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关系的发展历程.(5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04:42: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台海关系的发展历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台海关系的发展历程.》。

第一篇:台海关系的发展历程.

台海关系的发展

1、台海关系的过去

2、台海关系的现状

3、台海关系的未来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1、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随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的介入。

台湾问题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由于当时的国民党集团倒行逆施,已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唾弃,国民党的“中华民国”政府被推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集团的一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形成了台湾海峡隔绝的状态。台湾问题与美国政府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遏制的政策,并且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武装干涉纯属中国内政的海峡两岸关系。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美国第十三航空队进驻台湾。19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省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美国政府继续干预中国内政的错误政策,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长期的紧张对峙局势,台湾问题自此亦成为中美两国间的重大争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态势下,美国政府基于它的所谓全球战略及维护本国利益的考虑,曾经不遗余力地出钱、出枪、出人,支持国民党集团打内战,试图消灭中国共产党。然而,美国政府最终并未达到它自己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为解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中美两国政府通过谈判,于1982年8月17日达成协议,发表了有关中美关系的第三个联合公报,简称“八·一七公报”。美国政府在公报中声明,美国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然而,长期以来,美国政府不但没有认真执行公报的规定,而且不断发生违反公报的行为。1992年9月,美国政府甚至决定向台湾出售150架F-16型高性能战斗机。美国政府的这一行动,给中美关系的发展和台湾问题的解决增加了新的障碍和阻力。

2、台海危机的爆发:

台湾海峡危机,简称“台海危机”,是指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台湾海峡两岸军队针对对方所采取的军事行动,有可能引发全面战争的危机,目前共经历6次,分别为: 次序 时间 主要战事

第1次 1949年10月24日—1950年8月 金门战役

第2次 1954年9月3日月—1955年5月 九三炮战、一江山岛战役、大陈岛撤退 第3次 1958年8月23日—10月5日 金门炮战(八二三炮战)

第4次 1961年4月1日—1965年11月14日 国光计划、东引海战、东山海战、乌丘海战 第5次 1995年7月21日—1996年3月23日 导弹试射、军事演习第6次 1999年7—9月 导弹试射、军事演习[编辑本段]背景

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演变成台湾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而这场军事对峙延续了50多年,直今仍未结束,只是在不同时期军事对峙的强度有大有小。两岸军事对峙强度的变化,受两岸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当然也受国际因素的影响 1 第一次(1949年10月24日—1950年8月)主要战事 金门战役

在解放厦门后,华东野战军继续准备解放金门战役。1949年10月24日,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十四天,人民解放军二十八军下属三个团共九千余人渡海进攻金门,发起金门战役,在岛上苦战三昼夜,因后援不继,全军覆灭,是解放军成军以来唯一一次彻底的败仗,近万名骁勇善战的将士血梁海疆,计9086人(其中包括船工民夫350人)。国民党军伤亡9000余人。第二次(1954年9月3日—1955年5月)主要战事 九三炮战

1954年9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驻守金门的国民党军发动了榴弹炮突击。一江山岛战役

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华东军区部队由军区参谋长张爱萍统一指挥攻占一江山岛,是解放军首次陆、海、空三军的协同作战。至当日下午5时30分,经过一天战斗,解放军占领该岛,国军一江山指挥官王生明将军引手榴弹自尽。大陈岛撤退

2月8日至2月11日,美国海军与国民党海军将大陈军民船运撤退至台湾。第三次(1958年8月23日—10月5日)主要战事 金门炮战

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驻守金门的国民党军发动了榴弹炮突击,在四十四天内,向金门射击炮弹几近五十万发。金门防卫部副司令官吉星文、赵家骧、章杰等中弹阵亡。1958年9月2日,国民党海军沱江号完成运补作业后,却于金门料罗湾附近外海,遭到解放军鱼雷艇包围与猛烈的攻击,几乎沉没。9月11日,金门守军击毁厦门火车站。9月22日,美国所支持的八吋大口径巨炮由国民党海军运抵金门。美国并紧急运送响尾蛇导弹给国民党空军,造成解放军空军的损失。结果解放军封锁金门的尝试失败。第四次(1961年4月1日—1965年11月14日)主要战事 国光计划

1962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行的“大跃进”失败,整体国力虚弱之时,蒋介石急欲趁此良机反攻大陆[2]。一方面,开始积极调整军队部署,高呼反攻在即的口号。另一方面,仍征询美国意见,希望得到支持。但是,最终在美国的反对下,未有实际行动[5]。东引海战、东山海战、乌丘海战

往后,除1965年间偶发的东引海战、东山海战和乌丘海战之外,亦未有正式交战的行动[4]。

第五次(1995年7月21日—1996年3月23日)1995年美国突然允许李登辉访美

1995年5月22日,美国突然宣布,克林顿总统决定允许李登辉于那年6月的第一周到美进行所谓“非官方的、私人的访问”,参加康奈尔大学的毕业典礼。

美国允许李登辉访美,打破了将近17年不准台湾最高层领导访美的“禁令”,严重损害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又为台湾当局推行“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政策打气撑腰,助长了台湾当局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嚣张气焰。

面对美国方面的外交挑衅,中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反击措施,以打消克林顿政府以为中方在美稍做姿态后就会吞下李登辉访美苦果的幻想,使美国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 2 重性。

第六次(1999年7—9月)

9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广州战区陆海空三军、第二炮兵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在浙东、粤南沿海举行了大规模的诸军兵种联合渡海登陆作战实兵演习。演习的成功表明,我军现代化建设水平和联合作战能力又有新的提高。三军将士正严阵以待,时刻准备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粉碎任何分裂祖国的图谋。

三、台海关系的现状

一、台海现状

自从中共1949年在大陆建立政权,国民党退守台湾,由于国际势力干预和台海双方社会内外矛盾交织,两岸始终处于停战分治状态。1、两岸趋同

双方都曾把恢复中国统一或中华民国统一作为核心目标,并且随时间迁移,这个目标的实现也逐步从“武力统一”转化到“和平统一”的轨道上来,这种转变得到欧美等国际势力的普遍认同。邓小平提出 “一国两制”和国共达成“九二共识”乃至后来的“汪辜会谈”是双方积极努力的结果,两岸的民间交流和商务活动开始变得频繁。

2、统独之争

2000年,民进党取得政权后,台湾开始丢弃国民党奉行的“维持现状”政策,开始争取以台湾名义独立登上国际舞台。虽然以陈水扁为首的台湾统治当局在选举敏感期大势吹捧 “入联”的目的值得商榷,但事实上确实在岛内朝野博得较好支持。这个被美国称为“毫无意义的挑衅”的“公投”最终为谁带来政治利益尚不明朗,但无疑激起了大陆和其“盟友”的强烈愤慨。中共历来视台湾为中国的一部分,这一点是大部分中共高层的共识,而且在大陆民间也获得广泛支持。任何领导人都不情愿承担台湾分裂出去所带来的历史和现实压力,相反如果能统一台湾(即使付出颇大代价),那将为其政治生命和历史地位增添辉煌色彩。虽然在国际压力和自身济济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大陆基本以“和平统一”基调为主,但是从军队和武器部署不难分析:大陆没有放弃“武力统一”战略,或者它更愿意被称作“和平统一”的武力保障。3、力量对比

大陆自1978年奉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大增,已经成为超过英国,仅次于德、日、美的第四大经济体。本世纪以来,受到伊拉克战争的刺激,中国军队大力推进军事现代化进程,在尖端科技和装备领域取得较大进展,加上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为统一提供了有利物质基础。再者,中共新一代领导人执政以来,基本成功化解内部政治对手的威胁,把权利统一到自己的核心集团,为统一提供了政治基础。

审视台湾,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其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均取得瞩目成就,一度被视为大陆改革的成功模范。然而,这些光环随着民进党的执政而逐渐消逝。曾经标榜“清廉”、“正义”的民进党在其还不具备执政能力的时候,突然取得政权。面对权利和金钱的诱惑,民进党本身还不具有自己声称的“免疫力”,于是历史重演。不但深陷贪腐泥塘,更是以选站为目的,着意制造族群对立,掩饰执政无能,空耗社会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几乎停滞。这些构成了台湾民众对执政当局的不满,从台湾社会中的商界和医学界精英的态度转向可见一般。连美国的一些官员也公开批评台当局:从未停止选战,从未开始治国。4、何去何从

身陷贪腐漩涡的陈水扁及其领导的政府在下届领导人选举之际适时推出“公投”,试图争取民进党再次执政以自救,外界普遍认为其目的在于转移注意力。在遭到美国的严厉抨击后,更是加紧游说欧、日等势力为其背书。在野的国民党因恐惧民进党的“公投”会对其政治选举造成不利,也包装出一个“返联公投”与之抗衡。处于对2008年总统和立委选举考 3 量,双发都不大可能主动让步。

中国2004年高调通过的《反国家分裂法》为武力收复台湾提供了法律依据,在台湾局势可能失控之时将会浮现出武力收台的战机,中共主战派不会错过如此良机。

二、影响台海国际形势剖析

台海局势的发展除了受两岸政治力量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些国际势力和形势的左右。影响力最大的有这么几股势力:美国、欧盟、俄罗斯和日韩朝等周边国家。1、美国不大可能采取有效行动介入台海冲突

台海的现状,很大程度是美国造成的,而美国目前的状况几乎可以用“内困外忧”来形容:

第一,美国自“911”以来连续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比且深陷后者之中。虽然16万驻军名义上控制了伊拉克,但是伊拉克的糟糕形势还没有明显好转迹象,其国内要求结束伊站的呼声此起彼伏。

第二,美国所谓“无赖国家”黑名单上的伊朗正在成为其国家安全的新威胁。美国一直谴责伊朗为伊拉克的恐怖分子提供庇护、训练、资金甚至武器,而伊朗强硬推进的核计划也让美国忧心忡忡。不久前双方在伊拉克和伊朗边境修建军事设施,近距离对峙,加剧了两国紧张关系,没有趋于缓和迹象。

第三,另一个其黑名单中的“无赖国家”——朝鲜在中国的努力下正逐步放弃其核计划,这一点无疑有助消除美国的一块心病。中国扮演的是一个帮助朋友化解危机,保持地区和平的可以信赖的伙伴。

第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美贸易水平已经超过了2600亿美元。虽然美国一直抓住贸易逆差不放,其实它更清楚中美贸易给美国带来的巨大利益。事实上,中美经济已形成相互依存关系,任何一方都难以承受中断正常经贸关系的代价。加上美国当前影响日深的“次级债务危机”,经济衰退迹象明显,中国更是持有巨额美元债券。如果中美关系恶化,所有不利因素累积,谁敢保证美国不会步入下一个“大萧条”呢!

