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讲座观后感

时间:2019-05-15 03:23: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家教讲座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家教讲座观后感》。

第一篇:家教讲座观后感

家庭教育讲座观后感

作为一名小学生家长,孩子做事拖拉、时间计划性不强是非常让人头疼的事情,非常希望有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改善这种状况,使孩子自觉学习、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上周末有幸参加了孩子学校安排的家庭教育讲座-学习管理,让孩子成为高效的学习者.授课者李明老师应该是一位资深教育者,理论功底深厚,首先系统地分析了影响孩子学习的三大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策略与方法因素,排除先天性智力因素外,一般影响学习效果的就是学习动机与方法,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动机大致有两种:1.老师和家长要我学习;2.我要学习。不同的学习动机带来的学习效果自然不同,被动学习的孩子或拖延时间或草草了事,不讲求质量,而主动学习的效果不同,会在学习中摸索前进,举一反三,逐渐自我拓宽学习范围,知识点自然掌握地好,基础扎实,知识面也会逐渐拓宽。

如何使孩子有积极、正向的学习动机,需要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共同引导。很早前我问过孩子这样的问题:“小孩子为什么从很小的时候就要在学校接受教育呢?”,孩子回答“为了学习很多知识、变得更聪明”。我认为除此之外,接受教育的目的除了掌握课本知识、提升素质外,更多的是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使之爱上学习则是一生很受用的事。授课者分析了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生理方面原因如1天中睡眠不足(10小时)集生活习惯原因。讲解了如何提高孩子自信,成绩与自信心相互促进、提高等等。

尽管这次讲课有一定商业性目的,授课者时不时地向家长推销自己的产品,让人多少有些反感,但从授课者的讲课中还是学习到了很多管理孩子学习的知识,可谓受益匪浅。

家庭教育讲座有感

以前也听过一些教育专家关于小学生教育的讲座,每次都颇有收获。这次在学校的安排下,在师大的礼堂里认真倾听了李明老师的讲座,感触甚多啊!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有二点。

第一,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许多孩子,即使掌握了一些知识,但在考查的时候,却不能正确的说出来或写下来,为什么呢?也许这些孩子是因为担心受到批评而做错了,其实这就是一种自信心严重缺乏的表现。我的孩子就缺乏自信心,有好些次晚上我当面听写会的诗词和单词,在第二天课堂上总要出点错,我想,这一定跟我以往过多的批评和责备有很大关系。所以,每当孩子做错事或正做事时,我们一定要多说一些鼓励和表扬的话,他的自信心会渐渐恢复起来的,当然,什么都有个度,我们每个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适度把握。怎样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呢?李明老师给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超前学习。我想这就是我们老师平时所说的预习或更深层次的提前学习老师要讲的课程。李明老师讲了一个实例,说有位学生每天上课不大注意听讲,作业经常在家里不好好做,第二天到学校抄同桌的,可每次考试他都是100分,同桌佩服的不得了,给别人说他是个天才。这世上哪有什么天才啊!这就是超前学习的功效,上课对于这个学生的来说,只是把要学过的知识再复习一遍、把没有学懂的知识弄懂而已。希望我们的同学也养成超前学习的习惯,坚持下去,我想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二,要不要报课外学习班。李明老师说,如果你去了北京,一定要到北大的校园里转转,顺便问问我们的天之骄子:“你们小的时候报没报过学习班?”。大多数人的回答肯定是没有。据调查北大95%的学生都没有上过课外学习班的经历。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值得深思:在家里我们有没有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当孩子某一方面的知识需要补给时,我们有能力或能及时的提供给他吗?当孩子出现各种问题、感到困惑时我们能及时正确的引导他吗?我想,如果我们去问我们的天之骄子这三个问题,95%的人回答一定是肯定的。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在我国的大西北的一个贫瘠之地,大学的升学率特别高,许多人都感到非常奇怪,结果最后才明白,那是我国的一个无线发射基地,那些孩子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的子女从小就在一个知识的环境中成长,能学不好吗?当然,我觉得如果我们能力所限,不能满足孩子对于知识的需求时,报一些学习班也是必要的。但在家里一定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鸡蛋,孩子的性格和成长过程也都不一样,对于别人的建议只能参考参考,决不能按部就班。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莫过于孩子的父母,我们每个父母多花些时间陪陪孩子,多注意注意孩子成长过程中发生的细微变化,出现问题及时正确的引导他,平时多和老师沟通,了解我们不知道的情况······ 我想,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孩子都能成为天之骄子、国之栋梁。

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校教育主要塑造一个人的知识氛围,老师教他们对人类知识和智慧的了解,掌握以及运用的能力,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则更多的是交给他们以事件为起点,提升在事件中的悟性,在每一个学习事件,生活事件中,让他们一次次的锻炼成长。家庭教育是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保证。要是家庭教育有良好的效果,就要做到教养结合,爱严结合,言传身教和家长在教育子女上的协调一致。

小学阶段的教育关键是:一是培养孩子的自立的生活能力,不要事事包办。二是培养孩子自主的学习能力,只有孩子自己知道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取得更大的收获。三是培养孩子做人的自信心,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信心百倍的迎接一次次的挑战。做为家长的我,在家庭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在听完李明老师的讲课后,使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我会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第二篇:家教讲座观后感

家庭教育讲座观后感

作为一名小学生家长,孩子做事拖拉、时间计划性不强是非常让人头疼的事情,非常希望有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改善这种状况,使孩子自觉学习、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上周末有幸参加了孩子学校安排的家庭教育讲座-学习管理,让孩子成为高效的学习者.授课者李明老师应该是一位资深教育者,理论功底深厚,首先系统地分析了影响孩子学习的三大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策略与方法因素,排除先天性智力因素外,一般影响学习效果的就是学习动机与方法,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动机大致有两种:1.老师和家长要我学习;2.我要学习。不同的学习动机带来的学习效果自然不同,被动学习的孩子或拖延时间或草草了事,不讲求质量,而主动学习的效果不同,会在学习中摸索前进,举一反三,逐渐自我拓宽学习范围,知识点自然掌握地好,基础扎实,知识面也会逐渐拓宽。

如何使孩子有积极、正向的学习动机,需要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共同引导。很早前我问过孩子这样的问题:“小孩子为什么从很小的时候就要在学校接受教育呢?”,孩子回答“为了学习很多知识、变得更聪明”。我认为除此之外,接受教育的目的除了掌握课本知识、提升素质外,更多的是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使之爱上学习则是一生很受用的事。

