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华华省长在广东工业大学调研时的讲话
黄华华省长在广东工业大学调研时的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2008年9月8日
新学年开始了,过两天又是教师节,我今天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广东工业大学来,主要是看望大家,并就如何提升广东工业大学和全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问题与大家共同研究。在这里,我首先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在座各位以及广东工业大学教职员工,并通过你们向为我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刚才我们先后察看了学校工程训练中心、国家实验室、试验中心、图书馆和体育馆,还看了机电和自动化两个学院,又听取了湘伟校长关于近年来广东工业大学发展的情况和下一步工作的汇报。在参观的过程中,苏一凡书记、张湘伟校长介绍了广东工业大学的很多情况。我看了,听了,感到很高兴。广东工业大学人才济济,不管是人才培养还是教学科研成果都非常出众,办学水平和质量都很高,是我们省属最大规模的工科大学。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的各项决策部署,大力实施科教兴粤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到2007年底,我省普通高校达到109所,在校生由2002年的46.8万人增加到112万人,毛入学率由15.3%提高到2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校研究生也由近2.2万人增加到5.5万人。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广东教育在全国一直排第十八、九位,是中下水平,包括大学 的教育、大学的数量、大学的师资在全国都没有排到前面。这几年省委省政府下大决心发展教育,所以有了这么一个飞越的、跨越式的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广州大学城建设带动了全省所有大学的硬件建设以及软件建设。大学城建设速度还是很快,省委省政府下了很大决心,加大力度,从财力、物力、人力各方面支持。去年一次拿出150亿解决高等教育问题,主要解决大学城问题,大学城原来建设过程中还拿出30亿。整个广州大学城基本上靠政府投入,如果不是靠政府投入,很难。当初全国各地办了很多个大学城,但是真正办得好的、成功的不多。其中很大的教训是房地产开发商来建大学城,以赢利为目的,很难把公共基础设施、教育弄好。我们广东决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关键是政府在投入。看来这招还是很起作用,整个大学城在世界上是有名的。
整个大学城我以前都转了,但广东工业大学转得这么细还是第一次。广东工业大学的设计很漂亮,功能比较合理,面积很大,有山有水,整个建筑设计像个工科的大学,校园很开旷。在世界上这个校舍都是一流的。整个管理井井有条,很干净,很整洁,环境也非常宁静,像个大学。我看了还是很满意,有这样的投入还要有这样的管理,没有好的管理,也办不好大学。
与此同时,我省高等教育自主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显著增强。我看了广东工业大学很有感慨,广东工业大学紧紧围绕建设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省属重点大学的发展目标,突出和强化“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的办学特色,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初步走出了一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成功之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办学条件日益完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校校园面积达到了3500亩,比2002年扩大了2.2倍。整个大学城中,广东工业大学最大了,2600多亩。当然省里是重点倾斜广东工业大学,这与我们这个工科大学是相关的,广东最大的产业就是工业。我们办大学也要根据需要,不根据广东社会发展需要来办大学是不可能的,而且广东还特别需要工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教学设施和体育设施不断完善,我们看了教学设备、实验室设备都很好,图书馆也很好。图书资料从2002年的82万册增加到现在的280万册,还不包括电子图书。学校招生人数和研究生人数大幅增长,特别是学校每年招收1万多名本科生,较好地承担了我省高校扩招任务。现在本科生4万人,不得了呀。我64年在中山大学念书的时候是4000人,那还是全省第二大的大学。现在广东工业大学本科就4万人,还不包括大专、研究生,很不简单。每年招1万多名大学生,为我们广东输送1万多名本科大学生。
二是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打造强势本科教育成效明显,在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目前,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1个,教育部和省高等学校教学型的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名牌专业13个。近年来,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2项。毕业生就业率居全省高校前列。刚才看了机电、自动化学院,墙上挂的都是奖状,我看都很好。
三是学科建设得到调整优化,科研实力明显增强。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产学研结合取得新进展,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承担的科研项目多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 成果奖,当年授权的专利量稳定在全国高校80强之内。
四是对外交流合作得到加强,学校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与美、英、德、法、俄、日、澳等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校或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一批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主动主办或承办了多次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
与此同时,校风、学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广东工业大学能够取得这样的好成绩是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省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全校广大教职员工与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尤其离不开广东工业大学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的辛勤汗水。你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永攀高峰,为我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省委省政府对广东工业大学的工作是充分肯定的。希望你们再接再厉,把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得更好。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高等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地位特殊、作用巨大。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我省要努力建设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实验区,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关键在科技,核心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我省高等教育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高等教育再上新台阶,为我省推进教育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广东工业大学作为我省重点建设的大学,要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早日建成全国一流大学。这是对你们提的要求。在这里,我对你 们提五点希望。
一是按照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认真谋划学校的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做到真情抓教育,善于抓教育。要坚持教育为地方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围绕新时期我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中心任务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科学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这条我觉得广东工业大学做得不错,下来继续努力。我刚才问了书记校长,你们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是多少?8月份达到80%,到年底达到95%,今年是最多的,一万名毕业生,大概到年底也能超过90%。我刚才问了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在大学里边这么高就业率的多不多,罗伟其说广东工业大学确实是排在前列。广东工业大毕业生第一次就业率排在全省高校前列,我听了很高兴。这个也说明你们的专业设置密切联系广东实际,你们的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大学生就业难在全国是个突出矛盾,你们能达到95%,相当不容易。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专业设置,下来我看你们要紧密结合广东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及人民群众的需求,来规划你们学校的发展,特别在学院、专业设置,还要不断改进,不断调整,不能一劳永逸。有些专业需要的当然需要,有些专业要调整的还是要调整,这样才有生命力。我们省里接下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一个是现代服务业,一个是先进制造业,双管齐下,缺一不可。对先进制造业,广东工业大学绝对是责无旁贷,现代服务业你们也可以搞。刚才校长讲的在东莞的华南工业设计院,本身是与工业设计联合在一起的,有的外形围绕生产进行设计,这本身就是现代服务业。下来广东工业大学要发扬好的传统,学校的改革发展还要不断考虑,再接再厉,从实际需要出发,搞好专业设置。专业设置很关键,有些基础的,再冷门也需要,但不能太多,我是工业大学,我不是综合大学,我不是搞基础理论研究的综合大学。你这个工业大学,跟工业有关的基础研究一定要搞,但其他的像古生物研究就不一定了,这不是你的专长。广东工业大学一定要围绕“工业大学”这四个字做文章,发挥特长,特色办学。离开了工业,就没有工业大学,你的主体是工科。当然,同时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这点也很重要,大学生出来要德才兼备,德育、智育,还有体育都要平衡发展。刚才看了体育馆,大学体育设施能搞到这样,我觉得很好,很满意。体育教师队伍也很大,大部分是年轻老师,有活力。我看这么几万学生,书念出来身体要好。搞工业设计、工业技术、工业管理,不深入一线,不深入工厂实地,不行呀。所以要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是要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要以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健全教育整体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及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我看素质教育很重要,我刚才看了实验室,素质教育不能光靠书本,现在跟过去读大学条件大不一样,有那么多先进设备。你不用出校门,就可以学到很多实践技能,搞工程技术的,还必须懂得这套,要制造先进设备,不懂得操作就不懂得其中的奥妙。你们实验室办得好,那么大的实验室,国家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全部集中在一起,整个大学城很多实验到你们这 儿做,资源共享,我觉得很好。刚才看到仲恺农学院的学生在你们这儿实习,农学院也有机电工程,我看这很好,这对提高、培养素质有好处。素质教育一定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下来要继续办好实验室,把数控、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中,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你看奥运会、残奥会开幕,那个烟花要五环就打个五环,要脚印就打个脚印,要多高就多高,全是数字自动控制。
