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慈善公益成为一种习惯
勇担社会责任,共建和谐大家庭
――台州公司积极开展慈善义工服务
浙江台州安邦护卫有限公司集金融货币、贵重物品、银行ATM机外包业务为一体的金融守押公司,下设椒江、临海、温岭三个押运大队,现在编员工1480多人。为体现公司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提升队伍凝聚力。近年来,公司贯彻落实总书记十八大讲话精神,在积极拓展业务的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提倡“以德治企、以爱治企”的新风尚,为员工树立正确的风向标,大力弘扬社会爱心奉献,使他们自觉投身慈善公益事业,传递社会正能量,体现出真正的人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公司自2006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投身慈善公益事业,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奉献社会。几年来,积极参与敬老助残、扶贫助学、无偿献血、保护环境、见义勇为等各类义工服务436次,参与人数3060人次,筹集捐助物资20余万元,受益群众达2500人次,足迹遍及整个台州。为公司在社会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一、注重公益、关爱社会,为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公司秉承中华民族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美德,积极探索队伍管理的新方法、新路子,采取以制度管人和人性化管理相结合,提高员工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把对社会爱心奉献的责任灌输到每位员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勇于承担责任。并牢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安邦志愿者精神。他们走进敬老院、福利院、独居孤寡老人家开展暖心活动;走进贫困山区、革命老区,为莘莘学子点亮梦想;走进湖漫水库、石塘等自然水源保护区,开展“五水共治”活动;走进台州市中心血站、街头献血车,开展无偿献血活动,他们的事迹曾被《台州日报》、《台州晚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相继报道,受到市领导及社会各界的肯定,真正体现了安邦员工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以点到面,逐步推广,让慈善公益活动遍地开花。公司坚持自愿参加和组织引导相结合、集中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原则,积极参加并开展各类慈善公益活动,持之以恒,不求回报,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社会诠释无私奉献精神,用平凡的行动谱写不平凡的人生赞歌。
(一)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平台,开展多样化的慈善公益活动。
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每逢学雷锋日、清明节、重阳节等重要纪念日,以中队为单位,组织员工开展“清扫公园”、“祭扫烈士陵园”、“无偿献血”等各种零散式公益活动。2013年3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温岭大队建行中队调度员陈敏玲有幸结识了温岭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副会长兼城南分会会长张金华,参加了深层次的慈善公益活动。走进温岭城南残疾人家庭,为他们洗头、理发、打扫卫生,为公司员工进入公益事业指引方向,点亮明灯。并产生“蝴蝶效应”,公益活动不但在温岭押运大队全面展开,且在全公司得到进一步推广。
(二)、联合慈善机构与爱心人士,深入开展慈善公益活动。
为更好地帮助弱势群体,公司曾联合温岭市城南义工队、坞根红星志愿队、箬横阳光志愿队及社会爱心人士,借助社会之力,开展“临终关怀”、“新春圆梦”等系列活动,为王阿公送去临终关怀;为柯阿婆圆了电视梦、为小郭圆了电脑梦。并对小郭在大学期间的学费及生活费进行全额资助,今年即将毕业。另外,公司还分区域分中队对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学子、孤寡老人、残疾老人等进行结对资助。例如,坞根的程同学从2013年开始结对资助,每学期开学前,公司志愿者会和爱心人士一起为她送去学习用品、学杂费用及住校餐费,让她安心上学;定期去城南、新河长屿等地为老人们理发、打扫卫生等,并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重要节日送去米、油等生活必需品及节日慰问品。目前,结对资助人员就有80多人。
(三)、成立义工服务队,使义工活动更加规范化、整体化。
公益活动在各大队推广后,得到员工们的强烈反响。上到公司总经理助理,下到基层新进员工,各级人员纷纷加入,台州安邦义工队伍逐渐壮大,取得义工证的员工就有500多人,志愿者证有30多人。2014年12月,台州市慈善总会专门为公司授旗,成立“台州慈善安邦护卫义工服务队”;2015年7月,温岭市慈善总会给温岭押运大队授旗,成立温岭慈善义工台州安邦护卫温岭押运大队服务队。2015年3月初,公司组织20多名义工开展植树活动;7月底,组织20多名义工到温岭市武警中队开展“迎八
一、送清凉”拥军慰问活动; 8月19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来临之际,公司在天台县开展“慰问抗战老兵、聆听抗战故事”红色教育活动,慰问吕禄卿、袁祥彬、姚仁言三位抗日老战士。标志着公司义工活动由零散形、合作形向规范化迈进,进一步提高义工活动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内树榜样、外树形象,让慈善公益成为企业文化。爱心需要示范、道德需要引领。公司潜移默化地把慈善公益事业变成公司的一种企业文化,慈善公益的种子在每个安邦人的身上生根发芽,他们从思想上、工作上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原本的要我做,变成现在的我要做,脏活、累活抢着干,义工活动争着去,先进榜样抢着当。在安邦内部涌现出一批批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的“活雷锋”。
