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绩效考核需完善的7大表现
企业绩效考核需完善的7大表现
作者:彭卓颖
绩效考核管理困难的原因很多,有方案不合理的原因,有公司执行力不强的原因,也有企业文化的原因,但是对绩效考核管理理解不透,执行过程中没有抓住绩效考核管理的根本目的,机械执行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具体表现如下:
一、绩效考核管理泛化,公司一切事务都纳入绩效管理,导致参与绩效考核的内容过多,冲淡了关键绩效指标.考核考核管理实际是期望通过考核这种活动,不断激励员工向公司需要方向努力.但是公司里事务有的可以通过正强化来引导,员工只要做好就给予奖励.但是有的只能是采取负强化甚至惩罚的方式来禁止这种行为出现,把所有行为都纳入考核不利于突出重点.二、片面追求定量化,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公司在执行考核方案过程中,为了避免主观因素对考核结果的影响,力求使用客观性指标考核员工,但是忽略了指标的重要性和关键性,考核指标只覆盖了员工的部分非关键工作,关键工作却被忽略了.指标设置失衡的直接后果就是引导员工做好了非关键工作,但对于关键工作却缺乏考核,员工给予关注不够而不能很好完成.例如对宣传工作比较典型的考核指标是在媒体上发表文章的次数.这一指标设置优点在于好衡量和考核,缺点在于忽略了效果.好的宣传需要有详细的规划,要针对受众确定不同的宣传方式、渠道,并且要根据受众的反应结果来确定宣传的效果,单纯的文章数量并不代表宣传效果好.三、公司经营计划和考核脱节,绩效考核指挥棒不能引导员工行为向公司要求的方向努力.笔者曾经有一个客户,在咨询结束后,组织机构按照方案设计进行了调整,考核也按照考核方案要求的程序开始实施,但是实际考核结果却不能反映员工的实际绩效结果.笔者仔细翻阅了客户的考核档案,发现在考核方案执行过程中,客户只是执行了方案规定的程序,但是对于方案中的考核指标却没有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考核指标依然是公司以前的考核指标,带来的结果就是考核指标的内容和公司经营计划内容脱节,不能反映公司业绩的变化,也不能反映公司组织结构变化带来的职责变化.四、公司计划编制不合理,经营目标频繁变动带来的考核目标频繁变动.公司计划是绩效考核的基础,没有计划就没有考核.公司在编制计划阶段时对外部环境认识不清,对内部自身的能力也认识不清,编制计划方法又不当,忽略了一些关键经营管理活动.计划执行过程中,随着各项业务的开展,原来没有预料到的事件浮现出来,公司经营计划被迫修改,从而导致原来设定的考核目标的变更.频繁的指标变更削弱了员工对考核严肃性的信心,员工不是考虑如何实现考核指标,而是更多考虑如何更改考核指标,考核因此失效.五、绩效考核指标设计没有根据公司科层结构、员工岗位职责要求来设计,不同层面的考核指标串位.公司是一个有着严格上下级的科层结构的组织,不同层次的员工承担的责任不同,相应的考核指标也应该不同.国有企业一般喜欢搞安全指标一票否决制,出现问题人人都要承担责任,即使业绩再好也无济于事.民营企业喜欢让每一个人都承担利润指标,忽略了不同员工对利润的贡献度不同,有的员工甚至除了自己的工资奖金外,基本不会对利润产生任何影响.六、考核者对绩效考核这一工具理解不透,认为考核只是人力资源部的事,自己是完成人力资源部布置的任务,对考核工作敷衍了事,执行过程中机械执行.考核期初,考核者没有重视考核指标的设置,没有根据公司给本部门下达的经营任务并结合本人对任务的理解给下属设定考核指标,指标值设定也很轻率,缺乏和下属的有效沟通,管理者只起到了传声筒的作用.由于下属对工作目标不了解或了解不深,执行结果当然无法达到管理者的预期.执行过程中,管理者缺乏对过程关注,不能及时指导下属工作,对下属执行中的出现的问题和成果不能及时记录,考核缺乏基础资料.由于考核者平时不注意积累下属的绩效结果,考核期末凭主观打分,一些平时表现好但临近考核期出问题的员工往往考核结果较差,而平时业绩差临时表现好的员工往往考核结果较好,造成考核结果失真.长此以往,员工往往会在期末努力表现而忽视了平时工作绩效的改善.七、对考核结果的认知有偏差,没有理解员工业绩和组织业绩之间的差别,片面追求考核结果的一致性.一般情况下,员工绩效好,组织的绩效必然好,员工绩效差,组织绩效必然差.不过这种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差.主要原因在于不同员工对组织绩效的作用不同,有的作用大,有的作用小,由于这种个体差异的存在,导致组织绩效好坏并不必然和员工绩效好坏联系.例如,公司总经理对公司的作用和前台秘书对公司的作用截然不同,总经理和前台的绩效也不同步,总经理绩效好,公司绩效必然好,但是前台绩效好公司绩效未必好,因此员工绩效和组织绩效之间会有一些差距甚至会相反.总经理和前台秘书对公司作用不同已经通过两人职责、薪酬、社会地位及其他福利得到体现,没有必要在绩效方面保持一致.
