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ZT公司员工关系管理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年级、专业:xxxxxxxxxxxxxxxxxxx 学生姓名: xxxxxxxxxxxx 学 号: xxxxxxxxxxxx 完成时间: xxxxxxxxxxxxxx 成 绩: 指导教师 xxxxxxxxxxxx
福建.福州.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关于ZT公司员工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摘要:员工关系管理,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关注,员工的参与和投入是企业制胜的保证,良好的员工关系管理能够极大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本文围绕着ZT公司现存员工关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帮助企业解决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员工关系管理 企业发展
一、ZT公司简介
ZT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TS集团全资子公司。目前有员工200余人,集团公司人员构成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占企业总职工人数的48%,占管理人员的71.6%;中、高级技术职称占技术管理人员的98%。
ZT实业有限公司2009年与香港JX建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公司的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00万元,合资公司经营范围为:房地产开发;市场运营管理。目前开发建设的项目为大型批发市场,项目规划占地面积为100万平方米,分三期开发,公司开发的一期项目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由文体用品城、服饰百货城、食品干调城、日杂电气城、装饰家具城、五个专业商品城以及中央大道、会展中心、物流中心、自营商业等服务配套组成,是集仓储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会展活动、电子商务、信息提供、金融服务于一体的超大型、多功能的综合商品交易基地。市场已于2009年底开业运营。
二、员工关系管理
(一)员工关系管理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员工关系管理①是在企业人力资源体系中,各级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职能管理人员,通过拟订和实施各项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行为,以及其他的管理沟通手段调节企业和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从狭义上讲,员工关系管理就是企业和员工的沟通管理,这种沟通更多采用柔性的、激励性的、非强制的手段,从而提高员工满意度,支持组织其他管理目标的实现。其主要职责是:协调员工与管理者、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引导建立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下“员工关系管理”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实现人员与岗位匹配、员工发展、员工激励和有效沟通等工作。但是“员工关系管理”在很多民营企业管理者眼里还是一个陌生的字眼,远远没有“工作计划”、“绩效考核”等工作那样被受到重视,从组织发展的角度来看,员工关系管理是实现“人与事”的最佳配合,保证组织目标顺利完成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一个组织照顾员工各方面的合理需求,留住并激励优秀人才,鞭策或淘汰不合格员工的重要手段。从员工个人发展来看,员工关系管理是帮助员工实现其自我职业规划的必要措施。
(二)员工关系管理中包含的内容
1、劳动关系管理。
劳动争议处理,员工上岗、离岗面谈及手续办理,处理员工申诉、人事纠纷和以外事件。
2、员工纪律管理。
引导员工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劳动纪律,提高员工的组织纪律性,在某种程度上对员工行为规范起约束作用。
3、员工人际关系管理。
引导员工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创建利于员工建立正式人际关系的环境。
4、沟通管理。
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引导公司上下及时的双向沟通,完善员工建议制度。
5、员工绩效管理。
制定科学的考评标准和体系,执行合理的考评程序,考评工作既能真实反映员工的工作成绩,能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6、员工情况管理。
组织员工心态、满意度调查,谣言、怠工的预防、检测及处理,解决员工关心的问题。
7、企业文化建设。
建设积极有效、健康向上企业文化,引导员工价值观,维护公司的良好形象。
8、服务与支持。
为员工提供有关国家法律、法规、公司政策、个人身心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协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
9、员工关系管理培训。
组织员工进行人际交往、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
综上所述,所有涉及到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的方面,都是员工关系管理的内容。而“员工成长沟通管理”是管理者进行员工关系管理的重点。
(三)员工成长沟通管理的内容与目的
员工成长沟通可以细分为“入司前沟通、岗前培训沟通、试用期间沟通、转正沟通、工作异动沟通、定期考核沟通、离职面谈、离职后沟通管理”等八个方面,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员工成长沟通管理体系,以改善和提升人力资源员工关系管理水平、为公司领导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四)员工关系管理的目的
目前,许多企业活力不足,管理不善,效率低下。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企业没有重视员工关系管理,未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致使员工的劳动效率和工作努力程度普遍不高,由此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市场的发展,外部竞争和内部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千方百计地留住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这也使得企业人力资源工作模块中的“员工关系管理”尤为重要。
员工的参与和投入是企业制胜的保证,良好的员工关系管理能够极大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而现代员工关系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使企业在竞争中赢取胜利。
三、ZT公司员工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笔者所在的ZT公司是集团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集团公司为民营企业,ZT公司是由港资入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也是一家拟上市公司,但公司内部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企业存在着发展速度相对不够快,公司的工作节奏比较缓慢,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企业人员激情与朝气不足。
公司当前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股份制改革、上市融资三方面。为配合公司战略,笔者认为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在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健全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同时,要疏理好企业内部的员工关系。下面仅就员工关系管理方面企业内部存在的几种突出的问题以案例的形式进行分析阐述。
(一)人力资源规划不合理,不重视人员招聘及培训工作。
公司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未给予足够重视,每年度预算中只包含各项费用支出,无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在人才引进方面,企业招聘手段单一,通常采用熟人介绍的方式进行招聘,员工入职后通常不安排新员工培训,直接上岗,并在员工任职的过程中沟通管理环节也几乎被忽略。而在培训方面,通常公司人事部会根据上级领导要求每年安排一次全体员工培训,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在培训过程中只注重过程,不注重培训的实际效果。
(二)企业没有建立系统的员工成长沟通管理。
