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承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好精神底蕴
传承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好精神底蕴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源远流长,留存着独特的文化记忆。眼下时值年轮交替,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即将来临。过新年,穿新衣,开开心心过大年......人们唱着欢乐的歌谣,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记得小时候,每到新年,有喜贴春联、年画、福字、窗花的喜庆文化;有扫房、祭灶、敲锣打鼓,张灯结彩,挂红灯、放鞭炮、寻根祭祖,求祥祈福,走访亲友和除夕守岁、拜年的祝福文化;有舞狮子、扭秧歌,踩高跷、表演皮影、玩社火等的艺术文化;有吃年饭、年糕、包饺子、的饮食文化,人们用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来庆祝新年。这些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项活动都渗透着深刻的讲究和包含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每一个人在参与这些活动中都会受到中华文化的薰陶和从内心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但近些年来,传统文化在人们的视野里逐渐淡化,这些节日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正在被现代人所忽视。在新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年轻人,则热衷于过各式各样的“洋节”。许多人感慨:春节越过越没有意思,太单调乏味了,充分说 明传统节日所特有的文化精神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不少人嫌麻烦而省略了传统的民俗文化,取而代之的是吃喝玩乐、高档消费。君不见,在过年的前一个月,高档酒店的包间已被订年夜饭的抢订而空,商业街、旅游点更是人山人海,麻将馆、KTV舞厅等娱乐场所去晚了就没有位置,似乎现代人过年就是吃喝玩乐。据调查发现,有不少青少年对传统节日文化知之甚少,有的只知道在过春节时要守岁、吃饺子、拜年、贴春联和收压岁钱,有的认为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有的不能准确地回答出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的内容。有的还将妇女节、儿童节、国庆节、劳动节这些法定节假日说成了我国的传统节日。
也许这些调查未必准确,但应该能够从一个侧面上反映现在的青少年对春节和我国其他一些传统节日的认知程度。从中也可以看出,与传统节日连在一起的民间文化,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其影响力已经下降到令人担忧的地步。而在传统节日逐渐式微的同时,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却大行其道。与其惊呼“端午节”被韩国人抢了,不如把自己的节日内容尽可能地展示出来,让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自己的东西,领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从中找到乐趣。
如何过年,如何看待深植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节庆活动,如今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在现实生活中,文化的 引领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这里既要有政府主管部门的导向作用,又要动员群众的积极参与。为了弘扬传统文化,首先,要普及青少年对春节传统文化的认知。要通过社会、家庭、街道、学校等渠道宣传和讲解春节期间都有那些讲究,从除夕晚上举行的家宴到主食、菜肴的做法,从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什么说法,从吃“团圆饭”的菜饭花样到人们预示来年丰衣足食的期盼,除夕晚饭为什么家人要齐,席间为什么要多说彼此祝愿的话,这顿饭为什么可以慢慢吃,有时一直吃到深夜,接下来“守岁”,按传统习惯,饭后至夜间接神、拜年之前为什么不能就寝,要“守岁”至次日凌晨,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表示年老的人在辞旧岁之际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的有为祝老辈延年益寿的意思。对于这些做法,通过有效的继承与创新,从而唤醒国人关于春节传统民俗的记忆,为春节传统文化注入丰富的现代元素。
其次,在新年各地举办的庙会上,通过表演舞狮子、扭秧歌,踩高跷等含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艺形式,正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机会和手段。而目前一些地方举办的庙会仍停留在“如何吃,如何把展出的商品卖出去”的层次,造成吸引力有限,或者说“非物质”的东西还太少。要让各地的庙会成为文化活动的展台,把民族舞蹈、戏剧、出巡、音乐百戏,诸般杂耍作为主题,不要商气太重,无疑为营造节日气氛增添亮点。
再次,新年小朋友最有趣的一件事就是放爆竹烟火。这一活动可以增添节日的气氛。但目前从环保角度考虑,在城市尽量不要燃放。在农村也要减少燃放的次数和时间,可以将这一传统习俗由过去家家分散燃放,改为由政府安排集中时间燃放,这样既可以满足大家春节燃放爆竹的习惯,又可以注重环保和安全。集中燃放使五彩缤纷的烟花将天空装扮的更加绚丽多彩,也会使人们通过观看各类烟花造型而欢呼雀跃和开心,这也是新时期传承传统文化的好形式。
至于正月十五的灯会猜谜,在中华大地上,许多地方都把灯会猜谜作为过春节最大的活动。因为春节期间,百姓家家挂灯。大白菜灯、云灯、生肖灯„„赏灯者一路看,一路评,民俗就这样在民间参与中发扬光大。政府应该在这个上面适当多投入一些,但设计和制作都要从节约费用上考虑,让百姓在观灯中找到真正的节日快乐,人气自然会旺,气氛自然会浓。同时,应发挥民间挂灯的积极性,不然的话,许多挂灯的传统手艺也就会失传。要将“民间传说、古典名著、民间故事”作为灯组需要表达的主题,使人们通过观灯了解历史,了解民俗,虽然谈不上创意,但一家老小都来观灯,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最好传承。可以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狂欢,为整个春节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正因如此,保护春节传统文化,既要保护春节文化的符号,更要创新春节文化的内容。通过恢复和发扬传统文化的 精华,增强春节在礼仪性、象征性、情感性、伦理性的综合力。同时,通过有效创新手段,赋予传统春节以新的元素,使传统春节成功地实现向现代节日的转型,使之既获得国民喜欢,又得到国际认同。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在时间的每个节点上,安顿自己的心情,让生命富有更充实的内涵。在这个文化相对开放的时代,民间可以通过多个渠道,以多种方式进行努力。比如,有志于这方面的人士可以成立相关协会、促进会,民俗专家可以到更多的地方进行演讲,向人们尤其是向年轻人揭示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好精神底蕴。如此,才能让春节这一中国民俗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更好地得到继承、发扬和光大。
第二篇:传承中国精神
传承中国精神,做龙的传人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虽不曾看见长江美,梦里常神游长江水。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澎湃汹涌在梦里,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动人的旋律中,歌颂着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的,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犹如一条驰骋在世界东方的巨龙,凭借他神奇的力量,保卫着这片广袤而又神圣的疆土,守护着十几亿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龙的传人。
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6个民族相亲相爱、共同发展着。作为许许多多中华儿女中的一员,那份骄傲和自豪,那份喜悦和幸福,真的是溢于言表。因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是进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公正、更公平、更先进、更科学的社会制度。在这种优越的社会制度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着。
新中国的建立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中国的先进的社会制度的确立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中国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壮大更是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
而我的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展开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领导下的坚强后盾和中坚力量。
