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南京如何融入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南京如何融入
在宁部分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昨天,市委召开专家座谈会,围绕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征求部分在宁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座谈会上,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省社科院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10位专家学者就南京的城市定位、路径选择、战略举措等,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认清角色定位:
南京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中处于什么地位
“‘一带一路’并不是一个经济地理的规划,更多的是开放发展的概念。”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说,这就意味着,谋划南京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不能简单从地理的角度,而是应该从全方位开放的角度来思考。
围绕南京在国家战略中的城市定位,专家们各抒己见。大致相同的看法是,南京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是“一带一路”战略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区的节点城市,是长江经济带上向东、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特别是在苏皖浙赣交汇区域,有着无可替代的辐射能力和中心地位。
省社科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吴先满认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实施过程,也是市场深度一体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像南京这样为数不多的中心城市,集聚要素的能量将进一步提升,向周边扩散辐射的阻力也将越来越小。特别是在苏皖浙赣交汇区域,南京在产业的有序转移、优化升级等方面,将有大展身手之地。
当好“老大哥”:
可牵头设立南京都市圈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
刘志彪认为,带动中西部发展是南京在新形势下的重要使命。特别是在南京都市圈,南京应该扮演好应有的角色。他建议,南京可以列出一批在“十三五”期间充分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比如,可以牵头设立南京都市圈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他说,现在许多金融机构有投资需求,只要南京能够牵头,政府不用出一分钱,就可以集聚起规模很大的发展基金。
刘志彪说,类似的做法还有很多,比如在都市圈牵头建设一体化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统一的轻轨体系等等,都可以推进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吴先满则建议,可以借助长江经济带战略,探索设立总部在南京的长江经济开发银行。
发挥好科技创新优势:
找准几个关键方向和产业进行集中突破
专家们一致认为,科技创新优势是南京最大的优势。对接国家战略,必须发挥好这一“特长”。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徐康宁说,南京要打好创新、开放和生态这“三张牌”。“如果能在这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个新南京将呼之欲出”。
徐康宁说,南京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与深圳、杭州等地相比,在某些方面还有不少差距。不能认为南京的科教资源相对集中,科技创新就会水到渠成。其实,关键的难点在于打破体制机制的约束,让科研和技术创新这“两张皮”真正结合起来。
他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对南京的现状进行一次梳理,看看南京在哪些领域具备关键技术、关键人才,找准几个有条件、基础好的关键方向和关键产业,集中突破。在他看来,全面撒网反而成效不大。找准几个方面,抓三五年,便可抓出成效。
利用好枢纽地位:
与国外10万吨级港口搞好“结盟”
交通枢纽优势是南京的另一大优势。围绕发挥枢纽地位,专家们提出了意见建议。中科院南京地理所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陈雯认为,-12.5米深水航道工程的实施将把南京港变成真正的海港。要迎接这个重大机遇,南京港要与我国周边国家的10万吨级海港做好“结盟”,建立航线,加强贸易联系。
省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田伯平认为,发挥好枢纽地位还要充分利用空港。应该考虑增加禄口机场的基地公司,在建设好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充分增加运力。
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涛说,打造海港,关键靠两招,一招是配套,一招是软件。目前,南京港公水联运做得较好,但铁水、水水等多式联运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软件方面,还要拓展近洋、远洋航线,积极引进运输企业等。
第二篇: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布局
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布局
2014年05月15日 00: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潘旭涛 杨 瑶 字号
历史深处,帆影幢幢、驼铃声声的“丝绸之路”,一路播撒文明、传播和平,繁荣着沿途的经济和文化。
今天,“丝绸之路”正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热点。去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时代命题。
“一带一路”将港口功能强大、辐射区位优越的经济中心城市推向了重要枢纽节点的前沿位置。青岛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地之一,正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4月28日,由青岛市委主要领导人率领的代表团走进“丝绸之路”沿线的捷克、法国、波兰,广泛接触当地政界和工商界人士、举办多场双向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签署多项战略合作协议。
青岛利用古老的联系,发展新的关系,力图构筑亚欧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新模式,拓宽更加广阔的合作渠道,描摹新的发展图景。
传递:“一带一路”的青岛角色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实施新一轮开放的重要战略。青岛地处‘一带一路’延伸交汇处,具有扩大开放的独特优势。”在青岛-捷克和青岛-波兰、中法企业3场双向投资贸易洽谈会上,青岛代表团都将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枢纽城市的声音传递出去。
青岛的表态在第一时间收到了回应。
捷克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尤里切克在听完了青岛代表团的介绍后,对青岛这个地处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海陆交汇地带的城市产生的浓厚的兴趣,他表示:“青岛是中国 北方最具发展潜力的港口城市。”
中东欧国家普遍认为,青岛向西可通达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向东出海与东北亚各国临近,无论是海上还是陆上的地理位置,都体现出具有深化国际国内合作、聚集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和带动区域发展的良好区位条件。
“青岛拥有城市综合优势、海洋经济优势、基础设施优势、港口优势等,这些优势叠加到一起,形成了广阔的辐射范围。”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大山曾表示。
也有专家认为,瞄准“一带一路”对青岛来说,更大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基础优势,扩大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全方位、宽领域开放交流与合作。
“青岛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并承担桥头堡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桥头堡不仅仅关系着对外开放,还连着西部以及黄河流域的九省一市。”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指出。
