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人情往来中送礼现象的调查报告
关于人情往来中送礼现象的调查报告
2012年8月20日
关于人情往来中送礼现象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礼”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无论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或问候祝福,送礼作为一种沟通 感情、促进交流的方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与欢迎,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礼尚往来”也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兴起、商品经济的繁荣无一不在悄悄地影响着礼文化。当今的送礼现象在家庭生活中占有怎样的比重?人们对送礼持什么样的态度?不同的职业、阶层,送礼现象有怎样的不同?针对这些问题,今年七月份洛阳师范学院的一批同学组织社会实践,针对人情往来中的送礼现象进行了调查,虽然这些调查资料不够充分,调查结果和分析也可能不太准确,但它们确实代表了一部分的社会情况,希望这份调查报告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关于当今社会中送礼现象的相关信息,让大家对我们的送礼现象有更深的认识,从而对以后的送礼行为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问卷情况
见附录一
本问卷共发放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0份。
调查范围以洛阳为主,调查对象分为三类,农民、城镇工薪阶层(包括医生、教师、工人等)、城市居民。其中农民24份,工薪阶层56份,市民30份。
三、数据统计和分析
1.每年的家庭收入
调查显示,24位被调查的农民中近一半每年的收入大致在3000元到5000元;工薪阶层与市民则60%以上每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上。
2.送礼对家庭经济的影响
统计结果显示,三类调查对象一半以上的家庭每年送礼次数在5~10次,每次送礼的花费也基本上一半都在50~100元,但相对之下,市民的送礼次数要多些,其1/5次数在10次以上(工薪阶层不到1/6,农民仅占1/12),其花费也要高些,近1/2每次送礼花费在100元以上。根据这些,在被调查的所有对象中,60%的人感到每年的送礼会对家庭造成一点压力;表示完全没有压力的占到20%,其中市民就占到一半以上;表示很有压力的不到总人数的20%。可以看出,送礼已成为当今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未对家庭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但其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3.人们对送礼的看法
在调查的总人数中,大多数对礼尚往来表示支持,要么
就是无所谓,而反对的不到4%,大家普遍都认为送礼是有必要的。在送礼时,60%以上都是随大流的心态;送礼不求多但不能比别人少的占到20%;表示只能比别人多不能比他人少的不到总人数的5%。对于争相送礼、互相攀比这一现象,50%的人知其害但仍随大流,自觉抵制的不到20%。可见送礼文化是根深蒂固的,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行为,争相送礼、互相攀比的现象也存在,但人们已视之为正常现象。
4.人们送礼的自愿度
调查显示,在送礼时,110位调查对象中表示送礼都是自愿的不到4%;市民中大部分愿意送的将近占其总人数80%;工薪阶层中大部分愿意送的和只有一小部分愿意送的各将近占其总人数的50%;农民中大部分愿意送的不到其总人数的40%,而全都出于无奈的占到总人数的1/3。由此可见,虽然大家认为送礼是有必要的、很正常,但在送礼时却存在着有一部分是不愿意送的现象、对送礼存在无奈的状态,这一点农民表现的尤为强烈。
5.选择礼品时考虑的因素
对于所送礼品,大部分人考虑的是心意,其次是实用性,然后是价格,考虑档次的不到总人数的9%。可见人们送礼还是以心意和实用为主。
6.关于送礼的一些风俗习惯
大部分都表示没有特殊的习俗,只是礼尚往来而已;送礼多是在节日,如春节、中秋、国庆等,红白喜事也要送礼;大家越来越注重送现金,较方便;送的太少拿不出手,不求比别人多,不能比别人少;送礼送双、吉利吉祥; 送礼时往往根据关系亲疏远近来决定礼品或是礼金的轻重,根据对方送礼的轻重来回送对方,可见送礼确实是维系人们之间关系的纽带。
四、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综合以上的数据统计我们可以看出,送礼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牵动着家庭经济状况的一根链条,不同身份的人在送礼方面既有相似特征又有不同之处,大致呈现出以下几种情况。
(一)普遍现象 1.送礼“水涨船高”
农民、工薪阶层、市民,随着收入的增长,在送礼上也表现出“水涨船高”的现象。相对而言,市民的送礼次数较多,花费也较高,工新阶层也不示弱,农民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一点。由于送礼习俗源远流长,始终占据着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因此送礼对家庭所造成的压力也一直存在,无论何阶层,这种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但人们并没有发现它的威胁性,因此平常视之。
2.送礼重“心意”
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尽管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买东西也较多讲究档次了,但在送礼上还是较尊重对方的喜好,送适合、对方需要的礼品,而不是过多讲究价格和档次,这对于当今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很大促进作用。人们在送礼时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礼品或礼金的轻重实际上也是对“心意”的看重。
3.存在争相送礼、互相攀比的现象
根据上面调查分析,人们对送礼大部分持随大流的心态,但送礼不求比别人多、不能比别人少的也占一部分,并且大部分人都知道互相攀比的危害但仍随大流,可见送礼已不是单纯的礼尚往来,还掺杂了身份、面子等因素。这一点在市民中的表现较明显,争相送礼、互相攀比占其总人数近1/4,工薪阶层中这种现象也露出头角,可见这种社会现象也不容忽视。
(二)个别问题 1.收入差距问题
首先是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从调查中我们可知工薪阶层、市民的年收入一半以上都在10000元以上,而农民的年收入近一般都在3000-5000之间,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只占到其总人数的1/4。
其次是工薪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调查显示,在收入上,工薪阶层的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占其总人数的60%
以上,年收入3000-5000元的占其总人数的20%以上,而中间收入6000-9000的则不到10%,可见工薪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2.送礼自愿度受到怀疑
调查显示,人们虽然支持礼尚往来,认为送礼有必要,但在送礼时的自愿度却并不是百分之百,只是大部分愿意送或有一小部分愿意送。而农民则表现得尤为特别,其大部分愿意送的不到农民总人数的40%,而其1/3表示送礼时全出于无奈。从这些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送礼行为和心理存在着矛盾状态,农民的送礼意识尤为淡薄,虽然近年来农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提高,其送礼次数和花费也不算少,但由于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以及接受文化程度不高的原因,在送礼时存在勉强、自私、狭隘的心态,没有真正体会到礼尚往来的内涵,只是停留在保持传统、维护面子的表面上。
五、建议
1.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扶植力度以利于农民增收,改善生活,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缩小农民与工薪阶层、市民等的收入差距。
2.在工薪阶层中,正确处理好收入与分配的关系,完善企业工资制度,保障工人的合法权利,维持社会公平正义。
3.在农村加大精神文明建设,设立图书馆、文化中心等场所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已形成良好认知,纠正送礼时的不
健康心态。
4.加大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力度,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节日、风俗,端正送礼态度。同时加大素质文明教育,增强人们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的意识,做到适可而止,不互相攀比。附录一
有关人情往来中送礼现象的调查
中国的“礼”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其中“送礼”这一现象也是自古有之,司空见惯。您对这一现象有何感想呢?请您结合自身实际对下列问题做出选择。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调查员:______
调查时间:______
您的职业:______
1、根据您的家庭收入状况,您认为每年的人情往来花费会对您的家庭造成压力吗?
A、完全没有压力
B、有一点压力
C、很有压力
D、其他
2、您在送礼时持什么心态:
A、不求比别人多,不能比别人少
B、只能比别人多,不能比别人少 C、随大流
D、其他
3、针对争相送礼,互相攀比这一现象,你会:
A、自觉抵制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
B、知其害处,但仍旧随大流 C、认为这一现象很正常
D、其他
4、这些礼都是您发自内心想送的吗?还是由于其他原因不得不送?
A、全都是自愿送的 B、大部分愿意送 C、只有一小部分愿意送
D、全都是出于无奈
5、您对送礼这一现象的看法是:
A、支持
B、反对
C、有必要
D、没有必要
6、您认为家里每年在人情往来上一次需要多少钱?一年几次?
