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个园黄氏家族史料研究综述及展望
个园黄氏家族史料研究综述及展望
金川、沈学峰
内容提要:清代扬州在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可谓为一时之冠,而个园作为清代嘉道年间著名盐商黄至筠的私家园林,其造园艺术及其黄氏家族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可以说是研究清代中期商人阶层的审美趣向、认识个园黄氏对两淮盐业的发展走向的深刻影响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学者们的笔触从研究个园的造园艺术到研究个园黄氏家族的家世,从研究个园的美学取向到研究个园黄氏的两大著名人物黄至筠、黄奭,研究逐渐向个园的深层文化积淀拓展,对于认识和研究园林文化、盐商文化、扬州民俗生活都有极大的帮助。
关键词:园林、盐商、造园艺术、文化积淀
修建于清代嘉庆二十三年(1818)的个园,距今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她是扬州保存最完好、最具艺术价值的盐商私家园林。园中以不同山石堆叠的“四季假山”更是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而个园主人黄至筠一家的身世和家世,是清代中期两淮盐商“亦官亦商亦儒”的典型代表。本文以近年来学者在这一领域发表的相关文章和著作为资料和主要依据,将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以公诸于同好,并就正于方家。
历年来个园史料及文化研究
建国以后,作为扬州为数不多的保存较好的盐商名园个园就引起了相关领域的学者的广泛兴趣。从“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所收集的资料来看,据不完全统计,从1960年到2012年,在文章中提到个园的,有189篇;在书籍中提到个园 的,有454种。最早提到个园的研究文章是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在详细考古研究扬州园林后,于1961年写成的《扬州园林与住宅》,文中写到:“个园以假山堆叠的精巧而出名。在建时,就有超出扬州其他园林之上的意图,故以石斗奇,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唯一孤例。”这大概是关于个园“四季假山”最早的正式记载,也第一次让个园这个“养在深闺人不识”的民族建筑瑰宝走到了广大读者面前。
1982年个园正式对公众开放以后,学者们对于个园的研究兴趣明显增长,共发表文章146篇,这些文章研究的范围大致是个园的叠石文化、个园的竹文化和个园黄氏家族文化三个部分。
个园的造园艺术,特别是个园的叠石文化,从个园刚刚对公众开放起,就得到了广大中外学者特别是研究中国造园艺术的学者们的关注。扬州学者钱辰芳发表在1994年第1期《中国园林》上的《个园的历史及其特色》,说出了学者们对个园造园艺术的普遍认识:“个园在整体建筑上又突出以假山为主,在假山堆叠方面又使用分峰用石的手法,用不同形象和色彩的山石来表现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色,形采逼真,落笔生姿,娓娓动人,这可以说是造园艺术上的孤本,全园山峰挺拔,气形磅礴,瑰丽非凡,给人以假山真味之感。”从此以后,“分峰用石”几乎成了个园造园艺术的代名词,人们在文章中不惜笔墨地盛赞个园的叠石文化:“叠石者构思巧妙,造奇制胜,用石将四季淋漓尽致地具体化了,写意化了。生机勃勃的春山,绚丽多彩的夏山,带着江南的妖绕风韵;苍苍莽莽的秋山,银装素囊的冬山,有着北方的峻拔豪气;这里的景致似乎不会因为季节的流转而转变。”王潺潺进一步阐述了个园叠石文化的审美特性,他认为在个园的建造过程中,造园家赋予各造园要素以生命力,使整个园林呈现丰富的生命意趣,他们大胆创新、打破时空界限,打造出象征四季的假山景致,做到纳四时于一园,并且设计安排得特征分明而又一脉相承。造园家这种超越时空束缚的用心不仅需要审美主体深刻体会和领悟,而且值得现代造园家借鉴和学习。1而曹涌和陆江平则认为个园作为私家园林的代表,个园的造型艺术无不是园主托物言志的产物,反映了园主人的身份、文化、阅历、诉求等2。胡佳在其《健笔写柔情——论扬州个园的造园艺术》一文中进一步将个园的园林建筑艺术之美归纳为“堆山叠石之美、旱园水作之妙、花木移情之趣”3。
个园之名,来源于主人黄志筠“性爱竹”。因此,对于个园“竹文化”的研究,也就成了研究个园的学者们的必然的课题。赵越认为个园竹文化体现了主人的审美趋向,遍布个园的竹子“是个园园林的艺术之魂”4。张国栋、仇道奎、何小弟认为:“出身于盐商之家的黄至筠,本就是富有才情、擅长丹青的一代儒商,而凝聚着民族文化深处审美情节和人生哲理的个园,则是他精心打造的传世之作。盐商豪府第,竹石雅乾坤:游人每每在园中徘徊流连,宛如置身与诗语画意之中,当您体悟着竹石的高风亮节、沐浴着兰桂的幽芳清香,更可以深彻领悟出构园者欲以匠心独运的个性所要传递的某种信息密码。”5赵芸则在题为《对扬州个园的竹造景分析及建议》的文章中,在研究竹子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及其园林观赏价值的基础上,以个园的竹子造景为案例,深入剖析了个园竹子景观中竹子种类、在“四季”景观中的应用6。作者还在《竹类植物造景研究》为题的硕士论文中给个园提出了“在个园的北侧扩建区域内,应当增加以静观为主,给予人澄心静虑、凝神顿悟的空间,因此也可多以坐观式设计为主,为游人提供静静观赏和思考的场地”的造景建议7。
个园黄氏家族的盐商背景,虽然是学者们在研究清代扬州盐商时每每涉及到的案例,但其真正成为引起人们兴趣的新课题却是近十余年的事情。从1989年开始,曹书杰、冀朝英等学者在《国家图书馆学刊》、《图书馆学研究》和《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清代著名辑佚家黄奭生平和学术成就的文章,使学术界对黄奭这位辑佚大家的生平和学术成就有所了解。曹书杰认为黄奭生于嘉庆十四年十一、二月间,卒年是咸丰三年8;冀朝英在《国家图书馆学刊》上发表的文章《黄奭对辑佚工作的贡献》一文全面介绍了黄奭从事辑佚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并第一次详细介绍了《汉学堂丛书》和《黄氏逸书考》的版本源流9。罗琦的硕士论文《黄奭辑佚韵书研究》选取黄奭所辑韵书作为研究对象,并置之于清代辑佚文献学的学术大背景下,从文献学和音韵学两大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但是这些文章有着共同的不足,就是普遍未曾将黄奭与他所出身的盐商家族、与扬州个园这样的盐商宅邸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在众多的关于盐商、徽商的研究文章当中,个园黄氏家族的盐商背景,是学者们在研究清代扬州盐商时每每涉及到的案例,在这些学者的笔下,个园黄氏是富甲一方的盐业巨头,是奢侈成性的“败家子”,间或有人会谈到黄至筠的 3 精明和干练。即便如此,这些学者仍然在字里行间表露出对于个园黄氏的籍贯、家世、住所的严重缺乏了解。2011年5月9日至10日,全国盐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研讨会在江苏扬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专家和学者们深层次地探讨了盐文化及其遗产开发与保护。扬州大学朱宗宙教授的论文《一代大盐商个园主人黄至筠经营之道》详细介绍了个园主人黄至筠的生平和商业成就,并给予了较公允的评价。
个园黄氏家世研究的最新进展
长期以来,个园管理处一直致力于个园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宣传和利用,近两年来,个园在黄氏的家族史料挖掘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先后邀请和组织扬州和外地的有关学者查找相关历史资料,并进行爬梳整理,以期在其中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在河北省赵县文史专家贾国锁先生、扬州文史学者顾一平先生的帮助下,个园在著名学者顾庭龙先生主编的《清代硃卷集成》第385册中找到了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黄至筠嫡孙黄赞清的一份“硃卷”。贾国锁先生在《扬州晚报》上发表了题为《黄至筠孙子的“硃卷”》的文章,首次披露了个园黄氏迁扬始祖黄凝的名讳、籍贯和简略的生平概要10。随后,在个园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后来又陆续在《清代硃卷集成》中找到了黄至筠堂侄黄锡钧乡试“硃卷”,找到了黄至筠同族后人黄福楙、黄开甲二人的“硃卷”。
而后在扬州学者方晓伟先生的帮助下,个园又陆续发现了《黄至筠跋<摹刻安麓村书谱>》拓片图像
11、《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中黄至筠父亲黄凝的履历奏折
12、清代乾隆年间扬州著名文人金兆燕著写的《黄稼堂太守传》13以及黄家几位公子的若干生平史料。
正是借助这些“硃卷”和其他相关珍贵史料的记载,现在已能较为清晰地还原出以黄至筠为中心的个园黄氏四代的真实历史,搞清楚了过去的一些有疑惑甚至是有争议的说法。
一、园主籍贯水落石出
围绕黄至筠本人的一个重大谜团,即是有关他籍贯的争论,对此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如清代梅曾亮所撰《黄个园家传》说他是“甘泉县人”。而《扬 州画苑录》则说是“本浙人,后移入甘泉县”。另外,还有人说他是山西人、安徽人等等。新发现的《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所收录的黄至筠之父黄凝向乾隆帝报告自己简历的奏折中,清楚地写着“臣黄寧(为避道光皇帝奕宁讳,“黄寧”后改为“黄凝”),浙江杭州府仁和县监生”。同时,黄赞清所填硃卷履历也明确道出黄至筠一家原籍为“浙江杭州府仁和县”。至此,个园主人黄至筠的籍贯之争可谓是尘埃落定。
