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中期报告
《有效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中期报告
● 江苏省射阳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概述
“机制”一词根据《辞海》的解释,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使用此词,指在研究一种生物功能时,要了解它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联系。
将此概念引用到教学中,“教学运行机制”是指教学过程中的要素构成及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的保障体系,另一个是与之相配套的整体管理方式,包括教学部门之间的配合和教学管理环节的配合,各项教学管翠制度的改进和完善。从理想主义出发,教学运行机制应该是一个能够很好地适应由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三个方面提出的各种要求的柔性机制。”?教学运行机制的设计与运用至少应满足两个目标:一是有助于推动教师主动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二是有助于推动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学习和探索性学习。
“有效教学运行机制”即是学校支撑有效教学的各个因素(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它包括学校的课程设置、课堂标准(含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个方面,老师的教又包括教学态度、教学行为的效益,学生的学又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意志等)、课堂模式、作业设计、教学反思、动态监控、结果反馈及利用等各个环节。所有这些环节要以一根红线贯穿,这根红线就是“有效教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教学而言,要大面积提高教学的质量,必须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特别是在“五严”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的实效,更要我们注重以科研促效益。
二、现行教学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运行机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不可避免地出现“被应试”倾向,虽然学校、老师百分百地赞成素质教育,提倡新课程理念,然而竞争的压力,家长的期望、社会的评价还是不由自主地把教师推向应试的风尖浪口上,形成“被应试”的局面。二是刚性化,单一化。学生在校按照统一制定的课表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教学活动。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余地太小:面对人才多样的需要和变化以及科技发展的需要做出及时调整和变动的能力太低:教学方法上针对性和应用性都不够;素质教育和人格教育在平时的教学中几乎还是个空白。
三、有效教学运行机制构建的原则
(一)以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
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理念,它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二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三是教学实践呈现丰富性。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有效教学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合乎教学活动目的性,以学生发展为主旨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基于有效教学理论,普通高中的有效教学要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最根本的体现是三维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有效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和以社会为中心;应体现效果、效率和效益。
(二)以促进学生进步发展为主旨
人生来就有各种各样的发展潜能,教育就是要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切机会,把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以学生进步和发展为主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标准,也是最终追求的目标。新课程的课堂目标不是为了教师的教,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习从价值目标上看分为功利性动机和非功利性动机,功利性动机是为了升学而学习。对于这一部分,教育应当强化它的实效性,以此作为学校发展的立身之本。非功利性是指成教学生在接受教育,发展自己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评价和衡量教学是否有效,不能看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有没有学完教学内容,获得考试通过,“关键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程度,学生自我认识的改善程度以及保持这种学习的持久性。
(三)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关键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运行机制中人的因素。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学运行机制的创新及实施主要由教师来实行。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运行机制创新的参与者、受益者,学生的参与是衡量教学运行机制创新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教师“学会教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是以学情为基础,以课程内容为中介,师生双方围绕学习这个中心而进行教和学的共同活动。”?⑧教学不能停留在对“教”或“学”的片面关注上,那样势必使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至效率低下,而要发挥教与学两个主体的作用。从教的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考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适配性;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背景,努力使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结合;既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摆脱困境,克服学习障碍;关爱、信任、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待,和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为学习而教,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有效与学生交流,虚心倾听学生对教学的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从学的方面,学生作为成人,有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的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在此基础上,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四)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个性化、多样化,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变革,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势在必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材施教,按需授课。二是以问题为中心,探究式学习。多组织讨论会、研究会,参加者从各个侧面提供经验,互相听取,互相探讨,互相启发,从而解决共同或各自要解决的问题。三是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通过师生现时在线互动,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五)以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为导向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更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是它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有效教学要靠有效的评价机制来导向。构建有效的评价机制,要遵循两条基本原则: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它由三个板块组成:教学理念、教学督导、教学效绩。这是一个三维的评价机制。
第一板块: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的价值取向,是对教师的教学做定性评价的具体内涵。我们的教学理念是构建和谐的生本课堂。评价一个老师的教学,首先要评价他是否按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贯彻教学理念的考评情况,给出一个教学价值指数,作为最终量化评价的一个数据。价值指数控制在1—10。
第二板块:教学督导
教学督导集中于课堂教学,能观察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通过这一过程,了解教师教学的综合素质,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对教材的准确把握能力,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教风教态等。通过教学督导,给出一个教学素质指数,作为最终量化考评的另一个数据。素质指数也控制在1—10。
第三板块:教学效绩
关于教学效绩,我们目前可以把它简化为考试成绩。但不是一次考试的孤立成绩,而是相邻两次考试之间的推进值(正或负),把推进值作为评价的着眼点。这样,对学生来说,考试之后,就有两个成绩,一个是他的卷面成绩,一个是他这一阶段学习状态的推进值,卷面成绩加推进值,就是他本次考试的总成绩。这一总成绩对学生与家长来说,就不单单是一个分数,还包含着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状态。
四、开题以来的进展情况
(一)建立了严密的研究组织和活动制度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正常有序进行,学校成立了课题中心组,成员为总课题组长及核心子课题组长。总课题长是校长戴翰林,核心子课题长有政治教研组的孟炳忠副校长、历史教研级的裴义田老师、化学教研组的周正祥主任、教技处的倪同刚主任。中心组定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学习思考,期初有计划的协商、期末有研究的小结和思考,通过这一中心组,确保课题的有序和深入,确保正常的研究和商议。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扎实进行,学校确立了一月一次的科研日活动,时间为周四—卜午,内容为课题研究课堂实践、围绕课题研讨、专题学习反思等,活动的内容以《射中教研简报》的形式呈现,课题研究以来,我们的简报已出刊了9期。
(二)开展了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
近两年来,在市教科院许院长的指导下,围绕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组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协作校之间进行了二次互动展示,到市里进行课题研究汇报一次。学校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扎扎实实地进行了
“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主题教学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同时打好2010年有效教学攻坚战,我校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创建高效课堂为目标,以促进学生自主、持续、健康发展为宗旨,于2010年春学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主题教学活动。围绕这一有效教学的运行机制,我们为教师搭建了以下一些交 流平台:
1.主题展示活动
以探索“主动学习、生成教学”课堂模式群为路径,以落实“五个抓手”为基点,以学科带头人点评为提升,教务处按计划组织备课组开展“高效课堂”展示活动,推进各学科学习新《要求》、钻研新教材、设计新教案、上好优质课的良好氛围,引领全校教师大胆探索,增进交流,挖掘课改的集体智慧,寻求高效课堂的群体推进。
2.主题研究活动
以高一语文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为范例,结合教研组“三备三教”校本探究提升平台,嵌入校本小课题研究,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在全校形成交流思想、内化教法、合作相长的教研热潮。
3.主题沙龙活动
以校内省市县名师为引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主线,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沙龙活动,让老师们以文聚首,以已叙事,在学术的氛围中碰撞思维火花,交换教育智慧,提升人生价值。比如6月30日晚,在餐厅楼三楼小会议室,我校举办了“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主题沙龙活动。出席此次活动的有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K孟炳忠,校督导室主任陈惠平,近三年分配到我校的年轻老师及屡获省市教学大赛一等奖的徐昌富老师。活动先由沙龙的发起人孟炳忠校K致辞。孟校长讲了举办沙龙的目的是为了给老师搭建一个互相交流、分享智慧、共同成长的平台,并希望能把这样的沙龙活动持续地开展„F去,要求老师能全员参与,还将邀请校外名师与我校教师互动。要进一步提升沙龙的品位。孟校长简短而精彩的致辞之后,唐浩岭、乐翠丽、黄艳、程芳芳、陈婷婷(信息组)、惠如香、刘迎春、王伟娜、徐昌富等老师纷纷就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畅谈自己的经验、教训;感受。由于是首次举办这样的活动,不少老师显得拘谨,但他们的发言选点奸、质量高,让人听了深受启发。这样的研究氛围也感动了我校资深教研专家陈惠平主任,他畅谈了自己观摩沙龙的五点感受,希望老师们要以沙龙为契机,相互交流心得、感悟、反思,以求不断进步;也希望主办者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提升活动的质量与品位。最后,孟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以自己从一个乡村中学教师到全国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激励年轻老师要做到“三气”,即富有才气、注意大气、聚足底气。孟校长语重心长的讲话,为广大青年教师的人生发展指明了方向。