A、20—50元
B、50—100元
C、100元以上 A、5次以下
B、5—10 次
C、10次以上
7、您每年的家庭收入大概是多少钱?
A、3000——5000元
B、6000——9000元
C、10000元以上
8、在购买礼品时您考虑最多的因素是?
A、价格
B、实用性
C、心意
D、档次
9、您支持礼尚往来吗?
A、支持
B、反对
C、无所谓
10、您家乡关于送礼方面的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人情往来,整改措施
篇一:人情往来庸俗化的根源01 人情往来庸俗化的根源
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是人情社会,礼尚往来,早已成为一种社会习俗。平心而论,居家过日子,正常的礼尚往来,必要的迎来送往,本在情理之中。但问题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子过寿、升学乔迁等人情消费名目繁多,消费数额水涨船高,成为一些人借机敛财的手段,甚至形成以金钱多少称量人情轻重,以礼品贵贱衡量关系亲疏的庸俗人情观念。
更值得注意的是,人情风还蔓延到行政及事业单位领域,异化为国家工作人员公然持公权讨面子、徇私情,作交易、搞寻租。譬如:上级领导、熟人朋友办事时,笑脸相迎、速办速结,甚至作小动作、打擦边球;而普通群众、陌生人办事时,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甚至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诸此种种,不仅不利于营造和谐的干群关系,更不利于推进当前廉洁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特别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各地领导干部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之风虽有所收敛,但如云南省昭通市一贫困县干部葬父、收到礼金数十万元,湖南某干部为儿子办婚宴、“20辆警车助阵,百万礼金入囊”,萧县县委书记毋保良10年中收礼1000多次、非法收受他人1900万余元财物等事件仍见诸报端网络。无风不起浪。纵观当前庸俗人情风泛滥成灾乱象,我们认为原因有四: 一是面子观念驱使。中国人好面子,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越是经济相对有差距、地位相对有悬殊的人,越怕被人瞧不起,所以就处处到,场场到,不差事,不差钱。大凡收到请柬或邀请者,虽心中不悦甚至是反感,但都碍于情面,脸面上还要装成高高兴兴的样子去随份子或者还人情。
二是攀比心理作怪。攀比心理是国人的劣根性之一。为了证明自己更出色、更优越,个体之间往往在学习优劣、政绩大小、排名先后、钱多钱少、富裕程度上比,甚至比一切可比或不可比的东西。在人情交往上,体现在琢磨各种由头请了送、送了请,轮流坐庄,没完没了;在人情债偿还上,体现在你对我投之以桃、我对你报之以李,层层加码,乐此不彼。
三是借机敛财蔓延。遇上婚丧嫁娶事宜,邀请一些亲戚朋友聚在一起把事情办好,本无可厚非。然而,领导干部借子女升学、乔迁新居、老人生日等乱发请柬、大摆宴席、借机敛财,甚至在广大农村地区上行下效,掀起一波又一波大摆宴席的歪风,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助长了这些庸俗人情风的滋生和蔓延,损害了党风政风和廉政建设,败坏了社会风气。
四是腐败推波助澜。人情债恶性循环,很多干部跟着庸俗走,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庸俗人情风的推手。绝对的权力,容易导致绝对的腐败。不同岗位的领导,都或多或少地握有一定的权力,极容易在庸俗人情风中进行权力寻租,尤其是那些权微言轻的干部,在面对着手握自己升降荣辱命脉的领导干部呼唤时,如果别人去了而自己不去,日后难免被穿小鞋、被找麻烦,最后只能选择随波逐流。而一些行贿者更打着人情消费的旗号,打着朋友来往、交流感情的幌子,大行行贿之风,甚至做到怀揣公款送人情的地步。篇二:教育实践活动个人整改措施
个人整改措施
(2014年9月1日)
xx镇党委、纪委书记 xxx 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的部署要求,针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结合谈心谈话和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大家所提意见,现制定如下整改措施:
一、查摆问题情况
1.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方面
(1)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坚决、不彻底,对科学发展观和深化改革认识不到位。与实际工作结合欠缺,在牵扯全镇大局问题上责任意识不强。在制定工作计划目标上,没有从有利于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面去考虑,没有从综合性、协调性、创新性等方面去统筹考虑,不能将局部利益与全镇利益相统一。
(2)工作中不能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党委会议时发言不主动,对镇里工作不能积极建言献策,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自我批评不深刻,批评别人时不疼不痒,达不到批评的目的和效果。
(3)党风廉政建设抓得不紧,缺乏对党风廉政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深刻认识,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政策落实不到位。
(4)党内生活重要性认识不深刻,对党的组织生活抓的不紧,特别是“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工作重视不够,参加民主生活会议时,汇报成绩多、汇报困难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少。
(5)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差,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等中央精神不深刻、不透彻,认识上有待提高,行动上差距还较大,是非观念、党性观念不够坚定。2.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方面(1)调查研究不深入,不愿意到困难较多、问题复杂的村去,主要靠听取部门和村里的汇报,亲自去了解和掌握的少,影响了自己对一些工作的正确判断和决策。
(2)精简会议不彻底,不能按上级精简会议的要求执行,不能到分管部门了解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能彻底解决,习惯于以会议落实会议。
(3)改进文风不到位。文件起草、调研报告穿靴戴帽多,形式上讲究创新,而内容缺乏针对性。在工作中,出了考核方案出办法、出了办法出细则,开了调度会开现场会、开了现场会开协调会情况。
(4)改进新闻报道力度欠缺,存在关注重点、亮点报道宣传多,关注领导、会议的多,关注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困难和问题少。
(5)廉洁从政不到位,在公务接待中存在讲排场、铺张浪费的现象,在迎接上级检查或接待重要客人时,存在超标准接待现象。3.形式主义方面
(1)学风不实,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够。政治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不高,除了参加镇里安排的学习外,很少自觉地抽出时间系统学习政治理论,存在以干代学的现象。
(2)重部署、轻检查,抓落实不够。安排工作时,习惯于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有时存在照转照抄、生搬硬套的现象。
(3)工作中注重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对总体工作重视不够,对涉及长远利益的、需要扑下身子做耐心细致的基础性工作重视不够,思想观念还不适应跨越式发展的新要求。工作中考虑上级抓什么就干什么,领导关注什么就抓什么,为了迎接检查搞了一些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4)急于求成,重显绩、轻潜绩,“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问题。工作时抱着明显的“功利”色彩,想尽快做一件事情来凸现,炫耀自己的本事,没有认真摸索事情的发展规律。
(5)检查考核多的现象依然存在。工作中参照县里的规定,制定了多项对村的考核方案,内容多,实用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考核内容与实际结合不强,也不能展现各村实际成绩。(6)为创新而创新、重亮点、重典型,轻面上工作,对于重点工作重视,对日常业务工作不够重视,对大项目好项目工作态度积极,对一些小项目深入调研不够。4.官僚主义方面
(1)脱离实际,不实事求是。主动帮助研究落实方案、协调解决问题少,深入到村调查研究不够,带着问题、解决问题的调研更少,联系群众面不够宽,对基层情况了解不是非常透彻,没有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2)与群众面对面少,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牢。真正与群众坐下来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少,对群众身边的一些问题关心不够,不能设身处地的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3)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不一致。领导安排、上级交办的工作立说立行,很少为基层着想。存在急于求成、操之过急,一味压任务、压担子现象,习惯当二传手,怕承担责任,担当意识不够。(4)作风不民主,研究工作不够,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集体研究问题时发言不够积极,站在分管工作的角度考虑问题多,站在全镇的角度考虑问题少,干事情作决策,没有设身处地当好百姓知心人。工作急于求成,不善于听取意见。工作中有时不按制度办事,发挥整体作用不够,对一些新的政策理解不透,学习不深,在处理农村干部过程中,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纪律处分。
