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贫困生励志教育的若干思考结题报告[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5 03:5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高校贫困生励志教育的若干思考结题报告[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高校贫困生励志教育的若干思考结题报告[范文模版]》。

第一篇:对高校贫困生励志教育的若干思考结题报告[范文模版]

对高校贫困生励志教育的若干思考 ——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许多高校已经逐渐开展大学生励志教育,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励志教育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和认识上的误区。第一、学校思想上不够重视,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目前高校对开展大学生励志教育还很不重视,很多高校的励志教育只是走走过场,做做表面文章,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大会小会强调,形式主义的现象相当严重。第二、目标不明确,没有与德育有效结合。高校励志团队建设目标不明确,盲目开展工作,举办活动只追求数量不注重实效。在思政课为主体的德育中没有引入励志教育内容,励志教育过程中也没有体现德育的目的。第三、团队管理不规范,励志教育内容单一。励志教育的无组织状态一直是困扰其发展和普及的重大障碍。

二、课题实施的意义

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大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优秀品质,激发大学生潜能的人生观教育。完整意义上的励志教育应该包括帮助大学生立志和后续的长效激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贫困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针对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现状,开展励志教育,让贫困大学生牢固树立用知识改变自身命运和家乡面貌的理想,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把目前的艰难困苦作为对自己意志的磨练,有助于他们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人生。

三、课题探究的目的

通过对我校贫困生励志教育工作的调查,初步了解当前高校贫困生励志教育工作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终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加强高校贫困生励志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励志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通过励志教育,能够最广泛地调动贫困生的积极因索,最有效地唤起他们的自主意识,最充分地激发他们的活力。引导贫困生树立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养成执着勤奋的学习态度,塑造奋发有为的精神气质,追求坚毅、高尚的人格品质,进一步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2、高校贫困生励志教育工作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校贫困生工作,一般都是从经济和物质上进行帮助,扶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严重缺乏对贫困生的精神救助,有时虽在开展,但不免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而且活动形式单一,收效甚微。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重视不够,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高校对开展大学生励志教育还很不重视,很多高校还没有设立专门的励志教育机构或社团组织。即使设立了励志教育机构,也存在管理不规范,引导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地阻碍了励志教育的顺利开展。很多高校的励志教育只是走走过场,做做表面文章,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大会小会强调,形式主义的现象相当严重。其次,目标不明确,没有与德育有效结合。高校励志团队建设目标不明确,盲目开展工作,举办活动只追求数量不注重实效。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不能将德育与励志教育结合起来,以思政课为主体的德育中没有引入励志教育内容,励志教育过程中也没有体现德育的目的。最后,团队管理不规范,励志教育内容单一。很多高校在开展励志教育过程中,总是一味强调吃苦精神,认为励志就是吃苦,励志活动也就围绕如何让学生能吃苦展开。这样扭曲和缩小了励志教育的内涵,使励志教育走入误区。

3、高校贫困生励志教育不完善的原因分析

一方面,高校贫困生工作过多的关注了学校、社会和国家要给他们提供什么,而忽略了应该怎样帮助贫困生砥砺品格、学好知识和技能等的励志教育。我们要鼓励贫困生积极投身实践.克服自卑和怯弱的心理,以自身完善的人格、坚毅的品质、过硬的本领去重视自己,如此他们才能科学地谋求自身的发展,从而才能改变自己的处境,改变家庭的命运。也唯有如此我们高等教育的资助下作才能不流于短浅和表面化。从而达到帮扶现在,激励未来的目的,最终实现高校校园、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贫困生长期经受着责任压力和经济压力,这使得他们在心理和思想上存在着各种缺陷,从而产生自卑感和孤独感。社会上的人士普遍认为:越是贫困的学生,越应该积极向上、品学兼优、懂事明理。但是,现实显示,贫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贫困”现象,如失落感和挫折感。再加上大学的高昂学费,使得这些贫困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难免产生畏惧心理,也导致了他们依赖社会资助的心理越发严重,以至于“人穷志短”现象的出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面对重重压力时导致抑郁症的出现。

4、新时期完善高校贫困生励志教育工作的若干举措

第一、通过理论教育和心理引导相结合,加强贫困生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不断完善理想信念教育,完善理论教育,使之树立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第二、在资助工作中强化励志教育,有效引导贫困生励志学习,提高综合素养。高校贫困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不足加剧了心理思想问题,学校更要花大力气,帮助困难生增强综合素质与能力,克服经济负担带来的各种心理压力,勤于学习,善于创造,奋勇开拓,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第三、充分利用校园课堂教育,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励志教育,帮助贫困生健康成长。课堂教学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贫困学生励志教育的主渠道。高校要改革教学,将贫困生特殊群体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作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砥砺意志,从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五、课题采用的方法

l、文献检索法:运用图书馆和网上的资源采集国家相关政策信息,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广泛了解国内外高校贫困生励志教育的动态和相关问题的前瞻性研究,使研究建立在扎实的已有研究基础之上,站到更高层次的起点上。