所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没有重视“员工成长沟通管理”,没有对新员工进行“入司前沟通、岗前培训沟通、试用期间沟通、转正沟通” 等几个必要的员工成长管理环节,新员工没能及时了解企业基本情况、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及企业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特别是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及相关衔接部门等,使新员工对企业没有认同感且不能很快融入企业。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内部没有意识到部门各级管理人员在员工关系管理过程中同人力资源部门同样都是的首要责任人,他们的工作方式和效果是企业员工关系管理水平和效果的直接体现,其工作职业化程度,自身的职业修养、领导风格等均会产生重要影响。
外招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在企业中生存的问题,这个问题归根到底也是员工成长沟通管理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企业中的“空降兵”的生存问题。有统计资料表明,“空降兵”的成活率仅为30%。企业高薪引入的职业经理人并重用他们,正是很多不规范的民企解决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必经之路。随着企业规模扩张,技术和管理日逐复杂化,资本所有者及其最初的创业伙外招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在企业中生存的问题,这个问题归根到底也是员工成长沟通管理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企业中的“空降兵”的生存问题。有统计资料表明,“空降兵”的成活率仅为30%。企业高薪引入的职业经理人并重用他们,正是很多不规范的民企解决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必经之路。随着企业规模扩张,技术和管理日逐复杂化,资本所有者及其最初的创业伙伴。
(三)公司人际关系复杂,“帮派”现象严重,推行规范管理制度难度较大。
集团公司的前身是民企,各种“关系户”非常多,人员之间的关系犹如蜘蛛网一样复杂至极,它的严重程度只用一句话就可概括,集团总部50个人,48个都是靠各种关系进来的。案例三中的并问题就是“关系户”问题,而案例四所表现的是另一类问题,即公司“元老派”,也可称之为“资深人士”,他们的特点一般都是老功臣,工作热情燃烧殆尽了,“消极”处世,他们经常埋怨自己的工资低,每天人浮于事、碌碌无为地混日子。无论是“关系户”还是“资深人士”他们的影响通常都是灾难性的,破坏力十足,如果不能有效调动这部分人的工作热情,那么这类人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了企业的负担,也就是人力成本,那么如何将这部分人力成本变成人力资本,如何用好他们的同时还不影响推行企业整体的规范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
在此我们将案例二中所表现出来的另一突出问题就是“帮派”问题也归入此大类进行分析。企业中存在着不同的“帮派体系”通常是无法彻底避免的,“帮派”一般以同乡、亲友为基础,以在公司居主管以上职位的管理人员或活动能力强的员工为核心结成一个群体,工作中互相照应,业余和休息时间也常在一起活动,有共同的生活圈子,在企业中因人多势众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他们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圈,不容外人甚至公司高层轻易触动。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出于种种客观原因,抑或企业决策者自身的思维局限,民营企业用人异常重视“嫡系部队”。企业里个个部门都有“皇亲国戚”的现象屡见不鲜。
“帮派”现象给公司的正常运作带来阻力,处理带来困难,时间一久,必然成为公司的一种潜在威胁,轻则影响员工队伍的稳定和公司风气,严重时会影响正常工作秩序,直接影响公司的发展,是很多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的较难处理的“员工关系管理”问题。
那么企业为什么会出现以上问题呢?笔者从企业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如下分析:
企业不以常规方式招聘,主要是依靠各种关系介绍。
人事部门缺乏完善的员工招聘流程,对于新招聘员工没有进行必要的背景、资历、品行、心性等考评和测试,没有对进入企业的人员严格把关。 公司没有对新进员工进行入职教育和培训,没有进行规章制度的宣导,错过了教育新员工和树立公司在员工心中权威的最佳时机。 公司的规章制度不严谨,令行禁不止是常见的现象。该公司虽然有行政处罚规定,但是,公司上下养成不按规定做事、凭面子和人情解决问题的习惯。
老板忙于外部社会关系和业务等,对内部管理人员采取宽容、姑息的态度,出现一些问题也不做认真追究。平时很少召集各部门管理人员开会,对问题进行检讨、研究,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也很少相互沟通,各自为政,很多问题被掩盖。人人都知道的问题,也没有人组织解决,任帮派行为在无所顾忌中恣意蔓延。
在制度的约束作用几乎丧失的情况下,非“帮派”群体的管理人员和员工只能采取明哲保身的方式,在工作中不敢坚持原则,得过且过。即使自身利益受到伤害,也敢怒不敢言,能忍则忍,不能忍就选择走人。
四、解决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目前,该企业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刻,人才问题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公司有些关键岗位的人员各自为政,不能有效形成合力,在各自的组织中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造成了新员工很难融入企业的尴尬局面,束缚了企业的发展。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在人才留用方面实现突破,逐步更替关键岗位的不称职人员,实现管理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有效开展员工关系管理工作,创造留住人才的土壤。
针对企业内上述问题的出现,应从员工关系管理要素中的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规范:
(一)规范企业招聘用人机制,把好员工面试及人员录用关。
造成企业人员问题大多是从急切满足人员需求开始的,没有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提前做好人力资源需求规划,待企业人才急需时,人员的招聘开始不讲方法、不加选择、来者不拒。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批量招兵买马,但成功的企业始终都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不论需求多么迫切都不会草率行事。要有完整的人才选拔和招聘机制,并始终坚持自己的用人标准。首先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及行业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岗位人员需求分析,按照年度编制人员配备计划、人员补充计划、人员晋升计划、人员培训开发计划等
(二)重视培训工作,关注员工成长,加强员工沟通管理。
培训在员工成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且在该企业中此环节问题较为突出,在此笔者仅就ZT公司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何开展培训工作的建议。良好的培训可以帮助公司实现战略目标、提升员工个人竞争力。建立规范完善的培训体系是取得良好培训效果的基本保障。
在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最大的成本就是没有训练好的员工。培训必须立足于组织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为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以达到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的目标。有效地开展培训工作,必须确立规范化的培训管理过程,并确保这些过程能够得到有效地实施和保持。
以上讲的培训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有形的培训。还有一种由部门进行业务方面的指导及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非常有效的培训方式,我们通常称为无形的培训,同时也是员工成长沟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企业要重视主管、骨干员工在平时工作中对下属、普通员工的关心、尊重、指导、培养。方式可以是一对一的当面交流,也可以是开会,可以通过领导会议讲话,课堂培训,研讨会等形式来营造一种开放、分享的氛围;可以通过考核、激励机制来形成这种文化,可以在企业内设置“意见箱”,并保证及时地反馈;公司在设计或修订考核制度时,可以将是否经常指导员工作为考核管理人员,骨干员工的一个重要指标。指标完成得好的予以奖励,反之予以惩罚。此外,企业还应该建立内部知识管理的平台,通过内刊、内部网络促进知识的快速保存、分享和传播。这种沟通的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对提高绩效的作用更大,影响更深。所有企业要重视培训工作,关注员工成长,加强员工沟通管理。
五、结论