(5)工作方法简单,批评人不注意方式方法。与同志们主动沟通交流少,安排工作多,调动积极性少,个别部门沟通多,一般部门沟通少,导致对有些工作掌握的不够全面。工作上只要结果,不问过程,批评人不注意场合和方式方法。
(6)习惯于别人抬轿子、吹吹捧捧。认为进班子时间比较长,资格比较老,工作和生活中不愿听批评的声音,听到别人夸自己心里很舒服,有居功自傲的感觉。5.享乐主义方面(1)作风不实,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够。在对照先进、无私奉献上做的不够,存在着作风不实,安于现状。在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难点重点问题,满足于用现有的常识和见解去解决,缺乏新方法、新思维,缺乏强劲的工作动力。
(2)等靠思想重,缺乏担当精神。对工作存在畏难情绪,面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也产生过“等一等、缓一缓、拖一拖”的想法。干工作因循守旧,平推平拥,缺乏从实际工作中总结提炼创新的意识。
(3)工作标准不高、自我满足问题。业务工作要求标准低,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存在应付现象。(4)当太平官,求稳怕乱。存有“宁愿不干事,也不愿一干就出事”的思想,一旦引起上访,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让领导觉得自己没有驾驭能力,对存在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关注的少。(5)工作中存在原则性不强、老好人的思想。工作中从感情上出发,有时不合理的要求也尽量满足部门人员,总是“好好好、是是是”,没有原则性。6.奢靡之风方面(1)艰苦奋斗的意识淡化。随着现在条件和环境的改变,认为自己任劳任怨干了二十多年了,自己休息清闲一下,让年轻同志多干、多锻炼一下。
(2)要求不严、铺张浪费。公务接待中碍于情面,过于重感情,存在超标准现象。
(3)公私不分,人情往来庸俗化。有时候同学、朋友奔自己来了,在镇里安排用餐,存在超标招待现象;有时用公车雨雪天接送学生、走亲访友。在人情来往上,存在联系工作时吃请、交往上婚丧嫁娶随份子、称呼上称兄道弟的庸俗现象。
二、整改事项、目标和措施
1.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坚决、不彻底,对科学发展观和深化改革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整改目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指导各项工作的纲领,要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要文件和中央出台的新政策,对科学发展观和深化改革方面的理论研究领会深透, 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整改措施:(1)认真遵守xx镇制定的各项学习制度,积极参加镇党委组织的集中学习,同时每周抽出至少2学时自学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理论。(2)制定学习计划,坚持学习经常化、系统化。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十八大篇三:孙英丹整改措施 个人整改措施(2014年9月)
草庙子镇卫生院副院长孙英丹
按照区社会事业局关于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的部署要求,针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结合谈心谈话和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大家所提意见,现制定如下整改方案:
一、查摆问题情况
1、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方面。主要是:
(一)不顾大局,部门利益、小团体利益、本位主义严重。
(二)对一些不良习气,习以为常,不管不问,得过且过。
2、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方面。对中央“八项规定”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执行不严格。改造和提高自身作风的自觉性差,缺乏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警醒的意识。
3、形式主义方面。主要是:(1)干工作只凭经验、不重学习、结合实际不够,抓不住工作重点、抓不住明显成效。(2)不到基层摸实情,只愿动嘴、不愿跑腿。
4、官僚主义方面。主要是:(1)比较主观,有时听不进不同意见。(2)过多关注发展经济,对群众实际困难关心不够,服务群众工作不主动,与人民群众“隔肚皮”。
5、享乐主义方面。主要是:(1)缺乏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自以为是、坐井观天。(2)缺乏创新争优的激情和干劲,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经常把“差不多”、“可以了”挂在嘴边。
6、奢靡之风方面。主要是:(1看重人情关系,有时以公权为亲朋谋利。(2)人情往来有庸俗化倾向。
二、整改事项、目标和措施
1、不顾大局,部门利益、小团体利益、本位主义严重问题。整改目标:自觉加强纪律学习,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筑牢思想防线。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切实提高服务质量,顾全大局,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宗旨。
整改措施:认真学习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精神实质,在活动中发挥带头作用,正确定位自己,立足岗位实际,以身作则,顾全大局,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行动宗旨。完成时限:2014年9月。
2、对一些不良习气,习以为常,不管不问,得过且过的问题。整改目标:牢固树立敢于问责、勇于担责的责任意识和精神状态,坚持原则,严格遵守制度,严肃认真按原则办事,坚决克服得过且过的思想。
整改措施:发现不良风气,要敢于正视,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率先示范。严格落实责任制度,“谁的问题谁认领”,层层落实,将不良风气杜绝在萌芽阶段。整改时限:2014年9月
3、对中央“八项规定”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执行不严格的问题。整改目标:认真学习中央“八项规定”,要坚决反对贪图享受等腐朽思想,树立和保持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从小事做起,严格落实,为促进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好转作表率。
整改措施:加强学习力度,主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要认真研读上级党委下发的一系列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文件、通知、要求,认真学习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精神实质。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落实在实际工作中。整改时限:2014年10月
4、干工作只凭经验、不重视学习、结合实际不够,抓不住工作重点、抓不住明显成效。整改目标:进一步加强学习,要深入了解中医药服务工作的实质和内涵,知道中医工作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真正把中西医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与临床业务有关的学习培训。
整改措施: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包括中医药、中医适宜技术等重点知识,组织学习了解中医药服务工作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学会中西医结合解决问题。整改时限:2014年10月
5、不到基层摸实情,只愿动嘴、不愿跑腿的问题。整改目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群众,身体力行,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实践来检验各项制度的可行性。
整改措施:利用各种工作机会深入群众中去,虚心听取群众意见。经常与医护人员、住院患者交流思想,了解各方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村卫生室检查结果及整改措施通知给个人并检查整改效果,好的表扬,差的批评,保证工作落实和达到预期效果。整改时限:2014年9月
6、比较主观,有时听不进不同意见。
整改目标: 转变观念,改变工作方式,虚心听取职工意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不主观不武断处理问题。整改措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会虚心向周围的同志学习,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盲目自信,积极听取同事意见,耐心细致解答同事的疑问,认真指导他们的工作。整改时限:2014年10月
7、过多关注发展经济,对群众实际困难关心不够,服务群众工作不主动的问题。
