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化革命以来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关于女性形象的诠释

时间:2019-05-15 03:4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四文化革命以来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关于女性形象的诠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四文化革命以来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关于女性形象的诠释》。

第一篇:五四文化革命以来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关于女性形象的诠释

五四文化革命以来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关于女性形象的诠释

不可否认,在对革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中,特别是现代以来,绝大多数学者都着眼于这些女性形象所表现出的女性意识缺失及被男性意识压迫的问题。对这一现象,研究者大多持批判的态度,这与我们传统观念里对革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崇拜、赞美具有本质的不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革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审视,在这一问题上笔者与绝大多数学者持相同的态度,即对革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的。同时,笔者发现,之前学者在对这些女性形象身上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上,仍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革命文学中女性性别意识的缺失。那么在本论文中笔者将以革命文学中女性形象性别意识的缺失作为写作力求创新的方向,以此来探讨革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这一特殊群体中,所存在的女性性别意识缺失的问题。

一、革命文学概述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革命文学在中国流传时间长、流传范围广、存在庞大的读者群,特别是随着近几年红色经典改编剧的热播,它再次在中国获得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那么,到底革命文学的定义如何,在不同时期,革命文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在这里笔者将进行总结概述。

(一)革命文学的界定

对于革命文学而言,该定义由两部分组成,即“革命”和“文学”。何为“革命”,也就是被压迫阶级使用暴力手段去推翻压迫阶级,夺取压迫阶级手中的政权,以毁坏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进步的社会会制度。一般而言,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相对强烈,他们迫切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获得人身的解放。何为“文学”,文学是指以语言为依托,来塑造文学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书面文学是由口头文学发展而来,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学当数《诗经》。

何为革命文学,一般认为,革命文学起源于1917年。这一文学样式产生于响应晚清的新文化运动的声势之中,当时,晚清的文学改良运动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萌芽并发展,力求适应思想革命的倡导,可以说,革命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革命文学最初的矛头指向是对封建思想进行批判,紧接着,文学家们逐渐找到批判的重点,即对封建主义制度下的文学进行大力批判——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使得新文学的提倡变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着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树立了一道鲜明的里程碑,即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的结束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自此,革命文学在中国断断续续延续了将近一个世纪之久。新中国成立前,凌淑华、丁玲的许多作品被认为是革命文学的典范之作;新中国成立之后,梁斌的《红旗谱》、曲波的《林海雪原》、杨沫的《青春之歌》、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是革命文学的代表之作。

(二)国内不同时期革命文学的特点

在中国,笔者在这里将革命文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一,五四时期的革命文学。五四时期是中国革命文学这一概念产生的起源时期,革命文学是响应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一翼。这一时期的革命文学带有着深厚的启蒙色彩,旨在唤醒人们的觉悟,带领人们去改良人生,对现实的压迫进行反抗,以推翻惨无人道的压迫势力,建立属于自己的新生活。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如鲁迅、胡适、郭沫若、周作人、等人。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女神》等,代表性理论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和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等。第二,五四革命后到新中国成立前的革命文学。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号召下,文学工作着纷纷拿起手中的笔作为战斗武器,与当权者、压迫者进行论战,革命文学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家如丁玲、张天翼、叶圣陶、矛盾、老舍、巴金以及东北作家群里的作家萧红、萧军等。代表性作品如《子夜》、《骆驼祥子》、《莎菲女士的日记》、《华威先生》等。第三,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结束前的革命文学。这一时期的革命文学围绕着文学是不是为社会主义政权服务而展开,文学作品是带着赞扬革命精神的色彩还是带着诋毁革命的反动色彩。代表性作家作品如吴强的的《红日》、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第四,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新时期革命文学。这一时期革命文学的主题主要侧重于对革命,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上,又被称为反思文学。代表性作家作品如冯骥才的《啊!》、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等。呈现出对革命埋没人性、损坏社会正常秩序的反思。

二、革命文学中女性形象分类

1949年以后,我国始终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保障妇女的权益,向人们传递“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思想观念,但是这种“自上而下”的解放,并不标志着妇女的自我觉醒和社会意识已经提高到了一个理想的水平,透过表面的现象我们看到的是,在当今的社会中男权主义的意识及观念并没有杜绝,男权化不断加剧,妇女自我意识的逐渐退化。本文的选题是建立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上进行的。在革命文学所塑造的角色中,从来不缺乏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大多都以英雄的形象示人。例如前苏联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女干部丽达,国内红色文学经典《红岩》中的江姐、双枪老太婆,《青春之歌》中的林静道等等。那么,我们将把这些女性形象分为以下两类。

(一)革命女性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革命文学中的知识分子革命女性形象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叙事中,经历了左翼文学,以及延安文学再至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不断演进,革命知识分子女性逐渐从书闺空间中走出来加入到革命的大军。这一类型的女性形象如产生于左翼思潮时期的石评梅笔下的何雪樵。何雪樵是在革命新思潮的影响下从夫家、父家出走的女性典范。女性从此不再是只会在闺阁之中伤春悲秋的角色,当她遇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以后,马上被革命的热烈氛围所

吸引,对自己曾经局限的思想感到懊恼,想全身心的参加革命。但是,遗憾的是,石评梅笔下的何雪樵是自己想象的产物,带有虚幻的色彩,没有太大的说服力,而且当时出走的女性还是会受到许多方面的阻隔。之后,丁玲的《在医院中》塑造了一个女知识分子形象——陆萍。陆萍是一名抗日时期医院中的女大夫,她正直、一心向着革命,到了解放区后,她被分配到一家机关医院工作。由于她之前受过正规的医院训练,到了解放区医院后,在陆萍看来,这家医院里边问题重重——医院的护士缺乏正规的锻炼,医院的卫生条件太差,手术室的取暖设备也十分欠缺等等。于是,陆萍向医院的院长提出建议,但是院长是一位庄稼汉出身的干部,基本上是文盲,他和陆萍之间存在着交流障碍,陆萍的意见也难以被采纳。有一次,由于院长不同意在手术室内生炉子,导致了手术室里的炭气中毒事件发生,陆萍也险些在这个事故中丧命,从此,陆萍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革命俄顷和工作热情也大减。陆萍的形象也是女性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婚后受到打击的典型。新中国成立初期,杨沫的《青春之歌》一时间受到极大的推崇,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的革命女主人公林道静也是一位激情高涨的知识分子。林道静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长大后被非亲生母亲徐凤英逼婚,不愿屈服于命运的她选择了逃婚,逃婚后的生活并不容易,缺少社会经验的她多处被骗,最后走投无路只能选择跳海轻生,后被北大中文系的高材生余永泽抢救。但是,林道静并不安心于和余永泽共度温柔缠绵的生活,后认识了爱国学生卢嘉川、许宁等。身上放射着青春色彩的林道静,最终选择了将革命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