二、红顶商人三度沉浮
对于黄至筠这位大盐商,以前虽然知道他是两淮盐商商总,但是对其具体的官阶却不甚了了。现在从黄赞清“硃卷”中可知他官居正二品顶戴,钦赐盐运使司盐运使。扬州学者韦明铧先生从《清宫扬州御档》中发现的四件奏折和上谕,清晰地勾画了黄至筠在商场上三起三落,最终坐稳总商宝座的轨迹。韦明铧认为,这些档案史料充分说明了黄至筠是怎样在在争夺两淮盐务实际控制权的明争暗斗中逐步占据优势的,而不仅仅是家财殷实、熟谙盐务、办事精明14。而黄至筠不但本人官至二品,他还广泛与官宦人家联姻。黄赞清的硃卷明确记载了黄至筠的原配夫人梁氏的家世就是非常显赫的,其祖父梁肯堂官至直隶总督、刑部尚书,其父梁如林则为奉天府府丞兼提督学政;另外,在黄至筠五位儿子当中就有二公子黄奭(谱名黄锡元、黄锡麟)、三公子黄锡麒分别迎娶了两淮盐运使刘澐和两淮候补运判应洪钧的女儿。
三、“黄氏佳儿”应有五位
由于黄至筠对儿子的教育极为重视,这在当时就有了“黄氏有佳儿”的定评。长期以来,黄至筠共四个儿子的说法一直都是没有太多争论的,而现在根据黄至筠的嫡孙黄赞清所填写的“硃卷”履历,可以知道黄至筠共有5个儿子、9个女儿。按照“硃卷”上的排行分别是:锡庆、奭(锡麟;又名锡元)、锡麒、锡康、锡禧。而最新发现的第五位黄家公子正是其中排行第四的“黄锡康”。根据史料记载,他官至四品升衔尽先选用同知。可以说,这一重要发现推翻了以往“黄家有四位公子”的论断。
四、黄氏家族枝繁叶茂
以前,人们只知道个园是清代大盐商黄氏宅第,但所谓的盐商巨贾究竟是怎样一个大家族却难以道明。而坊间流传黄家的奢侈饮食、庞大戏班、为朝廷捐资 5 之巨不过为黄氏家族更加添了一层神秘色彩而已。黄家家族主要成员有哪些,又有着怎样的社会地位,这些疑问如今都能从史料的记载中基本弄清。现在,依据黄赞清、黄锡钧的两份重要“硃卷”的履历记载,黄至筠孙儿辈以上的黄氏家谱世系图已经可以较为完整地排出。黄至筠的父亲黄凝,曾任直隶赵州(今河北省赵县)知州,后来因为能力卓著被升任为江西抚州府知府(或曰广东雷琼兵备道)。黄至筠共有同胞兄弟4人:黄至慧、黄至廉、黄至馥、黄至端(或瑞)。扬州学者方晓伟通过研读黄奭编辑的《端绮集》,排出了清代著名辑佚大家黄奭的生平年表15;后来又陆续发现了黄锡庆、黄奭(黄锡元)兄弟被“钦赐举人”的上谕,发现了鸦片战争后期道光二十二年(1842)黄锡庆、黄式燕、黄锡康、黄锡禧等捐助军饷抵抗外侮的相关史料。另外,黄至筠虽然移居扬州城,但在杭州城的黄家仍然是一个大家族,现在已经完整弄清楚世系传承的已有世居杭城马市街黄醋园巷口的至筠堂侄黄锡钧这一支。在杭城的黄家可谓人丁兴旺,到清朝晚期有一位黄福楙,他以新科进士身份参加殿试,得第一等第一名,被光绪皇帝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从研究内容上来看,目前对于个园黄氏家族文化的研究,学者们的注意力大量集中在史料的发现和整理上,显示出目前我们的研究尚处在初步的探索和发展之中,还很不成熟,借鉴相关学科研究的经验,笔者认为今后研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加强和引起重视。
一、要对现有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
史料的不断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个园黄氏家族文化的许多历史信息,同时也提供了进一步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利用的重点。就目前的现有史料来看,下一步至少需着力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其一,黄家后人去向之谜。个园黄氏家族的衰败与清朝后期的盐业衰败不无关系,但是黄至筠的后辈之中代有才俊,他本人就共有5子、9女,而已知的有确切名字记载的孙儿辈人物共有15位,曾孙辈人物有12位。而这些后辈人物又多走科举仕途。如此大的家族,后人却杳无踪迹,家谱、堂号也不得而知。这需要我们多方努力,寻找后人及黄氏家谱、堂号等重要家族史料。其二,黄家重要成员生平事迹之谜。例如黄凝官职之谜。在现有的资料中,两份硃卷中黄凝的官职均为“广东雷琼兵备道”,而阮文藻和梅曾亮的两份《家传》中,黄凝的官职均为“江西省抚州知府”,史实究竟若何?以及为何会产生如此的讹异,还需要我们去进一步考证。又例如黄锡康生平之谜。这位新发现的黄至筠第四子,从现有史料文献中已经知道他的官职,及其在鸦片战争后期道光二十二年(1842),捐助军饷帮助清廷抵抗外国入侵船舰的事迹。但具体的字号、婚配、后代、生平交友等情况有待继续搜寻考证。其三,个园黄氏与杭州黄氏家族,以及潭渡始祖、新安始祖的关系之谜。从两地黄氏后人所填“硃卷”履历中互有交集来看,黄至筠这一支虽移居扬州,应当仍与杭州黄氏家族关系密切。这种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有多密切,相互间交往、影响情况如何,都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二、加强个园黄氏家族文化在清代两淮盐商研究中的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或称“个案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不仅有利于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而且可以为理论建构提供必要的素材。目前来看,个园黄氏家族文化资源是硕果仅存的清代中期两淮盐商发迹、兴盛、衰落的典型个案,因此,综合借鉴旅游学、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加强个园黄氏家族文化在清代两淮盐商研究中的案例研究,不仅能进一步深挖个园的历史与艺术内涵,更能为清代两淮盐商研究提供实证依据,以期推动清代两淮盐商研究甚至于清代扬州社会发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三、要关注对个园黄氏家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人文旅游资源的旅游开发,不仅是一个经济、技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的过程,而且本质上是一个文化过程,是一种文化创造。通过适当的方式将资源所蕴涵的无形文化内涵用具体的物化产品、动态方式表现出来,即文化内涵的外化表现,这是盐商文化遗迹开发整合的重要特点。对个园黄氏家族文化的相关史料的发现和整理,仅仅是对个园黄氏家族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一个组成部分,史料的发现和整理只是利用和开发的前提,而不是利用和开发的终极目的,今后,我们要加强个园黄氏家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个园黄氏家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实践行动。
7(作者工作单位:扬州市个园管理处)
王潺潺《扬州个园的审美特性》,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6年第1期。
曹涌、陆江平《个园与退思园艺术表现手法之鉴赏》,《农业信息与科技(现代园林)》2006年第9期。3 胡佳《健笔写柔情——论扬州个园的造园艺术》,浙江工艺美术,2006年第6期。4 赵越《论扬州园林个园的竹文化》,剑南文学,2012年第3期。5 张国栋、仇道奎、何小弟《诗与画的情趣,意与境的蕴涵——扬州个园植物景观配置赏析》《中国城市林业》2008年第2期。6 赵芸《对扬州个园的竹造景分析及建议》,《世界竹藤通讯》2010年第6期。7 赵芸《竹类植物的造景研究——以扬州个园为例》,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8 曹书杰《黄奭生卒考》,《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6期。9 冀朝英《黄奭对辑佚工作的贡献》,10 贾国锁《黄至筠孙子的“硃卷”》,《扬州晚报》2011年6月5日。11 王鑫《黄至筠作跋《摹刻安麓村书谱》—— 个园主人长篇书法作品现身》,2012年2月2日。12(清)金兆燕《黄稼堂太守传》,收录于金兆燕《棕亭古文钞》(见载于《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4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002年版)。13 《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21卷载黄宁奏折:“臣黄宁,浙江杭州府仁和县监生,年四十三岁。遵川运军粮例捐直隶州知州,不论双单月即用。今掣得直隶赵州直隶州知州缺,敬缮履历恭呈御览。谨奏。乾隆四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 14 姜涛《四道奏折解密黄至筠起伏》,《扬州晚报》2011年8月16日。15 方晓伟《黄右原先生年表》,《扬州文化研究》第8辑,广陵书社2012年7月版。
第二篇:陈氏太极拳传承及家族简介
陈氏太极拳传承及家族简介