整改目标: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处理好与患者的关系,以病人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要由过去在治疗上只注重“疾病”转向患有疾病的“病人”,时刻体谅患者,用亲人般的温暖让他们在精神上得到安慰。对同事,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热情帮助。一片诚心待人,加强沟通,增进和同事间的了解和联系。
整改措施:增强服务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做到经常换位思考,体谅患者心理,通过对重点人群随访等工作深入基层群众,同群众交流,了解群众所思所想,虚心听取群众意见。经常到临床一线及相关科室,了解职工的所思所想,竭尽所能对他们提供帮助。整改时限:2014年11月
8、缺乏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自以为是、坐井观天的问题。整改目标:坚定政治立场,提高理论素养,增强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责任感,开拓进取,在行动上创先争优。不断解
第三篇:人情往来,整改措施
篇一:人情往来庸俗化的根源 01 人情往来庸俗化的根源 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是人情社会,礼尚往来,早已成为一种社会习俗。平心而论,居家过日子,正常的礼尚往来,必要的迎来送往,本在情理之中。但问题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子过寿、升学乔迁等人情消费名目繁多,消费数额水涨船高,成为一些人借机敛财的手段,甚至形成以金钱多少称量人情轻重,以礼品贵贱衡量关系亲疏的庸俗人情观念。
更值得注意的是,人情风还蔓延到行政及事业单位领域,异化为国家工作人员公然持公权讨面子、徇私情,作交易、搞寻租。譬如:上级领导、熟人朋友办事时,笑脸相迎、速办速结,甚至作小动作、打擦边球;而普通群众、陌生人办事时,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甚至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诸此种种,不仅不利于营造和谐的干群关系,更不利于推进当前廉洁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特别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各地领导干部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之风虽有所收敛,但如云南省昭通市一贫困县干部葬父、收到礼金数十万元,湖南某干部为儿子办婚宴、“20 辆警车助阵,百万礼金入囊”,萧县县委书记毋保良 10 年中收礼 1000 多次、非法收受他人 1900 万余元财物等事件仍见诸报端网络。
无风不起浪。纵观当前庸俗人情风泛滥成灾乱象,我们认为原因有四:
一是面子观念驱使。中国人好面子,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越是经济相对有差距、地位相对有悬殊的人,越怕被人瞧不起,所以就处处到,场场到,不差事,不差钱。大凡收到请柬或邀请者,虽心中不悦甚至是反感,但都碍于情面,脸面上还要装成高高兴兴的样子去随份子或者还人情。
二是攀比心理作怪。攀比心理是国人的劣根性之一。为了证明自己更出色、更优越,个体之间往往在学习优劣、政绩大小、排名先后、钱多钱少、富裕程度上比,甚至比一切可比或不可比的东西。在人情交往上,体现在琢磨各种由头请了送、送了请,轮流坐庄,没完没了;在人情债偿还上,体现在你对我投之以桃、我对你报之以李,层层加码,乐此不彼。
三是借机敛财蔓延。遇上婚丧嫁娶事宜,邀请一些亲戚朋友聚在一起把事情办好,本无可厚非。然而,领导干部借子女升学、乔迁新居、老人生日等乱发请柬、大摆宴席、借机敛财,甚至在广大农村地区上行下效,掀起一波又一波大摆宴席的歪风,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助长了这些庸俗人情风的滋生和蔓延,损害了党风政风和廉政建设,败坏了社会风气。
四是腐败推波助澜。人情债恶性循环,很多干部跟着庸俗走,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庸俗人情风的推手。绝对的权力,容易导致绝对的腐败。不同岗位的领导,都或多或少地握有一定的权力,极容易在庸俗人情风中进行权力寻租,尤其是那些权微言轻的干部,在面对着手握自己升降荣辱命脉的领导干部呼唤时,如果别人去了而自己不去,日后难免被穿小鞋、被找麻烦,最后只能选择随波逐流。而一些行贿者更打着人情消费的旗号,打着朋友来往、交流感情的幌子,大行行贿之风,甚至做到怀揣公款送人情的地步。篇二:教育实践活动个人整改措施
个人整改措施(2014 年 9 月 1 日)
xx 镇党委、纪委书记
xxx 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的部署要求,针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结合谈心谈话和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大家所提意见,现制定如下整改措施:
一、查摆问题情况 1.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方面(1)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坚决、不彻底,对科学发展观和深化改革认识不到位。与
实际工作结合欠缺,在牵扯全镇大局问题上责任意识不强。在制定工作计划目标上,没有从有利于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面去考虑,没有从综合性、协调性、创新性等方面去统筹考虑,不能将局部利益与全镇利益相统一。
(2)工作中不能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党委会议时发言不主动,对镇里工作不能积极建言献策,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自我批评不深刻,批评别人时不疼不痒,达不到批评的目的和效果。
(3)党风廉政建设抓得不紧,缺乏对党风廉政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深刻认识,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政策落实不到位。
(4)党内生活重要性认识不深刻,对党的组织生活抓的不紧,特别是“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工作重视不够,参加民主生活会议时,汇报成绩多、汇报困难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少。
(5)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差,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等中央精神不深刻、不透彻,认识上有待提高,行动上差距还较大,是非观念、党性观念不够坚定。2.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方面(1)调查研究不深入,不愿意到困难较多、问题复杂的村去,主要靠听取部门和村里的汇报,亲自去了解和掌握的少,影响了自己对一些工作的正确判断和决策。
(2)精简会议不彻底,不能按上级精简会议的要求执行,不能到分管部门了解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能彻底解决,习惯于以会议落实会议。
(3)改进文风不到位。文件起草、调研报告穿靴戴帽多,形式上讲究创新,而内容缺乏针对性。在工作中,出了考核方案出办法、出了办法出细则,开了调度会开现场会、开了现场会开协调会情况。
(4)改进新闻报道力度欠缺,存在关注重点、亮点报道宣传多,关注领导、会议的多,关注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困难和问题少。
(5)廉洁从政不到位,在公务接待中存在讲排场、铺张浪费的现象,在迎接上级检查或接待重要客人时,存在超标准接待现象。
3.形式主义方面(1)学风不实,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够。政治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不高,除了参加镇里安排的学习外,很少自觉地抽出时间系统学习政治理论,存在以干代学的现象。
(2)重部署、轻检查,抓落实不够。安排工作时,习惯于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有时存在照转照抄、生搬硬套的现象。
(3)工作中注重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对总体工作重视不够,对涉及长远利益的、需要扑下身子做耐心细致的基础性工作重视不够,思想观念还不适应跨越式发展的新要求。工作中考虑上级抓什么就干什么,领导关注什么就抓什么,为了迎接检查搞了一些形象工程、面子工程(4)急于求成,重显绩、轻潜绩,“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问题。工作时抱着明显的“功利”色彩,想尽快做一件事情来凸现,炫耀自己的本事,没有认真摸索事情的发展规律。
(5)检查考核多的现象依然存在。工作中参照县里的规定,制定了多项对村的考核方案,内容多,实用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考核内容与实际结合不强,也不能展现各村实际成绩。
(6)为创新而创新、重亮点、重典型,轻面上工作,对于重点工作重视,对日常业务工作不够重视,对大项目好项目工作态度积极,对一些小项目深入调研不够。
4.官僚主义方面(1)脱离实际,不实事求是。主动帮助研究落实方案、协调解决问题少,深入到村调查研究不够,带着问题、解决问题的调研更少,联系群众面不够宽,对基层情况了解不是非常透彻,没有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
(2)与群众面对面少,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牢。真正与群众坐下来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少,对群众身边的一些问题关心不够,不能设身处地的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3)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不一致。领导安排、上级交办的工作立说立行,很少为基层着想。存在急于求成、操之过急,一味压任务、压担子现象,习惯当二传手,怕承担责任,担当意识不够。
