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蒙古族)

时间:2019-05-15 04:37: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风民俗(蒙古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风民俗(蒙古族)》。

第一篇:民风民俗(蒙古族)

蒙古族民风民俗

待客礼仪

蒙古人把隆重而热情地接待客人看作是一种美德。他们的待客礼包括问候、互递鼻烟壶(解放后此礼已逐渐消失)、饮食招待等。无论是专程来访的贵客还是路过歇脚的行人,客人一到,首先是互相问候,待客人坐定,女主人端上一碗馨香的奶茶,并摆上各种奶食品、炒米、手把羊肉等,其间敬酒是必不可少的。奶茶用银质的碗盛着,与哈达一起献上。敬酒时,要右手举杯、左手托肘,恭敬地把酒杯交到客人手中。

蒙古包

蒙古族的传统居室是蒙古包。蒙古包呈圆形尖顶,由圆形围壁(哈纳)和伞状顶架组成,外面覆以羊毛毡,再用毛绳固定。围壁、伞架均用木杆钉成。包顶留有天窗(陶高淖),通气透光。门小,木制,大多向南或向东南。蒙古包可以拆卸搬运,极适于游牧生活的需要。

服饰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是蒙古袍,右衽,镶边,身长宽大,高领长袖,带腰带,配皮靴。夏袍是棉丝质的单夹袍,多红、黄、深蓝色。冬袍是毛料面的羊皮袍。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妇女的帽饰、首饰多镶珠宝和银饰,显得雍容华贵。喜穿软简牛皮 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 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 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 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

顾站冠

元代流行于蒙古族妇女中的一种高帽。长约一尺,筒状,外包丝绸织物。花色品种各异,上面还装饰着各式珠宝及美丽的孔雀毛。根据所戴的“顾姑冠”可识别其身分和社会地位。在电影《马可·波罗》、《成吉思汗》中都可见到戴着这种冠帽的妇女。

蒙古靴

服饰工艺品。有皮靴、布靴(马海靴)之 分。《马可·波罗游记》载:“应知大汗赐一万二千 男爵袍服各十三次,并附以名曰不里阿耳之驼皮靴一双,靴上绣以银丝,颇为工巧。”不里阿耳靴即香牛皮靴,以补花盘肠纹做装饰。女用布靴常以通体杏花、山丹、牡 丹等花草纹与佛手、D字纹、八结肠纹和云卷纹装饰。

摔跤服及摔跤靴

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五蝠捧寿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外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摔跤靴则是摔跤专用鞋。坚韧、厚实,靴子上有皮带,穿时将靴底和靴筒缠绑牢固,以防滑倒和踢脚时脱落,且便于勾缠对方。

婚俗

蒙古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讲求伦常,严格辈分。讲究由父母作主的聘婚制度,男到女家娶亲。结婚仪式过程讲究对歌、祝词。蒙古族传统家庭以男子为主,但家庭中的大事一般都能征求妻子的意见。儿子娶妻生子之后,与父母分家,幼子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

蒙古族婚礼 充分表现了这个古老民族勤劳勇敢和能歌善舞的独特风格。由于分布广阔,各地婚俗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是新郎佩带火镰、蒙古刀和弓箭,致颂词、祝词和对歌等。东部地区接亲时新娘坐轿车,大门口对歌,洞房门口致颂词、祝词,更为精彩的是欢送送亲宾客时抢新郎的帽子,以试双方的机智勇敢和坐骑快慢。西部牧区婚礼中最为热闹而又比较完整地保留传统习俗的是鄂尔多斯婚礼。迎亲那天双方的亲戚朋友着盛装聚集在双方家中。接亲的队伍由新郎、接亲亲家、伴郎组成,新郎身背弓箭,男方的亲友们在门口以歌声送接亲队伍出发,新郎一行来到女方家要绕蒙古包一圈,才能下马。伴娘此时用毛毡拦住新郎的队伍,开始对歌,伴娘要考问男方很多问题,男方的接亲亲家要对答如流。经过一番盘问,女方对接亲队伍的回答满意了,新郎才可把礼物献上,伴娘撤去白毡请客人进蒙古包里,蒙古包里隆重的“乌查”(全羊席)开始。新郎在歌声中向新娘父亲献上哈达。新娘此刻在另一座蒙古包里打扮一新与好友们依依惜别。宴席结束,新娘要去夫家了,娘家人唱着“送女歌”送行。接亲队伍回到新郎家,只见门前燃着两堆火,新娘要拉着新郎从火堆另一端递过来的鞭梢,从火中间走过。这仪式象征着爱情坚贞不渝,隐含纯洁辟邪、兴旺发达之意。进蒙古包后婚礼开始,揭去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新娘一一拜过公婆和亲戚长辈。新郎手执铜壶,新娘手端放有银碗的酒盘向宾客敬酒,被敬酒者一定要一饮而尽,并祝新人幸福。婚礼进入高潮,丰盛的宴席、醇香的美酒、宾客的欢歌起舞,包含了对新人的衷心祝愿。

