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黄经济区发展趋势及我省实施“西进战略”研究

时间:2019-05-14 16:5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沿黄经济区发展趋势及我省实施“西进战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沿黄经济区发展趋势及我省实施“西进战略”研究》。

第一篇:沿黄经济区发展趋势及我省实施“西进战略”研究

沿黄经济区发展趋势及我省实施“西进战略”研究

一、沿黄经济协作区发展态势及显著成效

黄河经济协作区,是1988年由山东省委主要领导与甘肃、青海等省区领导同志联合发 起成立的。初始阶段由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七省区组成,称为“

沿黄经济协作带”。进入九十年代,内蒙古自治区、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加入,1992年更名为“黄河经济协作区”。1995年新疆建设兵团加入,至此,黄河经济协作区成员为九省区二单位,计十一方。黄河经济协作区的宗旨,是本着“平等互利、真诚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以省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为主要内容,加快沿黄各省区的经济联合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黄河经济协作区1988年成立时,由山东省主持召开第一次省区负责人会议,以后每年由各省区轮流主持召开一次省区负责人会。黄河经济协作区地域辽阔,面积占全国的1/2。人口3.5亿人,占全国的36%。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山西、内蒙、宁夏、新疆的煤炭;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河南、山东、青海的石油、天然气;青海、新疆、内蒙的盐碱;甘肃、青海、新疆的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及非金属矿产等,储量居全国之首。其中煤炭约占全国71%,铁矿石占20%,石油占40%,铜占22%,铅占56%,甘肃的镍资源占全国的80%以上。水资源十分丰富。也是全国重要的粮棉产区和畜牧业基地,九省区粮油总产量占全国的28.3%,棉花占50.4%,牲畜存栏占全国的35.5%,绵羊毛产量占76%。黄河经济协作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联合发展的巨大潜力,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黄河经济协作区产业结构及生产力水平差异较大,大体反映了我国东、中、西差异的基本情况,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黄河上游的水力,中游的煤炭、下游的石油的格局已经形成,这为各省区加强协作、加快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经济条件,也是与周边区域协作的主导优势。中西部地区既有丰富的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又有广阔的市场;东部地区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有较雄厚的实力。这就有利于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在协作中形成整体比较优势。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已向中西部转移,宏观环境和调控政策也越来越有利于黄河经济协作区的协作和发展。

(一)沿黄经济协作区的联合与协作取得显著成效

黄河经济协作区成立以来,按照“平等互利、真诚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实行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和企业参与相结合,开发了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联合与协作,首轮联合协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对加强沿黄经济协作区的联合与协作形成了共识

经过10年发展,协作区的规模逐步扩大,并形成了联合发展的共识:即沿黄经济协作区作为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沿黄省区各有优势和不足,互补性很强,通过联合与协作,扬长避短、共同发展,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协作区各方主动配合,真诚合作,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推动了联合协作向纵深发展。

2.探索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协作运行模式多元化的组织体系。首先,政府间建立了高层次的省区负责人会议制度和值年制度,组织开展一系列的联合与协作活动。仅1996年,落实执行各类协作项目1600多项,合同金额50多亿元,融通资金16亿元,商贸物资成交额60多亿元。这些协作项目落实执行后,新创增加值20多亿元,新增利税5亿多元。其次,行业间建立了行业协会联席会制度,先后组建了农业、纺织、煤炭、机械、化工及科技、金融等22个行业协作联席会,开展行业联合协作,收到明显成效。再次对口部门、友好市地及企业的联合日趋紧密,建立友好市地州盟关系80多对,友好县(市、区)关系150多对。多方面的协作内容。在资源开发、黄河治理、外经外贸、交通运输等方式的合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十年间联合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200多亿元。在干部交流、培养人才方面也收到显著成效,互派挂取(代职)干部2600多人次,企业间交流人才1.72万人次。在疏通关系、协调政策方面也取得可喜成果。

多样化的协作运行方式。协作区的联合与协作方式有了历史性的进步:①协作主体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政策指导、企业主导转变;②协作方式由行政、计划为主,向经济组织和市场手段为主转变;③协作内容由物资调节、商品交换为主,向资源、人才、信息、科技等多领域合作转变;④协作活动由随机行为,向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转变。仅1996年,即签订各类项目合同1200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合作项目31个,占协议额的70%左右,项目执行率占60%以上,企业间自发组织的联合项目所占比重明显增加。

3.沿黄经济协作区的联合与协作正向高层次发展(略)

4.为今后经济协作区的壮大兴盛创造了条件(略)

(二)沿黄经济协作区发展态势

其基本趋势是:潜力巨大、前途光明、曲折发展

1.沿黄经济区在国家经济格局中的位置

从宏观上分析,沿黄经济协作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隆起带或增长轴

。其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将日愈凸现和重要。近几年来,沿黄经济协作区的中部,以郑州、洛阳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区急速掘起;西部以西安、兰州为中心的西部经济区迅速发展;随着 俄罗斯联邦与东欧地区经济的快速复苏,新疆、内蒙对中亚以至西欧地区的贸易也快速增长。在中西部发展明显加快的同时,东部沿海地区和日照桥头堡的发展会更快。沿黄经济协作区的经济发展将出现一个新的浪峰。

2.制约沿黄经济协作发展的因素

从总体上看,沿黄省区联合协作与发展的势头与长江协作区相比较弱。一方面缺少象

长江那样水上通航的黄金通道,沿海地区带动能力不强,又受到组织体制和认识程度的制约。另一方面,潜在优势还未充分得到发挥,主要是:①欧亚大陆桥通而不畅,物流少运费高、短期形不成规模、拉动力不大;②中央向西部倾斜的政策还不明显,力度不大,有些大投资的项目仍处在论证阶段;③地方保护主义和非市场化体制约束,难以联合进行大的基础设施建设;④产业结构趋同,原材料、能源工业所占比重过大,自身调整力量不足;⑤城市化发育不足,城市带动作用较弱,农村脱贫任务重,市场容量小,消费水平低;⑥开放度不高、引进资金、引进技术的力度较弱,经济的外向度较小。

(三)我省参与沿黄经济协作的收益

沿黄经济十年协作,可以说,我省是最大的收益者。山东依托与沿黄省区的经济协作,扩大了市场和发展空间,也找到了向强省迈进的又一强力支点。建立了与沿黄各省区内的政府间、部门间、行业间、地区间以及企业间的联系网络,为山东生产力向西部转移,为开发西部资源与产品销售市场,找到了可以依赖的渠道。产品的外销度增大,由原来的20%增加到30%,使一些积压的商品在西部找到了销售市场。仅烟台市在中西部地区开办企业121处,设立各类办事处93个,总投资10.2亿元,1996年实现产值24亿元,实现利税2.1亿元。弥补了资金、人才和原材料的不足。到1995年,山东省引进拆借资金10多亿元,调剂短缺物 资40多亿元,引进各类科技人才1000多人,成为支持山东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促进了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黄河经济协作10年来,山东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5960亿元,年均递增13%,居全国前列。地方财政收入241亿元,比1988年的83亿元增加近两倍。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1996年出口贸易额108.6亿元,进出口总额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63亿美元。全省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4494元,农民纯收入2086亿元,分别比1988年增加了三倍和二点六倍。