(4)作风不民主,研究工作不够,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集体研究问题时发言不够积极,站在分管工作的角度考虑问题多,站在全镇的角度考虑问题少,干事情作决策,没有设身处地当好百姓知心人。工作急于求成,不善于听取意见。工作中有时不按制度办事,发挥整体作用不够,对一些新的政策理解不透,学习不深,在处理农村干部过程中,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纪律处分。
(5)工作方法简单,批评人不注意方式方法。与同志们主动沟通交流少,安排工作多,调动积极性少,个别部门沟通多,一般部门沟通少,导致对有些工作掌握的不够全面。工作上只要结果,不问过程,批评人不注意场合和方式方法。
(6)习惯于别人抬轿子、吹吹捧捧。认为进班子时间比较长,资格比较老,工作和生活中不愿听批评的声音,听到别人夸自己心里很舒服,有居功自傲的感觉。
5.享乐主义方面(1)作风不实,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够。在对照先进、无私奉献上做的不够,存在着作风不实,安于现状。在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难点重点问题,满足于用现有的常识和见解去解决,缺乏新方法、新思维,缺乏强劲的工作动力。
(2)等靠思想重,缺乏担当精神。对工作存在畏难情绪,面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也产生过“等一等、缓一缓、拖一拖”的想法。干工作因循守旧,平推平拥,缺乏从实际工作中总结提炼创新的意识。
(3)工作标准不高、自我满足问题。业务工作要求标准低,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存在应付现象。
(4)当太平官,求稳怕乱。存有“宁愿不干事,也不愿一干就出事”的思想,一旦引起上访,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让领导觉得自己没有驾驭能力,对存在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关注的少。
(5)工作中存在原则性不强、老好人的思想。工作中从感情上出发,有时不合理的要求也尽量满足部门人员,总是“好好好、是是是”,没有原则性。
6.奢靡之风方面(1)艰苦奋斗的意识淡化。随着现在条件和环境的改变,认为自己任劳任怨干了二十多年了,自己休息清闲一下,让年轻同志多干、多锻炼一下。
(2)要求不严、铺张浪费。公务接待中碍于情面,过于重感情,存在超标准现象。
(3)公私不分,人情往来庸俗化。有时候同学、朋友奔自己来了,在镇里安排用餐,存在超标招待现象;有时用公车雨雪天接送学生、走亲访友。在人情来往上,存在联系工作时吃请、交往上婚丧嫁娶随份子、称呼上称兄道弟的庸俗现象。
二、整改事项、目标和措施 1.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坚决、不彻底,对科学发展观和深化改革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整改目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指导各项工作的纲领,要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要文件和中央出台的新政策,对科学发展观和深化改革方面的理论研究领会深透, 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整改措施:(1)认真遵守 xx 镇制定的各项学习制度,积极参加镇党委组织的集中学习,同时每周抽出至少 2 学时自学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理论。(2)制定学习计划,坚持学习经常化、系统化。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十八大篇三:孙英丹整改措施
个人整改措施(2014 年 9 月)
草庙子镇卫生院副院长孙英丹 按照区社会事业局关于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的部署要求,针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结合谈心谈话和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大家所提意见,现制定如下整改方案:
一、查摆问题情况 1、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方面。主要是:(一)不顾大局,部门利益、小团体利益、本位主义严重。(二)对一些不良习气,习以为常,不管不问,得过且过。
2、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方面。对中央“八项规定”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执行不严格。改造和提高自身作风的自觉性差,缺乏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警醒的意识。
3、形式主义方面。主要是:(1)干工作只凭经验、不重学习、结合实际不够,抓不住工作重点、抓不住明显成效。(2)不到基层摸实情,只愿动嘴、不愿跑腿。
4、官僚主义方面。主要是:(1)比较主观,有时听不进不同意见。(2)过多关注发展经济,对群众实际困难关心不够,服务群众工作不主动,与人民群众“隔肚皮”。5、享乐主义方面。主要是:(1)缺乏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自以为是、坐井观天。(2)缺乏创新争优的激情和干劲,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经常把“差不多”、“可以了”挂在嘴边。
6、奢靡之风方面。主要是:(1 看重人情关系,有时以公权为亲朋谋利。(2)人情往来有庸俗化倾向。
二、整改事项、目标和措施 1、不顾大局,部门利益、小团体利益、本位主义严重问题。
整改目标:自觉加强纪律学习,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筑牢思想防线。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切实提高服务质量,顾全大局,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宗旨。
整改措施: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精神实质,在活动中发挥带头作用,正确定位自己,立足岗位实际,以身作则,顾全大局,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行动宗旨。
完成时限:2014 年 9 月。
2、对一些不良习气,习以为常,不管不问,得过且过的问题。
整改目标:牢固树立敢于问责、勇于担责的责任意识和精神状态,坚持原则,严格遵守制度,严肃认真按原则办事,坚决克服得过且过的思想。
整改措施:发现不良风气,要敢于正视,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率先示范。严格落实责任制度,“谁的问题谁认领”,层层落实,将不良风气杜绝在萌芽阶段。
整改时限:2014 年 9 月 3、对中央“八项规定”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执行不严格的问题。
整改目标:认真学习中央“八项规定”,要坚决反对贪图享受等腐朽思想,树立和保持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从小事做起,严格落实,为促进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好转作表率。
整改措施:加强学习力度,主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要认真研读上级党委下发的一系列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文件、通知、要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精神实质。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落实在实际工作中。
整改时限:2014 年 10 月 4、干工作只凭经验、不重视学习、结合实际不够,抓不住工作重点、抓不住明显成效。
整改目标:进一步加强学习,要深入了解中医药服务工作的实质和内涵,知道中医工作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真正把中西医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与临床业务有关的学习培训。
整改措施: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包括中医药、中医适宜技术等重点知识,组织学习了解中医药服务工作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学会中西医结合解决问题。
整改时限:2014 年 10 月 5、不到基层摸实情,只愿动嘴、不愿跑腿的问题。
整改目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群众,身体力行,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实践来检验各项制度的可行性。
整改措施:利用各种工作机会深入群众中去,虚心听取群众意见。经常与医护人员、住院患者交流思想,了解各方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村卫生室检查结果及整改措施通知给个人并检查整改效果,好的表扬,差的批评,保证工作落实和达到预期效果。
整改时限:2014 年 9 月 6、比较主观,有时听不进不同意见。
整改目标: 转变观念,改变工作方式,虚心听取职工意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不主观不武断处理问题。