公司“献血达人”卓景敏,13年来坚持无偿献血,他不但献血、献血小板、还捐献造血干细胞。截止目前,献血27次,献血总量达17600ml,相当于4个成年人的全身血量。2010年被玉环红十字会授予“无偿献血奉献奖”,201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勤部卫生部授予《2010年-2011年全国无偿志愿服务奖三星奖》;2014年,省献血工作小组还向他颁发了“浙江省无偿献血荣誉证”。
2013年4月14日,温岭押运大队员工王军兵拾得内有身份证、多张银行卡及现金600多元的皮夹,通过当地派出所将钱包交还失主;2014年1月7日晚7点整,温岭押运大队民泰中队一车组人员在温岭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城区支行附近捡到内有2800多元现金、多张银行卡和身份证的黑色钱包;2014年1月23日晚,温岭押运大队建行中队车组在建行清港支行路段拾到2900元人民币;2014年4月6日下午,公司员工林微钳在上班途中捡到一只价值1000多元的三星手机;2015年9月初,临海押运大队队员贺勇帮储户找回了6000元。2015年9月14日,安邦队员在黄岩农信社旁一边用人墙为紧急生产孕妇周晨兰搭起临时产房,一边拨打120。2015年9月21日晚上,一辆在黄岩横街西路行驶的私家车突发自燃,椒江大队黄岩农村合作银行中队队员手持灭火器助车主灭火……类似这样的好人好事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
公司将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继续发扬不计报酬、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理念和精神去积极从事慈善工作,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第二篇:让雷锋精神成为一种习惯
让雷锋精神成为一种习惯
近几日同弟弟看电视时,见少儿台时常在播一则宣传雷锋精神的广告,这不禁引起我的思考。我们国家宣传雷锋精神已经近五十年了,雷锋精神真的成为我们生活得一部分了吗?我们每天都在说学雷锋,可是当老人被车撞到而无人帮助的时候,当失主丢了钱包而无人送还的时候。我们所宣传的雷锋精神在哪里?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雷锋精神在哪里?我认为,要学习雷锋精神,那就必须让雷锋精神成为一种习惯。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雷锋是一个实干家,在他从事公务员,工人,军人等众多职业的时候,他始终充满着饱满的热情。他当公务员时,被县委机关评为“工作模范”,他到鞍钢参加工业建设的时,三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五次被评为红旗手,十八次被评为标兵。而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时,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团,营嘉奖多次。为了他崇高的理想,他在实际岗位上说到做到,表里如一。真正成为了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我们都是普通人,既然一时没有能力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应该一切归根实际,一切从小事做起,为了建设繁荣富强的祖国而不断贡献自己小小的力量。这种贡献更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不管是对待学习,还是工作,我们都热情高涨的面对它,习以为常的做好它。也许一时我们不会看到自己的成绩,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价值就会逐步显现出来。
当然,如果只做好本职工作,雷锋也许只会成为一个“劳动模范”,而不是“人民的好战士”了。他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助人无数,他为人民做好事的故事我们早已铭记在心。这是一种何等高贵的品质啊。能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人民,而不求回报,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最令人崇敬的地方。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断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准,将助人为乐视为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将服务人民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样对雷锋精神的学习才算真正落实在了行动上,我们的思想境界才会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不知不觉间,雷锋已经离开我们五十年了,但他思想的光辉却始终未曾退却,在他的精神的指引下,我们一定会继续前行向着一个光明的未来而不断前进。
