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餐饮活动如何才能变“死”为“活”
餐饮活动如何才能变“死”为“活”
作者:邵珠富 时间:2011-11-8 字体:[大] [中] [小]
10月29—31日,连续三天,夜夜到深夜两点,对一个不擅长熬夜的我来说,折腾得是不轻的,熬夜是为了参加舜耕舜和2011冬季菜品交流会,我是评委,除了认真负责凭着良心给参与的厨师打分外,中间邵珠富还学到很多东西、感受了很多感受、思考很多问题。本着“没有总结就没有发言权”的邵珠富理念,沉下来的时日里,邵珠富觉得很有必要总结一二。所以,活动最后一天,突然心血来潮,编发了几个牵强的顺口溜,今天适度进行了一下完善。或许这中间的内容对餐饮行业如何搞活动、如何搞一个生机勃勃的活动有所启示——
有了快感你就喊,不要黑夜抛媚眼
参加整个活动,最大的感受就是,舜耕也好,舜和的天发舜和、天禧舜和、舜和商务或者舜和国际四家店也好,他们在山东的餐饮界绝非浪得虚名,果然名不虚传,个个都有真东西、玩的都是真家伙。然而,可能是受鲁文化的影响所致,他们大多还是干得多说得少。
诚然,对一个人做了也不说,这肯定是一个优点,但对营销而言却并非优点,毕竟好产品还得会吆喝。不吆喝有可能会成为营销进展的桎梏,几家店的“不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服务员“不说”。或许是与厨师们沟通不够的原因,服务员在介绍菜品时,只是简单地报一个菜名,对于菜的原材料、加工工艺、厨师的名头等是“打死也不说”,这样做的结果是,厨师做得再用心的(从活动中厨师的介绍可以看得出)、用的原材料再昂贵再的道(家产品也有品牌,品牌的菜和没品牌菜价格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也没有传播出去,如同于“黑夜里抛媚眼”,厨师“在这里”再怎么努力,食客“在那里”也感受不到。没有了服务员的对接,二者成了一对平行线。
2、大厅里的“不说”。作为核心竞争力的菜品,尤其是主打菜,酒店是没有必要遮着掩着挡着藏着的,应该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无意识”地展示出来,自己不说,自然厨师的好多工作都成了无用功,可惜了他们的一番苦心。对于确实是人无我有的菜品,像舜和的苹果牛扒,大厅里理应是有所展示的,结果呢?邵珠富没有看到。也或许是他们有,但至少不在显眼的地方。
3、消费者的引导“不说”。相对于前两者是物理变化,这一条则属于化学变化,在这一点上,王赛时教授深有体会的感受的。他强调,每道菜上来时,一定要将品尝这道菜的感受和体会描述一下。通过你的描述,消费者会奔着你思路去体验,最终自然而然地会得出你引导的感受。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认识是一致的。通过“说”出来,引导和暗示消费者顺着你的思路去品尝,感受可能也就完全不一样了。
现在呢?“厨师”在那里拼命地工作,“服务员”忙于程序,“大厅”没有主动地向客户展示你的核心竞争力的说,自然,营销就成了“黑夜里抛媚眼了”,效果全靠顾客自我感受了。
好的菜品会说话,跳舞也不在话下
在天发舜和,有一道菜被厨师描述为“在桌上能跳舞的菜”,这道菜的名字就叫“石锅嫩鱼片”。一句话,让所有评委眼前一亮、耳膜一震,毫无疑问大家是都记住了。这位厨师的描述非常的形象到位,假如他做营销,未必就不比做厨师做得好。
类似的还有天发舜的意境干拌牛肉,真的吃出“意境”了没?这个不好说,但至少厨师在起菜名的时候想到了,这就是成功。
在好多酒店,我一直强调,不论是整桌也好、每道菜也好,一定要尽量学着去表达一个主题,让好的菜品本身自己会“说话”,让一道道菜表达的一个个主题,这个主题既可以是“实惠”,也可以是“时尚”,还可以是“健康”,又可以是“潮流”……不在于靠的是哪门子“谱”,关键是得靠一门“谱”。大而化之,不仅仅是一道菜如此,整桌菜也理应如此。
一道会说话的菜,彰显的是一桌的餐饮文化;一桌会说话的菜,彰显的自然是酒店的餐饮文化。唯有如此,才能够让消费者印象深刻,营销竞争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更是产品在大脑中的印记的竞争。
假如五家“舜”字辈的酒店,不仅能够提供“会说话的菜”,而且还能够提供“会跳舞的菜”,而且通过服务员的描述表达出来,那么他们的营销就不再是“冷冰冰”,面,而是“热乎乎”,而“热乎乎”的营销焉有营销不好之理?