葬俗

一般不设灵床,没有供品,不穿孝服,不烧纸钱,不放哀乐。传统的丧葬方式有天葬、火葬、土葬三种。现在普遍施行土葬,给死者更换新衣,或裹白布,也有净身涂酥油者,连同死者生前用物一同入棺,入后请喇嘛念经。之后前去墓地埋葬。

禁忌

蒙古族从远古时代就崇尚火,因此形成了一些与火有关的禁忌,如到蒙古包中做客,不能往火中洒水、扔东西,更不能吐痰或将火踩灭。蒙古人还忌用手指着天空中的星星,这与崇拜天的原始信仰有关。进蒙古包要将马鞭立于门侧,不能带入包内。绝不能打牛、马的头部。

服饰禁忌

帽子是蒙古人神圣不可侵犯的头饰,因此,他们最忌讳随处扔帽子或用其他东西触摸、玩弄帽子。戴在头上的帽子突然掉地,被看作是很不吉利的事。系腰,对蒙古男子来说是权威的象征,是男子汉的标志。所以蒙古男子忌讳穿长袍不束腰带。戴帽子、系腰带是交际礼节之一。

居住禁忌

元朝时人们出入宫殿不许踩门槛。如果有人犯禁,要严惩。脚踏门槛,被视为无异于脚踩主人的咽喉。现蒙古人仍忌讳脚踏门槛。其次,蒙古包内的坐次也有严格的习惯规定。蒙古人平时尚右,毡包内则中为上,右次之,左为下。主人或贵宾尊长中坐,男人居右,女人居左。坐次错乱,是一大禁忌。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日期禁忌

蒙古人对农历每月的初

一、初八、十五很重视。这与佛教的有些理论有关。一般在这些日子不举行婚礼,病人不出远门,病已痊愈的人要提防旧病复发等。

第二篇:蒙古族民风民俗

蒙古族民风民俗

待客礼仪

蒙古人把隆重而热情地接待客人看作是一种美德。他们的待客礼包括问候、互递鼻烟壶(解放后此礼已逐渐消失)、饮食招待等。无论是专程来访的贵客还是路过歇脚的行人,客人一到,首先是互相问候,待客人坐定,女主人端上一碗馨香的奶茶,并摆上各种奶食品、炒米、手把羊肉等,其间敬酒是必不可少的。奶茶用银质的碗盛着,与哈达一起献上。敬酒时,要右手举杯、左手托肘,恭敬地把酒杯交到客人手中。

蒙古包

蒙古族的传统居室是蒙古包。蒙古包呈圆形尖顶,由圆形围壁(哈纳)和伞状顶架组成,外面覆以羊毛毡,再用毛绳固定。围壁、伞架均用木杆钉成。包顶留有天窗(陶高淖),通气透光。门小,木制,大多向南或向东南。蒙古包可以拆卸搬运,极适于游牧生活的需要。

服饰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是蒙古袍,右衽,镶边,身长宽大,高领长袖,带腰带,配皮靴。夏袍是棉丝质的单夹袍,多红、黄、深蓝色。冬袍是毛料面的羊皮袍。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妇女的帽饰、首饰多镶珠宝和银饰,显得雍容华贵。喜穿软简牛皮 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 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 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 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

顾站冠

元代流行于蒙古族妇女中的一种高帽。长约一尺,筒状,外包丝绸织物。花色品种各异,上面还装饰着各式珠宝及美丽的孔雀毛。根据所戴的“顾姑冠”可识别其身分和社会地位。在电影《马可·波罗》、《成吉思汗》中都可见到戴着这种冠帽的妇女。

蒙古靴

服饰工艺品。有皮靴、布靴(马海靴)之 分。《马可·波罗游记》载:“应知大汗赐一万二千 男爵袍服各十三次,并附以名曰不里阿耳之驼皮靴一双,靴上绣以银丝,颇为工巧。”不里阿耳靴即香牛皮靴,以补花盘肠纹做装饰。女用布靴常以通体杏花、山丹、牡 丹等花草纹与佛手、D字纹、八结肠纹和云卷纹装饰。