4.主题互动活动
以“向高三学习、向高三献策”利“为高一高二把脉、为课程改革加油”为主题的年级互动活动。3月25日一5月高一高二各学科开展“向高三学习、向高三献策”听课评课活动。本学期采取对口学习原则——高一高二强化(1)(2)任课老师对口学习高三(1)(2)两个班的课:普通班分文科和理科对口学习交流。各学科由教务处排定2—3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语数外双班或理化多班的老师每周对口听课一:节,语数外单班和其他学科课时不足12课时的老师每周至少听课两节,每次听课必须到高三年级部办公室领取复习课和评讲课评课表,听后即交年级部李志祥主任处。6月10日一6月底,开展“为高一高二把脉、为课程改革加油”的赛课评课活动。
5.主题竞赛活动
今年6月下旬,我校举办了第22届“振兴杯”教育教学大奖赛,此次大奖赛将“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主题教学活动的高潮。大奖赛采取定课题(统一课题)、定教室(高三教室)?定步调(各学科同先进行)的组织形式,高一高二备课组45岁以下同志都积极参加,按抽定的上课次序自带学生到指定教室上课,学校领导、学科分管主任、教研组长和高三对应学科老师担任评委,按备课组人数比例确定一二三等奖。结果徐永巧、吕生亚二位老师获得教育大奖赛一等奖,苗红艳、唐浩岭、徐昌富、周伟国、岳吉民、施霞、孙琦、吕庆国、徐永巧、王海荣、陈景来等老师获得各学科组一等奖。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比赛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老师以同一课题展开角逐,比赛结束后,各选手还要写奸书面反思总结在主题沙龙上进行交流。
6.主题评议活动
年级评议活动:各年级加强对集体备课和二次备课的评议。高三评议结果占学期教学常规检查lOO%,高一高二评议结果占50%。
同伴评议活动:各位老师坚持听课学习,坚持听课签到制度。评议结果计入常规检查结果。
学生评议活动:高三年级于5月中下旬、高一高二年级于6月底前分别进行学生评教评学活动,突出对任课老师课堂喜欢度的评价,凡评价喜欢率在80%以上老师,均发给主题教学活动的荣誉证书。
7.主题反思活动
进一步开展低效教学反思活动,所有老师提倡写课堂反思小结,高三老师坚持每节课三句话反思提高,工作不满五年的坚持每节课后写百字反思总结。精化提升“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系列主题活动成果,通过教学案例撰写和论文评比等活动,结集或出版优秀活动作品。
五、初步研究成果
通过上述各种机制的正常运行,我校的高效课堂研讨活动已初具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老师课堂教学的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在省市论文竞赛中获奖层次较高。如2009年省市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中,我校老师所报论文不多,但获奖率、获奖层次较高。其中戴翰林校长的《由制度走向精神》一文获得省学会专家一致认可,被评为省一等奖。另外李志强主任、唐浩岭老师的论文被评为省二等奖。裴义田、朱文焕老师的论文被评为市一等奖,市二、三等奖若干。
在2010年省教科院组织的江苏省第五届中小学科学教育论文评比中,我校又有薛金宝等15名老师获奖。
(二)许多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大为提升,在省市教学比赛中获得较高的评价。(详见我校校报的报道)如,2009年12月30日,在江苏省乎潮高级中学进行的江苏省高中优质课评比中,代表盐城市参赛的我校数学组徐昌富老师执教高一数学《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一课,凭借深厚的教学功底与机智的临场发挥,力压众多名校高手,最终在全省26名同行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8月.9日,在江苏省首届高中数学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决赛中,我校青年教师程芳芳喜获一等奖,龚俊华、韦娟老师分获二、三等奖。
(三)课题研究成果卓越。3月19日,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评选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通知》
(苏教基(2009)42号)精神,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各地申报成果进行了初评和终审,评选出特等奖30项、一等奖90项、二等奖180项。我校倪同刚老师的《语文教育立体化模式探究》被评为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等奖成果盐城市一共只有四项。
(四)课堂教学绩效显著。20lO年高考是在省“五严”规定实行后的第一年高考,我校不靠加班加点,高考依然取得了很好的实绩,本科上线人数文理科之和1014人。居东台中学、盐城中学后,排名第三,这是我校连续第三年高考本科率在全市同类学校中的排位。这一成绩的取得,可以说与主题教学的运行活动是分不开的。
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盘点课题实施以来的研究轨迹,我们发现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也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一)有效教学管理及运行机制的建构尚缺乏理论体系。我们一赢在进行课题研究实践,但很显然,还比较散,并没有真正建构起整个课题的理论体系。
(二)课题的研究如何真正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主动发展?校本课程研究对提高有效教学效益到底有多大作用?教师的主动性在学校管理机制的研究中如何得到最人化的体现?这些研究深度还不够,或者说尚缺乏理性的提升与归纳。
(三)外显的研究成果不够多:研究成果外显的形式主要有二,课题论文的发表利研究课的水平。我们发现真正意义上的结合课题研究撰写的论文不多,围绕课题理念针对性研究的高质量的让学生喜欢的课还不多。究其原因,中学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理论水平与提炼意识不强。通过“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的主题研究,我们觉得,在构建有效教学运行机制的过程中,应该关注以下个方面情况:
1.关注普遍性现象
一节课就是一个案例,要把这节课放在当前的人的教学背景卜米审视,来剖析,要从一个环节的设计、一种方法的运用、一种活动的形式中,由点到面,看到普遍现象,发现规律性问题。从“让学生喜欢我的一节课”到“让学生喜欢我的每节课”,从“让学生喜欢一门课”到“让学生喜欢所有学科的课”,这样,使有效教学的运行由“机制”走向“文化”,深入人心。
2.关注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性格
我们通过“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活动,可以大致窥见山一个老师的教学性格,即教:芒中经常表现出来的他个人所闹有的性格特点。比如有的老师性格沉稳,天长日久就形成四平八稳的教学性格,讲课没有吸引力,学生上课就爱睡觉。对这样的老师,我们必须提醒他讲课要有激情,要注意养成个人魅力。如果不及时地并经常地提醒他,他的教学就会由沉稳走向冷漠,课堂就不易让人喜欢。再比如有的老师性格张扬,教学有激情,容易吸引学生:但容易激情滥用,也会让学生觉得不舒服。对这样的老师,我们就要告诉他教学要沉稳,讲话及动作不要过分,讲台不是舞台。再比如有的老师性格散漫,教学中经常灵机厂动,就任意举例,或者口无遮拦,信口乱说,火掉分寸。对这样的老师我们必须告诉他,教学要严谨,要有序,要认真备课,设计好学案。我们通过互动学习、沙龙研讨,发现老师某个知识点交代不清楚,甚至有错误,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老师教学上的性格特点,帮助老师由教学性格向良好的教:芒风格转变。
3.关注课堂教学的内在价值
课堂教学的价值有两方面,一是对知识的掌握利能力的形成,也就是今后的考试成绩,这是外在价值。还有一种内在价值,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情绪、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这种内在价值是课堂教学更为宝贵的价值。我们要十分关注教学的这种内在价值,要有意识地引导老师通过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七、进一步的研究计划及后续思考
今年是市有效教学的攻坚年,也是决定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年,为了顺利构建有效教学管理及运行机制,我们打算在后期实践中紧密围绕课题实施方案中的研究安排,具体总结反思课题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果及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对一些问题进行重点突破:
1.对“有效教学管理及运行机制”进一步提炼,并建构完整的理论体系。
2.将“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这一愿景目标具化为打造“五生课堂”,从而使有效教学的管理及运行机制更加明朗、抓手更加实在。有效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是实践课程目标、体现课程理念、构建课程文化的主渠道。为此,我们要重视课堂文化构建。上学期我们开展了“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的主题教学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让学生喜欢”是我们提出的总日标、总愿景,本:铲期打算将它推进、细化,全校师生共同打造“五生课堂”:即激发学生兴趣的“生动课堂”,贴近学生生活的“生活课堂”,顺应学生认知规律的“生本课堂”,洋溢和谐、互动气氛的“生态课堂”利理解生命、热爱生命的“生命课堂”。
3.构建文化体系,打造富有文化特色的管理机制。打算在新的学期里,打造“十大文化”即完善和谐民主的制度文化、构建和谐自主的生本文化、创建和而不同的管理文化、倡导和谐高尚的廉政文化、提倡和谐有为的教师文化、构建和谐共生的课程文化、倡导和谐务实的科研文化、创设和谐雅静的环境文化、提升和谐周到的服务文化、吸纳和谐多元的交流文化。
4.对每个子课题存在的问题进行有计划的研究并努力解决。
5.开始着手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执笔:江苏省射阳中学 倪同刚)
第二篇:有效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中期报告
《有效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中期报告
●江苏省射阳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概述
“机制”一词根据《辞海》的解释,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使用此词,指在研究一种生物功能时,要了解它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联系。
将此概念引用到教学中,“教学运行机制”是指教学过程中的要素构成及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的保障体系,另一个是与之相配套的整体管理方式,包括教学部门之间的配合和教学管理环节的配合,各项教学管翠制度的改进和完善。从理想主义出发,教学运行机制应该是一个能够很好地适应由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三个方面提出的各种要求的柔性机制。”?教学运行机制的设计与运用至少应满足两个目标:一是有助于推动教师主动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二是有助于推动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学习和探索性学习。
“有效教学运行机制”即是学校支撑有效教学的各个因素(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它包括学校的课程设置、课堂标准(含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个方面,老师的教又包括教学态度、教学行为的效益,学生的学又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意志等)、课堂模式、作业设计、教学反思、动态监控、结果反馈及利用等各个环节。所有这些环节要以一根红线贯穿,这根红线就是“有效教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教学而言,要大面积提高教学的质量,必须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特别是在“五严”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的实效,更要我们注重以科研促效益。
二、现行教学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运行机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不可避免地出现“被应试”倾向,虽然学校、老师百分百地赞成素质教育,提倡新课程理念,然而竞争的压力,家长的期望、社会的评价还是不由自主地把教师推向应试的风尖浪口上,形成“被应试”的局面。二是刚性化,单一化。学生在校按照统一制定的课表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教学活动。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余地太小:面对人才多样的需要和变化以及科技发展的需要做出及时调整和变动的能力太低:教学方法上针对性和应用性都不够;素质教育和人格教育在平时的教学中几乎还是个空白。
三、有效教学运行机制构建的原则
(一)以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
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理念,它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二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三是教学实践呈现丰富性。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有效教学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合乎教学活动目的性,以学生发展为主旨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基于有效教学理论,普通高中的有效教学要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最根本的体现是三维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有效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和以社会为中心;应体现效果、效率和效益。
