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招聘大历史,今天被“免费”颠覆了-终稿
招聘大历史,今天被“免费”颠覆了!
说起来,招聘可不是个简单的事,一不小心,就改变了历史。
比如说后来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其实最早的时候地处边鄙,小国寡民,被东边的中原诸侯国目为夷狄,谁都可以欺负一下。秦国又是和亲、又是割地、又是赔款,窝囊气没少受。到了秦孝公时,励精图治,第一个重大举措就是颁布求贤令,“招纳天下英才,唯我所用”,如饥似渴地从六国招聘杰出人才。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的一百多年间,商鞅、张仪、甘茂、范雎、李斯等风云之士源源不断入秦,终于,六国没了,秦国变成了秦朝。
再比如,汉初的首席人才官萧何,如果不是他月下追韩信,楚汉相争,就可能是另外一个结局。而刘备如果没有三顾茅庐请到诸葛亮,那三国相争的历史可能也就不存在了。招聘一个人,有时真的可以改变一个时代,所以,当年乔布斯从百事公司挖约翰·斯卡利时,才会对他说:“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呢,还是想抓住机会来改变世界?”
因为人才重要,所以招聘就显得更为重要,我国自古就对这件事十分重视,如从《礼记》看,周朝的时候,就有每年春三月“聘名士、礼贤者”的制度。战国时燕昭王爱慕人才,令人于易山上筑台,堆满黄金,用来聘请贤才,一时间四方豪杰乘风凑集。这“黄金台”大概是我国最早的人才招聘平台,想必当年的拉风程度,不低于现在的几大网络招聘平台。
两汉时,开始流行“求贤诏”,新皇登基,总要下诏求贤,应诏者还需由当地郡守送到京城,接受皇帝面试。三国的曹操,就一口气下了三道著名的求贤诏,流传千古,奠定霸业。隋朝创制了科举制度,应该是古代世界最为先进的人才招聘和选拔制度,被国外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绵绵延延一直持续到近代。
可以说,中华文明的昌明和发展,同我国文化中一直有对人才的优礼和重视,有招募征辟,使“野无遗贤”的制度传统和文化传统极有关系,中国的大历史,在这个方面,也是一部优秀人才招、征、进、用的大历史,值得今天的HR们认真品味和学习。
当然,因为我们步入工业化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较晚,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招聘,其实并没有开始多少年。但是,可以说,我们的一部改革开放历史也是一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开放历史,从最初计划经济时期由政府包揽的人才的“统包统配”制度,到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三结合”“自主择业”,再到90年代的人才流动的完全市场化模式,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人才观念、人才服务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而人才制度的变革和人才观念的进步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更是影响深远。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和技术进步,我国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也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最直观的方面恐怕就是招聘方式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企业还主要是自主招聘,招聘方式也无非就是登报、登杂志或举办人才招聘会,但进入21世纪,这些招聘媒介几乎看不到了,传统媒介已完全被网络招聘代替,线上招聘、自媒体招聘、移动终端招聘成为主流,招聘过程的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简单的面试、笔试发展出了结构化面试、背景调查、人格测评等等。
显然,招聘是越来越专业化了,技术壁垒也越来越高了,HR好像既得是专业精深的专才又得是学富五车的通才,但是,招聘效果因此就好了吗?并没有。有一项跟踪调查显示,HR对线上招聘效果的满意度平均只有20%,而且最近这几年,虽然招聘手段多了,方法工具更先进了,当然,花费也更多了,但招聘满意度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反而呈逐年下滑之势。
原因在哪里?说到底是因为经济构成变了,经济的趋动要素变了,对人才的要求变了,而招聘的摸式并没有根本改变。也就在二十年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整体上还处在工业化时代,以初级能源、中低端制造业为主,这样的经济结构所需的人才是批量化的、模块化的,不需要太多的创造性,也不太需要关注人才的个性,因此招聘服务也相对简单,只要是几个关键的指标达标,基本就能合格,因此招聘网站需要提供的主要是量的服务。
但今天不一样了,不只是服务业已占主导或者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原因,而是,目前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阶段,互联网和其他技术,可以使一个人随心所欲发挥他的才智,可以使一个人随心所欲进行创造,空间因想象力而没有了局限,个人之间的才能和差别无限扩大。人才已成为带动企业发展和推动经济进步的第一趋动力和核心竞争要素。因此企业对于人才个性化的要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对于人才的精挑细选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审慎。
因此,要解决目前招聘普遍的低效困境,还是要从企业真正的需求入手,而不是继续停留在表层上提供花哨的服务。这方面智联招聘算是洞察了真正的先机,革命性地推出“职位免费发布”的“企业智赢计划”,应该说,这是智联招聘在人力资源行业里的又一次引领和破冰之举,“免费发布”不仅是洞悉了互联网共享经济的本质之举,也表明智联的服务向深度和质的层面全面延伸。因为在免费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基于行业领先的大数据所实现的人才精准推荐功能,在企业搜索相应人才时,智联的数据库能够通过大数据挖掘、算法优化,为其提供最为匹配的人才简历,自动推荐到企业的招聘后台;此外,“企业智赢计划”在业内第一次从保障招聘效果的结果出发以逆向的理念开发了“约聊”“保面试”“直约面试”等智能产品,使HR能够主动即时沟通人才,迅速锁定目标候选人,大幅提高招聘成功率。
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工具和载体的经济革命,其实才刚刚开始,未来会发展到一个怎样的前景,会对企业的经营模式、组织模式、人才模式带来怎样的影响,现在还远远不能预知,但有一条是肯定的,技术越发达,则人的价值就越大,人的价值越大,则经济发展的人本属性就越强,人力资源服务也就越有空间和意义,智联招聘的“企业智赢计划”无疑把握到了时代。
第二篇:大论文(终稿)
牡丹江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2010年1月31日,在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建议》中,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但文件中并未对此提法做出明确的群体界定。根据对现有文献的初步研究可以得出对此概念的基本认识,“新生代农民工”是指上世纪八十年代(即1980年)以后出生的、拥有农业户口的、进城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务工农民,目前全国大约有1亿人。随着第一代农民工步入老年时代,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新时期农民工的主力军,他们在为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做出诸多贡献的同时,所引发的犯罪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减少和预防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需要及时有效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总人口约28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约92万人。近3年内牡丹江市总人口增长近10万,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2007年初,牡丹江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牡丹江市市区人口突破100万的目标。自2007年以来,随着牡丹江市进一步进行市区区划调整和放宽落户政策,牡丹江市市区人口数量仍在不断攀升。据牡丹江市计生委统计,截至2008年底,新市区人口数量(包括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为84万余人,而2009年年底,新市区人口数量增加到91万余人,到了2010年年底,市区人口数量已增长至92.4万余人。牡丹江市公安部门的统计也证实了这一情况,截至2007年底,牡丹江市市区户籍人口数量为79万余人,至2010年底,牡丹江市市区户籍人口为88.9万人(含五林镇、磨刀石镇和海南乡)。对此,有关人士分析认为,牡丹江市市区人口数量的急速攀升,除了受区划政策调整、落户政策放宽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与牡丹江市市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密切关系。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牡丹江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不断增大,这是外来人口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预计,未来几年,牡丹江市市区的人口数量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牡丹江市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转型进程中,城市化是一个渐进过程,它是一个伴随着各种城市化因素和条件的逐步完善和实现的渐进过程。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与第一代农民工一样在城市建设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社会群体。他们虽然具有农民的身份,被称为农民工,但由于成长环境、生活环境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所以其打工的目的与父辈也完全不同,这具体表现为: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强烈的城市化诉求,他们渴望自己能成为城市人,享有与城市人同等的居住权、身份权、受教育权和社会保障权等。目前,牡丹江市实现城市化的各种因素和条件还不具备。在城市还处于没有做好接纳的各种准备的阶段,城市却面对有着强烈城市化诉求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大量出现,此时,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心理预期与城市的接纳程度之间的矛盾就会愈发突出,而由此滋生出的犯罪问题,必会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声音,严重影响着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成为目前我国犯罪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由此,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预防进行探索和分析是犯罪学当前探索研究的毋容置疑的任务。
本文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问题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群体界定、犯罪的特点、原因和对策等等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期概括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的全貌。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人居住于牡丹江市,曾就读于省警校刑事侦查专业,学习积累了相当的关于犯罪侦查学、公安学的相关理论基础,毕业后参加公安工作,在一线基层工作多年,对于农民工犯罪状况具有很深的了解,对新一代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现状比较关注,对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存在很深的忧虑。因此,希望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达到以下目的:
(1)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由于其犯罪的普遍特点,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社会危害性大,本文希望通过立足理论,对牡丹江市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的理论和实际研究,找出影响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预防和减少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和重新犯罪,减少其社会危害性。
(2)减少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经济损失。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事实的存在,使国家、集体和个人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通过研究,进行犯罪预防,以达到有效维护本地区的经济财产安全的目的是本文研究的目的之一。
(3)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开辟途径。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诉求逐渐得到满足的过程,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推进的过程,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就是城市化最突出的反映。本文通过研究提出建议,预防和减少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很重要的意义。
(4)为其它地区研究、预防和减少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提供借鉴。通过对本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特点、原因的研究,提出预防和治理措施,这对其它地区研究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2.2研究意义
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和减少农民工犯罪问题,而农民工犯罪率的下降,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城乡的协调共同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小康;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国的农民工犯罪的原因错综复杂, 变化趋势也很明显, 解决农民工犯罪问题任重道远,但是面对突出的犯罪问题,相应的解决办法却很不完善。在农民工犯罪问题已成为全社会问题的今天,有必要形成社会各种力量对其实施综合治理的合力。因此,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可以更好的了解其发生的特点及原因,以及全面提出解决对策。加深这一研究,是社会和谐和安全的共同要求,它对于创建牡丹江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牡丹江市和其他地区的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为研究流动性很强的移民群体的犯罪现象提供了很深厚的理论基础。国外的心理学在19世纪就起源并迅速发展起来,到20世纪20、30年代,传统心理学进入繁荣时期,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及法学家的投入有力的推动了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并把研究扩展到研究犯罪预防和对策方面,使得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这为研究流动群体、移民群体的犯罪行为奠定了理论基础。
