诵

探究案

1.找出诗中点明感情的词语,并分析其有几层意义。

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3.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4.“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5.“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练习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肃宗朝历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屡立战功。箨tuò,笋皮。帙zhì,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第三篇:杜甫诗三首 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编写人:山东淄博

驿寄尺素 目标:

1背诵三首诗

2理解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 预习案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抄写一遍。

①齐鲁青未了 ②决眦 ③簪 ④逾 ⑤戍 ⑥裙 ⑦老 妪 ⑧泣幽咽 抄写:

2.解释加粗词。

①齐鲁青未了: ②造化钟神秀: ③荡胸生曾云: ④老翁逾墙走: ⑤死者长已矣: ⑥泣幽咽: ⑦老妪出门看: ⑧犹得备晨炊: ⑨听妇前致词: ⑩天明登前途:

3.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4.《石壕吏》一词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此为背景,杜甫还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包含《石壕吏》在内的“三吏”。

学习案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老妇致辞都是吏一步步逼出来的,你的观点是什么?

能力提高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文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_________和_________。4.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5.“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6.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开放探究

(一)下面这首律诗是杜甫的《蜀相》,但排列句序乱了,请作调整,再回答问题。

①长使英雄泪满襟②出师未捷身先死 ③两朝开济老臣心④三顾频烦天下计 ⑤隔叶黄鹂空好音⑥映阶碧草自春色 ⑦锦官城外柏森森⑧丞相祠堂何处寻

1.重排后的句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句的“两朝”指蜀帝刘备和_________(人名)的两朝。

3.第④句中的“三顾”指刘备三次去请__________出山帮助自己的事,后来演化为一个成语是_________。

4.杜甫写《蜀相》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或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实践——“比一比”

将《石壕吏》改写成剧本,各小组内组织四名同学(一扮杜甫,一扮老妇,一扮差吏,一扮老翁)进行演出比赛。

评估测试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老妇出门看()老妪()力虽衰()如闻泣幽咽()不胜簪()决眦()2.填空。

①《望岳》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其《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________、西岳________、南岳________。

②《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__诗。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造化钟神秀(聚集)B.家书抵万金(值,相当)C.浑欲不胜簪(混乱)D.二男新战死(最近)4.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默写这三首诗: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编写人:冯成平审核:初二年级语文组 序号2 目标:

1背诵三首诗

2理解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 预习案

一、给下列词语注音

岱()眦()簪()逾()

二、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诗人。

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3.《 》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 》和《 》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

三、默写

1.岱宗夫如何?________。2.________,浑欲不胜簪。3.暮投石壕村,________。________,老妇出门看。4.夜久语声绝,________。天明登前途,________。

学习案

(一)语段点将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2.“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

2.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将早春细雨下的景色与烟柳满街的景色作________,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最能表现这首诗的意境的一项是()

A.清新自B.壮阔雄奇C.含蓄蕴藉D.慷慨悲凉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造化钟神秀()决眦()家书抵万金()()浑欲不胜簪()

五、阅读

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1.解释下列词语。

附书至()

新战死()未去()

犹得()

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________ 戌()________ 戎()________(2)衰()________ 哀()________ 衷()________ 3.为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 5.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 “________”,揭示主题。

六、阅读下诗,回答问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解释下列词语。

(1)妻子(2)纵酒: 2.诗中哪句点明了“闻讯”的地点?

3.诗中哪个词语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4.诗人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诗中是如何描述这一点的?试做简要分析。

默写附录的八首诗

第四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以诵读为先导,努力追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阅读效果。

2、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作者创作风格。

3、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学习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知识链接】

一、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二、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 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三、背诵三首诗。

第一课时 《秋兴八首》(其一)

时代背景简介

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在蜀中生活了近五年。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导学流程:

导:

1、全班齐读并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的意韵美。

2、自由诵读课文,读完后师生共同点评。

3、情读课文,用心体悟,读出课文的音韵美。

思: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议:

1、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

2、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

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学生评价质疑,教师解疑、评价、总结

第二课时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背景:《咏怀古迹》是作者于唐代大历元年(77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系国家之感。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导学流程:

导:

1、全班齐读并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的意韵美。

2、自由诵读课文,读完后师生共同点评。

3、情读课文,用心体悟,读出课文的音韵美。

思: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议:

1、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2、“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赏析“赴”字之妙。

3、《咏怀古迹(其三)》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否与标题“咏怀”不符?

4、诗人本人的命运与王昭君有何相同之处? 小组内讨论以上问题。

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学生评价质疑,教师解疑、评价、总结

第三课时 《登高》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合作探究】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⑴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把“落木”改成“落叶”,哪一个更好一些?为什么?

(2)“滚滚”换成“滔滔”可以吗?

(3)结合写作背景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说出有哪八层意思么?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2)“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练习】

西施滩(崔道融)

西 施(罗

隐)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素材积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张二十二韵》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第五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利的背诵。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

3、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一、认识杜甫。

1、杜甫,字______,自称少陵野老,______朝伟大的______诗人,有“______”的美称。

2、杜甫的诗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朝由______转______的变化过程,有“______ ”之称。

二、了解背景。

本课的三首诗,写于“开元盛世”的是《》,写于“安史之乱”期间的是《》和《》

《望岳》

一、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生曾.云()决眦.()

二、译读。参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歌大意。

未了()钟...神秀()

三、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

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四、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联系写作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

1生曾云()会当()...

五、赏读。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请选择其中的一联赏析。

《春望》

一、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为下面加点的字

注音

抵万金()搔..更短()不胜簪.

()

二、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

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三、颔联写了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怎样一幅画面?

四、颈联和尾联写了怎样一幅画面?

五、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可以联系写作背景

和诗人的人生经历)

课堂检测

一、根据提示用恰当的诗句填空。

1、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赏析《春望》。

1、“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3、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下载杜甫—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杜甫—导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A

    5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本课学习总体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律诗韵律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每首诗歌的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25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 秋兴八首(其一) 【学习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

    《蜀道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蜀道难》导学案【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把握其意境,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熟读成诵,仔细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学习重点】 体会......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精选]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 《秋兴八首》(其一) 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老师卷

    杜甫诗三首 第一课时 秋兴八首(其一) 目标定向 1、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教案范文大全

    《杜甫诗三首》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

    25《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 导学案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3课时) 课型:讲读课 主备: 审核: 第二课时 《春望》 课 前 自 学 一、自学导航 【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