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散文是节制的艺术
散文是节制的艺术。过度抒情,不懂节制,散文写作就可能流于滥情,从而失却散文独有的“适当”的美。贾平凹的《祭父》一文,是对父亲辞世的祭奠和缅怀,在情感的抒发上,容易走向伤感主义,但贾平凹却落笔镇定、冷静、朴实,他一直在写作中保持着一种引而不发的情感节制,以隐忍的笔写生命中的至痛,以细节见情理,以物质写灵魂,以实事照见人生的底色,这就形成了贾平凹散文的基本风格:用物质的细节,来论证一个精神的存在;物质外壳坚实了,精神的存在也就不易受到怀疑。贾平凹为自己的散文写作构筑起了坚实的物质外壳,他的散文精神也由此建立。《祭父》堪称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祭父》是贾平凹的散文名篇。类似的话题,很多作家都写过,对亲人辞世的缅怀和祭奠,作为沉痛情感的一种经典表达,笔力深厚者,都能把它写得如泣如诉。贾平凹此文的特别之处,并不在于他的情感抒发比别人沉痛,而恰恰在于他懂得如何节制情感——这种对情感的控制,是通过一种事实感的获得而完成的。所谓事实,即经验和细节,它记述生活本相,雕刻人物内心,表现于散文写作中,就是重叙事、轻抒情,这是小说家写的散文中最为常见、也最具特色的写作风格。
我读散文,是喜欢这种有节制的情感抒发的。没有节制,散文就会流于滥情,走向浮浅,而失却文字的真和美。梁实秋说,散文的美,“美在适当”(《论散文》),此“适当”,落实于感情中,我想,说的就是节制。汪曾祺也说,“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伤感主义。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也是一切文学)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小姑娘似的话,何必呢。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蒲桥集〉自序》)这是中肯之论。中国的散文,一度是过于抒情了,行文中,往往肆意地升华、拔高,散文的酸腐、空泛之气日盛,心灵的真实和朴素的经验日少,散文家的嗓音中,已很难找到本应有的自然、随意、漫不经心的音调。要想恢复这种平实的声调,就需要通过强化散文的叙事功能,以节制情感的表达。
《祭父》是这一类散文的典范。它写于作者的父亲去世后的三十三天,五七未过,一个孝子的悲痛溢于言表,似乎在情理之中。但贾平凹却落笔镇定、朴实:“父亲贾彦春,一生于乡间教书,退休在丹凤县棣花;年初胃癌复发,七个月后便卧床不起,饥饿疼痛,疼痛饥饿,受罪至第二十六天的傍晚,突然一个微笑而去世了。其时中秋将近,天降大雨,我还远在四百里之外,正预备着翌日赶回。”这个开头,初看起来,无一字交代作者的处境,他只叙述父亲的生平、疾病、去世的时间与情状,但从他冷静的笔触下面,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那段波澜壮阔的心事。父亲因疼痛而受罪,到带着微笑离世,这个结局,对生者而言,或许悲伤之余,也有一丝慰藉,但接着的“中秋将近,天降大雨”八字,虽是闲笔,却仿佛是作者身后的幕布,硬是衬出了他苍凉而沉痛的面影。
