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林交响音乐赏析巩武天
Part1交响音乐赏析 3.17 今天是第一次上交响音乐课,之前很少接触或了解到交响音乐方面,在课上我学到了交响音乐是由大型管弦演奏,具有交响性器乐作品。“交响乐团由打击、弦乐、铜管、木管、色彩、钢琴、竖琴等”,交响源于古希腊,而古希腊人音乐思想:把杂多导向统一,把不和谐导向和谐。音乐是精神世界、物质世界的钥匙。在课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一小片段民工在工地运用现有工具敲打而成的音乐组合,我觉得印象很深刻,觉得音乐真的是特别有意思,尤其是脱离一些常规模式,富有一些创造性的音乐。让我想到了专业音乐意义揭示人类本旨特征,展示人类超越之自由境界,引人入胜,内涵丰富。既然是展现人类超越精神与自然精神那么课上播放的片段也应该算做专业音乐。我觉得应该没人能说它是不专业的,也没人能说它专业吧。
科学揭示事物具体,艺术揭示事物本旨属性。很赞同这一句话,当今科技如此发达,然而仍有很多事物并不能用科学揭示比如宗教。宗教是个很玄乎的东西(当然并没有冒犯的意思),相信的人特别相信,不信的人特比不信。然而我们家的大人是很信佛的,每年大年初一都会到寺庙去拜佛。
寺庙里常常播放着宗教音乐。宗教音乐,普渡众身、听者无法捕捉每一个音乐乐符,神秘感十足。我觉得宗教音乐也挺玄乎的,能使膜拜的人扫除尘世的浮夸,给内心添加一分平静。不过也有可能宗教音乐也许只是一个引导作用,我觉得前来朝圣,静者在心。
Part2交响音乐赏析 3.24 今天课上老师所说欣赏音乐应从人文方面欣的赏,其实我觉得不仅仅是音乐需要投入人人文思想去欣赏,在生活中还有建筑设计、花艺设计都需从人文方面去欣赏。这样才会是设计创作出来的物品不仅仅是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思想。在人文方面,欣赏者的思想可以与创作者的思想遥相呼应,不仅跨越空间的距离,还能跨越时间的距离。就比如《布兰诗歌》中关于十字军东征,现在的我们也可以结合那时的背景能够体会出其表达的强烈的英雄
主义色彩,震撼人心。好的作品往往会流传先例,也会经历过岁月的考验。
我觉得“专业艺术”是个相对的词,并不仅仅是指某类长期被人们所认定的。老师提过专业艺术为教育的传承。的确一代又一代,经过长期进化演变的艺术可以称为专业艺术,那么突然兴起的并且有着超越精神的艺术我们难道不可以说它是专业的?
其实新兴艺术也是专业的,并且有些教育艺术无法传承,比如迈克尔杰克逊。MJ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他的音乐,他的太空步,用一句流行的话可谓“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音乐有着天赋性,并不是所有的都可以模仿。
第一次听MJ的歌《heal the world》觉得挺治愈的,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很舒服,其次就是觉得有一种魔力,听一遍,即使记不住里面的歌词,也会跟着节奏哼起来。以前初中的时候无论是艺术节还是合唱比赛,这首歌被选做参赛歌曲的频率都蛮高的。唱到副歌部分的时候,台下很多同学也会跟着节奏一起哼唱。这首歌最开始感觉是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再慢慢的过渡,最后上升到呼吁全人类来拯救地球的高潮。
Part3交响音乐赏析3.31 MJ与麦当娜的音乐都属于流行音乐,如果说MJ的音乐是巫乐,充满魔力,那么麦当娜的音乐应该是本能之乐、试听之乐。然而老师课堂所言麦当娜音乐虽然高情感高想象却不与MJ同日而语,以道归欲。淫欲之音不可道也不可流传,感性所占的比例过大。然而我觉得对于麦当娜而言未免有点太苛刻了。如果在原始的社会里,没有现实的浮夸,那么也是本能随性驱动,回归自然,跟着本能的驱使所前进,平心看待也无淫之说,还是中西方对待性上有一些差距。我认为麦当娜的音乐虽不及MJ但在国外还是流传,其次MJ与麦当娜都算是这个时代的人,现在还并不能预测以后到底谁的音乐可流传之久。
课上老师所讲艺术有双重品格,其一为感性品格,其二为理性品格。双重品格结合才能缔造美好的艺术。如果一个作品全是充满感性色彩那便是天马行空,反之,一个作品全是充满理性色彩会显得毫无生机、没有灵性。
文化历史很关键!古罗马占领古希腊却继承了古希腊文化。音乐的历史由古希腊再到古罗马的放荡之音,经过时间的推移到了中世纪逐渐受到了宗教音乐教育体制的限制,再到文艺复兴过后人性开始崇尚达到理性与感性的融合。然后再到巴洛克时期的宗教继续热爱,同时音乐升级开始玩味艺术。巴洛克音乐和谐之美表现出人与神之情,人小神大,展现超越精神之自由境界。
在课上还了解到了交响音乐的六大体裁,分别是交响曲、交响协奏曲、交响序曲、交响诗曲、交响组曲、交响舞曲。在课上我们欣赏到了维瓦尔第的《四季小提琴协奏曲》,领略了《春》、《夏》、《秋》、《冬》四种不同色彩的声乐情调。
part4交响音乐赏析4.7 很多音乐都会体现现实矛盾写照,比如贝多芬。贝多芬八岁在世人表演,青年时耳疾。同时他嘲笑平庸,也蔑视权贵。天才好似一贯如此。而天才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令人折服。相信大家对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都不陌生,主部主题刚性、强势,听到含有种莫名的紧张感,感觉马上将有大事发生的预兆,即将有一种不祥的事要发生。副部主题抒情、幻想、歌唱、给人的精神带来积极意义。我觉得虽然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形式定了,但是在命运交响曲中副部主题的抒情、幻想、舒缓中又隐隐透露一种危机感,与主部主题相呼应。正如席勒所言人无时不该处于焦虑考虑。就一向副部主题也存在着紧张、焦虑感为主部主题埋下伏笔。
Part5交响音乐赏析4.14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讲求秩序,同时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高度统一,而他不同于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讲求个性解放,强调抒发个人情感。古典主义音乐在形式上有更多的要求,浪漫主义音乐更注重的是音乐的内容。但是个美其美,与人共美。音乐的伟大之处在于规范了我们的秩序,试想一个无节奏、秩序混乱的音乐,不但不能平静内心,还会使咱们心乱如麻。相反一个有秩序的音乐使人内心舒适,能使大脑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状态,还能引起内心的共鸣。古典主义无疑是高雅的,比如莫扎特的音乐。提到莫扎特的音乐让我想到了《让子弹飞》里的一个搞笑片段。张麻子开导养子:“这是穆扎的曲子。他们叫穆扎,咱们这儿叫莫扎特。”养子崇敬地问:“你还能听出是穆扎来?”张麻子回答:“有时候能。”养子天真地问:“什么时候?”张麻子假装机智地回答:“唱片上写着穆扎的时候。”虽然片段很搞笑,若电影的时代背景真实,可以看出莫扎特在很早已闻名世界,其音乐上的造诣也颇为惊人。
莫扎特的音乐是最本质的音乐,他的音乐柔美、和谐,但同时在每一个乐章中也表达他的心灵思想。
根据资料显示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是他的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令我惊讶的是这首曲子的本身并非有着土耳其纯正的风格,只是反映了当时流行的一种“东方风格”,而在我们看来,这首曲子几乎没有什么东方味道,但它的旋律十分通俗流畅。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听到《土耳其进行曲》的内心感觉应该是十分欢快的,想要翩翩起舞。不难想象莫扎特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内心应该是相当快乐的。同时也能感觉出他也是相当自信的,心情愉悦、手指飞跃!