青岛的构想是:建成“一带一路”综合枢纽城市,打造“一带一路”双向开放的桥头堡,建设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搭建“青新欧”跨国货运铁路直达通道,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部延伸„„
正是基于此,去年,青岛出台了《关于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若干意见》,提出主动应对国际环境的新挑战、新变化,抢抓自由贸易协定战略机遇,实施“突出亚太、深化日韩、提升欧美、巩固港台、拓展非洲”的全球开放战略,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双向投资贸易合作发展新机制。
行动:叩开欧洲东大门 中东欧地区连接亚欧两大洲,地理位置重要性自不待言。分析人士认为,“丝绸之路”战略是国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合作的新空间、新领域,是培育中国对外开放新优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传承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平友好、互利共赢的价值理念,而且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合作层次更高,覆盖范围更广,参与国家更多,将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
此番青岛代表团走进捷克和波兰,处处感受到中东欧国家对于中国投来的关注目光。
4月30日和5月5日,在捷克和波兰分别举办的两场双向投资贸易合作项目洽谈会,均迎来了百余家当地企业与青岛企业代表团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
“近20年来,中捷双边经贸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更加开放的中国欢迎捷克扩大对华出口,加强投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中国驻捷克大使马克卿在参加青岛—捷克投资贸易合作会致辞时表示。
捷克工贸部副部长巴特尔表示,“捷克已在2012—2020年出口战略中将中国定位为重要市场。支持捷克企业通过各类展会、洽谈等方式更深入地开拓中国市场,加强技术转让、服务行业等方面的合作。”
“丝绸之路”经济不只是“过路钱”经济,更是庞大的产业链经济,同时是经贸合作、文化传播和城市影响力“借船出海”的新路径。
带着这样的新目标,青岛的企业在这里擦出了合作的火花:捷克最大的银行——捷克储蓄所、捷克大型企业ELTODO建设集团、BTV电子技术公司等都与青岛企业进行了洽谈。捷克泰勒集团总裁卡尔豪普特曼表示,将在青岛设立中国第一个葡萄酒庄园。
5月5日,代表团一行抵达波兰。这个红白相间的国度曾经涌现出哥白尼、肖邦、居里夫人等影响世界的伟人,经济步伐也迈得十分稳健,在欧盟乃至世界经济舞台上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代表团一抵达波兰,就来到了青岛的老朋友——波兰信息与外国投资局局长斯瓦沃米尔·马叶曼的办公室。去年,他曾率团对青岛进行了访问,并与青岛市商务局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这一次见面,马叶曼与青岛进一步完善了双向贸易投资合作互访机制,双方将进一步完善经贸合作工作机制,在市场准入、居留签证、劳务许可等方面为投资企业提供更多便利。
2013年青岛与波兰双方贸易额达3.8亿美元,下一步合作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走出去”:迈向更广阔的版图
5月5日下午,波兰华沙。由青岛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琅琊台酒业、青岛云路新能源、青岛艾美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组成的商务代表团正在梳理几天来的“洽谈成果”。“一带一路”战略延伸出来的广阔发展空间,让企业们的合作由传统贸易迈向了更多领域。
多家捷克、波兰电子企业与海尔、海信达成了进一步合作洽谈的意向;波兰罗兹经济区希望青岛企业与园区内企业进行项目合作;青岛城投集团与捷克Wallenius物流公司就大型设备仓储物流项目进行了深入沟通;波兰PWC公司有意与青岛云路新能源公司合作成立磁控材料研发中心;青岛琅琊台酒业与波兰就东欧市场白酒开拓达成意向„„
这些再谈的项目很可能不久就会落地。青岛圣元乳业就是一个例子。该公司在法国布列塔尼地区投资1亿欧元的婴幼儿奶粉工厂已于去年开工建设。“在法国建厂,有足够多的牧业资源、成熟的奶牛养殖环境,按照欧盟标准生产出的乳清蛋白、奶酪和婴幼儿奶粉等产品可以实现全球化销售。” 圣元乳业总经理李克表示。
此外,青岛市商务局带领企业代表团在法国参加了青岛-法国孚日省经济合作伙 伴关系城市签约及中法企业项目合作洽谈会,建立了青岛市商务局与孚日省议会为执行单位的日常联络机制,并与法国企业建立了贸易投资等方面的信息交流机制,与法国安德尔省工商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一带一路”不只是两点相连,而且是立体交叉、多元会通。重建“丝绸之路”,必然使亚欧两大板块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开放的步伐永不停歇,这就是青岛。青岛在“丝绸之路”新起点扬帆起航,期待这条繁忙的国际物流大通道,让这座城市在与更多国家的不断互联互通中,创造和释放新的“红利”。
第三篇: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资料
“一带一路”背景资料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习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战略即:
1、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 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
边境地区作为连接中国与众多邻国的门户和纽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是“一带一路”建设向前推进的必要前提和保障。中国已同除印度、不丹外的12个陆上邻国解决了边界问题,未划定的中印、中不边界地区也总体保持稳定安宁。中国边境地区整体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时期,邻国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意愿普遍上升。
边境地区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依托。边境口岸作为通道节点,在中国对外开放中的前沿窗口作用显现。中国开展亚洲公路网、泛亚铁路网规划和建设,与中亚、南亚及东南亚国家开通公路通路13条,铁路8条。此外,油气管道、跨界桥梁、输电线路、光缆传输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果。这些设施建设,为“一带一路”打下物质基础。
2014年8月,习近平出访蒙古国时,表示欢迎周边国家“搭便车”。
中国背景
1.、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
2.、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
3、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
丝路新图
1、北线A: 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北太平洋----日本,韩国----日本海----扎鲁比诺港(海参崴,斯拉夫扬卡等)----珲春----延吉-----吉林-----长春-----蒙古国-----俄罗斯-----欧洲(北欧,中欧,东欧,西欧,南欧)
2、北线B:北京——俄罗斯——德国——北欧
3、中线:北京——西安——乌鲁木齐——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巴黎
4、南线:泉州——福州——广州——海口——北海——河内——吉隆坡——雅加达——科伦坡——加尔各答——内罗毕——雅典——威尼斯 “一带一路”带来发展机遇 那些行业受益?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新的国际战略框架,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多重发展机遇。其战略愿景可分为远近两大层次:近期着眼于“基建互通、金融互通、产业对接、资源引入”,远期则致力于“商贸文化互通、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共同繁荣”。基于以上分析框架梳理,“一带一路”战略给国内产业发展将带来五大主题机遇:
一、“通路通航”主题:包括交通运输业(港口、公路、铁路、物流),铁路建设与相关设备,航空服务、设备、整机生产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交通运输是优先发展领域,以加快提升我国与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并形成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