陈氏家族介绍: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陈卜,祖籍本在山西泽州郡东土河村,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洪洞,与妻儿一起被裹入移民队伍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将此村取名陈卜庄。由于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明洪武七年,陈卜合家造成往常阳村。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西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直至建国后陈家沟所用的婚丧嫁娶用具上还写着“古常阳”的字号。陈家沟距今温县县城正东约5公里,仍以陈姓为主,村中居民现达2600余人。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礼等人。到七世陈思齐、陈思孔、陈思怀三兄弟时开始分家立业。陈思齐传于第八世陈守身,又传于第九世陈我读、陈我讲、陈我诵、陈我漠兄弟四人,再由陈我讲传于第十世陈汝信;陈氏另一支是七世陈思怀传于八世陈抚民,由陈抚民传于第九世陈奏乾与陈奏庭二人。陈王庭,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痒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陈式太极拳传承列表:陈王廷——创始人陈所乐、陈汝信——第二代陈正如、陈恂如、陈申如——第三代陈敬柏、陈继夏——第四代陈公兆、陈秉奇、陈秉壬、陈秉旺——第五代陈长兴、陈有恒、陈有本——第六代陈清萍、陈仲甡、陈耕耘——第七代陈垚、陈淼、陈焱、陈森、陈鑫、陈延熙、陈复元——第八代陈克忠、陈克弟、陈发科——第九代陈照丕、陈照奎、陈照旭——第十代陈瑜、陈小旺、陈小星、陈正雷——十一代陈自强——第十二代
陈式太极拳传承简介: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太极拳创始人。自明洪武初年,陈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省常阳村(即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时算起,为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陈所乐陈氏第十世,师承太极拳创编人陈王廷而得太极拳真谛,和其师兄弟陈汝信同为太极拳创编后的太极拳第二代宗师。陈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陈汝信,陈氏第十世,学拳于太极拳创编入陈王廷。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正如,陈氏十一世,师承陈所乐而精于—百零八式太极拳,为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恂如、陈申如陈氏第十一世,陈所乐之孪生子,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陈敬柏、字长青,乾隆年间人。陈继夏、字炳南,清乾隆末年人。陈氏十二世。陈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陈公兆,字德基,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陈氏十三世。陈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陈秉奇、陈秉壬、陈秉旺,陈氏十三世,陈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乾隆末年人。三人乃亲叔伯兄弟。从小即拜族叔陈继夏为师,学习家传陈氏太极拳术。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陈氏十四世,太极拳第六代传人,自幼受业于其父秉旺,太极拳、械出神入化。他对太极拳的发展,贡献颇丰,可谓继陈王廷创拳后,在漫长的太极拳发展道路上,又树起了一座丰碑。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有恒、陈有本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清萍(争议很大,赵堡太极列为第7代传人,所传弟子都是皆有建树,有杨露婵-创杨氏,武禹襄-创武式太极,和兆元-创赵堡和式架,李景延创赵堡忽雷架)、陈仲甡、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耕耘、字霞村,陈氏第十五世孙,太极拳第七代传人,一代太极拳宗师陈长兴之子。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垚、字坤三,仲甡长子,叔伯弟兄排行第二,为陈氏十六世。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淼、字淮三,季甡长子,幼随父习文练武。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焱、仲甡次子。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森、字愧三,季甡次子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鑫、字品三,仲甡三子。陈氏十六世。前清岁贡生。为近代中国体育史上著名的太极拳理论家。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延熙、陈耕耘次子。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复元、字旭初,陈氏十六世。陈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陈克忠、字子纯,陈克弟、陈氏十七世。陈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陈发科、字福生。陈氏十七世,太极拳第九代传人。自幼师承乃父延熙。他是近代陈式太极拳史上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太极拳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从本世纪2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长期在北京教授拳术,使陈式太极拳逐步走向社会,为社会所熟悉。其著名高徒有:沈家桢、顾留馨、洪钧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和其子照奎、照旭以及女儿豫霞。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照丕,字绩甫,陈氏十八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照奎,陈发科幼子。自幼随父学拳,精通陈氏太极拳理论和擒拿术以及各种技击方法,善于精巧细腻的攻防技术,对推广、普及、提高陈氏太极拳贡献巨大。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照旭,陈发科次子。陈氏十八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瑜,陈照奎之子。陈氏十九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小旺,陈照旭长子。陈氏十九世。曾担任河南省陈式太极拳协会主席,河南省武术协会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第七届政协委员。参加过《太极神功》、《神丐》、《陈式太极拳》等影片的拍摄工作。并有多部武术专著面世。创办的“世界陈小旺陈式太极拳总会”,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会,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上百个城市推广太极拳,为太极拳走向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小星,男,1952年出生,系陈家沟陈氏十八世太极妙手陈照旭先生的三子,系十七世太极之尊陈发科先生的嫡孙。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嫡宗传人,国际太极拳大师,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校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协会会长,世界太极拳联谊会会长。自幼随父辈习练家传太极拳,与当代陈氏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胞兄陈小旺大师一起刻苦学习,拳艺日臻精湛。当今陈家新生代中,陈炳、陈军、陈迎军、陈自强、陈自军,等均受其恩惠。其入室弟子有陈占成、陈雪飞、陈国强、崔武装、崔恒全、张华庆、张宗军、陈宇雷、苏建平、曾卓儿。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正雷,男,汉族,1949年5月生,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村人。陈家沟陈氏十九世、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历届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委员,1995年中国武术协会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之一,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氏太极拳杰出传承人。