二、我省参与和推进沿黄经济协作的条件及前景 〖HT5〗(一)我省参与沿黄协作的条件分析 1.山东拥有参与沿黄经济协作的突出优势

(1)区位优势。首先,山东是沿黄九省区唯一地处东部沿海并拥有广大开放地带的省份,有青岛、烟台、日照等多个具有较强吞吐能力的港口和相应的陆空运能力。而中西部省区虽有丰富的出口货源,但缺乏便捷的出海口岸。地利之便,使山东当然地成为东西联合与协作的“龙头”和主力。借助新亚欧陆桥既可为中西部省区提供便捷的出海通道,又能将沿海港口同内蒙、新疆的内陆口岸贯通起来,从而形成横跨中国北部的新三角(鲁、疆、蒙)口岸体系和外贸网络,很可能形成与京津辽、沪宁杭经济区域平分秋色的格局。

其次,我省胶济铁路和济青高速公路沿线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连续10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轴,具备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同时,沿线已形成以济南、青岛、淄博、烟台及齐鲁石化、渤海化工等大城市和大企业组成的群体支点,成为辐射拉动的主动源,其作用在沿黄地区和全国都有相当的影响。

其三,黄河入海口位于我省,黄河三角洲开发已列为跨世纪的重点工程,充分发挥三角洲油气富集、滩涂广阔、土地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盐化工、石油化工和石油替代产业,将建成为全国重要的农牧渔业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和轻纺工业基地,成为全国发达的三角洲之一,也将拉动黄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和治理,推动沿黄地区生产力总体水平的提高。

(2)经济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工业化水平比较高,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并有可能再保持20年的高速增长。而中西部省区经济发展相对滞缓,拥有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层次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这就形成了我省和沿黄省区之间在市场需求、资源开发、生产经营、技术协作等方面互相需求的依存关系。

(3)开放优势。我省“全面开放、重点突破、梯次推进,东西结合、加快发展”战略方针的具体实施,使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层次日益提高,已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格局,具有明显的开放优势。

(4)体制优势。经过十几年的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山东干部群众具有较强的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和抢抓机遇意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里,先后取得了政府职能转变、综合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等突出成就,国际一些先进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也已在山东各地生根开花。而中西部地区的计划经济旧体制包袱仍显得格外沉重,市场化推进速度较慢。体制优势是我省在沿黄经济协作中得以发挥主导、带动作用的根本性要素。

(5)文化优势。黄河中上游地区是中华文明发源地。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的文化传统,使山东和域内省区人民拥有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语言和习俗接近,便于形成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文化氛围,这种地理近、人缘亲的感情认同,是搞好协作、共同繁荣最牢固的纽带。

(6)信息优势。一是山东信息业发展迅速,技术先进,硬件建设走在沿黄各省区前列。二是协作区的中介组织——黄河集团公司设在山东,经过十年工作,已在各省区建立分支机构,形成稳定的信息网络。三是与中西部区的干部双向交流越来越多,加深了双方的沟通,也构建了一条信息传递的金桥。

2.山东实现强省目标的制约因素

综合经济实力比较薄弱。与沿海先进省市相比,不仅总量落后,而且差距继续拉大。

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不高。利用外资规模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外资项目少。外向型经济还没步上成熟期,对中西部地区的大开放也刚刚破题。投资环境不配套、不完善,运用国家政策不到位,运行机制不适应。对外融资渠道少,招商方式陈旧。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力转移迟缓。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明显不如广东和江苏。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贡献率也明显低于广东和江苏。人才制约严重。无论高层次的决策管理人才,还是懂业务、掌握一定技能的实用人才,特别是外语、外贸及高科技人才都较缺乏。用人机制还没有和市场经济完全接轨,缺乏一个人尽其才的合适氛围。

(二)推进沿黄经济协作的前景

(1)沿黄经济的协作与发展是国家跨世纪的战略取向

国家对沿黄地区经济协作工作及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重视,认为这种按照市场规律和经济发展内在联系、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横跨东西区域的经济协作,是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生产要素有效配置、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组织方式和有效运作形式。同时,国家推动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全力培植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成型。把沿黄经济协作区和陆桥经济带并轨运行,必将充分依托的陆桥优势,推进沿黄合作,从而为沿黄经济区和山东的开放与发展创造新的条件和动力。充分发挥和利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很可能探索出一条打破区划及条块界限,按市场经济条件下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的要求,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组织好经济建设实现东西部协调发展的新路。

(2)沿黄经济协作有着联合发展的巨大潜力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随着“河桥并轨,借路西进”思想的确定,在新一轮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调整中,沿黄地区经济资源必将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从开拓市场角度看,区内拥有数百亿元的购买力,潜在的购买力更为巨大,为各类产品提供了空间广阔的市场;从资产重组角度看,区内有大量的国有企业、军工企业和社会游资,为搞好跨区域、跨行业的资产重组和资本运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资源开发角度看,沿黄区域资源丰富,粮棉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6%和43%,原油和原煤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6.5%和52.9%,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旅游资源相当丰富,还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国家宏观环境和调控政策越来越有利于沿黄地区和山东的开发与发展,随着沿黄省区经济协作潜力的进一步发挥,必将推动我国综合国力再上一个大的台阶。

(3)黄河经济协作区在国家扶持下将成为最有活力的经济隆起带

中央对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实行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先安排重大建设项目,加大开放和扶持力度,鼓励中外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引导东部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扶持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动员全国力量落实“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等。在这一系列政策指导下,九五期间国家安排的重点资源开发和基础建设项目43%放在中西部,利用国外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贷款的项目60%放在西北五省,通过转移支付每年向中西部注入200亿元,通过能源开发向中西部投放200亿元,通过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向中西部倾斜200亿元,通过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工程每年再投资100亿元。同时,通过对口帮扶,仅内蒙、新疆、宁夏、陕西等省区,近年就先后与东部地区达成上万个合作项目,引进拆借资金和协作物资总额近100亿元,初步形成了纺织、制糖、机电、矿产开发等行业协作网络。中央加快中西部发展的战略,也吸引了颇具战略眼光的外商纷纷拥入,特别是港澳台资和一些国际著名的财团和公司以及亚行、世行、欧共体等国际金融组织,转移投资重点,参与重大项目,争取先发效应。在这样的大环境和强推动下,中西部地区将呈现超常规的发展趋势。其增长速度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进程将加速,经济国际化程度将快速提高,所具备的潜在优势将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东中西部差距将会明显缩小,整个黄河经济协作区将借助这一机遇成为我国最有活力最有成效的经济带。

(4)参与沿黄经济协作将有力地推动我省经济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通过推进沿黄经济协作,转换战略发展思路。一是改变我们的战略观。把沿黄协作对口支援的政治动因转换为经济致向。就山东而言,在跨世纪的发展中,尤其是在生产力要素成本驱动和市场竞争由消费品向资本品升级的情况下,必须依靠中西部地区各方面的支援,通过双方的优势互补,才能实现经济强省的目标。二是改变我们的开放观。从注重东出,转换为东出西进并举,使山东的对外开放形成两个扇面,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力度。三是改变我们的协作观。从沿黄协作转换为借“桥”西进,打好“桥”牌,推动河桥并轨。四是改变我们的发展观。从注重山东境内自身发展转换为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大协作、大互补、大联动。把以胶济产业带为主的我省产业布局转化为与全国乃至国际互联的大产业带,有效地增强全省的传统优势和竞争能力。