(二)以促进学生进步发展为主旨
人生来就有各种各样的发展潜能,教育就是要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切机会,把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以学生进步和发展为主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标准,也是最终追求的目标。新课程的课堂目标不是为了教师的教,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习从价值目标上看分为功利性动机和非功利性动机,功利性动机是为了升学而学习。对于这一部分,教育应当强化它的实效性,以此作为学校发展的立身之本。非功利性是指成教学生在接受教育,发展自己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评价和衡量教学是否有效,不能看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
务,学生有没有学完教学内容,获得考试通过,“关键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程度,学生自我认识的改善程度以及保持这种学习的持久性。
(三)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关键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运行机制中人的因素。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学运行机制的创新及实施主要由教师来实行。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运行机制创新的参与者、受益者,学生的参与是衡量教学运行机制创新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教师“学会教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是以学情为基础,以课程内容为中介,师生双方围绕学习这个中心而进行教和学的共同活动。”?⑧教学不能停留在对“教”或“学”的片面关注上,那样势必使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至效率低下,而要发挥教与学两个主体的作用。从教的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考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适配性;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背景,努力使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结合;既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摆脱困境,克服学习障碍;关爱、信任、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待,和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为学习而教,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有效与学生交流,虚心倾听学生对教学的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从学的方面,学生作为成人,有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的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在此基础上,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四)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个性化、多样化,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变革,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势在必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材施教,按需授课。二是以问题为中心,探究式学习。多组织讨论会、研究会,参加者从各个侧面提供经验,互相听取,互相探讨,互相启发,从而解决共同或各自要解决的问题。三是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通过师生现时在线互动,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五)以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为导向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更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是它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有效教学要靠有效的评价机制来导向。构建有效的评价机制,要遵循两条基本原则: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它由三个板块组成:教学理念、教学督导、教学效绩。这是一个三维的评价机制。
第一板块: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的价值取向,是对教师的教学做定性评价的具体内涵。我们的教学理念是构建和谐的生本课堂。评价一个老师的教学,首先要评价他是否按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贯彻教学理念的考评情况,给出一个教学价值指数,作为最终量化评价的一个数据。价值指数控制在1—10。
第二板块:教学督导
教学督导集中于课堂教学,能观察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通过这一过程,了解教师教学的综合素质,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对教材的准确把握能力,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教风教态等。通过教学督导,给出一个教学素质指数,作为最终量化考评的另一个数据。素质指数也控制在1—10。
第三板块:教学效绩
关于教学效绩,我们目前可以把它简化为考试成绩。但不是一次考试的孤立成绩,而是相邻两次考试之间的推进值(正或负),把推进值作为评价的着眼点。这样,对学生来说,考试之后,就有两个成绩,一个是他的卷面成绩,一个是他这一阶段学习状态的推进值,卷面成绩
加推进值,就是他本次考试的总成绩。这一总成绩对学生与家长来说,就不单单是一个分数,还包含着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状态。
四、开题以来的进展情况
(一)建立了严密的研究组织和活动制度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正常有序进行,学校成立了课题中心组,成员为总课题组长及核心子课题组长。总课题长是校长戴翰林,核心子课题长有政治教研组的孟炳忠副校长、历史教研级的裴义田老师、化学教研组的周正祥主任、教技处的倪同刚主任。中心组定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学习思考,期初有计划的协商、期末有研究的小结和思考,通过这一中心组,确保课题的有序和深入,确保正常的研究和商议。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扎实进行,学校确立了一月一次的科研日活动,时间为周四—卜午,内容为课题研究课堂实践、围绕课题研讨、专题学习反思等,活动的内容以《射中教研简报》的形式呈现,课题研究以来,我们的简报已出刊了9期。
(二)开展了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
近两年来,在市教科院许院长的指导下,围绕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组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协作校之间进行了二次互动展示,到市里进行课题研究汇报一次。学校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主题教学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同时打好2010年有效教学攻坚战,我校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创建高效课堂为目标,以促进学生自主、持续、健康发展为宗旨,于2010年春学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主题教学活动。围绕这一有效教学的运行机制,我们为教师搭建了以下一些交
流平台:
1.主题展示活动
以探索“主动学习、生成教学”课堂模式群为路径,以落实“五个抓手”为基点,以学科带头人点评为提升,教务处按计划组织备课组开展“高效课堂”展示活动,推进各学科学习新《要求》、钻研新教材、设计新教案、上好优质课的良好氛围,引领全校教师大胆探索,增进交流,挖掘课改的集体智慧,寻求高效课堂的群体推进。
2.主题研究活动
以高一语文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为范例,结合教研组“三备三教”校本探究提升平台,嵌入校本小课题研究,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在全校形成交流思想、内化教法、合作相长的教研热潮。
3.主题沙龙活动
以校内省市县名师为引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主线,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沙龙活动,让老师们以文聚首,以已叙事,在学术的氛围中碰撞思维火花,交换教育智慧,提升人生价值。比如6月30日晚,在餐厅楼三楼小会议室,我校举办了“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主题沙龙活动。出席此次活动的有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K孟炳忠,校督导室主任陈惠平,近三年分配到我校的年轻老师及屡获省市教学大赛一等奖的徐昌富老师。活动先由沙龙的发起人孟炳忠校K致辞。孟校长讲了举办沙龙的目的是为了给老师搭建一个互相交流、分享智慧、共同成长的平台,并希望能把这样的沙龙活动持续地开展„F去,要求老师能全员参与,还将邀请校外名师与我校教师互动。要进一步提升沙龙的品位。孟校长简短而精彩的致辞之后,唐浩岭、乐翠丽、黄艳、程芳芳、陈婷婷(信息组)、惠如香、刘迎春、王伟娜、徐昌富等老师纷纷就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畅谈自己的经验、教训;感受。由于是首次举办这样的活动,不少老师显得拘谨,但他们的发言选点奸、质量高,让人听了深受启发。这样的研究氛围也感动了我校资深教研专家陈惠平主任,他畅谈了自己观摩沙龙的五点感受,希望老师们要以沙龙为契机,相互交流心得、感悟、反思,以求不断进步;也希望主办者以此
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提升活动的质量与品位。最后,孟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以自己从一个乡村中学教师到全国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激励年轻老师要做到“三气”,即富有才气、注意大气、聚足底气。孟校长语重心长的讲话,为广大青年教师的人生发展指明了方向。
4.主题互动活动
以“向高三学习、向高三献策”利“为高一高二把脉、为课程改革加油”为主题的年级互动活动。3月25日一5月高一高二各学科开展“向高三学习、向高三献策”听课评课活动。本学期采取对口学习原则——高一高二强化(1)(2)任课老师对口学习高三(1)(2)两个班的课:普通班分文科和理科对口学习交流。各学科由教务处排定2—3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语数外双班或理化多班的老师每周对口听课一:节,语数外单班和其他学科课时不足12课时的老师每周至少听课两节,每次听课必须到高三年级部办公室领取复习课和评讲课评课表,听后即交年级部李志祥主任处。6月10日一6月底,开展“为高一高二把脉、为课程改革加油”的赛课评课活动。
5.主题竞赛活动
今年6月下旬,我校举办了第22届“振兴杯”教育教学大奖赛,此次大奖赛将“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主题教学活动的高潮。大奖赛采取定课题(统一课题)、定教室(高三教室)?定步调(各学科同先进行)的组织形式,高一高二备课组45岁以下同志都积极参加,按抽定的上课次序自带学生到指定教室上课,学校领导、学科分管主任、教研组长和高三对应学科老师担任评委,按备课组人数比例确定一二三等奖。结果徐永巧、吕生亚二位老师获得教育大奖赛一等奖,苗红艳、唐浩岭、徐昌富、周伟国、岳吉民、施霞、孙琦、吕庆国、徐永巧、王海荣、陈景来等老师获得各学科组一等奖。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比赛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老师以同一课题展开角逐,比赛结束后,各选手还要写奸书面反思总结在主题沙龙上进行交流。
6.主题评议活动
年级评议活动:各年级加强对集体备课和二次备课的评议。高三评议结果占学期教学常规检查lOO%,高一高二评议结果占50%。
同伴评议活动:各位老师坚持听课学习,坚持听课签到制度。评议结果计入常规检查结果。
学生评议活动:高三年级于5月中下旬、高一高二年级于6月底前分别进行学生评教评学活动,突出对任课老师课堂喜欢度的评价,凡评价喜欢率在80%以上老师,均发给主题教学活动的荣誉证书。
7.主题反思活动
进一步开展低效教学反思活动,所有老师提倡写课堂反思小结,高三老师坚持每节课三句话反思提高,工作不满五年的坚持每节课后写百字反思总结。精化提升“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系列主题活动成果,通过教学案例撰写和论文评比等活动,结集或出版优秀活动作品。
五、初步研究成果
通过上述各种机制的正常运行,我校的高效课堂研讨活动已初具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老师课堂教学的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在省市论文竞赛中获奖层次较高。如2009年省市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中,我校老师所报论文不多,但获奖率、获奖层次较高。其中戴翰林校长的《由制度走向精神》一文获得省学会专家一致认可,被评为省一等奖。另外李志强主任、唐浩岭老师的论文被评为省二等奖。裴义田、朱文焕老师的论文被评为市一等奖,市二、三等奖若干。
在2010年省教科院组织的江苏省第五届中小学科学教育论文评比中,我校又有薛金宝等15名老师获奖。