授课者分析了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生理方面原因如

1天中睡眠不足(10小时)集生活习惯原因。讲解了如何提高孩子自

信,成绩与自信心相互促进、提高等等。

尽管这次讲课有一定商业性目的,授课者时不时地向家长推销

自己的产品,让人多少有些反感,但从授课者的讲课中还是学习到了

很多管理孩子学习的知识,可谓受益匪浅。

家庭教育讲座有感

以前也听过一些教育专家关于小学生教育的讲座,每次都颇有收

获。这次在学校的安排下,在师大的礼堂里认真倾听了李明老师的讲

座,感触甚多啊!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有二点。

第一,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许多孩子,即使掌握了一些知识,但

在考查的时候,却不能正确的说出来或写下来,为什么呢?也许这些

孩子是因为担心受到批评而做错了,其实这就是一种自信心严重缺乏的表现。我的孩子就缺乏自信心,有好些次晚上我当面听写会的诗词

和单词,在第二天课堂上总要出点错,我想,这一定跟我以往过多的批评和责备有很大关系。所以,每当孩子做错事或正做事时,我们一

定要多说一些鼓励和表扬的话,他的自信心会渐渐恢复起来的,当然,什么都有个度,我们每个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适度把握。

怎样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呢?李明老师给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超前

学习。我想这就是我们老师平时所说的预习或更深层次的提前学习老

师要讲的课程。李明老师讲了一个实例,说有位学生每天上课不大注

意听讲,作业经常在家里不好好做,第二天到学校抄同桌的,可每次

考试他都是100分,同桌佩服的不得了,给别人说他是个天才。这世

上哪有什么天才啊!这就是超前学习的功效,上课对于这个学生的来

说,只是把要学过的知识再复习一遍、把没有学懂的知识弄懂而已。

希望我们的同学也养成超前学习的习惯,坚持下去,我想一定有意想

不到的收获。

第二,要不要报课外学习班。李明老师说,如果你去了北京,一定要到北大的校园里转转,顺便问问我们的天之骄子:“你们小的时候报没报过学习班?”。大多数人的回答肯定是没有。据调查北大

95%的学生都没有上过课外学习班的经历。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值得

深思:在家里我们有没有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当孩子某一方

面的知识需要补给时,我们有能力或能及时的提供给他吗?当孩子出

现各种问题、感到困惑时我们能及时正确的引导他吗?我想,如果我们去问我们的天之骄子这三个问题,95%的人回答一定是肯定的。记

得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在我国的大西北的一个贫瘠之地,大学的升学率特别高,许多人都感到非常奇怪,结果最后才明白,那是我国的一个无线发射基地,那些孩子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的子

女从小就在一个知识的环境中成长,能学不好吗?当然,我觉得如果

我们能力所限,不能满足孩子对于知识的需求时,报一些学习班也是

必要的。但在家里一定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鸡蛋,孩子的性格和成长过程也都

不一样,对于别人的建议只能参考参考,决不能按部就班。世界上最

了解孩子的人莫过于孩子的父母,我们每个父母多花些时间陪陪孩

子,多注意注意孩子成长过程中发生的细微变化,出现问题及时正确的引导他,平时多和老师沟通,了解我们不知道的情况······我想,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孩子都能成为天之骄子、国之栋梁。

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校教育

主要塑造一个人的知识氛围,老师教他们对人类知识和智慧的了解,掌握以及运用的能力,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则更多的是交给他们以

事件为起点,提升在事件中的悟性,在每一个学习事件,生活事件中,让他们一次次的锻炼成长。

家庭教育是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是学校教

育的基础和补充,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保证。

要是家庭教育有良好的效果,就要做到教养结合,爱严结合,言传身教和家长在教育子女上的协调一致。

小学阶段的教育关键是:一是培养孩子的自立的生活能力,不要

事事包办。二是培养孩子自主的学习能力,只有孩子自己知道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取得更大的收获。三是培养孩子做人的自信心,只

有这样,孩子才会信心百倍的迎接一次次的挑战。

做为家长的我,在家庭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在听完李明老师的讲课后,使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我会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第三篇:家教讲座

对孩子表扬有讲究

表扬孩子不管用怎么办

情景对话

淘淘上幼儿了,能够自己做些简单的事,但稍微难一点的事他无论如何不愿做。

淘淘非常得意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自己穿上褂子了。” 妈妈太高兴了:“宝贝真棒!我早就说过,你是个聪明的孩子。”

淘淘骄傲地说:“我还会扣扣子呢。”

妈妈乘胜追击:“宝贝真棒,妈妈太喜欢你了!妈妈相信,你肯定也能自己穿上裤子!”

淘淘噘起小嘴:“我不会穿裤子,妈妈帮我穿!” 妈妈继续鼓励到:“淘淘最棒了,肯定能自己穿上是不是?妈妈相信你。”

淘淘不高兴了:“妈妈,我不会穿。”

妈妈:“好孩子,我知道你可能干了,自己试着穿一下好吗?”

淘淘把裤子扔到一边不理妈妈了。教育故事

一直坚信的多表扬、少批评的育儿真理如今失灵了,妈妈感到很迷茫,于是请教了儿童教育专家孔老师。孔老师听了妈妈的叙述,说只要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不过你得先完成我提出的一个要求。”孔老师故作神秘。