Part6交响音乐赏析4.21 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除了莫扎特,还有海顿,还有贝多芬。然而贝多芬处于古典主义的末期与浪漫主义早期的时代中。他也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不仅是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浪漫主义的开拓者。而他的交响乐曲第三乐章是古典主义重大的突破,也是浪漫主义的标志。
据资料显示贝多芬早期的风格特征一方面延续并发展了海顿、莫扎特的质朴、眼睛。富哲理性等古典传统,同时他的旋律继承海顿式的动机开展的手法,又吸收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简洁、粗犷、质朴、热情的特征。
而到了中期,对真、善、美的呼唤和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和抗争,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成为贝多芬中期所有音乐作品的主题。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表现了他深沉、内省、诚挚、复杂的内心独白,其思想内容越来越具有深刻的主观意识,表达了他的痛苦与希望、明朗与阴霾、动摇与鉴定等复杂情感。
在课上我们欣赏了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给画家提供温情,让人能了解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幻想着美好的世界,有着美好的未来。
在课上我们还欣赏了日本音乐神童小林爱实演奏的肖邦,一个小女孩在如此年幼的时光中竟然把一首世界闻名之曲演奏得如此完美,痴迷的神态,沉醉于音乐世界,与世隔离。有时如同大人般沉思,然而有时又展现出小孩偷乐的娇俏面容。
Part7交响音乐赏析4.28 浪漫主义的音乐中主题是丰富的,音乐描绘出的人物也都是有血有肉的,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中规中矩,生活平淡无趣,在数字化时代,很少能创造出艺术的天才,枯燥的教育模式导致人们的思想潜移默化的收到了禁锢,导致了内心情感消失。我们处于安定的生活无大喜大悲,在这个人机世界,计算机、手机代替了交流,很难超越那时有着丰富社会生活经验的他们在音乐上的造诣。
他们生活在动荡的年代,艺术赐予了他们精神救赎力量,情感获得了洗礼。他们在音乐的海洋中玩味各种表情,放佛世界掌握于手,任凭手中游。
他们的创造力,若用一句话来形容便是“老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他们中有很多人,而柴可夫斯基无疑是特别的。课上我们欣赏到了柴可夫斯基的《忧郁小夜曲小提琴演奏版》有着浓厚的俄罗斯民族音乐色彩,前奏平缓,但有着浓厚的悲哀,奠定了整篇曲子的基调。器乐上的小夜曲大多都是一些像轻快的组曲一样的为情人而唱的歌曲。但在这首乐曲里,柴可夫斯基却把它解释为像声乐的小夜曲一样的为情人而唱的歌曲。或许也可以说是一首“给无情人之歌”了。说着无情,却又似饱含深情。我听着感觉里面还有着淡淡的愁怨,以及淡淡的思念。
Part8交响音乐赏析5.19 序曲分为歌剧序曲和音乐会曲,通常是演奏的前曲,最早只是为等待观众入场而演奏的简短音乐段落。据资料显示早期的歌剧序曲和歌剧的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往往一部歌剧的序曲可以借用于另一部歌剧。以后,格鲁克和莫扎特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歌剧序曲的表现力,使歌剧序曲开始具有暗示剧情的作用。
而课上更重点讲了歌剧,如果要问什么是严肃音乐,毫无疑问,歌剧一定属于严肃音乐。因为歌剧无论是对精神还是对情感都加以修炼
歌剧在17世纪,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歌剧虽是一门综合艺术,但是它的主导艺术还是音乐。因为一部歌剧中的音乐离开了舞蹈、舞美等,它可以被用做音乐会的曲目来演,而歌剧中其他门类的艺术很难独立演出。试想一个话剧,有一段没有人物,没有台词,只有长时间的空舞台,那观众肯定是不允许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而歌剧中其他门类的艺术如剧本再好也不能作为节目在剧场中朗读,更不用说灯光和舞美了,只有音乐的部分能从戏剧中独立出来演出。
提到歌剧,不得不想到西方歌剧的“阉伶时代”,电影《绝代妖姬》中的传奇人物法里内利使我对西方歌剧所谓的“阉伶时代”产生了很大的兴趣。阉人歌手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巴洛克歌剧艺术发展到鼎盛时期和极端的缩影,在十七至十八世纪,阉人歌手一度主宰了欧洲歌剧领域。在这篇关于歌剧的论文中我将就观摩歌剧电影《绝代妖姬》研究一下西方巴洛克歌剧时期下的“阉伶时代”。阉伶歌手的出现,可谓是对艺术的献身,体现西方对艺术强烈的热爱与崇敬,尽管这样是有点残忍的,阉伶歌手指的是嗓音洪亮清澈的男童,在进入青春期前通过残忍的阉割手术来改变他们发育后的声音。然而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什么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糟糕。虽然对他们身体进行了迫害,同时也给他们造就了一片前途。
part9交响音乐赏析5.26 这次课上老师主要讲解了浪漫主义民族乐派。
„19世纪,“民族乐派”的音乐喜好用富有特色的“民族共同情绪”来取代“浪漫主义乐派”音乐中的“我的私有情感”,有着鲜明的异域色彩与情调。民族乐派原本萌生于大国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在傲慢的“德、奥中心音乐语汇”面前所产生的一种大国沙文主义心理,但却意外作用于欧洲各弱小国民族自我精神的完善与觉醒。‟
虽然俄罗斯城市文明科技落后于欧洲,可是这并不妨碍其在艺术方面的醒悟,因为俄罗斯的民族本身彪悍,其二深深地受到了宗教方面的影响。俄罗斯浪漫主义民族乐派体现了北方向往南方民族的温暖色彩。
小国国民自觉维系本国利益,比如波兰,比如韩国。小国往往比大国团结,民族凝聚力强。我想其一是因为国民较少,异端较少,好服从管理。其二内心坚定以本国利益为首,其他利益都为本国利益而服务。因而体现了其强烈的民族色彩。
本节课我们欣赏了穆索尔斯基的幻想曲《荒山之夜》为音乐背景的动画,觉得动画做的特别好,能一丝不苟的与音乐的节奏融合,该紧凑时紧凑,该放松时柔缓。配合的十分默契,可以看出自作动画的人十分用心,紧扣主题,引人入胜。
part交响音乐赏析6.2 上节课我们讲的是民族乐派,民族乐派是抽象的然而爱国主义却是具体的。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印象主义音乐
印象派音乐是十九世纪最后一种富于特征的风格,它反映了一个新时代的变化的初步迹象,是新世纪音乐的许多重要特点和精神意境的发端。老师课上所讲印象主义又可以称为法国的浪漫主义。印象主义音乐带有一种完全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色彩,是音乐进入现代主义的开端。