犯罪心理学发展到今天,使国外的研究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因此,国外针对移民群体的犯罪现象有较多的研究,这个群体就流动的状态来讲与我国的农民工是相同的,通过对其研究动态的分析可以发现,其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生活状态都不够稳定
生活都处在变化或动荡之中,都没有真正在移入地扎下根来。因为受到排挤、歧视,在就业、安家等各个方面都面临很多困难,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2)面临如何融入新的社会的问题
由于移入地的环境要好于移出地,因此,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美好的前景,他们都渴望尽快适应新的环境,都希望及早得到新群体的承认,而融入到新的社会中,成为他们的一员,从而彻底改变原有的生活状态,正是因为这种高期待带来的落差,导致了报复、宣泄型犯罪活动的形成。
1.3.2 国内研究动态
鉴于第一代农民工犯罪问题对社会的严重危害,建立在第一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基础上的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已成为当前犯罪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减少犯罪带来的各种危害后果,降低打击犯罪和改造犯罪的成本投入是预防和减少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根本所在。各国从对犯罪学理论和社会实践的探索中提出了对许多农民工犯罪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以及与之相关的现状研究,内容也相对丰富。
从收集的资料和研究总结的众多文献来看,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
(1)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界定方面
虽然国务院在中央一号文件中率先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但是并未就其做出群体界定。而社会研究虽早于政府层面进行,但其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界定也并未得出统一观点。因此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罪犯的群体界定也没有统一观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检测报告,全国农民工数量约为2.3 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约 1.5亿人,年龄在16岁~25岁的占41.6%,26岁~30 岁的占20%,这部分农民工属于年龄在16周岁以上30周岁以下的群体。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称其为“新生代农民工”。国内对概念界定方面的研究较多。其中,林彭(2008)等人通过抽样调查了上海市年龄在 16~26周岁、来自外省市且户籍在农村的服刑劳教人员,并在其研究中指出这部分服刑人员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罪犯;孙璐(2008)则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罪犯的年龄在18~25岁之间;岳平(2008)则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指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进入城市以谋求生存发展为目的的农村外出务工青年;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明确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1。孙笛、杨青玖(2012)在研究中指出,所谓农民工,简单地说就是进城务工的劳动者这是一个身份加职业的称谓,即他们的身份是农民或农业户口,职业却是产业工人,工作和常年居住的地方是城市或城镇。
总结可以得出,农民工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农村户口;(2)长期工作在城镇;(3)主要以非农业生产作为谋生手段。只有以上三个条件完全具备,才可以被称为农民工。对于农民工群体的分类,总结学者们的研究,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观点以时间及个人因素为标准,分为旧生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第二种观点将农民工分为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和第二代农民工三类。若仅从社会学的角度区分,三类说更为细致,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赞同,但三类说中的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二代农民工之间的区别,除了在年龄和外出务工时间上存在差异外,并不存在明显的特征区别。基于此,笔者采取二类说,将农民工群体分为旧生代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两大类,相应地在农民工犯罪人之中也就形成了旧生代农民工犯罪人与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人。
(2)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特征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特征在诸多研究中都得出了很多类似的结论。林彭等人(2008)、李锡伟(2010)等众多学者都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诸多特征,包括行为、团伙作案、文化程度及年龄、目的性等方面的特征。他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具有文化程度低、年龄主要在25岁以下,通过团伙作案,以图财为主要原因、发泄及报复等为目的,同时伴有暴力倾向及流动性大、随意性高,犯罪多样化等特点。
除此之外,由于地区的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正在出现很多新的特征。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2)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具有低龄化的突出趋势、同时性犯罪增多。
陈美珠在《新生代农民工犯罪解析》中提到,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呈现多样化,表现在出现了扰乱经济秩序、金融秩序等影响更加广泛、危害更加严重的犯罪。
(3)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原因方面
李福芹(2010)在研究中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原因有:
(一)社会生存空间缩小。从制度、社会组织或他人处获得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有限,是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原因之一;
(二)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约束力的缺失。社会联系纽带的松散和破裂是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另一重要原因;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教育缺失。个体信念的丧失,价值观的扭曲和劳动技能缺乏;
(四)社会生活中预期目标和手段之间的不和谐,即社会期望的目标与实现手段之间的落差所产生的挫折感和压力的增加。
王晓霞(2011)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成因分为:
(一)社会歧视和贫富悬殊导致其心理失衡;
(二)家庭教育与情感联系缺位;
(三)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技能缺乏及心理承受能力弱;
(四)由于受教程度低导致的社会保障缺失、维权意识淡薄。
李锡伟(2010)在研究中中将诱发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的因素归类为社会经济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冲突因素、制度和管理因素等几大因素,有效的阐述了其多发的根源所在。
(4)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解决对策方面 甄万和在《新生代农民工犯罪解析》(2011)中在司法角度提出,第一,要采取预防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法律措施,完善立法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第二,加大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第三,加大法制宣传力度;第四,扩大法律援助的覆盖面。第五,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王志红在《论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预防》(2012)中基于犯罪学的视角概括出:1.增大犯罪困难。2.增加犯罪风险。增加犯罪风险目的在于通过采取“技防”的防范措施增大犯罪人被发现、被逮补的几率。3.减少犯罪收益。作为“理性犯罪人”的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主体在权衡犯罪成本与收益的基础上,他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理性选择。王小霞在《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成因及防控对策》一文中指出,(一)改革二元户籍制度,实现国民待遇平等;
(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公正;
(三)健全法律保障机制,保护合法权益;
(四)拓展沟通渠道,消除城市歧视;
(五)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等系列观点。
1.3.3 研究动态评述(1)理论方面
我国对犯罪心理的研究虽然由来已久,但是犯罪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我国出现则比较晚。我国的犯罪心理学形成和发展于80年代初期,与外国相比起源较晚,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犯罪心理学研究,一方面一直坚持以正确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另一方面又坚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发展尤为迅速。但是应当看到,我国的犯罪心理学还处于迅速发展阶段,需要认真研究的东西还非常多,理论还需要继续完善,以为我国的犯罪研究及预防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2)具体到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方面的研究 目前,我国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研究比较多,研究的角度也较广泛全面,已经取得了很重要的成果。但理论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界定仍不是很明确,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社会和生活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影响也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出现新情况,因此,及时有效的进行追踪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除此之外,目前,学者们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区、省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及政策也存在不少差异,为了有效预防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不同环境进行研究,找出其共性及个性,结合特殊性进行预防对于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是有重大意义的。本文即立足于此,进行研究。
1.4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民工犯罪问题的现状,对比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按照提出问题,分析原因,给出建议的基本思路,并安排论文结构。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总体概括牡丹江农民工犯罪问题的现象,提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状况、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二章介绍本文将用到的各种概念,对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从犯罪学的角度来进行理论分析与介绍,阐述各种犯罪现象在理论上为何种状态,以及如何界定等问题。本章是整篇论文的理论基础与导向。
第三章简要介绍牡丹江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现状、特点。第四章阐述牡丹江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现象出现的根源,从多个角度来说明其发生的原因。
第五章是建立在前一章对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实际情况以及提出的问题,提出针对预防和解决牡丹江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对策建议。
第六章是整篇论文的结论与展望,即对本文内容的总结和以后研究的方向和思路的说明。
1.4.2 研究方法
运用经验分析、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及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调查,对牡丹江市外来农民工犯罪特征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从社会转型、管理机制、农民工的角色转换等几个不同角度对犯罪成因深入剖析。最后相应地提出对策建议,归结到改变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平息文化冲突,调和城乡关系;最终定位在城市政府部门如何务实地制订措施,综合治理社会治安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路上来。如何以人为本,从服务政府的角度出发,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切实解决城市农民工的民生问题,从源头上解决农民工治安管理问题。
其中将使用到研究方法有:
(1)文献调查法: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理论著作,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关于犯罪学、犯罪心理学、收入差距的政策性和理论性资料。