交通运输业(港口、公路、铁路、物流)将率先直接受益于亚欧交通运输大通道的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将加快推进公路、铁路、民航、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互联互通,吞吐量将明显提升。连云港至鹿特丹港连通的新欧亚大陆桥,将强化其在国际陆路运输中的骨干作用。中国也将全力打造与我国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东盟地区的海陆空综合交通方式:海上——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临海港口城市串连起来;内河——中国出资澜沧江-湄公河河道建设,打造黄金水道;公路——南(宁)曼(谷)、昆(明)曼(谷)公路已经开通,东南亚正在形成两横两纵的公路通道;铁路——中国计划以昆明和南宁为起点,建设泛东南亚铁路联系东南亚陆路国家。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走出去”,也将带动铁路建设与相关设备,航空服务、设备及整机生产等产业增长。
中国的港口有着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经验,铁路建设“走出去”给其他基础设施类公司走出去提供了良好样板。同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东南亚及南亚国家存在强烈的建设大港口的需求,这些领域的优质企业存在建设和运营“走出去”的良好前景。
尤其是在铁路建设方面,突破国家界限的“欧亚铁路网计划”,也会刺激铁路建设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意向的铁路工程已达到0.5万公里,和欧亚铁路网的8.1万公里规划目标相比还有巨大空间。
二、“基础设施产业链”主题:包含建筑业(建筑及基础设施工程),装备制造业(设备及配套类装备制造),基建材料(钢铁、建材、有色等)。从需求端来看,“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无论是从国内需求或是未来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分析,这些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均极其旺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财政紧张的原因,基建投资支出不足,普遍呈现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人均GDP、人均公路里程、人均铁路里程等指标均远低于我国,亚洲和非洲的沿线国家较中国分别有10%和20%的城镇化提升空间,而中国在自身城镇化过程中累积的大量经验和产品、服务能力可以对外输出。从国内来看,西北部各省区铁路、公路及高速公路密度在全国均排在后面,新疆、青海、甘肃在倒数5位之中,宁夏、陕西居于中后段水平,为实现“一带一路”各国间的基建对接,中国西北部的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网络等基建领域投资很有空间。
从供给端来看,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台阶,我国建筑业及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日趋严重,“基建输出”能够大幅缓解我国建筑业、制造业的产品需求压力。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大背景下,我国参与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我国加大对外开展基建投资业务的战略构想。
根据总体基建投入约占GDP的5%估算,“一带一路”沿线对基建的需求或达到每年1.05万亿美元,而中国对外承包完成额2013年仅为0.14万亿美元,仅占其中的13%。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形成合力,未来我国建筑业和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大幅加快,海外市场广阔的产业扩张前景将逐渐打开。在“一帶一路”的战略政策支持下,对外工程承包施工企业“走出去”能形成较大的出口拉动,有效对冲国内需求端的下滑,从而带动整个“基础设施产业链”。
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也面临艰难转型,全球贸易环境不佳,追求出口增长容易引起诸多摩擦和矛盾,而对外投资更容易被接受,用对外投资启动外需是比出口更好的选择。利用施工企业输出方式,能带动国内设计、咨询、制造、材料、劳务、金融、保险、服务等多行业的输出,对冲国内需求端下滑。不同于外贸出口通常的低成本和低附加值,施工企业“走出去”方式有效带动的是中国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如机电产品,符合国家产业升级的目标。
三、“能源建设”主题:包括中国油气进口的管道建设相关产业,电站建设、电力设备等。
拓展稳定的油气资源进口途径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目标。近几年我国对油气资源的需求在快速增加,但我国的油气资源进口主要通过马六甲海峡的海陆运输,获取途径较为单一,能源安全较易受到威胁,拓展新的油气资源进口途径十分紧迫。
“能源建设”主题之下,构建中国陆上的能源大通道战略,将直接利好中国油气进口的管道建设相关产业。与新疆接壤的中亚国家油气资源极为丰富,是仅次于中东的第二个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目前我国从中亚及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量占比仍偏低,天然气近几年从中亚的进口量在不断攀升。随着天然气的普及,国内需求量的快速增长,通过新疆从中亚的进口量仍将持续增加。
未来,为满足新增进口量的输送需求,新疆将建设多条能源管道,构建中国陆上的能源大通道。配套的输油管道、天然气的输送管道、电网以及道路运输等,这些领域必然迎来进一步的利好。
(以下略)
第四篇:一带一路战略与国家能源安全
一带一路战略与国家能源安全
摘要:在国家安全战略中能源安全问题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发动伊拉克,阿富汗战争其实质就是为了保证美国的国家能源安全,进而保证美国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确定了我国未来的国家战略走向,同时也具有重要的能源地缘政治意义。我们应充分认清当前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复杂严峻形势,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拓宽与“一带一路”沿线有关国家能源合作的方法路径,不断增强国家的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 一带一路;能源安全;
一、我国能源安全现如今面临的严峻形势
作为石油大学学子,对于我国的能源问题,特别是石油方面,都应该比较清楚,现如今,我国石油资源储量严重不足,国家能源进口通道对海洋过度依赖,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能源局势的急剧变化,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与日俱增,能源安全问题日益严峻。
1、我国能源情况现状
能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没有能源任何现代文明都将无从谈起。我国煤资源丰富,但油气资源相对不足,石油稳产难度增大。统计表明,到2000 年底,中国石油总资源量约为1021亿吨,其中,陆上775亿吨,沿海海域246亿吨;最终可采资源量约为138-160亿吨。
我国是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由于天然气的勘探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已探明量仅占世界的1.2%,全球已探明的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140万亿m3,可采68年。我国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估计超过38万亿m3,按国际通用口径,预计可采储量7-10万亿m3,可采95年。我国的天然气陆上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陕甘宁地区、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海上资源集中在南海和东海。
国内石油供应已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需求,1993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在石油净进口状态,2004年石油进口突破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40%,石油消费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虽然专家对油气资源供需前景预测有所差别,但总的趋势一致: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GDP年均增长率7.2%,石油消费年增长5%~6%,产量年增长1% ~2%;天然气消费增长略高一点,增长率7%~8%。
我国沉积盆地广阔,适宜于进符油气勘探的盆地500多个,沉积岩面积约670万km2,其中陆上面520万km2,近海大陆架面积150万km2。在这些盆地中,既有发育在古生代稳定地台上的海相沉积盆地(面积约250万km2,又有中新生代陆相断-坳陷沉积盆地,二者常形成叠合-复合沉积盆地。从已发现的油气储量来看,靳生界的石油占石油总储量的44.3%,中生界44.7%,古生界占8%,前古生界占3%。新生界的天然气占天然气总储量的33.7%,中生界占20.3%,古生异占41.6%,前古生界占4.4%。由此可知,中新生界共占油、气储量的89%和54%,其产层以白墨系和第三系为主,三叠系、侏罗系次之。因此,中新生代陆相地层的生油和储油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我国油气地质的一大特色。后备可采储量不足,供需缺口大。随着中国GDP的高速增长,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国内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勘探难度大,导致中国油气资源的后备开采储量少,特别是优质可采储量不足,缺乏战略接替区。
