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思想概论期末考题题库第6章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 B.人口数量多,素质不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B.1956年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D.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后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这主要取决于
A.市场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B.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C.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D.文化传统的不可逾越性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最核心的是坚持 A.社会主义道路 B.人民民主专政
C.共产党的领导 D.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6.党的八大指出,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A.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B.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7.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之间的矛盾。A.社会分配制度 B.社会生产力 C.社会生产 D.生产力发展水平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
C.从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
D.中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9.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A.稳定 B.和谐 C.和平D.团结
10.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小康社会的目标,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A.2010年 B.2015年 C.2020年 D.2025年
二、多项选择题
1.毛泽东把社会主义划分的两个阶段为()
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B.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共产主义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的两个基本点是()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马克思主义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坚持改革开放 E.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3.党的基本路线是()
A.党在一定时期制定的行动纲领 B.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 C.基本纲领的展开 D.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基础 E.党在一切时期的基本行动纲领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内容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A. 经济纲领 B.政治纲领 C.文化纲领 D.社会建设纲领 5.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
A.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 D.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E.科学发展观
三、辨析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普遍的概念,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阶段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2.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到2020年我们就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了。
四、简答题
1.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2.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所规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
3.如何正确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 4.为什么说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五、论述题
为什么以及如何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第六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B 4.C 5.A 6.C 7.C 8.D 9.B 1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 2.CD 3.ABD 4.ABC 5.BCD
三、辨析题
1.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正确。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两层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2.答案要点: 此命题错误。
(1)我国目前只是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从消费层次看,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从消费内容看,目前的小康是不全面的。从地区和城乡消费水平看,目前的小康是不平衡的。(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变目前的总体小康为高水平的、全面的、平衡的小康。
四、简答题
1.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答: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所规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
答:(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4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如何正确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 答:一是要正确把握“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首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二是要正确把握“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既要坚持立国之本,又要走好强国之路。第一,改革开放不能离开四项基本原则。第二,四项基本原则也离不开改革开放。总之,在党的基本路线中,“两个基本点”是统一的、一致的。它们统一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相辅相成,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密不可分。4.为什么说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⑴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虽然逾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但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要求建立在高于资本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⑵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我们必须用相当长的时期改变生产力的落后状况,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能进入社会主义比较成熟的阶段。⑶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更长的时期。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答:中共十六大的报告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其内容是:(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3)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5)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6)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7)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8)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9)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10)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五、论述题
为什么以及如何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答案要点:首先,党的基本路线反映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规律,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反映和要求。第二,党的基本路线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要求。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无数志士仁人一代又一代努力奋斗的目标。在当今时代条件下,一心一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之所在。第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已经证明了这条路线的正确性。第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不可动摇。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没有这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国家的面貌。第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的宝贵结论,是我们痛定思痛以后确立的基本立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项选择题
1.当前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A.根本制度的变革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2.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个全面阐述的是()A、马克思 B、列宁 C、斯大林 D、毛泽东 3.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
A.改革的性质决定的 B.改革的艰巨性决定的 C.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D.改革的长期性决定的
4.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中国的最高利益、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
A.发展 B.创新 C.改革 D.稳定 5.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改变和铲除原有的经济制度
C.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体制,使之适应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A.改革 B.开放 C.革命 D.加强法制建设 7.全面改革中的重点是()。
A.政治制度改革 B.人们观念的革新 C.经济体制改革 D.经济制度改革
8.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立足点是()
A.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 B.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C.坚持内外联动、互利共赢 D.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9.把对外开放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在()A.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B.党的十二大 C.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三大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A.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B.外向型经济格局
C.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局面
D.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A.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B.不是对抗性的矛盾
C.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D.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2.我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是因为()。
A.世界各国的要求 B.是对我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C.前苏联的经验和启发 D.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要 E.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内在要求 3.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
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 C.稳定是目的 D.稳定是前提 E.改革是基础 4.我国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必须()。
A.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
B.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
C.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D.完善公平贸易政策,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 E.坚持贸易平衡策略
5.在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时,我国必须()。
A.加强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波动的预测,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B.大力发展民主政治
C.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D.正确处理利用好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发展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的关系 E.坚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目的。2.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简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4.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5.如何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四、辨析
1.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是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结合点。2.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
五、论述题
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试述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第七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C 4.D 5.C 6.A 7.C 8.D 9.C 1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 3.ABD 4.ABCD 5.ACD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目的。
答: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的目的概括为三句话: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2.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答:(1)中国长期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也就是说中国不能闭关自守,要引进来,走出去。只有发展与其它国家的往来,才能促进中国的发展。(2)当今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只有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来发展自己,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3)和我国的国情有关,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这一切都离不开向世界开放。3.简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此外,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要维护国家利益,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要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维护国家利益,保护国家经济安全,就要处理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关系。4.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
答: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或内容是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
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是判断我国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得失的基本标准。5.如何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答:(1)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的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互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2)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3)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四、辨析题
1.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是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结合点。答案要点: 1)正确。
2)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答案要点: 1)不完全正确。
2)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当旧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而统治阶级又运用所掌握的全部上层建筑极力维护旧制度时,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旧政权,改变生产关系,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改革不是否定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相反,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长期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从而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加快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五、论述题
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案要点: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试述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答案要点:(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成果。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全球化趋势更为明显。各国政府为在国际分工和竞争中获得最大利益,纷纷实行开放政策,广泛地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积极利用外国市场、技术、资金、资源、信息。在开发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给国家民族带来灾难。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近代以来落后于世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闭关自守。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与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概论》题库
《毛泽东思想概论》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内第一个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是(D)
D、王稼祥
2.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毛泽东思想做了科学概括和全面论述的是(C)
C、刘少奇
3.明确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的会议是(C)C、中共七大
4.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指(A)A、辛亥革命
5.最先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这一伟大任务的是 C、毛泽东
6.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了新的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评价的是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C)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7.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是在(C)
C、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8.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发生的历史性巨变是指(C)
C、进行人民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9.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在(C)C、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10.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D)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论述 11.下列著作中,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是(A)
A、《反对本本主义》
12.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B)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3.毛泽东说认清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是(A)A、认清国情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主要原因是(D
D、帝国主义的侵略
14.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的是(A A《南京条约》的签订 15.帝国主义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是(A)A、封建势力
16.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B)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17.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是党的(C)。C、二大 18.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变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是(C C、五四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政治条件是(D)D、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19.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准确表述为(C)。
C、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0.1941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文化纲领是(D)
D、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的根本标志是(D)D、革命领导阶级不同 22.毛泽东完整地提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经济纲领文献是(A)
A、《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是(B)
B、农民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A)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的核心是(A)A、无产阶级的领导
中国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最可靠的同盟军是(B B、农民阶级 23.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C)C、农民阶级
毛泽东明确提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在(D)D、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C)C、毛泽东思想
2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体”是(C)C、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26.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A)A、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中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是(A)A、国营经济
27.毛泽东明确把官僚资产阶级列为革命对象的文章是(D)
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28.毛泽东系统阐述中国革命三大法宝的文章是(A)
A、《〈共产党人〉发刊词》
29.中国共产党内产生“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主要思想根源是(B)
B、小资产阶级思想
30.毛泽东指出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是(A)A、党指挥抢
31.毛泽东提出在军事上战胜敌人的根本法则是(D)
D、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3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D)D、新三民主义
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的主体是(B)
B、劳动者联盟 34.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A)A、革命领导权问题
35.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是(C)C、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36.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D)D、顽固派
37.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组织形式是(A)A、党内合作 38.中国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主要是指共产党对于全国人民和各革命阶级的(B)B、政治领导
3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顽固势力是指A A、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40.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是(A)A、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41.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是(C)
C、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42.与资产阶级联盟必须实行的政策是(A)A、又联合又斗争
43.毛泽东建党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主要的特点是(A)A、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
44.毛泽东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会议是(B)
B、中共七大
45.延安整风运动以反对(C)为中心任务 C、主观主义 46.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A)
A、纯洁党的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
47.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提出的处理党内矛盾方针是(A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48.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成为全党的共识是在(D)D、遵义会议后
49.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重大问题的会议是(D)D、遵义会议
50.“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B)B、土地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形式是(A)A、武装斗争
51.毛泽东提出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是在(D D、八七会议 52.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是(A)A、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53.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D)D,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54.毛泽东提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A)A、武装夺取政权
55.毛泽东提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是在(C)
C、七届二中全会
56.毛泽东批评“城市中心论”,提出“以乡村为中心”思想的著作是(C)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是(D)
D、以乡村为中心
57.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实行土地改革的第一次尝试的标志性文件(B)
B、《井冈山土地法》
58.《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所做出的一个重大原则性修改是(C)
C、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和地主阶级的土地 59.毛泽东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的根据是(A)A、中国在较长时期内敌强我弱的特点
60.毛泽东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的基本观点出自于他所写的(B)一文中。B、《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61.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其主要精力是放在(B B、发动工人运动 62.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是(A)A、南昌起义 63.乡村中一向战争奋斗的主要力量是(A 贫农
毛泽东(D)一文,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
D、《反对资本主义》
64.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政权问题上的基本主张是(A)
A、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
65.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明确而完整地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方案的著作是(D)D、《新民主主义论》
66.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政权形式(B)
B、三三制政权
67.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改革是(A)A、减租减息的政策 68.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是(A)
A、茶陵县工农兵政府
69.抗日民主政权的主要权力机构为(B)
B、参议会
中国共产党提出将“工农共和国”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口号的会议是(A)A、瓦窑堡会议
标志着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形成的著作是(D)
D、《论人民民主专政》 70.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B)B、人民代表大会
71.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是(B)B、工人阶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期间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D)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72.毛泽东在1949年建国前说,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这就是(A)A、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73.中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是(A)A、民主与专政的结合
人民民主专政中的主体是(A)A、人民
我国政权的组织原则是(A)A、民主集中制 74.社会主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C)
C、无产阶级专政
75.中国按民族区域自治原则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是(A)A、内蒙古自治区
毛泽东提出处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的方针是(A)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策略方针是(A)A、不要四面出击
76.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政治保证是(B)
B、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在全国的建立
7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C)
C、新民主主义社会
78.土地革命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A)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1951年至1952年开展的“三反”运动的内容是(A)
A、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79.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A)A、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80.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实现工业化是主体,两翼是(A)A、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8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方针是积极领导,(D)D、稳步前进
82.我国农业合作化采取的原则是A 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83.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B)
B、国营经济
新中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是(B)B、没收官僚资本 1952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了加快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B)B、过渡时期总路线
84.在对民族资本主义改造的第一个阶段,国家对私营商业采取了(B)政策。
B、经销代销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基本政策是(C)
C、和平赎买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D)
D、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实现
85.我国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C C、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完成
86.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后,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C)
C、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著作是(A A、《论十大关系》
87.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A)A、把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毛泽东认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是(B B、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新中国成立后各民主党派的地位是(B)
B、参政党
88.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C)
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89.《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的作者是(B)B、刘少奇
90.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了(D)的指导方针。
D、优先发展重工业
9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加强了我国的(C)
C、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9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组织形式(B)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9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A)A.非对抗性的94.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是(D)
D、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95.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是(D)
D、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
96.率先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中国共产党员是(A)
A、毛泽东
97.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认为,中国工业化道路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
(D)D、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98.1963年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强调,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D)
D、科学技术现代化
99.在中共八大上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设想的是(C)
C、陈云
100.毛泽东提出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的方针是(B)
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10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方面的是(A)A、立场、观点和方法
102.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是(A)A、克服主观主义
103.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A)A、思想政治工作 104.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是(C)
C、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105.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并做了科学解释的著作是(A)A、《改造我们的学习》
106.毛泽东之所以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靠的是(A)A、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是(C)C、群众观点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D)D、群众路线
107.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反对的主要错误倾向是(C)
C、教条主义
108.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A)
A、实事求是
109.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B)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毛泽东思想概论》题库
二、多项选择题
1.毛泽东思想是(acd)
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C.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2.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初步阐述了(abe)
A.实事求是的思想
B.群众路线的思想 C.统一战线的思想
D.反对经验主义的思想 E.独立自主的思想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abcd)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 D.大地主阶级
4.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构成是(abcde)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E.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F.中外合作经济 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是(cde)
A.党的建设为中心 B.农村政权为根本 C.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 D.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E.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
6.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形成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是(ace)
A.武装斗争
B.土地革命
C.党的建设
E.统一战线
F.独立自主
7.1924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是(cde)
A.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B.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 C.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E.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8.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其政权中的成员是(abc)
A.共产党员
B.非党进步分子
C.中间派
D.八路军
E.共青团员 9.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bcd)
A.积极领导
B.自愿互利
C.典型示范
D.国家帮助
E.公私兼顾
10.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bcd)
A.整顿思想、反对腐败
B.整顿学风、反对主观主义 C.整顿党风、反对宗派主义 D.整顿文风、反对党八股 E.整顿组织、反对官僚主义
1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包括(abc)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艰苦奋斗 E.解放思想
12.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是(cde)
A.革命的 B.进步的 C.民族的D.科学的 E.大众的
1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处于中间地位的阶级和阶层有(bce)
A.无产阶级 B. 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地主阶级 E.民族资产阶级
14.建国初期,在全国解决土地问题以后,国内主要矛盾是(ab)