三是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摆到学校的战略地位来抓。进一步发挥广东工业大学工科基础厚实的优势,以推动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为依托,以应用性基础研究和经济新装备研究开发为基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我刚才看了你们教师的芯片封装设备,现在已经产业化了,很多工厂已经用了你们的设备,我看这个就是新装备。芯片设计包括制造是国家的弱项,芯片粘片机你们搞出来,变成产业化,我们国产的,这就很好啊。这个东西需要大学来承当。象这样的新装备多了,我们搞的高新技术产业就会壮大。广东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很多,技术含量还有很多要引进。我们要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好,特别是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技术。刚才听到的地热这个项目很好,这个工程节能减排,能节约很多能源。像这样的新技术、新能源,希望你们多搞,多推广,把它遍地开花,变成社会的财富。要充分利用教育部科技部和我省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拓宽合作渠道,着力抓好产学研结合基地建设,让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取得实效。现在广东省工业占大头,百分之五十一点几,3万多亿,整个GDP占全国八分之一,其中大部分是工业。广东省工业除了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以外,大部分还是传统产业。像纺织、服装、饮料、食品、建材、印刷等等,这些都是传统的。如何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要的一环。因为现代产业体系不能丢掉传统,把传统产业提高升级,这点很重要。就是用我们的信息技术,还有高新技术来改造。珠三角有个全国最大的印刷基地,什么东西都能印刷,香港、全国各地都到这儿来印。深圳有家印刷厂,印古装书的,印的画跟画的一样,连画家都分不清,不得了呀。印刷技术很高,都是自动化。所以传统产业的提升还要靠自动化。怎样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这是很大的任务,广东工业大学在这方面应该有很大的潜力,现在做得很好,希望继续努力。有些东西,你不要看它传统,跟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现在凡是跟老百姓密切相关的产业,都很有生命力。我看,只有落后的技术,没有落后的产业,关键你要赋予它新的技术。怎么改造传统产业是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我也希望广东工业大学在产学研结合上好好研究。有作为才有地位,希望广东工业大学有更大的作为。
四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动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要不断适应我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特别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等的需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加强国内外合作,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高素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尤其是高精尖人才。同时继续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五是要坚持人才强校,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要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建设为抓手,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为动力,以促进人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着力点,加大对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的培养、引进力度。积极改善教 师的工作、学习条件和生活待遇,为教师健康成长、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环境。广大教师要加强学习,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刚才我跟优秀教师见了个面,在实验室也见了不少老师。很多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员,很多是国外留学回来的。广东工业大学这几年能够有大的发展,跟师资力量的上升有很大的关系。一是把年轻教师送到国外培养再回来,另一个是引进人才。下来我们还可以加大力度,学科带头人、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还可以引进,一个学校有两点非常重要,一个是校长、一个是老师。名师出高徒,培养高素质人才,没有名师怎么出高徒。希望你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二篇:林树森省长在省文化厅调研时的讲话要点档
林树森省长在省文化厅调研时的讲话要点
(2007年1月9日)
文化的定义有很多种,我更倾向于这样一种定义:文化是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和研究。我们现在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模式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不仅要在物质上得到满足,而且要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得到享受。实际上,不管是温饱解决了也好、还没有解决也好,人们在精神上始终都是有所追求的。我们现在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四个建设”里头,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文化。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全省文化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对自己从事的事业要有自豪感。在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财力相对薄弱,条件相对艰苦的情况下,要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一些,努力满足全省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
长期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省文化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为推进全省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提出了“群众文化群众办,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方针。这个方针说明文化事业需要各方面的参与才能办得好,这是符合贵州实际的。按照这一方针,我省文化系统的干部职工为全省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和实事,比如,农民群众年人均看电影从2000年的1场提高到2005年的2.5场,32%的村实现了农村电影“2131工程”目标,这些都非常值得肯定。二是体现了贵州文化工作的特色。比如,我们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地方性法规,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在条件相对艰苦的情况下,我们能做出这样一些有自己特色的工作是很不容易的。三是推出了一批有贵州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我到贵州工作以后,观看了《多彩贵州风》演出,我觉得这台演出质量高,特色鲜明,集中体现了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另外,我们推出的《依依山水情》、《好花红》等富有贵州特色的文艺演出也在全国获得了大奖,引起了较好的反响。四是建成了一批文化基础设施。除了建成省图书馆、贵阳大剧院等这样一批重点文化设施而外,还建成了一大批县级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五是启动了文化体制改革。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文化系统的同志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有关精神,积极做好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有些方面已经见到了初步成效。六是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面貌。为了更好地推进我省文化事业发展,文化系统的同志们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做好文化工作的信心、决心。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为进一步加快我省文化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里,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在座的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全省文化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借今天这个机会,我就做好下一步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谈几点想法。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障碍和弊端。对此,李长春同志有四句话,讲得既深刻又生动。他说,传统体制下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评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这种状况使得文化艺术越来越脱离市场,越来越脱离群众。
演员是要靠演出才能成名成家的。我们现在搞文化艺术创作,很多主要是为了去拿奖,面向社会演得不多。在广州工作时,我曾经作过调查,排一个戏需要几百万,但排出来以后,最多的只能演55场,这样的文化艺术怎么能够传下去?戏演得少,演员跟观众接触的机会就少,成名成家的机会就少,报酬也提不高,这是造成我省演员流失严重的根本原因。要把这些人才留下来,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是应该的,但留住人才不能靠高工资,不能靠物质刺激。我们财力有限,你现在每月给他一万元,别人用一万二就把他挖走了;你给他200平方米的房子,别人可以给他250个平方。留住演员,关键要靠演出、靠事业。我这个团队演出的机会多,谁进了这个团队,谁就可以通过演出来提高自己的声誉,可以成名成家,这样的团队才留得住人。另外,过去的戏剧,包括文革时候排的八个样板戏,天天都在演,深入人心,大家既听得懂,也会唱。现在排的戏,如果只是为了给领导看,或者拿了个奖就算了,演出的机会很少,那么老百姓既听不懂也不会唱,这样的文化艺术就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市场,就没有生命力。现在我们搞文化体制改革,就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是为了用改革的办法推动文化艺术创作面向市场、面向群众,依靠市场求得生存,依靠群众加快发展。
