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国最著名的九大贵族公校范文
英国最著名的九大贵族公校
在英国的公学体系中,有著名的九大公学。保持自己的个性是公学和它的每一个学生笃守的信条。因此,公学从古到今始终保持着一些与众不同的特征。公学大多喜欢保持自己的古老风貌。除了前大家熟知的哈罗、伊顿公学外,再来领略一下其他七所公学的风采。
哈罗公学Harrow School 英国首都伦敦,偶然可以看到这么一群年轻的男生,他们身穿雪白的衬衣,外着天蓝色的西装外套,英俊潇洒,自信十足。更引人注目的是人人头上那顶带着深蓝丝带的英式硬草帽(有时候会是黑礼服配英式高礼帽及手杖),这群孩子必定来自著名的哈罗公学(Harrow School)。
哈罗公学,是贵族学校中的佼佼者,英国贵族教育体系中的明珠。即使面临数万英镑一年的高昂学费,世界各地那些腰缠万贯的家长,依然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儿子(女儿是不行的,因为哈罗是男校)戴上那顶哈罗草帽。对他们来说,或许只要哈罗公学愿意接受,金钱不是问题。赋予哈罗公学神秘光环的,不仅有辉煌的历史与传统,也有大英帝国依旧耀眼的软实力残光。
伊顿公学Eton College 和哈罗公学一样,伊顿公学也只招男学生。人数1480人,多于哈罗的800人。某种程度上,伊顿公学比哈罗公学更得到英国传统人士的青睐。首先其历史更加悠久,而且如上文所说,伊顿公学和英国王室贵族关系密切。公学所在地就在著名的温莎堡旁边,从温莎堡上,历代英国国王都可以俯瞰这所贵族学校。从象征意义上来说,伊顿的学生,是在英王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也正因为如此,王室成员一般会选择伊顿而非哈罗,比如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都是伊顿公学的学生。
伊顿的校友录和哈罗相比同样群星灿烂,甚至略胜一筹。也有一个专门的英语单词用于形容他们,那就是“伊顿佬”(Old Etonians)。包括现任首相戴维·卡梅伦在内,历史上有 19位英国首相曾经穿过伊顿校服,这本来是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去世时人们为悼念他而穿的丧服,后来成为学校的校服,凸显了伊顿的保王色彩。著名的伊顿人还包括雪莱、乔治·奥威尔、亨利·菲尔丁、凯恩斯和威灵顿公爵等人。而且由于伊顿的历史要比哈罗早,所以哈罗公学早年有不少老师和校长都是伊顿佬。
温切斯特公学Winchester College 温切斯特公学(Winchester College)是英国第一所免费收受穷苦学生的大学预备学校,开创了英国公学教育的历史。而今天的温切斯特公学虽然已经演变成为一所贵族寄宿制学校,但依然保持了自己悠久的传统与文化。
在600多年的历史中温切斯特公学培养了众多杰出人士,包括了坎特伯雷大主教亨利·齐契利(Henry Chichele)、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George Mallory)、历史学家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等人。
威斯敏斯特皇家书院The Royal College of St.Peter in Westminster 威斯敏斯特皇家书院(The Royal College of St.Peter in Westminster),简称威斯敏斯特公学(Westminster School),位于伦敦市中心威斯敏斯特教堂专用区。威斯敏斯特公学是一所古老的学校,建校时间可以追溯到1179年,学校由伊丽莎白一世建立,最初是一所男校,现今已成为男女混校,是英国最好的私立高中之一。
威斯敏斯特公学是一所非常有朝气的学校,学校尊重学术,尊重个体和个性,经典教学模式使学生富有灵性且成绩显著。在校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学生们一般在13周岁时参加英国私立学校入学测试,威斯敏斯特自设奖学金测试,以获得入学资格。学生们深知,进入威斯敏斯特公学,意味着他们最终将取得优秀的A-Level成绩。在2002年-2007年,学校保持着牛津和剑桥的最高录取率,仅在2005年就有77个学生考入牛剑,远高于平均水平。