依据美国一贯原则:实质性回避对自己不利的决策。用自己纳税人的钱,冒着经济危机的风险,去为既没有石油也没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台湾打一场所谓的“维护人权、维护民主”战争,这是违反美国一贯作风的。加上美国选举年的到来,各方政治力量更无暇它顾。可以得出结论:即使台海开战,美国不会实质性介入。

为了缓解其国内压力,美国可能采取的策略是先向台当局和本国国民示警,之后如无重大违反美国价值观的事件发生,可能进行道义的谴责或某些无足轻重的制裁。

2、欧盟的态度至关重要

欧盟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后,成员国共同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为其外交和安全政策制定了五项基本目标,包括捍卫共同价值观,保卫和平,加强国际安全,发展并巩固民主与法制,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

中国在尊重人权和宗教自由方面受到来自欧盟的强烈谴责。十八年前,欧盟各国因中共镇压89年学生运动而实行了一系列制裁,谴责其严重违反人权的行径,其中之一的“对华武器禁运”至今尚未解除。一般认为,欧盟在捍卫共同价值观方面的决心和行动均超过美国。虽然,欧盟和中国的贸易往来让欧盟各成员国受益匪浅,但因此而武断的认为欧盟为保护经济利益而可能牺牲自己价值观的想法是错误的。欧盟没有直接出兵干涉他国内战或地区冲突的先例,但若台海发生军事冲突,尤其是台湾普通民众的基本人权受到严重威胁时,欧盟应该不会甘愿背“商业利益高于人权”的黑锅。

一旦台海爆发军事冲突将把欧盟推上两难境地。虽然无论欧盟采取何种措施,大陆赢取战争的机会不会发生变化,但是如何处理战后事宜,把战争带来的影响减到最小,才是真正的挑战:如何面对可能的一系列制裁,尤其是经济制裁?如何把台湾纳入大中华家庭来协同 4 发展?如何修复受损的中欧关系,创造有利的环境自身进一步的经济建设和政治改革?如何安抚岛内民众,维护岛内稳定及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3、俄罗斯和周边国家的关注

俄罗斯和中国是战略盟友,在台湾问题上不会有敌意举动。在众多亚洲周边国家中,可能日本对台海冲突最为敏感,但日本的二战战败国地位使其很难发挥实质性影响力,加上福田上台后正试图修复日本前几届政府与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日本更有可能是抓住这次机会弥补和中国的关系,借机游说中国支持其申请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要求。因而它可能的措施多半是仿效美国,即一些谴责的说辞,而且它的经济利益是高过其它方面的。其它国家如韩国、朝鲜、新加坡等,中国不难争取到他们的支持或者沉默或者表面的谴责。

三、中国外交策略

没有坚定的决心,统一永远是不切实际的幻想,除了中国自己,没有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尤其美国的态度是毋庸置疑的:维持现状。正如德国前总理科尔所言:美国希望永远抓住这个把柄来要挟中国。

1、争取友邦的支持和谅解

中国的任何动作无法摆脱美国、欧盟和周边国家的影响,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在台海问题上无所作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英关于收回香港的谈判是值得借鉴 的:1.没有当时的领导人不惜以武力收回香港的决心,英国政府不可能做出让步,即使“义不在己”;2.当大原则确定后,灵活的策略是达成协议,另各方都满意的关键。

同样,在今天的大背景下,台湾屡次挑起争端并且触及大陆底线时,大陆发动军事打击,其占理,至少不会被认为主动破坏台海现状。从某种程度来看,战争也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内战的延续,而从这个角度观之,他国的强势干涉似乎有损道义形象和留下染指别国内务的口实,应该能够得到中国许多友邦的支持和沉默。

2、权衡利弊,未雨绸缪

一般认为,中国打赢这场内战的可能性不会受到太多质疑。考虑如何面对和处理战后的危机和可能面临包括经济在内的制裁成为主要议题。这些无疑有可能破坏或阻碍大陆正在大力推进的经济建设,更有甚者,如果大陆经济出现大动荡或危机有失去政权的风险,这是当政者必须事先考虑的严肃问题。

因此大陆的决策者们必须在事前预防性地权衡、协调个种关系,避免形势发展到自己无法掌控的局面。中国历来奉行多元化的外交政策,这一点为它带来广阔的国际空间。这一次应该是考验中国外交系统的大考。在发动军事打击前,至少要完成以下几件事:

(1)向潜在的国际反对团体坚定表示自己的限度,并且了解对方可以接纳的限度;(2)就双方限度展开积极外交对话,争取就重大关心问题达成基本一致;(3)设计并承诺各方均能接受的战后形势规划。

这一点,尤为重要,不妨举例说明,当欧美明白台湾要一条路走到黑,大陆对触犯底线的武力统一毫不动摇的情况下,欧美均会明白实质性阻挠已经不现实。那么为维护其自身的利益和给其内部反对者一个交待,欧美更可能在诸如维护台湾的现存民主制度、贸易、人权和宗教自由等议题上发挥。

可以预见的是,就这些相比收复台湾可谓无足轻重的问题,中国不难以牺牲某些利益和作出某些让步来让欧美满意。3、妥善善后,台人治台

统一后最难的一点在于台湾将走向何方?台湾不能照搬香港“一国两制”的经验,在台湾寻求亲共政党可能收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扶植台商成立新的政党可能在短期内政治影响力十分有限,而如果废除岛内的政党无疑将面对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有受到全面制裁的风险。这样,似乎唯一可选的道路就是维持原样:即保留现存的民主政治体制,将台湾总统选 5 举更名为台湾特别行政区长官选举,至少让全世界表面上看到台湾的情况和香港一样,“马照跑,舞照跳”。

这样并不意味着台湾没有变化:

(1)陈水扁的现政府将遭强行解散,台军接受改编,组织独立人士主持临时政府,在中共、临时政府和国际观察员监督下公平、民主的选举出新的地区政府;(2)鼓吹台独的激进分子和陈水扁政府的贪腐、恶意挑起台湾族群争斗等势力将等待接受新政府的审判;

(3)台湾防卫和外交事务将由中共统一接管,地方治安也会由解放军和改编的台军暂时接管;

(4)其它事项待新政府成立后由其自主解决,期间可以邀请国际观察团监督岛内形势和选举状况,以平息不同的声音;

(5)促进两岸全面经济交流,为台商在大陆的利益开绿灯,以经济利益淡化岛内政治气氛。

其它问题,例如台湾政治模式对大陆现行政治制度的冲击,中共会否在台湾发展势力,同时允许国民党乃至民进党等在大陆发展,两制最后发展成一制等等诸多问题及可能带来的危机将会统统搁置,可能它们是下一代或下几代人的任务。

四、台海统一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总计有十二次规模较大的统一战争,基本上每次都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虽然收复台湾不能和大统一相提并论,但对当今的中国确实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1、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为进入康乾以来的新繁荣铺平了道路。如果能够融合两岸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优势,无疑将大大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的竞争能力。

2、结束台湾十年来的政党恶斗和族群对立,把台湾引入一个真正的民主、法制社会,而不是所谓的“程序民主”。如果台湾能结束内耗,族群和解,那么迎来的将会是一个暂新的台湾,“台湾经验”会再一次发出光芒。尤为重要的是,“新台湾”将给陷入迷茫的大陆政治、经济、法制改革指明方向和增添信心。参考资料:

凤凰网,2008-03-13 历次台海危机内幕及其背后大国之间的博弈(图)中国台湾网,2006-11-13 蒋介石侍卫长出书,披露62年“反攻大陆”历史 中新网,2006-06-28 港刊:台军新书揭秘蒋介石当年“反攻大陆”计划 《青年参考》杂志网站

八六海战——成功的对台海上歼灭战 中华网,2006-03-26 台军方公布50年前反攻大陆的绝密“国光计划”

《人民日报》(1999年09月11日第1版)我军南京广州战区举行诸军兵种联合渡海登陆 中国军事网,2007.12.26 台海现状、国际形势、战后外交与统一价值!

第二篇:中菲关系发展历程

菲律宾是中国的近邻,中菲两国隔海相望,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长的官方和民间交流为中菲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菲律宾政府在冷战的大背景下,曾长期追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反华政策,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 1975年中菲在菲律宾政府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基础上建交,双边关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上来,中菲经贸、科技、教育、文化交流稳步发展。

一、中菲关系的发展历程

1.冷淡和僵持阶段(1949年— 20世纪60年代中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对峙。菲律宾政府追随美国,加入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中。菲律宾历届总统,从罗哈斯、季里诺、麦克赛赛、加西亚到马卡帕加尔均积极推行追随美国的反共外交政策。因此,菲律宾政府拒绝承认新中国,而保持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在朝鲜战争、东南亚条约组织等问题上,菲律宾积极支持美国的反华政策。在处理双边侨民事务方面,菲律宾政府严格限制中国大陆的移民数额,到1950年终止批准中国人入境。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主动与菲律宾外长罗慕洛接触,表示愿意与菲律宾缔结国籍协定,并邀请菲律宾官员访华,但遭到拒绝。此外,菲律宾国内共产党的反政府武装活动不断,菲律宾政府害怕中国为菲律宾共产党提供援助,为此而断绝同中国大陆的一切联系,包括小量的间接贸易。中菲两国在1949年— 20世纪60年代中期处于完全断绝的状态,这一时期是中菲两国无外交关系的时期。