A.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B.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E.人民对于经济文化生活的要求与社会不能满足人民经济文化生活的要求 15.抗日战争时期“三三制”政权所代表的阶级和阶层有(abcde)
A.无产阶级 B.农民 C.小资产阶级 D.中等资产阶级 E.开明绅士
16.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b)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D.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17.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有
(abcde)
A.加工订货 B.统购包销 C.经销代销 D.委托加工 E.公私合营
18.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bcde)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
C.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
D.十月革命的影响 E.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19.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应当处理好的政治关系有(abcde)
A.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 B.党和非党关系
C.革命和反革命关系 D.中国和外国关系
E.是非关系
2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特殊困难是(abc)
A.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比较严重 B.党的理论准备不足
C.封建主义的影响比较严重 D.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
E.修正主义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 21.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这主要表现为(cde)A.创建了中国共产党 B.领导国民会议运动 C.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
D.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E.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因为(abcd)
A.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B.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革命纲领 C.没有发动农民 D.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 E.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F.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3.1928年至1930年间毛泽东撰写的有关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著作有(abcd)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E.《战争和战略问题》
24.毛泽东指出人民军队的基本任务是(ade)
A.打仗消灭敌人 B.发展壮大革命队伍 C.建立健全民主制度
D.做群众工作 E.开展生产建设
25.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总路线是(acde)
A.依靠贫农 B.限制富农 C.团结中农 D.发展农业生产
E.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26.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党和政府领导农民创造的过渡形式有(bcd)
A.临时农业生产互助组 B.农业生产互助组
C.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D.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E.人民公社 27.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点是(bde)
A.民主与集中的相互对立 B.衔接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两个时期
E.概念的表述准确又贴切
C.扩大对敌人专政的范围 D.扩大人民民主的范围
28.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将帝国主义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企业收归国有的主要形式有(abcd)
A.管制 B.征用 C.代管 D.转让 E.拍卖
29.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bc)
A.基本矛盾 B.敌我矛盾 C.人民内部矛盾
D.人与自然的矛盾 E.生产和需要的矛盾
30.毛泽东把利用敌人内部矛盾的策略思想归纳为(abcd)
A.利用矛盾 B.争取多数
C.反对少数 D.各个击破
E.以斗争求团结
31.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表现在(ce)
A.民主与专政性质不同 B.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割裂的 C.民主与专政有各自不同的对象与方法
D.民主与专政是可以互相代替的 E.民主与专政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
32.毛泽东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作出全面、系统和完整阐述的著作有(abcde)
A. 《中国革命战争和战略问题》 B.《论新阶段》
C.《战争和战略问题》 D.《〈共产党人〉发刊词》
E.《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3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的社会力量有(abcde)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E.亲英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3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是(abde)
A.巩固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 B.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
E.采取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形式
35.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ace)
A.政治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B.组织上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C.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 D.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
E.团结合作的友党关系
36.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bcd)
A.加强人民军队的建设 B.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7.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逐步实现(abcd)A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E.对资本家和帝国主义的改造
38.毛泽东提出在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最重要的标准是
(abcde)
A.是否有利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 B.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C.是否有利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 D .是否有利于民主集中制的实行 E.是否有利于共产党的领导
3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加强执政党作风建设的措施有(abcde)A.不给党的领导人祝寿 B.不送礼 C.少敬酒、少拍掌 D.不用党的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 E.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并列
40.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进入创造红军新时期的著名起义有(abcdef)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平江起义 D.左右江起义 E.广州起义 F.白色起义
41.工农联盟在统一战线中具有重要地位,主要依据是(abcd)
A.农民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 B.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 C.农民具有迫切的革命要求 D.农民是中国各命的主力军
42.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ae)A.出现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B.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C.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D.中国资本主义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E.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国家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4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是(acd)A.个体农业 B.官僚资本主义 C.个体手工业
D.资本主义工商业 E.小资产阶级
44.毛泽东思想作为科学体系,它具有的鲜明特点是(abc)A.科学性 B.独创性 C.完整性 D.两面性 E.多重性
45.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前后,毛泽东多次提醒全党(abcde)
A. 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娇、不躁的作风
B. 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C.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进攻 D.要防止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 46.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abc)
A.保护民族工商业 B.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D.没收帝国主义在华财产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47.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基本思想是(abcd)A.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B.积极防御 C.集中优势兵力 D.战略进攻和决战的思想 E.政治上瓦解敌人 48.人民战争武装力量的体制指(abc)
A.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 B.正规军和非正规军相结合 C.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 D.人民和军队相结合 49.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两翼”是指(cde)
A.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B.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 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E.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0.官僚资本主义具有(abc)
A.封建性 B.买办性 C.垄断性 D.崇外性 E./妥协性 51.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abcd)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从群众中来 D.到群众中去 E.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52.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是(bd)
A.推翻军阀官僚的反动统治 B.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E.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53.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是(abcd)
A.发展生产 B.繁荣经济 C.公私兼顾 D.劳资两利 E.四马分肥
54.国民革命时期,组成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政治联盟的阶级有(abcd)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E.大资产阶级 5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是(cde)A.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B.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 C.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E.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56.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是(ab)
A.劳动者之间的联盟 B.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 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联盟 D.工人与农民的联盟
57.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提出和继续巩固和扩大的时期是(cd)A.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E.国民革命时期
58.集中体现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理论成果的著作有(bc)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论十大关系》 C.《关于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的矛盾》 D.《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E.《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59.毛泽东提出的我国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的方针是(de)A.去粗取精 B.全面继承 C.兼容并包 D.古为今用 E.洋为中用 60.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表现为(bcd)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B.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
C.与人民群众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D.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E.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作风
61.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 党内反对的主要错误倾向是(ab)
A.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B.把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 C.把苏联经验神圣化 D.把中国经验神圣化 E.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
6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特点是(cd)
A.党外合作 B.缺乏共同的政治纲领 C.具有共同的政治纲领 D.党内合作
63.毛泽东思想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它除了关于新民主义革命理论之外,还包扩(abcde)
A.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B.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C.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D.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E.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
64.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是(abc)A.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B.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C.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 D.消灭资产阶级
E.渐次达到共产主义
65.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八七会议确定的方针是(ce)A.组织领导工农运动的方针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C.土地革命的方针
D.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方针 E.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66.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主要目标是(ae)A.反对封建压迫
B.反对中间势力 C.反对北洋军阀
D.反对顽固势力 E.反对国民党新军阀
67.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abcd)
A.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逐步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逐步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E.逐步实现对文教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8.1950年12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镇压反革命运动集中打击了(abcde)
A.土匪(匪首、惯匪)B.恶霸
C.特务
D.反动会道门头子
E.反动党团骨干分子
69.根据毛主席的提议,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正式宣布了我国的现代化宏图,即实现社会主义的(abcd)A.工业现代化 B.农业现代化
C.国防现代化 D.科学技术现代化
E.交通现代化
70.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abde)
A.个人服从组织 B.少数服从多数
C.局部服从全局 D.下级服从上级
E.全党服从中央
7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统一战线的组织,它所包含的阶级和阶层有
(abcde)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E.一切爱国民主人士
72.人民政协的主要特点是(ad)
A.广泛的代表性
B.严肃性
C.灵活性
D.存在时间的长期性
73。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对象是(abcd)
A.美帝国主义
B.蒋介石反动派 C.官僚资产阶级 D.地主阶级
E.民族资产阶级
74.建国初期,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有(abcde)
A.没收了官僚资本
B.完成了土地改革
C.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府
D.实现了大陆的解放和统一 E.消灭了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残余势力
75."四马分肥"是指(abcd)
A.所得税
B.企业公积金
C.工人福利基金
D.资本家的利润(包括股息和红利)E.奖金
76.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abcd)
A.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建设
B.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
C.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稳步增长
77.建国初期"三反运动"的内容是(bce)
A.反行贿
B.反贪污
C.反浪费
D.反腐败
E.反官僚主义
78.建国初期,我国开展的重大政治运动有(abce)
A.抗美援朝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三反五反运动 D.反右派运动
E.镇压反革命运动
79.毛泽东指出,在一定意义上讲农业就是工业,因为农业为工业提供(abcde)
A.粮食
B.原料 C.市场
D.资金 E.劳动力
80.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领域内,实行的基本方针是(ab)
A.百花齐放
B.百家争鸣
C.洋为中用
D.古为今用
81.毛泽东多次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大国的基本国情是(abcd)
A.人口多
B.底子薄
C.经济文化落后
D.科学技术水平低 E.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82."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内容是(abc)
A.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和集体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 B.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主体,在国家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补充; C.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D.在生产价格上,国家价格是主体,一定范围内自由价格是补充;
83.中国共产党八十年中,共作出过俩个历史决议(ab)。
A.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 D.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决议
84.抗日战争时期,王明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错误主张表现为(ab)
A.一切经过统一战线
B.一切服从统一战线 C.一切服从蒋介石
D.一切服从国民党
85.新中国成立后党所面临的两大问题是(ab)
A.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以发展中国
B.中国向何处去 C.人口多
D.底子薄
86.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和适合中国国情的(ad)
A.政权组织形式 B.无产阶级专政 C.人民民主主专政 D.根本的政治制度 E.政党制度
87.中国无产阶级的“特殊的优点”是(cde)
A.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 B.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
C.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 D.人数虽少但比较集中
E.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压迫 88.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是(ab)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统一 C.农业轻工业协调发展 D.社会经济缺乏活力 89.毛泽东在战略和战术的关系上提出了(bd)
A.树立必胜信心 B.在战略上藐视敌人 C. 敢于夺取胜利
D.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90.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有利条件是(abc)
A.良好的思想基础 B.良好的阶级基础 C.有一个完整的建党学说D.党的队伍的壮大
91. 封建主义在党内生活中的表现有(abcd)
A.一言堂 B. 家长制 C.个人专断 D.人身依附关系 92.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依据有(ab)
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 B. 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学说
C.实现共同富裕 D.发展社会生产力 93.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可能分两个阶段(ab)
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B.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94.“两个务必”指的是(ab)
A.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B.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C.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 D.保持共产主义信念
95.毛泽东认为民主集中制与群众路线的关系是(abcd)
A.先民主 B.后集中 C.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D.领导同群众相结合
96.邓小平指出对党的监督来自(abd)
A.党的监督 B.群众的监督 C.社会的监督
D.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
97.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党内曾流行过的错误倾向有(ab A.两次革命论 B.一次革命论 C.三个时期理论 D.毕其功于一役
98.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在的主观条件件有(bd)A.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B.共产党领导的正确
C.良好的群众基础 D.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99.新民主主义土地改革中必须注意的原则是(ab)A.满足贫雇农的要求 B.坚定的团结中农
C.照顾富农的利益 D.满足小资产阶级的要求 100.三大决战是(bcd)
A.济南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辽沈战役
答案:
!——10:acd abe abcd abcde cde ace cde abc bcd bcd 11——20: abc cde bce ab abcde ab abcde bcde abcde abc 21——30:cde abcd abcd ade acde bcd bde abcd bc abcd 31——40:ce abcde abcde abde ace bcd abcd abcde abcde abcdef 41——50:abcd ae acd abc abcde abc abcd abc cde abc 51——60:abcd bd abcd abcd cde ab cd bc de bcd 61——70:ab cd abcde abc ce ae abcd abcde abcd abde 71——80:abcde ad abcd abcde abcd abcd bce abce abcde ab 81——90:abcd abc ab ab ab ad cde ab bd abc 91——100:abcd ab ab ab abcd abd ab bd ab bcd)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考题++免费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答:首先,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其次,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第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第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第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二、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的涵义?(论述)
答: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1、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各国无产阶级政党行动的指南。但是,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同时,必须根据本国革命和建设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具体特点来运用它,并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它。
2、毛泽东思想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的优秀典型。它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中国实际,阐明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它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由欧洲形式变成中国形式,用中国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语言说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政策。它是具有中国独特内容和民族表现形式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因此,凡是实践中被证明是错误的理论观点和政治口号,无论是出自毛泽东本人的言论还是党的文件,都不能纳入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都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就是对全党和全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因而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些或那些方面的经验所做的系统的总结,补充、丰富、发展了毛泽东论著中的许多观点。因此,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如何理解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论述)
答:
1、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
2、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这个观点大致包括下列涵义:①一切为了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把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③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众路线的又一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它正确的揭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指明了正确实现党的领导的根本途径,还深刻说明了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在一致性,把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体化为科学的领导方法。
4、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党的一切组织和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根本路线。
四、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其基本观点包括两个方面:1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2党对人民群众实行正确的领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坚持群众路线对于保证党的路线方针的正确起了巨大的作用。
五、为什么说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论述)
答: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2、无产阶级革命是国际性的事业,需要各国无产阶级互相支持和帮助,但首先需要各国无产阶级立足于本国,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搞好本国的革命事业。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3、邓小平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时,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中国经验的第一条,并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七、为什么说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答:
1、它们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想原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它们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核心内容,成为连接各个部分的纽带和基础,使毛泽东思想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它们是指导中国革命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全部革命实践中。所以,它们成为毛泽东思想中最具科学性和生命力的核心内容。
八、怎样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论述)
答: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创立和形成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时代,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不同时期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产物,解决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时期不同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最基本的共同特征,就是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它们共同的理论基础,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就不能形成毛泽东思想,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就不可能形成邓小平理论。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是一致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它就像一条红线连接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十、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首先,应了解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人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的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杰出代表,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其次,应了解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十二、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2,制定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采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制定了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3,提出了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
4、创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并对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观点。
5、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着重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思想,并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6、提出了要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确定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以及一整套经济建设方针。
第二章近代中国社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一、近代中国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1、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
2、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快了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
3、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4、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
二、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条件?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2、工人运动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3、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正式创建中国共产党作了准备;
4、外部条件主要是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从各个方面给予帮助,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
答: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成为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独立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狼狈为奸,互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第三,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地位脆弱,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四、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论述)
答:
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破产和资本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中国社会的发展客观要求由新的革命阶级和新的革命形式来完成。
2、辛亥革命后,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外资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工人运动水平明显提高,为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准备了阶级基础和领导力量。
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使中国无产阶级和先进知识分子的觉悟得到很大提高,为革命的转变准备了思想条件。
4、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时代,为革命的转变提供了时代条件。
五、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持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地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其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确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各种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产,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可能性。
六、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集中表述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导下,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进行了系统论述,为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作了理论上与政策上的准备。
七、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答:
1、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二大,初步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现阶段的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使之成为真正的民主 共和国。
2、中共二大在全国人民面前破天荒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同时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
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什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论述)
答:
1、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1)帝国主义通过野蛮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控制、操纵中国,最终从中国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2)政治上,西方列强践踏中国的神圣主权。经济上,帝国主义牢牢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文化上,实施文化侵略政策,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培养为他们侵略政策服务的买办文人。(3)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
2、封建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
(1)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2)封建主义的统治也是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是中华民族进步的拦路虎。(3)封建剥削制度的残酷性和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使中国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反对封建主义就是要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在政治上消灭军阀的专制统治,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4)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
九、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的关系?
答:
1、中国革命既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又是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
2、反之,因为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如果不帮助农民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就不能组成中国革命的强大的队伍而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
十、中国无产阶级的特殊优点是什么?
答:第一,中国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残酷性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因此,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来得坚决彻底。第二,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便于他们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第三,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但集中在沿海、沿江大中城市,便于组织。中国无产阶级的这些特点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的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十一、如何坚持和把握无产阶级领导权?
答:
1、坚持和把握无产阶级领导权,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统一战线,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关键;
2、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实行独立自主,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是保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3、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4、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十二、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论述)
答: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就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前,中国的革命、改良或其他形式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的指导思想均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找到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十三、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特点?/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特点? 答:第一,“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第二,政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就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政权机关。与新民主主义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第三,新民主主义政治是一种过渡性质。新民主主义政治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终极前途是社会主义的。
十四、如何评价“侵华有功”论?