现任河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河南省陈氏太极拳协会执行主席。河南省陈氏太极拳发展基金会法人代表,2009年被评为建国后“感动中原60位人物”之一。在40多个国家设100多个教学点,直接受教者数十万人,其中300余位收为入门弟子,可谓桃李满天下。被国内外上百个武术和太极拳组织聘为顾问、名誉主席、名誉会长等职。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陈自强1977年出生于陈家沟陈氏太极拳世家,陈氏二十世太极拳嫡宗传人,陈家太极七龙之四龙,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副总教练。自幼随父亲陈小星大师习练家传拳械,并得到二伯父陈小旺大师的悉心指教,加之聪颖刻苦,勤于钻研,不仅擅长陈氏太极拳老架、新架、三十八式、十九式及各种太极器械,对太极推手及太极散手也颇为谙熟,动作弹抖靠发,刚劲冷脆,功夫极具威力,不愧为将门虎子。其长期任教于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并多次在河南、广西、浙江、深圳等地传拳授艺。1996年首次参赛,一举夺得河南省太极推手冠军。1998、1999、2000、2001、2002年又五次蝉联河南省太极推手冠军。1998年在第五届国际太极拳年会中,一路过关斩将,战胜各路强手,夺得交手擂台赛A组冠军。1999年在杭州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中为河南队赢得了本次大赛唯一一枚金牌。此后连续三年蝉联全国武术太极拳、剑、太极推手锦标赛、太极推手冠军。成为陈家新生代中又一位全国冠军。并被西安体育学院相中,特招录取为该校本科学生,学习现代散打运动理论和人体运动知识。2004年任陈家沟太极拳协会常务副会长。2010年以绝对优势夺得中央电视台康龙武林大会陈氏太极拳擂台争霸赛总冠军
第三篇:从黄氏家族民居看平话文化
网络发表:739977613QQ空间及http://tieba.baidu.com/p/1039663643 作业要求:参观黄家大院,写心得体会 作业形式:手写版、打印版均可。上交时间:2011年4月8日前 标题:从黄氏家族民居看平话文化 姓名:杜杼芬
院系班别:经济管理学院09物流 第二专业班别:10汉语二专班 学号:0917050115 指导老师:陈列
从黄氏家族民居看平话文化
.南宁市黄氏家族民居,俗称黄家大院,位于邕江北岸永和村。相传黄氏远祖为战国时期的春申君黄歇。北宋皇佑年间,广源州侬智高起兵反宋,自立国号,定都邕州,因此朝廷派狄青带兵镇压。据黄氏族谱记载,其祖先来自山东白马,随狄青的军队南下平定侬智高起义后,便随同部分宋军被留在邕江沿岸驻扎。黄氏初在马村,清康熙年间,由于后人经商有道,便在有一定积蓄后于永和村兴建新居。经商所得积少成多,黄氏民居也渐成规模。近年来由于修建邕江河堤需征用土地,黄氏家族民居有五分之一的建筑被拆除,未被拆除的建筑于二〇一一年被评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氏家族民居坐北朝南,均为硬山式建筑,方位符合风水学的“左青龙,右白虎(右前方有邕江),前朱雀,后玄武”;从物流的角度上讲,民居紧邻邕江,水运便利,因此黄氏一族能依托便利的交通经商发迹。
站在黄氏家族民居的正门,可以看到门两侧各有一个“枪眼”,遇外人进攻时黄氏族人可以从“枪眼”中查看院外情形而不受伤害,这体现了民居的高防御性。
正门左边(东边)的第一间屋子叫花厅,比右边的房屋略高,这显然受到了传统的以左为尊的思想的影响(西方以右为尊)。花厅是黄氏家族的议事场所,是男人的领地、女人的禁地。女人就算要给在花厅中的幼子喂奶,也不敢踏入花厅半步,只能请求男人把孩子抱出来。
院内每一段台阶的级数无论多寡均为奇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奇数为阳数,如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五月初五为“端阳节”。台阶级数为阳数的宅子既阳宅,表明这是活人住的地方,而不是死人住的阴宅。踏着台阶拾级而上,隐有“步步高升”之意。阶梯之下还有暗沟,排放污水 的同时又不易滋生蚊蝇,不得不令人叹服工匠的智慧。
黄氏族人以平话为母语,在大院的多重门中,有部分石板为红色,平话里“红”、“旺”同音,既言鸿运当头,又暗含兴旺发达之意。在有门板的门两边各有一块重重的石方墩,用于平衡门板的力量,以延长门板的使用寿命。门墩正面有铜钱图案,可见这个经商之家希望开门见钱。紧挨着门墩的户枢之下竟雕刻有如意的图案,寓含“万事如意”。
宅中壁画尽是龙凤、忘忧草、宝葫芦、仙鹤、寿桃、荷花、牡丹,寄寓了屋主富贵长寿、平安吉祥的愿望。
在宅院的中轴线左边,有一处厅堂处于整个宅院的心脏位置,这就是中堂。中堂大厅摆放着黄氏的祖宗牌位,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各有一间房。家族中的红白事均在大厅举办,但如果死者在外过世,则尸体不能停放在大厅。中堂大厅东南的房间(即左边第一间房)叫“轮房”,族中男丁谁办婚事,就将轮房作为婚房。轮房外的墙上刻着繁体的“不准猪鸡栖此”六字,表明人住的地方不能让低等动物靠近。中堂后屋檐的滴水瓦,每一片瓦上的图案都不一样,寄寓着各种美好的愿望。
宅院的中轴线上,地砖多为竖铺,以防滑泄水。另外,整个中轴线并非从前门到后门一通到底,而是中途拐了两个弯。因为直通的话穿堂风过猛,大有万箭穿心之态,而拐弯则可以缓和风速,工匠智慧可见一斑。
宅院后种有大榕树,既可以档北风,又能够涵养水分。我国位于北半球,如果把树种在前门,则会影响院内采光;且我国俗语中就有“背靠大树好乘凉”的说法,屋后种树是传统习惯。另外,在两广的大多数汉语方言中,“榕”与“龙”同音,“榕树”即“龙树”,龙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无需赘言。从描写南宁的古诗中(如“家家榕树青不凋,桃李乱开野花满”)可以看出种植榕树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黄氏家族民居不仅是黄氏家族居住的地方,更是平话文化的一个缩影。首先,平话是南宁城中村、郊区、周边县份汉族人的母语。根据著名平话学者李连进在他的著作《平话音韵研究》中的观点,北方人初到广西时被土著人(壮族人)称作“云唐”,汉语“人”的发音在壮语中念作“云”(接近于普通话中的“文”),又由于壮语的一般构词法是主语在修饰语之前,因此“云唐”即“唐人”,也就是“汉人”的意思。北方汉人所说的语言也就自然而然地被称作“云唐话”或“文唐话”,简称“云话”或“文话”,而且汉人在与土著人的交流过程中也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这些名词。又由于语音的不断变化发展,“云话”逐渐又称作“平话”并沿用至今(“云”、“平”在平话中皆为唇音),少数地区仍保留了“文话”的叫法。尽管吸收壮语使平话有所演变,但平话还是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如“归屋”(回家)、“哪门”(什么)、“来朝”(明天)、“饮杯”(喝喜酒)、“哪谁”(谁)、“我队”(我们)等等。平话与狭义上的粤语同源,因两广分区治理和古代战争而分化,又因近代商业交流、人口迁移而趋于合流,大多数语言学者、专家都认为平话属于广义上的粤语。平话人作为外来人口,内部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就连通婚也是平话圈内“自产自销”,如现在黄家大院的第八代(指从马村迁到永和村之后的第八代)女主人之一——黄阿婆本身也是平话人,在石埠镇老口村(原属江西镇)长大,老口村是典型的平话村落。
如今聚族而居的南宁平话人当中,除长堽村冯氏来自广东以外,族谱多记载祖先来自山东白马(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史书中多次记载黄河发大水,如《宋史》中就有“(天禧三年)六月……甲午……河决滑州。戊戌……河决滑州,泛澶、濮、郓、齐、徐境……八月丁亥……滑州龙见,河决”,“(天禧四年)六月丙申……河决滑州,秋七月……癸未……河决荥阳、顿丘、白马、温县”。更为详细的如《宋史·兵志》中的“庆历中,招广南巡抚水军、忠敢、澄海,虽曰厢军,皆以旗鼓训练,备战守之役。皇佑中,河北水灾,农民流入京东三十万,安抚使富弼募以为兵,拔其尤壮者得九指挥,教以武技。”还有记载侬智高起义的,如(“皇佑五年正月)戊午,狄青败智高于邕州,斩首五千余级,智高遁去。甲子,遣使抚问广南将校,赐军士缗钱……二月……丁壮馈运广南军需,减夏税之半,仍免差役一年。”《续通典》、《续资治通鉴长篇》、欧阳修《涑水记闻》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由此可以推断,黄河经常发大水影响了社会秩序,朝廷为了稳定社会秩序而招民为兵并统一集中训练。由于白马(滑州)既是灾区,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便成为了操练军队的场所之地。侬智高起兵反宋后,狄青的军队在何处集结出发尚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断曾经过白马这个地方,甚至就是在白马出发的。因此,黄氏族人自称祖先来自山东白马、随狄青南下平蛮是可信的。当然,可能有一部分平话人,为了证明自己是纯血统的汉族人,保持心理上和地位上的优越(封建社会少数民族多受压迫),他们便不管祖先来自何处,在族谱上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律写明“祖籍山东白马”,白纸黑字谁还敢说我不是汉人?本来,祖先来自山东白马并不就等于祖籍白马,但历代口口相传以致成误,或者是有意而为之。这种自称“白马遗民”的现象在壮族人当中同样存在,这可能是民族融合或攀附心理的结果。