2.中菲关系解冻建交及友好时期(60年代中期— 1986年)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过渡。美国由于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失败,国力大大削弱。与此同时,西欧、日本经过战后一段时期的建设,修复了战争的创伤,经济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建设也不断发展,日益强大,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这种新的格局下,菲律宾政府开始考虑发展与美国之外国家的关系。1968年11月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在一次外交政策演讲中提到“美国外交政策开始远离亚洲,我预测本区域的人民为了生存将被迫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69年初,菲政府表示放弃与中国敌对的立场,允许其驻外人员与中国外交人员接触。在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69年7月25日发表“关岛宣言”之后,菲律宾加紧调整本国的外交政策,以适应美国地区外交政策的变化。1970年1月,马科斯在其国情咨文中明确阐释了菲政府的新外交政策是在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与亚洲各国共同讨论缓和紧张局势的同时,致力于缓和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尤其是经贸和文化关系。

在与中国建交的问题上,菲律宾国内仍然存在政治上的反对势力。首先是菲律宾的天主教会,菲律宾90%以上的居民信奉天主教,天主教拥有很大的势力。教会领导人认为,作为天主教国家的菲律宾不能与奉行无神论政策的国家建交。其次,菲律宾国防部担心中菲建交后中国会干涉菲内政,支持新人民军和其他左派力量,而引起菲国内政局动荡。为了消除这种障碍,中国政府领导人在接见菲各界人士的各种场合中,一直强调中国倡导的国际交往的五项基本原则。毛泽东主席在接见到访的菲总统马科斯及夫人时向对方保证,中国不会干涉菲律宾的内政,也无意将自己的信仰和制度强加于人。经过数年的谈判,菲律宾终于在1975年与中国建交,菲律宾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唯一合法政府,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两国建交后,中国政府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不仅没有干涉菲律宾国内的政治事务,而且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发展两国的双边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了相互间的理解和信赖。1974年至1984年,中国连续十年以低于国际市场20%的价格向菲律宾出售石油,占当时菲律宾市场需求的10%,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70年代中期世界石油危机给菲律宾经济带来的困难。双边贸易发展也比较顺利,贸易额从1975年的6 500万美元稳步增长至1982年的3.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3%。在科技文化交流方面,中菲两国来往也很密切,菲律宾成为东南亚与中国合作领域最广泛的国家之一,双方在科技、民航、邮电、新闻广播等领域进行了合作。这一时期,中菲两国的友好关系得到全面的发展,两国领导人曾多次互访,进一步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信任,为两国的友谊奠定了更为坚实可靠的基础。3.中菲友好及摩擦并存时期(1986年以后)

1986年马科斯下台,阿基诺夫人就任菲律宾总统,菲中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86年至今)。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是两国关系出现了两个相反的趋势:一方面,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两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分歧和摩擦也日益突出。

从1986年到2005年,菲律宾经历了阿基诺夫人、拉莫斯、埃斯特拉达、阿罗约四届政府。1986年5月,阿基诺上台时,新政府面对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困境,提出以发展对外关系作为恢复经济的手段,把外交重点转向有能力提供援助和贷款,并吸收其出口产品的国家,同时仍然致力于保持与中国的友好关系。1992年拉莫斯上台,使国家尽快走出经济困境仍是新政府的主要任务。在对华关系方面,积极寻求发展与中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关系。1993年4月由拉莫斯总统率领的庞大的代表团访华,推动了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1998年6月30日,埃斯特拉达就任菲律宾总统后,继续寻求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在政治上,继续执行“一个中国”政策。在经济上,积极寻求发展同中国的合作关系。

但中菲关系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围绕南沙群岛主权归属问题的争执。南沙群岛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早在20世纪70年代,菲律宾以200海里领海权为依据,要求把其领土界线扩大到群岛四周的海床,陆续派兵占领我国南沙群岛的8个岛屿,并且从1976年开始与瑞典、美国的公司合作在该海域勘探石油。在马科斯执政时期,出于外交战略上的考虑,菲律宾政府接受了和平协商、不扩大争端的解决办法,加上中国答应尽可能向菲律宾出口石油,暂时缓和了两国在这个问题上的对立。但自90年代以来,中菲之间关于南沙群岛问题上的争议又有所加剧。菲声称对其所占的8个岛礁拥有主权,并对我维护南沙领土主权的正义行动持反对态度,特别是1999年5月和7月,菲律宾海军两次撞沉我渔船。这一事件使这一地区的局势骤然变得十分紧张。尽管经过中菲两国领导的互访,重新就搁置争议、和平解决突发事件达成了原则协议,但领土主权问题上的争端给中菲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中菲关系发展的现状 1.政治关系

近年来,中菲两国高层领导人保持了经常接触和频繁互访,加深了相互的了解和友谊。

1996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菲律宾进行了国事访问,与菲律宾领导人就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菲睦邻互信合作关系达成重要共识。2000年5月,菲总统埃斯特拉达正式访华,两国签署了《关于21世纪双边合作框架的联合声明》,双方表示将致力于发展中菲长期稳定的睦邻互信合作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两国关系发展中的指导原则。2001年两国关系取得新进展, 11月,菲总统阿罗约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就保持高层和各层次的交往,进一步加强各领域的全面合作达成共识。双方签署了引渡条约、打击跨国犯罪合作谅解备忘录、打击贩毒合作协议等双边合作协议。阿罗约表示,菲方将致力于与中国发展健康、全面和长期的关系。她强调说,菲中关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这不仅因为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而且也因为中国是全球化中一个最重要的伙伴。2002年,中菲两国在各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继续取得长足发展。1月,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发布总统令,将中菲建交日(6月9日)定为“菲华友谊日”。中国全国人大与菲律宾议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不断扩大。两国立法机构在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等多边合作机制中密切配合,为推动中菲关系发展、促进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9月,中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应邀对菲进行正式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国人大常委会与菲律宾众议院合作谅解备忘录》等合作文件。2004年9月,阿罗约连任总统后再次访问中国,使两国友好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005年是两国建交30周年纪念,双方进行了一系列高层访问和庆祝活动。4月,胡锦涛主席对菲律宾进行国事访问,胡锦涛主席与阿罗约总统就双边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一致认为中菲关系已经进入伙伴关系的黄金时期,两国决定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性合作关系。在双方高层互访的带动下,两国之间各层次、各领域的人员往来不断,在更大范围促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增进双方的友谊,进而大大推动中菲关系的发展。

从目前来看,中菲关系正处在稳定的发展阶段,友好合作已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主流。但中菲关系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南海领土争端是最敏感,也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南沙群岛是我国的神圣领土,这一立场是确定无疑不可动摇的,而菲政府也坚持对其所占的8个岛礁拥有主权。2003年4月,菲律宾在南沙中业岛纪念“卡拉延市设立25周年”,菲海军派军舰运送地方官员参加了活动;11月,菲又擅自移走中国在南沙群岛上放置的中文主权标志物,引发中菲在南沙群岛问题上的又一轮争端。此外,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在“肩并肩—2004”联合军演上透露,美国对这一“主要非北约盟友”的军事援助已达4亿美元(菲律宾目前已成为东南亚获得美国军援最多的国家和世界第四大美国军援受益国),用于提高菲海军的作战能力和装备水准。11虽然双方经过多轮磋商,同意通过双边友好协商寻求解决分歧的办法。但对于南海问题,和中国维护南沙海域稳定的一贯主张不同,菲律宾政府在该问题上的言论随着国内和国际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当执政党面临一些国内问题无法解决而需要将国内矛盾加以转移的时候,当菲律宾政府需要在国家安全方面得到美国更多支持的时候,南海问题便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及菲律宾国内的政治、经济等问题,使得菲律宾政府短期行为和政策缺乏延续性,这是发展中菲友好关系的一个障碍,中菲两国的关系时起时落的主要原因。2.经贸关系

两国的经贸合作近年来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双边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合作不断发展,中菲经贸合作已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双边贸易每年以30%至40%的速度增长,中菲贸易的发展大大高于同期菲律宾外贸的增长速度,中国是菲律宾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菲律宾对中国的出口迅速增长,使其在2000年对中国的贸易开始由逆差变为顺差。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双方经贸关系更是突飞猛进。2002年中菲双边贸易额达52.59亿美元,中国首次成为菲律宾十大贸易伙伴;到2004年,中菲贸易额就突破了百亿美元,达到133.28亿美元,中国成为菲律宾第四大贸易伙伴和发展最快的出口市场。两国经贸界人士都认为,按照这种增长速度,两国提出的中菲贸易额在2010年达到300亿美元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菲之间的双边投资也在逐渐展开。菲律宾企业对华投资取得较大增长,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表明, 1986年菲企业对中国的实际直接投资为108万美元。1994年,菲企业对中国的实际直接投资增至1.404亿美元,比1986年增加了约129倍。2001年,菲企业对中国的实际直接投资总额进一步增加到2.09亿美元。截至2004年底,菲在华投资协议总金额45.4亿美元,实际投入18.9亿美元。在过去几年,中国对菲律宾的投资也有所增长。1998年中方在菲律宾投资7 200万美元, 1999年达到1.1亿美元。特别是随着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到菲投资。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与菲律宾之间经济合作的形式趋向于多样化。除了上述贸易与投资方面的合作之外,还扩展为农业合作、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中菲农业合作发展迅速,已成为两国合作重要领域。1999年两国农业部签署《关于加强农业及有关领域合作协定》。由中国政府援建的中菲农业技术中心于2003年3月竣工交付,已成为中菲两国专家开展技术合作的基地。此外,在两国农业部门的推动下,中国优良杂交稻种在菲试种成功并已推广播种,这将有利于提高菲律宾的水稻产量早日实现大米自给。近年来,两国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取得积极进展。中国在菲开展的承包工程也继续保持发展。工程项目涉及菲律宾的建筑、公路、桥梁、港口、码头、发电、矿山开采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尽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客观地讲,中菲两国在经贸合作领域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菲律宾与中国同属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同时,菲律宾和中国一样,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3以上;产业结构层次都不高,农业和资源性工业占重要地位,加工工业仍然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且双方的科技水平也相差不大。这使得双方的经济、贸易有一定的竞争性,基本上是处于水平型分工状态。此外,由于存在着影响双边经济合作顺利发展的诸多复杂因素,与中国和东盟其他一些主要成员国相比,中菲经贸关系的发展过程较为曲折,规模也相对较小。