(2)比较分析法:通过对黑龙江省不同时段农民工收入情况进行比较,得出其异同找出原因。
(3)问卷调查法:对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各城区公安局接案与办案统计,对近几年发生的农民工犯罪案件进行调查了解,了解各种案件性质,作案动机,作案时间,地点,对新生代农民工犯罪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4)统计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按一定规律输入计算机中建立数据库,用Excel对调查结果进行分类、排序,统计问卷中被选中项占同类调查对象人数的百分比,并制作相应的图表。
(5)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对犯罪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规范的学理分析,提供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重点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现有农民工犯罪的数量和程度变化趋势的实例进行研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归纳和概括,运用了规范分析的方法,提炼出降低农民工犯罪的几率、改善民生的新途径。
第2章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理论基础 2.1新生代农民工概念的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8到25岁、具有农村户口、在城市从事非农业生产工作的外出务工青年。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是现今农民工的主流群体,是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并成长起来的第二代农民工,有专家学者把新生代民工的特征归纳为“三高一低”,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期望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2.2犯罪心理学基础理论
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分析和研究犯罪人的行为和心理,从而探索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为预防、打击犯罪和改造犯罪服务的一门应用心理学科。它是一门侧重于介绍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不仅对于犯罪科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预防和和减少犯罪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犯罪心理的产生、与正常心理的区别及表现特征、影响其形成的因素等都是犯罪心理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犯罪心理的产生
犯罪心理的实质是客观现实的不良因素在人脑中的反映,同时又是犯罪人主观能动的反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制度也不尽完善,家庭和学校教育、社会环境还存在很多问题,人们的经济水平、个人修养和道德素质也存在很大差别,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一些管理措施还无法跟上,这些都是当前中国社会环境中存在的消极因素,是诱发犯罪心理的不良因素。犯罪人在各种消极心理因素的支配下实施犯罪活动,同时又在犯罪活动中不断强化自身的消极心理,逐渐形成犯罪人较为明显的、消极的某些心理特征。(2)犯罪心理的主要特征
犯罪心理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包括需要和动机特征、认识特征、情绪情感和意志特征及个性特征四个方面。
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犯罪人在需要结构、性质及满足的手段方面存在反社会的特征。其需要结构畸形发展,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处于对立状态;其需要满足手段具有违法性。
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具有违法性、复杂性、发展性等特征。犯罪人的认识特征主要表现为:错误的认识及观点,包括错误的人生观及世界观、错误的法律意识、反社会的犯罪观等;其认识具有很强的偏激性;认识的能力比较低下。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特征主要表现为:情绪情感比较低级;情绪冲动性和不稳定性明显;体验积累了很多的消极情绪。其意志方面的特征表现为:自制力差,经不起犯罪的诱惑;存在很大的盲从性;存在很大的习惯性犯罪心理;意志具有两极性,在实施犯罪时不达目的不罢休,而在悔过自新时则相反。
犯罪人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气质、能力及不良的性格方面。(3)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犯罪心理主要在主体自身的因素、宏观环境因素、微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形成。
主体自身的因素主要有:年龄与性别、遗传与体质以及个人的职业等。它是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因素。宏观环境指个体生活的整个社会环境。宏观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微观环境指个体生活的具体环境。微观环境因素主要指家庭、学校、朋友群体、居住环境、工作环境、情境因素等。微观环境因素是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直接因素。
由于对犯罪心理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进行,因此除了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外,对犯罪心理学研究领域里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学说有所把握对于研究阐释本文的问题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下面笔者将在行文中对几种代表学说进行简要的介绍。
2.2.1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犯罪心理是后天学习得来的,犯罪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是社会学习的结果。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及美国的三位学者萨瑟兰、伯吉斯、班杜拉等。
该理论主要经过了塔尔德的模仿规律论——萨瑟兰的“差别接触”论——伯吉斯的不同接触-强化理论等。
塔尔德认为,人们通过自上而下的相互模仿自己亲近和接触的个人的行为来形成犯罪,在此过程中,犯罪的行为方式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有新的行为方式代替旧的行为方式。
萨瑟兰认为,恶劣的居住环境和个性缺陷不能导致犯罪,犯罪是对犯罪价值观的学习。人们通过对亲近的社会伙伴,接触过多的犯罪行为通过对这些行为的学习而形成犯罪,反之,通过对不利犯罪的行为的学习成为守法者。
伯吉斯则认为,一方面犯罪行为是受别人的影响,另一方面犯罪人的直接经验的获得是推动实施犯罪的根源。当犯罪人因某项刺激而发生犯罪行为时,其对两者的反映联想对将来发生法罪的可能性是一种强化,会增加未来发生犯罪的可能性。
班杜拉则认为,攻击行为并非天生,而是后天获得的。环境、个人和行为相互影响,人们在观察他人行为的过程中,产生的代替性学习造成了人们的行为,犯罪即是如此。
从上述学者的理论无一例外可以看出,犯罪是与人们对其他人的犯罪行为的模仿和学习模切相关的,这种理论对于研究预防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
2.2.2“人格结构”失调理论
该理论依赖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格结构”学说,它将人格分为三个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彼此关联、相互作用而产生一种内动力,这种“内动力”支配人们的所有行为。
“本我”是受唯乐原则支配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是一种本能的冲动,由该冲动支配的行为不受“良心”“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制约,只是盲目追求满足与快乐,是一种潜意识,甚至不为个人所知。“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我”,是受“现实原则”所支配的。它主要任务是活的生理需求的满足来维持个体生存和发展;调节“本我”的冲动以适应现实需要;管制压抑部位“超我”所容忍的人的本能冲动;调节并解决“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是自我在与社会接触和交往过程中分化出的执行和监督的部分,是受“道德原则”来支配的,是价值判断、道德标准、社会规范在人们内心中内化的结果。它监督着“本我”和“自我”。
“人格结构”确实理论认为,这三者相互联系,互相作用构成人格整体,当三者平衡和谐时,人们的行为表现正常,但当行为人的人格结构失衡,特别是“超我”有缺陷的人,其“本我”的本能冲动不能按照“自我”和“超我”的要求以人们能接受的方式寻求满足时,就容易发生侵犯他人的犯罪行为。
2.2.3遵从“底层文化”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米勒认为,犯罪是个体遵从底层文化,从而对环境做出自然反应的结果。米勒认为,底层文化里存在很多“焦点关心”,例如,麻烦、强硬、聪明、兴奋、命运、自主等,当低阶层的人为了证明或寻求这些“焦点关心”时,就很容易因为采取了不恰当的方式而触犯法律。
这些底层文化本身就含有犯罪的要素,犯罪行为也是底层文化价值观和态度的一种具体体现,并且因为文化的传承性,极有可能一代代延续下去。
从这种理论可以看出,改变底层文化的价值观,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预防犯罪心理形成和减少犯罪行为的有效方式。
2.2.4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成因 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经常将未成年人和一部分成年人抽取出来进行专门研究,这主要是因为,在青少年时期,这部分人的身心特征、社会角色、行为表现等都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其心理、社会角色都处于过渡阶段,行为表现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且在违法犯罪人员中,这部分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理应且必须予以重视。
犯罪心理学所研究的青少年犯罪心理是指从11、12岁到25周岁左右的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和某些严重不良行为的心理活动规律,其中期违法犯罪心理是研究探讨的重点。在牡丹江市新生代农民工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处于青少年时期,处在犯罪的“危险时期”,这不只是由于青少年时期的生理及心理的特殊性导致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矛盾。
(一)迅速发展成熟的生理机能和发展相对缓慢的心理之间的矛盾
(二)不断增加的个人需要与实现的可能性之间的矛盾
(三)丰富、强烈的情感与相对薄弱的控制能力之间的矛盾
(四)不断增强的独立性意向与有限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之间的矛盾
(五)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的矛盾 2.2.5共同犯罪心理
共同犯罪与个人犯罪相对应,是指两人以上共同实施同一犯罪的行为。根据组织程度,可以划分为,有组织犯罪、团伙犯罪和集群犯罪几种,相应的从犯罪心理学角度,也就有有组织犯罪心理、团伙犯罪心里和集群犯罪心理等。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城市人口增多,在强大的城市社会力量面前,作为少数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单独实施犯罪的困难较大,因而群体犯罪比例不断上升,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对共同犯罪心理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1)有组织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有组织犯罪主要指犯罪集团实施的犯罪行为,其“组织”包括一般性犯罪集团、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集团和黑社会组织三种形态。其成员主要受共同的不良需要、亚文化层面上的认同意识的影响在首领人物的带领下实施犯罪行为。有组织犯罪的心理动力主要来自于成员内部对组织的归属心理和“法不责众”的责任扩散心理,以及团体压力和首要分子的权威、内聚力。打击这种犯罪的根本途径是铲除滋生有组织犯罪的社会心理基础。对于一般成员应进行正面教育、政策攻心的方法,尽可能兑现宽大政策,同时消除其侥幸、从重、责任扩散心理;对于骨干分子,要做好长期准备的思想准备,根据其不同性格,利用集团内部矛盾和困惑无助心理,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对于首要分子必须在掌握确凿证据和犯罪事实的基础上,加大力度,使其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实施合理使用证据证言,充分利用主动地位,使其心理防线崩溃。
(2)团伙犯罪心理 团伙犯罪,是指若干犯罪人为实现具体犯罪目的,临时就和共同实施犯罪的一种犯罪组织形态。它是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一种主要类型,也是共同犯罪的一种特定形式。团伙组织具有成员纠合性、行为盲目性、侵犯对象多样性、手段野蛮、成员之间以及对外部青少年的腐蚀性等特点。团伙犯罪在犯罪心理上具有以下特点:建立在团伙意识上的很强的凝聚;成员之间感染效应使成员胆大妄为;暗示与模仿心里迅速又发犯罪行为;核心人物的“领头羊”效应;“责任扩散”心理的催化效应。
(3)集群犯罪心理
集群犯罪是人们在激烈的互动中自发产生的,无知道、无明确目的的、不受正确社会规范约束的,有众多人的狂热行为导致的犯罪。她与前两者相比犯罪成员人数更多,但多数成员是无预谋的,往往是由于偶然事件诱发而聚集在一起,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和情绪性。这种犯罪发生的心理和社会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由于社会矛盾的集聚和社会心理的躁动,发泄以及自我表现心理、消极模仿心理等导致的。对于这种犯罪的处理,主要采取发现苗头就进行疏导劝解,对于已成事实的行为要控制住事态的发展,进行分化瓦解,必要时采取强制驱散,同时还要清源疏流,以求平息事件。
2.3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预防的理论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预防的理论分析是建立在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的,结合实际通过对犯罪心理学基础理论和观点的阐释,可以探讨并得出对新生代农民工犯罪进行犯罪预防的目的、可能性及重要意义等。
2.3.1从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后果解读预防的重要性(1)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较大。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由于犯罪涉及的类型较多,犯罪的侵犯领域较广,犯罪的被害对象较杂,其事实犯罪的存在直接和间接地侵害了国家的法益、集体的法益和个人的法益。因此,找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各方面原因,通过对犯罪人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预防和减少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和重新犯罪,对减少犯罪带来的社会危害性具有重要意义。