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为最大的压迫,因而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也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同时,因为自然经济的破坏,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市场,而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市场。这样,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
第三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二、为什么说中国的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答:第一,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第二,农民——这是中国军队的来源。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民的武装力量,绝大部分是穿着军装的农民。第三,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三、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论述)
答:第一,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备客观条件。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客观条件。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主观条件。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的主观条件。
四、《反对本本主义》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
1、第一次明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积极提倡“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3、从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并把这一道路的理论建立在坚实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
五、怎样理解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答:第一,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农民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他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外而帝国主义,内而统治阶级,对于其压迫榨取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第二,农民是中国的基本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第三,毛泽东强调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在推翻反动政权,建立人民革命政权中的重大作用。
六、土地战争时期党的土地革命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土改总路线)和分配方法是什么?
答:路线: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七、为什么说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主要作用?
答:第一,民众是战争人力的资源,建立优势的军队,民众是兵力的源泉。第二,民众也是战争物力和财力的源泉。第三,民心的向背,民众拥护和支持,是战争的精神力量。第四,民众参加到战争中来,使武装斗争和非武装斗争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战争的整体威力。
八、人民战争与革命根据地的关系是什么?
答:
1、中国革命战争是以农民为主体,因此,进行人民战争必须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
2、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把落后的农村造就 成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强大革命阵地,造就成夺取城市乃至全国政权的战略基地。
3、没有农村革命根据地,人民战争就不可能有人力、物力资源,也不可能为人民战争的革命军队提供休整、补充和训练的场所。
4、要进行人民战争就必须发动广大农民开展土地革命,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建立强有力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九、简述毛泽东积极防御思想的内容和意义?
答:首先,毛泽东认为战略防御有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我们应该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其次,毛泽东把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具体化为“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作战方针。最后,积极防御要求我军创造条件,进行有效的战役战斗中的外线的进攻战。意义: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核心。
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答:一,它是实现战争胜利的最有效的手段。集中优势兵力,才能给敌人以决定性打击。二,能使敌人士气沮丧,我则人心振奋。三,可以使敌人的人力物力不断减少,而使我军的人力物力不断得到补充,使革命根据地得以保存和发展。四,使我军有可能各个歼灭敌军的增援队,始终保持战场的主动权。
第四章 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思想
一、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论述)
答:
(一)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1、从理论上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策略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和组织的统一战线,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还是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无一例外地都需要正确解决这一至关重要的、关系到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
2、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决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必要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并尖锐对立,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往往在革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能否率领他们去打倒共同的敌人,其关键就在于能否在一定的形式下同他们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统一战线。
3、敌强我弱决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必要的。在中国革命全部过程中,由于革命所面临的敌人异常强大,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同时由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又导致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更加有必要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努力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壮大自己,削弱敌人,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从而争取革命的彻底胜利。
(二)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在内部存在尖锐的阶级矛盾;在外部有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还存在各种政治派别的矛盾。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问题上,又不断发生推移、转化和变迁。这种极端复杂的中国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的深重灾难之中。这一历史条件决定了无产阶级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包括全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口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答: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具有广泛的民族性。也就决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第二,有政权、军队的合作。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两党合作实际上是两党分别领导的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在全民族抗战总目标下的合作。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涉及两党关系及合作抗日的事宜,只能采取临时协商、谈判的 特殊形式加以解决。这就增强了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必要性。
三、为什么说政策和策略是关系中国革命成败的大问题?(论述)
答:
1、政策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革命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规范和限度;策略就是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制定的相应的行动方针、斗争方式和手段。
2、革命政党和革命群众的实践,总是同一定的政策相联系着。都是在为实行某种政策而斗争着。
3、党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利益和群众利益的体现。政策和策略正确与否,关系着党能否广泛而有效地团结最大多数人民群众,为实现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4、政策和策略是贯彻党的路线和完成党的战略任务的保证。是为路线和战略任务服务的工具和手段。
5、政策和策略关系着革命政党能否时刻统一全党的意志,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力量。
6、只有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证无产阶级领导的正确性,进而才能卓有成效地团结和率领同盟军共同奋斗,以实现无产阶级的战略任务。可以说,没有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就没有统一战线。
四、简述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的内容、地位、作用?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统一战线?
答:
1、内容:一个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
2、地位:(1)第一个联盟,即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2)第二个联盟,即工人阶级同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3、作用:(1)只有首先发展和巩固这个联盟,统一战线才能够真正坚强有力;才有助于推动其他中间阶级、阶层、集团参加革命和参加统一战线;才有力量去孤立、分化、瓦解和消灭敌人,夺取革命斗争的胜利。(2)争取同民族资产阶级合作,或者使他们保持中立,对于争取其他中间力量,孤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是极为有利的。
五、试分析中共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方针和原则?(论述)
答:
1、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即独立自主。正确理解这个原则,应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要讲统一性。另一方面,要讲独立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才能及时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自己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2、中国共产党在研究和制定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策略原则时,总是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对统一战线的阶级构成进行科学分析。统一战线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团结尽可能多的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主要的敌人,这就要善于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在敌人营垒中找朋友。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和成分也会发生变化,党的政策也需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新的情况,争取和团结大多数,完成新的革命任务。
3、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是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又一条基本原则。在统一战线问题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政治上逐步把同盟者提高到当前革命纲领的水平,而不是把自己降低到同盟者的水平。这就是原则性。但是,原则性必须和灵活性结合起来,灵活机动地运用各种斗争形式,及时地改变自己的策略,善于与同盟者达成必要的妥协。
七、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应如何处理与资产阶级的关系?(论述)
答:
1、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走过来的。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又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对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2、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爱国的,同时又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这种经济的和政治的地位,规定了他们在中国革命中的两面性,即革命性的一面和同敌人相妥协的一面。针对他们的两面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就必须对他们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3、中国的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历来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但是在某些特殊历史时期或特殊政治条件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该对他们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与其建立一定程度上的暂时的联盟。
4、就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这两种不同的对象来说,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他们都要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但是在联合与斗争的性质及方式上,是有重大差别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与他们的联合,属于利用敌人内部矛盾性质的联合,同时要对他们的反动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种斗争既有和平的说理斗争,也有非和平的流血的斗争,甚至不排除一定规模的武装对抗和冲突。
八、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答:
1、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历史经验的生动概括和总结,又是党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事的一贯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2、长期共存,不是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而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最终消亡相联系的。所谓互相监督,当然不是单方面的,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
3、这一方针有利于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团结在党的周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加强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决策科学化。
九、人民政协的作用?
答:
1、最广泛的联系、团结各方面人士,进行政治协商,实行民主监督,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贯彻执行。
2、人民政协在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期间,对于团结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反对国内外敌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行社会改革,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巩固人民民主专政,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答:首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促进了亚洲及世界各国对于新中国的了解和合作,对中国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结成新的国际统一战线是极其有利的。其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策划的强权外交、“实力政策”是一个勇敢的挑战。最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和提出,为国际间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规范,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谋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十一、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现实意义?
答: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发展成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使之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争取实现国际统一战争的斗争实践中对国际社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它在历史上曾起了重大的作用,在目前,也将在未来产生深远影响,具有指导意义,因为,它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铺平了道路,为国际间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规范,为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轶序奠定了基础。
第五章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与人民民主政治建设
一、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艰苦探索?/试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形成过程?(论述)
答:
1、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党先后提出了建立“劳农专政”、“真正平民的政权”、“革命民众政权”、“工农小资产阶级的民权独裁制”等主张,对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政权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2、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开始认识到,中国革命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土地革命阶段,需要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小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权。工农民主专政是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思想探索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方案。这样,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思想已趋于成型。
4、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权。
5、在抗战胜利之前,中国共产党便确定了废除国民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建设新中国的奋斗目标。
6、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1949年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这篇著名文章的发表,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已经完全形成。
二、什么是三三制政权?
答: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权。这个政权曾实行“三三制”,“三三制”政权在组织形式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或者更少,他们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派及其他分子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三三制”政权,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政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阶段的具体形式。“三三制”政权的理论和实践,在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简述抗战胜利后各主要政治派别的建国主张?
答:
1、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了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必然在战后坚持其独裁、内战、卖国的既定方针,企图独占抗日战争胜利果实,在全国重建其独裁统治。这就是国民党对待战后国内问题的根本主张。
2、中国共产党便确定了废除国民党***,成 立民主联合政府,建设新中国的奋斗目标。提出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立独立自主与富强的新中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战后提出的建国主张。
3、成立举国一致的民主联合政府,结束国民党党治,“把中国造成一个十足道地自由独立的民主国家”。以民盟为代表的中间党派的主张基本上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
五、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各阶级的不同地位和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不同的阶级处于不同的地位。工人阶级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农联盟。人民民主专政还包括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但是,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的两面性,他们可以参加政权,但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地位。上述各个革命阶级在国家中的不同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标志着我们国家的根本性质,表明我们的国家是人民民主国家。
六、人民民主专政为什么要实行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的统一?(论述)
答:
1、人民民主专政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一个方面是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这两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是民主和专政的辨证统一。民主和专政这二者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紧密结合而不可分割的。
3、民主与专政有各自不同的对象和方法,二者是不能混淆的。民主的对象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而专政的对象只是占人口极少的被推翻的反动阶级。人民民主专政有两种方法,对敌人来说,是专政的方法、强迫的方法,对人民来说,是用民主的方法,用说服教育的方法。
4、民主和专政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对人民实行民主是对敌人实行专政的需要,对敌人实行专政也是对人民实行民主的需要。
5、历史经验证明,离开了人民民主,就不能巩固对敌人的专政;离开了对敌人的专政,就保证不了人民民主。二者决不能割裂或有所偏废,更不应互相排斥和互相代替,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七、人民代表大会为什么采取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
答:首先,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必须以广泛的民主为基础,只有按照民主的原则组织政权,才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吸收广大群众的意见,制定出符合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有效地对敌人实行专政。
其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又必须实行集中,以便把人民群众分散的、零星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国家意志,并以国家权力保证其贯彻实施,才能体现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和号召力。
八、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首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次,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制度。它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重要政治制度。
九、我国在解决民族问题上为什么要采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策?
答:
1、从我国历史的实际情况来看,早已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之间很早就有了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为我国各民族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中实行团结合作创造了条件。
2、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都是被压迫的民族,有共同的命运和遭遇。各族人民也都以不同方式参加了民主革命斗争,并在斗争中建立了亲密关系,形成了血肉不可分的整体。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我国各族人民在统一的、单一制的祖国大家庭中实行团结合作奠定了基础。
十、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论述)
答:
1、人民民主专政之所以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是因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近百年来,只有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仅找到了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而且积累了建立和发展革命政权的丰富经验。创造了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以人民代 表大会为形式的人民民主专政,解决了国家政权这个革命的根本问题。
2、人民民主专政之所以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纲领,是因为中国革命是分两步走的,因此,不能满足于以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来维护与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而是要以此作条件,使中国有可能在共产党领导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有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进而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纲领,也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目的和任务。
十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政治上的关系,民主党派在自己的纲领中都承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是团结合作的友党关系,而不是互相竞争性的在朝党与在野党、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一、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论述)
答:首先,毛泽东指出,中国是一个经济相当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10%,农业占90%左右,这是新中国建立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国情,也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1、由此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必须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2、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3、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其次,毛泽东指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就是在解决土地问题之后,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因此,对待资产阶级既要联合,又要斗争,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既要允许其充分发展,又要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方面。第三,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它们彼此斗争着。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1949年到1956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1949年10月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后取得全国政权,这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1952年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而建国后已经存在着的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了;1956年,当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时,国内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了。
三、什么是三反运动和五反运动及其作用?
答:
1、从1951年底开始,中共中央统一部署,首先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2、从1952年开始,在私营工商业中开展一场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作用:“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打击了资产阶级的违法活动,教育了干部,纯洁了干部队伍,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推动了在私营经济中建立工人监督和实行民主改革,创造了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利条件。
四、简述毛泽东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初步设想?
答:一,关于过渡时间,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一般估计大约为15年至20年时间。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最初设想是经过相当长时期的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准备条件,然后一举消灭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
意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最初设想,也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建立初期,党以这一理论为指导,领导人民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道路,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了各项条件。
五、为什么说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论述)
答:首先,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达到或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仍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布局极不合理,教育、科学和文化也很落后。一部中国近代史用血的事实告诉我们,要使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因落后而挨打,就必须加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其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更加尖锐。资产阶级的不法行为确实给国家经济建设带来严重危害。而这种经济上的矛盾又必然造成阶级关系的紧张和阶级矛盾的加剧。客观上要求必须及时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便从根本上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解放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再次,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总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具有现实依据的,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反映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六、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的历史意义?
答: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第二,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第三,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这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伟大创举,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七、“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和经验教训是什么?
答:
一、1、集中主要力量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
3、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4、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稳步增长。
5、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二、1、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必须重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使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保持适当的比例,均衡发展,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贯彻量力而行的原则,实事求是,稳步前进,既反保守又反冒进,保持工农业发展的综合平衡,使经济建设的计划建立在客观、可靠的基础上;
3、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关系,按照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照顾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充分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在搞好综合平衡的前提下,保证重点建设,以重点建设为中心,带动和促进整个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5、增加生产,厉行节约,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重要方法和经验。
八、我国对私人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什么采取和平赎买方式?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和平赎买的可能性。
答:
1、革命导师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为我国实现和平赎买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我国建立了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从政治上提供了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的保证。
3、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它有拥护新生国家政权,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4、我们建立了国营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割断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联系。
九、为什么说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巨变?(论述)
答:
(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来看:
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治上确立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经济上确立了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意识形态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上的指导地位,使我国走向社会主义成为历史的必然。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削弱了西方帝国主义阵营,壮大了国际共产主义的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证明了中国以自己独特的革命理论,经验和实践,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产生的深远影响来看: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的孤立了帝国主义阵营。
综上所述,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巨变。
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两重性是什么?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步性表现在:第一,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社会主义工业产品还不能满足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情况下,资本主义企业的工业品有重要的补充作用;第二,民放资本主义企业中拥有相当数量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可以通过他们为社会主义企业培养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第三,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盈余也相应增加,国家通过税收和价格政策,可以把其中的一部分转变为国家的积累;第四,资本主义企业拥有广大的商业网络和国内外贸易联系,国家可以充分予以利用,以活跃城乡经济,促进经济交流;第五,资本主义企业可以维持和吸收一部分职工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局限性:同时,民放资本主义经济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主要表现在:行贿;偷税漏税;偷工减料;盗骗国家财产;盗窃国家经济情报;无序竞争等。
十一、中国共产党关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包括:
(一)土改完成后农村出现了新的两极分化,个体经济的脆弱性和局限性是不利于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所以,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互助合作运动,将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就当时的实际情况看,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存在着条件和可能:
1、国民经济已经恢复,经济结构得到调整;政治稳定,社会清明,工农群众建设新中国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界和平民主阵营在扩大,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民主运动继续发展。
2、在广大农民中蕴藏着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可以充分利用和正确引导这种积极性,领导农民走农业合作社的道路。
3、党领导的各项事业的不断胜利是农业合作化的有力保证。
(三)农业合作化采取的步骤、方针政策和具休措施:
1、把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之间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2、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
3、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反对强迫命令。
4、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第一步号召农民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第二步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带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第三步组织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
5、坚持党的领导,正确掌握农村的阶级政策。
十二、试述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首先,应了解农业合作化的成功经验和重要意义。成功经验:一,在土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及时地领导农民走上互相合作的道路。二,采取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等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和形式,逐步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的道路。三,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
重要意义:农业合作化的实现,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次,应了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以经验和重要意义:成功经验:一,严格区别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与改造的政策,实行和平赎买。二,创造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注意把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逐步把他们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重大意义:一,标志着我国已基本上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二,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提出但没有做到的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
第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建国初期,中国为什么要采取“苏联模式”?