当然,除了卓越的学术成就,威斯敏斯特公学也为学生了提供丰富的课余活动和体育活动。学校著名的校友包括:克里斯托弗•雷恩、约翰 • 洛克、杰里米 • 本瑟姆、爱德华 • 吉本等,还培养出了7位首相。
切特豪斯公学
该校是一所男女混校,始建于1611年,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学校之一。学校在学术理论上占有根本优势,但不意味着只是注重高分数或者说通过各种资格考试。学校的目标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挖掘学生的最大潜力及好奇心,懂得不耻下问,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拥有适宜的身体及心理素质,让学生们能在一个充满友爱、和谐的“小社会”里学习生活。
拉格比学校Rugby School 拉格比学校(Rugby School)位于英格兰西北部Warwickshire 郡的Rugby市,是英国历史最悠久及最有名望的贵族学府之一,全英排名首20位。
学院于1567年创立,是一所男女校,学生人数约700多人,以优越之学术成就享誉全球,每年约有超过20%之毕业生能成功入读牛津及剑桥大学。世界名著《爱丽斯梦游仙境》的作者Lewis Carroll也曾在此就读。这里亦是榄球运动的发源地,可谓别具特色。
什鲁斯伯里中学Shrewsbury High School GDST 什鲁斯伯里中学(Shrewsbury High School GDST)建校于1552年,是英格兰最古老、也是最大的一所男子寄宿学校。学校占地一百五十公顷,坐落在塞文河岸边,可以俯瞰什鲁斯伯老城,位于萨洛普,距离伯明翰30 英里,学校为不同年龄的学生提供GCSE、A-Level 课程。学生总数为979 人,其中A-Level的学生292人。
A-Level 的课程有古代史、艺术、艺术史、生物、商务学习、化学、计算机或IT、设计科技、经济学、英国文学、法语、地理、德语、希腊语、历史、拉丁语、数学、高级数学、音乐、摄影、物理、宗教研究、俄语、西班牙语。为了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并进行督促,学院每学期向家长提供学生的成绩单。
圣保罗女子中学St Paul's Girls' School 圣保罗女子中学(St Paul's Girls' School)是一所私立走读女校,始建于1904年,是英国著名的女中,学校招收11-18岁的女生,现有学生690人。学校在重视学生们在不同学科,语言,人类学,数学,科学等学科的均衡发展。这所学校的学生都充满着自信、活泼、兴趣广泛。比起对成绩的追求,这儿的学生们更注重智力和综合发展,学校还鼓励创造性和集体精神。
许多名模特儿,电影演员,女经济学家,社会名流是从这个校门里走出来的!这也是唯一一所没有校服的“贵族学校”。圣保罗女校近来都在高考中名列前茅,该校学生100%都进入名牌大学,其中四层以上的学生进入牛津、剑桥大学就读。学校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拿到A,这是全国平均成绩的两倍以上。
麦钱特泰勒斯学校Merchant Taylors' School 麦钱特泰勒斯学校(Merchant Taylors' School)是一所私立走读男学校,占地250公顷,创校于1561年,历史悠久。学校招收11-18岁的男生,现有865名学生。学生成绩优异,在GCSE 及A-Level 考试中名列前茅。在2009年的GCSE 考试中,排名第 25 名,获得A 及以上成绩的学生比率为 88.71%; 在 2010 年的 A-Level 考试中,排名第 14 名,获得 A*+A+B 占科目百分比 95.86%;20%以上的学生升入牛津、剑桥大学。学校有70多位全职教师,教师学生比例11:1,这使教师能集中精力,全面教导学生。
编稿:易美移民
咨询热线:400-612-4300
网址:http://emimmigration.com.hk/
第二篇:英国贵族婚礼解说词
《英国贵族婚礼》解说词:
在西欧大不列颠群岛上有一个美丽的国家,这个国家叫英国。英国贵族的婚礼非常特别。
尤其是英国王子的婚礼,更是别具一格。婚礼前,先由国家《太阳报》率先披露或邀请出席婚礼的宾客名单包括全球多国王室成员,多达2000人左右。以英国威廉王子与妻子凯特·米德尔顿的婚礼为例,先是婚礼简介,接着是新人介绍,最后是婚礼流程和全球直播。
你看!一对新人微笑着慢慢地向我们走来,请大家热烈欢迎!