(二)许多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大为提升,在省市教学比赛中获得较高的评价。(详见我校校报的报道)如,2009年12月30日,在江苏省乎潮高级中学进行的江苏省高中优质课评比中,代表盐城市参赛的我校数学组徐昌富老师执教高一数学《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一课,凭借深厚的教学功底与机智的临场发挥,力压众多名校高手,最终在全省26名同行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8月.9日,在江苏省首届高中数学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决赛中,我校青年教师程芳芳喜获一等奖,龚俊华、韦娟老师分获二、三等奖。
(三)课题研究成果卓越。3月19日,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评选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通知》
(苏教基(2009)42号)精神,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各地申报成果进行了初评和终审,评选出特等奖30项、一等奖90项、二等奖180项。我校倪同刚老师的《语文教育立体化模式探究》被评为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等奖成果盐城市一共只有四项。
(四)课堂教学绩效显著。20lO年高考是在省“五严”规定实行后的第一年高考,我校不靠加班加点,高考依然取得了很好的实绩,本科上线人数文理科之和1014人。居东台中学、盐城中学后,排名第三,这是我校连续第三年高考本科率在全市同类学校中的排位。这一成绩的取得,可以说与主题教学的运行活动是分不开的。
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盘点课题实施以来的研究轨迹,我们发现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也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一)有效教学管理及运行机制的建构尚缺乏理论体系。我们一赢在进行课题研究实践,但很显然,还比较散,并没有真正建构起整个课题的理论体系。
(二)课题的研究如何真正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主动发展?校本课程研究对提高有效教学效益到底有多大作用?教师的主动性在学校管理机制的研究中如何得到最人化的体现?这些研究深度还不够,或者说尚缺乏理性的提升与归纳。
(三)外显的研究成果不够多:研究成果外显的形式主要有二,课题论文的发表利研究课的水平。我们发现真正意义上的结合课题研究撰写的论文不多,围绕课题理念针对性研究的高质量的让学生喜欢的课还不多。究其原因,中学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理论水平与提炼意识不强。通过“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的主题研究,我们觉得,在构建有效教学运行机制的过程中,应该关注以下个方面情况:
1.关注普遍性现象
一节课就是一个案例,要把这节课放在当前的人的教学背景卜米审视,来剖析,要从一个环节的设计、一种方法的运用、一种活动的形式中,由点到面,看到普遍现象,发现规律性问题。从“让学生喜欢我的一节课”到“让学生喜欢我的每节课”,从“让学生喜欢一门课”到“让学生喜欢所有学科的课”,这样,使有效教学的运行由“机制”走向“文化”,深入人心。
2.关注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性格
我们通过“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活动,可以大致窥见山一个老师的教学性格,即教:芒中经常表现出来的他个人所闹有的性格特点。比如有的老师性格沉稳,天长日久就形成四平八稳的教学性格,讲课没有吸引力,学生上课就爱睡觉。对这样的老师,我们必须提醒他讲课要有激情,要注意养成个人魅力。如果不及时地并经常地提醒他,他的教学就会由沉稳走向冷漠,课堂就不易让人喜欢。再比如有的老师性格张扬,教学有激情,容易吸引学生:但容易激情滥用,也会让学生觉得不舒服。对这样的老师,我们就要告诉他教学要沉稳,讲话及动作不要过分,讲台不是舞台。再比如有的老师性格散漫,教学中经常灵机厂动,就任意举例,或者口无遮拦,信口乱说,火掉分寸。对这样的老师我们必须告诉他,教学要严谨,要有序,要认真备课,设计好学案。我们通过互动学习、沙龙研讨,发现老师某个知识点交代不清楚,甚至有错误,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老师教学上的性格特点,帮助老师由教学性格向良好的教:芒风格转变。
3.关注课堂教学的内在价值
课堂教学的价值有两方面,一是对知识的掌握利能力的形成,也就是今后的考试成绩,这是外在价值。还有一种内在价值,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情绪、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这种内在价值是课堂教学更为宝贵的价值。我们要十分关注教学的这种内在价值,要有意识地引导老师通过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七、进一步的研究计划及后续思考
今年是市有效教学的攻坚年,也是决定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年,为了顺利构建有效教学管理及运行机制,我们打算在后期实践中紧密围绕课题实施方案中的研究安排,具体总结反思课题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果及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对一些问题进行重点突破:
1.对“有效教学管理及运行机制”进一步提炼,并建构完整的理论体系。
2.将“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这一愿景目标具化为打造“五生课堂”,从而使有效教学的管理及运行机制更加明朗、抓手更加实在。有效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是实践课程目标、体现课程理念、构建课程文化的主渠道。为此,我们要重视课堂文化构建。上学期我们开展了“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的主题教学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让学生喜欢”是我们提出的总日标、总愿景,本:铲期打算将它推进、细化,全校师生共同打造“五生课堂”:即激发学生兴趣的“生动课堂”,贴近学生生活的“生活课堂”,顺应学生认知规律的“生本课堂”,洋溢和谐、互动气氛的“生态课堂”利理解生命、热爱生命的“生命课堂”。
3.构建文化体系,打造富有文化特色的管理机制。打算在新的学期里,打造“十大文化”即完善和谐民主的制度文化、构建和谐自主的生本文化、创建和而不同的管理文化、倡导和谐高尚的廉政文化、提倡和谐有为的教师文化、构建和谐共生的课程文化、倡导和谐务实的科研文化、创设和谐雅静的环境文化、提升和谐周到的服务文化、吸纳和谐多元的交流文化。
4.对每个子课题存在的问题进行有计划的研究并努力解决。
5.开始着手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执笔:江苏省射阳中学倪同刚)
第三篇: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名称: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我所在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本地学生大多是郊区农村家庭,占学校人数的60%,前不久,我对所在学校五、六年级两个班65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很令人遗憾——课外阅读这一重要的语文教学手段处被人遗忘的角落,处在令人尴尬的境地。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不可少的,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的练兵场。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技巧。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开拓更广阔的视野,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更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这就是所谓“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故而,任何一位优秀学生无一不称他们的语文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得益于课外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自由阅读,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目标,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切断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通道,抑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对教学工作不敢丝毫掉以轻心,但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更谈不上引导课外阅读。另外,学生每天在课堂上要坐七节课,每周要应付呆板繁多的考试,课外还要做大量的作业,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没有课外阅读时间。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学生忽略了阅读习惯的养成,轻视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读书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仅凭自己的爱好和直觉来选择,阅读动机主要是“作消遣”、“欣赏文笔和惊险离情的情节”。有的学生对古今中外的名著热情较高,但由于各种原因,真正接触的并不多。学校没有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语文教师缺少导读机制、语文教材缺乏阅读指导以及学生阅读目标、阅读方法的错位等外在和内在原因也是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就是阅读,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从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我国阅读专家曾祥芹和韩雪屏提出新世纪人们必须迎接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教育家们也发现,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连。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因为阅读是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同中外古今大师对话,或聆听他们的教导,或与他们切磋辩驳。阅读也是吸收知识的重要途径、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阅读活动,任何有成就的人无不从阅读中并继续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培养性情、汲取营养和前进的力量,因此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越来越被摆在一个突出的地位上加以关注和研究。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兴起了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各国都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问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将儿童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来实施。其中最典型的有: 1、1997年2月克林顿提出的“美国教育行动”。该计划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儿童都能阅读,使每一位成年美国人都能进行终身学习。克林顿依据相关研究指出:小学三年级之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美国教育部曾陆续提出“挑战美国阅读”“卓越阅读方案”。布什总统上任后,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方案,并且将“阅读优先”作为政策主轴,希望在五年内,让美国所有学童在小学三年级以前具备基本阅读能力。2、2003年,英国教育部发出号召,要把儿童阅读进行到底。日本文部省把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拨款资助民间团体举办为儿童说故事活动。中国台湾也把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近年来主要是通过学校中的班级读书会推广儿童文学的阅读。
3、国内许多学校也开始对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进行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例如,厦门师范第一附属小学设计的课外阅读目标根据各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和识字量、学生的兴趣、思维能力等来制定不同目标。南昌市珠市小学为学生提供课外读物内容。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教研室根据各地课外阅读的情况,将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归纳为:推荐读物、读书方法指导、读后叙述、交流评论和读书笔记辅导等。
4、虽然国外对课外阅读策略研究较早,但大部分仅从阅读技巧与方法上作列举式的阐述,对怎样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掌握自己的内驱学习力却研究不足。国内的研究范围主要局限于外语领域,且大部分研究者来自于大学,研究内容多为外语课外阅读策略教学,而对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却未曾过多地涉及。针对我校实际和小学生年龄特征及知识积累、能力水平、阅读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对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这一研究课题。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及课题的实践依据
理论依据一:探究性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其基本思想是让学生“重在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理论依据二: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认知理论。
