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现代传媒与西博会暨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时间:2019-05-15 03:2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译)现代传媒与西博会暨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译)现代传媒与西博会暨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第一篇:(译)现代传媒与西博会暨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Modern Media & Western China International Fair”

------The Academic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Media was held in

Sichuan University Time: 2010-12-22 Source: The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of Sichuan University

On the morning of 21st December, the „International Media Academic Conference on Modern Media & Western China International Fair‟, organized by the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of Sichuan University and Journalism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chuan University, was held in the Arts Academic Building of Sichuan University.The members who attended this conference were: the Vice-president of Sichuan University Prof.Zhao Changwen, the deputy director Mr.Wang Mian of Western China International Fair, and the secretary of the party committee Mr.Xiong Lan of the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of Sichuan University, etc.There were more than 20 representatives from other relevant institutes and medias participating this conference.The conference hosts were the director Mr.Ouyang Hongsheng of Journalism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chuan University and director Mr.Hou Hongwei of Academic Office of Sichuan University.The Vice-president of Sichuan University Prof.Zhao Changwen, the deputy director Mr.Wangmian of Western China International Fair, and the secretary of the party committee Mr.Xionglan of the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of Sichuan University made a speech respectively in the opening ceremony.The issue of this conference was „International Media Academic Conference on „Modern Media & Western China International Fair‟.After the opening ceremony, 7 members from the research group of Western China International Fair(WCIF)made presentations respectively on the three-layer frameworks: a)historically, reviewing the innovations and developments of WCIF in the last ten years;b)contemporarily, drawing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operation and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the 2010 Shanghai World Expo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peration and marketing system of WCIF;c)research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dia and WCIF, addressing the effects of interactive element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ies of modern media on the improvements of WCIF by researching and discussing the harmonious co-prosperity sharing of the organizing subjects and participating subjects o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This academic conference, based on the culture industry of WCIF and international media aspects, was to explore and discus the experience of previous Western China International Fairs, the performance of media in WCIF, and urban culture construction, which emphasized the aspects of WCIF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trend of media.This conference achieved great success attributing to the two-major highlights: firstly, academic teaching and researches were facing western parts of China and practical aspects.Meanwhile, the main spokesmen of this conference were the postgraduates who took the researches in journalism.Secondly, the researchers have communicated with the subjects and guests.As the first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bject on WCIF, this conference was of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It offered important platform to discuss the WCIF and media, urban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also reflected the features of interdisciplinary and comprehensive studies.The conference focused on the forefront gaps in development of media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of new 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paid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of modern media and WCIF, and emphatically explored the developing mechanism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on the aspects of creative culture industry, urban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Western China International Fairs.原文:

现代传媒与西博会暨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时间: 2010-12-22 10:01 来源: 文新学院 责编: 李雁

12月21日上午,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主办的“现代传媒与西博会暨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文科楼二楼碉堡楼举行。四川大学副校长赵昌文、四川省博览局王冕副局长、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党委书记熊兰等校内外领导及学者出席了会议。校内外相关机构和媒体的20余名代表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欧阳宏生、学术部主任侯洪为大会主持人。我校副校长赵昌文、文新学院党委书记熊兰,四川省博览局副局长王冕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本次会议主题为“现代传媒与西博会暨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结束后,来自西博会课题研究小组的七位成员分别作了大会主题发言,主要是从三个层面建构该课题研究的框架:

一、从纵向上审视西博十年历程的变迁与发展的特征及其趋势;

二、从横向上参照2010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经验,借鉴其运行与传播机制,完善西博会运行与推广体系;

三、研究传媒与西博会的关系,探讨其与西博会的成长发展与互动的要素与态势,展望今后国际传播的前景,通过研究促进西博会的建构主体与参与主体在理论政策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健康有序与有机和谐的共荣共享。