以隐忍的笔写生命中的至痛,以平静、舒缓的开篇写父亲不平凡的一生,这就奠定了《祭父》一文的情感基调。贾平凹不急于抒情,他进入的是回忆的情境,看得出,催迫他写此文的动力,并非失去父亲之后的自我抒怀,而是父亲这个人——他的人生,心志,他对后辈的惦念,他的坚持和不舍,需要通过一种讲述,让他在“我”的记忆中,重新变得清晰起来。因此,“祭父”固然是以儿子的情感来“祭”,“祭”的目的却是回忆父亲。既是回忆,它真正的主角,必定是父亲真实的人生。所以,接下来,贾平凹所记述,都是父亲的人生点滴,从病的起因,说到家庭,从家庭,说到父亲的身世,从身世,说到父亲的喜好和悲苦的内心——所有这些,作者坚持用一种克制的方式来讲述,情感的锋芒被悄悄地敛去了,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反而是那些场景、细节和事实。这篇散文的后面,有一个人,这个人不是虚浮的、摇晃的,而是由许多事实、经验和细节构筑起来的真实的人。一旦这个背后的人站立起来了,作者即便把情感藏得再深,也仍旧会有情感的波纹,在作品里涌动。
这个情感的波纹,就是疼痛,追忆,和告慰。其实,贾平凹并不是不抒情,而是一直在写作中保持着一种引而不发的节制。像“一下班车,看见戴着孝帽接我的堂兄,才知道我回来得太晚了,太晚了”这一句,后面那个重叠的“太晚了”,就是抒情,可是,如果任由笔往这个路子上走,写作就容易感伤过度,读者读之,易动情,难动心,精神的力度就会显得不够。所以,贾平凹笔锋一转:
父亲安睡在灵床上,双目紧闭,口里衔着一枚铜钱,他再也没有以往听见我的脚步便从内屋走出来喜欢地对母亲喊:“你平回来了!”也没有我递给他一支烟时,他总是摆摆手而拿起水烟锅的样子,父亲永远不与儿子亲热了。
这是作者第一次和去世后的父亲照面,但他用了写实的笔法,父亲“双目紧闭,口里衔着一枚铜钱”。记忆在这时突然活起来了:以前听到“我”的脚步声,父亲就会向母亲喊话“你平回来了”;以前“我”递给他香烟,父亲总是摆摆手拿起自己的水烟锅——这两个生动的细节,再也不会出现了,但作者不就此直说父亲走了,也不说“我”再也见不到父亲的样子了,而是用“父亲永远不与儿子亲热了”,来写生死两茫茫的沉痛隔绝。“父亲永远不与儿子亲热了”这句,也是一种抒情,但它之所以能感人,就在于这个抒情里有事实——亲热。“亲热”二字,并不是一种空谈,在此之前,“亲热”的场景是有细节的。父亲喊话,摆手,这么平实的细节,却写出了乡村人表达亲情的真切方式。
——据我所知,在多数的中国乡村,两代人之间,是难以直接表达感情的,父母不可能对儿女说“我爱你”,儿女也难以开口对父母说“我想你”,“爱”和“想”这些过于书面化的表达,完全不适合于乡村的情感模式。乡村的情感表达往往是隐忍的,间接的,甚至是相反的。比如,明明是爱他,却故意要把他说成是“你这个杀千刀的”;明明是期待儿女回家,他们真回家了,也就淡淡地说一句“回来了?”中国底层的情感表达是拒绝夸张的,因此,只有真正了解农村的人,才会知道,农村人的情感传递,常常是需要中介的——这个中介,多数时候就是物质。儿女孝敬父母,必然少不了买营养品这一形式;父母爱儿女,多半也是以煮一桌丰盛的饭食、或者给你端上一盆洗脸水为标志,言辞上却决不会涉及“爱”和“想念”这样的字眼,他们只以行动来表示。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贾平凹所写的父亲喊话、摆手这两个不起眼的细节,已经是乡村里父子之间最为放达的“亲热”之举了。而“父亲永远不与儿子亲热了”,不仅意味着儿子被父亲抛弃了,也意味着儿子被那些温暖的、富有人情味的“亲热”场景抛弃了。生命中属于父亲的这一块,真正的空了,这样的悲伤是无须说出来、也说不出来的。