关注员工关系管理,寻找企业与员工之间需求和满意的平衡点,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是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程延园.员工关系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1(1):6-8.[2] 程延园.员工关系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1(1):15-16
第二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浅谈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素质、复合型的、开创型的人才也日益成为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动力,谁拥有人才,谁就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而人才作为建筑施工企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资源,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人力资源。
【引言】:建筑业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行业从业人数所占的比重也一直高举各行业榜首。文中通过分析我国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如何搞好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进行了探讨。
一、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
人力资源组成复杂。在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中,有实践操作能力高但学历低的老工人,也有高学历但缺乏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还有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引进的专家型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正是这些不同层次的人才拥有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价值目标构成了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系统的复杂性。
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建筑施工企业主要是以工程项目。其特点就是没有固定的生产场地和生产部门,有较高的流动性强。施工企业以工程项目建设者的身份,依据每个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灵活的变化其组织管理机构来适应地域情况、规模大小等的变化。其生命周期仅限在这个项目,当开始下一个项目的时候,机构有开始了新的调整。这些都决定了施工企业的流动性和布局分散性的特点。
有关的人力资源评价信息的收集困难。因为施工行业自身的特点和国际市场的开拓,目前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除遍及国内,还涉及到国外。同时,许多的工程项目地域偏僻,基础设施落后,虽然我国目前信息传输比较发达,但是因为以上原因还是难以及时传递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部门,使得信息的获得有明显的滞后性。这对及时全面评价人力资源的管理情况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明显滞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人事管理没有按市场经济方式运行;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不明显;人才使用管理上存在较多问题,激励机制不完善,职工积极性难以调动;职工常年流动施工不能按时休假,夫妻常年两地分居的不人性化;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人才队伍素质有降低趋势;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还不到位等。
企业文化建设范围狭窄,内容陈旧,对员工的凝聚力微弱。多数企业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还很肤浅,也没有明确的价值观。由传统的口号式宣传演变而来的文化氛围反而造成僵化、保守、形式主义的形象,不能吸引企业外部的优秀人才。
人力资源开发尚未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重使用轻培训,即使培训也只满足证书而忽略培训效果考核,重经验轻潜力,影响企业新员工的士气及企业归属感,缺少员工成长与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良好的机制能保证人力资源的供应及开发,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没有从综合、系统的角度来改进。很多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局限于人力资源部门,这样就容易造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没能站到整个企业的高度,综合、系统地研究问题,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三、加强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在意识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只有加强对企业人力资
源管理的重视,建立合理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为施工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高的效益,促进企业进一步的发展。这之中的重中之重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制度与水平的高低。只有实行标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例如利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搜集和整理有关人力资源的资料,然后进行合理分析,提出相应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而为企业的人才选用,培用和成长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另外,施工企业为了更好地利用好人才资源,企业对人力资源部员工进行培训或引进经验丰富的人事工作员工,为公司的人力资源建设做好实质性的工作。
塑造好的企业文化管理和技术是企业前进的轮子,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的翅膀。这里强调了管理和技术的重要性,而且更加强调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好的企业文化,能促使员工产生文化认同及强烈归属感,使企业士气高涨,为企业提高绩效,保留优秀员工及吸引外面的优秀人才起着很大的作用。目前,很多企业难以留住人才的原因就是没有好的企业文化。颓废的、消极的企业氛围,以及低俗的文化很难让优秀员工产生认同感,继而影响员工绩效。
高效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约束员工行为的同时,全方位地激励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在目前大部分的施工企业中,激励手段主要是与薪酬挂钩。从目前来看,这种激励手段还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在日渐发展的当代,青年人要的不只是物质上的激励,还包括对精神上的追求,以及是否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因此,施工企业在激励员工精神上的满足时,应加大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指出,人们满足了基本需求后,会更加注重社会、集体的认同感。因此,人力资源的激励方向应转向提高的员工的忠诚度和提高员工自身价值上来。让员工在参与企业管理的同时,体会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公,极大地提高了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在激励模式的探讨中,我们应该结合中国当前企业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国家成熟的经验,建立长期激励机制,减少员工离职率,将员工与企业捆绑在一起,更好的稳定人才队伍。