2、调查法:①采用问卷调查对我校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及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主要调查贫困生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状态,现阶段高校贫困生励志教育工作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等;②召开贫困生座谈会。讨论研究中遇到的各种情况,遴选研究中出现的疑点问题和解决措施;③走访。走访我校从事学生工作老师,了解并交流贫困生精神状态及励志教育措施。

3、分析法:统计、分析、整合资料。从问卷调查、走访及相关资料中汇总各方面收集到的资料,分析高校贫困生励志教育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提出高校开展贫困生励志教育的相关举措。

4、学科方法: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科学原理,使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贫困生的励志教育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贫困生做为特殊的群体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为帮助贫困生健康成长,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励志教育是势在必行的,针对目前高校励志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防止励志教育过程中出现走过场、走形式等现象,关键是要建立扶贫励志教育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高校励志教育的新模式。通过本次调研活动,我们基本把握了我校贫困生的思想动态,并以此为抓手,进一步加强贫困生的思想管理工作,努力完善我校贫困生励志教育工作。我们要通过对我校贫困生的励志教育,让我校的贫困生成为积极上进、品学兼优、明白事理的社会有用之才。

七、主要参考文献

[1] 黎齐英.地方高校贫困生励志教育探索.[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3(05)[2] 曲翠平;孙奇琦;叶宜生.高职院校贫困生励志教育.[J].南昌高专学报.2010(04)[3] 郑秋.贫困生励志成才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08(25)[4] 张莉萍.浅论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12)[5] 张宇斐.探索对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进行励志教育的重要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6)

第二篇:教育信息化结题报告

教育信息化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策略与实践研究总结报告

主持人:余章凤 组研员:卢海英 易俊宁

课题研究时间:2017年8月1日——2018年1月10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根据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落实教育部制定的发展规划和战略部署,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明确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方法和规律。

二、研究内容

通过情境创设和网络应用,建构一种理想的教与学环境,实现自主探究、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成为有趣的和有成就感的活动,这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依据学校的现有条件以:

《运用班班通资源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实践研究》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研究》的子课题带动以下研究内容: 1.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分析与问题调研。通过一点带面的方法,分析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存的问题和总体发展趋势,以及不同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差距和异同点,为研究教育信息化的模式与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2.以班班通资源的应用,探索出比较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教师角色、学生地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流程的转变。

3.以科学学科为先导,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融为一体,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使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能力评价、合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进而构建科学教学的新模式。从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的兴趣。将成功经验逐步应用到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中。

四、研究目标

1.加强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中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重大问题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推进的模式与策略,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

2.进一步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研究,努力建设一支研究型教师和专家学者队伍。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服务。

3.探索新时期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经验和规律,形成典型的案例和模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取得一些适合课改需要的成果,服务于广大中小学尤其是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

4.促进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研究,加强和引导优秀教育资源的应用。构建教育技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五、研究思路

1.基于理论研究,构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推进模式,创新应用学校以及不同区域信息化环境与资源,开展师资培训和教研、教学方式改革的探讨;

2.基于实践研究,构建城乡中小学不同信息化环境下如何使应用效益最大化,并在实验中打造典型实验区、实验校,实现以点带面的带动、辐射作用;

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构建教育信息化实验校以及各级电教系统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的评估体系。

六、研究方法及管理

1.本课题将采用文献法、网络调查问卷、实地调研、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研究过程与常规教学、日常教研、教师培训结为一体,主要以三种培训推进研究:一是“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的培训,主要采用课例分析、专家引领、行动研究的方法进行;二是“研究措施与实施策略”的培训,主要采用理解观摩、经验交流、骨干示范的方法进行;三是“效果测量、数据分析与结论形成”的培训,主要采用个案点评,启发带动,以点促面的方法进行。2.采用双线管理、实践结合、项目评估和信息化竞赛并举的方法推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增强了教科研意识

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各种因素发挥整体效能的过程,这就迫切要求教师加强学习有效教学理论,通过交流培训深化本课题的理论观念。随着课题的确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教学理论的头脑风暴学习,强化了教师的校本培训。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过组织教师学习交流,统一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进行教学研究的意识增强了,极大地提高了我校教师教科研能力和业务素养,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并有多篇课改论文获奖

2.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利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变为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通过实施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

3.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了总结反思能力

为了使课题研究扎实开展,真正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总结反思能力,学校积极为老师们的研究搭建交流平台,开展了以有效教学为载体的各种教研活动,营造了多种交流氛围,加强业务探讨,进一步掀起有效教学的研究氛围。

