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双拥情暖八宝川.docx
双拥情暖八宝川
---兰州市红古区争创全省双拥模范区“六连冠”工作纪实
(男)美丽的“马门溪龙”的故乡——红古,俗称“八宝川”,在这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老传统;在这里,人民群众视军队如长城,把军人当亲人;在这里,人民官兵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全区军民同舟共济,军民携手吹响了进军全省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的号角。【推出片名:双拥情暖八宝川】
(男)红古区是兰州市的远郊区,总面积576.66平方公里,现辖一乡三镇三街道,34个行政村、22个社区,总人口14.3万人。现有驻军单位3个,其中团级以上1个,营连级2个,全区共有各类优抚对象5276人,其中因公牺牲军人家属5人,病故军人家属1人,在乡老复退军人17人,残疾军人34人,参战参核退役人员166人, 农村籍60岁以上的退役军人134人,复员干部1人。
(男)自2011年10月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第五次命名为 “全省双拥模范城”以来,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双拥工作的有关精神,以争创全省双拥模范区“六连冠”为目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注重实效,全区双拥工作在巩固创建成果中得到提升,在不断创新中得到发展。
(女)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十分重视双拥创建工作,区上四大家分管领导经常深入驻地部队调研和征求意见,协调解决有关军地问题。各乡镇街道和驻地大企业,都完善了双拥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军地各级领导都把双拥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亲自检查双拥工作,做到了及时沟通情况交换意见,商讨措施,协调联动,形成上下贯通,军地互动,条块结合,全方位覆盖,责权明确的工作格局。建立了双拥创建工作汇报制度,双拥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党政领导联系驻军制度等规章制度,为争创全省双拥模范区“六连冠”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男)全区各级组织坚持把经常性的国防教育双拥宣传作为基础性的工作常抓不懈,通过在职理论学习,课堂灌输,教学渗透,集中军训等措施,进一步强化对干部职工,中小学生的国方教育和双拥宣传,各级党政军领导带头宣讲双拥国防知识,带头学习全民国防教育大纲,区四大班子领导每年过两至三次军事日或军营活动日,增强抓国防建设,搞好双拥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女)各乡镇街道和区直各部门以及驻区各单位结合各自实际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双拥宣传。利用民兵之家、老兵俱乐部、社区活动室、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积极开展对村(居)民和企业员工的宣传教育,使乡镇街道和驻区企业宣传教育基地建设面达到90%以上。全区所有中小学全部开设国防教育课程,聘请了课外军事辅导员,驻地部队先后组织军训学生一万多人次。每逢八一春节等重大节日各级都举办座谈会,联欢会,开展走访慰问活动,通过双拥宣传周,国防教育周,国防夏令营,军事日等一系列载体活动,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双拥宣传活动。四年来,开办红古双拥网、报刊、电视、电台、微博、微信、电子屏幕等媒体开展双拥宣传教育活动。区乡两级累计举办联谊会、双拥联席会21场次;投入5万元对城乡主要公共场所和交通要道设置的固定双拥宣传牌进行了更换更新;在乡镇(街道)各主要路段悬挂双拥宣传条幅、横幅890余条。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发表双拥稿件112篇;2011年以来,共有5200多名干部职工和群众参加了国防教育专题讲座,近4326名学生接受了军训。
(男)近年来,区政府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及时足额发放了各种优抚资金,为14名住房困难的参战人员解决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累计投入900多万元用于部队和双拥建设。2011年,投入200万元扩建消防中队营房650平方米,投入90万元购配消防设备、办公设施;2012年投资470万元新建红古区人民武装部,有力改善了办公和训练条件。2013年先后为驻区部队投入资金12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万元用于武警红古中队信息化建设。投入30万元援建军营图书室2个,赠送图书12000余册,投入4万元为部队赠送电脑8台。2014年,区委、区政府先后为驻区部队投入资金1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同期声】