做好对员工的培训,合理规划员工职业规划。施工企业主要是不断创新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每一位员工,加大对员工的指导性。加大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提高两者的沟通并指出要加强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中心,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双向沟通;加强员工培训,既为自己建立了稳定的人才队伍,也提高了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和对外竞争力。例如国内某大型路桥施工企业在企业里挑选出若干名外语基础好、有一定现场施工经验的年轻技术员到某名牌高校进行外语、国际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经过一年后,这批人员不但熟悉了国际工程惯例及相关国际工程管理知识,而且一次性全部通过WSK考试,企业也为自己开拓国际工程市场建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由此可见,通过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企业和员工实现了双赢的局面,有效地进行了人力资源管理。总之,施工企业需要加大财政和物资的支持,改善企业间的人才竞争。当企业水平不够的时候,有可能会危及到企业的环境。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操作。若想在建筑市场开拓市场,促进自身发展,不仅要提高财力、物力方面的竞争力,更要关注企业人才方面的竞争力,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必须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虽然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在这方面水平还存在不足,但通过加强认识,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就能做到利用后发优势,实现高效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王东升.《加入WTO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2002(4).[2]郝玉柱.《企业如何实施人本管理》.2002(3).[3]余凯成,程文文,陈维政《人力资源管理》.2006.[4]罗湘云.《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浅议》.2006(5).
第三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浅析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而拥有知识的人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第一资源。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应为实行人本主义管理;完善激励制度;调整组织结构;重视员工培训;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变;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等六个
方面。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创新的价值不断升值的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将改变整个世界的社会经济面貌。各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从根本上取决于各国所拥有的知识优势。谁拥有的知识优势越多,谁就会在未来的世界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全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一人力资源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高素质人才是发展知识经济不可缺少的最基本要素,可以说人才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因为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都离不开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取得优势地位,依靠的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力资源,特别是掌握先进思想和技术的高素质人才,现在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和全民族素质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人才,谁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胜利者,谁就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美国经济之所以处于世界的首位,其真正的优势就在于其具有丰富的高素质的人才资源。美国是世界吸纳顶尖科技人才最多的国家,众多的富于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已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是这样,企业也是这样,世界许多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表明,人力资源优势在企业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全球著名的微软公司自1975年创立以来,始终以超常速度发展。该公司成功的秘诀正是拥有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一大批精通最新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高科技人才。而我国深圳的华为和中兴两家生产通信设备的高科技企业,短短十几年就发展成全国本行业知名的大企业,这是和公司网罗了一大批精英人才分不开的。从中可以看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是企业实力的象征,是企业最富有挑战力和竞争力的资本,人力资源已成为国家、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中保持主动、赢得优势的第一资源。
我们再依据世界银行的计算财富方法来说明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该方法把形成社会财富的因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自然资本(土地、水源、木材以及地下资源的价值);第二类是创造的价值(机器、工厂、基础设施、水利系统、公路和铁路等);第三类是人力资本(人们的生产能力所代表的价值);第四类是社会资本(它不是个人代表而是以集体形式出现的家庭和社区之类的人员和机构的生产价值)。其中第四类财富尚未统计。根据前三类财富的统计,越是发达的国家或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其人力资本所占的财富比重越高,而且在整个世界财富中,这些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人力资本所占的比重更高。据统计,目前世界上29个高收入国家的人力资本已占财富的67,世界总财富的63、9是人力资本。据此,我们可以说,知识财富在各类财富中占主导地位,哪一国拥有的知识量多,既该国的人力资源拥有量大,则该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就越高。事实上,自然资本、创造的资本也离不开人力资本,离不开知识,因为只有包含越多的知识的自然资本和创造的资本,其价值才会越大。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无疑是未来企业管理的中心任务。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特征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有高科技知识的人力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材料、高分子等产业都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聚集着大批高、精、尖专业人才,对于这些人才的管理不同于一般的人力资源管理,因为这些人才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
(一)拥有专业资本
从事高技术工作的人,精通一种或几种专业知识,在本领域内都是专家,因此工作的自主性较高,不象传统上听命令或按规定程序操作的员工。这些人才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是他们不断学习和日积月累的实践结晶,因而这些专业知识又具有排他性。
(二)流动性强
在工业经济社会中,劳动为机器所统治,因此,工人一旦离开了机器,就一无所长,其市场价值也就一落千丈,就会沦为失业者,所以工人对机器、工厂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然而,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员工一般是从事智力工作的专业人才,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相关的机构间灵活选择或自己创建公司,因此,他们的流动性强,对现有企业的依赖性相对较弱。
(三)注重能力的持续提高
从事智力工作的专业人才为了保持其能力和价值,必须不断学习。因此从事智力工作的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非常重视所在单位是否提供给他学习的环境和学习的条件,他们注重的是自身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四)自我实现愿望强烈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