而在法国印象主义艺术家的代表毫无疑问便是德彪西,课上老师提到了《牧神午后前奏曲》,课后我又再听了一遍。这是一首由长笛演奏的甜美音乐,以交响素描的形式为我们描绘了烈日之下,半人半兽的牧神在树荫休息的画面。
音乐中描绘出了牧神的慵懒,同时也充满着渴望,不知是对爱情的渴望或是其他,由起初的恬淡转为浓烈,然而最后仿佛梦醒了、牧神发现这一切的美好只不过是一场梦,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是独身一人,又难免有少许失落,因此孤独之感油然心生。Part交响音乐赏析6.9 艺术是本能的花朵,原始主义音乐表现了人的蛮荒精神以及发现隐秘的精神,夸张而又极富张力的表现了人类原始的欲望和渴求。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心运动物质之然也。感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比音儿乐之。
然而现实主义音乐应是对原始主义音乐的重新认知与评判是与文化人类学中的相对主义潮流密切相关的。现实主义音乐既有通俗易懂、轻松活泼的流行音乐,又有震耳欲聋、节奏强烈。广泛运用声、光、电技术的爵士乐等。现实主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现代人收到心灵的震撼。使人们产生迷惘的心理,更加深入的思考一些问题,剖析社会的变化。
现实主义的音乐应该既存在理性部分、又存在感性部分。但更多的应该是理性为主体中融合感性的色彩。
老师在课上提到了刘若英,说刘若英是以个理性的歌手。我也很欣赏她,她的声音、唱腔比较有辨识度,她的每一首歌都仿佛在向你叙述一个现实中的真是的故事。无论是成长中的《继续-写给15岁的自己》还是青葱恋爱中的《后来》,都带给人一种真实感受并引起人们的共鸣。觉得刘若英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神,敢爱敢恨,并不似某些其他流行歌手那么浮夸庸俗。
Part交响音乐赏析6.16 上一次课我们主要学习到的是现实主义音乐,今天是最后一节课,我们回归到了中国传统音乐。我国传统音乐中礼重于情,道重于义,善重于美。温良敦厚、重心、重意境、重虚、充满光晕。中和之美,乐而不淫。虽说是中国传统音乐,但作为中国人我们了解颇微。然而这本是一个民族的精华所在,我应该去学习它了解它,并将其发扬光大。
“传统”往往与“新”相对应,而如何将传统音乐更好的传承,往往会与新音乐相结合。课上老师放了一个交响音乐视频,交响乐本是西方之乐,外来之乐。而在这个视频中在交响乐演奏的形式中又添加了中国传统音乐演奏形式、器乐,以及少数民族中干净的人声等因素。当恰当的融入新元素使得传统的东西更加灵活,感觉特别新颖。
将传统的东西融入新的元素是一件挺冒险的事情,若融合的不好则会使变得糟糕,就会受到不尊重传统的“罪名”。若能恰当的融合可以使传统的东西得以更好地传承。
第二篇:交响音乐赏析论文
2012/2/23周四 交响乐1
布兰诗歌
有人说,音乐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而交响音乐则是音乐这片浩瀚的海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伴随着一段优美的交响乐,我们进入了交响音乐与赏析这门课。
交响音乐是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富于交响性的音乐。交响乐的主要体裁有交响曲、协奏曲、交响诗、组曲、序曲、舞曲及交响合唱等。交响音乐与交响曲的原文同是symphony一词,出自希腊语,意为“一起响”,也有音与音之间和谐地结合的意思,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被大量地使用了,但当时它的内涵和现在全无共同之处,是泛指一切多声部的音乐,既有器乐也有声乐。
在古希腊人的脑海里的音乐具有无比神奇的力量,“是打开自然科学那扇门的钥匙”。许多思想家都认为音乐既能陶冶人的思想,也能医治人的灵魂。事实上,包括后世很多著名物理学家也认为科学是理性的演绎,一般只反映事物的具体属性,艺术则是感性的发挥,常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精神;宇宙的本原是对称与和谐,而艺术则是真理和美的化身。
《布兰诗歌》是卡尔·奥尔夫的代表作。他的美学思想就是简朴、单纯,偏爱强烈、明快的节奏,认为节奏是一切音乐的开始;使用最原始,最简单的节奏,不断反复,用尽之后才换另一节奏。在《Carmina Burana 布兰诗歌》中的旋律语言包罗较广,从单旋律歌曲、民间歌曲到弗拉曼戈歌曲和浪漫歌剧,面貌多姿多彩。他曾说过:“音乐表现越是本质、单纯,效果也就越直接、强烈。整部作品分“春天”、“酒”、“爱”三个主题。《布兰诗歌》是一曲对生命的赞歌,似乎有神的目光在暗中注视。它在三个主题引导下微妙地涉及了“信仰”、“死亡”等动机,调性既有着世俗的欢乐成分,又有着史诗般的恢弘气势。其中所隐含的真正的动机,则是对短暂人生的垂怜、惋惜和哀叹。借用里尔克的诗句来描绘这部作品就是:“真正的怜悯之神,他来时威风凛凛,光芒耀眼地向周围传播,跟诸神一样。比吹着安稳的大船的风更强。”
除此之外,我们还欣赏了杰克逊的歌曲。杰克逊的音乐是专业之乐,一般人难以模仿;是本能之乐,对人性对世界的呐喊;是哲学之乐,充满着人性的光辉;是风格之乐,别具一格,自成一家;是视听之乐,不光好听,现场画面同样震撼人心;是政治之乐,抨击着社会的阴暗角落。黑格尔曾说:“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杰克逊就将这句话阐述到了完美。
2012/3/1周四 交响乐2
巴洛克时期
古罗马的音乐是从古希腊的音乐借鉴来的,音乐活动较之古希腊更加旺盛、喧闹。罗马人视音乐为家庭女性必备的技能,还从希腊人那里承袭了吃晚餐时要有音乐伴奏的时髦风气。在宫廷盛大的宴会上,总有大群的歌手和乐师高唱赞颂统治者的颂歌。政治家的演说也常有笛子伴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优美、起伏的笛声相映成趣。罗马人也尚武好战,对军乐尤为喜爱,汇集了各民族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的精华,来炫耀军威、鼓舞士气。
文艺复兴重新找回了人的形象,音乐被世俗影响。
在欧洲艺术史上称1600年至1750年间的150年为巴罗克时期,这期间欧洲社会充满了各种活跃、动荡与大胆变革。
巴罗克音乐风格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多声部复调音乐开始转向和声性主调音乐。这种审美趣味上的转变最早在歌剧的演唱中形成,但主调音乐在巴罗克音乐中还未取得统治地位。
巴罗克音乐蕴涵有丰富的精神与情感内容,但多是抽象化的“我们的精神与情感”,而非私有的“我的精神与情感”;其语意信息比较淡泊,一般很少具有造型性描写,多表现一种结构和音响色彩上的谐美,以及乐思发展的逻辑性和旋律线条的流畅。
