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督教简史概述5篇

时间:2019-05-15 04:5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基督教简史概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基督教简史概述》。

第一篇:中国基督教简史概述

中国基督教简史概述

一,基督教到底何时传入中国?

(一)古代传疑:

1多马:东汉明帝永平年间(AD69年)

马拉巴主教在《迦勒底史》提及。

2巴多罗买:印度传说 3基督徒逃难:尼禄皇帝时

《燕京开教略》记载,罗马皇帝尼禄于AD65年杀害基督徒,AD70年耶路撒冷被毁后,有基督徒逃至中国。

4叙利亚教士东汉中后期。徐州汉画像馆的石墓内,有旧约故事及看似耶稣降生,五饼二鱼的图案。李文彬的《中国史略》也说东汉有两个叙利亚教士到过中国。

5三国东吴赤乌年间:明《刘子高诗集》与李九功《慎思录》都记载明洪武年间,江西庐陵挖到一座很大的铁十字架,上有三国东吴赤乌的年号。并有对联提到十字架。

以上都是一些古代传疑没有足够的出土文物证明。

(二)唐景教(AD635~845年)

AD635年,唐贞观9年,景教传入中国。景教属初期教会的涅斯脱利派,主张耶稣是神人二性分开的,属异端(正统信仰认为基督在世时是神人二性合一的)。字义正大光明的宗教。证据1625年西安挖掘出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特点:依附佛道失去基督教的独特性;寓教于政,依附政权,不能普及到民众,在中国没有牢固根基,发展的是上层统治者,没有民众基础。

政亡教息。

二,元朝也里可温教和明末清初天主教

(一)元朝也里可温教(1029~1368年)

是景教在唐亡后在边疆民族的发展和继续,1279年元朝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自由传播。字义:信奉福音的人。信徒大部分为汉族外的少数民族。元亡后消失。原因:

(1)与佛道两教互争地位,引起排斥。

(2)领导中心波斯远离中国,未能培植中国圣职人员。(3)依附政权。没有得到汉人民众的信仰及支持,终难持久。

(二)元朝的天主教。(1245~1346年)

1柏朗嘉宾(1182~1252年)意大利人,属方济各会,1245奉派来华通好。

2,孟德高维诺(1247~1328年)意大利人,第一位天主教正式来华的宣教士,1294年来华宣教。

(三)明末清初的天主教(1583~1724年)

1,时代背景,中国方面:明清基本是闭关锁国的政策。因此只有极少数的传教士来华宣教。

国际方面:西方15-16世纪掀起地理发现热潮。麦哲伦环球航行后,天主教传教士也尝试来华。1517年,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天主教掀起“反改教远动”,1534-1538成立了宣教差会耶稣会,对中国教会有很大影响。2,重要任务及传布概况

(1)沙笏略(1506—1552年)葡萄牙人,耶稣会教士,1542年到

印度,后至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及日本。1552年8月到广东上川岛想进入内地为成功,病死在上川岛。

(2)范礼安(1538~1606年)意大利人,耶稣会教士,来往印度及中国澳门32年,但未能打开中国宣教之门。

(3)罗明坚(1543-1606年)意大利人,1578年来澳门,学会中文后进入广州宣教,是明末清初第一个能用中文布道的传教士。

(4)利玛窦(1552~1610年)意大利人,1582年来澳门,1583年9月进入中国布道,精通中西文化,1601年进入北京,引领“圣教三柱石”的李之藻,杨廷筠,徐光启等人入教。在他入京后天主教发展甚佳,1690年任命了第一位中国籍主教罗文藻。

三,更正教(基督教新教)来华----预备(1807~1860年)

(一)鸦片战争前的传教工作(1807—1842年)

1.鸦片战争前的背景(1).清朝由盛入衰

(2)持守儒家传统,排外禁教。(3)西方工业革命,急于对外扩张(4)欧美宗教复兴,宣教热潮开始。

2.拓荒先锋

(1)马礼逊(1782—1834年)

英国人,1807年9月7日来华宣教,第一位新教来华宣教士。1809年结婚,在文字教育上卓然有成。

(2).米怜(1785—1822年)