“你看见对面那座居民楼了呈?你顺着外面那根管子爬上去。”妈妈向外看了看,我怎么可能顺着管子爬上去!“

“我想念你要以的,我对你有信心,你一定能够爬上去!”孔老师一个劲地鼓励她。

“呵呵,孔老师,干吗要我爬楼啊?”妈妈有点莫名其妙了。

“这就是我的要求,只要你能爬上去我就帮你解决孩子的问题。”孔老师笑着对妈妈说。

“孔老师,您说着玩儿的吧。为什么要爬楼呢?再说我怎么可能爬上去呢?”妈妈越来越糊涂了。

“但是我相信你,我相信你一定能爬上去。因为我对你充满了信心,你就应该听我的话,按我说的爬上去。”孔老师调皮地一笑。

“哦!哈哈,孔老师,我明白了,我知道您在说什么了。您在用我对儿子说的话对我说吧?”妈妈恍然大悟。你明白我在说什么了吧?孔老师会心一笑。就是我给孩子提的要求不符合他的水平,我还在使劲鼓励他、表扬他,认为只要我鼓励他、表扬他、他就应该去做,就应该能做好。是的,我想说的就是这个,你是不是认为我的表扬与鼓励其实是在为难你?鼓励、表扬不是万能的,也得鼓励、表扬到点子上才能起作用。明明他没有能力做到的一件事,妈妈却千方百计地鼓励自己去做,他就会认为妈妈的表扬纯粹是为了让他做某件事情,并不是他真的有那么优秀值得妈妈表扬。渐渐地,你的任何鼓励就失效了,甚至产生更不利的效果。从此他会时刻警惕、防范你的表扬,看看你是不是有目的,是不是对他不利。如果你想让孩子自己试着做一件他以前不会做的事,首先应该教给他怎么做。专家课堂

很多家庭存在案例中反应的情况。很多父母知道对于小孩子要多鼓励,这一点没问题,但是怎么样表扬孩子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很多家长就不知道了。妈妈的表扬只注重结果,功利性过强,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情况更坏。其实表扬也是需要技巧的,要弄清楚为什么表扬孩子、应该怎么样表扬孩子等问题,这样才能实现孩子在表扬中不断进步的良性循环。

一、为什么要表扬孩子

家长们都会发现,要想让孩子听大人的话,就要经常表扬孩子。

适时地表扬孩子的优点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经常使用表扬这种手段。但是,并非所有的表扬都会对孩子产生良好的影响,表扬如果不当,不但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二、发掘孩子的优点

1、俯下身去找孩子的优点

如果家长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可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没有几件一是“闪光”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就孩子的年龄而言,做好一些看似简单的事已经不容易了,良好的行为得不到强化,失去教育孩子的最佳机会。如果家长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只看到缺点,孩子就会意识到,只有缺点能引起家长的注意,这容易导致孩子强化其不良习惯。

2、发掘孩子潜在的优点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具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在这种水平下的儿童要借助成人的引导、帮助,才能解决问题。他把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这段距离定义为最近发展区。显然,最近发展区应该是孩子发展的重点,也是家长教育的重点,它提醒家长着眼于孩子最具现实性的发展点,而不是只看到习以为常的优点。要在了解、掌握孩子行为表现的基础上,关注并及时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能及各种变化,特别果注意挖掘孩子潜在的优点,也就是把握其发展的可能性,并鼓励、促进孩子这方面的发展。比如,孩子纯粹是出于好玩,挥着扫帚在院中做扫地状。虽然孩子只是在游戏,家长却可以因势利导,及时表扬他爱劳动的行为,这就对孩子进行了恰当的引导,使孩子知道劳动是一种美德。

3、注意孩子的进步

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动态的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孩子的进步往往是很细微的,如果不加注意可能观察不到。家长可以设定一个目标作为参照,考察孩子离目标的差距。孩子 发展中难免出现反复,只要方向正确,偶尔的退步是可以谅解的,但是避免实质性的退步。

4、对孩子进行过程观察

家长不仅要注意孩子取得的进步,还应注意孩子取得进步的过程。享受过程是一种良好的人生态度。赏识孩子不应该只赏识结果,更要赏识奋斗的过程,这样才能帮助孩子走向成功。

三、表扬孩子的原则

1、勤于表扬

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优点,只要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增强其信心,家长就要慷慨地给予表扬。孩子年龄越小,表扬应该越多,并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表扬的标准。

2、及时表扬

家长发现孩子的优点时,比如孩子刚做了一件家长所期待的事情时,应立即给予表扬,不要拖延。否则,时间一长,孩子就弄不清自己为什么受到了表扬,因而对这个表扬不会有什么印象,更提不到强化好的行为了。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

比哪家长希望孩子玩耍后自己收拾好玩具,尽管孩子从来不这样做,家长也有必要坚持重复这一要求,直一有一次孩子把玩具放在玩具盒里,表扬的时机就来了。“你把红色的皮球放进了玩具盒里,真好,妈妈帮你把绿球和黄球也收起来好吗?”

3、表扬要具体

家长在表扬孩子的时候应该特别强调孩子令人满意的具体行为,表扬的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

比如,孩子看完书后,自己把书包放回了原处,并摆放整齐。如果这时家长只是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那么,表扬的效果就会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不错”是指什么。家长应该说:“你自己所书收拾这么整齐,我真高兴!”

4、慎用物质奖励

许多家长认为,口头表扬和精神鼓励固然重要,但是物质奖励也不可或缺。在这些家长看来,如果能经常给孩子一些物质奖励,孩子就会更好地与父母合作,从而使孩子表现得更优秀。因此,这些父母平时总是会留意寻找妥当的礼物,以便及时奖励孩子。的确,物质奖励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但是过我的奖赏就如同贿赂,对孩子没有太多的好处。心理学家指出,儿童的某些行为只靠单纯的外在刺激维持时,一旦刺激减弱或消失,其行为也随之消失。“贿赂”孩子,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因此,物质奖励要慎用,不要把它作为一种惯用的、例行的方法,更不要买十分昂贵的礼物来讨孩子的欢心。比如孩子喜欢吃果冻,妈妈可以提前买些果冻藏在家里,等孩子有了值得夸奖的行为之后,就不经意地拿出果冻给他吃。

5、表扬要与其他教育手段相结合

孩子的行为总是好与不好、闪光点与缺点并存。表扬能巩固和加深孩子的行为或行为好的方面,但对纠正孩子不好的行为或行为不好的方面则作用不是很大。这时,仅运用表扬这一教育手段往往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有时甚至会因滥用而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而在对孩子进行表扬时,将表扬和其他教育手段巧妙地相结合,往往能使表扬和其他教育手段相辅相成,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四、如何正确地表扬孩子

1、表扬不宜过头

对孩子的表扬不要过多过滥,避免让孩子觉得自己比别人都强,事事都要争“第一”,不允许别人超过自己,也不允许自己失败,听到别人受表扬就生气,看见自己比别人差就发脾气。这种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的争强好胜性格,是一种追求完美的人格倾向。有这种人格倾向的孩子,过分追求完美,忍受不了生活中的挫折,今后他们会活得很累。