巴罗克建筑风格表现为豪华、宏伟、壮观和富于精雕细刻的装饰性,散发着一种健康而又铺张、放纵的活力,具有高昂的气度、神秘的狂热和感人的情调。而这种风格也贯穿于巴罗克音乐的精神气质中。
G弦上的咏叹调,宏大的音响像巴洛克时期的建筑,历经沧桑却仍旧充满活力。《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华丽的托卡塔,极富技巧性,画面随着旋律的变化而变幻,赋格有追与逃的感觉。乐曲开头,托卡塔的音乐材料饱满而富有戏剧性的效果。使用延长的波音后,形成了一种磅礴的气势,好似非常悲壮的号召、呼唤:起到了引子的作用。乐曲尾声是整个托卡塔戏剧冲突的高峰。赋格主题与托卡塔主题紧密相连,是从托卡塔中引申出来的。紧密的织体的结构和丰富的音响是它的主要特点。
记得第一次听这首曲子是在看柯南剧场版电影《颤栗的乐谱》时,当时就给我的感染力就非常大,以至于内心情不自禁跟着它的主旋律跳动,心潮澎湃,神情激昂。巴赫的音乐貌似像海面一样平静,却蕴含着无数惊奇。我不想努力听懂他在讲述些什么,只是愿意这样静静地听,慢慢的感受琴弦上跳动的天籁质感。
2012/3/8周四 交响乐3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独奏协奏曲(Concerto)名称源自拉丁文,原意是竞争和比赛,它是由一件独奏乐器同乐队相协奏,音乐形象以对峙为基础的炫技性乐曲。这种体裁最初出现在十七世纪的意大利,由维瓦尔第最终确立了快、慢、快三个乐章的套曲形式,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成为后来古典小提琴协奏曲的经典楷模。安东尼奥·维瓦尔第是巴洛克鼎盛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和音乐教育家,但是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中,还只是让小提琴演奏独立的旋律,而尚未赋予它充分的技巧性装饰。他的音乐天才启迪了后来的巴洛克大音乐家,尤其是他丰富的作品和新颖、科学的歌剧创作方法,刺激了现代意大利作曲家的好奇心。
独奏声部在协奏曲中的主导地位,是在十八世纪下半叶的莫扎特的古典协奏曲中才最终取得的。乐曲独奏的部分是听众瞩目的中心,一般都具有华彩乐段,可展示、炫耀独奏家的精湛技艺与个人演奏风格。独奏者登台演奏,必须娴熟到完全不看乐谱,才可自由地表达。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大约创作于1725年,维瓦尔第在总奏与主奏交替形成的复奏形式上,巧妙地配以标题。四部作品均采用乐章协奏曲形式的正宗标题音乐。在维瓦尔第之前,还没有人以标题音乐的方式谱写过协奏曲。《四季》由四首三乐章的协奏曲构筑而成,分别描绘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维瓦尔第在每一曲的总谱扉页上各附有一首解释音乐的14行诗,用以说明音乐的特性,并且还把这些诗行分散地写在各乐段或乐句上,使音乐和文字联系起来。
春天,小提琴代表鸟鸣,体现生机盎然的情趣;夏天,中提琴象征牧羊犬的鸣叫,小提琴代表牧羊人,忽然雷电交加阻挠了他回家的路;秋天,欢快的风琴代表着仙女和牧羊人的对话,也是轻快的舞曲;冬天,描写人们走在冰上滑稽的姿态,以及由炉旁眺望窗外雨景等景象,“这是冬天,一个愉快的冬天。”整部作品情景交融,绝不是难以进入的艰深之作,“入耳即溶”。由于维瓦尔第的《四季》属于标题音乐,所以从形式上看,自然较其他协奏曲显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这样反而更能表现出巴洛克时期的特点及魅力。这四部作品画意盎然,激发出人们对巴洛克时代音乐的浓厚兴趣。
整个《四季》中的四首协奏曲给人的感觉就是主题鲜明,各异其趣,然而听起来却一气呵成。我不得不叹服各乐章间的起承转合是那么的丝丝入扣,作曲家手法高超,写景、写人、写情,甚至写具体情节,都有神来之笔。或挥洒泼墨,或工笔细描都有画龙点睛之功,生动地再现出一幅幅大自然风花雪月的优美画卷。难怪这部作品几百年来一直百演不倦,世人百听不厌。是名符其实的经典之作。2012/3/15周四 交响乐4
古典主义精神
“古典”(Classic)一词源自拉丁文,原意是典范、经典,古典主义开始形成于古罗马文化的鼎盛时期。古典主义艺术的特征是强调理想的形式美、展示精巧的技艺和传达理性的明晰。在古典主义艺术明朗、纯净、美丽的外表下面的中心主题是理性的明晰—一个有理性的人,在一个有秩序的世界中应对他的命运。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艺术大师在情感和理智、心灵和思想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平衡。古典主义立足于现实,积极进取。
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典型的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构成。呈示部有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两个主题在声音上形成对比。发展部对两个主题加以变化发展,利用主题中提供的动机展开,第二主题强调了第一主题的悲怆。再现部再次演奏两个主题,并加以变化。第二乐章显得温柔平和,两个主题的对比不强烈。第一主题由中提琴,第二小提琴和第一小提琴声部相继奏出,温暖,明朗,如同午后的阳光穿过树叶,在地上洒下斑斑点点的光影。两个主题不像第一乐章具有明显的咏叹调的性质,都只是由简单的音型构成,从而具有了更大的和声和发展的可能性。两者缠绵在发展部里,互相对比,互相补充,自然和谐,充满了莫扎特式的天真和纯洁。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但是莫扎特取了小步舞曲的名字,但是更像是一首庄严的进行曲,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庄严,自信的人的形象,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的精神。坚定的步伐和对于明天的充分信心也正是莫扎特那些快乐的音符的来源,他的音乐里并不是没有痛苦和怀疑,没有辛酸和泪水,莫扎特同样是一个命运捉弄的人,但是他的心灵,他的纯洁的灵魂却永远向往着快乐,也坚定的相信快乐将会到来,是整个交响曲最光明的瞬间,温暖的,不带任何怀疑的,天真的快乐时光。第四乐章同样是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充满对比的天才之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第二主题旋律精致而明朗,莫扎特特有的阳光般灿烂的笑容再次展现。第四乐章当我们一层层揭去形式的面纱,我们看见的是有层次的,有心灵的内容。无论是在调性上还是在发展的手法上都和第一乐章很相似,使得整首作品拥有了完美协调的结构。
