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行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选登
转眼十几年的光景过去了。从大学毕业分配进银行,一路奔波着,忙碌着,记忆中的一些琐碎往事似乎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有些模糊了。但是当年工作的点点滴滴,那些与**银行一路走过的岁月却日久铭新,令我终生难忘。
参加工作的第一站--**银行**分理处与今天的**银行网点有着天壤之别的厚实和朴素,是我最早接受金融启蒙的开始。80年代末,当时的银行网点,门牌上大都挂着“某某分理处”或“某某储蓄所”字样,外表朴素,很少有豪华张扬的。除了“大银行”以及临街繁华地段的几家银行显得比较气派外,其他的就跟小百货商店那么大。小而窄的门面,高而旧的桌椅,昏暗陈旧的吊灯,水泥砌平的地面,再加上被银行师傅磨得发旧的大算盘、笨重的大钢箱,基本构成了营业网点的所有家当。像许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当年的我就坐在三张桌子拼起的“丁”字柜台前,每天收收付付,写写算算,重复着简单划一的数字劳动。每逢夏季,没有空调的营业室炎热难耐,打开电风扇也只往地面上吹,生怕桌面上的账页被风吹散;到了冬天,尽管屋里有暖气,但外面的寒气却因门的不断开启而直逼柜台,我们只好搓着手,跺着脚,一边招呼进进出出的客户,一边写写算算。就这样寒来暑往,当年的银行当年的我们,用百分之百的手工操作服务着老百姓,温暖着储户的心。
那个年代,人们进出银行,也没有太多的选择。看来看去,只有传统的几项业务:活期储蓄、定期储蓄、定活两便、零存整取,还有一些信汇、电汇„„.当客户走进银行,见柜台里的工作人员低头算帐,他们或观望,或小心翼翼地询问,得到准确的答复后,他们会自己找到该排的队伍里等着办理业务。除了存钱和取钱,市民们似乎对银行服务没有太多的奢望;而当时的银行也大多抱着“坐等顾客上门”的想法,存不存由你!
如天公造物般的神奇。也就是十几的工夫,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金融产业的不断创新,使银行的面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昏暗破落的窄小门面统统改换成宽敞明亮的气派门面,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不约而同地成为新型都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走进银行大厅,人们再也听不见拨拉算盘珠子的“噼里啪啦”声响了,轻柔的背景音乐和着电脑键盘演奏出的欢快旋律,无不令人心旷神怡;原先那高不可攀的柜台连同阻隔银行与客户情感的篱笆一起被卸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张显人文关怀的“低柜式”服务;智能化的服务设施把银行人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了出来,丰富的个性化金融产品为居民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银行的营销模式,也早已突破了传统的“收收付付”,“金融财务顾问”、“理财经理”、“客户经理”等新名词纷纷跃入人们的眼帘,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流行时尚,则使百姓的金融生活空间更加广阔。涉及居家理财甚至衣食住行的各项服务只需轻敲键盘,几秒钟内就可以搞定。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手头日渐宽裕的都市人在**银行理财经理的启发下,真切体会到了金融理财的妙处。琳琅满目的金融产品,使市民进银行就像逛超市一样地便利:缴纳电话、水电费、税款、保险费可以通过银行自动转帐,买车购房可以到银行按揭贷款,炒股可以借用“银证通”,汇款可以乘“汇款直通车”、“全球快汇”,还有银行卡、保管箱、基金、“外汇宝”、个人支票、保险代理等等金融产品,叫人应接不暇。