“舜和队”“山东队”,还可组个“国家队”
在舜和,有机豆芽是自己发的,类似的还有花生豆芽等,我们可以称这类菜人无我有的菜为“舜和队”;
“马家沟的芹菜”“苍山的带豆粥”“胶东的蒸虾酱”“莱芜的黑猪肉”“潍县的蒸鸡”,还有我忘记了产地的桃胶,等等,这类菜原材料采购来自于国内各地,我们可以称为“山东队”或 “国家队”;
而类似的还有南美(记不清是哪个国家的了)的“象跋蚌”、加拿大的野米海参等等,这可以称之为“世界队”。
如果有意识地在所有菜品的名称上加上一个原产地的名字,则某一道菜就被赋予了特别的含义,一道“死”的菜也就“活”了,而菜品呢也就包含了更多的内涵了。
试想,你吃的一道普通的蒸鸡和你正在吃的是一道潍县的蒸鸡,感受会是怎样的不同?试想,一个普通的豆芽炒猪肉和一个舜和自发的有机豆芽炒莱芜黑猪肉,哪个会更被消费者津津乐道?此时如果稍加服务员的引导和推荐,消费者的认知肯定会大为改观,请客的人和被请的人同时会大感有面子。在大多工作都已经做好了的前提下,此时你再稍微加深一点,让消费者印象更加深刻,何乐而不为?这不正是邵珠富的一厘米营销吗?
咱做的菜真不赖,就是缺少张名片
毫不客气地讲,舜耕也好,舜和各店也罢,他们提供的任何一道菜都没有任何问题,绝对属于省内的一流水平。但在对菜单的描述上,还是太实在、太土气,缺少一个响亮的名字,此时很难有让消费者记忆的点,故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倘若请个像王赛时教授这样的大师,给起一些文雅而高雅的名字,每一道菜就有了一张名片,效果可能就一下子就好得不得了。倘若再请邵珠富这样的无厘头再给起一些记忆深刻而且三年五年忘不了的菜名,则每道菜“无声胜有声”,就有了一张你不用刻意去传播但消费者会“下意识地”替你传播你的菜名,以致于好多来吃饭的食客因为你没有给他提供这道叫得响的菜而对你耿耿于怀,要投诉
直到你端上这道邵珠富起过名的菜才有可能会破涕为笑。哈哈!
由此也可以预见,菜有“名片”,是多么地重要!
