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品安全改进措施
食品安全改进措施
一、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从思想上重视食品安全。决定食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人,关键在于食品生产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 职业操守和道德水准。因此说,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可是有一些人为了利益,不讲食品安全,对大家的健康造成了伤害。我想这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违法的事情。请在座的各位想一想,如果员工是你的兄弟姐妹,你愿意让他吃不安全的食品吗?我们一定要把就餐的各位员工,当做我们自己的兄弟姐妹、亲人和家人,我相信,我们的餐厅一定会做的更干净、更卫生、更味美、更双赢!
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食品安全。我们在各位领导的指导下,引入GB/T22000-2006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食品安全不留死角、不留隐患、不出问题。例如在劣质食材的采购上,我们制定了严格的“三不”政策:不采购、不验收、不接收。
三、完善各项作业流程与规范,从措施上落实食品安全。我们在食品制作的全过程,完善了各项作业流程,制定了严格的作业规范,涵盖食材采购、前加工、运输与储存、加工与保鲜、出售与回收等各个环节,从具体措施上落实食品安全。
四、加强从业人员培训与管理,从执行上贯彻食品安全。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培训计划,全体员工都要接受《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学习各项规章制度与流程,确保人人学法、懂法、遵法,形成良好的培训学习氛围;加强管理,确保执行到位,不折不扣地贯彻食品安全。
五、加大资金及设备投入力度,从财力上确保食品安全。我们在确保食品安全上不惜一切代价,投入大量财力物力,虽然前期略有亏损,但看到员工的食品安全得到了保证,没有辜负各位领导的期望,也没有辜负广大员工的希望,我们感觉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食品行业、良心事业”,食品安全需要你我的共同参与,食品安全需要你我的共同努力。在这里我倡议: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关心餐饮质量,关注食品安全,打造安全第一、卫生一流、服务一流的餐饮环境,让员工吃着舒心,领导永远放心,为XXX的快速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我相信,我们的未来不是梦,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第二篇: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改进措施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改进措施
摘要:
由于越来越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得民众对食品安全的越来越重视。而本文将根据国内存在的问题,以及与美国发达的食品安全情况进行对比,并且分析使得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从而对其提出改进措施,希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食品安全问题
国际
改进措施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大问题。近年来,随着禽流感,二恶英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不止关系到当代人类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并且对未来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民生,更关系到我国在未来国际食品贸易中的地位。
从全球角度看, 食品安全可以分两个阶段, 食品数量的安全和食品质量的安全。目前,我国的食品数量安全基本得以解决, 食品供给不再是主要问题。食品质量安全,即食品安全指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这说明,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1 美国食品安全体系
1.1 食品安全组织管理体系
美国历来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建立了由总统食品安全顾问委员会综合协调,卫生部、农业部、环境署等多部门具体负责的综合性监管体系。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农业部(USDA)和国家环境保护机构(EPA)等机构分工负责相关食品的安全,并制定有关法规和标准。食品安全机构对总统负责,对国会负责,对评估条例和实施行动负责,对公众负责,他们通过与立法者沟通参与法律及条例的制定,公开发表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言论,确保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美国还建有联邦、州和
地方政府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网。食品机构中资深的科学家和公共健康专家互相合作,努力保证美国食品的安全性。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上,联邦政府不依赖于各州政府,他们在全美国设立多个检验中心或实验室,并向全国各地派驻大量的调查员。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签订协议,授权当地一些检验机构按照联邦政府的方法检验食品。[1]
1.2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美国食品安全体系的高水平来自于严格的管理,美国政府的三大权力分支——立法、执法和司法,都对确保食品供应的安全性有重要作用。美国关于食品的法律法规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议会通过的法案称为法令,如《美国法典》第21部中有关食品和药品的法律,《行政管理程序法令》、《联邦咨询委员会法令》和《新闻自由法令》等。二是由权力机构根据议会的授权制定规则和命令,包括:《联邦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联邦肉类检验法》、《禽类产品检验法》、《蛋产品检验法》、《食品质量保障法》、《公共健康事务法》及《2000年公共健康安全和生物恐怖注意预防应对法》等。美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制订与修订采用向公众公开的方式,不仅允许而且鼓励被管理的行业、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规章的制订和颁布过程中。当遇到特别难解决的问题时,就需要向管理机构以外的专家进行咨询,管理机构可选择召开公开会议或召开咨洵委员会会议。[2]