家长有时让孩子在亲朋好友面前展示他们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会起到良好的效果。但这种表扬也要有一定分寸。一些被当众夸惯了的孩子,有一点好的表现没被注意以,就会委屈,甚至有的孩子为了夸奖而弄虚作假,这样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2、表扬的方式要恰当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表扬方式。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在口头表扬时,如果同进给他一个吻,一次拥抱或者其他的身体接触,效果将更好。对大一点的孩子,表扬方式可以储蓄一些,比如心领神会地向他们眨眼睛,或者竖起大拇指,表示你已经注意到了他做的不错。家长要不断地尝试,留意哪一种表扬方式对自己孩子更好。

3、注意表扬的语气

有的家长表扬孩子时不注意语气,影响了表扬的效果。比如孩子有一天突然洗了自己的小袜子,家长便说:“哟,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也知道洗袜子了。”这样的话有讽刺挖苦的味道,让孩子听起来很不舒服。又比如孩子给妈妈捶了几下背,妈妈就说:“啊,我儿子有用了,过几年我老了,你就好好伺候我吧。”这样的话显然也不是孩子想听的。

4、注意表扬孩子的动机

孩子有时会“好心”办“坏事”。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去接了一杯水,回到房间里不小心把水洒到床上了。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批评,孩子也许就不敢尝试自己做事了。如果家长冷静下来说:“这样孩子的心情就释然了,不仅喜欢自己的事自己做,还会非常乐意帮你去干其他家务。因此只要孩子是“好心”就要表扬,再帮他分析造成“坏事”的原因,告诉他如何改进,这样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5、表扬孩子的努力和方法

就像故事片中的妈妈一样,很多家长经常表扬自己的孩子说“你真聪明”,这样做往往只能让孩子变得“自负”面非“自信”。另一方面,也会使孩子在遇到新的任务时,更愿意挑选那些能使自己成功的任务,以换取再次的夸奖,想永远当大人眼中的聪明宝宝。他们害怕失败,也总是逃避有困难的任务,实在躲不开的话,他们多数会放弃努力,甩手不干了。可以说,这种针对孩子的人人物质的表扬,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6、请他人来表扬孩子

除了父母以外,也可以请其他人来表扬孩子,比如亲戚和朋友。这样会进一步增强孩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表现不仅得到了父母的认可,还得到了更多人的称赞。至于表扬的理由和角度,倒不心要求其他人和父母完全一致。如果其他人能够找到更多的理由去表扬孩子,那效果反而会更好。这样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其他人的说法与观点,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很好,所以才会得到不同类型表扬。

第四篇:家教讲座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所有职业中,有两种职业的工作是最不应当失误的。一是医生治病,一旦失误把人治死了,生命是无法挽回的;二是教育孩子,一旦教育失误,把孩子教坏了,也是很难弥补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

家庭教育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彼此之间很好地协调和衔接。对于家庭来说,要把教育专家、学校老师的教育经验与家庭教育的方法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学校教育主要侧重于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而家庭教育主要是对孩子的人格和品质进行塑造。有些父母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子女的教育却很成功;而有些家长虽然学历很高,但对子女的教育却并不成功。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育的方法是否得法,而不是看教会孩子的多少文化知识。

因此,家庭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条件,制定好培养孩子的计划。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做父母的需要吸取别人家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但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不能别人家的孩子学弹琴,我的孩子也弹琴;别人家的孩子学画画,我的孩子也画画;别人家的孩子上学跳级,我的孩子也非要跳级。依着葫芦画瓢,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绝对不行的,是不会成功的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在家庭教育问题的探讨中我发现,家长越来越关心孩子的成长,望子成龙心切,把自己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是,方法却不太妥当,归结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互相抱怨

孩子出了问题,丈夫抱怨妻子,妻子抱怨丈夫。家长抱怨老师、老师抱怨家长,甚至抱怨孩子。

心理学中有个归因理论,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给问题归结原因时一般规律是这样的:事情办的漂亮,归因自己聪明能干有水平;出了问题,归因他人不好或环境有问题。父母是决定孩子命运最重要的人。

2、限制性信息太多

我们发现,家长对孩子用的最多的字是“不“字。比如:不能,不行,不许、不可以、不应该等命令语言。这些带“不“字的命令好象许多条条框框在禁锢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一个人字,外边加一个框子是什么字?是囚徒的囚字,别以为孩子愿意做皇帝,根据调查初中学生中有34%的学生想离家出走。两个初一男生扒火车离家出走,一周后,身上的钱花光了。当父母找到他们时,以为他们一定很想家,没想到,他们说如果捡到能卖的东西,还不想回家。中学生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再象木偶一样任人摆布,他们要求被尊重。

因此,我呼吁亲爱的家长朋友,对孩子要宽容,给孩子尝试犯错误的机会,也给孩子尝试成功的体验。给孩子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成长。而不要过分的限制他们。

3、四过分:过分的爱、过分的关照、过分的干涉、过分的严厉

过分的爱,已经使这一代不懂得什么叫做爱,什么是关心,什么是感谢。过分的关照,使孩子失去了独立生存能力,能干的母亲培养出不能干的孩子。

郑板桥临死的时候,让儿子给他做馒头。并给儿子留下一句话: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值得我们借鉴。过分的干涉,使得孩子无所适从。

过分的严厉,使得孩子的人格扭曲。不知道我们是否说过类似这样的话:“你再踢球就打断你的腿!你真笨你怎么不如人家?人家考试能考前三名,你为什么不能?期末考不到前十名我就打断你的腿。

4、忽视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

有多大的胸怀做多大的事情。清华有一名高考状元,高三时,中午从来没有睡过午觉,他利用午睡时间作数学作业,为的是在下午自习时,同学问他问题时,不必让同学等待。他不但节省了同学的时间,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率,并且锻炼了口才,扩展了解题思路。其实帮人等于帮自己。不但要培养孩子学习好,品德更要好。

现在的孩子不知道关心别人,自我中心,耐挫力差。这就是一点小事就会发生自杀或他杀的主要原因。

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千万不要忽视了做人的教育,比如,好习惯的培养和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内容。

5、只问分数

家长最关心的是学习,是打多少分,我能理解。家长最头疼的就是孩子不爱学习。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探讨一下: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爱学习?答案很简单:因为学习有痛苦,所以不爱学习。如果学习有快乐,就爱学习。所以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使学习成为快乐的事情?