你黑我白他是红,没有主题可不行
其实早在此前,我和舜和国际的任董就提到过,从菜品上来讲,这里啥都好,不比省内任何一家餐饮机构差,哪道菜拿出来都是响当当硬梆梆地,但整体上来看呢?还是感觉缺少点什么,这缺少的一点什么呢?就是主题。
其实在当评委的过程中,同样是在天发舜和,有一位大厨已经涉及到了一个黑色主题的概念,如黑豆、牛尾等,并认为从养生学的角度上来讲,冬天适度吃些黑色的食品非常有利于保健,这说明他们的厨师还是很动脑子的了,已经有意识地实现自己由“产品提供者”向“产品营销者”的转化了,让自己的产品适度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尽量多地创造出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来,这位厨师做得不错。
可惜的是主要评审过程中,这样的提及到主题的或者是真正懂得主题打造的参与人员还是太少了,再加上评委也都是厨师界人士,对菜品的品评有余而对文化的品评尚有不足,因而没有形成一个共识,或者说短时间内大家对主题打造的紧迫性还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
你点我点他也点,关键还是记忆点
整个冬季菜品交流的过程中,任董事长和王教授均提到了邵珠富那“消费者满意不如消费者记忆”的理念,这说明不论是企业家也好,社会公众人士也好,大家都认识到了记忆点的重要性,也与邵珠富产生了高度的共鸣。
大家之所以对某一人或者某一事物记住,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被你记住的人或者事的某些特征给你是否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比方说同样是餐饮行业,提及“牛头”我首先想到的是原粮粗菜,因为当时在他们的店里提供的牛头的确一度让我的朋友震撼;提及“鸽子”,我首先想到的是崔家烧鸽;提到“肥肠”,我首先想到的是食海会心的肥肠,因为我帮他们打造过一个“济南肥肠王”的概念;包括提到辣椒炒肉,我可能想到的就是“葫芦康”,因为他是最早将此打造成一个招牌菜的企业,等等;
同样是非餐饮行业,“凉茶”我的第一印象是王老吉,“可乐”我的第一印象是可口可乐,“酱香型”白酒我首先想到的是茅台,“浓香型”白酒我首先想到的是五粮液。如是种种,皆因他们在我的大脑里留下了独有的印记。
回到这次参评中,让我眼前一亮,有可能形成我的记忆点的词汇有“苍山带豆粥”“黑猪肉有机豆芽”“老潍县蒸鸡”“意境干拌牛肉”“红煨野生甲鱼”“湖北雷公鸭”“加拿大野生刺参”“马家沟芹菜”“秋葵拌冬笋”“翅汤雪花牛肉”等具体内容,对邵珠富个人而言,从上面的名单你可以看得出来,一是带有地名的菜名我比较容易记住,如“加拿大”“老潍县”“湖北”“苍山”等;二是带有时尚消费的热点词我记住了,如“野生““有机”“黑猪肉”等;三是一些比较昂贵的或邵珠富不经常吃的菜记住了,如“甲鱼”“刺参”“秋葵”等;四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如“老”“意境”“雪花”等。
那么菜名究竟应该怎样起呢?从上面本人的喜好我们完全也可以看出些许端倪来的,好的菜名要么有“地名”、要么靠“潮流”和“时尚”、要么打本地没有的菜名“差异化”、要么要带有“感情色彩”。当然,邵珠富个人感兴趣的、能够记忆的词或许代表不了大家,因为每个人的消费水平、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可能会大不相同,注定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兴趣的“点”,但至少从这里我们还是能够摸清一些消费者的思路和想法的。顺着这个思路,你会发现起菜名的学问也是很大的,正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啊。
第二篇:好好活因为我们会死很久读后感
好好活因为我们会死很久读后感
作者安热拉·利埃比不是文坛大家,也不是有多显赫的学识背景,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法国主妇,在经历“死去”的11天后,用自己徘徊踌躇、踽踽独行在生死边缘的痛苦深刻的经历,诉说着一份让他人“珍视生命”的宣告,发自肺腑,感人至深。
故事源于安热拉刚刚从昏迷中苏醒过来的心理感受,有意识但不能言不能动也不能自己呼吸,所谓的“脑死亡”状态,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清醒着,能感知周围的人声,但被大家认为是一个“死亡”之人,这是何等被黑暗笼罩着的没有任何希望,没有任何生气的“活着”。很长一段篇幅叙述着她自己听到的周围的谈话,读者会紧紧的揪着一颗提心吊胆的心,随着她的叙述忽上忽下,为她的命运担忧害怕着。在她的这段时间的黑暗生命中不分昼夜,感知不到晨露未曦、幕落黄昏、长夜未央、只余下时有时无的人声,或悲喜交集于至亲的熟悉嗓音,或痛苦害怕于陌生医生一句“脑死亡”的命定,直至对至亲说出放弃的语句,那种恐惧无以言表,读者设身处地的思虑足以体会亲历。曙光转折于亲人的不弃不离,尤其女儿述说着第三个孩子即将降临,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终于爆发了一滴极其珍贵的眼泪,让亲人见证自己还存在于这个世界,慢慢的,在11天若即若离的状态中逐渐走回到亲人的视线中,“7月25日脱离昏迷状态;27日能左右摇头;8月3日活动了手指;6日用‘是’和‘不’进行交流……”。可以想见恢复不是很容易,后面还有很长的荆棘需要突破。
之后很大篇幅叙述的是逐渐康复的过程,艰难但需要更大的勇气,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才能真正走回到亲人们的怀抱中。尤其脱离呼吸机一段,对于常人的与生俱来的直觉功能,她却要辗转于泥泞中,艰难的适应,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生命。那种无奈,就像鱼儿感叹自己不会游泳,鸟儿仰望蓝天却不会飞翔,花儿谢了不会再开……这段康复阶段包括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器官的恢复过程,因为是从死亡线上回来的人啊,在此不做赘述,很凄惨但又何等的坚忍!