答: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出现了分别以美国、苏联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以美国为首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和遏制,而苏联则给新中国以援助和支持。2新中国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需要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学习。而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在工业化建设中所取得的高速度及巨大成就,已经显示了苏联模式的威力和效果,并且这种模式又适应了新中国在工业化初期着重发展重工业的需要。
3、到50年代中期,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开始显露出来,我党重新审视苏联模式,提出“以苏为鉴”,少走弯路的思想,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基本思想?
答:内容: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在这篇讲话中,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还专门论述了学习外国长处和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意义: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已经阐明了这样一个基本思想,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学习别国长处,借鉴别国经验,走自己的路,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为什么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公私合营经济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已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并成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与此相适应,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等原来对我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起保障作用的政治因素,也已转变为巩固社会主义经济的政治因素。这表明,我国已经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由于我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短暂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建立之初,经济文化仍十分落后,远未达到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这表明,我国此时虽然已导师入社会主义,但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改造后的基本国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么认识中国国情的?
答:第一,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巩固、不完善。中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第二,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的不发达国家。第三,国内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上述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和由此得出来的有关论断,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立足点。保证了探索过程中的正确的发展趋向。
六、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答: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形成了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其中最主要的,是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和统筹兼顾的方针。其基本内容是:要重视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规律,使国民经济计划尽可能反映这一规律。既要顾全大局,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
2、我国经济建设的另一重要方针,是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主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要积极争取外援,开展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学习外国的长处和好的经验。
七、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共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
1、关于扩大民主,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
2、关于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中国法制的思想。
3、关于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 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标准。
八、关于文化工作基本方针的内容是什么?
答:毛泽东几次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他说,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毛泽东还阐明了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其目的是,通过学习古代、外国有用的和先进的东西,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特殊民族风格的文化事业,以发展中国。上述方针,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九、关于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标准是什么?
答:
1、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2、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3、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4、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
5、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6、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
十、如何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
答:邓小平一贯拥护毛泽东思想,在工作中一贯地坚持贯彻执行毛泽东提出的正确方针政策和原则。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最根本的还在于他继承与发展着毛泽东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也继承与发展着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正确思想。邓小平理论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一是继承,二是纠正,三是开始和发展。
十二、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艰难曲折及其历史局限?
答:
(一)毛泽东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创者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当然,毛泽东的探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局限。第一,这一探索从总体上说,还没有摆脱苏联模式。第二,探索中所取得的一些正确的理论成果,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有的还出现了严重背离。第三,这一探索中存在着的错误倾向逐步发展,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这样长时间的全局性的“左”倾错误的发生。
(二)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
1、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遭到破坏,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上存在某些缺陷,以及国际因素的影响,等等。
2、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当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思想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3、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深刻总结和吸取了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成功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而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最终摆脱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即苏联模式的影响。在这一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十三、试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政治路线是中共八大政治路线的继续和发展
答:1中共八大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里程碑。2中共八大的政治践线是正确的,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了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等不适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错误口号,开始全面而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和以前的“左”倾错误,做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就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中共八大的政治路线。4从这两次重要会议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理论
一、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基本点是什么?
答:
1、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
2、强调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全党。
3、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保持党的优良作风。
4、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格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5、接受党内和党外的双重监督。
6、努力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没有产生改良主义的社会基础?
答:
1、由于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使得中国没有欧洲那样的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也不允许工人阶级进行和平的议会斗争;
2、由于中国工人阶级身受三重压迫,除极少数工贼外,整个阶级都有坚决的革命性,中国共产党也没有产生改良主义的社会基础。
四、为什么说小资产阶级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产生“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思想条件?
答:
1、由于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是小资产阶级人数极其众多的国家,因此,中国共产党是处在小资产阶级的包围中。
2、党内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分子占绝大多数。即使工人出身的党员,在中国的经济条件下,也容易染有小资产阶级的色彩。
3、小资产阶级思想在我们党内常常有各色各样的反映,它为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发生提供了思想条件,对党制定及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妨碍极大。
五、中国共产党理论准备不足的原因是什么?
答:
1、党在诞生之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时间还很短。
2、党成立后立即就投入到实际革命斗争中,忙于应付各方面的复杂工作,无暇长期从事理论研究与斗争经验的总结。
3、诸位革命领袖都是欧洲人,在他们的著作中,说到中国的事情并不多。因此,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用马列主义原理来解释中国社会历史实践,并指导这种实践就觉得特别困难些。
六、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内部的矛盾?
答: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表现,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和办法。其中主要有:对于思想政治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努力克服官僚主义,同时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等等。所有这些方针,都是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一总方针的具体化。它们为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的不同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指明了方向。
七、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党内矛盾?(论述)
答:第一,科学地认识党内矛盾和党内斗争的性质。这是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开展党内斗争的前提。党内矛盾“是社会上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矛盾在党内的反映”。不能把党内矛盾等同于阶级矛盾、敌我矛盾。开展党内斗争是必要的,如果党不经常在党内清除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左”的右的机会主义就会在党内发展,就要影响与支配我们的党。
第二,掌握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在认真总结以往处理党内矛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刘少奇等提出了处理党内矛盾的正确的方针和原则。即:第一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第二是: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原则是:‘团结——批评——团结’。
第三,贯彻这一方针,必须把握好一些基本原则:
(1)必须站在大公无私的立场上来进行。(2)处理历史问题,不应着重于一些个别同志的责任方面,而应着重于当时错误的内容,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3)对任何问题应取分析态度,不要否定一切。(4)要正确地运用组织和纪律手段。(5)批评要适当,要有分寸。(6)分清党内斗争与党外斗争的明确界限和适当联系,做到内外有别。(7)禁止党内一切无原则的纠纷。
八、为什么要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论述)
答:
1、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最核心的内容和最重要的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造性的发展。
2、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基础。搞好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地反对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对党的影响和侵袭。因此,必须着重于党的思想建设,特别是用无产阶级思想去克服和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
3、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帮助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更要在思想上入党,以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这是毛泽东提出的一项重要建党原则,是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的具体体现。
4、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把坚持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作为中心环节。几十年的革命实践,充分证实了这一认识的科学性及其对党的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
5、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二是以党章为主要内容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提高全体党员的素质。
6、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是搞好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
7、整风运动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好形式。
九、如何认识毛泽东关于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关于民主集中制的主要内容
答:第一,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制度。“我们的党,不是许多党员简单的数目字的总和,而是由全体党员按照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统一的有机体,而是党的领导者被领导者的结合体,是党的首脑、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依照一定规律结合起来的统一体。这种规律,就是党内的民主集中制。”第二,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党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一致,是党的统一的具体形式。第三,民主与集中是辨证的统一关系。第四,群众路线是民主集中制的基础,党内的民主集中制反映了党内的群众路线。
十、为什么说党内民主与集中是辨证的统一的关系?
答:
1、民主和集中是矛盾的统一体;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2、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注意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方面必须反对离开民主讲集中的“家长制”、“一言堂”;一方面必须反对只要个人自由,不要组织纪律的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
3、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实行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基本原则。
十一、实行民主集中制应该当遵循哪些原则?
答:1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2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都由选举产生。3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全党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各级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委员会。4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党的下级组织要向上级组织请示报告工件。5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6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十二、如何认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论述)
答:第一,培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是克服主观主义的途径?)。党的历史证明,我们党的发展和进步,是从同一切违反这个真理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作坚决斗争的过程中发展和进步起来的。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一是要能够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向实际情况作调查;三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
第二,培育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体现了党的根本性质和根本宗旨。党的正确的纲领与政策,只有在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与支持的情况下才能真正贯彻到底。培育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需要全党从多方面做出切实不断的努力,一是自觉学习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时时处处想着人民群众的利益。二是最大限度地开辟和拓宽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三是坚决反对和整肃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四是时刻关心群众的各种切身利益。五是及时修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第三,培育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党内矛盾的性质,决定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好方法。
十三、在执政条件下,如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其次,(B、简述毛泽东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若干思想?)
第一,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武装全党。第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第三,接受党内和党外的双重监督。第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格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第五,努力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十四、党的自身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的关系是什么?(论述)
答:
1、党的政治路线是根据党的最高纲领制定的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具体纲领。党的政治路线正确与否,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
2、党的自身建设要紧密地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党的领导的这一基本职能的发挥是不能脱离党的政治路线的。
3、加强党的政治路线的教育,保持全党在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只有经过反复的、经常不断的深入教育,才能逐步形成党的一致的认识,并化为全党一致的行动。
4、加强党的政策和策略的教育,提高全党的政策和策略水平。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仅要记住党的具体的个别的工作路线和政策,而且要记住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5、正确开展反对错误倾向的斗争。
十五、党的自身建设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的关系?/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论述)
答:
(一)从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的关系看:第一,只有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党才能充分认识在中国革命的各个不同阶段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在统一战线中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和领导权;实行各项正确的政策和策略。第二,只有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党的干部和广大党员在统一战线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革命统一战线的持久性和战斗力。第三,只有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党才能科学地总结各个阶段革命统一战线的经验教训,促进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从党的建设与武装斗争的关系看:第一,只有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党才能高举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旗,揭开中国革命历史新的一页。第二,只有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党才能从实际出发,走上符合中国国情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第三,只有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素质和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从而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积蓄强大的武装力量。
总之,党的建设与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关系极大,只有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才能正确地领导全部中国革命。
十六、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1、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修养;
2、要有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的修养;
3、要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战略、战术的修养;
4、要有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修养;
5、要有坚持党内团结、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遵守纪律的修养;
6、要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的修养;
7、要有善于联系群众的修养;
8、要有各种科学知识的修养。
十七、培养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的基本条件?