本次研讨会围绕西博会文化产业与国际传播相关层面进行,意在探讨历届西博会经验与教训、传媒在西博会中表现以及都市文化建设,重点放在西博会与传播国际化趋势层面。

本次研讨会凸显了两大特色:一是教学和科研面向西部,面向实践层面,同时本次会议的主体发言也将由新闻传播研究学科的研究生们担任;二是研究者将与被研究对象主体以及与会嘉宾进行交流、对话。因此取得了圆满成功。此次研讨会的举办也具有深远意义。作为国内首个系统、全面的以西博会为研究对象的课题,探讨西博会与媒介和城市文化建构及其国际传播的重要平台。本次研讨会体现了跨学科、综合性专题研究的特色,关注作为新兴文化产业链中的传媒业与会展行业最前沿的发展问题,注重现代传媒与西博会的关系与互动,着力从传媒与西博会在文化创意产业层面、都市文化建构层面,以及西博会的国际传播及其影响力层面,探寻其发展机制与运行实践。

第二篇: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 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2014年9月24日)

习近平

《 人民日报 》(2014年09月25日

02 版)

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嘉宾和专家学者齐聚北京,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这次会议是国际儒学界和国际学术界的一次盛会。首先,我谨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朋友们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

这次会议以“儒学: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体现了关注世界前途、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题目。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事关各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两大问题。世界各国人民都希望生活在祥和的氛围之中,期盼战争、暴力远离人类。世界各国人民也都希望生活在安康的环境之中,期盼饥饿、贫困远离人类。然而,现实世界并不像人们希望的那么美好,局部战争依然此起彼伏,贫困饥饿依然广泛发生,连绵战火、极度贫困依然在威胁着众多人们的生命和生存,特别是许多妇女儿童依然在战争和贫困的阴影下苦苦挣扎。想到这些不幸的人们,我们心中充满了同 1 情和责任。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努力,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只有这样,和平才有希望,发展才有希望。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思想上确立和平发展的理念。今年3月,我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其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文字镌刻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句话是:“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这句话讲得很有道理。我认为,在人们心中牢固树立爱好和平的思想,这对实现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外族入侵和内部动荡,中国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一度到了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仅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就付出了3500万人伤亡的沉重代价。近代以后经历了长期苦难的中国人民最懂得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对人类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重要,没有阳光和空气,万物就不能生存生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需要和平、爱好和平,也愿意尽最大努力维护世界和平,真诚帮助仍然遭受战争和贫困煎熬的人们。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 2 道路,中国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大家一起把和平发展的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政策和行动之中。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年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从这绵延2000多年之久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 3 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

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 4 的涵义。希望中国和各国学者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把这个课题研究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我认为,应该注重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

第二,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

第三,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开辟,遣隋遣唐使大批来华,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事例。儒学本是中国的学问,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第四,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兵家等各个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观,丰富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虽然后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取得了主导地位,但中国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发展的。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 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

总之,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温故而知新。知识有前人传承的知识,也有今人创造的知识。前人传承的知识积累了人们历史上对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关系的重要认知和经验,今人创 造的知识形成了人们应对时代问题的智慧和探索。这两方面的知识对人类继往开来都十分重要。

在21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预祝会议取得成功!

谢谢大家!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

第三篇:2006年湖南省法理学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06年湖南省法理学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党委宣传统战部 发布时间:2006-11-27 阅读:401次

2006年湖南省法理学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本网讯(王永红 王浩然)11月25日至26日,2006年湖南省法理学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等省内高校的35名代表参加了大会。

25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我校多功能厅举行,湖南省法学会秘书长李和平、省法理学会会长王伯云、副会长兼秘书长蒋先福、我院院长管天球等出席了开幕式。大会由法律系主任李年终主持。首先,院长管天球致欢迎词,他代表学院党委、行政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向与会者介绍了永州的地理位置和学校的基本概括和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科研特色,并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随后,省法理学会秘书长李和平在讲话中指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法治”结合了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以后能在这个主题上多出研究成果。

会上,与会代表们围绕“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怎么贯彻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期间,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石柏林作了《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法治》的主题报告,湘潭大学胡平仁教授、湖南师范大学蒋先福教授、吉首大学朱兴文教授、我校谢水顺副教授等围绕“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法治”的主题做了中心发言。

第四篇:中国十大宪法事例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人大法学院举行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

在人大法学院举行

2013年12月29日,2013中国十大宪法事例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601徐建国际报告厅正式召开。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教授致开幕词,感谢各位专家的积极参与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希望每年一度的中国十大宪法事例发布会能够对中国的法治进程贡献自己的力量,并预祝本次发布会圆满成功。