三、发展前景

中国和菲律宾一水相隔,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中菲建交30年来,两国关系稳定发展,政治互信明显增强,经贸合作成果显著。尤其是近年来两国友好合作迅速发展。由于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和需要,以及许多有利因素地推动,两国关系将会继续友好发展。

中菲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合作进程加快的形势下,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和机遇。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有着广泛的共同关切和利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国的传统友谊与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愿望,也有利于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此外,中菲两国最高领导人和两国政府十分重视中菲关系并积极推动中菲关系向前发展,这是中菲关系得以健康、顺利发展的保证。中国是阿罗约连任总统后出访的第一个国家。此前阿罗约曾于2000年以副总统身份访华, 2001年10月以总统身份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阿罗约表示,中国是菲律宾的重要邻国,对菲律宾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友好的支持和帮助,她重新当选总统后首次出访就来到中国,充分说明菲方珍视菲中传统友谊,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阿罗约还强调,菲律宾过去和现在都严格遵守一个中国的原则,不会与台湾发生官方关系。16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4月对菲律宾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也指出中菲关系正处于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中方愿同菲方一道,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将中菲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推向更高水平。

尽管中菲在南中国海长期存在领土争端,但两国一直在努力改善政治和军事关系,中菲双方均已达成共识,即这些争端不应妨碍双方发展正常的相互关系。2004年9月,菲总统阿罗约访华期间,中菲在北京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菲律宾共和国政府联合新闻公报》。在公报中,双方重申将继续致力于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在尚未全面并最终解决南海地区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前,双方将继续探讨共同开发等合作。双方同意根据包括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推动和平解决有关争议。双方一致认为应尽快积极落实中国与东盟于2002年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将南海变为合作之海。18中菲两国在南海共同开发方面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4年9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菲国家石油公司就签署协议,在南海部分海域联合开展海洋地震考察。正如胡锦涛主席在菲律宾国会联席会议上的演讲中所言,这为“使南海成为友谊之海、合作之海迈出了难能可贵的一步”。菲律宾总统阿罗约也表示,这一协议是历史性事件,是实施《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及将南海由争议之海变为和平、稳定、合作之海的具体措施。随着中菲经贸等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的深入发展,南海问题将来解决起来不会太困难。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菲经贸往来日益频繁。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不仅为东亚经济提供了一个最为强劲的引擎,也为周边国家提供了一个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同时,我国加入WTO后,积极履行有关承诺,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进一步开放市场,为菲律宾商品和投资者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投资机会。菲律宾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如热带水果、椰子油、木制品、微电子组件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等,将受益于中国关税的降低,今后几年内对中国的出口会显著增加。菲律宾贸工部国际贸易关系局局长卡维汀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对菲律宾贸易产生积极影响。菲律宾总统阿罗约也多次表示,中国入世带给菲律宾的不仅是竞争和挑战,也带来了巨大的贸易机会。

虽然中菲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但之间的互补性还是相当大的。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在基础设施方面,菲律宾迫切需要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而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菲律宾北吕宋铁路就是目前中国在菲律宾最大的一个贷款援建项目。两国农业科技推广、旅游合作也前景可期。菲律宾种植的水稻和玉米产量平均仅为中国产量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而中国在发展农业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中国优良杂交稻种在菲试种成功,并已推广播种。旅游方面,中国游客近年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旅游每年达数百万人次,而赴菲律宾仅三万余人,作为上述三国的近邻,菲律宾具有的热带海滨风光有许多优势,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综上所述,虽然中菲两国还需要进一步增进相互了解,妥善处理南沙岛礁争议等问题,但两国关系的不断加强所带来的现实和潜在利益,使得双方有着进一步发展关系的基础。可以预见,在中菲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菲关系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第三篇:2008年以来台海关系大事件

2008年以来台海关系大事件

班级:建工60 学号:18 姓名:王军平

2008年以来台海关系大事件

2008年

3月01日 在北京发布的2008年中国教育蓝皮书首次对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教育进行扫描,丰富了关注中国教育的视角。

4月06日 博鳌亚洲论坛台湾代表团随行发言人王郁琦表示,萧万长将以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名义出席本届博鳌亚洲论坛,出席时间是4月11日到13日。

6月12日 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举行了会谈。双方就尽快解决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两项议题交换了意见,并就推进两会协商、加强两会联系交往等事宜进行了讨论。这是两会领导人十年来的首次会谈,标志着中断九年的两会制度化协商正式恢复。

8月05日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夫妇抵达北京,将参加奥运会开幕式。

8月06日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乘机抵达北京,应邀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11月03日

陈云林抵台 展开历史性访台行程。

11月04日 陈云林与江丙坤在台会谈,两会签署《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和《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四项协议。这宣告两岸同胞盼望已久的两岸直接通航、通邮即将变成现实。

12月15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的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三项协议正式实施。大陆与台湾通邮、通商、通航的直接三通构想由此基本实现,两岸关系掀开新的一页。

2009年

1月1日 马英九发表“元旦讲话”,表示将全力应对经济挑战,推动“政府”体制改革,务实发展两岸关系。2月26日 两岸邮政直接通汇正式上路。

4月3日 马英九亲自主持黄帝陵遥祭典礼,成为60年来首位出席黄帝陵遥祭典礼的台湾地区领导人。5月25-31日 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团访问大陆,并与胡锦涛总书记举行了第二次“胡吴会”。胡总书记针对“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发表了六点重要意见。7月26日 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胡锦涛总书记致贺电并获马回复,这是两岸领导人60年来首次直接互动。

9月16日 福建200名大专学生赴台中县等地的大学就读,这是大陆学生首次成批赴台就读。

10月7日 两岸故宫首度合办的“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行。

2010年

1月16日,两岸金融合作监理备忘录(MOU)正式生效,标志着两岸金融合作开启新页。

3月18日-26日,海协会副会长王富卿率“海协会民族宗教交流团”赴台访问,3月24日-30日,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率团赴长沙、南昌、合肥等地考察台资企业,这是2010年“两会”展开的首次互访。4月10日,台湾海洋生物博物馆研究院郭富雯在随大陆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进行5个月的南极考察后,顺利返台,首度实现了两岸科考人员赴极地合作考察。

4月23日,两岸的电信交流协会签署合作交流备忘录,达成5项共识,标志着两岸通信产业协会正式开启合作。

5月4日,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台旅会)北京办事处揭牌,7日,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台北办事处也随之挂牌,这标志着“小两会”互设办事机构正式运作,两岸旅游交流合作迈入新阶段。6月4日,两岸故宫首次联合“重走南迁路”。

6月29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懂事长江丙坤在重庆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7月1日,台湾“中研院”博士廖运志随大陆考察队赴北极执行科考任务,这是两岸科考人员首次携手同探北冰洋。

8月7日,“两岸神农文化祭”在湖北省随州市举行,这是两岸首次联合祭祀炎帝。

9月2日,两岸“抗战电影展”首次在台北同台展出。

9月11日,两岸四地保钓人士在台北举行“保钓大会”,并计划前往钓鱼岛宣示主权。

12月5日,大陆杂志《读者》入岛发行,这是以台湾刊号发行的第一本大陆期刊。2011年

1月1日,根据ECFA协议规定,两岸双方正式全面实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早期收获计划,两岸步入“ECFA元年”,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进程有了新的里程碑。

1月2日,闽台两地“两门(厦门、金门)对开、两马(马尾、马祖)先行”的“小三通”航线,迎来开通十周年。这10年间,“小三通”航线不仅发挥了两岸直航“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也开辟了两岸人员往来的“黄金通道”。

5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参加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一行,再次提出了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4点意见。

6月13日,第九届海峡青年论坛在台北启动,这是该论坛首次在台举办,对两岸青年交流事业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

7月28日,民进党籍高雄市长陈菊的核心幕僚、高雄文化局长史哲来大陆访问,被外界视为陈菊团队与大陆的“破冰之旅”。

9月10-16日,针对蔡英文抛出所谓的“台湾共识”,马英九连日来多次批蔡,指出“九二共识事实存在,白纸黑字”,无可否认。10月9日,首都各界隆重举行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高度赞扬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并呼吁两岸应弘扬中山先生与辛亥革命先驱振兴中华的宏愿。

11月10日,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代表马英九出席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并受胡锦涛总书记亲切会面,“胡连会”上双方共同宣示支持“九二共识”。

12月22日,台“金管会”通过大陆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在台北筹设分化,这是台湾首次批准大陆银行在台设立分行,标志着两岸金融业双向交流的重要里程碑。

2012年

1月3日 岛内商业巨头张荣发、郭台铭、王文渊等相继呼吁各界支持“九二共识”,这是台企首次大规模对“九二共识”发表肯定态度。

3月14日-17日 民进党发言人罗致政、前“中国事务部主任”董立文、前陈水扁办公室主任陈淞山以个人身份来大陆参加第十届两岸关系研讨会。这是2008年以来民进党内首次有党公职身份者公开登陆。4月3日 马英九在台北圆山遥祭黄帝陵,并将清明节定为“民族扫墓节”,以尊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中华文化理念。6月6日 大陆中国侨联与台湾侨联总会首次在台北举行两岸侨联恳亲大会。同日,台“文化部长”龙应台表示,两岸交流需“多一点文化主体思维”,台研拟在大陆设文化办事处。

6月27日 中国银行台北分化隆重开幕,这是路达首家商业银行在台设立分支机构,是两岸金融交流史的又一里程碑,有助进一步促进两岸金融开放。

7月4日 台“中华保钓协会”秘书长黄锡麟等人搭乘渔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成功在距钓鱼岛10米处亮出五星红旗宣示主权,并在台“海巡署”舰艇护航下返台。

7月11日 马英九责成“教育部”尽快删除台湾历史教科书“台独化”内容,并将台湾与中国史合并称为“本国史”。

9月1日 新版台湾高中历史教科书正式启用,该版虽未彻底调整陈水扁时期遗留的“台独史观”主导地位,但适度做了部分技术性修正。10月 23日 两岸学者共同合作完成《2011年南海地区形势评估报告》,实现两岸学术界在南海问题上的首次合作。