——通过推进沿黄经济协作,调整产业结构,再造经济发展的新优势。着眼于21世纪国际分工的大格局,借助西进,加快产业转移,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将使山东扬长避短,进一步发挥优势。一是参与中西部第一产业的开发。充分发挥山东现代化大农业的优势,组织农业科研实体、乡村及农民到中西部地区承包土地,建立各种类型农林牧渔基地,推广传播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和营销,既推动当地农业发展,又为山东轻工业发展和外贸出口提供大量的初级产品。二是重塑山东工业结构。我省重型汽车、化工产品、大型机床、精细化工、家用电器等名牌产品和绩优企业,在沿黄省区和市场上普遍看好,要进一步拓宽中西部市场,推动全省生产力的提高和转移,腾出空间、资产,培植新的支柱产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气候,促使大型企业集团向多元化、国际化发展,推动资产重组、结构重塑。三是开拓国际国内的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培育沿黄协作区的一体化大市场,使我省三产规模增大,进而发展产权、金融、房地产等各类要素市场,进一步发挥我省的经贸优势和集散作用。

——通过推进沿黄经济协作,拓宽发展空间,建立以协作区为依托的战略腹地。必须打破传统的经济流动的半封闭状态,才能促使资源的优化配置,解决好能源、资源等瓶颈问题,创造一个与经济强省地位相符合的自由度较大的发展空间和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通过推进沿黄经济协作,拓展融资渠道。一是利用我们在规模、技术、产品上的优势,吸引向中西部转移的外资;二是采用设立基金、股票上市、转让经营权等多种形式,在中西部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三是挖掘潜力,灵活运筹中西部社会沉淀的大量游资;四是搞好资本经营,通过我省的上市公司收购中西部一些好企业包装上市,再购并重组,再包装上市,用少量资本运作大量资本。

——通过推进沿黄经济协作,吸引中西部优秀人才。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安拥有相当突出的科技、人才优势,要积极探索双方在科研项目和高科技产业、人才交流方面合作的新路子,找准切入点,加快双方在新技术、新产品和科技人才方面的合作、交流与开发,为科技兴鲁发挥更大作用。

三、实施“西进战略”的总体思路、政策框架及主要措施

〖HT5〗(一)“西进战略”的诠释

1.“西进战略”。所谓“西进战略”,就是按照我省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

规划的目标要求,坚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进一步深化、展开和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搞好“新时期黄河大合唱”的构想,紧紧抓住国家政策向中西部倾斜、大力培植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有利时机,加强同沿黄各省区、单位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在更广大的空间扩展市场、运营资本、开发资源,以再造山东优势;借“桥”东出西进,以更好地实施全方位开放带动战略;推动沿黄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创建长期依赖、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战略腹地;建立政府、企业及民间的多元化合作关系,开辟要素的流动和产业转移的通道,为我省增长方式转变创造条件,为东西部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2.“西进战略”实质

这一战略思想的实质,是中央大政方针与我省发展政策的有机结合,是沿黄省区与我省优势互补、联合发展共同利益的有机结合,是加快我省东部地区沿海进入亚太经济圈与推动鲁 南、鲁西地区沿桥进入欧洲经济腹地双向开放的有机结合,也是我省近期发展需要与长期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因此,具有同国家全局利益的高度统一性,同沿黄省区发展要求的紧密协同性,同“科技兴鲁”、“海上山东”、“开放带动”等战略的互补性,也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动性、求真务实的可行性和综合收益的功能多样性。

3.“西进战略”的结构要点

——树立依托区域经济的发育加快我省经济发展的观念。我国确定的16个重点地区建

设步伐的加快,推动着几个大的区域经济的形成。我省南上(华东经济区)北下(华北经济区)不具优势;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由于区位、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趋同或落后,亦处配角地位,受益不大。必须沿“黄”踏“桥”西进,参与沿黄经济区并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使我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抓住我国又一次产业大调整、国家又一次经济战略大转移的机遇,从政治、文化尤其是市场上建立我省获取丰富资源、转移生产要素的经济通道和发展空间。依托沿黄经济区这个吸纳力更大、潜力更大的区域,加快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充分利用国家关于重点培植新亚欧大陆桥(中国区间)经济带的方针和政策,加快东方桥头堡(日照港)及沿桥鲁南地区的建设,为下世纪的发展打下基础。

——把政府指导、市场主导和政策引导结合起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保障地实现战略目标。“西进战略”内含的原则是:“政府推动,部门参与,企业为主,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同等优先,真诚合作,共同发展”。

——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着眼,完善发展战略体系,促进体制创新,以实现强省宏伟目标。

(二)政策框架的重构

1.建立发展政策框架的原则

省区经济发展规划与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密切结合,使省区政策目标与国家宏观目标相协调。如中央已确定重点开发沿黄中西部省区资源的政策,已确定优先扶持大陆桥经济带发育的政策等,相应我省的有关的政策亦应充分利用和跟进。

制度变革与经济发展密切结合,使政策体现“两个根本转变”的统一。沿黄大部分省区开放力度尚小、旧体制惯性较大,是市场机制启动迟缓并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按市场规则进行经济技术交往的走势必定日益加速。由此,我们还按前些年的政策、办法调节原料、吸引人才已难奏效,必须改进政策的内容和合作方式。

国家倾斜援助与诱发经济区生产潜力密切结合,充分运用中央的政策资源。如中央确定实施了一系列向中西部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建立建设基金及转移支付等倾斜政策,既可有效诱发中西部地区巨大的生产潜力,也为我们参与开发及合作,借助这些优惠政策加快自己发展带来机遇,这就要修订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制订发展政策与建立相应法律法规密切结合,使发展政策具有连续性和权威性。发达国家区域经济的建立及发展一般是先立法规的。在摸索中前进的我国区域经济既缺乏必要的配套政策,更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在提出一省以至沿黄经济协作的有关政策时,注重政策的严肃性及向法规的过渡,是十分重要的。

发展政策研究与实施、监督机制的建立密切结合,使中央、区域及省区的发展政策得以顺利、有效的实行。

2.实施“西进战略”的政策要点

长期发展政策:由我省的开放区位、产业结构、人口多而资源相对紧缺的省情决定,实现强省目标及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建构和依赖于同沿黄省区的经济协作,必须作好“借路

桥兴省”的文章。这应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成为经济及发展政策的基点。

宏观调控政策:由现代市场的统一性、层次性及市场组织的多元化、多样化决定,我省经济的供给与需求、投资与积累、布局与调整、出口与进口、配置与重组等等,都应以逐渐形成的协作区域和经济腹地作基础和参照,在更大的区域和更广的领域进行组织、调节和运作。这方面是宏观调控政策中一个崭新的课题,急需研究探索。