所以说,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国务院已经把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战略研究和规划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必须寻找新的能源通道,建立多样化的能源供给线,增强国家的抗击风险能力。
2.世界能源大国**依旧存在,能源供给面临众多变数
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全球的一个火药桶,战火不断,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仅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就经历了三次阿以战争、两次伊拉克战争和一次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可谓是战火连绵不断,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情极为迫切。近期的政治动荡可能加剧地区局势恶化,让和平可望而不可及。阿以冲突和伊朗问题是中东地区的两大历史性难题,直接关系到中东北非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阿以冲突涉及到中东地区的所有国家,是中东稳定最大的挑战。过去三十多年,阿以之间能够避免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关于在于埃及、沙特等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签署和平协议,达成了一定的妥协。但是,中东政府同以色列妥协了,中东的人民并不认可,政府和人民之间在以色列问题上有相当大的认识落差。可以想象,在政治动荡过程中,中东北非国家的民族情绪会上升,阿以之间的矛盾会突显,阿以和谈将被无限期推迟。与此同时,伊朗的生存环境却获得改善。2003年第二次伊拉克战争后,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地位已经上升。这次动荡中,沙特、巴林等国家的什叶派纷纷走上街头,争取政治地位。一方面,以伊朗为基地的什叶派力量可能加强。另一方面,阿拉伯国家可能拉开同以色列的距离,缓和同伊朗的关系。
我国能源进口来源国主要集中在中东、中亚和非洲等地30多个国家以及俄罗斯,其中60%以上的石油进口来源于中东、非洲国家。这些国家多数国力弱小,国内政治宗教冲突严重,受西方国家影响较深,政局表现出极大的非自主性。2010年底“茉莉花革命”爆发至今,受政治体制、经济危机、地缘政治、宗教矛盾等各种内外因素影响,中东北非地区政局出现了持续动荡,近20个国家相继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从当前情况看,这一地区局势虽有所缓和,但下一步走向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各种政治、宗教和部落势力之间的角力仍将此起彼伏,美欧等外部势力将继续通过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方式在该地区发挥影响力。在我国对这一地区油气资源高度依赖的情况下,其未来局势的不确定性,将使我国与其油气合作的政治环境更加复杂,使我国能源供给安全继续面临着诸多变数和一系列严峻挑战。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否仍将持续,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是否将成为美国考虑的下一目标,还有待密切关注。但是中东北非局势带给我们的启示还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国不能弱,落后就要挨打。二是独裁不得人心,必须搞好适合自己国家的民主,让更多的人参政、议政。三是国家必须做好自己的事情,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宁。必须代表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国民应当为了自己的国家富强努力学习努力奋斗。四是西方列强国家都是无耻国家。尤其对待其他国家的人民。像对待中东北非的阿富汗、伊朗、利比亚、也门等都 是这样。必欲置之而后快。就像邓小平说的那样“发展才是硬道理” 一心一意谋发展,才是正确的选择,这才能才能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3.能源进口通道单一,运输安全存在较大风险
我国能源进口的运输方式比较单一,虽已建立了中俄、中亚、中缅三个方向的陆路能源进口通道,但按设计输送能力计算每年通过陆路管道输送进入我国的石油总量仅为5700万吨,其中最高的中缅油气管道2200万吨,而中哈、中俄原油管道则仅为2000万吨和1500万吨①。2013年通过陆路管道输送天然气总量仅为280亿立方米②。按照2013年我国石油2.89亿吨、天然气530亿立方米的进口总量计算③,仅占石油进口总量的19.7%、天然气进口总量的52.8%。同时,由于我国能源海外进口来源地主要集中在中东、非洲,没有直通的陆路油气管线,所以60%以上的油气进口仍主要依靠海运。而海运油气中80%以上通过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航道,线路十分单一。当前,我国能源海运沿线多个国家与西方大国冲突加剧,其国内政局不稳、暴力恐怖事件多发。尤其是马六甲海峡、亚丁湾及其附近海域海盗猖獗,全球三分之二的海盗袭击事件都发生在这一区域,能源运输极有可能由于地区冲突、局部战争、军事干预、恐怖袭击、政治对立和经济要挟等因素被切断。加之,这些航线还处于美国、印度海军的威慑之下,一旦中美、中印之间发生政治军事冲突,有可能通过切断我海上运输通道予以对抗,从而威胁我国能源安全。因此,我国能源进口对海洋通道的过度依赖,尤其是对马六甲航道的过度依赖,使我国能源运输安全面临极大风险。
二、“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能源安全的能源地缘政治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从能源供给来源、进口途径和合作深度、广度等多个方面为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提供有力支撑,发挥出重要的能源地缘政治意义。可以实现我国能源供给来源的多元化“一带一路”战略所覆盖区域,涵盖了中东、非洲、中亚、俄罗斯和东南亚等油气较为富集国家和地区。根据BP2014年的统计,中东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全球储量的47.9%和43.2%,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全球储量的5.5%和16.8%,非洲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全球储量的7.7%和7.6%,中亚里海沿岸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全球储量的7.8%和28.5%④。我国过去能源的来源区域过于集中,能源进口的50%以上来自于政治局势较为动荡的中东地区。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能较好地实现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能源合作,使我国能源进口来源更为广泛、风险更为分散,有效避免对某一国家或者某一地区能源进口的过度依赖,实现能源供给的多元化,极大提高我国的能源进口安全。
利于实现我国能源进口途径的多样化我国能源进口通道和运输方式单一,能源进口过度依靠海运,进口通道中的“马六甲困局”等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国家能源安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东南亚国家与我南海相邻,海上运输距离较短,可选航道多,且运输路线无海峡;俄罗斯和中亚诸国与我国西部、北部接壤,公路、铁路连通,尤其中亚里海沿岸、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油气资源富足,地理位置邻近,具有较强的地缘政治优势。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通过加强与中亚、俄罗斯、东南亚等地区的能源合作,建设多线并行的陆路油气管道和海上运输通道,从而打通我“南下”东南亚海上能源运输通道,构筑“北上”俄罗斯和“西进”中亚的陆路能源进口通道,甚至可以通过逐步连通中亚、南亚国家油气管网,最终实现我与中东地区的陆路油气管网连接,从而通过陆路管道获取中东油气资源,减少我对海运尤其是马六甲航道的依赖,实现我国能源进口途径的多样化。