答: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必须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必须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模范执行者;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富于自我批评精神,勇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1、什么是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毛§思,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主要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
2、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毛§思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是对全党和全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因而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第二,在毛§思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三,党中央的一些总结革命经验、提出重大理论原则、制定重要政策的,在党的历史上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并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文献,都对毛§思的丰富和发展发生过重大作用。
3、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鲜明特点是什么?1.科学性,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独创性,它是根据中国特殊情况所作出的理论创造。3.完整性,它系统回答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系列问题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它贯通马克思主义各组成部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各方面。
4、如何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体系?一,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思的科学体系,特别是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要把☆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毛§思的科学体系严格区分开来。☆晚年的错误思想主要指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和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等“左”倾错误理论观点。三,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思。毛§思的基本原理及立场、观点和方法必须坚持。
5、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思的科学体系,绝不能用☆在某一条件下对某一问题所说的某一两观点,去代替对毛§思的整体性把握,而必须从毛§思的整个体系去完整准确地理解。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思的科学体系来指导实际工作,尤其是要着重掌握毛§思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6、为什么必须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区别开来?☆晚年的错误主要指他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和经济建设上急于求面等错误理论观点。毛§思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晚年的思想严重地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个人的思想,明显地脱离了毛§思和科学体系轨道。因此,☆晚年的错误思想不应属于毛§思范畴,所以我们要把毛§思科学体系严格区别开来。
7、怎样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马列主义、毛§思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同一的科学体系。
1、毛§思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思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思的理论渊源和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
2、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思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是马列主义、毛§思。
8、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鲜明特点、过程是什么?第一,毛§思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第二,毛§思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第三,毛§思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过程:毛§思萌芽于国民革命时期,初步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到继续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在曲折中得到发展。
9、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思想理论(历史)条件是什么?一,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思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二,毛§思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思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思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思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10、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是什么?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 毛§思是我们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②毛§思是 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政治基础。③毛§思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先导。④☆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团结和振兴的精神支柱。⑤毛§思是对马列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列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1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第二,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马列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第三,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1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2、工人运动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3、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正式创建中国共产党作了准备;
4、外部条件主要是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从各个方面给予帮助,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3、如何理解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的根本出发点?基本内容及意义是什么?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毛§思的活灵魂的最基本的方面。(意义)实事求是毛§思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首先,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有机统一。它是毛§思体系的基础,贯穿于毛§思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再次,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
14、怎样理解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的建设的基本立足点?答: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据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原则,因为各国情况不一样,革命发展道路也不可能一样,需要各国共产党人从本国实际出发,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去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和原则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和向外国学习的关系;正确处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关系。中国人民将永远遵循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立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15、什么是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一方面要讲统一性;另一方面要讲独立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有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才能及时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自己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16、毛泽东强调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方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自力更生为主,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主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争取外援为辅,就是积极开展与外国的经验交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学习外国的长处和好的经验。
17、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及其涵义是什么?认识这一问题对搞好党的建设有什么现实意义?基本观点包括两方面:
一、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二、党对人民群众实行正确的领导。1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要求和体现。2群众路线,是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3群众路线,是毛§思的活的灵魂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意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毛§思的活的灵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坚持群众路线对于保证党的路线方针的正确起了巨大的作用。
18.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何实现对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①要制定统一战线的正确的政治纲领,使其作为全国人民一致行动的具体目标。②要对同盟者进行政治教育,在政治上把同盟者尽可能提高到当前革命纲领的水平,克服资产阶级的动摇性、不彻底性,克服小资产阶级的散漫性、狭性等等。③要率领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以坚定同盟者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斗争的信心和决心。④要在教育同盟者、提高同盟者觉悟的同时,照顾同盟者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⑤要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党在思想政治上的一致性、组织纪委上的严格性,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
19、为什么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领导权问题是革命统一战线的最根本的问题。统一战线之所以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来领导,首先是由中国革命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统一战线是完成革命任务的一种方式,其领导权问题必然是同革命的领导权问题相一致。所以只能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革命统一战线。其次是由无产阶级的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发展,确立了中国始终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统一战线的倡导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地位。
20.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可能性是什么?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是统一战线中的中间派,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当努力争取的力量。所以有些大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和在一定程度上参加革命。
21.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是什么?怎样正确处理这两个联盟的关系?包括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另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同全体劳动人民同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处理两个关系:1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2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3正确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互相促进。
22.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的条件是什么?工农联盟在统一战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积极创造条件,自觉地建立和巩固这个联盟。条件一:关心农民切身利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条件二:不断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提高农民的政治思想水平。23.什么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辨证关系是什么?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辩证关系: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实行土地革命的依托。没有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是流寇主义,土地革命就无法开展。因此,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以上三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24.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这种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二,中国反动统治阶级同帝国主义相勾结,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对革命进行武装镇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能以革命的暴力对付反革命暴力,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第三,敌人力量对比悬殊,帝国主义之间、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25、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的关系是什么?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和异常凶狠,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但是,围绕着武装斗争,开展其他形式的斗争也是非常必要的。没有其他斗争形式的配合,武装斗争就不能取得胜利。
26.什么说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第一,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第二,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民的武装力量,绝大部分是穿着军装的农民。第三,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27、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这两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就是要保证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享有各项自由和民主权利。对敌人实行专政就是对内镇压被推翻的反动阶级的反抗,对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颠覆。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28、人民民主专政中的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是什么?首先,民主与专政有各自不同的对象和方法,二者不能混淆。民主的对象是占人中绝大多数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只能实行民主的方法;专政的对象是人民的敌人,只能实行专政的方法。其次,民主与专政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离开了人民民主,就不能巩固对敌人的专政;离开了对敌人的专政,就保证不了人民的民主。二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民 主与专政的统一。
29、怎样理解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性质上来看,二者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从内容上来看,二者都包含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是民主与民主专政的统一;从历史使命来看,二者都是为了保卫无产阶级的政权,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后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因此,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立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和国家政权的同时,就赋予它新的内容和中国特色。(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①衔接两个革命阶段。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在社会主义时期,它实质上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②扩大了人民民主范围。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体结构中包含了工农联盟和劳动人民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③概念表述准确鲜明。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准确地说明了我国的国家政权具有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的双重含义。同时这一表述易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和理解,有利于在实践工作中防止误解和片面性。
30、民主革命时期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什么?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所以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在政治上表现为进步性、革命性;另一方面,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并没有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又没有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政治上表现为妥协性、软弱性。
3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什么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来领导?答:中国革命的对象异常强大,中国要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阶级。中国资产阶级为担负起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任而奋斗过,它组建了政党,提出了三民主义纲领,领导了多次起义,最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但南京临时政府只有短短三个月便夭折了。其原因在于:中国资产阶级脆弱的经济地位所带来的软弱和妥协性,使得资产阶级缺乏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指导思想和革命纲领,更没发动农民。辛亥革命的历史证明,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力担负起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革命客观上要求有新的领导阶级。中国无产阶级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33、毛泽东指出的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中国革命既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又是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
2、反之,因为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如果不帮助农民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就不能组成中国革命的强大的队伍而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
34、人民军队中实行的三大民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政治民主,即不论职务高低,官兵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军事民主,即战时发动士兵讨论作战计划,练兵时官兵互教互学;经济民主,即经济公开,士兵参与经济管理。
35、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
1、☆在古田会议中,明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服从于无产阶级思想领导,并服务于人民革命斗争和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工具。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这个宗旨是无产阶级军队区别于中国旧军队的根本标志。
3、人民军队的宗旨是人民军队的一切行动准则。因此,它不仅要担负打仗的任务,同时还要担负做群众工作和开展生产建设的任务。
36.怎样保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作为我军的指导思想、教育全军,保证党在思想上的领导。其次,依靠党在政治上的领导。第三,在军队中建立和健全各级党的组织,把支部建在连上,班排建立小组,保证党在组织上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并实现党指挥枪。
37.毛泽东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什么?其重要性何在?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在1945年4月党的七大的政治报告中,对党的作风所作的高度的理论概括。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建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使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同中国复杂的国情结合起来,从而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难题。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使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深深地扎根于人民之中,获得他们的支持和衷心拥护。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使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正确开展党内斗争,经常揭露和克服自身活动中的缺点和错误,坚持党的组织原则,增强党的战斗力。三大作风在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8、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及其互相关系是什么?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个主要法宝。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史称“三大法宝”。关系:
(一)从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的关系看:第一,只有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党才能充分认识在中国革命的各个不同阶段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在统一战线中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和领导权;实行各项正确的政策和策略。第二,只有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党的干部和广大党员在统一战线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革命统一战线的持久性和战斗力。第三,只有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党才能科学地总结各个阶段革命统一战线的经验教训,促进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从党的建设与武装斗争的关系看:第一,只有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党才能高举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旗,揭开中国革命历史新的一页。第二,只有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党才能从实际出发,走上符合中国国情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第三,只有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素质和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从而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积蓄强大的武装力量。总之,党的建设与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关系极大,只有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才能正确地领导全部中国革命。
39、为什中国共产党在同资产阶级联盟时,必须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答: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走过来的。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又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对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其基本原因是:第一,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有革命性的一面,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同他们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第二,民族资产阶级又有同敌人相妥协的一面,对他们的动摇性和不彻底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警惕,并进行必要的斗争;第三,在一部分大资产阶级推行两面政策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也应与其建立一定程度上的暂时联盟,同时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对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顽固势力作斗争,必须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40、中国共产党如何处理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为什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首倡、中国共产党确定的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是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政策。第一,建国后,各民主党派参加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民主党派的性质由阶级联盟性质的新民主主义政党转变为服务于社会主义的政治联盟。
第二,长期共存。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合作共存的历史不能割断。长期共存不是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而是客观的历史发展决定的。民主党派代表着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这是民主党派长期存在并得到相应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条件。
第三,互相监督。中国共产党不可能永远不犯错误,由于民主党派代表着一定的社会基础,他们能够对中国共产党提供一种单靠自己的党员所不容易提供的监督,发现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对于共产党的工作做出有益的帮助。
41、为什么要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之所以要从思想上建设党是由党内的本质矛盾所决定的。旧中国是一个现代工业很少的国家,工人阶级队伍很少,而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党的组织大部分处于农村环境中,党员的大部分来自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这种状况使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和斗争十分突出。小资产阶级思想对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在思想方法上,小资产阶级表现为观察问题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党内出现只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和只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2)在政治倾向上,小资产阶级表现为随着情况变化而产生的左右摇摆。当革命发展顺利时,易出现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当革命遭受挫折或与资产阶级合作时期,易表现为悲观失望,或表现追随于资产阶级之后的右倾情绪和观点。(3)在组织生活方面,小资产阶级表现为脱离群众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脱离组织的宗派主义等等。因此加强思想建设的任务就尤为重要、突出。而要搞好党的思想建设,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反对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对党的影响和侵袭。
42、如何认识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毛§思关于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是毛§思关于党的建设的最核心的内容和最重要的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发展。
第一,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基础,故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亦即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各方面建设的首位。第二,党的 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帮助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更要在思想上入党,以保持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性质。第三,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把坚持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作为中心环节。第四,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加强党的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二是以党章为主要内容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第五,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是搞好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第六,整风运动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好形式。
43、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一方面,加强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即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因为理论建设是思想建设的基础。另一方面,以党章为主要内容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提高全体党员的素质。
44、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的特殊困难是什么?解决这些困难对搞好党的建设有何重要意义?1中国共产党是处在小资产阶级的包围之中。小资产阶级思想在党内常常有各色各样的反映,它为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发生提供了思想条件,对党制定及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妨碍极大2党的理论准备不足。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3由于中国是一个封建历史很长的国家,特别是封建专制主义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遗毒很难肃清,因此,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也比较严重。
45、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建党学说的历史意义(第三,)/党的建设有一个好的阶级基础。第一,党的建设有一个好的思想基础。由于中国共产党产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党的创建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因此,党从一开始就坚持了马列主义的建党原则,为建设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创造了条件。第二,党的建设有一个好的阶级基础。由于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整个阶级都有坚决的革命性,因而中国共产党没有产生改良主义的社会基础。第三,党的建设有一个完整的建党学说。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党建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建立起完整的建党学说,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朝气蓬勃、团结奋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46、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阐述的执政党建设问题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第一,阐明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明确了执政党建设的客观依据。第二,提出了学习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等新任务,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内容。第三,强调了务必防止骄傲情绪和保持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的问题,为执政党的思想建设与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第四,提出了防腐倡廉的六条措施。不祝寿,不送礼,少敬酒,少鼓掌,不用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街名等,不与马、恩、列、斯并列。
47、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提出的“两个务必”是什么?☆提出的“两个务必”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48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第一,这个制度能够全面、直接地反映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第二,这个制度决定国家的其他制度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第三,这个制度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管理国家的最重要的政治组织形式。49.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是什么?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能够充分发扬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既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又使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既能保证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又能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实现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和形式。党对国家事务做出的重大决策,经过人大的充分讨论,可以更好地集中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有领导有秩序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有效地协调各利益群众之间的矛盾,创造一个民主的政治环境,使人民行使议政参政的权力。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采取协商和表决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保证国家重大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民主协商和民主表决相结合,这种满足多数和照顾少数相统一的政治,是真正完善的民主制度。
5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一,广泛的代表性。在选定政协代表时,既要注意严肃性“,更要注意”广泛性“代表性的精神,并一直体现在我国历届政协代表的人员之中。第二,存在时间的长期性。人民政协是各革命阶级和一切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 织,它不会随形势的变化而消失,它是一个长期性的组织。
51、我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是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不仅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优点。其优越性表现在:第一,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第二,有利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第三,有利于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第四,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第五,有利于”一国两制“的进展,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52、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是什么?第一,有助于少数民族在与汉民族形成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当家作主;第二,有助于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发挥积极性,促进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有助于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帮助,实现国家富强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53、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是什么?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依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决定的。第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秦朝开始,中国逐渐形成为一个集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整个历史看,中国各民族友好相处和统一的时间长于割据的时间。因此,建立统一的国家,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要求。第二,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错的,早已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第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互相帮助、共同繁荣。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十分广阔。汉族人口众多,文化技术先进,而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因此,各民族只有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才能共同繁荣和进步。
54.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是什么?国体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任何国家都实行一定阶级的专政。不同阶级的专政形式有不同的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认为,最适合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5、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1、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必须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2、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3、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56.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答:
1、国营经济。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是整个社会经济的领导力量。
2、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3、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主要指民族工商业经济,它具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积极的一面,又有不利于社会主义的消极一面。
4、个体经济。它是一种落后的但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保存的一种经济。
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又称公私合营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
57.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答: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是因为:第一,五四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这时的世界已进入到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发生的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革命,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正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发生的,又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性质,五四运动及其后的中国民主革命,不再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第二,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斗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显示了强大的战斗力,表明中国工人阶级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第三,五四时期,一批赞成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中起了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指导作用,他们所宣传和用以指导行动的理论武器不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有这些,使五四运动成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58、怎样认识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特点?/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特点?第一,“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第二,政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就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政权机关。与新民主主义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采取民主集中 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第三,新民主主义政治是一种过渡性质。新民主主义政治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终极前途是社会主义的。
59、简述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答:(1)☆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需要相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2)所谓民族的,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带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3)所谓科学的,就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一致。(4)所谓大众的,就是民主的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所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60、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无产阶级领导的“,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标志。”民族的“,是强调文化的民族形式。这种文化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反对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它带有中华民族的特性,是以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科学的“,是强调文化的科学内容。这种文化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大众的“,是强调文化的大众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群众服务,是最民主的文化。
61、毛泽东提出的”新经济政策“是什么?/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是什么?1947年,☆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设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等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是:必须紧紧地追随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个总目标。
62、中国共产党关于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最初设想是什么?一,关于过渡时间,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一般估计大约为15年至20年时间。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最初设想是经过相当长时期的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准备条件,然后一举消灭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63、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首先,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新中国建立后的三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但我国仍是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所占比例很小,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经济落后状况,就必须加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其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更加尖锐,客观上要求必须及时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解放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再次,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为了避免两极分化,为了兴修水利、抵御自然灾害,确实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同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日益扩大,也促使农民走集体化的道路。总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具有现实依据的,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反映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64、中国共产党在过度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65、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改革总路线及土改中应注意的两个基本原则是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改革总路线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改中应注意的两个基本原则是:一是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二是必须坚定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66、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了社会初级阶段?(1)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并成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 家政权的经济基础。(2)这表明:就三大改造这方面而言,我国已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过渡,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3)按照我们现在的认识。由于我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社会生产力仍十分落后,科技水平也很低下,远未达到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水平。这表明:我国此时虽然已进入社会主义,但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67、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地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68、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第二,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第三,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这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伟大创举,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69、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第一,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巩固、不完善。第二,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的不发达国家,要在中国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需要一百多年的时间。第三,国内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故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70、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经验是什么及其意义?经验:1严格区分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界限,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与改造的政策,实行和平赎买,避免了暴力与流血冲突,从而使我国和平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2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坚持了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逐步把他们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意义:1它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上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这就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2这个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理论和政策是正确的,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和列宁提出但没有做到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3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毛§思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7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解决的途径和办法是什么/主要内容和意义
1、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此,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意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7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华民族所面对的历史任务是什么?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所面对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73、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任务是什么?第一,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巩固、不完善。中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第二,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的不发达国家。第三,国内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74、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社会矛盾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①☆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是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是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 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居于主导地位的人民内部矛盾,这对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②☆提出了正确处理两类矛盾的基本方法和方针。在人民民主专政下面,解新局面敌我之间的和人民内部的这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彩专政和民主的不同主法。针对人民内部不同表现,他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和方法,为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不同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指明了方向。③☆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他强调,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社会矛盾,特别是正确处理大量表现出来的人民内部矛盾,其目的在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75、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成功的经验是什么?①在土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民的积级性,及时地领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②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采取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等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和形式,逐步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③采取了积级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
76.中国共产党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采取的方针和原则是什么?