摔跤服及摔跤靴

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五蝠捧寿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外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摔跤靴则是摔跤专用鞋。坚韧、厚实,靴子上有皮带,穿时将靴底和靴筒缠绑牢固,以防滑倒和踢脚时脱落,且便于勾缠对方。

葬俗

一般不设灵床,没有供品,不穿孝服,不烧纸钱,不放哀乐。传统的丧葬方式有天葬、火葬、土葬三种。现在普遍施行土葬,给死者更换新衣,或裹白布,也有净身涂酥油者,连同死者生前用物一同入棺,入后请喇嘛念经。之后前去墓地埋葬。

禁忌

蒙古族从远古时代就崇尚火,因此形成了一些与火有关的禁忌,如到蒙古包中做客,不能往火中洒水、扔东西,更不能吐痰或将火踩灭。蒙古人还忌用手指着天空中的星星,这与崇拜天的原始信仰有关。进蒙古包要将马鞭立于门侧,不能带入包内。绝不能打牛、马的头部。

服饰禁忌

帽子是蒙古人神圣不可侵犯的头饰,因此,他们最忌讳随处扔帽子或用其他东西触摸、玩弄帽子。戴在头上的帽子突然掉地,被看作是很不吉利的事。系腰,对蒙古男子来说是权威的象征,是男子汉的标志。所以蒙古男子忌讳穿长袍不束腰带。戴帽子、系腰带是交际礼节之一。

居住禁忌

元朝时人们出入宫殿不许踩门槛。如果有人犯禁,要严惩。脚踏门槛,被视为无异于脚踩主人的咽喉。现蒙古人仍忌讳脚踏门槛。其次,蒙古包内的坐次也有严格的习惯规定。蒙古人平时尚右,毡包内则中为上,右次之,左为下。主人或贵宾尊长中坐,男人居右,女人居左。坐次错乱,是一大禁忌。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日期禁忌

蒙古人对农历每月的初

一、初八、十五很重视。这与佛教的有些理论有关。一般在这些日子不举行婚礼,病人不出远门,病已痊愈的人要提防旧病复发等。

第三篇:蒙古族民风民俗简介[范文]

蒙古族民风民俗简介

(一)生活习俗。饮食方面。城镇居民食俗与汉族基本相同,即多食面、米,一日三餐。平时宴请以手抓肉为主。稀尊客人待以羊背子、烤全羊。牧区以肉、乳制品、炒米为主。除早餐以外,食无定时。喝茶是牧民进食的主要方式和习惯。喝茶时必备奶食品、面食品、炒米等食品,平时来人以喝茶为主。待客、宴请用手抓肉和羊背子。衣着方面。衣,平时基本与汉族服饰一样,除了少数老年人以外,年轻人平时不再穿蒙古袍,但在节假日、那达慕活动或招待客人时均穿民族服装。帽,女子不再带发套,只围绸、缎围巾。现大多数人不再带帽子,只是在外出赶路或驮运时才带皮帽或毡帽。鞋,以前男女均穿长筒靴子,其制料有布靴、毡靴、皮靴。布靴有牧民自制,用以室内穿;毡靴用羊毛擀制,靴底为牛皮或驼皮,用以冬季骑马、骆驼赶路时穿着。皮靴份鞋背统靴和蒙古靴,一般走沙路或冬季穿着。如今,蒙古族在春节等重大节日中,会配合蒙古袍穿戴背统靴和蒙古靴。在一般生活中,现已大体跟汉族一致。蒙古族人民的衣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天穿单褂,春秋穿夹袍与薄棉袍,冬季穿羊皮袍、羔皮袍,外披长毛羔皮大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衣着也随之讲究起来,穿着与其他大型省市无异,新式衣着很快便在旗旗流行。起居方面。蒙古族牧民为了便于游牧生活,选择水草适宜之地。随即搭起蒙古包、简易蒙古包、帐逢等,游牧生活中最舒适,最常用的是蒙古包。如今城镇蒙古族人民多住砖瓦结构房屋。蒙古包,蒙语称为“蒙古勒格日”,它有大小之分,有四、六、八至

—1— 十二个哈那的蒙古包,外形美观,结构复杂。包壁为圆形,高约四、五尺,围壁由几部分交叉连接的细木棍和驼毛绳扎成,蒙语叫“哈那”。蒙古包的门高三尺余、宽二尺五寸,大都面向南或向东南,挂有毡门帘,内用各种摆设装饰而成。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牧民多数已定居,住上了土木结构、砖木结构房屋及楼房,只有少数牧民在游动放牧时搭设蒙古包等简易屋室居住。

