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水女生炒作到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共5篇)

时间:2019-05-15 03:25: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香水女生炒作到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香水女生炒作到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第一篇:从香水女生炒作到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从香水女生炒作到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摘要】北外“香水女生”作为网络炒作现象的典型代表,会使缺乏媒介素养的青少年混淆“媒介人物”与客观真实,并有可能促使他们盲目模仿炒作行为以求“出名”,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应采取学校提供条件、社会创造环境、家庭营造氛围的“三位一体”策略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赋予广大青少年良好的判断力与思辨力,以及生存于网络时代的技能,从而成为精明和有品位的传媒消费者,有助于他们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新媒体环境;网络炒作

加拿大著名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学会生存”。互联网作为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以其强大的辐射力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对现代文化的塑造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在享受着互联网给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网络炒作”、“网络暴力”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作为网民中数量最庞大的群体,青少年因为其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心理发展水平出现偏差以及阅读能力、社会阅历、情感特征的局限等诸多因素,导致他们缺乏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无法准确地解读网上信息,从而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误导。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他们具备理解当代文化和解析网络信息的能力,赋予广大青少年良好的判断力与思辨力,以及生存于网络时代的技能,从而成为积极的网络使用者。

一 “香水女生”炒作现象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网络炒作的传播学原理分析

原就读于北外德语系的“香水女生”,由于在其博客文章中自称“因炮轰外语教育被令退学”而一举成为网络红人,她的照片和话题在各大网络论坛随处可见,博客开通不到两周的浏览量更是超过了150万次。尽管此事被证实为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炒作,但“2009年第一个网络明星”的诞生,对依赖网络为主要信息源的青少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1.拟态环境:混淆“媒介人物”与客观真实

李普曼在他的专著《公共舆论》中提出,“脑海图景”和“身外世界”是不一样的,“在社会生活的层面上,人对环境的调适是通过„虚构‟这一媒介进行的”。因此,大众传媒的舆论号召力和对现实的干预,实质上都是通过由符号所建构的“拟态环境”实现的。大众传媒通过信息传播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帮助受众建立他们认为真实的“拟态环境”,并且让他们相信这

就是现实本身。

在当今全球化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大众媒介已经被抹上了浓厚的商业色彩,某些网站揪住一点小事炒作不休,为追求浏览量和点击率而刻意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香水女生”现象中,经纪公司出于炒作的目的,有意安排其开博抨击“外语绑架了中国人的一生”并被知名网站置顶,引起大量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从而形成一个“媒介事件”。

“香水女生”通过连续发表博文,使缺乏必要的内容分辨能力和批判意识的青少年受到信息累积和媒介判断的影响,对她的单方面说辞给予了盲目和过度的信任,从而把虚幻的媒介环境同实际的客观真实混为一谈,并且在这样的错觉中做出支持“香水女生”抨击教育部的错误的行为选择。然而,现实中北外学生讲述“香水女生”早因挂科太多留级,与作为“媒介人物”的她表现出的聪颖无辜判若两人。由于大众传播具有“放大”和“加冕”功能,经由符号化的“媒介人物”与客观真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一现象正如某网友所言:网络的炒作、纸媒的跟风,加上网友的热议,足以让生米煮成熟饭,让乞丐成为明星。

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从网络中接触的信息,大众传媒的报道在其脑海中构建的“拟态环境”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信息真假难辨、过度渲染炒作、充斥娱乐倾向的网络环境中,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为:文化多元导致价值判断标准迷失;商业化追逐导致人文关怀缺失;媒介素养薄弱导致控制能力丧失。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旨在试图解构隐藏在“媒介现实”背后的机制,让青少年了解为何会呈现这样的“拟态环境”,自主分辨“媒介人物”与客观真实,从而更加理性地了解客观世界的原貌。

2.媒介依赖:盲目模仿炒作行为以求“出名”

美国学者德弗勒提出的媒介依赖理论认为:当人们从依靠媒介而获得了相应的满足,便越是指望再次获得有用信息,对媒介的依赖性就越强烈。在当代青少年严重依赖网络获取信息的情况下,过度沉溺于网络会导致大众传媒“麻醉”负效应的出现,降低了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而迷失于媒介所提供的参考框架来界定并修正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模仿论认为青少年通过观察媒介内容,与其中某些角色或行为产生认同,并意识到在某些情境下的模仿后会产生有益结果,那么,青少年心理上就会有成为“这个人”的强烈念头,进而发生模仿行为,严重的甚至可能感染“角色病毒”,沉迷在媒介塑造的角色形象中不能自拔。近两年“网络明星”的低龄化已将青少年的盲目模仿行为表露无遗:“芙蓉姐姐”以她特有的身段展示颠覆权威的审美,“木子美”通过公开性爱日记挑战公众道德底线,“90后贱女孩”近乎骄傲地批判了道德对“贱”的否定,“香水女生”沿袭“90后贱女孩”的炒作方式,其后短短几天北体大“美腿冠军”又迅速蹿红网络……这一浪高过一浪的炒作向依赖网络认识社会的青少年传递着这样一种假象:只要能在网络或者纸媒上“出名”,很快就能成为公众人物,不见得有真才实学,一切都没了后顾之忧,甚至会众人拥戴,金钱、名誉双收。网络炒作所营造的浮躁的社会环境,使身临其中的青少年个个想模仿“网络明星”一夜成名,它会让越