理论,当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们往往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如归宿感的需求、受到尊重的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从事智力劳动的人比较容易实现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所以,他们常常期望通过一种创造或挑战性的工作来体现自身的独立性,自我主张意识强烈,希望自己主张得到别人的认可,反感一切强加于人的观点和做法。三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
源管理的基础性措施
(一)实行人本主义管理
传统的管理以管理财、物、技术为主,它无视人性和人的创造性,因而这种管理制度压制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实行人本管理,其核心就是把对人、对物、对事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并做到以对人管理为中心,关心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以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完善激励制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类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激励机制,吸引、开发和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要完善人才配置机制。按企业分工和适才适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合理配置,使他们学有所用,让他们有成长的环境,以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向心力。其次,完善付酬机制。其主导原则是“按业绩付酬”。采用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办法,浮动工资与本人业绩、企业效益挂钩。也可采用按比例提成、利润分成及其他更为灵活的付酬办法。如采用技术入股的激励方式,可以刺激员工奋发努力。第三,重视精神激励制度。激发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仅仅靠物质激励是不够的,要重视精神激励。应该深入员工的内心世界,通过构建符合人性的精神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当然,我们所说的精神激励,不只是那种传统的给予表扬或荣誉的精神激励,而是一种新型的赋予更大的权力和责任,使被管理者——企业员工能够意识到自己也是管理者中的一员,由此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调整组织结构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指出,现在全世界的管理和思维方式正在酝酿一个新的趋势,即学习型企业的诞生。知识和企业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学习型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高度灵活的学习型企业的中心多元化,企业结构复杂化,内部各单位即相互独立,又错综相连成网络结构,打破过去垂直水平的企业管理模式。从企业总的组织结构来看,部门关系要从垂直或水平线性变为平面网络型再变为以知识资产为主体的矩阵型,管理层次上从多层次的金字塔变为以技术和专业人才为重点的扁平型,同时具有了灵活发展与外界合作关系的扩展型组织结构。这种结构不仅重视发挥企业原有人类资源的作用,而且为企业发展的干中学留出灵活拓展的余地。
(四)重视员工培训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对企业和员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新员工必须接受教育培训,而且在职员工也需要不断接受培训,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保证企业及员工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教育培训对于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企业要树立长远的教育培训的战略思想,形成一套科学长远的教育培训计划,对职工的智能、技能开发、培训、考核、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都作出硬性规定。这些规定要与企业的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直接挂钩,鼓励员工增长知识和技能。
(五)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变
与知识经济相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有新的领导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技术的推广,使得人们在接受信息和学习知识等方面有着同等的机会,人们将普遍具有主动参与管理的能力和愿望,传统的靠上司管理、监督、控制下属的管理模式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未来的管理将注重平等与尊重,领导者的角色由监督和控制转变为指导和激励。领导者不是单纯下达命令,而是要负起组织和指导学习的责任,让每一个员工都有机会参加学习和施展才能,调动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让每个员工都有参与领导的机会,因此,企业领导要加强民主管理,并要不断进行学习。未来的领导就是集体领导,是集中员工智慧、统一员工行为的领导。
(六)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
员工创造性的发挥,有赖于企业营造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因此,如果说传统企业管理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建设的话,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则要特别强调企业的文化建设。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由此提高企业广大员工的文化素质,发挥企业人才资源的作用,并且通过文化建设,形成企业的一种共同价值观念与独特的组织文化,促使企业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以及企业集体效率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加里•德斯勒人类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周小亮新世纪的角逐——寻找知识经济的制度结构[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3黄亚钧知识经济论[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第四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Comparison of model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between East and West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对比中国人力资源和美国,日本人力资源不同的发展状况,总结出中国人力资源发展的局限以及中国管理者可以在人力资源的哪些方面向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学习。第一部分介绍了文章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并且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简单分析了中外人力资源发展状况不同的原因。第二部分指出在中国研究和发展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中,美,日三国人力资源发展的不同特点和状况。第四部分为研究的主体部分,通过具体的分析得出中国人力资源在各个方面的局限并指出中国可以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些方面向美国和日本学习。最后在第五部分得出结论。研究发现,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总体缺乏创造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分布不合理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公司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不足以及投资效率低下。因此,对比美国和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国企业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大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建立人才的流动机制和有效科学的激励系统。
Ⅰ.Introduction
Ⅱ.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 in China
A.A special resource