叔本华曾说,“一个国王和一个乞丐透过窗口看日落余晖,启发是一样的,都能感受到日落的美。”就是这样平等音响美,使整首曲子充满和谐。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莫扎特音乐创作最伟大,最天才的一面,那就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莫扎特似乎是完全依靠直觉达到了这一目标,在他之后,有过无数的作曲家穷尽一生的努力,甚至是付出了身心俱疲的惨痛代价也无法企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莫扎特的创作结构精巧,平衡和和谐,似乎完全得自天然的音乐感觉,其实是和他敏锐的内心听觉分不开的,他能够轻易的在头脑里建立整部作品,好像只需要把他们写下来一样。这种天才在莫扎特是天生的,“上帝借他的手把音乐献给人类”,但是在我们却也是可以后天习得,这就需要十倍百倍的努力了。“天才即勤奋”。2012/3/22周四 交响乐5
奏鸣曲式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让人以优雅的态度对待生活。绝大多数交响曲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奏鸣曲式:呈示部(主部主题、副部主题)-展开部-再现部(新貌,老歌新唱)。主部:强势,客观世界的展现;副部:弱势,健康的主题,滋长信心和力量,往往是内心世界的表达。主部主题力量略占上风。席勒:“人无时不刻不在焦虑。”游戏活动升华就是艺术活动。交响曲能缓解人内心的焦虑。
贝多芬,生于1770年,逝于1827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他的音乐之美体现在音乐结构上。自始至终都是铅笔跟橡皮的战斗,每个音都有意义,没有一个音符浪费,通过斗争获取胜利。他自尊心强,倔强,傲慢、脾气差。愤怒的贝多芬恨人有、笑人无,他是矛盾的,但他的作品表现的是平等的。他的音乐是心声,都是内心的想法。其音乐表现了人们朴素的情感:自由、平等、博爱。
《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是辉煌的快板。展示了一幅斗争的场面,音乐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如洪流般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黑暗势力发起猛烈的冲击。乐曲一开始出现的强有力的富有动力性的四个音,也就是贝多芬称为“命运”敲门声的音型,这就是主部主题。这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一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气势,展示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表达了贝多芬内心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表达了一种必胜的信心。第二主题是一个抒情的旋律,温柔优美、明朗的音调与前面形成对比,它抒发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的情感。再现部中,呈示部那种斗争的场面再度出现。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在庞大的尾声中越来越激烈。音乐发展的气势锐不可挡,鲜明的力度对比,紧张的和声发展,形成全乐章的最高潮。乐章结束时,第一主题动机那强烈的音响,进一步刻画了勇于挑战的英雄性格,显示了人民必定战胜黑暗势力的坚强信心。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此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虽然对音乐了解不深,可是我仍旧可以感受到贝多芬那种不轻易向命运低头的英雄气概。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
2012/4/5周四 交响乐6
浪漫主义乐派
“浪漫”(romantic)一词来自romance,原指用罗曼语写成的中世纪英雄故事或诗歌。培根的格言:“凡美而妙者,比例上必有怪异”。浪漫主义向往超越眼前的时代或境界去捕捉永恒,向后退回到过去、向前伸展入未来,跨越广阔的世界、穿过太空;一反古典主义的秩序、平衡、控制和一定范围内的完美,而珍重自由、运动、激情和永不休止地向往和追求那不可攀登的高度。情感夸张。理想超越现实、本能超越理智,向后可以超越古代,向前可以奔向太空遥远的天际-----------“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奥地利的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似曾相识之感——现实的阻碍——总是在与现实抗争——战斗——如泣如诉——总是有阴影的阻拦——内心不断挣扎——舒缓——情感剧有戏剧性——凄惨伤心欲绝,无法挽回的——激动万分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奏鸣曲式——是生存还是毁灭。它抒发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忧伤情绪充满了整个乐曲。透明清纯、优美丰富的旋律,不加装饰和声和音色,这种作曲手法非常新鲜,这是此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的重要原因。本曲未完成而终,这为它增添了许多穿凿附会的谣言传说,甚至有人将它杜撰成故事,拍成电影。如此一来,此曲更是家喻户晓。
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贝多芬对这部交响乐加的标题是“田园生活的回忆”,他在总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贝多芬怕人们误解他的音乐,更明确地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听过后感觉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表现了作者喜悦、安宁、欣慰的情绪。
2012/4/12周四 交响乐7
歌剧序曲
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有多种样式和体裁。音乐在歌剧中并不处于从属地位,而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歌剧满足了贵族的需求,国王的虚荣。歌剧是艺术的盛宴。综合的艺术。理想的艺术。情感的艺术。讲究的艺术。真实的艺术(不用话筒)。遗憾的艺术(不能像中国脸谱化)。是沉淀下来的,人的基本情感。让我们明辨是非美丑。戏剧故事是第一位的,人物形象是第一位的。歌剧音乐是第一位的,典型化的情感是重要的,故事次要的。
歌剧序曲为歌剧第一幕幕布尚未拉开时演奏的乐曲。概括剧情、把歌剧中最优美的曲调提炼出来。17世纪末,开始出现了两种固定的范型:一种是“慢——快——慢”结构的法国式歌剧序曲;一种是“快——慢——快”结构的意大利式歌剧序曲。贝多芬在歌剧序曲这种规模不大的体裁中,用朴实简洁和高度概括的音乐形象表达出了思想深刻的内容。而被誉为德国浪漫主义歌剧之父的威柏使歌剧序曲成为一种精致的音画,无论是音乐主题或是情绪色彩都同歌剧本身密切相关,把听者引入歌剧的情绪氛围里,如《自由射手》序曲等。