(二)革命女性中的女干部形象

革命文学中也不乏女干部革命女性形象,如前苏联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女干部丽达,国内红色文学经典《红岩》中的江姐。在这里,我们以江姐为代表进行分析。江姐是人们对革命人士江竹筠的爱称,江竹筠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女干部,1948年在万县被捕,关押于重庆军统渣滓洞监狱,受尽了酷刑仍坚不吐实,后于1949年11月被敌人杀害并毁尸灭迹。敌人曾用辣椒水、电刑等逼迫江姐,逼她就范,但是她凭着对革命的忠诚,凭着一腔革命热情,誓死不屈。是革命女性中女干部的典范,为后来的革命者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三、女性主义视野下的革命女性形象分析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革命的女性形象进行审视,观察革命女性的成长模式,则会发现这些女性形象存在着性别意识的缺失。

(一)革命女性的成长模式

革命女性并非一出生便具有了从事革命的决心与抱负,她们往往是在经历了坎坷命运的捉弄以后,从而激发了对原来命运的反抗意识,决心改变不堪的命运,对压迫者进行抵抗。在这些以革命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中,男权主义直接体现在了故事情节中,例如在《创造》这一作品中,男主人公君实一开始试图从精神思想方面来改造娴娴,但是这种改造并不是建立在为了使娴娴进步或觉醒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仅仅是为了使男主人公可以“装点门面”,在君实发现了娴娴真的具有了自主意识之后,又开始惶恐不安,对娴娴进行各种否定。有一部分学者对当

前热门的“红色经典”改编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对不同年代同一作品中的同一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指出了在这些改编剧的原作以及在改编之后的电影、电视、文本等作品中都存在着女性意识的缺失。在原作中,女性形象“经典”化、结构化,她们缺少了女性本该所具有的因素,她们只是具有一个女性的外壳,更多的以“铁娘子”、“花木兰”等形象示人,她们成为了“像男人一样的人”;而改编之后的女性形象则具有了“颠覆性”改变,例如,在红色样板戏《沙家浜》中的阿庆嫂,由智勇双全、坚强不屈的地下交通员形象,在改编剧中被塑造成了风流成性、处事圆滑的“狐狸精”式形象,不光“跟镇上的男人不干不净”,甚至和胡传魁及郭建光也有暧昧关系。毫无疑问,在作者的分析中,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无一不是以男性角度、符合男性价值观而塑造的,失去了女性的主体意识。

如果对对革命文学中女性有关于婚配择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会发现革命文学中有关婚配的问题也反应了女性意识的缺失,在作品中那些被选择的男性他们本身就有代表革命或者国家的功能,女性在选择他们的时候,就是选择了正义,因此这种“爱情”才被允许和接纳,而她们也可以借由这种选择而加入革命者的行列,这些婚配关系并不是单纯的由女性自身所选择或决定的。例如,小芹选择了在反扫荡中打死了两名敌人的英雄小二黑,又如刘桂兰痴情于被革命所认可的农村主任郭全海。但是实际上这种选择的本身并不考虑女性是否能够获得幸福,甚至这种选择还带有“弃旧迎新”的特点,如《青春之歌》中林静道在卢嘉川与余永泽之间的选择。

(二)革命女性形象性别意识的缺失

革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无一不充斥着英雄主义色彩,万分吻合我们倡导的“半边天”观点,她们独立自主、坚毅果敢,似乎都是最为完美的女性,但是透过这些文本表面的现象进行思考,我们不难发现她们身上总是缺少了一点什么。进一步思考之后我们会惊讶的发现,这些女性形象身上缺少了女性本来所具有的种种特点,她们变成了“无性人”。无论哪个时期哪种体裁,在故事中的女性形象身上都存在着女性意识向男权妥协的痕迹,再特殊的历史、地理时期,比如延安时期,也不例外。大多数作品中存在着男权主义对女性的压制,使得这些作品中包涵的呼唤女性主义的色彩甚至大于歌颂革命的色彩。

在女性作家的作品中,由于作家女性意识的缺失,以及由此而来的在她们作品中女性形象女性意识的缺失问题,是本文提出的有待更多读者一起思考的问题。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革命女性形象是一个新的需要不断丰富的研究领域,张云在《革命叙事中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中,向云富、田祥斌在《林道静的颠覆之路——从女权主义视角对<青春之歌>的解读》中,均是对革命文学中的女性知识分子进行研究的重要文论。当然,还有一些传统的观点也表达了革命文学中女性形象具有教育意义的观点,如矛盾先生在对《青春之歌》的评价就表明了这种观点,对林静道这一形象大加赞赏,认为他说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路的探索。但是,革命女性形象的性别意识的确实是需要我们进行不断探索的领域。

结语

在对革命文学中所塑造的大部分女性形象观察之后,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被人们所广泛接受的、认可的女英雄身上,似乎缺少了她们本该具有的本质属性——那些女性所独有的柔美感荡然无存,她们身上更多体现出的是刚性的一面,她们被男性化,一切都以向男性看齐为标准,似乎这样才能符合革命的味道。再细细品味,我们甚至会惊恐的发现,这些女性形象是以男性为模板而创作的,她们空有一个女性的外壳而缺少了女性的灵魂,她们不是男性,但是却比男性更为男性,她们成为了特殊的“无性人”。但是笔者却认为,不应当将她们身上的女性意思抹除,她们不应当成为“无性人”,即使在最残酷的战场上依然应该有娇嫩的玫瑰绽放,她们的存在应当是为了真正唤起女性意识,而不仅仅为了成为一种标杆。综上所诉,本文选取了革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这一特殊的群体,试图通过对这一群体的分析,来探讨女性意识的缺失,引起当下某些社会问题的共鸣。

第二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高二年级组 郑思萌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格:

2、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文学知识,修炼文学素养;

3、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能类型的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制造人物命运的原因;

2、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下曾经在课本中学过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并简要分析下这些形象的人物性格

二、初步感知

接下来用四个课时分四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

1、中国古代才女;

2、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3、聊斋中的女鬼;

4、中国古代妓女。

三、中国古代才女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 卓文君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 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蔡文姬

蔡文姬(177?-?)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精于天文数理,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

蔡文姬也确实非常有才气。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来,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李清照是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朝大军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爱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艺术特色

四、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妲己

商纣王征服有苏氏(今河南省武陟东)。有苏氏献出美女妲己。纣王迷于妲己的美色,对她言听计从。妲己喜欢歌舞,纣王令乐师师延创作靡靡的音乐、下流的健蹈,在宫中朝夕欢歌。妲己伴着靡靡之音起舞,妖艳迷人。于是纣王荒理朝政,日夜宴游。纣王还在卫州(今河南省淇县)设“酒池”,悬肉于树为“肉林”,每宴饮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裸体追逐其间,不堪入目。九侯(封地在今河北省临漳)有一位女儿长得十分美丽,应召入宫,因看不惯妲己 的淫荡被杀,九侯也遭“醢刑”,剁成肉酱分给诸侯。