B.The key factor to make good use of other resources
C.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for the corporations’ business success
Ⅲ.Current mode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ree countries
A.In China
1.Work values and group orientation in HRM
2.Employment patterns
a.Incentive by encouraging individual opinions and participation
b.Shifts of decision-making power
B.In America
1.Market accommodation during the distribution of human resource
2.Institutionalization
3.Assessment and promotion
4.Labor relation
5.Salaries
C.In Japan
1.Emphasis on quality and training when hiring
2.Selecting excellent managerial talents from internal company
3.Lifetime employment
4.Seniority system
a.Debit and credit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es and employers
b.The abundance of subsidies
(1)Salary
(2)Bonus
(3)Allowance
5.Co-operated labor relation
Ⅳ.Enlightenmen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China
A.Defects of human resource in China
1.Low general quality of the entire intellectuals with weak creative ability
2.Irrationality of distribution mechanism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Irrationality of engaging in subjects.b.Unbalanced distribution of talents.c.Irrationality of structure of talents’ age
3.Underdeveloped incentive structure
4.The low efficient investment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B.Enlightenments Chinese can learn from America and Japan
1.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rn mode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Emphasis on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3.Reasonable flowing of talents
4.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incentive structure
Ⅴ.Conclusion
Works Cited
21世纪,是管理学理论全新发展的一个阶段。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合作的日益频繁.也使得东西方管理思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冲突和融合。
一、注重文化与伦理引导的东方管理思想的回归
东方的管理思想是以中华传统管理文化为主要内涵的管理理论。非常注重文化和伦理的引导。在17世纪之前,这种管理思想给东方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繁荣和昌盛。但近代东方的衰落与西方的迅速崛起,使管理学理论成长的落脚点一直停留在西方的管理思想体系之中。随着东西方之间经济的不断融合,东方的管理思想必然会在世纪之交的管理学理论中得到回归。
1、东方管理思想:基于文化与伦理的约束和激励
东方的管理思想是在中华管理实践与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理论体系。理论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以及《周易》和佛学等众多学术流派。
这些思想包括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人性之善”、“修己安人”;以道家学派为代表的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墨家为代表的“兼爱”、“利人”;以法家为代表的“唯法为治”;以兵家为代表的“运筹定计”、“知人善任”;以《周易》为代表的“刚柔相济”、“崇德广业”;以佛家为代表的“以善为本”等。
东方的管理思想有其独特的思想魅力,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通过文化和伦理引导人性,从而规范个体行为
东方对于人性假设在初期就有不同,但以人性本善为主流思想。以儒家为代表。儒家文化认为人生而性善,孟子在《告子上》中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还进一步指出:仁、义、礼、智这“四心”是人皆有之的善性。并且认为人的善性可以通过教育、修养和德化保持,因此主张德治,强调教育的作用。人的管理是可以通过保持和发展这种善端而达到的,是可以通过人本身的内在的而非外在的制度和刺激而达到的。
置于文化、伦理基础上的东方人性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努力在管理过程中建立和谐的人际氛围,重整体,倡导群体的凝聚精神,培养高尚的情操道德,注意管理因素的协调平衡,以道德作为管理的基础,把人性和伦理结合起来,通过文化氛围、道德舆论、伦理规范的引导,达到规范个体行为的目的。
(2)强化道德观和责任感的约束与激励
东方管理思想在人性本善的假设前提下,其管理方法表现为“仁政”、“信民”和道德感化。更关注个体的情感需求,强调心治,重视精神激励与精神塑造,主张通过教育来造就有理想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通过各个方面不断强化个体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培养。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舍生取义”等。
约束和激励更多的表现为正向性、侧重于“软管理”手段。
2、东方管理思想的回归与现实意义
近20年来,经济的全球化不断加强,英美等国进入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时期,而日本等国家在东方管理思想指导下的却迅速崛起,世界经济格局的这种变化使得主流的管理思想已经开始把重心转向东方“软管理”,强调管理中人的因素,特别是强调人的精神因素和主观能动因素,重视企业文化,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人本理念兴起,学习型组织被提出并应用。这些迹象都在不断证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一种更为先进的管理理论的指导,主流的西方管理思想因过于强调“理性”和“效率”,在包容性、人本性、柔和性、服务性等方面存在不足。而东方管理思想正在这些方面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内涵,东方的管理思想的回归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东方管理理论的精髓和创新在于“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人”是东方管理哲学的核心,包括两大层面:一是要求管理者为他人着想,重视人际关系的协调,通过自身的道德威望感召和示范,在无形中影响被管理者,从而使社会与人际关系处于最佳状态,达到最佳的管理绩效。就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另
一方面:“人为为人”。作为东方管理文化的本质特征,“人为为人”揭示了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激励与服务的综合体现,强调自身行为的激励和修养,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能够持久地处于激发状态下工作,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与人互相联系,并且可以转化。对任何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有一个从个人行为逐步向为他人服务转化的过程,即从“人为”向“为人”转变的过程,从而达到群体和谐。
随着柔性管理时代的到来,东方管理中的人本管理和群体和谐思想必然是未来管理的重点与方向。
二、强调科学与效率的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与创新
1、人性假设与科学管理