我一个朋友的小孩跟我说:我妈说上句我马上知道她要说的下句,整天就那么几句话:“你看人家孩子得了多少多少分,你看你,还不赶快去学习,别看电视了,快去写作业。打那么点分还好意思要踢足球?不行,告诉你,这个暑假那都不能去,在家给我乖乖的补课。“我都烦死了,她越说我越不爱学。

经常有家长朋友跟我说,我儿子太懒,不爱学习。问我怎么办?我们看“懒“怎么写:心束负。心被束缚住了。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把他的心调动起来。也就是激发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来自于:信念、目标、兴趣、爱好、好奇心、被承认、被赞赏、成功的体验、责任感等等。

所以希望家长当好充电器的角色。让孩子有学习动力,学习热情。

有些家长就问:充电器怎么当?怎么能调动学习积极性?许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兴趣、爱好产生的原因是对某一事情的成就感,而成就感的产生源于被肯定、被欣赏。我想问一问?大家是不是经常用肯定和赞赏的口气对待孩子呢?

6、缺少童心

孩子为什么不与你说心理话?因为许多朋友用量大人的尺子量孩子,认为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你不理解他,他当然不会和你说心理话。想一想如果我们10岁或17岁,我们会怎么做?你多久没和孩子一起淋雨,打雪仗,脱掉鞋子玩水? 权威型—— 领导与下属

父母一直认为,对于孩子来说自己的一切都是对的,孩子就应该遵守,他们忽视了孩子有独立与成功的愿望。当孩子有一天违背了父母,父母就要强调“我们这是为你好”。长此以往,在孩子心中便会出现“我是错的”,孩子没有了主见,不能独立去应付困难:孩子会依赖,会自卑。如果孩子的个性比较强,他们便会逆反,会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去做一些出格之事。朋友的女儿学钢琴

暴力型—— 警察与犯人

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认为“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因此,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有对孩子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的经历。有位中国科学院的博士,作为一个年幼孩子的父亲,他在一次教育访谈中这么说道:“我们有时也打孩子,但我和他母亲都特别注意,从来不打孩子的后脑勺,而只是打臀部或者手。”这位父亲的话道出了中国家庭使用暴力的普遍程度。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父亲,他竟以为打孩子时避免易受损伤部位,就是一名知识分子父亲比一名工人父亲显得更“文雅”和“科学”的地方。父母通过暴力手段“惩罚”孩子,孩子因此受到的身体伤害倒在其次,而对孩子心灵的消极影响才是令人担心的。一个常被父母打骂的小孩,容易从父母的打骂行为那里学到暴力和攻击的手段,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同情心,在同伴之间也会采用类似的暴力攻击。试问,棒下又怎能出孝子呢? 溺爱型—— 臣民与国王

有的父母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他们对孩子的约束很少,只要孩子坚持自己的看法,他们就会让步。他们认为好父母的定义就是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们从来不责备孩子。他们总说: “孩子小,不懂事o”这样一说就原谅了孩子。溺爱孩子的父母总是一心想让孩子活得幸福,不想让孩子吃一点苦,殊不知这样会害了孩子。父母溺爱孩子原本是希望孩子生活得幸福快乐,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今社会,面对种种诱惑,很多家长对孩子是有求必应,换来的却是永不知足。所以,当前有句话很有道理,想与家长们共勉:再富不能富孩子。孩子去上幼儿园,全家护驾,严阵以待。忽视型—— 孩子是空气

漠视孩子,很多家长可能不理解,现实中这种情况也确实比较少见,但如果存在,后果可能很严重。漠视孩子的家长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夫妻双方都很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

二、夫妻只知忙于自乐。在这两种情况下又没有人能照顾孩子,孩子就会陷入一种孤独,失落中。此时的孩子所需要的便是关注,他们将采取各种方法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只是孩子,他们没有很好的自控力,往往到后来,其结果是非常可怕的。

树大自然直

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许多父母往往对孩子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任其发展,放任自流,结果等小树苗长歪时,要纠正也难了,那时父母再怎么反省都迟了,教育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因为,幼儿期是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健康人格的重要时期,幼儿没有生活经历,分辩是非能力较差,行为自控能力较弱,行为控制力也极为有限,需要父母一定的约束和管教,需要用心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的健康情感。许多孩子长大后日渐暴露出的许多不良品行,如意志不坚,害怕失败,经不起挫折以及自私、霸道等等都是这种思想造成的恶果。种花应多加管理

教育是学校的事

美国教育家M·S·斯特娜说:“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大本营,学校不是培养孩子的唯一场地,学校是学习书本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家庭是施行早期智能开发,培养兴趣点、引发求知欲,培养良好行为道德习惯、健康人格等的场所,具有开启鸿蒙的功能。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给幼儿园和学校,既不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家庭教育的紧迫感,是极不明智的做法,也为时太晚。学龄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占的比重非常大。

让老人带孩子,省心又省力

自己工作忙,把养育孩子的任务交给老人,既放心又安全,既省心又省力。然而老人的教育观念多陈旧、传统、固步自封,他们大都无法承担早期智力开发的任务。而且,从非智力方面来说,由于祖辈容易娇惯、溺爱孙儿,易使孩子养成许多不健康诸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和品行。同时,祖辈抚养的孩子,他的情感需求由于得不到满足,易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蜗居里海清饰演的妈妈 教育孩子,无师自通

不少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非常自然而且无师自通的事,投资和花精力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的父母”是十分荒唐和没必要的,加之多少从父辈那儿传承下来的一些传统教育观念,使某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上遇到困惑和烦恼时,既不虚心向别人咨询,也不通过书本或媒体去寻找答案,更不主动寻找学习方式去接受家庭教育课的“培训”,结果由于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没有及时进行亡羊补牢或正确地疏导,阻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的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剧。

一 注重培养平等意识

这一点可以说是美国家庭教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因而美国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相当强。让孩子自由选择也不是说父母就无所作为,父母可以引导,可以帮助分析,但最终的选择权在孩子手里。

在美国的家庭,就是大人跟孩子谈话时也永远是蹲下来同孩子在同一个高度,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一样是平等的,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人格。家庭成员之间以名相称

二 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在美国,父母从孩提起就为孩子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孩子拥有一双勤劳的手。