(二)礼仪习俗。蒙古族素以热情好客著称。凡来客,不论相识与否,全家老少皆出门迎接。宾主互相问候“塔赛音白努”,“赛音、赛音、塔赛音”(躬腰,大臂下垂、小臂向前平伸、手心向上)。随后,主人热情谦让客人进蒙古包。进蒙古包后坐在右边,上首即北面,多为尊长者所坐。宾主各取出鼻烟壶(蒙语为“胡壶热”),鞠躬互换,举到鼻端之后互还,同时还念念有词地互相问候片刻。如拜见父母、长辈或逢喜庆场合时,均以哈达相献,以表示敬重之意,现在仍保留着这些传统礼节。在寒喧的同时,主人摆好奶食及馍馍,献上奶茶,请客人食用,客人则用右手接过奶茶,对主人的敬献不可推让。喝过茶后,主人要给客人敬酒,客人用双手接过喝毕后,还要给主人回敬。如果尊贵的客人或远方的客人在蒙古包就餐过夜或住上几天时,主人将用“手抓肉”等食品款待客人,席间唱歌,相互劝酒、敬酒。客人告别时,常常是举家相送,并道别“赛音雅巴赖,巴依尔太(再见)”,客人道:“赛音萨特吉白!”

(三)岁时节庆。祭敖包,最初为祭天地、山川、水草之神,后来演变成祭祀家乡的标志,后又成为牧民群众集会、游艺、祈祷风调雨顺、迎盼丰收的活动场所。牧地境界敖包多由旗王或苏

—2— 木、巴格官方建造。路标敖包多为牧民自行垒起,做为游牧地界或标志之用。牧民祭敖包只是祭祀本部落的中心敖包,其它敖包则不祭。祭敖包的时间一般为每年农历的五、六月份,牧草近青时节,有的为春秋雨季。祭敖包时,王公、喇嘛、黎民都要参加。祭祀时,先由喇嘛在敖包附近的泉水旁扎房诵经。参加祭祀的人们都身穿节日的盛装,在敖包上插柏枝、献哈达、挂彩旗,在木架上拴挂各类牲畜连绳、串起来的羔羊耳记等。然后开始祭祀仪式,先由头人代表部落献牲洒血,称血祭。喇嘛诵经吹海螺,众人从左向右绕敖包三圈。绕圈时,将带来的鲜奶,酥油、奶茶、食品等洒在敖包上,祈求平安幸福,风调雨顺,牲畜兴旺。祭礼仪式结束后,开始进行射箭、摔跤、赛马、棋类等比赛娱乐活动。大家像过年一样高兴,男子尽情喝酒作乐,女子则唱歌助兴。祭灶,蒙古族每年阴历12月23日家家户户都要祭火神,即“祭灶”。在祭灶之前扫除屋里的灰尘,将屋里屋外扫得千干净净,把灶火整修好。祭灶时,要准备油炸果子、胸叉(熟的)、酒茶、松柏叶及各色绸缎头儿,五色丝线等。到夜晚,满天星斗时,开始祭灶。把火炉烧旺或在灶火上点一小堆柴,待火着时,在其左方或前方铺一毡或毯子,放一张桌,然后把准备好的祭品摆在桌上。摆法是有讲究的,在木盘上或铜盘里把煮好的胸叉(绵羊、山羊、黄羊都可以)面朝上摆好,用五色丝线缠绕几层,在盘里盛满五谷、油果子、酥油、奶酪、奶皮、核桃、柿饼、枣子、冰糖、茶叶和各色绸缎头儿,最上面放一条哈达,主人高举胸叉,给火神上供。此时外边儿放鞭炮,屋里的人们从主人开始给火神供糖、油果子、酒等,给火神叩拜、祈祷,祈祷来年一切顺利平安。剪发,蒙古

—3— 族在小孩子出生后.给孩子蓄发到3至5岁时,宴请亲戚朋友,举行剪发仪式。(蒙语为 “达克塔日胡”)。剪发时,也要选择良辰吉日,事先要请占卜者占定吉日,而且必须在所定的日辰举行。先准备一个盛有五谷粮食、枣子、果子,奶食的盘子,上面放一条哈达和一把剪子。剪发仪式开始时,小孩端着盘子或大人抱着孩子,手端盘子请一位受众人尊重、有威望的客人为孩子诵祝颂词,诵毕,先由他给小孩剪发,然后到每个客人面前,让客人一一剪发,若是男孩从右边,若是女孩从左边剪,在剪一小撮头发放臵盘里的同时,还要许诺给孩子牲畜或钱物等。剪下的头发不能乱扔,用东西包好,放在高处或山顶上。剪发仪式过后,摆上奶食和馍馍,向客人献奶茶。然后摆羊背子,招待客人,唱歌、喝酒,欢宴一整天。没有来得及参加剪发仪式的亲戚,无论什么时候,随到随手给小孩剪发、送礼,孩子的家长也要热情款待客人。