(女)全区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制定落实拥军优属政策,努力为部队办实事办好事,区农牧局科技局定期派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传授科技种植技术和管理知识,区人社局对异地养老的军转干部建立月电话访问制度,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身体情况,区教育局对部队干部子女入学转学实行特事特办,随到随办。区教育局为享堂部队及驻区官兵子女解决了134名入学入托难问题和1对军人夫妻两地分居事宜,全区各大商业和饮食网点,车站、医院、公共交通等均设立了为军人服务标识和项目,为驻区部队通过优惠优质服务,受到官兵的欢迎。
(男)区委区政府认真落实国家优抚安置政策,始终把退役士兵安置作为双拥创建的重中之重,纳入全区民生工程,特别是2011年以来,面对国家人事制度改革,安置渠道萎缩的实际,区政府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安置指标,多次召开驻区企事业单位联系会,协调解决退役士兵安置,并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办法,拓宽安置渠道,四年来,共安置退役士兵(士官)169人,安置率达100%,率先在全市彻底解决了退役士兵安置遗留问题。加大退役士兵免费教育培训力度,按照省政府省军区《关于加强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精神,建立了由民政牵头,教育、财政、人社局等部门配合的多方联动机制,完善了教育培训制度,实行跨县区培训,2012年以来,共有46名符合培训条件的退役士兵参加了培训,培训合格率和就业率均达到了100%;全力解决下岗失业参战参核人员再就业,将有就业愿望的106人安置到公益性岗位。
(女)人民军队人民爱,人民军队爱人民,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这是人民子弟兵对驻地感情的升华。区人武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主动加强与辖区驻军单位的联系,定期组织召开由军地领导参加的联系会议,分析全区双拥形势,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安排部署拥政爱民各项活动,在自身做好拥政爱民工作的同时,结合双向服务双向奉献活动,积极探索双拥共建的新形式,军民共建重点不断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展。
(男)红古区海石湾镇下海石村,是区人武部结对帮建的新农村示范村,针对下海石村党支部建设的实际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区人武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村上用电、用水和交通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武装部同期声】
(女)武警红古中队长期坚持开展四个一活动,即给共建学校学生每年军训一次,每学期上一堂国防教育课,每个干部帮助一名失学儿童上学,给每个家庭困难的学生送一套学习用品。
(男)2014年,驻区部队官兵先后出动兵力400多人(次),车辆16台(次),在辖区内军民共建国防林15000多株,先后在花庄新建了“国防林”,在窑街新建了“民兵林”和“双拥林”。各部参加海石镇城乡清洁工程环境卫生整治10余次。筹措资金3.8余万元,投入驻地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清理垃圾30吨。区人武部组织官兵,在元旦、春节期间,走访慰问贫困户、帮扶优抚对象;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青海民和68215部队和驻区官兵与贫困学生结对帮扶,2014年帮扶38人,帮扶资金1.52万元。参加抢险救灾多次,为灾区捐款3万余元。保持发扬“学雷锋、做好事”风格。武警中队、消防大队分别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对红古区敬老院孤寡老人开展“献爱心”活动,坚持每月为敬老院老人打扫卫生,定期为老人检查身体,并建立专门的健康档案;方大炭素公司组建的预备役部队,编入甘肃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师第四团,每年出资100万元在兰大二院建立了“宁养院”,帮助癌症患者减轻负担和痛苦,并给医院配置了专用车辆、医疗设备等,这种关爱社会、回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和好评,成为我区社会化拥军的典范。
(女)注重双拥文化建设是我区双拥建设的又一亮点,以创建丝绸之路双拥文明线为抓手,把双拥文化创建融入全区各项工作,促进军民融合发展,举办双拥书画联谊活动3次,驻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驻区部队送去现场书画表演、文艺节目、各种慰问品;区双拥办为驻民和68215部队和驻区部队送去历史、文学、军事、科技、小说等图书1万余册和价值一万余元的文体用品;2011年“八一”建军节和2015年春节,组织近百人的文艺演出团分赴驻区部队和68215部队进行演出,受到部队官兵的高度赞扬。2014年委托兰州雕塑院美力峰艺术造型公司为我区设计了红古双拥雕塑,现正在制作安装中,届时将成为红古区又一形象标志,有力的提升了红古双拥文化建设水平。
(男)兵源是部队战斗力的基础,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征兵工作作为做好双拥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宣传与把关并重,调查与考核同举的办法,强化了征兵工作,2011年以来共征集新兵296人,每年都超额完成任务,受到了上级军事机关的充分肯定。