经济布局政策:我省九五规划已规划了胶济沿线、新石沿线、德东沿线、京九沿线四个产业聚集带,如何使省内的产业带与环渤海经济圈、沿黄经济协作区以及华东(沪、宁、杭)、华北(京、津、唐)经济区衔接、联结和渗透,还缺少政策指导。同时,随着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东部沿海产业的转移,济南中心城市的传导、辐射作用,以及南部沿陆桥城市及周围地区,北部德州、东营及周围地区的发展,都将出现新的局面。这都需在下世纪到来之前,进一步研究、修正已有政策,使全省产业布局适应中西部加快发展新格局的要求。

产业转移政策:我省已确定了改造提高六大传统产业,大力培植新的主导产业的产业政策,随着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部分产业及高能耗、低效益的行业、企业需要向外转移。可以说,没有大量的快速的转移就不可能使产业结构整体的大步提升。这就需要相应的转移政策引导、组织和扶持,如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以支持等。

人才吸引政策:我省这方面的优惠政策、工作力度远远不够,应参照江苏、广东的做法,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

投资开发政策:应制定政策鼓励政府、企业和民间等以多种方式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开发;鼓励质优企业到中西部地区参股、控股、兼并、收购和联营;鼓励一切中介组织到中西部地区开发咨询服务业务;鼓励以多种形式到中西部地区从事第三产业和进行农业开发。

与沿黄省区共同开发资源及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特别是黄河用水、和按市场规律取得用水保障的政策。

(三)组织制度的创新

1.建立和完善沿黄经济协区的领导体制及组织方式。首先,在每年一次省区

负责人例会的基础上,建立精干、有力、高效的执行主席办事机构。建议担任执行主席的省(区)建立由分管省长(主席)任组长,计委、经贸委、外经委、科委、农委、经协办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协调机构,强化研究、协调、信息及服务功能。其他省(区)确定2名厅局级干部(政府办公厅、经协办各一位)做联络协调工作,与主席省(区)共同负责省区负责人会议确定事项和有关重大项目的落实。其次,在已建立20多个行业协作组织的基础上,广泛建立行业间、及部门间的协作关系。形成广泛的协会作网络。再次,广泛建立地区、城市间的友好协作关系。最后,加强黄河集团公司这一协作区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和功能,增强经济实力、扩大工作领域,特别在通讯信息、合作活动及组织出口、人才培训等方面为沿黄省区搞好服务。

2.建立健全我省实施“西进战略”的研究、工作班子。建议成立“西进”领导小组,以计委经协办等部门为主组成办公室,负责有关政策制订、项目安排、大型展销和经贸活动的组织以及对省内地区、部门工作的协调。建议在本课题研究组的基础上,设立可长期不间断地进行调查研究的小组,全面研究沿黄经济协作区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社会状况,及时分析中央及各省区的有关政策及战略重点,紧紧抓住实行各方反映大的影响重的问题,准确扎实地提出对策和办法。

3.拟定和逐步完善新一轮协作规划及协作区章程。

4.进一步修改、充实《沿黄河经济协作带联合协作互惠办法》(已着手进行)。

(四)几点重要举措的建议

确定一个着眼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工作思路。其要点是:把推动沿黄协作区的振兴、充分利用“三点一线”(新疆、内蒙和山东三角形开放口岸,和新亚欧大陆桥)的开放优势和开发潜能,作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支点,并与九五规划相衔接;确定以青岛、济南、日照等城市为重点,以沿桥市地及鲁西地区为基地向西部拓展的发展方针;健全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政府、部门、黄河集团公司和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全方位协作体制;以“西进”带动产业结构的调升、加快纺织、机械、煤炭等行业及部分乡镇企业向西部的转移,提升全省产业结构和运行质量;在同沿黄省区联合发展的过程中,扩大市场份额,获取短缺资源,拓展经济腹地,再造山东优势使之真正成为沿黄省区经济协作的龙头、相互联结的纽带、对外开放的窗口,加快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

实行“河桥”并轨、依托“陆桥”推动沿黄省区经济协作的方针。国家将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更改为全国重点开发的五大经济区之一,并将出台一系列倾斜和扶持政策。“沿黄”经济区都处在“陆桥”经济带,应把两者并轨运行,充分依托陆桥优势,推进沿黄协作,使沿黄经济协作的重大项目与中央扶持陆桥经济带发展的政策相衔接。在工作上坚持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并举,进一步密切省区间的联系。充分发挥海、陆口岸优势,用好东、中、西对外开放窗口,办好青交会,积极参与蒙交会、乌交会及郑交会、西交会等大型经济技术交流活动和招商引资活动,联手开拓国际市场,加快东西双向对外开放的步伐。强化济南中心城市地位,增强其在沿黄省区经济协作中的辐射、带动作用(详见课题〈一〉);加快日照东方桥头堡的建设(详见课题〈二〉)。

争取联建国家级或省区间重点基础项目。如能源、矿藏等大项目的共同开发,“沿河”、“沿桥”高速公路主干线的建设,增辟协作区中心城市航线等。一方面,主动提出项目与有关省区商定;一方面,共同到国家争取立项和政策。提议并积极推动成立“沿黄经济协作基金”。争取国家支持、省区参股、上市筹资,以扶持协作区的重点开发和建设。

支持黄河集团公司的发展,委托其筹划、承办重大协作项目。

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组织我省部分大企业集团到西部省区联合兼并和开发经营。每年组织若干次赴中西部省区城市的商品展销会,组织质优企业和部分乡镇企业到中西部联袂结姻,组织部分地区、农业部门、乡村及粮、棉、菜、果大户到中西建立农业基地、示范区或承包经营,继续组织一些部门和基层干部到中西部地区挂职。

第二篇:民营经济战略定位与发展趋势研究

民营经济战略定位与发展趋势研究展状况,可以看出民营企业数量剧增,就业比例快速提升,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实有私营企业551.31万户,比上年底增加53.23万户,增长10.69%;从业人员7253.11万人,比上年底增加666.81万人,增长10.12%。民营经济发展如此迅猛,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旨在明确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定位以及发展趋势,完整而系统地呈现民营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 键 词】民营经济 民营企业 战略定位

企业能否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出合理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趋势,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发展。尤其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面对即将来临的激烈国际竞争,企业更需要准确的战略定位。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说:“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在险恶气候中飞行的飞机,始终在气流中颠簸,在暴风雨中穿行,最后很可能迷失方向。即使飞机不坠毁,也不无耗尽燃料之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始终处于高速成长状态,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一个领域,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民营企业不仅在机制方面占有优势,而且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更胜一筹。在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国家也已经充分认识到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发展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作为宽松的发展环境,提供了最为有利的发展条件。从民营经济现有的发展实力、发展态势、发展环境来看,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地位将更加突出;民营经济将与国有企业和谐发展,享受平等地位,共同构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力量,而且将继续成为推动市场化的主力。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自身应该加强企业的内部资源、外部资源审计整合,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选择产业集中或投资模块聚焦战略,为企业进行发展战略定位,使企业的走向拥有一个清晰的、可行性的发展目标。如果,企业家为企业制定了中、长期发展战略,在确定长远目标后,可以根据整体战略规划进行目标分解,分解到几个阶段去推进。在阶段性目标推进、执行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搜集、分析政府部门颁布的有关企业自身投资产业政策的信息和可能性的政策走势。今后民营经济发展将表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一、规范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