1、把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之间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2、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
3、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反对强迫命令。
4、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第一步号召农民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第二步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带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第三步组织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
5、坚持党的领导,正确掌握农村的阶级政策。
77、论述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原因及意义(启迪意义)。(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之所以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因为: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外部没有完全的民族独立,在内部没有起码的资产阶级民主;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没有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罢工的合法斗争权利,反动统治阶级凭借着强大的武装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二,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就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而”工农武装割据“正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三,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的多次奋斗说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而广大农村却是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地区,共产党人必须而且有可能首先占领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为先进的巩固的阵地,使之成为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
(2)意义: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历史证明: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地发展;如果背离了这条道路,中国革命就遭受挫折或失败。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③这一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④这一理论及其实践,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78.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意义是什么?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其实践探索,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积累了宝贵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79.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它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功地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战略转变;它开辟了在革命低潮形势下重新聚集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80、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这些成果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何关系?答:第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借鉴别国经验,努力摆脱苏联模式消极影响,率先探索申国自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初步成果,提出了许多正确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例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思想;把全党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思想;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的思想;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若干重大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思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和两类矛盾学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思想;加强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思想,等等。第二,上述这些思想或者为邓小平理论所继承,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为邓小平理论所吸收,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第三,探索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也从正反两个方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教训。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思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81、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进行民主革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建立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82、简述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优点。第一,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没有欧洲那样的社会改良主义的经济基础,整个阶级都是最革命的。第二,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便于结成紧密的工农联盟。第三,中国工人阶级虽然人数不多,但却高度集中在少数的工业城市和一些大的企业中,便于团结战斗,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因此中国工人阶级能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83.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实行四个服从的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制度。我们的党,不是许多党员简单数目字的总和,而是由全体党员按照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统一的有机体,而是党的领导者被领导者的结合作,是党的首脑(中央)。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依照一定规律结合起来的统一体。这种规律,就是党内的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党在思想上钢一致;保证党在组织上的一致。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必须实行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基本原则。
84、简述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容。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主体和基础,工业化道是现代化建设的道路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部分。☆提出探索适全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探索中国工业化道开始的。☆不仅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思想,而且他认为,中国工业化道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 发展关系问题。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必须重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使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保持适当的比例,均衡发展,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
85.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国家经济建设中提出了哪些重要指导方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1、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形成了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其中最主要的,是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和统筹兼顾的方针。其基本内容是:要重视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规律,使国民经济计划尽可能反映这一规律。既要顾全大局,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
2、我国经济建设的另一重要方针,是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主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要积极争取外援,开展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学习外国的长处和好的经验。
86、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发生了哪两个方面的变化?中国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是出现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单一的封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紧,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变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
87、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 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相互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第三,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存在,而且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它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本国官僚资本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强劲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在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见的。
88.新中国建立初期党的中心任务和策略方针是什么?新中国建立后,为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1950年6月,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当时全党史和全国人民 的中心任务是要在三年左右时间内,争取国家几下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会上,☆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指出不应四面出击,树太多,造成全国紧张,而应集中力量向国民党史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进攻。
89、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经验与教训是什么?1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必须重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使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保持适当的比例,均衡发展,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贯彻量力而行的原则,实事求是,稳步前进,既反保守又反冒进,保持工农业发展的综合平衡,使经济建设的计划建立在客观、可靠的基础上;3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关系,按照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照顾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充分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在搞好综合平衡的前提下,保证重点建设,以重点建设为中心,带动和促进整个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5增加生产,厉行节约,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重要方法和经验。
90、中共八七会议的历史功绩是什么?答: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主要历史功绩是:第一,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指出它一味妥协退让,没有想着武装工农的必要,没有想着造成真正革命的工农军队,不能提出革命的行动纲领来解决土地问题。第二,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总之,入七会议为党指明了革命斗争新的出路,为挽救中国共产党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91、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答:1928年,☆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中,科学地分析论证了当时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一,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最根本的客观原因和条件。二,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是必备的客观条件。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这是重要的客观条件。四,有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这是必要的主观条件。五,共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这是关键性的主观条件。92、怎样理解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1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同时,这也决定了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2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3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政治纲领。涉及两党关系及合作抗日的事宜,只能采取临时协商、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93、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提出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惩前毖后”,就是对以前的错误一定要揭发,不讲情面,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批判过去的坏东西,以便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的好些。“治病救人”,是指揭发错误、批评缺点的目的,好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
94、陈云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是什么?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95.毛泽东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与 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是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政策。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历史经验的生动概括和总结,又是党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事的一贯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2、长期共存,不是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而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最终消亡相联系的。所谓互相监督,当然不是单方面的,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
3、这一方针有利于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团结在党的周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加强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决策科学化。
96.抗日战争时期“三三制”政权是如何组成的?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组织形式,即在个政权的人员组成上,代表无产阶级和农民、产党员、代表小资产阶级的非党进步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
一、这一政权在性质上是新民主主义政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期的具体形式,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它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动各阶层的抗日积极性。“三三制”政权的理论和实践,是☆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97、”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第一,☆发动秋收起义后,由于进攻敌人力量集中的中心城市长沙遭到挫败,便改向敌人力量较薄弱的农村前进。1927年9月下旬,☆领导军队行至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时,召开了前敌委员会,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第二,在三湾改编中,☆提出在部队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决定: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整个部队由☆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在部队中实行民主制度,设立士兵委员会,实行官兵一致的原则。第三,三湾改编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精髓(P1.46)
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精髓:实事求是
2、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内容(P207)
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及其基本路线(P137.147)
内涵: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第三,特指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共十七大,对基本路线做了补充:由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4、新世纪党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
1.继续推动现代化建设
2.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3.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5、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中,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为我国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机遇。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重大理论成果。
邓小平个人的主客观条件。
“三个代表”思想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
6、如何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P168)
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2.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
3.社会稳定是改革与发展的前提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P255.261)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和工作布局(P211.212)
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工作布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作,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中央确定的“三农”工作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鼠疫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要牢牢把握加强“三农”这个根本立足点,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周密部署,扎实推进。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9、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P36),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
重要性
基本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
统筹兼顾。
必要性:首先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的需要。
其次,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
再次,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最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表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使我们有条件解决过
去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
重要性: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适应经济环境和体制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解决了几亿人、十几亿人口的温饱,实现了总体达小康。但不可否认,多年来积累的许多突出矛盾也日益暴露出来,具体表现为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等等。这些问题已成为我们持续快速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必须高度重视而不可回避,必须逐步解决而不可任其发展。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重要关口的重大战略决策。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核心在以人为本,难点和重点在可持续发展,基本支撑在加强和提高执政能力建设。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和努力方向
基本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
统筹兼顾。
基本思路
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努力方向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的共同建设。
11、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宗旨(326)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五项基本原则: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奉行不结盟政策,是我国外交的的宗旨。)
12、如何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及其现实意义(P50)
科学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
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现实意义:实事求是”有两层意思,相当于认识的两个阶段:一层是掌握实际情况,大致相当于感性认识阶段;一层是探索普遍规律,大致相当于理性认识阶段。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观点和根本要求。这是承认和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论观点。“实事求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第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主观符合客观的能动的反映论的观点。其他如认识论、方法论相统一的观点,对事物作辩证分析的辩证思维也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关。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统一于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派生于物质,是物质的反映。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即从“实事”中“求是”,反对否认客观事物存在、一切从先验论出发的唯心主义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有生命力和战斗力。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今天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它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永葆青春,就是因为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但是,创新和发展,决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决不能超越客观的历史规律,决不能违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新的时代特征以及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既得到了继承,又得到了发展,先后出现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样两种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始终没有倒下。
(P52重要意义: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1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P156)
一是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目标,1)强调了国家经济总量的提高,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2)强调了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3)强调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4)强调与人民生活质量有关的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二是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三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文化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4、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和新的社会阶层(P336)
依靠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5、“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一国两制”的的形成与发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立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第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第二,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三,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第四,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第五,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16、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P238)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7、科教兴国战略(P264)
基本含义:全面落实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
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职能的表现。国家实施这些职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过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根据。
2.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
础。
3.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
域自治的现实条件。核心: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1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P251)
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论述20、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P122.124)硬道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道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第一要务:第一,这是由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并将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我们党执政的目的始终着眼于发展,执政的任务始终致力于发展,执政的措施始终围绕着发展来制定,执政的成效始终要由实践来检验;
第二,这是科学总结其他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最为深刻的教训,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关系到执政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三,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的,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维护与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显得迫切;
第四,这是适应当代世界发展变化实际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非常迅猛,综合国力的竞争不断加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唯一正确决策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
总之,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又面对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竞争,能不能解决好发展的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国富民强都无从谈起。
2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和意义(P203)
内涵:创新型国家,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从而在国际社会中保持强大竞争力的国家。它主要与依靠自身丰富自然资源增加国家财富,以及主要依附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和技术的国家相区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意义:1.科技角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国际竞争角度: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民族素质,焦点集中在科技和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上立于不败之地.3.国情角度: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科技总体水平低,民族科
学文化素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低,与发达国家差距大,己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概论》题库(定稿)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早提出来是()A.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视察“三讲”情况并对党的建设问题进行调查的过程中
3、明确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的会议C.中共七大
4、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5、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B、以人为本
6、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中,是在C、1997年党的十五大
7、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A.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
8、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B.发展
9、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理论体系的标志是()C、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
10、“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发展先进生产力是()A.基础、前提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有: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2、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标志是()A.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B.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全面发展 B.协调发展 C.可持续发展
4、、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A.立党之本B.执政之基C.力量之源
5、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是()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B.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C.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论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这是因为()A.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形成的理论基础B.它们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它们具有相同的社会理想 D.它们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三、简答题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答题要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主要包括:(1)时代背景:时代主题转变为和平与发展;(2)历史条件: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3)实践基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4)、理论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答题要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有:(1)世情:当代世界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2)国情: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3)党情:党的发展变化对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要求;(4)历史根据:党的八十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5)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3、简述“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答题要点:“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1)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2)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保证;(3)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论述题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
答题要点:中国共产党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原因主要有:(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3)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答题要点:世界观视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到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在:(1)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2)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观点。(3)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进“四位一体”的建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辨正统一的基本原理(4)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永续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C.实事求是 2.党的思想路线的创立者是()A.毛泽东 3.党的思想路线的正式阐述者是()B.邓小平
4.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根本方法和精髓的人是()C.邓小平5.创造性地提出解放思想,并且规定为思想路线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是()B.邓小平6.江泽民为党的思想路线增加的新内容是()B.与时俱进 7.与时俱进的实质是()、B.实事求是
8.实事求是的前提是()D.一切从实际出发
9.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重新确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讲话是()指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0.为了指导和带领全党恢复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率先抵制和批评的错误方针是()C.“两个凡是”
二、多项选择题
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这是因为()A.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有机统一 B.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 C.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根本要求和原则 D.是实现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基本前提 E.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
2.“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A.是在毛泽东同志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E.说的是一切要经过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
3.奠定了毛泽东思想中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著作是()B.《实践论》C.《矛盾论》
4.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是指()A.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B.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5.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思想路线,它要求我们必须()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B.注重调查和研究C.解放思想D.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E.反对本本主义,树立优良作风
6.党的基本路线的基本内容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B.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E.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7.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是指()A.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B.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用辨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E.反对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
8.解放思想的科学涵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A.打破习惯势力的束缚 B.打破主观偏见的束缚C.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D.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E.破除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束缚
9.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尊重群众,而尊重群众就是要()A.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B.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C.把尊重群众和尊重生产力实践统一起来 D.把尊重群众与发扬民主、解放思想统一起来
10.与时俱进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A.体现时代性 B.把握规律性 E.富于创造性
三、简答题
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答题要点:毛泽东是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尤其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主观主义,保证中国革命的顺利发展,毛泽东指出,离开中国的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他给实事求是这一中国传统语言赋予了新的哲学内涵,用实事求是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认识路线,并在1945年党的七大会议上把实事求是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使中国共产党摆脱了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实现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从而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2.简述邓小平、江泽民和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贡献。
答题要点:邓小平恢复并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主要表现在:一是恢复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旗帜鲜明地反对“”的错误方针,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样,使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二是把党的思想路线发展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认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这样,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就为我们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提供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和思考。
江泽民深化了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和党的思想路线。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同时,增添了“与时俱进”的新内容。他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这样,就使党的思想路线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对党的思想路线又作出了新的贡献。2004年,胡锦涛提出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求真务实提到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一贯之的科学精神、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的高度。2007年10月,他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这些论述,进一步强调了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也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3.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答题要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四个方面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答题要点:(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贯穿着一条科学思想路线,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邓小平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它的确立又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了全面改革的展开和深入。从改革的起步到全面展开和逐步深化,邓小平在关键时刻作出了每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思想路线。(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推动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5)总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全过程,也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内容之中,是这一理论的精髓和灵魂。
2.为什么说实践的不断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与时俱进? 答题要点:(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的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从那些被实践证明为不合乎中国实际、不合乎经济发展、不合乎社会客观规律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2)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我们用实践来检验理论,敢于坚持符合实际的理论,纠正偏离实际的理论,放弃脱离实际的理论;(3)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我们对一系列事关社会主义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大胆的更新和突破,制定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4)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我们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上既坚持解放思想、破除陈规,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实事求是地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五、材料分析题 关于创新的有关材料
答题要点:在一般的意义上,创新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的质变,既包括敢闯难关、敢冒风险的意识,也包括突破前人、提出新见解的能力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新的积极的成果。
坚持创新的意义在于:创新提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这在于,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革命理论,就没有名副其实的革命运动;正确的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必有要注意:第一,理论创新的动力源于社会实践及其需要。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统一。第二,进行理论创新,一定要形成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新的理论研究的方式。一切都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第三,进行理论创新,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动摇,也要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不动摇。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B.半殖地半封建社会