军民共携手,双拥花更红。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14万红古人民和全体驻军官兵一道将以更加坚实的步伐,更加扎实的工作,集中精力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向双拥工作更新、更高的目标奋勇前行。
第二篇:双拥情
双 拥 情
近年来,我矿秉承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双拥光荣传统,高度重视双拥工作的开展,大力强化双拥责任意识,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双拥”鲜花年年绽放,年年红似火。
每年,征兵工作开展之际,矿武装部都是早部署、早准备、早落实,大力宣传发动,严格把好政治审核和体检关,择优确定预征对象,自
年来,已连续向部队输送优质兵员
名,为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每年,“八一”建军节等重大节日之际,党政班子成员都亲自带头,走访慰问我矿已退休的军转干部、老党员及退伍军人,给他们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送去企业的关怀和节日的祝福,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2012年以来,认真执行退伍士兵安置政策,我矿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承担国防义务,积极克服困难,坚决完成退伍士兵接受安置任务,两年来累计安置退伍军人共计19人次,切实维护了国家法律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新矿保卫科:李鹏 2013年8月5日
第三篇:“暖川”观后感
《暖川》观后感
按照局党委的安排部署,我院党总支组织了全体党员观看学习了反映广东援助四川汶川县灾后重建的专题纪录片《暖川》。《暖川》的时间虽然并不长,却给我内心深处以极大的感动和震撼。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身在广东的中共党员,不禁让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2008年5月12日,这是一个至今依然让全体中国人难以忘怀的日子,《暖川》这一短片,不禁让我们再一次回想起当时那“路陷桥坍悬断壁、山崩地裂阻川云”惨烈场景;而今天,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片废墟,听到的也不再是一片哭声!我们收获到的,是一份触动灵魂的感动。
在地震发生差不多一个月时间里,救援工作还在紧张进行中,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的通知,而广东接到了对口支援受灾最重的县城汶川县的任务。作为中国经济大省,广东省委,省政府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举全省之力援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描绘蓝图,点燃希望。
援川人员中,大部分是信得过靠得住能力强的党员干部,他们告别新婚燕尔、新生宝宝、年迈双亲……有的甚至牺牲在援川前线,面对生死的考验,每一位党员都义不容辞,无怨无悔,勇往直前。“不孝之子”黄进锋、因公殉职的秦春利等党员干部的名字将永远被汶川铭记。在前线,支部就是主心骨,“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广大党员不负重托,发扬无私大爱、牺牲奉献精神,奋勇拼搏,短短的两年
间,一条条宽阔的公路,一座座富有民族特色的楼房,一所所明亮的学校如雨后春笋,在地震废墟上建构了传奇般的美丽家园。
在这样的灾难面前,党员是一面旗帜,是榜样。我作为医务工作者,同时作为党员,就不能愧对这个称谓。因此,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变和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尤其要有像援川前线党员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为医疗卫生事业贡献一生。
《暖川》温暖的不仅仅是汶川的同胞们,它将会成为一面旗帜,引导着我们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
第四篇:《暖川》观后感
《暖川》观后感
在观看完广东支援四川的视频--《暖川》之后。可以看到在这两年时间的呕心沥血中,7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里。今天,那些曾经满目疮痍、灾难深重的灾区大地,俨然已经脱胎换骨,人民生活安定,成为情系粤川的温馨家园。我们身为共产党员,看到了党员先锋们冲在一线,为人民而战斗的场景感动不堪。
在《暖川》的这一节目中,我了解到了,计划先行的重要性。广东省根据国务院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完成了汶川县的灾后重建,虽然,2008年末尾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对口支援省市在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广东省依然明确表示支援灾区的“决心不变、力度不变、目标不变”,确保援建资金及时到位。让我看到了党心在凝聚、民心在凝聚,国家利益进一步强化,民族精神进一步升华。我也有一种很奇怪的感受,因为自从四川地震以来,我所见到的都是地震的场面,但是和谐安康如往昔的情景,确实死第一次见到,应该是自己对国家的大事了解还不够的原因吧。暖川教会了我要多多关注国家的大事,要从根本上看问题,不能只是肤浅表面的去观察一件事情!