4.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教师展示我校有效课堂的实践课,通过同行评课研讨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利用各种研讨活动,探讨各个学科各种课型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帮助各位老师突破教学方法的旧框架,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注重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追求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促使老师们的课堂真正有实效、有价值。

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教师把握教学目标不准

强烈的目标意识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而且要确保学生有收获,学生可以接受。因此,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所以我们应从学生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2.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不够

备课前认真分析学生,找准学生只是生长点,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找准课堂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3.课堂活动不太丰富

有效课堂需要开展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张扬个性,展示自我,从而实现课堂轻负高效的目标。开展的活动要具有开放性,在开放的活动中,锻炼思维,开发潜能,切实提高课堂实效。教与学的方式决定了课堂活动的设计和效果,因此有效的教与学方式将是课堂活动丰富而开放的保证。

4.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

研究表明:成绩好的学生不是听课最认真的学生,往往是那些会思考,会自学的孩子。因此,我们教师要将学习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在导上下功夫,导的实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导的落脚点是促使学生进行高质高效的自主学习,形成良性循环,通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保证课堂有效教学的开展。

通过本课题研究,初步形成了适合于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整体上将对学校教学工作、教学质量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通过研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了课堂的教学有效、学习有效、管理有效的三个有效目标。

当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利用信息化教学外,与教师课前的周密准备、课堂求真务实、不断改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等,都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孜孜不倦的追求,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18.1

第三篇:教育科研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如何使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回归课堂》

一、研究背景

实施有效教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注意力直至高度集中,在课堂上才能全身心投入,才能与教师一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使学生能将注意力最大限度的回归课堂的有效手段。

对于新课改提出的三大理念:一个是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强调整合性,要建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三是完善评价机制,特别是要求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评价机制。由此,可以看出,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灵活教学,不再是以往的填鸭式教育,要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回课堂,被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及传授的方法所吸引。

二、课题的主要内容

如何使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回归课堂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马和穆托夫认为:课的结构是作为一种有益的组织知识,作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的,然而由于人们过多的强调教无定法,忽视了教学应当有法的一面,忽视了对这种组织知识更新和标准理论的研究,在冲破了赫尔巴特和凯洛夫的模式之后,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系,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很大,尤其是高中化学课,不少教师对四十分钟缺乏通盘的考虑,导致课堂结构松散,教学指标不能落到实处。这与化学课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与新课标理念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为此,我将教研目标锁定在将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回归到课堂上,寻求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结构的途径、方法、原则、评价等,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其回归到课堂上。

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积累高中化学课的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也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帮助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平时正常的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较枯燥的理论知识,常采用类比的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列举学生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到的事物。在抽象转向具体的过程中,由于所举例子在平时

较常接触,学生理解不觉困难,并且听的有趣,注意力自然而然的移回到课堂上。

化学教学过程中常涉及习题的讲解,对于较有难度的问题,程度稍差的学生选择放弃,那么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这部分学生都是“玩自己”的,不会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走。遇到这种情况,引导启发式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五、结果分析

1、时刻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回归课堂,前提是老师能不能准确的扑捉到学生的注意力在哪,不要被学生的表像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一看到学生抬头看你,或是低头写字就妄加断言学生的注意力就在课堂上。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迷惑老师不挨骂所制造出的假象。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时刻观察着学生的表情,由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此时的注意力是否跟着老师走,是在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还是想着与课堂无关的事。这就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心二用”,既要传授学生以知识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及时从学生的表情获取信息,是否在听课,是否听懂了。

2、激发学生兴趣,学由心生

学生的程度各不相同,对问题的理解也有各自的方法。程度较好的学生理解较容易,但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就具有一定难度。由于理解不到位,就很可能使这部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丧失兴趣。

我由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利用兴趣、发掘兴趣、培养兴趣。对学生本来就有的兴趣,要充分加以利用,借以培养注意力,没有的兴趣,要善于去发掘和培养。兴趣不是与生俱来,它是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实际上也体现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当必须面对没有兴趣的知识及习题时,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将抽象的问题由学生自己的想象变日常生活所接触到得事物。课堂上设置生动有趣乃至幽默的问题情境,来解除知识的单调和乏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增强其参与意识。

3、“说唱结合”吸引学生目光,“有意无意”一切尽在掌握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们从外部获得信息的90%以上是通过视觉渠道获得的。在课堂上,我尽量做到声情并茂、讲做结合,才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加深印象。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学生的情绪与课堂教学节奏也有着直接的关系。热情洋溢、欢快喜悦的课

堂氛围,将会使学生消除不良情绪,让学生注意力始终跟着老师转,并积极参与思考。另外,我还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入境乐学。因为整体和谐的班集体,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大背景,在这个背景下才能形成普遍全神贯注的大气候,有了这种大气候,注意了才能真正地入神。

