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残奥会知识(范文)
北京残奥会知识
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中国残联理事长----汤小泉
引言
2008年在北京将举行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第13届残疾人奥运会,这对我们国家来讲是13亿人民的百年企盼,是历史性的重大机遇。对于展示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的良好形象,宣传我们国家灿烂的民族文化都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同时对于构建我们国家的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对于促进残疾人事业也带来了一个极大的历史性的机遇。北京奥组委根据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两个奥运同样筹办,同样精彩,在这一指示下奥组委紧锣密鼓的加强残奥会的筹备工作,残奥会工作已经全面升温,并且有序的推进。我在这里首先代表北京奥组委、代表中国残联向所有关心残奥会、参与残奥会,关心残疾人事业、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各位领导、社会各界和我们所有的大学生志愿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根据“好运北京”培训工作小组安排,今天要求我在这里向同志们、同学们讲的题目是“残疾人、残疾人体育和残奥会”,我想借此机会,跟同学们一起走进残疾人,走进残疾体育,走进残奥会。我讲的这个内容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残疾人,在没有讲这部分之前,我请大家观看一个短片,题目是《阿狗的故事》。
(视频)
这个短片对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是一种心灵的震撼,有很多同学在身边没有见过这样的残疾人,而这个残疾人就是我们一个非常普通的生活在农村的残疾人,他的生活和学习,“阿狗”学名叫“罗文狗”,他是广东省一个农村的贫困家庭出生的残疾孩子,他现在已经初中毕业回到了家乡,最近他们的残联正在想方设法给他配备一台电脑,让他学习电脑帮助他寻找一个谋生的本领。这就是《阿狗的故事》。
第一章 残疾人
第一节 残疾人定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的提出来,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 人权益,这是党中央对残疾人事业高度重视,也是要求全国人民都要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都要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什么是残疾人?1990年我们国家国务院经过人大批准,颁布了《残疾人保障法》,1991年5月15日正式实施,在《残疾人保障法》中明确的概括了什么是残疾人,“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这意思的关键词一个是功能障碍,一个是他部分或者全部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活动,这是两个关键词,残疾人比方说心理问题,主要指精神病,精神病患者都有心理问题;比方说白内障或者盲人,盲人还有听力残疾的人都有生理问题,故安装假肢的人或者缺肢者都有肢体残缺问题,所以这就构成他们在参与正常社会生活中都有障碍,有的人部分丧失,有的人是全部丧失,这是1990年所下的定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残疾人的认识,辅助残疾人的方式的改变,现在对残疾人的定义也有所改变,就是国际上ICF给残疾人下的定义,也就是去年2006年12月13日联合国第61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国际残疾人权利公约》,在残疾人权利公约中给残疾人下的定义是:残疾人包括肢体、精神、智力或感官有长期损伤的人,这些损伤与各种障碍相互作用,可能阻碍残疾人在与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参与社会。注意这里有一个“可能阻碍”,这就是动态对残疾人下的定义。也就是残疾人如果得到各种充分的补偿,特别是社会给他的各种补偿,再加上他自强自立,努力的参与社会的生活,提高自己文化知识和参与能力,他可能就能够完全的和正常人一样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的强者,这是ICF国际上给残疾人下的定义,也就是残疾人在他的人生旅程中,如果社会和他本人双重作用的结果,他会成为一个超乎健全人的社会强者,这是对残疾人下的动态定义,1990年所下的定义还是静态的。
我们国家对残疾人的分类主要分为六类,主要指的是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根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抽样调查结果统计数字表示,我们国家残疾人一共有多少呢?有8296万,8296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我们全国每16个人里就有一个残疾人,13亿人口中每16个人就有一个残疾人,每五个家庭就有一个残疾人,残疾人和残疾人亲属涉及的全国人口达到2.6亿,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是一个众多人的群体,是一个值得社会充分关注的群体。在这六类残疾人中视力残疾达到1233万人,听力残疾2004万人,言语残疾127万人,肢体残疾2412万人,智力残疾554万人,精神残疾614万人,多重残疾1352万人,这次抽样调查,就是去年四月进行的第二次抽样调查,跟全国第一次抽样调查相比,残疾结构上有了变化。比如说智力残疾,第一次抽样调查5164万残疾人中智力残疾有1200万,而这次只有554万,再加上多重残疾中有一小部分是智力残疾,也不超过1000万人。智力残疾人为什么会下降?就因为我们搞了残疾预防,搞了食盐加碘,食盐加碘以后预防了智力残疾的发生,肢体残疾人原来在第一次抽样调查中是877万,现在达到了2412万,为什么会急剧的增长?就是因为随着我们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也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人们吃肉多了,脂肪的东西多了,所以造成了脑中风、脑溢血也多了,所以肢体残疾大幅度增加,这是我介绍的我们国家残疾人的一个总的什么是残疾人,残疾人总的人数和它的总的分类。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全球有多少残疾人呢?全球有6.5亿残疾人,也就是我们国家的8296万残疾人占全球残疾人比重的12.7%,由此可见无论在全球范围,还是在我们国家,残疾人都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是一个特性突出特别困难的群体。
第一节 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残疾人呢?
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残疾人观应该说是人们对于残疾人和残疾人问题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念,如何看待残疾人,如何解决残疾人问题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的标志之一,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残疾人观。比如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无论是渔业还是游牧、农耕,繁重的体力劳动构成生产力的主体,体壮者被推崇,体弱者被鄙视,迷信思想甚至将残疾人视为不祥的征兆,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残疾人是家庭社会的负担的残疾人观。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提出了“天赋人权”的观念,每个人都有人权的保证,都是平等的,但是开始的时候,这种人道主义思想并没有惠及到人类所有成员,对性别、种族和残疾人的歧视仍然严重的存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残疾人和全国人民一道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开始得到承认和尊重,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残疾人主要的被视为同情和照顾对象,也就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我们国家对残疾人以救助为主,人们对残疾人同情为主,平等参与社会的问题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重视程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道主义思想开始在实践中被大家认同和重视,人们对于残疾人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撰写了发扬民族精神,和良好社会风尚,积极推进残疾人事业等文章,江泽民同志代表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结合世界和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实践,全面深刻阐述了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下面分五个层次来向同学们、同志们阐述什么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
第一层就是自有人类就有残疾人,残疾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这句话是核心,也就是我们怎么样看待残疾人,只有真正理解了这句话,才能对残 疾人的感情会发生质的变化,这句话是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上来关照残疾人的问题,残疾人的残疾虽然发生在他们的身上,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为他是为全人类发展付出的代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为残疾人是为全人类的发展付出的代价。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交通事故造成的残疾,就没有完整的交通法规;没有工商造成的残疾,就没有安全管理条例的诞生;没有小儿麻痹症造成的残疾,就没有预防“小儿麻痹症糖丸”,就没有至今小儿麻痹症已经基本在我们国家消失了;没有白内障造成的失明,就没有白内障复明手术,就不能每年使我们50万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没有出生缺陷,就没有优生优育。正是一部分人首先承担了残疾带来的痛苦,才能促进现代人类社会在医学、遗传学、劳动保障、交通管理等方面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进步,这是我说的第一个现代文明残疾人观,就你们每个人你是健全,你要考虑到我今天能够在社会上这样健康活泼的生存成长,是因为很多人为我今天有这样的补偿条件,有这样的环境条件,有这样的医疗条件来付出了代价,他们的残疾使得我今天有这样的幸福生活,因此我对他们同情,我要尊重他们,我要感谢他们,他们的付出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这是第一个残疾人观,大家需要充分认识的,特别是我们大学生,在座的可能大学生居多。
第二层是残疾人有人的尊严和权利,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做好残疾人工作是关系到实现公民权利和解放、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问题。这个观点同样很重要,就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在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残疾人存在。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他们是人类的组成部分,虽然他们的身体有种种缺陷,但绝不是异类和另类,就如年龄、性别和种族一样,是人的多样性、差异性的一种表现,健全人可能因为某种原因会致残,残疾人可能会因为康复成为健全人。比如我举一个例子咱们建设部的一个主要领导,他原来脑中风造成了偏瘫,但是经过艰苦的康复训练,现在仍然在建设部的重要岗位上,主持重要的工作。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消除了阶级剥削压迫,对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权利的实现,提供了根本的保障,依照《宪法》残疾人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残疾人保障法》又对残疾人的权利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定,我们在判断残疾人能力时,不应该着眼于他不能干什么,而应该着眼于他能干什么,所以我们看到一个残疾人跟他谈话时,要问他能干什么,这是对他的尊重,这是你对他的正确的认识。如果你一看到他残疾,你首先想到的是他没有下肢了,他就不正常了,很多事不能交给他,你就对他采取了另样的眼光来看他,你就不会平等的对待他,你就不会发觉他的潜能,你就不会注意到他的长处。比如为什么在很多美术工厂,聋哑人做活最好,因为他听不见声音,他不受任何干扰,他所做出的工艺产品是最美的最好的,就是这个道理。司马迁《报任安书》 中有一句话叫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左丘和孙子都是残疾人,但是他们能创造人类进程中感动很多健全人的,载入中国史册的宝贵遗产,他们是我们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得到世人传颂的。2003年我们国家召开了第三次残疾人自强模范表彰大会,中国残联有一位同志写过这样一段话,“华罗庚跛足,为数学之泰斗,史铁生截瘫,登文学之殿堂,李志军盲目,病榻树军人之典范,邰丽华失聪,舞台塑大慈之观音,王树明驾轮椅,开技术革新之路,李长玉辟荒山,栽生命常青之林,古往今来正气一贯,四海之内君子辈出。”其中列举的都是为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残疾人,有科学家华罗庚,像这个王树明是近现代残疾人中的自强模范,他是全国5.1劳动奖章获得者,是长春的是电信系统的标兵和楷模,他坐着轮椅为我们国家发明了多项信息产业的技术,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邰丽华大家知道千手观音的领舞人物。这里有科学家、文学家。像史铁生是我们中国文联主席团的成员,是个非常著名的文学家,是我们中国残疾人文学联谊会的主席,他著的书令人振奋,鼓励人们自强,他在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的一生应该怎么样去渡过,应该怎么处理各种问题,有很多很深的哲理,能够叫人振奋,能够促人成长,所以史铁生的著作是非常感人的。大家还知道贝多芬,在他失聪以后谱写的第九交响曲合唱,那是音乐史中的壮举,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坐着轮椅进入白宫,连任三届美国总统,领导美国人民战胜了经济危机,进行了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这是美国历史上仅有的连任三届的美国总统,他是坐着轮椅的美国总统,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残疾人。还有著名的科学家霍金,他们都是残疾人。中外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残疾人有能力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社会进步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这是第二个现代文明残疾人观,就是残疾人不应该只是受到同情,还需要受到尊重,他们中的很多人仍然能够成为社会的强者,是社会生产力的推进者,是我们社会的财富。