另外,我也深刻的体会到灾情是最大的政治,而积极投入救灾与灾后重建就是最好的爱国表达。只要是在中国,每一次发生灾情、险情、有艰巨而困难的任务都有共产党员的身影,都是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冒死在前,都是共产党员以模范带头的姿态,带领和吸引着人们,排除灾情、险情、克服困难。这次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当然不会例外。在地震后的700多个日夜中,在普通的故事之外,共产党员都敢为人先,甘于吃苦,哪里需要就义无反顾走到那里,背井离乡,远离亲人,甘于奉献,充分显示了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形象,强化了我对党员奉献精神的认识。对于党性的认识,我们作为刚刚接触党组织不久的新鲜分子,还并不是很深刻,但是看完《暖川》之后,不知不觉中对党员的神圣义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暖川》这一节目所播放的地震灾区重建的经历和见闻,我提高了觉悟,净化了思想。灾难是一座心灵的学堂,灾区的故事教育了一些人,同时也改造了
一些人。一些人通过教育,更加懂得了生命的可贵,亲情的重要,更加深刻的感
受和理解了来自全社会的关爱。一些人通过教育,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找到了奉
献的意义,更进一步的走近了党组织。虽然我没有亲临灾区,没有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但我通过《暖川》这一节目了解了灾区重建的故事,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党性的光辉。
作为一个正在大学里接受教育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自己是伟大的社
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认真学习好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奉献祖国打好坚实的基础!
凌牧祺
2010年12月5日
第五篇:《暖川》观后感
《暖川》观后感
在学校组织下,我观看学习由广东拍摄、反映广东援助四川汶川县灾后重建的专题片《暖川》。该片主要介绍“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根据中央的部署,广东迅速行动,组织对口援建汶川,开展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
电影深深地感动了我,汪洋饱含深情地说:“他们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他们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帮助他们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里的灾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牵动着广东人民的担忧。广东省对汶川的援建,不仅彻底改变了汶川的面貌,也是全世界灾后重建的创举。
援川前线党员无私大爱、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看到了震后废墟上崛起的传奇般的美丽家园和灾后重建的创新经验。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把四川汶川几近移为平地。灾后,广东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援川号召,集全省之力,发挥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组织了大批的人力物力支援汶川。援川人员中,大部分是信得过靠得住能力强的党员干部,他们告别新婚燕尔、新生宝宝、年迈双亲……有的甚至牺牲在援川前线,“不孝之子”黄进锋、因公殉职的秦春利等党员干部的名字被汶川铭记。在前线,支部就是主心骨,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广大党员不负重托,发扬无私大爱、牺牲奉献精神,奋勇拚搏,短短的两年间,一条条宽阔的公路,一座座富有民族特色的楼房,一所所明亮的学校如雨后春笋,在地震废墟上建构了传奇般的美丽家园。
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所有人对学生的关注,对教育的重视,让我体会到自己的责任。身在教育第一线的我,在教学上还不够努力,对待学生耐心和爱心还不够,育人育德方面还可以再多下功夫。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变和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的学习、探索,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尤其要像援川前线党员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党员是一面旗帜,是榜样。我作为教师,同时作为党员,就不能愧对这个称谓。因此,要适应发展,更新观念。思路决定出路。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发展的突破;没有观念的超越,就不会有发展的跨越;没有观念的领先,就不会
有发展的率先。
其二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永葆生机的源泉。教师要想不被淘汰做合格教师,还要有创新精神。而其创新的基础就是教师必须做到博学多才。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博学多才,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其三是要敢于转变工作作风。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考验,通过学习,认真总结,积极主动解决认识上的问题,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我们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既要灵活多变,又要把握好原则性。同时,在教学中要能够开拓创新,破除旧思想、旧观念,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拉近距离,热情的解决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暖川》温暖的不仅仅是汶川的同胞们,它将会成为一面旗帜,引导着我们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