记得银行卡刚刚面市不久,当时的信用卡还是“养在深闺人未知”,老百姓习惯于用现金支付结算,许多商家兴致不高,生怕用卡结算线路不畅而影响自家生意,纷纷摆出“拒卡千里”的姿态。当时手拿银行卡消费,在许多商场经常遭到冷遇,后面排队的顾客更是对你投以不耐烦的责怪目光,仿佛你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儿。而如今事过境迁。随着银行卡存款、取款以及查询、转帐、消费等等使用功能的丰富,银行卡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亲密伙伴”。上街买菜、买衣服、买家里的日常用品,哪怕只消费几元钱,银行卡也会轻松搞定。老百姓和银行卡可以说形影不离了。就我的朋友来说,随便打开他们的钱夹,现金肯定不多,但牡丹信用卡、牡丹贷记卡和牡丹灵通卡等各色银行卡被一层一层地插在皮夹子里,时时带在身上,依着各自的理财和消费喜好,各有不同的长处,倒也用得得心应手,很是惬意。本人喜欢用卡的最大理由,是因为它轻薄、小巧,易于携带,而且兜里揣着银行卡,走到哪里都有一种心神笃定的感觉,有底气,好像带着一个随身银行。平时跟着同事逛商场,看中一两件衣服就往身上套。同事评头论足一番,随手就掏出牡丹贷记卡来一刷。只听pos机“吱吱”地响几下,按几个密码,签个字,拿张小票,省了数钱的麻烦。更潇洒的是到外地出差,无须傻里傻气地揣上厚厚的现金。宾馆结帐、饭店吃饭、商场购物全部刷卡;现金用完了,再去取款机上提钱就成了。
前些时候,陪一些内地客人参观**市**路上的“大银行历史展馆”,里面浓缩了***金融60年的风云。
第二篇:银行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选登
转眼十几年的光景过去了。从大学毕业分配进银行,一路奔波着,忙碌着,记忆中的一些琐碎往事似乎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有些模糊了。但是当年工作的点点滴滴,那些与**银行一路走过的岁月却日久铭新,令我终生难忘。
参加工作的第一站--**银行**分理处与今天的**银行网点有着天壤之别的厚实和朴素,是我最早接受金融启蒙的开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始。80年代末,当时的银行网点,门牌上大都挂着“某某分理处”或“某某储蓄所”字样,外表朴素,很少有豪华张扬的。除了“大银行”以及临街繁华地段的几家银行显得比较气派外,其他的就跟小百货商店那么大。小而窄的门面,高而旧的桌椅,昏暗陈旧的吊灯,水泥砌平的地面,再加上被银行师傅磨得发旧的大算盘、笨重的大钢箱,基本构成了营业网点的所有家当。像许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当年的我就坐在三张桌子拼起的“丁”字柜台前,每天收收付付,写写算算,重复着简单划一的数字劳动。每逢夏季,没有空调的营业室炎热难耐,打开电风扇也只往地面上吹,生怕桌面上的账页被风吹散;到了冬天,尽管屋里有暖气,但外面的寒气却因门的不断开启而直逼柜台,我们只好搓着手,跺着脚,一边招呼进进出出的客户,一边写写算算。就这样寒来暑往,当年的银行当年的我们,用百分之百的手工操作服务着老百姓,温暖着储户的心。
那个年代,人们进出银行,也没有太多的选择。看来看去,只有传统的几项业务:活期储蓄、定期储蓄、定活两便、零存整取,还有一些信汇、电汇…….当客户走进银行,见柜台里的工作人员低头算帐,他们或观望,或小心翼翼地询问,得到准确的答复后,他们会自己找到该排的队伍里等着办理业务。除了存钱和取钱,市民们似乎对银行服务没有太多的奢望;而当时的银行也大多抱着“坐等顾客上门”的想法,存不存由你!