苏格兰人,1813年,马礼逊最重要的助手。参与文字出版社及1818年英华书院的创办。翻译了部分旧约圣经。

(3)蔡高,中国第一位受洗信徒,协助马礼逊做刻版印刷,1814年7月16在澳门受洗。

(4)梁发(1789—1855年)中国第一位传道人。广东人,1813年为马礼逊工作,1816年11月3日米怜在马六甲为他受洗,1820年其妻黎氏受洗,是中国第一位女信徒,1823年12月在广州梁发被马礼逊按立为牧师。1832年所著的《劝世良言》对洪秀全影响极深。

(5)车金光(1800—1861年)1856年李雅各在香港为他施洗,1861年10月16日被斩首,是中国人第一位殉道者。

3.广传福音的预备—文化几个第一:

1843年麦都思在上海设立中国近代第一个印刷所“墨海书馆”。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中国第一所洋学堂,鸦片战争后迁香港 1839年美国人布朗在澳门设立中国本土第一所西式学堂。

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会阿尔德塞女士在宁波创办第一所中国女子学校。

1828年梁发和古天青在广东高明设立第一所基督教私塾。1835年美国公理会的伯驾医生是更正教第一位来华宣教士医生。四.鸦片战争后传教概况(1843-1860年)1.五口通商,允许传教

2.各差会纷纷来华,对华宣教中心设于五口及香港基础建立,后成为内地传教的基地。

3.教堂,学校,医院纷纷设立,教士来华日众,中国信徒渐多。五.太平天国与基督教

发起人洪秀全本是清末落第秀才,早年受基督教影响,后于1851年趁广西省大饥荒,发动起义。但他类似撒玛利亚行邪术的西门,根本与神国“无分无关” 太平天国的政教制度和思想借用了不少基督教的规条,如十诫。有礼拜,聚会等等。但他们的神学思想是将本色化误导成混合主义,等同异端。

六,从北京条约到庚子教案----建设时期(1860----1900年)

(一)时代背景

1.19世纪西方帝国主义瓜分亚非,中国被迫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国人仇外日盛。

2.18—19世纪英美的属灵复兴运动,掀起了宣教的热潮。

(二)传教概况

1.差会及传教士剧增

2.本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来华传教士

(1)娄理华(1819—1847)美国人,1842年来华,参与中文圣经《代表译本》翻译,1847年8月在杭州湾被强盗杀死,是最早在中国殉道的更正教传教士。

(2).宾威廉(1815-1868)苏格兰人,1847年到香港,后在上海北京东北传教,以随时待命为生活事奉准则。

(3)戴德生(1832—1905年)英国人,1854年3月1日,到上海传教,1860年回英,1865年6月25日设立‘中国内地会’,成为西方信心差会及内地宣教的榜样。

(4)李提摩太(1845—1919)英国威尔斯人,1870年2月上海,1890

年办中文日报《时报》,1891年—1915年参与广学会出版工作,1901年筹设山西太原大学,一生著述甚多。

3.宣教会议:1877年,1890年,1907年,来华传教士三次在上海召开全国宣教会议。

第二篇:中国工艺美术简史

中国工艺美术简史

第一章思考题

1.原始石器社会分为几个时期?

答:旧石器社会和新时期社会两个时期。

2.旧石器时代分为哪几类?

答:早期:相当于地质史“早更新世”。距今约200万年至100万年前,为“前阶段”:距今约100万年至10万年,为“后阶段”。中期:相当于地质史“晚更新世(前期)”,距今约10万年至4万年前。晚期:相当于地质史“晚更新世(后期)”,距今约4万年至1万多年前。包括“中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

3.新旧石器时代工具各有何特点?