人性假设对于管理理论和方法有重要意义。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涉及和措施的采取,都是以对人性的一定看法和理解为基础,可是说没有对人性的理解就没有对人的管理,多年来,西方学者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关于人性的各种看法,其中,泰勒、薛恩、波特、麦格雷戈等学者的人性假设最具有代表性。他们的观点构成了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轨迹,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到复杂人的转变。这些人性假设成为不同时代背景下管理者采取措施的必要前提。西方的人性理论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充实,为企业发展而提出,以效益为目标,其发展经历了“对工作与组织的研究→对人与组织的研究→对生产与营运过程的研究→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对以人为本的研究→对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知识管理的研究”的过程。
西方管理思想代表的当时时代的需要,侧重于方法意识和技术层面。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采用“任务管理”的方法,制定恰当的工作定额,这一定额是通过精确的“时间—动作”研究而确定的,这是一种制度化、标准化、定量化的科学式管理,热衷于追求管理的数字化、模型化和计算机化。即使是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的Y理论时期,或者以“文化人”假设为基础的超Y理论时期,这种制度化的、标准化的、定量化的方法论意识并未偏离,只是在此主流之外,西方开始重视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作用、员工自我发展的价值、管理员工方法的差异性等作为辅线发展,而科学管理一直是西方管理思想的主流,也是西方核心的管理方法。
2、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与创新
西方管理原创建立了一整套管理科学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使管理学成为一门科学,并成为今天管理发展发展的基础。无论管理学如何发展,都抛弃不了它的基本框架体系和概念范畴,以及一些根本性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
西方管理思想对管理的理性分析格外重视,企业依靠严密的组织机构、健全的控制手段实施管理。随着管理思想的不断完善,企业文化越来越被重视,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人本理念兴起,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建立虚拟企业动态协作团队和知识联盟理念,建立知识型企业的理念,重视知识管理的理念等。
无疑,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创新即是东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过程的产物。
三、东西方管理思想在碰撞中走向融合注重文化与伦理引导的东方管理思想和强调科学与效率的西方管理思想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向性,即:东方管理追求和谐,西方管理追求卓越。和谐和卓越是两者追求方向上的主次差别,并不存在根本性冲突。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现实状况下,卓越和和谐的逐步统一已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西方管理思想的问题是如何在管理操作的过程中配置伦理价值观念和人际(人伦)关系;而中国当代的管理思想的问题则是如何在伦理价值上建立操作行为体系,如何认清操作规范行为的重要性。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随着经济全球化思潮影响的深入,文明的冲突、交流与合作,成为全球化进程永恒的主体和旋律。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文化间的沟通对话与和谐发展,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未来管理学发展的主要取向应以东方管理文化为核心,吸收西方管理文化的科科学成果,以丰富管理科学的理论宝库,从而促进东西方管理文化的大融合。
第五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在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学生组织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能把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直接应用到学生组织当中。但是学生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雏形,是一个练兵场,也是一座学生向社会过渡的桥梁,而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担负着吸纳人、使用人、激励人、培育人、留住人,进行人事匹配,促进组织与成员共同发展的特殊任务,旨在实现组织中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所用。因此加强学生组织建设,将人力资源管理创造性地运用到学生组织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本文立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从招聘,绩效考核,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四方面分析学生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并根据学生组织的特殊性提出合理建议及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关键词:学生组织 人力资源管理 特殊性 现状 建议
一、大学学生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招聘
大学学生组织招聘周期一般为一年,每个部门的招聘数量为10-20人。学生组织招聘所采用的形式主要为面试,有一些组织还会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进行选拔,选拔形式比较单一;并且在学生组织的招聘中,选拔标准十分模糊,面试问题也比较随意,应试者是否被录用主要取决于该部门的几位管理者的主观评价,而没有一套量化的,规范的选拔流程;此外学生组织中的招聘偏重于短期化行为,没有从长远考虑。招聘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应试者未来的发展,个人规划,是否打算长期留在该学生组织等因素。会对之后的人才培养以及晋升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绩效考核
学生组织作为一个正式组织的雏形,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制度方面存在很多的漏洞和缺陷,加上长期以来学生组织工作满足于按部就班,忽视自身的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还很不完善。一个学生组织成员的绩效主要体现在该成员直属上级的评价上。建立在主观想象和一般经验基础上的考核评估体系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没有对每个成员所做的所有工作进行记录和量化。千人一面的评估标准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正确的反映绩效的差别。同时,由于受传统评估考核思想的影响,考核评估目的重行政轻发展,也就是说考核过分侧重奖赏,而忽视了考核作为成员潜能评价及相关人事调整依据,促进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的功能。此外,在考评周期和反馈方面,由于学生组织中没有固定的考核周期,因此对成员来说不具有导向性,并且对成员的考核缺少反馈,不能够给成员带来改进的机会。
(三)培训
学生加入学生组织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锻炼自己。有一部分人通过在学生组织中工作,自身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一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得到预期的锻炼,在学生组织中仅仅是在活动中打打杂,搬搬东西而已。学生组织历来被视为一种工具,组织成员的培训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加入学生组织常被师生们认为是最能锻炼能力的一种方式,殊不知组织日常程序化的工作所能够提供的锻炼机会是相当有限的。目前学生组织中的培训仅仅是部门管理者在成员要进行某项工作时给予指导,工作完成时进行评价,指出不足。严格来讲不属于正式的培训。并且覆盖面窄,培训内容不够全面,缺乏持续创新的活力。此外,大多数学生组织中的管理者缺少培养人才的意识。工作中期望把活动做到最好,以至于成为管理者之后事事亲为,活动办好了,但是组织内的后备力量不足,导致换届后新上任的管理者难以很快地适应工作。
二、学生组织的特殊性
首先,学生组织与社会上的企业,机关等大多数组织的最大区别在于学生组织成员的工作都为义务劳动,在学生组织内工作没有劳动报酬。因此,我们不应把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直接应用到学生组织当中。在企业中可以采用多种奖惩措施,激励,约束员工;而在学生组织中则必须以激励为主,切不可对学生采取任何惩罚措施。即使学生工作没有做好,处理事务时出现差错,也应以教导,鼓励为主,不应责备,批评学生。