“卡门”序曲(妇女和儿童跳跃、欢唱的场面——斗牛士之歌——悲剧性结局的预示)所描绘的故事发生在1800年左右,出身于农家的下级军官唐·霍赛,在吉普赛烟草女工卡门的诱惑下,堕人情网,成了走私贩。过了些时候,卡门对唐·霍赛冷淡起来,她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罗。霍赛的妒忌,使卡门烦恼。他干涉她爱情上的自由,她被这种干涉所激怒,于是与他绝交了。后来,在一次群众对埃斯卡米罗斗牛获胜的欢呼声中,霍赛刺杀了卡门。
整首曲子采用的吉普赛人的曲调,表现力极强,庄严的爱情力量的象征,极度动荡紧张不安心情的写照,卡门固执的性格,不祥的死亡的预示。表现出卡门美丽动人、叛逆,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对命运不屈服的个性。
2012/4/19周四 交响乐8
浪漫主义
19世纪的浪漫主义的异国情调首先表现在北方民族思慕南方温暖的色彩,其次表现为西方追求东方那神话般景象。广义上讲,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乐风的转变,是从表现人的共性情感到表现个性感情的演变,而浪漫主义民族乐派则是用一种民族性取代了浪漫主义音乐表现个人的因素。
一、早期的浪漫派(1820—1850年):德国的韦伯、门德尔松、舒曼,奥地利的舒伯特、约翰.斯特劳斯,法国的柏辽兹,波兰的肖邦等,其曲风大都洋溢着难以名状的甜美和忧郁,给人完美、纯净的印象,又与古典主义相勾连,持有安详与沉静。
二、中期的浪漫派(1850—1890年):匈牙利的李斯特,法国的弗兰克,奥地利的布鲁克纳,德国的瓦格纳、勃拉姆斯,俄国的柴可夫斯基等,其曲风多样,但常与民族主义音乐相并行。
三、晚期的浪漫派(1890—1910年):英国的埃尔加,意大利的威尔第、普契尼,奥地利的马勒,德国的理查.斯特劳斯,俄国的拉赫马尼诺夫等,其曲风是音乐的表现意欲更强,音响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音乐是活的,心感于物;嵇康明白却装糊涂,映射朝政,音乐悲戚而不是歌舞升平。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产生的。而人心的变动,是物造成的。心有感于物而变动,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变化,就叫做音;随着音的节奏用乐器演奏之,再加上干戚羽旄以舞之,就叫做乐了。所以说乐是由音产生的,而其根本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
2012/4/26周四 交响乐9
浪漫主义音乐
俄罗斯
交响诗(具有抒情性和戏剧性,叙事性和描写性),又名为音诗,多以文学性的内容为依托,是一种富有诗意的和具有描写性、叙事性、抒情性和戏剧性特点的单乐章的标题交响乐。为交响乐中最年轻的音乐体裁,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所首创。交响诗往往通过浮现某一著名文学作品的情节构思来表达和解释诗人、文学家或哲学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其结构相当自由:有的采用奏鸣曲式,有的用变奏曲式或回旋曲式,或用主导动机连结和统一各个不同性质的段落,视表现内容的需要而定。从体裁上看,某些标题性音乐会序曲、交响幻想曲、交响素描或音画、交响叙事曲、交响传奇曲、交响童话、交响前奏曲等体裁也属于交响诗的范畴。
《荒山之夜》完成于1867年,取材于俄罗斯民间神话传奇,创作于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穆索尔斯基去世后,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于1886年整理并配器。作者在原稿上有一段文字描述:来自地下深处非人类的轰鸣。黑暗幽灵的出现,以及随后黑暗之神的登场。对黑暗之神的赞颂和阴间的祭奠,狂欢作乐。在狂欢作乐最热闹时,远方传来乡村教堂的钟声,这声音驱散了黑暗幽灵。破晓。这是作曲家对俄罗斯神话传说的自由发挥。
乐曲起初声音微弱随后迅速提高,在弦乐飞速的行进后,木管、铜管乐器组先后加入,不协和的小
二、增
四、大七度以及复音程等多次出现,勾画出荒山之巅群魔乱舞的疯狂场景。群魔的出场是为黑暗之王“车尔诺包格”现身所做的铺垫,长号与大号在低音声部的齐奏演绎出威严而低沉的旋律。在这一旋律出现后,马上出现乐队齐奏,并升高半音模仿前段旋律,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乐曲逐渐加强力度,并在原本快板的速度上又加快了一些,整首乐曲到达激烈的高潮,狂欢进入了癫狂的阶段,仿佛一个个幽灵在空中飞舞、骑着扫帚的女巫呼啸而过……
突然,远处传来微弱而清脆的钟声,天已渐渐破晓,牧歌一样的旋律预示着熟睡的农民已经苏醒,这段纯朴的旋律与前面戏剧性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再也听不到狂欢的喧闹,群妖悄悄溜走,乐曲也在这样的平静安宁中结束。
《荒山之夜》是交响音画作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各种乐器色彩鲜明,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配器所带来的不同音色对比,是一部长演不衰的经典之作。
2012/5/3周四 交响乐10
印象主义乐派
印象主义音乐,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法国作曲家C.德彪西首创的一种音乐风格。印象主义一词借用自美术。印象主义音乐是在象征主义文学及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大约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德彪西自罗马归国定居巴黎之时。他反对后期浪漫派以自我为中心的英雄崇拜以及音乐过度庞大膨胀,从当代法国的社会背景、心理特质和美学观出发,力图恢复法国音乐明晰、典雅的特征,追求艺术形象的真实与新颖独创。当时,象征派诗人追求辞藻声韵的微妙效果,印象派画家利用色彩抓住自然景物的瞬息变化,给他以很大启迪。
这种风格的特征为:崇尚柔和,抑制、排除过分的激情;避免文学性的铺叙,借助标题和丰富的色调变化引起联想;含蓄的暗示多于热情直率的表达,强调朦胧的感觉印象和变化多端的气氛。德彪西认为,音乐比绘画更能有效地把印象主义的理想付诸实践,绘画只能表现光的静止状态,而音乐却能表达光的流动变化。
《波莱罗舞曲》(Bolero),又译做《波露曲》、《波丽露》,由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创作于1928年。《波莱罗舞曲》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在西班牙的一个小酒店里,一个少女在翩翩起舞。开始时她只是缓缓跳动,舞姿优美而轻盈。随着音乐的逐渐热烈,舞蹈也越来越欢快奔放,迷住了在场的人们。他们开始随着音乐打着节拍助兴,并情不自禁地与少女一起欢舞,最后在狂欢的气氛中结束。