第二篇:完善企业2014绩效考核体系
如何完善企业2014绩效考核体系绩效管理体系一直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重中之重,绩效体系准确合理关乎企业的每一位员工的发展,HR在进行2013年绩效考核推行效果的评估时,必然会发现绩效考核体系推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需要我们在2014年去完善的,如果没有针对性的绩效改进,就谈不上什么有效地的绩效体系建设,谈不上所谓良好的绩效管理了。有效的绩效管理必须是既要考核结果也更要管理过程的。
一、要重组绩效管理组织,提升评估机构、评估主体水准。绩效评估是绩效考核的重要一环,它不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专属”工作,而如果仅仅依靠人力资源部是难以有效完成绩效管理的,因为它必须是全员参与才能真正有效。关键是要加强绩效评估组织建设,把公司老板、主要高管、各业务部门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员工代表都纳入绩效管理小组,确保绩效管理组织既有“重量”,也有“质量”,并且更具“权威性”。同时,在评估主体的选择上也要进行重新甄选、确定,以确保评估的公正客观、真实有效。
二、要优化绩效管理流程,明确角色分工,保障实施顺利。绩效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要想保证这个系统的良好运转,必须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不断地优化流程、明确定位、合理分工。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应该至少包括评估内容、评估机构、评估主体、评估频率、评估操作流程、评估的方法、结果的运用、申诉与处理等几个方面。
因此,必须加强绩效管理辅导,推动绩效计划有效实施。强化绩效沟通。要明确沟通原则,注重沟通过程,强调考核信息反馈;同时加强培训、辅导、跟踪;注重信息收集。要优化信息收集方法,精炼信息内容,关注存在问题;加大干预力度。要对绩效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及时反馈、研究,给出建议,并进行指导与帮助,从而有助于绩效计划的顺利实现。
三、科学调整绩效指标,确保考核内容精炼有效。目前,在绩效管理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比较重视财务指标和经济指标,比较重视当前能够快速见效的指标,而往往忽略了类似创新等长期指标。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初制定之时是根据公司战略来做了,而随着市场的变化,公司战略会不断修正,战略调整了,绩效管理工作却没有相应地进行修正,没有跟上公司发展变化的步伐,从而导致了严重脱节。
所以企业在制定关键指标,注重战略导向,并确保各类关键绩效指标的平衡。要运用管理大师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思想,注重任务绩效、周边绩效和管理绩效的有机协调,注重主要绩效指标与基础绩效指标的合理搭配,以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
四、健全绩效反馈机制,发挥绩效面谈真正作用。绩效反馈是绩效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如果没有有效的绩效反馈面谈,就没有绩效过程的检讨,也就更谈不上绩效的改善,绩效管理的PDCA循环也就无从良好地运转。
可见,要从面谈前的准备开始,让主管人员、员工都明晰自身的责任,充分准确的做好每一次准备;要进一步明确绩效反馈面谈的原则;对面谈技巧进行强化训练。尤其要针对典型的面谈情况,譬如:优秀的下级、没有明显进步的下级、绩效差的下级、年龄大工龄长的下级等等,要通过实操演练、实战式培训,强化提高管理者面谈水平,确保绩效反馈面谈目的充分实现。
绩效考核工作对企业的规范性基础管理与工作执行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绩效工作有很多种方案,我们要做的就是结合公司的管理背景、企业文化制定出一套适合公司发展的绩效工作方案,毕竟对于公司来说,只有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只有做到:认真总结、完善内容、有效评估、吸收经验和完善,2014年的绩效考核体系就一定能进一步完善,使之为企业的长治久安、稳定员工、提高效率创造条件。
中科院中科教育企业培训中心有着一支强大的管理方案设计团队,每位专家均服务过上百家企业,有着非常多的行业经验,可以为您的企业做准确合理地诊断,进而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管理类问题。欢迎联系中科教育中心,我们会给您提供最专业的服务,助您的企业高效前行。
第三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需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摘 要:在不确定性风险日益凸显的社会环境下,企业作为社会中的良好公民,积极承担社会保障责任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效益入手,分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一些思考性建议。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社会保障制度
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界定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其概念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进入21世纪以来,一系列企业治理失败的案例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环境污染引起的压力也要求企业承担相关的社会责任。随着中国企业开始重视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即csr报告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国际上已达成广泛的共识。即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内来讲,就是要保障股东权益的实现、保障员工的体面劳动和福利待遇,对外部就是要发挥企业在政府、社区、顾客、供应商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中的良好作用,支持和赞助社会慈善,参与救灾扶困活动。