2013年

1月18日首条垮台湾海峡海底光缆竣工。

5月陈水扁23日已亲自填写入党申请表,附上“身份证”复印件,并立即交由“立委”柯建铭代为转交民进党台北市党部。总结:

台海问题的最终解决、国家的和平统一,依然是将来的事,什么时候能实现,是十年二十年之后,或更长一点时间,目前尚难预测。但是当前台海问题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良好势头。

我国现阶段的任务是力争在若干年内构筑起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开创稳定的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局,并使之不可逆转。在今天台湾民意状况、政治生态下两岸关系出现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是弥足珍贵的,为实现这一任务提供了特殊的历史机遇。海峡两岸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先经后政、先易后难,逐步推进两岸关系,争取在若干年内通过政治谈判,签订和平协定,正式终止两岸敌对状态,建立起两岸和平发展的框架和各种相应的机制。

第四篇:形势政策论文 台海关系

两岸关系探究及展望

摘要: 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两岸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此后虽历经坎坷,却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近代,国共分治两岸.随后,李登辉,陈水扁登台,抛出台独言论,妄图分裂祖国,造成两岸关系一度紧张.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采取“不独,不武,不统”方针,开始发展两岸关系,两岸关系大为缓和.然而,台海问题极其复杂,两岸最终走向统一道路依然漫长.两岸关系未来走向不明朗,但这一切都阻挡不住两岸走向统一的历史潮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关键词:两岸关系 历史 现状 台独 统一

目录:一 两岸历史关系;二 两岸关系现状;三 大陆对台政策;四 台湾岛内政治现状;五 两岸关系现状剖析及展望;六 终极目标:两岸实现统一.引言: 自古以来,台湾海峡就是中国的内海。台湾日月潭像中华五岳一样受人欣羡。公元三世纪以来,台湾岛与内地之间的交流没有中断过。即便是国共争执后的两岸分治时期也是这样。海峡两岸同属一个国家。海峡两岸的关系是兄弟关系,不是邻里关系。无论处于弱势也好,强势也好,振兴中华的重任不能遁词而丢。两岸同属中华民族是没人可以抹杀的事实,两岸终将走向统一,这是历史的潮流也是全球亿万华人共同的愿望.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到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然而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就重新开始了争夺中国长久统治权。1949年12月,国共战争,国民党败退,共产党取得了大陆的统治权,蒋介石撤至台湾,收集残部,负隅孤岛。到此,共产党统治大陆,国民党治理台湾,海峡两岸分治局面延宕至今.1950年6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美国迅速改变了对台政策。6月27日,杜鲁门下令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6月29日,美国第七舰队的6艘驱逐舰,2艘巡洋舰和1艘运输舰侵入台湾海峡。由此,大陆错过了统一台湾的时机.蒋介石坚持“反攻大陆”的方针.蒋氏父子虽与大陆采取敌对政策,但反对台独.蒋氏父子去世后,李登辉上台后抛出“一边一国论”.陈水扁步其后尘,大力推行台独政策,两岸关系恶化,渐行渐远.2008年,马英就上台后,采取“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开始与大陆接触,目前两岸关系虽大为缓和,但本质未变。

目前两岸关系较之于以前有了历史性的转变.首先,两岸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两岸贸易和台商在大陆投资规模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存度不断增加,同时,随着大陆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增强,两岸经贸关系正在出现一个质的变化,那就是,大陆市场正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两岸签署了空运、海运、邮政和食品安全四项协议,并就改善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措施,及加强两岸工商、航运和金融合作达成了许多共识。两岸同胞渴望三十年的通航、通邮已变为现实,“大三通”时代的到来把人们带入“一日生活圈””,这些举措,都更进一步促进两岸的经贸交流.其次,两岸人员交流不断增多。一是两岸人员互访不断增加;二是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选择到大陆寻找就业机会;三是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特别是白领阶层,选择在大陆长期居住;四是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选择到大陆就学;五是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收看大陆的文艺节目和旅游风光节目。这些情况有助于加强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感。同时,台湾已开放大陆居民到台旅游,两岸人民间感情逐步加深.再次,政治上交流增多。国共两党建立了定期沟通平台,包括开展不同层级的党务人员互访,进行有关改善两岸关系的商讨及国共两党高层领导的交流.从连战大陆之行开始,国民党高层陆续登上大陆,开展两党的高层交流与合作。两岸关系更加务实,两岸搁置争议、求同存异,追求“共创双赢”。然而两岸关系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交流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也还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其中一些症结问题一时不易解决。双方取得共识以和平发展大局为重,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发挥政治智慧,寻求解决办法,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解决当前急需解决也能够解决的问题,同时积极寻求化解矛盾、解决难题的办法,以富有成效的努力,扎扎实实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取得实际进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十六字方针,得到 台湾方面的认同。马英九先生也提出,希望能为两岸关系开创互信、互谅、互助、互利的新时代,在“宪法”的框架,以及“不统、不独、不武”的政策下,改善两岸关系,是台湾民众共同的期望.而当前大陆对台方针政策仍采取五个“坚持”:一,继续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二,继续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但是也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三,继续坚持扩大以经贸、文化为主的两岸各项民间交流;四,继续坚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五,继续坚持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反对外国干涉,同时做好国际社会的工作。一个中国是原则,在原则问题上不作退让.“和平统一”则是要长期坚持的方针,绝不是权宜之计,不会因为一时的变化而轻易改变这一方针。“一国两制”是我们提出的主张,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我们可以和广大台湾同胞在实践中不断完善.2008年12月31日,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出了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的六点意见:

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对外事务;

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胡六点进一步阐述了大陆对台政策,向台湾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于台海关系的发展,和平统一是大势,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统一祖国可能仍遥远,两岸关系依然复杂。国民党大陆政策的演变在意识形态、反“台独”、经贸交流以及台湾政治产生的影响中,有积极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但是未来两岸关系的走向依然是复杂和多变的。首先,台湾岛内政治现状极其复杂,乱象丛生.岛内实行的是民主制度,但却发展畸形.街头暴力,选举黑幕俨然已经发展成其独特的文化.岛内的政策走向要受到民意影响,而民众又受当局政策影响.当前的泛蓝,泛绿阵营依然互相攻击,大打出手也是家常便饭.泛绿阵营坚持台独的党纲,逢中必反,不断地制造事端使两岸关系趋于紧张.而民众从小受到反共教育,对祖国的感情也在不断淡化,在本土化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台湾年轻人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很少,对大陆也没有多少好感.因此,当前的马英九当局采取“不独,不武”的方针,只谈经济,不谈政治,回避政治议题,妄图无限期拖延统一议题.两岸统一道路依然漫长.现阶段两岸关系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首先,台湾民意要决定当局的两岸关系的走向;其次,国民党领导人的个人理念影响着以后的两岸关系;另外,民进党在台湾政坛上的作用影响着两岸关系的走向。民进党虽成为“在野党”,但其在野地位仍会对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影响。国际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影响与制约两岸关系的最大外部因素是美国。现在美国仍秉持其“维持现状”的台海政策主调,美国的台海政策的目的并不希望中国的统一,中国维持分裂的现状使得美国可以利用台湾来牵制中国的崛起,实施其“以台制华”的战略,从而有利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美国既要避免两岸走向统一,也力图避免两岸走向对抗和战争,这样的基本立足点不会改变。国民党当前的大陆政策是以“反台独”,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双赢为核心,注重两岸的经贸文化交流,双方增加互信,处于一种“经强政弱”的状态。中美、美台、两岸之间是互动关系,从而决定了未来两岸关系的走向有赖于三方力量的博弈与较量。

两岸的统一是必然的,道路虽然漫长,但我们不会放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过去十年中,尽管两岸关系出现了“台独”势力上升和两岸政治关系倒退的情况,但两岸关系总的发展趋势是在走向统一。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大力发展经济,积极推动政治文明建设,中国的统一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此,今后我们需要继续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在加强对“台独”势力震慑能力的同时,集中精力把大陆内部的事情办好,为和平统一的最后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大陆方面综合国力一再攀升,国际政治逐渐强大,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尤其是商机无限。此一诱因及磁吸效应所带来的“大陆热”,会使台湾愈加紧密跟随大陆的步伐。

针对台湾执政党依据台湾民意及国际政治需要提出“不统”“不独”“不武”的发展两岸经贸交流的政策,中国大陆要完成两岸统一大业必然要经历两岸“反独促统”的历史阶段。两岸“反独促统”从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长期性来说,应当成为中国大陆主管部门的必然事业。中国两岸“反独促统”的实质就是使台湾社会及民意由“保持现状”转变为“维护统一”。因此,海峡两岸共同倡导“反独促统”是实现中国统一大业不可缺少的支柱和基础,更是不可超越的历史阶段。更准确地说,没有“反独促统”事业的成功,就不可能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

大陆要采取具有长远意义的政策制度,坚定不移的执行有利、有益、有力的对台经贸文化交流政策,无论台湾内部发生怎样不利于两岸统一的突发事件,在任何环境下,也不要以影响,甚至牺牲对台经贸文化交流政策为代价。中国大陆对台湾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和控制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时间长短。要保障台湾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支持两岸统一的政治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两岸和平统一本质上取决于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对中国大陆和平统一的信任和信心。中国大陆在与台湾社会各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沟通及交往的过程中,让台湾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及支持两岸统一的政治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使台湾社会始终保持现有管制和生活方式、方法不变,就必然能赢得台湾社会及民众对两岸和平统一的信任和信心。在台湾社会及党、政、军和企事业单位遇到内外困难、问题和风险时,两岸应视为“反独促统”的机会,要不分蓝绿均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让台湾政府和相关责任人感受到中国大陆的善意和信任,让台湾民众切实享受到两岸深入交流和发展所带来的“实惠”。台湾社会各界关心的民生困难、军事威胁和参与国际交流的问题中国大陆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予以妥善解决。