如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去年召开的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已经作出了全面部署,这里我主要强调四个问题。第一,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好的机制,不是为了卸包袱。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现有的剧团、现有的企业要尽可能保留下来,帮助他们通过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健康发展。不要盲目合并,也不要盲目关闭。第二,要坚持“老人老政策,新人新政策”的原则。老的演员包括退休同志在改革以前享受什么样的待遇,尽量不要去改变他;新进的人就要按照建立新机制的要求来对待。老人和新人在政策上应该有一个分水岭。新政策和老政策会并存一段时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全部过渡到新政策。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良性发展。第三,要突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能国家出台政策以后,我们搞个贯彻意见就算了。要找一些能突破的单位、容易突破的单位率先突破,从而带动全面的改革,真正把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第四,要形成能够让文艺演出团体经常演出的机制。一是文艺创作要有针对性。一方面要面向群众、贴近群众,为大家提供喜闻乐见的、能引起共鸣的文艺作品。另一方面要面向外来游客,突出贵州的文化特色,使大家觉得新鲜、感兴趣,有吸引力。国外的一些演出团体,很多针对游客的戏一演就是十几年,但游客为了了解这个地方的文化,看得懂也好、看不懂也好,还是愿意去看。我们的《多彩贵州风》突出了贵州文化的特色,实现了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这就是他成功的原因。二是要提供相对固定的演出场所。有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演出场所,有规律地安排演出时间,演出才会有人来看。演出场所的建设要和城市规划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有序推进。三是要把演出成本和票价降下来,使更多的观众能够承受得起。演出的时间可以短一些,人也不要那么多,场租也不能那么高,这样成本就可以低一点。
文化体制改革还应当有一个标准,这样才能评判改革成果的好与坏。这个标准是什么?我想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群众的文化需求是不是得到了满足,群众是不是满意了。二是文化事业是不是繁荣发展。三是文化产业中的一些经济指标是不是上升了,其中包括音像制品的发行量、图书的发行量、演出的场数、票房的收入等等。四是通过改革是不是培养出了一些优秀的团队和一批出名的演员。五是老的团体、老的同志是不是都能各得其所,多数人满意。六是外面愿意到贵州来的演出团体和演员多,还是贵州愿意跳槽出去的人多。跳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关键是进来的多还是出去的多。以上这六个方面的问题如果都得到了改善,那么就说明我们的改革是成功的。
二、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这里,主要讲一下经费问题。是不是有钱才能够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我认为不一定是这样。从五十年代过来的人都会感觉得到,那个时候物质方面的条件没有现在好,但文化生活仍然是有声有色的。另外,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我省的财政支出是608亿元,相当于十年前广东省的水平,但十年前广东的人口接近7000万,我们现在才有4000万。当然,基层基础不一样,但不能说我们现在除了吃饭就没钱搞文化,还是要统筹,要想办法增加投入,我想十年前,在贵州生活的同志是不是觉得当时广东的文化比较繁荣?
我们的财力比较薄弱,要想加快发展,就必须更加注意把这些有限的资源利用好。如何用好这些资源?我一直强调重点要抓好两头,一头要帮助最困难的群众解决好基本生活问题,另一头要抓好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今年的财政支出在这两个方面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对于包括文化在内的其他工作,我们也没有减小投入的力度,从今年财政预算的安排来看,各方面的投入都是增长的。
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一方面要靠政府加大投入,省政府会尽量帮助文化部门解决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文化部门要统筹考虑,把有限的资源用得更合理一些。要统筹组织好省、地、县现有的文化资源,使之更好地发挥效益。同时,要优先安排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包括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等,首先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繁荣文学艺术,加快推出一批反映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具有地方特色、时代风采和民族风格的优秀作品。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里,我想强调一下发动群众参与文化艺术创作的问题。中国人常说,棋才酒量是天生的,就是说能不能下棋和喝酒都是天生的。文化艺术创作也一样,一方面要有一定的专业修养,但天分也很重要。我们一些业余创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水平并不低。比如,这一次评选出的“多彩贵州”形象大使,我觉得都很不错,其中有些并不是专业团体出来的。因此,搞文化艺术创作,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文化厅作为政府的文化管理行政部门,不能仅仅考虑管理好专业团队,要从全社会着眼去考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利用。这方面工作我们做得很有特色。下一步要结合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进一步挖掘潜力。一是要继续做好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二是要加强贵州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研究。贵州本土文化资源很丰富,但是现有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深,包括贵州的山地文化、通道文化、夜郎文化等等,可以组织省内一些考古、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专业团队加强研究。三是要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贵州民族歌舞、服饰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绚烂多彩,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该向国家申报的要抓紧申报。
五、关于省博物馆新馆建设问题。建设新的省博物馆,是我省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不管对一个省来讲,还是对一个城市来讲,博物馆都是一个标志性的文化工程。欧洲的一些博物馆有几百年的历史,有的甚至有
一、两千年的历史。因此,新的省博物馆不仅要建起来,而且要把他建好,不能说开工就算完成任务了。要把眼光放远一点,即便不说“千秋万代”,起码不能几年搞一个,几年换一次。我历来主张这样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要么不搞,要搞就要搞成一流的。
新省博物馆的建设,首先要与城市规划搞好衔接。也就是说,有了一个好的城市规划,才能更好地考虑新馆的选址问题。在贵阳市,不论是老城区还是金阳新区,不能随便找一个地方就建博物馆,必须从城市区域功能的划分来考虑,把博物馆放在文化区域,与周围的整个环境相协调。这跟建设其他方面的大型公共设施道理是一样的。大家可能都知道,省委、省政府正在谋划建设从贵阳到广州的快速铁路。这条铁路修通以后,从贵阳到广州只要四个小时,那时贵阳火车站的人流量肯定会大量增加,现有的火车站将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必须扩建或者改建。但是,目前贵阳火车站周边已经没有地方可以用来扩建或改建了。所以,我们正在结合完善贵阳市城市规划,考虑贵阳火车站的选址问题。同样,博物馆不是随便找一个地方就可以盖的。现在的关键是要抓紧完善贵阳市城市规划,把各个城市区域的不同功能划分清楚,比如,大学就不能跟商务中心放在一起。因此,建议你们抓紧给贵阳市正式去函,把你们准备在金阳新区建设新博物馆的想法提出来,请贵阳市按照城市规划,提供几个可以选择的地方。
新省博物馆的建设,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之前,最好组织包括贵阳市有关方面的同志在内的一批人一起到其他城市参观一下,学习借鉴他们在规划、设计和建设方面的好的理念和经验。比如,广州市在珠江新城建设了博物馆、歌剧院、图书馆和少年宫四大文化设施,现在看来还是不错的。在现在的广东省博物馆那个地方,原来准备盖的是广州市博物馆,后来因为省里提出来要建省博物馆,广州市就把这块地让了出来。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博物馆是谁建的并不重要,建起来以后老百姓不会在乎你是省博物馆还是市博物馆。当然,建设广东省博物馆花了十几个亿,我们目前的财力状况是无法与之相比的,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们在规划、设计和招投标等方面的理念和经验,好的现成的东西可以直接拿过来照着做,这样的话,既可以提高我们的前期工作质量,也可以使申报立项等方面的工作更顺利一些。比如招投标,不仅要面向国内,而且要面向国外,不能只在少数几个单位的范围内来做这件事。
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充分谋划的基础上才能启动。不能前期工作急急忙忙几个月就搞完了,施工却花很长时间。你们到广州去就会了解到,广州会展中心的前期工作做了两年多,但施工只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所以,新省博物馆的建设,不要在乎今年开工还是明年开工,宁可在前期工作上多花点时间,把什么问题都考虑得清清楚楚的,然后一口气把建设任务完成,这样既能实现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李强省长在调研政府权力清单时的讲话重点
李强省长在调研政府权力清单时的讲话重点 发布时间:2014-02-21 访问次数: 11次
按:1月21日,李强省长赴省建设厅、省人力社保厅和富阳调研推行权力清单工作,并在富阳市主持召开座谈会。李强省长在听取富阳市和省编委办工作汇报后,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要从改革全局认识权力清单制度的重要性,勇于自我开刀,抓紧推进权力清单这项工作,把政府职权关在制度笼子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打造有限、有为、有效的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现将李强省长讲话要点转发。
加快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
——李强省长在调研政府权力清单时的讲话重点
政府权力清单是个源头性问题,也是政府治理方式的核心问题,要从改革全局认识政府权力清单的重要性。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推行权力清单制度。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我省把加快政府自身改革特别是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放在第一项工作。富阳在全省率先推进政府权力清理,目标准、行动快、措施实,有不少突破,为我省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探索了经验。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有利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利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法治政府建设和政府治理现代化,把政府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打造有限、有为、有效的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富阳市要继续探索,全省各地要创造条件、加快推行。