第三篇:光荣革命以来英国的王室和贵族
光荣革命以来英国的王室和贵族
光荣革命以来英国的王室和贵族高全喜
伊丽莎白二世(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现英国女王
(采访:黄晓峰,董成龙)
第三十届奥运会目前正在伦敦举行,可是据调查,英国民众认为2012年最重要的事是伊丽莎白女王登基六十周年。自从光荣革命奠定英国君主立宪制以来,英国的王室和贵族在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为何如此受民众的爱戴和尊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高全喜教授指出:英国的国王、贵族并非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他们恰恰是英国现代民主制下,承载人们对文明、秩序、传统的寄托。
英国光荣革命之后,他们的贵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高全喜:英国前现代社会的贵族,也就是标准意义上的封建社会的贵族,是旧贵族;现代社会中的贵族,是新贵族。在光荣革命之前,英国的两大皇族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之间爆发玫瑰战争,导致旧贵族所剩无几。因此,伴随光荣革命新兴的上层中产阶级,以及旧贵族中的小贵族,两者合流就构成了新贵族。通过剥夺旧王权制下的天主教财产,以及给予当时国教新财富和新特权,新贵族真正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贵族,而不再是以土地经营方式为主的封建贵族。
王权作为贵族制的象征,而新贵族是两方势力的合流,在英国转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代替了旧制度中的老贵族,另一方面也不同于新兴的市民阶级,成为英国社会转型期的中坚力量。新贵族代表了当时最有创造力的生产方式,当时的贵族是土地所有者、国教人士、军官、银行家、大商人,是英国持续近百年过程中的精英团体,是社会的主导。
其实美国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贵族政治,属于隐秘的贵族政治。因为美国是新世界,没有历史包袱,所以不存在封建贵族,但这并不表明美国不会在自我生长中发展出精英力量。美国没有英国那样因为血统而产生的权力精英,但美国仍然是精英统治,美国总统的权力要远远大过英国国王。只是美国的参议员、众议员和其他政治家不由血缘关系连接,他们仍然是少数人,仍然遵循着“精英”圈子的特定规则。
在英国社会,贵族与国王和人民是如何协调在一起的?
高全喜:英国议会有三个部分:国王(王在议会)、贵族院(上院)和平民院(下院)。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的人民主权以议会主权的形式出现,因此议会的组成也就是“人民”的内涵,“人民”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议会中。因此,议会的三部分也就自然地成为英国“人民”的三个肉身。国王、贵族并非站在人民的对立面,而是人民的一部分,他们都是人民主权的代表,国王是象征性代表,议院是选举性代表。
在这个意义上讲,英国议会内部的斗争与妥协,始终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十七世纪是建立君主立宪制,实现了君主、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平衡;十八世纪就完全是虚君共和了,新兴资产阶级逐渐壮大,平民院成为主导,组织责任内阁,三方权重向资产阶级倾斜,这也就促成贵族与国王的联合。十八世纪末著名的英国父子首相皮特,就是当时兴起的资产阶级杰出代表。十九世纪之后,无产阶级兴起、壮大,工人运动兴起,妇女权、劳动保护权等问题也不断提出来,促成国王、贵族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但他们仍然向无产阶级妥协,权重逐渐向无产阶级倾斜,《济贫法》等社会福利政策出台。到了二十世纪时,他们又与无产阶级和解,建成福利国家。不管各方势力的意见分歧有多大,辩论多么激烈,国王和贵族始终都是人民的一部分。虚君只是共和国的一个侧影而已。换言之,光荣革命后,君主制在英国不是政治问题,而很好地转化为文化问题;贵族不再是一种权力阶层,而是一种尊称,一种社会秩序的象征。他们维护了文明、礼仪、等级制下的尊严感,在这个符号下逐渐沉淀为文化传统的普遍认同。就像荀子说的“化性起伪”。有了这种绅士阶层的担当,社会便不会出现资产阶级的狂飙突进。
我们可以看出,近现代以来英国几乎是各用一个世纪的时间只解决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的阶级问题,促进社会转型。在这个意义上英国的光荣革命是渐进式的,一轮一轮的,仍在进行着。它从来没有考虑过要一劳永逸,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努力消解而不是破除一个问题。
而法国则不同,国王路易十四彻底制服贵族,贵族成为国王的从属,直接面对的是第三等级的兴起,贵族(教会和土地所有者)被排斥,只有第三等级才是人民,其他等级都是人民的敌人。法国大革命推翻了贵族制,国王自然也被推翻,人民随后又分裂,各个自称代表人民的派系在争夺“谁是人民的真正代表”。最后拿破仑顺势而起,消弭人民的分裂。拿破仑败后共和国又起,但共和国是疲软的,拿破仑三世上台,又恢复贵族制。自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社会总是经历着贵族制的反复、战争与和平的反复,却从没取得过国王、贵族和资产阶级的三方妥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弑君换来了虚君共和,而法国大革命的弑君则换来了更激烈的斗争哲学,不断地重新分配权力和财富。
因为贵族制是君主制的最后依托,没有贵族制就无所谓君主制,贵族必然需要君主做象征,而君主没有贵族则丧失权力依托。因此,法国大革命中贵族制的反复,也是对君主制的反复。
英国的宪法制度总是能够吸纳社会结构中的变化,通过法律变革有效调整各阶层主体的权重。所以英国宪制是一个柔性的和解性的制度。而法国相对则是刚性的结构,以破坏现有制度为手段建立新制度,又不足以使新制度稳定持续地生长、发展,也就会导致新的反动。
那么,英国没有极端的保守势力或要求废除君主制的激进势力吗?