我们本着和平统一的原则,却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如果发生突发事件,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我们会毫不犹豫使用武力实现两岸的统一.这样就要有详细的作战策略,做到有备无患.两岸同属一家,因此我们就要最大限度的降低代价实现两岸的统一.可以采取各种破坏性、惩罚性或者致命性的军事行动,如计算机网络攻击和针对台湾地区政治、军事和经济基础设施的有限运动攻击,诱发台湾地区方面的恐惧心理并且削弱台湾地区民众对台湾地区领导层的信心。同样地,解放军特种部队渗透到台湾地区,对基础设施或台湾地区领导人实施攻击。一开始按常例进行:大批导弹攻击敌军机场、雷达、导弹基地、军火库、兵营,一定要起到震慑作用,但通讯设施暂时保留。与此同时,飞机起飞夺取制空权。那时对方在天空上的只有一些油已不多的巡逻战机和紧急起飞的为数不多的少量战机,若不出意外的话几十分钟内可以一击全灭。而早已潜伏的间谍和战前通过潜艇加强输送的特种部队利用台军的通讯系统伪装,然后将其通讯系统破坏,或者导弹部队到一定时间后发射导弹摧毁.对台军防空系统的有限近程弹道导弹攻击和精确打击所针对目标将包括,空军基地、雷达站、导弹、空间设施和通信设备,这些军事打击行动能够削弱台军的防御能力,瘫痪台湾地区的军事和政治领导层,并且有可能粉碎台湾地区民众投入到军事反抗中的决心。当我方掌握制空权后,空降部队和登陆部队可开始出发,空军可开始对地攻击,海军也可向对方军港出击,封锁敌港口。利用制空权,制海权的优势通过空中压制使其陆军无法调动和增援我军登陆地域,我军后续登陆部队上岸攻击就会方便很多,空降部队将其投于城市郊区,并立刻向城市进攻,争取占领整个或部分城市。只要能配合我军重装主力部队大批上陆,并且通过陆军及空降先头部队和空军阻止敌军大批进入城市防守,通过不间断的空中打击使敌陆军运动缓慢,基本大局已定了。而国际上欧洲主要国家将会保持中立或不痛不痒的谴责和呼吁。美国肯定会派出航母编队开往台海附近,我们就要利用撒手锏武器对美国进行“反介入”,将其阻挡在敏感区域之外,同时我军要做到速战速决,一举拿下台湾.美国不动,日本就不会贸然行动。但美国一定会立刻给予台湾军事情报和外交上的支持,对华采取经济制。但中美两国经济已经高度融合,经济制裁对美国也是有害无益.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我军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和平时期卧薪尝胆,大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我们有一定的实力后,美国就不会贸然动手.中华民族的统一必将实现.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是没人可以抹杀的.两岸走向统一只是时间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台湾必将回归祖国的怀抱,全球的中华儿女都会为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而不懈奋斗.参考文献和注释:(1)作者:张春英 书名:“海峡两岸关系史”(第二卷)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12-01(2)作者:范希周 书名:“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 出版时间:2004-04-01(3)文章名:“论台海两岸关系实象” 来源:天下论文网 时间:2007-11-23(4)文章名:“台湾意识的形成和新型两岸关系” 来源:天涯论坛 时间:2008-08-17(5)文章名:“台湾当局两岸政治定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公文易文秘资源网 时间: 2009-02-27

第五篇:当前中国周边形势与台海关系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周边形势

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中国的周边包括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可将这六块地区统称为中国的“大周边”。当前中国周边地区的多个国家政局动荡不定,多个地缘方向滋生乱局,周边不稳趋于常态化、持久化、复杂化与联动化。周边形势动荡既有自身矛盾错综复杂的“内因”,也有大国角逐与干涉的“外因”。周边动荡加剧对中国构成诸多严峻挑战,中国应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通过积极、有效、妥善应对周边不稳,不仅为自身持续与完全崛起营造更加有利的周边环境,而且也为周边的和平稳定与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应有的重要贡献。

一、周边各方向不同程度的动荡

中亚不稳以吉尔吉斯斯坦政局异动最为突出。2010年4月7日,吉尔吉斯斯坦政局发生突变,首都比什凯克爆发大规模反政府示威,在2005年靠所谓“颜色革命”上台的巴基耶夫政府被一举推翻,以奥通巴耶娃为首的反对派宣布成立临时政府,巴基耶夫先是逃往南方,后流亡国外,而临时政府也一直难以有效掌控巴基耶夫前总统具有传统影响的南方地区。6月10日,吉尔吉斯斯坦南方重镇奥什的吉尔吉斯族与乌兹别克族之间爆发大规模族群骚乱,造成严重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大量乌兹别克族难民逃往邻国乌兹别克斯坦避难,吉临时政府先后向俄罗斯与美国提出求援,但俄罗斯除了加强其在吉军事基地戒备外一直按兵不动,而中国政府则立即展开了大规模的撤侨行动。6月27日,吉就新宪法举行“全民公决”,新宪法规定吉将由总统制改为议会制,公决获得高票通过。7月3日,吉临时政府总理奥通巴耶娃宣誓出任“过渡时期”总统,任期到2011年底。吉议会选举定于2010年10月举行,吉政局演变前景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变数。

南亚则有多个国家政局剧烈动荡。阿富汗首当其冲,巴基斯坦紧 随其后。美国奥巴马政府强力实施“阿富汗-巴基斯坦新战略”,大举增兵阿富汗,对巴基斯坦一再实施越境打恐,引发极端势力与恐怖组织强烈反弹,致使南亚恐怖袭击活动有增无减。与此同时,美国干涉阿富汗选举,导致当选连任总统卡尔扎伊与“占领国”美国、“占领军”北约部队之间矛盾加深。美国于“9〃11”后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已近九年,“塔利班”不但没有被美军剿灭,反而“愈挫愈勇”、影响力趋于增强。美国决策层内部对“阿富汗新战略”也存在严重分歧,前线指挥官麦克里斯特尔将军对奥巴马总统出言不逊,奥巴马为维护自身权威被迫临阵换将,将“战功卓著”的麦克里斯特尔解职,改以中央司令部司令彼得雷乌斯将军接任。对于美国“阿富汗新战略”的黯淡前景,英国《金融时报》载文指“美国正在阿富汗走进死胡同”;

巴基斯坦被美国绑上“反恐”战车,巴对本国部落区极端势力发动清剿,但遭致“巴基斯坦塔利班”的残忍报复,“巴塔”一再制造严重恐怖袭击活动,不断造成巨大伤亡,巴正陷入恐怖活动与“反恐”难解难分的“恶性循环”。而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也严重受制于议会,大权趋于旁落;

尼泊尔在野的第一大党尼联合共产党(毛主义)发动大规模罢工,迫使尼总理尼帕尔在执政仅13个月后于2010年6月30日辞职,尼政局陷入新一轮“波动”;

作为南亚最大的国家,印度虽然政局总体稳定,但民族分离组织与反政府武装(印度“毛派”等)不时对印度安全部队发动突袭,破坏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造成严重伤亡与损失。

东南亚政局动荡以泰国为首。支持泰国前总理他信的“红衫军”反政府示威者从3月14日开始便占据首都曼谷的闹市区,与政府军及亲政府势力不时“擦枪走火”。泰国总理阿披实在“忍让”多时之后,于5月13日晚派军方封锁“红衫军”示威地点,试图逼走近万名示威者,“红衫军”军事领导人卡迪亚当场中弹身亡。泰国军队于5月19日开进“红衫军”集会区域,展开“清场”行动,双方冲突造成严重伤亡与财产损失。多名“红衫军”领导人于当天下午集体自首,宣布结束集会示威。阿披实总理于当晚发表电视讲话指,政府有 信心使国家恢复正常和走上可持续复苏道路。5月25日,泰国刑事法院以涉嫌恐怖活动罪名,批准逮捕前总理他信,泰国内阁批准把在曼谷和23个府实施的宵禁再延长4天。7月6日,泰国政府决定将在曼谷等19个府已实施3个月的紧急状态法再延长3个月,以保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泰国乱局虽暂时缓解,但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泰国社会矛盾依旧难解;

缅甸即将举行历史性的全国“大选”,缅甸军政府意图在选前进一步“收编”缅北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引发后者反弹,加之军政府与“民主派”之间矛盾可能激化,致使缅甸局势变数增加;

菲律宾举行完总统大选,小阿基诺以“反腐败”为旗号高票当选,开始了六年任期;

东南亚地区形势动荡还体现在海洋方向上,尤其是南海形势更趋复杂,其中既有海盗活跃威胁海上通道安全,也有南海海洋权益争端加剧,包括岛礁主权争议、专属经济区划分冲突、海洋渔业与油气矿产资源矛盾等,而越南、菲律宾等国企图借助美国等域外大国介入南海争端,企图使双边争议“多边化”,美国也极力“插手”南海问题,致使南海形势更加敏感复杂。

东北亚形势主要因韩国“天安号事件”而骤然紧张。在朝鲜半岛方向,韩国于5月20日公布“天安”号事件正式调查结果,认为导致2010年3月26日韩国海军“天安”号警戒舰爆炸沉没的原因,是遭到了朝鲜小型潜水艇发射的鱼雷攻击,美国和日本政府随即分别表示“强烈谴责”导致“天安”号沉没的行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同日表示,中方主张各方应冷静克制,妥善处理有关问题,避免局势紧张升级。朝鲜则于5月21日发表声明对此予以坚决否认,指如韩国以“天安”号事件为借口对朝鲜进行报复,朝鲜将采取一系列强硬措施加以应对。韩国总统李明博于5月24日就“天安”号事件对国民发表讲话,要求朝鲜道歉,表示将禁止朝鲜船只进入韩国领海,中断韩朝贸易、合作与交流,并将与有关国家协商后将该事件提交联合国安理会。韩国同日还表示将恢复“对朝心理战”,更积极参与“防扩散倡议”,在近期举行韩美反潜军事训练。韩国并于6月4日致函联合国安理会主 席,通报其联合调查结果,请求安理会做出反应。特别是,韩国与美国欲藉“天安号”事件于7月份在黄海一带举行大规模联合军演,有传闻指美国核动力航母“华盛顿号”可能参演,由于黄海属于中国近海与高度敏感海域,美韩军演不仅临近中国领海,而且直逼中国的政治中心,何况“天安号”沉没迷团未解,美韩大规模军演不仅将进一步激化朝韩、朝美矛盾,更将威胁中国安全,也不利于东北亚的和平稳定,因而遭到了中国政府的坚决反对。经中国方面的努力斡旋,联合国安理会于7月9日通过了关于“天安”号事件的主席声明,声明未明确事件的责任归属,只是谴责了导致“天安”号沉没的攻击,并对韩国政府、人民、该事件遇难者及其家人表示深切同情和慰问,强调维护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和平、稳定,鼓励以和平手段解决半岛未决问题,鼓励半岛北南双方恢复直接对话和协商。而致力于解决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已被搁臵多时,半岛“无核化”进程仍然充满坎坷;