近年来民营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促使股权结构和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许多家族制企业聘请职业经理人参与企业管理和运作,使企业更加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

1.加强财务信息管理,建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当前,少数民营企业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告真实性与准确性较低现象。只有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能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益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2.加强企业通银行之间的沟通,健全民营企业信用体系。民营企业融资时刻离不开“信用”二字,没有良好的信用文化和健康的信用环境,民营企业融资很难顺利开展。针对目前民营企业社会信用淡薄的问题,应尽快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及时与银行进行信息沟通。并注重培育民营企业家的信用意识,提倡和弘扬信用观念,确保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支出在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加大对违约的惩罚力度。

3.提高人才意识,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企业间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民营企业要深化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转换企业自身经营机制。以人性化的管理激励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重视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当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营销、管理、科技等方面的竞争,更是人才和文化的竞争。实践证明,谁善于经营企业文化,谁就能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获

得竞争的优势。凡成功的企业,必有令人称道的企业文化。

有了良好的企业治理架构,民营经济要快速发展,关键还要提高民营企业决策者自身的水平。民营企业主的管理素质、政治素质和领导素质通过职业培训、企业文化塑造等途径得到提高,使企业软实力得到不断加强,这对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战略转型至关重要。

二、提高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

我国民营企业应努力实施名牌战略,创造品牌优势,通过创造知名品牌、引入知名品牌培植主导产业促进民企升级等措施,大大提升民营经济的发展规模和档次。要有品牌和创新意识。品牌是和创新连在一起的,然而至为关键的是创新意识,继而是动员一切创新手段。

1.大力培养品牌管理人员

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大力培养具有全面品牌理论的管理人员和策划人员。我国有众多高校且具有较强的科技力量。但是产和学之间的合作并不强,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学术成果转化机制。当企业自身没有足够的理论经验打造品牌时,就可以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成功打造品牌。同时在和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品牌管理人才队伍,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2.提高自主品牌的意识

企业家要有创造自主品牌的动力和精神,只有企业家具有了这种精神,企业才会朝自主品牌的方向努力。正如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所说“要树立民族品牌,主要靠自主创新,首先要有创名牌的精神,这是创世界名牌的一个前提。”要创建自主品牌就必须提升企业及管理者的视野,以全球市场为品牌的定位。这点在日本企业界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正如学者科特勒在《新竞争》中指出:“日本营销的最大特色,就是将全球视为一个潜在的市场。有了这种胸襟和眼光,日本制造的产品陆续出现在世界主要市场,并逐渐扩大市场占有率。”

3.加强对自主品牌的保护

目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已由投资新建变为跨国并购,在我国跨国并购也呈强劲增长态势,特别是对我国知名品牌的竞争策略性收购。据有关调查发现,在合资企业中,70%以上的中国自主品牌收购后都被闲置,只有不到30%的品牌被用来做市场。所以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要注重保护自主品牌,特别要防止外国企业对我国有潜力的自主品牌恶意收购。

三、以产业集群推动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美国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Porter,1998)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优势产业,而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集群。我国的产业集群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目前在沿海地区比较集中。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明显,它能够给群内的企业带来外部规模经济,降低交易费用,加剧企业之间的有效竞争,刺激企业的创新和吸引新企业的进入等。可以说,是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因此,要进一步着力加大对民营企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速产业集群发展,推进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培育民营企业的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一大批新创办的企业能够快速成长。通过多种形式,使民营经济从事的产业和企业能够结构优化,有创新的能力,使水平提高。同时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使一部分优强的科技型民营企业能够快速成长。

四、缓解就业压力,解决中年农民工就业难题

根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一份调查指出,次贷危机之后,由于我国贸易出口出现萎缩,沿海加工厂相继倒闭,导致大批农民工失业回乡,而其中一部分年龄层在30到40岁之间的农民工成为再就业最困难的农民工群体。他们在沿海加工企业工作已经超过十年,有技术,并且熟悉当地的情况以及适应当地的生活,但是由于年龄、家庭等因素,危机之后的再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现在国家加大投资力度搞建设,比如铁路、地铁等基础设施的投资,虽然从长远来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仍然无法解决短期内中年农民工就业问题,因为这类企业的就

业对象很明显已经把中年农民工排除在外。因此,我们不能把眼光仅仅放在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更要帮助吸纳就业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渡过当前难关,而这些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据了大多数,五、切忌盲目扩张,切忌资金链绷得太紧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告诉我们,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保持连续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必须在空间上具有并存性,全部资金必须按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分别同时存在于三种职能形式上;在时间上具有继起性,三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时间上相互继起,相继进行转化,一次从一个阶段转向下一个阶段,从一种职能形式转向下一种职能形式,经过循环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连续不断地运动。如果资金链绷的太紧,就很难继起,资金链断了,循环中断了,企业就被拖垮了。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重视运动的每一环节,加强成本核算,优化配置资源,协调好购、产、销三环节的关系,使资本处于不断的运动中,实现价值的增值。

六、挖掘民间资本潜力,解决融资难题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厉以宁指出,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要挖掘民间资本的潜力,现在民间资本的潜力很大。应该多办中小型银行,多办社区银行,可以只让他们解决所在区域的问题。另外,可以考虑让农村住房进行抵押贷款,据调查全国农民住房估值18万亿元,只要有1/3可以拿出来抵押,农村经济就能搞活,这对扩大内需也是很好的支持。同时民营企业要保证贷款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诸如,机械制造、纺织加工、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而不是让贷款又回到银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民营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规范、民营企业自身素质提高、民营企业品牌意识的提升、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我国民营企业不论在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方面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为我国经济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8卷[Z].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和监管基本情况.[2](美)P.科特勒.新竞争[M].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年出版.[3]厉以宁.厉以宁论民营经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4]胡泳.张瑞敏谈管理[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第三篇:我省平原水库建设为沿黄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我省平原水库建设为沿黄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2005-5-1 6:52:52 文章来源:禹城市水务局

浏览次数:97

“丰蓄枯用、冬蓄春用,科学引用黄河水”,是山东沿黄地区针对十年九旱、黄河断流、弃水入海的基本水情,统筹考虑生产、生活、生态用水,解决黄河水时空分布不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大创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我省沿黄地区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水情出发,通过油地共建、政府扶持、企业筹资等形式,大力推进 “亿、千、百、十”平原水库建设(即市建亿立方米水库,县市区建千万立方米水库,乡镇建百万立方米水库,村建十万立方米水库)。截止2004年底,共投资54.15亿元,建成平原水库770座,其中大型2座,中型45座,小型723座,总设计库容16.54亿立方米。平原水库采取“蓄、引、调”相结合方式,为改善我省沿黄地区资源性缺水现状,保证黄河不断流和生态用水,维持“母亲河”健康生命,促进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一是有效解决了部分缺水区、高氟区、苦咸水区的生活用水。沿黄地区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历史上属严重缺水地区,部分群众世世代代靠吃浅层地下苦咸水、高氟水维持生存,因饮用不洁净水引发疾病导致出现了大量地方病高发区,如粗脖子病、氟斑牙等。针对这种情况,各级党委、政府从群众切身利益考虑,加大投资和扶持力度,水行政主管部门当好参谋,搞好规划和技术服务,积极推进平原水库建设,大力发展集中供水工程,让老百姓喝上了洁净的水。滨州市兴建500万立方米以上的平原水库21座,承担起了110多万人的饮水任务。德州市建成丁东和丁庄两大平原水库,结束了当地部分农民祖祖辈辈喝苦咸水、高氟水的历史。