2、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目标是()D.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3、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B. 中共二大
4、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是()A.党指挥枪的原则
5、“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B.土地革命
6、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D.新三民主义
7、革命统一战线的最根本的问题是()A.革命领导权问题
8、在中共党内对列宁的建党学说的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是()B.毛泽东
9、毛泽东首次提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党的会议是()B. 中共七大
10、党内的矛盾和斗争基本上是()B.一种思想斗争
二、多选题
1、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是()B. 统一战线D.武装斗争E.党的建设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A.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B.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C. 保护民族工商业
3、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B. 帝国主义C. 买办资产阶级D.封建主义
4、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是()A. 发展生产B.繁荣经济C.公私兼顾 D.劳资两利
5、毛泽东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分析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的著作是()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B.《井冈山的斗争》
6、人民军队的主要任务有()A. 打仗C.做群众工作D.开展生产建设
7、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两个基本特点是()B. 主要的斗争形式是进行长期的革命战争C.进攻的主要方向是先取农村,后占城市
8、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其中,中间阶级指的是()A. 农民B.城市小资产阶级C. 民族资产阶级
9、中国目前存在八个民主党派,其中有()
A. 中国民主促进会B.中国民主建国会C.九三学社D.中国农工民主党E.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10、人民政协的主要特点是()D.广泛性E.长期性
三、简答题 1、1、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
第一,国营经济,它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所经营的,是整个社会经济的领导力量。
第二,合作社经济,它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经济,包括生产、消费和信用方面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第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它是以资本家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为基础、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私营经济。第四,个体经济,是指分散的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经济。
第五,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以称公私合营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2、2、为什么说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第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和统治阶级压迫的对象主要是农民。第二,农民是中国的基本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第三,农民斗争在推翻反动政权,建立人民革命政权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3、怎样理解思想建党
第一,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是由党内的本质矛盾所决定的。党内的矛盾是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第二,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是由中国当时的阶级结构所决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主要是从农民当中吸收党员入党,党内存在着农民思想的局限性。
第三,党的思想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二是以党章为主要内容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提高全体党员的素质。
第四,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是搞好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什么斗争为主要形式,马列著作中没有现成答案,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指出:中国的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斗争斗争为主要形式。
第二,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异常残酷,面对庞大的反革命武装,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第三,敌我力量对比、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国内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2、试论述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们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迈进,正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是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才能达到的目标。毛泽东的统战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现实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统战工作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第二,要善于把握不同历史阶段和形势的变化去调整统战对象,亲善于平衡各种力量的利益,要善于把原则的坚决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不断扩大和巩固统战阵营。
第三,要坚持和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第四,要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统一战线。
五、材料题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毛泽东关于中国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的论述。
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要完成这一革命任务,就必须发动和依靠农民。
(2)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他们既是帝国主义掠夺的对象,也是地主阶级压榨的对象。
(3)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实现对农民的领导。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C.新民主主义社会 2.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政治条件是B.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 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形式是A.和平赎买
4.过渡时期党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5.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6.三大改造的实质是()C.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
7.1952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过渡时期是指()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8.1953年9月,毛泽东在对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讲话时指出: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是()C.国家资本主义
9.新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D.四马分肥
10.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它属于()A.社会主义范畴
二、多项选择题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C.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2.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A.自愿互利B.典型示范C.国家帮助 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有A.委托加工、计划订货B.委托经销代销C.统购包销D.公私合营E.全行业公私合营
4.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赎买政策是“四马分肥”,其中“四马”是指A.国家所得税C.企业公积金D.工人福利费E.资方红利
5.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内容有 A.工业现代化B.农业现代化C.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
E.国防现代化
6.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包括A.国营经济B.合作社经济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D.个体经济E.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7.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8.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有()
A.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C.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经济政策E.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9、1953年我国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A.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B.逐步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逐步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两翼”是指()C.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E.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案要点: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其基本特征是:
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经济上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文化上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既有资本主义因素,又有社会主义主义因素。社会主义因素占主导因素。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必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去的,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答案要点:(1)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必要性:a、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b、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d、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2)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可能性:a、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政治前提。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基础。c、初步积累了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经验。d、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教训。
答案要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教训:(1)社会主义改造要求太纯(2)社会主义改造步伐太快
四、论述题
1、试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答案要点: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第四,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统一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
2、为什么说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答案要点: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善于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持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其具体表现为:
(1)和平赎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运用政权的力量废除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具体分析了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不仅在民主革命中有两面性,而且在过渡时期也有两面性,即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和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从这种实际情况出发,党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列主义关于用赎买的办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约思想。党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创造了一系列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使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
(2)逐步过渡。无论是对农业、手工业还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多种过渡形式,使被改造者能够逐步适应新的经济制度,而不致感到突然。这样,避免了在生产关系大变革的情况下通常所难以避免的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我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切实贯彻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使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这个在世界历史上很有特色的资产阶级,终于以一种世界亡从未有过的独特的方式最后走向消灭,而其中的个人则获得了新生。对一个剥削阶级进行这样的改造工作,取得这样的改造结果.不能不说是中国共产党的独创。
(4)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解放了生产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也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
五、材料题 答案要点:
(1)树料1和料3中提出了通过农业合作化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观点。材料4中指出,根据我国互助合作的历史经验,创造了由临时互助组——初级社——高级仕逐步过渡的形式,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农业合作化道路。这条道路规定发展互助组和生产合作社必须贯彻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国家帮助、逐步推广的方法,使农民比较自然地、比较顺利地脱离F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避免了农业减产,同时也培养了干部。
(2)“这整个匪帮“是指资产阶级。恩格斯在这里提出了以赎买方法解决资产阶级问题的伟大设想。同时,他还提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究竟采取哪种形式实现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任务,只能根据各国的社会历史待点和具体情况来决定。恩格斯的这些思想为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3)这里“政策”是指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和平赎买政策”。实施这一政策的特殊的历史条件是:1)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两面性的阶级,在资产阶级民土革命时期,它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妥协件的一面;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它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和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2)我国经济落后,工商业不发达,需要利用私营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加快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中的大多数人具有不同程度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对其实行和平改造,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知识利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 1.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D、大力发展生产力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根本问题是()。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是()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5.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突出的是()D.姓“资”姓“社”的问题
6.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根本原则是()B.实现共同富裕
7.所谓科教兴国,就是指()A.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 8.邓小平理论的国情判断基础的理论是()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9.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C、改革
10.一个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是()C.看其是否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11.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B.核心 12.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决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B.改革
13.“抓革命,促生产”这句口号的实质是()C.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14.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D.生产力高度发达
15.实现共同富裕的捷径是()D.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1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B.发展生产力
17.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条件是()C.大力发展生产力 1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得以()A.经济建设为中心 19.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D.达到共同富裕
20.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1.《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什么时候做的报告()A.1956年4月
22.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迫切需要解决的普遍性问题是()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3.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是要科学认识()C.社会主义的本质 24.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是()A.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 25.谁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D.陈云
26.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B.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27.邓小平首次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这句话是在()A.1992年 28.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体现()D.只能是最后的结果
29.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30.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A.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31.社会主义本质是()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2.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是()D.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3.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要“以苏为鉴”,是在()A.苏共20大以后 34.下列那一项不属于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C.计划经济 35.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B.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37.1980年5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A.社会主义的本质
38.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B.发展经济 39.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是()C.邓小平 40.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首要任务是()A.推进改革开放
41.邓小平指出,建国以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过程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C.什么样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2.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C.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3.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D.发展
44.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在()B.1992年南巡谈话 45.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科学技术
46.今后相当长时期,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B.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
47.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指的是()B.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48.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B.物质生产 49.谁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B.周恩来 50.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1.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D、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体现了邓小平关于()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5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D.科技进步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 54.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突出的是()。D、姓“资”姓“社”的问题
55.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宣言是()。B、邓小平在一九九二年的南方谈话 56.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根本原则是()B.实现共同富裕
57.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把教育放在()B.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58.一个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是()C.看其是否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59、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人 60.在邓小平看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着A.解放生产力的任务
二、多项选择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A.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 C.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D.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E.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社会主义本质是()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不发达,消灭剥削,并不等于没有()B.私有制经济C.按资分配 D.剥削现象 E.生产要素分配
4.我们讲共同富裕,并不意()A.同步富裕C.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D.不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 E.平均主义
5.发展生产力()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D.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E.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保证
6.先进生产力的基本特征主要有()A.先进性 B.动态性D.地域性
7.先进生产力是一个技术的、经济的概念,具体表现为()A.劳动对象比较发达 B.劳动资料特别是劳动工具比较先进 C.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素质比较高 D.生产设备和机器比较先进E.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结合比较科学合理
8.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A.前者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后者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 C.前者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后者不可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9.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生产力基础 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生产关系基础 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归宿 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
10.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思想的有()C.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D.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经济发展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11. 下面说法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是()A.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B.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C.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D.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
12.十一届三种全会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积极成果有()
A.提出了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构想B.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C.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重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D.提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
1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不发达,消灭剥削,并不等于没有()A.剥削阶级 B.私有制经济D.剥削现象 14.我们讲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
A.同步富裕 C.平均主义E.不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
15.发展生产力是()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解放生产力的目的 C.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D.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E.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保证
16.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纠正了以往()A.忽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生产力的问题B.离开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倾向C.离开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孤立的看待社会主义特征的趋向 D.脱离中国的具体国情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倾向
17.社会主义应该是()A.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 B.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D.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
18.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A.是一个长期思考的过程 B.是一个总结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思考过程 C.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考过程 D.是一个对于马克思主义继承与创新的过程 E.是一个对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过程
19.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中提出的重要思想观点有:()B.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进一步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D.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20.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指()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B.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C.从生产力间揭示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 D.从生产关系的间揭示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 E.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1.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我们过去()A.已经搞清楚 B.没有完全搞清楚 D.不是完全清醒的
2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的显著特点是()A.突出四项基本原则的主导地位 B.在目标的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C.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D.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E.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2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主要表现在()A.突出生产力目标和人民利益目标,从根本上破除了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观念 C.提出了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唯一正确途径是革命
2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C.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D.阶级斗争的需要
25.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农村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统计表明,全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已从1985年的1.25亿人,减至2008年的3200万人。这一实践表明,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C.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D.我国政府一贯坚持的重要方针
26.先进生产力的基本特征主要有()A.先进性 B.动态性 D.地域性
27.先进生产力是一个技术的、经济的概念,具体表现为()A.劳动对象比较发达 B.劳动资料特别是劳动工具比较先进 C.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素质比较高 D.生产设备和机器比较先进 E.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结合比较科学合理
28.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A.前者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后者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 C.前者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后者不可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29.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生产力基础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生产关系基础 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归宿 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
30.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思想的有()C.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D.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经济发展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第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第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第五,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
2、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1)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能否体现出其优越性,最根本的是生产力能否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的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决不能长期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贫穷的基础上。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曾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1953年,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等重要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其丰富的内涵,择其要者: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第二,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4、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
科教兴国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学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5、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6、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角度,阐述我们党应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中国,发展生产力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手段,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历史使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产主义目标。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奋斗目标、先锋队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它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7、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及“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角度来阐述发展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在中国,发展生产力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手段,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3)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历史使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产主义目标。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奋斗目标、先锋队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它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8、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什么?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9、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具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在理论上,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学说,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首先,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有了新的认识,抛弃了已被实践证明只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对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给予了新的解释和定位;其次,提出了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把发展生产力尤其是把解放生产力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并放在首位;再次,以“本质论”取代“特征论”,蕴涵了思想概念的重要变革,用动态的社会主义概念取代了静态的社会主义概念。第二,在实践上,它提供了反对“左”、右两种倾向的锐利武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
10、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深刻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客观要求。第一,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由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第二,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的先进性是奠定在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基础之上的。第三,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八十多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部变革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
第四,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五,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问题。
11、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从如下两个方面去把握:
一、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条: 第一,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要求。第二,这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永葆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要求。第三,这既是我们党八十多年逐步走向成熟的经验的总结,也是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教训的总结。
二、努力实践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这就为我们党如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指明了方向。第一,要认真研究我国生产力的现实状况,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第三,加大党的自身建设和改革的力度。
12、什么是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指的是苏联在其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于三十年代形成的制度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国家政治权力集中在主要领导人身上,个人迷信、个人崇拜盛行,人民群众缺乏应有的民主权利;在经济方面采取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一切经济发展的主动权都掌握在中央政府,整个社会经济缺乏生机与活力;在思想方面实行意识形态垄断和文化专制主义。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的一种具体制度模式,不能把它与社会主义划等号,它已经被历史证明是违背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原则的制度。
13、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的概括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4、人民内部矛盾的涵义
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如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等等。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总的方针。
15、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内涵
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16、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2)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17、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
18、《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包含了那些主要思想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还没有安全建成,还不能完全巩固;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从全体人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19、为什么需要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
过去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因而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提出了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任务。
20、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要意义
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它使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帮助我们自觉地把这一本质属性的要求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整体布局和奋斗目标的各个方面,更加清醒、更加努力地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懈奋斗。
四、论述题
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邓小平强调: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理解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道路。他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在这个探索中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比如,党的八大的正确思想、毛泽东在1956年和1957年先后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讲话,以及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些都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后来也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同时,也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基础。
3、如何全面认识改革开放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1)要充分肯定改革开放前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理论成果;(2)明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有曲折是可以理解的;(3)不能因为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有错误就否定已经取得的成绩,否定“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历史.4、邓小平曾提出:“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有人认为它是今天中国社会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該如何看待?