正如要写出“亲热”,需要有细节的支持,要写出一个人的悲伤和痛苦,也需要为他的内心找到一个合理的情感出口,这个悲伤和痛苦才会有事实的根基。《祭父》的主体是写父亲的人生,是对他的缅怀和祭奠,不过,贾平凹在处置个中情感时,从不空谈,而是像乡村人的情感表达需要物质中介一样,他也为自己的情感表达找到了坚实的物质外壳——这个物质外壳就是经验、细节、事实和情理。他说父亲“干了几十年教师工作,不愿涎着脸给人家说那类话,但事情逼着他得跑动,每次都十分为难”,到底怎么一个为难?“他曾鼓很大勇气去找人,但当得知所找的人不在时,竟如释重载,暗自庆幸,虽然明日还得再找,而今天却免去一次受罪了。”——小人物的自尊和无奈,写得活灵活现。他写父亲怎样照顾自家兄弟的孩子:“我记得父亲在邻县的中学任教时期,一直把三个堂兄带在身边上学,他转哪儿,就带在哪儿,堂兄在学生宿舍里搭合铺,一个堂兄尿床,父亲就把尿床的堂兄叫去和他一块睡,一夜几次叫醒小便,但常常堂兄还是尿湿了床,害得父亲这头湿了睡那头,那头暖干了睡这头。”——由此就知,为何父亲先走一步后,二伯和三伯会“老泪纵横,瘫坐在椅子上不得起来”。他写父亲是怎样“极不甘心地离开了我们”:“他照常要服药,说他还要等着早已订好的国庆节给小妹结婚的那一天,还叮咛他来城前已给菜地的红萝卜浇了水,菜苗一定长得茂密,需要间一间。就在他去世的前五天,他还要求母亲去抓了两服中草药熬着喝。”——惦念家里的菜苗,坚持喝中药,这背后透出的对亲人和尘世的不舍,确实令人心酸。[2]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
第二篇:节制是欲望的美德
节制是欲望的美德
院系:医学部
姓名:羊--学号…
【摘要】欲望扎根于每个人的心里,欲望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没有节制的欲望是可怕的,节制是控制欲望的有效手段。通过节制,欲望有了新的约束,节制成为欲望的美德。
【关键词】欲望 节制 美德 人性
欲望,发自人的内心的一种强烈渴求,那是一种极其强烈的力量。它的存在能让你感觉到来自心灵深处的召唤。它可以引领你走向成功,它也可以把你推向深渊。它在人的一生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当然欲望本身不可以说有好与坏的分别。区别只是在于拥有欲望的人是否能够合理对待自己的欲望。
在哲学家看来欲望不仅是普通人看来的强烈的向往的意思,它有着更加深沉的意蕴,因为欲望在人性中有着更加不一般的存在及影响。
人生就是欲望
弗洛伊德曾经这样定义人生:人生的本质就是欲望。这样说并不无道理。确实人生就是夹杂在各种欲望之中的。刚出生时人就有了吃喝等欲望;在成年之后就有了情爱等欲望;在中年的时候又有了成功等欲望。总之,在人的生命过程中,不得不说每时每刻都有欲望在驱动着我们的言行举止,甚至是我们的思维。
所以说,人生就是在欲望的控制下进行的。但仅仅如此吗?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践行自己的欲望制定的命令吗?不是的。我们在欲望驱动的同时,我们也在和欲望做着永无休止的斗争。有时我们对欲望不满,我们不完全执行它的命令;有时我们对欲望感到不安,我们拒绝接受欲望的驱动。就是在这样的对欲望的节制平衡下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多元人性。因为每一个人对欲望的节制程度都是不同的,这也就成就了不同的人性。
①
欲望与人的复杂关系
欲望随着人的降生而来,它源于我们自身。
在我看来,欲望是一种源于我们自身意志的力量,它超越了物质,它仅需一个载体,就可以任意的支配我们的一切。它就像一条猛龙,驱动人们的身体达成来至心灵深处的要求。这些要求来自人的本能,他们包罗万象,从最简单的吃的欲望,到可怕的统治世界的欲望都是人人有之的。
但人是欲望的载体吗?这个载体能够凌驾于欲望之上吗?