企业社会责任的效益分析
2.1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在当前企业社会责任受到日益重视的情况下,社会责任的履行为企业提升形象,获得竞争优势。但是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履行社会责任意味着增加企业经营成本,这也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逃避社会保障责任,忽视环保问题,不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的原因之一。
图1 企业社会责任和资本收益率的倒“u”关系
由图1可见,一定时期内,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提高,企业资本收益率呈上升趋势。在达到一个特定的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以后,资本收益率则开始下降。由此可见,在企业社会责任的一定水平内,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资本收益率的提高,对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有重要作用。
porter在《企业慈善事业的竞争优势》②一文中对企业慈善行为所带来社会效益进行了定性分析,并从战略性的角度来思考企业慈善活动,建议企业通过慈善活动改变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使社会需求和公司发展愿景相统一,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2.2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社会保障制度完善
2.2.1 有助于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
社会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险责任的履行是企业和个人共同完成的。企业为职工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及生育保险等费用,承担了重要的职工社会保险责任。
国际上通用的sa8000标准从健康与安全、劳动时间等各方面对企业履行社会保障责任提出了最低要求,其中,雇员利益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内容。我国社会保险覆盖面能否扩大、社会保障水平能否提高在很大层面上取决于企业履行社会保障责任的大小,因此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强化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和社会保障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
2.2.2有助于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项目的发展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财富用于救助穷人和孩子,是一种追求社会公平的慈善行为,因为对社会有贡献而值得尊敬。前人的研究早已为今日的要求奠定了理论基础。企业作为社会公民,有责任保证社会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帮助政府进行社会救助、发展社会福利。
企业慈善对灾害救助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等救助活动中,企业的慈善行为对帮助政府进行灾后重建工作,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社会福利制度而言,企业慈善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近年来,众多企业参与扶贫开发、支农、支教等公益事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赢得广泛赞誉,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反之,无视社会责任的企业往往受到社会舆论的诟病。由此可见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因此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不但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更对发展我国慈善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重要作用。
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与发展政策思考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一方面能够保障员工利益,解决其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有促进作用。
3.1 社会保障状况分析
3.1.1 社会保险制度相关数据
《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4)》指出,目前我国社保制度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私营企业、中小企业参加城镇职工各项保险的比率偏低。表1为我2013年末我国社会保险覆盖率③。
虽然《社会保险法》已经实行,但是仍然有很多企业执行不到位,职工依然无法享受社会保险的保障。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设计存在问题,另一个侧面也反应了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有内在联系。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提高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3.1.2 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相关分析