第三层是由于残疾的影响和外界的障碍,使残疾人处于某种不利的地位,残疾人权利的实现和能力的发挥,需要消除外界障碍,给予特别辅助。造成残疾人问题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不是残疾本身,而是外界障碍,《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指出的残疾人定义就说明了残疾人,他们的这些损伤与各种障碍相互作用,可能阻碍残疾人在与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的参与社会,也就是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障碍有可能消除。怎么样消除?一个是靠他自身的努力,一个是靠社会给他补偿条件,任何人权利的实现和能力的发挥,都离不开社会的补偿条件,健全人登高需要台阶,如果没有台阶,觉得会很吃力,台阶对健全人来讲可能是司空见惯,可是古代没有台阶,只有社会发展了才有台阶,大家都知道对于残疾人来讲,坐轮椅的残疾人有台阶就没法行动,他需要有一条坡道,这就是社会对这个特殊群体需 要创造的补偿条件。残联的常务理事长吕世明在3月30日到美国参加《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开放日的活动,并发表了演讲。吕世明是坐着轮椅的残疾人,他到了美国坐了电动轮椅,坐了多次公共汽车,下了地铁,上了各种各样的建筑物,到了联合国,还上了餐馆,所有的这一切他就凭着坐着电动轮椅畅通无阻,到哪里都是非常的顺畅。比如他坐公共汽车,他到了公共汽车站在那等待的时候,所有的美国健全人看到他都主动的让开,让他排在等车队伍的最前面,公共汽车停到他前面,车门正对着他,司机走下来到他跟前把车门的踏板放下,并协助他将轮椅固定在车内的安全位置,这时候其他的人才陆续上车,所以他在美国感到走到哪都非常顺畅,这是发达国家无障碍环境为残疾人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补偿条件,让他们能够自由的走向社会、走向健全人中间。在我们国家还不能完全做到,所以还需要社会给他们这种补偿条件,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这种补偿条件会越来越多,我们中国的残疾人将来也会得到社会更充分的补偿,能够走出家门,充分融入社会跟健全人一样共享我们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比如没有字幕的影视节目,听力障碍者就难以观看。常规印刷的文字盲人就无法阅读,这些都不具备提供给盲人特殊的补偿条件,因此国家和社会有责任采取更多的措施,减少和消除这些障碍,使残疾人在无障碍的环境中,充分的享受社会服务,从事生产劳动,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己的权利。
第四层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有赖于社会的帮助,也取决于自身的奋斗,残疾人要有求生存图发展的志气,要履行应尽的义务。我们平时都说“自助者人恒助之”,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补偿条件的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和成就,越来越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奋斗。如果没有残疾人这个主体自身的努力奋斗,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前面讲的这段《阿狗的故事》,社会关心他,校长支持他上学了,老师给他做了一个课桌,但是如果“阿狗”没有去学习的愿望,他每天不是来回折腾去上学,任何给他创造的补偿条件在他身上都没有任何作用。这个例子就说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对残疾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呼唤残疾人的奋斗精神。我们把残疾人的模范命名为自强模范,我们四年表彰一次就是特别强调残疾人的自强精神,《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盲人运动员的故事,主人公名字叫平亚丽,是北京人,她是中国在国际奥运会上第一个获得金牌的残疾人运动员。平亚丽是个盲人,1984年她在美国参加残奥会的时候,得到了金牌。当她领奖的时候,她向观众鞠躬,鞠躬以后因为她看不见,看不见国旗升起,她能听见国歌奏响,当时她心里就想我能够看到多好啊,但是她在心里头在想象着国旗是在因她而升起,她感到无限的光荣和自豪。回国以后她已是残奥会冠军了,可能人们会认为她的人生会很平顺,但是现实并不是这样。因为结婚以后她的孩子也是个盲人,所以丈夫和她离 婚,又加上企业不景气,她下岗了,没有生活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她不得不去领取救济,当她领取救济金的时候,她非常激动,给街道的干部深深的鞠躬,她的孩子拉着她的手说,“妈妈我不希望你是这样的鞠躬,妈妈我不喜欢你这样的鞠躬”,她心里头感觉很不是滋味。平亚丽当时就想到我在美国向整个会场的运动员鞠躬,是因为国旗因我而升起,我为国家争得荣誉,今天我鞠躬是因为我要求政府给我救济,所以这时候她受到了深刻的震撼,她回去后就决定要自强不息,她认真的学习盲人按摩技术,经过刻苦的努力,她考取了盲人按摩师,并办起了盲人按摩诊所。她在北京办了三个按摩诊所,她的生活已经很好。这个例子就说明残疾人曾经成功过,但是并不证明他一生就平顺,他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水平,增加自己的技能,自强不息,他的人生才能越来越美好。
第五层是现代文明残疾人观对残疾人的解放,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的解放不仅要消除奴役、压迫和剥削,还要消除歧视、偏见和传统观念导致的不平等现象,最终实现人类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要实现人类的全面的自由发展,不但涉及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的变革,也要求社会思想文化的全面进步,残疾人的解放对残疾人而言是消除障碍,全面发展,实现平等参与共享,但是对健全人而言,就是要消除愚昧、偏见和歧视的思想文化观念,实现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升华,对于社会而言是追求和谐关爱,实现进步平等,因此残疾人解放应该说和民族的解放、妇女的解放一样,是人类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的解放不仅是残疾人自身的解放,也包含了社会解放的意义,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为残疾人解放提供条件、创造条件,以人类解放为己任的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要求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为目的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应该为残疾人解放做出不懈的努力。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反映了社会对残疾人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这里介绍这些观念,从近处来讲是对大家了解残疾人、理解残疾人问题,认识举办北京残奥会的意义,是有重要的作用;从远处来讲,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残疾人与社会的关系,推动和谐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是有重要作用的。
第三节 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应该说从1949年解放到现在,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国之初到1966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残疾人分得了土地和农具,城市残疾人组织起来生产自救,逐步发展起各种福利工厂,无依无靠、生活无着落的残疾人和伤 残军人得到了收养安置,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得到救助。有一段佳话大家知道前些天毛泽东的儿子毛岸青去世了,毛岸英和毛岸青是毛泽东的两个儿子,毛岸英是朝鲜战场上去世的,他的两个儿子娶的两个女孩儿刘思齐和邵华的关系是姐妹,她们两个人的母亲叫张文秋,解放初的时候毛泽东把张文秋安排在盲人出版社,张文秋当时思想不通,说怎么把我安排在盲人出版社,她不愿意从事这个工作,当时毛主席是怎么做这个工作的呢?毛主席说盲人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你既然是为被压迫的人谋解放才出来参加革命的,为什么不去解放这些最苦的人呢?这是我们至今看到的中国第一代领导人针对残疾人问题的语录,是非常珍贵的。1951年周恩来总理在签署一个关于改革协定的决定中,也包括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设立聋哑、盲目等特种学校,对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青年人和成年人实行教育,这就是当时的第一阶段的时候,国家领导人对残疾人事业的一个关注,但当时第一阶段的残疾人事业还谈不上残疾人事业,对残疾人主要是救助为主。
第二阶段是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十年浩劫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连人权都没有保证,人道主义思想严重破坏,这时候极左的思潮泛滥,因此残疾人事业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应该说残疾人事业是停滞阶段。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开始,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在接见外国友人的时候,明确的表示中国需要改进对残疾人的服务,以后进入80年代,我们中国残疾人事业迎来了崭新的春天。当时被海外媒体誉为中国人道主义拓荒者的邓朴方同志从海外归来,邓朴方因为在文化大革命中脊髓严重损伤,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送到加拿大进行手术治疗,手术以后在胸腔注了铁的钉子支起来,他就在加拿大体会到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当时加拿大的教授要求他长期在加拿大进行康复训练,但是还有很多中国残疾人没有得到康复的训练,而且现代康复医学在中国还没有开展起来,所以他就坚决的要求回到我们祖国来推动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回来以后他四处奔走,李鹏总理签署建设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建设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以后推进了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当时借助了日本的资金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残疾人不仅需要解决康复问题,还有教育、就业、扶贫等等的问题,他意识到光有钱不行,在成立了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之后,他意识到需要成立一个各类残疾人的组织,于是在1988年成立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集中的研究残疾人的各类问题,帮助推进残疾人的问题的解决,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所以到1988年的时候,全国各类残疾人的统一组织就成立起来了,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残疾人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为时间的关系,它的发展我分五个方面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1)建立了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这个体系 大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了,希望大家进一步深刻领会。
2)建立中国残疾人事业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法,对于残疾人事业来讲,我们有一个重要法就是《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是从全面来讲维护残疾人权益,是全国人大通过的一个推进残疾人事业的根本法律文本,在《残疾人保障法》之下,我们在2004年制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2007年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又通过了《残疾人就业条例》,我们现在正在着手制订《残疾人的康复条例》,这是从中国残联来讲要力图建立残疾人的各类各种业务领域的法律体系。在中央建立各个条例以后,各省市自治区也都相应建立了一些规定,围绕中央的一些法律条文建立地方法规,地方法规在推动地方的残疾事业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国家各个部委在制订相关的法律时候,大概涉及到有34个国家部委制订法律中都涉及了残疾人的法律规定,因此可以说残疾人的法律体系正在逐步的形成,并且会进一步的完善。
3)我们建立的从中央到基层的残疾人的组织体系,中国残联是1988成立的,成立了残联以后我们又成立了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主任现在是回良玉副总理,有36个部委参加,由国务院来协调残疾人的事务,每年召开一至两次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表明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下面有执行机构,就是中国残疾人执行理事会,中国残联的执行理事会,执行理事会下设11个部厅,来推进残疾人十大业务的发展,在31个省市都有省级的残疾人联合会,现在我们残联组织体系已经下到省、地、市、乡镇,从中央到地方一共有八万名残疾人专职工作者,就是拿国家工资的残疾专职工作者。在社区和乡村我们还有40万名活跃在村里头的残疾人协会中的,从事残疾人工作的残疾人,我们在基层聘请的残疾人从事残疾人工作有40万人,所以应该说我们已经形成了残疾人工作的完整工作体系。
4)建立了完整的残疾人的工作的业务体系,1988年成立残联以后,在邓朴方主席的领导下,在党和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残联工作全面推进,我们十大业务体系简单的介绍。
康复工作。康复实际上是残疾人终身的需求,因为康复是帮助残疾人回归社会,补偿他的功能、提高他的生存质量、增强他的社会参与能力的一个基础和重要途径。自从引进了康复工作的理念以后,我们最早在康复研究中心做的是肢体的康复,三瘫一截。后来从中国残联来讲是搞三项康复,小儿麻痹后遗症的康复、聋儿听力语言康复、白内障复明手术的康复,三康复现在已经发展到八康复,有智力残疾康复,盲人行踪导向康复,精神病康复等等,这八项康复开展以后已经使1200万残疾人得到了康复工作训练,现在全国的康复需求量在残 疾人中达到60%,也就是我们1200万远远满足不了残联康复的需求,如何使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都能够得到康复,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就要求康复进社区、康复进家庭,广泛的开展社区康复,社区康复是现代我们开展康复非常重要的一个重大举措。现在我们社区康复需要与卫生部门充分接轨,利用卫生的医疗保障体系来开展社区康复。现在我们还借助“爱眼日”、“爱耳日”来推进康复工作,现在我们为了实现更多的人得到康复训练的目标,我们提出了在2003年第三次全国康复工作会议上,提出2015年人人享有康复的目标,现在我们正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例:在2003年的时候,我到了宁夏,在宁夏我参加白内障手术的总结会。在宁夏上桥乡有一个叫马文源的残疾人,他们一家七口有六个残疾人,马文源本人是精神病人,他的老婆和三个孩子都是白内障,马文源从前是村里有名的富裕户,他家庭条件非常好。但是随着老伴儿和三个孩子相继失明,沉重的负担、巨大的压力使马文源得了精神分裂症,从此家里贫困如洗,为了治病把房子卖了,把家里的店也卖了,全家人靠一个11岁的小儿子辍学打零工来维持生活,2002年11月我们的国家医疗队到了这个地方,马文源一家他的三个孩子和老伴儿都做了白内障手术,当摘除纱布以后他的老伴儿和三个孩子彼此之间认出了相互的相貌,激动万分、热泪盈眶,全家人排在一起高呼“共产党万岁”,“国际红十字会万岁”,“政府万岁”,当时在场的人无不感动得留下眼泪。例:云南省有一个叫戴嘉芬的小姑娘,这个小姑娘从小由于疾病造成了双小腿截肢,无法站立,父母为她治病花掉了几乎全家所有的积蓄,再也没有能力为她安装假肢,李嘉诚的项目帮助她安装了假肢,她终于站起来了,不仅可以站起来而且还可以像以前一样走路,还能跟同伴玩耍,还骑上了自行车,稚气的脸上充满了童年的欢乐笑容。