答:旧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见石器)为标志。新石器时代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

4.彩陶的主要纹饰和特点

答:彩陶以其纹饰的神奇独创取胜,丰美特意的纹饰主要有“鱼纹”、“人面鱼纹”、“变形鱼纹”、“人面纹”、“蛙纹”、“四鹿纹”、“龙纹”、“凤鸟纹”、“花卉纹”、“天象纹”、“螺旋纹”、“圆形纹”(包括同心圆、对称圆等)及各种“几何纹”。此外还有独一无二的“舞蹈纹”(两种)、“鳄鱼石斧图纹”等。这些纹饰都是自然动物或抽象图形,反映了原始先民的渔猎生活,也蕴含着极为复杂神秘而丰富深邃的社会内涵。

5.分别简述彩陶与黑陶的装饰特点

答:彩陶以其纹饰的神奇独创取胜,纹饰都是自然动物或抽象图形,反映了原始先民的渔猎生活,也蕴含着极为复杂神秘而丰富深邃的社会内涵。

黑陶虽然最多以弦纹、刻画纹与镂空以及堆贴塑为饰,却仍以其造型设计美与工艺美取胜。

6.石器时期的玉器分为哪几个种类?

答:饰玉、葬玉、祭玉、礼玉、神玉。

7.最早的原始工艺壁画属于我国哪个地方的遗址?

答:在宁夏固原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4000前的彩绘装饰墙画。

第二章思考题

1.简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纹样

答:1夏:夏代的青铜器比较粗糙,还没有形成有特点的纹样组织形式。2商:造型雄浑庄重,纹饰精细繁密,都饰以神怪狰狞的饕餮纹,兽面纹、牛面纹、夔纹、鸷鸟纹、凤鸟纹、龙纹、蝉纹、蚕纹、象纹、龙纹、鸟纹、乳丁纹、人面纹、虎纹。后期出现了以云雷纹为底衬的主纹。还开创了“三层纹”。3西周:多窃曲纹、环带纹、重环纹、凤鸟纹、鹿纹、龙纹、蝉纹、蚕纹、象纹、乳丁纹等。饕餮纹变为牛羊面纹,商末周初还出现了多种凤鸟纹。4春秋战国:多蟠螭纹、龙纹、蟠虬纹、生活纹等。

2.简述饕餮纹与夔纹的主要形态

兽面纹古称饕餮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突出正面造型,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侧有有耳,多数有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则没有兽体和尾部。龙纹包括夔纹和夔龙纹。“夔”古称是一角一足的动物,实际上则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像。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

3.礼玉包括哪几种?(记4-5个就可以了)

答:礼玉有璧、琮、圭、璋、璜、琥、环、瑗、璇玑、玦、磐、盘、杯等。

4.我国目前出土最早的帛书是哪一副?

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出土的“楚帛书”。

第三章思考题

1.简述秦始皇陵兵马俑带给你的视觉震撼

答: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仿真人真马大小的陶制兵马俑8000件。气势宏大陶俑神情生动,形象准确,轩昂;陶马造型逼真,刻划精致自然。兵马俑是秦国强大军队的缩影,布局排列

如家军阵,气势凛然。兵马俑陪葬坑均为土木混合结构的地穴式坑道建筑,像是一组模拟军

事队列、旨在拱卫地下皇城的“御林军”。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艺

术手法细腻、明快,手势、脸部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显示出

泥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2.汉代青铜器在器物造型上出现了哪些新的式样

答:铜马、铜马车、铜车骑佣与多种铜炉、铜灯、铜镜、带钩。

3.春秋战国漆器的主要文化造地出土的哪件漆器留给我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答:彩绘梅花鹿。这尊漆木梅花鹿所展现的湿润、安祥,以及优美、高贵的神态、气质,充

分地体现了手工艺人无与伦比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作品中生动的造型和精彩的装

饰效果的产生,除了手工艺人精心的构图之外,还与他们的木雕功底、调漆技巧、绘画用笔的稳健、准确,运线的千变万化、着色的高超水平等等因素都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一作品中的金线直接描绘工艺的运用表明了这一时期的漆器工艺出现了重大的发展与进步,早期的漆

器是在形成的木胎上直接髹漆,后来人们又发明了卷胎漆器,夹苎胎漆器及皮胎漆器,以及

彩绘、针刻、雕绘、金扣和金银直接描绘等工艺。而漆木梅花鹿所具有的漆器水平堪称是一

个时代的“绝唱”。这充分表明了漆器的黄金时代的到来。

4.什么叫做髹漆?

