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大30年 轨迹
【电大30年 轨迹】调整发展时期的广播电视大学
2008-04-20 12:23:54| 分类: 转载 教育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重庆电大 余善云(2008年04月14日)
编者按 为了纪念邓小平批示创办电大30周年和迎接电大30年校庆,《时讯》启动了“电大30年”系列宣传报道,围绕“启示”、“历程”、“故事”、“人物”、“轨迹”等关键词,力求多层面、立体化地反映电大30年的发展与探索。“电大30年?轨迹”将梳理电大30年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勾勒电大的发展脉络,重温电大的历史。
人们通常把1986年在杭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电大校长联席会,到1995年国家教委转发《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意见》(教电[1995]3号)这一时期,称为广播电视大学的调整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无论是从国家发展电大教育的政策,还是电大办学的管理体制、外部环境、办学规模等,都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有的事件甚至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电大的改革和发展。
一、对电大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事件
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和发展,都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广播电视大学在经历了初期的繁荣和兴旺之后,也将伴随着中国社会跳动的脉搏,步入了调整发展的新阶段。
取消电大自主招生
1986年,在中国电大发展史上,可以说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年。1985年,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解决经济发展过热问题。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当时的国家教委确定了高等教育“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国家教委基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成人教育发展过快的情况,做出了对电大发展加强宏观管理,把电大纳入国民经济和国家教育发展计划培养人才的决定。
1986年2月5日,国家教委、财政部在联合印发的《〈1986年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规定〉的通知》([86]教高三字003号)中指出:“为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提高新生入学质量,促进成人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1986年各类成人高等学校实行全国统一招生。”从此,电大从创办以来实行的自主招生被取消,办学受到严格的计划控制。1986年3月25日,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广播电视大学今年暂停招收自学视听生的通知》([86]教计字049号),指出“为了加强对广播电视大学的宏观管理,使之切实纳入国家的国民经济和教育计划的轨道,紧密结合国家四化建设的需要,有计划、按比例地培养出合格的高等专门人才,经研究,决定全国广播电视大学今年暂停招收自学视听生。”
举办普通专科班
当年影响电大发展的另一重要事件,则是国家批准电大招收参加普通高考的高中毕业生,举办普通专科班。1986年4月9日,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等专门人才的需要,确定从当年开始,在电大举办招收参加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考试高中毕业生的普通专科班。在《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广播电视大学招收参加普通高考高中毕业生的通知》([86]教计字012号)中明确规定:电大普通专科班由省级电大颁发毕业证书,开设专业在中央电大当年开设的专业中自行确定;教学班只能办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和中心城市,办学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通知》还对电大普通专科班招生的计划来源、毕业生的就业、教师来源、办学条件等问题进行了规定。
成立中国教育电视台
1986年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成立,对电大的办学和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1986年6月23日,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广播电影电视部等10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卫星电视开展教育的通知》([86]教电视字003号),指出“为了大力发展我国的电视教育,国务院决定给教育部门1个卫星电视转发器。于1986年7月1日开始试播,10月1日正式播出,广播电影电视部在分米波电视覆盖网规划中,给教育安排一套电视频道。”10月,中国教育电视台开播电大教学节目,从而使电大的课程播出手段在当时得到了妥善解决。
取消中央电大对省级电大行政管理职能
1987年2月,国家教委办公厅印发《关于调整委属电教机构分工的通知》([87]教电厅字001号),要求“中央电教馆和中央电大不再行使国家教委有关电教工作的行政职能”。从此中央电大对省级电大的行政管理职能取消,与省电大的关系转化为办学业务管理和指导关系。
颁布实施《广播电视大学暂行规定》