教育工作。教育工作应该是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残疾人教育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类是在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育,现在全国有1662所特教学校,再有就是普通学校中的特教班进行教育,现在全国的特教班有2700多个,第三个途径是随着普通小学,随着正常孩子随班就读,这三类教育,这是义务教育阶段。到了中等教育有三条途径,一条是义务教育之后,他们的残疾人就在高中阶段进行学习,这样的高中特教学校有66所,很少。还有一种是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特殊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有158个,这是非常薄弱的,我们还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最后极少数的残疾人进入高等学校的学府,现在好了,以前残疾人进大学是相当困难的事情,现在随着人们对残疾人权益的保障,分数达到的残疾人一般都可以上大学,每年我们大概要送5千名残疾孩子上大学,但是有些盲人和聋人需要到特殊的学院进行教育,全国有11所。
残疾人就业。我们从三种途径来安排残疾人就业,一种是集中就业,集中就业的主要方 式是福利企业工作,现在全国的福利企业有6万个,安排集中就业的残疾人60万人,按照《就业条例》要求集中就业的残疾人,我们希望国家税务总局与民政部要改善集中就业残疾人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能够更多的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原来只有聋人、肢残人、盲人在福利企业中就业享受优惠,智障的享受不了,现在国家规定智障人也可以享受,福利企业接受残疾人的比例原来从35%下降到25%,也降低了门槛享受优惠政策。再有一种就是按比例就业,按比例就业要求企事业单位包括国家机关一定要按总人数的1.5%安排残疾人就业,如果你达不到1.5%就要交纳就业保障金,就业保障金用来给残疾人进行培训,帮助残疾人个体就业。残疾人的按比例就业,还有很多企业不能接受,觉得这是给他们增加负担,这都是对残疾人的不了解、不尊重。现在法国这个国家1/10残疾人,法国很发达,它的标准要比我们宽得多,法国按比例就业是6%,我国才1.5%,因此企业应该从关爱残疾人的角度、重视残疾人人权,给他们一个平等参与的机会,安排他们就业。再有就是个体就业,个体就业比如主要是残联政府给他们安排一个小的摊位,个体就业我们给一定的补助,帮助买养老保险。现在我们城镇残疾人就业的达到463万,在农村通过贷款帮助残疾人参加种植业、养殖业和家庭手工业,让他们参加生产劳动,安排了1800多万残疾人参加了这些生产劳动。
社会保障。我们国家正在全国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是严重滞后的,应该说我们现在全国有594万残疾人享受低保,但是这个比例是很低的,总体上占残疾人享受最低保障和社会保障的比例,在城市仅占到13.28%,在农村仅占到5.1%,而且社会保障有些地区做的比较好,像北京的残疾人在享受最低保障的同时,还根据残疾人残疾的情况给10%—50%的提高保障标准。
残疾人扶贫工作。扶贫工作我们现在开展的主要是康复性贷款,每年8个亿为残疾人提供,他们能够通过不定贷款,买一些劳动生产工具、生产资料来进行自救,可以从事一些简单的生产劳动。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危房改造,帮助一百万残疾人住上房。我们还建立若干个扶贫基地,来帮助残疾人在扶贫基地中集体的从事生产劳动,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残疾人的文化生活。现在我们已经在各地县级和地级市建立了残疾人文化活动场所,建立了一千多个,基层文化生活也很活跃,大家知道残疾人艺术团在春节晚会上做出了精彩的表演,他们最近就频繁的出访世界各国,已经在几十个国家演出,体现了我们中国残疾人特殊艺术的水平,震撼了世界,我们国际影响力在逐步的扩大,配合国家外交大局,我们积极的推动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制订进程,获得了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的高度评价。邓朴方主席为了制订《残疾人权利公约》,三次拜访安南,还拜访了众多国家元首,强调推行《残疾人权利公约》的重要性,同时我们的中国残联还获得了联合国具有特别资商定位的 组织称号,我们还跟国际上一些慈善组织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比如说跟国际红十字会,国际红十字会赞助我们三千万美元开展了为450多万白内障患者进行视觉恢复活动,我们还根据李嘉诚的支持,开展了长江新里程的项目。
5)残疾人的素质普遍提高,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进一步改善,应该说我们现在残疾人的素质经过20多年来,有了很大提高,现在我们从县级以上有3千多名残疾人残联工作者及残疾人亲属,成为县以上人大的代表、政协委员,他们为国家政治文明建设做出贡献,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也进一步改善。现在中央的一些部门教育、劳动保障、司法等部门,都非常重视残疾人工作,给残疾人提供各种服务,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也在广泛宣传残疾人事业,我们充分的利用全国助残日、文化助残、科技助残、法律助残等各种形式,深入开展助残活动,现在国家已经建立了助残志愿者联络站有十万多个,登记在册的志愿者近300万人,受助的残疾人316万人。为残疾人创造的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也在加强,十五期间建设部、民航总局、教育部、交通部、铁道部、中国残联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文件,推进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同志亲自关注2008年残奥会残疾人登长城的问题,专门要在长城脚下召开现场会,研究办法和措施。残疾人事业虽然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残疾人的生活水平,他们的各项的服务保障与健全人的差距,还在不断的拉大,这种趋势还日益明显。我想举一个简单的数据:2005年全国人均收入是11000多元,包括残疾人收入,在城市里残疾人的人均收入是4800多元,是健全人的1/3,农村健全人的人均收入是4080元,而残疾人的人均收入是2200元,就说明我们农村残疾人的收入是健全人的1/2,这就说明残疾人的生活状况,还远远赶不上健全人的生活,远远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大家还要关注残疾人事业,政府还需要对残疾人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特别补助,否则残疾人就会拖全国小康建设的后腿,造成全国不和谐的状态,要构建和谐社会没有8296万残疾人参与,和谐社会就无法真正实现。
第二章 残疾人体育
(视频)
第一节 残疾人体育事业的概况
看完这个片子大家对残疾人体育的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了。在国际上实际上残疾人体育运动会分成三个:一个是残奥会,一个是特奥会,一个是聋奥会。残奥会指的主要是肢体残疾人,包括小儿麻痹瘫痪,脊髓损伤以后的截瘫及盲人的运动会,2008年残奥会也 12 就是这个奥运会。特奥会是智障人士的运动会,就是智商在70以下的残疾人运动会。还有一个是聋奥会。
1.残奥会的起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大量的伤兵,这些伤兵怎么办?他们不能成为社会的负担,他们不能在家待着,有一个医生叫路德曼,在英国就提出来要把这些伤残人组织起来搞体育比赛,他就在英国组织了一次轮椅比赛,当时参加这个比赛的残疾人有14名,这个比赛以后他就命名这种比赛叫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会,这个运动会四年以后就成立了国际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会的联合会,并举办了首届国际残疾人奥运会,这就是国际残奥会的前身。到了60年在罗马举行的第17届夏季奥运会的时候,60年是在罗马举行的1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当时运动会结束两周以后,来自23个国家的400名运动员参加了在罗马的第9届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会,这届运动会就被国际奥委会认为是第一届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后成为一种惯例,每四年残奥会就要举办一次,到1988年汉城第8届残奥会后,形成了每届奥运会和残奥会在同一个城市举办的惯例。雅典奥运会的时候,就是希腊雅典举行的奥运会之后举行了残奥会,136个国家和地区的3800多名运动员参加。
应该说在残疾人奥运会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48年—1989年,应该说是残疾奥林匹克运动的治疗时期,这个治疗时期是为残疾人提供各种治疗和康复服务为特征的。第二个时期是竞技体育时期,这个时期是1989年—2003年,这个时期主要是想强调体育运动能够为残疾人自我实现提供一种方式,能够挖掘残疾人的潜能,因为残疾人通过参加体育运动,能够挖掘潜能,能够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是第二个竞技体育时期。第三个叫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是2003年到现在,这个时期强调的不只是残疾人自身的,强调的是什么呢?社会要为残疾人提供基本运动的机会,我们社会健全人社会要懂得关心残疾人,把残疾人的运动看成是激励全球发展的手段,把残疾人运动融入全球化来,融入全球的体育运动,这个是站在一个世界角度来看的,站在全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残疾人体育运动。所以说残奥会是路德曼医生发明的,斯托克曼德维尔医院起源的,第一届是在罗马开始的,第一届残奥会是和第十七届奥运会一起举行的。
2.特奥会是在美国发起的,美国有个前总统叫肯尼迪,他的妹妹是智障人,肯尼迪家族非常关注这个妹妹,看到自己的妹妹走不出家门,被人们所歧视,肯尼迪的另一个妹妹叫尤妮丝·肯尼迪就发明了一个特奥运动,让他的妹妹参与体育锻炼,通过参与体育锻炼,他妹妹就活跃起来,身体健康起来,也愿意跟人家交往,这样就走出了家门参与特奥运动,同时通过他的妹妹带动更多的人参加特奥运动,这样特奥运动在美国就开展起来,在美国搞了11届特奥会,美国本土对特奥运动员特别关注,对智障人各种保障措施非常到位。到11届 的时候就在爱尔兰举行,当时在爱尔兰举行的时候,有7000多名运动员参与,到12届美国就建议在中国,因为当时中国智障人是1200万,认为中国这么大的群体的智障人,更需要开特奥会,让他们融合社会,让他们走出家门,让智障人得到解放,这样的话我们国家经过国务院批准就同意承办12届特殊奥运会,地点在上海。今年10月2日就在上海举行第12届夏季特奥会,各国的很多国家政要都要参与,我们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最近还要向国务院常务会来专门汇报筹备情况。现在我们国家特奥运动员已经从5万发展到53万,到“十一五”期间我们每年要以10%的速度增长,也就是“十一五”末的时候,我们国家特奥运动员要发展到100万。通过特奥运动确实能够让智障人心理得到调试,人活跃、坚强起来,能跟健全人融入。
3.聋奥会进行了20届,国际聋奥组织是成立于1924年。第一届的聋人奥运会是1924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到现在20届了,1955年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认可,这是世界上残疾人体育的情况。
第二节 我国残疾人体育
我们国家残疾人体育运动发展的很快、很好、很让人振奋。
我们在雅典残奥会获得了63枚金牌,在亚特兰大残奥会上中国残疾人运动员是名列第9,在澳大利亚残奥会上我们获得了第6名,在雅典残奥会上,当时我们内部定的只要保6争5就可以了,当时临上飞机的时候,我们负责残联体育的领导人说:“理事长你要有思想准备,也许我们能够达到第一名。”没想到一到雅典残奥会上,我们运动员那自强不息的精神超人意料的爆发出来,人人都在拿金牌不可收拾,拿的63块金牌比第二三名的总和还要多。2008年残奥会的形势不容乐观,因为国际上这次震动,雅典的震动可能震撼了英国和美国,包括澳大利亚、荷兰、乌克兰这些国家都非常重视残疾人体育运动。我们的残疾人体育运动一定不能出现兴奋剂问题,一定不能出现不文明的行为,一定要给世界文明树立我们中国残疾人风范和人格的魅力,这是我们要做的。至于金牌我们拿第二也无关紧要,不要给运动员太大的压力,只要我们国家办好了世界残疾奥林匹克运动的盛会,这就足以了。
第三节 怎样看待残疾人体育运动
怎样看待残疾人体育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就最初看到残疾人从事体育运动的人,有的人会说让那些身体有缺陷的人去从事大剂量的竞技运动是不是太残忍了?看着这些运动员去运动,让人心里感到特别难受,比如说残疾人的身体本来就有缺陷,应该是被帮扶和救助的 对象,难道他们要像健全人一样争金夺银吗?你们是不是不道德。这种想法不仅在一些老百姓中有,在一些领导干部中也有。
经过接触了大量残疾运动员,我们的想法应该转变,如果站在他们的角度来考虑,他们为什么要拼命的争取好的成绩为国争光?有一位残疾人工作者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他说:“当我在游泳池边,看到残疾女运动员脱去外衣,露出她的残肢断臂的时候,我深深的被震撼了,人都是爱美的,年轻姑娘就更爱美,谁也不愿意将自己的残缺示人,但是在游泳池间,我们这些残疾运动员特别是女运动员,为了通过参与体育竞技证明自己的能力,她们就一定得克服在众目睽睽之下暴露残疾的心理障碍,以相当的勇气在公众面前显示自己的力量,去争取胜利。作为观众,通过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仅仅是他们残缺的躯体吗?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蕴藏在他们残缺的躯体中克服障碍、勇往直前的信念和冲破局限、奔向胜利的壮举,这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有一个故事讲罗斯福总统到军舰上和士兵一起参加国家的升旗仪式,当国歌奏响的时候,罗斯福总统在轮椅上撑直了身体,撑直了双臂,克服了因为小儿麻痹后遗症带来的双腿残疾,尽量的站了起来,随行人员劝他不要站,罗斯福说:“我要告诉士兵们,他们的总统在国旗面前是站着的。”其实我们中国的残疾运动员也想告诉观众、告诉同志们:“我们虽然残疾,但也可以用自己的身体参与竞技,并让祖国为我感到骄傲,让国旗因我而升起,让国歌因我奏响。”
其实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对残疾人是重要的康复训练,大家知道残疾体育运动起源于康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士兵为什么通过体育活动很多人得到康复,得以回归社会,所以体育运动对他们来讲,他们是应该参与,他们参与以后,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对他们的能力提高,是有极大的好处的,他们不仅为国家争光,也为自己的人生展示了一个前景。
例:电视剧《花开有声》,一个母亲收养了三个不属于她亲生的残疾孩子,其中有一个没有双臂的残疾人叫南非,他就是用自己残缺的身体在雅典残奥会上拿了四块金牌,他没有手就是用头来冲击,他要比有手臂的残疾人吃亏一大段,他无数次用头去撞击而导致过敏、撞伤,现在他结婚了有了孩子有了工作,人生开始了新的旅程。
例:无臂“蛙王”宫保人的故事。宫保人是辽宁人,小时候也因为高压电击失去双臂,但是他练就了一身游泳的好功夫,获得了包括残奥会在内的多项世界冠军,被誉为“无臂蛙王”。有一次他在家乡的水池边看到一个女青年不幸落水,在这种情况下他毫不犹豫的跳入水中,迅速的游到女青年身边,大喊着:“你抱住我的双肩”,后来把这位女青年救出来了。
残疾运动员特别是我国的残疾运动员,在参与体育运动时,往往表现出特别能吃苦的精 神。举一个盲人运动员的例子,刚才大家看到的李端原来是军人,他是青年篮球队的运动员,他两次入选国家青年篮球队,但有一次他洗脸的时候,无意间搬动了一个消火栓,消火栓爆炸了,炸瞎了他的双眼,失明以后他曾经想过自杀,后来他想到自己是一个军人,军人的本分要求他自强,要求他仍然要作对人民有益的事情,经过了解他知道可以参加残疾人体育运动,最后他就参加了跳远比赛,跳远需要数点和踩板,但是他眼睛看不到,数点经常是踩到了沙中间上,无数次的练习,他拿到了雅典残奥会的冠军。如何看待残疾人体育呢?必须得站在现代文明残疾人观的角度来看待残疾人体育,如果站在现代文明残疾人观的角度来看待残疾人体育,就能理解了,就不会产生那些对残疾人“残忍”的想法。
第三章 北京残奥会
(视频)
第一节 北京残奥会的基本情况