日本政局持续动荡。先是鸠山由纪夫前首相因驻日美军基地搬迁问题等处臵失措于6月份被迫辞职,由菅直人出任民主党新党首并于6月8日出任新首相,接着是7月11日举行参议院改选,由于菅直人的消费税改革方案“得罪”选民,致使由民主党与国民新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失利,在野党占据了参议院过半数议席,在野的自民党赢得选举、成为参议院第一大党,日本由此再次出现了朝野政党分别控制众、参两院的“扭曲国会”,民主党执政难度进一步增大,日本政局前景自2009年9月“变天”后重又趋于动荡不定;

朝鲜政权“换代”进程明显加快。朝鲜宣布将于2010年9月份召开劳动党全国代表大会,而上一次党代会则是在三十年前的1980年举行的,此举表明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培养“接班人”的“紧迫感”增加,其三子金正银即将走上前台。与此同时,朝鲜“货币改革”以失败告终,国内经济困境加剧。

西亚动荡主要是“两伊问题”。伊拉克战争已爆发七年有余,美国扶植的伊拉克政府虽然渐已基本控制局面,美国也加快了从伊拉克“撤军”进程,并于8月底完成,但“基地”组织仍不时制造重大恐怖袭击活动,伊拉克安全形势难有根本好转。而伊拉克“大选”之后 的新政府因为党派矛盾而一再“难产”,伊拉克政治前景也难以明朗。

伊朗朝野双方围绕2009年“大选”结果爆发激烈冲突的“选举后遗症”仍未彻底消除,而伊朗核问题更是错综复杂。联合国安理会于2010年6月9日通过了对伊朗制裁的1929号决议,而伊朗总统内贾德则对新决议不屑一顾,表示将继续推进“和平利用核能”。与此同时,美国宣布单方面对伊朗新制裁,对伊朗多管齐下,一面强化军事威慑,一面加大颠覆渗透,而伊朗也是积极备战、毫不示弱,伊朗核问题前景更加堪忧。

在南太(平洋)地区,连政局一向平稳的澳大利亚居然也发生“政变”,陆克文总理因矿产资源税政策失误等严重影响其工党年底选情,陆克文迫于工党内部巨大压力提前辞职,吉拉德出任工党新党首并成为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吉拉德于7月17日宣布将澳大利亚议会选举提前到8月21日举行。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周边动荡呈现普遍化、常态化、复杂化乃至一定程度的联动化,其中又以一国内部的政局不稳居多,也有两国之间的冲突甚至对抗,还有大国强权的介入与角逐,不同类型的问题相互交织,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并存。尤其是“天安号事件”、吉尔吉斯斯坦“变天”、伊朗核问题僵局、巴基斯坦恶性恐怖活动频发等“四大危机”同时“发作”,并分别引发东北亚、中亚、西亚、南亚四大“板块”“震动”不已,致使中国周边形势复杂而严峻,“变”、“乱”、“险”交织,“变脸”不断、“乱象”纷呈、“险象”环生。面对“乱云飞渡”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准确“把脉”、从容应变。

二、周边国家政局动荡的复杂根源 “内因”: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与矛盾

一是国内政治日趋“两极分化”与深陷“民主困境”所致。周边多个国家均已形成以两大主要政党为首的“两大阵营”和朝野对峙僵局,如日本的民主党与自民党、印度的国大党与人民党、泰国的“反他信”与“亲他信”势力等,对立双方分庭抗礼、长期相持不下,以至“党争”、“政争”不已。而“民主化”更使得周边一些国家政府 权威下降,“政治生态”呈现为“弱政府、强社会”的失衡与无序状态,反对派力量壮大,非政府组织(NGO)活跃,反政府活动盛行,选举争拗与“街头政治”司空见惯,以至内耗不止。其中,日本2009年9月国会众议院选举导致自民党“丢掉”政权,民主党成为新的执政党,日本政治由自民党长期“一党独大”逐渐转向“两党制”,其政党结构在形成相对稳定的“两党制”之前日本政治将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而泰国“亲他信”的“红衫军”代表了“改革派”,现政府则代表了维护国王与军方权势的“保守派”,二者之间的改革与保守之争远未终结,彼此矛盾还将不时激化。

二是国内经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国际金融危机更是激化社会矛盾。城乡与不同阶层之间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矛盾趋于尖锐,各种弱势群体以暴力或非暴力手段激烈抗争。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周边国家经济发展,致使经济大幅下滑、失业问题严重、社会动荡加剧,例如吉尔吉斯斯坦与泰国等。对于泰国独特的“红衫军现象”,国际舆论指双方之间的争斗暴露并加深了泰国社会中的城乡阶级矛盾,“泰国破碎的民主”及其日益增长的政治无序状态对泰国经济极具破坏性,泰国政府驱散“红衫军”反而可能激化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城乡对立,泰国在找到解决该矛盾的持久办法之前,双方仍将陷入政治斗争的“恶性循环”而难以自拔。

三是“三股势力”(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离主义)与部族民族矛盾作祟。以“基地”组织为首的国际恐怖主义继续活跃于西亚、南亚、东南亚与中亚,伊拉克、阿富汗与巴基斯坦成为全球恐怖活动的“重灾区”,阿富汗“塔利班”“卷土重来”,巴基斯坦“塔利班”正在向南亚以外地区流窜,印度反恐频繁拉响“警报”,印度尼西亚破获多起恐怖阴谋;印度东北部与缅甸等存在严重的民族分离主义,民族分离主义武装组织不时制造暴力事件;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部族与民族矛盾突出。

“外因”:大国争夺激烈等其他因素催生与加剧周边动荡 一是大国在中国周边争夺地缘战略利益。为延续世界霸权与防范“主要战略对手”,美国奥巴马政府“主动顺应”世界地缘政治与经 济重心“东移”亚太的态势,一改其前任布什政府一味“聚焦”“大中东”尤其是伊拉克的“偏颇”作法,不仅力图“平衡”兼顾“大中东”与亚太,在“西线”着力“反恐”与推进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同时,在“东线”着力遏阻中国这一“主要战略对手”,而且采取了软硬兼施的“巧实力”。美国不断加大对中国周边地区的渗透扩张,自西面推行所谓“大中东”与“大中亚”战略,将“反恐重心”由伊拉克“东移”阿富汗与巴基斯坦,通过占领伊拉克与阿富汗、遏制伊朗、渗透巴基斯坦,进而“打通”西亚、南亚与中亚,并诱使中亚国家“向南发展”以削弱俄罗斯与中国的地缘利益;在东面借“天安号事件”强化美韩、美日同盟,加紧“重返”东南亚,对缅甸“诱”、“压”并举,企图以湄公河流域开发与南海问题为“抓手”、加大“介入”力度,加紧寻觅新的“战略支点”。与此同时,美国还对西太平洋第一、第二“岛链”军事部署加快重组,力图构筑多层次战略打击与纵深防御体系。尤其是,美国奥巴马政府更加“关注”亚太,加大“战略投入”,给亚太安全与中国周边形势带来复杂“效应”。美国在中国周边大肆进行地缘扩张引起有关国家的反弹,其中,中亚乃美国与俄罗斯地缘角逐“焦点”之一,双方围绕美国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军事基地问题长年角力,俄罗斯对前总统巴基耶夫“脚踏俄、美两支船”早已不满,加之认为美国因深陷金融危机而无力反击,因而“力挺”吉反对派4月夺权,力图通过支持奥通巴耶娃“临时政府”重新夺回中亚“主导权”。

其他大国也在中国周边加紧角逐:俄罗斯外交进一步“向东看”,通过“欧亚经济共同体”与“集体安全条约组织”重拾对中亚的传统影响,力争加入“东亚首脑会议”,凭借国力回升加大对东北亚、东南亚与南亚的投入;日本民主党政权更加强调亚洲,极力争夺东亚区域合作“主导权”,重点“经营”东南亚,同时加大对南亚与中亚的投入;印度崛起势头强劲,全方位拓展地缘利益,力图首先“坐大”南亚次大陆与印度洋,与此同时“北上”阿富汗与中亚、“东进”东南亚、“西入”西亚。

二是西方大国对中国周边调整与实施“民主改造”战略,激化干 涉与反干涉矛盾,加剧周边动荡。美、欧等西方大国将中国周边作为“民主改造”重点目标,对中亚调整“颜色革命”策略、企图稳步推进“民主”,对伊拉克、阿富汗进行“民主手术”,对巴基斯坦推进“民主转型”,对伊朗、缅甸、朝鲜三大所谓“问题国家”软硬兼施,通过互联网、非政府组织、反对派等企图实现“政权更迭”。美国在中国周边持续实施“民主改造”的“终极目的”则是围堵所谓“威权大国”中国以及俄罗斯。西方大国一再在中国周边地区推行所谓“民主”,致使周边多个国家跌入“民主陷阱”、陷入“民主乱象”、难以自拔。

三是周边资源与能源争夺加剧。美国在优先掌控伊拉克能源的同时,加大力度攫取阿富汗“万亿美元级”矿产资源,同时觊觎南海油气资源。俄、美、日、印度加紧角逐中亚、东南亚油气资源,各方围绕陆地能源输送管道建设与海上战略通道安全展开复杂博弈。