1.3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
美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三个方面。风险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的特性描述和危害显性评估三个环节。对危害的识别,主要根据法律和经验对食品进入市场前的潜在危害和已进入市场的食品存在的危害进行识别,以控制风险;危害的特征描述是以此为基础,运用数据说明关于潜在危害不同的显现水平和模式,说明哪些数据对危害的特性描述最相关;对危害显性评估是对食品安全事故中急性危害的短期发作和慢性危害的长期作用可能发生的概率、损失的程度加以分析,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打好基础。美国的法律要求食品在进入市场前必须确定食品添加剂、动物药品和杀虫剂的使用不会引起危害,而对食品中固有的有害成分或不可避免的食品污染,则要求管理机构进行干预。作为风险管理的样板,美国联邦食品管理机构每年都举行会议,共同商讨以风险为基础的食品抽样检测计划,以测定药品和化学物在食品中的残留,检测结果作为标准制定的基础、执行的基础及其它进一步行动的基础。风险沟通贯穿于食品安全管理的整个过程,一方面通过有效的信息发布和信息传播使公众健康免于受到不安全食品的危害。例如,在突发食品安全风险时,政府将通过全国范围内各层级的食品安全系统电信网和大众媒体将紧急情况告知社会大众,并通过信息分享机制告知国际组织、地区组织和其它国家,使消费者和相关组织能及早进行预防。另一方面将管理部门风险分析程序也向社会大众公开,接受社会大众的评论和建议,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3]
1.4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
美国食品安全质量管理贯穿于“从田头到餐桌”整个食品供应链全过程。一是生产标准体系。强制要求企业生产食品必须严格按生产标准进行,否则将受到严格处罚。美国食品生产标准体系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操作规范。其中,国家标准由农业部的食品安全检验局、农业市场局、粮食检验包装储存管理局及卫生与公共服务部的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环境保护局以及由联邦政府授权的其他机构共同制定。行业标准由民间团体制定,是美国食品质量标准的主体。企业操作规范由农场主或公司制定。美国《联邦法规法典》的“农业篇”中有农产品标准(包括等级标准)352个,其中,在农药残留限量方面,到1999年8月止,已制定标准8100多项。二是质量认证体系。对食品质量进行认证是美国保证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食品经过质量认证体系的认证后,就可在商品上贴上标签,告诉消费者,该食品通过了质量认证,是安全的。目前美国食品企业生产的食品必须通过三项质量认证,即管理上要通过ISO9000认证,安全卫生要通过HACCP认证,环保上要通过ISO14000认证。通过质量认证体系和标准等级制度的严格控制和管理,在生产源头控制食品生产,从而保证进入市场的食品质量符合安全要求。三是食品安全检测系统。美国除建立联邦食品检测体系外,还有各州、各行业的检测体系及生产单位、家庭农场自检中心。美国农业部从技术、规划、发展等方面提供支持,即对“田头到餐桌”全过程实行控制和管理,由此形成了严密的食品质量安全网络组织体系。四是风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制度(HACCP)。HACCP作为一种方法模式,是由GMPs(良好操作规范)、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和SCP(卫生控制程序)几部分共同构成。自六十年代由美国提出后,已作为专门的标准,应用于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通过运用HACCP可发现可能发生的风险,同时制定综合有效的计划,预防或控制风险。五是食品召回制度。在政府食品卫生部门的监控下,一旦有食品被发现不合格,生产厂家和销售部门便会主动召回,清退消费者已付款项。美国从事食品生产、加工与销售的多是大企业,一般不愿冒信誉受损、失去顾客的风险,未出现过生产厂商拒不召回的情况。[4] 2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现状 2.1 农产品生产过程存在隐患
为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几乎所有农作物都要使用一定数量的农药。尽管我国已对农作物施用农药种类和剂量做了明确规定, 允许使用的农药大都是高效低毒的, 降解快, 对人畜危害性小。但很多一部分人为了降低成本, 为了获得更快更好的杀虫祛病的目的,违反规定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如甲胺磷、氧化乐果等。我国居民在日常膳食中的各类农药摄入量, 往往数十倍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仅农药六六六的摄入量标准, 中国就是美国的 84 倍、日本的 15 倍。据统计, 有38 %的农产品有害物残留量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部分地区蔬菜农药超标比例高达 80 %。[5]许多人对农作物的种植缺乏科学知识, 盲目施用过量的化肥, 既造成土壤板结、土质变坏, 还造成农作物中硝酸盐过多[6]。过量的硝酸盐在人体内易转化成亚硝酸盐, 进而合成强致癌物质亚硝胺。甚至一些农户为了提高作物产量, 改进其外观品质, 滥用植物激素, 如胀大剂、催红剂、增甜剂等, 使作物中激素和稀土元素残留量大, 食用后会造成儿童早熟, 成人内分泌紊乱等。2.2 加工制造中道德缺失
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可供食品加工用的添加剂种类及其用量和在产品中的残留量, 超量使用便可能对人体造成重大危害。经有关部门检测, 就有在面粉中发现超限量 5 倍的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酞”;在腌菜中超标准 20 多倍的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等[7]。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 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规允许使用范围的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有害)。如: 熏蒸馒头、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使大米、饼干增亮用矿物油;用甲醛浸泡海产品使之增韧、增亮, 延长保质期;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块”等。食品加工用原料质量差、劣, 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 用已霉变(含黄曲霉毒素)的大米加工米制品:使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早餐摊点使用“地沟油”加工油炸食品等。更有甚者是生产假冒伪劣的食品造成众多消费者身亡, 如: 2003 年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 2004 年 5 月广州毒酒致人伤亡事件等。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决定了它具备了微生物生长的条件, 加工制造过程和包装储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生长。我国发生的食堂和饮食服务业中的食物中毒, 大多由微生物引起。在我国, 易造成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 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8]。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每年都有发生, 尤其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更易发生此类中毒事件。2.3 市场和流通中监管难度大