益于实现我国能源合作的多边化,长期以来,我国与能源供给国的合作多数仅局限于就能源合作谈能源合作,是点对点、一对一的纵向能源合作模式,而与日本、韩国、印度等亚太地区的能源消费大国则在能源问题上竞争多于合作。“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则以双边及大小多边合作项目为基本载体,通过推动开发投资、商品贸易、能源合作、人文交流等多项合作,从而实现“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目标。这种通过经贸、人文、能源等互为支撑、相互关联、互为依赖的合作有助于从深度、广度、程度等多个维度实现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能源合作的多边化以及与亚太能源消费大国能源合作的多边化,为确保我能源合作持续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三、增强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的主要路径选择
在“一带一路”构想提供的战略支撑和机制保障下,我们应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在能源安全和能源合作重点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针对俄罗斯政治形势,借势用力抓住合作新契机。
当前,俄罗斯面临着复杂的能源地缘政治环境。首先是近年来美国在非常规能源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对俄罗斯的传统能源大国地位形成了巨大冲击。尤其是2009年以来随着页岩气产量不断提升,美国已取代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并开始加大对欧洲和亚太地区天然气出口。其次是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升级,因克里米亚问题导致的美国、欧盟等与俄罗斯关系进一步恶化,甚至在诸多领域采取较为苛刻的相互制裁手段。再次是当前全球能源供求形势和价格趋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油价进入下行通道并大幅下跌,对俄罗斯能源经济造成了重创。在此形势下,俄罗斯与上述国家和地区包括能源在内的各种合作势必受到影响,进而使俄在能源供求上面临外部市场环境恶化、国内产能提升后劲不足的双重挑战。过去,中俄能源虽有良好、广泛的合作基础,但由于俄罗斯对中国的猜疑与防范,使得中俄能源合作在深度、广度上受到多重阻力的影响,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当前俄罗斯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困境,我国应抓住这一能源战略机遇期,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合作为契机,将俄罗斯作为我能源合作的重点方向,借势用力加大与其能源合作力度。
发挥地缘政治优势,构建中亚能源合作新重心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中亚是世界公认的能源供应基地,尤其是里海沿岸地区,被誉为第二个波斯湾。近年来,我国先后修建了中哈石油管道和中亚天然气管道,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持续增强,尤其是在天然气领域,我国进口的天然气50%以上都来自中亚国家。但中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低,自然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利,特别是因地处亚洲腹地,缺乏将油气运往国际市场的海上通道,所以在经济发展和能源出口等问题上面临诸多困难。因此,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时,不能只单向考虑我国的能源进口需求,而应发挥经济与地缘政治综合效应,充分利用我国在工业、农业、制造业和文化产业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加强与中亚国家的经贸、科技、文化合作,拉动这一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应发挥我国新疆与中亚国家陆路边境线长、内陆地区油气管网完善和沿海省份出海口众多的地缘优势,积极运作为中亚国家提供油气东出太平洋的合作项目,帮助中亚各国实现能源出口,以互利互惠的合作方式,带动能源合作的进一步加强。中亚特殊的地缘区位优势,对我国能源供给意义重大,因此应将其作为能源合作的新重点,加大与其合作力度,提高其能源进口比重。积极稳妥介入中东北非,寻求能源合作新突破中东北非地区连接欧、亚、非三大洲,是世界能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也是“一带一路”战略中能源合作应重点关注的区域。过去,我国在这一地区的能源合作具有一定的基础,也取得一些成绩,尤其是在与沙特阿拉伯等相对较为稳定国家的能源合作上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但与伊拉克、伊朗、利比亚等国的能源合作却因这些国家政治局势的变化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当前,美国因战略重心东移和本国非常规能源产量猛增,对这一区域的控制力有所减弱,因此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应利用美国减少对中东北非地区能源依赖和其在该地区战略收缩的契机,继续保持并适当加大与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相对稳定国家的能源合作,而对伊拉克、伊朗、利比亚等机会与危机并存的国家,应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进行风险评估后,伺机稳妥分批加强能源合作,以寻求新的突破。
适时推进中巴油气管道建设,开辟能源进口新通道当前,我国已建立了中俄、中亚、中缅三条陆路能源进口通道,而作为我国在印度洋方向唯一陆路能源进口通道的中缅油气管道虽已建成投产,但因缅政治局势的复杂多变,在未来运行中,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诸多变数。为此,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应在印度洋方向考虑开辟新的出海口,适时再建设一条新的能源进口通道。鉴于我国与巴基斯坦具有最友好的“全天候”全面伙伴关系,我国在其俾路支省投资建设的瓜达尔港地理位置优越,地处阿拉伯海北部、扼波斯湾出口,紧邻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等产油大国,有便利的航线通往阿拉伯半岛、北非等地,且我国已获得该港经营权,并于2013年7月与巴方正式达成在瓜达尔港与新疆喀什之间以修建铁路、公路等运输通道的形式,建立一条“中巴经济走廊”。在此背景下,规划建设中巴油气管道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因此,适时推进中巴油气管道建设,开辟印度洋方向能源进口新通道,将大大缩短我油气进口的海运距离,大幅降低我对马六甲航道的依赖,对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依靠传统友好关系,稳固建立东非能源新支点,我国海上“一带一路”战略最远端的东非地区,近年来已成为中东非洲地区乃至世界油气资源储量增长的热点地区。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的海岸区域蕴藏着7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与北非和西非地区相比,由于对东非地区油气勘探不足,勘探强度较低,因而东非油气资源产量未来将具有较大增长空间。东非的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等国家与我国有着良好的传统友好关系。同时,这些国家政局较苏丹等国家稳定,且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濒临印度洋的沿海地区,便于通过海上进行运输。因此,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中,应考虑在这一具有巨大潜能的能源富集区建立我国未来能源供给的新支点,做到早谋划、早进入,实现早突破。避免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能源问题而带来一系列影响国家战略的问题发生。
第五篇:“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
“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
单位:学员五旅三队 姓名:刘天林 学号:20152063
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亚欧国家共同发展繁荣的必然选择。这一建设战略受到亚欧国家积极支持和参与,国内相关省份也纷纷制定实施规划方案。但美国、俄罗斯、日本实施的力图主导地区事务的战略举措,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沿线各国应团结互信、合作共赢,努力打造亚欧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共创丝绸之路新辉煌。
关键词:一带一路、欧亚、美国、俄罗斯、日本
引言:“一带一路”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宏伟战略已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
一、“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给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规划了美好蓝图,为亚欧区域合作注入了新活力, 为世界发展繁荣提供了新路径。
(一)“一带一路”建设是续写古丝绸之路辉煌的必由之路