第三篇: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在国旗下的讲话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刚刚过去的4月23日,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很多同学都知道马克思、爱因斯坦吧,他们是犹太民族的杰出代表。在犹太人家里,小孩子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舔舔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是告诉孩子:读书是甜蜜的,应该抱着欣喜和愉悦的心情来学习,来读书。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被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家里着火了,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家长就会告诉他:“你要带走的不是钱财,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也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华夏文明悠久绵远,足以见证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是热爱学习、热爱读书的民族。宋人黄庭坚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也足见我们向来就不缺乏爱读书之人。至于为什么要孜孜不倦于读书,我想,每一个同学都不难说出若干言之凿凿的理由。可以说,要想在激烈的现实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读书,也必然离不开读书。
我们中的很多同学也爱读书,他们读名著,丰富了思想,开阔了眼界;他们读美文,感受着文字的生动音符……正是有了丰富的阅读经历,他们的谈吐才生动具体,回答问题才思维敏捷,看问题才深入透彻;他们不再为写一篇作文而苦思冥想,不再为阅读理解而紧锁双眉,读书为他们打开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当一句句名言经典从他们的口中流淌而出,是不是赢来了家长赞许的目光,是不是得到了老师的鼓励,是不是换来了同学的敬佩……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在为自己的将来储备精神财富,这些现在他们还不太明白的经典之作,必将会成为引领自己成长的指明灯,在他们的人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要说: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却可以定位人生的方向。
就让我们与书为友,以书为鉴,让每天都是读书日,每月都是读书节,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习惯!
第四篇: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综观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人士在早期都有很浓厚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因此,我们应该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必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课余生活单调,每天做完作业除了看电视、就是玩,根本不愿意花时间去读书。阅读还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还没有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到其乐无穷,他们的精力才能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才能在阅读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就至关重要,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明确阅读的重要性,端正学生阅读的态度。以往都是我们老师强调读书有多么重要,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真正认识到读书的意义,他们把作业一做完,就是去玩,根本不愿静下心来读一会儿书。因此,我想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就“读书活动”展开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你认为读书都有哪些好处?”“你都读过哪些书?”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端正学生正确的阅读态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好读书、读好书,一生与好书相伴。
二、帮助小学生制定个人阅读计划。
小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好动而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如果不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他们的阅读就不能得到逐步积累的效果,且有可能误入歧途。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可以减少小学生的盲目性,更可以强化教师的指导性。在每学期开学,教师都要组织全班学生共同制定班级的阅读计划,确定本学期的阅读任务。然后再帮助学生制定个人的阅读计划,帮助学生科学的安排阅读时间,和家长联系做出一个阅读时间的规定与安排。例如,每一天的固定时间,进行阅读,这件事可在家里和学校同时进行。开始时可以从家长监督,家里每天晚上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至少规划15分钟来读书,并要求做到准时阅读;在学校则每天拿出十分钟来读书,或教师范读,或学生轮流读报,或自由阅读,慢慢形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哪一天不读书看报,就寝食难安。在周末教师要尽量减少作业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留下充足的时间,养成了这个习惯,就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坚持学习,学而不厌。
三、推荐好书。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道德高尚的人谈话。”对于小学生来说,选择合适的书籍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有的品位过低,有的选择单一,所以我们老师有责任为学生推荐好书,引导学生选择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