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垮掉的一代。

针对青少年易受媒介影响而盲目从众的特点,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引导他们通过主动思考,对媒介信息进行恰当地解构,用批判的眼光评估各种信息资源,自觉审视信息本身蕴藏的价值和意义,积极抵制负面信息的影响,成为精明和有品位的传媒消费者;同时也可以启发青少年合理地使用媒介发出声音,对媒体的失范行为提出批评,成为媒体信息的主动接受者,具备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体的能力,有助于他们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

二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

——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策略

美国新媒介联合会在2005年发布的《全球性趋势:21世纪素养峰会报告》中将新媒介素养定义为:“由听觉、视觉以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包括对视觉、听觉力量的理解与使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的控制与转换能力,对数字内容的普遍性传播以及再加工的能力。” 针对目前最受青少年青睐的网络的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他们正确理解网络传媒及其信息,建设性地享用网络传播资源,培养青少年具有健康的媒介解读和批判能力,使其能够在多元的媒介环境中,充分合理利用网络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因此,网络媒介素养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而且是一种技能、一种思维方法,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面向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形成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合力,成为伴随其成长的终身教育。

1.学校:为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条件

学校教育特有的制度化和良好的持续性可以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得到比较稳定地贯彻,是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力量。

首先,在教师具备相应媒介素养的基础上,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应围绕媒介基础知识教育、媒介信息教育、媒介技术教育、媒介伦理道德教育四方面 展开,以综合培养青少年的媒介认知能力、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运用与传播媒介信息的能力。针对网络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注重科技与人文并重的理念,在青少年的头脑中形成网络技术与网络道德同等重要的认识,使他们在面对信息时代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时,能够自主地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在其他的学校正式课程中,也应全面渗透网络媒介素养和参与式文化的思维,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还可以采取举办学术论坛、专题讲座的形式,邀请媒体从业人员解密大众传媒运营机制,有利于青少年更好地

认识媒体进而科学有效地利用媒体。

其次,充分利用校园媒介资源,如在校园网络、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媒体中开辟媒介素养教育空间,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氛围。尤其要将校园网作为广大青少年接触和参与媒介实践活动的阵地和平台,积极开展网站运营策划、校园摄影摄像作品大赛、参与新闻采访报道、网页制作大赛等各种形式的媒介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参与媒介信息传播、媒介作品创作、媒介工具使用以及媒介运行管理等过程,使青少年自主学习、体验并真正建立起比较科学的媒介观念,真正成为媒介活动实践的主体,掌握相关媒介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目的。

2.社会:创造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环境

作为青少年最重要的信息来源渠道,大众媒体的积极参与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会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可以发挥大众媒介的传播优势,制作出相应的能够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的节目,如台湾的《别小看我》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我国大陆地区虽然也开始发展媒介教育节目,比如央视少儿频道的《新闻袋袋裤》和上海的“未成年人网络电视”栏目,但是在内容的设计上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关注的热点媒介内容还缺乏一定的批判性思考,在深入分析媒介内容上还有待提高。

此外,还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作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卜卫在中青网“青少年园地”频道中开设了“媒介课堂”栏目,借助青少年经常接触的网络媒体向他们普及媒介素养知识。为了影响更广大的青少年群体,还需要建立更多专门的媒介素养网站,作为进行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基地。在此基础上,青少年可以定期到基地网站工作室参观,了解网站的运作机制以及信息的发布过程,增加对媒介的感性认识。“还阳草是太空基因培育的产物,是国际男性生殖健康研究会联合全球28个国家68位医学专家对太空基因育成的美国洋参进行了长达5年的研究结果证明,对前列腺病症有很好的康复效果。” 看到广告后,患有前列腺病的张先生十分兴奋,立即购买了几盒。张先生服用一段时间发现,尿频,尿急,尿不尽,尿分叉,阴囊潮湿,小腹胀痛等前列腺病不但完全好了,而且生理功能也增强了。

“还阳草”还能治肾虚? 12月12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铁西区某药店。“还阳草”柜台里摆放着很多成盒的“还阳草”。记者通过一番详细的调查了解到,“还阳草”是国际上60多位男性健康研究专家,通过对“太空基因的美国洋参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无数次的试验……可从根本上清除肾,前列腺,尿道内的毒素,消除前列腺等病症。

许多前列腺患者服用“还阳草”后意外的发现,不仅前列腺好了,肾功能也好了。原来还阳草中的多种营养成份还能滋养肾脏,增强肾功能。

在现场,记者还见到了正在购买“还阳草”的李先生,他一次就买了6盒“还阳草”,他说看的就是效果。李先生患前列腺四、五年了,挂水、打针、吃药、微波,一点效果都没有。尤其是近半年来,病情忽重忽轻的,人越来越疲乏、头昏昏沉沉地,睡眠也差,原来爱做的运动也懒的去玩了,脾气也大,对夫妻之事尽量避免,更别提和谐了。自从吃了“还阳草”,第二天,就尿出深褐色的毒了,六七天,就像换了个人,神清气爽,肾动力十足,不到两个周期,尿频、尿等待、尿无力、阴囊潮湿、小腹胀痛的症状全没了。

最后,李先生对记者说:“要我投票的话,我认为„还阳草‟是这世上最好的前列腺产品。”

“还阳草是太空基因培育的产物,是国际男性生殖健康研究会联合全球28个国家68位医学专家对太空基因育成的美国洋参进行了长达5年的研究结果证明,对前列腺病症有很好的康复效果。” 看到广告后,患有前列腺病的张先生十分兴奋,立即购买了几盒。张先生服用一段时间发现,尿频,尿急,尿不尽,尿分叉,阴囊潮湿,小腹胀痛等前列腺病不但完全好了,而且生理功能也增强了。