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过程是一个由浅及深,由易而难的过程,探究性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基础,帮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迁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而存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性学习。具体来说,基于自主性教学强调的是整个教学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为目标,以让学生自主决定、自主选择、自主控制、自主反思、自主评价、自主建构为进程,以教师的组织、帮助和指导方式而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这种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一种最高理想的教学过程,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自主和学生的学习自主。
理论依据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的,也就是说,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学习者的记忆中,而是以学习者己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知识。
理论依据四: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教育的教学活动,既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的活动,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是两个活动的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同步发展的有机结合。主体性教育是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同化和顺应,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由此主体性就成为学生学习的本质属性。主体性教育的着力点就在于对学生进行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
课题的实践依据:课题组成员都是从教十余年,一直担任语文教学的一线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参加过“目标教学课改实验”和“创新教育课改实验”,有一定的教研经验和理论水平,多人论文在全国、省、市获奖。我校对课题的研究开展给予了很大支持,每学期提供经费500元,配有读书馆、阅览室、多媒体教室,方便了课题的研究和实践。
四、课题预期成果的价值:
本课题主要建立有效的课外指导机制,推广课外阅读指导意见,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完成调查报告,教师论文,教师指导案例、阅读评价方案、结题报告。
①探究课外阅读在提高农村初中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方面将有重要作用。②通过本课题的探究,使学生改变目前名著阅读只肤浅地了解教材中提示的情节或人物的现状。
③使多数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转变过去重视课内教学、轻视课外阅读的语文教学上的“急功近利”思想,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④本着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原则,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探讨出一套适合我校教学现状的阅读方法。
⑤探究如何使课外阅读为写作服务的有效途径。
此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使学生具备读书所必须具有的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促进学生的成长作为语文的主要视角,试图建立有效的课外指导机制,推广课外阅读,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由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 为了让学生对古典名著有所了解,小学语文教材分别从四大名著中节选了许多课文。教学这些课文时,一定要把对原著的介绍确定为教学重点之一,课文学完后,一定要留有足够的课后扩展训练,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促使学生将课外阅读变成自觉的行为。语文教材中,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入选一个作家的多部作品,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对一些重要作家进行较详细的介绍,以引起学生对阅读该作家其他作品的兴趣。如学了朱自清的《匆匆》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让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组散文名篇,如《春》、《荷塘月色》等。同类题材的作品往往因写作目的的不同,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另外作者生活的经历不同,写作风格的不同,也会给作品带来很大的不同。(2)依据学生情况推荐不同的读物
一个班级的学生,阅读能力因智力因素、能力水平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师应认真掌握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他们选择不同的读物。阅读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指导他们选读篇幅较短、内容连贯、内涵适当的作品。而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推荐他们读篇幅较长、历史背景复杂、内涵丰富隐含哲理、手法新颖独特的读物。这些读物的内容即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特色,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了情操,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
(3)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才能真正的收到实效,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常见的阅读方法,教学中已经讲过,学生可以运用到课外阅读中。但在课外阅读中,还应补充一些,如:把好词佳句,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注明出自哪一本书,有条件的制作成卡片;默读和朗读有机结合,好的段落可以大声朗读;有的段落要细心品味;一般的课外读物,要求学生通过泛读、略读、快速浏览,以达到开口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的目的。短而精的书,要多读几遍;有助于扩大知识面的书,要多读若干遍,以增加知识积累。篇幅比较长,或者内容复杂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写阅读 提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要求学生在读完整本书后,必须写出读书笔记或读后感,作到“雁过留声”,把自己读书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产生的感想和见解,整理出来,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4)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与写作相结合,才能使课外阅读真正为中学语文教学服务,经过学生的阅读,老师应适时布置学生进行写作,将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老师可采用日记、周记、随笔等形式,让学生写读书笔记、心得、读后感,并针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归纳主要内容,缩写、扩写、续写、改写、仿写等多种形式的应用,即能将读和写结合起来,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收到“一石二鸟”之效。
六、课题研究方法及途径: 研究方法如下:
1、问卷调查法;
2、行动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研究途径如下:
1、通过明确各自职责来落实阅读的有效管理
本课题组从对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内容、范围、时间、途径,教师的阅读管理等方面调查入手,明确各自的职责。
2、从阅读内容方面进行有效管理
通过阅读经典,以真的文学感化孩子。通过自选期刊,以好的兴趣获得体验。
3、从阅读方法上进行有效管理
教师指导学生名著定期定量读,自选期刊的自由自在读,展示形式的多种多样办。通过以上阅读途径达到让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地衔接的目的,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课堂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语文渗活动,优化语文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读写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对名著进行多角度考察,或拿出学生自己的书“资源共享”;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利用图书馆或网络,多方面拓展阅读渠道,尽可能多地获取健康有益的信息;充分利用墙报、校报等把学生的作品定期刊出,互相传阅,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七、研究对象
选择古宋中心小学,许楼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做为实验的对象。这两校学生语文基础扎实,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便于课题的开展。
八、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我们语文老师必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以积极的引导和指导,帮助他们选择恰当的阅读内容,为他们的课外阅读创造良好的环境,摸索出一套课外阅读指导的模式,以适应大语文教学的变革。
(一)语文教师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
从大的方面讲,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学校要解除不合理的教学评价压力,真正做到思想上的大解放,让教师各施其法,各显神通,真正地把素质教育搞上去,真正实现教育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从小的方面讲,语文教师要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不能满足于课堂教学,以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分析课外阅读意义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向学生渗透课外阅读的意义,讲清课外阅读对于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明白加强课外阅读教学既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又是新世纪对人才的需要,也是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
(三)营造课外阅读氛围
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需要我们为学生创造环境幽雅的阅读环境,如安静整洁、光线较好的阅览室等,同时运用激励性的语言,通过自身榜样、同伴榜样的树立,逐步在班级中形成争相阅读的浓厚氛围。
(四)构建课外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人数可在4—6人之间,组合前要考虑到阅读学习的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
(五)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自豪地说:“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一半。”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使学生在日后的阅读生涯中受益匪浅,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如,边读边标注的习惯、边读边质疑的习惯、边读边查找的习惯、读后有所感的习惯等。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引导他们投入课外阅读,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六)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学生年龄、学段、性别、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推荐书籍、选取阅读材料,应着眼于兴趣的培养和视野的拓宽,面要广,选要精,尽可能将符合学生心智特点的课外读物推荐给学生,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一般来说,对初读者可以从容易引起阅读兴趣的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入手,对有一定阅读基础的学生还可以推荐内容丰富、人文性较强、知名度高的《读者》等刊物。还可以针对个性,分别介绍不同的书籍,逐渐把品位高、写法有特色的名篇佳作推荐给学生,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红楼梦》、《名人传》、《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平凡的世界》等。同时,要结合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选择的读物深浅要适度。太浅,达不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太深,读不懂,将会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推荐课外读物要做到:
第一是尽量和讲读课相结合。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名家名篇,具有独特风格和艺术特色。教师在围绕重点设计课内教法、学法时,也应把课外阅读指导置于其中,可结合教材的内容,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如教学冰心的《寄小读者》时,就指导学生阅读《繁星》和《春水》,让学生了解作品主题及冰心的写作风格。学了《在烈日和暴雨下》长篇节选后,指导学生在课外通读《骆驼祥子》,学生对这篇作品就有了整体的认识,从而加深了对作者撰写这篇节选文章的理解。
第二是尽量和写作教学相结合。教师既要系统讲授各类文体的基础理论,导读教材选编的范例,同时也要让学生的眼光跳出教科书,去开发积累相关的经验资源。而报刊杂志就是收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宝库。教师要结合教学进度,组织学生大量阅读实用类文章,如时事新闻、商品广告、调查报告等,用这些活生生的事例,开阔学生的视野,密切写作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七)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科学的阅读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著名学者郭启宏先生提出四种读书法:信马由缰法、蜻蜓点水法、囫囵吞枣法、改弦易辙法。阅读时,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读物的内容及自身的阅读需求,灵活选择阅读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精略结合法、读写结合法等。字斟句酌,反复体味,谓之精读;简单粗略,知其大概,谓之略读;一目十行,旨在会意,谓之浏览。这三种方法各有用途,应有机结合,巧妙使用,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掌握精读的方法。精读的对象是经过略读、浏览之后选择的,通过精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可以增强理解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想象等思维能力。在这方面,不少名家都努力作出了实践,如梁启超的“鸟瞰-剖析-会通”法;茅盾的“鸟瞰-精读-吸收”法;叶圣陶的“了解-批评-接受”法;可向学生作详细介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让他们主动寻找阅读的乐趣。
(八)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把阅读的时间更多的还给学生,强化学生“自主”意识与“合作”意识的阅读。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订阅自己喜欢的报刊杂志,每天坚持课外阅读30分钟,并做好摘录和拾锦笔记;经常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此外,不定期检查阅读效果,用课内5分钟,对预先指定的课外读物,由学生作脱稿发言,如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比较。教师随时抽阅学生的读书笔记,写得好的给予表扬或张贴交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学生对各类书籍、刊物的兴趣爱好,阅读所占用的时间,摘抄、卡片的制作情况等,及时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九、研究结果。
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我们进行的研究,始终以“培养学生高效阅读”为宗旨,始终以“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训练为突破口、促进学生读、写、听、说语文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学生的读、写、听、说等方面得到了大量的训练,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几年的实验,效果明显,具体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实验初和实验中,我们两次对两组学生的阅读态度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情况表明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因没有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每次课文的阅读训练目标不明确,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且训练量不够,学生的阅读习惯未养成,而他们进入中高年级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他们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学生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阅读成绩、语文成绩稳步提高。实验班的语文成绩和阅读成绩呈螺旋式上升,一年比一年高。因此,我们可以充分肯定,各实验班的语文成绩和阅读成绩是在稳步上升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较大的提高。
(三)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质量得到了提高。由于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每一篇课文阅读都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段或篇章的阅读,这无疑对学生阅读速度起到了促进作用,加之教师每一次都有具体的训练方案指导阅读方法,且按要求增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因此,学生在课堂上阅读速度得以训练、方法得以掌握、阅读质量得以提高。
十、问题与思考
在研究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时间的问题,教学课时紧张,一周只有四节语文课、两节写作课,而课外阅读教学根本没有专门的课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向学校建议增加语文课时一节,保证了课外阅读教学时间。还有课外阅读材料的问题,农村学生经济紧张,根本不可能去购买大量的图书,我就组织全班同学开展个人捐书和集体购买活动,成立班级图书室,不断丰富班内藏书,使学生有书可读。还有图书管理、书籍更新等问题在活动开展中不断出现,还待不断去解决、完善。
2012年
第四篇:小学生感恩教育有效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一、研究工作主要进展
本课题组研究的课题2015年3月被莒南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批准立项。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按照课题申报书的预定目标,积极制定研究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了实践研究工作,截止目前进展顺利,课题研究已基本进入尾声,课题组主要进行了如下研究活动。
1、多方查阅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展开调查分析现状,撰写方案申报立项.课题自2015年1月开始着手准备,于2011年2月正式提交申报立项书,并于2015年3月莒南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2015年6月开题,自此后便进入了有条不紊的研究状态。
2、本课题共有5人,课题组定期组织课题研讨活动,每次活动主题明确,以专题研讨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具体问题。经常组织学习交流,通过对《环境文化研究》、《校园文化探索》、《创新德育案例》等文献资料学习研究,拓展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视野。
3、课题组以边实践边总结的方式精心制订和完善课题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根据理论学习明确开展感恩教育应该有个比较系统、又可以操作的目标定位。所谓感恩,就是“对父母、老师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情感认识和行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这说明开展感恩教育应有一整套比较科学的感恩教育目标和适宜的内容。
4、注重研究资料的整理与积累,及时推广研究成果。我们的课题研究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课题研究资料的点点滴滴,老师们都认真记录、仔细梳理、形成文字。
二、阶段性成果及主要创新点
阶段性成果:
1、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感恩特色活动,促进了小学生感恩能力的发展。
(1)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感恩。
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因而我们将感恩教育内容列入我们的日常教学内容之中,在各科的教学内容中,我们也认真去挖掘、分析教材,找寻其中蕴含有感恩教育思想的素材,进行剖析解读,从而实现对小学生有的放矢的感恩渗透教育。
(2)在特色活动中升华感恩。
*国旗下的感恩传递: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时间,让一名学生讲述一个感恩小故事,使全体师生共倾听共感悟。*感恩节活动:包含“感恩故事大家讲”“亲子同唱一首歌”“亲子小手护大手”等活动,让家长也共同参与进来,共享感恩。
*贺卡制作:每年举行一次感恩贺卡制作比赛,父母孩子齐参与,在张张贺卡之中表达点点感恩之意、倾诉浓浓感恩之情。
2、举行了多种形式的课题研究专题活动,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
每,我校教科室都会举行课题研究的专题活动。如:新学年伊始,对上的研究工作做一个总结,并进行较周详的分析、计划和调整,鼓励和协助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子研究课题及制定相应的个人研究计划;学校还专门给各个教研组购买图书阅读,举行一些“教科沙龙”、“好书荐读”、“读书心得交流会”等;在课题操作过程中,注重相关资料的收集、加强学习和研讨的力度,并以课堂为研究的主阵地,形成“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边交流、边总结”的研究模式,逐步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为课题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保障。教师们能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提高,自此课题开展以来,教师们都能积极参与。平时,还能用自己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实践,加入自己的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撰写出真实且具说服力的案例、论文。
感恩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更离不开家长的主动参与,在一年多来的课题研究中,我们的家长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在与老师的沟通中学习什么是小学生真正的感恩,知道应该怎样在家指导孩子学会感恩,同时正因为课题研究的主题是感恩教育,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感恩的过程中,自己也深受感染,经常与老师密切沟通,与教师的距离拉近了,对老师的不满也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理解、宽容与感恩,遇到事情,他们更愿意坐下来和老师亲切沟通而不是指责,家校呈现一种和谐的教育态势。使得我们的课题研究走出了学校这一固定范围,在家庭这一“红色根据地”上生根开花,互惠双赢。
课题研究的新意:
(1)本课题研究将通过鲜活生动、蕴涵哲理的活动式教育,体验和感悟生活的真谛,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社会、自然关爱扶持,懂得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中小学生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本课题将着眼小学生以感恩教育为核心的活动式教育途径,有利于突破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端,创新时期德育教育新的方法和措施,形成德育教育新的构建模式,实现学校德育富有成效长期机制,促进学校德育的良性发展。
(3)本课题的研究将促进勤奋、和谐、创新的校风形成,有助于学校出名生、育名师、创名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探索,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积极影响,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存在问题:
1、家庭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存在下列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观念上没有得到充分的转变,认为感恩教育可有可无。家长自身缺乏感恩意识,造成孩子对感恩没有足够的认识;孩子没有体会感恩的机会;他们更乐意教给孩子知识方面的内容,而忽视了孩子的感恩教育。
2、学校因素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活动存在下列问题: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违背了教育主体的实践性原则,片面强调德育知识的灌输,重在教化,忽视了德育的生活化和实践性;
3、社会因素在于我国正处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多元文化的碰撞,道德地方缺失、信仰的危机、不良信息的传播,吞噬着人们的灵魂。道德滑坡的不正之风一步步侵蚀着校园。小学生的感恩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大多数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已具有了一定的感恩意识,并能展现出一定的感恩行为,但这些意识和行为还没有得到根本上的内化,需要老师和家长坚持不懈的引导,才能使其成为幼儿的固化行为,养成感恩的良好品质。下一步研究计划:
1、不断改进和调整课题研究方案。课题小组的负责人要对课题研究的情况进行总结和汇报,课题组组织进行讨论,找出不足之处,予以研讨解决,并对原先的课题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下一步的研究更顺利。
2、树立感恩榜样、创设感恩环境、营造感恩氛围,探寻更多生动有趣的感恩活动,让孩子得以在榜样引导下学习、在环境熏陶中默化、在浓厚氛围中形成、在生动活动中养成。