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人的身体里毫无疑问的有着难以计数的各种各样的欲望。这些欲望来自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大脑,甚至我们的每一个细胞。那我们能控制欲望吗?造物主是奇怪的,它让我们成为欲望的载体,同时又赋予我们了解看穿欲望的能力,这是让我们的境地是多么的尴尬啊!但为什么又仅仅是人类能看清欲望的本质呢?显然造物主是想让我们去学会节制欲望,让节制成为欲望的美德。作为欲望的载体,我们的身体里萌芽出各式各样的欲望,在某种欲望的推动下我们可能会做出一些违背社会基本规范的事情。但同时我们也是能意识到这一点的。最后我们就必须得做出抉择,要不要节制自己的某些欲望呢?
很多人相信节制欲望会让我们失去人生许多美好的事物,比如美食,美景,美色等。这会让短暂的人生充满遗憾。而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说:“对于一切沉溺于口腹之乐,并在吃、喝、情爱方面过度的人,快乐的时间是很短的。就只是当他们在吃喝的时候是快乐
②的,而随之而来的坏处却很大。因为对同一些东西的欲望继续不断地向他袭来„„”这说的正是没有节制的欲望像是一个无底旳洞,因为事实上这个满足了的欲望立即又让位于一个新的欲望,你永远不能将其填满,你只会陷在其中,永远沦为欲望的机器。而此时如果你能发现它的弊端,勇敢的节制它,你的噩梦就会戛然而止,至少是这段噩梦。智慧的人能够很好地利用自己的欲望,懂得节制,让欲望维持在一个合理的阶段。这种适度的欲望能让一个人变得强大,让一个人对自己的追求充满动力与激情。这样在人生的道路上,懂得节制自己欲望的人就是驾驭着欲望的骑士,驰骋在人生的绚烂天空。正如诗人索福克勒斯。他正是节制了自己的情欲,让自己能心平气和,宁静寡欲的投入到写作中去,才使他成为了十分出色的悲剧作家。
不难发现欲望源于我们自己,我们无法使其绝迹,我们甚至不能完全的控制它。但是,人是不同于动物的。我们有了可以认知欲望的能力,我们可以节制自己的欲望,让节制的欲望为我们所用。
节制欲望
柏拉图曾说欲望从来是下贱的恶劣的,而理智总是高尚的,理智应该制服欲望,就像奴隶主应该压迫奴隶一样。苏格拉底也曾对一个纵欲者所说:我是欲望的主宰,而你是欲望的③奴隶。显然欲望不是我们可以杜绝的,因为它也是我们的一部分,但我们是可以节制的。节制后的欲望不会再是恶的起因。所以欲望对我们而言,它仍然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隔绝它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节制不好的部分,让自己的人生被理智主宰。
但有些时候人还是会沦为“欲望的机器”。这主要还是我们没能对欲望进行充分地节制。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时,我们应该站在欲望之上进行全面的思考,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有足够的认识。显然我们不能被欲望蒙蔽,我们不能被欲望支配。我们得从超越自己的角度去发现问题。事实上当我们满足了自己一个不好的欲望时,他的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就会好像有了向导似的接连找到你。如果前者是一个明知故犯的错误,那么后者就是一个没有认识到
③的错误烦恼源自无穷的生命欲望与有限满足之间的间距。所以不要轻易的对自己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试试又何妨。我们得对欲望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对他们的可怕有自己的清晰的见解,提防一不小心带来的恶果。
我们既然已经知道欲望的不可移除性,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理性的看待欲望,对沉浸于纵欲的欲望合理约束,而节制正是对欲望的理性的约束。当然,让人们对能让他们一时快乐的纵欲说节制是不容易的,因为在尝得恶果之前人们会认为自己只是在享乐而已。直到恶果发生,无法自拔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把自己推向了纵欲的泥潭。如果说节制是对人性的摧残,那么纵欲就一定是对人性的掠夺。因此,只有节制的欲望才能让人们享受人性的美好。