在近几年频发的自然灾害面前,我国企业参与灾害救助的数量有显著提高,但参与捐资助教、扶贫济困、环境卫生改善等社会福利项目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企业的慈善行为更多的是针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行为,是一种随机行为,慈善管理水平较低。是否捐赠和捐赠额度多少往往是由老板说了算,员工跟随老板进行捐款,对于慈善行为是否达到特定的救助效果并不关心。在慈善事业比较发达的英国,企业与慈善组织联系紧密,管理高效。相对于中国企业大力参与救灾帮困,英国慈善事业更多的关注环境保护、医药卫生、教育等方面。3.2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政策思考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需要完善各方面的政策和制度,形成一系列保障体系,同时,对于目前制度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此来达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促进作用。
1999年中国颁布了《公益事业捐赠法》,而慈善法至今难产,企业慈善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在捐赠规模方面,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捐赠支出实行限额内的税收抵扣,超出限额内的捐赠支出反而要交税,限制了企业捐赠的规模,打击了企业捐赠的积极性。在捐赠渠道方面,企业捐赠只有通过特定机构才能实现捐赠或者得到部分抵扣,而这些机构并未完全实现慈善事业的公开透明。郭美美事件和红十字会引发的一系列危机更是导致我国慈善事业身陷信任漩涡。慈善事业法规政策的滞后已经影响了我国慈善事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美国慈善法指南》的作者阿德勒女士认为,美国有利于慈善部门发展的法律环境是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提供法律保障,完善其制度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促进国内慈善事业的发展。
在相关政策支持方面,我国目前很多中小企业不履行社会保险的责任,是因为高比例的税费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小微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面临着内外双重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应当出台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优惠政策。
企业作为社会公民,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着手,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第四篇:优化、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分析、
绩效管理过程不同于绩效管理流程,绩效管理流程强调的是绩效管理的PDCA往复循环,绩效管理过程专注于绩效数据的建立,传递,稽查,应用从而推动绩效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作为绩效管理者,遇到的普遍问题可能大多数是绩效管理体系在运作一段时间后逐渐形式化。具体表现在:
1、中上层正式与非正式的绩效沟通频率渐渐降低,绩效申诉也逐步减少。
2、大多数中层管理者已经完全适应此体系,并能针对此体系合乎规范地填写考核表格,而作为上级考核者很难通过考核表格有效地评价部门工作。
3、除财务上的数据能做到有效核实之外,其他方面的数据也越来越多,但是能真实反映绩效情况的数据越来越少。
4、绩效管理者在日常的绩效控制过程中,很难发现部门的工作短板;即使发现,部门也能通过一些非正式的手段来避免对自己不利的结果,从而不去花力气改善。
说到这四点,有些人肯定会觉得这不就是绩效管理体系在运行地过程中没有适时优化与完善所造成的现象吗?那你按照优化与完善绩效管理体系的流程做,不就好了。
这种想法十分正确,但是在我看来,这就像初期中国人用横板打乒乓球不顺手,而还是改用直板。直板适合中国人,但是先天有反手位的缺陷,所以我们创造了直板横打。
一般来说,优化与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分三步走:
1、KPI考核标准的改进,就是随着时间及内外环境的变化,对KPI目标、权重、评价标准的重新评估与调整。
2、绩效管理流程的完善,就是对业务规划、考核流程、奖惩机制有效性的检验。
3、企业战略的调整与KPI指标的重新设计,就是在原有体系上的“破”“立”。借鉴“直板横打”的经验,对于优化与完善绩效管理体系这项工作,我们可以用绩效管理过程控制来实现。放弃首先对原有体系的“破”“立”,而从微观的绩效指标入手。
绩效管理过程控制,管控的就是绩效指标形成、核算、鉴别、应用,而绩效指标来源于基本的绩效数据及相关台账。所以,绩效管理者对于公司业务的熟悉程度直接决定了“直板横打”成功与否。那么如何做到绩效管理体系的“直板横打”呢?这就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绩效数据的稽查相当于财务上的审计,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审。通常来说,没有部门喜欢别人来查自己部门内的工作,除非是迫不得已业务上的需要,或是老板硬性要求。这项工作对于绩效管理者来说,推动难度很大。成功的关键与否在于绩效管理者的沟通协调能力及个人魅力,也就是我们说的老三样,能否得到“上层的支持”、“中层的理解”、“基层的配合”。看似简单的稽查任务,要切实执行,需要绩效管理者持续地多向沟通。
2、有时候一个部门的绩效数据不仅仅应用于本部门的绩效指标,还有其他部门也需要用到。这就要求部门在得出有效的绩效数据后,及时传递给相关部门,这一过程的长短直接影响着其他部门的绩效工作效率。拖延传递绩效数据的背后,往往是部门内、部门间的工作协调不到位,工作效率低下的表现。所以理清绩效数据的传递流程、时限、规则,对于提高绩效管理效率,降低管理内耗很有帮助,也能让员工清楚地认识到绩效管理对于自身工作上的好处。
