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四年,学会这一堂课就足够了
核心提示:我不是完美无缺的老师,但真心祝福每一位学生,打开心胸、主动出击,每天都能遇见自己的人生导师,每天都能茁壮成长。“老师,您可以帮我写推荐信吗?这是我过去7个学期的成绩单。”最近,一位大四女学生来看我,...我不是完美无缺的老师,但真心祝福每一位学生,打开心胸、主动出击,每天都能遇见自己的人生导师,每天都能茁壮成长。
“老师,您可以帮我写推荐信吗?这是我过去7个学期的成绩单。”最近,一位大四女学生来看我,希望我能为她撰写申请研究所的推荐信。
看了她的成绩,我吓一跳,从大一到大四,每学期她都是“书卷奖”得主!在卧虎藏龙、会念书的学生比比皆是的台大校园,这并不容易,可见她多么用功!但我一开口,却泼了她一头冷水。“同学,你能不能不要继续拿第一名?”“为什么?追求好成绩有什么不对吗?要申请到国外的好学校念硕士、博士,难道不应该有好成绩吗?”面对她不解的神情,我请她在研究室坐下来:“让我花一点时间,说个故事给你听,好吗?”
说实话,在台大教学18年,我最担心的学生,不是成绩吊车尾的,反而是每一科都拿第一名的传统好学生„„
这个故事,就从多年前一个很认真、也常拿“书卷奖”的台大学生说起。曾经有一个高中念建中、大学读台大,在别人眼中考起试来一帆风顺的台湾年轻人,在长期不懈地努力下,终于如愿以偿来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当时,在他心中,“成功”的人生像是一条有轨迹可循的直线,以漂亮的成绩从麻省理工毕业,等于拿到“成功”的第一块敲门砖。
他告诉自己:“我到美国是来读书的,不是来玩的,好好拼功课吧!”这个台湾学子,从小念理工科,爱运动、爱念书,但对于美国的流行文化及同学间多彩多姿的社交生活,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手足无措。于是他一心向学,果然,念硕士的两年与博士第一年,每一个科目都拿下了漂亮的A!
在麻省理工,A就是最高的分数了,科科都拿A,真是不容易得的好成绩。
他内心不免有小小骄傲,颇以自己为荣,也一直以为,自己的指导教授一定也为他高兴,毕竟置身于一群天才学生中,他的好成绩堪称“第一名”呢。
成绩全A的他,终于碰到大铁板了。有一门陌生却又必修的重要课程,他上了几个月后,心中有数,成绩大概不会太理想,虽然及格绝对没问题,但A恐怕拿不到了。这个“好学生”干脆壮士断腕,期末考前,毅然退选这门课,避免成绩单上出现B的“恐怖”危机。
很多美国同学不理解,老师更觉得奇怪,学分费交了,也认真上了几个月,为什么他要退选?只为了避免成绩单不好看?这个理由对美国人来说,太不可思议了!来年,他再度挑战这门必修课,一路稳扎稳打,加倍用心,但期末成绩出炉后,他竟拿到了第一个不是A的成绩!之前的退选,无异于一次时间与金钱上都徒劳无功的浪费。
沮丧的他,有点难为情地去见了美国指导教授,甚至,是带着歉意去的。然而,指导教授却十分开心地恭喜他——恭喜他没拿到A!教授语重心长地说:“我真是太替你开心了!你从今日起,再也不必为拿A、拿高分而念书,你总算可以放胆去做更重要、更有价值的事情了!”