4、有目的犯错,收获意外效果

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探究的过程。我一改以往老师挑学生错误的模式,在讲解习题及复习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复习课上,我都看似无意的出一些小错误。这样,利用了学生“我找到老师错误”、“老师也会犯错”的心理,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挑错的过程中,即巩固所学知识又顺利的将注意力放到了课堂上来,并且比之前更精神地等待老师的下一个“错误”。

5、合适语言表扬鼓励,给予学生学习动力

“聪明”是指智力发达,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强,这一含义中遗传的因素多一些;“勤奋”是指不懈努力,说明有意志力,属非智力范畴。所以,在学生回答正确或思考出有意义的问题时,不会经常夸学生“聪明”,而是用“像样”、“完美”等学生感觉特别的字眼来鼓励。这样,学生在得到夸奖的同时,经常会被我新奇的用词所吸引。

6、针对问题委婉解决

课堂不可能一直都是安安静静,总有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影响课堂纪律。这时,以往的教师会言辞激烈的加以训斥,不但打乱了课堂节奏,扰乱的正常的教学计划,有些不当的用词还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会先提问出现问题的学生,起到警醒的作用,如继续不安分,我会利用现今网络的流行语进行教育。即达到教育的作用,又不会使学生由于不接受的用词产生反感。而且不能针对性的对指定的一名学生,要有范围的泛指,这样犯错误的学生对上了号,但是在班级同学的面前老师也给留足了面子。

六、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这次研究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些要继续观察研究的地方,在日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会继续在课堂上,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及时给予学生以肯定并无意有意的提点学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还有一些较“顽固”的学生,在课堂依旧“我行我素”,对于这些学生,不单要增加对他们的注意力,还要寻找适合这些学生更为有效的方法加以处理。

对于本次研究课题《如何使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回归课堂》

整体来讲是成功的。我多以平时实际的课堂教学及学生为研究对象,取得了一些效果。如我所授课班级的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已经能跟住老师的思路,跟着老师的节奏思考问题,演练习题。由于学生注意力回归到课堂上,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下问题的学生多了,问的问题也都开始有价值、有代表性。另外,一些学生由于注意力的集中,思考的问题都先于老师一步,能够带动课堂气氛,同时授课内容由于这些学生的带动,也显紧凑很多,提高了课堂的效率,真可谓事半功倍。

第四篇:校外教育结题报告

《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高州市中小学德育培训学校《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组

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研究》 课题组主持人: 题组成员: 课题主持人单位:

《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高州市中小学德育培训学校《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开展校外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素质提升。一方面,社会发展表明一个人仅仅通过学校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各方面获取知识,培养多方面的技能,参加多方面的实践,锻炼和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否则就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另一方面,现在以及未来一定时期内的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喜欢独处,缺少集体意识与团队意识,这对良好性格的养成和人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而校外教育有助于使他们从封闭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在群体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愉快地成长为一个全面的人。开展校外教育有利于青少年适应社会。校外教育由于其教育目标明确,富有计划性,在社会教育系统中处在特别重要的位臵上。校外教育可以通过对无序的社会影响进行合理的整合和科学的选择、过滤、强化、控制,以知识和技能启迪与训练的方式,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化解并渗透到知识技能、文化娱乐、生活情趣等各个领域,贯穿于家庭和孩子因志趣相同所组成的群体活动中,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一个逐步社会化的实践场所。

高州市中小学德育培训学校是一个专门的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自成立以来,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在团结教育少年儿童中发挥了重要而又积极 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团队组织活动的时间、空间绝大部分是在校内,校外活动及组织力量却相对比较薄弱。而校内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又十分有限,同时,教员、学员与老师、学生的角色重复,影响了团队组织特色的发挥,制约了团队组织功能的落实。双休日及假期,团员在校外的时间每年长达160多天,如何把广大少年儿童组织起来,让他们参加更多的健康有益的活动,认真践行新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全国少工委提出:“要把社区作为拓展少年儿童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努力构筑少年儿童工作社会化的新格局。”这些重要指示使我们认识到:加强校外教育基地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开展系列教育活动,让队员通过自主体验活动,了解国情,开阔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素质能力,贯彻新课程目标,是促进少年儿童工作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科技教育是当今教育的热点,焦点。如何适应当代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实施大德育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建设既能拓展德育教育与科技教育的空间,又是观察贯彻新课标精神的有效形式。利用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让今天在 “温室”中成长的青少年得到体验和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创新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观。

1、加强校外教育基地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形 成以学校为主体向校外辐射的团队教育格局。

2、加强校外教育基地的组织机构建设,促使校外教育基地参与团队工作的研究和管理,并通过组织队员参加校外教育基地的活动,探索符合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内容、新规律、新方法、新思路。