2008年第13届残奥会是在8月8日到24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结束之后的12天,9月6日到9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第13届残奥会一共有15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名运动员来参加,有2500多名教练、裁判员,此外还有4000名文学、摄影、广播电视记者,根据主办城市与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合作的协议,第一次由一个组委会举办的奥运会,因此北京奥组委提出要举办两个高水平、有特色、同样精彩的奥运会,这是我们国家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
2004年3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11月温家宝总理分别会见有关的外宾,提出了“两个奥运同样精彩”。北京残奥会比赛项目有20个大项,北京残奥会的比赛场馆一共用18个,18个项目用16个场馆,青岛的是用的帆船比赛,香港用的是马术比赛,各项准备工作基本上都有了比较好的推进。
残奥会的口号理念,大家都知道和奥运会享有同一个口号,就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就符合了残疾人与健全人在同属一个世界,共求美好梦想的主题。同一个世界实际上也说明世界是一个大家庭,残疾人是这个家庭中的成员,他们渴望与健全人同享人类文明,共同建设美好的世界的责任;同一个梦想就是说我们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也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他们以自己的身体、心智和精神来创造生命的辉煌,实现崇高的理想,这是口号。理念是“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超越的理念核心是超越自我,挑战极限,体现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和残疾人超越生理障碍的信心,融合的体现残疾人,16 体现了奥林匹克的团结、和平、和谐的价值观,和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共享就是让残疾人与健全人在奥林匹克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平等权利,在五环旗帜的感召下,共享奥林匹克运动带来的欢乐、友谊、梦想和成功,共享社会主义成果,这是“超越、融合、共享”理念的含义。会徽大家都知道天地人,天地人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图形部分,图形部分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构成的“之”字形,有生生不息到达之意;第二部分是“Beijing 2008 Paralympics Games”字样;第三部分是国际残疾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的标志。会徽的图形部分体现了在使用的色彩中红色喻意太阳、深蓝色喻意蓝天,绿色喻意大地,会徽以色彩选择充分体现了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中国红体现了人文奥运,深蓝色代表高科技,体现科技奥运,绿色代表环保,体现了绿色奥运。残奥会的会徽天地人以汉字作为会徽图案,奥运会的会徽是“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印章作为会徽图案,中国字和中国印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两种在思想艺术风格上相映成辉。第四个吉祥物,吉祥物是“福牛乐乐”,大家知道牛是非常纯朴的、乐观的、勤奋的,牛和人类是很亲近的,牛的形象在国际上也比较受喜爱,所以这个“福牛”比较受欢迎,也体现了我们国家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与平安祥和之意,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这是残奥会的会徽、理念、口号、项目、运动场馆基本的情况。
第二节 怎样参与北京残奥会
首先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参与北京残奥会。
一是要从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出发看待这个残疾人盛会,它不是一般的体育赛事,这次赛事应该是体现了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典范;二是秉承人文奥运的理念,参与残疾人体育盛会,通过举办北京残奥会弘扬人道主义,彰显人文精神,这是每个残疾人的责任,每个北京人的机遇,每个中国人的信誉;三是为了实现北京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要求,需要大家认识到精彩的奥运会需要你我的力量,精彩的奥运会更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同样的精彩将给世界双重的惊喜;四是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共建北京残奥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每个人的良好愿望,通过办好北京残奥会将鲜明的体现中华民族对于弱势群体的姿态,显示出公平、正义、诚信与充满活力的特征,这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奉献,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采取的四点态度。
第二个以怎样的行动参与北京残奥会,行动上面有两方面,一个是直接参与,一个是间接参与。首先说一下北京残奥会需要两个环境的改善,一个是硬环境、一个是软环境,硬环境就是无障碍设施的改善,软环境就是我们应该全体市民、全体志愿者、全体奥运会的工作人员、全体大学生怎么样对待参与残奥会的残疾人,怎样以热情、尊重、友好、关怀的姿态 给他们以亲切的关怀,恰切的扶助,鼎力的支持,这是两个环境需要在办好残奥会中营造的。参与残奥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一种是间接。直接参与比如在座的各位都可能成为志愿者,直接为残奥会服务,另一种参与是北京人乃至中国人对残奥会提供间接的服务,要求关注理解残奥会的传播,营造支持残奥会的社会氛围。作为直接参与残奥会的志愿者,有一个主要的提示,一是让残疾运动员感受到尊重、关爱、温暖与接纳,特别注意消除任何歧视和偏见,同时要注意把握好分寸,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接纳,因此你要把握好分寸。二是要注意针对不同的残疾运动员提供适合的个性化服务。对于在参与过程中如何做到尊重,如何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例:作为观众去赛场加油鼓劲,本身就是一种参与,你可以在与残疾运动员偶遇的时候,提供给他需要的帮助,甚至在路上遇到残疾运动员,要以友好的微笑面对,这都是应该做到的,但我们更要注意的是要营造整个社会尊重、关爱、接纳残疾人的氛围,创造无障碍环境。现在北京的无障碍环境不尽如人意,北京的无障碍环境不系统、不衔接,残疾人出行会遇到很多困难,身边没有辅助人员,所以很多残疾人出不了门。在国外的路上可以看到很多残疾人,但是到北京看到残疾人的数量很少。北京还是无障碍环境做得比较好的,在全国来讲很多城市更差,所以我们所有的人就要注意到维护无障碍环境,比如说经常看到盲道被挤占,坡道被挡住,这就需要提高公众创造维护无障碍环境的自觉性,营造社会环境,每个人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对身边残疾人的关心和辅助,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哪怕是一点点支持,也是对残奥会的支持。残奥会是运动会,而我们要为残疾人做的远远不止一个运动会,要通过迎接残奥会、办好残奥会,把我们对残疾人的关爱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
帮助残疾人要注意态度和技巧。首先要注意以平等、尊重、热情的态度对待残疾人,要充分考虑残疾人的自尊心,往往他们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未必需要你的帮助,比如有的残疾人走路过程中有困难,你主动去扶他,他会拒绝你,因为他觉得他自己能走,他不愿意接受帮助,所以你在帮助他的时候,要征得他的同意,他同意接纳你再帮助他,不同意你千万别强行帮助。对于不同类型的残疾人,要注意帮助的技巧,比如对待盲人,要时刻记住盲人他看不到周围的环境,而是要通过听和触摸来了解周围的环境,所以每到一个新的环境,你不是带着盲人走路,而是要给他介绍环境,告诉他这有台阶,告诉他这有个扶手,告诉他要注意什么问题,讲明方位,这样残疾人他会自己去做,在引导盲人的时候,他们的盲杖一定要他们自己拿,他们通过盲杖感受周围的环境。引导时不要抓他的手,而要让他用手来扶着你的肘,不要去拉人家走,走的时候不要太快,遇到台阶或者障碍的时候,转弯的时候要用语言来提醒他们,告诉他们转弯了,他们自己就会配合你转弯。肢体残疾人有时是乘坐轮椅,要征得同意才能够帮助推行,坐轮椅的时候要注意平稳速度,更不能急行急转,上下坡的时候要注意安全,有必要的时候下坡可以倒行,抬轮椅要注意抓好适当的部位,有些部位是不能抬的。对于余一侧下肢的残疾人,一般扶助者要注意走在残肢的一侧,以防摔倒。对于拄双拐的残疾人,最好不要去直接搀扶,当着盲人的面不要出现损害盲人自尊的话,以免刺激盲人的自尊心。在语言上要注意,应该要讲语言文明。对肢体残疾人不要盯着他肢体残疾的部位看,以免他认为是对他的不尊重。在观看比赛时,要注意赛场的要求,可以欢呼鼓掌的场面,当然不能立即热情,但是有些比赛是不需要热情的,热情是体现在脸上。比如盲人门球这个项目,盲人看不见他就凭着听觉来听球里的铃铛动,球跑哪铃铛响到哪,他就能把脚踢到哪,所以运动员通过听力来判断方向,观众一定要保持安静,肢体残疾人的网球等项目,有些赛场需要保持安静,包括把手机调整到静音状态。
为了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对办好一届精彩的奥运会和残奥会的精神,我们希望在北京奥组委的统一领导下,社会各界能更多的了解残奥、关注残奥、支持残奥,借助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契机,大家更加关注支持残疾人的事业,关心帮助身边的残疾人伙伴,让更多的残疾人和其他社会成员一起共同奔赴我们国家美好幸福的明天,让我们共同拥抱2008年,在2008年为自己也为人生谱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二篇:北京残奥会观后感
北京残奥会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京残奥会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残奥会观后感1
作为贯穿闭幕式全篇的核心创意,“鸟巢”场地中间直径55米的“留声机”令人印象深刻。为什么要采用这样一个主视觉形象作为核心创意?来看总导演张艺谋的解读。
北京20xx年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留声机”要成为我们闭幕式的一个亮点,就有点像冬奥会闭幕式上的折柳寄情,冬残奥闭幕式通过一个道具来完成这个亮点。
折柳寄情是通过整体的表演的一个氛围,和讲解来传递的一个感情,留声机现在就成了一个道具要发挥这个作用。它其实是个意念,是个理念,不一定专门指胶片时代,黑胶时代,它只是人类作为留存记忆的一个东西,要勾连这个共同的共情,所以这个留声机一放,我觉得这个还是很能带动大家的一个感觉。
沈晨介绍,闭幕式将在50分钟左右完成,共有12个仪式环节,其中以《爱的感召》为题的表演环节,将由超过60%的残疾人作为表演的主体,以“手语”的形式配合优雅的手臂舞蹈,心手相连,残健共融的人们用“爱”为世界绘就了一抹斑斓的色彩。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依旧会延续“一朵雪花”的故事。沈晨透露,冬残奥闭幕式更会让雪花的光亮投射到人们的心中。“一朵雪花”贯穿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四个仪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北京残奥会观后感2
3月13日,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宣布,杨洪琼将担任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
云南籍运动员杨洪琼,89年9月出生,曾为轮椅篮球运动员,20xx年进入国家残奥越野滑雪队。本届冬残奥会上,她包揽了残奥越野滑雪女子坐姿组短距离、中距离、长距离3个项目金牌,是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金牌数量最多的运动员。
今夜,北京20xx年冬残奥会闭幕式在鸟巢举行。联大特殊教育学院36名学生承担了节目《爱的感召》、《生生不息》以及演员返场谢幕三个重要任务。在圆满完成开幕式演出基础上,同学们以最崇高的抱负完成家国使命,站在国家最高演艺舞台上,再次以顶尖的技艺,饱满的状态,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此次光荣任务!
36人中,有25名视力残疾学生、1名听力残疾学生及10名健全学生。同学们在完成冬残奥会的开幕式第二天就进入到闭幕式的紧张排练中。从排练到演出,日日夜夜,只为竭尽全力在世界舞台上展青年大学生风采。
作为《生生不息》节目的C位演员,王得江已经封闭训练定音鼓60余天,一次又一次的推翻,一次又一次的复盘,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自我,终于向全世界展示了最好的自己!
从冬残奥会的开幕式到闭幕式,联大学子们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责任与担当,擦亮了中国的青年名片,他们不负使命不负青春,为他们点赞!
北京残奥会观后感3
今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中央,一张闪耀着光辉的唱片“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是北京20xx年冬残奥会闭幕式的现场。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残健共融的表演者们将“唱针”缓缓推动至地面,这张唱片在舞台呈现出的“留声机”上旋转启动。
音乐环绕在“鸟巢”上空。这一环节的音乐改编自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创作于19世纪的曲目《乘着歌声的翅膀》,它描绘了一个极富浪漫色彩的美妙夜晚。徜徉在4位竖琴演奏者演绎的旋律中,北京20xx年冬残奥会会徽烙印在“留声机”中央,闭幕式在金色光辉中开启了拥抱世界的欢聚。
音乐继续飘荡,随着激光的刻印,“留声机”边缘逐渐勾勒出冬残奥会六大项的运动形象轮廓,掀开了回顾本届冬残奥会高光时刻的帷幕。9天赛程期间的精彩瞬间,随着“留声机”的旋转而激情浮现。残疾人运动员穿越冰雪,在9天时间里拼搏奋斗、挑战自我的瞬间再次感动观众。当精彩瞬间在欢呼与喝彩中定格,残疾人运动员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迸发出璀璨的荣光。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导演沈晨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表达的是残疾人自己的故事和自己的行为,由此来完成温暖和感人的瞬间。他介绍,本次闭幕式的创意策划从20xx年就已经开始。
据悉,本次参演群体中,约30%为残疾人,70%为健全人,再一次诠释了残健融合的理念,将向世界传递出彼此鼓舞、拥抱世界的动人力量。
北京残奥会观后感4
今年的两届奥运会可谓是我们国家的盛事,赛场上体育健儿们的精彩表现,时刻感染着亿万人民为他们而欢呼,特别是残奥会上的残疾运动员们的表现更让我为他们而激动,虽然他们缺少着身体的某一部分,但他们身残志不残的顽强的`拼搏精神令我在心灵的最深处涌起一股股激情与力量!
在残奥会结束后,我深深地感觉到,他们才是生活的真正强者。从组织者和志愿者热情的服务中,让我又感觉到在当今社会残疾人正在被浓浓地关爱所包围,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使他们成为赛场中最为闪亮的人物。从48年前奥林匹克向残疾人打开成功之门后,数以万计的残疾运动员用惊人的毅力与顽强不屈的精神,在富有挑战性的赛场上以摄人心魄的勇气,书写着一篇篇动人的华章。他们用行动来向世界证明,我能行!在赛场上我看到,他们是快乐的使者,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或多或少的都带着微笑,他们没有因为自己的生理缺失而烦恼,也没有因为行动的不方便而气馁,在这点上是值得我们这些肢体健全的人所学习的,也可以说,他们就是我们所学习的榜样。有些运动员虽然双目失明了,但他们灿烂的笑容并没有因为双眼失去光明而暗淡;有些运动员虽然只能依靠着轮椅,但是并没有因此而阻止了他们对奔跑的渴望;有些运动员虽然失去了双臂,但是他们心中的翅膀依然引领着他们在赛场上飞翔!
每当观看他们在赛场上精彩的演绎时,我的内心都会感到激情澎湃。因为我看到了,看到了残疾人的坚强!在我们的身边,依然有很多残疾人需要我们去帮助去关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许一个小小地帮助,或者一句真诚的问候,都会在共同前进和谐道路上洒满温暖地阳光!