发布会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律层面的分析,并围绕着两高的司法解释的合宪性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理论分析与评价,并对全国人大常委与各个机关间的关系提出我们应进一步加深理论的分析。

甘副教授从事件本身出发,以言论自由为切入点对该事件中初中生言论本身的定位进行了进一步的剖析,更进一步指出在该事件中还涉及到公民人身自由的保障问题。并针对500次的规定以及司法解释的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观点。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刘教授从依法行政原则(或合法性原则)以及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两方面分析,指出根据严格的依法行政原则,广西武鸣县错发二胎准生证属于违法行政行为,即使行政机关存在过错,也并不表明违法状态要继续。同时本案适用了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但信赖利益原则目前在我国学理上尚存争议,成文法上也缺乏支持,因此本案结果符合实质法治,但是违反形式法治的。

上官教授指出广西武鸣县计生委收回错发的二胎准生证是一起错误的行政执法案件,适用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既符合实质法治也符合形式法治。他指出,计生部门不应该收回错发的二胎准生证,如果唐女士坚持生下小孩也不应该征收社会抚养费,并且如果唐女士因为生下小孩受到计生部门处罚,可以获得司法救济。该案件的宪法意义在于,生命权是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他认为,小产权房使用权转让是否合法关键在于对《土地管理法》

第五篇:第五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第五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社会语言

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2007-1-9 9:58:3

3第五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墨尔本大学、教育部语用所和中国社会语言学会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承办,卡西欧(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赞助。会议的主题为语言与认同、领域语言研究。大会共收到论文250余篇,来自中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约200名正式和列席代表出席了本次大会。

12月8日上午,大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开幕。开幕式由中国社会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所长高一虹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国有教授向会议代表致欢迎辞。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教授、墨尔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Joseph Lo Bianco教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姚喜双教授、中国社会语言学会会长周庆生教授、赞助单位代表卡西欧(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吉田修作先生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程朝翔教授分别致辞,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出席开幕式的嘉宾还有对社会语言学在我国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老前辈陈章太、戴庆厦、祝畹瑾和胡壮麟先生。

开幕式后由Joseph Lo Bianco教授和李宇明教授作了大会主旨报告。Lo Bianco教授的报告以“语言教育与社会文化新社区的建设”为题,将语言视为认同的实践,拓展了有关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现有理论。李宇明教授的报告题目从宏观的社会角度,探讨了语言问题、语言资源、语言权利三大话题。12月8日下午至10日上午,大会进行了分组讨论。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发言和讨论。围绕“语言与认同”的议题包括:语言接触与语言认同、语言态度与语言认同、语言教学中的认同、语言学习与认同、语码转换与认同等;围绕“领域语言研究”的议题包括:媒体语言、网络语言、法律语言、广告语言、其它行业用语、语言环境;其他议题包括:汉语与汉语教学、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言研究、社会语言学与外语教学、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性别、语言与交际;来自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和中文系的一个课题组报告了“基于梵汉对勘的汉译佛经语言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分组讨论中包括了理论探讨这一议题,祝畹瑾教授等有关社会语言学理论建设的观点引起了热烈讨论。

青年学者在会议上充分展现了他们的研究能力、才华和热情。12月9日下午,中国社会语言学会设立的“青年学者奖”专场吸引了众多参会者。以在校博士、硕士生为主的七位青年学者报告了自己的研究,并当场回应了评委和听众的挑战。12月9日晚,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召集和主持的博士生论坛,吸引了30余名博士生与会代表和部分教师代表。本次论坛邀请中央民族大学王远新教授、清华大学赵丽明教授和北京大学高一虹教授作为嘉宾,同学们就学习和

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同专家、学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12月10日下午,又有三位专家进行了大会主旨报告。来自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Bonny Norton博士做了题为“全球视角下的认同、语言和学习”的报告,从较为微观的角度,讨论了语言学习者的“投资”、“想像社区”和多元认同建构。姚喜双教授做了题目为“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评价要素”的报告,指出各种因素对主持人评价元素的影响。胡壮麟教授做了题为“计算机中介交流的社会语言学思考”的报告,提出了网络时代计算机中介交流中值得探讨的社会语言学问题。

下载(译)现代传媒与西博会暨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译)现代传媒与西博会暨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