妲己喜观“炮烙之刑”,将铜柱涂油,燃以火炭,令犯人行其上,跌落火红的炭中,脚板被烧伤,不时发出惨叫声。妲己听到犯人的惨叫,就像听到刺激感官的音乐一样发笑。纣王为了博得妲己一笑,滥用重刑。

褒姒

褒姒(bāo sì),史记作襃姒,周幽王姬宫湦的王后,褒姒原是一名弃婴,被一对做小买卖的夫妻收养,在褒国(今陕西省汉中西北)长大,公元前七七九年(周幽王三年),周幽王征伐有褒国,褒人献出美女褒姒乞降,幽王爱如掌上明珠,立为妃,宠冠周王宫,翌年,褒姒生子伯服(一作伯般),幽王对她更加宠爱,竟废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叹气道:“周王室已面临大祸,这是不可避免的了。”

果然不出伯阳所预料,原来褒姒因为过不惯宫中生活,加之养父被太子宜臼所杀,心中忧恨,平时很少露出笑容,偶露笑容,更加艳丽迷人,周幽王发出重赏,谁能诱发褒姒一笑,赏以千金,虢国石父献出“烽火戏诸侯”的奇计,周幽王同褒后并驾游骊山,燃起烽火,擂鼓报警诸侯一队队兵马闻警来救,至时发现平安无事,又退兵回去,褒姒看见一队队兵马,像走马灯一样来来往往,不觉启唇而笑,幽王大喜,终于因此失信于诸侯,公元前七七一年,犬戎兵至,幽王再燃烽火,诸侯不再出兵救援,幽王被杀,褒姒被掳,(一说被杀),司马迁说:“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史记·周本纪》)意思是说,褒姒不喜笑,周幽王为了她一人的笑,天下百姓再也笑不起来了。西周遂亡。

西施

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中国绍兴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的经典传说。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西施也与南威并称“威施”,均是美女的代称。

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由一位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举手投足间,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然后,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进献吴王。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

赵飞燕

赵飞燕,原名宜主,是西汉汉成帝的皇后和汉哀帝时的皇太后。赵飞燕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传奇的人物和神话般的美女。在《汉书》中对她的描述仅仅只有少数几句,但关于她的野史却有许多。在中国民间和历史上,她以美貌著称,所谓“环肥燕瘦”讲的便是她和杨玉环,而燕瘦也通常用以比喻体态轻盈瘦弱的美女。同时她也因美貌而成为淫惑皇帝的一个代表性人物。

由于她的舞姿轻盈,人们反而忘却了她的真实姓名,而称呼她“飞燕”。当时,宫中有一湾清水,叫做“太液池”,中间有一个小岛,叫赢洲。汉成帝命人在上面筑起一个高40尺的台子。有一次,赵飞燕身穿美丽透明的薄纱,在上面跳舞,下有乐队伴奏,汉成帝亲自指挥,看着高台上的赵飞燕飘飘欲仙的样子,汉成帝格外高兴。玩得正在兴头上的时候,忽然一阵大风袭来,赵飞燕薄薄的宽大的衣袖随风飘舞,好像要随风飘去一般,汉成帝忙命人用力拉住赵飞燕的衣裙。自此以后,汉成帝真的怕大风把赵飞燕带走,特意为她建造了一个名为“七宝避风台”的住所。由此可见赵飞燕在汉成帝心里的地位。几年后,赵飞燕被册封为皇后

五、聊斋中的女鬼 狐女阿绣 狐女阿绣是爱情的缔造者、是家庭的保护神。她能够放下怨恨,帮助真阿绣和刘子固建立家庭,体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爱一个人不意味着强行占有,而是要让他跟所爱的人走到一起,要他得到自己的幸福。这是狐女的人生哲学,也是美的哲学。狐女在追求和修炼形态美同时,获得了内心美。她的人生哲学不管是在蒲松龄所处的时代,还是我们生活的今天,都是令人叹服的。

救夫君于水火的方氏和舜华

著名聊斋人物张鸿渐身边有两位女性:美而贤的妻子方氏和美而慧的狐妻舜华。如果不是这两位女性,张鸿渐连命都保不住。方氏,一个平时只知道相夫教子、飞针走线的少妇,临危不惧,沉着果断,是家庭顶梁注、主心骨。而张鸿渐两次逃亡脱难,全赖狐女舜华。舜华在张鸿渐落难时,给他一个温暖的家;在张鸿渐思念妻子时,大度地送他回家;在张鸿渐落入恶官之手、面临死亡时救出他。这两个女性的智谋和大度让人钦佩。

有智谋、敢反抗悲剧命运的云翠仙

贫穷无赖的梁有才登泰山时,几次非礼少女云翠仙,云翠仙的母亲却被其甜言蜜语哄骗,轻率地以女相许。梁有才骗娶云翠仙后,狐狸尾巴立即露了出来。整天赌钱喝酒,偷云翠仙的首饰去卖,他的狐朋狗友见到云翠仙后,让他把云翠仙卖了。翠仙对梁有才的种种丑态产生怀疑,知他必有所图,于是设计引梁有才开口。在试探中,云翠仙明白了梁有才的野心,彻底清醒。事实上,云翠仙娘家很有钱,自己也存有私房钱,可她并不让梁有才知道,也不回娘家。她觉得像梁有才那样无耻的人,一旦知道必然会榨取岳家财富,云翠仙要让梁有才早日露出庐山真面目。一位深闺少女能在不公平命运面前忍辱负重,审时度势,实在难得。利令智昏的梁有才随云翠仙归宁,在华严楼阁的岳家受妻子斥骂,为众人锐簪刺身,然后,云家的琼楼玉阁全部消失,梁有才被吊在削壁之上,面向万丈深渊……一直以民间普通弱女出现的云翠仙,原来是个女仙。蒲松龄让无数受害弱女的不幸,在仙女幻想中得到了补偿。云翠仙的故事警告了当今的女性,要独立,才能在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面对不公时不颓废,敢于抗争,幸福把握在自己手中。

为他人做嫁衣的封三娘

封三娘是个美丽的贫家少女,她跟富家少女范十一娘做了朋友之后,就为朋友的终生幸福操劳操劳起来。她去了解孟安仁的情况,让范十一娘当机立断,许以终身。范十一娘自己还在犹豫时,封三娘竟然拿着十一娘送给她的金钗,用十一娘的名义送给孟安仁。为了好朋友的爱情幸福,二八红颜的封三娘竟然夜闯孟宅,去为女友做媒。在封三娘的帮助下,范十一娘克服了“闺训”和内心矛盾,抛弃了以财富、门第论嫁娶的传统观念,直到以死殉情。最后又是封三娘以异药救活了以死反抗父母乱点鸳鸯谱的范十一娘,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封三娘这个美丽少女,但并不是传统爱情故事的女主角,而是为朋友终生幸福奔波劳碌、殚精竭虑的奇特女性,这个奇特的人物,给人强烈而难忘的印象,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六、中国古代妓女形象 杜十娘