四是周边“海权”角逐升温,海洋形势日趋复杂。各方围绕“海洋权益”与“制海权”展开较量,加紧角逐“海洋国土”、海上战略通道、海洋资源等,致使岛礁归属、专属经济区与外大陆架划分等海洋争端更趋复杂。同时,中国“海洋崛起”导致区域海洋格局重新“洗牌”,美国、日本等老牌海洋强国心有不甘,美国更是极力维护“海洋霸权”。特别是在近期,中国周边地区多个海域军事演习“扎堆”,周边海军竞赛浮出水面。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黄金海道”,国家间权力角逐与海盗等非国家行为体“活跃”并存交织,海洋安全前景堪忧。其中,黄海因韩国“天安号事件”与美韩军演而骤然“紧绷”;东海因中日专属经济区划分分歧与争端而形势复杂,日本极力强化对中国“钓鱼岛”的“事实占领”,并对中国海军穿越琉球群岛公海海域的正常之举一再反应“过敏”,不时大肆炒作中国军舰“突破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不断炮制“中国海军威胁论”;在南海,中国与东南亚某些国家的双边岛礁争议日趋复杂化,越南与菲律宾等国企图借助美国等域外大国对华施压,并力图将中越、中菲之间的双边争议“变质”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多边争议”,而美国则想方设法“插手”南海问题,企图以此增加对华制衡“筹码”;在印度洋,索马里海盗 “作战半径”不断扩大,不时劫掠各国商船,致使远洋运输面临越来越大的安全压力。

五是中国及其周边地区重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危害周边各国。包括大地震(印度尼西亚、中国青海玉树等)、大旱灾(中国西南五省及中南半岛)、大洪水、台风、海啸、极端恶劣天气、重大疫情等,致使周边安全环境更趋严峻,周边乱局雪上加霜。

三、中国政府的从容应对

周边动荡对中国的挑战严峻而复杂

中国周边形势动荡不安尤其是不少国家政局不稳,对中国带来复杂影响。一方面,包括周边国家政局不稳在内的周边形势动荡,与中国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形成了明显反差,反衬出中国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的体制优势,凸显了中国发展模式的影响力与软实力的显著增强,进而坚定了我们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周边乱局充分暴露出西方“民主”、“自由”泛滥的弊端与危害,有利于周边国家从各自实际情况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有助于周边国家更好地维护本国主权独立、有效抵制西方大国以“民主”干涉其内政的企图;在周边某些邻国陷入长期“内耗”与难以自拔的同时,中国却能继续保持强劲崛起,彼此力量对比进一步朝中国倾斜,这将有利于中国对“和谐周边”的主动“塑造”。

但另一方面,周边动荡也给中国的和平发展带来一系列严峻挑战。一是周边乱局“外溢效应”直接危及中国的沿边经济发展与安全;二是邻国政局动荡、极端与恐怖势力猖獗严重威胁中国的海外利益; 三是周边乱局为某些大国“介入”提供了可趁之机,大国加紧争夺中国周边将危害中国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中国的地缘战略依托受到侵蚀,中国崛起更将面临“龙困浅滩”的危险;四是中国与邻国的既有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更趋复杂;五是周边乱局严重掣肘亚洲经济一体化,影响中国的周边区域合作政策实施与推进;六是中国在周边的“大国责任”压力不断上升,周边外交“两难”困境加剧,“不干涉内政”原则备受冲击。尽管周边动荡对中国构成了诸多严峻挑战,但如辩证地看,只要我们准确“把脉”周边乱局并“对症下药”,应对得当并主动作为,上述挑战也可被转化成提升中国周边外交能力、增强中国对周边地区影响力的难得战略机遇。事实上,针对当前周边多个“热点”,中国外交迎难而上、从容应对,充分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以“四片经营”为基础,对周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首先,对东北亚地区而言,中国在该地区的邻国有蒙古、俄罗斯、朝鲜、韩国与日本,以及一个“特殊的邻国”——美国。

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伙伴是俄罗斯,中俄两国在经济与军事合作、维护各自国家的统一以及维持国际力量对比的战略平衡上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两国之间还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美国是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对手,美国在日本与韩国维持着大量驻军,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将该地区作为其设想的主要战场,美国还在距该地区不远的关岛基地大力加强了远程投送与远程打击能力,美国将中国的正常崛起视为挑战其霸权地位的主要战略威胁,并与中国的台湾地区保持着密切的军事合作关系,包括坚持对台军售。

日本则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是美国的战略盟国,它既没有对其侵略历史认真反省,又对中国的发展强大心怀不满,也不愿看到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和平统一;另一方面,日本也不满足于仅仅作为美国的附庸国,完全受美国摆布,而希望成为更加独立的“正常国家”,日本对中日之间的经贸合作潜力也非常看重。故日本是中国周边外交战略中可以争取的对象,即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进一步发展中日关系。

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应继续支持半岛的和平统一,同时大力发展中韩关系,并利用共同的儒家文化传统与历史渊源关系来争取韩国,使其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中国还将继续致力于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与“无核化”目标,积极化解矛盾、缓解危机。

其次,对东南亚地区而言,中国在该地区的邻国主要是作为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的十个国家,中国在该地区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为南海问题,即与东盟有关国家在南海岛礁及其海域划分上的争端,中国的 主要对手为东盟有关国家以及美国对其给予的支持,而中国的主要伙伴也是东盟的其它有关国家。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南海问题(其中又以南沙群岛及其海域最为突出)现已成为异常棘手、甚至难以逆转的“老大难”问题,东盟有关国家对中国的南海岛礁及其附属海域的非法侵占早已是既成事实,中国的主权领土及其宝贵资源遭到了众多东盟小国的侵吞瓜分,南海问题可谓积重难返。

中国的南海岛礁及其附属海域不仅扼守着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便捷通道及将中东石油运送到东亚地区的海上生命线,其在地理位臵上占有特殊的重要性,而且本身还蕴藏着丰富的海底油气资源与渔业资源,它不仅受到东盟有关国家的觊觎,而且还引起了美日两国的高度重视,并由此而使南海问题更为复杂化与尖锐化。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主要对手是菲律宾与越南两国,越南是因其占据着为数最多的南沙岛礁,菲律宾则是因其态度蛮横且不断带头对中国挑起事端,并仰仗美国的撑腰而忘乎所以。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对策一方面既要现实可行与量力而行,要等待时机,加快自身经济与军事实力的发展,以备后用;另一方面也应尽快开展行动,而不可拖延或一味消极地“搁臵争议”。当务之急应坚持南海争端的“双边属性”,避免形势进一步恶化,并对有关国家的无理取闹及强权行径采取更为有力的坚决措施,决不手软,同时调整对南海资源进行“共同开发”的政策。

中国应继续加强与东盟有关国家的传统友好关系,以争取其支持,例如泰国、缅甸以及印度尼西亚、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国,应缓解中越两国在南海岛礁上的矛盾,并对美国军事力量在该地区的卷入保持必要与足够的警惕。

再次,对南亚地区而言,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邻国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中国在该地区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悬而未决的中印边界争端(印度非法占领了中印边界东段近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中国的主要“竞争者”是印度,而主要伙伴则是巴基斯坦。

对于同样正在快速崛起的印度,中国的南亚政策应保持“平衡”: 一是继续联合巴基斯坦并给予其更大支持,避免巴基斯坦对美国依赖太深及其安全形势恶化失控,防止南亚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与印度“独大”;二是正视印度的大国身份及其国际地位,大力增强中印两国的经贸合作与科技交流,并与印度就南亚稳定和国际格局多极化等议题展开战略对话,增进中、俄、印之间的三边合作;三是对美国自“9〃11”之后在南亚地区军事存在与政治影响急剧增加之势,包括其“阿富汗-巴基斯坦战略”前景、美印军事合作等予以密切关注与高度警觉。

第四,对中亚地区而言,中国在该地区的邻国主要是俄罗斯与中亚五国,中国在该地区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来自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即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与宗教极端主义这三股恶势力,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合作伙伴是俄罗斯以及与中国接壤的三个国家,而中国的主要对手则是“东突”恐怖势力与“疆独”民族分裂组织。

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维护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捍卫国家统一,包括为此开展的反分裂与反恐怖斗争;二是密切结合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发展中国西北内陆边疆地区经济,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中邻能源开发合作。中国的中亚政策将坚持“安全”与“经济”并举的“双轮驱动”,坚持双边合作与上海合作组织多边合作兼顾的“双管齐下”。

对美国自“9〃11”之后在中亚地区军事及政治存在显著增加之势,中国既应保持足够的警觉,也可与美国就反恐等问题进行对话与合作。

下载台海关系的发展历程.(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台海关系的发展历程.(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历程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 1986年,审计署制定并颁布《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推动了离任审计的发展。 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

    发展历程

    1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制度上推动了中国期货市场的产生, 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促进了中国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尤其是......

    发展历程

    2014年3月 “星艺装饰”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2013年2月 2月10日(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星艺艺术院的春节大型艺术设计特训活动(庐山特训营)进行了报道。3月 3月在广......

    阿里巴巴发展历程

    阿里巴巴发展历程1999年初,马云回到杭州,以50万元人民币创业,创建阿里巴巴网站;1999年3月,马云推出了阿里巴巴网站,接下来,1999年阿里巴巴融得第一笔风险投资500万美元,2002年1月又......

    中国移动发展历程

    工商管理1001班姓名:岳峥学号:2010040033 中国移动公司的发展战略 中国移动通信业的发展始于80年代。1987年11月,中国首个TACS制式模拟移动电话系统建成,并在广州投入商用,爱立信......

    药品发展历程

    中国药品管理法治发展系列综述 十年磨砺锋自出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食品药品监管队伍从无到有,历经磨砺,披荆斩棘,逐步建立并完善监管制度,规范市场秩序,严格队伍管理......

    军队发展历程

    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发展历程,是这支军队全心全意为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历程,......

    申报发展历程

    我国近代著名民营大报《申报》的发展历程 《申报》,上海的第二家中文商业报纸,创刊于1872年,由英商美查等四人集资创办,目的完全为盈利,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在外国人所办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