黄家大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传统汉文化的体现(平话文化本身就是岭南汉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究其原因,应该是作为军事移民,平话人背井离乡来到古代的南蛮之地,深深的故乡情节结使他们在土著人的汪洋大海中顽强地保留了中原的文化,以致于千百年来尽管北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岭南却传承了汉家的相对原始的文化。男尊女卑、等级森严、讲究风水等等,黄家大院所体现的平话人在故土的习惯。当然,在广西屯驻之后他们便反把他乡作故乡,为岭南的开发贡献自己的力量。沙井镇的三津村、江西镇的扬美村等地,均有类似于黄家大院的建筑。如果没有工匠带来相关技术,也就没有这么多汉式风格的建筑物。
无论是黄家大院所在的永和村,还是前文提到的马村、老口村、三津村、扬美村,无一例外均是沿江分布。当年北宋朝廷留军队驻扎的时候,本就是沿江驻扎。平话人占据了河谷平原,有发展农业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依托水运经商也得心应手。在传统思维中,经商是低等人所做的事,认真读书考取功名才是正道,因此,经商之家往往同时是书香世家,黄氏家族便是其中之一。但有时平话人是看不起壮族人的,在某些平话当中,“村人”是“壮族人”的同义词,平话人还嘲笑壮语中不同于汉语的构词法为“村人讲倒话”。黄家大院的高度防御,最初很可能是为了防备与自己关系不佳的土著人。从平话人聚居区的部分地名看,平话人与土著壮人曾经有过冲突。如“埌”字在壮语中大约为“湖、低洼积水之地”的意思,而南湖边的埌西村民却是自称来自山东的平话人。又如“那”字在壮语中是“水田”的意思,扬美古镇作为平话人聚居区却有“那晚码头”、“那缆巷”、“那慕山塘”等带“那”字的地名。平话人占领近水之地,必然要把土著人往稍偏远恶劣的地方赶。当然,从整体来看,两族人民之间还是相对和睦的。
平话人作为直接的军事移民,是岭南汉族人的一个特殊支系。黄氏家族作为平话人中的一部分,虽然和其他平话人一样,渐渐随着城市的建设而不再聚族而居,慢慢丧失了自身的特点,但黄家大院永远坚守在邕江北岸,诉说着数百年来的沧桑。
第四篇:裴氏家族发展史及播迁情况简介
裴氏家族发展史及播迁情况简介
在中华民族的诸多姓氏中,无论是以《百家姓》还是以人口多少,在排列上裴氏都不能算是一个大姓。但在西汉以后的二千多年历史中,裴氏家族中所产生的历史名人数量之多却非他姓家族可比,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文忠公对此极为赞誉。从这个意义上说,裴氏就不能不算是个大姓了。
裴氏在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期间,尤其是在隋、唐,的确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变革中都有着裴氏族人的参与,留下了裴氏族人的身影,有的甚至可以说左右着历史的进程,使我们裴氏后裔感到骄傲和自豪。在唐以后的千年历史中,依然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寻祖追根的热潮中,探讨,重温一下裴氏的起源,家族的历史,祖先的辉煌,对我们这些裴氏后裔来说,无异是十分有意义的。
1、裴氏的起源
我们的远祖无疑是黄帝。传说黄帝的孙子颛顼帝的苗裔孙中有个叫女修的,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吞食了一枚玄鸟卵,便有了身孕,生下了大业。大业也叫皋陶,他娶了女华为妻而生下了大费,大费也叫伯益。提起伯益,这可是我们远祖中了不起的人物,他先是帮助大禹治水,在治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地下水的秘密,教会了人们凿井取水;后又帮助舜帝驯服鸟兽,奉禹的命令教人们种植稻谷,劳苦功高,得到了舜帝和禹的褒奖和信任。舜帝赐他为嬴氏。要知道那可是“庶人无姓”的时代,有了姓氏就表示脱离了庶人的行列而跻身于贵族队伍中了。舜帝死后,禹接任了帝位。皋陶死后,禹便命令伯益摄政,意欲把帝位禅让给他,但出人意料的是,伯益在禹死后三年把帝位让给了禹的儿子启,自己去当隐士了。为了颂扬伯益的高风亮节,人们建了很多宗庙纪念他,直到现在人们还在怀念他。
伯益娶姚氏女为妻,生了大廉,号鸟俗氏;大廉的裔孙中有个叫费昌的,费昌目睹了夏桀的无道昏庸而归顺了商汤王,成了汤王的御。费昌的裔孙仲衍辅佐商王太戊,为王御;仲衍的四世孙叫轩;轩生潏,潏住在西戎,为商朝保卫西垂之地;潏生蜚廉,蜚廉生恶来。蜚廉善跑,恶来力大,父子俩都忠诚地辅佐商纣王,以至周武王在伐纣时把恶来给杀了。恶来死后,蜚廉看到纣王大势已去便自杀了,死后葬在太霍山,有石棺。
恶来生子名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非子是嬴氏部落的首领,住在犬丘;因善于养马,周孝王命令他在汧、渭之间养马,马繁殖得很快,为周王朝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因此,周孝王把秦地封给了非子,号称秦嬴,并允许非子在秦地建邑,一来使其成为周王朝的附庸国,二来使其延续嬴氏。非子的后代后来被封为 乡(今山西闻喜城东)侯,便以“ ”为姓氏。周僖王时,非子的六世孙陵又被封为解邑君(今山西临猗县西南),陵公为了不忘故土,为了使子孙后代不忘祖宗,将“ ”去“邑”从“衣”,为“裴”,这便是裴姓的来源,也是史书上所说“秦”、“裴”同祖的由来,裴陵就是裴氏家族的始祖。
关于裴姓的来源。史学家还有一说。说是秦公子针(亦称后子,秦景公之弟),为了躲避景公可能的加害,逃到了晋国。晋平公把他安置在周川之裴中(现闻喜县东),号称裴君。景公死后,秦哀公接位。公子针便回到了秦国,他的后人们还生活在周川,并以裴为姓,也就是说秦公子针是裴姓的始祖。这个说法亦有裴氏先祖的墓志、墓碑可以做证。绝大多数的裴氏后裔就没有去管历史学家们的争论不休,公认陵公是裴姓的得姓始祖。
2、裴氏的崛起与鼎盛
裴氏得姓后,由于世事**,先是春秋,战国群雄争霸,后是强秦灭六国而统一中国,人们从惊魂中还没来得及醒来时,又遇上陈胜、吴广不堪强秦统治而揭竿起义,继而又是楚、汉争天下,连年的战争,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直到汉文、景两帝(约公元前190年—140年)时,人们才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汉景帝时,裴盖公,时任执掌上林苑、兼管皇家财物和铸钱的水衡都尉一职。虽说职位并不高,却开始了裴氏家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新局面。自此,裴氏家族在这个舞台扮演了重要角色,创造出裴氏家族光辉而灿烂的历史。
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5—56年在位)时,盖公的裔孙遵公从云中(先大同至包头一带)跟随刘秀平定了陇、蜀后,被刘秀委以敦煌太守。在担任太守期间,采取了强硬与怀柔并用的政策,确立了汉在西域诸国中的地位,建立了友好关系。东汉时还有一位任敦煌太守的裴氏先祖,他就是岑公。岑公在汉顺帝(公元126—144年在位)时担任敦煌太守,他的事绩未见历史记载,但可见于《汉敦煌太守裴岑记功碑》。碑文中说他是云中人,在永和二年(公元137年)担任敦煌太守时,仅率领郡兵三千余人就打败了西域呼衍王的入侵,并诛杀了呼衍王,一战而平定了西域之乱,确立了汉在西域诸国中的大国地位。使边境平静,汉的威名远播。
东汉末年,裴氏家族中出了一位更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敦煌太守遵公的裔孙裴茂。茂公的父亲晔公是汉并州刺史、度辽将军。茂公,字巨龙,汉灵帝(公元168年—190年时在位)时历任县令、郡守、尚书令。汉献帝(公元190年—220年时在位)建安三年(公元196年)夏四月,茂公率领段煨等关中诸将讨伐董卓余党李傕、郭汜,得胜功封阳吉平侯。茂公因为自己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他的四个儿子潜、徽、辑、绾四公后又成为了裴氏家族分成三眷后的宗派之祖,因此在河东裴氏的家族史上有着很大的影响,使后裴氏家族遍布全国,并且走向了世界。
潜、徽、辑、绾四公,曹魏时期均是高官显宦。潜公,字文行,在曹操时,因代郡大乱,他受命担任代郡太守。潜公受命后竟不带一兵一卒单车赴任,以严治郡,三年代郡便得以大治,从而名声大噪。后又出任沛国相、兖州刺史。魏文帝(公元220—227年在位)时任散骑常侍、荆州刺史,赐爵关内侯。魏明帝(公元227年240年在位)时,官至尚书令,拜光禄大夫。后被裴氏后裔尊为“中眷裴”之祖。徽公,字文秀,曾任冀州刺史,时人称“裴冀州”,后又任吏部郎,爵兰陵武公。徽公有四个儿子,长子黎(又名演)字伯宗,西晋时任游击将军;次子康,字仲豫,任太子左卫率;三子楷,字叔则,历任侍中,中书令、光禄大夫、开府;四子绰,字季舒,任黄门侍郎,英年早逝。康、楷、绰三公俱是当时名倾一时的名士,尤数楷公的才能与威望为高。徽公的长子黎公的长子粹在西晋时任武威太守,因生性谨慎辞官而归居解县洗马川。粹公的长子诜在晋末大乱时曾去西凉避难,前秦克凉州后诜公又回到了解县洗马川,而他的长子等人却留在了西凉。西晋末大乱时,徽公的子孙大都被流徙到西凉,以后这些人大多在西凉为官,繁衍成一个庞大的家族,人称“西眷裴”。“西眷裴”的后裔们均尊徽公为祖。粹公的次子暅一直住在洗马川,后也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家族,人称为“洗马裴”。黎公的次子苞,西晋时任秦州刺史。苞公的儿子轸,孙子嗣都任过西凉武都太守。嗣公的长子邕在公元380年左右渡江而居襄阳,生子顺宗。顺宗生三子,长子叔宝,次子叔业,三子令宝。叔业公在宋元徽(公元473年—477年)年末,官至羽林监,萧道成骠骑行参军。萧道成代宋建立南齐。叔业公在南齐朝历任屯骑行校尉、冠军将军、徐州刺史,封武昌县伯。后因北魏常犯边境,徙任督豫州、辅国将军、豫州刺史。在保卫南齐政权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由于南齐政权日益腐败,叔业公颇感英雄末路,萌生归北之意,终于公元500年献寿春而归北魏,同行的还有其子冠军将军芬之、侄植、飏等。归北后,号称“南来吴裴”。