3、培养一支热爱团队教育工作,业务能力过硬的校外辅导员队伍。

4、通过校外基地的活动,队员观察、了解社会、体验社会生活,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增强社会责任感,学做社会小主人。

5、理论联系实际,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三、课题实验遵循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通过引导队员,到校外教育基地参观、考察等实践体验活动,帮助队员增长知识,培养才干,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2、自主性原则

在校外教育基地活动中,充分发挥队员的主体作用,让队员自主管理、自主活动、自主体验。

3、社会化原则

在校外教育基地活动中,最大程度地依托社区,充分挖掘和开发社会资源,利用社会辅导力量,体现团队教育的社会化。

4、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

紧密结合校内教育的内容开展校外教育基地活动,同时,努力提 高学校教育的效果,使校内、校外教育与活动有机地结合。

5、激励性原则

把争当小博士、小律师、志愿者活动,做为校外基地建设主要载体发挥团队的积极性,创造性,以此做为激励机制。

6、本土性原则

课题研究组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贴近高州市本土资源为教育内容。从学校所处的城区地域环境出发,采集具有城区特色的、个性化的教育资源,不仅使师生萌发一种亲切感,愿意接受,而且和现成教科书上的带有共性的内容形成互补,同时有助于建立一个具有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

四、实验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经过长时间的理论探讨和准备,本课题于2017年8月正式开始实验。研究两年多来,我们以“围绕实践基地在行动,提高青少年素质”为目标,逐步找到了团队工作社会化新的支撑点和生长点,找到了团队工作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勾画出了团队工作社会化的新格局。

(一)构建校外组织网络,创新校外组织形式:

我们认为:构建完善的校外团队组织网络、创新少年儿童校外组织形式是加强校外教育基地建设,发挥整体教育功能的前提,是开展校外团队活动的保证。所以,我们首先打破年级界限,成立中学少科院,下辖三个兴趣小组:防震减灾兴趣小组、三防知识兴趣小组、法律知识兴趣小组。逐步形成了与学校原有大、中、小队并列的“双轨”式组织形式。我们还根据校外基地各自不同的性质特点,分别建构不 同的团队组织形式。如:“科技团队”、“志愿者团队”、“小记者团队”“考察团队”等等;所有组织都做到有挂牌命名仪式,有专人负责、有活动,有考察报告和论文。

(二)构建校外活动网络,创新校外活动形式:

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队员的年龄特点和爱好,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

1“模拟式”体验活动,培养了队员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体验是队员内心活动,别人无法替代,作为教育者的责任是调动队员“体验学习”的积极性,让队员自觉地“我要做”,而不是“要我做”。我们在校外基地开展的“一日交警”、“小导游团”、“小讲解团”、“小记者团”和“少年模拟法庭”等活动,这就是一种“模拟式”活动,通过这种“模拟式”体验活动的开展,队员们了解了各个劳动岗位的光荣和艰辛,创造的价值与快乐,了解了这些社会角色的意义及职业要求,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思想与情感基础。

2、“服务式”体验活动,培养了队员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居委会,既是广大居民的联络点,又是队员活动的“家”,那里来往人员多、交往广,队员的需求能得到最大的满足。每逢双休日,队员们在校外辅导员的指导下可以开展植树护绿、清洁公共场所,打扫楼道卫生、清理乱张贴,保护景点文物等各种活动。

如:“巧手小队”,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学做家庭厨师,学会用煤炉。不仅增长了技能,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父母的辛劳,实现了两代 人的心灵沟通,体会到自我服务,减轻父母负担的快乐。“助残献爱心” “手拉手”活动等,正是在这种情感的体验和交流之中,孩子们长大了,他们懂得了爱是什么,怎样去关爱别人。又如:队员们利用双休日到派出所参观“戒毒图片展”,看到一张张由于吸毒而导致死亡的一系列家庭悲剧,队员们都流下了泪水,回校后,他们自发地搜集关于毒品危害的图片、文章,利用双休日在居委会办起了宣传栏,走街串巷散发宣传材料,队员们由这种实践→体验→实践的过程,深刻认识到毒品的危害,同时要让每一个人都受到教育的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

3、通过“咨询式”体验活动,培养了队员的耐挫能力和健康心理。

目前,队员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商品社会里,他们面临众多令人困惑的问题,他们的心理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为了培养队员自我调节能力,促进队员身心健康发展,我们通过“心理健康咨询站”和“知心信箱”。同队员交流谈心,解决了他们的心理忧虑,同时还通过每周三的“知心话廊”和谐之声广播,进行集体辅导,使更多的队员受到了教育与疏导。学校定期举办心理专题讲座,开展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内容的主题活动,如《给你一片晴朗的天空》、《是对还是错》等,从而营造出人人追求健康心理的良好氛围。