如天公造物般的神奇。也就是十几的工夫,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金融产业的不断创新,使银行的面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昏暗破落的窄小门面统统改换成宽敞明亮的气派门面,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不约而同地成为新型都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走进银行大厅,人们再也听不见拨拉算盘珠子的“噼里啪啦”声响了,轻柔的背景音乐和着电脑键盘演奏出的欢快旋律,无不令人心旷神怡;原先那高不可攀的柜台连同阻隔银行与客户情感的篱笆一起被卸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张显人文关怀的“低柜式”服务;智能化的服务设施把银行人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了出来,丰富的个性化金融产品为居民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银行的营销模式,也早已突破了传统的“收收付付”,“金融财务顾问”、“理财经理”、“客户经理”等新名词纷纷跃入人们的眼帘,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流行时尚,则使百姓的金融生活空间更加广阔。涉及居家理财甚至衣食住行的各项服务只需轻敲键盘,几秒钟内就可以搞定。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手头日渐宽裕的都市人在**银行理财经理的启发下,真切体会到了金融理财的妙处。琳琅满目的金融产品,使市民进银行就像逛超市一样地便利:缴纳电话、水电费、税款、保险费可以通过银行自动转帐,买车购房可以到银行按揭贷款,炒股可以借用“银证通”,汇款可以乘“汇款直通车”、“全球快汇”,还有银行卡、保管箱、基金、“外汇宝”、个人支票、保险代理等等金融产品,叫人应接不暇。
记得银行卡刚刚面市不久,当时的信用卡还是“养在深闺人未知”,老百姓习惯于用现金支付结算,许多商家兴致不高,生怕用卡结算线路不畅而影响自家生意,纷纷摆出“拒卡千里”的姿态。当时手拿银行卡消费,在许多商场经常遭到冷遇,后面排队的顾客更是对你投以不耐烦的责怪目光,仿佛你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儿。而如今事过境迁。随着银行卡存款、取款以及查询、转帐、消费等等使用功能的丰富,银行卡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亲密伙伴”。上街买菜、买衣服、买家里的日常用品,哪怕只消费几元钱,银行卡也会轻松搞定。老百姓和银行卡可以说形影不离了。就我的朋友来说,随便打开他们的钱夹,现金肯定不多,但牡丹信用卡、牡丹贷记卡和牡丹灵通卡等各色银行卡被一层一层地插在皮夹子里,时时带在身上,依着各自的理财和消费喜好,各有不同的长处,倒也用得得心应手,很是惬意。本人喜欢用卡的最大理由,是因为它轻薄、小巧,易于携带,而且兜里揣着银行卡,走到哪里都有一种心神笃定的感觉,有底气,好像带着一个随身银行。平时跟着同事逛商场,看中一两件衣服就往身上套。同事评头论足一番,随手就掏出牡丹贷记卡来一刷。只听pos机“吱吱”地响几下,按几个密码,签个字,拿张小票,省了数钱的麻烦。更潇洒的是到外地出差,无须傻里傻气地揣上厚厚的现金。宾馆结帐、饭店吃饭、商场购物全部刷卡;现金用完了,再去取款机上提钱就成了。
前些时候,陪一些内地客人参观**市**路上的“大银行历史展馆”,里面浓缩了***金融60年的风云。当看到营业大厅内复
血蟒传说 殓魂 左路天王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制的20世纪40年代“大银行”办公场景时,这些内地客人无不啧啧赞叹几十年来***金融发生的惊人变化。作为**银行***分行的一员,也因为亲历了银行十几年的变迁而感慨万分。
感谢时代赋予我的幸运,让我有缘走上**银行的工作岗位,亲眼目睹***金融业的巨大变化,以及由此给广大老百姓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我深信,在我国改革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发展大潮的推进下,**银行***分行的明天将会更加迷人。
血蟒传说 殓魂 左路天王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街道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选登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中华儿女摆脱屈辱压迫、贫困落后的60年!是取得举世瞩目辉煌成就的60年!是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60年!
1949年,历经磨难和疾苦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华夏历史由此翻开全新一页。中国人民在自己当家作主摸索前进的征程中,精神焕发,信心百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倍,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着各种各样的考验。在建国初期满目疮痍的经济复苏中,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浪潮中,在风风火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新中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边缘发展到gdp总量、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前列,在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中国60年来发生的巨变令世界为之瞠目,中华儿女用60年的心血和汗水谱写出一部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壮丽史诗。