杜十娘是明代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女主人公,曾为青楼女子,深受压迫却坚贞不屈,为摆脱逆境而顽强挣扎。将全部希冀寄托于富家公子李甲身上。然而她怎么努力也逃脱不了悲惨命运的束缚,李甲背信弃义,将其卖予孙富。万念俱灰之下,杜十娘怒骂孙富,痛斥李甲,把多年珍藏的百宝箱中的一件件宝物抛向江中,最后纵身跃入滚滚波涛之中。李娃

天宝年间荥阳世族郑姓的公子荥阳生赴长安应试,与娼女李娃相恋,资财荡尽,遂为娼家设计弃逐,流落成为代办丧事的“凶肆”的挽歌手。后其父因事入京,知道荥阳生堕落情形,恨他玷辱门风,乃毒打几致于死。虽得同伴救护,但仍沦为乞丐。一日大雪,他乞食恰至李娃住处。李娃感念旧情,不顾鸨母阻止,毅然赎身与之同居,并竭力勉励他奋志读书,以求功名。郑生遂连中高第,授成都府参军。这时,李娃却坚决要与他分离。恰好他父亲移官成都,父子如初,并为子娶李娃为妻,郑生后居高官。李娃亦封为拜国夫人。唐代士族婚配,极重门第。此篇写李娃求去时说:“君当结嫒鼎族,以奉蒸尝。中外婚媾,无自黩也。”她自以为出身卑贱,不能与高门相配。这正是当时社会门阀婚姻制度的真实反映。而在李娃的鼓励下,郑生通过读书应试,终于获取高位,享受富贵荣华,则体现了当时封建文人的普遍理想。

赵盼儿

赵盼儿是一个妓女,作为一个年轻貌美、热爱生活的女性,她曾盼望过能与一个理想的男性结合,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但是,多年的风尘生涯,使她深知这很可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多半兑不了现的:“待嫁一个老实的,又怕尽世儿难成对;待嫁一个聪俊的,又怕半路里轻抛弃”。因此,她对“从良嫁人”一事,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在结拜妹妹宋引章(另一个妓女)要嫁给花花公子周舍时,极力劝阻。果然,宋引章一进周舍家门便先吃了五十杀威棒,以后又受尽各种虐待。赵盼儿为了救出宋引章,便利用周舍酷好女色又喜新厌旧的特点,假意答应嫁给周舍,让周舍写下一纸休书给宋引章,自己再宣布与周舍“拜拜”。当周舍责问她说:“曾说过誓”要嫁自己时,赵盼儿回答说,你不是老逛妓院的吗?咱们这些妓女,谁不是逢场作戏,对着明香宝烛,指着皇天后土,赌着鬼戮神诛!“若信这咒盟言,早死得绝户。”终于以其人之道还冶其人之身,用自己对周舍的欺骗,回敬了周舍对宋引章的欺骗,不但大快人心,而且充分展示了她的机智和勇敢。李香君

李香君是秦淮河畔媚香楼里的红姑娘,这媚香楼建得精巧别致,临水而立,站在楼上凭栏而望,烟水澄碧、画舫织彩的秦淮河尽收眼底。媚香楼的主人是李大娘,她年轻时也是秦淮河边的红妓女,年长后用自己的积蓄建了这座媚香楼,收养了几个干女儿,以诗酒歌舞待客,在南京城里颇有些名气。最给媚香楼撑脸面的就是李香君了。这姑娘自小在李大娘身边长大,诗书琴画歌舞,被李大娘调教得样样精通,性情上也学了李大娘的豪爽侠气,着实逗人喜爱。要说李香君的长相,别有她的特点,她身材娇小玲珑,眉眼儿俏丽生辉,小嘴唇微微上翘,显出几分俏皮,整个一个可人儿的模样,因她娇小而香艳,名字里又带个香字,所以客人们都戏称她是“香扇坠”,还真合她的那种韵味呢。

七、课堂小结

通过四节课,让学生初步感知了中国古代女子的各类形象,有利于以后文学作品的分析,激发他们阅读古代文学书籍的兴趣。

八、布置作业

课下查阅资料,写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古代女性人物,并对其形象加以分析

第三篇: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文化分析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文化分析

古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产品也需要一种媒介把商品的有关信息推介给消费者,于是广告作为最大、最快、最广泛的信息传递媒介走上了历史舞台。在现代广告中,千百年来一直处于“第二性”的女性在现代商品广告世界中成了“第一性”。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和由此折射出的女性文化?以下是我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文化的粗浅分析。

一、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广告女性形象异彩纷呈,多姿多彩,着实令人眼花缭乱。但在传媒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多是男本位视觉文化的产物,广告将男性视为观看的主体,女性视为被看的客体。

(一)镜头一:贤妻良母 这似乎成为一个定势,但凡和家务劳动有关的产品,广告的主角总会是女性,似乎女人天经地义是一个家庭家务劳动的惟一从事者,于是一个个好主妇、好太太、好妈妈在电视上市场出现。难道厨房自然应该是女人的天下?女人天生是应该在家的?

如十大歧视女性广告之一的“福临门天然谷物调和油”广告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其内容是这样的:爸爸与儿子为妈妈拍摄DV,妈妈使用该产品做饭,爸爸与儿子享用,儿子给妈妈颁发金牌。广告强化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印象,广告中女性满足家人即男性的需要,而男性作为不仅是家务服务的享受者,也是对女性的评论者。而广告中儿子为妈妈颁发的金牌意味着男性对女性的肯定性评价,评价的标准恰恰是基于女性是否很好的履行了家务劳动,进一步强化了“女主内”性别角色定型。这样的广告会对儿童产生更多的影响,因为男性儿童在广告中已经学会了和爸爸一起观赏妈妈做家务。

(二)镜头二:性感美女

女人似乎只能从男人的眼睛里去重新发现自己的美丽。因为女性仍然是男性的景观,需要讨得他们的欢心。广告向女人们展示着女人应该有的优美形象———因为这个时代需要更多愉悦男性的美女!女性形象可以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增强了人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引起注意,是广告成功的前提。在广告创意中,有一项比较流行并且屡试不爽的黄金法则“3B”原则,所谓“3B”,是靓女(Beauty)、婴儿(Baby)、动物(Beast)。认为这三者最容易抓住消费者的眼球,赢得受众的喜爱。女性作为一种很重要的审美对象,自有其特殊的魅力。女性的魅力最易觉察到的是外部形体美。当人们在广告画面中看到一个个风姿绰约的女性,谁都想多看上几眼。这是受众对审美对象所引起的美感。