答:髹漆指把漆涂在器物上

第四章思考题

1.西域佛教装饰工艺美术文化有哪三种文化?

答:于阗文化、龟兹文化、高昌文化、2.南北朝出土的陶俑各有那些类型出现?

答:北朝:主要有“镇墓兽佣”、“出行仪仗佣”或“出行佣”“家居奴仆佣”三大类。南朝:

“贵妇佣”、“歌舞佣”、“武士俑”、“出行佣”等。

3。简述此时期南北方瓷器的特点

答:南方青瓷清秀巧俊,胎薄青灰,釉色青绿带褐或偏黄,透明度好而显晶莹之美;北方瓷

器则雄伟浑厚,朴实耐用,股厚色灰,秞薄青黄,玻璃质较强。

第五章思考题

1.此时期的瓷器南北方各以哪两个地方产的为主要代表

答:北方邢窑,南方越窑。

2.简述唐三彩的主要特色

答:既非陶也非瓷,它是用瓷土(白岭土)作胎,施以不透明的色釉,实为低温铅秞并综合陶、瓷特性所创制的独一无二的名品。

3.隋唐时期铜镜造型的主要纹样与特征

答:纹样:海兽葡萄纹、珍禽奇兽纹(龙、凤、虎、鹿、鹤等)、吉祥花鸟纹、人物故事纹、寓意象征纹等。特征:唐镜多创新,按题材内容不同而灵活采取了单体满花(蟠龙等)、激

点组合、成双成对、绕心旋转、四周辐射、密布满花等,务求创新,无一雷同。开图进取求

新发展。

第六章思考题

1,现在最早的石拱桥是那一座?是哪个朝代的哪位设计师所设计

答: 隋代匠师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

2.吉州窑为哪个地方的瓷窑?这一时期的主要纹样是怎样的答: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纹样:定窑:刻画花、印花,饰以莲花、牡丹、石榴、云龙、飞凤等吉祥装饰纹样。耀州窑:多用刻画花、印花,饰以独特吉祥花鸟纹样,以“把莲”(一束莲)与“戏婴”最有独创新特色。龙泉窑:多有浮雕鱼织、牡丹等花纹。元瓷:器中心多饰以龙凤、麒麟、花鸟、鱼水等吉祥纹样以及各种人物故事画等。

3.宋代最常见的服饰是什么?有何特点?

答:官服、常服、女服。官服:“方心曲领”于颈胸,头戴“通天冠”、腰配“鱼袋”。常服:普遍为“襴衫”(圆领大袖、无袖头,长衫下摆有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女服:普遍流行襦、衫、袄、背子,半臂、背心、抹胸、裹肚、裙、裤等,品类甚多。以素雅简朴为尚。

4.简要概叙此时期六大瓷窑体系,并说明其中2-3个的窑体特点

答: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龙泉青窑系、景德镇青白窑系。

磁窑:白釉到花、剔花、绿斑、秞下黑彩划花、秞下酱彩划花、珍珠地划花、绿秞秞下黑彩、白釉红绿彩以及低温铅秞三彩“宋三彩”等。

定窑:白瓷胎质细,呈乳白色,器体很薄,以覆烧法可免变形,量大,因而常用“金银铜扣”。

第三篇:《中国简史》读后感

《中国简史》读后感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吕思勉著)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我不是颇有研究的史学家,更不是文笔辛辣的评论家,相对于《中国简史》这本宏大的书,我显得太多于稚嫩,读不出它的缺失与不足,仅仅是读出了个皮毛,更加领会了—“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的经典。读《中国简史》我收获颇多。