但仍有一些人坚持认为节制是对欲望的掠夺,他们相信节制就是给人性带上镣铐,让人性失去自由。但我们想一想,当一个人真的陷入到纵欲之中时,更多的更人性的欲望都将受到损害。因为有些欲望是自私的,自私的欲望霸占了一个人的太多的精力和思想,另外的人性的欲望将失去他们的空间。这样的人会是多么的可悲啊。相反,懂得节制的人,他们的生活不仅没有因为节制了某些欲望而变得不自由,反而因为自己的人生精力没有被某部分欲望占据太多而变得更加有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得到的享乐更多。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节制之人对于喜爱的事物也不太过,得不到时不至于苦恼,即使得到也有所节制。不太过,不违时。对于可以喜爱的事物,又有益于身体健康和不违乎正义的事物,而且又是他们力之能及的,则必然有节制地加以追求。如果一个人不能如此自制其行,则其快乐就会不④当。”这也就是说节制不是摈弃欲望,而是在理性指导下合理的追求欲望的满足,这样才能有长久的享乐。虽然人的大部分的欲望都是相同的,但每个人对不同的欲望做出的节制程度也不一样,于是就有了不同的人性,不同的感受。但我们从长远来看,一个懂得节制的人会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远,得到更多人性的美好。
欲望在我们的一生中扮演这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听凭欲望的驱动常常会使人陷入欲望的沼泽,无法自拔。而学会节制欲望,让节制成为欲望的美德会让人性的光辉绽放,使生命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① 弗洛伊德
《性学三论》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 ② 德谟克利特
《古希腊罗马哲学》
三联书店
1957年版; ③ 李建华、欧顺军
《节制:欲望的道德化》
中南大学出版社; ④ 亚里斯多德
《西方思想宝库》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第三篇:节制是心灵的闸美文摘抄
著名学者梁漱溟说,人類面临三个难题:人与动物、人与人和人与内心。其中最难解决的是人与内心。为什么这样说呢?生活中,我们常常打败别人,却很难战胜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那颗心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去了不该去、不能去的草原。心丢了,“我”也就不复存在,成了形同虚设、行尸走肉。
那么,该怎样让自己拥有一颗积极、进取、乐观的心呢?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为心灵设个节制的闸。有了它,欲望和非分之想的洪水就能够被挡在心门之外,人才会变得宁静。只有心静了,我们才能有正确的想法和愿望,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没有节制,心往往盛了不该盛的东西,比如忌妒、贪婪、仇恨等等,而这些正是噩运的种子。秦国的太医李醯自知医术不如扁鹊,于是就派人杀了他。可是到现在,天下谈论诊脉的人还是遵从扁鹊的理论和实践。其实忌妒之心人人都有,如果李醯能化忌妒为动力,发愤提高自己,那么他就有可能迎头赶上甚至超过别人,从而真正地改变命运。记得高中班主任常说四个字:我命在我。进一步说,就是我命在心,一颗设置了闸的心。
没有节制,常常丢了自己。晋献公想向虞国借路去讨伐虢国,荀息建议用他最好的宝玉和良马贿赂虞国君主,向他要求借路。晋献公说:“假如他接受我的礼物又不借路,怎么办?”荀息说:“他不借路,必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晋君说:“好吧。”就让荀息带着两样宝贝去贿赂虞公,向他借路。虞公见良马和宝玉如此大礼,大喜之余,就打算答应借路。宫之奇劝谏说:“不能答应。虞有虢好比车两边有护木。护木依靠车子,车子也依靠护木,虞虢两国的地理形势正是这样。假如借路给他们,那么虢国早上灭亡,虞国晚上就要跟着灭亡了……”虞公不听,于是借路给晋国。荀息讨伐虢国取得了胜利,三年后又发兵打败了虞国……可见,虞君心里没有设置节制这个闸,因此丢了自己和江山。
但是,一个人无论如何也不能丢了自己,就像一棵失去了根的树,那树干、枝叶迟早会干枯、烂掉。我们常说根深叶茂,诚如斯言,只有守住自己的根本,才能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属于每个人的时间、精力、生命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有目标、有方向地去努力,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
一天,台湾作家梁实秋和朋友们一起吃饭。熏鱼端上来了,他不吃;冰糖肘子端上来了,他又说不能碰;什锦炒饭端上来了,他还是说不能吃。最后八宝饭端来时,没想到他居然开心地说:“这个我要。”朋友提醒他:“里面既有糖又有淀粉。”他却笑着说:“我当然知道,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节制着、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许多人,因为懂得节制自己,集中力量在特定的事物上,才有所作为,甚至做出了杰出的成就。
浅水大鱼不游,浅土大木不长。要想恰如其分地做到节制,就离不开很高的修养、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习惯,只有具有这些条件,我们才能很好地为心灵设置这个闸,让它挡住欲望、贪念、丑陋、邪恶……让心灵装满人间真情,装满人间美好。