辑公,在史书、墓志、墓碑上均没有其事绩的记载,只知他在汉献帝时曾任过司空一职。其子孙自重孙开、湛,尤其是开公后,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士大夫家族,因多居燕、赵之地,人称“东眷裴”。尊辑公为祖。
裴氏家族自汉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由于涉及政治、军事、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人才颇多。代表人物有:秀、頠、楷、宪、、开、元略、苞、骑、恒、敏、松之、骃、子野、叔业、邃、方明、之高、畿、忌、骏、子烈、宣、询、延儁、良、子通、伯茂、佗、让之、诹之、果、谒之、孝仁、宽、汉、尼、鸿、侠、文举、芬之、植、约、飏、炯、堪、粲、衍、政等等,数不胜数。真如群星灿烂,令人目不暇接。因而在近四百年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国家分裂,频繁地改朝换代,战争连年不断的历史舞台上,裴氏家族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的从政经验,到了南北朝后期已发展成为号称“冠盖三河”的著名的士大夫家族了。为隋唐时期走向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北朝后期,河东裴氏有诸多家族活跃在北方,而南方相对要少得多。北周时,活跃在南方政坛的裴氏精英纷纷北归,与北方的裴氏家族组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为隋王朝的建立、一统、以及尔后的治理、巩固政权提供了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人才,实现国家第二次大统一的局面。裴矩,字弘大,属西眷裴。杨坚为大丞相时,矩担任丞相府纪室。杨坚取代北周政权改隋后,在平陈的统一战争中,为元帅纪室,直接参与了平陈决策和实施的全过程。平陈后又奉命伐叛军王仲宣,并以三千之军,击败二万之众的叛军,并一举平定岭南(今南越),确立了大统一的格局。后又在沟通西域各国,大破西突厥的过程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裴政,字德表,属中眷裴。隋开国(公元581年)时为隋文帝起用,与苏威等修订律法,创造性地为隋制订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取士制、废除酷刑等一系列律条,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隋、唐两代的封建制度的繁荣,巩固提供了有力保证。
裴仁基,字德本,属中眷裴。从小骁勇,隋开皇初,为文帝侍卫,隋开始统一战争中奋勇当先,冲锋陷阵立下了赫赫战功。
裴镜民,字君倩,属东眷裴。文帝即位后,为隋守卫西南边陲,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讨伐西南夷的过程中,因后援不继,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裴蕴,裴忌之子,属西眷裴。隋平陈之役中,为隋充当内应,加速了南陈的灭亡。炀帝时,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保证兵源,他发起、参与了二次查实户口的“貌阅”,为隋国库的充实做出了杰出贡献。不一一枚举。总之,以这些杰出人才为代表的裴氏家族,参与了隋建立、统一、治理国家、巩固政权的整个过程,为使自己在唐走向鼎盛进行了一场出色的预演。
令人眼花缭乱的“宰相门第”、“宰相世家”的耀眼光环是在唐代形成的。在唐代短短的不足三百年的兴衰史中,裴姓宰相竟有几十位之多,其中一位至今令人尊敬的中兴良相——裴度公。宋代史学家要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把裴氏列在了首位,裴氏后裔至今仍把这段家族史引以骄傲和自豪,并将家族堂号定名为绿野堂。
裴氏家族这段光辉而灿烂的历史是从裴寂鼎助李渊太原起兵开始的。寂公,字玄真(公元572年——632年),属西眷裴。寂公与李渊交情颇深,隋末寂公目睹了炀帝的荒淫残暴,多次力劝李渊起兵,并策划、参与了李渊起兵的全程。李渊建唐取代隋后,对寂鼎助一事念念不忘,因此受到了特别的宠信,拜为宰相,并嫁女临海长公主于寂子律师,聘裴寂女为赵王元景妃。矩公在江都兵变时,幸免于难,窦建德兵败后,矩公携将军曹旦、建德妻奉传国玉玺及山东之地降唐,拜为宰相,二裴同为唐高祖相,形成了裴氏家族鼎盛期的第一个高潮。
唐代经太宗李世民贞观大治(公元627年—650年)后,达到了鼎盛,而从高宗即位至玄宗即位前(公元650年—712年)这60多年是唐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治的过渡期。在这期间里,武则天从高宗朝麟德年间(约公元665年后)开始参与朝政,公元690年称帝到705年被迫退位,之后当政约有40年之久。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给唐朝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使裴氏家族经历了一番曲折。先是被史家称之为“文雅方略,无谢昔贤,治戎安边,绰有心术,儒将之雄者”的裴行俭(字守约,公元619—682年,出自中眷裴),在平定突厥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稳定了唐帝国西部边疆。后是在这期间中所产生的四位裴姓宰相,裴炎(字子隆,公元?—684年属南来吴裴),裴居道(公元?—690年属东眷裴)、裴行本(属西眷裴)、裴谈(属南来吴裴)。前三位均在捍卫李唐王朝的过程中献身,唯谈公在与则天皇帝的酷吏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经历了武则天皇帝统治期的曲折后,唐进入了又一鼎盛时期——开元之治。这期间,裴氏家族又出现了两名宰相,裴光庭(字连城,公元675年——733年,裴行俭之子)和裴耀卿(字子焕,公元681年—743年,属南来吴裴)。并有四位尚书裴伷先(裴炎的侄子,公元667年—753年),裴漼(公元?—736年。属南来吴裴),裴敦复(公元?—747年,族属不明)、裴宽(公元685年—755年,属南来吴裴)加以辅佐。他们成功地为唐王朝诸民族的团结、鼎新漕运,选拔人才、镇丵压海贼、平定康待宾、安南梅叔鸾作出了贡献,为唐王朝再次走入鼎盛而立下汗马功劳。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的统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与唐王室关系密切的裴氏家族也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平定安史之乱后,强盛的唐王朝已不复存在,为了挽救唐王朝的颓势,裴氏家族以对李唐王朝的忠诚,丰富的从政经验,顽强的斗志,竭尽全力地为李唐王朝输血打气,后期所出现的几位裴姓宰相,以裴冕、裴垍、裴度、裴休为代表人物,他们呼风唤雨、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活剧,在整个唐后期的历史中,到处可见他们那高大的身影。
“安史之乱”玄宗李隆基仓皇出逃,李唐王朝岌岌可危,裴氏家族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他们的忠诚再一次得到了验证。裴冕(字章甫,公元703—769年,属东眷裴)与裴諝(字士明,公元719—793年,冕子)父子俩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叛将史思明曾是裴冕在任范阳节度史时的部将,諝公落入史思明之手后被史委以伪职,他利用伪职身份不断地把各种情报送入唐营,安史之乱平定后,他以对唐的忠贞不二,得到了皇室的重用。裴冕在安史之乱时,立劝太子即位,肃宗终于到灵武不久即位,改元至德,任冕为宰相,主持军国大政。在这场太子即位,建立抗敌中心、重建机构、组织力量、平定叛乱、收复两京的斗争中立下了首功。肃宗、代宗时期,裴氏家族中担任宰相的还有裴遵庆(字少良,公元685—775年,属中眷裴),天宝年间,曾任吏部员外郎。天宝中,因处理吏事成绩斐然,被称吏事第一,因不附杨国忠,出为外官。肃宗立,任吏部侍郎,上元年间,拜相。吐蕃入侵长安,代宗出逃,遵庆公自汾州奔赴追随,忠于朝廷,至老仍受重用。宪宗统治期间,裴氏家族又出了两位宰相,他们就是裴垍(字弘中—80年,属东眷裴)和裴度(字中立,公元765年—839年,属东眷裴)。垍公的慧眼识人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宪宗元和年间,被召为中书舍人,宰相李吉甫请垍公推荐才杰,以便任用,垍公欣然提笔,当即书写了名士30余人,几个月内,都被选用,元和三年秋,垍公代相,重用李绛、崔群、韦贯之、裴度、李夷简,这些人以后都做了宰相。垍公提拔、起用、重用了当时的杰出人才,为元和中兴奠定了基础。裴度可是裴氏家族中杰出代表人物中的最优秀代表。度公于贞元五年(公元789年)进士及第,不久任监察御史,元和六年(公元811年),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后转本司郎中。