整改措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会虚心向周围的同志学习,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盲目自信,积极听取同事意见,耐心细致解答同事的疑问,认真指导他们的工作。
整改时限:2014 年 10 月 7、过多关注发展经济,对群众实际困难关心不够,服务群众工作不主动的问题。
整改目标: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处理好与患者的关系,以病人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要由过去在治疗上只注重“疾病”转向患有疾病的“病人”,时刻体谅患者,用亲人般的温暖让他们在精神上得到安慰。对同事,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热情帮助。一片诚心待人,加强沟通,增进和同事间的了解和联系。
整改措施:增强服务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做到经常换位思考,体谅患者心理,通过对重点人群随访等工作深入基层群众,同群众交流,了解群众所思所想,虚心听取群众意见。经常到临床一线及相关科室,了解职工的所思所想,竭尽所能对他们提供帮助。
整改时限:2014 年 11 月 8、缺乏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自以为是、坐井观天的问题。
整改目标:坚定政治立场,提高理论素养,增强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责任感,开拓进取,在行动上创先争优。不断解
第四篇:农村人情与送礼
农村人情现象分析
——以陕西省旬阳县茨坪村为个案
作者:秦巴蝈蝈
摘要: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崇尚往来,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在农村,农民历来对人情礼俗看得很重,注重婚丧大事以及其他礼俗上的你来我往,这种纯朴的礼尚往来曾经一直为社会所提倡,然而,现在的农村,人们在人情礼俗上的往来,由过去的讲感情型向讲排场型快速演变。应该看到,目前节日送礼、随份子已逐渐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交流亲情的目的,其背后蕴涵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增添了更多互相攀比和日益浓厚的功利色彩。尽管中国农民收入连续多年稳步提高,但“人情往来”过程当中愈演愈烈的“人情消费”却让农民大感吃不消。甚至成为农村人经济、家庭、心理甚至是生存上的沉重负担。提倡和引导农村人们树立正确的“人情消费”观念,从经济理性的角度出发合理对待“人情”,是当下急剧升温的与农村普遍生活实际不相符合的高昂“人情消费”的农村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人情 现状 维系 原因
正文:在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时时处处充满着人情与人情往来,尤其在农村。适度的人情往来能满足人们情感需要、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农村人情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情已不仅仅是作为维系情感的纽带这么简单,人情扮演着越来越多的角色,人情消费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甚至成为农民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农村的人情往来状况怎么样?农民的态度如何?农民是否会从经济理性的角度出发放弃金钱维系下的人情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什么是人情,翟学伟认为,人情是一种由“亲情”延伸出来的世情,体现了一种交换关系,是中国人际关系基本模式(人缘、人情和人伦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核心[1]。李伟民认为,“‘人情’包含的意义可分为三种:人之情感,所谓喜、怒、哀、乐之类;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互动和交往时与对方进行交换的资源(可以是物化、有形的,也可以是非物化、无形的);人与人交往相处所应遵守的规范准则,即人与人相处之道。”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社会中的‘人情’既是一种社会情感,也是一种可以用于人际交换的资源,是中国人人际互动的纽带和准则。文中所使用的“人情往来”就是在‘人情’定义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具体是指为了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情感物质的交换。由于人情与礼物交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情往来往往伴随着礼物的赠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情往来就是通过礼物的交换来实现。
一、关于礼物的研究 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研究礼物之流。他从经济交易的角度出发,认为礼物交换是一种互惠性关系。列维-斯特劳特以及萨林斯延续了这一传统,并提出了互惠的三种类型,即一般互惠、均衡互惠和否定性互惠,并且强化了互惠原则的可计算性。关于中国礼物交换的研究,大都是和人际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尤其关于礼物在维持、再造和改变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如“关系”、“人情”、“面子”、“权力”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杨美惠对中国城市的礼物交换和人际关系做了系统性的研究。
关于礼物交换的动机,我想有很多社会学精英都做过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时过境迁,人情往来也会出现一些新变化。我现在试图通过对陕西省旬阳县红军乡的一个村庄——茨坪村的“人情往来”的具体分析,并初步分析人情在农村生活中的影响及后果,并对“农民能否逃避人情往来”作出进一步分析和思考,期望在此基础上对“人情”理论有一个更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茨坪村位于陕西省旬阳县红军乡,地处偏僻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村庄四周是农田和群山环绕,毗邻的村子都不超过2公里远,现有住户200来户,以传统自给自足耕作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村民收入主要依赖家庭劳力外出打工获得,户均年收入不足两万元。村中青年人几乎都在外务工,基本上处于“空壳”状态,是一个典型的西部农村小村庄。
二、农村人情往来的现状(一)人情往来的基本特点
人情长期以来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社会,对我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产生过特殊作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至高的地位,注重情感是人情的文化生命基因。尽管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自然经济、计划经济为基石的人情节节败退。但在农村,尤其市场经济还不很发达的农村,农民的人情却是以坚如磐石之韧劲死守“农村根据地”,农村人情在市场经济的浸袭下,仍然保有其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的人情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动态过程
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生于此,长于此,死于此”的社会,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有着亲密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的血缘关系,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的和长期的,因此在人情往来之间无法一笔一笔地清算。首先,生命仪式等时间的差距决定了人情往来的长期性:这次A家生日,B送礼了,而A家不能马上还礼,必须要等到B家办事的时候,才能还礼;其次,人情的偿还也很忌讳 “即时”,那样会显得很“见外”,交换性质过于直露。所以人情的来与往总是有一个时间差,成为一种“延期交换”,总有一方处于“欠情”状态,并且还债的过程中,礼物的价值总要高于当初收礼时的价值,这种有来有往节节高攀的人情往来就会一直延续下去,使人情成为一个长期的连续过程。在茨坪村,只要某家“办酒席”,大家就会相互告知,以免错过人情,村民中甚至还有村民的“生日薄”,特别是在村民“36、49、60、以及70往上”的生日的时候,总会有人凑份子,于是这些就理所当然成为人情消费的时空载体。有些村民不在老家,还叮嘱邻里,有“喝酒”(即送礼——在本村多半指儿女结婚出嫁时的“喜酒”。但更多的还包括丧失、盖新房、移居新居、生小孩等等等等„„),的机会一定要记得告知,并想方设法请人代送礼,甚至有的时候一天要赶好几场酒席,生怕错过未来得及还的“人情债”。如此年复一年,通过这种“办酒”和“喝酒”维系着村民间的联系。该村一位村民的话就能很好地对此作出诠释:
‚你生活在这里,就必须得随大流。在农村,谁家没有个事得求人的啊,要是平时不与人联系,求人的时候,谁都不会理你。谁叫你临时抱佛脚啊?!那屋里的(此处是指村里的一家,家里老人多,缺乏劳动能力,没有经济收入,承担不起高昂的‚人情消费‛,没有再参与送礼)现在不送礼,到时候死了都没人抬。在某种意义上,大家也是靠着这种‘办酒’的机会联络情感。平时不‘走动’,一旦有事,你怎么求人,别人都不会理你。‛
2.回礼只增不减
