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情往来不能逾越纪律底线
人情往来不能逾越纪律底线
近年来,以人情往来为借口实施腐败和试图以人情为自己贪腐开脱罪责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落马官员更是直言,自己是被人情所击倒。
人情人情,人之常情,人在情感的“驱动”下互相往来体现温暖,无可厚非。但如果人情越过党纪国法的底线,就会成为官员人生路途上的绊脚石。
给违纪行为披上“正当”外衣
在普通人的生活中,节假日、红白事亲朋好友间互送一点儿礼品聊表心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然而在官场,这样的人情极易被异化成一种“投资”,夹杂着权、钱、利的纠葛。
“谁送礼了领导不记得,谁没送领导记得”,民间流传的一句话,形象地反映出不良政治生态下送礼收礼双方的微妙心态。更有人坦言,“送礼并不是直接有所求,而是旨在培养关系,维系情感,在将来某个‘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一些商人经常在逢年过节邀请官员到宾馆酒店聚会,以此作为“联络感情”的平台;有的是以单位的名义互相宴请,在欢聚一堂中,增进“友谊”,期望“彼此关照”;更多的则是在节日前后,下级向上级赠送土特产、购物卡、高档礼品,等等。
为了规避惩处,送礼者一般不会与官员之间进行赤裸裸的钱权交易,而是将年节和文化习俗渗透到送礼行为过程中,给不合法的贿赂行为披上所谓的正当人情往来的外衣。
人情往来越来越成为一种专门针对官员以及公职人员行贿的隐形手段,方式多种多样,让人防不胜防。
如为“雅好”官员量身定制金玉雕刻、古董字画等高档礼品;请爱“写两笔”的领导题字,赠以丰厚润笔费;以学习教育的名义,出高额费用邀请喜欢“讲两句”的官员讲课等,不一而足。
在不正当人情往来中,除了正面进攻外,请托者还会采取侧面迂回的方式,对官员的身边人进行人情笼络。有的把房子、汽车之类的贵重财产以超低价卖给官员的亲属,或者让官员的亲属等身边人挂名吃空饷,这些财产性收益手段由于具有一定隐蔽性,容易为不正当人情往来披上“合法”外衣。
请托之间腐败暗生
不正当人情的杀伤力在于其持续的攻击性,带着“不良企图”的人情往来往往并非一次性的,而是重复性、不间断地进行。
在人情社会中,一旦接受他人的宴请、礼物和礼金,便意味着欠了人情。如果没有回报对方,大多会被视为不讲人情或不通人情。
当陷入变味人情关系中的官员无法以同等钱物回报请托者时,公权力自然就会成为偿还人情的砝码。而通过这一次次的欠与还,官员与请托者之间便会形成稳固的“情感纽带”,当交往之间的小事小情变了味,就会演变成贪污腐败的大事。
一些原本不愿跑关系、搭天线的官员,担心不跑不送被视为另类,错误地认为“送了未必能看出效果,但不送立马就有后果”,也加入到跑关系的队伍中。还有的官员觉得“过去年年跑送,今年突然不去了,总觉得欠了人家什么……”同时又担心“你不跑别人跑,自己不是吃亏了吗?”