(三)与各类争章相结合,努力构建校外教育基地的激励机制。

针对队员的心理特征,我们重视运用激励手段,把校外活动与“争章”紧密结合,激发了队员的主体参与和内心体验的积极性,根据校 外基地的特点和体验活动的内容,我们设置了“国防小卫士章”、“小导游章”、“小讲解员章”、“社会考察章”、“法制章”、“心理章”、“艺术章”等特色章目,并制定了争章细则,使他们在争章的同时,逐步将体验内化成品质,外显为行为,充分发挥了队员在体验活动中的娱乐性、积极性、创造性。

五、实验取得的初步成果

1、队员们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基地实践活动,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品学兼优的青年团员,他们在各项活动中积极做好“四带头”、“四表率”作用,在活动中不断锻炼提升了自己,也擦亮了学校的德育品牌,取得丰硕成果。一年来,共开展校外志愿者活动8次,活动内容涉及文明创建、禁毒宣传、法制宣传、敬老尊老、绿化家园、健康生活等

2、提高团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校外教育基地的活动中,队员们有更广泛的接触社会的机会。我校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先后共培训了500多名志愿者,每到节假日他们会走上街头,进行宣传、服务等活动,他们到敬老院服务有十多次,打扫公共卫生二十余次。可以说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有青年志愿者的身影,深受人们的好评,有一百多名志愿者被评为 “志愿者标兵”。并进行了德育基地揭牌仪式和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共有800多名新团员在德育基地进行了入团宣誓。不仅对广大团员进行了德育教育,也让他们体会到作为一名团员肩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大大提高队员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和队员干部工作管理的水平,队员们深深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学校的主人,也是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主人,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对社会、国家负责。

3、增强了团队学习的自觉性,使青少年养成刻苦勤奋学习的良好学风,另外着重培养青少年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完善的智能结构。

六、课程的主要研究阶段

1、研究准备阶段:2017.7—2017.11主要任务:成立课题组;进行可行性论证;课题申报。

2、具体实施阶段:2017.11—2018.6主要任务:确定具体的研究方向,开展相关研究活动,总结相应研究成果。

3、总结推广阶段:2018.6—2018.8主要任务:在第二阶段实验、总结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进一步充实“校外教育” 成果,并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及经验。

七、推介的价值和措施

我们课题组的科普教育、德育教育已得到高州市乃至茂名市人民政府的充分肯定,市政府将已文件的形式把我校的科普教育推广到全市的各中小学,同时,省文明委将下文授予我校“第九届省级文明单位”,并要求我们把未成年人教育这块经验做法向全省推广。

八、结论

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大力支持下,我们课题组取得了以上显著 成绩,课题组的全体成员以此而感到自豪,在取得成绩的面前,我们同时也反思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经费显得不足;

2、教师、家长对于我们的此项工作认识不高,在开展活动的同时,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给课题组带来了一定难度;

3、辅导员本身的知识建构需要进一步提升,需进一步外出学习考察来提升自己的素质;

4、社区及课题组涉及的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得到他们的支持、理解和参与。

第五篇:关于高校贫困生工作的思考

关于高校贫困生工作的思考

摘要:高校贫困生中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评价标准的变化、缺少社会支持、来自弱势群体身份的压力等原因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隐患,学校政策的局限性也会对贫困生的心理造成影响,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和改进对贫困生的扶助工作,建立贫困生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6-0001-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学生学费、生活费的高额度增长,导致大学校园里的贫困生队伍日益“壮大”。如何保证贫困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为全面健康的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不可否认,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帮助主要是经济方面,缺少人文的、心理的关怀。

一、洞察贫困生的心理是工作的基础

(一)生活环境发生变化

大多数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都不愿表露自己家境贫寒、窘迫的现状,尽管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讲,步入大学都意味着生活环境的变化,都必须为适应环境而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整。但对于贫困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贫困生而言,这个调整却充满了更大的挑战。较之其他大学生群体,农村贫困生所感受到的新环境与旧环境之间的落差更为巨大,所需要学习掌握的能力也更为宽泛。

(二)社会评价标准的变化

众所周知,在目前教育体制中对一个中学生的评价和认可主要依据的是学习成绩。这样,无论是城市贫困生还是农村贫困生,都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优异的成绩,从而赢得同学的羡慕和老师的喜爱,即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然而步入大学后,能够进入同一专业的学生在成绩水平上往往相差无几,贫困生的成绩也就相应的失去了明显优势。而且大学学习不同于中学的应试教育,它强调综合学习素质,例如英语口语的流利、计算机的熟练使用、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这些新要求需要的是另外的一种积累,而不仅仅是优秀的中学成绩。来自农村或是边远地区的贫困生,很可能因为过去教学条件差而缺少相关方面学习积累,因而不容易达到新的要求。