把“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说法与今天的社会道德问题简单联系是十分牵强的,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只是一个比喻,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说明应该怎样来衡量、评价和检验生产关系的问题。,“抓老鼠”比喻的是生产的结果或者生产的效率。这实际上就是要坚持在实践中来检验和评价某种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不能看其贴的是哪个“主义”的标签,它包含的和坚持的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脱离使用这一比喻的具体对象和条件,无限地引伸,认为凡是能带来好处、带来利益的就是好的,显然是不对的。因此,把今天存在的社会道德问题归结为是“白猫黑猫论”导致的结果是不能成立的。今天的一些社会道德问题有极其复杂的原因,它是社会转型价值观念多元化,追求和实现利益的途径多样化,社会管理复杂化等多种因素的结果,不是某个人的某一言论所能决定的。
5、为什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中国国情和当前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突出强调生产力的重要性,把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6、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是从目的和目标层次上界定的,区分了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有更高的概括性;(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着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7、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实践上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8、怎样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表现为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应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推动共同富裕进程,最终达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9、为什么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
第一,邓小平继承了第一代领导人的思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邓小平提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对这一观点的坚持和发展。第二,以毛泽东为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的一些具体思想为邓小平所发展。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改革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利用价值规律、重视商品生产、可以允许资本主义存在等方面的思想,都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的思想来源。邓小平理论就是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第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在思想方法上是一致的,都是在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前提下来进行的。
10、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1)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背向事业兴衰,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2)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3)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五、材料分析题
1、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共同富裕只能是同等富裕和同步富裕”这一观点。
(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过去我们不顾我国的实际情况,搞绝对的平均主义,走同步富裕的道路,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走一条先富带后富,最后共同致富的道路。
(2)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和同步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只能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3)现阶段出现贫富差距的原因:实行按劳分配必然存在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别;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们的经济效益是大不相同的;职工个人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相联系,必然有一部分企业和职工先富起来;多种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多种分配方式,也必然使职工之间有较大的收入差别;各地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也使不同地区、不同的单位、不同职工的富裕程度受影响。
2、请回答:
根据材料1、3说明,科技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材料1、2说明,科技是国民经济动力的依据。阐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技进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依据主要有下列方面 第一,科技进步已是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源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世界范围正在兴起一场科技革命,科学研究与创新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大,经济增长因素中生产要素的增强对经济增长的相对重要性在下降,而科技创新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相对重要性则在持续上升。
科技进步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决定性因素。
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的主要手段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在于技术结构升级,亦即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第三,科技进步是决定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根源所在。目前,世界范围蓬勃发展的新技术革命,使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由过去单纯的资源要素竞争转向高新技术要素竞争。为了争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战略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发展高新技术作为基本国策。可以说,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正成为当今世界物质进步的主流。
第四,科技进步使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而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传统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有极限的。经济过度增长将导致资源枯竭、生态恶化,从而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现在,科技进步将使人类的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转向主要依靠智力资源,从主要领先物质资本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转向高度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3、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从根本上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是关系民族振兴的大事。
(2)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只有依靠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才能克服我国人口多、资源和资金短缺的困难,保证人民生活向小康水平以至更高水平前进;才能提高经济效益,缓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才能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济向集约经济转变;才能缩短我们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在()D.党的十六大上提出的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4.唯物史观认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D.生产力
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7.我们超越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选择了社会主义,但是()的充分发展阶段却是无法逾越的 A.商品经济 8.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D.基本纲领 9.()是立国之本 B.四项基本原则
10.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关键是坚持以()为中心不动摇D.经济建设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五次提出党的总路线或基本路线,其中属于正确的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 B.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E.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方面新的更高要求: A.增强发展协调性B.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A.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基础 B.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C.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D.反对了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离开社会主义的左右倾错误E.邓小平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4.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包括()B.最高纲领 C.最低纲领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A.我国现阶段最大的实际 B.我国现阶段基本的国情C.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 D.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E.抵制“左”和右的错误观念的实行武器
6.邓小平提出要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是()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D.坚持党的领导 E.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7.党的基本路线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B.富强 C.民主 D.文明
8.我国现在已达到的小康生活水平是()C.低水平的、D.不全面的E.发展很不平衡的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含()等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C.经济 D.政治 E.文化
1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是,培育()的公民。C.有纪律 D.有文化 E.有道德
1.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答案要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1)建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规定了我们的奋斗目标。(2)“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3)“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表明了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4)“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答案要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从社会性质上来界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发展阶段或发展水平上来界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第一,从发展水平看,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是总特征。第二,从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看,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第三,从经济形态上看,是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第四,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看,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第五,从人民富裕程度看,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第六,从地区发展差别状况来看,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第七,从社会主义改革来看,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第八,从精神文明建设来看,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第九,从实现目标来看,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体特征。
3.简述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新三步走”战略思想的具体规划。
答案要点:在实现“三步走”战略第一、二步目标之后,对于如何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大又将第三步战略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分成了三个具体步骤,又称“新三步走”战略。
(1)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到建党一百年,使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3)到建国一百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论述题
1.为什么我国处在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案要点:第一、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条件所决定的。任何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都有自身的起始条件。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以后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现了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第二、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就总体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还相差甚远,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没有达到成熟社会主义的发展水平。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过程。
第三、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的。我国经济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要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要求也随着生产力的国际比较而显著提高,这就需要有很长的时间来实现现代化。
2.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依据、长期性及其意义。
答案要点: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从社会性质上来界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 这是从社会发展程度(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上来界定。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的客观依据是:(1)历史前提:半封建、半殖民地遗产,一穷二白的基础。(2)现实状况:生产力落后,尚未摆脱不发达状况。8分
长期性: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年的时间,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开始,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意义:(1)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和重要基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3)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有效避免犯“左”和“右”的错误。(4)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识和自觉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
3.为什么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要点:(1)在一定社会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总是同时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对矛盾是主要矛盾,它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表现。
(2)在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剥削阶级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剥削阶级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因此已不再存在,阶级斗争虽然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其对象、范围、方式和总趋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3)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五、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1、2、3,比较这三个要材料对党的纲领的阐述。
答案要点:(1)材料1说明党的一大提出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纲领,但这个纲领只笼统地提出“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没有明确区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材料2说明党的二大开始把党的纲领分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两个方面,最高纲领是“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材料3说明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第一次把党的纲领写入党章,明确阐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正确制定党的纲领,明确区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无产阶级政党成熟的标志。材料1、2、3说明从一大到七,党逐步地成熟起来。
(2)阅读材料5,怎样理解江泽民所说的“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的论述。为什么有了党的理论、路线后还要有党的纲领。
答案要点:党的纲领集中体现了它的主张性质、任务和目标,体现了它代表什么人的根本利益,通过纲领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党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党也正是通过其纲领来号召、吸引群众,从这一意义来说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党的纲领与党的理论、党的路线是相辅相承的。党的理论是党的路线、纲领的指导思想,党的路线是党的纲领的核心。而党的纲领是理论、路线的展开和体现,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不仅要有正确的理论、路线,而且要有正确的纲领。
(3)阅读材料4、5,并参考材料1、2、3,阐述我们党在处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主要经验。
答案要点:实现党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党应该根据党的根本目标制订相互联系、渐次包容的纲领。党的最高纲领体现了党的最终目标,必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但党的基本纲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必须在每个历史阶段制定适合当时的基本纲领。要把实现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起来,既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立足于现实,脚踏实地为实现党的基本纲领而奋斗。
(4)怎样理解材料5中江泽民所说的“我们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结合材料说明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辩证统一的。党的最高纲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我们党的最低纲领总是和最高纲领相联系的。忘记最高纲领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同时只有脚踏实地贯彻党的基本纲领,才能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离开党的最低纲领去谈最高纲领是不工发实际的。
第七章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1.改革的目的是()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我国对外开放的主体是()A.对外经济关系 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A.长期的基本国策
4.我国对外开放采取的办法是()A.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
5.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快利用两种资源,这种资源是()C.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
6.我国改革的性质是()。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7.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C.改革
8.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表明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D.可以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积极文明成 果
10.“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其中最基本的是()。D.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二、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C.稳定是前提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但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而是()
A.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C.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
3.对外开放与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是()A.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B.对外开放可以增强自力更生能力 C.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
4.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A.全方位B.多层次C.宽领域
5.坚持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相互关系是()A.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 C.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可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6、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上,邓小平强调改革()A.也是解放生产力B.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D.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7.邓小平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是()。B.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E.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A.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思想 C.照搬照抄,崇洋媚外的思想.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 B.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10.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社会变革的特征是()B.经济体制深刻变革C.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D.利益格局深刻调整E.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1.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从解放生产力,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根据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二是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目前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要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卫生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2.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改革开放后,在研究和探索怎样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得快一些的时过程中,邓小平十分重视对外开放的问题,多次论述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们要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理解新形势下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但又不能完全依赖外国,否则就可能会成为依附于某个大国的附庸,甚至沦为附属国,得不到真正的发展。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指一个国家自主地决定和处理本国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控制和干涉,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来进行现代化的建设事业。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这样一个较为落后的国家中发展经济,不可能完全依赖国外。只有坚持自力更生原则,从本国国情出发,根据本国的社会发展需要,为建立自己的经济体系积极地实行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地发展本国经济。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有实力和能力参与国际竞争;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才能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技术方面的长处,有效地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同时,开放的世界也是存在着各种风险的世界,国家的经济安全已经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始终注意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社会安全,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从而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五、材料题:根据材料,请回答:
如何正确认识对外开放中的“走出去”战略? 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
(1)“走出去”和“引进来”,是我们对外开放的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必然选择,是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这个战略实施好了,对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2)实施“走出去”战略,要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
第八章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是()D.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C.所有制基础不同 4.股份制企业姓“社”姓“资”,关键要看()D.是否有国家或集体或私人入股
5.公有制实现形式,具体是指()C.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
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在下列收入分配中,属于按劳分配的收入是()A.集体企业职工工资奖金收入 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9.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职工,付出同样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会有所差别,是因为()D.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
10.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C.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二、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E.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
2.市场经济的共同特点是()A.经济关系市场化B.企业行为自主化C.宏观调控间接化D.经济管理法制化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并起主导作用C.公有资产既有量的优势,又注重质的提高D.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不断增强
4.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新要求是()A.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C.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D.坚持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统一 E.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5.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A.股份合作制 B.合作社 C.公有民营 D.股份公司 E.租赁、承包制 6.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表现在()B.它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起领导作用 C.它为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加速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D.它是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7.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表明()B.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C.计划与市场的多少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E.计划和市场可以共存,具有互补性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A.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B.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C.在宏观调控上,能更好的发挥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
9.在下列各项中,属于生产要素市场的有()C.金融市场 D.劳动力市场E.技术市场 10.在社会主义社会,效率与公平()B.存在着矛盾 D.可以兼顾
三、简答题
1.我国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
.答: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即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管理法制化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实现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结合。
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经过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第二阶段,从十二大到十三大,突破了长期以来把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第三阶段,从十三大到十五大,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四、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2.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一是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
一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生产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如果不讲贡献大小,而是只讲平均分配,那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只会仍然是共同贫穷。今天我们收入差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过程。保证收入公平的原则应该是保证人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因而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决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办法,而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地从事“财富创造”的同时,给低收入者更多的能力和机会,给他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总的来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其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应该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的结果,是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不公正现象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范畴问题,其本质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不是阶级对立的结果,经济因素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的作用。
二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现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地区、行业、部门的收入差距,缩小东、中、西部的收入差别,也必须综合治理。
第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第三,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第四,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攫取社会财富的行为;第五,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总之,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三个有利于”体现得越充分,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我们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其新型性在于:它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性相协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工业化,是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总之,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的科技成果改造、提升、发国民经济的过程,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新道路,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中国能够较快地基本实现工业化,这将使世界工业化人口增加一倍,共享工业化成果,极大程度遏制南北差距拉大;第二,将有利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从而对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第三,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对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从而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权益作出贡献,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又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最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五、材料题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确立这一制度的依据是什么?(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有什么区别? 答:(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确立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是:首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在收入分配领域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不同于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地方是:按劳分配的“劳”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而只是以企业为单位的局部劳动的一部分;按劳分配还不能在全社会内实行,而只能在局部的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还不能按照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量来计算,而只能按照被社会承认的劳动量来计算;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的形式来实现。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1、2005年2月19日上午,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胡锦涛在开班式上作了重要讲话,强调要()D、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要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意味着()①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但无必要将其吸收到党内
②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
③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已不再是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 ④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 D、②④
3、建立起一个与时俱进的社会公共管理体制,迫切要求政府转变职能。由此可见()D、政府应该由社会的直接“管理者”逐步转向社会治理的“主导者”
4、一位德国学者和两位美国学者在合著的《四倍跃进》一书中,对GDP这样描写:“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突然将车开向路的另一侧,连同到达的第三辆汽车,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接着,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护士、汽车修理、法律诉讼、保险代理、整理行道树等,这些都是有偿服务。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GDP依然在增加。”上述材料可以说明()
B、单纯的GDP不衡量经济增长的效益与质量
5、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从而使我们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反映了()
C、党的执政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提高是无止境的
6、()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D.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7、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作重要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二、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民主法治,民主法治是指()。B、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C、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D、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指()。A、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B、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C、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诚信友爱,诚信友爱是指()。A、全体人民融洽相处B、全社会诚实守信C、全体人民平等友爱D、全社会互帮互助
4、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充满活力,充满活力是指()。A、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B、创造活动得到支持C、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D、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安定有序,安定有序是指()。A、社会组织机制健全 B、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C、人民群众安居乐业D、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指()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D、生态良好 7、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作重要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B、诚信友爱 C、充满活力、安定有序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8、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是()
A、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B、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C、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是()A、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C、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10、党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是()A、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 B、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C、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 D、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三、简答题(3题,每题8分,共24分)
1、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2、构建和谐社会,需消除目前所存在的哪些不和谐因素。
3、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路应是怎样的?
四、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2、当前为构建和谐社会所解决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或举例说明我国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简答
1、答: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创造活力、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2、答:中国社会目前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包括: 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 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在扩大,分配不公矛盾凸显;一些社会群体为改革发展作出的贡献与应得到的补偿不对等;新形势下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错综复杂。
3、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市场取向的改革为动力;以实现社会公正和国家长治久安为着力点。
四、论述
1、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三个文明”建设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缺乏其中任何一个文明,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其一,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十分富庶、人们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的社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无法使社会和谐。要通过物质文明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总量,给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其二,和谐社会应是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的社会,人们习惯用民主和法制的观念认识和解决问题。那种家长式的领导习性,凭感情办事的作风,不是和谐社会应有的内涵。要通过政治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其三,和谐社会是人们富于理想、富于创造、富于智慧的社会。列宁曾说过,在文盲的国度里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同样,在文盲充斥的地方也是不能建成和谐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公民应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要通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总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搞好了,和谐社会才会实现。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能为“三个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基础条件。只有在和谐的社会条件下,搞好物质文明建设才是可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得益于我们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的稳定和谐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政治体制的改革也迈出了坚实的步子,依法执政意识的强化,民主制度的完善,人民参政意识的提高等,都依赖于为良好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有了很大发展,国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日益深入人心,人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的取得,也离不开社会的稳定和谐。
2、答案要点:
(1)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2)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我国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维护公平正义、树立司法权威、重视信访、解民疾苦、关注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4)我国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维护社会治安,推进平安工程,保持社会的稳定。
(5)我国正在花大力气解决“三农”问题、城镇“低保”问题、就业与再就业问题、解决农民工欠薪、关注农民工权益、免征农业税、整治 教育 乱收费、实行“一费制”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五、材料题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建设“和谐社会”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1、答案要点:
(1)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正是针对我们目前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基尼系数超过0.4这一深刻变化的实际提出的,体现了主观和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这就要求我们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体现了上述道理。
(3)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统一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协调,和谐社会要求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要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这是矛盾的统一性第一种情形的体现;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处于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有两种前途: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另一种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即各种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避免第二种情况,就必须建设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体现了促进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面转化,这是矛盾统一性第二种情形的体现。
(4)认识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表明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是一种理论创新。
(5)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在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人民各尽其能”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各得其所”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6)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就体现了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且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若回答主要矛盾或其他的原理,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