故事结束在主人公和亲人流连忘返于红峰勃朗峰迤逦壮美的风光中,她的病好了,但没完全康复,仍然需要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痊愈,但崇山峻岭见证了一个妇人生命的奇迹!末了一段“另眼看昏迷”给所有人留下了一个“不解之谜”,人的免疫系统、神经纤维是一个极其复杂而费解的知识领域,很关键的是她的亲身经历见证了一个信息,“一个处于深度昏迷中的人可能具有完全清醒的意识。”请善待生命,不轻言放弃生命!这是书的末尾对所有从医人员以及芸芸众生呐喊出的一句发自肺腑的格言,意义深远,愿天下人珍视生命、正视生命!
第三篇:《好好活因为我们会死很久》读后感
《好好活,因为我们会死很久》读后感
刚刚收到书时,我便对标题有一些疑惑,作者为何对生与死有着这么大的感触呢?
我继而带着这个问题翻开了书,我一向对那种生啊死啊的书不是太感冒,主要是因为对于生死我也不是太了解。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的时候,才发现这本书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 读完本书,热爱生活的人,会坚定自己的信念。怀疑生活的人,会得到问题的答案。憎恨生活的人,会找到热爱的理由。”
“和死亡相比,活着无论多痛苦,都是一种幸运。”是啊,和死亡相比,别的痛苦又算得了什么?当你忍受着痛苦爬起来看到一抹朝阳的时候;当你睁开眼发现自己还在这世界上的时候;当你能看到万千事物,能听到“唰唰”地风声,能感受到和煦的阳光之时,你都是幸运的……
能支撑人活下去的不是智力,更不是耐力,而是意志力。能使人存活的不是药物,更不是手术,而是你自己。如果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就算是药物想助你一臂之力,都不知道你的手在哪。
在安热拉想要呼吸时,她的第一选择是自主呼吸而不是呼吸机。人不能过度依赖于机器,就像依赖于电子产品,当脱离了机器,脱离了电子产品,你该怎么办?