第四篇:自我节制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自我节制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作者:汤志江 李箭飞 《光明日报》(2017年04月03日 07版)
1月6日,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指出:“党员、干部要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去庸俗、远低俗、不媚俗,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强调,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以德治党”的“德”和“怀德自重”的“德”,就是党的宗旨、优良传统和党员的理想信念,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高尚道德。
道德约束的两种重要形式是他律和自律,由他律上升为自律是道德的基本规律之一。康德说:“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思索它就越感到敬畏,那就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康德所说的“心中的道德律”就是自律,他把自律确立为伦理学的基础,认为屈从于他律就是道德上的懦弱,而自主的自律则是道德上的勇敢。道德之所以高尚而被人们所推崇,就在其自律特性,而自律的核心要求则是自我节制,许多受到人类讴歌的美德最终归结为自我节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批评与自我批评、集体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等美德,其基本要求也是自我节制,而且是更加严格的自我节制。共产党员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不能只靠他律,关键在于自律,因此必须把节制作为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
节制是伦理学的重要范畴,是以理性支配、控制、统治人的情感和欲望的美德。古希腊时期,节制就作为“四主德”之一而成为西方伦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德国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家包尔生在其著作《伦理学体系》中说,节制“是全部道德德性的基本条件,是全部人类价值的基本前提,甚至是人类本性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虽不是直接以“节制”这个词来表示节制美德,但节 制的观念始终贯穿各家各派思想。儒家从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到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始终要求人们自觉节制私欲。道家从老子的“少私寡欲”到庄子的“同乎无欲”,认为节制欲望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古今中外的伦理学思想一致认为,人的心灵需要一个闸门,否则,欲望就会像决堤的河水一样泛滥。但需要强调的是,节制并不是消灭欲望,更不是禁欲,而是将人们的情感和欲望控制在适当的“界”和“度”的范围之内。《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其所描绘的经过节制而达到喜怒哀乐的适中与和谐,正可谓节制美德的高妙境界。孔子70岁时所体会到那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境,恰是其历经一生的道德体悟发出的自豪宣示。
总书记提出的“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是在对古今中外节制进行高度凝练的基础上,对全体共产党员提出的更加严格的具体要求。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不同领域和层级掌握着一定的权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如果不节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思想上放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滑坡一尺,最终会堕落到万丈深渊。所以全体共产党员必须更加严格地以节制筑牢思想防线,重视自身道德修养,自觉遵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党规党纪,节制自己的行为,永葆先进性。