伴随着祖国的繁荣昌盛,60年来,生活在天府之国的**儿女,也在默默地为改变家乡的面貌,不辞劳苦,埋头实干,一代又一代传递着发展**、富民强市的接力棒。同样的,这60年来,**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并朝中国西部综合交通枢纽、通信枢纽以及物流和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目标快速迈进。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主城区不断向外扩张,**街道位于**东三环路两侧,理所当然的成为**城市向东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部新城的核心区域。幅员面积27.38平方公里,辖7个社区,5个行政村,现有人口1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万余人,城市人口突破10万人,城市化率超过90%。正在建设的10平方公里生态公园、**体育竞技中心等重点项目将加快**融入**主城区的步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实施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从一个偏僻的农村小镇发展成为国际特大城市——**主城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板块。**,正以神奇的变化演绎着新中国发展的奇迹。
财政剧增演绎小康图景
以前,**街道是一个落后的农村建制乡,时称石灵。据档案资料,当时的**除了很少的农业税外,几乎没有一份钱的其它财政收入,全靠上级拨款扶持。
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经济总收入仅767.35万元。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家三线调迁军工企业调迁到**,“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大城市对**的辐射力增强,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亿元大关,达10004万元;1993年达3亿多元,1994年达5亿多元,1995年达7亿多元……进入新世纪来,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都以亿元为单位不断向新的记录攀升。
新中国成立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人均纯收入不断实现新突破。198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21元;1990年,**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元;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 3000元;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超过6000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接近7000元。
截止上个世纪80年代,**财政收入几乎为零。直至上世纪90年代,**依托军工企业内迁、东部副中心和东部新城建设,引进和建设了新**大学、**第一大车站**车站、10平方公里**公园、**体育竞技中心等重大项目,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2007年,财政收入一举突破1亿元大关,成为名副其实的“亿元街道”。
城乡统筹演绎发展新篇
长期以来,**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乡,城乡二元结构相当明显。据当地老人回忆,以前的**基本上都是农村,仅有的一条街,也是过路街。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东部副中心的建设和**大学的迁入,特别是城乡统筹战略实施后,**的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小街摇身一变换新城,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破解。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业人口只剩1万多人。这1万多农民虽然仍处农村,但却享受着高度的现代文明。经过不断的建设与改造,农村交通已经四通八达,连接城东新区两大核心组团的十洪路、连接三环路的灵龙路、连接成洛路的东洪路已经全部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另外,自来水、天然气、光纤、宽带也已通农村。农民的收入也接近市民的收入水平,部分农民的收入已远远超过城市人均收入。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已经和城市没有差别。
如今,**城市化率已经突破90%,成为**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里人和农村人都享受着同等的“城市待遇”。从配套建设来看,完善的基础设施已实现城乡全域覆盖。供水建有**市自来水公司供水的dn300mm的自来水管体和2座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3万吨;供电有变电站1座,变压器165台,供电总容量2000万kwh;供气站有4座,供气能力达60万立方/日,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龙星公司相连的长输管网双气源供气;通讯有程控电话装机容量15万门,余量充
狂战诀 金莲别录 大唐流氓海盗 限制级召唤 让子弹飞翔 绝顶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庆祝建国60周年审计系统征文选登
庆祝建国60周年审计系统征文选登
“工作、实践、学习、提高”是我十年内审工作的经验总结。
与内部审计“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1994年春。那时,公司进行内部机构改革,设置了审计科。为充实审计力量,公司领导把做了13年财会工作的我从财务科“优化”到了刚设立的审计科,这样,就开始了我的内审职业“生涯”。
初涉内审,对审计程序、技术和方法不甚了解。由于刚设立内审机构,公司领导比较重视,为我们订阅有关报刊、杂志,购买审计书籍。我和其他三位边干边学,当时的主要工作是进行以理顺下属单位财务账目为目的的财务收支审计。按公司领导要求,把下属十多个非独立核算单位过去十年的会计账目全部理顺、清理,工作量是比较大的。由于我们单位会计业务比较简单,当时又有地方审计局经常来指导工作,我们的审计工作开展的比较顺利,为公司加强经营管理发挥了一定作用。