第一主题舒展明亮,具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该主题先由长笛在低音区轻轻奏出;期间经单簧管反复之后,由大管奏出第二主题。乐曲的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黯淡的答句,第二主题被作者称为具有西班牙——阿拉伯风格。
拉威尔在自传中曾写道:“这是一首慢速度舞曲,它的旋律、和声与节奏始终如一,且用小鼓节奏接连不断地给以强调。一个核心因素的多样变化促成了管弦乐队的渐强”。它如同是一颗种子,慢慢地长出根须,深深扎根于乐队的泥土之中,不断地汲取水分养料,冒出新的枝叶,茁壮成长,而精湛的作曲技法则是它发展的轨迹和动力。
2012/5/10周四 交响乐11
现代主义音乐
现代主义音乐泛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以后,直到今天的全部西方专业音乐创作。然而,由于在近90年的时间里,西方音乐的风格、流派十分繁杂,演变也非常剧烈;从历史风格的范畴而言,现代音乐特指20世纪中所创作的有特殊风格的作品,并非指所有写于20世纪的作品。
现代音乐不仅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而且风格也十分多样化。在现代的经济、政治、科学以及其他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在音乐艺术本身内在规律的作用下,西方传统音乐的基本法则相继被一一打破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个作曲家所采纳的途径、手段不同,因而流派之间、作曲家之间以及作品之间都呈现出比历史上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的面貌。在以往的历史时期中,总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主要音乐风格,而在20世纪中,几种不同的、甚至相对立的音乐思潮平行发展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音乐风格的变迁决定了音乐内部各个组成要素的创新。在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组织结构法等各个方面,现代音乐都作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这一方面形成了现代音乐本身的主要音响特征,另一方面音乐的表现范围也空前扩大了。作曲家获得了更多、更丰富的创作手段,但是由于这些技法常常越出了人们的听觉习惯和熟悉的音乐思维的范畴,听众与现代音乐之间常常出现深刻的隔阂。
《春之祭》是美籍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一部芭蕾舞剧。这是迄今为止最后一部从传统意义上进行编舞的作品,标志着戏剧手段的不断极端化和逾越对传统舞蹈的理解这一发展过程的结束点和转折点。总体来说,由三部分组成的歌舞剧《春之祭》是对同一个母题的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是通过不同的舞蹈艺术表现的:开始的部分类似于雕塑艺术的手法,第二部分采用了悲喜剧的电影制片手段与其相对应,最后一部分则是对这一主题的扩展。处于中心地位的是性别之间的对立和男女之间的陌生感。因此很明显这部作品重点表现的就是女人的角色,女人作为客体和牺牲品的角色。愈发接近日常生活并愈发具体,但又充满诗意,这部舞剧在各种蒙太奇的组合中找到了探求情感深处的方法。它表达出了情绪的波动,并赋予了理性的认识一种存在的载体,这种载体是必不可少的
2012/5/17周四 交响乐12
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音乐,由于以礼为规范,其审美必然理重于情、善重于美、道重于欲、古重于今;必然要求其内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和形式的中正和平,即以“中和”为美。可以说“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音乐美的创造与欣赏的主要追求目标和重要指导原则,因此,无论是文人音乐、宫廷音乐或者是宗教音乐、民间音乐,都较注意分寸感,讲究恰到好处,强调“含蓄”、“蕴藉”,而在主体精神的感受上则追求“和谐”的境界。
《纽约时报》评论:谭盾为《地图》实地采风而作的录像达到了音乐人类学的高度。他的音乐录像力显艺术感,完全保存了音乐本身的纯粹,没有任何人为的加工。他为交响乐队创作的音乐,包括大提琴独奏部分,不时模仿着屏幕上的(民间)音调,尔后又将这些民间音调与乐队彼此交织在一起,这仿佛是一首色彩斑斓、音质精美的幻想曲,却又不过份煽情。而同样,大提琴部分的音乐时而轻松欢快,时而激越高扬,这正恰如其分地表现出马友友琴声甜美的特质,却又毫不削弱《地图》这部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严肃性。
谭盾的交响协奏曲《地图》,看过后给我留下的主要感觉就是“震撼”。在《地图》中,谭盾的音乐不再受旋律的羁绊,完全放了开来。现代音乐天马行空般的直接和尖锐,其实倒有古典音乐不及的洒脱和明快。谭盾和别的许多同行一样,侧重弦乐配器,管乐要么被省略,要么被丑化,乐队经常发出深不见底的可怕音响,小提琴齐奏出寒风秋叶般的冷酷声响,或者是金属刮擦般的毛骨悚然。而傩戏、苗唢呐、飞歌,这些十分熟悉的西南民族音乐艺术形式也同样给人以震撼。其中,我最被震撼的是苗族女子的飞歌。多媒体声像上她每唱一段稍作停顿的神情像在听远方的回音。回音响起,法国大提琴家安希·卡通纳追踪、寻回,重复她唱的旋律,琴声悠悠,飘渺回旋整个舞台。“你想象自己的歌不是唱给山那边的人听的,而是唱给地球另一边的人听的,会是什么感觉?”当年谭盾采风时,正是这样启发苗乡女子。飞歌传情,穿越时空,人与人一下拉得很近。《地图》成功演绎根的生存意义。
第三篇:北林-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
Urban Planning
本专业培养从事城市规划设计、风景区、森林公园、旅游区及城市各类绿地规划设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制四年,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学生要了解城市规划设计的原理及方法,了解中外风景园林的发展趋势。重点掌握自然环境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人工生态环境的理论和方法,能胜任城市开放空间,各类园林绿地、风景名胜区、风景园林建筑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和研究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生态学、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观赏植物学、建筑结构与构造、风景园林艺术、风景园林工程等。