高全喜:光荣革命前后,英国也有激进势力。像克伦威尔的激进共和主义、像边沁的社会功利主义,都有激进的色彩。英国也有斗争,像宪章运动,但它不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运动。英国各势力的斗争中彼此会激烈辩论,但到政治抉择的时候则会相互妥协;更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已经把这种斗争和妥协以制度的形式固定化了。
保守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法国迈斯特尔式的保守主义,主张所谓“神圣同盟”,是依附于所谓神圣罗马帝国的旧贵族模式;另一种是英国制度内在包含的保守主义,因为英国已经没有老贵族了,所以它没有迈斯特尔的思想,并非要回到前现代社会的贵族制中。
法国的保守主义就是极端贵族主义,反革命,也反拿破仑,完全要恢复到现代社会变革之前的十五、十六世纪,甚至更早的贵族制。这种保守主义才是真正阻碍现代社会的一股力量。不过,这股力量很小,也很快消沉,不再有社会力量支持。只是他们一些思想资源在现代社会会成为可以调用的一些资源。就像民国时期,主要是国共两党的斗争,前清遗老遗少早已没有力量了,但他们的想法与国共两党都不一样,可以提供一些思想资源。比如现在有些人借助列奥·施特劳斯,试图调用这一资源,其实早就没有社会基础了。
至于废除君主制的说法,并不是没有,但是我们要看到,社会变革的动力是新的社会阶级兴起、发展。英国很好地处理了这个动力与其他传统因素在一个制度框架下较好的结合。对待王室也是如此,纯粹君主制的问题在英国历史上就不是一个中心问题。英国实质的结构就是现代的民主制、共和制,而君主制是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了文明、文化、传统价值的寄托,这是个锦上添花的事情,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多少人要废除君主制,不是主流。英国王室在英国国民心目中的尊崇地位,是历史的延续,美好的东西能寄托其中。
我们是否可以说,英国的贵族和王室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是精英统治呢?