党和人民的伟大铸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今天,而其中,起着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柱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这种伟大的精神把亿万华夏儿女凝结在了一起,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认同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足以排解内忧、抵御外侮,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而在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过程中,许许多多刻上了时代烙印的精神,例如雷锋精神,抗洪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共同丰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伟大的精神——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为民族精神注入了时代的内容,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增添了更新的神韵。可以说,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进一步升华;中国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发扬。是中华民族不朽的民族之魂,是我们中华儿女血液中流淌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她将激发中华儿女建设祖国的激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
中国精神是我们行动的精神支柱,是我们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他指引着我们在当代中国,克服种种困难,取得更多骄人的成绩,发扬优秀传统,摒弃错误思想和行为,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2010年5月1日,第四十一届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隆重举行,这次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盛会,向全世界宣传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夙愿,也让世界注视了中国,了解中国,并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中国精神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展示。世博会的恢弘气势,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这次的世博会的规模之巨大,举办之成功,都是空前的,无与伦比的。取得这些瞩目成绩的根源,毫无疑问的是,我们有一个强大进步的祖国,我们又一支英明的领导队伍,我们有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还有,始终贯穿其中的中国精神的引领。
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总是难免碰到一些艰难险阻,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考验和磨练。而我们是最坚强的战士,任凭困难如何肆虐咆哮,我们仍然可以乘风破浪,奋勇前进,克服困难,再创辉煌。
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严重的地震灾害,造成2220人。面对巨大的伤亡和损失,我们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以最短的反应时间,以最大的抢救力量和最有力的抢险措施来尽量去抢险救灾,来尽量减少伤亡。灾难无情人有情,玉树的灾情牵动着中国每个人的心,广大群众纷纷响应号召,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到救灾的行列中。
在青海玉树一家孤儿院做慈善义工的香港人黄福荣,14日在协助搜救孤儿院被困师生过程中遭遇余震不幸罹难。
黄福荣本是到青海玉树的“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做义工,于8日到达玉树。14日地震发生后,孤儿院受到严重损毁,本已跑出倒塌院舍的黄福荣,得知3名孩子和3名老师仍被困后,即折返现场协助搜救。其间余震频发,黄福荣在一次余震中不幸罹难。46岁的黄福荣,原是香港一名货车司机。他生活并不富裕,但多年来热心公益,救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2002年,他用7个月时间独自从香港步行到北京,为中华骨髓库筹款,还捐出自己全部的积蓄;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黄福荣到四川灾区做了两个月义工,为受灾民众运送物资。地震发生时,他为救两个孤儿英勇献身,年仅46岁。
像黄福荣一样的英雄在我们周围数不胜数,他们是我们当代社会最可爱的人,是中国精神最有力的证明。他们的英勇事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强大的中国精神,更是我们要传承和发扬的。
有了伟大的中国精神来指引我们的前进道路,约束和规范我们的行为,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祖国伟大事业的接班人,才能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第三篇: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
4月4.5日节日清明节。这本是一个慎终追远,感恩先人的节日,而这一节日在城市尤其是年轻人中已俨然与普通假日无二,传统传承令人担忧。
怎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一向是我们研究的主题,而传承中国文化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便是传承中国传统节日并弘扬发展。
传统节日是在历史中产生、演变、发展的。拿春节来说,延续到今天,几千年来它的节日形式、节日载体也是不断地变化和丰富的。而我认为要能很好地继承并弘扬传统节日必须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中国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缩影,是先人追求天人和谐的产物。
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的中国传统节日,充分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节律,顺应自然时序,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贯通一气,追求和升华“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传统节日从时序安排上宛如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链”。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系统,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物质文化层面。它们交互作用、彼此依托,构成中国节庆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蕴涵着中华传统美德。
如热爱生命、追求健康的人本精神;敬祖孝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勤劳勇敢、刚健有为的自强精神;弘扬正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贵和尚美、团结和睦的心理追求等。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情感的凝结,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深深融入历代人的日常生活,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推动着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也促进着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当今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元以及城镇化、现代化、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的大语境下,取其精华并去其糟粕统,并与时俱进地发展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民族的延续而传承发展。民族传统节日文化靠人来传承,要充分认识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层价值和深远意义,要珍视民族文化传统,创造良好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氛围,不断丰富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大力发展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使之在新形势下不断发扬光大。