唐后期,各藩镇割据已成了皇室的心腹大患,宪宗立志削平藩镇,度公积极支持并参与了这场斗争。元和七年(公元812年),他曾安抚魏博镇田弘正,使之归顺朝廷,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他曾赴蔡州行营宣慰,回朝向宪宗报告了淮西吴元济可取的可能性,坚决主张削平此藩以镇其他藩镇。元和十年,藩镇河北王承宗与山东李师道派刺客行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宰相武元衡和度公,结果武元衡遇害,度公受伤。遇刺后第三天,宪宗便拜他为相,总领军国事务。度公以平淮西为己任,宪宗着他全权处理。元和十二年,度公亲自督战,终败吴元济、消除了皇室的心腹大患。也因此震摄了其他藩镇,他们或俯首听令,或纳币交款,使得中央政权的统治得以加强。为此,宪宗嘉奖有加,进金紫禄大夫,弘文馆大学士、上柱国、晋国公。并令刑部侍郎韩愈撰写《平淮西碑》,刻石记功。唐代的这段历史也因此被称作“元和中兴”。在元和中兴中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度公也因此被称为“中兴贤相”。当时唐王朝还有一个痼疾,即宦官干政,度公对此深恶痛绝,时加指斥,对宪宗的不当也加以直谏,但解除了心腹大患的宪宗已逐渐听不进度公的意见,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迁度公为河东节度使。后度公虽在宪宗后的穆宋、敬宗、文宗三朝为相,但由于宦官当道,也时用时弃。发人深思的是,凡用了度公,天下因之大治;凡舍弃度公不用,天下因之而乱。因此度公被史书赞为“用之则治,舍之则乱”的治国能臣。度公晚年不得志,只得结庐东都洛阳,与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唱诗作和以排泄忧国忧民的愁绪。开成四年(公元837年)薨于“绿野堂”。他虽然带着遗憾走了,但他的事绩却令历代统治者和丵平民百姓感叹,唐后期的历史上也永远留下了他那挥之不去的伟大身影。唐宣宗大中年间到唐僖宗乾符年前,裴氏家庭又有了两位进入了最高决策层,当了宰相。他们是裴休(字公美,公元787-860年,属东眷裴)。二公善于管理,为国家开辟财源,廉洁奉公与对皇朝的忠诚令人敬佩。裴姓家族为了挽救李唐王朝又贡献了三位宰相。他们是裴澈(字深源,属东眷裴)、裴贽(字敬臣,裴坦的侄子)和裴枢(字纪圣,属东眷裴)。他们凭着对王室的忠诚,企图挽这座已经崩塌的大厦于既倒。澈公因参与立李煴为帝的宫廷政变末遂而被诛杀。枢公在朱全忠一手制造的臭名昭著的“白马驿之祸”中与朝中的其他忠于王室的官员们一起被集体诛杀,包括了裴针、裴纾、裴格、裴练等裴氏官员。“白马驿之祸”的第二天贽公被赐死。至此,朱全忠彻底清除了裴氏家族在朝的大小文武官员,毫无顾忌地废掉了傀儡唐哀帝,建立了后梁政权。我们伟大的先人们终于成了李唐王朝的殉葬品。裴氏家族亦无可奈何地从一个令人生畏的士大夫望族走向衰落。裴氏子孙必须牢记血的历史教训,永远不要忘记“白马驿之祸”。以史为鉴,认清形势,努力学习和工作,使自己及整个家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创造裴氏家族的灿烂辉煌。
3、唐以后裴氏的绵延与聚落
经历了唐以后的战机,经历了宋、金、元、明、清的战乱,裴氏族人受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但却把种子散布到了全国,甚至国外。在唐以后的年代里,裴氏家族后人们凭借着千年风风雨雨所锻炼出来的强大生命力,凭着自己自强不息的顽强斗志,以自己家族的杰出人物为代表宣告着自己的存在,用自己的方法书写着历史,为历史作出卓越的贡献。
山西是我们裴氏家族的发源地和祖居地,裴氏族人在这里分布较广。
度公的后裔宋银光禄大夫裴见素,竟从老家河东搬到了平遥阴庄(今金庄村),也许真的是风水使然,其后,有一支又迁到了西戈村。这一支又分出东、西、窑底三大支股,其他支亦有分居的。所繁衍的裴氏族人之多竟达到了山西首位。曲沃裴姓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河东裴成携其弟世英、次子信、三子三由闻喜去了河南新安芦院村,把长子嵩留在了老家,嵩公当了涞水的县丞,见曲沃地方不错,干脆也从老家搬出住到了曲沃。到了清康熙年间他的裔孙裴 度(公元1667—1740年)当上了江西巡抚一省之长已够风光,他的儿子裴宗锡(公元1712年—1779年)当了安徽、贵州、云南的三省巡抚。裴清(中眷之后)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5年)迁到了夏县。其六世孙裴一谏举明经亦当了官,任唐山、山阳县令。他的儿子裴章美在明万历年间(公元1618年)中了举,当了永清的父母官。裴家鐈,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亦中了举。安邑是闻喜的邻县,因此裴氏族人历来就有不少。清顺治二年又出位进士,叫裴俊德,当了安徽的五河县令,老百姓还为他立了功德碑呢。明代的举人博野县的县太爷裴泰,迁到了灵石。其子裴继芳,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中举。裴度公的后裔不少,裴郁就是一个,宋初时因避兵灾到了平陆县常乐里冯村居住,自乾隆开始直至民国四修家谱,为我们裴氏后裔研究祖宗的历史提供了不少资料。泽州的裴氏族人均称自己是裴行俭公的后裔。元代进士裴仕仪是由河东迁入大阳镇河东村。明朝时出了两位举人,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裴骞。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的进士叫裴宇,后一直官至翰林,礼部尚书。南京振武营兵变,他忠君而不怕死,把厉害祸福向这些人交待清楚,这些人竟乖乖地全听了他的,因此“兵变旬日而定”。回朝后又转任工部尚书。还著了一本叫《内山集》的书流传到了今天。最不幸的裴氏族人要数稷山沙沟的了,不知犯了什么大罪,裴金、裴银、裴铜三兄弟只得弃家仓皇出逃,到了稷山沙沟,裴铜见这里山水怀抱,虽说荒芜,倒也是草树蓊郁,所以就在这里留了下来,把这里辟成了家园,发展成了百户人家,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一场大旱后,只剩下五户人家,现在总算又成了大村大户了。太原裴氏与阳曲裴氏人丁兴旺,还出了几位名人,裴铉,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进士,任太常寺少卿。裴谦,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进士。
明末,李自成兵住平阳府时,乔李村裴氏族人裴大用、裴国庆、裴国用三人逃离故土,居临洺关。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88年)裴中夏进士及第。裴宪公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迁枣强大吕木村,其后裔裴春由大吕木村迁大江官,裴简公又由大江官迁西裴庄,河北清苑于乾隆年间(公元1789年)出了位裴氏进士叫裴显相。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裴氏大迁徙,使得裴氏后裔遍布了齐鲁大地。荷泽、东明、曹县的裴氏后裔称裴开德为始迁祖。潍坊、寿光、泰安、东宫等地也有不少裴氏聚居地,只听他们自己说也是从洪洞大槐树迁来的。
唐僖宗时进士裴从矩,名相裴度曾孙,宜兴县宰,带其兄从规公与弟从矱公在小河住下来了。从矱公以后也去了临安钱塘。从矩公当官不久,遭乱而隐居于宜兴铜官。后其裔孙裴希祖于宋元之间自铜官迁居丹阳丰城乡,明末清初又迁入丹阳城。十六世孙裴积四迁入裴塔。积四公之五世孙裴彦河有次与友人偶游沙塘港,见太湖波涛,山谷胜景情系此山水之间,于是筑宅置产。后又命其子裴隆来此居住,裴隆亦被此山水之景色所迷,遂于此定居。从矩公此后就成了宜兴、丹阳两地裴氏族人的始迁祖。不知道紧紧挨着这两地的江阴、武进、丹徒、句容的裴氏族人是谁的后人。苏南的裴氏,清顺治到嘉庆期间竟一口气连出了五位进士。他们是顺治年间进士江阴裴春魁、康熙年间进士江阴裴天赐、丹徒裴之仙、乾隆年间进士武进裴直方;嘉庆年间进士句容裴鉴。苏北阜宁、泗洪、泗阳、射阳、滨海亦有裴姓族人的聚居点。据他们自己说亦是从山东迁苏州、于元末明初从苏州再迁苏北的。
裴璩(字原明,裴休之孙,裴弢之子)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他在任浙江节度使时,奉命讨伐叛平王郢的行军路中,见江西贵溪裴源山清山秀,清泉不断,群山怀抱之中还有千余亩平地可垦作耕田,当即命人筑宅垦荒,将家眷安置与此,这便是裴源裴氏家族的由来。后来其子孙又有迁贵溪朱港基裴家、泗沥上裴家、古港村、范川村、方川村以及万年县裴梅、上饶县九廊庙裴家等地,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家族。裴源的风水的确不错,璩公的儿子裴铎就一举成名,当上了后唐的工部尚书。之后不久,宋咸淳年间一下出了裴士宗、裴金、裴仪三个进士。后一个官至兵部侍郎,一个建康通判,一个黄门郎。元至正年间也出了进士叫裴与权最后当了中书舍人。明代也出了二位进士,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裴德泽、嘉靖元年(公元1526年)裴近。度公的后裔裴哲、亦爱临州之山水,他于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三十年在富洲当官,见丰城山水秀丽而居于此。另外吉水、清江、南丰等地亦有裴氏聚居村落,山水之美,并孕育出几位进士,他们是清江裴汝钦,吉水裴诚、裴延络。