(三)缺少社会支持

首先,对于青年阶段的大学生,同辈群体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在班级概念弱化的大学教学模式下,个体大学生必须在班级以外的空间寻求与同辈群体的联系,例如寝室联谊、社团活动等。而受经济条件的约束,与普通学生相比,贫困生只能减少甚至完全回避这些活动。这一点对贫困生的人际关系发生明显的作用。其次,家庭仍然是大学生重要的情感支持。但是通常情况下,贫困家庭的成员或是文化水平有限,或是身体健康状况欠佳,很难为贫困生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为了减少路费、电话费等开支,贫困生与家庭的沟通机会也十分有限。最后,现有的辅导员制度也很难向贫困生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通常一个专业只有一位兼职辅导员,因而辅导员不可能关心到每一个学生,而在辅导员制度之外,高校没有其他的组织机构负责贫困生的管理工作。

(四)来自弱势群体身份的压力

贫困生来自贫困家庭,必然承接其家庭身份的属性,而这种弱势群体的身份会直接给贫困生带来诸多压力。经济压力是最主要的,由于家庭无法提供充分的物质资助,多数贫困生需要通过自己努力来解决学费、生活费等各种开销。这种生活状况使他们不但要在学习之外勤工俭学,还要尽量减少开支,事事都不得不考虑经济因素,这大大增加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另外,周围人群对贫困家庭的刻板印象也同样为贫困生带来压力。例如,不少人认为来自贫困家庭的人比较自私、小气、没有见识,这些偏见都可能造成贫困生的心理不适,使他们对社会评价特别敏感。此外,贫困学生在就业或其他竞争中也较普通学生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二、学校政策的局限性对贫困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一)助学金的评定

助学金是学校提供给贫困生的经济援助,旨在缓解贫困生在生活上的经济压力。然而在大多数高校,目前都不具备一个完善的助学金体制。学校对于贫困生的届定和申请助学金的资格、程序缺少明确详细的规定,通常的做法是将名额逐层下拨,由辅导员根据名额和班级申请人的条件进行最终的确定。这种缺乏标准化的评定很可能导致助学金无法最优化配置。当然不可否认,学校的资金有限,而贫困生的数量却逐年增加,助学金所能提供的帮助是极其微小的。

(二)形象工程

在不少学校里,帮助贫困生成了形象工程。一旦有教师资助贫困生或是企业设立贫困生基金,学校就会邀请受助学生公开谈感受、表决心、上电视、登报纸,或者将受助学生的名字、所处院系予以曝光,以证实资助的真实可靠。这些做法虽然能够引起社会对贫困生问题的关注,却很容易造成对贫困生自尊心的伤害。

(三)助学贷款

为了有效地帮助贫困生解决读书时的经济困难,许多银行都已经展开了助学贷款业务。然而目前的贷款业务采取的是普遍撒网,面对的是所有在校学生,并没有具体为贫困生服务的项目。因此在还款期限和贷款额度上,都无法考虑贫困生的一些特殊困难,特别是一些知名度不高的高职院校。学校在助学贷款中扮演的只是单纯的中介角色,并没有成为贫困生与银行进行沟通的桥梁。这使得缺少教育背景资料的银行很难意识到其助学贷款服务的问题。另外,银行助学贷款的对象通常都是已经在校的大学生,而没有面对即将入学的大学新生的项目。实际上,很多贫困生正是因为没有途径获得第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而放弃了步入大学的机会。

(四)思想教育

目前高校在贫困生工作上的重点是为其争取更多的资源以减轻更多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部分贫困生在得到帮助后,对赞助人却很冷漠,也没有回报社会的意识。个别贫困生在步入社会后,由于贫困留下的阴影,为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成为“于连”式的人物。这就对学校开展关于贫困生回报社会的思想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对高校贫困生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资助体系,全方位、多渠道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