村民也是“经济理性人”,在“办酒”和“喝酒”的时候,也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人们会在适当的时机“办酒”来收回曾经送出去的人情。而且,人情一旦送出去之后,总希望有点“回报”,这个“回报”就体现在每次送礼的数目上,每次送礼时都会在他人送礼的基础上,稍微加一点。
‚要是别人送了你100元,下回人家有好事,你回100元,一是自己不好意思,二是人家会不高兴,感觉吃了亏,觉得你这个人小气,下次,人家就不来了。所以必须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加20到一百元才算‘还礼’。‛
在茨坪,村民们一致认为,一个懂人情世故的人应避免将人情往来视为还债。最通常的解决方式就是略增回礼的价值。如茨坪村张某在头一年12月女儿出嫁时,她姐姐送了1000块钱的礼金,第二年4月份她姐姐的儿子娶媳妇儿结婚时,张某送了1500块钱。张某认为,要是只送1000,还不如不去呢。因为这两次往来时间相隔很近,如果处理不好,便让人感觉你在还债。笔者曾经问自己因为“还礼”而为难的父亲,为什么不定个大致的标准?没有标准怎么知道回多少礼啊?父亲的回答是:
‚各家之间的人情厚薄不一样,怎么定统一的标准啊?要说完全没标准也不是。其实还是有潜规则的:看人家怎么送给你,反正比他来的稍微多一点就是了。少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了,谁愿意做亏本的生意啊,何况吃亏也是一回,下回人家不和你来往了。你下回出去见着人家你回无地自容的。
3.人情圈较为固定
所谓人情圈是指与某一农民家庭有人情往来的家庭的总称。之所以称之为“圈”,一是因为它有相对固定的边界,哪几种关系可以被纳入人情圈,是有讲究的,一般是以一个家庭为中心,按照血缘关系由近及远向外推。就如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即以“已”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2]26。很明显,差序格局在中国农村的人情圈中依然灵验,中国农村的人情圈是一个“熟人”社会,较为固定,一般都是包括姻亲、血亲,父方亲戚、母方亲戚。当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交通通迅事业的进步,现在部分年青人已越出亲属关系建立了新的私人网络。对他们而言,除了既有的亲属关系外,朋友、同学、同事也随其交际的拓展而纳入人情圈,趋向扩大之势。
‚我总不能不和老丈人、小舅子、小姨子他们来往吧?他们生日什么的,他们的子女结婚、生子之类的,我要是不送礼能行吗?下次怎么见面啊?再说,我老婆还不跟我闹翻天去!送少了还不行呐!我父母、兄弟姐妹能不送礼吗?父母都还活着,老舅舅、舅妈要是过生日,我敢不去呀?我父母还不把我骂死去!这些都是至亲啊,不和他们来往还和谁来往,别人背地里还会说你这个人出卖了老祖宗,六亲不认了!有时候要托人办个事什么的,得靠朋友,朋友怎么来呀?不靠平时联络,临时抱佛脚,谁理你?事办完了,就不来往了,人家会说你这个人瞎眼,不值得帮。还有,现在经常去外地打工,交往的人也多了,一起打工的朋友,在外面玩得好的,大家都玩熟了,有什么好事,邀请你,你能不去吗?‛
4.人情往来的互惠性与不均衡性
“互惠原则”仍然作为一个抽象原则存在于中国农村人情往来中。在茨坪村,每一家族中都会有一本“人情簿”,记载家里每次办酒席时,亲朋好友、街坊邻居所送的礼钱数目,诸如“XXX壹佰元整”、“XXX伍拾元整”等,“还有XXX被套一床、茶几一个这和人民币三百元整”。当某家办酒席时,便拿“人情簿”看看是否与此人有人情来往,如有则按原有金额并根据当前送礼钱的上涨情况,送礼钱到对方家。“人情簿”还要传递——当老人去世后,“人情簿”就交给下一代,让下一代继续未完的人情往来。由此可见,人情往来的双方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在进行人情交换,即互惠原则——村民们本着“有来有去”亦即“礼尚往来”的朴素观念,通过送人情传递感情,维系并巩固着既有的亲属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但这种互惠性并不是绝对的,由于权力和权威的渗入,许多人情往来已不再是均衡的,即“否定性互惠”——一方收到人情却不履行回偿的义务,而是在合适的时候利用职权为送礼者的工作或升迁等提供机会,也就是单向送礼。单向送礼在严塘村主要有三种形式:村民向干部送礼;低层干部送给上级;村民送给城里的亲戚。这种非对称性人情往来增加人情的功利性,工具理性越来越明显。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陕西农村人情往来的新变化
虽然农村人情依然保持着其基本的特点,但市场经济的风吹雨打还是使农村人情发生了某些变化。在茨坪村,现在人情状况与以前相比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情单次消费金额不断上升,送礼名目不断增多
以农村婚宴礼金为例,20世纪80年代2~20元,90年代上涨到50~100元,而今,200元不算多,关系亲密的亲戚朋友所送礼金高达1000~5000元。压岁钱也从过去的5元上升到现在的100~500元不等。家庭富裕的甚至达上千块之高。不仅礼金大幅度上涨,送礼名目也逐年增多:20世纪90年代,只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才会送礼,现在,除了这些基本的场合外,参军升学、生日满月、工作调动、职务升迁、甚至连购买车辆、家用电器都要有所表示。特别是春节期间,压岁钱、红包、拜年用的烟酒糖等等五花八门的人情消费让农民苦不堪言。人情单次消费金额的上升,送礼名目的增多,使农民人情消费总额迅速猛长,农民明显感觉到人情负担的加重。很多村民认为,人情消费已成为他们的经济负担。
2.人情消费的数量越来越多,占居民总支出比例上升
在茨坪村,近些年来,人情消费占总支出的比例是越来越大了。对村民们来说,“办酒”也是一种仪式,是一种显示财富、势力、地位的形式。所以一旦有机会,一定要办得够面子。为了办得体面,有面子,农村办红白喜事的规模越来越大,过去,只是请亲朋好友聚一聚,而现在为了显示热闹,能请的人都请,全村的人都可参加。同时,宴席场面也越来越大,由过去的两三桌扩大到现在几十桌,在比较富裕的家庭四五十桌也不足为怪。酒席的菜单也越来越奢侈,一桌酒席价格从几百到几千都有,很多高档酒也出现在农村的酒桌上。一次酒席下来,要好几千,甚至上万。严塘村村民说,过去一次丧事只需两三千,现在已近两万,越阔绰,似乎就越能显示孝顺,在村里就越有面子,铺张浪费很严重。酒席办得越贵,村民们送的礼也就不能太寒碜,用村民的话说是“总不能让人家亏本”。而且现在,请客送礼名目也多,总的支出也就多了。茨坪村属于一个中下等发展水平的村子,但许多人仍为人情所攀比:一年中人情支出最少的一千元,多的竟达万元,甚至有些经济困难的家庭因人情而大借外债。此种状况,由茨坪村村民A从2002年到2009年间人情支出的情况(表1)可见一斑。
表一 村民A经济往来记录 2002——20009年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3.人情往来的功利性明显增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渗入与发展,“情感”型人情逐渐退居次席,“工具目的”型比例不断上升。日常生活中的人情,最初是建立在血缘、亲缘基础上的,这种情感也是人们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人们之间相互走动就是为了联络彼此感情,增进了解,表达自己对他人的良好祝福。而处于转型期的乡村社会,农民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往方式多元化,人们的交往变面广,对象相对拓宽,但交往的深度却持续弱化,感情也随之转淡,甚至人与人之间呈现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景象。交往双方的真情实意更多地被表面的虚伪与客套所代替,乃至把感情商品化。有人以“人情交往”为藉口,把“礼”与钱财划等号,把钱财置于感情、友情之上。甚至还有人把这种“初级化”关系往来的方式推广到“次级”社会组织交往中去。同乡之间、村干部与群众之间、村与村之间都要以“礼”往来,否则就会被误解为不通“人情”,就会逐渐被人淡漠。“在农村,不请客不送礼很难办成事”,这是走访中不少村民的感叹。人情往来成为一些人借以办事敛财的工具,农民在感受到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又感到生活质量的下降及社会风气的日益污浊。
三、人情维系的原因
人情往来只是一种形式,人们追求的是人情往来所凝聚的感情及其所创造的关系与关系网络的培养。既然人情负担已不堪忍受,农民为什么还要无休无止地赶人情?
(一)人情往来是农民获取社会资本的最便利方式
农村人情往来是构建社会关系网络、获得社会资本的一种方式。人情关系的中止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人际关系的中止。农民文化水平低,获取资源的途径也很少,农民个体的生产、生活等保障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其家庭和人情交往的“圈子”。所以,农民就会千方百计寻找
日常消年收入
费品 7050 8700 9200 14000 14500 19500 21000 25000
1400 1500 1700 1850 1600 2050 2800 3300
农业 生产 1200 1300 1100 800 0 0 0 0
教育 支出 1500 1500 1800 2000 12000 12000 11000 15000
人情消费
人情
占收入比
花销
重
800 11.35% 1100 12.64% 1250 13.59% 2050 14.64% 2180 15.03% 2950 15.13% 3250 15.48% 3960 15.84% 机会建立和维持更广阔的人际圈,扩大交际范围,结交更多的“关系”。而建立这种“关系”的方式就是“人情往来”。建立在人情往来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在为人们转移经济危机、政治与社会风险提供了支持,为人们能顺利适应社会提供了方便。譬如提供工作职位、交换信息等。如在农村尤为常见的是农民间的日常互助。
农村对其关系网络的严重依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在农忙时节,劳动强度高,季节性强,这时相互帮助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这些人人皆需的常规性互助场合,如果农民要做生意或从事种小麦、玉米、水稻等劳动密集型、规模较大的作物生产时,则要请更多帮手,这时候的互助尤显重要。盖房子也需要帮工。那些没有众多人情关系的农民,有时候会遇到巨大的困难。近年来,虽然把建房承包给专业建筑队已成为解决盖房子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但这只适用于房子的主架,仍有许多其他工作要靠帮工完成。