“还阳草”还能治肾虚? 12月12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铁西区某药店。“还阳草”柜台里摆放着很多成盒的“还阳草”。记者通过一番详细的调查了解到,“还阳草”是国际上60多位男性健康研究专家,通过对“太空基因的美国洋参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无数次的试验……可从根本上清除肾,前列腺,尿道内的毒素,消除前列腺等病症。

许多前列腺患者服用“还阳草”后意外的发现,不仅前列腺好了,肾功能也好了。原来还阳草中的多种营养成份还能滋养肾脏,增强肾功能。

在现场,记者还见到了正在购买“还阳草”的李先生,他一次就买了6盒“还阳草”,他说看的就是效果。李先生患前列腺四、五年了,挂水、打针、吃药、微波,一点效果都没有。尤其是近半年来,病情忽重忽轻的,人越来越疲乏、头昏昏沉沉地,睡眠也差,原来爱做的运动也懒的去玩了,脾气也大,对夫妻之事尽量避免,更别提和谐了。自从吃了“还阳草”,第二天,就尿出深褐色的毒了,六七天,就像换了个人,神清气爽,肾动力十足,不到两个周期,尿频、尿等待、尿无力、阴囊潮湿、小腹胀痛的症状全没了。

最后,李先生对记者说:“要我投票的话,我认为„还阳草‟是这世上最好的前列腺产品。”

第二篇:从汶川地震网络传播论青少年新媒介素养

从汶川地震网络传播论青少年新媒介素养

李文明吕福玉

【提要】本文围绕汶川大地震信息传播过程中“80后、90后”对网络媒体的使用情况,从地震信息的瞬间传播,论证了新媒介素养的基本义蕴——新媒体的媒介资源和媒体传播的综合运用能力与技巧;从赈灾传播的正面实例,阐释了新媒介素养的主要功用——媒介参与即“释放”与“赋权”,并从危机传播的反面实例,剖析了新媒介素养缺失所造成的严重危害。

【关键词】汶川地震网络传播新媒介素养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使我们的同胞遭受了猝不及防的巨大灾难。所幸的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在全世界善良人们的帮助下,以惨重的损失为代价,在许多方面均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从汶川大地震相关信息的网络传播中,我们足以对中国青少年的新媒介素养培育问题,引出一些有益的经验与教训,从而推动媒介素养教育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本文拟围绕汶川大地震的信息传播过程中,“80后、90后”对网络媒体的使用情况,透视我国青少年的新媒介素养。

一、从地震信息的瞬间传播论证新媒介素养的基本义蕴

80后、90后,这是两个背负期望与争议的群体。作为独生子女,他们被寄予了颇高甚至过高的期望;作为当代青少年,他们又被视为自私的、追求享受的甚至“垮掉的一代”。然而,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面前,他们以让世人期许以久和赞赏有加的行动,表现出相当的新媒介素养,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提供了典型的范例。

地震发生后仅5分钟,腾讯网即通过QQ弹出窗口,发出了第一条地震消息。新浪、搜狐、网易、中华网等大中型网站以及千龙网、荆楚网等地方新闻媒体网站,均在地震发生后15分钟左右便发出了相关报道。万瑞数据的监测显示,5月12日下午15:00~16:00,各家网站的访问量呈爆炸式增长。网民们通过论坛、QQ、贴吧、社区等互动途径,形成了自己的舆论圈。无论是交流震感,还是询问平安,涉及地震的有效信息,都在瞬间传递了出去。无数的80后、90后在网络上发帖,呼吁大家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网络媒体特别是新华网、人民网等官方媒体网站中那些年轻的编辑、记者们,更是加班加点,无怨无悔地工作„„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国、团结、大爱、支持、奉献等,在这些年轻人的血脉中流淌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亦在本次突发事件传播中经历了历史性的嬗变,跻身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媒体之一。

台湾学者曾指出,媒介(medium)与媒体(media)常被视为同义词,这自然并没有错。但严格说来,媒介系素材,媒体则是呈现素材内容的管道或地方。其间的区隔,若按Shannon & Weaver在1949年提出的传播模式来分析,属於“中介”者,都是媒介;属於资讯来源或传播者,则被视为媒体。照此分析,语言、文字、印刷、声音、影像等素材,被视为媒介;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及其刊播机构,则被视为媒体。而网络既是媒介,也是媒体。其中,数字化资讯系媒介,互联网(Internet)属媒体。对于新媒体来说,媒介是研究媒体的重要资源。[1]有鉴于此,所谓新媒介素养,应当包括新媒体的媒介资源和媒体传播的综合运用能力与技巧。按照胡翼青的理解,媒介素养的本体意义最重要的得突出两个方面:其一是它所强调的受众信息接收行为的主动性;其二是它本身可以不断提升、不断完善。因此,媒介素养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构或结果,而是一个动态的行为与过程,它可以改变传播的进程。他提出,尽管所有传播都会涉及信息但并非所有传播都会涉及媒介,因此,以信息素养的研究来取代媒介素养,似乎更容易在传播理论中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2] 因为在传播理论中,如果说“议题设置”重在提出问题,“公共新闻”强调解决问题,那么,“媒介素养”则考虑吸收公众来一起解决问题。这符合大众传媒“公器”特质的要求。[3]