四、教师应该上好每一节阅读课。
首先,应该教给小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这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必要前提。名人名文之类可精读,童话故事之类可略读,报纸资料之类可浏览。另外根据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教学要求,主要
应教会他们以下几种最基本的阅读方法:
(1)朗读与默读。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朗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读书和正确读书的良好习惯。默读是无声的阅读,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独立思考。
(2)背诵和复述。背诵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能促进记忆的发展和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多读,熟读课外阅读中优美的文句,精彩片段,名言警句,诗句等。复述有助于小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可以促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3)略读和精读。略读在于让学生更多地涉历一些阅读材料,在知识的“广”上作积累。精读在于让学生首先深入思考理解积累更多的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略读和精读的训练可以帮助小学生逐步掌握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的良方。
其次,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在头脑中树立起“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强调这点,就是强调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并且定期检查、评比读书笔记。
第三、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提出不同的读书要求。
1、要读懂故事;
2、能对书中的内容有所想法,想办法独立解决书中出现的问题,能有所异议;
3、能摘抄好词佳句。优等生的任务是完成以上3点。对中等生要求做到1、2两条。稍差的学生只要求达到第1条就够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应当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能力,还应当通过广泛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第四、开展多种活动汇报读书成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通过经常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营造读书的氛围,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班里设立读书评比表,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书目写在小红旗上,读完一本就在表中贴上一面红旗,评比班级的读书大王。定期开展语文阅读交流会,如:“好书推荐”“名人名言” “美文赏析” “知识广角”等,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以版报的形式向大家作汇报。还可以开展读书竞赛、百科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故事会等。
最后、指导小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工具书是无言的老师,是案头顾问,是引导读书的门径。教师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书,也就等于让学生找到了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的法宝,就等于插上了知识的翅膀,就能够在书山学海中自由翱翔了。
五、家校配合,让学生有书读。
家长是学生的贴身老师。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讲有趣的故事,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浏览、阅读,家庭内要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家长要做孩子读书的榜样。学校要办好图书馆,班级要设立图书箱,学生之间可“好书交换看”,班与班之间交换,让学生随处有书看,养成读书的习惯。
此外,班内要定期检查、总结学生的读书情况,表彰读书的积极分子,以保持学生阅读的兴趣。
当孩子在阅读中得到快乐,就会慢慢地爱上读书,阅读也就变成了一种习惯,让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去翱翔吧!
第五篇: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山东成武第二中学马春彦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为了让自己成为一名善思考、能实践、有较高素养的语文教师,我参加了“阅读经典与教师专业成长”的课题研究。本课题研究确定以“教师的经典阅读”为突破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当今有句名言说:“教师就是课程。”言下之意,教师不仅是课程,是实施者,也是开发者、建构者、评价者,教师也是课程的一个要素。但前提是什么?前提是教师首先是一个阅读者,首先是一个书生,首先是一本可供学生阅读的活生生的大书。陆游有句诗云:“数简隐书忘世味,半瓯春茗过花时。”书,不但能充盈我们的教学时空,更能拓宽我们的生命时空。“阅读经典与教师专业成长”课题提出:“勤字当头,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读写结合,书写美丽的教育人生。”我希望通过阅读、实践,让自己成为知识丰富的教师。