(2)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大多表现为财产型的犯罪,与受害方的财产安全密切相关,这种犯罪事实的存在,使国家、集体和个人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犯罪预防的功效则在于减少、遏制和预防此类犯罪的发生,其结果自然是减少了由于既成的事实犯罪带来的经济损失。
(3)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阻碍城市化进程。在预防犯罪中,城市通过实施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的制度、政策及社会保障措施,减少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诱发性因素,使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诉求逐渐得到满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就是城市化最突出的反映。
(4)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阻碍社会和谐。预防和减少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使农民工犯罪率的下降,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城乡的协调共同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小康;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3.2从新生代农民工犯罪诱因分析预防的可能性
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在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社会认识、行为模式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很多差异,产生了很多矛盾,而这种社会融合困难就成为了新生代农民工实施犯罪的重要诱因。
(1)与城市生活融合过程中的心理畸变。户籍所引发的农民工身份不被认同、来自外界的歧视和排挤,就业以及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使得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生活,难以获得成功,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容易诱发心理失衡,进而引发犯罪。(2)农村文化氛围与城市新文化氛围之间的矛盾冲突。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新生代农民工中相当的一部分人在幼年及少年时期曾经有过“留守儿童”的经历,进入城市后,从小习惯了农村文化氛围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社会过程中发现自己小时在农村形成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并不能够完全适应城市的文化氛围,城乡两种文化在他们身上出现了矛盾和冲突。在两种文化的影响下面临行为选择时,他们很多人短时间无法适应这种矛盾与冲突,结果就很容易通过实施越轨或者犯罪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求或者发泄源自于内心的不满。
(3)人际关系的单一。由于社会融合的困难,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人际关系主要依据地缘关系(同乡关系)建立起来,通过相互交往,尤其是不良接触,习得犯罪的动机、技术甚至包括将犯罪行为合理化的借口。新生代农民工因地缘关系而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为犯罪团伙的迅速结成、大面积同种类犯罪的实施都提供了便利条件。并且,如果群体当中的某些人通过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发家致富”,必然会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使得群体当中的其他人也学会越轨和犯罪行为。
(4)社会控制力缺乏。社会控制论认为,社会中存在很多潜在犯罪者,他们没有成为既成的犯罪人,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是社会控制力的作用。新生代农民工中有很多户籍在农村,而户籍对于他们的控制力微不足道。而他们的人际关系单
一、主要社会关系都不在身边,所以在选择是否实施犯罪的行为时他们很少去考虑给家人朋友这些社会控制力主体的影响。(5)缺乏社会支持造成社会生存空间缩小。西方犯罪学中的社会支持理论认为,来自于行为人外界的社会支持有多种形式,并会对犯罪产生直接作用。有效的社会支持能够预防和减少犯罪,反之,则会使得行为人在面临选择之际,更容易受到不良群体或个人的引诱,去实施越轨或犯罪行为。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背井离乡,一般都很少与家里联系,家庭的支持微乎其微。在社会融合的视角之下,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合困难,导致来自于政府和民间民间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对这一群体的影响都很小。当面对失败、困难或者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更多地选择错误的自救方式,从而导致犯罪。
从上述诱因分析可以看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预防和减少犯罪,关键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合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任重道远,但通过采取多种措施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难题,同时在经济、文化及社会保障上积极采取措施是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难题,从而有效预防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的发生的。
2.3.3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预防的目的
(1)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由于其犯罪的普遍特点,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社会危害性大,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的研究,找出其各方面原因,通过对潜在犯罪人、犯罪行为人、实然犯罪人采取教育、挽救、改造、管理、打击、建设等有效的措施和手段,预防和减少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和重新犯罪,减少犯罪带来的社会危害性。
(2)减少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经济损失。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事实的存在,使国家、集体和个人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通过进行犯罪预防的研究,可以达到有效维护本地区的经济财产安全的目的。
(3)推进城市化进程。根据犯罪行为与犯罪原因因果关系的联动分析,在预防犯罪中,把多米诺骨牌链条中的一张牌或几张牌抽出的结果,就是城市实施了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的制度、政策及社会保障措施,减少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诱发性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诉求逐渐得到满足的过程,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推进的过程,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就是城市化最突出的反映。
(4)为其它地区研究、预防和减少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提供借鉴。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特点、原因的研究,提出预防和治理措施,这对其它地区研究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第3章 牡丹江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现状、特点
在过去的一年中,黑龙江省法院总共受理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件1210件,其数量占黑龙江省全年刑事案件的总数的5.1%,涉案人数1734人,占全年刑事案件涉案人数的6.2%。在各个地区城市当中,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总人数的数量占前四位的城市分别是哈尔滨、鸡西、大庆和牡丹江,在这四个城市所在地的法院中,审理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件的数量分别为850件、608件、401件和331件,此四座城市犯罪数量总和占全省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件总量的96.9%。
在过去的2012年,牡丹江市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总共受理犯罪案件942件,其中属于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件的数量为331件,占全部犯罪数量的35%。牡丹江市旅游业比较发达,服务类型的行业用工较多。这一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农民工来到此城市谋求生存和发展,因此,部分人员在各种不同的因素的诱惑、促使下走上了犯罪道路。3.1 牡丹江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主体方面特征 1.经济环境
(1)城市中的农民工一般工作时间普遍很长,导致劳动的付出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与城镇一些单位的在岗职工进行对比,这种窘况会更加明显。
(2)农民工被克扣、拖欠工资的问题依然存在,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不容乐观,并且农民工要是进行维权,成本相对比较高。因此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和工作中遭受到了绝对经济挫折与相对经济挫折
重压迫。就绝对经济挫折而言,自2005年以来,农民工平均工作时间仍然较长,平均收入状况改善幅度不大,长时间的劳动付出换来的仅仅是微薄的收入回报,其完全难以承受城镇中各类高昂的消费,而贫困与越轨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已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问题.总之,经济挫折将有可能诱发农民工的违法行为,严重时将导致犯罪的发生;相比于绝对经济挫折,相对经济挫折对于农民工犯罪发生的作用明显更大。相对于其他因素而言,贫困往往部分地属于一种主观认识,判断贫困与否不能单凭是否具有一定数量的财产这个标准,或者其他量度财富数量的方法。在一个人看作是贫困的情形,在另一个人看来,可能属于虽不富足但已是令人满足的舒适水平了。因此,如果仅仅在农民工群体内部,这种低收入还可能不会被广泛的认定为贫困。但是,由于农民工毕竟生活在城镇之中,与之接触的不仅有本群体中的成员,还必然有本地的城镇人,在与城镇人群体的比较下,就容易产生相对经济挫折感,从而发生心理失衡。在付出同样长度的劳动时间的情况下,2005年农民工平均每小时收入为3.24元,仅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每小时收入的41.6%。而到了2007年,这种情况未有明显改善,农民工平均每小时收入为4.39元,仅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每小时收入的41.05%。这种状况,将易产生城乡差别到心理仇视到外在侵害到犯罪率高的社会发展轨迹。
2.工作、生活环境
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极为不佳,这表现在农民工的工作行业、对农民工劳动安全防护措施的忽视、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合同签订率以及农民工的居住状况等方面。
(1)劳动力市场的准入歧视。自2001年以来,我国不少城市陆续制定了对外来人口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办法,为农民进城就业设置了人为的障碍,而城市人口在许多领域继续享有垄断的或优先的就业特权,即职业保留制度,这就难以实现公平竞争。加之体制、文化、技术和产业特性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工往往难以真正稳定地进入城市正规行业,相当多的农民工聚集在城市中非正式产业的亚部门中。
(2)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安全防护措施无保障,农民工成为安全事故、职业病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劳动安全防护措施是保证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必要措施,特别是对于农民工而言,由于他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环境差、危险性高的劳动岗位,尤其是城里人不愿干的建筑施工作业、井下采掘、有毒有害等工作,劳动安全防护措施更显得弥足珍贵。然而,通过对农民工安全防护措施情况的调查可知,对于在一些特殊岗位就业的农民工采取了非常严密的劳动安全防护措施的仅为10.93%,有13.86%从事特殊岗位的农民工没有任何劳动安全防护措施。这些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特殊行业尚且如此,在普通行业中安全防护措施的采纳率之低,更是可以想见的了。正因为对农民工安全防护措施保障的不到位,生产事故屡屡发生,农民工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我国每年发生的各类事故死亡人数接近14万,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农民工。2009年1-4月全国煤矿发生伤亡事故1093起,死亡1589人,死伤的主要是农民工。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建筑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80%以上,而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中受伤害的90%也是农民工。另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调查显示,我国患职业病人数超过50万人,农民工占其中一半以上。
(3)居住环境恶劣,农民工生活遭隔离。2006年,农民工住在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中的比率仅为29.19%,有20.14%的农民工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 7.88%的农民工以工作场所为家,居住在工作地点,有6.45%的农民工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有12.54%没有任何住处,只能往返于城郊之间,或者回农家居住。由此可见,对于农民工而言,享受到基本的人权保障也是一种奢望。对于条件相对较好的居住在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的29.19%的农民工而言,其居住条件仍然比较恶劣,根据部分城市调查,在制造业和工矿企业中,虽然不少企业有集体宿舍,但居住拥挤不堪,经常是几十人拥挤在同一个棚屋中,卫生安全条件脏乱差,而且,人均居住面积普遍较小。从表面上看,中国城市中没有形成如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城市中为人们诟病的贫民窟,但是,中国城镇中农民工的生活环境,与贫民窟在实质上并无二致,以至于清华大学的秦晖教授发出了没有贫民窟,中国农民工都住哪的质疑之声,农民工在城镇中的生活环境表明了他们在城镇中遭受着隔离。