原始时期人猿一步步进化发展,由四肢行走到直立行走,其间的神奇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自然秘密。由元谋人到智人,他们的生理结构在发生变化,心理与行为上亦是如此。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采集果实,打渔狩猎,群居洞穴,一切都是为了最基本的生存。再后来,生产资料渐渐丰富,他们也有了美的意识,粗糙的泥陶制品上开始有了最简朴的印记。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令我眼界大开,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令我不禁啧啧称奇,这是具有真实触感的人类进步。还有那些在我们记忆中根深蒂固的传说,蚩尤貔貅,仓颉造文字,伶伦作乐器,嫘祖养蚕纺织,大挠作天干地支,大禹治水,尧禅让……这些神秘的传说为一切都带上了迷幻色彩,使历史不至于枯燥无味。看着这些传说,我觉得无比自豪,我们都知道我们是炎黄子孙!启建立了夏朝,“天下为公”的原始氏族社会瓦解了,子承父位的天下私有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自此,宿命般的朝代更替开始了。吕思勉先生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描写了各个朝代的兴衰。名说典故,文化发展,历史名人,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商汤灭夏桀,武王伐纣,春秋战国,秦的一统天下更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民风随和的魏晋南北朝,雍容华贵的隋唐……,政治斗争,时代更迭,仿佛看到了战火纷飞,旌旗摇摆,士兵坚毅的脸庞,王者睥睨天下的气魄,自然还

有成王败寇的残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悲哀。历史不仅仅是时间的推移,更是文化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那斑驳的青铜器,端庄厚重,纹饰华美,反映的不仅仅是青铜文化特有的华贵稳重,那背后的高超技术更是值得我们后人赞叹不已。百家争鸣体现的是一种思想的解放。天下的统一更是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文化的统一。统一简化文字的出现为交流和记载开拓了更广大的空间。佛教的盛行为人们提供了精神的信仰,石窟艺术的流传为我们提供膜拜的可能,敦煌,云冈,龙门三大石窟,那是令我们赞叹不已的美丽。唐诗宋词楚国离骚,明清小说元散曲,怎能忘记了景德镇的青白瓷?这些都是艺术的结晶,文化的瑰宝!还有那些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明灭灭的脸。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勾践卧薪尝胆,名医扁鹊,项羽大摆鸿门宴,昭君出塞,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房谋杜谏,武则天称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岳飞抗金,成吉思汗铁木真,朱棣靖难之变,郑和七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智擒鳌拜……这些我们数不清的名字,道不明的典故,经过时间的沉淀已经变成我们耳熟能详的存在,每每想起总是能勾起我们或敬佩景仰或不屑鄙夷或厌恶唾弃的情感。

最后的是野史和秘史。这是最有趣的部分却也是最耐人寻味的一部分。野史里大多数讲述了皇家的趣闻或骇事,道出在正史中很难看到的秘密,有趣之余又令我长了见识,各种有违常理甚至于有违伦理的事情在皇宫内闱里似乎成了见怪不怪,这些不登得大雅之堂的历史故事丰富了我对历史的认识,使历史在我的眼中变得更为立体可感,不再那么严肃遥远,而是显得真实和俗世烟火。而秘史中那一连串的问号令我惊叹不已,甚至于颠覆了我的传统认知!商纣王真的是暴君吗?是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吗?《兰亭序》是王羲之所作吗?马可波罗真的来过中国

吗?……种种关于在我们心中早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探讨,体现了历史研究的严谨。种种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思考与论断更是体现了历史研究的灵活性!原来拓展思维不仅仅是数学的专利!而这些超越了我记忆中传统认知的探讨无形中向我传达一个信息:敢于质疑,忠于现实,还原真实!

《中国简史》全书简洁易懂,增强了可读性。故事性的叙述使阅读不至于枯燥无味。野史和秘史的加入不仅拓展了读者的知识面,更是大大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其中还穿插中西方的比较突出我国特点更加鲜明。例如“火的使用”那一节通过我国和欧洲开始使用火的时间不同,突出我国人开始使用火何其早!便于读者记忆。全文语言幽默,结合神话传说,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历史的内涵。全文更是大量引用了各种数据和历史材料,体现了作者的严谨,使本书的可信性大大增强!正如作者所说“史书使我们对那个时期人的一生轨迹有了一种生动的想象”。读一本史书,细细品味,就仿佛在看一部宏伟庞大的电影。滚滚红尘中一幕幕进化演变,时代兴衰在眼前缓缓放映。古人简单的一举一动在我们的眼里却有了不平凡的意义,或惊叹,或感慨,或疑惑,那是一个我们熟悉却又不熟悉的世界。不知不觉中我们慢慢重叠上历史的步伐,不经意间在历史进程中扮演一个又一个不同的角色,沉醉之间却已经经历了几个人生,合上书的那一刹那,才恍然惊醒,细细回想,竟仿如南柯一梦,那其间的千回百转潜移默化之间已经赋予了我们太多的智慧。而《中国简史》就是这样一本书。