高校一方面应该向社会、企业呼吁,扩充助学金的来源,做到开源;而另一方面,则要建立明确的助学金申请、发放的管理体系,做到合理有效。“绝不让一名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成为检验高校助学工作的一项标准,国家下的力气是越来越大,但是金额总是定数,给了一个人另外一个人就会少。解决贫困生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如将这一标准不加区分地笼统地贯彻执行,会使一些家庭确实困难但却不努力学习的学生享受了资助,而使部分家庭条件相对略好但努力学习的贫困学生少得了资助,毕竟资助的费用是一定的。贫困生分两种:一种学习用功,生活艰苦,为减少家庭负担而努力,害怕因为自己的不努力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一种是追求时髦,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生怕在哪一方面(物质上)输给了别人。第一种人可敬,值得学习;但第二种人只会给人以反感,让人们怀疑给他们物质上的资助是否应该。因此“绝不让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也许会更切实可行。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资助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该明确申请条件并进行严格的审核,以保证助学金是合理发放。其次,应该根据在校贫困生的整体情况拉开档次,鼓励成绩优秀或是表现出众的贫困生,从而保证助学金的合理使用。再次,高校可以改善助学金的形式,在资金难以扩充的情况下,给贫困生以更多生活上的帮助。例如接受企业的实物捐赠,给贫困生提供免费的生活学习用品;也可以通过每月补贴饭卡消费的方式给贫困生伙食费上的照顾。应立足学校实际,以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为主,以奖学金、减免学费为辅的自主体系,需要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完善。助学贷款,这是解决贫困生在校学习学费最实际有效的方法,要完善助学贷款制度,提高贷款诚信。加大提高困难补助的资助力度,使贫困生切实感受到学校及社会的温暖。深入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培养贫困生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设立贫困生奖学金制度,激励贫困生奋发向上。通过减免书费、学费,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二)对贫困生受助的宣传应慎重

不可否认,对帮助贫困生情况的宣传可以引起社会对该群体更大的关注,为帮助贫困生争取更多的资源。然而高校在宣传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贫困生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在征得受助人同意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宣传。宣传时应尽量尊重受助学生的个人意愿,尽量保护贫困生的隐私和自尊,以合理的不伤害贫困生心理的方式来表彰奉献爱心的精神,鼓励受助贫困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应引导贫困生充分利用思想新、信息灵、知识宽的自身优势,去影响和带动他们的家庭,实现家庭脱贫致富。只有家庭富裕了,贫困生的贫困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同时也减轻了国家和学校的负担,让大学生真正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三)建立合理的贷款制度

高等院校应积极与银行合作,建立面向贫困生的全方位的贷款制度。学校可以向银行提供在校贫困生的详细情况,反映贫困生的要求,使银行能够了解到正确的信息,从而制定面向贫困生的贷款计划。应该特别注意新生的贷款工作,校方可以与录取通知书一起,发放有关助学贷款和学费减免政策的资料,使贫困生不至于因不了解相关政策而放弃深造机会。在监督还款上,学校也可以与银行进行一定的合作,通过保留毕业证书原件或其他方式督促毕业之后的贷款申请人按时还贷。这也可以使银行更放心地向贫困生提供更优惠的政策,帮助贫困生解决困难。高校应把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贷款求学意识和如期还款意识,珍惜自己的借贷信用和名誉,为学弟学妹们今后享受助学贷款创造良好的信誉环境,为全社会做出诚实守信的表率。

(四)引进专业社工

高校在贫困生管理工作方面应该引进专业社工,因为目前贫困生的问题已经不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或学生工作机构可以解决的。专业社工的工作包括对贫困生的专业心理辅导、对社会捐助的争取和管理以及与贷款机构的合作。这些内容都需要专业的社工人员来操作、管理,从而更合理、更有效的解决贫困生问题。高校的社工人员可以对贫困生进行定期、匿名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贫困生在相似群体中缓解压力、互相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社工人员可以在基金会、企业与贫困生之间开展活动,以寻找可以让捐助人和受助学生互利互惠的帮助方式,从而为贫困生赢得更多的社会帮助。另外,社工人员还可以引导贫困生参与各种志愿活动,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窦锦伟.高等教育助学资助理念与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2]张艳萍.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3]蔡亚平.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方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5).[4]董广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C].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5]车文博.高等学校管理心理学[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下载对高校贫困生励志教育的若干思考结题报告[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高校贫困生励志教育的若干思考结题报告[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结题报告

    篇一:小学生文明礼仪培养与养成教育结题报告书 小学生文明礼仪培养与养成教育 实验报告 山东省青州市王坟镇孙旺小学课题实验组 一、 实验的背景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中华民......

    心理健康教育结题报告大全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结题报告 第四小学王淑艳 学校健康教育是整个健康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中小学生心理......

    幼儿感恩教育结题报告

    有效开展幼儿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文集中心幼儿园摘 要 感恩意识的缺失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它受家庭、学校、社会因素的影响。感恩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

    快乐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快乐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 课题名称:快乐教育研究 二、 题研究时间: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 三、 课题的由来 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

    教育学会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利用归因理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实验研究》结题报告河北青县职教中心 2010年5月24 《利用归因理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实验研究》研究工作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新......

    结题报告

    “思想品德活动课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北区实验中学张爱红 一、研究背景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

    结题报告

    高效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实施策略的研究 结题报告 孟姑集镇前张小学 卞勋海 高效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实施策略的研究 结题报告 孟姑集镇前张小学 卞勋海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目的......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与主要结论: 目前,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有两种非常突出的不良倾向:一是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桎梏,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很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