如玉兰油莹润美白沐浴乳广告中,年轻女性在海滩休闲,脱去外套后发现自己的皮肤被晒黑,被一个小男孩嘲讽为熊猫手,使用该产品后改变了肤色,镜头中出现多个对身体性感部位的特写和女主角的挑逗表情。除了沐浴动作外,女主角还出现了多处不必要的暴露,女主角在这些镜头中作为观赏对象和性挑逗对象出现。同时,广告中出现的小男孩已经开始对女性外貌进行评价和嘲讽,这可能会对儿童造成性别观念的误导:女性必须保持皮肤的白皙。

在这些广告里,妇女都只是一个性感符号,妇女的身体被“切割”,只有身体的性感部位被强调,宣传一种狭隘的美和魅力标准:美就是性,性就是妇女身体的性感部位,性感等于这一部分身体的暴露,暴露产生吸引力和魅力。妇女的身体作为性诱惑的目标,以这种性的诱惑力比喻商品魅力。

(三)镜头三:性对象

在一些广告中,把女性的身体作为一种卖点,以获取经济效益,广告中暗示,男性是主动方,而女性则成为享用的对象,这在视觉上体现了一种性别歧视。把女性作为一种比较物,去求得人们在视觉感官上的冲击,带给人们一种遐想,从而达到自己想要的社会效果,是一种贬低女性的行为,是对女性的侮辱,没有给予女性人格上的尊重。

最近湖南有则很红火的槟榔广告。广告词是这样的:胖哥糊涂味槟榔,诱惑,冲动挡不住。也许有人会说,这算什么,不就是说槟榔好吗?如果单是这样,我也无话可说,可让我反感的是那一系列为广告配制的画面:一个男人嘴里嚼着一块槟榔,有滋有味,然后是三个男人站在一个窗户前,画面再次展开,一个女人的身影出现了,超短的裙子,迈着妖冶的步伐,从三个男人面前经过,画面便在此刻来了一个特写,窗户里的男人都瞪着一双色迷迷的眼望着女人扭动的屁股,然后是:诱惑,冲动挡不住!此则广告中,穿着暴露的美女吸引了三个男子不雅的眼神,这是一种明显的性暗示,其在电视上播出,污染了观看者的视觉感官。这种两性之间的性暗示似乎和产品本身八杆子打不着,女主角在广告中的衣着、动作、表情都与所需要推介的产品无关,而她的出现只是作为男性的观赏对象,并以特殊的身体语言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类似的广告还有很多,而且性别侮辱的味道非常浓。不少广告用女性比喻商品性能,这种用女性身体敏感部位突出产品优势的广告修辞术,使男性更在内心深入地把女性当作“性对象”。

(四)镜头四:物化女性

物化女性,把女性比喻成商品,以此做亮点来吸引读者的目光,女性被物化或者是作为商品的配件在广告中层出不穷,女性的身体被大量的运用到广告之中,俨然已经和广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了。

近日,在省内一知名报纸的头版头条上赫然写道:“看中她,就把她开回家”。作者刻意的把“它”置换成了“她”,美女就等于名车。标题似乎给了大家一种暗示,女性不仅具有装饰、观赏的价值,还可以任意审视、挑选,甚至可以与商品一同购买。无形中,女性的地位被贬低,女性无法逃脱作为性感符号“被看”、“被鉴定”的命运。男性至尊的地位也在无形中被提升,作为车辆购买的主要对象,男性的主宰者、领导者的至尊地位被无限放大和凸显,这样的车展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是一种“刺激”。

而新闻的图片呢,在噱头十足的标题下,作为补充说明的图片更是令人不解。作为省政府唯一支持的品牌车展,参展品牌有50家左右,展出车辆达400余辆,可是在这则新闻的照片上,我们却发现最显眼的竟然是那些名车上所坐着的衣着清凉、性感撩人的车模。她们的对面就是围观的记者和人群,无数的眼球和镜头就正对着汽车和车模。此时看人还是看车,我们已经难以辨得分明了。

(五)镜头五:从属的性别

很多广告中强化了“女性是附属的性别”这一概念。如北京现代御翔汽车的广告,坐在副驾的女主角带有装饰意味,两性行为体现了“女性是从属的性别”;太太口服液广告,广告旁白“婚姻出现不信任,是因为女人不自信。”,过分渲染了女性对美貌的追求和对男性的倚赖;乐事薯片广告,女员工的电脑死机,向男员工求助,男员工解决了电脑问题,被女员工桌子上的薯片吸引,为其装了很多游戏直到吃完薯片。女性被表现为没有能力处理简单的技术问题,需要求助于男性,既强化了女性的从属地位又强化了“男性科技霸权”的刻板印象,其次女性在办公场所中伴着零食,广告中的女员工问题解决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自己的薯片,将职业女性表现为:既没有能力,又不敬业的形象。越来越多的广告中出现了职业女性形象,但与职业男性形象相比,女性的工作能力和贡献往往是被歪曲的,本广告就是较具代表性的。

如果偶尔一个广告是这样的,那是很正常的。但现实是百分之九十都是这样,我们看到了一个可怕的共性。所以当我们不断地看到广告里那些好女人的风景,看到广告给我们提供的这种使传统的性别定位更加根深蒂固的图景时,我们不得不担心了。在这里当然不是说女人不可以做家务,不可以回家,那是个人的选择。但是我们仍然认为广告制作者、媒体传播者不可以用不公平的、单一的定型去影响女性形象。

为什么女性形象被格式化,女性形象的多元化在媒介中会缺失?我们就要从现实生活中的男性文化和女性文化去寻求答案。

二、女性形象多元化在媒介中缺失的原因

(一)从女权主义和意识形态的视野审视

女权主义运动从诞生那一天起到现在为止掀起了两次较大的社会思潮运动。这两次运动部分地改变了男性甚至女性自己对女性的认识,然而,它们并没有彻底改变根深蒂固的社会无意识的偏见,男性话语仍在社会各领域占据绝对优势,而女性话语却占据很微弱的位置。男性作为具有主动性的主体,对女性有着欣赏的资格和评价的权利。从男性视角出发所展示的女性身体,把女性描绘成被观看的对象的手法,否定了女性的行为能力和主观性,她们被迫屈就于男性的目光与需求。麻痹了女性的社会性别意识,并且代代传承,对既有的不公平的两性秩序不仅毫无批判力,而且客观上起了维护和保护作用。

(二)受中国特有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制度女性形象单一化的根源。父系氏族替代母系氏族伊始,男子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就初步确立。周秦以来,父权制逐步以礼法的形式得以进一步确立。三纲、三从和四德的行为规则确立后,中国女性就被封锁在封建的家门。“男尊女卑”的传统虽然在社会生活中已不是被提倡的主流意识,但它仍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潜藏在人们的血液里很难根除。中国长期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对女性的一种刻版印象:女性是弱势群体,家庭是女人最好的事业。更令人悲哀的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熏陶下,中国女性形成了对女性权利的集体无意识。