第四篇:中国哲学简史心得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 法学1203

苏珊

2120120692 一直以来都觉得哲学是一门很复杂、深奥的学问,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国家,思想文化博大精深,冯友兰先生在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的产生与发展作出了阐释,深入浅出的解说,各学说之间的比较,让我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与英国、希腊等海洋国家不同,我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了思想观念的不同。冯先生认为:“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在思想的时候,人们常常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他就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因而他的哲学也就有特定的强调之处和省略之处,这些就构成这个哲学的特色。”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如孔子、孟子,很少提到海,即使提及也是非常简短。而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生活在一个满眼都是海洋的环境下,可想而知二者的思想起源不同,观点也很不一样。

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背景等因素造就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哲学。中国领土辽阔,平原多、海洋少,经济利益均由土地所出,农民在我国古代的地位仅次于“士”,而商人居末。农业为“本”,商业为“末”,贯串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理论、政策都是企图“重本轻末”。因为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农民只能祖祖辈辈聚居在一起,形成了家族制度。这种社会制度是一定的经济条件的产物,而这些条件又是其地理环境的产物,所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种制度及其理论说明,都是很自然的。中国人心中的家族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家族利益也是族人共同维护的。相反,在海洋国家希腊,土地稀少,难以发展农业,所以主要依靠商业获取经济利益。商人的活动主要在城市,所以他们的社会组织形式,不是以家族共同利益为基础,而是以城市共同利益为基础。另一方面,中国人崇尚自然,不喜人为造作,比较安于现状,所以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一直受到抑制,很不发达,四大发明之后鲜有其他创造,科技发展停滞不前。海洋国家的商人有较多的机会见到不同民族的人,风俗不同,语言也不同,他们惯于变化,不怕新奇。相反,为了畅销其货物,他们必须鼓励制造货物的工艺创新。这样截然相反的两种文明形态带来的影响也是大不相同,中国的封建制度直到灭亡也没有发生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各学派的起源作了概述,他指出:“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其中,着重介绍了儒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表现,以及在西方哲学思想传入后中国思想文化开始有新的发展。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思想不断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之后,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没有新思想产生的。可以说,整个中国哲学思想体系,在先秦已经建立。没有了积极活跃的思想与科学研究环境,人们也就缺少了动力,整个社会也就毫无生气,落后也成为必然。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独上西楼,昨夜西风凋碧树,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冯先生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他说,“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个人看来,总感觉哲学把人生剖析得太透彻,似乎人生就是那么回事儿,等到你老了回想自己的一生,大多数人都遗憾没有把握平淡的幸福,奋斗了一辈子最终却发现其实所谓的成就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世俗眼光中的“成功”而失去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年轻人和老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必然是不同的,年轻人正处于朝气蓬勃的年纪,需要的就是不断向上、不懈努力。但是,在现在这个浮躁功利的年代,偶尔读读中国哲学,也是慰藉疲惫心灵的一股清泉。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第五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从哲学看中西方文化发展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以现代的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语言通俗易懂却又深入浅出,以辩证的态度阐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遍及诸子百家不显偏颇,明辨尺短寸长力求客观,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中国哲学于中国、于世界在历史与今天的重大意义。

(一)哲学与宗教

谈到哲学,人们往往想到宗教。宗教与哲学不可混为一谈,又并非完全不同的事物。哲学,是对人生进行的系统的反思。将人生作为思考对象,获得关于宇宙、知识、人生的反思产物——宇宙论、知识论、人生论。宗教是由某种哲学为核心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如迷信、教义、礼仪、体制)而来。