(4)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极度缺乏,突出体现在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农民工生活存在后顾之忧。农民工成为安全事故与职业病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但是,对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却并不完善,这从作为社会保障的核心部分的社会保险参保率上可以略见一斑。农民工参加四大社会保险比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即使就2006年的情况来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也分别仅为26.60%、26.20%、15.30%和32.50%。而且,另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所作的调查显示,有74.81%的农民工未参加任何社会保险。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得许多农民工在发生工伤事故后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获得经济赔偿,在生病后无法承担正常的医疗费用。
3.3.农民工被认同度低,在城镇社会中遭受歧视与冷落,被相对隔离,从而缺乏城市归属感。
改革开放多年以来,劳动力流动对GDP贡献率达19%,农民工已占第二产业的57.6%,占商业和餐饮业的52.6%,占加工制造业的68.2%,占建筑业的79.8%。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农民工,超过一半的饭店要停业,近七成的工厂要关门,近八成的大楼建不起来。农民工在为城市发展作出如此大的贡献后,竟然完全得不到城市居民的认同,也大大降低了农民工对城市居民的认同度,不愿与城市居民过多的交往。据对南昌市897位农民工的调查显示,农民工中约49%的人表示不敢也不愿与城里人交往。进城农民工的一种现实对策与选择就是以原有的人际网络为基础,在城市重建原来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模式,构建一种以进城农民工为主要成员的初级社会群体与亚文化生态环境。然而,农民工群体的努力并未换来经济上的富裕,取而代之的却是绝对及相对的经济挫折,同时,还倍受城市居民的歧视,最终使得原有的信念丧失殆尽。社会联系的薄弱,加上城市居民平白加诸于身的犯罪人的标签,更是将农民工的心理天平往犯罪的方向倾斜。
总之,农民工群体经济、工作、生活环境等现状,都是一些犯罪的诱发因素。在这些致罪因素的影响下,无论何人在这种环境下,都有被诱发犯罪的较大可能性,而在一般人的生存环境中,是不存在这样程度的致罪因素的同时,在前一部分的概念及范畴的分析中,农民工犯罪的外延已被极大的缩减,对于在城镇中游手好闲、形成了违法甚至犯罪人格的城镇中的农村人口而言,即使是初次犯罪,由于其不属于农民工犯罪,亦无须对其予以司法宽容,因而,对于农民工初犯的司法宽容是无可厚非的。
3.2 牡丹江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类型特征
本次研究我们详细调查了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基本状况,通过描述性分析,我们总结了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类型的基本特征。在这里主要表现为犯罪类型多样,侵财型犯罪和暴力型犯罪占有较大比例,组织卖淫贩毒等犯罪呈上升的趋势,从犯罪类型看,新生代农民工罪犯所实施的犯罪行为中,抢劫罪所占的比例较大,为39.1%;其次是盗窃罪(12.9%);故意伤害罪(11.2%);强奸罪(6.6%);贩毒罪(5.8%)和组织卖淫罪(4.3%)。从犯罪趋势看,与2007年的调查数据相比,传统的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其中,盗窃罪(23.5%)下降了7.6个百分点,抢劫罪(38%)下降了4.2个百分点,故意伤害罪(10.6%)下降了3.8个百分点,而组织卖淫、贩毒等犯罪行为所占的比例有所上升,组织卖淫罪由2.1%上升为4.3%,贩毒罪由1.5%上升为4.8%。
3.3牡丹江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主观方面特征 3.3.1 犯罪手段特征
农民工犯罪通常以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往往表现在盗窃罪、抢夺罪、抢劫罪等侵犯财产型犯罪中。例如,牡丹江市流动人口犯罪类型前七名排序为:盗窃24.1%,抢劫20.9%,抢夺18.4%,毒品犯罪6.9%,伤害5.8%,诈骗3.5%,卖淫嫖娼2.2%;而全国流动人口犯罪类型的排序是:盗窃32.3%,抢劫14.5%,卖淫嫖娼8.3%,伤害7.8%,抢夺 5.7%,毒品犯罪 5.3%,诈骗 4.2%。从犯罪的标的来看,案件涉及的数额较少,多以满足自身或家人生活需要为主。2004年 3 月 4日报道:一个湖南籍打工者为了买点东西回去给家人过年,竟为了1000元钱,杀死和他共住一处的两个同乡。《北京晚报》2000 年 1 月 5 日报道:两个曾以捡破烂为业的河北农民,为了弄点钱吃饭,竟在短短的三天里连杀5人,共抢得500元钱。3.3.2 犯罪时间特征
1、犯罪行为发生在第一次进入城市的占很高比例。下面以牡丹江市1996、1999、2002三年的情况为例
2、犯罪时间具有季节性。根据犯罪学的相关理论,侵犯财产罪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这一点在农民工犯罪中表现的最为突出。从图1中可以看到,农民工犯罪在2月和9月进入“低谷”,而在8 月和 12 月为“最高峰”,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和很明确的,即从1月份开始,农民工犯罪呈现下降趋势,2月份左右为春节期间,农民工大量返乡,犯罪现象大为减少,达到全年最低水平。而春节过后的3月份,随着农民工陆续返乡,其犯罪发生遂也增多,一直到7月份,保持较为稳定的犯罪发生率。8月份是农民工返乡忙于“大秋”的前夕;12月份距离春节不远,也是返乡的准备期(春节前期的一段时间,各地司法部门都开展“严打”,这也许部分能解释为什么12月犯罪率较高而1月份解释下滑的原因。);在这两个主要的农民工返乡期,农民工容易产生非法集财的念头,导致这两个时期犯罪率的提高。
3.3.3 犯罪地点特征
犯罪地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发生在街道里巷、出租屋、宾馆饭店和网吧,从犯罪地点看,在新生代农民工罪犯所实施的犯罪行为中,29.6%的发生在街道里巷,18%的发生在出租屋,12%的发生在宾馆饭店。犯罪地点的选择与新生代农民工罪犯的性别有关,男性犯罪人的犯罪地点主要是街道、里巷(40.9%)和网吧(13.8%),女性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发生在出租屋(27.8%)和宾馆饭店(20.9%)的比例较大。
3.3.4 犯罪对象特征
从侵害对象看,新生代农民工罪犯的犯罪行为所侵害对象中,58.0%的是本地人,23.1%的是外来务工人员。
第4章 牡丹江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原因
4.1 农民工自身原因 4.1.1 自身文化水平低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多发与其自身文化水平低有很大的关系。而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低由主要是由于其物质生活水平偏低、受教育水平低造成的。
虽然进城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明显高于其在农村务农时的收入,但在城市来说,新生代农民工仍然属于低收入者,并且其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及收入均极不稳定,社会保障尤其跟不上,其发展权利难以很好的实现,多方面因素造成其物质生活水平仍然较低,难以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来接受更高更好的继续教育。除此之外,其实入学率并不能说明新生农民工的教育水平,由于没有较高的经济条件,其接受的教育质量较低,更甚者存在虚假的教育背景。这使得农民工群体的文化水平低及个人素质偏低。
由于长期处于城乡二元分割结构、城乡差别明显的状态下,农村剩余劳动人口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城市人口的社会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现象。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从农村进入城市,在一个新的社会环境,往往会因为很多因素产生严重的不适应。新生代农民工往往由于其部分人接受的较高水平的教育以及其接触的城市居民的丰富生活状态,使得他们期望达到更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甚至追求享乐,因此城乡两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的矛盾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更加深切,他们处在两种不同文化的边缘状态,在文化和角色上成为一种“边缘人”,期待融入城市生活却又难以融入,而农村生活又已经理他们很远,他们难以融入两种文化的任一方,这就使他们产生了文化适应问题。这个问题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尤为突出。
新生代农民工相较其父辈接受过更多的教育,但由于前面提到的经济和机会的原因,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与城市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仍相去甚远,这造成他们对城里人的文化有很深的了解,但又存在在文化素质低和思维方式难以适应等诸多问题,他们被相当多的城市人视为城市的“另类群体”,这促使或加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孤立感和无助感,其中一部分人就以实施犯罪行为来获取生村发展所需的物质文化资料或者发泄其被排斥在城市社会文化生活之外的严重不满情绪。
因此,自身文化水平低是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多发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4.1.2 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意识淡薄是造成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一个重要的心理诱因。法律规范可以为人们行为的实施提供指导,是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行为规范,也是人们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和可靠保障,同时也是打击和惩罚不良犯罪分子的强大工具,对于社会稳定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法制教育作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而指导人们实施正确的行为。法制教育缺失是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农村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一方面,由于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受农村陈旧观念的影响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得不到合理的、正规的教育,特别在农村落后的教育模式下,其受到的法制教育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其法律意识尤为淡薄。新生代农民工本身在接受教育的整体水平上就明显达不到标准,在法律方面,更加难以满足其为自身行为提供指导和约束的要求。
另一方面,少数新生代农民不愿付出,厌恶面枯燥乏味、繁重辛苦的农村生活,游手好闲,同时在教育中又接收到了城市生活方面的知识,在进入城市后,受到城市文化氛围的浸染,崇尚高消费,追求个性,但又不想付出劳动,而且由于其法律意识淡薄,当遇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刺激时,其不能用其守法意识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就容易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且明显存在多次犯罪、屡教不改的现象。
4.1.3 心理失衡的影响
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性,城乡之间在社会保障、户籍及教育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多不公平、不合理之处。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观需要与现实之间存在极大的矛盾。
首先,与前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城市具有更高的融入意愿,能更好的适应城市生活,也更加向往能获得市民身份。但由于现行的户籍制度及其所形成的城乡二元化格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合过程异常艰难。其次,农民工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加之其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气难以与城市居民达成统一,作为城市中占少数的群体,很难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公平公正的对待,其权利要求也难以得到满足,人格容易遭到歧视。再次,新生代农民工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不具备用工单位对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水平要求,就业困难,难以达到其追求的经济水平。
身份上的不被认同、来自外界的歧视和排挤,经济追求的难以实现,使得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不可能被城市所接纳,产生了严重的孤独感、迷茫感,在城市中严重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以及对物价上涨的无奈,成为了边缘人群。同时,人格歧视对新生代农民工造成了深刻而长久的心理阴影,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这都导致他们对社会公平产生怀疑,不再相信积极正面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其在歧视阴影下形成的自卑心理使得他们为克服自卑感而采取一些补偿行为,而缺乏法律意识的农民工在寻求补偿时很容易实施极端过度的补偿行为,从而触犯法律,走上犯罪的道路。尤其是在社会成员贫富差距明显的今天,新生代农民工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到城市,却因就业形势严峻以及缺乏学历、技术等就业优势而难以获得成功,必然在内心产生挫折、自卑等不良情绪,诱发心理失衡,引起心理畸变,进而实施犯罪行为。
4.2 牡丹江社会原因 4.2.1 经济地位低下
(1)从事的职业地位处于低层。根据调查可以发现,大多数农民工打工的企业,很多都是粗放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在企业内部从事着繁重的劳动,但年收入却大多在1.5万元至2万元之间,而且劳动权益很容易受到侵犯,合法权益难以保障。一些企业主常常以牺牲农民工利益为代价,尽可能地获取最大利润,缺乏诚信经营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心。这种状况事实上给农民工一种消极刺激,缺乏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的他们耳濡目染,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逐渐向无视道德、蔑视法律的方向倾斜。