(四)婚葬习俗。婚嫁,蒙古族的婚嫁礼节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婚礼有以下几个程序:媒妁、定亲、婚前准备、送亲、迎接新娘、新房礼、新房之茶、设宴等。随着婚姻法的贯彻执行,阿拉善蒙古族青年得到了婚姻自主权,阿拉善蒙古族传统而古老的婚姻习俗在逐渐改变,叩头跪拜天地改为向主婚人、父母及来宾三鞠躬,赶着陪嫁牲畜去送亲等繁琐的旧俗和项目也日益减少,现在城镇、苏木的一些地方仍保持着定亲、成亲以及其它一些欢乐而有趣的婚礼仪程。丧葬,蒙古族的丧葬仪式极为简单,贵族、喇嘛及平民的丧葬也有所不同。葬法有三种:一是土葬,即死者躺于木棺或坐于木棺中,挖一深坑,进行埋葬。二是火葬,—4— 把遗体移臵旷野,以柴禾引火焚化。三是野葬,将死者的遗体弃之人迹不到的荒野,数日后家人前去视看,若遗体被兽禽食尽,为大吉,否则还要请喇嘛念经另想办法灭尸,这种葬法很少用。

(五)其它习俗及禁忌。阿拉善右旗蒙古族讳忌较多。比如:称呼比自己年龄大的人为“您”(蒙语为“塔”)忌称“你”(蒙语为“其”);忌叫长辈的原名,或用其它记号代替,或称尊号;蒙古族视火为最神圣,最高尚,所以忌往火里扔垃圾、倒水和吐痰;讳忌从火、锅盖、盆子上跨过;骑马坐车接近蒙古包时要轻骑慢行,进蒙古包时要把马鞭放在门外,入蒙古包后坐右边;有客来时,忌手持空具或端着垃圾迎面而去;离蒙古包时,要等主人回去后才上车或上马;吃肉时刀尖不能对着客人放,也不能把刀子放反,给人刀或剪刀时,忌把刀尖递给对方;见到门前或门上挂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不能进去;忌吃自死动物肉和驴肉、狗肉、马肉;在祭过灶后的三天里,忌从家里借给或送给别人东西;给客人敬酒行礼时,忌不戴帽、不穿外衣等等。还忌浪费五谷粮食。盐、葱、蒜、辣椒等物,相互不能直接过手,否则会结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一些讳忌已逐步消失和改变。但在日常生活中土尔扈特蒙古族还很注意有些禁忌,尤其是年岁大的人们,不但自己注意,还时常要求和提醒晚辈注意。

—5—

第四篇:56个民族民风民俗民族服饰-蒙古族。

56个民族民风民俗民族服饰-蒙古族

[民族简介]

蒙古族,现有人口约4800,00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马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

[饮食习惯]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

[建筑特色]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称蒙古包为“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服饰特色]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民族禁忌]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第五篇:民风民俗

AGYXAAFAaYtbKudx

各民族风俗习惯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互相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考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办跳马跳骆驼等竞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办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旺盛。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齐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竞赛。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骏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福,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竞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办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当,让妇女休憩,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劳。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予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奋。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蜜。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运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以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奠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非凡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务必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纵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开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收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积在一齐,由长辈年老者率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运动。

哈尼族——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奋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齐,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民,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面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物色意中人。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办“打靶”竞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净、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下载民风民俗(蒙古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风民俗(蒙古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山东省金乡县马庙镇中心校刘五香2013年7月17日 09:24浏览:69评论:10鲜花:2专家浏览:0指导教师浏览:3 表3-1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填写说明:文档内所有斜体字均......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六年级张洁俗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通俗,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习俗。例如:回族的风俗习惯就跟我们汉族不一样。回族众多有趣的风俗中......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作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二 永定县湖坑中心小学游志娟 【题目与要求】 有句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生活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

    民风民俗

    独具特色的客家民风民俗 时间:2011年03月15日 主讲:石壁中心学校 廖秀华 一、传统婚姻礼俗 1、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

    民风民俗

    蒙古族 [饮食习惯] 蒙古族人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 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饮酸奶子、奶酒,也喜欢喝茶。 【住房特色】 “蒙古包”是满族......

    蒙古族民俗常识教案

    第一课 生产民俗 1、狩猎民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蒙古族的狩猎民俗; ②通过了解蒙古族的狩猎民俗,培养学生团结、坚韧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