由此使人想到一种说法——“中国人没有信仰”,对此我不敢苟同。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与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正如德克·布德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一书中所描述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有组织形式的宗教),而是伦理”。“追求彼岸世界”作为人类内心的最深要求之一,哲学与宗教都为这一追求起到了导向作用,而宗教却未能成为中国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究其原因,人们都有寻求比伦理道德更高的价值(超伦理道德价值)的渴望,但宗教中所体现的价值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超道德。一方面,对神的崇拜更类似于中国哲学中儿子对父亲的伦理之爱;另一方面,宗教倾向于提供人类对客观事物的信息,当迷信、祈祷、仪式所提供的信息与科学不同,即产生了宗教与科学的冲突,致使宗教无法达到我们所追求的更高的价值。可中国人在中国哲学意识中找到、表达、欣赏,并在哲学生活中体验了这一价值,故而中国人更多的强调哲学意识而缺少浓厚的宗教观念。

中国人的信仰是蕴含在哲学之中的,是对超道德的更高价值的追求,是脱离宗教仪式、神祗具象的纯粹的精神。中国哲学使中国人将这样的信仰变成一种内在的意识,以“德”的形式付诸生活成为具有真正意义的实践。

(二)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与同西方哲学的相似性 中国传统哲学始终围绕着四个字:内圣外王。

起初只有贵族有机会接受教育,自周朝礼崩乐坏,政治权利瓦解之后,各种知识的官方代表散落民间,凭借专长开馆招收学生以维持生计,自此师吏分离。因为专长不同,这些教师的思想见解也有所不同,自此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划分。春秋战国时期,大致分为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另有刘歆提出的十家:以上六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儒家以孔子为创始人,强调社会关系中责任和义务(正名),人的德行(仁义),为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为而无所求(知命);而后出现以孟子为代表的理想主义流派,提出“人性本善”、“霸道王道”的政治哲学和“道德宇宙”的形而上学神秘主义;以及以荀子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流派,主张“人性恶”通过后天教养改善,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指出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道家以杨朱为起始,在老子及庄子的时期发展到极致,由最初的出发点“保全”到“顺从事物变化法则”再到“齐万物一死生”,强调了无为与寡欲。墨家由“利己主义”出发,提倡“兼爱非攻”,反对儒家严格等级之分,主张天下人不分高低彼此相爱。名家则注重“名”与“实”,强调事物的相对性与共相,善于论辩。法家根据政治环境的改变否定了儒家的政治主张的实用性,提倡“法”对人的约束作用。阴阳家则以五行变化对宇宙万物提出解释,阐述了其中的变化性和规律性。西汉时期根据统治需要董仲舒推行结合阴阳家理论推行儒学,汉末道家与佛家相容衍生禅学复兴,名家因玄学提出的“辨名析理”再起„„一些思想在复兴过程中予以新的诠释。隋唐时期伴随着新道家和佛家的没落儒家再度兴起,新的宇宙论随之产生,进入北宋之后儒家更分为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和以陆象山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两派。中国传统哲学不断革新,直至近代西方哲学的传入。

尽管中国哲学基于“形而上”的观念,仍与西方哲学有着相似之处。例如孔子与苏格拉底对待教育与做人的思考、名家的辩证观点和对事物的共性与特性的辨析、阴阳家的五行与西方的二元论、程朱理学和柏拉图对待“理”的看法、陆王心学中所包含的唯心主义、道家的事物变化运动的观点„„虽然基于的认识论不同,但对哲学思考的内容却不乏共识。

(三)环境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哲学对科学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中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不乏相似点,为何近代中国文明落后与西方?