1988年5月16日,国家教委颁布实施《广播电视大学暂行规定》(88教计字063号)。《规定》明确指出电大是一个“远距离教育系统”,并首次以国家规章的形式确定了电大的地位与性质、职责与任务、设置原则、设置标准、审批程序、管理体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确定了全国电大系统“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和分工协作的运行机制。《广播电视大学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对电大的建设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二、电大调整发展时期的主要特点
电大的调整发展,整整经历了10个年头。在此期间,电大既有艰难的跋涉,也有前进的喜悦,电大教育在风雨兼程中呈现出众多鲜明的特点,有的至今还在影响着电大的改革和发展。
1.全国电大办学规模持续下降。从1986年开始,全国电大由于受到国家政策调整、计划控制和自身条件限制,办学规模持续下降,到1992年,全国电大在校生已从1985年的67万人下降到33万人,降到了1985年高峰后的谷底。这一时期出现了系统不断扩展壮大,招生计划却越来越少,大批上线考生被迫滞留校外的怪现象,甚至有人戏言电大是“卫星天上转,地上少人看”。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国家改革开放出现新的气象,电大也在努力寻求办学开放的新途径,如在1993年国家教委批准开展大学基础教育(非学历教育),1995年8月14日,国家教委批准电大招收高等专科“注册视听生”进行教育改革试点(教成[1995]13号文件),办学下滑的局面才得以扭转,到1995年,全国电大在校生规模上升到54.5万人,但仍未恢复到1985年的水平。
2.中央电大行政管理职能调整。1987年2月,国家教委决定撤销设在中央电大、经国家教委授权的全国电大管理办公室,发出文件明确要求“中央电大不再行使国家教委有关电教工作的行政职能”([87]教电厅字001号)。从此中央电大对省级电大的行政管理职能取消,与省电大的关系转化为办学业务管理和指导关系。中央电大职能调整的重大变化迅速反映在电大创办初期就召开的、具有鲜明行政管理色彩的“全国电大教育工作会”,1986年在杭州召开的“全国电大教育工作会”改成了“全国电大校长联席会”。这一调整,使中央电大与地方电大的关系开始由办学领导关系调整为教学业务管理、指导关系(包括资源共建共享),对电大系统的巩固和发展也带来了一定影响。
3.电大系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虽然电大办学在这一时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但全国电大系统建设却取得重大进展,其重要标志一是1986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成立后电大课程频道的开通,解决了电大学历教育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课程播出问题,极大地推动了全国电大系统非学历教育的发展。“中央电大从1986年11起,通过教育电视台电大课程频道,举办了大学后继续教育节目,……播出33门课程、700多学时的录像,全国收看人数百万之众。”[①]二是《广播电视大学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这部教育行政法规是电大10年办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对电大开放式办学模式进行了肯定,标志着中国广播电视大学体系初步形成。
4.地方电大出现多元发展趋势。从1986年开始,地方电大的办学类别已经从创办时期单一的成人专科教育,发展到同时举办普通专科教育、大学后继续教育、中专教育等,形成了多元发展的趋势。到1987年,全国已有19个省级电大附设中专部,在校学生达17万人;中央电大与财政部联合举办的《会计师岗位专业知识培训》,全国已有近30万人参加学习,各地电大和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各种“专业证书教育”、“专项岗位培训”,全国也有数十万人参加。[②]地方电大举办普通专科班,在1989年,在校生就达到了10.65万人,且当年就毕业学生2.32万人。[③]电大普通专科班的举办,不但使省级电大成为自主办学的主体,促进了省级电大从办学管理机构向拥有完全办学自主权的地方高等学校的转变,也为部分省级电大后来走向办学多元化,推动学校实体化进程,并行发展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
三、调整发展引发的思考
在政府主导教育发展的国情条件下,广播电视大学一路走来经历的风风雨雨,其在内涵发展、多元发展、适度规模发展等发展模式上的探索,在现代化建设、办学条件建设、系统建设、法制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在今天仍然给我们以启迪,其中有些问题特别值得我们思考。
1.开放大学必须坚持开放办学。电大办学一旦由开放走向封闭,就不可能有事业的大发展。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开放是远程教育的基本属性和电大系统建设的重要前提,没有办学的开放和开放的系统,就不可能有电大的发展;开放的远程教育要以系统作保障,没有覆盖中国城乡、独具特色的系统,远程开放教育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电大系统建设必须用开放的理念作指导,电大在力量弱小时是这样,电大变得强大了也应该这样。
2.必须坚持质量是电大生存的基础。国家当时对电大实行宏观调控,虽有国民经济调整的大背景,但与电大规模迅速发展而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管理水平跟不上,办学质量社会不甚认同不无关系。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电大的持续健康发展就要受到影响。只有加强内涵发展,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的质量,电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正确认识电大的多元化发展。多元化反映了地方电大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电大历史经验与社会现实需要的综合反映。客观认识电大不同类型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教育在电大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对正确引导地方电大在新时期的健康发展,形成远程教育一体化与地方电大办学多元化和谐共存的格局,对促进电大的新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1.《广播电视大学文件汇编》,中央电大校办,中央电大出版社1999年10月; 2.《中国电大教育志》,谢新观 李福芝,中央电大出版社1992年2月; 3.《远距离现代教育概论》,孙华旭,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