一、要从改革全局认识权力清单制度的重要性
为什么说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改革是难啃的“硬骨头”,“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就是因为改革过程中,确实有不小的阻力,有些困难甚至超乎想象,如果没有壮士断腕的政治勇气,权力就难以规范和约束,改革就难以深入推进。要自己给自己动刀子,跳出利益的禁锢,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放弃一些自身的利益,砍掉一些不必要的权力。
首先,要通过政府权力清单强化制度的支撑性力量。政府的权力必须制度化、规范化、阳光化,真正把权力框在制度的笼子里,用职权法定和法治思维来管理政府事务,以制度的公信力来保障政府的公信力,以制度的执行力来提升政府的执行力。其次,要通过政府权力清单强化市场的决定性力量。政府权力“做减法”,给市场松绑,释放市场活力。政府要从大量的微观事务中脱出身来,严格约束职权行使边界,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这样市场的决定性力量才能充分发挥。最后,要通过政府权力清单强化群众和市场主体性力量。要相信群众比政府更有智慧、办法更多。浙江发展到今天,就是千千万万浙江人民自己走出来的。今后的转型升级任务如此之重,需要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挖掘浙江人这笔最宝贵的资源,挖掘浙商这笔最宝贵的财富,放手让群众去创新探索。
二、通过权力清单把政府权力关在制度笼子里
建立权力清单,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要搞清楚什么是行政权力,目前有哪些行政权力、授予依据是什么、保留的必要性是什么,再进行确权、制权、依法用权。这样,政府才能更加有限、有为、有效。
(一)职权配置要更加优化
行政权力过于干预市场、干预社会,就会抑制和束缚市场和民间活力。要遵循法治精神,按照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充分听取基层群众和专家智库的意见建议,分析行政权力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必要性,一项项仔细梳理,做到“清单之外无职权”。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全面摸清行政权力的底数;第二步是明确权力清单;第三步是根据权力清单推进政府机构内部优化整合,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于非行政许可事项,要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全面清理并逐步取消,对面向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原则上予以取消,确需保留的要通过法定程序调整为行政许可,其余一律废止。这就是要堵住“偏门”,消除审批管理中的“灰色地带”。要加大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清理力度,该取消的要马上取消,需要转为行政许可的要尽快走法定程序。对于行政许可事项,要进一步取消和下放,不得擅自新设,严格控制增量,做到“负面清单”管理。如果不符合法治精神,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群众意见比较大,就要推动取消或下放,不能“放内不放外”、“放虚不放实”、“放明不放暗”、“放责任不放权利”。对于除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之外的行政权力,要下大力气来抓,深入进去,好好梳理。这些行政权力是否有法律依据,是否符合改革精神和法治精神,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是否由基层管理更有效,要逐条逐类梳理、调整、优化。
(二)职权边界要更加清晰
有些政府权力的边界是比较模糊的,有些政府权力的边界是交叉的,有些政府权力甚至是错位的,基层和老百姓的意见比较大。一方面,对外的权力边界要清晰化。理清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政府的职责应该是规划制定、制度设计、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六个方面。对于市场主体能够自主决定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自行调节的,社会组织或中介组织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交给市场或社会承担。今后公共要素资源配置,更多的是竞争性分配,通过市场机制的方式,哪里效益大,哪里贡献多,公共要素资源就向哪里重点配置。政府部门尽可能不要去“收钱收粮、分钱分粮”,尽可能减少直接向企业分配财政资金、直接向企业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严格控制其他专项。对于基层意见比较强烈的,如资质、资格、评审、注册等资格评审认定事项,政府制定好标准和规则就可以了,行业管理、技术性服务等具体事务要交给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另一方面是对内的职责边界。部门之间的、层级之间的职责边界一定要划清楚。否则,要么就是监管空白,要么就是多头管理,容易导致对责任“踢皮球”,对好处“抢蛋糕”。省级部门的职权交叉事项,要好好研究,尽快把边界划清楚,原则上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牵头负责到底。
(三)职权运行要更加公开
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以及权力运行流程,要面向社会公开,放到阳光下,放到网上政务大厅,放到群众视线里,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要加快推进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的公开化、透明化,权力运行、群众办事、公共服务要实现全流程网上运行,方便群众网上办事,便于实时监督。职权内容要公开透明,包括行政职权、事项名称、行使依据、受理条件、申报资料、办理时限、承办责任人等相关信息,都要依法在政府门户网站公开,真正实现权力晒在阳光下。职权流程要公开透明,业务流程图、履职流程图要公开,经得起公开的考验。对于不合法、不合理、不科学的职权流程,要搞“流程再造”,特别要减少内部流转环节,规范自由载量,实行职权流程法定。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职权流程,要按照法定程序编制、公开,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时,要按照便民原则编制、公开。要按照“便捷高效”原则,能并联办的要并联办,能集中办要集中办、能简化办的要简化办,承诺办结的时间要做到,不能让承诺留在嘴上。大力推进网上办事,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网上政务大厅,实现省、市、县三级行政审批一张网。凡是能通过办理的事项都要纳入网上办事大厅,实行“网上受理、协同办理、网上反馈、网上监督”,确保行政行为依法、透明、廉洁、高效。省里正在加快打造省级网上政务平台,政府部门原则上都要进来,推动部门信息互联互通,让老百姓办事更加方便。
(四)职权监管要更加到位
权力的下放,绝不是一放了之,否则又是一放就乱、一乱又收、一收又死,始终跳不出这个不良循环。现在,尽管事前的审批、审核、核准等事项少了,很多事务不批了,但是事中事后的监管任务大大增加了。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跳出以往的路径依赖,管理方式要与审批权力下放、职权事项清理结合起来,重心要从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管转变,更加注重事中事后的监管,做到“放”和“管”两个轮子一起转。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财政专项资金分配、有审批性质的备案等,都是前端性的行政行为,不能批了就不去管了,也不能取消了就不管了。恰恰相反,事中事后监管力度要进一步加强,不能在权力下放的同时留下大片“监管盲区”。特别是委托下放的一些行政许可事项,要建立常态化的监管制度,不能让下放的权力“在真空中运行”。对于像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确认、年检等行政职权,本身就是事中事后的监管措施,要严格落实到位。乡镇街道执法力量要进一步整合强化,解决过于分散的问题,更好发挥基层的监管职能。
三、抓紧推进政府权力清单这项工作
这项工作是中央部署的政治任务,十分重要,也十分紧迫。希望各地、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把任务、职责分解落实下去,把握推进时序,定期检查评估。
省级部门要加快权力清理,省编委办要按照“三报三回”的工作流程,抓紧推进。今年上半年要完成“三报三回”,省政府核准后,抓紧向社会公开。在这个基础上,要把权力清理和审批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把权力清理和政府机构改革结合起来,进一步下放行政权力,推进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富阳市权力清单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已经下发,要进一步细化分解改革试点任务,进一步清理部门职权,加快调整优化。今年六月底,要对富阳市改革试点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富阳市改革试点经验要尽快在县一级层面推广,加快实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全覆盖。
第四篇:市长在工业园区调研时的讲话
市长在工业园区调研时的讲话
同志们:
xx园是xx、xx两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促进xx产业园区扩能增效战略部署的重要平台,是两市深度产业共建的重要载体。多年来,在xx指挥部的指导支持和深度参与下,从一片荒山野岭中筚路蓝缕、开发建设,园区面貌焕然一新,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在xx产业领域,成为业内公认的”xx发展基础最好、发展步伐最快、产业集聚度最高”的专业化园区之一,打响了xx的产业品牌,得到了中央及省有关领导的肯定和点赞。上周四,我们隆重举办了2022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系列活动暨重点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动员会,向全市发出了团结一心、感恩奋进推动全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今天我到园区来调研,就是希望园区持续保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深入学习贯彻市第xx次党代会和市委xx届一次、二次全会精神及市”两会”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xx”思路举措,知重负重、勇毅前行,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精气神奋力推动新的一年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为全市谱写高质量发展美丽xx新篇章贡献力量。
刚才,xx同志汇报了xx指挥部工作情况,xx同志汇报了园区发展的相关情况,xx同志及园区其他班子成员都做了发言,大家讲的都很好。总的来看,过去一年,园区讲政治、顾大局、抢新机、开新局,干得很辛苦,走的很稳健,向市委市政府交出了精彩答卷。一是拼出了招商引资新业绩。去年,园区共引进7个项目落地,计划总投资约xx亿元,在2021年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绩效评价中,获评优秀等次。今年也是新动作不断,已经成功引进了两个项目落地。二是干出了项目建设加速度。2021年,园区有7个省市重点项目,计划投资xx亿元,完成投资xx亿元,完成率xx%,超过了时序进度。三是取得了载体开发新成效。2021年上报并正式挂网出让土地三宗,总面积294.86亩,出让价款xx万元。四是推进了重点企业大发展。xx公司连续四年国内xx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正有序推进上市IPO,已完成第一轮10亿元增资扩股和两轮员工股权激励,市场估值由2015年的2亿元增长到34.32亿元,力争在明年发行上市,上市后市场估值将达300-500亿元。五是交出了企业服务好答卷。去年,成功推进了xx等两家企业上规,今年又推进了xx等两家企业上规,为全市做好企业上规工作注入了动能。当然还有很多成绩,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我对园区工作是充分肯定的,也借这个机会,向xx指挥部并通过你们向xx市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园区全体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问候。