北京残奥会观后感5
13日,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上,现场观众和嘉宾都收到了一本精致美观的手册。北京印刷学院教授夏小奇带领团队设计的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手册,首次添加盲文的设计,彰显出北京冬残奥会的温暖。
翻开手册,页面上不规则排列的“小蓝点”格外引人注意。“这是以盲文为设计灵感来源的流程序号。”夏小奇说,冬残奥会上,视力障碍运动员占有一定比例,所以团队在闭幕式手册中首次加入了盲文的设计。“由于印刷时间、制作工艺等原因,手册最终未能呈现出盲文的击凸效果。”尽管留有遗憾,但团队依旧希望通过盲文的设计向观众传达对视障者的关注、关爱和关怀,体现暖意。
“我们延续了冬日暖阳的设计主题,用胭脂粉与冰雪蓝两种色彩营造温暖氛围。”夏小奇说,冰雪蓝呈现冰雪运动的空灵与清澈,胭脂粉象征温柔、希望、包容与乐观。此外,云水蓝、丹紫红、宝石蓝、柠檬黄等明亮色彩作为辅色加入,让暖意更加浓郁、饱满和明媚。“这也代表了在色彩斑斓的世界里,残疾群体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拥有不息的生命力,也怀揣着对更美好生活、更包容世界的不懈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美学的融合,用“简约而不简单”的表现形式,成为手册的亮点。在各代表团旗帜入场与向志愿者致谢环节的页面中,放射性的线条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绽放的花。“观众可能看不出花朵的品种,这正是我们想达到的效果。”夏小奇解释,花朵的图形既是残奥运动员奋勇拼搏的身姿,也是志愿者默守岗位的身影。在爱的感召环节的页面设计中,橄榄枝的枝蔓顽强地向前伸展,寓意爱与和平。夏小奇说,希望手册能够永恒记录这美好而温暖的记忆。
北京残奥会观后感6
经过九天的激烈比赛,今晚冬残奥会落下帷幕了。意味着这一届的冬奥会彻底结束了。可爱的冰墩墩雪容融也要下班了。
值得关注的是,有个宁夏姑娘参与了今晚冬残奥会闭幕式演出。她叫马奕菲,视力障碍,今年16岁,家住金凤区,是宁夏特殊教育学校高二学生,从5岁起就开始接触音乐,从小在音乐方面展现出良好天赋,5岁学习钢琴、9岁学习小提琴,12岁学习作曲,获奖无数。能在全国脱颖而出,被选中参与闭幕式重要演出,是多么幸运,也说明这个女孩不一般。
视力有障碍,小提琴、钢琴样样都会,能站到冬残奥会闭幕式的舞台,真的了不起!我四肢健全,什么乐器都不会,想想都惭愧。这个女孩,跟我的学生是同龄人,我的学生也有很多学音乐的,明天上课一定要给学生讲讲这个女孩的故事,跟这个女孩比起来,你们是何等的幸福,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练琴呢?
人是需要有榜样的,有了榜样的激励,会变得更有动力。尤其是身边的榜样,我们会不自觉地向榜样看齐,从而转化成实际行动,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当然,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活成别人的榜样。昨天在公园门口,看到两个小男孩吃芒果,一边拿嘴撕扯着芒果皮,一边往地上吐皮,实在看不下去了,我拿出一张纸巾递给小男孩:“给你张纸,不要往地上吐了,把地上的也捡起来”,小男孩刚开始还有点不愿意,说“我们渴了呀”,见我递纸巾,有点不好意思了,乖乖地捡起了地上的果皮。我说:“你们老师天天教育你们不能乱扔东西,以后出门带包纸巾”,小男孩连忙说“谢谢阿姨”,希望两个小男孩从此以后再不乱扔垃圾。
北京残奥会观后感7
随着聋人小女孩用手语对圣火的深情倾诉,熊熊燃烧的北京残奥会圣火缓缓熄灭,残奥会闭幕了。我看了残奥会运动员夺冠背后的故事,有很多感触。
记得9月9日,南师大学生姚娟在标枪比赛中以40.51米的成绩夺得了冠军。这是江苏残奥军团获得的首枚金牌。为了夺得这枚金牌,姚娟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她的手肘曾经“撕裂性骨折”,现在做投标枪动作时,还是很痛。但是,她一直咬牙坚持誓死一拼,终于夺得了这枚金牌。她这种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精神多么值得我学习啊!
还是9月9日,女子100米T11级颁奖仪式上,青岛盲人吴苗春出人意料地将自己的金牌挂在了领跑员的脖子上。她深情地说:“领跑员对我们盲人运动员来说特别重要,我的金牌里面有我的一半,也有他的一半。”多么感人的话呀!我们都知道,吴苗春辉煌的背后,有多上不为人知的艰辛。苦难让她坚强,更让她懂得感恩。她知道她成功的背后有多少人为她付出。而我们长在甜水里的一代人呢,是否知道我们一点一滴的进步都离不开老师、父母、同学的教育、关心和帮助?懂得珍惜,学会感恩,也是我们的必修课啊!
残奥会虽然结束了。但是,残疾人运动员身残志坚、团结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留给我们的启示却是珍贵的,永远的!
我们要学习他们顽强拼搏,奋勇向上的精神!
北京残奥会观后感8
伴随着唱片的转动,唱片上逐渐显现出运动的人物造型。随后,一个个赛场瞬间呈现了出来。北京冬残奥会的精彩,就是由这样的一个个难忘的瞬间组成,北京冬残奥会的记忆,就是由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构成。
在赛场,所有人都是胜利者!“我们延续了冬日暖阳的设计主题,用胭脂粉与冰雪蓝两种色彩营造温暖氛围。”冰雪蓝呈现冰雪运动的空灵与清澈,胭脂粉象征温柔、希望、包容与乐观。此外,云水蓝、丹紫红、宝石蓝、柠檬黄等明亮色彩作为辅色加入,让暖意更加浓郁、饱满和明媚。
“这也代表了在色彩斑斓的世界里,残疾群体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拥有不息的生命力,也怀揣着对更美好生活、
更包容世界的不懈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美学的融合,用“简约而不简单”的表现形式,成为手册的亮点。在各代表团旗帜入场与向志愿者致谢环节的页面中,放射性的线条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绽放的花。“观众可能看不出花朵的品种,这正是我们想达到的效果。”夏小奇解释,花朵的图形既是残奥运动员奋勇拼搏的身姿,也是志愿者默守岗位的身影。
在爱的感召环节的页面设计中,橄榄枝的枝蔓顽强地向前伸展,寓意爱和和平。中国式的浪漫带给世界以震惊,随着冬奥的圆满结束,北京冬奥产生的影响将持续扩大,愿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温暖时刻,留存为永恒的记忆。到了和雪容融说再见的时候了,你是否会不舍?是否会留恋?
北京残奥会观后感9
围绕闭幕式“在微暖中永恒”的主题,本次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视频总监王之纲,联合国内多家顶尖视觉设计团队、多所高校优秀师生团队,在开幕式“同心圆”视觉形象的基础之上,加入特殊的舞美装置,从而重新塑造了一个“留声机”的视觉形象,运用先进的视听科技及注重情感表达的艺术表现手法,达到“温暖感”“记忆感”“包容感”的统一,实现了“让温暖成为永恒”的主题。
开场,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残健共融的表演者们将“唱针”缓缓推动至地面,一张闪耀着光辉的唱片开始在“留声机”上旋转启动。在4位竖琴演奏者演绎的旋律中,北京20xx年冬残奥会会徽烙印在“留声机”中央,本场闭幕式在金色光辉中开启了拥抱世界的欢聚。
随着激光的刻印,“留声机”边缘逐渐勾勒出冬残奥会六大项的运动形象轮廓,掀开了回顾本届冬残奥会高光时刻的帷幕。9天赛程期间的精彩瞬间,随着“留声机”的旋转而激情浮现。当精彩瞬间在欢呼与喝彩中定格,残疾人运动员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迸发出璀璨的荣光。
在代表团旗帜入场环节,镀满金色光辉的唱片在“留声机”上旋转,变幻为璀璨星河中的蓝色地球。所有人欢聚在双奥的鸟巢,欢聚在全人类共享的美好家园。
通过充满“记忆感”的回顾、与彰显“包容感”的呈现,达到与“留声机” 播放、存储、留念的特质一脉相承的艺术效果。旨在让全体参赛运动员的 记忆,能够在“一起向未来”的过程中生生不息。
北京残奥会观后感10
北京时间2022年3月13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
在本届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取得18金20银23铜,总计59枚奖牌的成绩,在金牌榜和奖牌榜均排在榜首,实现历史突破。
闭幕式的主题为《在温暖中永恒》,以一台留声机的概念贯穿全场。
开场后,伴随着唱片旋转,上面逐渐显现出六个大项的运动员造型,造型变得立体,向着唱片中心旋转,转换为十天里赛事瞬间的回顾。
留声机再次启动,音乐声响起,在《欢乐颂》的伴奏下,唱片变成地球图案,代表团旗帜入场。
闭幕式中国代表团旗手为杨洪琼,她在本届冬残奥会越野滑雪项目获得女子长距离-坐姿、女子短距离-坐姿、女子中距离-坐姿三个项目的金牌。
在《爱的感召》节目中,由视障演唱者、听障手语表演者等组成的演出团队一同演绎《You Raise Me Up》。
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安德鲁·帕森斯向残奥运动员致辞:“你们不是历史的旁观者,你们是历史的创造者。面对逆境,你们展现了多样性的力量。”
主火炬熄灭之前,13套定音鼓演奏的打击乐配合场上表演,借以表现奔流不息的“时间”前进和更迭的形象,寓意全球“共享此刻、共赴未来”。
播放有本届赛事精彩瞬间的光盘影像一一向场地中央汇聚,构成一个钟表盘。在小提琴演奏的主题曲《雪花》伴奏下,主火炬缓缓熄灭,伴随着童声合唱,北京冬残奥会正式闭幕。
第三篇: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1
今晚(3月13日),冬残奥会在“双奥之城”北京完美落幕。北京冬残奥会开赛以来,中国体育代表团选手捷报频传。最终中国体育代表团以18金20银23铜的战绩为本届冬残奥会画上了圆满句号。冬残奥会的闭幕式也给了我们极大的惊喜,"在温暖中永恒”这个主题更是在闭幕式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荣耀不只是金牌,所有拼搏者都是我们的骄傲。中国代表团最多1天收获15个金容融,也凑齐了2个金牌九宫格。
运动员们的英勇拼博铸就了这场赛事的精彩绝伦,成就了自己的不凡,也造就了国家的荣誉。
闭幕式延续“一朵雪花”的故事,一个直径55米左右的圆形视觉符号贯穿全篇,突出呈现“在温暖中永恒”的核心主题,也代表着北京双奥在今天画下一个圆满的句号。
现场观众和嘉宾都收到了一本精致美观的手册,手册中首次添加盲文的设计,彰显出北京冬残奥会的温暖。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2
在北京冬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以18枚金牌、20枚银牌、23枚铜牌的骄人战绩,领跑金牌榜和奖牌榜。对于冬残奥项目起步较晚、4年前在韩国平昌才斩获冬残奥会首金的中国代表团而言,如此奇迹般的飞跃怎能不令人自豪。
场地上,镀满金色光辉的唱片变成湛蓝色的“地球”,各参赛代表团旗帜在标兵志愿者和吉祥物“雪容融”的迎接下入场。在《欢乐颂》的经典乐曲中,旗手们漫步在“地球”上,色彩斑斓的旗帜汇聚成欢乐的海洋。
汇聚大爱,情暖人心。“留声机”上浮现出的画面,将人们的记忆拉回到开幕式的那个夜晚:冬残奥会主火炬在世界聚焦下照亮黑夜,传递爱与温暖。
爱与温暖,浓缩于冬残奥村、场馆设施建设的“无障碍”细节里,体现在运动员之间惺惺相惜、结下的深厚友情里,彰显在残疾人运动员和健全人的平等交往、热情互动中,绘就出一幅幅暖心画卷。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3
九天的冬残奥赛事汇聚成一股磅礴的力量,标注了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新高度。这并非告别的时刻,而是崭新的起点,人们相约共建一个“一起向未来”的美丽新世界。
中国书写历史,世界共享此刻
3月12日的“冰立方”,国旗舞动,歌声嘹亮。中国轮椅冰壶队卫冕成功,再夺冬残奥会冠军,队员们振臂高呼、喜极而泣。这是属于他们的金色瞬间,更是属于中国残奥代表团的荣耀时刻。
从20xx年盐湖城冬残奥会首次派团参赛,到20xx年平昌冬残奥会取得金牌和奖牌“零”的突破,再到北京冬残奥会以18枚金牌和61枚奖牌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一名,中国残奥代表团用实力和成绩诠释了本届冬残奥会会徽“飞跃”的含义。屡屡为中国轮椅冰壶队投出制胜一击的四垒王海涛不禁感叹,这一切都源于祖国的强大!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4
在北京残奥会上,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鸟巢体育场举行的男子八百米残疾人轮椅比赛。
只听一声枪响,运动员们迅速向前冲去,在跑道上,他们流着汗,喘着气,双手努力推动轮椅向前滑去,个个不甘落后,就在快要到达终点的时候,突然,一名外国运动员从轮椅上摔了下来,大滴大滴的汗珠从额头上流了下来,他脸上的表情非常痛苦,看台上的观众为这一幕惊呆了,所有的眼睛都在看着他,停了一会后,看台响起了掌声,是为他加油的掌声,所有观众站起来了为他鼓掌加油,希望他能重新从地上爬起来,他咬紧牙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艰难的坐到了轮椅上,吃力的滑到了终点,这时赛场上响起了一阵阵的热烈的掌声。
此时,我被这位外国运动员精神深深地感动了,眼睛也湿润了……
我要向这位外国运动员学习,学习他种坚持到底、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5
每一次都是书写历史,每一刻都在创造奇迹。中国残奥运动员们从本届冬残奥会的第一天起就频频改写纪录、制造惊喜。
在张家口赛区的国家冬季两项中心,中国选手刘子旭在开赛首日夺得残奥冬季两项男子短距离(坐姿)冠军,为中国队摘得冬残奥会历史上的第二金、冬残奥雪上项目和个人项目的第一金;开幕式旗手郭雨洁在冬季两项女子短距离(站姿)比赛中夺冠,为中国队夺得冬残奥会历史上首枚女子个人项目金牌。
在延庆赛区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中国选手张梦秋先后在残奥高山滑雪女子滑降(站姿)、女子超级大回转(站姿)等项目中夺得两金三银,成为本届冬残奥会夺得奖牌最多的中国运动员。
在北京赛区的国家体育馆,中国残奥冰球队4:0战胜上届冬残奥会季军韩国队夺得铜牌。这支初组建的队伍首次参加冬残奥会就登上了领奖台。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6
闭幕式表演开始,当数百位手语表演者高举手掌,“留声机”上呈现出“爱”的字样造型。每颗星星点点的萤火之光,在夜晚虽不耀眼;但当它们汇聚到一起,却被赋予了能够点亮世界的力量!