对于变味的人情,作为旁观者自然不难明辨,但作为身处其中的当局者,要在特定情境中作出正确选择,绝非易事。
如果官员不讲原则只谈人情,不但会混淆公与私的界限,更会引发跟风效仿,从而带坏政风民风,将原本正常的人情往来异化为权钱交易、私相授受的潜规则。
给“软交往”定下“硬原则”
正当的人情往来无可厚非,但在官场中,很多请托者借着“人情往来”之名而行“权钱交易”之实,而对方也顺势在人情的幌子下迷失自我。
因此,破除人情腐败,让人情往来脱离功利性,回归“人情味”,关键是重塑人情本身的情感交往属性。
十八大以来,从严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到狠刹“四风”,纪检监察机关持续加大对违规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在党风趋于清明的当下,人情往来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一些地方针对党员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出台了相关规范文件,包括宴席桌数、礼金数额、迎送车辆规模、宾客邀请对象和人数等都有相关限制。对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有了硬性规定,官员不再为此类礼尚往来而烦恼。类似的规定,无疑是在渐渐厘清礼与贿、情与法之间的界限。大多数官员找回节俭的“传家宝”,红白事低调节俭地办了。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也对人情往来开列了“负面清单”:一是不能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特定关系人的礼品、礼金”。二是不能收受“明显超过正常礼尚往来的礼品、礼金、消费卡等”。三是不能借机敛财。
人情往来应该是发自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行为,自愿付出的是个人辛勤劳作赚来的钱,而不是公共资源。当然,即使是自己花钱,当怀着不正当目的时,人情就异化了。
对于官员而言,情谊再浓,不可越纪;往来再密,不可违法。身为人民公仆,不可没有人情味,但更不可没有原则性。这既是从政者立身处世的根本所在,也是政治生态得以净化的希望所在。
此外,根治借人情往来行腐败之实还需要长效的制度坚守。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要在思想和行为上拧紧发条,尤其对那些手上掌握公权力和公共资源的人和部门,需要拉紧思想的缰绳,扎紧制度的笼子,让异化的人情在阳光下无处藏身。另一方面,对请托者也要提高其行贿的成本。通过加强处罚行贿行为的法律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社会行为规范和执纪执法界限、让行贿者付出应有代价。
第二篇:坚守底线——《逾越底线的代价》观后感
坚守底线
季晨曦
近期,通过观看《逾越底线的代价》记录片,许多感想悠然而生。最先想到的是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个老锁匠想把开锁的手艺传下去,就精心挑选了两个徒弟,分别去开两个保险柜,大徒弟只用5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小徒弟却用了20分钟,旁人都认为大徒弟稳操胜券。不料老锁匠却问:“保险柜里有什么东西?”大徒弟说:“师傅,柜里装的都是钱!”小徒弟说:“师傅,我只顾开锁,里面有啥我没看。”听罢此言,老锁匠郑重宣布小徒弟为开锁传人。大徒弟不服气,老锁匠说:“一个合格的锁匠,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它念。” “心中只有锁”,是锁匠的职业道德,也是其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作为锁匠,若稍有贪心,开锁入室或打开保险柜,取钱易如反掌,那样做只会身败名裂、害人害己。由此看来,“底线”实质上是由一系列成文或不成文的社会规范组成的约束体系,除了共性的社会文明底线外,不同人群、时间、地域、职业的底线要求有所不同,有的底线要求存在于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中,有的存在于道德意识、社会舆论中。一个人如果忘却底线,就会丧失理智和做事的准则;一个社会如果底线失守,就会导致社会乱象横生。
对于我们基层民警来说,底线就是要认真对待你的工作,并用正确的态度去履行你的职责,去对待你的所有社会关系,把民众的利益和生命放在首位,要坚持真实、真切的人生准则,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是立身做人、做事的底线。底线也是红线,就是规定我们在法律和纪律的范围内活动,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头脑一定要清醒。一句话,国家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遵守法律法规、党纪条规,决不能干违法违纪的事。所以说,做国家工作人员要甘于清贫、耐住寂寞,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因此,人生中我们必须坚守好两道防线,一是思想道德的“低压线”,在复杂的社会条件下,时刻记住自己是一名国家工作人员,要经得起各种诱惑,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固本守节。二是党纪国法的“高压线”。这是防止腐败的底线,无论如何也触动不得,否则不仅会个人身败名裂,单位、家庭也都要受到伤害。