第二篇:轨迹组诗
她必须不食人间烟火,唯大海之蓝
与宝石之美
构成了身世的全部。从她嘴里吐出的字词
都是星辰
都在我幅员辽阔的腹肌上
降生、闪烁或陨落
呵!我的生命像天空拥有了弧度
诞下的子女
滑落成万千座城池
哪怕隐去家姓,也能通过道路
触摸骨肉
凭借灯光,辨认基因
看他们多么俊美
组成人间的合唱团
正齐声高唱:若此爱不止
那此夜便永不会熄灭
南江滨
大道宽阔,似可跃马
往北是帝都
向南是田园。君且北上,我自南归
种一垄冬霜,结一粒寒月
两岸青山安营扎寨
万千草木弃甲从耕
喝大碗大碗的酒,笑愈看愈低的天
杜鹃风华正茂,长成杨柳
杨柳怒发冲冠,长成云杉
不妨擂石成砚,泛流作绢
狷狂时该泼什么墨
一桶月色,尽入大江,令彼唐宋失颜色
雁阵塔
一个黄昏,我步行三公里去看雁阵塔
但塔上没有雁阵
就像黄鹤楼没有黄鹤
凤凰台上也早已不见了凤凰
这里只有苍茫的大海
眼看夕阳西斜
就要沉没海底
万物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我是昨日与今日的时差
走在永难被纠正的路上
兴化雨
春天那么广
祖国那么大
稻田青青
群山都隆起绿色的胸肌
这些年我经过的地方
乌云笼罩
妈祖慈祥
人群在港口卸下方言
雨水落进兴化湾
像倔强的父子终于重归于好
这个世界两点了
这个世界两点了
有人在手表里弄丢了时间
有人在地图上忘记了归途
弄丢时间的人调整时差去了西半球
忘记归途的人牵走树影拴在东大街
这个世界两点了
有人闭紧嘴巴出生
有人睁着眼睛死去
闭嘴的人恨我恨到咬牙切齿
睁眼的人想再见我最后一面
这个世界两点了
有人吞下水银结成盟友
有人剜除心脏变为仇人
吞水银的人说过了今夜就会戒酒
剜心脏的人说出门左拐天色尚早
这个世界两点了
有人在妻子的身体里驰骋
有人在情人的背影下哭泣
驰骋的人看不到帝国的边境
哭泣的人能听见蚂蚁的回音
不见面的手足仿佛客死异乡
天气预报说华北有雨,华东多云
华南阴转晴,而西北仍有降雪
想起我四面八方的姐妹兄弟
这些前世的手足,当年相继客死异乡
昔日陈方硕远走西南
娶回一个四川老婆
生下的孩子叫我叔叔
说要让我带他去上海
我没有告诉他,上海是我的情人
还有广州和北京,也曾被我爱得死去活来。如今我偏安一隅
在地图上辨认此生
有没有那么一座楼
左边住着夕阳,右边豢养花香
将左右连在一起
能看见春天的裂缝
有没有那么一段时光
上半年用来远足,下半年耽于回忆
将上下接在一起
每个擦肩的人纷纷变成石头
有没有那么一条河
河以北世代游牧,河以南昼夜笙歌
将南北拼在一起
历史就是一章自相矛盾的墓志铭
有没有那么一首诗
前半首平铺直叙,后半首掷地有声
将前后合在一起
所有的形容词都变成了名词
现在,你带着素颜来找我一滴水在手心握得太紧
就会变成墨汁。一枚吻在脸上
停留太久,就会变成痣
第三篇:历史的轨迹
《历史的轨迹》读后感
我前几天看完了《历史的轨迹》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新中国建立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 肯低头折节。该书正确的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他代表了中国阶级力量最强大 的利益。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 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 “千磨万韧还坚劲” 选择了,“粉 身碎骨全不怕”。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气势雄伟,被称为历史长龙的万里长城;古朴典雅,优美如画的苏州园林; 银装素裹,云气缭绕的巍峨泰山。它们让我知道,它们能成为世界历史文化的遗 产,却绝不仅仅是因为我所能看到的美景,更多的却应该是岁月流逝后,历史在 那里留下的颇有独特韵味的沉淀,因为我知道是历史选择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 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 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 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不是每道风景都是珍贵的文化,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文化,一种有 着生命力的文化,是历史粹取的结晶,是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顽强的精神的结晶,无穷的力量感动着历史,让历史的选择成为悠久。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 多的奇迹被中国所创造,甚至成为绝响,但也有太多本不该被散化的而被散化为 烟尘,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我们 的“万园之园”就这样随风而去,它是被历史所淘汰了吗?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 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 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 出的生机与绿意。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 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 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 现出绿色的能力。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永远的中国共产党。
凹印事业部 周敏 2011 年 4 月 29 日
第四篇:《心灵轨迹》读后感
教师应有“三心”
——读《心灵的轨迹》有感