在由定音鼓构成的“表盘”形象上,60名残健共融的表演者用行为模拟着“指针”每圈60个时间刻度的行进轨迹。从中国传统的天干地支时辰和二十四节气、到世界通用的象征时间概念的符号,都随着时间的轨迹应运而生。
雪花火炬台缓缓降下,在盲人演员小提琴演奏的主题曲《雪花》伴奏下,主火炬缓缓熄灭。时光流淌,记忆永存,微火不微,永恒绵长!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落下帷幕,在这个春天有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名冬残奥运动员在这个地方为全世界留下了无与伦比的拼搏记忆。温暖,是人生中的难忘记忆;永恒,是全人类的美好愿景。在温暖中永恒,在拼搏中一起向未来,致敬每一位冬残奥运动员!这段美好的“双奥记忆”我们会永远记得!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7
北京冬奥会向世界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北京冬残奥会同样始终践行。“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庄严承诺。
从悬悬而望期待着,到热血沸腾喝彩着。赛场上汗水肆意挥洒,运动健儿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我。眼眶总浸润着晶莹泪滴,残奥曲谱被一遍又一遍地昂扬奏响。
百转千回,瞬息万变。在属于追梦者的时代,勇者是永恒的主角。
冬残奥会导演沈晨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介绍说,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对于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定位是“温暖感人”。“所以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与冬奥会不太一样,冬奥会开闭幕式更多的是唯美的环境、中国的文化概念等等,但是我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表达的,是残疾人自己的故事和自己的行为,由此来完成温暖和感人的瞬间。”
导演还透露,闭幕式的主题为“在温暖中永恒”,将用一个特殊的装置配合主视觉形象,将过去9天赛事的感人瞬间,以及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伟大时刻,永远保留下来。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8
在7日下午以9:4战胜韩国队后,卫冕冠军中国轮椅冰壶队迎来两连胜,前4场比赛2胜2负。北京时间7日晚,一日双赛的中国轮椅冰壶队还将对阵瑞士队,8日将迎战美国队。
中国残奥冰球队6日晚以5:2战胜捷克队,同样获得两连胜。在经过7日的休整后,中国残奥冰球队8日将迎战B组最后一个对手意大利队。
中国残奥冰球队虽于20xx年才成立,但进步神速,20xx年首次参加世锦赛就获得C组冠军进入B组,20xx年又在世锦赛B组以五战全胜的战绩夺冠,跻身A组,本届冬奥会将力争奖牌。
因原本于8日进行的高山滑雪6场全能决赛提前至7日进行,8日的北京冬残奥会仅将在冬季两项赛场决出男女中距离-站姿、坐姿、视障的6枚金牌。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9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期间,冰雪之上,风声呼啸、雪沫飞扬。不同的肤色下是一个个同样坚韧的灵魂,不同的语言唱出对生命共同的赞歌。此次冬残奥会,中国军团收获18金20银23铜,金牌与奖牌双榜稳居第一,多数项目实现历史突破。中国冬残奥运动员,用自己的拼搏与奋斗告诉我们,总有一种精神催人奋进,总有一种力量打动人心。
3月13日,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上宁夏16岁视力障碍女孩马奕菲缓缓地用小提琴奏起了《雪花》。在她的旋律中,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主火炬缓缓熄灭。
这一刻,马奕菲把美丽、纯真、自信的笑容,通过乐器飞出的旋律向全世界展示。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10
在浪漫的基调和唯美的氛围里,北京20xx年冬残奥会于今晚落下帷幕。
延续“一朵雪花”的故事,在总导演张艺谋的带领下,【锋尚文化】携手歌华文化作为创意承制方,在鸟巢为北京双奥画下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为中国与世界的这场“冰雪之约”画下句点。
为突出呈现闭幕式“在温暖中永恒”的核心主题,主创团队在鸟巢主场地设计直径55米左右的“留声机”主题形象作为空间主视觉,以此延续温暖,诉说感动。
正如总导演张艺谋在闭幕式开始前接受媒体访问时所说:“这个圆形符号就是作为一个非常醒目的'一个道具,它要成为我们闭幕式的一个亮点,就有点像折柳寄情的感觉,但是这次是通过一个道具来完成这个亮点。”留声机的视觉设计也将冬残奥闭幕无数的温暖瞬间和伟大时刻,都永远地留存在珍贵的奥林匹克记忆中。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11
20xx年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对我来说,很难表达出来我的感受,因为实在是太完美了,超过我所有的想象。
从开幕式一开始我就很感动。我激动地一边流泪,一边拍视频、拍照,边观看演出。虽然在现场感觉很冷,但我们的心里是开心的、温暖的,这个美好的而难忘的时段永远会留在我的心里。
我会永远记得20xx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各种各样的美好表演,每一个精心设计的细节,最好的科技的使用,还有就是中国对世界的热烈欢迎。在我心里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是最好,我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继续向前,一起向未来!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12
3月13日晚8时,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继上个月的北京冬奥会之后,中国再度成功举办了一届成功的奥运盛会。
本届冬残奥会闭幕式的主题是《在温暖中永恒》,延续了“一朵雪花”的故事,“一朵雪花”贯穿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四个仪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为北京双奥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届冬残奥会闭幕式的参演群体,由约占30%的残疾人和70%的健全人组成。在排演过程中,残健融合的表演者们携手前行、互助进步,体现了“平等、参与、共享”的发展理念。
北京冬残奥会于3月4日启幕,共9个比赛日,共设6个大项,78个小项。本次比赛,中国体育代表团共获得了18金20银23铜共61枚奖牌的优异成绩,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实现历史性跨越。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13
在参加北京冬残奥会之前,中国残奥代表团仅在上届冬残奥会取得了一枚金牌。在很多人看来,中国队在本届冬残奥会取得的成绩有些“令人难以置信”。
看似意想不到,实则意料之中。“残疾人积极参与(冬季)体育项目,这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北京冬奥组委副主席杨树安表示,“经济和社会发展了,对残疾人体育事业有了更多的条件去关心和支持。中国残疾人又非常自强不息,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毫无疑问,我们取得了成功。”
中国残奥代表团创造了历史,中国也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精彩的冬残奥会。
作为此前巴西代表团的一员,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帕森斯曾参加过北京残奥会。不管是防疫政策、场馆条件、无障碍环境,还是工作人员与志愿者的贴心服务,本届冬残奥会都给帕森斯留下了深刻印象。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14
2022年第13届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22年3月4日开幕,3月13日闭幕。主火炬点燃仪式上,最后一棒是一位盲人运动员李端,他摸索着雪花,几次尝试将要火炬插入到雪花接口中,场下观众不时喊起加油的声音,这一幕令人动容。
火炬传递仪式一共由8棒,火炬手全部都是残疾运动员,承担最后一棒的是盲人运动员李端,盲人点燃冬残奥火炬,这是往届残奥会没有过的大胆尝试,自强不息是对李端人生轨迹最好的概括,李端自幼参加篮球训练,两次入选国家青年队,荣获全国青年男篮比赛的扣篮冠军,并跟随沈部男篮征战甲A联赛。,一个灭火器的意外爆炸使他双目失明。失明后担任按摩医师。北京20残奥会男子三级跳远F11级冠军。
在雪花的中心,主火炬的点燃,这一幕,网友们直呼“破防”,他虽然看不到光,却为我们点亮了夜空,奥运是最强健的体魄,残奥是最不屈的灵魂,耐心、恒心、坚持,我们终将会迎接光明。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15
闭幕式尾声中,残疾人与健全人共同将唱针缓缓移出唱片,盲人小女孩将手心的残奥标志向鸟巢地面按下,地面以雪花形态镌刻出“BEIJING20xx”的字样,最终完成了冬残奥会唱片的记录过程,同时也寓意着全球“共享此刻、共赴未来”。
在天籁般的《雪花》歌声中,“北京20xx”字样的闪耀焰火在鸟巢上空粲然绽放。
虽然本届冬残奥会的主火炬已经熄灭,但跳跃的火焰却在心中生生不息。伴随着璀璨的光芒,时光的“留声机”在大地上定格,见证着“北京20xx”的记忆在温暖中永恒。
第四篇: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观后感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观后感 9篇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观后感 1
经过九天的激烈比赛,今晚冬残奥会落下帷幕了。意味着这一届的冬奥会彻底结束了。可爱的冰墩墩雪容融也要下班了。
值得关注的是,有个宁夏姑娘参与了今晚冬残奥会闭幕式演出。她叫马奕菲,视力障碍,今年16岁,家住金凤区,是宁夏特殊教育学校高二学生,从5岁起就开始接触音乐,从小在音乐方面展现出良好天赋,5岁学习钢琴、9岁学习小提琴,12岁学习作曲,获奖无数。能在全国脱颖而出,被选中参与闭幕式重要演出,是多么幸运,也说明这个女孩不一般。
视力有障碍,小提琴、钢琴样样都会,能站到冬残奥会闭幕式的舞台,真的了不起!我四肢健全,什么乐器都不会,想想都惭愧。这个女孩,跟我的学生是同龄人,我的学生也有很多学音乐的',明天上课一定要给学生讲讲这个女孩的故事,跟这个女孩比起来,你们是何等的幸福,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练琴呢?
人是需要有榜样的,有了榜样的激励,会变得更有动力。尤其是身边的榜样,我们会不自觉地向榜样看齐,从而转化成实际行动,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当然,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活成别人的榜样。昨天在公园门口,看到两个小男孩吃芒果,一边拿嘴撕扯着芒果皮,一边往地上吐皮,实在看不下去了,我拿出一张纸巾递给小男孩:“给你张纸,不要往地上吐了,把地上的也捡起来”,小男孩刚开始还有点不愿意,说“我们渴了呀”,见我递纸巾,有点不好意思了,乖乖地捡起了地上的果皮。我说:“你们老师天天教育你们不能乱扔东西,以后出门带包纸巾”,小男孩连忙说“谢谢阿姨”,希望两个小男孩从此以后再不乱扔垃圾。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观后感 2
3月13日,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宣布,杨洪琼将担任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
云南籍运动员杨洪琼,89年9月出生,曾为轮椅篮球运动员,20xx年进入国家残奥越野滑雪队。本届冬残奥会上,她包揽了残奥越野滑雪女子坐姿组短距离、中距离、长距离3个项目金牌,是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金牌数量最多的运动员。
今夜,北京20xx年冬残奥会闭幕式在鸟巢举行。联大特殊教育学院36名学生承担了节目《爱的感召》、《生生不息》以及演员返场谢幕三个重要任务。在圆满完成开幕式演出基础上,同学们以最崇高的抱负完成家国使命,站在国家最高演艺舞台上,再次以顶尖的技艺,饱满的状态,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此次光荣任务!
36人中,有25名视力残疾学生、1名听力残疾学生及10名健全学生。同学们在完成冬残奥会的'开幕式第二天就进入到闭幕式的紧张排练中。从排练到演出,日日夜夜,只为竭尽全力在世界舞台上展青年大学生风采。
作为《生生不息》节目的C位演员,王得江已经封闭训练定音鼓60余天,一次又一次的推翻,一次又一次的复盘,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自我,终于向全世界展示了最好的自己!