美国新媒介联合会将新媒介素养定义为:“由听觉、视觉以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包括对视觉、听觉力量的理解能力,对这种力量的识别与使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的控制与转换能力,对数字内容的普遍性传播能力,以及轻易对数字内容进行再加工的能力。”[4] 有人认为,这一定义,意味着媒介素养的转向,即从“媒介批判意识”到“新媒介交往能力”的转变。[5]美国马萨诸塞州韦勒斯里拜伯森学院的瑞尼·赫伯斯(Renee Hobbs)教授指出,作为动态的过程,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涉及信息的获取能力、分析能力、评估能力和传播能力四大方面。[6]据介绍,日本媒介素养体系的特征在于侧重“传播能力”,其媒介素养教育的出发点是强调视听能力和制作能力,媒介素养实践的着力点是“社会行动者网络”的构建。这几个方面与欧美国家重视培育“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思路有一定的区别。笔者认同这样的观点:中国的媒介素养

1教育应当借鉴日本的思路,构建符合国情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7]

1998年,美国学者约书亚·梅罗维茨(Joshua Meyrowitz)就把媒介素养划分为三种类型:内容素养(content literacy)、语法素养(grammar literacy)、媒之素养(medium literacy)。“内容素养”是最为基本的内容,主要指媒介所呈现的信息,包括节目制作以及节目中的行为模式等。“语法素养”针对的是每种媒介所使用的独特的“语言”以及生产要素,主要涉及媒介所独有的“语法”以及这些语法和生产要素如何与内容相配合。如:印刷媒介要素包括纸张尺寸、版面划分以及分段等;摄影时则要考虑景深、构图、抓景以及快门速度;广播要考虑音量、音调、混响和渐隐;而影视则包括切换、变焦、特写以及镜头长度等。“媒之素养”针对的则是每种媒介相对固定的特点,主要涉及单个媒体作为一种存在物或环境对传播的影响,例如通过email、电话或面对面的接触所进行的特殊交互行为等。[8]

在汶川大地震的信息传播过程中,80后、90后表现出超强的网络传播能力。他们利用互联网与同龄人及社会各界紧密交往,凭借突出的信息获取、分析、评估和传播能力,以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素材为媒介,同广播、电视和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相互呼应,在网络上不断汇集各类统计数据和多媒体文本,普及相关知识,开展疑问解答,并整合来自灾区民众第一线的各种“草根”播报以及通过手机等人际交流渠道所进行的相关信息资源,同官方渠道的信息资源相配合,形成了来自于多个层面的立体性的信息披露和交流机制,营造了空前公开、透明的地震信息传播格局,为抗震救灾的顺利推进助了一臂之力。[9]

值得一提的是,地震灾害发生后,80后自由作家韩寒直奔成都,用自己的博客发布相关信息,发起网上赈灾捐助,并动用各个渠道的力量往灾区运送急需的手电筒、帐篷等。

不难看出,在信息时代,中国青少年已不再只是“网络的被动接受者和受害者”,而正日益成为网络的主动使用者和受益者。他们正通过网络的“媒介化”过程,逐渐实现自己的社会化,完成自己的“成人礼”。这无疑是新媒介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

目前,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需要积极的、负责任的、具有批判精神和社会参与意识的公民。新媒介素养着眼于公众的媒介使用能力、批判能力和参与能力,意味着公众在受众-媒介关系中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受众同媒介相互建构对等的一方,对于推进中国的政治民主,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媒介素养,正是存在于受众-媒体这一二元结构之间的隐性结构[10],值得结合具体的案例,从正反两方面展开分析。

二、从赈灾传播的正面实例阐释新媒介素养的主要功用

在汶川地震中,通过互联网协助赈灾有两个典型事例:帖助空降与拯救军嫂。

实例1女孩网上发帖助军用直升机成功空降汶川

5月14日上午,家在灾区茂县的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食品科学系大二女生张琪,从收音机里听到救援部队正在汶川寻找空降地点的消息后,立即想起好友左婷家后山上有一块俗称“大平头”的空地适合空降。她火速跑到网吧,写下了《希望大家顶起来!》的帖子,分别贴在百度汶川吧和QQ群里:

有个地方特别适合空降!请救援人员速到那里。就在距离汶川县城往成都方向仅7公里的七盘沟村山顶。俗称大平头,是一块平坦开阔的山顶平地。最主要的是,那里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下山后离县城仅七公里而且有新旧两条公路直通汶川县城。那里原本是打算修建大禹祭坛的地方。很适合直升机降落。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消息,请广大网友顶起来。千万不能沉,如果可以请帮我把这条消息报上去,我用尽所有办法也只能发到这里了。谢谢,请救救我的亲人。电话135××××××××。知道救灾前线联系方式的网友见到后请速汇报情况,请求支援!多谢!