小孩子具有好动的天性,比如在墙壁上乱画,用嘴咬玩具,拿剪刀或刀子在书本、衣服等物品上乱剪乱划,在我国大人定会坚决制止。而在美国父母们看了会笑嘻嘻的,高兴于孩子学会了某种技能,而不是痛惜某件东西被孩子损坏了,然后耐心地告诉孩子一些操作的技巧和知识。

美国父母认为劳动能给孩子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劳动能促进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育;劳动能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劳动能促进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三 注重培养独立能力

在美国,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青少年,都是靠自己挣钱来读书,因此,美国社会上的一个清洁工,一个跑堂的,也可能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分子。

四 注重培养创造能力

美国人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应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也从不用考试把孩子分为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他们认为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

在美国,孩子从小睡小床,稍大后单独一间,从没听说过孩子与父母睡在一起。在孩子日常事务的处理上,父母只帮助孩子做一些在当时年龄上还无法做到的事情,凡是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尽量由孩子自己去完成,自小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任的潜意识。美国人认为孩子应该自立,很早就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放弃权威,成为朋友

放弃自己的权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在难,人是很难改变控制他人的愿望和放弃自己的观点的。作为父母要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不一定都是对的,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要找到孩子的兴趣加以引导。要认识到孩子同样是独立的个体,记住父母的作用只是引导而不是灌输,遇到问题要与孩子讨论,阐述自己的意见让孩子参考,同时指出孩子在此问题上的不足。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孩子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去尝试错误,真正让孩子自己领悟到是非,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些词儿要尽可能避免,如“不”、“应该”等等,以防止与孩子之间距离的拉大,要与孩子成为朋友,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和了解孩子的感受与思想。还其自由,培养独立

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走自己的路。给孩子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能因为孩子动作幼稚、笨拙就轻易剥夺孩子动手的兴趣。否则孩子一旦离开大人,就会对整个世界都缺乏安全感。班上有个七岁孩子,认识他的人都叫他“小大人”,家务事几乎样样会干,不但自己整理房间,还和妈妈一起制定营养菜谱。上学、放学自己走,回家后也从来不用家长督促学习。他不但做事有条理,还很有主见。引得不少家长十分羡慕,纷纷向他父母讨教。得来的答案是:别怕他摔碎碗,相信他,放手做。是呀,简短的一句话却道出多少家长敢想却不敢做的心声。无论多小的孩子,只要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让他自己做。孩子每次做事成功都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信心也就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了。管得越多害处越多,父母应放开孩子的手脚,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地。父母要缓慢地引导孩子走向独立,依赖会使人丧失处世安全感,而独立会使人不断获得信心。

善待孩子成长过失

人都会犯错,成长中的过失更是一种必须支付的学费。孩子对事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社会经验不丰富,难免做错事.家长应该适当做出批评,更应循循善诱,帮他们分析过失的原因,并告知今后怎样去做。粗暴的责罚,尤其是暴力是绝对禁止的。平和、宽容地对待孩子,是孩子成长中最好的营养。这样,孩子不因无意的过失而担心父母的责备;不因独特的做法而受到父母的约束,他们在成长中会更有自信。

适度关心,善于 倾听

每位家长都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但不能期望要求太高,给孩子的压力太大。关心孩子的学习,也不是问学习情况问得越多越好,给孩子请的家庭教师越多越好。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身体,更要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和需要。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必须学会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一家人白天辛苦一天,晚上坐在一起吃饭,家长不要一开口就问孩子学习,考试情况,催孩子快点吃,吃完饭抓紧做功课,而应和孩子聊聊他所感兴趣的东西,父母要懂得并尊重他们的世界,愿意接受全新的思想和潮流,要学会多倾听,少唠叨。只有如此,孩子才会心甘情愿地向父母吐露心曲,在有问题的时候自动来找父母.要记住,善于倾听才。能换来主动倾诉,沟通从倾听开始。

亲子之间的沟通不是光有好心、爱心就可以了,还要讲究沟通交流的时机和技巧:(1)家长不要错过在孩子高兴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伤心的时候。倾听孩子诉说的机会,不要在孩子生气的时候急着去讲道理,或者去埋怨、唠叨、指责。有时孩子只是想发泄一下或者是希望家长分担一点什么。也有一时心情不好,过两天又没事了。亲子之间如能做到经常交流,彼此诉说,问题会少得多。(2)对孩子要多些鼓励,少些指责,多给孩子细心的爱的传递与关怀,少些攀比和抱怨。(3)父母要学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人们往往因为相互之间的不理解,才会有许多的误解和困惑。(4)家长要尽可能地和孩子在一起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促进亲子间的沟通。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一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

善于调理自身情绪

家长也要认识自身的情绪,要善于调理自身的情绪。

第五篇:家教讲座

情绪的根源——家长的不合理观念

依据埃利斯的ABC理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 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在 ABC 理论模式中,A 是指诱发性事件; B 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 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家长的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绝对化的要求。是指家长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例如,“你必须听我的话”、“你一定要考出好成绩”等等。它具体体现在家长对孩子不符合实际的过高期望上,典型特征是不顾及孩子的具体情况,以家长的意愿为准绳,强制孩子去达到。

有一个女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每次考试成绩都是高居榜首,上了中学进了一个尖子班,因为高手云集,心理压力加大,考试成绩一次不如一次,孩子很沮丧,希望得到父母的鼓励,可是妈妈看到孩子的第一句话就是:“考得怎么样?”孩子很自责地告诉妈妈:“考得不好。”孩子妈妈的脸马上由情转阴,只低低地应了一声:“考得不好,下次再努力吧。”接着便回厨房去了。孩子很委屈,也很难过,没有让妈妈高兴,心里暗下决心下次一定好好考,让妈妈高兴。等到下次考试来临,妈妈不断地对孩子说:“你要考不好,同学就会看不起你,老师也会看不起你,你周围的一切人都会看不起你,你一定要好好考!”就这样,孩子的压力更大了,对考试产生了恐惧感。

家长对孩子这种高期望就属于绝对化的要求,而这种绝对化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孩子或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成功,学习上也是如此,而家长不顾孩子的表现及发展依他的意愿来改变,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压力,对于家长来说,当孩子的发展与他(她)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她)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建议:尊重事实和孩子的能力,科学地引导和开发孩子的潜能,少给孩子增加压力。父母应该善待孩子,不要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不要施加过大的压力。尤其要善待那些为了获得父母的爱而不断努力,却又不能一下子能达到父母要求的孩子。父母应该理解孩子已经承担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从精神上给孩子爱和支持,还孩子一个平凡人过平凡生活的权利。