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是弘扬节制的楷模。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著名的“两个务必”,就是在全国革命胜利即将到来之际,面对党内可能生长的骄傲情绪、功臣情绪、享乐情绪,对全党提出的自我节制要求。1956年,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将珍贵的李白《上阳台帖》赠送给毛主席,主席爱不释手,但仍按规定将文物交给故宫博物院收藏。朱德的一个侄孙参军复员时想请他帮忙安排到大 城市工作,朱德说:“回原籍安置是政府的政策,我要带头执行,不能有半点特殊。你在部队入了党,共产党员更应该服从组织纪律。”周恩来担任总理27年,始终严以用权,他住的西花厅一直没有翻修,家乡人送来的土特产,他不但退回,还附上中央相关文件予以批评教育。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八项规定”,总书记率先垂范,在2013年元旦前夕到河北省阜平县视察时轻车简从,一行人的工作餐是简朴的四菜一汤,不上酒水。“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从严要求自己,同时也严格节制家人。他有一次发现孩子打着他的旗号不买票去看戏,立即让孩子把票钱如数送给戏院。正是这些自觉节制自我、模范遵守规矩的党员领导干部,带出了清明的党风,树立了我党高大的形象,使我党深受群众拥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不坚持节制就无法塑造共产党人的高尚道德。在党的发展历史上,众多事例证明,丧失节制必定成为人民的罪人。***、***、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无一不是视党纪国法为无物,在金钱、利益和情感面前放弃了应有的节制,不仅自己身败名裂,更破坏了我国的政治生态,损害了我们党的形象,影响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坚持节制,共产党员才能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才能自觉遵守党规党纪,才能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先进性,才能立根固本,树立高尚精神追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只有坚持节制,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才能实现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统一。
(作者:汤志江 李箭飞 作者单位: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第五篇:助人是一门艺术的散文
01
老丁是个急公好义的朋友,在圈子里口碑极佳。朋友们谁遇到了难处,都喜欢首先找他想办法。老丁也乐此不疲。有几则经典的助人故事被传作佳话。
刘升当副主任已经有年头了。这些日子念叼着主任要升了,自己得换个新主子了。老丁替刘升大声地鸣不平:“什么世道,你都tmd伺候几任了,轮也该轮到你了。你也是,咋这么不求上进呢?真打算当一辈子副手啦!”刘升满脸胀红:“我家的条件你也知道。得送礼。”老丁一拍桌子:“不就送礼嘛。你用多少,你说。我砸锅卖铁给你凑!”结果,刘升拿了老丁的两万元钱,顺利地当上了主任。
02
老丁的大舅哥很穷,想养几只羊改善一下生活。来找老丁,老丁跟舅哥说:“哥呀,太不凑巧了。我刚被套牢,现在这吃饭都成问题。要不你问问小邵?他前两天张罗着买车来,手里咋也能匀出一万两万元。”小邵是老丁的连襟。大舅哥于是去找另一妹夫,结果哭丧着脸回来。老丁大骂小邵没亲戚滋味,陪着舅哥喝醉。第二天,舅哥要走时,老丁匆匆着从外面赶回来:“这是我好不容易从别处借来的两万元钱,你先用着。”大舅哥:“可你怎么办?”老丁:“我再想办法吧,我还有几个朋友。”
03
小乔(女)在老丁的公司刚入职,天降横事。爸爸突发脑病,跟老丁说预支几个月的薪水。老丁说:“哎呀,公司半个月的薪水都没有。说实话,我还打算辞了你节约开支呢。再说,你预支一年的薪水也不够啊。你爸这一病,我还没法辞你了。钱是帮不上你了。”小乔钱虽然没借到,也千恩万谢着走了。等小乔到了医院,看到老丁正满脸汗水地跟母亲说,为了给小乔张罗这两万元钱,跑遍了半拉城,现在借钱难哪!小乔当时就感动哭了。
04
诸如此类,老丁的好事做了好多好多。老丁现在的事业蒸蒸日上,顺风顺水。刘升单位的装修活儿全是老丁做,别人送多少礼给刘升也不好使;大舅哥每年都送两只羊给老丁,有时还故意当着小邵的面送;小乔已经成了老丁公司的顶梁柱,据说跟老丁还不太清楚,这么多年也不急着嫁人。
我很忙,但对“你"一直有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