那,什么才是更重要、更有价值的事?教授笑着回答:“去犯错与创新吧!借着课本教你的基础,去有计划地犯错、尝试创新。这才是有价值的!” 台湾小子如被当头棒喝般醒悟:什么才是追求知识的本质?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寻求突破,继续为下一代积累新知,以创新造福人类社会,才是追求知识的本质。好吃的蛋糕是本质,而好成绩,只是装饰美丽的奶油花朵罢了。“怕输”心态造成保守的选择
我就是上面那个故事里的主角、曾经认错方向的台湾小子。
当我被指导教授点出求学观念上的根本错误后,其实是非常受用的。在此之前,我把九成的精力放在完成作业、求取高分上,而只拿一成的余力,用以做研究。但后来,我大幅度调整比例,变成了两成力气做功课,八成心思做新研究。以前一拿到作业,就认真埋头苦写,确保尽善尽美以得好成绩,后来却变成了要交作业的前一天,才开始熬夜赶报告。
这并不是说我偷懒,而是我发觉,做新的研究才是更大的挑战,收获更多,所以我选择先做研究。研究的过程,如同探索一个无底洞,回报会比较慢,不像考试成绩马上就会出来,但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过程,而且虽然回报慢,收获却是扎扎实实、属于自己的,不是考完试就一半又还给老师的表面好成绩。可以说,那个当时锥心刺骨的B,纠正了我长久以来读书是为了追求漂亮成绩的功利迷思,使我真正转向学习的本质。
观念一改变,学业反而突飞猛进。大多数人要念六年方能结束的博士班,我四年就毕业了,因为我把时间与精力,花在了对的地方,并做出了新的研究成果,最终得到了教授的肯定,毕业论文顺利通过。“怕输”文化造成保守的心态
回到台湾教书后,这些年来,我对当时的心情又有一层新的体悟。当年我对科科得A的追求,除了从小相信认真念书就是为了追求好成绩的迷思,背后更深的原因是“怕输”.怕输、怕没面子的心理,一直到现在,仍然在很多个体甚至很多企业发展中看到,形成一种保守的文化,妨碍了对创新的尝试。台大管理学院每年都送很多学生到国外着名大学做交换学生。最近一个学生从北欧的大学交换半年回来,与我分享心得。
她所在的班上有一半是当地学生,另一半是来自意大利、法国、德国、韩国、印度等全球各地的交换学生,有很多分组讨论和报告要做。她发现,台湾去的学生,理论学得很扎实,程度一点儿也不输外国学生,但自信心明显不足,即使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观点,也不太能够系统化地组织并勇于提出思辨讨论。
相较之下,欧洲的年轻学生可能理论基础比不上我们,但他们不害怕,敢于说出口,讨论激烈,发现自己真正有兴趣的地方,再去深入钻研,很有创意和想象力。她的心得我完全了解。因为怕输、怕被别人笑的心理,出现在许多层面上,例如阻碍学习新语言(不敢开口怕被笑),讨论课上沉默者占多数,发言的永远是那几个,但下了课大家却七嘴八舌意见多多。
我曾经反省,为何要到了美国求学、从别人的文化反射出来,才能看清自己的问题?为什么在台湾时,从来没有发现过、从来没有反省过?
答案很简单。在台湾现有的升学制度下,包含高中基测、大学学测,我们的游戏规则就是:谁会考试,谁就是赢家!30年前我念书时如此,现在亦然。
或许,大学前的游戏规则真是如此,但是,我们的人生,从考完大学起,就再也不是科科得A者保证胜利了。
唯有能认清环境变化,敢于跨出舒适区,追求本质的创新,才能永葆成长动能。从此刻起,挣脱只求第一的魔咒,摆脱怕输的包袱,大步往前走吧!最珍贵的一堂课,找寻自己的人生导师
我的前半生,在别人眼中,也是标准的“金榜题名”,算得上是超级好学生。先后考取建中、台大,之后的硕士、博士学位,则都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完成。毕业后,在硅谷找到年薪数百万的工程师职位,然后娶了美娇娘,回台大担任教授,也有了两位小朋友。
我必须承认,有一段时间,我真的觉得自己很幸运,也深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能美梦成真。
然而,从人生进入下半场开始,我陆续遭逢变故,终于明白了什么叫作深深的无力感。
先是我自己在壮年之时,就得了癌症。跟死神第一次拔河,我虽侥幸得胜,却也大伤元气。而没几年后,我又遭逢中年丧妻!失去了最爱的人,心里什么也不剩,空空荡荡的,整个人也浑浑噩噩„„但我没有太多时间可以自怨自艾,因为我还得抚养两个正要经历青春期的小男孩长大。
原来,发生在我们意料之外的,才是真实的人生„„ 最难的一课,我们却没教给学生
看看自己走过的人生路,再想一想每一天,我在校园内触目所见,年轻快乐、对未来满怀想象与盼望的学生们,不禁感叹:在我求学的过程中,大多数时候,学校只教如何考第一名、如何过关斩将在大小的考试中胜出。几乎没有人告诉我,考不上“好”学校、“好”科系之后该怎么办,如何勇敢地站起来面对挑战。联考制度强调的是,不管喜不喜欢,先抢第一志愿就对了!从来没有人认认真真地鼓励我们:寻找自己独特的天赋能力,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再找出独属自己而非主流价值一致钟爱的“第一志愿”.我们从小经常听到的童话故事是,王子好不容易排除万难与公主结婚,然后呢?就没了。从没有人告诉我们,王子公主可能吵架。人生的本质就是无常的变动,如果有一天,公主离开了,王子该如何?