高全喜:一个社会总是有精英和普通老百姓,社会的治理,总是要由精英来立法和治理,这是一个优良的政府必不可少的,但这并不等于反文明啊!人民寻找出最优秀的群体和个人来治理国家,符合最大的民主原则。治理者只是受托者,而不是主人。不过要强调一点,精英的这种优秀,不是基于血缘的,而是基于能力和德性的,而且人民可以罢免。因此,它虽然是精英制的,但是却向所有的人敞开。十八世纪之后,英国社会中血统论已经淡化了。英国贵族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当然是靠血缘关系的。但并非所有的贵族都是贵族院成员,在贵族中也进行选择,或曰贵族内部也要采用代议制。
而且,随着历史推演,上院的权力逐渐缩小,因为政治活动的主体——政党和内阁都在下院。上院变成象征性、荣誉性的机构,但从权力配置来说,他们的作用还是必要的,当一些重大法律事件,如罢免、弹劾时,上院就能成为制约选举政治、政党政治的有效因素。这正是人民所希望的。因为选举政治和政党政治有其短视性和一时的激情,需要受到制约。到布莱尔为首的英国工党推行了一系列限制上院的法案,上院的权力就所剩无几了。
您之前提到法国对君主制和贵族制的反复,这似乎反衬出英国对传统的独特态度。
高全喜:西方现代政治思想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研究路向,将国家比喻为身体(bodypolitics),一个社会就像一个生命有机体。霍布斯、卢梭都曾很生动地使用这种譬喻。国家就像身体,社会转型就像治病救人,不能依靠割除某个器官而改变,而是通过缓慢的新陈代谢,让血液更新,这就使历史性不被中断,使文明和生活方式在既有生命的延续中变化。也就是说,真正富有成效的、目前已经胜出的、具有扩展优势的现代社会一定要有保守性的内在品质,而非以否定性为前导的、破坏性的、革命式的暴风骤雨、闪电霹雳,这是目前对现代化的历史性理解中忽略的一点。英国就是以这样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完成了变革,我称之为保守的现代性、渗透了传统精神的现代生活;光荣革命就是“革命的反革命”——它在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的意义上,起到了革命的意义,同时却抑制了激进革命的发生。这是英国人作为政治成熟、文明发达的民族所具有的智慧,以审慎原则完成了从前现代到现代的转型。而法国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方式是疾风骤雨的大革命,其诉求是斩断传统,建立全新世界,但迎来的却是社会的持续动荡不安,它的结果是法国几百年都不能被整合起来。它高昂的革命成本最终没有实现旧貌换新颜。直到二战后,法兰西民族才真正建立较稳定、优良的政治体。虽然二战后,英国本土由日不落帝国降格为世界二流国家,但它的这种现代社会创制模式却得到全球普遍推广,成为社会治理的一般模式,实际上扩展了英国的政治生命。还须牢记的是,虽然全球社会是多元文明的,但它的基本底色是英国所提供的。比如,唯有英国在退出殖民地之后,为殖民地留下稳定持续的繁荣,像加拿大、澳大利亚。我们今天去英美,往往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不是震惊于摩天大楼和先进的科技,而是在现代生活中看到了没有被断裂的传统生活方式,这种传统不是贫瘠、愚昧和迷信的,这种传统的脉脉温情与现代文明的理性机器很好地融于一处。换言之,现代的传统和传统的现代融合在一起,这就是一种符合人性的社会转型,在与传统亲密无间的点滴中完成社会进步。
在社会转型中,如何对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英国的历史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高全喜:向现代转型有三个标志性的革命:英国光荣革命、美国独立革命和法国大革命,这三种革命就是代表性的现代社会建立模式——以光荣革命和独立战争为代表的英美模式,以法国革命和普鲁士崛起为代表的欧陆模式。这两种模式有几个主要内容,一是基本的社会结构及其形成的秩序和规则,二是人的生活方式——理念、文明文化的生长,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这两种模式直至二十世纪下半叶才真正合流。
许多人以为出国留学、旅行就是理解西方。这并不完全,这种对西方的平行观感并不是西方的全部,我们看到的西方只是当代西方,要去捕捉它的演变过程,即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现代社会在一些方面优越于古典城邦社会和封建社会——无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社会治理的效能,还是个人权利的保障。这是大的叙事模式,是进步论的叙事,我基本认同这一抽象勾勒。这不表明我认可进步论叙事和革命叙事所得出的结论:现代就必然是反传统的,传统就必然是反现代的。理解现代国家中的传统因素极有助于我们研究西方社会。
每个国家的转型都有其特殊性,英国自然不例外,但不可把这一观点推行极端,过分强调英国独特论。整体来看,英国是从前现代到现代社会转型的典型代表,在这一转型中蕴含了普遍性的制度原理、生活方式的变迁、价值观念的演变,以1688年的光荣革命为标志,西方进入真正开始塑造现代社会的过程。在这之前,可以称之为现代社会的酝酿期。此后,无论是社会结构、法律制度,还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甚至包含人性的变化,西方全面进入到现代市民社会。
总之,透过英美现代社会,应意识到固然有民主议会、选举制度、发达的商业运作,这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内涵,但这不足以成为真实的现代。真实的现代还需要传统的因素渗透其中,作为精神内涵,调整现代性的路径不使其迷失方向。
第四篇:校 务 公 开 制 度
校 务 公 开 制 度
为加强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和民主管理与监督,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使广大教职工及时了解学校的大政方针、规划、决策和工作要求,把校务公开落到实处,根据济教字[2001]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校务公开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全面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指导方针,深化教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促进学校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稳定和发展。