如何做好下来园区各项工作,xx同志刚才提了具体要求,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这里,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全力抓好招商引资。
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项目是第一抓手、招商是第一举措”理念的导向,切实把招商引资工作摆在压倒性位置,拿出敢想敢干、敢打必胜的信心决心,切实高成效招商引资牵引带动园区高质量发展。一要围绕产业链招商。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
”xx经济”战略部署,紧盯产业链”断点”、”堵点”,围绕”建链强链补链稳链”开展招商,打造自主可控能力强、韧性强的产业链条,形成既有大企业引领,又有小微企业支撑的产业格局。二要推动蛙跳招商。跳出xx看园区,跳出园区谋园区,锚定”全域东融”战略路径,拓展招商视野和半径,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核心区、横琴、前海等重大平台开展招商,抢抓时代机遇,全力招大引强。三要盘活存量招商。要充分盘活用好园区低效用地,标准厂房等载体资源,做大项目承载能力,塑造招商新优势。四要依靠帮扶招商。xx的对口帮扶是园区的重要政治优势和资源优势,招商引资工作要紧紧依靠、争取xx市的帮扶,推动xx市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辐射转移至园区。
二、全力抓好项目建设。
要深刻认识”发展是第一要务,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深刻认识建设好现有的项目就是最好的招商,坚持项目至上、项目为王,全力做好项目建设各项工作。一要做好省市重点项目建设。今年园区共有xx个省市重点项目,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全力完成建设目标任务,为园区高质量发展赋能,为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添彩。二要做好新引进项目建设。xx书记说”落地比签约更重要”,我们要深刻认识和领会其中的深意、内涵和工作导向,并认真贯彻落实,做好新项目建设的审批报备、用水用地用电保障等各项工作,全力推动新引进项目快落地、快建设、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为园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三、全力抓好产业发展。
一方面要持续发展壮大xx产业。首先就是要做好xx城市群赋予我市的示范任务,巩固我市在城市群内的地位,也推动广东城市群项目圆满完成;其次要尽快出台我市xx产业规划,引领产业稳步有序发展,也给市内xx能企业打一剂强心针;再次要推动xx上市,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打响产业品牌;最后要拓展本地xx市场,助力企业挺进大湾区市场,扶持引导企业向上向好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园区现有的金属智造、新材料、机械装备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塑造新的经济发展增长极。尤其在xx产业方面,要主动遵循全市的统一部署,立足园区实际,围绕xx等龙头项目,引进相关上下游关联项目、配套项目,为全市打造xx千亿产业集群提供助力。
四、全力抓好集约用地。
土地资源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推动发展的重要底气。园区上下要牢固树立”寸土寸金”理念,严守土地出让及管理规范,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土地利用和投资强度等方面要求,招商工作中要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充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五、全力抓好安全保障。
今年春节期间的全国各地突发性输入性疫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园区要严格依照中央、省、市关于疫情防控的部署要求,始终绷紧防疫之弦,落实严密之策,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全力巩固疫情防控良好态势,为经济发展营造安全环境。同时也要扛牢”安全生产
”之责,落实”一岗双责”,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确保不发生安全生产问题。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第五篇:黄华华省长在全省民营经济工作暨表彰会议上的讲话(06.5.29)
全省民营经济工作暨表彰会议领导讲话
黄华华省长在全省民营经济工作
暨表彰会议上的讲话
(2006年5月29日)
同志们:
正当全省上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省“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时刻,我们召开第三次全省民营经济工作暨表彰会议,十分及时,意义重大。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认真总结2003年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发展民营经济的情况及经验,表彰先进、推广典型,并对进一步加快我省民营经济发展进行再动员。省委、省政府对开好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会前几次作出重要批示,今天又亲自出席会议。刚才,佟星同志宣读了省政府表彰第二届优秀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以及2004-2005全省百强民营企业的决定,并举行了授牌仪式。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受表彰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你们以此为新的起点,发扬成绩,再接再厉,继续为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发展做出新贡献。我相信,这次会议对于进一步推动我省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必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近几年来我省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民营经济,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营造环境等一系列重大措施,迅速在全省掀起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热潮。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民营经济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喜人局面,发展规 模和发展质量上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迅速提高。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营经济规模迅速壮大,有力地支撑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2006年3月末,全省个体私营企业数达279万家,比2002年底增加77.8万家,总量居全国首位;其中私营企业48.4万家、个体工商户230.6万家,分别增长86.9%和31.8%。2005年,全省民营经济单位上交税金1184.5亿元,比2002年增长121.1%,比上年增长29.0%。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8602.5亿元,比2002年增长63.4%,占全省GDP的比重上升到39.6%。与此同时,2005年全省民营经济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28.8亿元,占全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三成半,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民营经济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民营企业参与领域不断拓展,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民营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许多县(市)民营经济占县域经济总量的80%以上。特别是全省已形成了一批以专业镇为特色的民营企业产业集群,显示出强大的市场活力和生命力。在1500多个建制镇中,产值超过10亿元的有300多个,其中超20亿元的有120多个,推动了县域产业结构加快从农业为主向二、三产业为主转变。此外,民营企业在房地产开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等领域迅猛发展,对城镇发展和城镇功能的完善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为扩大城乡就业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2005年末,全省民营经济单位从业人数达1503.1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31.7%,比2002年末增加了500.1万人,增长50%。也就是说,近三年民营经济单位每年新提供的就业岗位都在167万人以上。
(三)民营企业的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成为我省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生力军。一大批实力雄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迅速崛起,成为产业、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如深圳华为科技每年申请上千项发明专利,仅在3G技术方面就累计拥有2700多项专利,而且其中95%以上是发明专利,该公司通过自主创新,已经跻身于世界通信行业的前沿。这次受表彰的百强民营企业中,有中国名牌和省名牌产品92个。2005年末,全省经各级科技部门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有7316家,比2002年末的4740家增加了一半多。在我省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民营企业数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80%以上。在去年获省专利金奖的10家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一半;在获省专利优秀奖和知识产权优秀奖的90家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七成。这说明民营科技企业在我省经济发展中已占有相当比重,为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外向型民营企业快速增加,成为我省发展外源型经济的新增长点。不少民营企业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2005年末,全省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企业近4万家,比2002年底增加了3万多家,新增家数是2002年以前历年累计家数的6.4倍。2005年,民营企业实现出口总额29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9.5%,比全省出口增速高35.2个百分点,出口总额比2002年增加了6.2倍。与此同时,大批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境外经贸合作,去年我省民营企业在境外设立企业68家,协议投资额达到了2.35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全省新设境外企业总数和新增投资总额的55.3%和53.2%。