随着时代发展, 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他国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出使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还有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太平洋、印度洋、波斯湾,远及非洲、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等。数千年来,各国使节、商队、游客、学者、工匠、教徒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川流不息, 沿线民众互通有无、互学互鉴,逐渐形成了沟通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希腊文明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古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人民共同走出来的。各国人民排除艰难险阻、跨越万水千山,以极大的毅力和勇气开辟了这条道路。古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新时代背景下,亚欧国家都面临着转变发展模式、增强发展动力的共同使命和挑战,需要沿线各国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使这条曾经创造无数财富、凝聚各国人民友谊的传奇之路重现辉煌,成为惠及沿线各国人民的和平之路、合作之路、共赢之路。(二)“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 6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正在推动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合作倡议, 中国将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为亚洲和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空间。”[1]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 西部地区积极实施赶超战略,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一带一路‟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2]“一带一路”建设, 有助于西部地区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进一步释放开发开放和创新创造活力。
(三)“一带一路”建设是促进亚欧国家共同发展繁荣的必然选择
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践行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逐步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更好地推动沿线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促进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之间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给沿线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好处。
“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一带一路‟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覆盖约 44 亿人口,经济总量约 21 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 63%和29%。”[3]通过 “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把中国的发展与沿线各国的发展对接起来, 把中国梦与沿线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梦想对接起来,让周边国家从中国的发展中获益。
二、“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为亚欧国家深化合作勾勒了宏伟蓝图,为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提供了崭新机遇,丝绸之路意识已在各国落地生根, 许多国家将本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有效对接。(一)“一带一路”战略受到亚欧国家积极支持和参与
中亚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参与。2014 年 5 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同习近平主席会谈时表示:“哈方积极支持和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拉动经贸、交通和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等领域合作。”[4] 南亚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参与。2014 年 5 月,巴基斯坦总统侯赛因在同习近平主席会谈时表示:“巴中经济走廊建设进展顺利,巴方愿为加快实施有关项目提供便利,希望双方加强电力合作。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重要组成部分。”[5]6月, 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在同习近平主席会谈时表示:“孟方赞同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重要倡议。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对南亚地区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孟方愿积极参与。”[6] 欧盟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参与。2014 年 3 月,《关于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指出: “中欧加强交通运输关系潜力巨大,双方决定共同挖掘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与欧盟政策的契合点, 探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开展合作的共同倡议。”[7]
阿拉伯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参与。2014 年 6 月,《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指出:“阿方欢迎中方关于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双方愿进一步扩大中阿双边贸易和相互投资,并重点在以下领域积极开展合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阿产业合作发展,特别是深化能源、金融、人力资源领域合作。”[8](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基础坚实
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合作基础坚实。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 各成员国之间加强了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促进了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能源、交通、旅游、安全等领域有效合作。中国与东盟之间合作基础坚实。目前,中国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合作基础坚实。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是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三)国内相关省份纷纷制定实施规划方案 陕西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和桥头堡。陕西要“以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为核心,以构建欧亚立体大通道为基础,以加强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先进制造、科技教育、现代农业等领域合作为重点,紧紧抓住机遇、积极主动作为,深化区域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努力把陕西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通物流商贸枢纽、文化科教交流核心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高端生产要素聚集区。” [9] 新疆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新疆要充分“发挥亚欧大陆核心地带的地缘优势、四大文明交汇的文化优势、富集的资源优势,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加大全方位开放力度,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教中心和医疗服务中心, 以及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10] 甘肃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甘肃要“着力构建兰州新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三大战略平台,重点推进道路互联互通、经贸技术交流、产业对接合作、经济新增长极、人文交流合作、战略平台建设等六大工程,努力把甘肃省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经贸物流的区域中心、产业合作的示范基地、人文交流的桥梁纽带”。