珍视民族文化传统,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民族传统节日增强民族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造良好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氛围。不断丰富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活动。
园林1004班周潇
第四篇:传承传统节日文化
题目:《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
姓名:郑 凤 斌
工作单位 :城 关 小 学
联系电话:***
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
摘要: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现代生活理念发生的变化和文化消费、生活方式呈现出了多元化,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国人面前出现了逐步淡化的趋势,尤其是绝大多数小学生对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了解甚少,对其中所蕴涵的内在文化更鲜为人知。因而,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教育以及在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不断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就显得如此迫切。
关键词:小学生 传统节日文化 加强教育
在我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国家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就是本民族、本国文化的传承,这可以保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色。这几年,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法定假日,一方面增加了更多人文情结,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呼唤。
悠悠中华文明史,节日习俗即是其杰出体现。各个节日,各地各方的节日习俗多种多样,这样一个好的素材,教材,怎样才能在我们的课堂和平时的学习中让小学生了解、知道这些传统节日的来由和风俗,并在其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及国耻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要抓住时机,整合资源,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要求“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善于挖掘和利用当地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现代生活理念发生的变化和文化消费、生活方式呈现出了多元化,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国人面前出现了逐步淡化的趋势,尤其是绝大多数小学生对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了解甚少,对其中所蕴涵的内在文化更鲜为人知。因而,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教育以及在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不断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就显得如此迫切。
一、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宝贵的德育教育资源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节日文化的确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但其主要部分和文化内核是优秀的,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传统美德,如孝亲尊师、尊老爱幼、团结友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慎独修身、吃苦耐劳、先优后乐、公而忘私、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谦虚礼让、惩恶扬善、勤俭节约、爱国爱家、仁爱和平、知耻自励、忠义勇毅等等,有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透射力,世世代代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是我们民族文化之根,凝聚着炎黄子孙。
二、寓传统节日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在小学阶段课程中,有很多内容都是涉及民族传统节日教育的,我们要深刻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比如说清明节。清明节在大多学生的眼中是“沉重的日子”、“怀念与哀伤的日子”,认为清明节就是“祭扫先祖墓地的日子”、“许多烈士为国家牺牲,要纪念他们”。除此之外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却一无所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明,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我校就充分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分析了清明节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怀念故人,二是保护新生。如果把清明仅看成扫墓的节日,是一种偏见。清明节的活动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为此,学校开展了系列德育实践活动:
(1)探寻清明文化,搜集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各地的清明节习俗;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背诵一首以上有关清明的诗。
(2)组织踏青,开展拔河、踢毽子、荡秋千、打羽毛球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
(3)随同家人祭祖、扫墓,了解家族中各人的姓名、经历等;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
三、寓传统节日教育于主题实践活动之中
课外活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利用特定的传统节日,积极开发其中蕴涵的教育资源,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亲身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增长知识,情感得到净化与升华,并外化为具体行动。
例如端午节, 除了引导学生开展关于端午节的班主题会,准备好材料, 让学生走一程“端午之旅”,利用课外活动课,教学生包粽子。透过碧绿的粽叶,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鼓励学生去挖掘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了解伟大诗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与伟大诗人屈原面对面: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的情怀,一直引起同学们的深思和探索;他那与日月齐光的高洁品德,激起同学们无限的仰慕。从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大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人格教育能够发挥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重要作用。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另外,端午节还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义举的日子。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等民俗,有着民众追成幸福、躲避和仪对邪恶,以及团圆、喜庆等意。
四、寓传统节日教育于家庭活动之中
由于许多民族传统节日小学生是在家里度过的,所以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在节前学校先与家长沟通,提出活动要求,分别给孩子和家长布置任务,指导家长有目的地开展活动,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如借用正月二十九的福州地区特有的节日“拗九节”开展感恩主题班会,为养老院的爷爷奶奶煮一碗拗九粥,是学生了解和体验到爱的无私和伟大。通过这样班会,唤起学生回报父母之心。强化培育学生的传统美德意识,营造“敬老爱老”的感恩氛围;春节期间开展“做受欢迎的小客人,受称赞的小主人”的实践活动;在重阳节期间开展“我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洗一次脚”的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系列活动„„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亲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倍受教育。在活动结束后,学校应及时请家长填写反馈表,并做好总结工作。