(五)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相互促进,成为我省有效扩大内需和发展内源型经济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民营企业充 分利用兼并、重组、改造上市等多种资金运作手段,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据统计,目前全省已有1万多家国有企业实现了产权制度改革,以各种形式完成公司制改造的约九成,其中多数都是在民营资本的参与下完成的。民营企业也借助国有企业的既有优势,使企业得到迅速壮大。如湛江恒兴集团近年来先后收购、兼并了七家国有企业,成功地使集团的海水饲料产销量连续五年位居全国首位。一大批通过引进民营资本改制或民资与国资相互参股合作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迅速成长,使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的优势都得到了充分发挥,企业素质显著提升,成为我省内源型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省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对于全省“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跨上2万亿元的历史性新台阶以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起到重要作用。我省民营经济能够取得这些成绩,是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特别是广大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天受到表彰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就是杰出代表。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全省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为民营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各界人士和广大劳动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省过去几年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我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决策正确、路子对头、措施得力、效果显著,已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民营经济发展之路。这些做法和经验值得认真总结,是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的宝贵财富。我们深深感到,要推动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让民营经济更好地在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必须始 终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领导,把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放在战略位置来抓。早在2002年,省委、省政府就从与华东地区的比较中找到了发展差距,认为必须把促进我省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作为重大的战略任务来抓。德江同志亲自带队开展调查研究,组织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认真学习、深入讨论,促进全省上下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在此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于2003年2月召开了一个高规格的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对我省发展民营经济工作进行总动员、总部署,并下发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2004年7月,省政府再次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并及时分析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今天,我们又在这里召开民营经济工作既表彰会议。在短短三年内,省委、省政府就为发展民营经济专门召开三次会议,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充分体现了民营经济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落实到位,一方面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列为省政府近年要重点抓好的“十件大事”之一。另一方面专门成立了省中小企业局,负责组织实施党和国家有关民营经济的法规政策,并建立了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省民营企业投诉中心等。各市、县也纷纷行动起来,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经过这些努力,在全省上下形成了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的强大合力。
二是政策扶持,充分调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加快发展民营经济。随后又仅用半年的时间制定了 12个配套文件,在经济领域、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人才吸纳、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对外交流、做强做大等八大方面规定了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的具体政策。这几年来,省、市、县出台的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文件多达300多个,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力度、出台政策的强度和密度都是空前的。在财政支持方面,省财政从2003年起5年内共拿出20多亿元用于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特别明确对山区和东西两翼14个市一次性各安排3000万元,支持民营科技园和民营企业园区建设。不少市、县也在财政不宽裕的情况下也参照省的做法安排了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这些扶持政策对有效调动民间投资者的积极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是优化服务,营造良好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为了给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省政府以身作则,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认真清理和修订了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许多市、县还实行了“首问责任制”、“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等。这些措施大大改善了机关作风,简化了审批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省还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快我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关于推进我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拓宽了民营企业投融资渠道,完善了民营企业人才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网络。此外,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在鼓励珠三角等地区充分发挥较好经济基础优势,努力使民营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管理上水平、经济出效益的同时,认真引导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充分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积极吸引外资、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按照德江同志关于市、县以下重点发展民营经济的思想,市县的党委和政府都把工作和服务的重心向民营经济倾斜。
四是搭建平台,促进民营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为了帮助中小企业提高开拓市场的能力,我省2004、2005年连续成功举办两届中小企业博览会,为我省民营企业搭建了一个“展示、交易、交流、合作”的发展平台,获得了巨大成功。2004年的首届中博会共有1950家中小企业参展,设展位1860个,吸引了11.8万人次前来参观、洽谈和采购,协议意向成交额320亿元。2005年的第二届中博会共有3520家国内外中小企业参展,设展位5400个,吸引了19.8万人次前来参观、洽谈和采购,协议意向成交额426亿元。中博会的成功举办,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充分肯定了中博会的重要作用,指示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把中博会办成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更好地促进中国中小企业与国际中小企业的合作和发展。
二、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努力推动我省民营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当前,我省民营经济发展正面临一系列难得的历史新机遇。从国际上看,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趋势继续发展,国际资本普遍看好中国市场特别是广东市场,为我省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无限商机。从国内看,国家将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为我省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了十分有利的政策环境。与此同时,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我国经济社会将沿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不断前进,为民营经济发展展现出广阔的前景。从省内看,通过几年来的努力,省委、省政府已对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完善而有力的政策体系,并积累了发展民营经济的丰富经验,这说明我省具备了推动民营经济再上新台阶十分有利的条件。可以说,我省民营经济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但我们更要看到,我省正处于全面落实科学发 展观、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特别在整个“十一五”时期,都必须切实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作出巨大努力。这就要求民营经济一方面要有新的更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求民营经济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更加重要的作用。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的责任。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民营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上来,努力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增创优势,再次掀起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的新高潮。要发扬成绩、再接再厉,不要骄傲自满、停滞不前;要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不要固步自封、无所作为;要大刀阔斧、激流勇进,不要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切实在落实政策、强化服务、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上下功夫,使我省民营经济在规模和质量上都再上一个大台阶。为此,要力促民营经济发展实现“五大转变”:一是必须从主要依靠人缘地缘优势向主要依靠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二是必须从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向全面进入高技术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新兴服务业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三是必须从主要依靠省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外向型发展水平;四是必须从现有的中小规模经营向规模化、集群化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五是必须从比较粗放的经营模式向注重信用、质量、生态和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到2010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 加值1675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至50%。