3、关注绩效数据如何建立,就是要深入了解数据的收集过程、方法、核算等等方面,归根到底就是熟悉绩效数据转换成为绩效指标的过程。比如对于客户满意度而言,我们在月度绩效会议的时候,部门上报客户满意度95%,作为绩效管理者要验证此指标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必须从基础的绩效数据入手,查核95%的形成过程、核算依据、方法及统计规则,只有保证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与有效性,才能保证绩效指标真实有效,保证整个体系运行有效。
就绩效数据稽查的方式而言,可以参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的方式:问职责、查规则、看台账。
①看台账:还是拿客户满意度举例,客户满意度=当月满意的客户数量/当月所有消费的客户数量*100%.当客户基数数量非常大之时,我们只能做抽样调查,可能只是全体客户的10%甚至更低的比例,那么我们就需要看抽样的具体样本。也许由于服务的多样性,我们需要客户对我们多方面评价,那么满意与不满意的维度就存在多个项目中,这就需要查核具体每个项目上客户满意度的情况,以及纵向与横向的对比分析。还有对于满意与不满意的界定有可能太宽泛,那么用百分比的方式来判定的话,需要对于客户满意度的情况做界定,比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那么我们还需要查核界定的依据以及相关人员界定的过程等等。对于客户满意度过低的一些项目,我们还需要跟踪部门是否有分析原因及改善计划与措施等等。
②查规则:对于部门内绩效数据的收集、统计、核算、汇总、传递等等有哪些成文或是不成文的规定,对于部门间绩效数据的应用有无规则。
③问职责:询问相关人员对于哪些绩效数据负责或是绩效数据收集、统计、核算、汇总等等哪一方面负责。
4、绩效数据的应用,这项工作的外延很大,绩效数据综合应用的直接结果一般是绩效指标。而按照“直板横打”的思维来说,绩效数据的应用可以反映部门基础工作是否完善,岗位职责及考核结构是否合理,从而保证绩效指标的真实性、准确性与有效性。比如在汽车4S店售后维修行业,有一个关键绩效指标叫做一次性修复率,反过来说也可叫返修率。而从这个指标的基础数据收集来说,一般是查核日常的维修派工单的重复情况或是从系统中核对重复维修的车辆信息。由于返修的原因多种多样,且按照汽车4S店设置岗位职责的来说,通常判定是否属于返修的权限,在技术总监或车间主管上,可是比较滑稽的是一次性返修率通常又是考核技术总监或车间主管的关键绩效指标。这种情况就好像中国足协一样,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难怪我们看了那么多年的假球。
所以,从一次性修复率这一绩效指标上,反观日常维修派工单的重复情况与系统中重复维修的车辆信息十分重要,一次性修复率可以做假,但是日常营收情况,只要与财务核对就清楚明白,而维修营收与维修派工单是一一对应的,按照稽查的一般原则来说,若是维修派工单上的营收价格低于正常标准,在排除优惠及正常维保的基础上,即可定义为返修单。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作为汽车4S店来说,你免费或低收费为客户服务,不是优惠就是上次维修没有排除问题给客户返修。有人说,这样判定可能太绝对,但是在某些阶段来说,这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绩效数据应用方式。如此运用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绩效指标的三性,从而保证绩效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综上,绩效管理体系的不适应性通常反映在绩效指标的三性得不到有效控制,而绩效指标来源于基础绩效数据,只要我们把基础绩效数据管控好了,让绩效管理过程得到有效控制,就能从源头上解决绩效管理体系不适应企业运作这一绩效管理瓶颈,也就达到了持续优化与完善绩效管理体系的目的。
来源:中人网
第五篇:优化绩效考核 完善评价体系
摘要:中学绩效考核对于每一个学校而言,都是评价老师的一个重要手段。绩效考核是人员任用的前提,是决定人员调配的基础,是进行人员培训的依据,是确定劳动报酬的依据,是激励员工的手段,是促进员工成长的工具。如何优化绩效考核制定,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是每一个学校决策层的难题。文章从中学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如何优化评价手段入手,对中学绩效考核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及科学合理的做法。
关键词:中学;绩效 ;考核 ;优化
绩效考核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运用好绩效考核体系,对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有极大的帮助,对促进学校的发展和改革有深远的意义,但目前对学校绩效考核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这种特殊性加大了绩效考核的难度。首先,学校教学工作是需要团队合作的,很难考核团队工作中的个人价值。学校培养的对象是学生,很难用定量的指标来衡量教师的成果。而绩效考核又是学校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而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是很有必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学校现行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不足
学校绩效考核是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实施和开展的,但学校是一个培养人的场所,这一特殊的性质使得考核的终端结果很难量化,而且过程太长。例如用学生成绩来体现教师业绩时,因生源质量差异较难做到平等,不考虑入学成绩的差异,就会影响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时,其成效往往要一年后才能体现,而我们的绩效考核是以学期为单位的,不利于调动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改革。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量化的工作量无法体现教师真正的工作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即使是教学的内容不变,但学生变了,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就必须进行改变。而教师的工作很多是隐性的工作,例如备课,网上下载一份教案和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去备一份教案,二者的工作量是截然不同的。而在过程管理中,很难考核教师的隐性工作量,老师在探索管理过程中付出了许多的努力,无法用量化来衡量。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开展教学的改革,实施课题的研究,表面上她还是备一节课上一节课,但她所需要付出的劳动更多,而这也往往无法用量化来衡量。因而在绩效考核过程中,一些教师的创意和隐性工作很难考核。