(三)大众文化的通俗性和趋众性

从大众传媒角度来讲,其公众性、趋众性和通俗性使之容易迎合大众心理,易于传播含有性别歧视的语言和信息。大众传媒不断强化男权意识,标举男权价值,通过大量的、重复的、高频率出现的含有男权文化观念信息的传播,对整个社会造成消极影响,对处于文化边缘和流浪状态的女性意识和女性观念起着压制、约束、监控的作用,从而模糊男女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把社会纳入男权文化体系之中,使女性的声音愈来愈微弱。

(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在立法的基本原则上已经接受了男女平等的观念,并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各种法律法规在内的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体系。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仍旧根深蒂固成为一种习焉不察的文化烙印,一种深层的社会文化心理。

我国传媒的主管部门最关注的是政治导向问题,对于性别歧视等问题缺乏足够的敏感,有待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迫在眉睫。

三、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文化对现实女性的影响 广告不仅是我们时代大众文化的一种真实再现,也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沿革和演变。就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而言,表面上女性是广告里频繁出现的“主人”,实际上女性常常只不过是广告文本中的符号和借花献佛的花朵,所以,一方面各种精心制作的广告会吸引妇女的注意,成为她们反顾自身的一种参照;另一方面,广告也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对妇女传播着一些负面的影响。除了表现程序化的女性类型和其背后的历史痼疾和现代弊端外,广告对妇女的负面影响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广告在为妇女提出愈来愈多的外在要求,从头发的光泽到肌肤的颜色,从标准的身材到合适的神态,广告都在为妇女作一种示范,广告在促使妇女更加关心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关心自己是否得体入时、合乎潮流,而并不注意自己面对的现实困境和疑惑,不注意自己内心深处的思绪和感受,不注意自己真正的需求和应有的追求。又比如,广告所提供的信息可能会打破许多妇女原有的理性判断基础,使她们不再以现实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和体验去思考,去决定“是”和“非”,而只考虑“有”和“没有”。一个疼爱自己孩子的母亲在商店里看到“高乐高”、“阿华田”的价格之后,她可能不再去比较菜场里新鲜蔬菜和水果的价格,从而确定自己是否有必要购买这些儿童营养品,而是在严重受挫的心理活动中无端指责自己的无能,和不断抱怨命运或单位的差劲。相反,另一位母亲可能在极度溺爱自己的孩子和炫耀自己的消费档次中,自以为补偿了年轻时的委屈和终于出人头地。

再比如,广告在无形中给妇女增加了社会的压力。各式各样以女性为主角的广告以一种合力作用,在呼唤“全才全能”的妇女。回首工业社会以前的历史,妇女被人为地贬为男性世界的附庸,妇女本身也被人为地划分为上流和底层,妇女在其生活和言行中受到许多所谓的“社会礼仪”的束缚和等级观念的限制,正像祥林嫂的命运一样,某个妇女都必须在她特定的位置上生活,稍有违背,就会遭到各种武力或精神上的惩罚。令人困惑的是,今天的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大众社会变革,在日益为妇女解脱旧的束缚和限制之后,仍有一些新的无形中的压力在使许多妇女感到内在的忐忑不安。这些压力不仅来自化妆品小姐和洗头膏小姐的造型,也来自最关心洗衣粉和色拉油的“主妇”、形容矿泉水的“处女”、婚宴酒席上敬酒的“新娘”、和在高档办公桌前指挥若定的“工作妇女”。单说那个广告贬低了女性或歪曲了妇女的整体形象是不妥的,但当众多的广告共同形成一种氛围和综合群像时,妇女就被塑造成一个序列或一个系统:女性天然应该是尽可能地美丽。但再美的女性也是要嫁人的,美女嫁人之前应该清纯温柔。嫁人之后应该体贴入微,在烧饭洗衣之外应该出门工作,在家里家外的工作完成优秀的情况下,还特别应该注意养颜和保持体型。诸多广告所塑造的女性实际是浪漫型、古朴型和现代型的综合统一。在这种“全才全能”的群像对比下,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跨双性的女杰有了“女强人”的贬称,许多有一技之长、热心事业的工作女性被认为是“只可为友,不可为妻”,许多心地善良的普通妇女开始为自己的“呆板”和“缺乏活力”而苦闷,而那些出手大方、傍依大款的“悠闲”女人却在一轮又一轮的商品消费浪潮中应付自如、令人羡慕。广告在无奇不有的创新和眩人耳目的丰富中,消减人们独立思索的时间和自我选择的机会,使人以为对“潮流”的追逐就是对“美”的追逐,以为人的世俗化就是人的社会化,广告使一些妇女逐渐失去自己原有的个性和自律的主体性。

从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看妇女在我们今天的地位和发展趋势,既是对广告的一种文化批判,也是对妇女自我意识的一种呼唤。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人自己,人在变革了自己之后才能更好地变革社会。生活在被强大男权话语笼罩的现代大众传媒中的女性,是很难抗拒这种无处不在的力量的。“男人和女人已被大众传媒遵循用于再造传统的性别角色的文化陈规而塑造出来。”毫无疑问,广告也参与了这项再造工程,它通过人物符号、环境符号和音响符号,把男权社会中对两性性别差异的界定和男性中心的意识形态传达给观众。因为广告中的男性通常被表现为占优势的、活跃的、积极进取的和有权威的,从事各种重要的任务和兼任重要的职务,他们通常需要具备技巧、效率、理行和才能方可胜任;而女性则被表现为次要的、被动的、惟命是从的和边缘性的,从事数量和难度有限的、受制于其性别、情感和家务的、次要的甚至是毫无趣味的工作。可悲的是,这些文化陈规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内化为女性的“集体无意识”,钝化了女性的生命感觉,使其对既存的不公平的两性秩序缺乏起码的批判能力。广告不仅指导人们的消费,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社会关系和文化心理。当然我们不应该过分夸大广告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教化功能,无视观众(尤其是女观众)接受信息的主动性是偏面的、不科学的。但不可否认,广告确实强化了两性差别的既定印象,客观上维护了既有性别统治秩序、掩盖了两性不平等的关系,并帮助人们将此印象内在化、自然化。这种社会性别角色存在的合理性每增加一份,对女性“象征性的歼灭”就必然更加深一步。因此说,看似远离意识形态的商业广告,实际上却代表了包含重要性政治意义的“男性霸权”文化。

众所周知,暴风骤雨式的武装革命可以摧毁一个政权,可以改变一种制度,但无法在短期内消灭一种文化。同样,人们的性别意识观念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凭一纸法令即刻改变,而需要一场深层次的变革。