二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供水保障。我省沿黄地区总人口3053万人,土地面积63148平方公里,均占全省人口和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平原水库建设坚持高标准施工、高效益运营,对提高工农业用水保障、扩大农业灌溉面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据统计,潍坊市每方水的工业净效益90元,农业灌溉净效益1.5元。菏泽浮岗水库每方水的工业净效益7元,农业灌溉净效益0.21元。滨州市建成百万方以上平原水库达30座,总蓄水量2.8亿立方米,可灌溉农田150万亩。无棣县芦家河子水库控制面积380平方公里,控制范围内有村庄81个,耕地27.2万亩,人口6.1万人,建水库以前,粮食亩产151.7公斤,棉花亩产41公斤,水库建成运行后,小麦亩产350公斤,玉米、棉花产量也翻了一番。各地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坚持科学开发、科学利用,大力推行工业、农业、生活等方面的节水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我省沿黄地区万元工业增长值耗水量降到88~298立方米不等,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5。

三是保证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和改善环境的生态用水。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前期,我省境内黄河频繁断流,而汛期又有大量弃水入海。随着一大批平原水库建成、运行后,坚持“丰蓄枯用、冬蓄春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黄河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状况,一般年份水量丰沛的汛期和取水矛盾较轻的冬季,引蓄黄河水仅占同期来水量的15-20%。2004年我省引蓄黄河水36.91亿立方米(其中春季引蓄黄河水24.44亿立方米,汛期和冬四月引蓄黄河水9.18亿立方米),占黄河全年来水量的16%,是历年平均引水量的一半。这种科学引用黄河水的策略,保证了黄河不断流,维持了黄河的健康生命。平原水库的建设,也为改善水库周边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部分平原水库建设与河道整治相结合,建成了一大批集蓄水、防洪、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亲水乐园,成为当地的景观工程。德州市丁东水库实行封闭式管理,将过去无人问津的荒洼地,建成了集供水、旅游、餐饮于一体,人、水、鸟、鱼和谐共处的观光乐园。东营借助平原水库建设,大搞河渠绿化和城市水系景观工程,建成了“上连黄河、下通渤海、库河相通”的“碧水工程”。滨州、聊城用活黄河水,在城区建成了风景宜人的滨州“四环五海”和聊城“江北水城”。这些典型都充分展现了平原水库建设所带来的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四篇: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实施框架研究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实施框架研究

作者:张悦玫、栾庆伟 来源:《中国软科学》 日期:2003-03-20 点击:12

摘要:战略不能实现,并非都是战略本身的问题,多数情况下,是战略实施得不好。本文论述了现存战略实施的主要障碍,介绍了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简称BSC)的战略地图方法——将战略目标在BSC的四个方面展开,利用因果关系假设找出驱动因素。由此,BSC超越了企业评价体系的范畴,成为战略实施的一个系统框架。并且,在BSC与战略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对实施方法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BSC,战略地图,战略实施

企业战略是企业为了能够与外界环境协调发展而制定的具有长远性、全局性、指导性的规划,是对未来的总体把握。由于战略本身的长远性,组织中的员工对它的理解可能会有很大不同,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与之不一致的行为,形成达到战略目标的障碍。1999年6月的财富杂志上一篇题为《Why CEOs Fail》的文章,说明了CEO失败的最重要的因素,作者概括道,“多数情况下,估计为 70%,问题并不在于战略本身不好,而是因为战略实施得不好”。但是,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如何制定战略论述较多,对战略实施的研究却相对欠缺。而且,关于战略实施的研究多集中在具体职能战略上,如,品牌战略、形象战略、财务战略、营销管理战略、人力资源战略、技术创新战略等等。对于企业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的实施,则缺乏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

1992年大卫·诺顿和罗伯特·卡普兰建立了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简称BSC)。它作为一种先进的绩效评价方法,通过四方面测评企业业绩,为四个基本问题提供了答案,即:从财务角度,怎样满足股东?从顾客角度,顾客如何看待企业?从内部过程角度,企业必须擅长什么?从学习和成长角度,企业能否继续创造价值?而且,若要获得组织最终目标——财务上的成功,必须使顾客满意,使顾客满意只能优化内部价值创造过程,优化内部过程,只能通过学习和提高员工个人能力。BSC在跟踪财务成果的同时,能够监控未来增长所必须的无形资产的获取和企业能力的培育过程。研究发现,BSC为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合理的模式,有效地克服了战略实施的障碍,超越了最初的为“未来的组织”而设计的全方位的“平衡的”绩效评价体系,发展成为企业实施战略的重要系统分析工具。

一、战略实施障碍分析

企业为完成使命制定了完美的战略。但在实践中,战略目标往往难以达成。财富杂志上一项对于管理顾问的调查显示,90%以上有效阐明的战略得不到成功实现。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在于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障碍。

(一)战略沟通不足,共识缺乏

第一个障碍是企业无法使员工都能理解并参照执行企业战略,难以使战略成为其工作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如何把高深的想法和计划转变为现实的问题上存在着分歧,结果可能使行动不统一,或各部门各行其是。不同的经营单位对战略的具体含义缺乏共识时,就会根据各自的理解制定同总体战略间没有协调联系的不同的工作计划,这显得分散而形不成整体。而且,许多研究表明,随着组织层级的降低,企业目标被了解得更少,根据 Renaissance与CFO杂志的合作调查,不到10%的员工了解企业的战略,以及战略与本身工作的关系。特别是处于低层次的员工和经理对于最好的顾客和业务机会等经营决策相关信息有较深入了解,但他们又很难与整个企业的盈利能力等财务目标联系在一起。企业战略本身的高度复杂性,使得管理者难以用过去日常管理活动语言,将战略分解成各部门以及单个员工相关的工作任务。将战略转换成具体的、可测量的、为众人所理解的行动方案,才能追踪战略是否被正确执行,而这只有在员工们对企业战略形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

(二)部门及个人目标同战略联系少

组织由大量的组织单元和专业部门所组成,很多单位都有自己的经营范围,经常也有自己的战略。在传统财务指标驱使下,营销部门考虑如何扩大市场份额,生产部门考虑降低库存,财务部门考虑降低成本和提高投资报酬率,业务部门目标的差别妨碍了战略实施的统一性。部门工作局限在传统的管理控制体制下只满足财政预算的要求,个人的目标也只能局限于本部门的短期战术目标。但是顾客从不会对企业各个部门和员工表现做出评价,而是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看其能否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单个战略必须被联接和整合,组织的绩效才能大于各部分之和。企业的作用就是定义期望创造的整合和保证合作真实发生。实现战略要靠组织中每个人付出行动和智慧,这就要求将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联系起来,激励他们以促进战略成功的方式进行日常工作。实际上,高级经理人员的工资补贴大多同企业财务目标联系在一起,只有很少一部分高级经理的补贴和奖金同长远的战略目标联系在一起。在基层,这种情况就更为明显,企业难以在组织内的每一位员工身上贯彻战略就不足为奇了。