裴度公的十六世孙裴文达,字圣可,官籍湖北监利,曾任真定太守,政声斐然。以后裴氏在监利有很大的发展,分支遍布湖北、湖南、四川、陕西等有20多余县市,岳阳、石首、洪湖、成都、长安、荆州、桃源、沔阳、恩施、枝江、安乡、松滋、奉节、石门、建始、大林、平林、竹溪等,仅监利便分布在10多个乡镇。人物亦出了几个,主要有两位,一位是五世孙裴琏,官至工部侍郎、刑部侍郎、翰林院编修。裴纶,明永乐年间(公元1421年)探花及第,后官至山东布政使,礼部尚书,谥曰“文僖”,并赐建祠堂以资纪念。湖北松滋的裴姓,元朝末年,朱元璋进攻陈友谅,形势危急,陈友谅的部将程普禄部驻扎在松滋的杨林市。眼看前途无望,干脆弃甲归田,在洈河南岸住了下来,其夫人裴氏。程普禄为躲追查,干脆随家中“姑奶奶,改叫裴普禄,把洈河的这段河名也改成裴家河。裴普禄便成了松滋裴姓始祖。这支裴姓发展还较快,后人已遍布全国。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的裴万三,北宋末年兵马提辖。金兵南下,屡献御金之策,谁知“但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植树书”,遂桂冠隐居于蕲邑(今浠水)东十里河,改十里河为裴家河,成为浠水裴姓始迁祖。其九世孙裴应谦遭逢乱世,于正德年间与家人离散,流落至川、沔交界处高家湾(今仙桃市境),入赘于习家、后迁居汉川杨林,所居之地改名为裴家洲,就这样成了杨林裴姓的开山始祖。湖北天门的一支裴氏族人其始迁祖的可是当过地方部队的司令官,宋仁宗时,裴仁选为江西指挥使,因落籍临江新喻县孙温村。宋神宗初年,其次子裴裕后以进士出身当了楚北承天府丞,遂卜居于此。
江西丰城裴素裕背井离乡跑到了湖南湘潭。其子孙又有迁善化、衡山、湘乡的,目前子孙颇多,成了这几个地方的裴姓始祖。明永乐年间湖北监利的裴纲(与裴纶同辈)在武陵(现常德)住下。成了常德裴姓始迁祖。安邑(安乡)的始迁祖裴纪也是从监利迁来的,明永乐年中,后裔裴胜才智过人作了大理寺丞。
裴复一明洪武时搬到成都新店子燃灯寺住,也繁衍了一大批子孙后代,现已遍布了巴蜀大地。
唐僖宗年间,裴从矱陪哥哥裴从矩来宜兴做官,见钱塘山水确实很美,辞别了做县宰的哥哥到这里筑宅置产,成了钱塘裴姓的始迁祖。天台坦头、溪南裴氏繁衍生息,现在成了那里少有的旺族了。至于常山裴氏的根,肯定是在裴柏村,但支干在哪我们尚未循到。
裴成当年(公元1371年)留下了长子嵩在闻喜,自己带着三个弟弟世英、次子信和三子到河南新安芦院村住了下来,后代繁衍了一批又一批,使度公的香火旺盛。河南的偃师、渑池、新安、宜阳、洛阳、虞城、鄢陵、汝州、嵩县、巩县、伊州、孟津、登封十三个县市均遍布了他们的子子孙孙,其裔孙裴衮在清康熙年间一考而成了老爷。开封的裴氏后裔更加勤奋,清朝后期连续在三朝出了三位裴姓举人。裴季芳、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进士,裴季勋,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进士,裴维侒,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进士。他们的祖先是从曲沃迁来的。固始的裴志大、裴志刚、裴志高从山西来在这里安的家,他们的后裔有的早已出了省,在皖西的霍邱等地有了自己的聚落。
度公的裔孙裴一任福建泉州安溪县令时,在安溪住了下来。裴三郎于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到清流住了下来,他的后裔裴应章(公元1537——1609年)先于隆庆二年中举,后官至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现在的清流县城还有座“官保尚书”的门楼,还是文物保护单位。裴坚在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任福建都御史大人时,便在武夷山此居住了下来。
五河的裴氏族人迁入安徽的时间无考。黟县的裴氏族人的迁入时间可是有据可考的,裴三德于南宋绍兴年间一不堪金兵骚扰,二为了追随朝廷,住在了北岭鹤山,其十三世孙裴长贞、裴长孙兄弟把家又搬到了湾里。皖西的裴氏聚落上面已经说过是从固始漫延过来的。
陕西紧邻河东,明清出了四位进士。他们是渭南裴慧,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进士;渭南裴绍宗,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进士。但他们的直接祖先是谁,还没有来得及考证。
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迁民时,裴氏除被迁到山东外,另有一支迁入甘肃的榆中。但这些裴氏族人可不敢忘记祖宗,在裴家湾的祠堂古院中栽植槐树以资纪念。天水是我们得姓始祖陵公祖先非子的居住地,有一支裴氏族人繁衍、生息,现在也扩散到了武山,秦山等地。
西南边陲之地云南的镇雄有一支裴氏族人。他们的祖先原是宋代裴仁可在江西吉安梅塘的后裔。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的进士裴衷是广西合浦官井人,当过户部主事、中议大夫、福建布政使左参议,合浦还建有“参议宗祠”。他的祖先裴奭(明洪武年间从山东青州益都县迁入合浦)是这里的始祖。现在官井裴氏又漫延到了钦州、防城、台湾。
广东茂名的裴氏,包括电白、高州、信宜等地均有裴氏族人聚居。1949年,电白就有500多位裴氏族人随国民军去了台湾。
裴伯耆其家族在明代是安南重臣,安南(今越南)是明的附庸国,有宗藩关系。裴伯耆的父、祖皆为执政大夫。伯耆自幼侍奉国王,官至五品裨将。洪武末年,安南国相黎氏擅权,逐杀国王,立其子为皇帝,改姓胡氏,屠杀忠良。伯耆弃军潜回大陆,面奏安南政变真相。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明军荡平安南,改安南为交趾,设三司,于是交趾便成了明版图中的一个省。伯耆任右参议。
我们裴氏家族的起源地——闻喜裴柏村在唐以后也经历了磨难,一由于战乱,二由于族人纷纷外迁,元末明初时,竟连一所家塾亦不能维持,明嘉靖年间,当地政丵府出资重修了晋公祠,山西御史何赞个人出资购置良田30亩,以供祭祀与办学之用,乾隆年间曲沃裴氏出资重修晋公祠,裴志灏个人损资为其购置良田60亩,作为办学经费来源。祖源地的衰落并没有阻挡裴氏后裔寻根问祖的脚步,即使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丵命”年代里,亦是如此。裴柏村今天又恢复了勃勃生机,吸引了更多裴氏族人前来瞻仰祖宗的风采,也吸引了更多的文人墨客来到这块圣地。
裴氏族人在困境中尚能放出光芒,裴氏族人自强不息的顽强斗志必将使裴氏再度走向辉煌,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科学家中有我,外交官中有我,政界有我,商界有我,军界有我,我无所不在,各界精英队伍中都有我裴氏族人的存在,一个群星灿烂的局面已经形成。我裴氏后裔有着祖先久经锻炼、顽强生存的血统,有着祖先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传统,必将在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乃至全世界放出更强光,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多的奉献
第五篇:扬州个园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 《扬州个园》一文,回答后面问题。(5分)
扬州个园
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意,以示主人不俗。因竹叶形状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迭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十二生肖之假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荫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香飘,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廊。循廊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迭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步入秋山,过透风漏月厅,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迭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围墙,墙上开了四个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游个园一周,真是如历四季。
1、个园有哪些主要特点?
2、作者介绍个园时,用了哪些词句来表示位置的变化?这样的写作顺序有什么好处?
3、简要概括下面景物的特点:
春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文讲究语言的准确性,所以,语言的分寸感极强。如盖取东坡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意一句,因为没办法确定是否如此,就用盖字表示推测。文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找出来,并加以简单分析。
5、如果你有一个小书房,你准备取什么名字?它要寄寓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
1、遍植翠竹;分春、夏、秋、冬四景。
2、这些词句有步入、绕过、过石桥,进石洞、转过、循廊而去、步入秋山等。以游踪的顺序写来条理线索十分清晰。
3、春山:修竹繁茂,石笋参差 夏山:藕荷香飘,苍翠生凉 秋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 冬山:由白色石英石堆迭雪狮、积雪等冬景。
4、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一句中的相传用语分寸感也很强,因为难以确认是否石涛所作,所以用相传最准确。
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