(一)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总量。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必须继续积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深入挖掘民营经济发展的潜力,壮大民营经济规模。一是大力培育民营经济的新生力量。在继续重点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外向型民营企业、吸纳下岗人员就业的民营企业和从事农产品加工的民营企业等四类民营企业基础上,要充分利用我省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实力雄厚的优势,加快发展为其服务和配套的民营企业;利用矿业、农业、林业等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发展民营精深加工企业;利用对外开放优势,大力发展对外经贸科技合作的民营企业等。特别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相关单位和相关人员发展民营经济,尤其要鼓励掌握一定专利技术的科技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鼓励和引导机关干部、退伍复员转业军人、大学毕业生、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和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等创办非公有制企业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与此同时,要认真结合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力发展农村的个体、私营经济。二是继续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积极引入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利用资本市场改制上市,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成一批新的民营企业。在积极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资源、重大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集中的同时,鼓励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国有资本逐步退出的竞争性领域。对竞争性领域的大型国有企业,要引入民营资本进行改制,通过合资合作、相互参股、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等多种形式,逐步增加民营资本的比重。三是扶持发展民营经济的“龙头”企业。要扶持发展一批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和龙头骨干民营企业。全 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积极推广和利用我省成长型中小企业研究评价成果,引导成长型民营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提高为大企业配套生产的能力。继续支持现有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特别受表彰的民营企业都是在各自行业中的领头羊,要继续发挥优势,主动带动广大中小民营企业配套发展,积极打造民营企业的航空母舰。
(二)大力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增强实力的重要载体。要进一步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区域品牌,发展一批产业名镇,培育一批有规模的专业市场,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拳头产品。重点发展三类产业集群:一是依托专业园区的产业集群。要将专业园区的建设规划与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融为一体,突出已有优势和产业特色,通过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出一批突出集群特色的品牌园区。二是依托优势产业的产业集群。民营企业要根据九大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找准定位,积极参与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着重发展环保型和资源节约型产业,推进工业产业良性、协调发展。特别是要注重加强产业横向联结,发展上下游关联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产业群体。三是依托“板块经济”的产业集群。珠三角地区高科技产业比较发达,东西两翼临港经济特色明显,山区生态农业、畜牧养殖业比较突出,而各板块经济内的不同地区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要充分依托这些板块经济的经济基础,坚持分类指导,加强规划和扶持,大力发展与板块经济特色相适应的民营经济,逐步形成“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主导产品或产业集群。目前,我省有实力、有品牌的专业镇已达150多个,具备了较好的基础。要努力把小商品做成大产业,让小品牌形成大市场。
(三)努力提高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 能力是我省“十一五”时期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的根本途径。我们谋求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再以牺牲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也不能再满足于廉价的制造大省,而必须找到一条科学发展的双赢之路。必须大力推动民营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具体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五个结合”和“一个突破”:一是加强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自主创新不是自我创新,一字之差,大不一样。自我创新就是什么都自己来,而自主创新是在开放的前提下创新,所以不仅不排除引进,而且要在引进以后切实在消化吸收再创新上下功夫。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大类创新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广东很有现实意义。实事求是讲,现在很多高新技术的制高点在国外,我们必须承认这个差距,所以要引进。而且广东过去的“三资”企业、加工类企业比重很大,我们只有在引进的基础上来消化吸收再创新,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产品。我们要借助前人的肩膀,吸收世界各地好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模仿加创造,这是经济规律。实际上,现在我们很多名牌产品,包括彩电、空调、微波炉等都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搞出来的。如格兰仕现在占全世界微波炉份额的40%,就是在引进的基础上对磁控管这个关键部件进行了自主创新,结果成了自己的品牌,有了自己的专利,成功占领市场,这个非常重要。所以,要在加强引进的同时,切实做好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文章。二是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结合是推动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但能否结合得好关键在于企业。企业要带着题目主动找大学、研究单位开展合作。现在我们搞自主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但以企业为主体不能单打一,而是要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因为很多科研人才、科研成果都集中在大专院校和研究院所。如何与这部分力量相结合,要靠企业主动去找。实际上这几年我们很多跨入百强的 民营企业对此都是非常重视的,比如湛江的恒兴集团,是全国民营企业五百强、全国饲料行业的三百强,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十多所高校都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和人才合作,聘请了工程院院士等46名全国海洋领域的专家教授作为技术顾问,集团的管理团体98%都是大专以上学历。恒兴之所以能保持在行业里的领先地位,就是做好了产学研的结合。三是市场引导和打造名牌相结合。自主创新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否则就没有生命力。一般来说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行业和产品绝对有市场,所以我们要研究市场的导向和需求,只要是老百姓欢迎的、市场有需要的产品,我们就往这方面搞自主创新。我向来认为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品。只要不断地适应市场需求,提升技术含量,老产品也能焕发新的生命力,特别是跟人民生活密切联系的日常用品更是这样。因此,搞自主创新关键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与此同时,要十分注意培育名牌产品,通过市场不断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否则就没有竞争力。但名牌产品必须成为拳头产品,形成规模,才会有规模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才能提高整体效益。名牌产品还只是个名,有了量才能变成拳头产品,所以必须要做大产量。应该说,我们广东在实施名牌战略方面,这几年取得了一定成效。去年我省中国名牌产品达165个,居全国首位,占全国份额近17%。2002年才六十几个,这几年增加了一百个。但是,我省很多名牌产品产量上不去,主要还只是名牌产品,而不是拳头产品。什么叫拳头产品?有量才能称作拳头,有量才能有地位,光有名牌还不行,关键要成为拳头。广东往往个人冠军比较少,团体冠军比较多。像电子信息产业广东最发达,去年总产值超过9500亿,但单打冠军不是我们的,如家用电器领域,山东的海尔就是单打冠军。广东目前的问题就是有了名牌产品怎么变成拳头产品。这个问题 要靠民营企业认真研究,加大力度,勇于实践,做到既有名牌也有拳头。当然,我们还要继续扩大名牌,还要增加中国名牌、驰名商标、广东著名商标。只有名牌打出来了,才能更好地占有市场。四是大中型企业办研发中心与社会多元化办创新中心相结合。研发中心、创新中心是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凡是大中型企业,都应当办研发中心、产品开发中心,不断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源泉,现在华为、美的等很多大中型民营企业都办了研发中心。但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如果每个企业都办研发中心不可能,人才、技术、设备都不足。要充分利用专业镇和行业来办创新中心,积极打造中小企业的创新公共平台,通过提供有偿服务推动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许多专业镇、行业协会办创新中心效果都很好,比如南海金沙镇办的创新中心,采取会员制形式,吸引了全国各地7000多家小五金企业参加。