毕业生可在城市建设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园林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从事城市规划、城市景观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工作。
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绘画基础和形象思维素质。
第四篇:《歌剧与交响音乐赏析》结课论文
歌剧与交响音乐学习心得
我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艺术等公共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管理者,就必须对各个方面都要有一定的知识面。本学期我选修了《歌剧与交响音乐赏析》这门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我对此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交响乐是作曲家用来表达其对人类历史,社会,民族,世界,情感,自然等众多事物的深刻思考和生活态度的一种方式。之所以选择交响乐是因为交响乐的音响丰富,声部众多可以满足较大的题材,并且结构完整又可以满足各种戏剧性的冲突情节,对比展开,张弛自如。其内涵和管理一样,表现了作曲家对音乐的理解和对哲理的思考。
旋律是一切音乐的灵魂。欣赏一部交响乐作品,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其主题,即主旋律,主旋律就如同一部电影里主人公,抓不住主旋律就谈不上欣赏。音节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切,因此,欣赏音乐首先要学会欣赏生活。交响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通过音速 音高 音色这三大要素来表现作曲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因此,欣赏交响乐要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才能将抽象的音乐具体为现实生活,才能领悟作品的真谛。
管理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管理。
欣赏交响乐要保持平静的心态,细心、安静地去感受。欣赏前,你应该先了结一下这个交响曲的来历以及写作背景,如果可以的话还应该了解一下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作意图。欣赏时,要注意对音乐形象的把握,有的在旋律上,有的在节奏上,有的是和声的序列或和弦的展开,总之主要音乐形象会多次出现,注意辨认这些形象,把握其情绪特征,对音乐的理解也就容易了。并且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刻。故而有条件的话我们可以反复的聆听,你会发现,即使听一百遍还会有新的发现。这就是交响乐的神之处,其内蕴含的管理精神是永不褪色的。在管理中,我们也应如此,凡事要事先有个总体的了解,然后认真分析,最后再去作出决定。
歌舞剧也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将抽象的音乐按照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具化为舞蹈,歌剧等艺术行式,有助于初学者对音乐的感悟,因此,歌舞剧对音乐普及起了很大作用。例如比才通过歌剧《图兰多》刻画了一位性格独立不羁的女主人公卡门。对于卡门这个人物的性格,让我有种矛盾的感觉。首先,卡门在对自己感情的认识方面很大胆、很直接,也很热情,“你不爱我,我偏爱着你。你爱我,就要当心了。”女主人公一直在反复地唱这一句,让观众能直接地对卡门的性格,特别是对情感的态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我喜欢她敢爱敢恨、独立专行的性格。我认为,在管理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像卡门一样,对事情认识清楚,决定果断,客观看待问题。
最后,我想说的是:让我们一起,怀揣着一份崇敬的心情,走近交响乐,聆听它,揣度其中的精妙之处。
第五篇:《天那边》观后感-初二巩波波
《天那边》观后感
-----初二(4)巩波波
看了这部电影的名字《天那边》,让我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是一个“山那边”的故事,讲的是一个隐落在群山中的村子,一个在村子里成长的孩子,从小站在家门口,望着那一山又是一山的绵延群山,问他的父亲:“父亲,山那边是什么?”他的父亲蹲在门槛上,抽一口草烟,面前的大山在他眼里变得混沌,嘶哑的回答他的孩子:“山那边是另一个世界。”孩子沉默,他仍然每天站在门前望着大山。后来孩子喜欢上了文学,文学带他了解了山那边的世界,他开始创作,作品带着他,最终去了山那边的那个世界……
而《天那边》,两个惯于丰衣足食还有足够物质精神生活的都市小年轻,一个为了理想,一个为了爱情,从现代化的都市走向了落后的山村,开始了理想与爱情的考验,一次理想与现实的较量,一次爱情与信念的赌注。
这部电影毫无疑问在反映一个当代大学生的支教现象以及中国许许多多落后农村里的落后教育,有对有志青年敢于献身的赞扬,也让人看到中国教育现存的严肃问题。这是一部小成本电影,剧情不算新颖,甚至有点俗套。但这么一部没有什么突出特点的电影也平平凡凡地让人并不厌倦的看完了。
看这部片子时,我想起了另一部关于支教的影片《美丽的大脚》:一位都市女教师、一位北大荒农村教师和一群贫困孩子之间的支教故事,至今倪萍那句“千里迢迢”还在我脑中留有很深的印象。还有一部记不得名字的电影,一个本是被拐卖到山区里的年轻城市姑娘,在逃脱人贩子的路上逃到了一个落后的小山村,并在小山村里当起了老师,后来又离开村子的故事。这虽然不是像《天那边》和《美丽的大脚》一样的支教,但也给了我不少感触。这些在当时都给了我不小的触动和感动。现在想来,在那些贫困的山区,能留住几位支教的老师,这确是个令人心酸的严肃问题。我们在杂志上、报纸上、电影上、电视上看到过的那些颂歌,在生活中的现实实例又有多少?!
我们在歌颂这些支教事迹的同时,毫无疑问也在向世人展示那些偏远山区的贫困处境,那些资源缺乏的孩子的困境,这在那些孩子的眼里看来,不知又是何种滋味,从某种层面上来讲,这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只能让他们增加自卑感。处于生活优势的人,总是想靠着给予那些生活劣势的人各种帮助来展示他们的无私,歌颂他们的奉献,却不曾考虑那些他们给予的对象,只觉得授予已经是伟大,却不知那是另一种伤害。
王家卫早说过,天那边是还是天,但是那同一片天空下的土地,却是不同的世界,贫富差异、阶级等级、圈子层次……这些都能在我们的努力下融合,真正成为同一片天吗?
商镇中学巩波波20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