从冬残奥会的开幕式到闭幕式,联大学子们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责任与担当,擦亮了中国的青年名片,他们不负使命不负青春,为他们点赞!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观后感 3
今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中央,一张闪耀着光辉的唱片“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是北京20xx年冬残奥会闭幕式的现场。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残健共融的表演者们将“唱针”缓缓推动至地面,这张唱片在舞台呈现出的“留声机”上旋转启动。
音乐环绕在“鸟巢”上空。这一环节的音乐改编自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创作于19世纪的曲目《乘着歌声的翅膀》,它描绘了一个极富浪漫色彩的美妙夜晚。徜徉在4位竖琴演奏者演绎的旋律中,北京20xx年冬残奥会会徽烙印在“留声机”中央,闭幕式在金色光辉中开启了拥抱世界的欢聚。
音乐继续飘荡,随着激光的刻印,“留声机”边缘逐渐勾勒出冬残奥会六大项的运动形象轮廓,掀开了回顾本届冬残奥会高光时刻的帷幕。9天赛程期间的精彩瞬间,随着“留声机”的旋转而激情浮现。残疾人运动员穿越冰雪,在9天时间里拼搏奋斗、挑战自我的瞬间再次感动观众。当精彩瞬间在欢呼与喝彩中定格,残疾人运动员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迸发出璀璨的荣光。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导演沈晨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表达的'是残疾人自己的故事和自己的行为,由此来完成温暖和感人的瞬间。他介绍,本次闭幕式的创意策划从20xx年就已经开始。
据悉,本次参演群体中,约30%为残疾人,70%为健全人,再一次诠释了残健融合的理念,将向世界传递出彼此鼓舞、拥抱世界的动人力量。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观后感 4
作为贯穿闭幕式全篇的核心创意,“鸟巢”场地中间直径55米的“留声机”令人印象深刻。为什么要采用这样一个主视觉形象作为核心创意?来看总导演张艺谋的解读。
北京20xx年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留声机”要成为我们闭幕式的一个亮点,就有点像冬奥会闭幕式上的折柳寄情,冬残奥闭幕式通过一个道具来完成这个亮点。
折柳寄情是通过整体的表演的`一个氛围,和讲解来传递的一个感情,留声机现在就成了一个道具要发挥这个作用。它其实是个意念,是个理念,不一定专门指胶片时代,黑胶时代,它只是人类作为留存记忆的一个东西,要勾连这个共同的共情,所以这个留声机一放,我觉得这个还是很能带动大家的一个感觉。
沈晨介绍,闭幕式将在50分钟左右完成,共有12个仪式环节,其中以《爱的感召》为题的表演环节,将由超过60%的残疾人作为表演的主体,以“手语”的形式配合优雅的手臂舞蹈,心手相连,残健共融的人们用“爱”为世界绘就了一抹斑斓的色彩。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依旧会延续“一朵雪花”的故事。沈晨透露,冬残奥闭幕式更会让雪花的光亮投射到人们的心中。“一朵雪花”贯穿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四个仪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观后感 5
中国选手周洪转17日在轮椅竞速女子800米T53级决赛中打破世界纪录夺冠,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摘得在里约残奥会上的第100枚金牌。
周洪转当天的夺冠成绩是1分47秒45,将世界纪录缩短了0.03秒。决赛中,从第三道出发的她开始后就处于领先位置,在身边选手的紧追之下,曾获该项目北京、伦敦两届残奥会冠军的中国姑娘顶住压力,将优势一直保持到了终点线。
这是周洪转个人在里约残奥会上获得的第三枚金牌。此前她已在轮椅竞速女子400米T53级比赛和轮椅竞速女子4×400米接力T53/T54级比赛中登上最高领奖台,还在轮椅竞速女子100米T53级比赛中摘得一枚银牌。
结束了自己在里约残奥会的最后一场比赛,周洪转表示,“很激动在最后一天的比赛里拿到金牌,今天我使出了全部的力气。训练了,一切都是值得的,希望还能站在20xx年东京残奥会的跑道上。
周洪转1988年12月出生于河北省黄骅市官庄乡西桥村,3岁时因小儿麻痹双腿残疾。20xx年,省残联到黄骅选拔运动员,叔叔背着她去参加体能测试,从此改变了周洪转的命运。北京残奥会上,周洪转获得1金1银1铜,四年后的'伦敦残奥会她又为中国队夺得了2金1银1铜。
对于周洪转在里约残奥会上的表现,教练员黄鹏非常满意。他说:“周洪转平时训练很刻苦,这届比赛的状态也很稳定,她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但内心却充满了激情。”
17日,中国运动员在田径赛场掀起夺金高潮,当天已收入囊中的11块金牌中有7块来自田径赛场。截至记者发稿时,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里约残奥会上获得的金牌数已达105枚,奖牌总数为237枚。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观后感 6
伴随着唱片的转动,唱片上逐渐显现出运动的人物造型。随后,一个个赛场瞬间呈现了出来。北京冬残奥会的精彩,就是由这样的一个个难忘的瞬间组成,北京冬残奥会的记忆,就是由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构成。
在赛场,所有人都是胜利者!“我们延续了冬日暖阳的设计主题,用胭脂粉与冰雪蓝两种色彩营造温暖氛围。”冰雪蓝呈现冰雪运动的'空灵与清澈,胭脂粉象征温柔、希望、包容与乐观。此外,云水蓝、丹紫红、宝石蓝、柠檬黄等明亮色彩作为辅色加入,让暖意更加浓郁、饱满和明媚。
“这也代表了在色彩斑斓的世界里,残疾群体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拥有不息的生命力,也怀揣着对更美好生活、
更包容世界的不懈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美学的融合,用“简约而不简单”的表现形式,成为手册的亮点。在各代表团旗帜入场与向志愿者致谢环节的页面中,放射性的线条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绽放的花。“观众可能看不出花朵的品种,这正是我们想达到的效果。”夏小奇解释,花朵的图形既是残奥运动员奋勇拼搏的身姿,也是志愿者默守岗位的身影。
在爱的感召环节的页面设计中,橄榄枝的枝蔓顽强地向前伸展,寓意爱和和平。中国式的浪漫带给世界以震惊,随着冬奥的圆满结束,北京冬奥产生的影响将持续扩大,愿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温暖时刻,留存为永恒的记忆。到了和雪容融说再见的时候了,你是否会不舍?是否会留恋?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观后感 7
北京时间2022年3月13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
在本届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取得18金20银23铜,总计59枚奖牌的成绩,在金牌榜和奖牌榜均排在榜首,实现历史突破。
闭幕式的主题为《在温暖中永恒》,以一台留声机的概念贯穿全场。
开场后,伴随着唱片旋转,上面逐渐显现出六个大项的运动员造型,造型变得立体,向着唱片中心旋转,转换为十天里赛事瞬间的回顾。
留声机再次启动,音乐声响起,在《欢乐颂》的伴奏下,唱片变成地球图案,代表团旗帜入场。
闭幕式中国代表团旗手为杨洪琼,她在本届冬残奥会越野滑雪项目获得女子长距离-坐姿、女子短距离-坐姿、女子中距离-坐姿三个项目的金牌。
在《爱的感召》节目中,由视障演唱者、听障手语表演者等组成的演出团队一同演绎《You Raise Me Up》。
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安德鲁·帕森斯向残奥运动员致辞:“你们不是历史的旁观者,你们是历史的创造者。面对逆境,你们展现了多样性的'力量。”
主火炬熄灭之前,13套定音鼓演奏的打击乐配合场上表演,借以表现奔流不息的“时间”前进和更迭的形象,寓意全球“共享此刻、共赴未来”。
播放有本届赛事精彩瞬间的光盘影像一一向场地中央汇聚,构成一个钟表盘。在小提琴演奏的主题曲《雪花》伴奏下,主火炬缓缓熄灭,伴随着童声合唱,北京冬残奥会正式闭幕。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观后感 8
围绕闭幕式“在微暖中永恒”的主题,本次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视频总监王之纲,联合国内多家顶尖视觉设计团队、多所高校优秀师生团队,在开幕式“同心圆”视觉形象的基础之上,加入特殊的舞美装置,从而重新塑造了一个“留声机”的视觉形象,运用先进的视听科技及注重情感表达的艺术表现手法,达到“温暖感”“记忆感”“包容感”的统一,实现了“让温暖成为永恒”的主题。
开场,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残健共融的'表演者们将“唱针”缓缓推动至地面,一张闪耀着光辉的唱片开始在“留声机”上旋转启动。在4位竖琴演奏者演绎的旋律中,北京20xx年冬残奥会会徽烙印在“留声机”中央,本场闭幕式在金色光辉中开启了拥抱世界的欢聚。
随着激光的刻印,“留声机”边缘逐渐勾勒出冬残奥会六大项的运动形象轮廓,掀开了回顾本届冬残奥会高光时刻的帷幕。9天赛程期间的精彩瞬间,随着“留声机”的旋转而激情浮现。当精彩瞬间在欢呼与喝彩中定格,残疾人运动员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迸发出璀璨的荣光。
在代表团旗帜入场环节,镀满金色光辉的唱片在“留声机”上旋转,变幻为璀璨星河中的蓝色地球。所有人欢聚在双奥的鸟巢,欢聚在全人类共享的美好家园。
通过充满“记忆感”的回顾、与彰显“包容感”的呈现,达到与“留声机” 播放、存储、留念的特质一脉相承的艺术效果。旨在让全体参赛运动员的 记忆,能够在“一起向未来”的过程中生生不息。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观后感 9
13日,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上,现场观众和嘉宾都收到了一本精致美观的手册。北京印刷学院教授夏小奇带领团队设计的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手册,首次添加盲文的设计,彰显出北京冬残奥会的温暖。
翻开手册,页面上不规则排列的“小蓝点”格外引人注意。“这是以盲文为设计灵感来源的流程序号。”夏小奇说,冬残奥会上,视力障碍运动员占有一定比例,所以团队在闭幕式手册中首次加入了盲文的设计。“由于印刷时间、制作工艺等原因,手册最终未能呈现出盲文的击凸效果。”尽管留有遗憾,但团队依旧希望通过盲文的设计向观众传达对视障者的关注、关爱和关怀,体现暖意。
“我们延续了冬日暖阳的设计主题,用胭脂粉与冰雪蓝两种色彩营造温暖氛围。”夏小奇说,冰雪蓝呈现冰雪运动的空灵与清澈,胭脂粉象征温柔、希望、包容与乐观。此外,云水蓝、丹紫红、宝石蓝、柠檬黄等明亮色彩作为辅色加入,让暖意更加浓郁、饱满和明媚。“这也代表了在色彩斑斓的世界里,残疾群体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拥有不息的生命力,也怀揣着对更美好生活、更包容世界的不懈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美学的融合,用“简约而不简单”的表现形式,成为手册的亮点。在各代表团旗帜入场与向志愿者致谢环节的页面中,放射性的线条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绽放的花。“观众可能看不出花朵的品种,这正是我们想达到的效果。”夏小奇解释,花朵的.图形既是残奥运动员奋勇拼搏的身姿,也是志愿者默守岗位的身影。在爱的感召环节的页面设计中,橄榄枝的枝蔓顽强地向前伸展,寓意爱与和平。夏小奇说,希望手册能够永恒记录这美好而温暖的记忆。
第五篇: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观后感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观后感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观后感1
一张唱片留存“高光”时刻
闭幕式上巨大留声机现身鸟巢,留存北京冬残奥会最美的记忆!
“手语”舞蹈感召爱
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导演沈晨介绍,以《爱的感召》为题的表演环节,由超过60%的残疾人作为表演的主体,以“手语”的形式配合优雅的手臂舞蹈,心手相连,残健共融的人们用“爱”为世界绘就了一抹斑斓的色彩。
央视新闻,闭幕式,《you raise me up》的歌声在鸟巢响起,悠远动听的美声传递出美好与温暖。
“一朵雪花”故事的终章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依旧延续“一朵雪花”的故事。据沈晨介绍,冬残奥闭幕式更会让雪花的光亮投射到人们的心中。“一朵雪花”贯穿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四个仪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盲人演员用小提琴声熄灭主火炬
在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上,雪花火炬台缓缓降下。在盲人演员小提琴演奏的主题曲《雪花》伴奏下,主火炬缓缓熄灭。时光流淌,记忆永存,微火不微,永恒绵长!