[11] 广西提出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门户和新枢纽。广西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海陆相连的省区, 海岸线1595 公里,与东盟“一湾连七国”,拥有防城港、钦州、北海等北部湾良港。广西要深度融入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进一步开拓沿线国家市场,“充分发挥对东盟合作前沿窗口和桥梁作用,加速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面向东盟、走向世界的国际大通道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节点和重要平台”。[12] 除了上述省份踊跃投入“一带一路”建设外,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青海、宁夏、重庆、四川、云南、河南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福建、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海南等省份也都结合自身特点优势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规划方案。
三、“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挑战 由于 “一带一路” 沿线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近些年来,美国、俄罗斯、日本纷纷实施了力图主导该地区事务的战略举措,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美国实施“新丝绸之路”战略和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1999 年美国国会通过“丝绸之路战略法案”。2011 年 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印度参加第二次美印战略对话期间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2011年10月,美国国务院向美国驻有关国家的大使馆发出电报, 要求将美国的中亚、南亚政策统一命名为新丝绸之路战略,并将其向国际伙伴通报。这标志着新丝绸之路战略成为了美国的正式官方政策。”[13]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明显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意图。其主要目的是谋求在中亚地区的长期存在, 控制中亚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建立由美国主导的中亚、南亚新秩序,削弱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这就给中国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非传统安全带来严峻挑战。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是由美国主导、共有 12 个国家参与谈判的一项多边自由贸易协议, 协议的内容和标准更多体现美国自由贸易理念及其战略利益诉求。TPP 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设置高门槛限制中国加入。从短期看,TPP 对中国参与推进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合作构成现实制约, 不利于中国提升在亚太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从中长期看, TPP 的持续推进, 将使中国与周边大国关系趋向复杂,增加中国地缘政治与安全压力, 甚至可能危及中国长期谋求的和平发展环境。
(二)俄罗斯实施“欧亚经济联盟”战略和寻求欧亚地区事务主导权 2011 年 10 月, 时任俄总理的普京在其纲领性文章《欧亚地区新一体化计划——未来诞生于今日》中提出了建立欧亚联盟的构想。他倡议由原苏联共和国组成“欧亚联盟”,建立一个类似欧盟的超国家联合体,在欧洲和亚太地区间起桥梁作用,成为世界格局中的强大一极,跟美国、欧盟和中国三大中心平起平坐。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存在许多重叠之处,虽然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但俄罗斯传统上把中亚地区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不愿意接纳其他国家在这里扩张影响力。因此,如何发展好中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寻找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之间可行的契合点,使之共同成为推进亚欧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引擎,这是摆在中俄面前亟待破解的难题。
(三)日本实施“丝绸之路外交”战略和搅局南海围堵中国
1997 年, 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提出 “丝绸之路外交”战略,该战略把中亚及高加索八国称为“丝绸之路地区”, 并把这一地区摆在日本外交战略中的重要位置。2004 年,日本推动设立了“中亚+日本”对话机制,这标志着日本同中亚国家的交往联系开始朝着常态化、多边化与全方位方向不断发展。日本推行“丝绸之路外交”战略的主要意图在于:在毗邻中国的地区培养“亲日国家”,谋求在中亚和高加索这个世界战略要地站住脚跟, 形成对中国的战略遏制;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进口方面牵制中国,延缓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同时对上海合作组织发展也形成牵制。日本将中国的发展视为其实现政治军事大国野心的最大绊脚石,企图搭乘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顺风车,将日美同盟的干预范围扩大至南海,拉拢与中国存在争议、对中国存有疑虑的越南、菲律宾、印度等国家共同遏制中国,以实现其主导亚洲事务、抢夺海洋权益、围堵中国发展的目的。2014 年 6 月 11 日,“日本国会众议院外务委员会就南海问题通过一项决议案, 指责中国在西沙群岛进行石油钻探活动加剧紧张局势, 声称日本不会容忍中国单方面以实力谋求领土和海洋权益,并要求日本政府加强与美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共同敦促中国遵守国际法。”[14]日本是一个典型的麻烦制造者, 其上述行为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带来严重威胁和挑战, 破坏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合作关系,影响了南海正常的航运安全,损害了中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
(四)国内省市争打丝绸之路牌引发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
国内各相关省市为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抢占发展先机,纷纷做规划、争地位、要政策,力求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定与支持,期盼在这一国家战略布局中争得一席之地。但目前,“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整体规划尚未出台,各省市“自弹自唱”的规划中难免出现区域功能定位趋同、产业结构布局重叠、同质化无序竞争的弊病。仔细分析各相关省市的功能定位和规划设计, 就不难发现许多重复和雷同之处。从各地提出的口号来看,陕西、河南、重庆争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福建、江苏、浙江、广东争抢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从各地开通的连接亚欧的国际货运专列来看,西安、重庆、连云港、郑州、成都、武汉、义乌等城市相继开通了类似专列,有“长安号”、“渝新欧”、“新亚欧大陆桥”、“郑欧”、“蓉欧”、“汉新欧”、“义新欧” 等国际铁路货运专列往返于中国与欧洲之间,但这些专列大都面临着始发地货源充足、返回地货源匮乏的困境,甚至出现“空担”现象,造成巨大资源浪费。