(2)经济生活地位与城市居民反差大。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收入低及其从事的职业不够体面,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低,这与大部分城市居民的经济收入及职业地位的形成强烈对比。同时,由于他们往往身处城市发展较快的地区,亲眼目睹富人的富有和奢侈,产生了强烈的收入反差和社会不公平感,长期的压抑状态使其极易产生攻击报复心理和敌意。最终在这些消极心理的刺激下,农民工极易以极端的暴力犯罪的方式来寻求平衡。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阶层产生分化,导致社会价值观念分化,引发社会结构的不稳定,进而引发犯罪,这在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件中表现很突出。
4.2.2 文化生活的不良影响
(1)原有的文化氛围与城市新文化氛围之间的文化冲突使新生代农民工不能适应城市新的文化生活。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融合的过程表现出更多的不适应。新生代农民工中相当的一部分人在人生早期曾经有过“留守儿童”的经历,即父母外出打工,他们跟随家庭中其他亲属在农村长大。当他们成年并来到城市打工以后,发现自己最初在农村形成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并不能够完全适应城市的氛围,城乡两种文化在他们身上出现了对立和冲突。在面临行为选择之际,一方面,由于他们已经逐渐受到城市中主流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不屑一顾甚至表现出某种拒斥;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能全盘接受城市中新的文化形式因而对于自己的行为难以抉择。这一群体中的很多人一时之间无法适应这种对立与冲突,结果之一就是通过实施越轨或者犯罪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求或者发泄源自于内心的不满。(2)人际关系的单一,文化生活单调。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很难融入城市社会生活,所以人际关系主要是在地缘关系(即同乡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使其文化生活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生活圈子,往往进行一些很低级而没有意义的文化娱乐活动,文化生活乏味单调,生活缺少热情。在这种文化生活单调乏味的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往往会寻求一些增加生活刺激的行为,而其之间的相互交往,尤其是通过不良接触,更使他们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犯罪的动机、技术手段,甚至找到将犯罪行为合理化的借口,单一的人际关系为他们迅速结成犯罪团伙、大面积实施同种类犯罪行为都提供了便利条件。并且,如果人际网络中的某些人通过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必然会产生强大的刺激效果和示范效应,极可能刺激和促使人际关系网中的其他人也实施越轨和犯罪行为。
(3)文化生活中的信用缺失促使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率上升。作为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信任缺失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造成了很多与之相关的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就职,但身份上的错位使没有正式组织的依托来参与社会活动,他们长期游离于正式组织之外,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常常受到侵犯,在缺乏利益表达方式和权益维护渠道的情况下,其往往容易借助一些自发的团体组织,以暴力违法的手段,来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权益。
(4)社区文化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调查发现,社区的娱乐休闲设施和服务很多都以商业模式运作,社会管理和监督极不到位, 新生代农民工的闲暇娱乐缺乏正确引导,充斥着很多不良信息和服务(如黑网吧、色情宣传视频),严重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身心健康,容易产生违法犯罪心理。
4.2.3 合法权益被严重侵犯
权益保护措施的虚置和权益遭受严重侵害是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新生代农民工在合法权益被严重侵犯时因为缺乏法律意识,不了解合法有效的维权渠道,进而实施自我救济式犯罪,这是目前导致相当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实施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当前,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件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尤其是一些个体、民营和外资企业不严格执行《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谋求私利故意克扣、拖欠工资,以各种理由单方面变更或停止执行合同,不积极采取有效的劳动保障措施,有的甚至强制超时、超强度劳动或限制人身自由,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自由。这些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件的频繁发生,经常导致农民工以错误的方式进行自我救济,或为发泄心中的愤恨、报复侵权者而进行犯罪。
(l)发展权被虚置。调查数据表明,相当比例的新生代农民工在犯罪前的发展权被虚置,约有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罪犯在犯罪前未参加过任何培训,读书时间较少,利用网络媒体查阅学习资料的更能性更低。这种发展权的虚置致使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技能、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法获得提高,致使其很难找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也极容易失业,失业后失去经济来源的新生代农民工极易被动的采取违法犯罪行为。
(2)劳动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超过一半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罪犯在犯罪前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超过8小时,平均每月的休息时间少于4天或者没有休息时间。超时的高强度劳动,不仅损害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体健康,也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极易引发出现心理扭曲。另外,这种高强度劳动所带来的消极的身体和心理影响,也减少了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的时间,降低了其主动学习的欲望,使其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出现行为上的失范。(3)文化娱乐设施的使用权得不到有效保障。在闲暇娱乐方面缺乏有效监督和引导。调查发现,很多企业的娱乐设施和社区的娱乐休闲设施和服务并不完善,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娱乐休闲的需要,这使得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在娱乐生活不够丰富的情况下接触到许多不良信息和服务(如黑网吧、色情视频),从而容易产生违法犯罪心理。
(4)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造成的恶性循环。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在务工期间遭受过不法行为的侵害,其中,包括在外出务工期间被抢劫、诈骗、盗窃、殴打等,当合法权益被侵害时,缺乏法律意识的新生代农民工极易选择“以牙还牙”的方式维权,从而导致犯罪发生。
4.2.4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由于制度、观念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社会融合的困难又直接或间接地与犯罪现象的出现存在关联。分析犯罪原因是为了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预防和减少犯罪,唯有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难题,实施合理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合,使其被纳入城市的社会制度建构之内,才是破解以上难题的有效途径。
社会支持的严重缺乏造成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生存空间缩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重要社会因素。西方犯罪学中的社会支持理论认为,来自于行为人外界的社会支持有多种形式,包括实际的和期待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而且社会支持内部也可以包含很多不同的层次。社会支持会对犯罪行为产生直接作用。对于承受巨大压力的人们,良好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具有舒缓和治疗的功能,能够缓解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预防和减少犯罪,反之,则会使得行为人在面临选择之时,更易受到不良群体或个人的诱导,从而实施越轨或者犯罪行为。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很早就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因而家庭给予他们的有效支持微乎其微,其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规模不仅小于城市居民,甚至小于普通的农村村民。而新生代农民工的正式社会支持主要体现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和地位,他们在城市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力量薄弱,在面对挫折、困难或者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难以克服困难,化解矛盾,维护自己的权益,当他们遭受的挫折增多,受挫感增强时,他们更多地只能选择自我救济的方式,从而导致犯罪。
目前,我国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尤为不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的缺位使农民工易于铤而走险。社会保障机制的缺失表现在多方面:立法以及制度的严重缺失;户籍制度不够完善;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问题亟待解决;失业无法得到保障;社会救济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等等,成为阻碍农民工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与生活的最大障碍。一旦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出现重大问题,面临失业或者严重的疾病,由于没有相应而完善的社会保障,其生活将陷人窘迫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加重新生代农民工的挫折感和失败感,容易形成反社会心理,促使其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4.2.5户籍利益差别引发的制度歧视 与前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城市具有更高的融入意愿,能更好的适应城市生活,也更加向往能获得市民身份。但由于现行的户籍制度及其所形成的城乡二元化格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合过程异常艰难,他们即使出生、上学、生活和工作都在城市,但也只是在地域位置上可以称得上是“城里人”,而在户籍上他们仍然不属于城市人,不能享有城市居民的很多权益。身份上的不被认同、来自外界的歧视和排挤,使得他们认为自己不被城市所接纳,成为了在城市生活却与城市格格不入的边缘人群。尤其是在社会成员贫富差距明显的今天,新生代农民工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到城市,却因就业形势严峻以及缺乏学历、技术等就业优势而难以获得成功,必然在内心产生挫折、自卑等不良情绪和心理阴影,诱发心理失衡,引起心理畸变,一旦遇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就很容易发生行为失范,进而实施犯罪行为。
第5章 牡丹江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防治对策 5.1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
从宏观层面上看, 要保证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教育、再教育的权利的实现,首先要依靠国家以及地方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手段措施的贯彻落实。国家要通过提供机会,特别是受教育的机会,来帮助那些明显处于危险或面临社会风险而需要特别照顾和保护的青少年人群,以保障青少年人群的个人发展。
(1)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扶持,特别要关注法制教育.这不仅可以减少农村青少年辍学务工的数量,使他们在进城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前就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更好更快的适应城市的社会文化生活,融入城市社会,而且能使他们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具有能懂法、守法、爱法、护法,在面临侵权时,能采取法律等合理有效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加强对已入城二代农民工的法律知识宣传力度,同时对其进行职业指导。
对于已经进城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再对其进行系统的正规教育已经不具有实践性, 因此,切实可行的措施是依靠政府的支持,定期举行法律知识讲座,同时为农民工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以提高其法律素养和职业技能。具体的来说,再教育从其内容来看, 就业再教育可以包含文化、技能、才艺和法律再教育等多个方面;从教育的场所来看, 则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社会文体设施,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体育馆、网吧等, 使之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提职业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基地和实现自我增值的服务平台。
从微观层面上看,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再教育,不仅应是社会公共部门、社会中间组织和各种培训机构、教育机构、职业发展咨询机构的责任, 更是所有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占据着企业工作人员的大多数,其劳动过程就是一个接受社会化和再教育的过程,他们的主要生活、劳动和社会交往都是在企业内部及与企业相关的活动中进行的,其思想观念、消费意识、生活习惯,甚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都是在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间变化、发展和完成的。因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再教育,必须重视企业这个微观部分在整体重的关键作用,号召企业按照现代企业文化的内涵承担起自己除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之外的社会责任。