许多个体食品加工、制作点不经许可,不受监督,随意布设, 给居民日常生活的饮食安全带来隐患。如:遍布城市的饮食摊点、农贸市场内的现场制作小作坊和熟食制品摊点等。这些摊点的经营者缺乏食品生产经营许可, 缺少食品卫生相关知识, 不具备完善的生产手段和食品保障, 生产的产品很难达到食品经营要求。这些摊点的流动性强, 难于监管和控制, 是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和食物危害的重要根源之一。
3.根据美国的相关经验结合生活提出以下建议
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表明,尽管我国已经在食品安全方面做了一定解决工作,可并没有长期有效的实行,以下是个人自己的观点。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首先,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鼓励民众进行学习,加强政府在相关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其次,教育从小做起,让下一代拥有健康的身体的同时,让他们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宣传者。再次,加强道德、诚信、公德的教育,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信力建设、提高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在生活中的作用。对企业更应该一经发现全民通知,并取消该企业再次从事食品方面的经营。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加大社会舆论对食品安全问题中不道德现象的关注,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3.2制订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
研究并制订既符合国际贸易有关原则,又适应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标准和配套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均较强的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从基础上提高国家的食品安全的标准化水平。还要不
断提高国家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国家食品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
3.3加大监督力度,制订严厉的惩罚机制
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安全,加大对触犯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的企业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建立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提高食品市场准入门槛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召回制度,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的食品。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经常不定期地对食品实行监督抽查,加大抽查的力度和覆盖面。对违反食品安全法规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形成长期有效的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并行有效的惩罚机制。
3.4研究建立符合国情的 HACCP 体系
发达国家对 HACCP 的引用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国对 HACCP 应用和研究较落后, 而且在应用中照搬美国模式。我们要建立适应中国食品生产企业大量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特点,适应中国食品原料的生产方式,适应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方式,适应中国现存的食品安全危害的发生特点的HACCP 体系。
3.5 建立和完善检验检测体系,以及食品召回制度
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中, 监测体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监测是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的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食品安全监测体系的不完善, 监测水平发展的不均衡, 检测技术储备的缺乏以及基层监测人员的质和量的不足已经成为阻碍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发展的瓶颈。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在从源头抓起的同时, 还应该进行逆生产顺序管理。食品不仅要可追溯,还要能够对不合格产品实行召回制度。据研究, 召回缺陷食品引起的所有者经济损失,平均占公司财产的 1.5 %~3 %。这将促使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和经销商在召回而产生的经济损失与提高食品质量而增加的成本之间进行博弈[9]。因此,要尽快建立完善的检验检测体系和食品召回体系。
3.6建立食品安全协同预警系统,加强对食品安全状况的有效掌控
协同理论认为自然界是由许多系统组织起来的统一体,这些个许多系统就称为小系统,这个统一体就是大系统。在某个大系统中的许多小系统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它们的平衡结构、以及由旧的结构转变为新的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10]。协同预警系统能够建立由政府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各相关监管部门协调配合,高效率,高掌控的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警情处理。