哲学作为人反思的产物,思考方式可以说影响着哲学的形成。而人的思考环境又受环境的制约,感受不同,思想中予以强调或忽略的方面也不尽相同。

众所周知,落后的社会制度是近代中国发展停滞的主要原因,而这样的长期停滞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加以分析。中国作为大陆国家,海上冒险经历较为缺乏,经济生产以农业为主。人若无特殊才能无法离开土地,故同族人大多生活在一起,继而形成了家族制度,具有严格的等级。由书中可以看出,古代到近代的社会制度可以算作这种家族制度的延伸。中国哲学的功能尽管以“做人“为最高成就,实际目的却也是应用于政治。哲学思想必然为政治思想,中国哲学更强调社会、人际关系等日常功能(即人生论),便于君王统治。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作为经济生产方式,大陆国家更倾向于以具体概念为背景认识事物,生活方式倾向顺乎自然,自给自足即可满足生活需求,故而不喜变革。土地的不可挪动性、古代中国哲学的功能,加上大陆人民不喜变革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这种社会制度的不易动摇以及近代中国没有像西方出现工业革命的事实。

而西方文明中海洋意识较强,人民生活以贸易居多,多为城镇聚居,严格的家族等级制度不适用于这样不同民众聚集的环境,无法划分等级,难以形成专制制度。商人们习惯于变化,并且商品经济中为了保证货物的销售必须进行创新。同时由于贸易,西方人优先接触抽象概念,一切以假设概念为出发点(认识论),基于“无”的背景来认知“有”,创新与这一过程同向,故而在近代文明中形成了适合于科学发展的哲学方法论,而西方哲学的发展目的也在于对事物的认识。

简单来说中西方哲学的任务不同造就了发展方面的不同,中国哲学旨在提高人的心灵,而西方哲学鼓励增进正面知识。而哲学的任务以及哲学方法论的不同均源于生活环境不同导致的需求不同,可以说,环境,造就了哲学。

(四)中西方哲学意义对我们的启示 尽管中国哲学在近代工业文明中并没有起到正向的作用,但中国哲学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人生哲学在今天更是为中国社会乃至世界各国所重视就是最鲜明的例证。任何哲学都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只对某一民族、时代、国家有效,而另一部分作为人类社会的一般性理论则具有持久的价值。在注重科技与文化相辅相成共同繁荣的今天,我们同时应认清西方哲学的应用价值与中国哲学的精神价值。任何哲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如古代哲学中纵使百家争鸣,儒家亦效道家之长,墨家亦取名家之辨,我们在对待中国哲学的上应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西方哲学之长补己之短。通过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简史》的解读,我们甚至可以从中国古代哲学本身中找到当代哲学思想的影子,这就更提醒我们,诸子百家的兴衰只能反映当时历史背景的需求,并不代表其中的思想都是陈旧落后的。辩证看待中国哲学,定如再淘浪沙,珍宝不尽。而其中最值得我们继承的,便是中国哲学“入世而出世”的精神,在文明的潮流中完成自我修养的提升,同时身体力行投入社会的建设与人和人之间的关怀,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追求中真正实现超越普通价值的大美追求。

下载中国基督教简史概述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基督教简史概述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最近花了些时间读了这本书,书中古代哲学家们的思想读后有种让人说不清的感慨,不能说读懂读透这本书,但从书中能有所收获,下面是我自己在这本书中的感想......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写在《中国哲学小史》读后 作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无从回避的重要人物,冯友兰先生一生于哲学上的研究不可不谓之一波三折。且不论其晚年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而所......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我对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对哲学史更是从没有过涉猎。冯友兰先生的这部《中国哲学简史》是我第一次阅读这方面的书籍。 全书的篇幅并不算太长,作......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班级:12级材料二班 姓名:张洋 学号:2012327101066 哲学自古以来都是人类经久不变讨论的话题,然而哲学的理解也因人而异,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在众多有关......

    中国钟表发展简史

    中国钟表发展简史现代钟表大致经历了大型钟—小型钟—袋表—腕表的发展阶段,14世纪在欧洲的英、法等国的高大建筑物上出现了绳索悬挂的报时钟,15世纪末、16世纪初出现了铁制发......

    中国书法简史复习题

    中国书法简史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仰韶陶器上的线条符号具备了(D ) A:汉字形状 B:汉字结构C:文字记载条件D:书法艺术的雏型美 2、造字传说中最有影响、最形象具体的是( A ) A:伏......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我曾在上学期读过,当时觉得书中蕴含着无穷的道理却又总结不出个一二三来,本学期经过了马哲课上老师对于哲学的系统讲......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有言:“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 假期阅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觉得受益匪浅,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