沈晨表示,冬残奥会闭幕式的熄火环节是四个仪式的结束,也是双奥之城“结束”,但这个“结束”是省略号,这份精神和人文价值将继续传承。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观后感2
东京奥运会结束了以后,我们又迎来了东残奥。残奥会是专门为残疾人开展的运动会,让残疾人知道残疾人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同样可以走向奥运,走上领奖台。
这些残疾人有的失去了胳膊,有的失去了双腿,更有的'人失去了光明。
昨日“人民日报”发了一篇文章,记者采访一位失去光明的女孩,记者:“如果给你三天光明,你最想见到谁?”女孩毫不犹豫地说:“我的领跑员吧。”
她和领跑员参加比赛的时候仅靠一个10厘米的绳子。领跑员就像她的眼睛,直道的时候变一下动作提醒她,弯道的时候弯一下胳膊。
领跑员告诉她动作要领,于她而言领跑员就是一双眼睛。
她没有因为失去光明而一撅不振,她坚信她和她的领跑员一定能走上领奖台。
今天又被“人民日报”振撼了。残疾人男子游泳比赛,中国队包揽了冠、亚、季军,做为中国人无比豪。十分地佩服残疾人,东京同时升起三面国旗真是无比开心。
同样是中国人,我们比他们多一双手,多一条腿,甚至多一双眼。他们取得的成绩却比我们更多更大。是因为我们技不如人吗?并不是,而是我们没有他们失去双眼,双腿的痛苦,更没有他们经过的挫折。
他们身残志坚,他们矢至不移,他们比我们想象地坚强,他们比我们想象地更成功……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观后感3
6岁时,一场意外让申翼风失去了双腿,曾经调皮好动的小男孩变得沉默寡言。冰球运动像一束光,照亮了这位“折翼男孩”的梦想。“冰球运动给了我生活的信心,在团队协作中,我的性格越来越开朗。”申翼风说,“到世界各地比赛开阔了我的视野,我越来越热爱这项运动。”
体育总是带给人们希望和梦想,赋予人们胆识和魄力。“勇气、决心、激励、平等”——这不仅是残奥运动价值观的核心,更是广大残疾人的座右铭。在梦想旗帜的引领下,没有什么困难不可战胜,没有什么阻碍不可逾越。
作为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的礼仪人员,来自北京建筑大学的甘亚佼与残疾人参演人员长期一起训练和联排。在和许多残疾人朋友的朝夕相处中,甘亚佼深受震撼。
“闭幕式参演人员中有不少残疾人,他们有悦耳动听的歌声,有整齐划一的动作……他们用勇敢之心点燃生命之火,以自信人生绽放独特光彩。”甘亚佼说,“我也收到了许多残疾人朋友的赞许和祝福。他们甜美的微笑给了我无穷的力量。”
北京冬残奥会不仅是残疾人运动员的体育盛会,更是广大残疾人的梦想舞台。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前后,一系列活动让残疾人朋友共享盛会、感悟人生。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观后感4
伴随着唱片的转动,唱片上逐渐显现出运动的人物造型。随后,一个个赛场瞬间呈现了出来。北京冬残奥会的精彩,就是由这样的一个个难忘的瞬间组成,北京冬残奥会的记忆,就是由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构成。
在赛场,所有人都是胜利者!“我们延续了冬日暖阳的设计主题,用胭脂粉与冰雪蓝两种色彩营造温暖氛围。”冰雪蓝呈现冰雪运动的空灵与清澈,胭脂粉象征温柔、希望、包容与乐观。此外,云水蓝、丹紫红、宝石蓝、柠檬黄等明亮色彩作为辅色加入,让暖意更加浓郁、饱满和明媚。
“这也代表了在色彩斑斓的世界里,残疾群体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拥有不息的生命力,也怀揣着对更美好生活、
更包容世界的不懈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美学的融合,用“简约而不简单”的表现形式,成为手册的亮点。在各代表团旗帜入场与向志愿者致谢环节的页面中,放射性的线条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绽放的花。“观众可能看不出花朵的品种,这正是我们想达到的效果。”夏小奇解释,花朵的图形既是残奥运动员奋勇拼搏的身姿,也是志愿者默守岗位的身影。
在爱的感召环节的页面设计中,橄榄枝的枝蔓顽强地向前伸展,寓意爱和和平。中国式的浪漫带给世界以震惊,随着冬奥的圆满结束,北京冬奥产生的影响将持续扩大,愿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温暖时刻,留存为永恒的记忆。到了和雪容融说再见的时候了,你是否会不舍?是否会留恋?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观后感5
作为贯穿闭幕式全篇的核心创意,“鸟巢”场地中间直径55米的“留声机”令人印象深刻。为什么要采用这样一个主视觉形象作为核心创意?来看总导演张艺谋的解读。
北京20xx年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留声机”要成为我们闭幕式的一个亮点,就有点像冬奥会闭幕式上的折柳寄情,冬残奥闭幕式通过一个道具来完成这个亮点。
折柳寄情是通过整体的表演的一个氛围,和讲解来传递的一个感情,留声机现在就成了一个道具要发挥这个作用。它其实是个意念,是个理念,不一定专门指胶片时代,黑胶时代,它只是人类作为留存记忆的一个东西,要勾连这个共同的共情,所以这个留声机一放,我觉得这个还是很能带动大家的一个感觉。
沈晨介绍,闭幕式将在50分钟左右完成,共有12个仪式环节,其中以《爱的感召》为题的表演环节,将由超过60%的残疾人作为表演的主体,以“手语”的形式配合优雅的手臂舞蹈,心手相连,残健共融的人们用“爱”为世界绘就了一抹斑斓的色彩。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依旧会延续“一朵雪花”的故事。沈晨透露,冬残奥闭幕式更会让雪花的光亮投射到人们的心中。“一朵雪花”贯穿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四个仪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观后感6
激光刻印在舞台,清晰勾勒出冬残奥项目的形象轮廓。这一刻,残奥运动员赛场上的精彩瞬间,在“留声机”上不断重现——
42岁的加拿大选手布赖恩·麦基弗连摘三金,以16块金牌追平冬残奥男子金牌纪录,用卓越的表现诠释着拼搏与热爱;中国队选手纪立家、王鹏耀、朱永钢、张义琦包揽残奥单板滑雪男子障碍追逐UL级比赛前四名,一举创造历史;57岁的比利时运动员琳达·勒邦和女儿搭档完成比赛,追梦的道路上温情流淌……
一次次奋力跳跃、一次次全力冲刺、一张张真挚笑脸,来自全球的近600名残疾人运动员在赛场上不断挑战极限,用行动表明身体残疾并不阻碍前行的脚步、无法阻挡奋进的征途,谱写出一曲生命赞歌。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体育弥补人生缺憾,铺就圆梦之路。世界各地的残疾人运动员在这里共享体育运动带来的激情与欢乐,他们展现出来的竞技之美、精神之美,鼓舞着在生活中勇毅前行的每一个人。
国家体育场内,雄壮的国歌声响起,五星红旗缓缓升起。中国观众齐声高唱,激荡着自信与自豪。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观后感7
在位于北京顺义的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冰壶馆中,“平昌夺冠已成历史,从零开始奔向北京”这句高悬的标语格外醒目。此前的采访中,中国轮椅冰壶队队员表示,要把压力变成动力,打好自己的比赛。
平昌冬残奥会轮椅冰壶决赛,中国队通过加时赛6—5击败挪威,夺得中国代表团历第一枚冬残奥金牌。
近年来,中国残疾人冬季运动发展迅速,全国冬残奥运动员由原来不足50人发展到近千人,技术官员从无到有,发展到100多人。
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由217人组成,其中运动员96人,是中国参加冬残奥会以来,代表团规模、运动员人数最多、参赛项目的一届。
虽然其中有85名运动员为首次参加冬残奥会,占比88。5%,但多个项目展现出不错态势。例如从零起步的中国残奥冰球队,仅用不到4年的时间,就达到世界A组水平,同时获得北京冬残奥会参赛资格。
平均年龄只有21.8岁的中国残奥单板滑雪队,是中国体育代表团中最年轻的队伍。领队张国生表示,这一年多下来训练效果很不错。“我们有信心在本届冬残奥会中展现出残疾人自尊、自强、自信的精神风貌。”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观后感8
北京时间2022年3月13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
在本届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取得18金20银23铜,总计59枚奖牌的成绩,在金牌榜和奖牌榜均排在榜首,实现历史突破。
闭幕式的主题为《在温暖中永恒》,以一台留声机的概念贯穿全场。
开场后,伴随着唱片旋转,上面逐渐显现出六个大项的运动员造型,造型变得立体,向着唱片中心旋转,转换为十天里赛事瞬间的回顾。
留声机再次启动,音乐声响起,在《欢乐颂》的伴奏下,唱片变成地球图案,代表团旗帜入场。
闭幕式中国代表团旗手为杨洪琼,她在本届冬残奥会越野滑雪项目获得女子长距离-坐姿、女子短距离-坐姿、女子中距离-坐姿三个项目的金牌。
在《爱的感召》节目中,由视障演唱者、听障手语表演者等组成的演出团队一同演绎《You Raise Me Up》。
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安德鲁·帕森斯向残奥运动员致辞:“你们不是历史的旁观者,你们是历史的创造者。面对逆境,你们展现了多样性的力量。”
主火炬熄灭之前,13套定音鼓演奏的打击乐配合场上表演,借以表现奔流不息的“时间”前进和更迭的形象,寓意全球“共享此刻、共赴未来”。
播放有本届赛事精彩瞬间的光盘影像一一向场地中央汇聚,构成一个钟表盘。在小提琴演奏的主题曲《雪花》伴奏下,主火炬缓缓熄灭,伴随着童声合唱,北京冬残奥会正式闭幕。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观后感9
约残奥会,我国残奥运动员们精彩的'表现和顽强的意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涌向赛场。当地时间9月10日晚,中国队游泳选手许庆在男子S6级50米自由泳比赛中拿到他在本届残奥会的第三枚金牌,更将他的残奥金牌总数增加至10枚,写下新的传奇。截至9月11日记者发稿时,中国代表团已获得27金28银21铜,继续保持领先态势。
里约是24岁的许庆第四次残奥之旅。前,他首次参加雅典残奥会,是当时中国残奥代表团年龄最小的选手。虽然只有半支右臂,但他在泳池中却如蛟龙翻江,势不可挡。接下来许庆还将参加两个项目的角逐,征程依然在延续。
中国队选手显然是残奥泳池的主角。除了许庆之外,首次参加残奥会的徐夕涵在女子S5级50米蝶泳中拿到金牌,彭秋萍在女子S3级50米仰泳比赛中与队友孟国芬包揽金银牌,从预赛到决赛,彭秋萍还两度刷新世界纪录,状态正佳。
在盲人柔道女子70公斤级比赛中,中国队40岁的老将袁艳萍击败乌兹别克斯坦队选手夺得冠军。她用自己的表现证明,即便看不到光明,也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光彩。
在场地自行车男子C1—2—3级1000米个人计时赛中,李樟煜为中国军团再添一枚金牌。田径赛场,中国队选手杨丽婉在女子铅球F54级比赛中以7米89的成绩夺冠。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观后感10
今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中央,一张闪耀着光辉的唱片“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是北京20xx年冬残奥会闭幕式的现场。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残健共融的表演者们将“唱针”缓缓推动至地面,这张唱片在舞台呈现出的“留声机”上旋转启动。
音乐环绕在“鸟巢”上空。这一环节的音乐改编自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创作于19世纪的曲目《乘着歌声的翅膀》,它描绘了一个极富浪漫色彩的美妙夜晚。徜徉在4位竖琴演奏者演绎的旋律中,北京20xx年冬残奥会会徽烙印在“留声机”中央,闭幕式在金色光辉中开启了拥抱世界的欢聚。
音乐继续飘荡,随着激光的刻印,“留声机”边缘逐渐勾勒出冬残奥会六大项的运动形象轮廓,掀开了回顾本届冬残奥会高光时刻的帷幕。9天赛程期间的精彩瞬间,随着“留声机”的旋转而激情浮现。残疾人运动员穿越冰雪,在9天时间里拼搏奋斗、挑战自我的瞬间再次感动观众。当精彩瞬间在欢呼与喝彩中定格,残疾人运动员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迸发出璀璨的荣光。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导演沈晨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表达的是残疾人自己的故事和自己的行为,由此来完成温暖和感人的瞬间。他介绍,本次闭幕式的创意策划从20xx年就已经开始。
据悉,本次参演群体中,约30%为残疾人,70%为健全人,再一次诠释了残健融合的理念,将向世界传递出彼此鼓舞、拥抱世界的动人力量。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观后感11
“如果说北京残奥会永久改变了夏残奥会的举办方式,那么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也将把冬残奥会的办赛水平提升到新高度。”帕森斯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作为东道主,中国通过提供最好的平台、最流畅的运行和最体贴的服务,让残奥运动员更好地发挥。而残奥运动员通过在赛场上的表现,激励并改变着整个世界。”
赛场亦如人生,梦想铸就传奇
中国轮椅冰壶队在北京冬残奥会上再次夺冠,书写新的传奇。除了胸前金光闪闪的奖牌,队员们无比坚毅的眼神令人为之动容,充满激情的呐喊让人热血沸腾。自信、乐观、幽默、风趣……队员们在赛场上的表现,也是他们对生活的态度。
“18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后,我高位截瘫了,这让我一度意志消沉。”中国轮椅冰壶队的陈建新说,“练习冰壶让我重拾生活的希望,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拼搏。我决定直面艰难困苦,让进取代替沉沦,让振作代替失意。”
在北京冬残奥会残奥冰球铜牌争夺战中,身披17号战袍的申翼风打入两球,为中国队锁定胜局。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观后感12
3月13日,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宣布,杨洪琼将担任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
云南籍运动员杨洪琼,89年9月出生,曾为轮椅篮球运动员,20xx年进入国家残奥越野滑雪队。本届冬残奥会上,她包揽了残奥越野滑雪女子坐姿组短距离、中距离、长距离3个项目金牌,是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金牌数量最多的运动员。
今夜,北京20xx年冬残奥会闭幕式在鸟巢举行。联大特殊教育学院36名学生承担了节目《爱的感召》、《生生不息》以及演员返场谢幕三个重要任务。在圆满完成开幕式演出基础上,同学们以最崇高的抱负完成家国使命,站在国家最高演艺舞台上,再次以顶尖的技艺,饱满的状态,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此次光荣任务!
36人中,有25名视力残疾学生、1名听力残疾学生及10名健全学生。同学们在完成冬残奥会的开幕式第二天就进入到闭幕式的紧张排练中。从排练到演出,日日夜夜,只为竭尽全力在世界舞台上展青年大学生风采。
作为《生生不息》节目的C位演员,王得江已经封闭训练定音鼓60余天,一次又一次的推翻,一次又一次的复盘,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自我,终于向全世界展示了最好的自己!
从冬残奥会的开幕式到闭幕式,联大学子们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责任与担当,擦亮了中国的青年名片,他们不负使命不负青春,为他们点赞!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观后感13
围绕闭幕式“在微暖中永恒”的主题,本次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视频总监王之纲,联合国内多家顶尖视觉设计团队、多所高校优秀师生团队,在开幕式“同心圆”视觉形象的基础之上,加入特殊的舞美装置,从而重新塑造了一个“留声机”的视觉形象,运用先进的视听科技及注重情感表达的艺术表现手法,达到“温暖感”“记忆感”“包容感”的统一,实现了“让温暖成为永恒”的主题。
开场,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残健共融的表演者们将“唱针”缓缓推动至地面,一张闪耀着光辉的唱片开始在“留声机”上旋转启动。在4位竖琴演奏者演绎的旋律中,北京20xx年冬残奥会会徽烙印在“留声机”中央,本场闭幕式在金色光辉中开启了拥抱世界的欢聚。
随着激光的刻印,“留声机”边缘逐渐勾勒出冬残奥会六大项的运动形象轮廓,掀开了回顾本届冬残奥会高光时刻的帷幕。9天赛程期间的精彩瞬间,随着“留声机”的旋转而激情浮现。当精彩瞬间在欢呼与喝彩中定格,残疾人运动员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迸发出璀璨的荣光。
在代表团旗帜入场环节,镀满金色光辉的唱片在“留声机”上旋转,变幻为璀璨星河中的蓝色地球。所有人欢聚在双奥的鸟巢,欢聚在全人类共享的美好家园。
通过充满“记忆感”的回顾、与彰显“包容感”的呈现,达到与“留声机” 播放、存储、留念的特质一脉相承的艺术效果。旨在让全体参赛运动员的 记忆,能够在“一起向未来”的过程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