3、进一步加强家校沟通合作,引导家长认识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指导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培养,使孩子的感恩能力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4、举办校内沙龙式的成果交流活动,将好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予以宣传和推广。
第五篇: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课题中期报告
2012年11月
《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名称: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我所在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本地学生大多是郊区农村家庭,占学校人数的60%,前不久,我对所在学校五、六年级两个班65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很令人遗憾——课外阅读这一重要的语文教学手段处被人遗忘的角落,处在令人尴尬的境地。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不可少的,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的练兵场。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技巧。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开拓更广阔的视野,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更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这就是所谓“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故而,任何一位优秀学生无一不称他们的语文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得益于课外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自由阅读,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目标,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切断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通道,抑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对教学工作不敢丝毫掉以轻心,但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更谈不上引导课外阅读。另外,学生每天在课堂上要坐七节课,每周要应付呆板繁多的考试,课外还要做大量的作业,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没有课外阅读时间。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学生忽略了阅读习惯的养成,轻视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读书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仅凭自己的爱好和直觉来选择,阅读动机主要是“作消遣”、“欣赏文笔和惊险离情的情节”。有的学生对古今中外的名著热情较高,但由于各种原因,真正接触的并不多。学校没有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语文教师缺少导读机制、语文教材缺乏阅读指导以及学生阅读目标、阅读方法的错位等外在和内在原因也是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就是阅读,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从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我国阅读专家曾祥芹和韩雪屏提出新世纪人们必须迎接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教育家们也发现,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连。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因为阅读是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同中外古今大师对话,或聆听他们的教导,或与他们切磋辩驳。阅读也是吸收知识的重要途径、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阅读活动,任何有成就的人无不从阅读中并继续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培养性情、汲取营养和前进的力量,因此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越来越被摆在一个突出的地位上加以关注和研究。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兴起了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各国都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问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将儿童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来实施。其中最典型的有: 1、1997年2月克林顿提出的“美国教育行动”。该计划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儿童都能阅读,使每一位成年美国人都能进行终身学习。克林顿依据相关研究指出:小学三年级之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美国教育部曾陆续提出“挑战美国阅读”“卓越阅读方案”。布什总统上任后,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方案,并且将“阅读优先”作为政策主轴,希望在五年内,让美国所有学童在小学三年级以前具备基本阅读能力。2、2003年,英国教育部发出号召,要把儿童阅读进行到底。日本文部省把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拨款资助民间团体举办为儿童说故事活动。中国台湾也把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近年来主要是通过学校中的班级读书会推广儿童文学的阅读。
3、国内许多学校也开始对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进行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例如,厦门师范第一附属小学设计的课外阅读目标根据各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和识字量、学生的兴趣、思维能力等来制定不同目标。南昌市珠市小学为学生提供课外读物内容。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教研室根据各地课外阅读的情况,将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归纳为:推荐读物、读书方法指导、读后叙述、交流评论和读书笔记辅导等。
4、虽然国外对课外阅读策略研究较早,但大部分仅从阅读技巧与方法上作列举式的阐述,对怎样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掌握自己的内驱学习力却研究不足。国内的研究范围主要局限于外语领域,且大部分研究者来自于大学,研究内容多为外语课外阅读策略教学,而对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却未曾过多地涉及。针对我校实际和小学生年龄特征及知识积累、能力水平、阅读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对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这一研究课题。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及课题的实践依据
理论依据一:探究性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其基本思想是让学生“重在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理论依据二: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认知理论。
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过程是一个由浅及深,由易而难的过程,探究性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基础,帮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迁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而存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性学习。具体来说,基于自主性教学强调的是整个教学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为目标,以让学生自主决定、自主选择、自主控制、自主反思、自主评价、自主建构为进程,以教师的组织、帮助和指导方式而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这种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一种最高理想的教学过程,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自主和学生的学习自主。
理论依据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的,也就是说,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学习者的记忆中,而是以学习者己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知识。
理论依据四: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教育的教学活动,既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的活动,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是两个活动的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同步发展的有机结合。主体性教育是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同化和顺应,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由此主体性就成为学生学习的本质属性。主体性教育的着力点就在于对学生进行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
课题的实践依据:课题组成员都是从教十余年,一直担任语文教学的一线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参加过“目标教学课改实验”和“创新教育课改实验”,有一定的教研经验和理论水平,多人论文在全国、省、市获奖。我校对课题的研究开展给予了很大支持,每学期提供经费500元,配有读书馆、阅览室、多媒体教室,方便了课题的研究和实践。
四、课题预期成果的价值:
本课题主要建立有效的课外指导机制,推广课外阅读指导意见,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完成调查报告,教师论文,教师指导案例、阅读评价方案、结题报告。
①探究课外阅读在提高农村初中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方面将有重要作用。
②通过本课题的探究,使学生改变目前名著阅读只肤浅地了解教材中提示的情节或人物的现状。
③使多数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转变过去重视课内教学、轻视课外阅读的语文教学上的“急功近利”思想,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④本着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原则,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探讨出一套适合我校教学现状的阅读方法。
⑤探究如何使课外阅读为写作服务的有效途径。此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使学生具备读书所必须具有的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促进学生的成长作为语文的主要视角,试图建立有效的课外指导机制,推广课外阅读,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由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
为了让学生对古典名著有所了解,小学语文教材分别从四大名著中节选了许多课文。教学这些课文时,一定要把对原著的介绍确定为教学重点之一,课文学完后,一定要留有足够的课后扩展训练,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促使学生将课外阅读变成自觉的行为。语文教材中,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入选一个作家的多部作品,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对一些重要作家进行较详细的介绍,以引起学生对阅读该作家其他作品的兴趣。如学了朱自清的《匆匆》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让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组散文名篇,如《春》、《荷塘月色》等。同类题材的作品往往因写作目的的不同,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另外作者生活的经历不同,写作风格的不同,也会给作品带来很大的不同。
(2)依据学生情况推荐不同的读物
一个班级的学生,阅读能力因智力因素、能力水平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师应认真掌握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他们选择不同的读物。阅读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指导他们选读篇幅较短、内容连贯、内涵适当的作品。而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推荐他们读篇幅较长、历史背景复杂、内涵丰富隐含哲理、手法新颖独特的读物。这些读物的内容即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特色,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了情操,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