二是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具体体现在家长对自己或孩子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孩子的整体价值。

例如,有些家长遭受一些失败后,就说:“我没法,管不了这孩子了。”“我不懂,教不了这孩子。”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

事例:有个家长诉苦说:“老师,这孩子一点不听话。我叫她做作业,她一转身就逃走了。我抓她回来,她就捏着笔坐给你看。我气极了,打了她一顿,她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我真的没法管她了,„„”

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孩子,就会一味地指责孩子,产生怨愤、敌意等消极情绪。

事例:小小(三岁)的妈妈罗列了小小的许多“问题”,诸如,坐不住,不像别的小朋友能安静地看会儿书,看书的时候,他总是拿起他喜欢的某一本书,随便翻两下,也不听妈妈讲,立刻就去拿另外一本书;玩别的玩具也是一样,三分钟热度,没有专心致志的时候;小小不听话,你要他干什么,他偏偏跟你对着干,一点都不像别的小孩,乖乖巧巧,惹人喜爱;小小不爱学习,教他认个123,半个月过去了,他还没记住;小小没礼貌,见了人也不打招呼,妈妈提醒他,他还经常梗着小脖子故意来上一句“不叫!就不叫!”„„在小小妈妈的眼里,小小实在是问题多多,于是小小妈妈经常说孩子“总是坐不住”、“总是不听话”、“就是不爱学习”等等。

建议:我们应该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更何况对于年龄偏小的孩子,由于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很多所谓的“错误”和“缺点”都是很正常的,而且很多特质正是孩子的闪光点,缺乏对孩子的了解和认识,就会使家长陷入以偏概全的不合理评价。而家长对自身的评价也是出于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和责任的放弃,不能正视自己和孩子的问题,势必导致情绪的不稳定。

三是糟糕至极。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孩子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孩子学习成绩太坏了,不会有前途了”,“孩子现在就学会了说谎、偷东西,以后指定要进监狱了”“孩子到了初中,很多习惯都没有养成,孩子是没有未来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但如果家长坚持这种“糟糕”观时,那么当他遇到孩子糟糕的事时,他就会陷入悲观的情绪体验之中,例如焦虑、懊恼、失望等,而一蹶不振。

事例:一位家长说他的儿子上三年级,很调皮,老是被骂,家里骂,学校老师也骂,而且总是被老师抓典型进行批评。孩子不愿意学习,有不记作业的现象,经常被老师投诉。在家写作业的时候老是开小差,不会专心去做作业,不停的小动作。为这事家长也跟着被老师骂,家长回到家采取的处理办法就是很生气地教训,对于孩子来说也没有什么效果,家长觉得孩子的情况太糟糕了,三年级就这么厌学,还能有什么前途?而且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满是缺点,没有什么优点可言,家长说:“我做人很失败的,连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孩子我已经尽到责任了,管也不管不了了,以后他也不会有出息了。”

建议: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待孩子的成长,因为在生命中的各个时期,我们不仅只有出生、成长、成功、健康、欢乐和胜利,还有损失、失败、疾病、年老、痛苦和死亡,这样的生命历程是正常的,也无人可以挑剔和抉择,所以我们在这些不同的历程中随之而来的不同的情绪体验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这些情绪没有对错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而“糟糕至极”的想法会让我们的思维、信念、意志发生严重的偏离,以至于失去理性,走向绝望的边缘,当家长被这种极度负性的想法左右的时候,一遇到孩子糟糕或不太糟糕的事情,他都会自动理解为糟糕透了,放弃或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孩子,所以,对于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我们应该用发展性的眼光去看待,把孩子当成发展中的人,不能以一时的成败、对错来定义孩子的未来,而且很多问题的出现其实正是孩子成长、进步的契机。孩子目前的状况只是一个事实,它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我们的糟糕心情却是由于我们对此事的看法所左右的,四是向外索因。造成这种观念的原因是家长传统的教育延承,认为孩子必须要听从家长的话,孩子不听话惹家长生气了,那就是孩子的不是,例如家长在生气的时候会对孩子说:“你真让人烦死了!”“别忘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我对你说过多少次不要乱跑!”“为什么你不像聪聪那样听话?”“你从不听我讲话!”“是你不听话我才打你的。”等等抱怨、挑毛病的言行,其实是在暗示只有家长是对的,孩子是错的。家长这样跟孩子说话,一方面反应家长面对孩子不听话的无奈,另一方面也反应出对自己失控情绪的“合理化归因”。

事例:一位初二女孩的妈妈因为害怕学校食堂的东西太油腻,就为女儿精心准备了营养午餐给女儿送去了,没想到女儿和几个同学去小吃吃饭了,妈妈的心里顿时升起一股怒火,训斥女儿道:“我不是告诉你给你准备午饭的吗?你怎么还跟同学出去吃了?”女儿不好意思地说:“哦,妈妈,对不起了,同学找我说一起出去吃,我不好回绝呀。”妈妈的气还是没有消:“你不要找理由了!同学找你,你可以直接告诉他们我给你准备了午餐,满可以不去的呀!”女儿看到妈妈一再地质问,忍住不发脾气,但已经有点不耐烦了。妈妈:“总吃那些不干不净的东西,拉肚子可别来找我!”女儿:“啊,我知道了,我都道歉了,你怎么还没完没了的?”妈妈:“你什么态度?我没完没了的不都是被你气的,我好心好意给你准备午饭,还坐车给你送到学校,你可好,跟别人出去吃,还嫌我生气,以后没人管你!”妈妈越说越气,女儿也摔门躲开妈妈。

在妈妈看来,她精心为女儿准备了午饭,都是为了女儿好,女儿应该理解妈妈的“苦心”,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就像她的女儿因为不好回绝同学的提议,在妈妈看来就是错误的行为,那么妈妈的这种想法正是她产生愤怒情绪的不合理观念。建议:家长要摒弃“我是对的”这种心态,坚持这种观念的人一般都是从自身考虑问题,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就必须寻找各种理由让孩子变成错的,很难做到换位思考,接受孩子或他人的意见。当“我的观点”被违背的时候就会觉得对方是冲着自己来的,情绪自然而起,防卫并且攻击就会出现。而我们一旦接受了“我们未必都对”这样的事实后,就会抱着虚心向孩子学习,遇到问题时冷静去分析了。因此,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家长要想避免情绪失调,就应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大脑,看是否存在一些“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识地用合理观念取而代之。家庭教育十大误区及十大建议