四、如何改变广告中女性形象单一化

(一)打破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文化

社会尤其是女性自身要改变对女性的刻板成见,即要打破由社会传统沿袭下来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根深蒂固男性中心文化。由于传统习俗具有集体无意识的特点,它对现实社会人们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女性要想改变这种社会偏见对自己的影响,就应该勇敢的打破这种枷锁的束缚,向社会尤其是男人展示她们的新形象。

实现大众传媒中的性别平等,不仅是媒体的事,也不仅是妇联的事,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向全社会进行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开展和普及社会性别意识教育,首先应当对全社会进行性别意识的培训,包括在学校设立社会性别教育的课程,让公民在青少年时代就对其有所认识。其次,针对社区和企业进行社会性别意识普及教育和宣传,让社会性别的概念和理论大众化。当然,更重要的是应该对决策层进行社会性别培训,提高他们对社会性别的认知,从而赢得他们在方针政策上的支持。

(二)强化传媒的性别责任意识

政府、传媒和媒体从业人员三方都应积极行动起来,促进传媒领域社会性别意识的主流化。政府应审查现行媒体政策,制定媒体传播计划,建立传媒性别歧视的审查制度,支持女性与传媒研究,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传媒管理的政策领域。其次,媒体应通过制订专业准则和行为守则等方式建立行业管理机制和媒体自律机制,促进两性平等地参与媒体传播内容的制作和决策,鼓励在媒体制作与分析中运用公正的性别描绘和使用非性别歧视主义的语言。再次,媒体从业人员应增强社会性别意识。可以通过培训、会议、论坛等形式,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性别平等观念,提高其表现性别平等关系的能力。

广告机构要恪守广告业的职业道德操守,要从保护女性权利的定位出发,在制作涉及女性的广告中考虑到女性的地位和权利。与此同时,有关社会机构可以建议政府制定政策保护广告中女性的权利得到维护。

(三)建立多元化监督机制

女性团体可以自发地发起或成立一些协会来监督女性话语在社会中占据的位置,不仅仅局限于审查和监督广告中女性话语缺失的境况。这些团体要积极的充当女性权利守望者的角色,时刻为争取和保护女性的权利挺身而出。由于传媒业在塑造和影响社会成员心理和意识形态中的重要作用,她们可以借助传媒业来宣传和提高社会对女性的认识以及监督社会对女性权利的剥夺和滥用。同时这些团体还要注意媒体对女性形象的滥用和不负责认的报道和展现。

1996年,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建立了“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它通过网络成员聚会、举办研讨会、策划大型采访报道、撰写专栏文章等形式组织对媒体工作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培训,促进媒体以均衡的方式描绘多元化的女性形象,监测并抵制大众传媒中贬抑妇女、否定妇女独立人格、鼓吹性别成见的报道,为走向真正的男女平等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政府和媒体应该在借鉴、创新、推广这些做法的基础上,建立制度化、多元化的官方和民间传媒监测与评估机制,定期发布评估结果,对存在性别歧视的媒体采取断然措施。另外,妇女工作的触角应伸向传媒,实现妇联宣传工作社会化。

如今,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都市的崛起,我国女性的独立自主能力大大增强。她们正享受着从未有过的各种权利。但是,同样应市场潮流而生的传媒塑造出的女性整体形象却与这一进步趋势相悖,也与大众传媒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不符。要想保持大众传媒中女性的独立和自强,并不能寄托于社会“女士优先”的绅士精神,而应来自传媒中深层意识的彻底觉醒和成熟,来自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成熟。

我们应该重视传媒广告中对女性形象的丰富,更好地利用广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我国一直倡导“和谐社会”,可是处在这社会里的“两性”都达不到和谐,我们何来“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社会半边天的女性,应该在推行的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下找到属于自己的蓝天!

第四篇: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剖析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剖析

【摘 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好莱坞电影就掀起了“中国热”,并且经久不衰。这期间所塑造的中国女性角色从风尘放荡的妓女到身份显赫的贵人,从憨厚朴实的农妇到风韵别致的都市女郎,不一面足。本文探讨的是好莱坞电影中塑造的中国女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她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以及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 中国女性 女性形象

在研究媒介与性别关系时,对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是非常关键的。“媒介中女性再现的直观性特点,使得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社会性别与媒介内容研究的重点,也是判断媒介是否传递性别平等意识的重要标准。”①“媒介”与“社会”之间建立的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媒介是社会的再现,虽然不一定是完全真实的显现;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又会反过来影响媒介所要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因此,在电影中出现的女性形象是对现实女性建立在某种社会意识上的部分真实的再现。在好莱坞电影中所塑造的中国女性形象,其实就是美国社会对中国女性的一种认识。那么,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到底是何种形象?她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形象类型

1、侠女

从上世纪70年代李小龙的功夫风靡世界之后,“功夫”已然成为中国独有的符号,它也成为华人进军好莱坞的一张王牌,华人影星也大多被贴上“打星”的标签。这张标签不仅限制着男影星,对女影星也同样适用。就拿当今蜚声国际的章子怡来说,她虽然是以一部纯情浪漫的爱情剧《我的父亲母亲》成名,但是真正让她在好莱坞奠定国际地位的依然是一部功夫戏――《卧虎藏龙》,凭的是她的“打女”形象。《功夫之王》里,除了成龙、李连杰两大功夫高手,两位女星刘亦菲和李冰冰所扮演的也都是“打女”的角色。

好莱坞电影对于这一类功夫“女侠”形象的塑造,有助于中国女性的正面形象的树立。

2、妖女

中国女子有着不同于美国白人女性的东方情调,乌黑的长发、娇小的身材、血红的双唇等等,是白人男性对中国女性幻想的典型面貌。在刻画这一类形象时也分为正负两个方面。正面刻画,中国女性凭借较好的容颜,被塑造为美丽、纯洁的“仙女”。相比美国女性而言,中国女性则显得更娇小更顺服,所以这类角色就被西方男子用来填补本国女性在这方面的不足。负面刻画,中国女子凭借自己的异域风情,吸引白人男性的注意,这时她们往往充当妓女、间谍这些反面角色,她们是色情、堕落、邪恶的代名词。香港明星张国荣曾说好莱坞描绘的华人“女人就穿长衫、扮妓女,男人不是扮越南人,就是黑社会。”章子怡也曾抱怨华人演员“在好莱坞只能演穷人和妓女。”

这些依靠“色相”的东方女子,镜头关注的只是她们的身材及面容,对于她们的性格心理方面的特征很少有描绘。这类女性形象留给观众的只是模糊的表面化、符号化的印象。

3、悲女

美国是世界强国,表现在电影里面,难免会经常在中国人面前摆出一副老大哥的姿态,以展示它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可以给中国提供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好莱坞倾向于塑造一些境遇悲惨的中国女性形象。这主要是为了凸显西方的先进文明以及个人英雄主义。