很快,这个帖子在各个QQ群中广泛传播,并迅速在网上流传开来。5月15日,经过近2000次的转载后,《新闻晨报》记者从网上看到该帖,迅速把它传送到四川省抗震救灾临时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军方指挥人员电话联系到张琪,了解了“大平头”的地形。核实情况后,军方根据帖子信息迅速展开勘查,并最终成功空降汶川。这一帖子,为及时选择机降场获取了重要数据,赢得了宝贵时间。这对时间就是生命的救援行动来说,可谓弥足珍贵。

实例2拯救军嫂王琢

5月14日下午,一名奉命开赴四川抗震救灾前线的武警战士,于整装待发前,在网上留下这样一个帖子: 为什么现在电视上不播报江油地震受损失的情况?我老婆现在7个月的身孕,没有食物和水,今天上午联系了一次,已经饿的[得]不行了,急需求救。现在也没有救援队伍去江油,电视上一次江油的灾情也没有报。

我也是军人,我们部队现在待命准备去四川汶川救灾,我愿意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去救灾区的老乡,可是我老婆确[却]没有人救。我马上就要出发了,也许很难联系她。虽然无论怎样我都会尽全力去汶川抢救灾区老乡,可是希望在江油的老乡也能跟[给]她带点吃的,哪怕一瓶矿泉水也行,求求老乡了。她现在在马路湾中国电信的门口公路上的一辆货车上,叫王琢,是老师。求各位老乡帮忙。

一位首先看到这一留言的网友,立刻以《一个去汶川救灾的军人恳求!》为题,四处转发该求救信。通过

博客、QQ群,该帖以滚雪球般的速度迅速转发,最终被大型门户网站置前,引起大范围的关注。网友们纷纷向媒体和救灾指挥部反映情况。5月15日,王琢由江油警方找到,军嫂得到妥善安置。

台湾学者吴翠珍在《媒体教育不是什么?问与答》中,曾提出“释放”和“赋权”两个概念。按照她的解释,释放(liberating),指个人在心智上能够穿透媒体所建构的迷障,不被媒体左右;更能进行社会参与,使用媒体表达对公共事务的关心,促进公民民主素养。赋权(empowerment),则指个人有自主能力去分辨、选择、评估媒体及其内容,通过理性的思考与对话,去影响、督促媒体改善内容,乃至培养公民产制创意的、良性的、教育的信息,共同建构社区品位(connnumty standard),从而提高社会的文化品质。

就“释放”而言,上述两个实例,分别是对广播和电视这两种传统媒体相关赈灾报道的具体因应。在实例1里,当广播中传出救援部队正在汶川寻找空降地点的消息后,大专女生手里有相关情况可以提供,但限于广播这一传统媒体反馈功能的局限,女孩选择了以网络发帖的方式来进行社会参与。这不仅表达了她对公共事务的关心,也体现了其新媒介素养,而这正是当代社会中公民应具备的民主素养之一。在实例2里,当电视上对四川江油的地震受损情况缺乏播报之际,武警战士对身陷灾区并已怀孕7个月的妻子爱莫能助。情急之下,他索性求助网友。全国各地的不少网友见贴后,自发地通过各种手段发起寻找,终于解除了这位军人的后顾之忧。网络传播不仅释放了这位军人的关切、焦急、恳求之情,而且指出了传统媒体赈灾报道的盲点,也为网友透过虚拟的网络世界参与现实社会的赈灾活动提供了一次具体的机会。不难发现,这两个实例所释放的,不光是80后、90后在大灾大难面前的个体心智,更是当代青年的群体力量。

就“赋权”而言,“这类研究问题得到媒介素养学者青睐的原因之一是媒介参与可以让受众‘利用’媒介特点来维护个人权益、服务社会,从而体現出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资源动员能力。”[11]上述两个实例的本质,正在于通过利用网络媒介的特点,既维护了个人权益,又参与了赈灾动员、服务了社会大众。“可以说,媒介素养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所关心的终极问题是如何使一种认知理念化为公众行动,媒介参与行为只是其中一类,但却是受众通过所谓‘赋权’强化其自身社会行动能力的有效途径。”[12]这清楚地显示,在网络时代,“弱社会关系”正超越“强社会关系”,日益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助推力。

有报道说,由“我们的文明”组委会主办、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承办的“汶川大地震遇难者网络公祭”活动,于5月18日14时28分隆重开始。网友的献花、留言在公祭网站上如潮水般涌现,令人心碎,令人流泪,令人感动。中国青少年以主动积极的媒介参与,诠释了新媒介素养的丰富内涵,凸显了新媒介素养的实际功用。

三、从危机传播的反面实例剖析新媒介素养缺失的严重危害

在本次地震信息的网络传播过程中,作为反面典型,也有两个突出的实例:“预测”地震、大骂地震。实例1“水命红颜”发帖“预测”5月12日中国将发生地震

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一篇题为《我预测2008年5月12日中国将发生地震》的帖子在国内论坛、博客中广为传播。该帖最早出现在武汉社集网“武汉业主论坛——渭水城”中,发帖者的网名为“水命红颜”。作者称:

我是一名地质工作者,根据我所掌握的资料,也和国外的一些同行进行了交流。我预测,2008年5月12日中国将发生地震,地震的大致位置会在四川和湖北中部,可能整个中国都有震感。但我的预测不能在官方公布,因为没有实际证据,怕引起恐慌。我是武汉人,据我预测,震中应该离武汉不远,希望看到此帖的武汉老乡能及时通知亲友。大家作好防护措施。

网页上,帖子的发布时间为5月7日,部分跟帖也显示为5月9日。从表面上看,该帖的确发布于12日地震前。但经查证,发帖人系武汉社集网的工作人员,名叫刘波。12日地震发生后,刘从国外网站看到了有关四川地震的图片,便产生了通过加工该信息来炒作网站的念头。他以“水命红颜”为网名,在自己管理的论坛上对国外的帖文进行了重新编辑,并利用自己管理网站的便利条件修改了一些网民跟帖的时间,从而形成了该帖发布于地震发生之前的假象,制造了一个弥天大谎。真相被揭露后,刘已被社集网开除。那个所谓5月7日预测地震的原贴上作为预测证据的图片,其实是5月12日地震当天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网站上公布的地震数据截图。