一、以分数论“英雄”,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能力

许多家教最明显的误区之一,是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当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分数与智力水平不是一回事,分数只反映智力水平的一部分。分数与学习能力也不是一回事。“高分低能”就是只抓分数不发展能力所致。许多家长只要求孩子从小拿高分,却忽视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犹如舍本逐末,致使学习没有后劲。许多孩子小学成绩优秀,越到高年级,成绩越差,就是学习能力缺乏培养的结果。

二、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现在一些有知识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过于包办,当孩子的学习稍微遇到一些困难,家长就帮助解决,这无形中让孩子在学习上依赖父母,往往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指导孩子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最终放开手,不是为了背着孩子一辈子。孩子对家长辅导越依赖,学习到高阶段就越吃力。家长应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孩子自学能力与独立钻研的精神。

三、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现在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不重视,对孩子身体健康却关注过度,家长对心理知识一无所知,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对孩子的心理隐患也不知如何预防、消除。而许多科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患心理健康问题的,占有一定比例。孩子的心理发展关键时期,一是儿童时期,二是青春期。在儿童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何,对孩子的心理早期培养有重要意义。如果是在青春期中,父母不能帮孩子处理好一系列冲突,最容易使孩子发生各种心理障碍,这些应引起父母高度重视。

四、父母对孩子过度期望并付出极大代价

“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好学校,上名牌大学,考研,读博出国深造等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父母为此投入巨大物质代价和精神代价。孩子的学习状况、考试前途是夫妻关系、家庭氛围的晴雨表。许多夫妻间的争执,来源于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同观点和看法。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度投入,因此也抱有极高回报期望,一旦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父母心理难以随和,导致心理落差,情绪失衡,对心理造成不利影响。

五、不对孩子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条古老的教育原则,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应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孩子的发展有各自独特之处,存在个体间差异:有发展速度的差异,思维类型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有的家长不研究自己孩子的特点与长处,盲目地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用孩子的弱点比别的孩子的优点,越比越乱,甚至用贬低孩子的方式去刺激孩子的自尊心,总是认为别的孩子强,盲目比较造成父母对孩子的长处视而不见,使孩子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六、违背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孩子发展有自身规律。身体发展如此,智力、心理发展也是如此,许多家长因为缺乏家庭教育基本理论,不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往往采用“拔苗助长”的方法,达不到家长所希望的预期效果。违背孩子发展的规律,表现为儿童教育成人化,或是青少年教育儿童化,使孩子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困惑,家长往往付出大量时间与心力,而事与愿违,误了孩子。

七、家长不重视自我学习

家长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职责,但许多家长不注意学习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家庭教育完全依赖家长的随心所欲,高兴就对孩子好,不高兴就对孩子发泄情绪。孩子的许多品质与素质,在家长的随意影响下逐渐形成。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仅凭良好的愿望和强烈的动机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家长必须努力提高学习意识,提高自我教育素质,成为合格尽职的父母。

八、惩罚多于表扬,滥用惩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只懂惩罚:讽刺、挖苦和体罚,认为这样才能使孩子不再犯错误。对孩子优点往往轻描淡写,甚至视而不见,对孩子缺点却纠住不放,只看见孩子缺点,导致惩罚多于表扬。其实惩罚是极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是一种极为消极的方法。孩子因学习问题多次遭到惩罚,就会厌恶学习回避学习。孩子犯错误是应该原谅的,父母和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并给于更多的帮助、鼓励,而不是用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来代替教育。

九、忽视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 现在独生子女教育有一个严重不足,就是对孩子没有任何意志品质方面的要求,也很少磨练孩子的意志。凡事宠着护着,唯恐孩子不顺心。独生子女中较多地存在着脆弱、依赖、任性等不良的意志品质,而家长似乎视而不见。家长往往无休止的满足孩子的欲望,不给机会或没有意识到让孩子锻炼克制自己的欲望,使孩子的意志品质在无形中弱化。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是家长、老师和其他人无法代替的,只能让孩子在一次又一次实践中发展,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挫折教育的条件。

十、忽视孩子体育锻炼

许多家长简单地认为体育锻炼就是让孩子玩,或认为有体育天赋的孩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孩子的发展首先是身体的发展,只有营养,没有运动,身体健康无法实现。家长重视疾病卫生,超过重视体育锻炼,这多少有点舍本逐末,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是防治疾病的最根本的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之一

下载家教讲座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家教讲座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家教讲座心得

    家教讲座心得 听家庭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三年级 12月17日,我作为孩子家长有幸听了县一小组织的讲座,聆听了陈教授关于《家庭教育》的讲座。 今天聆听了陈教授的讲座,更使我领悟......

    班级家教讲座

    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三年二班家长会班主任家教知识讲稿 我特别喜欢的一位名师,是成都市武侯区实验中学的校长李镇西先生,他曾经说过一句话“作为老师,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其实......

    家教讲座主持词

    七年级17、18班家庭教育讲座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家长: 晚上好,非常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光临今晚的家庭教育讲座,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感谢大......

    家长会——2010中三班家教讲座

    【家教讲座】如何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

    家教与竞争力观后感

    家教与竞争力观后感中国之所以被称为是世界大国(GDP)而不是世界强国,是有其原因的。余世维认为中国家庭教育是其主要原因。什么样的家庭教育造就了什么样的孩子,即所谓的未来中......

    科学家教进万家观后感

    四川省妇联科学家教进万家走进江阳区实验小学观后感 昨天很有幸的参加了有南京大学教授赵强教授在实验小学的讲座,在这里特别感谢实验小学跟家长们提供了这样的学习的平台。 这......

    家庭教育讲座观后感

    观看卢勤家庭教育讲座有感 六年一班 苏俊青家长 观看了卢勤的家庭教育讲座,真是受益匪浅。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起到......

    法制讲座观后感

    法制讲座观后感 人生会面临许多选择,当你正处于十字路口而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时,你将如何抉择?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能明辨是非,因而选错了道路,让自己后悔一生,尤其是我们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