没有人教过我们,我们也从来不会教学生,关于人生,种种的真实与艰难,种种的难堪与不堪。这些,反而是我在历经人生后,最想要献给学生的礼物。
人生总有悲欢离合,但我希望我的学生,都比我更有能力,去面对课堂以外的人生挑战。
如何做?其实很简单,提前把这些人生问题,丢给学生去想,让他们从年轻时就开始思索、有心理准备;提前为他们灌注一些力量,而不是哪一天他们突然面对了,竟只有手足无措的份儿。人生不会永远顺遂,悲欢离合总无情,毕业之后的人生更不会有标准答案,我想教会学生的,是他们该如何为自己找寻答案。甚至是,能不能在犯错后,鼓起勇气选择补考,勇敢做唯一的自己。
人生说穿了,就是由无数的大小考验组合而成,懂得为自己找到“人生导师”,绝对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加分不少。
而什么是人生导师?“他”可能是一份信仰、一场演讲、一部电影、一本好书,重点是里头的精神,能不能让你在历经悲欢离合时,多一点力量与勇气,继续朝能发挥自己最大价值的方向走下去。
第二篇:拥有阳光就足够了
拥有阳光就足够了
2011/06/09 — 宋振杰(Views: 349)在台湾,黄美廉的名字家喻户晓。她出生时因为一些意外而罹患了脑性麻痹,在六岁之前全身的运动神经和语言神经受到伤害,口水还常常不停地向外流,而且也失去了发声讲话的能力,看在旁人的眼里,她就像是一个怪物。但黄美廉没有让这些外在的痛苦击败她内在奋斗的精神,小学二年级时,在老师马怡江的启发下,她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标,确立了当一位画家的志向。中学毕业后,黄美廉分别进入了洛杉矶学院和加州州立大学修读艺术,身体的残疾丝毫没有打败她的信心,反而让她更加坚定自己的意志。在付出比常人十倍百倍的努力之后,黄美廉最终获得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艺术博士学位,而她的画展也轰动了世界。
有一次演讲会上,一个中学生问她:“黄博士,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难道从来都没有过怨恨吗?”
在场的很多人都责怪这个学生提出了这么不敬的问题,担心黄美廉难堪和受不了,出乎众人意料的是,不能说话的黄美廉嫣然一笑,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写下了这么几行字:“①我好可爱!②我的腿很长很美!③爸爸妈妈那么爱我!我会画画,我会写稿!⑤我有一只可爱的猫!⑥上帝这么爱我!⑦还有……”最后,她以一句话作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掌声在学生中经久不息。
上帝给谁的都不会太多,上帝对谁都不会不公平。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在1972年看了旅游局给他的一份报告,报告意思是:新加坡没有埃及的金字塔,没有中国的长城,没有日本的富士山,也没有夏威夷十几米高的海浪,新加坡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什么名胜古迹都没有,要发展旅游业,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李光耀却在报告上批了8个字:拥有阳光就足够了!后来,新加坡利用那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种花种草,很快发展成世界上著名的“花园城市”,成为众多国家的旅游目的地国,旅游收入也连续数年列亚洲第三位。
是的,也可能你没有显赫的家庭,没有名校的学历,没有如花的容貌等等,但是如果你拥有一颗阳光的心灵,这已经足够!
第三篇:这,就够了七年级日记300字
生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岁月的路途中,我慢慢地意识到,有些东西需要我们去发现,然后,满足地拍拍胸脯说:“这,就够了。
我并不觉得我是一个出众的人,并且,很多人也不觉得我出众。我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值得炫耀的成绩,也没有出众的长相我走在学校里,只是一个平凡得出奇的女学生,认识的人,会跟我打招呼,不认识的人,根本不会注意到我,顶多也只会在心里问一句:”这个普通的女孩子,在哪里见过?好面熟。''
我当然想变的不平凡一点。有时,我会突然的积极向上,让别人觉得我正能量十足,跟别人说话都带这一种优雅的气息。然而,这似乎根本不起作用,认识的人会很惊讶地问我:''你今天怎么了?"不认识的还像往常一样从我身边擦肩而过。
时间照样流走,我照样感叹自己的平凡。
我总是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不能像人家那些名言在外的人一样,每当自己考完试以后,成绩略知一二时,我走在学校的每个角落都会听到有人在谈论谁谁又是年纪第一,她好厉害,真让人佩服。我有时在幻想,幻想自己要是能够得到大家的赞扬该多好呀!我陷入沉思,我?这个平凡的我,问什么要这么想,我虽然是普通的一员,但我也有我自己独特的、微笑的不同之处。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没有人能复制我,不管我很平凡。
我就像做一个在无名的角落独自而又努力地散发着属于自己光芒的星星。这,就够了。
第四篇:中国,光追求稳定就足够了?
中国,光追求稳定就足够了?