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现途径 “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各国要团结互信、合作共赢,将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努力打造亚欧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福祉,共创丝绸之路新辉煌。
(一)中国和中亚南亚国家、俄罗斯、欧盟国家共同建设 “一带一路”,形成亚欧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大格局 中国同中亚、南亚国家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应以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坚持世代友好,做和谐和睦的好邻居;坚定相互支持,做真诚互信的好朋友;加强务实合作,做互利共赢的好伙伴。中国和俄罗斯要加强在联合国、20 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东亚峰会、亚信峰会等框架内的合作, 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双方要积极寻找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和欧亚经济联盟之间可行的契合点,推进油气、核能、电力、高铁、航空、通信、金融等领域合作,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建设。中国和欧盟国家“要从战略高度看待中欧关系,将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结合起来,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为中欧合作注入新动力,为世界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15]中国和欧盟国家要做和平伙伴,带头走和平发展道路;做增长伙伴,相互提供发展机遇;做改革伙伴,相互借鉴、相互支持;做文明伙伴,为彼此进步提供更多营养。
(二)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建设 “一带一路”, 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中国和东盟国家要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一是坚持讲信修睦。双方应真诚相待、友好相处,不断巩固政治和战略互信,在对方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支持。二是坚持合作共赢。双方应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进一步提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水平, 努力发展好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伙伴关系。三是坚持守望相助。双方应树立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新理念,对中国和一些东南亚国家在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方面存在的分歧和争议,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四是坚持心心相印。双方要促进青年、智库、议会、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等的友好交流,夯实双方合作的民意基础,增进人民了解和友谊。(三)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不断深化中阿战略合作关系
目前, 中阿都面临着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使命和挑战,需要双方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规划中阿关系未来发展,不断深化全面合作。一是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商,就是集思广益,好事大家商量着办,使„一带一路‟建设兼顾双方利益和关切,体现双方智慧和创意。共建,就是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双方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持之以恒加以推进。共享,就是让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中阿人民, 打造中阿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16]二是要做好顶层设计。要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促进资源要素在中阿之间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三是要深化合作论坛建设。依托合作论坛支点,增进中阿传统友谊,加强政策沟通,深化务实合作,不断开拓创新。(四)中国国内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宏伟的国家战略,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国家相关领导部门要尽快制定整体规划和具体实施蓝图,明晰沿线各省区市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资源整合等重大事项,加快形成区域产业协同融合、资源互补共享的良好发展格局。二是要加强道路互联互通。内陆城市要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发展多式联运,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 同时要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三是要加强产业对接合作。西部地区要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 把扩大向西开放与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结合起来,同时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动国内产业与国外产业对接合作。综上所述, 中国梦与世界梦始终相通。曾经驼铃声声、舟楫络绎的丝绸之路,正在重现活力、大放光彩。“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各国人民只要团结互信、互利共赢,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就一定能够共圆丝绸之路新梦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 6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29(2).[2]高虎城.深化经贸合作共创新的辉煌[N].人民日报,2014-07-02(11).[3]龚雯,田俊荣,王珂.新丝路:通向共同繁荣[N].人民日报, 2014-06-30(1).[4]杜尚泽,郝洪.习近平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举行会谈指出深化中哈战略合作大有可为[N].人民日报,2014-05-20(1).[5]杜尚泽,赵成.习近平会见巴基斯坦总统[N].人民日报, 2014-05-23(1).[6]赵明昊.习近平会见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N].人民日报, 2014-06-11(1).[7]关于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N].人民日报,2014-04-01(2).[8]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N].人民日报,2014-06-06(3).[9]赵正永.向西开放:西部大发展的新机遇——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N].人民日报,2013-10-29(7).[10]冯瑾,姚彤.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在乌开幕[N].新疆日报,2014-06-27(1).[11]卢吉平.“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蓝图出炉[N].甘肃日报,2014-05-23(1).[12]陈武.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共建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N].人民日报,2014-01-15(7).[13]赵华胜.美国新丝绸之路探析[J].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5.[14]华益文.日本搅局南海祸心昭彰[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06-13(1).[15]杜尚泽,许立群,刘歌.习近平同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举行会谈[N].人民日报,2014-04-01(1).[16]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