“只有真正面临死亡,人才会真正懂得生命的珍贵。”“有些医生专门治疗心脏,还有些医生专门治牙、治眼……但谁来治理病人呢?”这句话看似有些冷幽默,但反映了一个问题——“再精密的技术也难以保证一定能治好病”。
作者安热拉说:“我们失掉的不仅是自己的身份,还有自己的隐私。我们的身体不再是自己的了。”这一点确实说的对,当身体生了病,住进了医院,一切都要听从着医生的吩咐。无论你的身份如何,在医院里,永远是医生最大。
不仅仅是生病,人生中的任何时候都要乐观面对生活。每一天都要过得充实,过得快乐,就像最后的一首诗《把每天当末日来拥》。
第四篇:为祖国而活
敬爱的党组织:
“我认为阶级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它最后所凭借的是以暴力为根据。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看到后我首先想到的是这样几句话,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党*。从某方面来说爱因斯坦的观点和我们中华民族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像没有阶级的区别,想淳朴的民风,这也是我向往的,这也是我一直想要也在追求的,不被现在世俗的风气所同化是我一直坚守的底线。
“人们会清楚地发觉,同别人的相互了解和协调一致是有限度的,但这不足惋惜。这样的人无疑有点失去他的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的心境;但另一方面,他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为别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并且能够不受诱惑要去把他的内心平衡建立在这样一些不可靠的基础之上”。“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我自己受到了人们过分的赞扬和尊敬,(资源来自xiexiebang)这不是由于我自己的过错,也不是由于我自己的功劳,而实在是一种命运的嘲弄”。“ 在人生的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而群众本身在思想上总是迟钝的,在感觉上也总是迟钝的”。
读了这些我才明白什么事大智大会,什么是真正的谦虚,什么是真正的大师,真正明白的人不会急于向世人将他只带什么,明白什么,发现什么,他会做的事,闭门在屋一次又一次的的思考,一次有一次的验证,证实。真正的智者不会给予佛顶他人的观点,不管这人是比自己强的大师,还是比自己弱的市民,他时刻保持的是一种虚心学习的态度,看到的永远是别人的优点,自己的不足,时刻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也的心态,对这个社会关注永远大于自己的利益,这是我应该学习的地方。从这里我发现了自己的肤浅。没有自已的原则,盲目的学习他人的有点,找不到自己正确方向。
我会从新树立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我要时刻坚守自己的原则。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心家人。不再只是为自己活着而活着,我要让自己的生活也丰富起来,有意义且充实。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五篇:为梦想而活
尊敬的党组织:
“没有梦想,何必远方”。大一的我们或许青涩,看似懵懵懂懂,看似浑浑噩噩,但我们对于未来职业的规划却也开始了较为理性的思考。而今我们在踌躇满志的同时也更多的将梦想具体化,结合自身的条件与国家的政策方针,争取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乃至人生规划。面对今后将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已早早地感受到了来自未来的压力。正所谓矛盾的双发总是相互依存,动力同样与压力相伴而存。
作为一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子,在寒假我参加了调查人才招聘市场的实践活动。偌大的一个人才市场,就像一个“大集市”,各种人才在这里聚集,我们是在贩售着我们的才华能力吗?那么招聘者又是在出价收购我们的才华能力吗?其实,我觉得这些都不是值得现在的我们所深究的。我们现在更多的也许还缺乏了进入这样一个“集市”的门票吧。有这样一句话“毕业意味着失业”。是的,现在许多大学生都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在招聘会里许多毕业生捧着自己的静心制作的自荐书只求一个能够养活自己的职位的场景着实让我感慨。许多公司明确要求实际工作经验,这往往让手握许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们比较犯难,在挑灯夜战争取考试过关的日子中,或许真的少了点“实战经验”。作为招聘会的一名旁观者,看到这里,想到我们学院一向坚持“一个头脑,两个工具”,着力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的办学理念,突然更加领悟到了它的深意与创意。在培养自己的财经头脑的过程中,不经意中我们或许提高了自己对于市场信息的敏锐洞察力。结合时事,刚闭幕不久的两会中,政府明确提到,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我想,对于职业规划,其实不仅仅是未来从事某一个职业的计划,而是对于如何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争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个深刻探讨。因此,换个角度思考我们的未来职业,也许不必仅仅停留在一个如何更好应聘成功的角度,利用国家政策对于创业者的优惠,我们可以利用大学里所积累的专业素养和所培养的综合素质趁着青春的时光好好的搏一回!这样也从某种程度上拓宽了我们的就业渠道,让自己对于来多了一份选择。
诚然,每个人心中都怀揣着梦想,而梦想不是空谈,联系实际与着眼未来相结合,梦想才有被实现的一天。你我都有着对于未来的野心,如果要让这样的野心化为动力辅助梦想的实现,那么我想说与其仅仅空谈未来的,不如把握好现在的。个人的职业关系着个人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的实现,我们已经在心中划定好了自己的梦想蓝图,就脚踏实地的践行吧,一步一步迈向明媚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