魏书生老师是一位用心生活的人,更是一位用心教学的好老师。《心灵的轨迹》一书,收集了魏书生老师1981年至1995年十五年间的330余篇日记,事例生动丰富、语言平实流畅、情感真挚淳朴、形式篇幅不拘一格,润物无声,流露出一个用心的教育者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情感痕迹,给我这个教学二十几年的人上了撼动心灵的一课,那就是教书育人要“用心”。
教书育人要用心。“教师的着重点不应该仅像食品厂的推销员那样,仅以把食品卖出去为己任,而应当像保姆,以考虑学生的胃口、心灵的需要为己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都非常注重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培养,却很少停下繁忙的脚步思考一下,我们的方法和方式学生是否从心底里喜欢?我们的教学真的摆脱了“填鸭式”吗?我们反复强调的诸多道理是否真正到达了学生的心灵深处?我们是否仅仅是充当了推销员的角色,自以为是地念着朗朗上口的政治口号?往往,学生没做好,我们会说学生们“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不用心,而我们自己呢?
教师应该有保姆精神,那就是学会投学生所好,教师应该有保姆精神,无微不至却又恰到好处。比如从教学形式上来说,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将课文编排成小短剧,在表演短剧过程中真正理解文章内涵,学会互相合作交流;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很多实物道具,甚至可以让学生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自己寻找各种各样的道具,将艰涩、抽象的知识与形象直观的实物联系起来;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著名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好莱坞经典大片放映给学生看,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了解丰富多彩的英语口语;美术教学可以将课堂搬到春天的田野,让学生在广阔的自然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魏老师还尝试过设立“高效学习周”“治病救人周”等方法,在学生中形成各种高潮,集中学生注意力。
教书育人要有真心,“教书育人,要紧的都是深入学生的内心,找到教师的助手,同时我们也是学生的助手,真心诚意地和学生形成互助关系,和学生形成共振、共鸣”。关心了解学生身心冷暖,特别是给予学生心田润物无声的滋润,一个健康的人不仅仅是躯体的健康,无形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在的学生从小生活在电视、电脑、手机等各种媒体信息爆炸的时代,看得多懂得多,难免想得多。从前几年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杀害舍友案件到“我爸是李刚”“药家鑫杀人案”等事例,让我们不禁反思,一个风华正茂、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大学生的心理出现了这么多问题?中国的教育怎么了?甚至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升学率的压力往往使我们追求显而易见的分数而忽视了无形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小就开始抓起,而并非等到学生进了大学才引起重视。魏书生老师在很早的教学实践中就设立“治病救人周”,每个学生包括教师自己都有一本“心理病历”,让学生自己自查心理病原,并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法。魏书生老师还提到是否可以搞一些“发现新我周”“扶植长处周”“开阔胸怀周”“增强信心周”等,值得我们在教学中思考、借鉴。“真心胜过口号”,需要我们每个教师真心实意去了解学生的心,用心去探索,方法总是有的,用心
去尝试,道路虽然曲折但会达到目的地。
教书育人要有耐心。魏书生老师说“育人好比开矿”。大家都知道开采一座矿藏是系统工程,需要智慧的眼光选矿、科学的方法采矿,不是一蹴而就的。育人也是系统工程,教学不仅仅需要掌握教育教学规律而且需要在教育战线长期坚持不懈付出,这时候教学工作考验着教师的“耐心”。《心灵的轨迹》中,魏书生老师日记中的每个例子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从每一件小事都可以看到魏老师对教学工作多年如一日的耐心。小学教育教陶淑范有名言:“教师要有耐心,要有20岁的尽头,60岁的修养”20岁的时候,教师血气方刚,意气风发,思维活跃,对教学事业充满热忱,对学生怀有耐心,然而时间常常会消磨人的热情和意志,教学变为了轻车熟路,教师好像很容易凭借经验驾驭一切,其实不然,教师的经验对于不断变化的学生群体往往是主观臆断的,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需要教师以20岁刚走上讲坛时的严谨精神和热情态度对待教学事业。60岁的修养,我认为是对教师自身不断学习提高的要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从思想和行为上不断总结改善,甚至是完善自己的脾气性格,在岁月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每一批学生都是新的,教师的知识宝库也必须及时更新、补充才能给予学生源源不断的新知,说起来简单,这同样是一辈子的工程。
“同一块地,不同的农民种,结的果实的数量和质量,有时差吧大的惊人。
同一类种,撒在不同的地上,或虽撒在同一块地,但由于不同的人
来催芽育苗,那苗的壮、弱也能有很大的差异。
同一类苗,植在不同的地上,或地虽同而园丁不同,最终开的花、结的果绝不是相同的。有的等不到开会就枯萎了,有的则结出极丰硕的果。
学校像地,学生像种子、像苗,校领导、教师像农民、像园丁。”不管是农民还是园丁,要想培育出好果子,都应用心、真心、耐心。
像书中所说的一样用心去“挖掘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使学生动情”。“用心”应该是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一辈子孜孜以求的教学态度和境界。
第五篇:心灵的轨迹
心灵的轨迹
没有目标的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康德
每日睁开眼你会思索什么?每夜合上眼你会想到什么?