回顾我们单位过去的内审工作,特别是对于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我深有感触:相对独立的内审机构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审计人员也是慢慢减少。XX年中,公司撤消了存续六年的审计科,合并到公司纪检部门一直到如今;审计人员也从开始时的四人,“鼎盛”时期增加到五人,期 间该退休的退了,该调动的走了,到目前只有我们二位审计人员坚守“阵地”。和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内审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不合理,不符合公司经营管理的需要,内审工作发展缓慢。
十年的内审工作实践表明,内部审计确实为公司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些成绩有可以数字金额表示的,如1998—1999年帮助公司回收沉淀欠款130余万元,近几年开展的基建审计,核减工程造价56万元,总体审减率达12%,查处舞弊、损失、浪费金额,等等;也有无法以数字金额表示的,如评价、修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了经营管理,堵塞了漏洞,等等。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领导层仅仅以能够看到的数字金额来衡量我们内审工作成绩,忽视了那些看不到的、无形的成绩,这是非常片面的。
总结自己的工作经历,由不懂内审的财务岗位而分配到这份工作,经过实践,并不断地学习,到业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经过实践,再学习理论,可以促进工作。做内审工作期间,先后考取了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格,XX年参加了CIA考试,虽然没通过,但也学到了新的知识。有时想,考取这些资格有什么用呢?工资不涨、职位没提,考试成本与个人效益不成正比,有些惋惜。但是,学到的东西是自己的,武装了自己的头脑。考试可以促进学习,把所学到的知识运 用到实际中,又能促进业务水平的提高。
通过十年的实践,我已经热爱上内部审计。中国内审任重道远,相信:通过我们内审人不懈努力,勤恳工作,内审事业前途是光明的。
第五篇:政协干部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选登
岁月如梭,在政协机关岗位上已整整十年了。十年的政协工作经历,让我的知识与修养、人格与能力、思想和眼界都得到了提高与升华。如今,在我对生命的回味与展望中,更多的是对政协这十年历练的满足,对今后工作生活的信心和憧憬。
政协这十年,是学习的十年。首先,应当说政协是学习的好地方。一方面,在政协有难得的学习对象,政协领导
多是从党政一线岗位转过来的,他们知识面广、阅历丰富、经验宝贵,是年轻干部啃不透的一本教科书。另一方面,日常面对的政协委员是各界的精英,又各有专长,信息通达,是真正的良师益友。进入政协这个大家庭,我无时无刻不在这个幽雅环境中,学习领导们在工作生活上的经验,感受长者前辈们的人格魅力。其次,政协议政建言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学习成为一种必需。政协履行职能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多个层次。这就要求,政协机关干部必须及时学习了解把握方方面面的理论与知识,在知识能力上不仅要专,还要全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也是政协机关干部的职责。在实际工作中,我真正感受到在一个课题面前,知识的贫乏、学习的紧迫、求知的欲望是那么深刻强烈。在工作之余,我不敢懈怠,抓住一切时间充电学习,逐渐成为了一种放不下的习惯。
政协这十年,是历练的十年。政协工作看似很“虚”,但结果往往是实的,只是从“虚”到实有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政协得以用武的广阔空间。十年间,在机关的组织领导下,我与同事一起下乡镇农村、到部门单位开展调研、视察、座谈活动,形成调研报告近40份。在一次次忙碌中,伴随着苦累,甘甜和欣慰也写在了脸上,记在了心里。记得那是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初,诸城市委提出“五年再造一个新诸城”的发展目标,重大举措之一是设立经济开发区,实施城区北扩东移。当时,对这件大事、新事,部分干部有看法,一些村民要说法,市里急需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市政协及时安排关于推进这项工作的调研,要求我负责调研报告的起草。我心里确实感到难度很大,同时又觉得责任重大。我和同志们推开其它事泡在下边,用了不到20天的时间,掌握了基层群众的想法愿望,又了解了先进地区的成功做法,学习了相关政策法规,在此基础上,向市委市政府报送了《关于处理好五个关系,加快开发区建设的报告》,效果很好,让我感到政协也能上一线,同样有地位。2002年7月,我参与了市政协举办的诸城市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员暨著名高校科技成果洽谈会,见证了北大、清华等20多所高校的专家教授与我市乡镇、部门、企业洽谈的热烈场面,192个合作协议成功签署。我市政协牵线搭桥,开展如此高层次、大规模、高密集的科技交流合作活动,在系统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尤其是我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撰写的以政协委员服务提升农村社区水平为主题的稿件,在人民政协报的头版头条刊发,感到极大的满足和振奋。
政协这十年,是收获的十年。在组织和领导的关心下,在个人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我有了许多收获。首先收获的是能力素质的积淀。针对政协机关工作服务性强、文字要求高等特点,着重加强写作能力的培养,使得坐下能写、站起来会说的本领有了较大长进;在诸多的政协会议、活动组织中,沟通协调能力得以提高。其次,收获的是友谊。政协是个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是社会各界优秀人士代表的大家庭。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在服务工作中,与各级党政领导同志、社会专家学者、基层普通群众接触交流,是一大幸事,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感情、凝聚了人气。再次,收获的是信心和希望。随着国家民主进程的加快和政协履行职能、促进发展成果的不断扩大,其地位和影响都有了显著变化。作为一名政协人,感受深刻。我们正在看到,在宽松有利的环境中,在广阔光明的舞台上,政协人心齐、气顺、劲足,政协履职步伐坚定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