正确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节日活动,既可以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紧密联系,弘扬民族精神,又有助于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实现生活化、大众化、行动化,体现时代精神。在节日活动中进行道德学习是小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通过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教育系列活动,拓宽了学校德育教育的空间,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的认知水平,使学生萌发了敬老、友爱、勤劳、善良、感恩、回报等健康情感与品德,促进了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互动发展;进一步开发了民族传统节日教育资源,使教育活动课程化、系列化、规范化;进一步促使教师、家长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为学生接受传统节日的优秀文化内涵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我相信,将传统节日与中学生情感教育巧妙结合起来,开发其中蕴涵的道德情感资源,并赋予时代教育主题,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学习人类先进道德,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那么既能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含义的理解,又能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注释: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自2008起,国家法定节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
第五篇:中国传统节日
漫话中国传统节日节日一词来源于农事是由年月日与气候变化相结合而排定的节气时令发展而来春节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以前称元旦俗称过年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的由来与传说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甲骨文已经出现了年字《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年的传说春节的习俗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讲求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的由来桃符的传说贴门神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贴窗花和倒贴福字窗花是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所贴的各种剪纸福字指福气福运倒贴福字表示福运已到挂贴年画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燃放爆竹爆竹也称爆仗炮仗鞭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花炮之乡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拜年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发展为后来的贺年片蒸年糕年糕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之意春节相关的诗词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宵节正月是农历元月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唐宋更加兴盛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不久就宣布要连续赏灯十天是中国最长的灯节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三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神是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元宵节燃灯的传说元宵节的习俗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观灯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提倡佛教的汉明帝时期公元58 75 年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明代南京最盛观灯日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薄暮须臾灯船毕集火龙蜿蜒光耀天地扬槌击鼓蹋顿波心自聚宝门水关至通济门水关喧阗达旦桃叶渡口争渡者喧声不绝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足有一百二十里城里几十条大街几百条小巷都是人烟凑集金粉楼台城里一道河东水关到西水关足有十里便是秦淮河水满的时候画船箫鼓昼夜不绝吴敬梓《儒林外史》走百病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元宵节相关的诗词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介子推与寒食的传说晋文公重耳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介山清明节的习俗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荡秋千秋千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植树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 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放风筝风筝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清明节相关的诗词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端午节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 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源于纪念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
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后来端午节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筒粽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佩香囊和悬艾叶菖蒲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艾和菖蒲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有杀虫灭菌净化空气的功效端午节相关的诗词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七夕节七夕节也称乞巧节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女孩子最为重视的日子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牛郎织女的传说七夕节的习俗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当天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七夕节相关的诗词古诗十九首之一汉乐府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中秋节又称月夕八月节团圆节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唐代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盛行于宋朝明清时已与元旦即春节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嫦娥奔月的传说中秋节的习俗赏月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祭拜月神唐宋时期中秋赏月玩月更为盛行吃月饼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的《梦梁录》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中秋节相关的诗词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1989 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重阳节的的由来与传说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恒景除魔的传说重阳节的习俗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杜甫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除了插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重阳节相关的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