(三)短期决策与战略相关性差

大多数企业短期预算的制定没有充分考虑是否符合长期战略,结果导致随机拨款和资本分配与战略要点脱节,造成企业预算及业务目标与战略相关性较差甚至无关。许多计划很少顾及到长期战略重点,各部门管理人员都在同时抢夺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资源大战”,竞相提高局部指标,并相信这是使整个系统有效性最大化的途径。而短期局部优化不一定就是全局长期优化,往往造成资源浪费,有碍于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随着战略资源由狭窄到宽泛、有形到无形、物本向人本的转变,预算与衡量更加困难,结果是无形资产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估计和认可。传统的战略评估和衡量系统是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没有反映企业核心能力的提高,为持续发展和创新提供了误导信号,不能使短期决策适应当前战略要求,管理过程通常不能支持战略作业。如,大量削减研发预算可以增加短期利润和股东价值,这种做法却使企业在技术开发、核心能力上丧失优势,透支未来。

(四)反馈及学习和战略关联性弱

目前,大多数管理体系只是提供短期的、有关工作表现的反馈,大部分反馈仅限于财务状况,只注重于经营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如实际每月或每季度的开支同预算的比较等。企业很少花时间来研究战略执行情况,不能形成充分信息反馈,这增加了组织战略检验、调整和持续发展的难度。在战略实施中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智慧不能及时有效地反应到新一轮的战略形成过程中,许多能形成更好战略的想法不能被广泛有效地搜集和利用。倘若企业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无法建立有效的监测及反馈学习循环,就如同船只按既定航线朝向目标行驶,却无法在遭遇暗礁或暴风雨前修正其航道。企业找到关键成功因素上的战略衡量,才能及时检验最初的战略假设和判断是否必须修正。在快速变动的竞争环境下,企业与环境互动的战略执行与反馈的学习能力,是奠定其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

二、BSC战略地图——战略实施的工具

(一)战略地图的作用

实施战略的关键,是让组织中的人了解它。在明确战略目标的情况下,制定出最直接相关于目标实现所需的具体行动方案,并依据该战略行动方案的优先顺序作为资源分配的基础,才能有效利用企业的有限资源达到最大化战略成果。战略地图就是组织需要的交流战略和实施战略的过程和系统。战略地图使企业关键关系可视化,明晰了创造预期产出结果的因果联系,包括组织如何将人员积极性和资源(包括无形资产)转变成有形产出;让员工明了其工作和组织整个目标间的联系,使员工在追求组织目标下的协同工作成为可能。

(二)内容和做法

战略地图是从目标开始找出能够到达目标的路线的过程。在开始设计战略地图之前,首先必须清楚企业的战略目标陈述和核心价值定位,即,为什么企业得以存在。在这些信息下发展战略远景,即,企业将变成怎样,以形成企业总体目标的清晰描述。战略地图的标准模板和BSC的四方面相对应,也包括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学习和成长四方面。此模板就像财务报表提供了一个普遍接受的、描述财务状况的结构一样,它提供了用于描述任何战略的普遍框架和语言。四个不同方面的因果关系链,将预期产出和产生这些结果的驱动因素相联系,构成了战略地图的框架。典型的战略地图是从增长股东价值的财务目标出发。

1.企业对于财务增长有两个基本要求:收入增长和生产率提高 前者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从新市场、新顾客、新产品建立收入机制;通过扩大销售、加深现存顾客关系以增加价值。生产率提高通常也包含两部分:通过减少直接或间接费用改善企业成本结构和通过减少给定水平项目的流动和固定资金以高效利用资产。两个战略的平衡保证了成本和资产减少不危及通过顾客给企业带来的成长机会。

2.顾客方面并不是像顾客满意那样泛泛的目标,而是集中在企业战略上更加具体的行为 任何商业战略的核心都是顾客价值计划。它定义了在吸引、保留和加深顾客关系上与竞争者的不同。顾客价值提高计划从三个典型的不同方面选择:经营优势、顾客亲密关系、产品领先。企业在保持其他两者基本优势的情况下,选择成为三个领域之一的优胜者。追求经营优势的企业需要在竞争性定价、产品质量和选择、完成定单速度、及时送货等方面取胜;对于顾客亲密关系,则必须加强和顾客关系的质量,如充分的和额外的服务;追求产品领先战略的企业必须集中精力于产品和服务的功能、特性等等。

3.企业有了顾客和财务方面的清晰定义,就可以确定为达到不同的顾客价值计划和达到财务目标的内部过程方面的具体办法 它有四个关键行为过程:第一,通过开发新产品和服务深入新的市场和顾客群;第二,通过加深现存顾客关系提高顾客价值;第三,通过提高成本、质量、周期时间、资产利用、能力管理等取得经营优势;第四,通过和外部利益相关群体建立有效联系树立良好公司形象。完整的内部过程战略应该包括全部四个过程的提高。

4.任何战略地图的基础都是学习和成长方面,它定义了员工核心竞争力、技术和支持战略的企业文化的目标 组织必须决定如何弥补现有人员、技术系统和文化的能力与实现突破性战略目标所要求能力间的差距,以满足关键内部过程和顾客价值计划的需要。

以上的论述可以简化为上图1。具体企业可以由此而选择相关项目建立整体战略地图,不同业务单位和部门也就能够发展自己的次级地图各自操作,实施战略。

三、基于BSC的战略实施框架评价

(一)BSC和战略的关系

实际上,我们研究发现,BSC和战略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图2所示。

1.BSC把战略置于中心地位 BSC将企业战略目标在四个方面依序展开为具有因果关系的局部目标,并进一步发展对应的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把所有的员工拉向总体的远景规划,以及实现该局部目标的必要行动方案,并与补偿系统相联系。员工对于能够影响其福利的事情最为关注,当员工确信结果系统代表其实际绩效,就会被激励而促进目标成功。战略就会成为使所有员工都为之努力的焦点。

2.BSC使战略在组织上下进行交流和学习,与各部门和个人的目标联系起来 BSC要求部门和个人制订自己的计分卡,在此过程中,必然要求组织更多的交流和相互学习,来确立支持整体目标的局部目标行动方案,确保组织中的各个层次都能理解长期战略和评价标准,从而使部门及个人目标服从战略目标。

3.BSC使战略运作达成一致 人们即使已对战略达成共识,但如何使战略实际运作还有很多争论。多数情况下,组织成功的能力早已存在于组织之中,员工具备了执行战略需要的技术和知识,但是缺少对组织目标的理解和相应的集中、一致。成功运用BSC的组织往往使用相同的设备、相同的产品和服务、由相同的人员创造了突破性业绩。建立BSC的过程会使不一致的领域显现出来,澄清战略目标,确认重要的驱动因素,从而就如何成功达成一致。

4.BSC将组织力量集中在战略目标上 种种改革方案的出现,诱人的结果都在争取管理者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的支持。经理们发现,很难把这些不同的新举措组织在一起,实现战略目标。利用 BSC制定的各方面目标作为决策行动优先顺序和分配资源的依据时,员工就会采取能推动自己实现长期战略目标的新措施,将力量有效集中,并加以协调。