二、校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1、学校有关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重要规划、学期计划和实施方案。
2、教师职称评聘、晋级的条件、标准、名额分配及结果。
3、教师岗位聘任的条件、标准、名额分配及结果。
4、学校经费的预决算;重大项目的开支;收费项目及标准等。
5、大宗物品、设备的采购和基建工程的招(投)标情况。
6、学校的招生工作,包括招生计划、招生政策、招生工作程序等。
7、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包括领导干部住房、用车、公款出国(境)及招生费等。
8、教职工评选先进、学生评选三好学生、推荐保送生的工作程序、结果等。
9、学校建房、教职工调房和分房及生活福利情况。
10、其他有关教职工、家长及社会各界关心并应当公开的事项。
三、校务公开的形式
1、教代会或教职工大会。主要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政策、改革方案、财务收支情况,涉及教职工利益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办法,教职工福利分配方案等提交教代会讨论、审议或通过。
2、校务公开栏。主要将学校收费标准、职称评聘和岗位聘任及评优结果定期予以公开。
3、党政工联席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学校党、政、工负责人会议,通报有关情况。
4、学校简报、校园网。及时通报教职工、学生关心的有关政策和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情况。
5、校长接待日。规定每周星期五为校长接待日,接待教职工或学生家长来访、回答或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其他时间不定期接待。
6、校情发布会。学校领导将全校的工作或有关职能部门,将某一方面的工作,利用教职工例会时间,定期向教职工发布。
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校务公开工作经常化、规范化。
1、制定校务公开工作制度,使之成为科学、规范、严格的内部约束机制,保证校务公开乃至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立校务公开负责制,明确各科室的职责,逐级负责,层层落实。
3、制定干部勤政、廉政规定,使学校干部依法行政,做教职工的好公仆,在群众的监督下,以保证干部廉洁清正。
4、规范校务公开形式,坚持把教代会作为校务公开的基本载体,同时还要捉好公开栏、教育信息快报、班主任工作简报、工作通报会等主要公开形式。
5、加强领导、建设工作机构,把校务公开工作落到实处。
校务公开以校长为主体,实行工会牵头,“一把手”负责制。柑橘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逐级落实。
第五篇:校 务 公 开 制 度
校 务 公 开 制 度
一、校务公开是学校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将学校的有关重大事项向社会、学生和教职工公开,实施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
二、校务公开应当遵循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实事求是、注重实施、及时准确和有利于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和稳定的原则进行。
三、校务公开的内容
1、学校的发展规划、计划、规章制度。
2、学校的改革方案、干部教师聘任办法、奖惩办法、职称评定、晋级晋职、评先评模等。
3、经费使用情况。每月月初公布前一月财务收入与支出情况。
4、教育收费项目、标准和收费文件批准文号,项目审批等。
5、招生考试政策、规定、纪律和录取情况。
6、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廉洁自律情况、业务招待费的使用情况。7、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项。
8、教代会认为应当公开的事项。
四、校务公开的形式
1、教代会是校务公开的主要载体。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教代会制度,全面落实各项职权,学校的重大决策必须提交教代会审议,未经教会审议的不得实施;
2、公开栏是校务公开的主要形式。学校要在便于教职工群众观看的地方设立规范的公开栏。所有公开的内容都应在公开栏内进行公开。
3、还可以通过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及广播、公开信、告示等形式进行公开。
五、校务公开的时间。学校要根据公开的内容实行定期公开和随时公开相结合,严格规范公开的时间。教代会职权范围内的重要事项,通过教代会实行公开;常规性的工作,通过公开栏等形式按、月实行定期公开;长期性、阶段性工作,分阶段公开;短期性一事一议的工作,要随时公开。
六、校务公开的程序。第一步,由校务公开工作小组整理出公开的内容;第二步,由学校公开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公开的内容和形式;第三步,交校务公开监督小组进行审核后公开;第四步,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接受监督。第五步,由学校行政负责人责成相关部门按照教职工群众的意见制定整改措施。
七、校务公开的组织领导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各年级组组长和教职工代表为成的校务公开领导小组。成立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工会主席任副组长,教职工代表和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社会行风监督员为成员的校务
公开监督小组,强化校务公开的领导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