2.团队协作的工作难以体现个人的价值
有人说教师的工作是“抬轿子”工作,我们培养的对象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而各学科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学校提倡的集体备课通过同伴互学,达到提升教学水平,这也需要加强团队精神。学生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而这个环境的营造同样需要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绩效考核如果只考核教师个人的业绩,那么就会产生不良的导向,忽略了团队的精神。如果以班级为单位实行考核,又不利于体现团队中个人的价值,因而在绩效考核中要处理好团队与个人的关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3.差别不大的绩效工资无法体现教师工作的差异
一所学校的绩效工资总额是不变的,大家都想从中多拿一点,那么必然就有人少拿一点,不可能做到人人满意。例如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差异在绩效工资中只能有所区别,可能一节课的差异就是2―3元,多上课的认为多上一节课绩效体现得太少有意见,而少上课的认为这是学校的统一安排,差距不能太大,因而造成人人不满意。教师的工作有很多是隐性的工作,没办法做到所有工作在绩效里体现,有些教师抱怨干了许多的活,但是在绩效里没有体现。所以许多教师总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
4.不明确的绩效考核标准消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教师是育人的工作,教师的业绩往往与生源的素质有一定的关系,而且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考评很难用量化来体现。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其中一个重要的观念转变就是改变以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而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来考察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大难题,目前未能很好地解决。因而教绩的标准很难量化,加大了绩效考核的难度。
二、优化学校绩效考核评价的措施
绩效考核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绩效考核是学校管理改革的一大举措,对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积极的作用,不能因为有问题而停止绩效的改革,把绩效变成一种平均分配的方案,而是要面对问题,大胆探索,解决绩效考核中的问题,完善绩效评估体系,使之成为学校管理的有效措施。
1.学校的管理层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首先管理者要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绩效观,在绩效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使教师明确管理者的工作思路,并在全体教师中集思广益解决绩效的问题,让教师明白学校的难处,取得绝大多数教师的支持,才能发挥学校绩效管理的功能。
(1)决策者要具有发展的眼光,要围绕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构建特色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等核心问题来设计绩效考核体系,而不是为了减少教师的意见实行均分。例如我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是实施创新教育,培育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因而在评价体系中把“合格”“特长”的学生培养作为重点考评指标,这样才能够通过几年不断的努力,在教师中强化这一理念,从而推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2)在制定考评指标时,让教师代表参与,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充分体现教师主人翁精神,也使得绩效的考评体系更容易被教师接受。通过教代会进行讨论,能使得评估体系更加完善。
(3)把考评体系中的难点直接交全体教师讨论,征集意见。这样做能够使教师明确学校在制定考评体系中的难题,有利于教师理解学校的难处,减少负面的效果。
(4)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收集反馈意见,为下次修订考核办法提供依据,真正重视教师的意见。在评估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往往是度的把握。有些问题只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才能发现,出现了问题就必须要进行修订,并及时向教师表明修改的原则和执行的时间,让教师明确学校是重视教师的意见,并勇于承认错误,解决问题,这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5)在评价过程和考核的过程中要严格按预先设定的方案进行,不要随意以领导的意志而改变。要充分体现用制度管理人,这可以减少教师的意见。如有重大问题需修订的时候,一定要经教代会的讨论通过,而不是通过行政会的决议。
以人为本的绩效管理理念可以集思广益,使考核更容易得到广大教师的支持和理解,对推进学校的绩效考核有着深远的意义。
2.学校要建立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