实例2辽宁女孩因停止娱乐活动不能上网玩游戏而大骂四川人

5月19~21的全国哀悼日期间,一段长达4分多钟的视频,在网络上激起人们的公愤。一个自称是辽宁人的女孩因停止娱乐活动不能上网玩游戏而大骂四川地震,被网民称为“禽兽女骂四川人民”:

四川受震的朋友们你们大家好,我是一个来自辽宁的一个普通的小女孩儿吧。我对你们就是说四川受震吧,也有一个怎么说,表示同情吧说不上,开心吧也说不上,有点幸灾乐祸的感觉。实话就是这种感觉的。

……

一些网友迅速启动“人肉搜索”,锁定这女孩系沈阳人。有报道说,该女孩很快被警方拘留。

一般而言,突发事件报道均系危机传播。危机时刻,既可以激发普通人的善良本性和大义之举,也可能触发某些人的阴暗心理和丑恶言行。在危机传播中,由于匿名等因素,网络信息往往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需要网友特别是青少年网友具备较高的新媒介素养。透过互联网在抗震救灾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我们既可以看到网络传播的发展和进步,也可以看到网络媒体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网上报道差错不少、网上谣言还有市场、网上漫骂与人身攻击时有发生,甚至还出现了借赈灾进行网上诈骗的现象等。上述两例之所以典型,就在于其均有故意炒作之嫌。不过其手法并不新鲜。此前网上有关福建风灾造成某公司员工伤亡的虚假信息和“雅阁女”等靠“骂”成名的所谓“网络红人”,无不反映了新媒介素养缺失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严重危害了网络传播的公信力。

好在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媒体具有一种“自我净化机制”。诚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金兼斌所指出,总体而言,在信息公开、争论充分的公共领域中,理性将压倒非理性,正义将盖过邪恶和不智。同时,必要的监督、引导和干预机制也是重要的。[13]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作为网络的主要使用者和中国的未来,80后、90后的总体品质及新媒介素养,在本次汶川大地震相关信息的网络传播过程中得到了检验。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同网络媒体一道,完成了质的嬗变。这也意味着大难兴邦,我们网络媒体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我们的当代青少年必将实现新的超越,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注释

[1]认识媒体,http://.cn,2008-04-0

3[8]白龙飞:《十年:追寻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的轨迹》,《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9]李文明、吕福玉:《论突发事件的电视传播——以汶川特大地震前期电视报道为例》,《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5期

[11]、[12]陆晔、郭中实:《媒介素养的“赋权”作用:从人际沟通到媒介参与意向》,台湾《新闻学研究》第92期,2007年7月

[13]张世福、孙光海、赵治国:《汶川大地震:中国网络媒体的嬗变》,《网络传播》2008年第6期

(李文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新闻传播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

吕福玉四川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315100,浙江省宁波市学府路1号,***,lwm86@sina.com]

第三篇: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

作者 李琦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人文系2011级新闻2班2011050248)

引言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广大受众增加了观看新闻的途径,各种新媒体通过对新闻内容的实时更新、动态传递,展现出新媒体的新闻编辑优势。为应对新媒体的竞争挑战,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发展,为受众呈现用多样化的编辑效果,展现电视新闻节目独特的吸引力。

一、新媒体环境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

新媒体是指新技术支持体系下的媒体形态,例如网络媒体、移动电视、数字报刊、手机短信等都是新媒体的代表。新媒体的发展非常迅速,而且信息传递的形式多种多样,实时更新,适合满足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在新闻方面,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在于新闻节目的时间相对固定,新闻播报具有一定的规范模式。相比之下,新媒体对新闻内容的编辑方式、传递方式更为灵活。但电视媒体作为主要的传统媒体,具有强大的新闻公信力,在新闻事件播报方面极具权威性,且在深度报道方面也有自身的优势。因此,新媒体环境给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带来挑战,同时也是电视新闻开拓创新的契机。

二﹑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多样化编辑的发展需求 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其面对的新闻采集源泉并无实质差异,新媒体可以采集的新闻热点,电视媒体也同样可以,其区别在于编辑和传递方式的不同。传递方式是由媒体本身的性质所决定,而编辑则具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主要源于新闻编辑的美学需求和服务受众的职能需求。

从美学角度来看,电视新闻是视听艺术结合的产物。电视新闻包含声音、图片、视频和主持人的解说,多种信息的融合塑造出新闻节目特有的艺术画面。新闻编辑形式的单一化必然会影响到新闻节目的美学效果,甚至给观众造成视觉疲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新闻节目编辑带来巨大的帮助,通过多样化的新闻编

辑展现新闻节目特有的真实性、感人性、严肃性,才能使其美学价值得到升华。

从服务受众角度来看,新闻编辑的多样化不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或是为了变化而变化,其多样化发展遵循的主线是受众需求。媒体在变化,信息技术在发展,受众需求品味也在不断提升。他们不再满足于观看单一形式的新闻节目。对于时代前沿的新闻信息,他们希望能够看到全方位、多角度的诠释,例如对火星的探测,观众不仅期望了解最新的技术进展,更渴望看到逼真的画面和科学家的生动讲述;针对社会当下出现的问题,观众也需要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从中收获启发。所以新闻编辑的多样化不仅能够使观众将观看新闻节目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更利于竞争环境下新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多样化编辑的举措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的多样化发展应关注以下举措:

(一)丰富消息类新闻的编辑形式。

消息类新闻在新闻节目中占据绝对比重,肩负着为受众提供最新信息的使命,因而突出新闻的严肃性和时效性。这也是消息类新闻编辑形式相对模式化的原因,其严肃的新闻内容主要依靠主持人的解说配合现场画面传递给观众。模式化的新闻编辑容易使观众感到枯燥,所以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电视新闻首先应促进消息类新闻编辑形式的发展,用不同的编辑形式给予新闻内容更生动的诠释。例如,对重大国际国内新闻,栏目组应深入实地采访报道,尽可能争取独家报道资料,把握采访机会,向观众传递新闻现场;对经济要闻,特别是当前国内经济形势报道,编辑应注重对新闻来龙去脉的关联性阐述,运用图表对比、历史追溯及专家解读等方式全方位展现新闻图景,同时也能为观众提供相应的指导。因此,通过多样化的编辑,消息类新闻的活力将得到提升,更拉近了媒体和观众的距离。

(二)依据不同时段、不同类型的新闻内容,开展多样化编辑

不同时段的新闻节目其风格亦有所差别,有的新闻强调时事政治,有的新闻偏重经济信息,有的新闻贴近社会生活,电视新闻编辑应针对不同特色的新闻节目,创新编辑形式。例如央视《第一时间》[1]播报的新闻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而且与《新闻联播》不同,节目更侧重搜集国际国内民生题材,配合新闻评论体现出特有的风格。节目中很多新闻内容借助漫画的形式加以诠释,不仅风格幽默,吸引观众,也恰如其分地揭示出新闻实质。不少观众将《第一时间》作为清晨必看的新闻节目,认为节目亲民,不仅能及时获得新闻信息,更能感受漫画诠释新闻的乐趣。再如新闻热线及其他互动类新闻节目,采用观众拍摄的真实视频作为评论资料,或是根据观众提出的现实问题给予追踪报道,都有助于聚焦观众目光,增强新闻节目的美学效果。

(三)编辑思路的多样化

在积极提升新闻编辑的美学价值、实施多样化编辑的同时,编辑思路也应同步发展。例如,新闻标题是节目带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标题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观看热情。编辑人员可吸取新媒体中的经典词语加工电视新闻标题,赋予电视新闻艺术活力。再如,对于同一类新闻事件,编辑应另辟蹊径,突破传统思维,带给观众新的视角。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应注意不同编辑形式之间的有机关联和自然转换。电视新闻在与新媒体竞争中,寻求多样化编辑是必然的选择,但多样化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突破常规,更重要的是多样化的编辑形式能够有机融合,自然过渡和转换,避免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多样而造成编辑形式与新闻内容不符,影响美学效果及对受众品位需求的满足。

结论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项充满艺术性的工作,新闻编辑需要带给观众艺术美感,同时又要兼具严肃的新闻传播及舆论引导功能。所以新闻编辑的多样化有助于融合不同的新闻形式,丰富节目内涵,带给观众深刻的启迪。

注释

[1]《第一时间》:是CCTV-2一档早间经济资讯节目

参考文献

[1]王庆.从美学视角看电视新闻及其编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7).[2]向延桃.从受众角度探讨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编辑技巧[J].新闻界,2011(4).[3]张明媚.用独特的编辑意识为电视新闻增色[J].当代电视,2011(7).

第四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析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析

【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开展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与不足,让辅导员对自身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辅导员

新媒体是辅导员体察大学生的放大镜,贴近大学生生活,是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心理督导和心理引导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利器。高校辅导员应主动学习,提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项崭新的职业技能,丰富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与科学性、实效性。

(一)积极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

档案建设工作设置包括全体学生的心理档案是全方位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辅导员要积极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工作。建档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可以参考教务系统,甚至可以并人教务系统,为每一个学生设置个人账户,让每个学生拥有自己的账号和密码;系统中既有学生的基本心理档案资料供学生查询,也有不断更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供学生学习。第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部分工作人员,包括辅导员,可以拥有一定的权限,能够知晓一定的信息,以便对学生面上的状况有所掌握;第三,心理测试与分析系统中有明确的衡量指标,有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当某学生、某项指标超过一定阔值,系统自动提示其本人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关注或干预。第四,除了积累学生个人信息和既往病史等基本信息,要注意搜集学生家庭情况、家庭病史、家庭联系方式等,包括家庭主要成员姓名、年龄、职业、政治面貌、健康状况(包含是否有心理病史等)、文化程度等,可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背景和心理问题的起源。要特别留下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的联系方式,以方便日后万一发现问题及时交流沟通。

(二)推荐内容科学全面,形式灵活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建设。

辅导员要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和成长阶段为其推荐优秀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可极大地开展教育时空,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应该做到内容全面、形式多样,例如设置“心理书屋”、“心理影院”和“心理讲坛”这样的栏目,专享海量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文献、资料,使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美好园地;设置“心理测试站”这样的栏目,并实现自动化的常模分析,让学生较为简易且便利地了解自己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状况;设置“心理咨询室”这样的栏目,通过在线预约、在线释疑等方式,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提供方便:设置“互动空间”或者“留言板”这样的栏旨,随时倾听学生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建议。但目前我国大陆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从整体上看设计重复性比较高,结构、内容雷同;从单个网站上看结构不够完善,网页栏目较少,形式比较单一,且极少有互动。因此,辅导员一是可以从大处着眼,给学生推荐权威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二可以从小处着手,不断丰富自己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小园地,如心理博客、心理空问、心理微博等,为学生提供最接地气的、最贴近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