5.2 加强农民工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完善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依靠政府、媒体、个人等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宣传力度,加大对农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感染和引导农民工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和个人素养。
树立榜样的力量,利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积极贡献的典型事迹和优秀个人,塑造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力量,为价值观、人生观正处于塑造期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精神支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特别是对于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农民工群体里的优秀个人事迹,要做到公平公正的表彰和支持,同时,可以通过组织其学习榜样的事迹,来带动新生代农民工塑造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减少甚至消除其负面畸形的心理,杜绝其向犯罪心理发展的可能。
5.3 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
要预防和解决农民工犯罪问题,解决好农民工的文化适应问题,建设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新生代农民工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是很关键的。
(1)建设和谐社区,营造社区文化亲和力。现代城市社区居民虽然在某些方面具有很高的同质性,但整个社区却存在很多的差异性和矛盾冲突。当社区的气氛不和谐,社区居民之间存在很多矛盾,而社区又缺乏化解矛盾冲突的合理方式和维持社区和谐的有效措施时,就容易会造成社区亲和力与凝聚力下降,引起人际冲突和犯罪的发生,这会破坏社区的整体利益,阻碍和谐社区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关心外来流动农民工的日常生活和人际氛围、建设和谐的社区文化等,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缓和社区原有居民与新生代农民工等流动人口之间的矛盾冲突,以此来预防和减少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的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与解决“新三农”问题在和谐社区建设中乃至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议题。因此,要努力建构农民工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营造关爱农民工生活的和谐气氛,通过关爱和帮助舒解新生代农民工被歧视、被排斥所形成的自卑和报复心理。
(2)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原则,努力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努力解决和满足农民工的食物、住所、就业、尊重、安全的需要,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企业环境和社区环境,要做到时时处处体现人文关怀。站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立场提供公共服务,以人文理念去解决社区的稳定和谐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要解决好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就业的居住问题纳入城市住宅建设发展规划和投资;二是鼓励各类型企业积极解决好员工的居住问题;三是管理部门要转换思维、转换角色,实现由管理向服务的角色转变,同时提高社区文化的包容性,构建能够包容外来农民工的社区文化开放体系,要打开全体市民的视野,依靠全体公民来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吸纳他们参与社区各种精神文化生活,用包容代替歧视,用公平换取融合,在法律和行政条例之外用温情善待之,培养出有感染力的文化,实现双管齐下,来减少冲突和犯罪。
(3)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在活动中拓宽农民工的人际关系,同时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渠道,丰富其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好社区及全社会的媒体平台,做好宣传和组织,举办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文化活动。同时,要创新文化活动的方式,创新出更多的农民工和城市居民都可以参与其中的文化方式,促进其文化交流与融合,是解决融合难题的重要手段。
5.4 加强农民工管理
加强农民工管理,要依靠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措施来进行。
(1)宏观上,要发挥中央政府总揽全局的作用。首先,国家应该从宪法和法律层面解决好公平问题, 努力实现法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实质上的平等,努力打破农民工市场准入的制度壁垒,建立面向全社会的社会公平和安全保障体系。具体的,为了保护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尽快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有计划分步骤的消除户籍差别,放宽户口迁移的限制,切实保证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命保障权、健康权、发展权、平等工作权以及自由权等, 从法律和制度上消除对新生代农民工歧视和排斥的根源。其次,国家还要完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机制,加强薄弱环节,有效预防和减少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这主要依靠法制教育和心理辅导。
(2)微观上,要努力加强监督管理和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这主要指企业、各级企事业单位要努力增强服务和管理意识,要有正确的定位,在帮助农民工解决困难,为其提供提供帮助时,要有服务意识。而在其管理和执法过程中要有责任意识,能做到公正执法,不徇私枉法。
5.5 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
(1)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主要依靠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依靠制度设计来保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存在融入困难的问题。包括,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平等权、社会保障权等;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问题,包括获得知识、技能、体能的公平问题等。基于此,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可以制定专属于农民工群体的《农民工权益保护法》, 为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平等权和自由权,通过法律法规赋予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平等权和社会保障权,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建立更适合农民工子女的公平的义务教育制度,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难的问题。
(2)政府部门和企业都发挥其作用,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权。劳动权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为保障其全意,具体的,要规范就业市场,加强管理劳动合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正式就业, 保障其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加强对加班时间和劳动强度的限制,保证其休息时间,保障其休息、休假的权利;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供免费实用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提高其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保障其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要加强对农民工工资发放以及工伤、失业救济、劳动争议处理等的监督,保障其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等等;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和管理,提倡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减少色情、暴力等不良刺激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身心健康的影响;第三媒体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利用农民工在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来引导人们对农民工的态度和认识,营造良好而融洽的社会氛围,利用舆论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5.6以户籍制度的改革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有重点、有试点、有层次、有序合理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改进和完善以创建出有利于农民工生存和发展的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各项基本权利,是非常关键的。
户籍制度是影响农民工问题解决的重要的制度性障碍。为了预防和解决农民工犯罪问题,可以在农民工犯罪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农民工城市社会生活融入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采取有重点、有试点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时间递进式户籍制度,即“暂住证——常住居民证——户籍居民制度”,以合理的纳税额度、稳定的家庭住址、无犯罪记录等条件,以时间为梯度,制定不同的落户标准,根据不同城市的不同特点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户籍制度。这样既可以预防和减少犯罪,还可以减少不良的人口流动。
第6章 结论
目前城市农民工群体内部的代际分化已经形成,新生代农民工逐步成为了农民工群体的主力。而新生代农民工在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由他们所滋生的违法犯罪问题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对引发新生代农民工违法犯罪的原因作必要的深层次的心理剖析,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是消减新生代农民工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整个社会平稳、和谐发展的需要。
新生代农民工将是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主力,城市如何接纳他们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该问题处理得好,社会将获得巨大收益,处理不好,其负面问题的后果也很严重。为此, 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都必须全方位思考该问题。不妨说,尽一切可能解决该问题存在的多个原因已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事情。
本论文运用经验分析、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及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调查,对牡丹江市外来农民工犯罪特征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从社会转型、管理机制、农民工的角色转换等几个不同角度对犯罪成因深入剖析。经过上述的调查和论证过程中,我们知道,由于农民工的自身原因和牡丹江市的一些社会原因,导致农民工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第二代农民工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由于受成长环境局限,与同龄的城市人相比,新一代农民工大多底气不足,文化知识欠缺,社交礼仪匮乏,甚至连过马路都争先恐后,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进行适当引导。现实对欲望的无法满足带来了他们对现实的愤怒,新生代农民工在对城市、农村双向逃避的同时,也有对城市、农村的双向对抗,如对现实社会的反感、不满及敌对情绪,背离传统道德,代之而起的是欺诈、行骗、及时行乐等极端个人主义等。总的来说,要在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的重视程度的基础上,给予新生代农民工更多的社会支持,增强其耐受、应付和摆脱紧张处境的能力,并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生活条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从而营造一个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好环境。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不仅关系到城市的治安稳定,也关系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应举各级政府之力,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通过创新社会管理形式和手段,不断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和教育环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理解,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并将城市作为他们未来的希望和开始新生活的“家”,积极地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新生代农民工犯罪。
第三篇:心理学知识:10个心理学效应,让你的世界观被颠覆了!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www.xiexiebang.com
心理学知识:10个心理学效应,让你的世
界观被颠覆了
人类的很多认识和动作都是无意识的,这是为什么呢?几大心理学效应告诉你,涨知识啦,我们不单单只学书本上的知识,也要学习生活中的常识,然后升华后将知识应用于生活,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根本的目的!