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守住底线,要从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做起,防微杜渐;守住底线,要经常用社会的道德、国家的法律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守住底线,还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学会知足常乐,习惯过清贫和寂寞的日子,不浮躁、不攀比、不抱侥幸心理。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外界有太多的诱惑,世人是如此的追利,要想抵御住物欲的侵蚀,做一个清清白白的人,就要不断加强学习,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加强自律意识,强化服务意识。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修行,懂得用自己的道德能力,去控制、疏导并转化自己的感情和欲望,保持内心世界的光明与纯净,存天理而去人欲,抱朴守一,坚守底线。
第三篇:人情往来庸俗化的根源01
人情往来庸俗化的根源
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是人情社会,礼尚往来,早已成为一种社会习俗。平心而论,居家过日子,正常的礼尚往来,必要的迎来送往,本在情理之中。但问题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子过寿、升学乔迁等人情消费名目繁多,消费数额水涨船高,成为一些人借机敛财的手段,甚至形成以金钱多少称量人情轻重,以礼品贵贱衡量关系亲疏的庸俗人情观念。
更值得注意的是,人情风还蔓延到行政及事业单位领域,异化为国家工作人员公然持公权讨面子、徇私情,作交易、搞寻租。譬如:上级领导、熟人朋友办事时,笑脸相迎、速办速结,甚至作小动作、打擦边球;而普通群众、陌生人办事时,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甚至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诸此种种,不仅不利于营造和谐的干群关系,更不利于推进当前廉洁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特别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各地领导干部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之风虽有所收敛,但如云南省昭通市一贫困县干部葬父、收到礼金数十万元,湖南某干部为儿子办婚宴、“20辆警车助阵,百万礼金入囊”,萧县县委书记毋保良10年中收礼1000多次、非法收受他人1900万余元财物等事件仍见诸报端网络。
无风不起浪。纵观当前庸俗人情风泛滥成灾乱象,我们认为原因有四:
一是面子观念驱使。中国人好面子,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越是经济相对有差距、地位相对有悬殊的人,越怕被人瞧不起,所以就处处到,场场到,不差事,不差钱。大凡收到请柬或邀请者,虽心中不悦甚至是反感,但都碍于情面,脸面上还要装成高高兴兴的样子去随份子或者还人情。
二是攀比心理作怪。攀比心理是国人的劣根性之一。为了证明自己更出色、更优越,个体之间往往在学习优劣、政绩大小、排名先后、钱多钱少、富裕程度上比,甚至比一切可比或不可比的东西。在人情交往上,体现在琢磨各种由头请了送、送了请,轮流坐庄,没完没了;在人情债偿还上,体现在你对我投之以桃、我对你报之以李,层层加码,乐此不彼。
三是借机敛财蔓延。遇上婚丧嫁娶事宜,邀请一些亲戚朋友聚在一起把事情办好,本无可厚非。然而,领导干部借子女升学、乔迁新居、老人生日等乱发请柬、大摆宴席、借机敛财,甚至在广大农村地区上行下效,掀起一波又一波大摆宴席的歪风,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助长了这些庸俗人情风的滋生和蔓延,损害了党风政风和廉政建设,败坏了社会风气。
四是腐败推波助澜。人情债恶性循环,很多干部跟着庸俗走,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庸俗人情风的推手。绝对的权力,容易导致绝对的腐败。不同岗位的领导,都或多或少地握有一定的权力,极容易在庸俗人情风中进行权力寻租,尤其是那些权微言轻的干部,在面对着手握自己升降荣辱命脉的领导干部呼唤时,如果别人去了而自己不去,日后难免被穿小鞋、被找麻烦,最后只能选择随波逐流。而一些行贿者更打着人情消费的旗号,打着朋友来往、交流感情的幌子,大行行贿之风,甚至做到怀揣公款送人情的地步。
第四篇:变质的人情往来
变质的人情往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一直讲究礼尚往来,千百年来,礼轻情义重、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样的传世佳话更是不胜枚举。然而不幸的是,在历史的演变中,人情和礼义也经常出现“基因变异”,导致人情变味,礼义变质。
国人因为讲究人情往来,一些人便充分利用这一“文化传统”做足文章,以人情往来作为掩护,把请客送礼,包括贿送钱物,作为“投资”——既是不折不扣的“物质投资”,又隐藏着“感情投资”。从近年来中纪委查处的案件来看,人情往来中的腐败行为中的行贿者,有的利用节日的人情往来淡化“办事”目的,有的以节日“小意思”而图日后“钓大鱼”,有的还走“迂回”路线,在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身上“下功夫”„„于是,人情往来变质成了腐败。
古人云:“来而不往非礼也”,人情往来应该是有往有来,是自愿的,而非无奈甚至是强迫的。但是在权力“无往而不胜”,尤其是资源被政府高度垄断的现实情况之下,某些人为了取得这些稀缺的资源,便需要领导帮忙。这时候,人情往来往往是往而不来,人情往来只是幌子,或者更直白地说,表面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实质上却是被领导“逼”出来的,包括那些看起来风风光光的公务人员和商界老板。尤其是对那些“一言九鼎”的“一把手”,辖区内的政商人物,都纷纷“展开”人情的“往而不来”。