(三)善于培养和利用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培养且利用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全方位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辅导员要加强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培养并组建朋辈心理健康教育协同队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包括专业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政工队伍、朋辈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其中辅导员是其问的骨干力量。因此,辅导员应首先努力加强自身学习,提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成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最广泛最中坚的倚靠力量。其次,应善于网络上良好呈现的自身心理索养和个人魅力,如在个人微博、微信、朋友圈,展示健康的心理状态、高尚的人生目?说龋?为学生树立可亲可信的身边榜样,做全方位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催化剂。再次,要勇于在现实世界谈网络,利用年级集中、形势政策课、社团活动等时机,将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连结――这是连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虚拟性的有力杠杆一加强学生上网自律因素的教育,如上网时间管理,制定上网的计划,规划上网的任务和时问,引导学生在网络上适度投入时间和精力,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的比例,高效率地利用网络。

(四)勤于联络家长,全方位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联络家长

协同教育,是全方位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辅导员要密切家校联系,一方面对家长普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如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另一方面请家长配合进行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一在网站上开设”家长课堂”或者”家长会”这样的栏目,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既要关注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又不要谈网色变;通过“家校手机报”、学生报到的机会、邮寄成绩单和喜报的机会等,宣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做法;利用电子邮件、家长QQ群、网络视频等新媒体,交流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包括心理健康状况;请家长于学生在家期间,注意关注那些能够用来衡量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齐必协力,亲抓共管,共同做好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不论是他们自身,还是其他教育者,亦或是社会成员,都存在对心理健康教育含义认识不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职责理解不明确等问题。对于辅导员而言,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胜任力仍有待提高。而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又会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总之,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合法性和合理性;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所成就,但依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2000年7月3日,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得若干意见》.[2]2001年3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3]2011年2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

第五篇:新媒体环境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现状及对策

新媒体环境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现状及对

【摘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需面对并努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 优秀传统文化 对策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要求高校要不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决心,建设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新媒体有机融合,已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需面对并努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在潍坊部分院校进行,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89份,回收率为94.5其中有效问卷162份,有效问卷率为85.7%。

1.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情况分析

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n,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0提升至90.1%,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通过手机QQ、微信、微博、学校学习的平台等新媒体进行交流与学习,与新媒体打交道已经成为大学生每天的“必修课”,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成为学习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2.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表现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课本上的以及与在平时生活中接触较多的传统文化比较了解,但对优秀传统文化全面了解的同学却少之又少;对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传统节日表现出了强烈的热爱之情;在选择学习传统文化手段方面,57.6%的同学选择手机、32.7的同学选择了电脑、9.7%的同学选择了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

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自信危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然而,中华传统文化到近现代遇到了严峻挑战,出现自信危机。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价值观抢占了传统文化的战略制高点;网络化、立体化、碎片化的现代新媒体传播分解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整体性、连续性。由此?е麓笾诙源?统文化的自信缺乏正确的态度。

2.新媒体影响了大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

建立在智能手机为载体的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契合了大学生的多样化、复杂化、个性化的特点。面对新媒体展示出的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甚至在鱼龙混珠、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选择困惑症,易导致其盲目信任。

3.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

商业化、物欲化观念已经深深的影响到了“象牙塔”,在金钱、权力、人际关系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已迷失方向,找不到自我,导致政治冷漠与投机、缺乏艺术情趣、道德素质低下等现象泛滥。部分大学生更多的向往庸俗文化、低俗文化、媚俗文化,而漠视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成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极大隐患。

4.新媒体的发展冲击着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新媒体的发展,致使部分教师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出现淡化;二是新媒体的发展对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掌握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老教师,在新媒体学习方面显得较为吃力;三是新媒体的发展使教师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

三、新媒体环境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对策

1.创新新媒体形式,提高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

一是创新网络媒体。通过新媒体手段,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数字化存储方式并通过网络呈现出来。如国家图书馆实施的“中国基本古籍库”项目,就是把纸质媒介存储转化为数字,建立数字化数据库,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二是创新手机媒体。高校应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开发,利用微信平台、APP软件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创新数字电视媒体。“百家讲坛”、“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满足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需求。相关部门应以文化节目为突破,创造出更好更多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

2.加强平台建设,丰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途径

一是充分发挥有关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网站的积极作用。我国已经建设了很多关于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网站,如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中国典籍网、中国历史博物馆等,要重视主题网站的舆论引导,引导大学生学习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二是创建适应高校特点的校园媒体平台。高校要立足于校园文化,将经典文化素材推送到大学生的客户端,学生也可以将这些传统文化转发到朋友圈,实现高校与大学生的良阻三互动。

3.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模式,提高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一是净化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政府、社会要加强媒体的监管,抵制“三俗”文化,使大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媒体意识,接受社会提倡的文化,提高自律意识和抵御不良文化的能力;二是实现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利用微博、微信、QQ等多种新媒体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空转换。三是加强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教育。当前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长期缺失,导致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更多的出于自发状态,需要高校通过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具体的实践锻炼,培养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保证大学生拥有应对媒介类型多样性、媒介信息内容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D宁,李其军.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叶广西教育,2015(35).[2]李双斌.互联网+生态圈下的科技媒体融合与变革[J].科技传播,2015(11).[3]崔军艺.影响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因素及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2016(2).

下载从香水女生炒作到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香水女生炒作到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