期间我主要读了《李清照全集评注》,余映潮老师的《阅读教学50讲》。王荣生老师的《听王荣生评课》,孙绍振老师的《名作细读》。
读《李清照全集评注》,通过读她的词和诗来了解其心路历程,了解其不平凡的一生。千年的词韵,千年的美丽,千年的哀愁,千年的惊叹——李清照不愧为中国第一女词人!在我的心目中,这个南宋时期的著名女词人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她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诗词书画,无所不精。其词作多发于腑肝之诚,始终充溢着坦率而又真挚的情感,她把感情的生命部份发扬光大,毫无扭捏之态。她集女性的柔情美、词人的理想美、性格的阳刚美为一体,委婉曲折,妙而含蓄,可谓“曲径通幽”。其艺术表现力之高超令诸多大家叹服。“多才多艺多情女,多苦多悲多难人”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
读《听王荣生评课》,我明白了“语文教学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堂上,“适宜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成功的基础、垫脚石,课堂的教学艺术则是“催化剂”,这就跟写作一样,合适的材料、典型的故事永远是好作文的基石,然后才是写作技巧的娴熟运用。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就至关重要了。
读孙绍振老师的《名作细读》,我知晓了语文教师需要对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甚至于用自己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进而于细微处发现美妙的风景。
我读的更细致也是我收获最大的一本书就是余映潮老师的《阅读艺术50讲》。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以教学艺术精湛、细腻而驰誉教坛,是教学创新的一面旗帜。我认为余先生的教学艺术有以下几点难得之处:
其一:注重积累。
积累是语文教学一个永恒的话题,“笔参造化神始足,腹有诗书气自华”,而当被练习册、考试卷异化了的语文课堂上,我们通常见到的是课堂上讲授、练习,课外积累。常常忽视了课文这个最重要的积累资源,对此,余先生谆谆教诲:要达到的教学境界应该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基本积累是语言积累。他的每一节课都有或多或少的语言积累,大到做资料卡片,小到几个美词、雅句。静为一类一类知识的、语言的板块积累,动为用固定句式创作美句、续写美句等等,不一而足、异彩纷呈。更为令人赞叹的是余先生的经过“提炼组合”处理后的单元小结课,艺术的表达了单元内容的精华,体现了典型的积累之美。如他的第一册第三单元单元小结课教学内容:知道一点常识、识记一批雅词、品味一组奇字、摘录一些美句、学用一种句式、重温一个精段.这样的语言积累教学,如同一股汩汩流动不息的泉水,注入到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中,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丰盈起来,正如语言学家叶斯大林帕森主张:“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不再是课堂亏空课外补的费时低效的语文教学,(斗胆一句:这样的教学无异于平时不注重饮食、锻炼,而去买什么“大力补肾丸”之类的生活状态,舍本逐末)。
其二:注重教学设计之美。
课文是静态的,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老师最大的艺术就是如何将一篇静态的课文和学生丰富的、动态的心灵世界之间搭建桥梁,使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之间产生碰撞,支撑起学生自己在课文中创造的斑斓广阔的空间。用余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化静为动,尺水兴波”。
其三:具有诗意之美。
余先生认为分析一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可以看出,所有的单元有一条极为重要的课堂活动的线索串起,那就是“朗读”。必须探求充满琅琅书声的实用的、新型的课型。而且朗读不是泛泛而读,不是常见的“请同学们读这段话,看读懂了什么?”这样的指导,而是有一种分层递进的美。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朗读环节:“用说话的方式来读”——“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读”——“分角色按提示的语气演读”。
同样,余先生的教学评价语言也是精美又富有诗意的。这样就使学生一定能够在课堂学习这个特定的“场”中体验
到语文学习的清新之美、朦胧之美、春意盎然之美。其四:余先生在教育事业的执着精神令我感动。从这本书中摘抄这么几句话:
“在1979年以来的我所订阅的每一期刊物的封面上,都有一个大的„卡‟字,这说明我已经读过它而且做过读书卡片了。”
“在我的书房里,有一个墙面贴满了历年来的各种纸条,那都是关于工作的设想与安排;最远的工作,已经设计到了2008年。”
“暑假中的每一天,我都要写作10个小时以上。冬天的夜晚,我戴着手套打字。”
“1997年,我50岁。那一年,我开始上示范课。”
“2003年,我56岁。但我仍然觉得自己年轻,因为我要从年龄中减掉那被耽误的十余年。” “在一个不让人实现梦的地方,梦的火焰也不能熄灭。”
有位诗人说:“读书香里跳跃的人生,一定是智慧的人生;在书香里浸润的生活,一定是美好的生活。”书能把教师的专业托得多高,取决于教师触摸过多少文字;书能把教师的专业带到多远,取决于教师品味过多少书香。的确如此,通过阅读经典书籍,写读书笔记,阅读其他成员的文章,反思自己。我积累了宽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提高了我的专业技术知识,并且我把理论知识适时的应用于课堂实践,让课堂更有效,更有语文的魅力。我会一直读下去。在此,我感谢全体课题研究组成员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更感谢于老师对我们的关心和厚爱。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