对这种“悲女”的角色塑造大体分为两类。一是由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造成的悲惨。电影中勤劳勇敢的农妇,在封建制度的约束下,表现得愚昧又可悲,是时代的牺牲品。她们往往受到裹脚、买卖婚姻、重男轻女等愚昧观念的迫害,她们的逆来顺受让人怜悯,同时她们的甘于奉献又让人肃然起敬。好莱坞在刻画此类中国女性形象时,希望借助西方文明来拯救她们。二是在爱情方面遭遇不幸。电影中的中国女子受到威胁时,就会出现拯救她们的白人英雄,实现对中国女子的征服,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

这一类型的角色塑造对中国女性的心理特征有很详细的描述,所以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更加立体,但是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传播了中国封建落后的国家形象。

二、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形象特点及形成原因

1、角色类型单一

近百年的好莱坞塑造了很多不同身份的中国女性形象,均可以归纳到上述的几个类型,但它对于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行为模式的女性形象的塑造缺乏差异性的洞察和关注。也就是角色塑造片面,类型固定化。对中国女性的描绘较少涉及到律师、医生、商界等这些非传统的职业方面。这就造成了国外观众对中国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导致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片面、固定化。好莱坞的电影制作者对中国女性存在着一些固定的看法,表现在电影中是女性角色塑造上的类型固定化和单一化。由于中美两国信息传播的失衡,美国人对中国人的真实情况了解甚少,对中国女性的描述是建立在大量的想象基础上的。早期阴森恐怖、罪恶滋生的唐人街遍地的妓女又多为华人女性,形成了美国人对华人女性“性放荡”的负面印象。华裔女演员黄柳霜终其一生也未能摆脱妓女、白人情妇的形象,这也源于西方社会对中国女性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内容受到群际关系、群体接触历史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早期所形成的刻板印象会通过成员接触流传下来,较难改变。赛义德说:“东方被观看,因为其几乎是冒犯性的行为的怪异性具有取之不尽的来源;而欧洲人则是看客,用其感受力居高临下地巡视着东方。东方成了怪异性活生生的戏剧舞台”。②

好莱坞电影对于中国功夫女郎的武艺是十分羡慕的,但对于19世纪早中期的华人妓女、情妇形象很是憎恨,对中国的农妇持同情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又会持续影响后续电影中的中国女性的形象刻画。由刻板印象导致的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女性的角色类型固定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刻板印象的形成也有中国自身的原因,中国媒体也应该注意塑造多元化的女性形象,进而间接影响好莱坞对中国女性的形象塑造。

2、形象表达有误差

好莱坞电影的制作者、导演多为美国人,所以拍出的电影会不自觉的打上西方文化的烙印,导致塑造出的形象存在误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电影制作者对中国的现实状况了解不足,导致作品形象与现实不符而出现错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刻画中国的女性形象时掺入了过多西方的东西,导致形象本身不再原汁原味,使观众理解产生偏差。

在电影《花木兰》中,木兰被塑造成了顽皮善良的邻家女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她对待爱情积极主动,她有较强的自我实现欲望,这些与中国北朝民歌中的木兰形象存在着很大的出入。其实这部电影是“东方外壳下的西方内核”模式。虽然电影采用的是中国水墨画的风格,中国元素符号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但是电影本身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木兰从军”故事,木兰也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的“花木兰”。美国电影制作者在借用木兰故事时,对其进行了改编,加入了更有利于西方观众接受的元素。

导致这种误读的原因在于中美的文化模式和思维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文化误读,导致西方的中国形象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某种掺杂着想象与知识的“表征”,是一种能主动选择、表现、生成意义的话语。“表征”的具体运作方式有三种:反映论的、意向性的和构成主义的。③好莱坞电影在刻画中国女性形象时所存在的文化误读现象,跟电影的传播者和受众都有关系。好莱坞电影制作方在拍摄制作电影时,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渗透到作品当中去,再加上本身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女性的了解不深入,造成了“文化误读”现象,刻画出与实际不相符的女性形象。同时,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又会基于自己的文化知识对电影进行个性化解读,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产生“文化误读”。

3、态度逐渐友好化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形象也不是一陈不变的,它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经历了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过程,呈现出越来越友好的趋势。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是落后、愚昧、腐朽的象征,中国人对鸦片的沉醉更是成为西方人笔下取乐的题材。因而那个时期的好莱坞电影浓墨重彩地刻画唐人街遍地的华人妓女。东方女子扮演的大多是西方男子的情妇,或者妓女,她们被符号为具有东方情调的女子,是西方男子的猎物。

近些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中美关系的改善促成了这种态度友好化。传媒的生产和传播都受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而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也是意识形态的工具,它参与建构主流的意识形态。电影生产的过程也是意识形态生产的过程,有潜在的政治要求。好莱坞电影是美国商业文化的产物,是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媒介之一。在历史上,好莱坞曾以强烈的种族主义偏见和冷战政治色彩,扮演过“妖魔化”中国和中国人的急先锋④。今天的好莱坞,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为了赢取更大的市场,在塑造中国女性形象上出现了较大的转变,态度日益友善。而且积极开发中国题材的电影,不断向华人影星抛出橄榄枝。□

参考文献

①刘立群:《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153

②孟华 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33

③刘柯兰,《美国电影生态变迁中的中国形象解读》[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2)

④李希光、刘康:《妖魔化中国的背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作者: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传播学2012级硕士)

责编:姚少宝

第五篇:谈现代传媒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传媒正在摆脱传统单一思维的方式向多元化发展,更加注重人性化,尤其是传媒中的女性形象独具魅力与内涵。女性传媒的重要性调查表明:国内媒体上,女性可以担当的范围很广:护肤、化妆、洗浴用品的传媒几乎无一例外地由女性来做;家居用品、家用电器的传媒绝大多数也由女性做主角,甚至于男性商品传媒也由女性来做,着意渲染女性传媒的作用。“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这是一个关于酒的广告,这个广告传递出了女性的那种温情,对喝酒男性的一种关怀、关心。女性作为一种很重要的审美对象,自有其特殊的魅力。女性的魅力最易觉察到的是外部形体美和特有温柔母性的美感。当人们在传媒画面中看到一个个风姿绰约的女性,谁都想多看上几眼。这是受众对审美对象所引起的美感。美感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愉快的情感。女性美的形象运用于传媒上,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要和审美心理,成为一种能引起注意的因素,因而能有效地吸引受众的目光,激发对现代传媒的兴趣。这也是现代市场非常认同女性传媒的基本原因。

中国文化中的男权思想依然存在于人们心中,并且体现在传染力极强的大众传媒上。现代文化要得以健康发展就必然需要淘汰落后腐朽的传统文化糟粕,女性传媒形象的塑造必将会有新的开创与发展。

下载五四文化革命以来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关于女性形象的诠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四文化革命以来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关于女性形象的诠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