5.BSC成为短期成果和长远发展的桥梁 在过去,企业的发展部门负责制定战略,战略专家们制定出五年或十年计划,再由总会计师制定一年的经营预算方案来批准生产、销售、交付现存产品和服务的费用,并测评短期绩效。而现在,BSC组成的交叉功能团队在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把财务预算和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并行发展。BSC预算着重于开发新的能力、接近新的顾客和市场、对现存过程和能力做出根本提高的战略预算过程,努力从短期次优化下保护长期目标不受短期财务绩效的压力,合理分配资源,从不断短期成果中促进长远成果的取得。

6.BSC使战略不断发展 BSC根据最近的业绩评价战略,通过定期和不间断的反馈和学习,鼓励雇员就如何实施蓝图和战略提出建议,这种反馈和建议可使雇员为企业的未来出谋划策、参与制定并执行战略,靠随时学习所得,用以修改和发展战略。

(二)评价

通过两者关系的分析可见,BSC对于战略的管理是个循环的过程,可以不断地用于实施战略的管理实践,用来检验战略的有效性和实施情况,形成经营管理运作的动态闭环,用其实施战略是可行而有效的。在实行计分卡的企业,经营战略已经存在,并且已经被接受。但在把战略变为具体行动时,需要对战略进行澄清和修改。BSC为管理层提供了就经营战略的具体含义和执行办法进行对话的机会,这种讨论通常可以把具体的管理程序上升为战略高度的具体行动。BSC的定义包含了企业战略实施的最重要的四方面内容,它将战略实施简化为一种选择性行为过程,使战略实施的操作性增强。BSC的战略地图结构将这些行为进行整合完善,成为企业战略完整连贯的具体实现方法,为战略实施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操作框架,使克服战略实施障碍成为可能。

战略显示了从企业现在到其向往目标的运动,因为企业从来没有经历过将来的目标,这条路就充满了一系列相关假设。BSC的战略地图将这些因果关系分类,有条理地、整体地、系统地审视战略,促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能够交流并清楚理解这些假设,将战略转化成为具体部门和个人的可操作目标,并不断检验假设,提示差距,采取早期正确行动,按战略意图进行调整,形成真正的战略反馈,从而作为管理系统的基础帮助组织高效快速成长。

但是,如果这种因果关系虚弱或被错误定义,只能以失败告终。真正成功因素的复杂性,往往增加了因果关系确定的困难。由此,对于因果关系的必然性的检验,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而且,四个方面的计分卡也过于刻板,不一定能代表企业实际经营活动中的所有方面,如企业社会效益方面的战略实施越来越重要,也应加入某些企业的战略实施分析中。

四、结论

e时代的来临,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企业在竞争环境中快速学习和将学习转化为行动成果的能力,已成为企业存亡成败的关键。因此,以战略为企业的核心,以战略的执行、学习、反馈为日常活动的新形态组织,将取代以延续成长为目标的传统企业。企业若没有适宜的战略或不能有效地实施战略,将在竞争中失去发展空间,难以维持生存。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并能加以有效实施的企业,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在关键时刻能抓住机会,保持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并能促使企业改进决策方法,优化组织结构,增强整个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BSC提供了一种好的形式,将战略转化成简单易用的战略地图的逻辑结构,创造了战略实施的共同语言。从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学习和成长四方面将战略目标用战略地图展开,企业战略依次衍生出具体的衡量指标,并逐层落实到每一位员工的日常工作与绩效目标中,成为组织所有单元和员工的共同的、可以理解的参考点。辅以配套的激励与奖励制度,以及战略学习及反馈系统,能够促进组织和战略对齐,整合局部战略,提高企业整体绩效水平。尽管BSC实施战略还存在一些缺陷,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不断得到改善。BSC在我国企业实践中将会大有作为,必将使许多企业能够迅速转型为以战略为核心的高绩效组织。

作者: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张悦玫 栾庆伟 来源:《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2期

第五篇:钢铁贸易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战略的研究

(钢茂网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据统计,2011年我国国内粗钢产量为6.955亿吨,同比增长8.9%,大大高于表观消费量6.1亿吨,供大于求的市场矛盾进一步加剧。而国内有将近20万家钢铁贸易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交易模式也逐渐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其中,电子商务以其公开透明、快捷方便等特点成为越来越多的钢铁贸易企业的发展方向。

那么,在电子商务意识、技术等基础薄弱的传统钢铁贸易企业中如何实施电子商务战略呢?笔者试着通过以下五步加以论述:

第一步,树立正确的电子商务理念。要使企业内部从上至下充分树立电子商务理念,要使领导层充分理解电子商务的内涵,电子商务不仅仅是上网看报价,发资源,做广告,而是将整个钢铁贸易流程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加以整合并实施的过程。我们要明白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我们可以完成诸如采购、销售、招标、拍卖,甚至签约、支付、报税、物流等等一系列的所有贸易商务流程。

第二步,建立企业完整的信息管理数据库。目前,我们的钢铁贸易企业大多拥有进销存管理系统,但多数不够完善和完整,仅仅是对采购、销售和库存等进行了电子数据化管理。事实上,一个相对完整的钢铁贸易企业信息管理数据库应该包含4个模块,供应链管理(SCM)、产品数据管理(PDM)、企业资源计划(ERP)和客户关系管理(CRM),并且这4个模块需要联通和整合,数据共享,以实现决策支持、事务处理、采购、销售、库存管理、风险控制、资金管理、税务管理和客户管理等等。

第三步,积极参与钢铁电子商务平台。一般来说我国钢铁电子商务平台主要分为第二方电子商务平台和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两种,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分为挂牌交易、竞价交易、专场交易、竞标招标等。钢铁贸易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分析优势和劣势,选择合适的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参与。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发现,电子商务相较传统的钢铁贸易交易,能够极大节约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资金成本和渠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能够以更快速、更深入、更广泛的开发消费市场,同时,也能够密切联系供应商、采购商、服务商等等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不断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

第四步,加强企业电子商务安全管理。参与电子商务,供需双方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钢铁交易,交易者之间可能根本就不认识,而无论多么严密和完美的电子商务交易系统,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同时,内部人员由于操作不当而引起的数据丢失、文档损坏等等交易人员安全问题也是时刻威胁着钢铁贸易企业的电子商务安全。

第五步,完善企业电子商务人员培训机制。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从真正的兴起、发展,也仅仅只有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其基本内涵、概念、机制、模式、规则等等也在不断的更新,钢铁贸易企业需要完善企业电子商务人员培训机制,强调不断学习,使企业的电子商务实施能够不断的更新、延伸和演化,始终保持最新最好的状态。

钢铁贸易企业由于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每个企业的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和问题,企业电子商务战略的实施不可能完全一样。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逐步制定和实施适合自己的电子商务战略,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加强供应链管理、精炼组织结构、整合业务流程,以增强钢铁贸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编选:钢茂网电子商务研究中心-A)

下载沿黄经济区发展趋势及我省实施“西进战略”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沿黄经济区发展趋势及我省实施“西进战略”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