参考文献:
[1]薛庆根.美国食品安全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纵横.2006年第2期 [2]薛庆根.美国食品安全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纵横.2006年第2期 [3]薛庆根.美国食品安全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纵横.2006年第2期 [4]薛庆根.美国食品安全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纵横.2006年第2期
[5]侯瑜.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差距及建议.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 年 1 月
[6] Peter F.Food safe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food production-distribution chain[R].Agriculture Rural Development, 2002 [7]汤天曙.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对策[J].食品工业科技,2002, 23(2):4-8 [8]侯瑜.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差距及建议.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 年 1 月 [9]侯瑜.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差距及建议.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 年 1 月 [10]唐晓纯.多视角下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6期
第三篇:食品安全持续改进的保障措施
食品安全持续改进的保障措施
员工是最基础的工作单元,如何把员工的安全卫生质量意识提高上去,应是管理者关心的大问题。充分发挥全员参与的优势,组织全体员工参与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才是有效的方法。只有员工水平不断提高才能有体系的持续改进,但是员工的培训不能只停留在技能和纪律的层面上,应更加重视食品加工过程中卫生控制要求的培训,强调个人卫生习惯和卫生管理制度的落实。
在膳食服务过程中,卫生知识和管理制度的培训至关重要,通过对员工食品安全卫生知识的培训,使员工对于食品安全卫生的知识层次、认知深度及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等得到有效提高,有助于服务过程的安全控制。提高自身卫生管理水平,规范服务行为,对确保食品安全,保障消费者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制定主要措施如下:
1、加强组织领导
由分管院长任科长,强化膳食服务科的管理职能,对全院膳食服务工作做好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2、强化知识培训
每年至少一次对从事膳食服务的所有员工进行一次业务培训,除对烹饪专业技能培训外,着重加强食品安全卫生知识的培训,确保人人掌握膳食服务安全卫生要求,杜绝发生不安全事件。
3、做好日常监管
各层各级做好膳食服务日常监管,制定监管制度,强化执行,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膳食服务质量监管与食品安全卫生督查,保证膳食服务质量与食品安全卫生。
4、广泛征求意见
每年要开展膳食服务质量与食品安全卫生的意见征求,对服务对象(患者、患者家属、医院员工等)发放意见表,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保证食品安全,不断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
第四篇:宣传工作改进措施
宣传工作改进措施
针对往年理论学习流于形式、效果差,新闻宣传报道意识不强、数量少、质量不高,不注重调查研究,村级文化阵地作用发挥不够、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丰富等突出问题,特制定以下措施加以改进:
一、强化理论学习实效,防止流于形式
1、时间:鉴于众多干部家住保康的实际情况,建议将每周学习时间改到星期五下午16:00。有特殊情况不学的另行通知。
2、人员:除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各办中层正职外,增加镇直单位负责人,宣传办负责排好讲课顺序,每人一次依次进行。
3、内容:各人可结合各自业务工作和各时段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心工作准备讲课内容。
4、组织:(1)实行学习签到制,无故不参加学习者每次扣工资10元;(2)学习结束后即对讲课人进行现场测评,讲课人应在讲课结束后将讲稿交与宣传委员留存;(3)每次学习结束后由宣传委员安排通知下次讲课人员做好准备。
5、要求:(1)讲课人在讲课之前要把讲稿交与宣传委员审核把关;(2)讲课人讲课时不能照本宣科,出现此种情况测评时直接定为不合格,下次继续讲,直到参学人员测评满意为止;(3)学习结束后由讲课人现场随机提问,回答错误的每次扣1分,计入年终“考学”分数,事后写一篇与本次学习内容相关的心得体会交给宣传委员。
二、强化新闻宣传报道意识,加大调查研究力度
1、人员:政府40岁以下机关干部(书记、镇长除外),镇直各单位职工。
2、任务:党政办、宣传办工作人员及30岁以下机关干部每人每年不少于10篇宣传报道、2篇调研文章;其他人员每人每年不少于4篇宣传报道、1篇调研文章;镇直各单位每年不少于10篇宣传报道、2篇调研文章。
3、载体:国家、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主办的报纸、杂志、网站等主要新闻媒体。
4、管理:(1)所有宣传报道和调研文章原则上统一报送到镇宣传办,由宣传办负责审核上报,处理好与各级新闻媒体的关系;(2)鼓励一稿多投,提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稿件采用率;(3)镇宣传办每年组织一至二次新闻宣传报道专班人员进行写作培训。
5、奖惩:建议调研文章奖励按照宣传报道同级标准的2倍执行,其他按既定文件执行。
三、加大宣传利用力度,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阵地作用
1、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充分宣传文化馆、图书馆、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阵地的功能、作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知晓率和利用率,促进农民群众学知识、长本领,增强他们发展致富的能力和技巧。
2、争取主要领导支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稳步有序推进集镇及周边村数字电视覆盖率,争取在现有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力争完成县里下达的任务。