大学已经过了许久,我们心中可曾还有自己的目标。终日匆匆地脚步,凌乱的不是人影,而是那些我们曾经拥有的梦想。
上高中时我们都是怀着上大学的梦想而终日战斗着,今日我们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但是,上大学的呢?
大学前进的道路上分出了多条路,我们又一次站到了路口前,我们需要做出选择,我们的步伐需要航标的指引。星途茫茫,我们的前方是未知的;灯火点点,我们的前方是神秘的。我们真的很需要一个人,来告诉我们,未来在何方?该何去何从?我们可能没有遇到一位良师,也可能没有碰到一个益友,但是我们可以告诉自己:顺着心灵的轨迹,前行。我的目标便是做最好的自己,不一定完美,但一定做到自己满意。
做最好的自己,要从规划开始。首先是人生规划,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心中又有何种梦想?明白了,就照着大目标设定一个近期的小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大学四年的,也可能只是近期的。接着,再按照小目标设计自己的每一天,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可以朝着目标前行。
这里有两种方法或许可以帮助你:
第一,每日醒来后默默地问自己:
1、今天的目标是什么?
2、核心大目标是什么?
3、今天最重要的几件事是什么?
4、今天准备学到哪些东西?
5、今天准备在哪些方面进步一点点?
6、今天如何更快乐一些?每晚睡前想一下:
1、今天是否完成了小目标?
2、今天是否接近了大目标?
3、今天又学到了些什么?
4、今天在哪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5、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6、明天的计划。
第二,养成好习惯的方法:第一阶段(1-7):特点“刻意,不自然”这段时间你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改变。第二阶段(7-21):特点“刻意,自然”此时的你已经比较自然,舒服了,但是一不小心还会回到从前。第三阶段(21-90):特点“不经意,自然”这时候就是习惯性稳定期。90天后习惯就养成了。
大学和高中生活的节奏是不同的,许多人没有调整好。有的人天天奔波在各种社交场合,有的人天天致力于各种知识的学习。我想说的是我们需要有明确的方向,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忙碌也只能是徒劳的。有的人报了校会,有的人报了社团。有的人报的多,有的人报的少,或是纯粹没有报。大学生活需要自己打点,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们需要锻炼能力,但也不能超出能力极限。
目前各种组织的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有的人报的多了,忙不过来;有的人报的少了,闲着没事干。忙碌只是没有计划的借口。第一类人最需要的是把自己目前的状况搞清楚,自己现在参加了哪些,这些事中哪些是最重要的,那些事次要一些,然后按照重要性依次排列,规划出最佳的处理顺序,制定出日程表,有条不紊的生活。第二类人最需要明白自己需要干什么,现在的我最需要在哪些知识层次做出努力,我最需要在哪些方面能力做出提升。做明白自己的人。
绚丽的黎明即将来临,暗淡的夜空即将消退,未来在向我们招手,过去逐渐被时间遗忘,点亮自己的心灯,赏着清空的星儿,朝着远方的月儿,勇敢前行。
请追随心灵的轨迹,前行。
希望大家在大学四年都能有所得,有所获,离理想更近一步。
2012级金融工程二班刘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