深圳的纺织服装协会办了一个创新中心,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解决了小企业没办法搞创新中心的问题。五是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相结合。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既包括工程技术人才,也包括技工人才和其他方面的人才。对人才问题,我们要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大力培养,也要加强引进。现在对我省来说,很多企业最缺的是技工人才。要把大力发展技工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首先立足于自我培养,切实为企业提供大量的技术工人。近几年,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技工教育,每一个地级市都有一个国家级的技术工程学院,还办了不少技工学校,现在技工学校在校生人数已达32万人。我省大力培养技术人才,一方面是希望能转移本省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就是尽量减少外来工。应该说外来工对广东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外来工子女读书问题,给当地带来的压力很大。但为什么“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主到外省去招工,就是因为我们省内的技 工缺乏。去年、前年所谓的“广东民工荒”,实际上总体劳动力不荒,关键是缺乏技工人才,所以这几年我们加大了技工培训。此外,在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方面,我们都要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要发挥中小企业培训示范机构、示范基地和创业培训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依托大中专院校、各类培训机构和企业,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培训网络。要采取财政支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引导社会培训资源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培训服务。与此同时,要十分注重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特别要多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可以向国外引进留学生,也可以向兄弟省区市引进。六是坚持重点突破。搞自主创新不能面面俱到,特别在资金、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要集中精力,选择在重要领域、重要行业、重点企业和关键技术上首先取得突破,这样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四)努力提高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民营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归根到底还要取决于企业的自身素质及其经营管理水平。民营企业要努力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加强内部财务、人事、成本管理,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要积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探索适合自身发展、抗风险能力强、运转灵活高效的企业经营管理形式,科学构建企业组织结构。要重视克服传统家族式经营的弊端,有条件的企业应尽量进行股份制改造。要尽快建立职业经理人测评与推荐制度,加快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进程,推动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从业主管理制向职业经理人管理制过渡,促进经营模式转变,带动民营企业管理创新。丰富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凝聚企业力量的根源。民营企业要通过建设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把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培育和发扬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团 队精神,使其转化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诚信经济。民营企业要牢固树立诚信为本、守法经营意识,建立企业信用自律机制,自觉遵守国家有关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劳动用工等法律法规,依法纳税,依法经营,公平竞争。要以德治企,善待员工,利义兼顾。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保护资源环境,争创文明工商经营户和文明私营企业,努力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切实加强领导和服务,进一步为我省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营造良好环境对于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各级政府要切实把营造良好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
第一,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优化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公平环境。要继续完善有关的法规政策体系,切实体现国有与民营经济一视同仁、民资与外资平等竞争的精神。省要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立法工作,争取早日出台并实施《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让民营企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放心创业、放胆发展。要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契机,尽快出台我省的贯彻意见,认真做好清理和废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的工作。要把我省修改完善后的12个配套文件尽快贯彻到基层、传送到企业。要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认真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截留梗阻的问题,确保政令畅通。有关部门要在近期内组织一次对落实民营经济发展有关政策的清理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与此同时,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投资者的财产权、知识产权、自主经营权和企业家名誉、人身等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机制。各级政府和部门一律不得违反行政执法的标准、程序、权限,不得滥用自由载量权,并严 禁利用行政职能强制企业加入协会、学会和强行收取会费等行为,严禁利用职务之便对民营企业进行“吃、拿、卡、要”,严格控制各类专项检查,限制重复检查。
第二,加大政府服务力度,认真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为民营经济发展鸣锣开道,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要注意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本地区、本部门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中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多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要按照“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原则,重点支持综合服务、技术创新、融资渠道、人才培训、信息咨询等五大服务平台建设,并引导其贴近广大民营企业,扩大服务范围和提高服务水平。要大力改进工作作风,坚持多服务少干预,多支持少指责,多协调少扯皮,多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办实事、好事。要改革办事程序,公开办事制度,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充分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方式,推广网上办公、办事和查询业务。当前要突出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取得突破。要进一步增强银行与地方、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互信合作,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贷款服务。完善省、市、县三级担保机构配套协作、运作规范的信用担保体系,简化担保程序,开展转贷款、担保贷款等业务,建立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和奖励机制。这里我要强调一下,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可以学习江浙的做法。浙江现在有担保机构225家,担保机构放大倍数达到了4.16;江苏现在有270家贷款担保机构,去年贷款担保机构贷款总额是270个亿。我们广东去年大概有一百来家担保机构,但情况是有的运作比较好,有的运作一般,有的运作还比较差。我们应该认真总结本省担保机构的情况,必要时组织到外地学习,回来后把本省的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予以切实解决。鼓励外国投资者以中外合资方式注资设立中小企业担保机 构,有针对性地为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等服务。此外,要积极探索新的融资途径,支持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拓展融资渠道。完善我省非上市企业产权交易、股份托管、质押典当等地方性资本交易市场,方便民营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和无形资产等方式筹集资金。
第三,集中精力办好中博会,为民营经济发展打造交流合作平台。中博会是我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一项创举。经国务院批准,今年起将升格为“国际展”,这是目前中国境内唯一的中小企业国际盛会。要切实贯彻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借助前两届中博会所打下的良好基础,着重增加外国参展企业数量,着重提高参会客商、参展企业质量,真正把中博会办成一个国际性的展会,为全国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我省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搭建一个走向国际的平台。即将举办的第三届中博会,由国家5部门和省政府共同举办,同期还将举办中国意大利中小企业博览会。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齐心协力,根据各自承担的任务,积极工作,密切配合,全力以赴做好中博会的各项筹备工作。特别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动员广大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积极参加,并通过中博会这个良好的市场服务平台不断拓展与国内外中小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要认真探索中博会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办展水平和质量。
同志们,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前景广阔,任务艰巨。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以更加务实的作风,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