3、结合农村环境整治和“三下乡”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常识和公民基本道德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文明风尚和时代精神,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助推新农村建设。
第五篇:教学改进措施
为了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根据中心学校的要求,我们认真分析了我校教学工作的现状:根据上学期期末中心学校的统考情况和我校自己组织的其他年级的期末考试,我校教学成绩还不够理想,与其他学校还有一定的差距,学校没有突出的优势科目,在科目各率方面与全镇平行班级之间还存在很大的距离,有些科目位于全乡后列,全校整体教学质量离中心学校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为了尽快改变现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本学期我校将从以下一些方面着手:
一、树立“教学是核心”的管理理念。
学校教学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教学质量。业务领导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要时刻关注常态,了解情况、掌握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强抓教学管理,保证时间、提高质量
在做好各项常规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侧重对教师作业批阅,上课,反思,学生辅导几个方面的检查,对这几个方面的工作要加大检查督促力度,校长、教导处要通过听课、抽查、到班级调查等手段进行动态检查,对检查情况要详细记录,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依据。同时调整体音美品科的课时,保证语数英有充足的时间巩固、提高。
三、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各科任教师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深入与他们谈心,从正面引导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切实的方法,对学困生因材施教令其不断进步。组织作文、英语基础知识、数学等各种竞赛,丰富学生学习生活,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学校、教导处将此项工作列入教师常规工作中的学生辅导一项进行检查。
四、实行月测月评,及时了解学生学情。
为了做到对学生学情的及时了解,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
1、我们在各年级实行月测月评,语、数、英三科教师每月要对学生进行一次测试,完成一次三科成绩汇总,三科教师要坐到一起对全班学生的各科成绩做一次全面分析,确定下一个月各个学生的发展目标和班级三率的提高目标。教导处负责汇总记录。
2、教导处要亲自组织,除此之外,六年级还要实行单元检测,即语、数、英三科每单元要进行教学的内容进行一次测试,将测试试卷和汇总成绩单上报教导处,并根据分析要及时反馈,提出意见或建议,指导六年级教学工作的开展。
五、与家长常联系,争取支持,共同促进学生教育。
针对农村学生家庭教育比较薄弱的现状,我们要站到主动的立场上,除召开好家长会之外,我们打算通过家访,打电话等方式,加大与家长的联系力度,尽量多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学校与家庭齐抓共管,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六、加大与其他学校的联系,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与其他各学校常联系,学习推广先进经验,共同研究探讨解决问题。尤其是六年级方面要共同合作,进行同期摸底测试,对比成绩找差距,寻经验,以便从更多的角度及时了解教学工作的现状,从而不断改进。
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焦
范
小
学
二〇一六年三月
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提高教学质量八大措施
1、树立“教学是核心”的管理理念。学校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教学质量。业务口领导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要时刻关注常态,了解情况、掌握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加强教风师德建设。要求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提倡乐于奉献、忠于职守、严谨求实、率先垂范的精神面貌;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做到课前认真备课和准备教案,鼓励教师注重教学研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
3、更新教学管理细则并严格执行。抓好“制度化”、“标准化”、“序列化”的“三化”教学常规管理,使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把“制度化”作为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学期初,对备、教、辅、批、考、研等各个环节制定具体要求,随时抽查;严格落实了不准留惩罚性作业、不准留过重的重复性作业、不准留没有梯度的作业、不准不批后进生的作业等“四不准”措施;在“序列化”管理上,学期初抓“序”,重点在执行三表、制定计划上严格要求,强化督查;期中前后抓“查”,即抓好备、教、改的常规检查;期末抓“结”,即抓好期末考试,总结教学、教研,对考试质量进行分析。
4、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如:自信学习、学习卫生、动脑多思、质疑问难、留心观察、听取意见、阅读课本、参与合作、准确表达、预习听讲复习、完成作业、安排时间、课外学习、爱护和快节奏亲理学习用品等习惯的培养。
5、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标准。
(1)开展课堂教学评估学校各级领导要加大对教学第一线课堂教学的随机检查、评价力度。
(2)不定期开展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质量抽测活动,求真、求实,不弄虚作假、不急功近利,以科学意识主动搞好质量监控。
6、经常性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教研和年组(学科组)研究活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7、鼓励任课教师养成常写教学反思的习惯。
8、发展性评价促发展。强调教师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掌握儿童心理,恰当运用赏识和鼓励,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