1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下载更多高中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家长会 jzh010 ;高考 gaokao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www.xiexiebang.com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3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下载更多高中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家长会 jzh010 ;高考 gaokao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www.xiexiebang.com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4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5晕轮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下载更多高中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家长会 jzh010 ;高考 gaokao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www.xiexiebang.com
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6霍桑效应 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
实验的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益的关系,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结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实验组产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变的控制组产量也增加。下载更多高中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家长会 jzh010 ;高考 gaokao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www.xiexiebang.com
另外,又试验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时间、每日工作长度和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也看不出这些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益有何直接影响。
第二阶段的试验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领导的,着重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被实验者在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参加试验的工人被置于专门的实验室并由研究人员领导,其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参与试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而使工人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促进产量上升。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7习得性无助实验
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有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简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
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击的中断与否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
下载更多高中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家长会 jzh010 ;高考 gaokao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www.xiexiebang.com
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也就是说,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在每次实验中,电击终止都是在实验者掌控之下的,而狗会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把自己的眼光在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我们自己陷入绝望。8证人的记忆 证人,在我们的认识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观的证据的人,就是把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东西如实地讲出来的人。然而,心理学研究证明,很多证人提供的证词都不太准确,或者说是具有个人倾向性,带着个人的观点和意识。
证人对他们的证词的信心并不能决定他们证词的准确性,这一研究结果令人感到惊讶。心理学家珀费可特和豪林斯决定对这一结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了考察证人的证词是否有特别的东西,他们将证人的记忆与对一般知识的记忆进行了比较。
他们让被试者看一个简短的录象,是关于一个女孩被绑架的案件。第二天,让被试者回答一些有关录象里内容的问题,并要求他们说出对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然后做再认记忆测验。接下来,使用同样的方法,内容是从百科全书和通俗读物中选出的一般知识问题。
和以前发生的一样,珀费可特和豪林斯也发现,在证人回忆的精确性上,那些对自己的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实际上并不比那些没信心的人更高明,但对于一般知识来说,情况就不是这样,信心高的人回忆成绩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
下载更多高中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家长会 jzh010 ;高考 gaokao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www.xiexiebang.com
人们对于自己在一般知识上的优势与弱势有自知之明,因此,倾向于修改他们对于信心量表的测验结果。一般知识是一个数据库,在个体之间是共享的,它有公认的正确答案,被试可以自己去衡量。例如,人们会知道自己在体育问题上是否比别人更好或更差一点。但是,目击的事件不受这种自知之明的影响。例如,从总体上讲,他们不大可能知道自己比别人在记忆事件中的参与者头发颜色方面更好或更差。
9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
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下载更多高中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家长会 jzh010 ;高考 gaokao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www.xiexiebang.com
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10虚假同感偏差 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你也通常会高估给自己喜欢的同学投票的人数,高估自己在群体中的威信与领导能力等等。你的这种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就叫做“虚假同感偏差”。有些因素会影响你的这种虚假同感偏差强度:
(1)当外部的归因强于内部归因时;
(2)当前的行为或事件对某人非常重要时;
(3)当你对自己的观点非常确定或坚信时;
(4)当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学习受到某种威胁时;
(5)当涉及到某种积极的品质或个性时;
(6)当你将其他人看成与自己是相似时。
下载更多高中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家长会 jzh010 ;高考 gaokao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第四篇:大艺团全会主持稿(终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我是党东.新学年的到来,让我们这个集体又注入了一批新鲜的血液,我们相信,加入大学生艺术团的各位新同学都是充满才华,富有责任心的,我们更加相信,因为有了你们的加入,大学生艺术团将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现在我宣布,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艺术团2011届第一次全体会议正式开始!
首先,我很荣幸的向大家介绍本次会议到场的嘉宾,他们是: 南京邮电大学校团委书记,张翼老师
南京邮电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张敏老师
南京邮电大学校团委凌海峰老师
南京邮电大学校团委谢婷婷老师
南京邮电大学2010届大艺团主席汤博蔚学长
让我们再次用最热烈的掌声感谢各位嘉宾的到来!
下面掌声有请校团委副书记张翼老师致辞!
感谢张翼书记的精彩致辞!
下面掌声有请校团委谢婷婷老师致辞!
感谢谢老师的精彩致辞!
下面有请张翼书记、张敏副书记和凌海峰老师为校大学生艺术团2011届主席团颁发聘书!
感谢校团委老师在百忙之中莅临校大艺团第一次全体会议,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送各位老师离场!
下面有请校大艺团主席李亚致辞!
感谢李亚主席的致辞!
下面有请校大艺团副主席徐海域致辞!
有请校大艺团副主席高浚豪致辞!
下面有请主席团向校大艺团2011届新任团长颁发聘书!
请各位主席上台。
首先有请综合事务中心的主任们上台。(发聘书)
有请民乐团的团长们上台。(同上)
有请声乐团的团长们上台。(同上)
有请舞蹈团的团长们上台。(同上)
有请西乐团的团长们上台。(同上)
有请电声团的团长们上台。(同上)
有请曲艺团的团长们上台。(同上)
下面有请各团代表上台发言!
首先,有请校大艺团综合事务中心代表!
感谢综合事务中心代表的精彩发言!
(依次是民乐团 声乐团 舞蹈团 西乐团 电声团 曲艺团)
时光如梭,光阴荏苒,在过去的一年中,校大学生艺术团2010届的中干们,在背后默默地为校大艺团流淌着辛劳的汗水。
下面有请主席团代表校大艺团全体成员,向为大艺团的发展默默奉献的2010届优秀干部颁发荣誉证书!
没有2010届团员们的配合,也就没有大艺团今天的成就!我们同样感谢他们的付出!
下面宣读2010届获得优秀团员的团员名单
他们是:(名单)
请各位就座。
下面有请优秀干部代表上台发言!
感谢优秀干部代表的发言!
请优秀团员代表上台发言!感谢优秀团员代表的发言!
未来的路,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校大艺团的发展也需要一代又一代新团员的不懈努力。
下面有请2011届校大艺团新团员代表上台发言!
感谢新团员代表的发言!
下面掌声有请2010届大艺团主席汤博蔚学长上台致辞!感谢学长的致辞!
欢笑和汗水,是我们一路蜕变的痕迹;责任和奉献,是我们一路坚持的动力。在未来的一年中,让我们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校团委的悉心指导下,创造大艺团再一次的辉煌。我们相信,大艺团的经历,将是我们大学生活中最动人而美丽的一笔!
现在我宣布,南京邮电大学校大艺团2011届第一次全体会议到此结束!
第五篇:师徒结大会对发言稿(终稿)
师徒结对大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晚上好!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老师们给了我代表新教师发言的机会,这让我倍感荣幸。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新教师向为我们提供这次宝贵学习机会的宏远外国语学校、学校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在以后工作中给予我们悉心指导和耐心帮助的师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作为一名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毕业生,我为自己的教育生涯能够起步在岭南翘楚的宏远外国语学校而自豪。初入宏外大门,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对教育事业无限憧憬,但同时也在角色转换之间感到迷茫。我们是年轻的一代,也是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代。我们有着年轻人身上蓬勃的朝气,我们誓让自己的青春之火在宏外燃烧。但我们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在漫无边际的教海里,我们张开了船帆,却不知要往哪个方向驶去。
幸运的是,在我们的教育生涯刚刚开启之时,在我们朝着星辰大海迈出第一步之际,学校就为我们每位新教师都聘请了最优秀的师傅,他们如同灯塔一般,为我们指点迷津,照亮前方的路。
好风凭借力,扶摇九万里。作为徒弟,师徒结对是我们完善自我,不断进步的平台,是我们熟悉教育教学业务,由青年教师走向名师的有效途径。我们要诚恳、谦虚地向师傅请教,认真聆听师傅的教诲,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法,潜心求知,精学苦练,继承和弘扬宏外师者优良的品格和风骨,利用宏外赋予我们的契机,修业,修心,修德,争取在三到五年内成长为一名成绩斐然、德才兼备的教师,为宏远外国语学校的发展推波助澜。
在座的各位老师都肩负着宏外教育未来发展的重任。在此,我谨代表全体新教师对我们无私奉献的师傅们作出承诺:我们必将刻苦求索、博采众长,不辜负学校对我们的关怀和培养,不愧对师傅们的期待和要求。
最后,我衷心希望在座的各位新教师、师傅工作顺利,共同进步!并祝愿年青教师在立生教育集团的培养下早日成才,尽快撑起宏外教育教学事业的一片蓝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