“如果你不顾面子,硬是不送礼,你就会断了很多人情,会少很多朋友,像建房子、农忙时得请人,你在村里的名声不好,是很难请到帮手的,到那时真的是寸步难行。所以,就算你再困难,经济再拮据,轮到赶人情时,借钱都得把人情送上。人情是不等人的。像一些缺乏劳动力的家庭,尤其需要亲朋好友及邻居的帮忙,人情往来就更不能随随便便了。”
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相互借贷资金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这时候,拥有关系好而又比较富有的亲友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村民们很少向银行贷款,他们认为银行的利息太高,而且不容易贷到手。特别是在只是暂时性资金缺乏时或所需资金不多时,亲戚朋友之间在资金上的互助,就显得格外重要。可见,人情往来在农民生活中承担了无可代替的作用,农民需要它,纵使已负荷重重,亦无法从无休无止的人情往来中抽离出来。
总之,在一个关系紧密的乡村社会,私人网络在许多情况下比物质或金钱更珍贵;互助的需要强化了人情往来的习俗和人际关系的培养。
(二)道德约束的影响
农村的人情往来是一种典型的农村传统文化,村民受文化惯性的影响,潜意识里会自觉地遵守它,缺乏巨大的变革动力,尽管它已变质。农民受道德义务的约束,不会轻易终止人情关系的往来。在农民们看来,赶人情是义务而非权利,无钱履行这一义务会觉得很羞愧。如果没有理由地中止这种人情关系,便会受到诸如“不懂人情世故”等言论的非议和村民们的蔑视,就会受到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的指指点点,在自己本来的交际圈里失去地位而导致孤立无援。“生在农村,这是没办法的事,亲戚办酒席时你就得送,不送的话,你在人前就再会没面子了,况且,你请酒席时人家送过了,人家办酒席时,你却不送,这怎么好意思啊,别人会说你这个人小气,不通人情,不懂道理,不会做人。” 一方在某次人情场合如果没有表达应有的人情,而事后又没有做出补偿,就会导致双方人情往来的中断。而这个后果还很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农村邻里信息传播很快,该家庭的逃礼行为很快会被更多的人知道,与该户有往来关系的其他农户一般也会调低对该户还礼的预期,从而导致该户的“人情口碑”迅速下降,成为“不重视情礼的人”,久而久之,该户人情圈将大大缩小,社会融入度、认可度大为降低。因此,农民惟有尽量避免逃礼,甚至尽可能避免减少出礼的金额。另外,面子在人情往来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摆酒请的人多意味着认识的人多,越多越有面子,摆酒也就成了相互攀比、满足虚荣心的途径。于是请来请去,接踵而至的请柬弄得人们疲于应付,勒紧裤带过日子。当某家操办丧事时,有些人参加葬礼只是为了在朋友中维护自己的形象,让朋友不至责备他,轻视他,只是为了履行道德义务,维护自己的面子,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表示哀悼。道德义务的参与更使农民陷入其中而无法摆脱人情交换。
四、引导农村文明人情往来的对策
人情礼往之初,是为帮助单个家庭应对娶妻生子、安葬亲人等大事,各家捐献出物资、人力的一种互助互济行为。但是,人情礼往逐渐由自愿的支出行为变成一种负担和无奈,催生出若干人情往来的误区进一步加重人情负担,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精神生活上,都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亟待矫正,需要通过各方面努力,还原农村人情的本来面目。
1.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农民之所以陷入这种无止境的人情往来,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农民需要人情往来带来的人际关系网络帮助自己脱离生活、生产困境,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对农村公共设施应进行改革,建立与完善农村服务体系,改进农村公共管理,为农民创造不过分依赖私人关系的客观条件。如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完善农村医疗制度、奖励制度、就业政策以及优惠政策等;拓宽农民集资渠道,充分发挥好农村信用社的作用;加快农村信用社的建设与完善,简化农村借贷款手续,并提供多种优惠政策,丰富可供农民选择的集资类型,改变农民一有问题只能求助于私人人情关系的现状。
2.加强农村的廉政建设
村干部及党员是改革的带头人,首先要严于律已,发挥好表率作用。应制定政府干部廉政政策,严令禁止干部摆酒宴收一些“关系”人情。在农村,与农民生活最密切的村干部往往是“人情风”的来源。村干部大摆人情宴,相互赠送大笔礼金,农民在无形之中就会被这种不正之风感染,以村干部作参考对象,用超出自己负荷的资金去大摆酒席。农民尽管不情愿,又都在无奈中趋之若鹜,谁也不愿意从自己做起改变这种风气。所以,村干部应首先从自己做起,不收礼、不请客,走在农村改革的前沿,还原农村人情的纯朴之风。
3.改革农村的人情风俗习惯,树立正确的人情消费观
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简化风俗仪式、缩小规模,宣传大办人情的危害,逐步改变大操大办的人情风俗。如民间组织的介入可能比政府更适合这项工作。政府应提供相应的资金、人员、社会资源等帮助。民间组织则开展广泛的调查访问,详细了解农民的现状和需求,询问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人情消费的标准——随礼的规模和收送的范围等,借助媒体和基层政权的帮助广泛宣传,可以选择婚丧嫁娶的主办者为突破口。另外,简化风俗仪式也很重要,人情债不只体现在金钱的繁重负担上,还要浪费大量时间——在茨坪村,结婚所费时间一般要三天,丧事少则三五天,多则六七天,而其中一些仪式封建成分居多。因此,化解人情债,也应重视将不合时宜的风俗仪式进行简化、取消,从风俗仪式、送礼金额等方面树立合理的人情风俗习惯。
参考文献:
[1]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P80-86; [2]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3]黄玉琴.礼物、生命仪礼和人情圈——以徐家村为例,社会学研究,2002年 P88-101; [4]朱晓莹.“人情”的泛化及其负功能——对苏北一农户人情消费的个案分析。2003年,P28-30;
[5]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社会学研究,2004年。P48-57.
第五篇:变质的人情往来
变质的人情往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一直讲究礼尚往来,千百年来,礼轻情义重、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样的传世佳话更是不胜枚举。然而不幸的是,在历史的演变中,人情和礼义也经常出现“基因变异”,导致人情变味,礼义变质。
国人因为讲究人情往来,一些人便充分利用这一“文化传统”做足文章,以人情往来作为掩护,把请客送礼,包括贿送钱物,作为“投资”——既是不折不扣的“物质投资”,又隐藏着“感情投资”。从近年来中纪委查处的案件来看,人情往来中的腐败行为中的行贿者,有的利用节日的人情往来淡化“办事”目的,有的以节日“小意思”而图日后“钓大鱼”,有的还走“迂回”路线,在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身上“下功夫”„„于是,人情往来变质成了腐败。
古人云:“来而不往非礼也”,人情往来应该是有往有来,是自愿的,而非无奈甚至是强迫的。但是在权力“无往而不胜”,尤其是资源被政府高度垄断的现实情况之下,某些人为了取得这些稀缺的资源,便需要领导帮忙。这时候,人情往来往往是往而不来,人情往来只是幌子,或者更直白地说,表面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实质上却是被领导“逼”出来的,包括那些看起来风风光光的公务人员和商界老板。尤其是对那些“一言九鼎”的“一把手”,辖区内的政商人物,都纷纷“展开”人情的“往而不来”。
人情往来,因为戴着“人情”的帽子,便常常显得“温情脉脉”。然而,这种变异的人情,往往会“逻辑”地推导到出非常可怕的后果:有人情,就有关系;有关系,就有商量;有商量,就有变通;有变通,政策、制度乃至法律就会“打折”。所以,这种人情往来,实质就是利益交换、权钱交易。
当然,人情往来的最大“妙用”是与赤裸裸的权钱交易不同,是属于包裹着脉脉温情的“糖衣炮弹”。然而,不少领导干部就是倒在这样的“糖衣炮弹”之下,腐败分子往往就是从收受“人情往来”式的节礼一步步走向堕落深渊的。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则是“充分”地利用人情往来这个幌子,乐此不疲并肆无忌惮地受贿敛财。
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就是要制止这种现象。而习总书记也曾指出,“‘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他在辽宁考察时又强调,重大节日期间,是对干部作风的重要检验,要坚决刹住公款送节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和奢侈浪费。如果刹住了这样的不正之风,也就能够有效遏制人情往来中的腐败。
当然,除了出台规定、颁布禁令,从长远来看,还需着力于制度建设,构建长效监督机制。最关键的还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通过健全权力的分解制衡机制,推进决策的民主、公开,规范职权行使过程,防范公权力私人化;通过完善党纪法规,加大对行贿者、受贿者的惩处力度;同时,从源头上约束并管好公共财政,更加科学地编制财政预决算、详细地公开财政预决算,自觉接受公众舆论的监督。只有通过这样的体制机制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地“挤压”权力的可操作空间,杜绝“人情往来”与“权钱交易”之间的灰色地带,有效遏制并努力消除人情往来中的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