(3)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才能真正的收到实效,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常见的阅读方法,教学中已经讲过,学生可以运用到课外阅读中。但在课外阅读中,还应补充一些,如:把好词佳句,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注明出自哪一本书,有条件的制作成卡片;默读和朗读有机结合,好的段落可以大声朗读;有的段落要细心品味;一般的课外读物,要求学生通过泛读、略读、快速浏览,以达到开口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的目的。短而精的书,要多读几遍;有助于扩大知识面的书,要多读若干遍,以增加知识积累。篇幅比较长,或者内容复杂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写阅读 提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要求学生在读完整本书后,必须写出读书笔记或读后感,作到“雁过留声”,把自己读书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产生的感想和见解,整理出来,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4)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与写作相结合,才能使课外阅读真正为中学语文教学服务,经过学生的阅读,老师应适时布置学生进行写作,将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老师可采用日记、周记、随笔等形式,让学生写读书笔记、心得、读后感,并针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归纳主要内容,缩写、扩写、续写、改写、仿写等多种形式的应用,即能将读和写结合起来,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收到“一石二鸟”之效。
六、课题研究方法及途径: 研究方法如下:
1、问卷调查法;
2、行动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研究途径如下:
1、通过明确各自职责来落实阅读的有效管理
本课题组从对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内容、范围、时间、途径,教师的阅读管理等方面调查入手,明确各自的职责。
2、从阅读内容方面进行有效管理
通过阅读经典,以真的文学感化孩子。通过自选期刊,以好的兴趣获得体验。
3、从阅读方法上进行有效管理
教师指导学生名著定期定量读,自选期刊的自由自在读,展示形式的多种多样办。
通过以上阅读途径达到让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地衔接的目的,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课堂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语文渗活动,优化语文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读写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对名著进行多角度考察,或拿出学生自己的书“资源共享”;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利用图书馆或网络,多方面拓展阅读渠道,尽可能多地获取健康有益的信息;充分利用墙报、校报等把学生的作品定期刊出,互相传阅,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七、研究对象
选择古宋中心小学,许楼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做为实验的对象。这两校学生语文基础扎实,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便于课题的开展。
八、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我们语文老师必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以积极的引导和指导,帮助他们选择恰当的阅读内容,为他们的课外阅读创造良好的环境,摸索出一套课外阅读指导的模式,以适应大语文教学的变革。
(一)语文教师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
从大的方面讲,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学校要解除不合理的教学评价压力,真正做到思想上的大解放,让教师各施其法,各显神通,真正地把素质教育搞上去,真正实现教育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从小的方面讲,语文教师要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不能满足于课堂教学,以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分析课外阅读意义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向学生渗透课外阅读的意义,讲清课外阅读对于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明白加强课外阅读教学既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又是新世纪对人才的需要,也是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
(三)营造课外阅读氛围
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需要我们为学生创造环境幽雅的阅读环境,如安静整洁、光线较好的阅览室等,同时运用激励性的语言,通过自身榜样、同伴榜样的树立,逐步在班级中形成争相阅读的浓厚氛围。
(四)构建课外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人数可在4—6人之间,组合前要考虑到阅读学习的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
(五)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自豪地说:“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一半。”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使学生在日后的阅读生涯中受益匪浅,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如,边读边标注的习惯、边读边质疑的习惯、边读边查找的习惯、读后有所感的习惯等。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引导他们投入课外阅读,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六)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学生年龄、学段、性别、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推荐书籍、选取阅读材料,应着眼于兴趣的培养和视野的拓宽,面要广,选要精,尽可能将符合学生心智特点的课外读物推荐给学生,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一般来说,对初读者可以从容易引起阅读兴趣的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入手,对有一定阅读基础的学生还可以推荐内容丰富、人文性较强、知名度高的《读者》等刊物。还可以针对个性,分别介绍不同的书籍,逐渐把品位高、写法有特色的名篇佳作推荐给学生,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红楼梦》、《名人传》、《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平凡的世界》等。同时,要结合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选择的读物深浅要适度。太浅,达不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太深,读不懂,将会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推荐课外读物要做到:
第一是尽量和讲读课相结合。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名家名篇,具有独特风格和艺术特色。教师在围绕重点设计课内教法、学法时,也应把课外阅读指导置于其中,可结合教材的内容,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如教学冰心的《寄小读者》时,就指导学生阅读《繁星》和《春水》,让学生了解作品主题及冰心的写作风格。学了《在烈日和暴雨下》长篇节选后,指导学生在课外通读《骆驼祥子》,学生对这篇作品就有了整体的认识,从而加深了对作者撰写这篇节选文章的理解。第二是尽量和写作教学相结合。教师既要系统讲授各类文体的基础理论,导读教材选编的范例,同时也要让学生的眼光跳出教科书,去开发积累相关的经验资源。而报刊杂志就是收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宝库。教师要结合教学进度,组织学生大量阅读实用类文章,如时事新闻、商品广告、调查报告等,用这些活生生的事例,开阔学生的视野,密切写作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七)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科学的阅读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著名学者郭启宏先生提出四种读书法:信马由缰法、蜻蜓点水法、囫囵吞枣法、改弦易辙法。阅读时,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读物的内容及自身的阅读需求,灵活选择阅读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精略结合法、读写结合法等。字斟句酌,反复体味,谓之精读;简单粗略,知其大概,谓之略读;一目十行,旨在会意,谓之浏览。这三种方法各有用途,应有机结合,巧妙使用,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掌握精读的方法。精读的对象是经过略读、浏览之后选择的,通过精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可以增强理解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想象等思维能力。在这方面,不少名家都努力作出了实践,如梁启超的“鸟瞰-剖析-会通”法;茅盾的“鸟瞰-精读-吸收”法;叶圣陶的“了解-批评-接受”法;可向学生作详细介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让他们主动寻找阅读的乐趣。
(八)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把阅读的时间更多的还给学生,强化学生“自主”意识与“合作”意识的阅读。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订阅自己喜欢的报刊杂志,每天坚持课外阅读30分钟,并做好摘录和拾锦笔记;经常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此外,不定期检查阅读效果,用课内5分钟,对预先指定的课外读物,由学生作脱稿发言,如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比较。教师随时抽阅学生的读书笔记,写得好的给予表扬或张贴交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学生对各类书籍、刊物的兴趣爱好,阅读所占用的时间,摘抄、卡片的制作情况等,及时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九、研究结果。
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我们进行的研究,始终以“培养学生高效阅读”为宗旨,始终以“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训练为突破口、促进学生读、写、听、说语文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学生的读、写、听、说等方面得到了大量的训练,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几年的实验,效果明显,具体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在实验初和实验中,我们两次对两组学生的阅读态度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情况表明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因没有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每次课文的阅读训练目标不明确,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且训练量不够,学生的阅读习惯未养成,而他们进入中高年级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他们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学生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阅读成绩、语文成绩稳步提高。实验班的语文成绩和阅读成绩呈螺旋式上升,一年比一年高。因此,我们可以充分肯定,各实验班的语文成绩和阅读成绩是在稳步上升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较大的提高。
(三)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质量得到了提高。
由于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每一篇课文阅读都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段或篇章的阅读,这无疑对学生阅读速度起到了促进作用,加之教师每一次都有具体的训练方案指导阅读方法,且按要求增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因此,学生在课堂上阅读速度得以训练、方法得以掌握、阅读质量得以提高。
十、问题与思考
在研究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时间的问题,教学课时紧张,一周只有四节语文课、两节写作课,而课外阅读教学根本没有专门的课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向学校建议增加语文课时一节,保证了课外阅读教学时间。还有课外阅读材料的问题,农村学生经济紧张,根本不可能去购买大量的图书,我就组织全班同学开展个人捐书和集体购买活动,成立班级图书室,不断丰富班内藏书,使学生有书可读。还有图书管理、书籍更新等问题在活动开展中不断出现,还待不断去解决、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