其次,学生组织是一个全部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等自发组成的组织。因此学生组织具有很大的活力,且每一位成员都拥有很大的自主性。因此组织内部不应当制定带有强烈约束性的制度。如果对组织内的成员的限制过多,一是会影响学生加入组织以及在组织内工作的积极性,二是会限制成员能力,思路的发挥。
三、解决措施
根据学生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以及学生组织的特殊性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招聘流程,制定岗位说明书,增强选人用人的准确性。首先,应当制定一套完善的招聘流程,根据各部门的情况以及特殊性明确规定招聘方式,选拔流程,选拔条件等具体事项,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并且在面试过程中可以采用面试评价量表,通过量化考核减少主观误差,增加招聘的公平性和准确性。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其次,各部门根据自身负责的工作和实际情况制定部门的岗位说明书,根据岗位说明书分析出本部门需要什么样的成员,成员需要具备何种素质等。根据本部门的需求有目的性的选拔人才。以此增强选人用人的准确性。
(二)制定一套系统的绩效考核体系。由于学生组织中的工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没有固定任务,时间,地点。因此可以通过会议记录,活动参与情况,活动举办的数量以及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学生组织中的绩效考核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将考核结果与各种奖项评定以及晋升相联系,根据成员表现予以奖励或晋升,增加公平性。第二,将考核结果进行反馈,不进行反馈的绩效考核没有实际意义,只有将考核的结果反馈给组织成员才能对成员起到导向性的作用,使其了解自身情况,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自我。第三,对考评结果优秀的成员应予以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励;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学生组织的服务性和非盈利性决定了它的激励不可能像企业或公司那样建立在薪酬、资金、分红等物质基础上,而只能是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铺,建立富有学生组织特色的激励机制,精神激励可分为组织人性化的工作环境,人文关怀、荣誉等。只有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以人为本”的方针,坚持“以学生为本”,实行人本管理,创造人性工作环境,在和谐的团队氛围中实现组织合作,降低沟通协调的成本,减小工作阻力对考核结果较差的成员应当以指导,鼓励为主,切不可责备或采取任何惩罚措施。
(三)注重学生组织成员的职业生涯管理。在招聘时或刚加入学生组织时了解每位成员的短期目标以及规划,根据不同成员的实际情况分配工作,予以培养。有助于组织的长期发展。目标对组织成员的激励作用是很大的,其中包括组织的战略目标和组织为其成员设立的目标(即职业生涯规划)。只有有了完善的制度化的晋升程序和相对完善的职业生涯体系,组织成员才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看到自己的发展前途而不至于因迷茫而止步不前,从而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工作当中去。
学生加入组织的目的除了满足自身对权力和地位的欲望和一些功利性目的外,更重要的是谋求自身的发展,在组织所提供的舞台上实现和提升自我价值,当成员把职务工作当成是施展才华的机会时,就会激发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因此组织在为成员提供工作机会和工作环境,给予相应的工作回报的基础上,要加强对组织成员的指导和培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促进组织成员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为目标,强化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但值得注意的是,激励要公平且适度,不公平的激励和过度激励都将伤害成员间感情,激励将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与激励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
(四)构建学生组织特有的文化氛围。学生组织由学生志愿加入,退出自由,每个成员都有很强的自主性。因此,一个组织特有的文化氛围至关重要。学生组织如果拥有一个独特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增强内部成员的凝聚力,增加成员的归属感,同时也有助于吸引新成员。通过创新组织文化,着力打造学习型、服务型、民主型和思辨型的和谐团队。组织文化是指被组织成员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和行为准则等群体意识的总称,其内容包括组织的价值观、组织精神、伦理规范和组织素养,具有整合、适应、导向、发展和持续的功能。制度控制的广度是有限的,要协调好组织内的非正式组织,提高组织的战斗力,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富有特色的组织文化。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学生组织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着力打造以下四种文化:
1、创新组织文化,构建学习型组织。为增强组织的持续创新能力,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对组织文化的建设和创新。组织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加以必要的引导和培养,逐步注入组织的价值观和工作理念,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时强化团队认同感和归属感。
2、打造“生本文化”,构建服务型组织,强化学生组织的服务功能。学生组织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学生服务者,而不是管理者。因此学生干部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消除“官本位”思想,树立“学生本位,服务本位”的思想,将自身的权力欲望转化为服务欲望,改变学生组织在学生心目中的“官僚形象”。
3、打造“尊才文化”,构建民主型组织,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组织应当树立每一个组织成员都是人才的观念,在组织中着力打造尊才文化,营造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创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为每一个组织成员的全面发展和才能的发挥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一个宽松的组织环境,极大地调动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发挥人才的最大合力。
4、打造“反思文化”,构建思辨型组织,在反思中求发展。真正会反思的组织才可能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着力在组织中打造反思文化,构建思辨型组织,对于组织的自我解剖,自我反思,自我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要真正促使反思成为一种组织文化,还需要组织的领导者加以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和必要的宣传,在反思中求得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完善和发展。
结束语:大学生组织作为一个学生向社会过渡的练兵场,要不断地自我加压,增强危机感和竞争意识,要不断地创新和变革,在实践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要重视人的作用,创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打造富有特色的组织文化;要加强职业培训,促进组织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增强组织的持续创新能力;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着力打造一个民主型、服务型、学习型和思辨型的和谐团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与创新变革相结合,坚持“管理兴团,人才兴组”,才能使组织在实践中永葆生机并发展壮大。学生组织作为时代先行者的管理机构,将“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观念变为实际行动,不断创新学生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将人才的使用和发展结合起来,为人才的发展创造物质、精神和舆论环境氛围,并将其制度化。要树立人才资源、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三位一体的资源意识,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思想贯彻到日常的学生组织管理工作当中去。构建和谐社会,应当从构建和谐组织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