在中国,“稳定”这个词语被官员频繁提及,但更大的市场自由或许有助于保持政府和社会稳定。如果中国政府是个单一的整体的话,那么根据其行为解读其意图就会容易得多。政府的言论未必能够反映其真实的意图,这点一向如此。甚至于连其行为也未必能够如此。中国政府内部似乎已经认识到,他们不能再保护国有企业,必须远离国有制。国有企业往往效率低下,并且会扰乱自然的市场活动。按照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副校长、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教授的话说,国有企业之所以盈利,原因仅仅在于政府控制了他们的价格。就在我和海闻教授见面的前一天,中国政府将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调了6.5%和7%。这使得汽油价格上涨至每加仑4.8美元左右。
在国有企业周围,还诞生了各种各样的特殊利益集团。他们从与国有企业的关系中受益,因此不希望国有企业消失。正如各个地方的利益集团一样,他们将继续阻止任何可能威胁到这种关系的改革。由此产生的结果是,要么无事发生,要么改革比预想中来得更慢。
毫无疑问,这种改变社会的改革已经到来,中国同样如此。相比西方,中国的改变更加迅速得多,其速度之快,以至于从文化角度衡量,人口代与代之间的间隙变得越来越短。换句话说,就是文化上的代沟正在扩大。下一个十年出生的人跟上一个十年出生的人,经历的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然而,联系仍然存在。
中国的历史不是从毛泽东主席开始,也不是终于此。人们铭记并公开尊重中国历史上的毛泽东时代。但这个时代不会卷土重来。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人似乎有意防止这种事情再次发生。《中国日报》前总编辑朱英璜说,他那代人(现在已跨入古稀之年)都曾认为,谁有实力掌握国家的控制权,谁就“有权统治国家”。他委婉地表示,不知道未来几代的中国领导人是否会有不同的想法。或许他们会。
从相同的经历中可以吸取到不同的教训。从真正意义上说,共产主义的经历只对少数人“有利”。对那些曾经出过国或者可以看到外部世界的人来说,中国与西方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教训也显而易见:必须进行改革。
在中国,“稳定”这个词语被官员频繁提及,但更大的市场自由或许有助于保持政府和社会稳定。在与中国政府高层官员进行交谈时,“稳定”这个词语被频繁提及,因此不可能是巧合。改革不会向前推进,除非改革被认为可以解决某个问题,并且不会威胁到稳定。
自从改革开放开始以来,中国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收入的提高,这无疑有助于提高中国出现西方式政府的可能性。虽然有些中国人可能因为其更加自由的个人经历和更高的收入而具有更大的政治胆量,但也有许多中国人认为,没理由冒险去推翻那些似乎正在发挥作用的东西。这种平衡有助于保持统治结构的稳定。
中国,是更大的市场自由有助于保持政府和社会稳定的又一个例子。或许那就是政府的意图所在。
第五篇:《给我一个班就足够了》读后感
《给我一个班就足够了》读后感
假期间,我整理书架时,看见了我在参加灞桥区阳光师训的时候给我发的一本书,是薛瑞平老师的《给我一个班就足够了》,仔细的读完之后,深刻的感觉到那是她最真实的生命叙事,正如她在《自序》中所说“是她献给自己的一朵小花”,是她充满真诚、理性和趣味的日子的真实叙写。也给我很深的震撼。
这本书共分为三个版块:
一、教育,对成长的迷恋,重在叙写她的班主任工作。
二、语文,美丽的生命之旅,重在叙述她的课堂。
三、书籍,一片丰沃的原野,重在抒写她的阅读之旅。
看着她的书写,就感觉走进了她的生活,走近了她的思想,感觉特别的亲切。好些事情不就是自己遭遇的吗?不就是自己经历的吗?这是薛老师真实的生命状态的呈现,她越过生活的沉重与暗淡,捕捉生活的清风、乐声和野芳献给自己和懂她的人。
虽然自己是一名英语老师而不是班主任,但薛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班级的热爱深深的感染了我。有时候对一些英语较差的学生我急于求成,不能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应该向薛老师那样多一些爱和理解。
我更欣赏薛老师的读书观。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薛老师是看了很多书的,她本身就是一个学者、一个文学功底相当深厚的人,她自己非凡喜欢看书,用她的话说:一天不看书,人的心里将会感觉空荡荡的,人也随之变得浮躁起来。正因为她看过许多书,所以她才能写出这么多的美丽句子,动听的语言,对学生的处理才能游刃有余。才有资格要求学生多阅读,多丰富知识。其实,在现在这样一个知识更新换代越发频繁的社会,不学习是不行的,时间长了就会跟不上社会的步伐。但学习的态度还决定着学习的效果,当我们自己主动去学,把学习看作自己的使命时,那么结果我们就可能收获更多的知识,而当我们被迫去学时,那么结果就可能收获更多的累赘,甚至毫无收获。而薛老师恰恰是把读书看作了一项乐趣,一项使命,所以她读的顺心,不累,收获的也多,而当我们读了一定数量的书籍时,那么其中的论文或者材料等还会那样的发愁吗?
看了薛瑞萍老师的《给我一个班,我就满足了》后,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一面,我们要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享受班级的乐趣,享受工作的乐趣。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