人情往来,因为戴着“人情”的帽子,便常常显得“温情脉脉”。然而,这种变异的人情,往往会“逻辑”地推导到出非常可怕的后果:有人情,就有关系;有关系,就有商量;有商量,就有变通;有变通,政策、制度乃至法律就会“打折”。所以,这种人情往来,实质就是利益交换、权钱交易。
当然,人情往来的最大“妙用”是与赤裸裸的权钱交易不同,是属于包裹着脉脉温情的“糖衣炮弹”。然而,不少领导干部就是倒在这样的“糖衣炮弹”之下,腐败分子往往就是从收受“人情往来”式的节礼一步步走向堕落深渊的。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则是“充分”地利用人情往来这个幌子,乐此不疲并肆无忌惮地受贿敛财。
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就是要制止这种现象。而习总书记也曾指出,“‘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他在辽宁考察时又强调,重大节日期间,是对干部作风的重要检验,要坚决刹住公款送节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和奢侈浪费。如果刹住了这样的不正之风,也就能够有效遏制人情往来中的腐败。
当然,除了出台规定、颁布禁令,从长远来看,还需着力于制度建设,构建长效监督机制。最关键的还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通过健全权力的分解制衡机制,推进决策的民主、公开,规范职权行使过程,防范公权力私人化;通过完善党纪法规,加大对行贿者、受贿者的惩处力度;同时,从源头上约束并管好公共财政,更加科学地编制财政预决算、详细地公开财政预决算,自觉接受公众舆论的监督。只有通过这样的体制机制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地“挤压”权力的可操作空间,杜绝“人情往来”与“权钱交易”之间的灰色地带,有效遏制并努力消除人情往来中的腐败。
第五篇:坚守纪律底线
坚守纪律底线、培养高尚情操
——专题学习讨论心得体会
董立新
底线是事物质变的分界线、做人做事的警戒线,不可踩、更不可越。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意识,时刻牢记越过底线的严重后果,始终警醒自己坚守底线。近日,习近平在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明确要求党员干部要坚守法律底线、纪律底线、政策底线、道德底线。
“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作为党员干部必须率先垂范,当好标杆,做好为民务实清廉的表率。明底线、守底线是党员干部修身正德、干事创业的必修课。如何做好合格党员干部,当好表率,关键要牢守习总书记提出的四条底线,牢记心间,心行俱守,服务百姓。
要坚持法律底线,做学法守法的表率。习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党员干部首先要学法,除了看懂熟知法律的条文,最关键的是要领会法律的精髓,服务于工作。要带头守法信法,维护法律的权威,时刻秉承依法律己的理念,做到法不允许不可为。要当好标杆,自己守法信法是前提,关键要带领身边人树立爱法信法的理念,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要坚持纪律底线,做清正廉洁的表率。纪律是纲,规矩是线,党员干部切勿乱了纲常,触了底线。要认真学习《准则》、《条例》,做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的表率。公生廉廉生威,作为党员干部心中要时刻有廉洁意识,时刻秉承为民服务的理念,时刻摒弃“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行事陋习。要严以律己,规范自己的言行;要严以修身,提升自我的纪律意识、规矩意识;要严以用权,坚持用权为民,心存敬畏。
要坚持政策底线,做向党看齐的表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的理论、意志、主张在治党治国、执政理政上的具体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旦确立,服从和执行就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党员干部要坚持政策底线,做到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要牢固树立看齐意识,时刻做到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决杜绝本位主义,时刻从严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从实遵守为民服务的理念,脚踏实地做好中央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
要坚持道德底线,做品德高尚的表率。道德高尚是为人之本,作为党员更应当坚守道德底线,做品德高尚的表率。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方能平天下,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持好家,为好官,心系百姓,治国安民。党员干部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时刻用道德规范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同时,党员干部还应当有官德,要时刻秉承“为民服务”的理念,为民做实事、做好事,才能真正赢得百姓的支持和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