一个好的绩效评价体系必须拥有一套完整的评价过程。中学的绩效考核不合理,往往体现在完整性评价体系的缺失。因为学校的绩效评价往往不是从全面整体评价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入手,而是仅作为等级课时费的发放标准,这导致的结果往往是教师对评价结果一无所知,或者根本就看不懂,最终是不会再关注评价和绩效考核了。由此可以看出,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多么重要了。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前的意见征求,制定评价标准,实施过程考核,考核结果的评价、反馈等方面。学校可以由年段长在召开年段会时收集全体老师的绩效评价建议,各年段收集的评价建议整理好交由教代会审议通过,形成学校的绩效评价标准发回给各位教师,如若有修改建议的以书面形式提交评议小组。评价标准出来后,由年段长和教研组长组成的评价小组逐条按标准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打分,结果出来后发回年段,对评价结果进行反馈。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操作过程相对而言确实较为复杂,但对教师的评价应该是比较科学、公正和合理的。
3.实行过程的评估和结果的评估相统一的评价方法
学校的绩效考核很难制定统一量化的标准,因而在实施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必须把过程的评估和结果的评估相统一。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教师业绩终端结果的评价越来越难。例如高考已经不再公布成绩,无法用高考的成绩作为高三教师的业绩;初中的年考逐步取消,期末考试的成绩无法进行横向对比。有些教师一个人教一个年段,对其教绩的评估就显得特别的困难。在这种形式下,必须要找到一种替代的方法来衡量教绩。在实践操作中就必须重视过程管理,如果教师的教学常规做得好,我们就应当承认他的教学质量上去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过程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体现出来,因此,绩效的评估一定要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克服以往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缺陷。但要对过程进行考评难度还是很大。教师的教学过程主要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等几个环节,这些环节中有些环节是隐性工作,较难考核。因而要积极地探讨评价的方式,我校主要通过构建活动平台,开展教师的各类竞赛来考核教师的教学过程。例如对备课和上课的考核,通过建立骨干教师评选的平台来实施,所有教师均可申报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由教务处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每学期均举办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把竞赛的结果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通过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评选,调动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总的来说,过程的评估需要一个活动竞赛的平台,要吸引教师积极地参与,严格地考评,就能发挥过程考评的效果。
4.建立单项评估和综合评估相结合的考评指标
在绩效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抱怨有些隐性的教师工作无法在考评指标中体现,例如与学生谈心、做思想工作、家访等教育工作不能在绩效中体现。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设立多项的单项考核指标,如评选校德育先进个人、教研先进个人、班级管理能手、教学能手、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等,并列入绩效考评体系中。这样使考评的指标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通过这些先进教师的评选,使得管理制度更加落于实处,推动学校的发展。
5.监控绩效的评估过程并及时研讨完善
绩效的考评不可能是完美的,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学校的管理者要敢于面对错误,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对于意见较大的,要进行专项的研究。在目前学校实施的考评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在对差异的度的把握,如工作量的差异、教学人员和后勤人员绩效工资的差异、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的差异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面对。每个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对于绩效的分配方案都有各自的意见,只有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现有的方案进行诊断,发现问题开展研讨,并能够找到共同妥协的方案,这样才能发挥绩效考核体系的作用,使绩效考核真正地成为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的手段。
中学绩效的考核还未形成完美的体系和标准,这就需要学校的管理者和广大教师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我们坚信,这种考核的体系对促进学校的管理和发展是有积极的作用,虽然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但我们要发挥集体的智慧,从大局出发,共同协商,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绩效考核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